小学校本教研制度汇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的再学习和再发展就更加成为学校发展的关键,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为追求学校与广大师生发展的和谐统一,我校开展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的校本教研活动,从而达到增强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特制订方案如下:
一、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制度
1、成立由校长为组长、主管行政为副组长的领导机构:
组长:范晓君
副组长:张志刚 牛建温 韩荣 张国良 原灵
组员:杜法学 索海军吴伟 冯艳红 李文成 李瑞敏 马玉玲 王祖良
毛闻泽
2、各学科围绕学校研究课题,制订学科、个人研究专题,也可参与其他课
题的研究,抓好方案设计、查看开题、阶段研究、结题等环节。
3、每学期组织研讨课、公开课、研讨会及教研论文展示、总结交流经验、形成科研成果等活动,把新教学模式引进课堂,积极寻求新教学方式与发展学生能力之间的契合点,形成学校教学科研特色。
二、学科教研制度
各学科教研活动要与课题研究相结合,要与课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力求做到形式多样,贴近教师工作实际。
1、坚持隔周一次的学科教研活动。每次教研活动教师应按时参加,不得无故缺席和早退,确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者要请假,否则在学校考勤中作旷课处理。教研组长必须按教研计划,做好每次教研活动的准备工作,务使活动时间、地点、内容明确,要求做到“三个有”,即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活动记录。
2、教研活动主要内容:
(1)教育理论的学习;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科专业知识和新课程标准,强化自我学习能力,结合教学实践,随时用新的理念和观点剖析典型
案例和教学细节。
(2)对各种形式公开课的系列研究(从备课、说课、听课到评课);开展
教学“三思”活动(教学前进行反思: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
能力;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时、自动地在教学行动过程中反思,使教
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在教学后的反思:
有批判地在教学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3)每月针对学生学习水平检测情况进行一次质量分析,及时调整教学方
法与策略,制定补缺措施。
(4)组织校内、外教学经验的交流和校外参观、学习。
(5)专题研讨和课题研究。
3、主动承担教学研究与教育科研任务,认真上好每学期每人1节的研讨课。从教学实际出发,从需待解决的教学问题中选择,并有计划地开展课题研究,务求取得实效。
4、做好教学反思和积累检验工作,坚持每学期每位教师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教学一得)的制度。论文于期末在本教研组交流后交教导处。
5、详实记载每次教研活动的情况,期末将活动记录交教导处检查后存档。
三、集体备课制度
1、坚持隔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制度,全组教师必须按时参加,做好出勤登记。集体备课前,组长对集体备课要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地点、内容与主备人。力求做到每次活动都使教师有所得。
2、集体备课,要有计划地进行。在制定计划选择课节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本学期教材中的重、难点章节;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的课节;
(2)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电化、多媒体等)进行教学的课节。
3、集体备课活动的基本程序:
(1)说课:即主备人向全组教师叙述自己的课程设计或教学模式。这是集体备课的实质性活动。说课,要求说教学的指导思想,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对教材结构的整体把握,以及对教材重点和难点的认识,进行教学程序设计的理论基础和选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依据,“达标”与实施个性化教学的构想,明确教与学的总体思路。
(2)议课:根据主备教师的说课,结合个人的备课进行议论,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相互取长补短。在集体议课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材分析、作业、教学进度,教学过程和方法策略等达成基本一致的共识。
(3)修订、完善个人教学设计,形成“集体备课,资源共享,教后反思”的教研风气。
(4)每次集体备课活动均应按要求填写活动记录,期末交教导处检查后存档。
四、相互听课制度
1、为切磋课堂艺术,研究教学规律,了解教学情况,学校领导、教学管理人员与教师把听课作为一项日常教学研究工作列入工作日程。确保每学期听课次数,教学管理人员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5节,教师不少于10节。
2、每次听课均要有明确目的,并以此作为研究课堂教学的依据。
3、认真填写听课记录,听课者要把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仔细观察教学过程,记录教学过程,评析教学过程。
4、及时进行教学评价,坦诚交换意见。根据听课的目的与课堂教学评价要求,对所听的课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课后相互间及时坦诚地交换意见,探讨教学规律,形成经验和个人教学特色。
五、检查激励制度:
1、建立校本教研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学科学期校本教研计划,负责过程管理措施落实,保证校本教研的有效实施。
2、定期检查校本教研制度的运行情况,对校本教研的基本情况进行小结,并明确存在的问题,排查原因,不断改进教研工作。
3、建立教师工作量化考核制度,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推荐教师的优秀论文、教学设计,对获奖论文和教学设计分等级予以奖励;对取得教学研究成果的科组、个人和教学教研成绩显著者给予奖励,鼓励教师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转变,通过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切实把学校建设成为优秀的学习型组织。
修远学校
建立校本教研制度要遵循突出重点, 先少后精的原则, 在刚开始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的时候, 不要贪全图多, 要针对最能促进教师开展研究, 又能使教师们快速认同的内容来制定,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 当条条款款制定得太多太细时, 它又会越来越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还要在详细的制度中选出最重要的进行强化, 让制度的存在具有实际意义。那么, 校本教研制度应注重哪些方面的内容呢?校本教研重点要开展好三项活动, 即学习活动、研究活动、反思活动, 所以相应要重点定好下列几项制度:
第一、奖励学习制度
奖励是评价的一种形式, 适度的奖励能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校本教研制度要逐渐深化评价的淘汰功能, 强化评价就是要促进教师的发展功能, 要想促进教师学习就必须建立奖励学习制度, 即:在对教师的日常工作考核中, 累积教师考核分数, 作为奖励给教师学习的天数, 按分数设定学习的档次。如通过设定教师每月得一定分数, 奖励校内脱产学习;奖励区内脱产学习;市内脱产学习出市脱产学习。
这种制度既解决了教师学习时间, 又不能耽误教师工作, 同时鼓励教师学习的自主性。
第二、合作研究制度
学校成立合作组, 由各年级正、副班主任, 各学科的教师组成, 开展研究。要求:
(1) 组内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针对问题确定专题; (2) 学习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3) 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4) 自我验证要解决的问题是否解决了; (5) 每周定期开展合作组研究活动, 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
第三、反思制度
(1) 每节课后写反思小结; (2) 看完课写反思诊断; (3) 每学期写反思案例; (4) 诊断录相课; (5) 每月每学期作教学成绩自我分析。
要想使校本教研制度发挥作用必须让教师们认同, 在认同的基础上转化成行为。校本教研制度较以往的制度 (如不迟到、不早退) 认同难, 执行起来也难, 这就需要校长扮演好引领者的角色, 使校本教研制度基于学校、基于教师, 真正发挥推进作用。具体做法有:
一、校长引领教师形成制度
作为校长, 如果整天闭门造车, 整天忙于制度的制订, 而忽视了学校教师的参与, 是很难有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高效率的。如何使校本教研制度科学规范, 能被广大教师所接受, 并起到积极强化作用?关键是:校长如何引领教师制定制度。主要有以下策略:
1.引导教师参与起草制度
校长可以将制度起草其中一部分内容, 发送给教师们, 请广大教师们积极参与思考:要想搞好校本教研还应做好哪几点, 思考后讨论补充, 再由校长汇总成形的制度。在教师的参与下形成的制度, 可信度大, 得到教师们的认同也快。
2.引导教师参与修订制度
刚起草的制度一旦执行起来必然有一些不合适的地方, 校长应鼓励教师将确实不合适的条目做以删减、添补, 逐渐使制度更加趋于科学、规范。也就是说制度执行的过程, 就是制度修订的过程, 不要一笔成文, 一成不变。制度的好与坏, 最主要看教师们认可程度, 一个大家都不认可的制度, 执行效果一定是不理想的。
二、校长引领教师落实制度
规章制度是全体师生必须共同遵守的规章、规定和规范。任何制度都有一定的指导性, 校本教研制度也不例外, 校长要和教师们共同遵守, 从管理学角度讲, 校长的行为在组织中具有较大的示范效应, 当校长深入教研、教学活动时, 教师必然有一种紧迫感和责任感。这是校长职务本身带来的有效激励。所以校长要讲究落实制度的策略, 亲自引领教师落实制度。总之, 要将制度变成全体教师自觉的行动, 就必须发挥好校长的作用, 真正使教师们执行制度由被动变主动, 由低效到高效, 这样校本教研就能顺利开展。
1.校长主动执行制度, 带领教师照章而行。
2.校长高效执行制度, 鼓励教师行之有效。
一、名词释义
“校本”(school-base),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本文从三个方面理解它的含义:一是一切为了学校;二是一切在学校中;三是一切基于学校。
新课程校本教研:是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在自然环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总结经验与形成理论、通过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是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校本教研制度就是为确保新课程校本教研顺利进行而制定的保障体系。
二、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是新课改发展的需要
校本教研的顺利进行取决于诸多因素,但从根本上来讲,则是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师的能力和主观能动性。能力是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基本前提,但不能否认的是,一个只有校本教研能力而没有教研热情的教师同样也难以胜任校本教研。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作为实验的主体又必须参与到校本教研中来,所以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在工作中进行研究。但是,校本教研又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的劳动,其成果在很多情况下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劳动,倾注大量的心智和体力,特别是在校本教研实施之初的今天,教师囿于能力、信息等多方面原因,此种情况更甚。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教师的成长成了校本教研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建立以调动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为主旨的激励机制,以扎实有效推进课改实验工作的管理体制,应成为学校制定校本教研制度的出发点。
三、校本教研制度的制定和校本教研的工作管理原则
要确保校本教研在学校开花结果,必须要有學校各种制度推动其发展,这就需要在学校内部建立与教师校本教研相适应的各种制度。如校本教研的评价制度、校本教研的奖励制度,校本教研的实施制度等,以期达到规范校本教研的行为、指导和引领教师的校本教研进行的目的。在制定各项制度的过程中,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学校制定的校本教研制度主要体现在对教师的尊重上,也只有对教师的尊重才能体现出教师校本教研工作的价值。
2.公平原则“一个人对他所得报酬的满意度固然与报酬多少有关,但报酬的分配是否公平合理,对个体积极性的影响更大。”将公平理论应用于教师校本教研管理中,具体表现在:公平对待所有的参与校本教研教师,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做到“一碗水端平”,公平合理的处理好各位教师的研究绩效、利益分配等问题,做好校本教研的咨询和服务,尽量使教师有一个宽松的校本教研氛围,使教师“比”不出不公平感,同时,打破“大锅饭”,对校本教研能力不同的教师分别给予帮助,使教师满腔热情开展校本教研。
3.针对性原则 校本教研制度的制定必须要有针对性,不能笼统、模糊不清。根据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个人来讲,同一个时期内,总会有一种需要占有主要地位,也就是需要满足的需要。
4.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
四、校本教研制度的实践探索
(一)校本教研制度应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校本教研是校本化教育最重要的体现,是学校工作的起点,校本培训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中介,校本管理则是联系协调协调的纽带,为提高校本教研的质量,学校必须规范校本教研的管理体系,使校本教研活动正常化、制度化,并逐渐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
1.建立理论学习制度。利用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时间,开展集中的校本培训,组织学习有关课改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的文章。
2.建立健全校本研究制度,规范校本教研活动开展。我校为适应新课改,制定了一系列配套制度。在《金山中学促进教师参与新课程校本教研方案》就明确规定了:①领导必须听课和深入教研活动,了解教学一线的真实情况;②教科室对校本教研管理制度,规范各学科的教研活动;③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网络,各教研组、年级组分层抓好校本教研,抓好各学科组的教育理论学习和常规教研,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专题研究,围绕重点专题研究开展听课、举办观摩活动等。认真总结本学科行之有效的经验,进行交流、宣传、推广,组织本学科教师参加有关的继续教育学习;④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的要求;⑤加强联合教研……通过实践,我校校本教研制度做到了有章可循,初步建立了依法治校、教研工作规范化的机制。
3.建立资金保障制度。加强校本教研,必须要有一定的资金作为保障,如《金山中学教育科研奖励条例》规定了对教师参与教学科研工作和各级教研活动的激励措施,为校本教研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校本教研制度的落实
实践证明,学校在校本教研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融入情感,以"情"作为校本教研管理的基础和纽带,加强沟通与理解、尊重教师,通过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融洽的情感关系来调动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工作积极性,确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学校健全教研机构,由领导带头,成立学科组委会,下设教研小组22个。
(一)学期初,教导处、教研组根据学校工作意见和教学工作计划订立学校、教研组的教学研究计划,周密安排活动。
(二)教研组活动以研究课为主。每周三语、数学科举行一次集体备课活动,管理制度《小学校本教研活动制度》。每周二科任学科进行主题教研活动。没有特别情况,严格按组内计划进行教研活动。组长严格登记考勤
(三)每学期由教导处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观摩课(研讨课),业务学习、经验交流等教研活动,探索教学规律,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提升学校教学质量。
(四)规范阶梯教师晋级标准,建立各学科师徒队伍,组织新老结对,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帮助新教师熟悉业务,协助老教师总结教学经验。
(五)改革评价体系,研究考试内容、方法、功能,探索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
(六)定期召开家长、学生座谈会,了解减负措施,听取家长、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
(七)组织教师积极参加省市区课题研究工作、各类论文征文、评奖活动鼓励教师向报刊或出版社投稿;每学期召开一次教学经验总结交流会。推广先进经验,奖励优秀论文作者,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
(八)学校教导处专人负责全校的教科研日常工作。
校领导参与校本教研制度
1、校长是以校为本教研工作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是校本教研工作制度的强有力的组织者与领导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校长要主动参与校本教学研究,加大对校本教研经费的投入,为教师参与校本教学研究创造条件,营造学校良好的科研氛围和学校文化。保证校本教研制度的有效实施。
2、在校长领导下,全面制定学校校本教研制度与计划,发动全体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督促和评价校本教研。
3、学校领导分工负责,实行蹲点制度,深入到各个教研组,参与集体备课、同步研讨活动,做好听、评课记录。
4、学校领导带头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并参与校本教学研究,指导各部门开展校本教研,学校校长及主管教学教研的主任听课节次要达到全校教师数。无故缺席者作旷工处理。
5、学校领导班子每期至少举行三次以上的校本教研工作专题会。每期至少进行一次相关的专题讲座。
6、学校领导应针对平时学校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确立校本教研的研究方向。
为加强和改进学校教研工作,提高全体教师课改实验的能力,发挥教科研工作在推进课程改革中的作用,促进学校基础教育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进一步搞好课改实验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以新课程理论为导向,改进和加强教科研工作。立足学校,建立以解决学校在课程实施中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有效的教研机制,把学校建成学习型组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基本理念
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教研的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研究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
三、总体要求
校本教研的目的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开展及教师素质的提高。因此,校本教研的重点必须放在教学和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必须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努力实现“三个转移”,推进新课程实验的顺利开展。
切实加强对新课程实验教学研究工作的领导,校长总体负责,教研室全面管理,建立层层负责、逐级落实、全员参与的教学研究管理与活动机制,确保校本教研工作落到实处。
四、主要形式
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校本论坛、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问题解决、协作解决、教学咨询、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课改沙龙、论坛、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合作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开放日、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灵活运用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以“问题——计划——行动——反思”操作方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自我反思。教师的自我对话,对自己行为进行思考、审视、分析。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自定专业提高学习、个人教研学习计划,并根据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内容,自行学习和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
2.同伴互助。以教研组或课题组为互助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评点,各抒己见。以教师或学生成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将问题入组,以组为单位制定计划开展研究。
3.专业引领。一方面聘请校外教育教学研究专业人员或专家来本校进行专业指导,另一方面提倡教师从专业的著名刊物或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将教研专家的新理念和教育思想引进学校,促进我校教师素质提高,形成我校“优势专家群体”。
五、教研制度
(一)校长、主任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1.在校长领导下,全面制定学校校本教研制度与计划,发动全体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督促和评价校本教研。
2.带头学习教研理论并参与教学研究,举办专题讲座,指导各部门开展校本教研,校长每月坚持深入课堂,中层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0节,并坚持参加学科组的教研活动,成为教师的真诚的同伴和专业引领的力量之一。
3.定期举办科研沙龙,开展理论学习和信息交流。
4.支持优秀教师参加高层次进修,做好骨干教师的选送和培训工作。组织全体教师分期分批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同时制定学校的培训方案,努力做好校本培训工作及教师的自我学习培训。
5.根据新课程要求及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成学校的教科研课题,并逐级落实。
6.指导全体教师从本校、本职工作出发学习教育理论,作好实践成果的经验总结工作。按时编辑学校的教科研论文集
7.负责全校的教研管理工作,加强对学校教师的教研指导和管理,组织校、市、省、国家级课题的论证、申报工作。8.按时检查各项教研工作的落实情况,督促各本部门对教研工作及时总结。
9.充分挖掘校内教育资源,整合各部门教研力量,形成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校本教研机制。
(二)教研组教研工作制度
教研组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组织之一。教研组长应在教研室领导下负责组织领导本学科有关教学研究的全部工作。主要工作:
1.组织教师学习本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本学科的目的、任务,讨论并确定各年级教学要求,制定学期教研组计划。组织领导各备课组制定学期教科研计划和第二课堂活动计划,并严格执行。
2.组织开展教学常规活动,实现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科技活动等基本教学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3.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根据教学实际,围绕学校教科研课题确定教研组、备课组和个人每学期的研究课题,有计划地开展理论学习、组织教学研讨课活动,及时总结教学成果,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反思及案例分析等。
4.组织管理本学科教师的教学工作,协助备课组长组织本学科教师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探索教法和学法,按备课制度要求认真备课。
5.做好以老带新工作,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落实师徒结对工作,加速新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养,要求有计划、有总结,定期听课指导。
6.协助主管部门做好本学科教辅资料的选定工作,提高练习、测试的质量。定期向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提交教辅资料分析评价材料。
7.教研组长要保证上述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开学时订好教研组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期中要协助教研室检查落实情况,期末做好工作总结,并定期向学校行政领导和教师汇报工作,创建严谨活泼、刻苦钻研、文明和谐的教研组。
(三)备课教研工作制度
备课在教研组长领导下,负责年级备课和教学研究工作 , 努力提高本年级学科的教学质量。主要工作: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研究教和学的法发,贯彻执行教研组计划。
2.按照学校工作计划和教研组教学工作计划,拟定本年级学期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3.组织教师在个人独立备课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每周至少集体备课一次。4.组织指导本年级教师参加听课、评课等各项教科研活动。
5.做好学科的复习、拟题、考试、评卷、成绩统计和质量分析工作。
6.认真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以教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教师教研工作制度
教师是校本教研工作的承受者和受益者,是开展教研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必须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1.积极参加校本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学资料,积极参加本年级备课活动。3.认真参加听课、说课、评课等教科研活动,每学期听课不少于 10节。4.积极开展学科成长记录评价活动,要求有计划、有总结。
5.在教学实践的同时,每学期要坚持完成“四个一”工作:确定一个教学研究专题;上一堂教学研讨课;拟一份优秀课案、写一篇教育教学反思(案例、论文)。
六、实施计划 总目标:
以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心,实现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一)依托校本培训,开展理论学习,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由经验型转变为研究型、专家型的必由之路,这种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
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分为三个阶段:即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过去教师处在被研究者地位,现在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
(二)转变观念,抓好教研组同伴互助合作工作,引导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教研组的互助合作是教学研究的标志和灵魂,同组教师之间共同总结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教师之间的合作不是简单以继承为特征的“传、帮、带”,而是以“反思”为基础的组织创新,基本形式有:
1.交流:各教研组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围绕教学中存在具体问题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在有效探讨中,收获教师个人单独学习所得不到的知识。教师、组长必须做好记录。教研室定期检查评价。
2.协作:教师共同承担责任,完成任务。协作强调团队精神,群策群力,为此各组可以开展组内合作研讨课活动,即由一个备课组共同承担一节课,大家共同研究、探讨,发挥集体的智慧齐心协力,推出一堂高水平、高质量的研讨课。课后,主讲教师要有教案、反思,参与者评出这节课的优点和不足并且在今后的工作中注意如何克服不足之处。
3.帮助: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通过同伴互助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通过他们对新教师的帮助指导,使新教师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在指导的基础上,每学期推选出一节新教师优质课,进行观摩研讨,全面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工作。
4.论坛:通过教师论坛推进反思性教学和新课改精神的落实。每学期学校组织两次规模较大的教师论坛。一次课改论坛、一次中考论坛。
(三)立足校本培训,发挥专家引领作用 1.学习管理
1)学习形式:每月一次全校教育理论讲座、一次教研组学习、一次网上学习、一次个人自学。
2)学习内容:必须是与教学相关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育理论。3)学习管理:学习内容要有记录体会,每月教研室检查一次,年终进行考核。
2.专家引领
校本研究是在本校展开的,是围绕“本校”的事实和问题进行的,它不完全局限于校内的力量,没有专业人员的参与,校本研究会形成同水平重复、迈不开实质性步伐,甚至会停滞不前从而导致形式化、平庸化。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利用假期培训时间,聘请专家来我校讲座或播放专家讲座录像。
(四)发挥教指委成员的作用,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导。
教指委成员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师一起总结、提炼教育教学中的闪光点和成功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解决教师在课改中面临的困惑和疑难。指导工作以点带面,从个别教师的课堂教学抓起,深入学科组的活动,集体备课,与教师一起分析、探讨、反思,使教研工作更加扎实、深入,从而推动整个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
(五)尝试案例分析、自学研讨,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1.在全校范围内征集教师撰写的案例,展开论坛,形成资源共享。每学期每人须写1 — 2篇教学案例分析。
2.开展学习新课标,实践新理念的自学研讨活动。每学期每人开展一次研讨交流活动。
3.强化教师的业务培训,拓宽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每学期教研组组织教师进行两次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学习;备课组进行每月开展一次教学反思活动;充分发挥校园网优势采集前沿性信息,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
4.继续加大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鼓励年轻教师使用多媒体上课。
(六)加强备课管理,改革教学设计方案,减轻教师负担,促进教师教研能力的提高。
1.备课
备课要本着“实用、有效”的原则,要根据我校实际的情况、所教班级学生的情况和教师本人的特点,在学科组共同研究的前提下进行备课。不搞形式主义,不要为了应付检查把时间、精力浪费在“抄录”、“摘编”上。教案应该是教师经过高度浓缩的一篇非常实用的“课堂活动计划”。
2.教案设计基本步骤:
1)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
2)学生分析:分析学生现状,指出有利和不利因素。3)设计理念:根据具体情况所采用的教学策略。4)教学目标:知识、实践、能力、情感
5)教学资源:教学设备、网络资源、社会自然资源等。6)教学流程:导入——点拨——实践——评价
7)研究性、体验性作业 8)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要共同探究、合作完成,每学期末开展一次教学案例设计评比活动。
(六)实施课题牵动,以教研促教学质量的提高。
每个学科组根据本学科的教学重点、教学疑点、教学难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拟定教研课题,写出实施方案。教研室组织人员对实验人员进行跟踪调查。
(七)开发校本课程,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1.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每个学科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每学期开发1 — 2门校本课程,并写出实施方案,由教研室负责审批,予以实施。
2.传统的兴趣活动和活动课也可提升为正规的综合实践活动和学校课程。每位教师每月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开设1—2次综合实践活动课。写出教学设计,期末进行交流评比。
总之,新一轮的基础教学课程改革,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变压力为动力,认真完成各项计划,提高校本教研质量,使我校校本教研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教育改革,教师专业成长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中, 培养和培训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队伍, 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如何把课程改革和教师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使课程改革能够在广大教师的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以顺利实施, 一直是我校课改工作的中心环节, 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 分管校长为副组长, 中小学两部教导处、教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一个学期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素质教育观念的传播, 新课程的推进, 仅靠集中培训是远远不够的, 要使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 及时解决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审视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课堂教学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无疑是最重要、最活跃的中心工作, 是学校教育教学永恒的主题。因此, 切实加强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大力开展以学科教研组、备课组为主体的校本学习和校本教研活动, 是整体提高各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具体操作中, 我校采取了以下举措:
1、以“四个必须”为校本教研的基本原则
第一、“校本教研”必须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校本教研的前提是教师没有脱离工作岗位, 将教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紧密联系, 既能解决工学矛盾, 又能及时地学以致用这种培训就必须切合教师的实际, 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 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二、“校本教研”必须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实施新课程, 教师本身对自身素质有着求提高、求完美的心理趋向, 他们在参与心理态势上是积极的, 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中, 学校领导只有充分体现他们参与的主体地位, 才能使他们把积极的心理外化为积极的行为, 从而提高校本教研的质量。
第三、“校本教研”必须有利于教师的个性体现和发挥。
校本教研要以教师的需要为出发点, 力图在教研活动的设计与教师的需要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 由“自上而下”变为“上下互动”。不能视教师的特长和优势而不顾, 不能不尊重教师的意愿, 用一个“模子”来铸造教师。校本教研中除了要体现教师的个性化以外, 学校的个性化同样也应该得以体现。
第四、“校本教研”应该基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校本教研同样应以学校和教师当前及发展中的问题为出发点, 以问题解决为目标进行教研, 使教研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使之较好解决一般教师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矛盾。
2、通过“两个主体”、“三个层面”抓教师的学习和培训
“两个主体”指的是教研组主体和教师主体。在制定校本教研制度时, 要充分调动教研组和教师个体参与学习和培训的积极性, 让教研组和教师真正意识到学习和培训的重要性, 学习和培训能够在充分发挥两个主体的作用节得到落实。
“三个层面”指我校教师培训规划中确定的省、市、县三级名师培养对象, 这三个层面的教师对于新课程理念往往有着自己不同的诠释。通过这三个层面教师的主动学习和积极实践, 努力促使这三个层面教师观念的不断更新, 在交流和碰撞中实现教师群体对新课程理念的真正把握。
3、通过“四个一”活动抓教师的实践与反思。
“四个一”指的是我校各课制度中的:每周一篇教学反思:每月一份教学设计:每月一次在备课组内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交流;每学期一次优秀教学设计或教学反思的评选活动。这些活动促使教师开始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 反思与实践正在成为教师的一种专业的生活方式。
4、通过五种形式抓教师的交流与研讨
反思型教研:指的是备课制度中每月一次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的交流和研讨, 这种形式主要侧重于各课组内进行经验的分享和问题的研讨。
专题式教研:指我校教研流程展示制度中的每周一次教研专题研讨活动, 这种形式主要侧重于教研组内的交流和研讨。
教研流程观摩:指我校教研流程展示制度中的每学期一次教研专题成果展示活动, 这种形式主要侧重于教研组和教研组之间的交流和研讨。
教师论坛:指的是我校校本培训制度中的每学期一次教师论坛, 这种形式主要侧重于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研讨。
校际合作式教研:指的是我校和农村一些中学、小学帮扶结对协议中的每学期1-2次的城乡互动, 这主要侧重于城乡不同学校之间的交流和研讨。
5、通过四种激励抓制度的内化和落实。
这四种激励是:
物质激励:学校制定了教研组考核方案和教科研成果奖制度, 在校本教研中成绩突出的教师都有一定的物质奖励。
情感激励:在教师培训规划、校本培训制度、教研流程展示制度中, 学校努力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成长创设各种机会, 提供各种平台, 使教师在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过程中感受到了更多的人文关怀。
展示激励:无论是备课组内的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的展示交流, 还是教研组之间的教研成果的展示交流, 这种展示既是一种评价, 也是一种激励。
目标激励:在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中, 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了不同的发展目标, 我校称之为“分层定标”, 使不同层次的教师在新课改过程中有不同的努力方向和人生追求。
一、建立机制,构建校本教研格局
我校在全区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实施校本教研,促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把校本教研作为课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建立了以教育局为行政支持、进修学校为业务支撑的行政、教研相结合的区域校本教研组织体系。主管教育的局长亲自担任第一责任人,在沟通、协调、激励等方面给予保证。在教育局领导下、教师进修学校全体教研员的共同参与下,制定了实验方案。全体教研员深入基层学校了解校本教研的实际情况,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确立基本思路。
(一)确定校本教研基本框架
目标:构建基于现实问题为研究内容的校本教研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进新课程顺利实施。
特征:主体性、合作性、实践性、反思性。
步骤:问题、设计、行动、反思。
内容:课例反思、专题式研究、会课式、论课式、课题研究式。
形式:同校同学科,同学科不同校,跨学科跨年级。跨校联动式、交流式、竞赛式、论坛式、互动式。
(二)对基层学校在实施过程中提出“四做到”
1校本教研中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学校教学研究的第一责任人,要为教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提供条件。
2建立涵盖校内外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直接服务于教师发展的、开放的学校教研网络。
3建立教研激励机制,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
4为教师、教研人员和研究者获得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三)采用点面的结合方法,形成校本教研区域运行网络
根据我区的教学实际情况我们建立了以教研片为单位的校本教研研究区域运行网络。以朝阳区名校为龙头,确立了东、南、西、北四个教研片,每个教研片的龙头学校带几所中小型学校,充分发挥教研片共同体的作用,这样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形成教研网络,使“校本教研”更具有生机和活力。如我们先后进行了东西南北四片的“学科生命化”研究的校本教研活动,片长学校发挥了龙头的带动作用,在校本教研研究中先行了一步,起到了示范、引领、研究、促进的作用,形成了区域性的校本研究的新格局。
二、发挥教研员职能作用,引领学校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发挥教研员“研究、指导、服务”职责,以校本教研为载体,搭建一个教研员、实验教师共同成长的平台,是促进课改向纵深发展、不断取得课改实验阶段成果的重要保障。
因此,将教研工作的重心下移,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我们教研工作创新的主要内容。几年来,我们创造性地组织学校和教师开展了自下而上的区域性教研活动,使各学校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得到了不断提高。
我们以东片为实验基地,开展了校本教研模式的研究试验。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以校本教研为平台,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专家引领为基础,进行目标规划、个体打造、分层推进。研究的基本模式:一是成立研究小组,确定研究课题:我们把全校的数学教师分成三个研究小组,从教学实践中提炼出三个研究课题分别研究。二是让培训者介入选择研究载体:我们请师范大学教育专家参与指导,以“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为研究的载体。三是实施培训、实践、研究三位一体的运行模式。首先,对全体实验教师进行有关实验内容的专业培训,明确研究的任务、方法。然后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探讨。四是教师与专家合作,反思教学过程。学校制定了研究的制度,每周研究一次,实验教师按低中高年段准备实践活动课,一个年段一节课,一人重点准备,其余组员参与研讨,到周末的时候三个年段集中研究本周准备的实践活动的内容、方法、教学模式。在研究的基础上,实验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然后再重新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经过几次研究和实践教师们在不断的研究、感悟、反思中总结出了对数学实践活动的一些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实验教师经历了学习认识、实践、学习、再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实验教师来说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按照这一研究模式,经过两个多月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我们召开了全区的校本教研现场会,展示了我们校本教研的成果。本次会议得到了与会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通过本次校本教研活动,我们感到教研员在校本教研中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引领的过程中,教研员要深入基层,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炼出一个研究的主题,帮助教师制定一个整体研究的思路。实践证明,我们的研究思路和方式是可行的、有效的。
在这次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又开展了“深化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叙事研究”等活动,语文学科、数学学科召开了小专题的教学研讨,通过会课、上课、论课的研讨形式深化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对新课程理论的理解。通过研究探讨,我们感到校本教研要力争做到“三个结合”,即:校本教研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校本教研与教育科研相结合,校本教研与常规教研相结合。教研员要不断学习,要对课改理念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良好的积淀,在每次下深入学校指导课堂教学中或组织培训会时,教研员要能够有的放失地作专业的学术讲座或者对实验教师进行专业的理论辅导,从而发挥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作用。另外,教研员要与教师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真正参与到教学实践研究中去。教研员从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吸纳实践的例证,以完善对课程理论的理解、证明和修正,进一步指导教师的实践。要善于发现教师的一些闪光点,与教师一起总结、研究、推广和实践,从而帮助教师摆脱过去那种教而不研、教而不思的课堂教学低水平重复和无谓消耗教师精力的现状。
三、试点校引路,形成校本研修的模式
集体备课、研究型会课和专题研讨课是搞好校本教研的有效载体,是实施新课程最基本的教研活动,抓好“三课”是搞好课堂教学至关重要的环节。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三课”活动为主,辅以“教学反思”、“教学个案分析”、“与名师对话”、“学科联谊会”等形式,初步构建了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机制。这种机制的运行增强了各项活动的研究性和全体教师的参与性,实现了人人研究教学、教材、教法,提倡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使教师间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形成了一种主动探索、创新发展的良好教研局面。
一批具有朝阳区特色的校本研究的模式逐渐生成。变“集体备课”为“会课”、变“课后评课”为“论课”的研究模式,把校本教研落到了实处;“问题研究——课堂教学——课题论坛——效果反馈”的校本教研序列活动推动了校本教研的深入发展;“教、培、研一体化”的研究模式构成了“抓住三个点、形成一条线、推动一个面”的研究格局;科研带动教研的“科研网络”形成了“学校(核心课题)——教研组(子课题)——教师个人(重点发展计划)”的校本教研网络,使校本教研红红火火。
四、建立制度,推动校本教研的广泛开展
在校本教研实施中,为了保证校本教研有序开展,我们根据具体情况逐步制定了如下制度:
教育局、进修学校制定了“校本教研管理制度”,要求各学校上报校本教研方案、制定校本教研制度、定期进行经验交流。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对基层学校办学评估督导中,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督导评估。
各学校按教育局总体部署的具体要求,不断创设并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如:教学论坛制度;备课制度;教学过程分析制度;教务会议制度;培训制度、理论学习制度;对话交流制度;课题研究制度;检查评比制度;专家、学生、家长参与制度;成果奖励制度。教学质量分析制度;“会课”与“论课”制度;课例反思制度等。
加强学校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履行职责、创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在学校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中尤为重要。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日常教研工作教研制度。
以新课程为导向,改进和加强教研工作,立足学校,建立以解决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的以校为本教研制度,使学校成为学习化组织,推动教研工作目标的全面落实。
1、为了学校——即以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解决学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中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选择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经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研究。
2、在学校中——学校自身在实施新课程中出现的问题由学校自己来解决,由学校校长、教师共同来分析探讨,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3、基于学校——从本校和教师自身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校内部的教育智慧,盘活学校内部的资源及适时邀请专家参与,开展各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提高教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学
校教研工作在校长和教导处领导下开展工作。建立起以主管校长、教导处、教研组、教师组成的三级教研网络。各级应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工作制度,学习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现代教育理论,端正教育思想,明确培养目标,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各级工作制度如下:
一、学校教研室的工作
在主管校长领导下,全面制定学校教研工作规划与多项规章制度,形成一支强有力的教研队伍。根据国家和上级有关方针政策制定本校长期和近期教研工作目标,并负责监督实施。
1、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组织全校教师的业务培训。努力做好自培工作,包括学校自己组织的业务培训和教师的自我学习培训。
2、发动全校师生员工从本校、本职工作出发,学习教育理论,注重联系实际,加强对实践成果的经验总结。
3、负责全校的教研流程管理工作,加强对学校教师的教研的指导和管理,及时检查各项教研工作的落实、进展情况和教研工作交流。及时安排和及时总结本校教研工作情况。
4、加强业务学习与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以身作则,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全校师生形成实事求是、崇尚学术、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教研风气。
二、学校教研组的具体工作
教研组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师业务
水平的重要组织之一。教研组长应在校长、教导处领导下负责组织领导本学科有关教学研究的全部工作。
1、组织教师学习本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本学科的目的、任务,讨论并确定分年级教学要求,制定学期教学计划。组织领导全组教师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备课组教学进度计划、教学科研计划和教研组学习活动计划,并严格执行。
2、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根据教学实际,围绕学校教科研课题确定教研组每学期的研究课题,有计划地开展研究与交流汇报,组织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及时总结、交流、推广教学经验。
3、组织好教学研究活动。组织组内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研究解决教学疑难问题,组织进行教学反思等。学习教学经验,教改经验、总结工作、讨论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质量等状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教研组活动要有出勤和活动记录。
4、大力抓好本学科教师的教学工作,组织组内教师认真钻研课标、教材、探索教法和学法,认真备课,写好规范化教案,上好每一节课。
5、教研组应有计划地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抽查学生作业,了解作业份量、难易程度和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作业的情况;进行试卷抽查,了解、分析教学情况;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
6、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组织全组成员学习新理念,不断总结教学成果,推广教学新经验.7、做好以老带新工作,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要落实到人,加速培养新教师和青年教师。
8、教研组长要保证上述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开学时订好教研组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学期结束做好工作总结,并定期向学校行政领导和教师汇报工作。真正创建严肃活泼,刻苦钻研,文明和谐的教研组。
三、对教师教研的要求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素养的重要手段。教师是开展教研工作的承受者和受益者,是开展教研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质量影响到全校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教学工作的质量,教师必须主动、认真地进行教研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1、认真参加学校教研组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态度端正。认真完成学校、教研组交给自己的任务。
2、教师要按时参加教研活动,积极发言讨论,认真记录。服从分配、积极主动进行实验活动。虚心向别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4、要熟悉课程标准、教材及必要的教参资料,认真制定好一学期的教学计划。
5、能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
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备学生实际,即备知识能力点,又备德育心理渗透点,既备有效教法,又备学法指导,既备书面练习、作业,又备实验实践材料。
6、坚持听、评课制度。要求每月每位教师都应参加听、评课不少于3次。
7、坚持推门听课,校长、教导处领导要随堂推门听课。教学领导每学期听课、评课不少于20节,其他领导听课、评课不少于15节。
8、备课组每学期开展活动不少于8次,要求定时、定点、定人,有计划、有记录、有小结、有评价。听课后必须评课,评课要有评课记录。所有教研活动要在校门口提前一天公示。
2011年9月1日
【小学校本教研制度汇编】推荐阅读:
小学音乐校本教研计划09-13
小学数学的校本教研计划06-07
农村小学校本教研工作计划11-20
小学校本教研综合工作总结12-05
校本教研及校本培训制度06-17
小学四年级下学期校本教研工作计划06-24
浅议小学数学校本教研创新工作艺术论文09-15
校本教研工作制度05-25
实验中学校本教研制度10-31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