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古诗赏析题(精选6篇)
望 岳 杜甫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①齐鲁青未了 未了:不尽 ②会当凌绝顶 会当:终要,终当
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 上句是虚写,下句是实写)(2分)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答: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2分)
答: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5.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2分)
答:‚阴阳‛分别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你的理解: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意愿,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7.这首诗的颔联,描写了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你做简要分析。答: 这两句诗运用拟人赋予泰山生命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8.联系全诗,谈谈尾联写出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概?
答:体现了诗人不怕阻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登上绝顶俯瞰一切的气概。
9.诗中‚齐鲁青未了‛一句写出了泰山(绵延不绝)的特点,‚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峻)的特点。10.(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人观泰山的心情。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涵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答:诗句表达了诗人登上泰山顶峰的决心,表现了诗人敢于征服大自然的气度。其中包含了深刻的哲理:人生的进取如同登高望远一样,只有胸怀宽广,高瞻远瞩,才能展望明天,把握未来。(答:站的高才看的远)12.请从艺术手法上对‚造化钟神秀‛一句作赏析。
答:诗句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让人产生了对神奇泰山的无限神往,‚钟‛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出泰山的雄壮多姿。13.‚岱宗‛指(泰山)‚造化‛指(造物主也指大地)。
14.这首诗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的好,试分析好在何处?
答: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形象。
15、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望 字,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景色。
1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的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17、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D)
A.这首诗是杜甫现存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18、‚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特点。
春 望
1.解释加线的词:A、家书抵万金。书信 B、浑欲不胜簪。简直
2.鲜花、鸟鸣平时给人以美好愉悦的感受,你怎样理解诗人‚溅泪‛‚惊心‛的独特感受?
鲜花、鸟鸣平时给人以美好愉悦的感受,在山河破碎,骨肉分离的情况下,人忧心如焚,看到鲜花,听到鸟鸣,都让人心惊泪下,这是特殊情况下人的特殊的感受。
3.诗中首句的一个(破)字使人触目伤怀,一个(深)字叫人满怀凄然。
4.花溅泪和鸟惊心运用(拟人)手法,生动感人。5.全诗抒发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情怀。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国‛是指(国都长安城)。
7.首联写出了作者所望之景,‚破‛和‚深‛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破败荒凉)的画面。8.诗的颈联运用(夸张)的修辞,表现了作者(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情感。9.‚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这句话,对诗的颔联作一赏析。
答:诗的颔联一反常态,平时给人美好的花朵和婉转的鸟鸣,在作者心中不是勾起愉悦的情感,而是无限的哀愁。这一切都是因为国家命运的坎坷而引起的,景决定于情。
10、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
11、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2、这首诗寓情于写景叙事之中,句句都有言外之意,深沉含蓄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13、古人论诗‚凡景语,皆情语‛请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联作简要赏析。
答:这一联诗运用融情于景的写法,诗人触景生情,因感时而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惊心。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移情于物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思想感情。
石壕吏
1.解释加点的词语:吏呼一何怒
听妇前致词
室中更无人
出入无完裙 .....2.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15.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 ;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
16.‚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归园田居 陶渊明 1.解释加点的词语: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但使愿无违 2.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 归隐 的遁世思想。
3.颔联写诗人劳动归来,但有明月陪伴,其中洋溢着诗人
和
。4.这里的‚愿‛蕴涵着诗人 的志愿。
5.‚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全诗在平淡与 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映衬下显得柔和完美。6.赏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答:这两句将劳动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和向往
7.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中说:‚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本诗中‚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8.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D)(2分)
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
9、‚衣沾不足夕,但使愿无违‛中的愿是什么意思? 答: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10、‚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生活图景和生活状态?
答: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虽然很苦,但他并不抱怨., 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大漠孤烟直‛就是说沙漠上没有一丝风,‚长河落日圆‛预示着一天的结束。
D.末尾两句写快达到目的地时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诗人那种急于赶赴边关以及他对前方将士由衷敬佩的心情。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仍怜故乡水,万 里送行舟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 任选一个角度进 行赏析(2分)
答题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臵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3.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山随平野尽()A.全 B.完 C.死 D.用力完成(2)仍怜故乡水()A.怜悯 B.怜惜 C.怜爱 D.怜恤 4.解释下列诗句画横线的词语。
(1)江入大荒流:莽莽平原;
(2)月下飞天镜:月亮;(3)云生结海楼:海市蜃楼;(4)仍怜故乡水:始终。5.对诗的内容、写法理解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
A.诗的一开头,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行的特点、途中已经到达的地方以及将要前往目的地,以至乘坐的交通工具。
B.诗的颔联景象雄阔,颈联景象瑰丽。‚荆门外‛的山川胜景,兼收笔底。尾联抒发诗人作别故土与亲友的诚挚。C.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写景用语着字,也独具匠心。D.诗中所写景物,既有远景又有近景,远景广阔而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见诗人很善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
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中的‚随‛和‚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变化?
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写诗人坐在船上,举目所见地面上的景色变化。穿过蜿蜒起伏,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三峡,来到辽阔的湖北平原,高山峻岭逐渐消失,随着山势的变化,滚滚奔腾而来的长江,也渐渐平静下来,在广阔的原野上,缓缓东流。
7、‚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是写‚离情别绪‛的?赏析并对比‚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有什么不同。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明明是诗人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而马致远却直抒胸臆,用‚断肠人‛陈述离乡之情,显得直白。
使至塞上 王维
1.请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及所押之韵。押韵的字有: ;所押之韵为。2.诗的首联叙事,交代了(出使路线),颈联描写塞上秋色,也写出诗人(身世浮沉漂泊)的感受。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妙处。
示例:(1)这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描绘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光。开阔鲜明,气势雄浑。(2)两句诗讲究线条美,一望无际的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4.全诗有三层意思,分别是什么?(1)出使路线;(2)沿途风光;(3)最新消息。
5.苏轼称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说说你的理解。这首诗的五六两句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历来被人推崇,请简要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这两句诗充分体现景物的画面感,大漠向无尽的远方延伸,给人以开阔广袤的感觉。‚孤烟直‛则使画面有立体感,‚长河‛把画面分割成两段,‚落日圆‛则为被分割的画面涂上了统一的色调,显出浑然的气势。
6、这首诗的颔联以‚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于自比,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7.请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①征蓬出汉塞。()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8.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通过‚属国过居延‛和‚都护在燕然‛,形象写出了国势的强盛,充满着自豪感。
B.颈联两句抓住景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鲜明地勾勒出塞外高原上苍茫辽阔而又壮丽雄奇的景象。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家国之恨和身世之悲融于一体(2分)2.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
A.首联点明登临位臵,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3.尾联情景交融,请分析。
八年级上册课后古诗词赏析
(一)《长歌行》
1.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惜时劝学)。
2.写法有何特点? 以景寄情,由情入理。
3.诗中写大自然的景物目的是什么?
用自然景物由盛到衰,从生到灭的规律暗示人的寿命有限 4.如何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 以江河东流入海不复西归为喻说明光阴一去不返。
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思乡怀亲之情和前路茫茫欲归不得的愁绪。
(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B)
A ‚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 ‚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 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
A 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 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 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 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3.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4.品味‚蒸‛与‚撼‛。
‚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这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5.后两联一语双关,请分析。
‚舟楫‛是渡江的工具,顺着上面的写景流转,自然恰切。但诗人巧借‚舟楫‛,转而言他,不仅不显造作,反而接得天衣无缝,于情于理无碍,可谓一语双关。‚舟楫‛的另一层意思便应理解成‚引荐的人‛或‚伯乐‛。‚端居耻圣明‛似有奉承阿谀之嫌,但确属诗人肺腑之言。‚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申足上文,表示自己愿意出仕。言外之意,希望得到对方的指点引荐,不要落个‚转头空‛。
6、诗中‚太清‛的意思是 天空
(二)《野望》 王绩
1.说说‚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句中那几个词用的好?
这一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活力。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的自然而准确,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远景与近景的搭配,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2.‚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表现了孤独抑郁的心情。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4.本诗写景有特色?
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5.‚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三)《早寒有怀 》孟浩然
1.本诗写的是哪个季节? 秋天
2.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萧瑟凄清的景象。
(五)《黄鹤楼》崔颢
1.解释下面的词浯。①历历:分明可数;②乡关:故乡。
2.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 3.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抒发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4.品读全诗,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5.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日暮怀归之情,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
(八)《鲁山山行》梅尧臣
1.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答:傍晚,暮色降临,霜雾弥漫,山林空荡,熊爬到树上逗乐,小鹿跑到溪旁饮水。2.颔联中‚改‛与‚迷‛妙在哪里?
答:‚随处改‛这个‚改‛字用的妙。幽静的鲁山,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景色也在变化。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个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幽静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个人游山的体验逼真地便显出来了。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闲适自得,愉悦欣喜,热爱大自然。
4.本诗中与‚鸟鸣山更幽‛意境相类似诗句是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六)《送 友 人》李白
1.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2.颔联写送别之事。其中‚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友人‛。‚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3.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浮云‛‚落日‛之景与‚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4.尾句‚班马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九)《浣溪沙》苏轼
1.从表达方式上看,上片写景,描绘清新明丽的春景,流露出词人愉快心情。下片议论,表达出词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2.同为《浣溪沙》,晏殊却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抒发了词人对时光易逝的感伤。(感时伤逝)
3.描绘上片所展现的画面。
山下溪水潺潺,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至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
(七)《秋词》刘禹锡
1.自古‚秋‛‚愁‛难离,马致远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王绩有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2.‚晴空一鹤排云上‛,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秋日晴空中,一鹤凌空而去,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画面积极乐观。3.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表达作者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表达了作者要为光复故土、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3.本诗表现诗人处境的词语是僵卧孤村,表现诗人情怀的词语是戍轮台。4.请你对‚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一句略作赏析。
‚风吹雨‛既是现实生活,又象征南宋王朝的命运。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的联想起来,是‚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平生壮志融为一体,抒发了爱国之情。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2分)、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2、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4分)
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只有正数才有平方根;②(-13)2的算术平方根是-13;③-27的立方根是;④用根号形式表示的数是无理数;⑤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 小亮的家在十字街口向正北方向走300 m,再向西走100 m处.如果以十字街口为坐标原点,正北方向为y轴,10 m表示一个单位长度,那么小亮家的坐标是().
A. (10,30)B. (30,10)C. (10,-30)D. (-10,30)
3. 某市9月份某一周每天的最高气温统计如表1.
则这组气温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分别是().
A. 29,30B. 30,29C. 30,30D. 30,31
4. 已知方程组ax-by=4,ax+by=2的解为x=2,y=1,则4a-5b的值为().
A. -8 B. -11 C. 8 D. 11
5. 如图1,长方体的高为3 m,底面是边长为2 m的正方形.现有一小虫从顶点A出发,沿长方体侧面到达顶点C处,则小虫走的最短的路程为().
14. 如图9,在正方形ABCD中,P是BD上任一点,AB=4 .PE∥AD,PF∥CD,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15. 用三块正多边形的木板密铺地面.已知其中两块木板是正八边形,则第三块木板应该是正边形.
16. 有5名同学参加学校“综合素质智能竞赛”,其中2名同学得87分,2名同学得92分.已知5名同学的平均分是89分,则另一名同学的得分是分.这组成绩数据的众数是,中位数是.
17. 一次函数y=2-5x与y=-的图象的交点坐标为,由此可知方程组y+5x=2,y-=-的解是.
18. 弹簧的长度y(cm)与所挂物体的质量x(kg)的关系是一次函数关系,图象如图10所示.则弹簧不挂物体时的长度是.
三、解答题
19. (9分)计算与化简.
(1)3+-4;
(2)2+×-9;
(3)+1 980.
20. (9分)在图11中,把△ABC向右平移5个方格,再绕点B的对应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
(1)画出平移和旋转后的图形,并标明相应的字母.
(2)能否把两次变换合成为一次变换?如果能,说出变换过程;若不能,说明理由.
21. (9分)将图12中的矩形ABCD沿对角线AC剪开,再把△ABC沿着AD方向平移,得到图13中的△A′B′C′,并有交点E、F.除△ADC与△C′B′A′全等外,还有哪几对全等三角形(不另添加辅助线和字母)?请选择其中一对说明它们全等的理由.
22. (9分)某公司有销售人员15人,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月销售定额,统计了这15人在一个月内的销售量,如表2.
(1)求这15位销售人员该月销售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及众数.
(2)若把每位销售人员的月销售任务定为320件,是否合理?说明你的理由.
23. (10分)梯形ABCD中,AD∥BC,E为AC的中点,连接DE并延长,交BC于点F,连接AF.
(1)AD与CF相等吗?为什么?
(2)在原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请你再添加一个条件(不再增添辅助线),使四边形AFCD成为菱形,并说明理由.
24. (10分)某公园的门票价格如表3所示.
今有甲、乙两个旅行团.已知甲团人数少于50,乙团人数不超过100.若分别购票,两团共计应付1 392元;若合在一起做为一个团体购票,总计应付1 080元.
(1)请你判断乙团的人数是否也少于50.
(2)求甲、乙两旅行团各有多少人.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三秦之地拱卫着都城长安,弥漫的雾中怎么也望不到想象中的五津。
我与你都充满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外出做官的人。
只要四海之中有了解自己的人,天涯海角也好似亲密近邻。
(我们)不要在分手的路口,像青年男女那样(让泪水)沾湿佩巾。
鉴赏:
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千古传诵,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复习(古诗词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词赏析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选出赏析错误的一项: ( )
A.首联以“凄凉地”、“弃置身”直接抒发了作者长期被贬边荒的愤慨。
B.三、四句连用典故,“翻似”二字,简描旧友被害情状。抒发诗人对战友的深切怀念,表达长期被贬后的人事沧桑之感。
C.五、六句写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千帆竞发,万木争春,借景物描写表达人生哲理,耐人寻味。
D.结联在酬答白居易的感情时,明确表示振作自持的态度,表现出坚忍不拔的豪迈情绪。
2.诗中的乐天指的是_________,“见赠”中的“见”字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我”怎么样,生活中还有相同解释的词语,试举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的愿意是什么?现在人们赋予它什么新意?
二、《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选出对杜牧《赤壁》赏读有误的一项: ( )
A、这首借古咏怀诗就前代历史中某一点生发开来,以小见大,抒写政治失意之情。
B、“铁未销”表明在赤壁大战中,埋在泥沙中的残破武器还没有来得及销毁。C、第二句借物以怀古,意思是说我把它拣起来,洗磨之后,还能辨出是三国时代遗物。
D、最后两句议论,告诫晚唐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语言含蓄,怀古之中又透伤今。
三、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惶恐”和“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说说有哪两层含义?
2.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两句用了比喻,把破碎的山河比作风中的柳絮,把浮沉的身世比作雨中的飘萍。
B.这两句是对偶,“山河破碎”与“身世浮沉”相对,“风飘絮”和“雨打萍”相对。
C.宋朝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D.这是文章的颈联,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艰难危亡的形势。
3.选出对文天祥《过零丁洋》赏读有误的一项: ( )
A、首联回顾作者的出身经历,表达诗人矢志报国、至死不变的忠心。
B、颔联运用两个贴切的比喻,把亡国之恨与身世之悲刻画得入木三分。
C、颈联慨叹兵败被俘,害怕元军,孤身无依而惶恐不安。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
D、末联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表现出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四、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云,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固难全。但愿人长久,千时共婵娟。
1、选出赏读有误的一项: ( )
A.“明月……青天”,首句陡然发问,这是诗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
B.“我欲乘风归云,又恐琼楼玉宇”,这两句设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又透露了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
C.“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月光的移运,都是“无眠”者眼里看到的,可见“无眠”者久久不能入睡。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禅娟”此句称得上是水到渠成。若是能够健康长久地生活着,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够共赏明月而得到些许安慰吧。这也正是作者的进一步处我解脱。
2、选出对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赏读有误的一项: ( )
A、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对天上仙境的幻想,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B、下片写望月怀人,感慨人生的离合无常,表现出词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C、上片借月抒写欢欣,下片用圆月衬托离别,人月双济,温馨而恬静。
D、全词执着现实,怀念亲人,构成豪放而空灵,抑郁而旷达的.艺术特色。
3.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月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向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五、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选出赏读有误的一项: ( )
A.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B.“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工,然后用“山河表里”一语收住,暗示了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C.“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此四句一语道破了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以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提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2、选出对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赏读有误的一项: ( )
A、前三句描绘潼关周围的景色及形势。“峰恋如聚”写众峰耸立;“波涛如怒”言黄河汹涌。
B、“望西都,意踌蹰”引发感慨,既有对秦汉盛世的怀念;又有对王朝更迭的惋惜。
C、曲末四句,精警遒劲,用极简洁的语言传达出了词人对历代受苦受难民众的深切同情。
D、这首小曲借“怀古”讽今世,鞭笞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劳动人民的滔天罪行。
3..下面的选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0xx年,厦门)
A.这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山河表里潼关路”句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曲中的“聚”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表现出汹涌澎湃的情态。
D.曲子表达了作者的伤感悲愤之情,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六、饮酒 (陶源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关键在“__________”二字,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这首诗中表明诗人寄情山水劳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此”指__________________,“真意”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忘言“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诗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优美宁静田园的喜爱,以及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B.第三、四句自问自答,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
C.第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飞鸟归林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心境。
D.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指出在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谛”,它既能体会也能言传。
4.对诗句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车马喧”在诗中不仅是实在的事物,也是象征,它代表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
B.“悠然见南山”中一“见”字写出了诗人在采菊时在有意之间看见南山的情态,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
C.“飞鸟相与还”有双重含义,既指鸟儿飞向天空经受风雨的折磨,终于返回山林,又喻指作者以往的做官和现在的归隐。
D.这首诗歌颂了田园生活的恬静安闲,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是陶诗中的名篇。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七、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二)1.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
2.王绩的《野望》中,最能表现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的诗句是:。
▲3.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描写了自己站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象的句子是:。
▲4.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5.《使至塞上》用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诗句是:。
▲6.《使至塞上》诗中的颈联,作者把自己孤寂的情绪与大漠奇特壮丽的景象融合在一起,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是:。
7.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
8.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
▲9.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10.《钱塘湖春行》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
11.《钱塘湖春行》中用乱花浅草描绘西湖早春美景的句子是:。
12.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写诗人被美丽的景色所陶醉,直抒胸臆,表达喜悦之情的句子是:。
13.陶渊明在《饮酒》中表现自己俯仰之间悠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句是:。
14.《饮酒》中表达诗人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思想情趣的名句是:。
15.杜甫的《春望》中诗人借花鸟抒发感时伤世之情的诗句是:。
16.杜甫的《春望》中,写战火不断,家书难觅的诗句是:。
17.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
18.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是:。
一、从注释中寻找写作背景
命题老师为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古诗词,会在注释里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做一个大致的交代,或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做一简单介绍,如果我们能从中寻找到写作背景,对于诗歌内在意蕴的理解就会更加全面而具体了。如: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此诗为王昌龄晚年被贬龙标途中所写,可联系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如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作者闲居江西上饶时,曾多次游览博山,并写了多首脍炙人口的记游词。《清平乐》即是其中一首。
问:诗歌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思想感情?
在回答时我们就可以从注释中寻找到“王昌龄晚年被贬龙标途中所写”和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曾多次游览博山”“写了多首脍炙人口的记游词”,找到这些写作背景,学生就不必再苦思冥想,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说是一目了然了。
二、解释诗句中的字词
有些古诗词的注释中会对学生不理解的字词作出解释,对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和主旨会起到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如: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注: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根据注释中的“没有什么用处”,学生很容易领会这首诗的中心思想。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西京:即长安。牙璋:古代发兵所用的兵符。凤阙:皇宫的代称。龙城:匈奴名城。借指敌方要塞。百夫长:古代军队里的低级军官。
依据注释,学生很快就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从而顺利解决所有题目。
三、解释相对应的典故
运用典故是古诗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学生一般对典故不清楚,命题老师会在注释中作简单交代,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条件来解题。如: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觅封侯”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
典故。
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陇头梅:化用南朝诗人陆凯的诗句“折花逢驿使,寄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这俩首诗,学生从注释中知道了“觅封侯”和“胧头梅”的意思,其他的题目也会迎刃而解。
四、介绍作者
一般情况下,中考古诗词赏析题的作者是我们语文书上的,但有时也会考一些陌生的作者,命题老师会在注释中略作解释。如:
雨后池上
北宋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柳,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刘攽,庆历六年进士,曾帮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施肩吾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
注:施肩吾,字希圣。北宋道士。字号华阳子。生卒年不详。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辞章,后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
这两首诗的注释对我们解题几乎不起作用。
注释——开启古诗词鉴赏的钥匙,让我们灵活运用注释,准确把握古诗词的内涵,从注释中充分挖掘有效信息,准确解答各类古诗词赏析题。
【八年级上古诗赏析题】推荐阅读:
九 古诗 教案(八年级上)05-29
六年级古诗情景题11-15
八年级下古诗习题06-01
八年级语文诗词赏析题01-14
八年级下古诗文默写05-25
八年级下课外古诗词09-21
八年级语文古诗文言文10-04
读古诗有感八年级语文作文12-04
语文七八年级古诗文06-03
《古诗》八年级语文课导学案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