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学概论自考复习
(祝大家考试顺利通过)
第一章法律的一般原理
1.法律的特征: 简答
1)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行为规范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4)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
5)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2.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和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以权利义务为其内容,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一种规范。(名)
3.法律的要素:是指构成法律的元素或基本成分。4.法律的三要素:法律规范、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
第二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1.共产党的政策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问题,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方面说明: 1)党的政策指导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2)社会主义法律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3)党的政策不能代替社会主义法律,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1)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二者的基本内容、阶级本质和根本任务是一致的;
2)由于它们之间的一致性,它们必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互为补充;
3)但是,由于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在调整范围和实施的手段等方面有很大区别,因此二者又不能相互代替。
3法律:是由国家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志创制的,是人们意识的产物。
4.客观规律:规律是客观的,规律也称法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5.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原则: 简答 5点 1)遵循宪法的原则
2)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的原则
3)保障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的原则 4)科学和合理的规范社会关系的原则 5)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立法的原则 6.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渊源:简答
(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国务院的部门规章(5)军事法规和规章(6)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7)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8)特别行政区的法律(9)经济特区的单行经济法规(10)国家认可的习惯(11)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7.社会主义法律的适用的特点: 1)法律适用的主体是被授予专门职权的国家机关,它以国家名义进行活动; 2)这种活动必须严格地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并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 3)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适用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法律对某一特定的社会关系的调整
8.“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论述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法律适用必须遵循的原则。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的含义是:
A 我国的法律对于全体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和财产状况,都一律适用;
B公民平等地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平等地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C任何公民的违法行为都必须平等地受到追究与制裁。
9.违法:指违反法律的规定,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名)
10.违法构成的要件:1)违法的客体 2)违法的客观要件 3)违法的主体 4)违法的主观要件
11.法律责任:是指由违法行为引起的依法所应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责任。(名)
法律责任分为:刑事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和行政法律责任。12.法律制裁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对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违法者依法采取的带有强制性的惩戒措施。(名)
法律制裁分为:刑事法律制裁、民事法律制裁和行政法律制裁。
13.社会主义法律关系:是指受社会主义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人们之间的权力和义务关系。(名)
14.法律事实:指能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情况。(名)
第三章 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和法治
1.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 论述 有法可依—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 有法必依—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 执法必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条件 违法必究—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保证
2.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关系?论述(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和前提
1)从社会主义法制的产生来看,它是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即人民民主的产生而产生的;
2)从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和内容来看,有什么性质的民主,就有什么性质的法制;
3)从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和发展方向来看,同样不能离开民主;(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
1)社会主义法制把民主作为人民斗争的胜利成果;
2)深灰主义法制本身的知道作用,向国家机关、国家工作人员和公民指明,怎么做才是符合民主,从而保证社会主义民主的正确实现;
3)社会主义法制通过惩罚各种违法个犯罪行为,维护人民民主权力,以捍卫民主;
总之,必须吧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建设结合起来。离开民主讲法制,法制就失去依据;离开法制讲民主,民主就失去保障。3.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概念:简答
是无产阶级法律观点的总和,它包括人们对法律的基本看法,对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人们行为合法性的评价,也包括人们关于法律的知识和修养等。4.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作用:(1)对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适用的作用。(2)对社会主义法律遵守的作用。(3)对清除旧法律意识的作用。5.实现法治的必备条件: 1)维护法律的极大权威;2)完美法律体系;3)强化民主法治;4)坚持依法行政5)保障公正司法;6)搞好法律监督
第四章 宪 法
1.宪法的特点:1)内容方面的特点2)效力方面的特点3)制定和修改程序方面的特点
2.国家性质:即国家的阶级本质,又称政权性质,或称国体,指的是社会各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名)
3.政权组织形式:是指统治阶级所采取的用以实现其国家权力的形式。政权组织形式又称政体和根本政治制度。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来行使国家权力,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论述、简答 3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反映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不以任何制度为依据,它一经确立之后,就成为其它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貎。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便于人民群众管理国家;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保证国家权力的统一行使;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7.公民:通常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名)
8.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主义性质:4点
1)公民权利的广泛性。2)公民权利的真实性。
3)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4)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9.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5点 简答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法纳税。
10.正确的行使权力,忠实地履行义(P165-P168)自己概括。1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宪法和监督宪法的实施; 2)定和修改基本法律; 3)举、决定和罢免国家领导人。可选举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和委员;选举国家主席和副主席;根据主席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选举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根据军委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委其它组成人员;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检察长。
4)定国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5)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其它职权。
12.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它依法行使审判权。
审判权:就是依照法律审理和判决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的权力。13两审终审:是指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判即告终结的制度。
14.人民检察院行使检察权。所谓检察权,指的是对宪法、法律的实施进行检查监督的权力,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5..论述宪法实施的保障?3点 1.宪法自身的保障:
1)规定了宪法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了宪法的权威性。
2)规定了监督宪法实施和解释宪法的机构。
3)规定了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其它规范性檔的合宪性审查 2.普通法律的保障
3.党的领导是保证宪法实施的关键
第五章 行政法
1.行政法:是规范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职能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
3.行政关系:是国家行政机关在进行行政管理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4行政法律关系:行政关系由于受到行政法律规范的调整,从而具有行政法上的权力和义务内容。
5.行政法律关系同其它法律关系相比的特点:4点 简答
1)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一方,必定是行政机关或者根据法律的授权代行某种行政职能的社会组织。
2)行政法律关系的成立,往往以行政机关单方面的行为为根据。
3)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主体一方的行政机关往往可以直接运用国家强制力,强制对方当事人履行义务或接受制裁。
4)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争议,通常通过一定的行政程序予以解决。6.行政机关:执行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机关,又称国家管理机关或政府。7.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8.行政行为:指行政机关依法实施行政管理的行为。
按其方式可分为: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行政司法行为。行政立法:指行政机关依法制定各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
行政执法:指行政机关依法执行法律、法规,实施行政管理的活动
9.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10行政处罚:特定的行政机关,对于有违反行政管理秩序行为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依法给予处罚的行政执法行为。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1)法定原则2)公正、公开原则3)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4)保障当事人的权利原则5)监督制约原则
11行政处罚的种类:1)警告2)罚款3)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4)责令停产停业5)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暂扣或吊销执照6)行政拘留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它行政处罚。
12.行政强制执行:当事人不履行行政法规定的义务,行政机关依法采取一定的方法强制其履行义务的行政执法行为.13.执行罚:指行政机关通过使不履行法定义务的相对人持续不但的承担新给付的义务的方式,以促使其履行法定义务的一种强制方法。
14.行政司法:指国家机关作为裁决人,对行政争议作出裁决的活动。
15.行政复议:指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有关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受理申请后,对有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司法活动。
16关天行政复议的申请,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A对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由申请人选择,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B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上一级地主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C对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第六章民法
1.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民法的特征:1)当事人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得2)在经济利益上是等价、有偿的3)在意思表示上是自觉自愿的。
2我国民法的基本任务:通过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保护公民和法人的民事权益,维护社会经济和民事活动的秩序,促进这会的安定团结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3.民法的基本原则:
1)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原则;(简称“平等原则”)
2)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原则:
3)保护合法民事权益的原则:
4)遵守法律和政策的原则:
5)国家和社会利益原则:
4.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指法律赋予他能够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5.宣告失踪:依民法通则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民下落不明满2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为失踪人。
6.宣告死亡:依民法通则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民下落不明满4年的,或因以外事故下落不明满2年的,或因以外事故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证明其已经不可能生存的,均可经利害关系人的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他死亡。7.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指公民能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即公民能独立为发生法律上的效果的行为的资格。
8.民法通则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行为能力人。
9.监护:指为了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等方面的合法权益而设置的一种对他们的行为和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制度。
10.法人: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设立条件:1)法人必须依法成立。
2)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
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4)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11民事法律行为:指民事主体实施的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的合法行为.12.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实质要件: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13.无效的民事行为:指不具备有效成立和要件,因而法律上不允许发生行为人预期的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14.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凡行为人对行为的内容有重大误解或者及显示公平的行为,均属于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15.代理: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的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对第三人为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使法律行为的后果(包括民事责任)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一种制度。
种类:1)委托代理2)法定代理3)指定代理 16.共有的种类:
1)按份共有:指多数人各按其应有的份额或比例,对同一项财产拥有多有权的情况;
2)共同共有:指两人或两人以上对共有财产不分份额或在共有关系解除前不能确定各人应有份额的一种共有关系。
17.知识产权:指自然人活法人对其创造性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权力。
18.著作权:称版权,作者或其它主体对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依照法律所享有的权利。
19专利权:指对某面发明创造成果享有一种独占的利益。
20.商标权:指商标注册人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对其注册商标所享有的专有权。21债:按照合同的约定或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一方享有请示他方为或不为特定行为的权利义务关系。
22.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它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23.要约:一方向对方提议订约,并且提出了合同的主要条款,以供对方考虑,如果同意接受即表示合同已经成立和确定的意思表示。24.担保的方式有:
1)保证2)定金3)抵押权4)质权5)留置 25.不当得利:凡无法律上的根据致他人损害而自己获得利益的,称为不当得利。26.无因管理:又称无委托的事务管理,指既无约定,又无法律上的义务而为他人管理财产或事务,其支出的费用及劳务,得请求受益人支付所构成的债权债务关系。
27.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案例分析P281-283)我国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是:(第一顺序继承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继承人)兄弟姐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 28.诉讼的时效种类:
1)一般诉讼时效: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一般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
2)特殊诉讼时效:明法通则规定的短期诉讼时效和通过各种单行法规规定的时效期限。
第七章 商法
1.商法:调整经济关系中商自然人、商业组织和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有限责任公司设立条件:只能以发起方式设立。5点
1)股东符合法定人数。
2)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
3)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
4)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5)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3.股份有限公司: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投资组成的,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有股份为限对公司负责,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营利性企业法人。
4.保险:是指按照合同的约定,投保人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承担赔付保险金义务的一种合同关系。
5.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人约定保险义务关系的协议。
6.保险利益:又称可保利益,是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成人的利益。7.财产保险合同:指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订立的,由投保人缴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投保标的的物质损失及其有关利益因保险事故的发生所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的协议。
8.人身保险合同:是指投保人与保险人约定,投保人向保险人交付一定数额的保险费,保险人在被保险人的生命、身体利益发生特定的事故(如死亡、伤残、意外伤害、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期限时,向受益人给付保险金的协议。9.票据:是指出票人自己承诺或者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一定款项的一种凭证。
10.背书:是指在票据背面或者粘单上记载有关事项并签章的票据行为。
11.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12.本票:是出票人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13.支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第八章经济法
1.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税法的构成要素:纳税主体、征税物件、税率、税种税目、纳税环节、减税免税、纳税期限、违章处理等。
其中纳税人、征税对象和税率是三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3.偷税:指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4.抗税: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5.商业秘密: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6.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调整在保护消费者权益过程中发生的权益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7.消费者的权利:
1)知情权2)自主选择权3)公平交易权4)依法求偿权5)依法结社权 6)受尊重权7)获知权8)监督批评权9)安全保障权 8.经营者应承担的刑事责任行为有:
1)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或其他受害人人身伤害或死亡,构成犯罪的; 2)使用暴力、威胁等方法阻碍有关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
第九章刑法
1.刑法:是国家制定的关于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者适用何种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3条 1)罪刑法定原则: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3)罪刑相当原则或罪刑相适应原则
3.我国刑法的使用范围:称刑法的效力范围,包括刑法在空间上的效力范围和时间上的效力范围。
1)空间上的效力范围:指刑法在什么地域内有效和对什么人有效;
2)时间上的效力范围:指刑法在什么时间有效和有无溯及既往的效力。4.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社会危害性。2)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3)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5.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对自己的罪行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人 犯罪主体必须的具备条件:案例分析 1)犯罪主体是实施犯罪行为的人。
2)自然人作为犯罪主体,必须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P365)3)自然人作为犯罪主体,必须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6.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1)未满14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 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毒、放火、爆炸、投毒等8种罪负刑事责任; 3)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
4)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5)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入教养。7.故意犯罪:2种
1)直接故意: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
2)间接故意: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8.过失犯罪:2种
1)疏忽大意的过失:是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到发生这种结果。
2)过于自信的过失:是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牟结果,但是轻信能够避免,却也未能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
9.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所采取的因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
10.正当防卫必须的具备条件:
1)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防卫。
2)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防卫。
3)必须是对实施不法侵害的人才能实行防卫。
4)防卫不能过当。
11.紧急避险: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傲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合法利益的行为。12.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13.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14.犯罪既遂:指行为人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构成的全部要件。15.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16.共同犯罪:是指两人或者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的条件有:3点
1)犯罪主体必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2)各个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3)各个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犯罪的故意。
第十章:刑事诉讼法
1.证据的三个特征:客观性、相关性、法律性。
2.证据的种类:1)物证、书证2)证人证言3)被害人陈述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5)鉴定结论6)勘察、检查笔录7)试听资料
3.强制措施的种类:1)据传2)取保候审3)监视居住4)逮捕5)拘留 4.侦查:公安机关(包括国家安全机关)、检查机关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依法进行专门调查工作和采取有关的强制行措施的诉讼活动。侦查是公诉案件的必经程序。第十一章 民事诉讼法
1.民事诉讼:在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审理民事案件,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
2.中级人民法院的第一审案件为:1)重大涉外案件;2)在本辖区内有重大影响的案件;3)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3.财产保全: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依据职权,为保证将来作出的判决得到执行,对与案件有关的财产所采取的强制性措施。
4.先于执行:指人民法院在作出判决之前,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为了解决申请人生活或者生产经营的急需或者其他紧急情况。而裁定由被告先行给付一定款项。特定物或暂停实施一定行为的措施。
5.判决:是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终结后,对双方当事人争议的实体问题所作出的处理结果。
6.裁定: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或者执行判决过程中,对于程序上发生的必须及时解决的问题所做的决定。
第十二章 行政诉讼法
1.行政诉讼:人民法院为了解决行政纠纷,在当事人的参加下,审理行政案件的活动
2.行政纠纷也称行政争议:是指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认为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引起的争议。3.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1)确认发明专利权的案件、海关处理的案件
2)对国务院各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
3)本辖区内重大、复杂案件。
4.行政被告:原告诉称其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侵犯原告的合法权益,由受诉人民法院通知其应诉的行政机关
第十三章 国际法
1.国际法:即国际公法,旧称“万国公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既以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国家与国际组织间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的有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2.国家责任:(国家的国际责任)是指一国因违反国际法,侵害他国或者国际社会的合法权益,从而构成国际不法行为而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
3.国家责任的形式:1)限制主权2)赔偿3)道歉4)对国际罪行的直接责任人进行国际审判。
4.国民待遇:又称平等待遇,是指一国在民事法律关系方面给予外国人与本国国民同等的待遇
5.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给予另一国国民的待遇,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国民的待遇
6.引渡:一国把在该国境内而被他国追捕、通缉或判刑的人,根据有关国家的请求移交给请求国审判或处罚
7.庇护:是指国家对于因外国当局通缉或受迫害而来避难的外国人,准许其人入境和居留,并给予保护。庇护的对象主要是政治避难者。
8.领海:在国际法上,邻接一国陆地领土及内水,并处于该国主权下的一定宽度的海域。
9.条约:是国际法主体间依据国际法所缔结的据以确定其相互权利与义务的书面协议。
10.外交特权与豁免:是指根据国际法或有关协议,在国家间互惠的基础上,为使一国外交代表驻在国能够有效地执行职务,而由驻在国给予的特别权力和优惠。
第十四章 国际私法
1..国际私法:是以涉外民事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部门
2.冲突规范(又称法律适用规范或法律选择规范)是国际私法中最基本、最主要的规范,它是在调整或处理涉及两个以上国家(或者法域)的法律来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的规则。
3.反致:甲国法院依本国的冲突规范,确定有关民事关系应适用乙国法,但乙国的冲突规范却规定应适用甲国的实体法,结果法院适用本国的实体法判决了案件的情况
4.转致:甲国法院依本国的冲突规范,有关民事关系应适用乙国法,而依乙国的冲突规范,则应适用丙国的实体法,结果法院适用了丙国的实体法判决了案件的情况。
在课程设计上, 采用合作教学法, 教师通过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认识, 并着重教学引导, 讲方法与思路, 通过成功的个例设计, 让学生们了解本课程在实际中的应用, 把理论和设计操作相结合, 进行游戏式的教学。教学目标为:使学生了解艺术设计的发展脉络、基础知识, 激发学生对设计的兴趣;使学生有探究、思考艺术设计问题的能力, 掌握论文写作技巧;提高大学生的设计艺术修养, 陶冶情操, 美化心灵, 提升精神境界, 增强人文素质;使学生树立人生理想和职业目标, 在预期的人生轨迹上奋力追梦, 一步步达到理想的目标。
每一节课的安排都会有所不同, 教学常规一般为:教师讲授10~20分钟, 基于合作的小组学习20~30分钟, 非正式的合作学习20~30分钟, 教师总结15~20分钟。将每一节的教学内容分解成2~3个教学单元。例如第一课《设计学的研究范围及其现状》, 分解为以下四个部分: (1) 设计学是怎样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的; (2) 设计史、设计理论与设计批评对于设计实践分别具有怎样的意义; (3) 如何看待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对现代设计的意义; (4) 当代西方设计思潮。我利用这4个问题, 把80个学生分成4个基于合作的小组, 每个小组20人。分别给这4个基于合作的小组取名为A、B、C、D组。这4个组要在合作的基础上完成每个组所要阅读、讨论、总结、表达的任务, 然后向其他三个组进行“专家式讲授”, 并接受其他组的监督和评价。但是, 一个20人的小组, 是不适合正式的合作学习的讨论的, 这样再分成若干个小组, 给每个合作小组一个问题: (1) 设计学是怎样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的 (教师提示:工业革命、社会分工等, 来引导学生的思考) ; (2) 为什么设计是一种文化制造 (具体问题:你认为这个变化对于反映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是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3) 为什么说设计是一种艺术活动 (教师提示:设计 (Design) 的概念, 设计的目的, 设计的过程) ; (4) 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答题线索:设计、色彩、构图和创造) ; (5) 你所知道的以设计为主题的视觉资料有哪些 (如影视、摄影图片、艺术作品) , 能否总结出其中能够体现工业革命时代背景的一个片段、一个角色的造型特征, 影片的特征, 图片的特征。这5个问题就成为划分A组间基于合作的小组的一个切入点。拿到红色贴纸的A组20人自由组合, 组成5个4人合作小组, 分别学习上述5个问题。4人小组要完成的任务是: (1) 每个小组要有一份整理好的100字内的讨论小结; (2) 每一个小组要把各自的小结用最简练的话来转述给其他四个小组; (3) 这5个小组合作讨论后, 形成一个200字的问题总结, 然后再由教师随机抽点其中的一个人来向其他B、C、D组做“专家”报告。
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说:“优秀的教育最特别的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点, 而是在于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通过合作学习要教授给学生的基本技巧包括: (1) 学生个人要学会快速浏览教材, 并找到问题所指的教材内容; (2) 4人小组要根据问题进行阅读材料的分工, 遇到教材没有直接显示的问题时, 要进行积极的相互探讨, 最后写出小结; (3) 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谦虚接受他人的询问, 简练归纳小组的合作内容。
【关键词】新课标 文言文 导学案 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069-02
什么是文言文?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中明确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世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普通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中,文言文约占课文总量的45%。文言文凝聚着灿烂的中华文明,学习文言文是高中生认识博大的民族文化,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的重要途径,因此,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由于文言文本身晦涩难懂,再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都循规蹈矩按套路讲解,先介绍背景知识,接着逐字逐句讲解翻译,然后归纳文章主旨,最后练习巩固,琐碎的教学缺乏趣味性和体系性,造成文言文教学效率普遍低下。笔者认为,在复习阶段通过精心设计和运用导学案,可以有效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
导学案是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用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实现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导学案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二是以教师为主导,要求教师合理调控课堂,精当点拨,帮助学生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三是以练习为主线,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同时能够及时反馈学习效果,以便根据学情调整学习策略。总之,导学案的使用体现了新课标改革的核心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
要在文言文复习中充分发挥导学案“减负增效”的作用,《中庸》关于学习方法和过程的归纳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一、课前导学:“博学之”“审问之”
文言文知识点繁多,很容易使学生陷入杂乱无序的状态,不但很难总结学习方法,复习不得要领,而且导致心态被扰乱,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导学案的设计。课前导学部分应突出基础性和全面性,要求学生广泛涉猎,在此基础上对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使之系统化、网络化。以虚词“而”字用作连词的用法为例,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教材中涉及的例句罗列出来,并且进行用法的归类,然后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清晰的知识网络。
在课前导学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明确要攻克的难点;教师本身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有效的方法,面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能够胸有成竹,做好点拨准备。
二、课堂导学:“慎思之”“明辨之”
课堂导学的设计,要在学生课前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突出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细致比较,发现文言文知识点之间的异同,加深对知识点,尤其是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的理解。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分析问题,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形成真知灼见,从而融会贯通地掌握文言文。如在复习文言特殊句式时,笔者就以比较学习法引导学生对文言句式中有相似点,学生容易混淆的句式进行了比较通透的局部梳理。
在课堂导学环节,教师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一是“生生合作”,同桌学生之间就疑难问题相互研讨启发;二是“小组合作”,4-6人的学习小组进行思维碰撞,集思广益;三是“班级探究”,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问题,以集体智慧攻克学习难点。
三、课后导学:“笃行之”
“立足课本,更要走出课本”,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因此课后导学应该注重拓展,将文本进行合理开拓,使之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知识联系起来。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梳理、总结实现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议论文写作是一个难点,为此,本人将高中语文必修5文言文《逍遥游》这篇论说类散文与必修4中的现代文《拿来主义》作了比较,通过拓展进行深入的写作指导,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论说文的特点,系统地掌握论证的方法,并落实到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
课后导学需要特别注意及时评价,客观、明确的反馈,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导学案的诊断功能,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另一方面能够发挥导学案的激励功能,让优秀的学生在表彰中得到激励,让后进的学生在反思中明确努力的方向。
总之,在文言文复习中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中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王换玲.拓展阅读在高中文言文阅读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4
[3]代军垒.新课标背景下中学文言文导学策略的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5
一、复习提示
一)本章学习要点与逻辑结构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该掌握确定电子商务的效益目标和成本目标,确定哪些电子商务项目需要外包,决定网络主机服务方式,采用规范的项目管理技术来计划和控制电子商务实施以及为电子商务项目配备人员,能够独立完成实施电子商务的业务计划。
本章以电子商务的业务计划的各个组成部分为线索进行讲解,其逻辑结构如下:第一节讲解了如何设定业务计划的目标。主要是设定效益目标、成本目标、确定潜在效益,并进行效益和成本的比较。第二节主要讲解了内部开发与外包的定义,外包的三种形式及其适用情况,以及如何在两者之间选择。第三节讲解在电子商务的开发的不同阶段应采取的不同监督管理手段。主要有项目管理、人员选配并在项目结束后进行事后审计。
二)本章需要掌握的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确定电子商务的效益目标
识记实施电子商务的业务计划的内容、效益目标的概念;领会如何衡量效益目标;在应用水平上要求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电子商务效益目标。
实施电子商务的业务计划应包括下列这些方面:确定开始的目标;控制这些目标的实现过程;监督其运作过程。
在设定实施电子商务的目标时,经理们应该考虑打算实施项目的范围和实施时的资源。
开展电子商务的目标应包括预期效益和预期成本。
效益目标之一是为了树立品牌,另一种效益目标是增加现有营销,还有的效益目标是提高顾客满意或降低顾客服务与支持成本。开展电子商务的其他效益可用多种衡量方法进行评价,但通常都用金额来衡量。
2、确定电子商务的成本目标
识记成本目标、潜在效益;领会如何衡量成本目标、如何识别潜在效益;应用水平上要了解如何设立电子商务成本目标、如何对效益目标和成本目标进行比较。
虽然识别和估计成本比设定效益目标容易很多,但信息技术项目的成本同样难以估计和控制。除了硬件和软件成本以外,项目预算还要包括雇用、训练人员和支付人员工资的成本,这些人设计网站、设计或修改软件、撰写内容并运转与维护网站。
为开展电子商务制定业务计划的关键是识别潜在效益(包括雇员满意度和公司声誉等无形效益)和确定获得这些效益所需的成本,并比较效益和成本。
3、内部开发与外包
识记外包、内部团队、早期外包、晚期外包和部分外包(局部外包)、不间断后作、主机托管服务;领会如何在外包和内部支持之间取得平衡。内部团队的职责、在什么情况下采用什么形式的外包、选择主机服务的重要因素。
电子商务成功的关键是在外包和内部支持之间取得平衡。委托另一家公司为项目提供外部支持的做法称为外包。
在确定电子商务哪部分项目需要外包时,首先要组建负责该项目的内部团队。内部团队应该负责从设定目标到网站的最终实施和运营的整个过程。
外包的形式有早期外包、晚期外包和部分外包(局部外包)。
公司最常采用的电子商务部分外包的方式是主机托管服务。选择主机服务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包括:可靠性、带宽、安全性和成本。
4、电子商务实施的管理
要求识记项目管理的.概念,事后审计的概念,电子商务各种人员的职责;领会项目管理软件的作用和如何确定开展电子商务所需的人员。
管理复杂的商务软件实施的最好方法是采用正式的项目管理技术。
项目管理是一整套用于计划和控制为达到某个目标所采取行动的规范技术。项目计划包括有关成本、时间安排和绩效的指标,能帮助项目经理根据这三个指标做出明智的决策。
不管内部团队是否决定要外包部分设计和应用工作,都必须确定开展电子商务所需的人员。包括业务管理人员、应用专家、客户服务人员、系统管理人员、网络操作人员、数据库管理人员。
第一大题:单项选择题
1、从资本形态上看,资本输出的基本形式是(C)A.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 B.国内资本输出和国际资本输出 C.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D.商业资本输出和金融资本输出
2、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C)A.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政权 B.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民主
C.消灭剥削进入无产阶级社会 D.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
3、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在于(B)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 C.政治体制不同 D.意识形态不同
4、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是(B)A.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C.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D.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5、“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D)A.原始社会的分配原则 B.阶级社会的分配原则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
6、金.银.铜.铁.铝等同金属的关系属于(B)A.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C.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D.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7、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我们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看主流,同时又不忽略支流。这里依据的哲学道理是(C)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变化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D)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D)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片面性观点
10、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B)
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是量变和质变,新的量变和质变)
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对立统一)C.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成(质量互变)D.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否定之否定)
11、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被社会主义代替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B)
A.可能相互交往
B.可以和平共处,但也存在斗争 C.不存在和平共处的可能性 D.可以平等互利地发生经济联系
12、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A)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D.实现人权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13、一切唯物论坚持的观点是(B)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B.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C.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D.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14、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D)
A.否认物质是运动的 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 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15、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C)(以客观规律为指导,以客观条件为基础,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1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C)
A.存在 B.精神 C.实物 D.物质
17、相对静止是指(C)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参照物不同,物体运动状态就不同)
A.事物绝对不动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B.事物永恒不变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1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19、人生观是人们对(B)
A.自然界和社会的总的看法 B.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C.社会某一问题的具体看法 D.人的思维方式的看法
20、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C)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
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21、商品的本质属性是(C)(基本属性是A)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2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是(B)(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第二个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为不同劳动者所有)
A.自然分工 C.劳动力成为商品 B.社会分工 D.货币转化为资本
23、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马克思主义的(D)(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A.劳动价值理论 C.商品与货币理论 B.剩余价值理论 D.劳动二重性理论
2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C)
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B.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25、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C)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C.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D.工作日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26、社会进步的根源在于(B)
A.无产阶级革命 B.科学技术的发展 C.党的教育 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27、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C)
(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统一)
A.生产资料的生产 B.自然界提供的丰富资源 C.物质资料的生产 D.生产力发展水平
28、科学证明,人脑是(C)
A.思维的源泉 B.思维的产物 C.思维的器官 D.思维的对象
29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的根源B)(在私人垄断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A.科技革命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C.经济危机 D.资本主义对外扩张
30、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主要表现在(B)
A.产品全面社会化 B.生产资料日益社会化 D.资本日益社会化 C.工会组织日益社会化
3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B)
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3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C)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33(C)、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坚定地B、自觉地C、鲜明的D、彻底的A)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阶级性
34、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诞生)
3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A.可知性 B.实物性 C.运动性 D.客观实在性
36、“画饼不能充饥”说明(D)
A.精神的东西是不重要的 B.精神不是物质的反映 C.精神是物质的主观映象 D.精神不能代替物质
37、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38、(C)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
A.生产关系 B.劳动 C.生产力 D.人民
39、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C)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40、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C)
A.具有客观性 B.具有能动性 C.具有历史局限性 D.具有社会性
41、一切真知都发源于(C)A.直接经验(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B.间接经验 C.客观事物 D.人的意识
4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论是(A)
A.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B.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C.真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D.可知论和本体论的统一
43、真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任何真理都不是“终极真理”,这说明真理具有(D)
A.客观性 B.绝对性 C.全面性 D.相对性
4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具有(B)
A.直接现实性 B.客观普遍性 C.能动目的性 D.社会历史性
45、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C)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劳动的两重性)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解决价值量的)
46、商品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D)
A.价值规律的内容要求
B.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C.价值规律的本质规定
D.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47、剩余价值是指(A)
A.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B.资本家节约出的成本创造的 C.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创造的 D.雇佣工人的全部劳动创造的
48、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A)
A.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间的矛盾
B.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矛盾
D.生产资料的分配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49、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A)
A.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B.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C.银行资本代替工业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50、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是(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活动)
A.有利于所有国家
B.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D.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
51、德国古典哲学是【A】
A.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B.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直接理论来源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间接理论来源 D.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间接理论来源
52、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是【C】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第一性的; 精神仅仅是客观存在的反应,是被动的,是第二性的。两者的辩证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应。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 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唯物主义的观点 D.主观唯物主义的观点
53、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A】
A.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B.唯物主义的总特征 C.唯心主义的总特征 D.现实主义的总特征
54、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这说明【A】
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性 B.意识是客观事物本身 C.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性 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55、认为认识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是【D】
A.唯物论区别于机械唯物论的根本标志
B.(能动)反映论区别于机械唯物论的根本标志 C.历史唯物论的反映论区别于现实唯物论反映论的根本标志
D.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区别于机械唯物论反映论的根本标志
56、“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深刻理
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句话说明【B】
(出自毛泽东《实践论》:感性认识只反映事物现象,理性认识揭示事物本质,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具有指导作用。)
A.感性认识是微不足道的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是唯一可靠的
D.理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为感性认识
57、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就是【D】
A.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B.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唯心主义 C.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历史主义 D.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58、马克思提出的名言是【C】
A.“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认识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B.“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认识世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C.“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D.“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创造世界”
59、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在生产关系诸要素中起的是【A】
A.决定作用 B.直接作用 C.间接作用 D.推动作用
60、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揭示了阶级的本质,列宁对阶级的定义表明,阶级首先是一个【A】
A.经济范畴 B.政治范畴 C.文化范畴 D.交往范畴
61、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D】A.人的道德品性 B.人的经济地位
C.人的价值追求 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62、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D】
A.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B.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
C.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
D.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63、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是【B】
A.资本增值的源泉 B.资本积累的源泉 C.资本循环的源泉 D.资本投资的源泉
64、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以年为单位)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就是【C】
A.物质总产品 B.消费总产品 C.社会总产品 D.生产总产品
65、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的国家制度是 【C】(根据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A.根本制度 B.基本制度 C.核心制度 D.民主制度
6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垄断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形成的资本是一种新的资本形式,它是【D】
A.垄断的银行资本 B.流通的资本 C.非银行机构资本 D.金融资本
67、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B】
A.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B.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C.共产主义理论的诞生 D.共产主义事业的诞生
68、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革命的发生归根结底是由【A】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B.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C.被统治阶级的意愿决定的 D.统治阶级的压迫决定的
69、促进社会和谐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 【A】p323
A.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 B.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和要求 C.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和目标
D.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目标
70、“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意识”,这句话强调的是 【A】
A.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C.社会存在根源于社会意识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71、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垄断资本主义大体可分为【B】
A.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B.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C.一般垄断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
D.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
72、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是 【B】
A.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
B.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
C.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
D.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
73、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B】
A.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 B.思维能够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 C.人的认识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 D.思维能够能动地认识现实世界
7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B】(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A.全国人民的崇高理想 B.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 C.全国人民的中期理想 D.全国人民的最高理想
75、共产主义阶段将会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因此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A】
A.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 B.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前提条件和根本 C.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前提 D.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
76、民主集中制是【D】
A.一切政党的组织原则
B.社会民主党的组织原则 C.资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 D.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
77、共产主义者同盟是十九世纪产生的世界上第一个【A】
A.无产阶级政党 B.欧洲政党 C.德国社会民主工党 D.中国共产党
78、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计划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D】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A.消除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无政府状态 B.能够自觉保持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关系 C.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D.可以对经济周期进行一定的调节与控制
79、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规定的,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是【C】
A.实行垄断价格的主要目的 B.实行垄断价格的直接目的 C.实行垄断价格的根本目的 D.实行垄断价格的间接目的
80、在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D】
A.只具有历史进步性 B.只具有阶级局限性
C.既无历史进步性也无阶级局限性 D.既有历史进步性又有阶级局限性
81、资本的技术构成反映的是【C】
(资本价值构成是指资本在价值形态上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所构成的数量比例。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它是从资本的物 质形态上来看的,顾选C)
A.生产技术水平的物质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B.生产技术水平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C.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D.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之间的比例
82、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D】
(由于人的具体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它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所以它就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发生相应变化的;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超阶级的,而是有阶级性的。)
A.不是后天的而是先天的 B.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 C.不是变化的而是永恒的 D.有阶级性的
83、工业社会是【C】
A.属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序列 B.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序列 C.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 D.属于市场经济社会形态序列
84、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A】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认为物质第一性还是意识第一性”,即认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认为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意识第一性的唯心主义。)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社会存在与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物质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物质存在与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8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它的发展是一个【C】
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 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 C.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D.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
86、真理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的,它是【D】
A.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特点 B.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特点 C.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特点
D.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论的特点
87、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D】
A.本质 B.属性 C.规则 D.规律
88、在中国现时代,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是要【A】
A.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B.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直接答案
C.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现成的公式裁剪历史事实
D.一切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
89、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后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是【B】(唯物辩证法)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90、一切为了群众是【A】
A.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B.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C.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D.中国共产党基层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91、作为商品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B】
A.商品的价值反映 B.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 C.商品的价值直接反映
D.商品的使用价值间接反映
92、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商品是【C】
A.货币增殖的前提
B.货币带来剩余价值的前提 C.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D.资本转化为货币的前提
93、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属于【A】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流通资本 D.流动资本
94、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认为,一切物质的共性是【B】
A.主观实在性 B.客观实在性 C.主观能动性 D.客观能动性
95、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A】
A.广义的共产主义社会 B.狭义的共产主义社会 C.一般的共产主义社会 D.特殊的共产主义社会
96、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和一面旗帜是【D】
A.各尽所能,平均分配 B.各尽所能,公平分配 C.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D.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97、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C】
A.世界上诞生的第一个人民民主国家 B.世界上诞生的第一个人民共和国家 C.世界上诞生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世界上诞生的第一个社会民主国家 98、19世纪初欧洲产生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是【C】(成为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
理论来源)
A.傅立叶、托马斯、莫尔、欧文 B.圣西门、傅立叶、托马斯、莫尔 C.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D.圣西门、欧文、康德
99、资产阶级民主制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是【C】
A.普选制 B.三权分立制 C.议会制 D.民主共和制
100、资本是在不断的循环周转运动中实现价值增值,生产阶段是【B】
A.流通资本循环中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的阶段
B.产业资本循环中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的阶段
C.不变资本循环中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的阶段
D.可变资本循环中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的阶段 101、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成为商品,决定劳动力价值的因素中一般不包括【B】
(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
A.生存资料的价值 B.生产资料的价值
C.延续和养育后代所需的费用 D.必要的教育培训费用
102、商品二因素中,价值是【B】
A.最核心的因素 B.最本质的因素 C.最直接的因素 D.最基础的因素
103、否认广大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D】
A.历史唯物主义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错误
B.客观唯物主义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错误
C.传统唯心主义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错误
D.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错误
104、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认为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是【D】
A.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 B.实现对自身能力的改造 C.满足人类的求知欲望 D.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
105、事物的现象是复杂多样的,假象同真象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一种【B】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因为真相反应事物的本质,假象间接反应事物的本质,同时是客观的)
A.诡辩论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06、人们常说的“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等,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持【A】
A.适度原则 B.辩证否定观 C.实事求是 D.科学发展观
107、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其对立焦点在于是否承认【D】
A.联系具有复杂多样性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08、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C】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109、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A】
A.哲学的基本问题 B.世界观的基本问题 C.经典哲学的基本问题 D.经院哲学的基本问题
110、有的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这句话说明【A】
A.仅同事物的现象相符合的不一定是真理 B.只要同事物的现象相符合的就是真理 C.只要观察事物的外部联系就能获得真理 D.只要观察事物的偶然联系就能获得真理
111、从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凝练的是【D】
A.爱国、公正、诚信、友善 B.爱国、平等、诚信、友善 C.爱国、自由、诚信、友善 D.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12、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分工协作、经济管理和预测决策等属于【B】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C.渗透性因素 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D.准备性因素
11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物质利益的对立是【A】
A.阶级斗争的根源 C.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阶级斗争的对立 D.社会发展的间接动力
114、在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当代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资本主义发展中的【D】
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 B.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C.一般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D.国家垄断资本义阶段
115、资本主义国家主要依靠经济手段【A】8
A.对经济进行调控 B.对经济进行管制 C.对经济进行发展 D.对经济进行运行
116、当代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所谓“对外援助”,实质上是【C】
A.帮助落后国家进行建设的做法 B.给予落后国家大量援助的做法 C.比较缓和和隐蔽的新殖民主义做法 D.比较缓和和隐蔽的新垄断主义做法
117、资本主义“不自觉地为一个更高级的生产形式创造物质条件”,它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是生产先进的机器设备,这句话的提出者是【C】
A.圣西门 B.欧文 C.马克思 D.恩格斯
118、风俗与习惯属于【D】
A.政治心理 B.文化心理 C.传统心理 D.社会心理
第二大题:简答题
1、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
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是指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①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主体作用于客体就是对客体的改造。这是基本关系,也是认识关系的基础。
②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③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实践关系、认识关系都不是主体或客体独立进行的,是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
2、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1)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2)只有经过这一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
3、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竞争与自由竞争阶段的竞争有什么不同?
(1)在竞争的目的上,自由竞争主要是获
得更多的利润或超额利润,不断扩大资本的积累;而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则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巩固和扩大已有的垄断地位.(2)在竞争的手段上,自由竞争主要运用
经济手段,以战胜对手;而垄断组织的竞争,除了采取各种形式的经济手段外,还采取非经济的手段,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更加激烈.(3)在竞争的范围上,自由竞争时期,竞争主要是在经济领域,而且主要是在国内市场上进行的;而在垄断时期,竞争的规模扩大,范围遍及各个领域和部门,并由国内扩展到国外.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1)社会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社会发展有决定性。
(2)第一,事物发展是否定之否定即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第二,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三,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
(3)社会主义是新事物,它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5、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6、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2)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项内容。
(3)这三项内容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决定作用,它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7、简述货币的本质及职能。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8、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构成
一,维护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用于再生产其劳动力;
二,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用于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这用于提供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9、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ABCD)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0、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C)
A.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历史唯心主义认为历史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
C.历史唯心主义否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D.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都是英雄史观
1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C)
A.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与资本增殖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与生产剩余价值的统一 D.劳动过程与生产商品的统一
12、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B)
A.思想领导方面 B.政治领导方面 C.组织领导方面 D.文化领导方面
1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是(D)
A.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B.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后继者所发展的 C.以反对资本主义 D.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
14、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A)
A.与时俱进 B.实事求是 C.解放思想 D.求真务实
15、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必须(AB)
A.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B.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C.缩短剩余劳动时间 D.降低社会劳动生产率
16、意识的本质包括的内容是(B)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C.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D.意识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
17、当前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AB)
A.稳定是前提 B.改革是动力 C.发展是关键 D.稳定是条件
18、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AB)
A.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B.金融资本的形成与金融寡头的统治 C.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D.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E.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关系是(ABC)
A.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联系和统一 B.远大理想是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 C.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的坚实基础 D.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的第一步
20、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关系(AB)
A.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
和革命性的统一
B.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 C.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理论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1、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两者之间的关系是(ABCD)
A.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
B.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C.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D.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22、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二者间关系的表现是(ABC)
A.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B.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C.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D.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交叉互动
2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AB)
A.具体劳动: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C.具体劳动: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 B.抽象劳动: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D.抽象劳动: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
24、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调控货币量方面,主要运用的手段是(CD)
A.公开市场业务 B.最低准备金率政策 C.再贴现率政策 D.国家干预 第三大题:论述题
1、试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并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既存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又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2)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①首先,改革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制.②其次,改革不是要抛弃社会主义而是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③再次,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2、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1)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处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心。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坚决反对片面的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规律,盲目蛮干。“大跃进”的沉痛教训我们必须时刻铭记。
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3、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1)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总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的感性认识与动物的被动感知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的感性总是渗透着理性的感生,是在理性指导下的感性。感性认识的理性渗透,具体表现在:
第一,主体理性的价值观念、目的要求影响和制约着感性活动的方向。
第二,主体已有的理性知识影响和制约着感性认识的深度或水平。
第三,感性认识的结果必须借助于理性形式来描述,感性经验只有通过理论解释才能成为人类科学知识的构成要素。
(2)人的理性认识同样渗透着感性认识,具体表现在:
第一,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它将感性认识的丰富内容包摄于自身。第二,理性认识总以一定的语言、符号作为其物质手段。
(3)现实意义: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以实践为基础。认识是来源于实践的,这是从劳动创造人类意识谈起的,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不能纸上谈兵、异想天开和信口开河,所有的认识都来源于实践,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或不真实地能动的反映,它总反映主体对客体的以客观存在为基础的主观感受,一切认识都能够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原型。
(4)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一个基本的观点和性质,就是它的实践性。主张一切工作要从实践出发,一切理论也都来源于实践工作,理性认识要返回到实践中,是说真理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并且这是个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循环往复过程,通过这个形成真理。在中国特色中,就是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和邓小平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4、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BC)
A.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 B.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
C.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通资本的比例
D.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动时间的长短
5、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主要(ABCD)
A.生产力方面的原因 B.生产关系方面的原因 C.上层建筑方面的原因 D.经济基础地方面的原因
6、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是(AD)
A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B.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C.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
D.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ABCD)
A.在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时就要看清楚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就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 B.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和次要方面就会陷入片面性而犯一点论的错误
C.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要着重地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
着力的,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D.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相互包含,内在统一的。两点论中内在地包含重点论,重点论中内在的包含两点论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
8、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现实意义是(ABC)
A.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手抓”方针
B.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C.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略支流 D.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要抓住支流
9、马克思主义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区别在于(ABCDE)
A.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B.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C.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D.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E.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ABCD)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理论实践中都会导致错误
11、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者的统一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导致的错误是(AB)
A.经验主义 B.教条主义 C.中观主义 D.客观主义
1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无答案)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A.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
B.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C.商品的价值由销售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
D.商品交换以使用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13、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ABC)
A.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
B.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D.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趋同
14、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表现在(AB)
A.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是指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一般都应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
B.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既有的共同性、普遍性
15、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表现在(ABCD)
A.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
B.各国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C.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度形式各有特点
D.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在社会形态转变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个社会形态
16、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是(ABCDEF)
A.生产的全球化,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B.市场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C.资金的全球化,国际金融迅速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
D.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全球化; E.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F.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
17、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后果是(AB)
(经济全球化影响具有两面性,产生的后果也具有两面性)
A.为发展中国家提高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和设备、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B.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和风险,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受到挑战、不均等、不公正的竞争 C.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灾难
D.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停滞
18、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是新型的民主,因为(ABC)
A.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2玄应代表作《一切经音义》,也称《众经音义》、《大唐众经音义》、《玄应音义》。“一切经”也称“大藏经”是佛教全部经典的总称。此书成于贞观末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佛经音义。(P134)
3、慧琳代表作《一切经音义》,又称《大牂音义》、《慧琳音义》。(P135)
4、服虔代表作《通俗文》,何承天代表作《纂文》,陈士元代表作《俚言解》,翟灏代表作《通俗编》,钱大昕代表作《恒言录》,郝懿行代表作《证俗文》、《晋宋书故》(P137—P142)
5、我国诞生系统的语法研究著作的时间相当晚,一般以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为近代语法学建立的标志。(P143)
6、卢以纬代表作《助学辞》,《助学辞》初称《语助》,它是我国
33、形讹的概念:形讹,也叫字误、形误、形近而误,指两个字因形体相近而误。(P193)
【设计学概论自考复习】推荐阅读:
环境艺术设计概论复习12-11
工业设计概论复习题06-09
艺术设计概论 0009-26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07-02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试题09-09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资料11-01
自考商品流通概论答案10-05
自考本科传播学概论11-07
自考政治学概论简答题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