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思想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共8篇)

思想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篇1

为了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以创建“文明校园”为契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发挥自身优势,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及社会环境,增强和培养学生爱国情感,民族精神;树立和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理念

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习惯“成”人,活动“做”人。

三、教育条件

全员行动、家校合力、创设条件、层层推进、整体优化、寓教于乐。

四、成员分工

长:周俊,主持学校德育工作,协调德育各项活动的开展。副组长:王海超,具体落实各项活动。

成员:李思禄 王美琼 王海琼 杨新梅 李忠华 罗德昌 吴家荣,具体实施各项德育活动。

五、实施计划

(一)以教师为首,全员行动。

1、学校建立了以校长为首的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做到领导小组亲手抓,动员全校教师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员投入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加强队伍建设,逐步培养和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勤于教书、精于育人的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队伍。

2、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促进德育,在教师中树立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尊重学生人格,尊重未成年人年龄特色的育人理念,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二)落实阵地,做好德育环境建设。遵循美化、亮化、教育化的标准,通过班队会,周纪律卫生大检查、班级个性化布置。充分利用学校布告栏、宣传栏、黑板报、小伙伴广播站、墙报等宣传阵地,营造起良好的校园文化教育环境,强化学校德育。

1、校园宣传栏及时做好学校好人好事典型事例的公布及日常行为达标生公布。树立榜样,宣传鼓励学生中的好人好事,在校园营造大家一起争做行为达标生的氛围。

2、利用黑板报、宣传栏进行德育教育。首先以班级为单位,在各班进行德育为主题的墙报宣传评比活动,让德育教育渗透进班级并扎根于班级。其次利用校园内的黑板报和宣传栏定期对学生进德育宣传教育。

3、办好校园广播,丰富节目内容,提高节目质量、增强节目吸引力和教育力,通过优秀电影、专题讲座、文艺表演、朗诵、演唱、讲故事等内容推广导向正确、内容健康的节目,积极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结互助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

4、利用校会和晨会,做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5、利用每周纪律卫生大检查,保持校园与教室卫生整洁,提倡校园整体环境净化美化。

(三)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少先队的功能,把思想道德教育和少先队活动融为一体。

1、坚持围绕爱国主义教育主线,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

(1)做好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工作。

2、在学生中开展“看优秀影片、读优秀图书”主题教育。让学生在影片或书中体会学习做人的道理,开展诵读比赛、故事会和读书心得演讲比赛。

3、开展主题教育,利用班队会开展“学做行为规范生”、“爱我中华”、“尊敬老师、孝敬父母”等主题教育。

4、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养成教育的征文、演讲和表演唱,开展“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知识竞赛等活动。

5、加强学校广播站、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自我实践、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平台。

6、每学期开学举行开学典礼,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和德育教育。

7、做好各班好人好事记录工作,并在校园布告栏做好典型人物事例的公布工作。

8、组织各班做好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工作,每月做好对行为达标生的评定和统计工作。

9、每学期在全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中倡导三个“共读”活动,即“同伴共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

10、每学期在学生中开展一次“阅读大王、背诵大王、演讲大王、故事大王和作文大王”比赛活动。

(四)德育进课堂,努力挖掘各科教材的德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将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等内容充分渗透到教学当中。

1、加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落实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2、开发“诗意化”教育校本课程教材《小学生养成教育读本》、《中华世界遗产》和《中华经典文化》系列。

3、将《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行为规范》细化、量化、具体化和可操作化,制定《学生养成教育规范》、《学生行为规范指南》、《学生礼仪、卫生、学习习惯常规》。

(五)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

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着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为未成年人的提供心理健康帮助,为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提供一个好的心理基础。学校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并配备心理健康教师。

1、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创最美的学习环境,最优的课间秩序。对学生(未成年人)进行言传身教,使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达到受教育的目的。学校将通过人手一册的《小学生养成教育读本》的学习,牢记并执行好《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2、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法规意识教育,使安全工作警钟长鸣。学校要求各班利用班会课的时间认真学习安全自救知识的小册子和《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与学生家长签定《安全协议》,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安全防范意识的重要性,注意防水、防火、防电、防盗,真正将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3、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有关学生心理健康课题研究活动,做好个案的积累和研究工作。组织有关教师外出学习,聘请有关专家来校开办讲座,通过班会课开展系列活动,密切关注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承受挫折的能力、超越自我的勇气,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尤其要重视离异家庭、特困家庭学生的教育,建立帮教档案。

(六)家校合力,加强家庭教育和养成教育。

1、通过办家长学校,开家长会,发家长信,家访,帮助家长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上有新的认识,以德为先,注重学生良好品德行为的养成。

2、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进行正确育人观和育人方式的教育。

思想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篇2

2.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把思想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挖掘各科教材的德育内涵,把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分年级、分层次、有计划地融入各科教学内容之中。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德育的新课程,要善于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中寻找教育的时机,让德育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回归到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中去,要通过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让他们获得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3.深入开展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认真学习实施《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要通过开展争创文明班级、做文明好少年、争当光荣的升旗手等活动,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要认真学习贯彻《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意见》,配好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等,创造条件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要加强小学生的法制教育,把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育的整体规划和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广泛开展警校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的作用,定期开展各种类型的法制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防范、自我保护能力。

4.加强学校人文教育,以正确的价值方向引导流行文化。对于铺天盖地而来的流行文化大潮,学校要善于变排斥为利用。可以通过开展“寻找偶像的价值”“寻找明星的闪光点”等活动,充分挖掘名人身上积极向上的因素。通过开设流行文化校本课程如“流行文化大餐欣赏”“流行歌曲大家唱”“动漫故事大观园”等,对学生积极实施人文教育。学校还要积极营造与社会文化相沟通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着力建设校园电视台、校园绿色网吧、校园广播台,及时传播积极健康的时尚文化,实现学校文化与流行文化的有机结合。

5.积极启动“家庭优教”工程,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现在的家庭,大部分家长只重视子女的考试分数,而漠视其思想道德品质,学校要认真办好家长学校,完善家访制度,加强和改善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管理,通过家长学校和举办家教征文、专题讲座,大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针对失和家庭、贫困家庭、父母离异及父母在外地工作的子女,要多开展“送温暖”“爱心助学”“手拉手”等活动,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社会的关爱,树立自信心。

6.挖掘本地教育资源,开展教育活动,形成教育合力。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校要积极开发地方德育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抓好校外德育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古迹、名人故居陵园、烈士纪念馆、明星企业、社会公共文化设施、社区文化与水乡特色文化等一切教育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努力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进一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的思想感情。

思想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篇3

【关键词】生态文明;自然;突出地位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便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

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

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程度,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当前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现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建设状况、社会政治条件以及人口素质等,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这个总体要求的核心和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三、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决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近代以来,随着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人类不断向自然索取,使得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反思过去,正视现实,只有尊重自然才是人类与自然相处的科学态度。

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以制度约束人的行为,防止出现因急功近利和个人贪欲而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

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呵护自然,回报自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之内,给自然留下恢复元气、修养生息、资源再生的空间,实现人类对自然获取和给予的平衡,多还旧账,不欠新账,防止出现生态赤字和人为造成的不可逆的生态灾难[2]。

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只有基于这样的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建设生态文明,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3]。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必然选择。近年来,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带来危害,直接酿成社会群体性事件,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群体性事件的重要诱发因素,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直接威胁。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4],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更好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客观需要。随着全球能源资源需求持续增长和气候变暖趋势不断加剧,未来各国围绕能源资源、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博弈会日趋激烈[5]。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增强我国在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的话语权,提升我国参与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国际谈判和对话交流的位势,有效维护我国的核心利益和负责任大国形象。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空前壮丽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任务。习近平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我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子孙后代永享蓝天净水绿地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念和方法论指导;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反思工业文明与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积极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绿色、循环、低碳新趋向,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拓展和升华。

参考文献:

[1]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62.

[2]徐菲菲,薛景华.生态文明意识与经济发展[J].商場现代化,2007,(2).

[3]王学渊,李忠健.市场经济生态观之浅见[J].特区经济,2007,(1).

[4]钟世洪,谢辉.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的比较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1).

教师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方案 篇4

一、指导思想

在教职工队伍(尤其是中、青年教师)中提倡和发扬“四种精神”――开拓进取的改革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讲求实效的实干精神;强化“三种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创建国家级示范学校提供高素质的骨干队伍。

二、师德建设的重点

1、根据我校共产党员占全校教职工数三分之一强的实际,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活动,在学校各级党组织中开展师德建设的大讨论,号召共产党员在师德建设中、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教职工师德、师风的楷模。

2、根据我校青年教工超过教职工总数一半的实际,全面发挥学校教工团支部联系青年教工的桥梁作用,充分利用教工团支部活动及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大比武的活动,在团员及青年教工中加强师德、师风教育。

三、师德建设的措施

1、纠查与提出存在的问题:通过教职工的政治学习及召开不同类型的教职工座谈会,摆学校师德、师风现状,查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提师德、师风的整改措施,自下而上地开展教育活动,把师德、师风建设的行政行为变成教职工的自律行为。在学生及家长中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心目中师德应有的形象。问卷内容可包括:新时期的教师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你所喜欢的是哪种类型的教师?你最不喜欢的师德、师风有哪些?

2、评议与评比:利用各种渠道,让学生对身边的师德问题开展评议活动,以生促师,把师德、师风建设的教师单边行为变成师生互动的双边行为。同时,通过教育教学等活动,在教师中开展师德师风评比活动,促进教师把师德师风建设内化为自觉活动。

3、褒奖和学习先进: 举办师德先进事迹报告会或播放师德先进事迹录像片,为教职工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榜样与楷模。同时通过一系列活动在本校评选出一批师德标兵,如“十佳教学能手”、“十佳优秀班主任”、“十佳技能高手”,师德师风建设的评比结果与级校工资和晋级挂钩,以表彰先进,鞭策后进。

4、整改与落实

⑴健全学校与党组织联席会议制度、校长办公会议制度、行政工作会议制度、行政扩大会议制度,加强干部队伍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

⑵加强师德的制度化管理:

①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常规的.管理制度,明确落实处室(部门)坐班管理、年级组管理、学科组管理、班主任管理、备课组长管理、任课教师管理、课堂管理、考试管理等各项制度,加大期初、期中、期末三个阶段的教育教学监督检查力度,严格过程管理。

②加强教职工的考勤管理制度,并与当月教职工的课时津贴挂钩。

③健全限制和规范教师搞家教或外出兼职的制度,制止精力旁移、严重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现象,维护示范学校的师德形象。对因从事家教或外出兼职活动严重影响学校工作、影响学校声誉的,酌情给予通报批评、扣发课时津贴、调整工作岗位直至报上级给予纪律处分。

四、师德建设的目标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措施,要达到以下目标:

1、德:遵纪守法,师德高尚,师风纯正,敬岗爱业,乐于奉献,热爱学生,热爱学校,热爱本职工作,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2、能:教师具有较高的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在工作上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讲究工作效率,注重工作实效,有良好的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

3、勤:工作作风严谨,工作态度端正,具有极强的工作责任心,求真务实,勤劳肯干。

4、心理素质:能正确对待名利得失,能敢于强承受工作压力,遇到困难能迎难而上,受挫能力较强。

五、师德建设的原则

1、民主化管理的原则

⑴教职工既是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坚持民主性原则,积极推进校务公开制度,适时召开教工大会或教工座谈会,通报学校的重要决策,听取教职工意见,力求上下沟通、达成共识,形成师德管理的合力。

⑵发挥学校工会、教代会、教工团支部、教工民主党派组织的作用,鼓励他们根据各自组织的实际,制订师德公约,建立互相监督的机制。

⑶根据教师特点,重视师德的个性化管理。根据教师职业是个体劳动、集体出成果的特点,重视集体意识的培养,优化人际关系,注重师德的情感管理。学校领导主动与教职工沟通,亲自做教职工的思想工作,关心教职工的思想、工作和生活,重视解决教职工的后顾之忧,接受教职工的合理化建议,创设教书育人的和谐环境,使教职工确立起主人翁意识,做到安教、乐教、善教,提高师德水平。

2、激励化管理的原则

⑴在教职工中理直气壮地树立先进,大张旗鼓地弘扬正气,完善各类奖教制度,改进先进评比、考核评比的评价体系及程序做法,并增设学校级的各类先进荣誉称号,使各类的先进人物货真价实,成为激励教职工争当先进的榜样力量。

⑵对教职工队伍中存在的不良风气要严肃批评与压制,设立岗位问责制,对造成重大责任事故的教职工要追究责任并严肃处理。

3、引导化管理的原则

⑴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对口的各级各类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教育、管理及科研,撰写科研论文或经验文章,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供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把教职工课外精力引导到自身的业务提高上来。

⑵加强校本培训,要求青年教师“三年站稳讲坛,五年颇有成就,十年小有名气”,鼓励教师业务拔尖,成名成家,走名教师之路,发挥名教师的示范及榜样作用。

4、监督化管理的原则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方案 篇5

为了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促进形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按照区文明办和区教育局的相关要求,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区文明办关于对中小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方案》,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以本次检查活动为契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发挥自身优势,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及社会环境。增强和培养学生爱国情感,民族精神;树立和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同时通过活动总结经验,改进发现的问题,健全长效机制,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总体目标

通过积极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开展学校德育常规考评与文明班级的创建活动,进一步增进课堂教学与第二个性课堂的有机结合,以爱国主义为主 线,努力开展以行为规范、心理健康、法制教育为重点的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推动学校德育常规管理上新台阶。

三、德育活动成员分工,责任落实到人 组 长:马 瑞,协调各项活动的开展 副组长:惠 雁,具体落实实施各项活动

成 员:冯炳文、苏晓雪、各班主任,具体实施各项德育活动

四、教育条件

全员行动、家校合力、创建条件、搭建舞台、层层推进、整体优化、寓教于活动之中。

五、实施计划

(一)、以教师为首,全员行动。

1、学校建立以校长为首的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做到领导小组亲手抓,动员全校教师学习《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投入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加强队伍建设,逐步培养和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队伍。

2、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促进德育水平不断提高,在教师中树立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尊重学生人格、尊重未成年人年龄特色的育人理念。

(二)、落实阵地,做好德育环境建设。通过每周一升旗仪式的国旗下讲话,每周三班队会活动,红领巾监督岗,“人人动手、爱我家园”主题实践活动,创建文明班级活动、创建特色班级活动等的开展,为德育活动搭建平台;并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栏、标语、黑板报、手抄报、多媒体教学等宣传陈地,营造起良好的校园文化教育环境,强化学校德育。

1、校园宣传标语、宣传栏及时做好学校好人好事、典型事例的公布及日常行为达标公布。树立榜样,宣传鼓励学生中的好人好事,在校园营造大家一起做好人好事,争当校园小雷锋、争做文明好少年的气氛。

2、利用黑板报、宣传栏进行德育教育。首先以班级为单位,在各班进行德育为主题的黑板报宣传评比活动,让德育教育渗透进班级并扎根于班级。其次利用校园内的黑板报和宣传栏定期对学生进行德育宣传教育。

3、办好校园广播,丰富节目内容,提高节目质量、增强节目吸引力和教育力,通过优秀电影、专题讲座、文艺表演、朗诵、演唱、讲故事等内容推广导向正确、内容健康的节目,积极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结互助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

4、利用手抄报,做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行守则》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5、组织各班结合做好班级个性化布置,班级个性化布置符合班级和学校特色,适时适度,有美感有德育号召力。

6、做好值周及卫生检查工作,保持校园与教室卫生整洁,提倡校园整体环境净化、美化。

(三)、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少先队的功能,把思想道德教育和少先队活动融为一体。

1、坚持爱国主义教育主线,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1)做好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工作。(2)结合争做好少年具体活动,在全校范围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

2、在学生中开展“看优秀影片、读优秀图书”主题教育。让学生在影片或读书中体会学习做人的道理。

3、开展主题教育,利用班队会开展“学做行为规范生”“爱我中华”“尊敬老人、奉献爱心”“学习雷锋好榜样”等主题教育。

4、加强“校园广播”和“心语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自我实践、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平台。

5、每学期定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心理健康讲座进行教育。

6、组织各班做好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工作。

四、德育进课堂,努力挖掘各科教材的德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 教育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将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等内容充分渗透到教学当中。

(五)严格寄宿生的管理,做到规范、有序。我校现有住宿生一千二百多人,管理工作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为此,学校制定了严格的寄宿管理制度,住校生的学习和生活由生活老师和班主任实行全天负责,并且实行“值班制”,每天由行政领导和值班教师轮流住在学校进行管理。宿舍卫生责任到人,管理人员每天负责检查,将公寓管理分数纳入班级常规考核之中。

(六)、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着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健康帮助,为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养成提供一个好的心理基础。学校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并配备心理健康教师。

思想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篇6

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导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人犯罪法》及有关法律、法规中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规定,保护各族青少年健康成长。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法制教育从娃娃抓起”的指示精神,对邮政局系统做好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为加强和改进系统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坚持“建设、服务、创新、发展”的工作理念,持续推进工作现代化;坚持实践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的工作优势和品牌推进的工作思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养未成年人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为重点,以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不断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文明素养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责任和任务

肩负着党赋予的教育、引导未成年人的神圣使命,肩负着代表和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职责。邮政局干部职工要充分认识肩负的责任,发挥自身优势,面向全县未成年人,落实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任务。

1、以教育引导为主,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坚持在未成年人中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意识和科学精神教育、人文素养和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2、以服务关爱为主,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服务未成年人实际需求。依法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积极反映未成年人的成长诉求。大力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关注并解决未成年人在学习、生活、成长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特殊未成年人群体完成学业、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3、以综合协调为主,优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配合政府部门做好未成年人立法及政策制定工作,主动承担未成年人事务,优化政策环境。协调、整合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优化社会环境。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净化文化环境。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和青年教师师德水平,优化教育环境。

三、内容和目标

1、道德实践活动体系建设。坚持发挥实践教育的独特优势,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以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为载体,丰富和完善道德实践活动的品牌项目,推动“环保小卫士”活动、“文明用餐行动”、“读书活动”、“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签名教育活动,以重大纪念日为契机开展的各项主题教育等品牌项目在创新和发展过程中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要根据本单位实际,在开展未成年人社区实践活动、文明行为养成活动上下功夫,形成新的突破。要抓好日常团队教育活动和重大纪念日的实践教育活动,整合工作品牌和项目,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要从未成年人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出发,以加强实效性为重点,尊重未成年人主体地位,切实改进实践教育活动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实践教育活动的针对性。

2、维权与服务体系建设。服务未成年人身心发展需求,开展法制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网络文明行动等活动,争取做到活动覆盖面和受益人群逐年递增。关注特殊未成年人群体的成长,继续探索失学、失管、失足未成年人的帮助和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工作。

3、基层基础建设。要本着全系统抓基础、抓落实的精神,抓好基层组织建设。积极争取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从时间、队伍、经费、评比等方面保障基层工作条件,要加强社区未成年人团队组织建设,建立健全社区团组织的组织机制、活动机制和保障机制,让团队组织在社区活跃起来。

四、措施和要求

1、高度重视,形成合力。全局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高度的责任意识重视和落实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任务。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参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2、规范制度、抓好落实。定期召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相关会议,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定期进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调查与前沿热点问题的分析,为政策制定提供可靠依据;定期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课题调研、论文评比、表彰工作,总结新做法,推广新经验。

思想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篇7

1 三大体系建设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新型高校思想教育课教学体系建设应是理论教学课堂、社会实践和业余生活互为补充的教学体系,三要素间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体,不可分割。理论课堂教学是思想教育的“主渠道”,是把理论课堂建设中的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思想品德的指引者。转化的结果是把社会的要求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那就要通过社会实践和业余生活来体现。社会实践和业余生活主要解决的是学生的行为问题,增加学生行为的自觉性。因此,社会实践和业余生活体系建设是把理论付诸于实践的必然途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

1. 1 理论教学课堂建设

理论课堂建设的内容是要有理有据地向学生宣传诸如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原理,为学生提供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思想武器,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正确的原理、基本观点和方法,使学生接受和信仰正确的原理导向,起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理论课堂建设传授知识的方法是将教材上的内容传授给学生。但由于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等原因,长期按以“教”为主的模式进行教学,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固定化。而当代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是要培养出社会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因此就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理论结合实践,从当代大学生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入手。现如今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带有较浓的理论色彩,他们已不是就事论事地看待社会及周围发生的一切,他们往往是要从理论上寻找答案; 需要有较强的理论意识、意念做指导,如果没有正确的具有说服力的指导理论的实践,不能给学生以科学的论据,使学生感到可听、可信、可用,便不能使他们信服。因此社会实践建设才能成为理论教育课堂建设的“最佳契合点”。

1. 2 社会实践建设

社会实践建设的内容是引导学生了解实际,消化理论,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变被动为主动的一种体系建设。社会实践是理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实现学生向实践主体转化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良好方法[1]。这就要求实践教学建设要有一套比较规范的教学方法,教师在组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活动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制订活动的项目,共同研讨各类活动的方法,活动后对学生的活动结果要及时做出点评。

社会实践教学建设对学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调查思考,进一步消化所学理论;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让学生了解国情,激发爱国热情,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 3 业余生活建设

业余生活建设的内容是在生活中着重引导学生思考人生,转变思想。生活化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终点,构建生活化体系建设才能达到三者间的贯通。学生的认知问题,大多是在业余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而业余生活是学生在校期间培养自己正确立场、信念、思维方式的基本途径。因此,把学生的业余生活纳入到教学中,作为一个大课堂去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学校设立的思想教育课是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是在生活中的展现,离开了生活,学校设置的思想教育课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业余生活化建设的开辟,是思想教育课课堂建设与实践建设极其重要的补充。它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包括课堂教学生活化,又包括课外实践活动生活化; 生活化的教学过程是以知识作载体来实现价值世界与生活世界。价值是生活提升的展现,生活是价值提升的基础,因此生活化的教学过程是主体间的相互转换过程。著名教育学者陶行知指出: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在思想教育课教学过程中或教学后,学生经常遇到的是自身思想与教师所授的社会主流思想不统一,但这一矛盾在课堂上是无法诠释的,因为一种思想理论的真理性只有回溯到生活实践中才能得到确证[2],生活是思想理论的源泉和践证的基地。

2 三大体系建设与学生思想理念间的关系

2. 1 理论课堂建设是提高学生思想理念的前提和基础

众所周之,理论知识是形成良好道德的基础,一个人如果不掌握正确的理论,不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那就不会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就不可能产生正确的理智和道德行为[3]。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是必要的。只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使学生理解社会发展规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才能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及国内外的发展形势有正确的认识和评判。可见理论课堂建设的作用在于它向学生阐明基本原理,讲明“是什么”和“为什么”。因此,理论课堂建设是提高学生思想理念的前提和基础。

2. 2 社会实践建设是激发学生提高思想理念的落脚点

2.2.1社会实践建设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模式的转变

思想教育课开展社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带着问题走入社会,又可将社会上遇到的问题带回课堂。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逐渐地促使大学生思维模式发生变化。思想教育实践教学对学生提高自身能力、发挥自身高尚品德具有无法替代的功能。因此,要时刻重视和加强社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理念。开展形式各异的实践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促使其思维模式的转变,以利于日后培养出更多的具有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2.2.2社会实践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思想教育课社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主要是转化知识为信仰与力量,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觉悟,为学生深刻领悟国家的方针和政策,正确认识国情、国内外关系、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做出正确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识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历史赋予当代大学生的重要使命。

2.2.3社会实践建设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实践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转换器。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激发自身潜力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学生越发充分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 学生对自己了解的越发透彻,才能更好地实现和他人沟通。在实践中,学生被置身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有利于沟通、学习、交流和合作的平台。学生通过与社会各届不同层次人士间的相互交流、认识,分享彼此间的成功与失败,才能使学生更加清楚地知道今后自己努力的方向。

2. 3 业余生活建设是提高学生呈现正结论及正能量,并能实践化的重要场所。

业余生活建设是克服理论教育的局限性,理论教育密切联系学生实践的基石。业余生活建设可使学生对人生的思考从自发走向自觉。如人生问题常是青年学生极其关注和讨论的“热点”。围绕个人前途及人生价值等去阐述各自的观点和立场,他们会正确地选择人生的发展方向,自觉地按照国家需要以及自身的本领而确定人生目标。因此,业余生活是学生实践正确理论的发源地,是学生观念、立场的评判地。

总之,理论教学课堂、社会实践建设和业余生活建设三者之间要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辅相成。调整高校思想教育课教学体系建设可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理念。因此,三大教学体系建设只有做到相互关联,不可分割,不分主次,才是当今各高校思想教育课教学体系发展的根本方向和应有模式,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教育课的育人功能和逐步提升学生的思想理念。

摘要:思想教育课的教学体系建设是关系到思想教育能否真正科学化的重要条件,是能否培养出各类优秀人才的重要前提。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的飞速发展,必然要求后备力量的思想内涵要适应新形势下的客观需要;而思想理念的提升对各学校而言就是要打破原有的教学体系建设,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并能提高学生思想理念的方法。因此,认真分析客观实际,探索并提出科学的思想教育课发展体系建设便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总结多年来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理论教学课堂、社会实践建设和业余生活建设三步走方案应同时进行,无主次之分,相互辅佐,缺一不可,才是当前各校思想教育课教学体系建设的发展主方向,才是践行提升学生思想理念的新模式。

关键词:思想教育课,教学体系建设,模式调整,学生思想理念,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赵凤琴.网络环境下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实践性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5下):59-60.

[2]杜向民.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生活化[J].思想教育研究,2010(06):30-33.

新农村建设思想研究 篇8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思想;内涵;实践体系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1-0029-03

近来,新农村建设思想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人们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体系内对新农村建设思想进行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因此,对新农村建设思想这一研究领域进行梳理,进一步加深对新农村建设思想研究的认识,以使未来的研究更有效、更科学,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内涵

按照《辞海》的解释: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根据思想的含义,新农村建设思想可以表述为:新农村建设活动及其规律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的结果,换句话说,它是人对新农村建设这一社会活动及其现象的认识。

1.人是新农村建设思想的主体。在这一研究视角下,新农村建设思想有个体和群体之分。所谓个体新农村建设思想,是作为个体的人从自身的价值观和生活经验出发而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思想。对某些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的新农村建设思想的研究,就属于个体新农村建设思想的研究范畴。所谓群体的新农村建设思想,则指一类人或一个群体从自身的价值观和利益出发,结合这类人的共同生活经验而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思想。在我国新农村建设思想研究中,个体新农村建设思想尤其是专家的研究历来受到重视,而群体新农村建设思想则比较薄弱。事实上,群体的新农村建设思想和价值观念是影响新农村建设实践的重要因素,任何新农村建设的措施在推行过程中,都会受到不同群体的不同影响。

2.新农村建设思想的认识对象。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是新农村建设思想的认识对象。在这一研究视角下,新农村建设思想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新农村建设思想仅仅把新农村建设看成是一种新农村的经济建设实践活动,不关注在新农村领域中所开展的其他如新农村教育、文化、科学研究等活动。广义的新农村建设思想把新农村建设看成一个活动领域,期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都受到关注,因此,新农村建设思想所探讨的内容就不仅包括农村经济,还包括农村社会的卫生、教育和科学文化等。

3.新农村建设思想的认识形式。思想是人对客观存在通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因此,思想是人的认识,新农村建设思想就是人对新农村建设现象的认识。新农村建设思想也包括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认识。我们通常所说的新农村建设的主张、观念、理论、学说等都在新农村建设思想这一范畴之内,此处的新农村建设思想研究是相对于新农村建设实践研究而言的,前者是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体现了研究者的价值观念;后者是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描述,体现了客观现实本身。

从认识的深刻性及系统性出发,新农村建设思想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较为零散的、初步的新农村建设思想,这类思想更多的是感性认识,体现为人们对新农村建设及其某些方面的看法、想法、主张、要求与建议等,对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二是经过一定的研究和探索、结合自身经验提出的比较有说服力的新农村建设思想,这类思想已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经过研究和理性思考的结果,一般表现为新农村建设的观念,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三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深入探索和反复检验,提出的具有系统性和严密体系的新农村建设思想,就是通常所说的新农村建设理论和学说,它们一般都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应用和检验。

二、新农村建设思想的本质

新农村建设思想的性质决定了它的本质。概括地说,新农村建设思想是实践性的认识,它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人的主观价值观念,这就决定了它的内容主要是建立在寻找目的以及实现目的的方法之上。新农村建设思想的本质是评价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基础。

1.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实践性

新农村建设思想和新农村建设领域内的认识或理论一样,其性质是实践性的。我们知道,在自然科学领域,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和理论及其性质主要是解释性的,它的全部目的是告诉人们事物的本来面目、其可能的状态等,因此完全可以不考虑人类所进行的有关改造自然的各种实践活动。也就是说,解释性的理论和认识的目的是揭示现象本身的实然状态,告诉人们“是什么”,不涉及“怎么办”。

但新农村建设包括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认识却有很大的差别。简单地说,有关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理论是实践性的,一方面,它所认识的对象是新农村建设实践而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新农村建设实践和自然现象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自然现象是自然存在的,它不包含人为的因素,没有经过主观意识的改造;而新农村建设实践是社会活动,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是人主观意识的结果。

另一方面,虽然任何理论都涉及到解释,实践性理论也不例外,但由于解释的对象不同,所获得的结果也必然不同。对于新农村建设理论和认识来说,它想要解释的是包含有人的社会活动因素的新农村建设实践,因此它解释的已经不再是自然的现象,而不可避免地涉及人的主观意识、价值信念、行动准则等。也就是说,新农村建设理论和认识所要揭示的是活动的应然状态,告诉人们“应该是什么”和“应该怎么办”的问题。这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理论和认识必然要指导和决定新农村建设实践,通过获得对新农村建设的理性认识,进而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做出理性的行为。从这一点上说,新农村建设思想和理论的全部目的和价值就在于影响和决定新农村建设实践。

2.新农村建设思想的逻辑结构

实践性认识或理论的逻辑结构,首先是提出事情的某种可能状态应该是这样的假设,这是实践所希望达到的目的。然后,在这一目的之下,寻找能够实现目的的最有效方法。最后,根据这些目的和方法,对实践提出建议和对策。

由以上对新农村建设思想的理论结构所进行的分析,可以看出它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与新农村建设目的相关的各种观点和假设,这是新农村建设思想的起点和核心,它决定了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从新农村建设思想发展史来看,各种思想之所以不同,主要是从目的的不同开始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种思想和另一种思想之间的差别。这里所说的新农村建设目的,不仅仅指新农村建设目的,因为作为一个独立的活动领域,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涉及到很多方面,集中体现为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性质、功能、地位和作用等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问题。

第二部分是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有关的各种观点和假设。既然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人,那么对人及人性的看法实际上是形成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基础,也是寻找新农村建设方法的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广大农民的素质决定了新农村建设可能的范围、程度、目的和方法等。从农村建设思想史来看,许多新农村建设理论都首先对这一问题加以研究和探讨,以确立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基本方向。

第三部分是知识的性质、价值、与知识有关活动的方法和原则等方面的各种观点和假设。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独立的活动领域,它的活动对象不仅仅是人,还有知识。因此,一方面,从一定目的和一定人的理论和观点出发的新农村建设思想,需要确定通过怎样的知识和方法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另一方面,在以知识为对象的活动中,对知识的价值、性质等的看法直接决定了这些活动的原则和方法。

3.新农村建设思想的评价途径

了解了新农村建设思想的性质和结构,就可以找到评价和检验它的途径与方法。一般来说,一种新农村建设思想可以从许多不同的途径、用不同的方法来评价和检验。

从思想的实践性认识的性质来看,一种新农村建设思想的优劣,首先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进一步说,应用于新农村建设实践、并取得公认的良好效果的新农村建设思想才是好的、有价值的思想,因为新农村建设思想的最终目的和价值在于做出理性的决断和行为。

从思想的逻辑结构来看,好的新农村建设思想应该具有较强的内在一致性,即所提出的目的、所寻找的方法及所提出的建议在逻辑上应该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如果所提出的方法和建议不能实现所提出的目的,那么就表明这种思想至少在逻辑上是错误的,甚至可能在所提出的观点和假设方面存在缺陷,否则不会不能自圆其说。如果从思想的理论结构来看,它的每部分都要经得起哲学的、道德的、社会需要的检验和评判。进一步说,无论是目的、人性还是知识的特性,它们的价值首先要经受各种哲学观点的责难,其次还要受到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的检验,最后还要看它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社会的认可。如果经受住了这三方面的考验,那么这种新农村建设思想就是有价值的思想。

三、新农村建设思想的体系

新农村建设思想内容本身十分庞杂,同时,由于认识主体和认识角度的不同,相关研究很难统一在同一个体系和框架内。目前各种有关新农村建设思想的研究,在内容上实际上属于不同的体系范畴。本文认为,这些研究的体系范畴可以归结为两大类:哲学体系和实践体系。

1.新农村建设思想研究的哲学体系

哲学体系是指从哲学层面研究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内容体系,其研究内容更多地涉及到新农村建设的本源性问题,如新农村建设的责任和使命、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社会的关系等,集中体现为指导整体新农村建设实践的价值取向。

概括地说,哲学体系的新农村建设思想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知识和技术观。新农村建设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是以知识和技术为对象的,无论是农村经济、文化,还是农村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都是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和起点。这就使得新农村建设思想研究首先必须回答知识和技术观的问题,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观和技术观是新农村建设思想研究的基础,它决定着对新农村建设的一切活动的看法和观点。二是目的观。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新农村建设思想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所谓目的观,实质上是关于新农村建设发展方向的看法,这既是知识和技术观的反映,也是对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性质等问题的看法的体现。三是功能观或职能观。新农村建设的功能或职能是任何新农村建设思想研究都不能回避的问题,这是回答新农村建设如何处理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关系问题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新农村建设思想的研究,其核心内容就是如何看待新农村建设的功能、职责和使命、新农村建设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既在观念层面上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理念,又在实践层面上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

2.新农村建设思想研究的实践体系

实践体系是从解决新农村建设领域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来研究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内容体系,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价值观。价值观即人们对新农村建设与个体或群体的价值关系的认识。这是要回答在实践中新农村建设到底应该具有怎样的价值和作用这一问题。在这方面,国内外的新农村建设思想都有自己的回答,并根据出发点的不同,分成社会本位价值观和个人本位价值观两大派别。前者认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价值在于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后者认为,它的价值在于满足农民个体发展的需要。虽然两种价值观都有其合理之处,但一般认为,应该使新农村建设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保持协调和平衡,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二是发展观。发展观即人们对现在及未来的新农村建设在发展速度、质量效益、体制结构、资源配置等方面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新农村建设系统与社会各系统之间关系应如何规划的认识。它要回答的问题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新农村建设到底应该如何发展?新农村建设发展观涉及到新农村建设的各个领域。就总体而言,在一定时期和社会条件下,新农村建设都有一个总的发展观。三是目标观。目标观即人们对新农村建设远景的认识和实践。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关键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为此,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实现目标做了定位。

可见,实践层面上研究新农村建设思想,实际上更多地体现为对实践问题的理论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实践体系绝不仅仅以上内容,它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

对新农村建设思想研究作哲学体系和实践体系的区分,仅仅是为了说明现有的研究实际上并不都是在同一水平和层面之上,这决定了这些研究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目的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实际的研究中,哲学体系和实践体系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两者没有明显的界限,当哲学的思考接触到具体实践问题时,就可能演变为对实践问题的理论研究。作为一个自觉的研究者,在观念上作这种区分还是十分必要的,这可以使我们的研究在内容上更加集中和突出,在方法上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 谢金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初步思考[J].当代农村,2005(5).

[2] 汪光焘.认真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J].城市规划学刊,2005(4).

[3] 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 金鑫,徐晓萍.中国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 刘战平,曾福生.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外生因素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6] 刘薰词.中国“三农”问题分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7]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册[M],郭大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8] 易炼红.农业竞争力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112-118.

[9] 姜长云.世纪初中国农业的出路[N].中国经济时报,2001-02-16(2).

[10] 顾焕章,等.中国农业——宏观管理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孙莉艳]

上一篇:建设项目管理流程图下一篇:个性情人节祝福语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