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学复习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管理学复习(推荐8篇)

信息管理学复习 篇1

2.信息资源 3.信息管理

4.信息战略规划 5.信息资源计划 6.信息系统 7.学习型组织 8.虚拟企业 9.业务流程再造 10.信息化 11.信息化管理 12.CIO

二、问答题

1.数据、信息、知识有何异同? 2.什么是信息管理?有什么特征?

3.信息管理学研究的对象。4.信息战略规划的目的。

5.组织为什么要制定信息资源计划?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6.简述信息管理组织的职责。

7.画出基本型的信息管理组织的结构。8.简述信息管理控制的内涵。9.业务流程再造包括哪些内容? 10.分析CIO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1.分析CIO在组织管理中的地位和职能。

12.请谈谈当前在我国大型企业中设立CIO的必要性。13.简述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模型。

14.信息化引发了管理变革。请列举出与信息化相关的新型管理思想和方法(至少5个),选择其中一种进行说明。

15.结合本课程学习内容,请谈谈你对信息管理职能的认识。16.请仔细阅读如下的案例材料,并完成案例材料后所附的问题。

案例:江南化工厂王明国厂长对企业信息化非常重视,他对刚进厂的企业信息系统开发技术人员说,我相信你们的能力和技术水平,放手让你们做,你们需要多少资金尽管说。系统初步设计结束时,请他审查,他说厂里工作太忙,实在没有时间,再说计算机那玩艺我也不懂,你们看着办就行了,我相信你们。在系统详细设计期间,参加系统开发的本厂三个技术人员向他请示,我们三个都是学化工的,不懂计算机,他们说的话我们都听不懂,也帮不上忙,还不如回本岗位工作,我们每个人都还有一大摊子事呐。王厂长不假思索地说:也好,留在那里也是浪费劳动力,回去吧。当系统详细设计结束时,开发人员问他:“要不要组织专家论证审查?”王厂长说:“你们就是专家,还请谁来审查?”

(1)问:王厂长这样进行企业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设,他能够成功吗?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2)谈谈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高层领导的作用。17.成为CIO的主要障碍。作为企业的高级业务管理人员,CIO是企业管理与IT技术的全才,成为CIO的主要障碍都是什么?

技术和管理的不同点有许多,比如:管理是针对人的,技术是针对事的;管理似水,技术如钢;管理重感情,技术重理性;管理贵在均衡,技术追求完美;管理是宏观的,技术是微观的。IT技术人员,即使可以做好研发管理、项目管理,甚至IT部门经理,要想成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必须改变思维和言行举止,摒弃个性,隐藏锋芒,提高情商,甚至经历地狱般的摧残磨练。

IT专家、IT经理、部门IT技术主管等在向高层管理的成长过程中四个主要的、必须逾越的障碍。

障碍1:全面的沟通艺术 交流与沟通对技术人员本不是件困难的事,做学术报告、参加研讨会、撰写文章等是技术专家的看家本领。但是,作为CIO的沟通与交流就不能仅仅是这么乏味、简洁、单纯。CIO要学会说话,要学会根据不同的场合、时间、对象和问题,说不同的话。比如,在与企业高管沟通时,CIO要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最关心的问题、高管对IT技术与应用的认识和期望,要学习战略层次的企业管理。同时CIO还要用大白话宣传企业信息化的基本知识和当前最新的技术进展,忌讳穿插英文三字经,消除高管人员对IT的神秘感:实实在在地解释IT可以干什么,不能干什么。

障碍2:对企业的肤浅认识 参加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与企业的各类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上至决策者、中到部门主管、下到普通员工,这是了解企业的一条最佳途径。这些人员实际上就是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用户,与他们的沟通就是与最终客户在沟通,就可以从各个侧面了解企业的历史、发展、当前的问题、未来的愿景,了解企业的组织和各种关系,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以及核心业务流程。表面上看,这些都与IT技术无关,但是,这些都与IT应用息息相关,是IT人员成为CIO必须渡过的难关。

障碍3:兰博式的个人英雄主义 CIO要引领企业的IT方向、制定战略和规划,要扬鞭呐喊、鼓舞士气,而不仅仅事事亲躬、埋头冲锋;CIO应该利用组织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个人的才华,这是科学家与经理人的重大区别。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当中,CIO自己不能成为、也不应该使用兰博式的个体,而应该充分、合理地运用组织的力量。障碍4:技术精英的清高与孤傲要想成为合格的CIO,你一定努力成为企业需要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做专家的事,一丝不苟、踏踏实实、精益求精,但决不要自认为是专家,更不能有意无意地表现出技胜一筹。IT技术人员要将中国的传统美德——谦虚铭刻在心。不要以为应用了欧美的先进技术与管理,就把争强好胜、坦荡直爽的文化也引入到中国,特别是带入到历史悠久的国企中。有志于加入CIO行列的IT人员,必须学会与企业的各类人员交朋友,与你的最终用户交朋友。

案例分析:

1、企业IT技术人员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CIO?

2、企业信息化该由谁来牵头?CIO在企业信息化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 18.“耐克”不倒之谜和虚拟经营

网络经济时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位虚拟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使其蓬蓬勃勃的发展起来。但事实上,虚拟经营并非是网络经济时代的新生儿,在工业经济时代,有些企业家已经开始有意无意地使用了虚拟经营这种经营方式。就拿“耐克”来说,它作为国际知名品牌,不仅在欧美极负盛名,在发展中国家也尽人皆知。这全靠极具现代商业意识的总裁菲尔·耐克的精心策划,奋力开拓,选择了适当灵活的“借鸡下蛋”的生产方式。

创业初期,由于菲尔·耐克准确预测到弹性好又能防潮的运动鞋的市场前景,耐克鞋凭借独特的设计、新颖的造型迅速在美国打开了市场。随着公司的壮大,菲尔·耐克把眼光投向了国际市场。但是,耐克鞋价格较高,如果依靠出口进入其他国家市场,本身的高价位再加上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高关税,是很难被这些国家的顾客所接受的。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这便是耐克公司生产上的“借鸡下蛋”法。耐克公司通过在爱尔兰设厂进入了欧洲市场并以次躲过高关税,又在日本联合设厂打入了日本市场,在70年代末能有这种巧妙构思,不能不令人钦佩。所以,如果向公众说明耐克公司是一家没有厂房的美国公司,它是依靠别的企业为它生产的,人们就会明白“借鸡”的含义了。耐克公司的经理们只是集中公司的资源,专攻附加值最高的设计和行销,然后坐着飞机来往于世界各地,把设计好的样品和图纸交给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的企业,最后验收产品,贴上“耐克”的商标,销售到每个喜爱“耐克”的人手中。随着各地区生产成本的变化,耐克公司的合作对象从日本、西欧转移到了韩国、台湾,进而转移到中国、印度等劳动力价格更为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到90年代,耐克更为看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由于耐克公司在生产上采取了“借鸡下蛋”法,从而本部人员相当精简而又有活力,这样避免了很多生产问题的拖累,使公司能集中精力关注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问题,及时收集市场信息,及时将它反映在产品设计上,然后快速由世界各地的签约厂商生产出来满足需求。

案例分析:

1、耐克公司的这种策略,从理论上可以划归为哪种现代企业经营模式?

2、结合案例简述虚拟经营的实质及其为企业和客户各带来什么好处?

19.专卖管理提升与信息化。

随着市场化的进程,烟草行业正在进行组织机构调整、业务流程再造等影响深远的改革,对烟草专卖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卖已经不仅仅体现在“管制”、“查处”、“打假”等方面,烟草专卖工作逐渐从“管理服务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诚信等级全国推广工作顺利开展,服务意识深入人心。

近几年,为规范自身的执法办案行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各地烟草专卖管理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和制度,采取了积极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监管执法由过去简单的粗放式逐步向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为了适应规范化办案的要求,加大管理力度,提升办案水平,强化办案规范,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开发新的智能化案件管理系统。新的智能化案件管理系统主要是通过软件控制办案程序,规范办案流程,提高办案效率,力求达到在案件定性后自动检索适用条款、自动计算罚没金额、自动生成办案文书,从而达到统一处罚标准、严格办案程序、规范罚没烟管理的目的,逐步减少自由裁量权使用不当现象。信息系统应该成为专卖规范执法、文明执法的有力工具。

为建设数字烟草,烟草专卖管理部门提出“用信息化带动烟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各地专卖管理工作依托信息化建设,信息化范围现已涵盖专卖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不同层次的专卖人员均充分意识到专卖信息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规范了专卖程序,创新了管理模式,提高了管理水平,为市场信息动态化、考核评价数字化、管理服务规范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专卖管理工作提升后,我们的信息化建设也要与时俱进,做好服务和业务支撑工作,以软件反映管理、规范管理、提升管理。

案例分析:

1、结合案例简述烟草专卖管理部门如何实施其信息化建设?

信息管理学复习 篇2

一、提高认识, 正确对待考试

信息技术没有参加中考前, 不少信息技术教师认为, 该学科不考试, 没有升学压力, 领导对该学科又不太重视, 因而就从思想上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 不认真教学研究, 更不注重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自从开展信息技术中考后, 这一现象有所改观, 但也还有不少老师认为信息技术中考分数只以10分计入中考总分, 相对其它学科来说, 分值比例较低, 学生和家长大多不是很重视, 教师也就从思想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二、仔细研究信息技术中考说明、细化教学目标

自2005年信息技术参加中考到现在, 淮安市信息技术中考说明发生了一些变化:

(1) 考试题型基本上没有变化, 还是由单项选择题和操作题两项组成。但单项选择题数量上发生了些变化, 由原来的10题变为现在的6题;操作题:由原来的word操作题、windows操作题, 变化为word操作题、excel操作题和打字题。

(2) 考试内容有所增减。这两年, 考试内容增加了:体验多媒体技术、图片的加工与获取、音视频获取与编辑等内容。而windows基本操作部分减低了要求, 只在选择题里体现。

这些变化体现了信息技术中考不仅重视考查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 还重视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信息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 我们在平时教学时, 要注重细化目标, 不仅要抓好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方法的应用和基本操作的掌握, 还要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做到学以致用, 能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把所学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制定授课方案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要想让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必须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 切身体验其过程。而本校实际情况是:学生用的网络机房只有2个, 同轨班级数多, 每班一周只有1节课。因此, 我校只在初一和初三两个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 初一的时候给学生主要讲解windows基础、信息技术基础知识、word操作及flash动画制作等知识;初三的时候任务就比较重, 要给学生复习word操作, 还要完成考试说明里的不少考试内容, 比如excel操作、体验多媒体技术、图片的加工与获取、音视频获取与编辑等知识。这种情况下, 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 取得优异的中考成绩, 笔者是这样做的:

1.初三开学时首先花3~4节课复习word, 让一年没接触信息技术课的学生先回归到信息技术课堂中来。笔者收集最新的素材, 整理成word文稿, 然后根据文稿内容并结合中考说明中的考点, 设计操作任务, 让学生带着这些任务, 完成对文稿的编辑。

2.对于excel的教学, 我们也是精心准备素材, 细化目标, 分解教学任务。在学习插入图表的时候, 我们是这样设计任务的。对于不同的图表类型, 采用不同的工作表数据。比如, 给出学生月考成绩表,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用表格来体现成绩, 还可以用柱型图表来表示这些数据, 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如何插入此图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很多问题, 如怎样选择数据源?系列是什么意思?图表的x轴y轴是什么意思, 等等, 教师这时候适时地加以讲解说明, 引导学生完成图表的制作, 这样教学效果是显著的。

3.讲授音频获取与编辑时, 由于条件所限, 学生机器没有配备耳麦, 我们就提前请学生自备耳麦, 上课时教师先在教师机上把教学内容演示后 (演示过程中也是请学生到教师机上来朗诵、歌唱以收集素材) 让学生分组体验本节课的任务。在讲授视频获取与编辑时, 我们收集了学生平时生活中的点滴, 如他们在校运动会上的精彩一刻、在歌咏比赛中的激情演唱、在食堂就餐时的酸甜苦辣表情、在劳动日时的辛勤劳作、在课堂上的精彩辩驳等分组镜头, 然后让他们把这些分镜头加以编辑处理, 制作成连贯的带有过渡效果的并配以背景乐的短片, 还给这个短片加上合适的标题和片尾。学生都很投入到这样的学习中去。

4.对于体验多媒体技术、图片的加工与获取这两个模块, 教学时, 我也是分解好任务后, 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完成学习的。他们对自己处理出来的图片非常满意, 能力比较强的同学还会制作出令老师意想不到的作品。

四、切合实际, 专题训练巩固各知识点

知识点讲授完成后, 为了巩固各考点, 加强学生对考试内容的掌握程度, 我采用分模块, 专题训练的方式进行复习。具体情况如下:

1.选择题部分。选择题覆盖范围比较广泛, 平时上课时, 除了要求学生积累些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外, 还要求他们熟记各个软件的功能, 一些操作的基本步骤, 一些命令在哪个菜单等。另外, 临考之前还印发些历年中考的选择题让学生训练, 不理解的部分给学生讲授清楚, 需要记忆的部分让学生加强记忆。

2.操作题部分。对于一些易错的地方, 需要加强训练。比如, word中有页眉页脚的设置, 学生操作步骤都会, 但他们容易出的问题是粗心、看不清题意, 不注意题目要求, 题目只要求设置页脚, 他们把页眉也设置了, 这样交卷判分的时候就显示错了, 而他们还一直以为自己做的是对的。对于这些现象, 我们要做的就是反复变化着让他们训练, 直到他们不错为止。

在复习excel时, 学生对excel中用公式计算这一方面出的错误比较多, 他们不知道函数就是特殊的公式, 不会灵活用函数进行计算。比如, 求某个字段内容的最小值, 遇到这样的问题时, 部分学生无从下手, 他们就自己判断哪个是最小的数值, 然后把相应的值输入到对应的单元格中。对于这种情况, 我是专门用1-2节课给他们训练计算, 把历年中考中出现的各种形式的用公式计算的题目拿来给学生训练, 通过1到2节的强化训练, 学生以后再出错的几率就非常小了。

对于打字的复习, 平常上课时, 每节课我都先指导学生训练5分钟指法, 如怎样切换输入法?大小写怎么区分?怎样录入特殊的符号?录入中文词语时有什么技巧。所以对于打字, 学生是不存在什么问题的, 临考的时候只要在专项训练1节课就行了。

五、集中模拟训练, 提高学生实战能力

在专题训练结束后, 我们再进行模拟训练, 把前两年的中考题或者中考模拟题拿来让学生训练, 学生在练习的时候遇到不会的题目, 教师及时讲解。对于一些操作能力差的同学, 教师一对一进行辅导, 让他们多抽取些时间进行训练, 多给他们加油鼓劲, 通过加倍的训练, 最终他们也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当然, 信息技术复习方法很多, 希望我们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共同研究, 以促进信息技术学科的共同发展。

摘要:从提高认识, 正确对待考试;仔细研究信息技术中考说明、细化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制定授课方案;切合实际, 专题训练巩固各知识点;集中模拟训练, 提高学生实战能力五个方面, 分析了信息技术中考复习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中考,复习策略

参考文献

复习课的“数字化”信息 篇3

1.复习课追求节时高效。复习课像新授课一样,向课堂要效率,向课堂要质量,然而,较之新授课,复习课更要最大限度的把时间交给学生。复习课效率提高了,学生课外复习的负担就会减轻。

2.复习课咬定的两大目标。

复习课目标是多方位的,但有两大目标最耀眼:一是熟记知识;二是熟练运用。知识在左,能力在右。这两大目标,都聚“熟”字为焦点。如果说新授课已把学生教“会”,但只是“会”还不够,“熟”才能生巧,“熟练”才能成为技能,才会迁移运用。

3.复习课的三个基本特性。

(1)针对性。针对学生;针对重点;针对难点;针对弱点。复习课贵在强化,贵在拾遗,必须以学定教。面面俱到的“重复课”,只能浪费学生珍贵的时间。

(2)系统性。由面到点,由点到线。纵联成串,横联成链。

(3)练习性。习练迁移,动手动脑,拥抱生活,付诸实践。

4.复习课的四项任务。

(1)巩固所学,强化记忆,烂熟于心,恒久不忘。

(2)反刍咀嚼,消化理解。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能走“进去”,能走“出来”,能晒晒正反表里,能“分拆”又能“整装”。

(3)熟练掌握,综合运用。掌握知识像魔术家将小球把玩于指间;运用知识像运筹帷幄的将军指挥千军万马。

(4)弥补疏漏,全面达标。

5.复习课的五大弊病。

(1)目标不明。或无的放矢,或漫无边际,或雾里看花。原因主要是不因材施教,无备而来。

(2)管控粗放。教师虽然能把握重点难点,也能针对学生掌握情况,但不精心建构课堂,不认真设计环节,不优选方法方式,不关注学生活动。上这样的课老师不少忙乎,却事倍功半。

(3)教师放手。称之为“放牧式”复习。通常是,起初教师只管布置任务,然后蹲在前面看着学生复习,直至最后,也不检验学生的复习效果。这样的课,教师无为、最省事。

(4)时间放流。不计划用时,不准备需要的课程资源,不利用节约时间的手段,不精讲精练。比如,老师在黑板上抄一道例题,用去7分钟;画一个表格,用去8分钟,学生在下面苦苦等待。

(5)备课解放。常见的是,不写教案,或一节教案只写几个标题。上课带着“三个一”:一个课本,一本资料,一张试卷;教师上课就是读读题,对对答案。

6.复习课型的六步结构。

复习课型本无固定模式,一节结构完整的复习课,一般包括六个环节。

(1)示标:准确定位,具体呈现,明确重点,统筹兼顾。

(2)回忆:溯踪重现,知识检阅。在重温中加深印象,重学,知不足。

(3)梳理:筛选提炼,归属分类,网化知识,构建体系,化繁为简,把书读薄。举纲张目,驾重就轻。

(4)沟通:承上启下,前后贯通,把脉问络,理清内在联系。

(5)训练。训:因势利导,典型引路,答疑解难。练:模仿创造,发展智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6)小结:总结规律,盘点收获,明确方向。

二、复习课制胜的“量化”策略

1.课前念好“三字经”。

(1)筹。教师制订并宣布复习规划;学生制订复习计划。

(2)研。①研究课标:明确内容范围;研究评价标准。②研究教材:弄清教材与课标的结合点;弄清本内与本外的联系点。③研究中考:掌握考卷结构及其变化;掌握考试内容及其变化;掌握题型特点及其变化;掌握内容展敛深浅;掌握权分标准;掌握发展走向。

(3)备。①有自编的复习资料。②有具体可行的教案。

2.课中贯“六路”,挺“二十一方”。

(1)驭好一匹“骏马”——时间。控制好课堂节奏;分配好师生用时;给学生有形的抓手(复习课上,学生不能光靠手中一本书,有时需要有其它媒体)。

(2)安排好两个“先后”。①先系统复习,后归类复习。②先基础训练,后拔高训练。

(3)“练”好三个“模块”。①节时练抓基础。②单元练抓重点。③全面练抓综合。

(4)突出四个“为主”。①以学生为主。②以课本为主。③以课内为主。④以练习为主。

(5)针对五个“靶点”。即重点、难点、弱点、混点、盲点。

重点、难点:多用时强化;多角度审视;多层次分析。

弱点、混点、盲点:再解概念“密码”,用好错题资源;联系比较,指点迷津,补充完善。

(6)坚持“六要”。①要选典型例题。②教师精要讲解。③指点问题要领。④要有意呈现过程。⑤要重视方法技巧。⑥要思路外显。

3.课后亮出“八宝”。

老师方面:(1)做好节段反思;(2)适时测评并搞好测评分析;(3)反馈测评答卷;(4)总结复习效果,制订下一步复习方案。

学生方面:(5)补做测评错题;(6)用好复习资料;(7)定时自测自检;(8)总结复习得失,明确努力方向。

管理信息系统考试总结复习 篇4

1.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主要表现哪些方面?

中小企业迫切需通过信息化了解市场信息,增强销售能力;

客户管理方面,中小企业最关心是如何通过信息化应用发现更多的新客户;

生产和研发方面,中小企业把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作为最需要通过信息化解决的问题;

企业管理方面;中小企业列在首位的需求是及时掌握企业的经营情况,尤其是财务管理,其次是提高工作效率。2.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指对企业各级管理人员提供信息的系统,它通常是一个用于数据处理、事务活动处理、信息报告等企业内部信息处理、加工和传送的集成化计算机信息系统。3.关于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有哪些基本观点?

关键因素与集成要素;集成化;人-机系统;强调分析计划预测控制功能;社会技术系统。

4.信息系统的管理职位有哪些?

细信息系中的职位(系统分析师、系统程序员、操作员、数据库管理员、系统设计师);首席信息官出现;管理职员(部门主管、开发经理、项目经理、维护经理)

第二章

1.信息系统治理框架COBIT4.1有哪些部分组成。框架;控制目标;管理指南;成熟度模型

2.企业信息管理的三大核心要件。信息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管理 3.组织中的信息系统经历那些阶段?

从研究管理问题的特征性和如何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个工具来解决经营、管理、和定量化分析中的问题出发,产生了管理信息系统;从研究决策问题出发,产生了决策支持系统;从研究事务处理类型办公业务的角度出发;产生了办公自动化系统;从研究思维过程和处理问题出发,产生了人工智能系统。第三章

1.什么是系统软件?支持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并实现用户操作的软件,一般是在计算机系统购买时随机携带的,也可是根据需要另行安装的。

2.系统软件主要特征是什么?与硬件有很强的交互性;能对资源共享进行调度管理;能解决并发操作处理中存在的协调问题;数据结构复杂,外部接口多样化,便于用户反复使用。

3.常用的计算机应用软件都有哪些?

压缩软件(360压缩、好压);办公软件(word、WPS);看图软件; 杀毒软件(360;金山);播放软件(迅雷看看;酷狗);聊天软件(QQ、MSN)4.中国软件企业主要有哪些?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海尔集团公司;浪潮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同方股份有限公司

第四章

1.web1.0 web2.0 web3.0分别解决了哪些问题?

Web1.0解决了获取信息的问题;Web2.0解决了与他人分享信息、享受新鲜网络体验的问题;Web3.0旨在为未来用户创立所有的数字信息、所有网络接触融为一体的有意的体验。

2.什么是内联网?又称企业内联网,使用因特网技术建立的可支持企事业内部业务处理和交流的综合网络信息系统,是利用互联网和Web概念与技术建立的企业内部网络。

3.什么是外联网?是不同单位间为了频繁交换业务信息,而基于互联网或其他公网设施构建的单位间专用网络通道 4.如何搭建一个无线局域网?

所需硬件:网线网卡,无线AP,无线天线,无线路由器

组件:安装无线路由器;无线路由器的设置;无线网卡设置;设置网卡的无线网络配置

5.网络利用哪些介质进行传输信号的?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无线传输

第五章

1.数据库技术与现代信息系统的关系?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已经使之成为先进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计算机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础和和核心 2.根据数据库模型发展,经历哪些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代的网状、层次数据库系统;第二代的关系数据库系统;第三代的以面向对象模型为主要特征的数据库系统。

3.什么是数据仓库?数据仓库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相对稳定的、反映历史变化的数据集合

4.什么数据挖掘?用户分析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解释应经发生的业务活动中隐藏的模式和趋势,帮助管理者在企业运营中制定战略变更决策,获取市场竞争优势。5.数据库基本的数据模型有哪三种? 层次模型系统;网状模型系统;关系模型系统

6.关系模型有哪两部分构成。实体和联系 7.数据库管理系统有哪三种主要功能。

创建新的数据库和数据库应用;维护组织数据库中的数据质量;使用组织数据库,提供终端用户需要的信息

第六章

1.简要画出一个企业的销售流程。课本P109

2.销售流程的要素有哪些?目标客户;销售机会;销售活动;销售结果 3.分析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相互关系。

资金流是目的,商流是前提,物流是基础,信息流是手段和保障 1.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会计信息的基本特点。

数据来源广泛,数据量大;

数据的结构和数据处理的流程较复杂;

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要求高;

数据处理的环节多,很多处理步骤具有周期性;

数据的加工处理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并要求留有明确的审计线索; 信息输出种类多,数量大,格式上有严格的要求;

数据处理过程的安全性,保密性有严格的要求。2.简述基于计算机的会计处理流程?

由操作员通过键盘输入记账凭证,或直接上机编制记账凭证,或由计算机自动转账生成记账凭证,所输入的记账凭证暂时存储在记账凭证临时库中。

对记账凭证临时库中记账凭证进行审核和修改,确保记账凭证准确无误。

随时对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进行过账处理,更新科目发生额与余额库,并将已过帐的凭证转存到记账凭证总库。

根据科目发生额和余额库及记账凭证总库随时生成并输出比记账及各种明细账。

根据科目发生额和余额库随时生成并输出总账。

根据科目发生额和余额库随时生成并输出会计报表。3.电子支付与传统支付相比,有哪些优势?

电子支付是采用先进的技术通过数字流转来完成信息传输的,其各种支付方式都采用数字化的方式进行款项支付;而传统的支付方式都采用现金的流转、票据的转让及尹恒的汇兑等物理实体来完成款项支付。

电子支付的工作环境基于一个开放的系统平台;传统支付则是在较为封闭的系统中运作。

电子支付采用最先进的通讯手段,如因特网;电子支付对软硬件设施的要求高,一般要求有互联网的微机、相关的软件及其他的一些配套设施;传统支付使用传统的通讯媒介,没有这么高的要求。

电子支付方便,快捷,高效,经济优势。

4.资金清算的两种方式:全额实时清算;差额批量清算

5.第三方支付平台是如何实现跨行支付功能的?其优点和缺点?

具体做法:支付平台在A行和B行均开设中间账户,并存入一定的结算备付金。当购货人向商家付款时,平台通知A行将购货人账户上的货款扣除并在平台的中间账户中增加同样的金额,然后通知B行将平台中间账户扣除同样的金额并砸商家账户中上增加同样的金额。这样平台就分别通过与付款方和收款方的两次结算实现了一笔跨行支付。

优点:避免了去央行清算的麻烦,另外平台可以借以监控买卖双方的履约情况。缺点:平台要在各家参与行都开设中间账户,并存入备付金,如果参与的银行很多 备付金的总量会很大,使平台不堪重负。平台还需实时监控和调拨资金以维持中间账户的足够头寸。

6.资金清算存在哪些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系统风险;法律风险;非法风险;操作风险。

第八章

1.什么是物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有所需输送的物料和包括有关的设备、输送工具、仓储设备、人员及通讯联系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物流系统的七大功能:输送;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

3.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是有人员、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讯设备及其他办公设备组成的人机交互系统。其主要功功能是进行物流信息的收集、存储、传输、加工整理、维护和输出,为物流管理者和其他组织管理人员提供战略、战术及运作决策的支持,以达到组织的战略竞优,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和效益 4..第三方物流的定义:是相对“第一方”发货人和“第二方”收货人而言的,是由第三方专业企业来承担企业物流活动的一种物流形态。第九章

1.根据信息对当前战略和未来战略的价值,可将信息分哪四种? 战略信息;高潜力信息;关键运营信息;支持信息

2.信息管理战略的途径有哪些?构建信息管理职能部门;责任;信息资源分析;信息政策;风险管理

3.战略规划的内容由三个要素?方向和目标、约束和政策、计划和指标 4.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常用模型有哪些?诺兰模型、战略一致性模型、三阶段模型

5.信息系统规划分析方法中,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环境分析的方法都有哪些?

外部环境分析:波特的五种竞争力模型、PEST分析模型

内部环境分析:麦肯锡的7S模型、价值链方法、成熟度模型

6.关键成功要素法的步骤有哪些? 确定企业或MIS的战略目标;

识别所有的成功因素:主要是分析影响战略目标的各种因素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子因素;

确定关键成功因素。不同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行业的组织,由于各自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差异和内部条件的不同,其关键成功因素也不尽相同;

明确各关键成功因素的性能指标和评估标准(数据字典,DD)。7.平衡计分卡的设计包括哪四方面? 财务角度、顾客角度、内部经营流程、学习和成长

8.平衡计分卡定义什么?是根据企业组织的战略目标要求而精心设计的指标体系。

9.成本-效益分析法,IT系统效益包含哪些内容。

有形效益和无形效益

1.BSP的作用和优点。

作用:确定未来MIS的总体结构,明确整个系统的子系统组成以及开发这些子系统的先后顺序;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保证信息的一致性。

优点:保证MIS独立于企业的组织机构,使其具有对环境变更的适应性,即使将来企业的组织机构或管理体制发生变化,MIS的结构体系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

2.企业过程、数据类的定义。

企业过程:逻辑上相关,能完成某种管理功能的一组活动的集合。数 据 类:逻辑上相关的数据,是企业过程的输入和输出。3.U/C矩阵的正确性的检验 :完备性检验、一致性检验、无冗余性检验

4.子系统的划分(如何调整U/C矩阵)

对U/C矩阵的行,按照功能组及组内功能的先后次序调整功能行的位置;

对U/C矩阵的列,按照使得C最靠近对角线的方法调整数据类的列位置; 将U与C最密集的区域框起来,每一个框即构成一个子系统; 框外的U说明了子系统之间的数据流向。5.用U/C矩阵划分子系统的六个步骤

⑴ 填入“数据类”;⑵ 填入“功能”;⑶ 标以“U”或“C”;

⑷ 按逻辑关系及发生的顺序,重排各功能;

⑸ 重排数据类,使所有“C”尽可能靠近对角线; ⑹ 分组,结果不唯一。6.关键成功因素法(CSF)的步骤。

①了解企业或MIS的战略目标;②;识别所有的成功因素;③确定关键成功因素;④明确各关键成功因素的性能指标和评估标准。第十章

1.系统分析的任务及步骤?

系统分析的任务:在充分认识原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完成新系统的逻辑模型设计,解决系统“做什么”的问题。系统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系统开发工作的成败。

系统分析的步骤:问题识别;可行性分析;详细调查;系统化分析;逻辑方案设计 2.可行性分析的任务和内容?

可行性分析的任务:明确开发应用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可行性分析的内容:管理上的可行性;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可行性 3.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内容包括哪些? • 系统简述 • 项目的目 • 所需资源、预算、期望效益 • 可行性的结论 4.可行结论有哪些?• 可以立即开发• 改进原系统• 目前不可行,推迟开发

5.详细调查的目的及原则。

详细调查的目的:完整掌握现行系统的现状,发现问题和薄弱环节,收集资料,为下一步的系统化分析和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方案设计做好准备;

详细调查应遵循用户参与的原则

6.详细调查的方法有哪些:开调查会,访问,发调查表,参加业务实践, 调查过程中应使用各种形象、直观的图表工具。7.详细调查的内容有哪些?管理业务调查;;;数据流程调查

8.管理业务调查包含哪些?组织结构调查,管理功能调查,管理业务流程调查 9.描述管理业务流程的图表有哪些?管理业务流程图,表格分配图 10.数据流程图定义及其绘制用符号。

11.数据字典与数据流程图之间的关系说明。

数据流程图是系统的大框架,而数据字典则是对数据流图中每个成分的精确描述。

数据流程图配以数据字典,就可以从图形和文字两个方面对系统的逻辑模型进行完整的描述。

12.描述处理逻辑的工具有哪些?

结构化语言、判定表、判定树 13.举例说明如何制作判定表及判定树

14.用判定表来描述决策问题,通常经过哪几个步骤。

--分析决策问题涉及几个条件;--分析每个条件取值的集合;--列出条件的各种可能组合;--分析决策问题涉及几个可能的行动;

--做出有条件组合的判定表;--决定各种条件组合的行动;

--按合并规则化简判定表。

15.数据属性分析包含哪两种? 数据的静态特性分析、数据的动态特性分析 16.确定新系统的数据处理方式有几种,每一种的使用场合是哪些?

成批处理方式 适用场合:固定周期的数据处理、需要大量的来自不同方面的数据的综合处理、需要在一段时间内累积数据后才能进行的数据处理、没有通讯设备而无法采用联机实时处理的情况。

.联机实时处理方式

适用场合:需要反应迅速的数据处理、负荷易产生波动的数据处理、数据收集费用较高的数据处理

17.新系统的逻辑方案内容包含哪些内容。

新系统的业务流程、新系统的数据流程、新系统的逻辑结构、新系统中数据资源的分布、新系统中的管理模型 18.新系统可以选用的管理模型种类有哪些?

综合计划模型、生产计划管理模型、库存管理模型、财务成本管理模型、统计分析与预测模型等

1.系统设计的任务和主要工作。

系统设计的任务:在系统分析提出的逻辑模型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物理模型的设计。主要是解决“怎样做”的问题。

系统设计的主要工作:总体设计、代码设计和设计规范的制定、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数据存储设计、计算机处理过程设计 2.系统设计的原则有哪些。系统性、灵活性、可靠性、经济型 3.代码的种类,顺序码 区间码

助忆码 4.代码结构中的校验位,算术级数法 几何级数法。

5.功能结构图的定义,建立的三个步骤。

定义:就是按功能从属关系画成的图表,图中每一个框称为一个功能模块。步骤:第一步,从数据流程图中,选出一个“功能处理”及其该“功能处理”的输入和输出数据流,作为模块划分的对象。第二步,因为任何功能模块都是由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因此,根据数据流程图,可以把“订单处理”模块分解为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功能模块。

第三步,将各模块逐层进行功能分解,并绘制“订单处理”的功能结构图

6.信息系统流程图的定义和两个步骤。

信息系统流程图是以新系统的数据流程图为基础绘制的。可以按下述思路来绘制信息系统流程图:

第一步,为数据流程图中的处理功能画出数据关系图。

第二步,把各个处理功能的数据关系图综合起来,形成整个系统的数据关系图,即信息系统流程图。

7.系统物理设计时,系统吞吐量、系统的可靠性,双机双工系统等概念

系统的吞吐量。每秒钟执行的作业数称为系统的吞吐量。

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可靠性可以用连续工作时间来表示。例如,每天需要24小时连续工作的系统,则系统的可靠性就应该很高,这时可采用双机双工系统结构方式。

双机双工系统:两台主机同时运行各自的服务工作,且相互监测对方的情况。当一台主机出现故障时,另外一台主机立即接管它的工作,保证工作不间断。8.计算机硬件的选择,要注意哪些方面。

(1)根据新系统的功能和容量要求,有针对性的选择设备(主机和外设),使买来的设备能充分被利用,也要留有扩充余地。

(2)考虑联网要求:包括子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上层信息系统之间的联网。不同机器要能够兼容,最好是同一家的产品。(3)向已使用过该种设备的单位了解运行情况及优缺点。

(4)了解设备管理和维护工作量大小,以及厂商所能提供的保修、维护等条件。(5)准备几种设备配置方案及类似功能、容量的几种机器选择方案。召开各种方案论证会,请各方面有关人员和专家参加分析讨论,提出意见。

9.市场上流行适合大中小型的MIS的DBMS分别是什么?

目前,市场上流行的适用于大型MIS的DBMS有:Oracle,Sybase.、市场上流行的适用于中型MIS的DBMS有:Informix.、市场上流行的适用于小型MIS的DBMS有:FoxPro.10.按文件的用途分类,主文件、处理文件、工作文件的用途。

主文件。主文件是系统中最重要的共享文件,主要存放具有固定值属性的数据。为发挥主文件数据的作用,它必须准确、完整并及时更新,需要长期保存。处理文件。处理文件又称事务文件,是用来存放事物数据的临时文件(随机变动属性),包含了对主文件进行更新的全部数据。这类文件的保存期较短。工作文件。工作文件是处理过程中暂时存放数据的文件。如排序过程中建立的中间文件,处理结束后文件即可删除。11.输出设计的内容

有关输出信息使用方面的内容,包括信息的使用者、使用目的、报告量等 输出信息的内容,包括输出项目、位数、数据形式 输出格式,如表格、图形、文件 输出设备,如打印机、显示器、光盘 输出介质,如磁盘,输出用纸

信息管理学复习 篇5

题型:

一、不定项选择题:(共计30分,10题,每题3分,少选和多选都不得分)

二、判断题:(共计10分,10题,每题1分)

三、简答题:(共计36分,6题,每题6分)

四、论述题:(共计24分,2题,每题12分)

一、选择题和判断题所涉及知识点

(详见历年考试试卷)

二、简答和论述

企业信息管理的基本条件

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综合评价选择过程

在CRM系统中,数据挖掘的基本步骤

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如何获得竞争优势

信息与数据的联系与区别

在企业信息管理活动中,高层领导应注意做好哪几方面的工作 利用外联网可以为企业带来的好处

DSS的定义和功能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步骤

ERP系统的管理思想

BSP(企业系统规划方法)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原型法的基本假设

系统分析师应该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供应链的基本特征

信息系统的功能

CIO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

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主要任务

IT外包的收益

信息技术的六种主要任务

数据库设计的步骤

电子商务的功能

数据库系统的构成信息系统与组织的相互关系

企业信息化战略的内容

供应链的原则

客户数据的7P分析

IT选型必须遵循的原则

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法的优点 决策问题的分类

原型法的优点和缺点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资料 篇6

1、名词解释。

森林:由树木为主体所组成的地表生物群落。

森林资源:包括林木、林地及所在空间范围内一切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这些生命体赖以生存并对其有重要影响的自然环境在内的总称。

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

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是国家层面的森林资源调查,是对森林资源进行定期定方法定点的连续重复调查,以获得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为国家的产业政策制定、产业投入提供科学依据。

每五年进行一次,按公里网格定点进行测定和调查,设置固定样地和临时样地两类样地,由国家林业局进行统一的数据处理和发布。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以一个县(林业局)为单位进行的森林资源调查,一般十年进行一次,以确定县境界内森林资源的量和质为主要目标。由各县林业主管部门进行组织实施,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

作业设计调查:针对具体的小班或地块进行的以某种作业设计为目的的现地调查,如采伐作业设计、造林作业设计间伐作业设计等调查。

森林资源管理: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引下,为取得森林多种效益,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对同一地域内的森林资源及相关因素进行筹划和控制的过程,是人们为了达到某一共同目标有意识、有组织、不断进行的协调活动。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森林资源信息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的管理,它是利用各种方法与手段、运用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的管理职能,对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和处理并提供服务的过程,以有效地利用人财物,控制森林资源按预定目标发展的活动。

现代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在应用角度上是以可持续发展和“数字林业”为指导思想,以人为中心,面向森林资源管理决策者及各类专家和社会公众,在技术角度上是以MIS 与 GIS 结合为核心,通过时空数据集成统一格式,集成各种可选用的信息技术,具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实现系统的网络化和组件化,最终实现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的智能化。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在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中的应用,也是林业管理信息系统和环境与资源信息系统按职能分解的一个子系统,本身又可以划分若干个子系统。FRMIS和森林资源管理机构、森林资源管理对象共同作用完成森林资源的管理工作。

数字林业:数字林业就是信息化的林业,包括了林业大部分要素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的全过程,即在数字地球大框架的指导下,应用遥感、计算机、数字化、网络、智能技术和可视化等技术,把地球上的各种林业信息用地理坐标确定与连接起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采集与更新数据,实现数据的充分利用的过程。

林业信息化:指在林业各个领域应用信息技术,采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促进生态建设、林业产业、生态文化和政务管理科学发展,带动林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

2、森林资源应该包括哪两大类型,并简要说明。

从广义的角度,森林资源应该包括直接的实物资源和间接资源。直接资源包括:

林地资源: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分为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其它无立木林地)、宜林地(分为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和其它宜林地)以及辅助生产林地等六大类。

林木资源:包括林分、四旁树、散生木等活立木以及枯立木、倒木。

林中其它植物资源:多指林下的木本及草本植物和攀缘植物、低等植物的苔藓、地衣等。林中野生动物资源:鸟、兽、鱼、昆虫以及微生物等空间、地面、地下资源的总称。

林中的非生物资源:水体、岩石、矿物等以及除林地、林木、野生动植物之外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森林环境)。

间接资源:主要是由于森林的存在而产生的环境、气候、观赏、旅游、森林文化等资源。

3、森林保护的主要内容有哪些?采取的方针是什么?

答:主要内容包括预防和消除森林火灾、林木病虫害、林木鸟兽害以及灾害性天气对森林的损害。森林保护应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在灾害发生后,应积极除治。森林保护的十六字方针:“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

4、我国森林资源更新的方针是什么?

答:以人工更新为主、人工和天然更新结合的森林更新方针。

5、森林更新从实施方式上主要有哪几种,各有什么优缺点? 答:按实施方法,可分为天然更新和人工更新。天然更新:可充分利用原有林木的种子及幼苗幼树,节约人力和物力;且更新树种均为乡土树种,适应力强,一般多形成混交或多层的林分,不易遭受病虫害。但是林木结实有大、小年,不能保证年年有足够的种源,更新苗木稀密不匀,通常需要5~10年或更长时间,才能使迹地达到符合要求的数量。

人工更新:用人工植苗、直播、插条或移植地下茎等方式恢复森林的过程(见栽植造林、播种造林、分殖造林)。在雨量充沛、人力不足的地方,如中国的长江上游、西南高山、亚热带山地的某些地区,可用飞机播种更新。

6、数字林业的系统层次结构包括哪几个层次? 答:基础数据层、核心层、应用层。

7、现阶段数字林业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

答:1生物多样性保护2动态监测、分析评价及预测预报3生态旅游设计4优化林业投资决策。

8、如何理解森林的保护与利用?

答:森林保护是指预防和消除森林的各种破坏和灾害的措施,保证树木健康生长,避免或减少森林资源损失的重要措施。森林保护是营林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其主要内容:包括预防和消除森林火灾、林木病虫害、林木鸟兽害以及灾害性天气对森林的损害。

森林利用学是专门研究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即关于木竹材与其它林副特产的收获、加工、利用的基本理论,生产工艺与作业方法的一门应用学科。

第二章

1、名词解释。

数据:数据是未加工的原始资料,是客观对象的表示。

信息: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语言、图像等介质来表示事件、事物、现象等的内容、数量或特征,从而向人们(或系统)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和知识,作为生产、建设、经营、管理、分析和决策的依据。

知识:人的主观世界对于客观世界的慨括和反映,是人们通过实践对自然和社会运动形态和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是人们对其在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经验材料进行概括、总结和升华的结果。情报:具有特定利用价值的动态知识,产生于特定的领域。

信息资源:在社会发展中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达到一定数量的信息集合,是各种社会活动中产生和积累具有潜在或现实价值的有序化信息及相关要素的集合。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有关信息活动的一切处理技术。

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指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传播和利用的过程。

信息编码:为了方便信息的存储、检索和使用,在进行信息处理时赋予信息元素以代码的过程。即用不同的代码与各种信息中的基本单位组成部分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的收集、处理、贮存、传递和交流而实现的信息从信息源到信息用户的职能系统。信息系统管理:主要指一种过程管理,涵盖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运用计划、控制、维护和评价等管理技术和方法,对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

2、如何信息、知识和情报的关系?

答:信息的范围最大,知识次之,情报的范围最小。

3、信息技术的特征是什么?

答:一般特征。a人机共生性。技术与人相伴而生,相辅而存,相融互补。信息技术辅人性,信息技术拟人性,努力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与共同发展。b能动发展性。在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是不同的。技术特征。

a数字化:在信息的处理和传递中,采用二进制编码,将信息转换为用计算机设备可以存储和处理的载体介质。

b网络化:构筑现代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各种信息资源,包括硬件、软件和信息系统等的全面共享。c高速化: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容量越来越大,性能越来越强,效益越来越高。

d智能化:智能通信网、智能信息系统、自然语言交互系统等研究开发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内容。e个性化:借助基于以个人为目标的通信方式,辅之以多样化、定制化的信息服务技术,实现信息交流的可移动性和全球性。

4、如何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层次性结构的体系? 答: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层次性结构的整体化体系:

信息基础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器件的开发或制造技术,是整个信息技术的基础,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光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和分子电子技术。

信息系统技术:即有关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控制的设备和系统的技术。信息技术中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与智能技术和控制技术是其核心或主题支撑技术。主要包括信息获取技术(如传感技术、遥测技术、遥感技术等);信息处理技术(如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如光纤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信息控制技术(如导弹控制系统技术等)。

信息应用技术:即针对特定的实用性目的,如信息管理、信息控制、信息决策等发展起来的具体的技术群类,如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人工智能和互联通信网络技术等。

5、现代信息技术的组成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微电子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和核心。

计算机技术:其中计算机的应用可归纳为科学计算(数值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适时控制)、计算机辅助工程和计算机人工智能五个方面。

通信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主要包括数字通信、卫星通信、微波通信、光纤通信等。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使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逐渐走向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传感技术: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速的高新技术之一。传感技术是测量技术、半导体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微电子技术、光学、声学、精密机械、仿生学、材料科学等众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性高新技术。

6、信息系统的基本(一般)结构包括哪些方面?

答:系统输入:信息输入、物质输入、能量输入;系统组织:信息组织、物质组织、能量组织;系统输出:信息输出、物质输出、能量输出;系统控制:信息控制、物质控制、能量控制。

7、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基本功能是什么?

答: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金字塔形的结构。从下到上分别为信息平台、事务信息处理、业务信息处理、战术信息处理、战略信息处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体现了信息系统的功能。

基本功能:信息的输入、处理、存储、管理、检索查询、管理、输出、传递等。

8、信息系统开发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经济基础原则(建立过程、目标实现经济可行性);渐进开发原则;有效协调原则(信息形式的标准化、传递的规范化、流程的秩序化等);确保效用原则(系统目标为中心)。

9、信息系统开发方式主要有哪些?开发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开发方式主要有:委托开发、自主开发、联合开发、购买软件包二次开发等方式。开发方法: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计算机辅助开发方法。

10、信息系统开发的结构模式主要有哪些? 答:目前最为广泛的有C/S和B/S两种模式。

11、信息系统管理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主要包括项目管理、运行管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

第三章

1、名词解释。

标准: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标准化: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所制定的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公布的国际组织所制定的某些标准,如美国标准学会(ANSI)、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泛美标准化委员会等公共标准机构制定的标准。

标准体系:一定范围内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的整体。

标准体系表:一定范围内的标准体系内的标准按一定形式排列起来的图表。

标准体系框架: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为一种标准分类方法,用来对标准进行粗线条的分类,通过它可以把大量的已制定的无序的标准映射为有序子体系,划清各部分的界限,并能发现标准制定的空白区域,提出需要加强的方面。

推荐性标准:生产、交换、使用等方面,通过经济手段或市场调节而自愿采用的一类标准。地方标准:一个国家的地方一级行政机构(省、州或加盟共和国)制定的标准。

行业标准:由我国各主管部、委(局)批准发布,在相应行业范围内统一使用的标准。基础标准: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其他标准的基础并普遍使用,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标准。

林业标准化:指与林业有关的标准化活动,是运用标准化原理对林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使生产过程规范化、系统化,从而取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综合标准化:用系统分析方法针对具体的标准化对象及其相关要素所形成的系统进行整体标准化的方法。林业标准化体系框架:要在林业范围内,从信息建设的角度定义标准体系的基本架构,揭示体系中各标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一定的标引方法把无序的标准初步组织为有序的结合。

2、标准体系表主要分为哪几种结构形式?

答:层次结构形式、序列结构形式、综合结构形式。

3、综合标准化的主要目的和实质是什么?

答:主要目的是综合地解决提高产品质量的问题。

它是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产物,是现代标准化的重要特征和基本形式之一,是在现代条件下保证原料、材料、配套产品和成品标准化整体协调一致性的重要标准化方法。

综合标准化的实质在于使那些能够保证产品达到最佳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的所有相关要素保持完整的系统性和最佳关系。

4、我国林业标准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a与国外差距大;b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缺少整体规划;c林业标准数量少,标准种类不全;d对林业标准化的宣传不够,推广实施力度不大;e缺少林业和森林相关的空间信息标准。

5、标准化的基本原理有哪几个?

答:标准化的基本原理通常是指统一原理、简化原理、协调原理和最优化原理。

6、标准化的理论基础有哪些? 答:(1)可持续发展理论;(2)系统科学(System Science)理论;(3)信息学;(4)管理学;(5)经济学;(6)管理信息系统。

7、标准化的技术基础有哪些? 答:(1)3S技术;(2)通讯和网络安全技术;(3)数据库技术;(4)虚拟仿真技术;(5)数学方法。

8、林业标准化体系框架构建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答:完整性、系统性、兼容性、预见性、可扩充性。

9、标准制定的阶段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研制、试用、试行、验收和质量保证

10、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范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范主要包括森林资源数据采集规范、森林资源编码规范、森林资源数据库建设规范、元数据规范、森林资源数据传输规范、森林资源信息产品规范。

11、数据采集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1:1000、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扫描图制作技术规定;(2)1:1000、1:25000、1:50000、1:100000基本地理信息矢量图制作技术规定;(3)数字高程模型制作技术规定;(4)林相图矢量图制作技术规定;

(5)森林采伐作业设计和检查验收图矢量化技术规定。

15、请你画现森林属性数据采集的技术流程图。

16、请你画现森林空间数据采集的技术流程。

16、请你画现森林空间数据采集的技术流程。

17、数字林业的信息可以分为哪几类,并简要说明。

答:森林资源信息包括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空间信息是反映森林资源空间地理分布结构及其规律的一切数据,揭示了森林资源和环境固有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特征及其联系和规律。属性信息反映森林资源本身具有的各种性质,如年生长量、群落类型、土壤类型等以及森林资源的时间变化或数据采集的时间等。

a基础信息是数字林业体系中提供最基本的森林资源和地理空间及遥感影像的信息,具有统一性、精确性

和基础性的特点。

b专域的专题信息。专业性是相对于基础信息的统一性而言的,即专题信息无论是内容还是应用范围,都有一定的特殊性。

c统计信息是在前两类信息基础上按特定的约束条件、采用一定的统计方法和模式进行统计、汇总的信息。包括林业社会经济、营林及工业生产、人员及就业、资产及投资、教育及科研等方面的加工提炼和汇总分析信息。

18、森林资源数据主要有哪几种形式,其存贮管理方式是什么? 答:(1)矢量数据,如森林分布图、林相图等图形数据,以网络模型进行数据组织,按文件管理,文件内主要包含节点表和弧段表,节点存储坐标串信息。

(2)栅格数据,如植物形态图、卫星影像等图像数据,以扫描图像格式存贮,对于每一个扫描行,表示其属性值和相应的长度,减少栅格数据的数据量。

(3)属性数据,如森林资源数据库,存贮在关系数据库中,由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4)文本数据,如林业法律法规,一般制作成静态超文本链接标记语言(HTML)文件存贮管理。

19、森林资源信息分类的原则是什么,并简要说明。答:(1)科学性。选择森林资源信息最稳定的本质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的基础和依据。

(2)系统性。将选定的森林资源信息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排列顺序予以系统化,并形成一个合理的科学分类体系。

(3)完整性和可扩展性。设置森林资源信息可能收容类目,以便保证增加新的森林资源信息时,不至于打乱已建立的分类体系,同时,还应为下级信息管理系统在本分类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延拓细化创造条件。(4)兼容性。与有关标准包括国际标准、林业行业标准、林业专业标准、林业相关规程、技术规定等协调一致。

(5)实用性。森林资源信息分类要从整体角度考虑,把局部问题放在整体中处理,达到分类体系最优,尽量满足各有关林业单位的实际需要。

(6)稳定性。数字林业信息分类应以我国使用多年的基础林业信息和各种专题信息常规分类为基础。以各要素最稳定的属性或特征为依据制定出的分类方案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编码方案,应在较长时间里不发生重大变更。

(7)灵活性。致力于开发新旧体系间代码转换规则和相应软件,使这些地方系统与其他系统交换数据或向上传递数据时,能够将信息转换成标准规定的分类和代码。而新设计开发的地方信息系统则应该使用标准方案。

20、森林资源信息分类的方法有哪三类?各有什么优缺点? 答:森林资源信息分类采用线、面以及混合分类的方法。(1)线分类法(层级分类法)。

优点:层次性好,能较好地反映类目之间的逻辑关系;使用方便,既符合手工处理信息的传统习惯,又便于电子计算机处理信息。

缺点:结构弹性较差,分类结构一经确定,不易改动;效率较低,当分类层次较多时,代码位数较长。(2)面分类法。

优点:有较大弹性,一个“面”内类目改变,不影响其它“面”;适应性强,可视需要组成任何类目;易于添加和修改类目。

缺点:不能充分利用容量,可组配的类目很多,但有时实际应用的类目不多;难于手工处理信息。(3)混和分类法。

线分类法和面分类法各有其优、缺点,因而在对森林资源信息分类时主要采用线分类法和面分类法结合的方法。这种混合分类方法,在管理信息系统编码体系中应用很广。

21、森林资源信息类别有哪五大类,18小类?

答:森林资源信息分为基础类、监测类、管理类、文档类、其它类5个基本类型,并在基本类型的基础上划分成18小类。

A基础类,分为遥感影像、数字栅格地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线划图。

B监测类,分为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规划设计调查、作业设计调查、调查、专项调查。C管理类,分为林地林权、资源利用、综合。D文档类,分为标准和制度,公文和报告。

E其它类,分为多媒体、社会经济、林业企事业单位。

22、森林资源信息代码有哪几类?

答:代码有2大类:无含义代码和有含义代码。

23、森林资源信息分类编码的目的是什么?

答:用于对森林资源数据进行组织、建库,以便于数据的集成分析与数据共享利用。

24、森林资源属性数据编码的包括哪些内容,其结构是什么?

答:代码结构为:森林资源属性数据编码 = 类标识码 + 要素类码 + 要素码。

25、我国森林资源属性数据类别编码共分为多少类别? 答:24个。

26、森林资源属性数据的扩展类别编码一般用几位数表示? 答:4位数,其中信息级别、安全特征等项各占1位见表。

27、森林资源空间数据编码是什么?各包括多少位?

答:森林资源空间数据编码分为现有标准扩展和空间附加编码,编码方法为:大类、中类、小类和子类码。代码结构由六位数字码组成。

28、森林资源空间数据编码共包括多少大类,多少中类?

答:8大类46中类。8大类为:定位基础、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管线、境界与政区、地貌、土地与植被。

29、林业基础地理信息分类编码结构是什么,各部分是几位数?

答:林业基础地理信息分类编码(6位)=地形要素分类码(4位)+地形要素实体代码(2位)。30、森林资源数据库主要有哪些部分?

答:森林资源数据库包括:基础数据、监测类数据、管理类数据、林业基本情况数据、利用监管类、标准类数据等。

31、森林资源数据库设计纵向分哪三个层次? 答:国家级、省级、县级。

32、森林资源数据库建设规范制定的主要内容哪些?

答:a元数据库b数据库结构规范c数据库图层管理规范d数据库图像库规范e矢量图库建设规范f数据库管理规范。

33、数据库管理规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a数据管理机构b数据管理质量c信息查询与数据表示d计算机硬软件管理、网络设备管理、数据分级保密管理。

34、森林资源元数据的基本意思是什么?分为哪两个级别? 答:森林资源元数据分为两级:核心元数据和全集元数据。

35、森林资源核心元数据规范主要包括哪些?

答:标识信息、数据质量信息、空间参考信息、空间数据表示信息、空间发布信息、数据参考信息。

36、森林资源数据传输规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数据传输格式、数据交换格式、数据管理方式和方法。

37、森林资源数据传输规范对数据管理方式和方法是什么?

答:分级管理、分类管理、用户管理、产权管理、数据的安全管理。

38、森林资源资源信息产品规范制定的内容包括哪些?

答:森林资源制图专用线型和符号规范;基本图、林相图、森林分布图;森林资源统计表格式。

第四章

1、县级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原则是什么? 答:应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2、县级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环境分析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并简要说明。答:(1)技术环境: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能否给予支持,其安全性如何等。(2)管理环境:指管理体制与习惯,信息系统是为管理而服务的。

(3)社会环境:组织外部与本组织有业务联系和信息交流的机构、部门、人员等。

5、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用户包括哪些类型?他们使用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用用途是什么? 答:系统使用的用户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县林业局内部进行森林资源管理的人员,系统为他们提供各种进行森林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手段和技术支持;另一类是上级林业部门的管理人员,系统为他们提供一定的森林资源信息查询和处理的功能;还有一类是社会公众等其他人员,系统主要为他们提供林业资源相关信息查询,林业政策、法律宣传,林业科普宣传以及研究与讨论场所。

6、信息系统的规划主要有哪些方法?

答:信息系统的规划主要有:关键成功因素法、战略目标集转化法和业务系统规划法。

7、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可行性分析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答: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行性三方面。

8、系统设计回答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些? 答:系统设计回答的中心问题是系统“怎么做”。(1)县级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整体逻辑模式;(2)县级数据处理系统数据流程;(3)县级林业数据集及所有属性数据的定义;(4)数字林业体系数据基本成熟流程图等。

9、系统设计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答:系统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可靠性原则、简单性原则、灵活性原则。

10、县级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结构模式设计主要有哪些?

答:可选用C/S三层结构或C/S与B/S混合结构模式。

11、县级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的设计包括哪两类? 答:物理设计和逻辑设计。

12、根据县级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的实际业务需要,可将资源数据库的内容分为哪些内容?各类主要包括哪些数据?

答:根据县级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的实际业务需要,可将资源数据库的内容细分:属性数据库、空间数据库、派生数据库、文档数据库、参数库、代码库等若干类:

(1)属性数据库:主要有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小班调查数据、各种样地数据、专业调查数据、验收数据等;(2)空间数据库:主要包括地形图、林相图、营林作业设计图、固定样地位置以及样地树木位置图;

(3)派生数据库:派生数据是指由原始数据(例如小班数据、样地数据)产生的资源统计、生产计划等数据。派生数据由经营生产管理子系统、统计报表子系统、资源更新子系统产生,是森林资源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文档数据库:文档数据包括森林经理调查规程、营林作业设计规程、森林资源调查报告、专项研究成果等;

(5)参数库:包括模型参数、系统参数等。模型参数库主要是为资源数据的更新以及计算样地有关林分因子服务的;

(6)代码库: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用到的所有代码。

18、栅格数据库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包括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坡度坡向图等,数据量较大。

19、森林资源数据库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包括一类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二类森林资源调查数据,森林资源档案数据,森林分布图、林相图、森林土壤类型发布图等数据。数据具有动态性,属性数据较为复杂。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会考复习的对策 篇7

一、研读《会考标准》, 分析会考真题, 构建模块知识网络

在新授课时, 我们通常把各知识点分解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中, 学生虽然掌握了不少的知识点, 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模块知识系统, 往往容易造成知识链的断裂, 在做题时出现知识混淆。解决这种现象, 教师要为学生构建复习模块的知识网络。

首先, 教师要彻底研读《浙江省普通高中会考标准》 (简称《标准》) 、《浙江省普通高中会考导引》 (简称《导引》) 。《标准》明确指出信息技术会考的内容、难度及考试目标层次的含义, 即a—“识记”, b—“领会”, c—“应用”。《导引》依据《标准》对会考知识点全面阐述, 列举各种题型的真题并体现会考命题方向, 难度贴近会考水平。

其次, 分析近几年会考真题, 归类各知识点在会考中出现的频率及难度异同。通过分析得出会考中难点, 比较难点在今年和往年《标准》中考查范围及目标层次的异同。如:2011年《标准》中“脚本编写”知识点考试要求等级为c, 比2010年的等级a难度有大幅度提升;2012年《标准》中“图像、音频、视频存储量的计算”的考试要求等级为c, 会考真题中这类计算比往年更灵活, 学生仅仅背公式很难做对, 感觉这类题太难了。

最后, 归纳整理, 形成模块知识网络。例如:依据《标准》中对Flash部分的大纲要求, 针对不同的操作对象, 分解出各对象涉及的知识点以及操作的方法与步骤, 形成Flash动画知识网络。表格如下:

在第一次复习时, 分发当前复习模块的知识网络, 并提出几点要求: (1) 找出当前复习的内容在知识网络中的位置, 理清知识的脉络, 并作适当标记; (2) 根据自己学习的过程以及作业反馈情况作自我评价。完全掌握 (作业成绩高于95分) 、有一定掌握 (作业成绩:70~95分) 、还不能掌握 (作业成绩低于70分) 。

二、强化突破重点和难点

通过对《标准》的研读和真题的分析, 精确把握会考复习的重点和难点。从Flash动画知识网络表格中可以看出, 其重点是对图层的操作;在《标准》中, 脚本编写的考查要求由a到c, 也逐渐成为Flash模块的难点。2011年的《标准》例卷中第一次出现的“李白—望庐山瀑布”脚本题就是典型的结合重点和难点的综合题, 也是最近两年会考的压轴题型, 学生初次接触这类题型感到非常吃力。例如2012年会考真题的压轴题:在考生文件夹下的“Flash2012�1”文件夹中, 打开名为“岁寒三友.fla”的文件, 其“main”场景的制作脚本如下:

在“main”场景中完成以下操作:

1. 将“文字”图层的第1帧复制到该图层的第27帧, 并创建该图层从第27帧到第34帧的形状补间动画。

2. 根据脚本要求, 利用库中“梅”元件, 在“梅”图层第62帧到第77帧之间创建动画。

3. 根据脚本要求, 将“素材.fla”文件中的“重播”按钮元件应用到“main”场景中的“按钮”图层, 并设置按钮动作。

4.测试场景时, 发现梅花开花的效果反复出现, 修改相关元件, 使得梅花开花效果只出现一次。保存“岁寒三友.fla”文件。

根据这类题型, 我们模仿设计了几套类似题目 (包含不同的知识点) , 让学生强化练习。通过几次练习, 学生总结出做这类题型的方法与技巧, 归纳如下:

(1) 首先, 看题目要求完成的内容是否与呈现顺序或呈现方式相关, 不相关直接完成, 如第1小题。相关则必须阅读对应的呈现顺序和呈现方式, 如第2、3小题。

(2) 找到库中对应的元件, 如果是外部库元件要从另外的文件中复制粘贴到当前文件的库内。找到要创建动画的图层, 并根据实际情况, 锁定其他图层以避免错误操作。

(3) 根据呈现顺序中要求的动画出现时间, 找到起始帧 (第几帧开始) 的位置 (如果是普通帧, 请转换为空白关键帧) 。根据呈现方式中的要求, 选中起始帧, 将元件移到舞台, 设置对象属性。根据呈现顺序中要求的动画结束时间, 找到结束帧的位置, 并插入相应帧 (关键帧或空白关键帧) 。根据呈现方式中要求, 将元件移动到指定位置, 设置对象属性。在起始帧和结束帧中间创建补间动画 (动画补间或形状补间) 。用学生自己总结的方法去指导他们, 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 学生也更容易理解, 从而复习的效果也更加有效。

三、关注弱点和盲点, 查补缺漏

经过一段时间的复习, 学生根据自己在知识网络的标记和练习反馈, 找出自己还存在的弱点和盲点。教师也跟踪作业反馈, 把学生错误多、易错题的知识点归纳出来, 形成弱点知识。针对弱点知识, 利用会考练习系统自编题目, 强化练习。例如:学生对Flash作品的调试有些偏弱, 我们就自编一个专项练习, 涉及测试影片或测试场景可能会出现的几种问题。学生通过专项训练, 作品调试类题型的正确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针对学生的盲点知识, 则要灵活对待。盲点知识有如新课, 但是又受原有知识的影响, 可能会存在错误认知。有一次学生遇到这样一个问题:“第3秒出现‘文字1’动画 (时长约3秒) , 第6秒出现‘风筝’和‘文字2’动画 (时长约3秒) 。”这个小题中出现“第几秒”这个概念, 有不少同学可能会理解成物理中的第几秒。第一个班级, 笔者没有发现这个概念会给学生造成误解, 没做任何提示, 结果在批改作业中发现这道题全部做错。基于前面班级的现象, 笔者在另一个班级先提示了一下, 结果做题错误的同学只有1/5左右。针对第一个班级, 笔者作了如下处理:教师先不解释, 要求他们自己去琢磨问题出在哪里。经过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漫长的探究过程, 学生终于明白了第几秒和持续几秒的关系。虽然在复习阶段时间是非常宝贵的, 但是这种体验对学生来说却是十分珍贵的。而后一个班级虽有老师的提示, 但由于没经过探究, 有部分学生还是搞不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

当然, 每个学生的弱点和盲点是不同的, 我们通常把所有可能出现弱点和盲点的知识设计成一个题库, 学生依据自己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选择题目进行自己的查漏补缺。

四、利用帮助文件, 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会考的知识点不是一成不变的, 每年都有可能出现新考点, 如在2011年会考的Flash中就出现了命令动作的编写。这些新考点如果没有学习过, 可以利用每个软件自带的帮助文件来解决。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要培养学生利用软件自带的帮助文件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对Flash中声音添加的理解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我们可以先提供声音文件让学生在Flash中尝试, 再让学生利用Flash的帮助文件查看“事件和数据流”的解释。

信息管理学复习 篇8

一、研究《考纲》,把握教材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根本,教材是教学和考试的依据,各地在学业水平测试前往往会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即《考纲》。《考纲》规定了学业水平测试的范围和要求,是学业水平测试命题的依据之一,对于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考纲》的研究,了解命题原则、考试要求、试卷结构、难度比值、考点要求以及难易程度、出题形式等等,才能使复习有方向、有目的、有重点。明确考试的要求,了解题型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利于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使复习更有的放矢。

在研究《考纲》的同时,还要仔细阅读教材,复习时应充分发挥课本的主导作用,不能将课本弃之不用,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上,依据教学要求和考纲,充分挖掘教材, 因为教材是课堂教学的根本依据,也是测试命题的依据之一。落实知识点,结合《考纲》和课本,以注重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复习为主。扎实掌握基本的知识点,以不变应万变,并结合典型习题加以训练,以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另外,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联系日常生活和科技发展的实际,突出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深入钻研教材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合理安排各阶段的复习进度和复习内容,认真落实新课改理念,并针对学生的特点,采用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宽松的复习课堂上学懂、学会、会学。

二、根据模块结构抓教学目标的落实

三维目标即“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也必然是测试学业水平和考试的基本内容。因此,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落实好这些目标。

学业水平测试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常态评价。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考查信息技术科学知识、知识的理解、学习的能力以及过程与方法、学习中期望达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其中“知识和技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在《技术课程标准》中,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有着同等重要的位置,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使学生逐渐学会主动自主地获取知识,并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复习过程中,要结合教材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三、充分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时间紧任务重,仅靠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是不够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

复习中抓住重点、难点,抓住学生自己难以解决的、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教师的讲解,达到释疑解惑、指点迷津的作用。复习时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强化自我反思,突出自主纠错,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复习存在着“恐惧症”,一到考试就紧张,心理素质差,总担心做不完、不会做、考不好,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失去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动机。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要立足课本,準确把握教材的难度,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教会他们用信息技术语言和思维去解决信息技术问题,增强学生复习的成就感和学习的自信心,并且鼓励学生提问题,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复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勇于发言的胆量和勇气,同时建立和谐的师生交流渠道,使师生能在民主、平等、信任的基础上进行情感交流,营造一个和谐的复习气氛,帮助学生学会审题,形成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使他们适应新课程下学业水平测试模式。

四、在复习中渗透能力的培养

考查能力是学业水平测试的主题,关键是如何才能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在学业水平测试中信息技术学科主要考核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要结合知识点而展开,要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例如:复习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多媒体的信息表达与交流等内容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内容,又如:在复习程序设计、算法等内容时,则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佳时机;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核心,但发展能力要循序渐进。

复习时需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思维、动手操作、创新等能力,就要坚持“从生活走向信息技术,从信息技术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以科学知识为载体,充分联系现实生活,学以致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技术问题。例如:“网络技术应用”模块,把网络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整合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避免技术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复习时离不开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如何把讲与练有机结合起来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讲”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讲要“精”讲,精讲不是少讲,而是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把握教材中的主要内容,抓住重点、难点,不仅要讲清基本的信息技术概念和规律,还要讲清典型问题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练要“精”练,让学生通过必要的练习,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对不同类型问题的分析和求解,培养学生的解题技能,总结出同一类问题的解题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试能力。

总之,高中信息技术复习是一项紧张而繁重的工作,复习是否扎实有效,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因此,作为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必须重视复习策略,深入研究、探索高效的复习方法,以取得更好的复习效果。

上一篇:考砸了的初中作文下一篇:快乐童年主题班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