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城市公共供水服务规范(通用7篇)
城市公共供水服务规范
山东省地方标准DB37/T940—2007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山东省建设厅(2007年12月29日发布,2008年1月20日 实施)
前 言
本标准由山东省建设厅提出并组织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青岛市市政公用局、济南水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市海润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高密市水业公司、临邑县供水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善东、王冠、李继春、姜力、李瑞仙、李强、周广安。1 范 围
本标准规定了城市公共供水的定义、服务质量、服务时限及监督管理。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城市公共供水服务。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 17051 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 GB/T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CJ/T 206? 城市供水水质标准 《城市供水条例》 《城市道路管理条例》
《山东省城市建设管理条例》 3 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城市公共供水
是指城市公共供水企业以公共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向单位和居民的生活、生产和其他各项建设提供用水。
3.2 城市公共供水设施
是指专用水库、引水渠道、取水口、泵站、取水井群(井)、管网、水厂、公用水站、消火栓、贸易结算水表及其附属设施。3.3 二次供水
二次供水是指公共供水在入户之前经再度储存、加压和消毒或深度处理,通过管道输送给用户的供水方式。3.4 二次供水设施
二次供水设施是指为保障用户用水需求而设置的高、中、低位储水池(箱)及附属的管道、阀门、水泵机组、气压罐等设施。4 供水水质与压力 4.1 基本要求
供水企业应为用户提供连续、稳定、优质的供水服务。4.2 供水水质
4.2.1 公共供水水源采用地表水时应符合GB 3838标准的要求,采用地下水时应符合GB/T 14848标准的要求。
4.2.2 城市公共供水水质应符合GB 5749标准的要求。
4.2.3 城市公共供水水质检测的采样点选择、检验项目和频率及合格率应按GB/T5750和CJ/T 206执行。水质 综合合格率应达到95%以上。
4.2.4 城市公共供水的水质情况经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确认后,应每月在当地媒体或网站公布。
4.2.5 城市供水水质不能达标时,应迅速按规定程序告知用户,并启动应急预案,尽快恢复正常供水。4.3 供水压力
4.3.1 城市公共供水管网干线末梢的服务压力不得低于0.14MPa。
4.3.2 城市公共供水的管网压力合格率应达到96%以上(不含因水源短缺或不可抗力引起突然爆管造成局部地区出现降压断水的情况)。5 服务要求 5.1营业服务
5.1.1 供水企业应与用户签定供用水合同,以确认供用水关系,规范供用水行为,明确供用水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5.1.2 供水企业应设置供水服务热线,全天(24小时)接受用户咨询、求助及投诉,并与当地12319服务热线联动。积极采用现代化服务手段、新型服务方式,为用户提供高效服务。5.1.3 供水企业应设立客户服务中心,全面负责供水经营与服务等各方面的业务受理。客服中心应公开业务受理范围、办事程序、受理时限、服务承诺、投诉电话及收费标准等服务内容,向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5.1.4 城市供水服务应建立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AB角制等规章制度。不予受理的业务应明确告知不受理的原因。
5.1.5 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所有用户,不论用水规模大小,均享受平等服务。须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由供水企业与用户约定。
5.1.6 实施供水企业经营公报制度。每年3月底以前,供水企业应在当地媒体或网站上公布经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确认的企业的基本情况、上一生产经营与管理目标的完成情况和本供水经营管理目标和保障措施等信息。5.2 收费服务
5.2.1 供水企业应严格执行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
5.2.2 供水企业应以供用水协议约定的贸易结算水表显示的用水量向最终用户计价收费。5.2.3 不同用水性质的用户共用一具贸易结算水表的,其收费标准应按供用水协议的约定分类比例收费。用水比例发生变化有争议时,应重新核定用水分类比例;双方对用水分类比例不能达成一致时,应分表计量。
5.2.4 抄表收费人员应向用户出具用水量通知单及收费发票,抄表准确率应达到99%以上。供水企业应提供水费查询服务。
5.2.5 对违反《城市供水条例》有关规定应停止供水的用户,经县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供水企业应在停水3日前,向用户发送停水通知。5.3 服务人员要求
5.3.1 服务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熟练的业务技能,接待用户时,应主动、礼貌、热情,不推诿、搪塞。
5.3.2 服务人员应着职业装,衣着整洁,佩带胸卡,仪表端庄,举止文明,使用文明服务用语。
5.3.3 服务人员上门服务时,应主动向用户说明来由,并出示相关证件,征得用户同意后入户服务。
5.3.4 入户维修服务人员维修完毕,应将现场清理打扫后方可离开。
5.3.5 在为用户服务过程中,应秉公办事,不得吃、拿、卡、要,不得刁难。5.3.6 治水人员应每年进行1次健康检查,并取得健康合格证。6 供水设施维修、抢修
6.1 贸易结算水表的维修与更换
6.1.1用户贸易结算水表报修的,供水企业应在24小时内到场维修。水表不能修复的,应予以更换。
6.1.2 供水企业应备有周转用水表,以备维修贸易结算水表时临时更换之用。6.1.3 维修后或更换的水表应经有资质单位检验合格后方可安装使用。6.1.4 用户或供水企业发现贸易结算水表或水量有疑问,双方无法达成一致的,应将贸易结算水表送有资质单位进行鉴定。6.2 设施抢修
6.2.1 供水企业因工程施工、设备维修等计划性原因停止供水或降压时,应提前24小时通知用户;因发生灾害或紧急事故等不可预见原因停止供水,应当在抢修的同时通知用户。局部地区生活用水停止供水超过72小时的;应当采取临时供水措施。
6.2.2 接到漏水或爆管报告后,供水企业应在2小时内到达现场做止水处理。
6.2.3 城市公共供水设施发生突发性事故后,供水企业要及时组织抢修。水管直径在300mm以下的修复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水管直径在300mm至800mm的修复时间不得超过36小时;水管直径在1000mm以上的修复时间不超过48小时。(由于交通、道路或其它障碍无法进行修理以及不具备作业条件等客观因素的除外)6.2.4 抢修施工人员到达现场后应设置围挡和公示牌,夜间设置警示灯,减少对城市交通影响。涉及破路的,应在抢修的同时按照《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办理破路施工手续。
6.2.5 城市公共供水设施维修、抢修完毕后,应清理现场,并在24小时内通知其他相关部门处理现场。
6.2.6 发现闸阀井、表井、消火栓等井盖或设备丢失、损坏的,应于8小时内进行补配或修复。不能及时补配或修复的,应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7 二次供水服务要求
7.1 二次供水设施应符合《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的要求。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应建立健全操作运行、维护保养、巡视检查制度及安全责任制、水质定期化验制等各项规章制度。7.2 二次供水水质应符合GB 5749标准的要求。7.3 二次供水压力应符合供用水合同的约定。
7.4 二次供水管理与操作人员应每年进行1次健康检查,并取得健康合格证。
7.5 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应保持二次供水设施周围的环境整洁,每周至少检查一次。7.6 二次供水设施应至少每半年清洗消毒一次,并对水质进行化验。清洗消毒工作应由取得相应资质的清洗机构进行。
7.7 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应保证供水不间断、小修不过夜,大修停水提前24小时公告。8 监督管理
8.1供水企业应聘请社会监督员,定期收集和分析用户意见。每年不少于两次以调查问卷或座谈会等形式,邀请社会各界对企业服务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8.2 供水企业应定期对各部门和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对出现的服务质量问题及时整改。
8.3 城市公共供水企业、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应接受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对供水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及时整改有关问题。9 投诉与处理
9.1 供水企业受理用户的投诉或主管部门转办的投诉,一般投诉件2日内办结;复杂投诉件7日内办结。
1 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生活饮用水公共供水单位水源卫生防护较差
现场监督检查发现,全市561家农村生活饮用水公共供水单位无一家设立水源保护区。虽然各单位都能做到水井加盖、上锁并建有水井房,但水源周边30 m范围内污染较重特别是渗漏的厕所、污水坑、禽畜棚、生活垃圾及部分村办工厂污水,这些污染源普遍存在, 而且未能引起农民对水井污染的高度关注。许多居民对水井周边的污染问题漠不关心,一方面是缺乏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有关部门对饮用水源地的选址及水源卫生防护方面意识差,卫生知识宣传不到位。
1.2 水质未经净化、消毒处理,卫生检测指标合格率低
农村生活饮用水大多数未经任何处理,全市561家农村公共供水单位有净化、消毒设施的仅有66家占11.8%。受水源地污染及周边卫生状况不良影响, 超标项目较多。从2009—2011年邹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送的结果看我市农村饮用水的水质合格率为56.5%。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和硝酸盐氮等项目超标严重,其他理化指标受地质条件影响,也有较大范围的超标,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农村生活饮用水公共供水单位投入使用时间过长,管道老化以及出厂水未经净化、消毒处理就直接供水引起。
1.3 农村生活饮用水公共供水单位供管水人员卫生知识、法律知识水平较低,卫生管理人员缺乏
现场调查发现,全市561家农村公共供水单位供管水人员学历结构:文盲占5.0%,小学占35.0%,初中占43.0%,高中占17.0%;供管水人员的学历结构为:文盲占19.0%,小学占25.0%,初中占42.0%,高中占14.0%;受过专业培训的卫生管理员占1.2%。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农村生活饮用水公共供水单位供管水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合格的卫生管理员十分缺乏。虽然每年的卫生知识培训一直开展,除受设备、教材和师资等因素影响外,文化素质低,接受能力有限是最主要原因。农村生活饮用水公共供水卫生安全涉及内容多,要求标准高,操作难度大,对供管水人员的文化素质和卫生知识、法律知识水平有较高的要求。
1.4 卫生管理制度不健全,水质检测频次低
全市561家农村生活饮用水公共供水单位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的为75家占13.4%;除20个国家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网网点检测项目、频次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外,其余农村生活饮用水公共供水单位均未按照标准设立检测项目和频次。
2 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的对策措施
农村生活饮用水公共供水单位的卫生监督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客观存在的矛盾,邹城市卫生监督员在几年的实践工作中逐渐摸索,探索出一套适合邹城市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工作的长效机制。
2.1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充分认识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农村饮水卫生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切实做好生活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是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把以人为本落实到实处的一项紧迫任务。要加强组织领导,把农村饮用水卫生安全问题作为农村领导政绩考核内容,实行目标管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尤其是各级领导的认识,充分认识到饮水安全是人民身体健康,社会稳定,关系到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大事。
2.2 全面动员,广泛宣传,鼓励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活饮用水卫生的社会监督
农民群众的监督是提高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我们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全面动员消费者的积极参与意识,对生活饮用水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卫生标准等进行广泛宣传,让农民群众充分认识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对健康负责的责任心,举报投诉农村生活饮用水公共供水单位的违法行为,消除饮水卫生安全隐患,为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2.3 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农村供管人员卫生知识水平
卫生监督员是实施农村生活饮用水公共供水单位卫生监督的具体操作者,因此,首先要加强卫生监督员的培训工作,让他们熟练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卫生知识和操作程序。其次要加强农村生活饮用水公共供水单位负责人、卫生管理员和直接从事供管水的人员的培训,可以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观摩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力求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知识深入人心,牢靠掌握。在培训卫生管理员的工作中,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人力培训规划,对现有人员强化培训,方式上可以采取举办专业培训班、卫生管理员管理经验探讨会等。务必培养出一批懂业务、善管理和留得住的卫生管理人员队伍,同时,通过高薪聘用,吸纳优秀卫生管理人才到农村生活用水公共供水单位就业,解决农村生活饮用水公共供水单位卫生管理人员奇缺的现状。
2.4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通过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引进外资等多元化渠道,加大政府对农村公共供水单位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要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加入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全市农村生活饮用水现状,建成适应现代农村公共供水标准的供水网络,消除水质污染。积极鼓励农村公共供水单位着眼未来,调整投资结构,重点加强饮用水水源防护、水质净化消毒设施和涉水产品索证管理,为农村生活饮用水公共供水单位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
2.5 强化服务,严格管理
水质监测是保障饮用水卫生安全的重要手段,在日常卫生监督工作中加强与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协作,尽快完善我市农村生活饮用水安全监测体系,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的监测项目和频次对我市农村生活饮用水进行水质监测,通报水质情况,指导农民饮用卫生安全的饮用水。
2.6 全面开展农村生活饮用水公共供水单位卫生许可证发放工作
根据《山东省农村生活饮用水公共供水单位卫生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的规定,积极开展农村生活饮用水公共供水单位卫生许可证发放工作。加强对农村生活饮用水公共供水单位的预防性卫生监督,督促供水单位建立健全饮水卫生管理制度、配备专职或兼职卫生管理员;配备满足制水工艺要求的水质净化、消毒处理设施,并保证正常运转;使用符合国家卫生要求的涉及饮水安全产品、消毒产品,严防供水设施污染水质;直接从事供管水的人员取得体检合格证及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后上岗。坚决制止达不到卫生许可要求的农村公共供水单位供水,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饮用水的产生。
2.7 防治污染,保护水源
加强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源水质安全,是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监督的治本之策。卫生监督工作中一定要督促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大水之源保护力度。第一,要切实做好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工作,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设立警示牌,制定管理办法,加强水源涵养。第二,大力防治工业污染,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第三,积极控制农业污染。第四,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处理。
2.8 发展区域集中安全供水模式
农村生活饮用水公共供水单位卫生监督工作应当遵循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安全卫生,长效运行的原则,积极推动市政府加快编制农村区域集中供水规划,特别要尽快制定人口相对集中区域的取水规划,有计划地取消小规模、不符合卫生设置要求的农村公共供水单位。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进一步加快区域供水和集中供水的步伐,提高农村农民生活饮用水普及率、保障率和水质达标率。对已有的供水设施,要加强管护,最大限度地避免区域供水可能产生的风险。努力使我市农村公共供水实现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用户参与,逐步督促我市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新型的农村公共供水模式。
参考文献
[1]程学志.邹城市镇村生活饮用水工程水质调查[J].2011, 8 (4) :438-43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委员会, 卫生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S].2006.
[3]山东省卫生厅.山东省农村生活饮用水公共供水单位卫生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济南:2010.
一、发达的养老服务业是发达都市的标志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养老服务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便成为考量一个城市公共服务能力与水平的重要指标,并成为城市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识。
不仅如此,还应看到,“城市建设的核心是解决人的健康问题”,即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还有赖于其健康程度。迅猛攀升的老年人口作为社会主流群体,是彰显首都文明进步、建设健康城市与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
当前,由于上个世纪计划生育人口政策的施行,空巢老人逐渐增多;另一方面,基于社区照顾的独特优势,大多数失能、半失能老人仍需要在社区寻求长期照顾。基于此,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观念,即从政府到公众都需要认识到中国快速老龄化的形势很严峻,面对老年人口猛增、“421”独子养老的局面和未富先老的现状,如果不注重社区照顾安全网的建设,那么私德意义上的孝道就无从实现。
二、北京社区照顾的现状和问题
(一)北京已形成社区照顾的共识
北京在推进社区养老方面已有共识,出台了“9064”、加快养老服务业等政策,加速了老年福利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建立了政府服务购买机制、推出了养老机构综合责任险、老年意外险等等。与此同时,社区照顾供给仍显不足,其外在表现是服务单一、专业化服务短缺以及场地限制等等。而深层的原因则涉及:对多功能社区照顾的认识有待深化,须构建研究、规划、培训的互动平台,以及养老公共政策间的协调不足。
(二)照顾产品供给不足的外在表现
一是功能单一、配套政策不到位,难以满足老年人就近获取照顾的多元需求。与多功能的社区照顾愿景相对照,北京社区养老照顾的单一供给状况显然令人堪忧。目前,照顾服务供给不足的一个典型表现即:社区内日间照料中心门庭冷落,托老所却“一床难求”。
二是社区居委会应成为吸纳各类专业养老资源的平台,却力不从心。由于缺乏资源整合的眼界以及行政管理上的种种束缚,社区内的各类养老资源还处于一种比较松散的碎片化状态。其典型表现就是,社区养老项目虽然与市民政部门、卫生部门、人力和社会保障部门、社会建设以及残联等等都有关联,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却由于社区养老资源的调动很大一部分受制于政府职能部门的纵向管理,或者说“条条管理”而搁浅。
三是资金缺乏,照顾需求与养生健康以及养老消费市场尚未形成良性互动。近年来,有关社区老年服务所蕴藏的市场潜力和就业潜力开始受到关注。但是,围绕着照顾服务如何与养生健康的协调,如何同老龄产业形成互动,还缺乏制度创新。在对于养老市场巨大潜力的此起彼伏的讨论的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还有对于专业照顾人员短缺的各种抱怨。未来在养老照顾与养老消费的互动衔接上尚有较大的挖掘空间。
三、多功能社区照顾:应对北京社区照顾供给不足的创新机制
(一)社区照顾的愿景
在这里,我们给出多功能社区照顾的定义:对有照顾需求者、特别是老年人提供上门护理、日间照料、社区托老、志愿者互助以及智能信息等多功能服务,营造一个使居民能够自立并增进其尊严的生活环境。搞好社区养老需要整合养老资源,并使照顾服务的福利运行与老龄产业形成互动。由此可见,社区照顾的概念构架涵盖了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围绕社区照顾所展开的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上门护理、日间照料、社区托老,志愿者互助以及计算机云平台的智能信息等多种服务产品。
二是营造一个使社区居民和老年人能自立和有尊严生活的环境。多功能社区照顾的核心就在于,当我们每个人面对老年阶段可能发生的失能、失智风险时,作为安全网的长期照顾能够提供专业化服务,使人能够过着有尊严的晚年生活,安享垂暮之年的怡然之乐。
三是鉴于老年群体对养生、护理和就医的多样化需求,这就对服务产品的协调和养老资源的整合提出了很高要求。因此,搞好社区养老需要整合各种养老资源,包括行政的、医疗的和社区组织的资源,而且要使照顾服务的福利运行与老龄产业形成良性互动。
由以上讨论可见,围绕照顾服务为轴心的老年宜居家园,多功能社区照顾的愿景已经相当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见图1):
这里应当指出的是,社区照顾的发展水平有赖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今天,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研究表明,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也即中等发达水平以上,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以及多样化需求会有更高的标准。在专业化养老的市场需求以及对养老的质量要求方面,中国社会并不亚于西方社会。由此可见,构建社区照顾体系的社会经济基础已经基本具备,而且起点应当是比较高的,这包括:
第一,城市社区所提供的照顾服务应当是适度普惠型而不是救济型,也即不仅仅考虑低收入老年群体,也要为大量中等收入乃至高收入老年群体提供服务。服务围绕着长期照护表现为从家庭支持、社区照顾到机构照顾的无缝承接。
第二,社区照顾所提供的产品应当是多方位的。产品既包括对老年对象的生活、营养、心理、社交等服务,也包括对养老照顾者 (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 的喘息服务等。
喘息服务指对从事长期照护的服务者 (包括家庭成员) 提供一定的心理疏导和干预,以及照顾护理技能方面的指导等。这一帮助会让服务者得到“喘息”机会,在调整工作状态后能够积极地应对护理工作中来自服务对象的负面情绪。
由此可见,在社区提供多功能照顾服务不仅仅是老年人的事情,而是涉及每个社会成员的重大民生工程和战略工程。尽管北京地区的机构养老提供的床位高于全国1.8%的水平,也只能为3%的老人提供床位。因而大量的高龄、空巢、失能半失能老人仍然需要在社区获取照顾服务,其影响波及5000万以上的家庭,上亿人的亲属。这还不包括大量的需要居家照顾的病人,足见启动社区照顾所涉及的民生之重。当每个中国人在面对生病特别是老年阶段可能发生的失能风险时,如果能够得到社区照顾的多方面支持,他们的安全感和快乐指数将大大上升。
(二)社区照顾愿景实现的现实可能性
目前在北京以及一些中等城市,已经有一些运营较为成功的案例为社区养老照顾机制创新的实现提供了可以借鉴之处。
1、慈爱嘉案例
2009年,慈爱嘉通过将美国仁爱华养老服务公司的先进理念与管理模式引入中国,创新了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模式,为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慈爱嘉采用社会企业运行模式,将企业运营、政府支持、公益资助结合起来,旨在寻找一套老龄化社会服务的全面解决方案。
作为居家养老行业领域唯一开发使用网络信息化科技的机构,慈爱嘉基于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例如网络内部管理系统、客户服务平台、Oracle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和培训系统等,用互联网技术创新了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把养老产业领入了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络的新时代。这一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一方面,不仅提高了养老服务行业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直接用于为老人服务,通过智力游戏等应用锻炼老人的思维,为老人的生活增添新乐趣。子女可以通过开放的“客户终端”查看老人的生命体征数据,并可在线视频,随时了解老人的照护情况。
另一方面,慈爱嘉通过与Oracle甲骨文的合作,采用Oracle HCM云和Oracle 人才管理云,创新了人才管理方式,提升了人力资本管理水平,优化了内部工作效率。从慈爱嘉的团队运作方式来看,可具体分为技术路线的服务团队与运营路线的支持团队两部分。服务团队的评估统一通过网络信息管理,即网上发布课程、员工登录、网上提交作业;负责运营的支持团队则主要进行系统化管理和专业流程体系开发,标准化服务质量的评估,以保证服务的持续性。
2、“虚拟养老院”的试行
另外,在一些中型城市,例如在长沙雨花社区,正在进行养老服务新模式——没有围墙的“虚拟养老院”的试点工作。没有围墙的“虚拟养老院”,即依托信息网络技术,采用政府引导、财政补助、企业运作、专业人员服务与社会志愿者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以最小的建设成本覆盖最广人群。居家老年人只要在社区注册服务信息平台,便可通过拨打指定电话或GPS定位器发出服务需求,有紧急救助服务、家庭保洁、个人保洁、衣物洗涤、烹饪、电器维修、配餐送餐等上门服务,有医疗康复、美容理发等网点服务,有养老管家、亲情提醒、信息咨询等服务。
相较于中等规模养老院建立及运营的高昂成本,“虚拟养老院”的运营成本仅为其的十分之一。与此同时,恰恰因其投入少、功能广的极大优势,而颇受老年人青睐。据悉,“目前,加入到信息平台中的4000多名老人中,政府购买服务对象有406名,其他则为自己支付的普通老人”。按照目前试点工作进展状况预测,大多数老年人通过“虚拟养老院”在家安度晚年,也并非难事。
由上述案例可见,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北京在未来实现多功能社区照顾的愿景提供了其运行的现实基础与准备。
三、多功能社区照顾的实现路径
(一)引导公众深化对多功能社区照顾的认识
1、通过老年综合服务中心,提供上门护理、日托及全托等多种服务产品
面对快速老龄化和未富先老的挑战,社会化养老的重心是推进多功能的社区照顾。相比机构养老,由于社区照顾 (涵融了专业化支持的居家养老) 能提供就近居家护理、慢病维护、日托、全托和智能信息等多功能服务,而且成本低,因此更受老年人欢迎。社区养老服务的目标是适度普惠的,以长期照护为轴心促成从家庭支持、社区照顾到机构养老的无缝承接。
2、搞好照顾服务的专业化配置
现阶段,社区照顾主要面对的服务对象有20-30万老人 (在家庭支持、家政服务以及机构养老等服务分流后),在未来数年,北京社区约需 3万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员。面对3万养老护理员的缺口,应加快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包括院校教育和社区教育。鉴于起步阶段的专业人才短缺,社区培训不仅应当是规模化的 (可以利用远程教育的网络技术,实施开放式教学和线上评价来传授养老服务知识),而且应当是免费的或给予培训补贴的; 以利吸引人才、改善服务质量和提高养老服务的职业声望 。
3、社区内养老资源的整合
在社区养老照顾起步阶段能否具有资源整合的眼界,对于搞好社区养老具有重要意义。香港地区在细化社区照顾的专业支持和技巧的同时,也重在强调在社区整合各种养老资源。
(二)推进多功能的照顾服务,构建资源协调的机制
1、形成社区老年综合服务中心的协调机制
社区养老的目标之一是在社区形成集上门护理、日间照料、社区托老以及志愿者互助、计算机网络服务于一体的为老服务系统。在未来养老照顾运营中,需要在社区一级协调福利和市场的功能,整合社区内行政、医疗和社会组织的资源。这一协调机制可以经由社区老年服务协调中心 (或者叫社区老年综合服务中心) 来有序运行。
一是在社区工作站设立专制的老年社会工作者。为推进社区内养老资源的整合,在社区工作站设置老年社会工作岗,明确老年社会工作人员的职责在于:配置、传递、运送行政、医疗与社区养老资源,搞好市场资源与福利资源之间的协调。
二是在街道或社区设置有关资源协调的专项基金。针对养老资源协调的具体开展,可以探索以专项基金的方式,以社区为依托,根据老年群体要求,与有关部门协商,开发服务项目,拓展服务内容,包括协调社区内单位将内部服务设施对社区开放,满足社区多种需求。
三是经由协调中心来推进社区与专业人士、行业协会及养老服务公司的合作。就社区与行业协会、专业人士的关系而言,基于老年群体的弱势状况、医疗保健等需求,首先要在二者之间形成一种稳定的长效联系机制,以对养老护理员定期进行相关业务技能培训与考核:例如,灭火和应急疏散消防安全知识、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知识的培训与继续教育等。
就社区与养老服务公司的关系而言,社区不仅要制定居家养老服务职业道德规范、规范统一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标识,还应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来规范养老服务项目的准入机制。
2、在市一级搞好养老公共政策的跨部门协调
一是跨部门行政资源的协调。如前所述,社区内养老资源的碎片化运作,部分的与职能部门也即条条管理的协调不力有关。例如,北京一家日间照料中心的一位老人需要做一般性的医疗检查,而离这个中心300米有一个社区卫生站有上门提供服务的能力。但出于医疗系统的限制性条款以及规避风险的考虑,卫生站没有这样做,结果只能让日间照料中心的人员将老人运送到300外的卫生站接受检查。这既带来了老年人的不便,也造成了养老资源的浪费。又例如,在北京购买养老组织服务的主要由社工委与民政局负责。两家单位的申请项目和社会组织有一定的重叠,一些社会组织也在两头申请,如何统筹安排以避免养老项目的重置就需要跨部门的协调机制。
由此可见,在市一级做好养老政策协调,不仅从宏观层面为社区内养老资源提供政策指导,而且在微观层面有时也可直接促进专业化配置和资源整合。
二是处理好政府与行业协会之间的关系。目前,政府购买枢纽社会组织的服务,多局限在体制内的行政化色彩较浓的工会、妇女、社科联等组织,对于一些新兴的行业协会例如养老服务业的行业联盟则缺乏扶持。而如上所述,这类行业联盟搞得好则可以有效促进研究、规划和培训的互动,利用专业优势来组织跨学科的合作、组建专家团队,为政府、社区和企业提供咨询、规划、评估等多种专业支持。
因而政府购买服务的能力提升,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拓宽购买服务的范围,加大对养老服务行业联盟的政策支持,包括在协会中购买服务岗位、购买协会有关规划和质量评估的项目,购买养老服务的培训项目等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养老服务业专业化和规范化的迫切需求。
三是为政府、社区、企业的合作、为福利运行和市场开发的互动提供平台。在养老政策的协调方面,国外的经验值得关注。例如在2011年,德国政府首次专门就老龄化问题制订跨学科研究计划,准备到2016年为该计划的实施投入4亿多欧元,约合人民币40多亿。这项计划涉及的课题既有社会科学,也有旨在改善老年人生活的通讯、交通、建筑方面的新研究,以及培训、卫生保健等方面的技术问题。德国教育和科研部认为,不仅要妥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还应善于利用老龄化的机遇,更好地发挥老年就业者的作用,并促进企业界和教育界为老有所为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四、结 语
总之,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社会面临的人口趋势,如果不及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老龄化危机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的爆发,危及社会稳定,尤其对于“未富先老”的我国社会而言更是如此。
作为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的有机结合与补充,社区养老照顾在北京等城市虽然已经起步,然而,在养老服务的制度设计、照顾服务研究和实务推进等环节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因此需经由公众认识、公共政策及企业来多方协调,包括推进社区养老资源的整合、形成养老组织服务及管理人员的培训资源网络等方面,最终促成多功能社区照顾的良性运转。只要认识到位、政策持续跟进、形成多方参与养老格局,多功能社区照顾的愿景实现指日可待,从而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快推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有效提升对外贸易发展质量和水平,根据财政部、商务部关于做好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资金管理工作要求和财政预算管理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用于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资金。
第三条专项资金的使用原则
(一)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和公共财政的要求,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省转方式,调结构要求,促进劳动密集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支持外贸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三)符合公开透明、突出重点、定向使用、科学管理、加强监督的原则,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安全和高效。
第四条省财政厅和省商务厅共同负责资金的使用管理。
省财政厅负责资金预算管理,审定省商务厅提出的资金使用方案,办理资金拨付,会同省商务厅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省商务厅会同省财政厅确定专项资金扶持重点,组织项目申报和评审,研究提出资金使用方案。
第二章支持对象、内容和方式
第五条专项资金支持对象
专项资金主要对综合性基地和专业性基地内,承担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单位给予支持。
(一)综合性基地是指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业链和配套体系较为完善,在多个领域具有优势的产业集聚区。上产值不低于200亿元人民币、上一般贸易出口规模不低于20亿美元。
(二)专业性基地是指基地内50%以上企业的生产、服务集中于农业、轻工、纺织(含丝绸,下同)、机电、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某一领域的产业集聚区。应符合以下条件:
1、农业、轻工、纺织领域:上产值不低于30亿元人民币、上一般贸易出口规模不低于3亿美元(其中农业基地上产值不低于10亿元人民币、上一般贸易出口规模不低于1亿美元),或者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规模的比例不低于10%。
2、机电、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包括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和国家船舶出口基地,以及其他上产值不低于50亿元人民币、上午度一般贸易出口额不低于5亿美元;或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规模的比例不低于10%的产业聚集区。
综合性基地或专业性基地的地理范围为市级或县级行政区域。
第六条专项资金支持内容和方式
专项资金主要支持为基地内企业提供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当所发生的设备、技术、信息资料和软件的购置等费用。具体包括:
(一)产品设计与贸易促进中心。对为基地内企业提供产品设计与贸易促进服务机构的相关支出给予支持,主要包括:软件开发、设备购置、信息资料加工处理等费用。
(二)公共检验检测平台。对为基地内企业提供检验检测服务、出具检验检测报告、提供检验检测需求咨询等公共服务的分析测试中心的相关支出给予支持,主要包括:设备仪器、重要试剂购置、信息服务等费用。
(三)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对为基地内企业开展前瞻性、基础性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实验作平台的相关支出给予支持,主要包括:设备、技术购置、信息资料加工处理、软件开发等费用。
(四)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根据良好农业规范(GA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或有机产品等标准及相关规定要求,对为基地内企业建立可共享的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相关支出给予支持,主要包括:设备购置、网络建设、软件开发、信息资料加工处理等费用。
(五)公共环保平台。对为基地内企业提供统一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保护服务平台的相关支出给予支持,主要包括:污水、垃圾等处理设施的购置建设支出。
(六)公共展示平台。对为在基地内企业提供面向国际市场的产品展览、展示平台的相关支出给予支持,主要包括:展览设施购置、媒体广告宣传等费用。
(七)公共物流平台。对为基地内企业提供仓储、运输等物流服务的平台的相关支出给予支持,主要包括:仓储、运输设施购置、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开发等费用。
(八)公共信息平台。对为基地内企业建立科技资料、专利资料、技术标准资料等资源库,提供数据分析、市场信息、法律法规、产销对接等各项服务的平台的相关支出给予支持,主要包括:设备购置、网络建设、信息资料的获取、加工处理等费用。
(九)公共认证服务平台。对为基地内企业提供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认证服务以及相关技术咨询平台的相关支出给予支持,主要包括:设备、软件购置、培训咨询等费用。
专项资金采取项目管理、部分支持的方式。支持比例不超过符合条件项目实际支付的50%。
第三章项目申报
第七条申报要求每个综合性基地或专业性基地,可在本办法第六条所列举的九类平台中选择不超过3个平台项目进行申报。
对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等农业基地,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公共检验检测平台,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公共认证服务平台、冷链物流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对轻工、纺织、机电、高新技术等基地,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公共信息平台、产品设计与贸易促进平台、公共检验检测平台、公共认证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项目。
第八条申请专项资金支持的单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具有法人资料,拥有为基地内企业服务相应业务的资格;
(二)经营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转方式、调结构的相关要求,财务制度健全,财务状况和资信情况良好。近三年来在境内外无不良经营记录,无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无挪用和恶意拖欠政府性资金行为等。
(三)基地产业特色鲜明,出口规模达到本办法第五条的相关规定,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或辐射能力,已形成产业链和配套体系较为完善的产业聚集区。
(四)为基地提供公共服务的单位应具备开展服务所需的资金、场地、设备和专业人员,能够为基地内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并与基地所在地商务主管部门签署优惠服务协议或合同(其中行业组织的会员单位数量原则上不少于100家),协议或合同中应包括公共服务单位所提供的优惠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收费标准、违约责任等条款。
(五)其他应符合的条件。
第九条申请专项资金应提供的申报材料:
(一)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专项资金申请表(见附表一)。
(二)资金申请报告。包括申请单位简介、项目基本情况、项目总投资、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服务平台运营模式、提供服务项目内容、项目实施效果等。
(三)申请单位的法人执照和基地出口海关证明。
(四)费用支出情况说明。包括相关合同、资金支付或汇出证明、发票等相关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复印件)。
(五)公共服务平台项目的专家鉴定意见。
(六)其它可以说明平台项目情况的证明文件(如研发机构及检测服务中心认定证书、质量证书、鉴定证书、检测报告、用户使用报告、平台项目知识产权归属的证明文件等),服务对象的评价意见等。
(七)申请出口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项目资助的,需提供基地的现有管理方式、基地建设、注册备案、认证、实验室等出口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立的基本情况。
(八)申请单位上财务决算和审计报告。
(九)项目申请单位与基地所在市商务主管部门签署的为基地企业服务的优惠服务协议。
(十)项目申请单位对申报材料真实性负责的声明。
(十一)其他有关材料。
第十条申报程序
申请单位按照属地化原则将相关申报资料报送所在市(省财政直接管理县)财政、商务主管部门,各市(省财政直接管理县)财政、商务主管部门按照本办法规定对申请资料进行初审,并将符合资助条件的项目于规定时间前联合向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申报,并报送项目相关资料(一式三份)。
第四章资金审核与下达
第十一条省财政厅和省商务厅共同组织财务、技术专家对各地报送项目资料进行评审,依据评审结果确定扶持项目和金额。
第十二条财政部门按预算级次逐级拨付资助资金。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获得扶持的企业收到专项资金后,要按照现行的财务规定进行账务处理,确保专款专用,并妥善保管相关原始单据及凭证备查,对财政部门和商务主管部门的专项检查,应积极予以配合。
第十四条各市财政和商务主管部门要共同做好扶持项目实施情况和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追踪问效工作,并于每年的11月31日前将获得专项资金扶持的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报省财政厅、省商务厅。各市资金使用情况等材料报送情况将作为以后相关资金安排的参考因素。
第十五条对全省的项目执行和资金使用等相关情况,由省财政厅、省商务厅按规定时间联合上报财政部、商务部。
第六章罚则
第十六条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编取、挪用和截留专项资金,对违反规定的,省财政厅、省商务厅将全额收回专项资金并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予以处理。
第七章附则
第十七条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可在专项资金中按不超过1%的比例安排必要的经费,用于项目评审、验收、绩效评估和监督检查等相关管理性支出。第十八条本办法由财政厅和商务厅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本办法自发布之起施行。
附件: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专项资金申请表
主题词:外贸服务平台资金办法印发通知
信息公开选项:不予公开
抄报:财政部、商务部
信息系统统一建设是实现数据集中的前提,数据集中是信息系统统一建设的具体体现。广东省以建设全省统一的信息系统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指导原则,大力推进全省数据归集工作,基本形成了全省数据集中的统一业务系统。截至今年6月底,省数据中心累计收录个人基本信息4482.4万条,单位基本信息85.9万条,就业登记信息1694.3万条,失业登记信息55.5万条,劳动力资源信息1607.9万条,岗位信息299.88万条,求职信息42.36万条,高校毕业生信息33.31万条。业务数据覆盖全省所有21个地级以上市,内容涵盖了全省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的各项领域,特别是职业介绍、就业失业管理等公共就业服务核心业务。基本做到了“一点登陆、全省查询”。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以六统一实现六提升”:
一、以统一规划为前提,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的集中建设程度
广东省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应用为先、体制创新、保障安全”的建设原则,围绕全省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中心工作,以业务需求为导向,以资源整合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应用效果为尺度,统筹各公共就业服务各项业务的集中建设。2005年经省项目办核准,广东省将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纳入“金保工程”统一建设规划,开发广东省劳动保障统一业务软件系统,该系统采用全省数据集中的方式建设。其中公共就业服务部分共涉及职业介绍、就业失业管理、劳动力转移、高校毕业生管理四个子系统,共26个功能模块,具备求职招聘信息登记、职业指导、招聘会管理、招聘信息发布、就业失业登记、就业失业手册管理、涉外就业管理、农村劳动力资源登记、劳动力培训管理、培训机构管理、高校毕业生信息查询、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登记等功能,其中发行社保卡的地市,就业失业手册由社保卡代替。
二、以统一的信息网络为基础,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业务软件应用水平
全省统一的业务专网是省统一软件的运作平台。广东省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主要依托省电子政务外网搭建公共就业服务业务专网,积极利用VPN等多种网络技术实现终端连接,与省厅实时联网并应用全省统一业务软件。目前,全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已全面覆盖所有省、市、县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并延伸到1148个街道(乡镇)和1356个社区工作平台,分别占全省街镇、社区总数的71.9%和20.7%,覆盖范围广、运行稳定的信息网络初步构建。业务专网保障了全省统一业务软件的正常运行,支撑各项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业务向基层工作平台延伸。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和高校毕业生管理两个子系统已在全省所有21个地级以上市应用,职业介绍子系统在17个地级以上市、就业失业管理子系统在16个地级以上市得到推广应用。
三、以数据统一为核心,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信息集中共享范围
2007年5月,广东省数据中心一期项目完成项目建成验收,初步实现数据平台、数据接口、数据通道、数据管理和数据代码标准的“五统一”。目前,除应用省统一软件的地市外,其他地市的职业介绍、就业失业登记等公共就业服务业务信息已实现与省数据中心交换共享,基本形成了全省统一的个人基本信息库、单位基本信息库、就业失业信息库、岗位信息库、劳动力资源信息库、高校毕业生信息库,实现就业数据省级集中、统一管理,为建立全省范围的就业状况动态监测体系和宏观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核心支撑。特别是今年以来,广东省积极应用省级数据集中优势,加强与江西、福建以及四川汶川等地开展人力资源市场信息联网对接,实现省际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共享,开创了省际劳务合作新形式,在引导外省劳动力有序输入、实现省际人力资源优势互补、支援汶川震后恢复重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以统一制度为抓手,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广东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基本形成了统一规范的信息化管理制度体系。但是,随着2005年全省统一业务软件在各地应用,信息系统操作不规范、应用不全面、安全管理不到位以及数据采集量少、交换不及时、不规范等问题逐渐显现。为此,广东省先后出台了多项制度,以制度规范全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促进了全省集中式信息系统建设。一是建立健全统一的信息化建设管理维护制度。将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纳入“金保工程”统一建设,制定《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规定》、《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软件开发和管理规范》以及机房管理、移动存储管理、数据保密安全、应急处理等方面规章制度,加强对信息化建设过程的规范管理,确保信息化建设的进度、质量,保障信息化成果的应用。二是制定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和数据收集管理办法。出台了《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数据中心数据管理试行规定》、《广东省劳动保障业务系统数据交换标准》、《广东省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组织实施暂行办法》和《广东省省级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促进了各地信息上网的积极性,促进了业务应用和数据全省集中。三是建立统一的运行管理通报制度。省厅坚持每季度编制《省劳动保障数据中心业务数据情况通报》印发各地,对全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应用和数据集中情况,包括职业介绍、就业失业登记、农村劳动力及培训等方面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对工作提出要求,督促了各地加强系统应用和实现数据集中。
五、以统一的经费投入为保障,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统筹发展
广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重视和支持,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方筹资共建的经费保障机制。2008年以来,全省统一投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资金达3.5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了44%。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前期建设和后期维护提供资金保障,确保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正常运行,为城乡劳动者提供便捷的公共就业信息化服务。
六、以统一培训为手段,提升人员队伍业务系统操作能力
广东省按照工作目标及应用系统推广实际情况,制定信息化培训计划。自系统上线以来,全省统一举办培训班47期,集中培训人员1953人次。培训针对不同对象,一般分为师资培训、系统管理员培训和业务人员操作培训多个层次。首先组织了各地相关单位中层人员的培训,要求了解整个业务过程,基本掌握操作流程;其次组织各地系统管理员及业务骨干强化培训,要求在熟悉业务过程的基础上,掌握各模块的操作办法;最后由各地系统管理员对本单位进行全员培训,使每个业务经办人员都全面了解和熟悉全省统一业务系统管理和运行流程,为顺利运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文章来源:广东人口网
一、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22号)、《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决定》(粤发〔2006〕9号)和《关于全面开展乡镇(街道)无政策外多孩出生和村(居委会)无政策外出生活动的意见》(粤人口计育〔2006〕1号),规范我省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依托社区,建立“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新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规范。
第二条 城市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内的人口计生工作。街道办事处党政一把手是本街道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要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保证完成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各项任务。
第三条 街道要成立由党工委书记任组长、办事处主任和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街道领导小组的职责和任务是:
(一)全面负责本街道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二)定期研究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落实好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
(三)负责本街道人口计生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的建立、实施、检查和考核,逐月研究、下达所属各居委会人口计生工作任务,并把任务落实到每位干部,逐月检查、考核任务完成情况,落实“一票否决”制度,与单位签订计划生育责任书;
(四)大力开展“两无”活动,根据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力争做到本街道无政策外多孩出生,并领导辖区内各居(村)委会开展好无政策外出生活动;
(五)按照“以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方针的要求,抓好街道、居委会两级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阵地、宣传教育阵地和行政管理队伍、技术服务队伍、群众工作队伍建设,做到机构、经费、场地、设备、人员、待遇和制度等方面的落实;
(六)按规定做好辖区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七)指导辖区内各居委会制订《居民公约》和《计划生育合同》,督促各居委会完成计划生育各项工作任务;
(八)把做好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政权建设结合起来,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与分配集体福利结合起来,与保护妇女、儿童、老年人合法权益结合起来,抓好计划生育各项奖励优惠政策的落实;
(九)协调妇联、卫生和公安等单位,采取得力措施,严肃查处溺婴、弃婴、虚报新生婴儿性别等的人和事,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努力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
第四条 街道办事处设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街道人口计生办设主任1名,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和实际情况配备人口计生行政管理人员。街道人口计生办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是:
(一)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及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执行、落实上级政府下达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各项任务;
(二)掌握人口计生工作动态,及时向党工委、办事处和领导小组汇报情况、提出工作建议,当好参谋、助手;
(三)做好人口计生宣传教育、技术服务、政策法规、人口统计、流动人口管理等各项业务工作,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
(四)指导所辖各居(村)委会制订好《居(村)民人口和计划生育自治章程》,做好对所辖各居(村)委会人口和计划生育的业务指导、检查、督促,做好对所辖居(村)委会党支部委员、居(村)委会成员、居(村)委会计生专干、育龄妇女小组长和人口计生宣传员的专门业务培训;
(五)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推动单位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度的落实,负责辖区内各单位的计划生育达标审核工作。
第五条 街道人口计生办应张挂人口与计划生育情况板和有关行政事业收费许可证,实行政务公开,公开办事程序,为广大育龄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第六条
建立街道人口计生工作例会制度。
(一)每月定期召开街道人口计生工作例会;
(二)街道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员、人口计生办主任、各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和居委会主任等有关人员参加会议;
(三)例会的主要任务是核实通报人口计生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落实情况,并兑现奖罚,根据上级部署,结合实际情况,布置当月人口计生工作。
第七条
街道分管人口计生工作的领导、从事人口计生工作的专职人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专门业务培训。
第八条 街道人口计生工作人员要按照省人口计生委《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人员道德规范》的要求,争做新时期最可爱的人。
二、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
第九条 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是街道开展人口计生工作的基础运行机制。通过实施人口计生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责任到位,动态管理,奖惩分明,全面提高街道人口计生工作管理与服务水平。
第十条 街道要出台实施人口计生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的具体规定,制定街道干部人口计生工作月(或季)度责任书,并由街道党政一把手与挂点居委会的街道干部及居委会干部签订责任书。
第十一条 街道人口计生办利用育龄妇女管理信息系统或统计资料,为街道提供每月各居(村)委会人口计生工作任务清单,制订街道干部逐月(或逐季)责任书,协助督促责任书的落实,并将责任书落实情况及时上报街道党政一把手。
第十二条 挂点居委会的街道干部和居委会干部应按月完成责任书规定的各项人口计生工作任务。
第十三条 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应逐月检查街道干部、居(村)委会干部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落实情况;建立落实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预警制度,对没有按期完成任务的干部给予提醒注意;将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落实情况,与公务员(或职工)年终考核是否合格挂钩,与浮动工资或奖金挂钩,与评先选优及晋升等挂钩,奖勤罚懒。
三、政策法规
第十四条 依法管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的人口计生行政执法程序,认真执行人口和计划生育群众工作八项纪律,协助做好人口计生行政诉讼、复议和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工作。
建立健全人口计生行政执法责任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政务公开,公开办事程序。
第十五条 街道人口计生办负责《计划生育服务证》的发放及办理一孩生育登记和再生育一胎子女的审批、登记手续,并在5个工作日内报上一级人口计生行政部门备案。
对申请再生育一胎子女但不符合政策规定的群众,在发出《不予安排再生育一胎子女决定书》前,应先发出《不予安排再生育一胎子女听证告知书》;对需要举行听证的申请人,要发出《不予安排再生育一胎子女听证通知书》。
第十六条
建立信访处理和举报受理制度。
(一)建立人口计生信访首问责任制,认真处理群众来电、来信、来访,按时完成上级交办的信访任务;
(二)在街道办事处所在地和各居委会设立人口计生举报箱或热线电话;
(三)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制定举报奖励办法,对举报情况属实的群众给予奖励;
(四)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举报人,严禁将举报情况和举报人的信息泄露给被举报的单位和个人;
(五)在接到举报的5个工作日内,对举报内容进行认真调查核实,并按规定及时作出相应处理。
第十七条 认真落实《广东省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完善工作制度,协助区级人口计生行政管理部门做好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管理、使用工作。
第十八条 街道人口计生办应协助做好社会抚养费征收、落实独生子女保健费。
第十九条 对辖区内的各单位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评议。
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
第二十条 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全面贯彻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若干规定》和《广东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一)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统一管理、优质服务”新体制,做到“三有四同”(有机构、有队伍、有经费,同管理、同服务、同考核、同待遇);
(二)按常住人口基数(包括户籍人口和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拨付计划生育服务经费及管理经费,为流动人口提供市民化服务,定期组织流入人口中的已婚育龄妇女接受查环查孕查病,免费提供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第二十一条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由其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的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共同负责,以现居住地为主,纳入现居住地的日常管理。
第二十二条 流动人口户籍地的主要职责:
(一)开展多种形式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活动,提供政策法规、生殖健康和避孕节育等的咨询服务;
(二)为流出人口办理或发放《计划生育服务证》或《流动人口婚育证明》,落实节育措施及信息反馈等工作;
(三)指导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知情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长效避孕节育措施,适时提供随访服务;
(四)建立与现居住地的经常性联系协调制度,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信息沟通和反馈工作;
(五)根据本地实际,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与流出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签订计划生育合同;
(六)帮助实行计划生育的流动人口家庭,解决生产、生活、生育方面的实际困难;落实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奖励、优惠政策。
第二十三条 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主要职责:
(一)建立育龄流动人口登记制度,负责辖区内流动人口日常监测,及时掌握流动人口婚姻、生育、节育、流向等动态信息,建立和及时更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档案数据;
(二)为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夫妇提供优质的避孕节育、生殖健康服务,督促流动人口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坚持每年不少于3次孕情检查(查环查孕),及时准确地出具《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和将有关变动信息及时录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应用系统;
(三)将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的计划生育情况及时通报其户籍所在地;
(四)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各项制度,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纳入社会治安、出租屋管理、物业管理、市场管理和劳动用工等相关管理工作中;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城市社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日常管理服务和统计评估考核;
(五)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企业、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
(六)指导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社区和用工单位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开展计划生育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七)接受委托征收流动人口社会抚养费,对违反计划生育行政法规的流动人口实行行政处罚。
第二十四条 对辖区内的各单位综合管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议。
第二十五条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具体实施办法,按照省有关规定执行。
五、宣传教育
第二十六条 积极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关爱女孩”行动、生育关怀行动、新农村新家庭人口健康促进项目等宣传教育主题活动。
(一)在有线广播、有线电视设立经常性的人口计生栏目;在政务网站开辟人口计生工作模块;运用远程教育网络开展人口计生宣传;
(二)结合民风民俗、文化体育活动,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活动;
(三)大力宣传政策法规、婚育新风、优生优育、性与生殖健康等知识;
(四)建立大联合的宣传格局,协调各有关部门积极开展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口计生公益宣传活动。
第二十七条 积极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优生优育、性和生殖健康基础知识教育。
(一)街道应建立婚育学校,并配备能够正常开展工作所需的基本设备;
(二)婚育学校要办好青春期、新婚期、孕产期、育儿期和更年期等培训班;
(三)婚育学校应加强师资培训,利用上课、座谈、竞赛、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四)综合利用婚育学校,推进新家庭文化屋建设,配置生产、生活、生育等方面的图书和音像资料,向群众免费开放;
(五)协助街道内各中小学开展人口国情教育和青春期教育;
(六)协助街道党校开设人口理论课程,定期对党员、干部进行人口形势和理论教育。
第二十八条 在本街道范围内的道路两旁、农贸市场等地方设立固定的人口计生宣传标语、宣传牌、宣传画,宣传内容要贴近群众,规范、简洁、温馨。
第二十九条 做好计划生育宣传品的发放工作,在辖区内居民楼、住宅小区、商铺、工厂企业等人流密集场所设立免费宣传资料取阅箱。
六、技术服务
第三十条 依托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为育龄群众提供安全、方便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
第三 十一条 依照法律法规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夫妻双方为农村居民,生育有一个子女且是男孩或一方为城镇居民已生育一个子女的(符合再生育的除外)已婚育龄妇女在生育后90天内首选使用宫内节育器;剖宫产术后对象90天内指导其使用避孕药具,半年后落实相应长效避孕节育措施;已生育二个以上子女的,在生育后90天内,一方首选结扎措施。
第三十二条 积极、稳妥开展避孕方法知情选择。指导已婚育龄夫妻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
第三十三条 按照《广东省计划生育孕情检查工作管理办法》要求,建立育龄妇女孕情检查或见面制度。
第三十四条 建立避孕药具的发放、管理制度,做好避孕药具进销存和使用、随访情况记录,督促、指导社区居委会和各单位及时、免费发放避孕药具,在合适地点设立免费避孕药具发放点,悬挂自动售套机,方便育龄群众随时取到所需避孕药具。
第三十五条 建立并完善计划生育术后随访制度,及时探访实施节育手术的育龄妇女,为群众提供科学育儿的有关知识,帮助困难家庭解决生活、生育方面的问题。
第三十六条 协助做好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的鉴定、回访、咨询及管理工作,协助做好病残儿鉴定的社会调查、咨询、回访及管理工作。
第三十七条 为辖区内育龄群众提供免费的基本项目节育手术,督促辖区内各单位按规定支付所属员工的计划生育手术费用。
七、人口统计与信息化管理
第三十八条 严格执行《统计法》和《计划生育统计管理办法》,落实《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系统应用与管理办法》,依照广东省计划生育统计报表统计口径,真实反映街道人口和计划生育情况。
第三十九条 街道人口计生办应配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专(兼)职统计人员,并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知识,经培训持证上岗,能熟练掌握《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的操作与使用。
第四十条 建立动态生育管理制度。每年9月街道人口计生办要根据《信息系统》生成的下一统计符合政策生育一胎、二胎的已婚育龄妇女名单,督促居(村)委会上门核对,查漏补缺。根据居(村)委会上报的出生预测名单,形成本街道的下一统计生育计划草案,并报区级人口计生局备案。
第四十一条 建立属地化育龄妇女信息管理制度。指导居(村)委会及时采集辖区内所有育龄妇女怀孕、生育、节育信息及变更情况,并按时录入《信息系统》。
第四十二条 建立统计报表和统计分析制度。
(一)街道人口计生办将《信息系统》生成的月报表于次月6日前、半年报表于每年4月13日前、年报表于每年10月13日前上报区级人口计生局,所有上报的统计报表均应经街道分管领导和人口计生办主任、统计员签名,并加盖人口计生办公章;
(二)街道人口计生办根据有关统计数据和情况,每月向上级提交统计分析报告。
第四十三条 建立统计例会制度。
街道人口计生办每月定期召开各居(村)委会人口计生委主任、计生专(兼)职人员和街道统计员、技术服务人员参加的统计例会。汇总统计数据,通报、交流有关工作情况,查找、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出工作要求。
第四十四条 建立信息质量检查制度。
(一)街道人口计生办每月对各居(村)委会的变更信息进行核查,对有疑问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居(村)委会或派人入户核实,核实后在《信息系统》上及时变更保存;
(二)街道人口计生办定期对信息质量进行自查,并配合上级业务部门做好质量检查、考评工作。
第四十五条 建立统计档案资料保管制度。
统计报表及新婚、怀孕、出生、计划生育手术、独生子女办证、社会抚养费征收、下符合政策生育对象、死亡、未及时落实节育措施、查环查孕、奖励对象等登记册应利用《信息系统》生成。
(一)半(全)年报表应保管10年以上,月报表、各种登记册及其它资料应保管5年以上,保管过期后应集中统一销毁;
(二)档案资料应分、按月份顺序装订成册,分类归档;
(三)街道人口计生办设立档案资料专用保管柜,指定专人保管。
八、辖区各单位工作职责
第四十六条 辖区内各单位应依法做好本单位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
(一)落实好单位法定代表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各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是本单位人口计生工作第一责任人,负责做好本单位的人口计生工作;
(二)依法落实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员工的各种奖励优惠待遇,承担员工的计划生育基本项目手术费用,并保证落实本单位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经费;
(三)协助所在街道人口计生办做好所属员工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发挥本身资源优势,支持所在辖区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九、计划生育协会
第四十七条 街道要成立计划生育协会。
(一)街道计生协会是协助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的群众组织,是人口计生工作重心下移的重要工作力量,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要加强对计生协会工作的领导,支持协会开展各项活动;
(二)要推选一位热心人口计生工作、善于为群众服务、在群众中有威望的人士担任会长,协会理事会由各界人士组成,由专(兼)职会长或秘书长负责协会日常工作。
第四十八条 建立和健全协会规章制度,制定工作计划,开展经常性的学习、宣传、服务等活动,组织群众开展计划生育居民自治。
第四十九条 指导辖区内社区居委会、企事业单位、流动人口聚集地及集贸市场等成立计生协会。指导社区协会依托社区资源和辖区内各单位的资源优势,建立“会员之家”,按项目管理的办法有计划地开展宣传、服务活动,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十、附 则
第五十条 本规范的执行与落实情况是平时检查及年终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评的主要依据。街道制定检查、考评指标时应参照本规范。
本次调查显示,在15个公共服务领域中,“医疗卫生”最受关注,“保障性住房”满意度最低;满意度最高的是“文化、体育、休闲和娱乐”;在本次调查的15个城市中,位居公共服务综合满意度排行榜前五位的城市是杭州、沈阳、深圳、北京和上海
“幸福”是这几年的热词。如何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社会福利是关键,而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则是具体体现。
《小康》调查显示,受访者对所在城市公共服务的总体满意度不高,感到“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者僅占三成多(34.5%),近半数人感觉“一般”,感到“不太满意”及“非常不满意”者占16%。
“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在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之间供给水平差距较大,分配严重不均”被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是目前中国公共服务事业最严重的问题,占比57.1%。“个人为获得公共服务负担的开支太大”、“服务质量偏低”以及“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少,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生活需求”也分别占比15%、10.9%和10.5%。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六成受访者认为所在城市的公共服务总体水平,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提高,其中57.6%的受访者认为“有一定提高”,3.8%的受访者认为“有很大提高”。
2012年2月,《小康》杂志社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政府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调查采用基于实名制的NetTouch网络调研方法,对上海、北京、杭州、南京、广州、深圳、武汉、长沙、郑州、呼和浩特、西安、贵阳、重庆、成都、沈阳等15个城市的常住居民进行了调查。
调查显示,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安全和就业服务是五个最受关注的公共服务领域,而公众最满意的五个公共服务领域则是文化体育休闲和娱乐、公共安全、市政建设、城市环境和义务教育。
在本次调查的15个城市中,按照其受访居民对于15个公共服务领域的满意度评价进行排序,位居公共服务综合满意度排行榜前五位的城市是杭州、沈阳、深圳、北京和上海。
医疗卫生连续三年最受关注
在《小康》列出的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公共交通、公共安全、文化体育休闲和娱乐、司法、市政建设、城市环境、政府信息公开、行政管理、科技事业、政府与民众互动等15个公共服务领域中,受关注度最高的是医疗卫生,74.8%的受访者选择了该项。
事实上,在《小康》近三年的调查中,“医疗卫生”始终高居“公共服务领域公众关注度排行榜”的榜首。然而,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在“公共服务领域公众满意度排行榜”上,“医疗卫生”的名次却很靠后:去年排名第八,今年排名第九。
2011年,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颁布实施的第三年。公众对“新医改”提出的五项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如何呢?《小康》调查显示,公众相对满意的一项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改革则被认为进展缓慢。
2011年11月,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关注了一些地方的常用药品医院零售价和出厂价之间的巨大差价,在记者随机选取的20种药品中,中间利润都超过了500%,有的甚至高达6500%。在“新医改”的收官之年,曝出这样的新闻,着实令人担忧。
药价为什么这样高?本次调查中,近半数(49.4%)受访者认为药价虚高的根源在于“以药养医”;40.9%的受访者认为症结在于政府对药品价格的管制不当,“药品价格定得不准,就将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定得过高,那么医院将与药商合谋,在最高价卖出,同时生产商将在报价环节蒙骗物价部门;二是定得过低,计划价低于药品生产成本,结果就是廉价药退出市场”。
正当人们对药价真相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个揭露药品价格“老底”的网站——“降药价”网横空出世。截至目前,网站上已披露了超过25000种药物的供货价和零售价,药品差价一目了然。据网站创办人“卫柏兴”说,之所以创办这个网站,就是希望通过持续曝光价格,形成舆论压力,降低药价。
然而曝光并不能真正解决降药价的问题,甚至降药价都不能真正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原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司司长朱幼棣在2011年1月出版的《大国医改》中,披露了一份几年前中国药企写给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信,信中称,药品降价已经进行了10年,全国性大规模降价21次,声势很大,实效不大,依然没有解决老百姓“看病贵”问题,说明只要不从解决“以药养医”的根上下手,再干10年,再降价100次,也解决不了问题。
“新医改”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三年来,百姓有没有从“新医改”中得到实惠,“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否得到了缓解呢?对于这个问题,本次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者都表示有所缓解,其中52.2%的人认为有“一部分缓解”,2.8%的人认为有“很大缓解”。因此,从老百姓的反应上看,“新医改”是取得了一定成效的,是受老百姓肯定的。
七成人担心退休以后的生活
近年来,启动和扩大内需是国内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和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然而,实际效果却并不明显,居民储蓄依旧持续增长,消费率(社会消费总额占GDP的比重)和消费贡献率(消费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逐年走低。为什么老百姓不敢花钱?社会保障体系不到位,是一个重要原因。
本次调查中,10.2%的受访者表示“无任何社会保障”;享受“医疗保险”的占比最多,达80%;其次是“养老保险”,为67.4%;享受“失业保险”、“工伤保险”、“ 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受访者分别只占比39.9%、39%、27.9%和39.9%。
正是因为没有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人们“兜底”,人们心中的不安全感才会增加,在本次调查中反映出来,即是“七成人担心退休以后的生活”。
社会保障一直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公共服务领域关注度榜上,其受关注度一直仅次于医疗卫生、连续三年位居第二的位置;而其满意度,却始终不高,去年和前年,均排在第七的位置,今年排名第八。
在这三年的关注度榜上,持续受到高度关注的,除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之外,还有就业服务、保障性住房和公共安全。就业服务在2009~2010年度、2010~2011年度和2011~2012年度的位次分别为第三、第六和第五;保障性住房这三年的位次依次为第四、第三和第六;公共安全,在前两年的位次分别为第六和第七,今年进入前五,排在第四位。
保障性住房满意度最低
在今年的“15公共服务领域公众满意度排行榜”上,排在最后一位的是保障性住房,至此,保障性住房已连续三年被摆在这个位置。
事实上,2011年,是中国保障房建设最为发力的一年。年初,权威部门便公布了2011年中国保障房建设目标——1000万套,随之各地也纷纷公布了加快保障房建设的计划与措施,将保障房建设送入“快车道”。截至2011年10月,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已实现年初计划的1000套的目标任务。但关于保障房建设质量不达标的新闻也时有耳闻。湖南郴州最大的经济适用房小区惠泽园和湖北武汉最大的经济适用房项目紫润明园接连曝出质量问题,引发人们对保障房质量的担忧。
按计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将达到3600万套,到“十二五”末,全国保障性住房覆盖面将达到20%左右。那么,关系着千万人口安居梦想的保障房能否保质保量完成呢?本次调查显示,对于实现这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目标,近半数(48.8%)受访者表示,“对数量有信心,对质量没信心”,而35%的受访者表示“对数量和质量都没有信心”,合计有超八成人对保障房不放心。
nlc202309030811
除了加快保障房建设,在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方面,国家接连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房价的政策。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新国五条”自2010年9月29日出台以来,限购、限贷、房产税、保障性住房、监督问责等“五大利器”在楼市调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年多来,在这些调控政策的影响下,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了遏制。本次调查显示,45.7%的受访者表示,其所在城市的房价较去年同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对于政府采取的房地产调控措施,63.5%的受访者表示,“应该再严厉一些”,26.2%的人表示“保持现状就好”,不过也有10.3%的受访者认为“应适度宽松一些”。
除了保障性住房,在本次调查中,受访者对“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府与民众互动”的满意度也很低,在“15公共服务领域公共满意度排行榜”上,这两项分别排在倒数第二和倒数第三位。
事实上,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去年政府做了很多努力。国务院去年首次要求中央部门公开“三公”开支信息,截至2011年8月8日,已有94个部门公布了“三公”经费。然而大多数“三公”信息惜墨如金,语焉不详,公众在肯定之余,也抱怨“看不懂”。显然,要提高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满意度,“三公”消费就不能只是笼统地报几个数字,必须要有更加细化的说明。
在“政府与民众互动”方面,去年其实也有突破性进展。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联合新浪微博发布的《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截至2011年11月初,通过新浪微博认证的各领域政府机构及官员微博总数近2万个,约是2010年的3倍。不过,报告也指出,目前一些政务微博对互联网技术和新业态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出现“僵尸微博”,还有一些“雷语”、“套话”、“自说自话”令人反感。本次调查中,近五成受访者反映,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虽开通了微博,但活跃程度“一般”或“不活跃”;反映当地政务微博“很活跃、与民众互动频繁”的,仅占8.5%。可见,民众对政府的公开透明及其服务属性还有更多期待,要满足人民的愿望,公务人员还需放下身段,以更加开放、自信、谦卑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个“微时代”。
京、沪、杭连续三年榜上有名
本次调查中,杭州、沈阳、深圳、北京和上海,在15个公共服务领域获得了当地居民的较高评分,在综合满意度榜上排名前五位。
从近三年的榜单看,北京、上海和杭州,已连续三年位居五名之内,可见这三座城市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作为,深得民心。
杭州近年的成绩一直很稳定,2009~2010年度排名第二,仅次于上海;2010~2011年度排名第四,落后于上海、北京和广州;今年则首度拔得头筹,在“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市政建设”、“城市环境”、“行政管理”、“政府与民众互动”等分项上满意度排名第一。
上海历年的表现也很突出,2009~2010年度、2010~2011年度均排在第一位,今年排名第五。
近年来,上海在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等领域,走在全国前列。2011年,上海市根据中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确立了到202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提出率先建成国内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方面,上海已率先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如今在上海,2300万城乡居民,无论性别、年龄、种族、职业、收入等,都能平等地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不过,上海的弱项也很明显。上海是中国首个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一线城市,社保资金每年缺口百亿。本次调查中,上海在“社会保障”分项排名中,位列第九,较为靠后;近三成(29%)受访上海市民对“社会保障”表示不满;对于退休以后的生活,七成(70.2%)上海市民表示擔心,这一比例高出全国水平5.3个百分点。因此,对于上海而言,目前最迫切的事莫过于探寻财政支出之外的多种路径,做大社保基金“增量”,使社保基金“缺口”变小。
北京在2009~2010年度的公共服务满意度榜上排在第五位;2010~2011年度排第二;今年,则排在第四位,在“就业服务”、“公共安全”等分项上排名第一。
2012年1月,北京市政府发布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公共服务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然而,从本次调查的结果看,这一目标的实现,仍面临许多挑战,比如“医疗卫生”、“城市环境”,它们在本次调查的分项排名中,一个排在第八位,一个排在第九位。
北京无疑集中了中国最优质的医疗资源,然而“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也十分突出。本次调查中,对于北京市目前的医疗价格,超过半数(53.9%)的受访市民表示“较贵,难以承受”或“很贵,无法承受”,表示“较贵,但可以承受”的占30.2%,只有15.8%的受访者认为“合理,可以承受”或“较低,完全可以承受”。
对于北京来说,城市环境也是一个大问题。空气质量和交通拥堵,严重破坏了人们对这座城市的好感。本次调查显示,超过半数(51.8%)的受访市民认为北京不适宜居住。2012年2月,北京市政府发布了“2012年为群众拟办的重要实事”, “PM2.5治理” 成为今年的“一号实事”,取代了往年一直高居榜首的“保障房”。在解释这一变化时,市政府办公厅的相关负责人称,实事项目征集意见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对于环境建设、大气治理的关注度最高。
【山东省城市公共供水服务规范】推荐阅读:
广东省城市供水管理规定07-20
《山东省公共场所预防性卫生审查管理办法》10-19
山东省规范化学校申报07-14
山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12-05
山东省旅游饭店业服务技能大赛获奖情况11-06
山东省银行卡收单外包服务管理办法10-28
山东大学学位论文规范11-17
2024年山东理工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11-19
山东省远程研修07-16
山东省备案证明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