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居民税收管理案例

2024-10-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非居民税收管理案例(精选7篇)

非居民税收管理案例 篇1

一、对非居民企业的再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将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分为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并专门在第五章就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作规定。

(一)非居民企业的概念及纳税义务

非居民企业是指依照一国税法规定不符合居民企业标准的企业。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是指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法规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网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

非居民企业只负有限的纳税义务,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例如:在我国注册成立的广东省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就是我国的居民企业,美国船级社没有在我国注册成立或者只是在我国设立外国公司的代表处及其他分支机构就是非居民企业。美国船级社派人来为广东省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提供船板检验服务,就其取得网的这部分检验费在我国负有纳税义务,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源泉扣缴所得税的概述

源泉扣缴,是企业所得税的一种征收方式,它是指以所得支付者为扣缴义务人,在每次向纳税人支付有关所得款项时,代为扣缴税款的做法。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是指未在我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来源于我国所得的非居民企业,主要是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所得和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以及财产转让所得,以境内支付人作为扣缴义务人。

又例如:praxairinternationalfinance(非居民企业)向广东普莱克斯韶钢实用气体有限公司(居民企业)提供贷款业务,非居民企业就其取得来源于我国的利息收入,在我国负有纳税义务,缴纳预提所得税,扣缴义务人为广东普莱克斯韶钢实用气体有限公司。

二、非居民税收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我市非居民税收管理现状的调研,发现非居民税收管理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非居民税收管理认识不足,没引起足够重视

在我市,许多单位并不了解非居民税收管理工作,对非居民企业缺乏认识,极个别单位甚至对市局转发的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相关文件根本没有过目,拿到文件就摆放在一边,重视程度不够。一提起“如何开展非居民税收管理工作”这类问题,得到的答案都是:我们这里并没有非居民企业。而实际上,非居民企业的无形之手早已伸到了我们的地盘。曾经有基层国税机关咨询过这样一个问题:非居民企业来我市进行权益性或债权性投资,从被投资方取得的分配收入(包括:股息、利息和特许权使用费等),作为主管税务机关该如何判定是否征税?很明显该基层国税对非居民税收管理的认识严重不足。

(二)非居民税收管理工作,税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非居民税收管理工作对税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的要求,既要懂得专业性很强的国际税收业务知识、熟悉外语、掌握国内外财务会计,又要懂合同、外汇、贸易和法律知识。目前,我市暂没有专职负责非居民税收管理工作的税务人员,大多数是兼职非居民税收管理工作。税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不高,达不到对非居民企业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要求,对非居民企业管理工作停留在有税就征的层面上,并没有深入开展非居民税收管理工作,这样致使对非居民企业监控不到位,没有充分发挥非居民税收管理的作用。

(三)非居民税收管理工作,缺少行之有效的软件

非居民税收管理工作除了总局征管软件ctais2.0外,对非居民税收的管理基本是通过税务人员手工进行分析和管理,科学化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一方面,总局征管软件ctais2.0提供给非居民税收管理工作的功能,仅仅是非居民企业的身份认定,申报和征收,对非居民企业申报数据真实性、准确性难以分析,对非居民税收管理工作带来极大地困难;另一方面,非居民税收管理工作没有向居民企业管理工作拥有自己一套强大的汇算清缴系统软件。

非居民税收管理案例 篇2

目前, 中国非居民税收管理问题的研究, 是国内理论界广泛关注的重点,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非居民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张林海 (2009) 指出, 非居民个人一般具有高素质、高职务、高收入, 在境内停留时间短、出入境比较频繁, 且经济活动隐蔽、收入难以确认、核定程序复杂, 因此非居民涉税信息不易掌握。黄鹤 (2005) 、梁译丹 (2011) 认为, 电子商务的兴起大大增加了对非居民税收征管的难度。唐迎霞 (2010) 则指出, 税收政策的缺失使非居民纳税义务判定难。徐长英等 (2007) 从跨国公司税收筹划的角度进行分析, 并指出跨国公司利用劳务形式分摊费用从而规避税收, 这种做法会损害中国的税收权益, 而且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何健 (2008) 指出了国际税收协调中存在的问题, 并认为国际税收协调与合作的效用未充分发挥, 国际税收协调尚需改进。吴淑生等 (2009) 研究了对非居民企业的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他们认为, 当前对非居民企业的税收征管中存在对离岸银行业务支付的利息未扣缴预提所得税的监管难度较大, 重组行为中非居民企业低价转让股权造成税款严重流失, 比重越来越大的境外劳务费日渐侵蚀着工程劳务所得税基等问题。

综上所述, 国内理论界已经提出中国非居民税收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然而在中国非居民税收管理的实践中仍然存在其他的问题, 如税源信息的获得和利用、跨国税源监控的能力和方法、针对跨国公司跨国税收筹划的反避税等方面均存在问题。目前, 中国理论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 有些甚至没有涉及, 这些问题值得中国各级税务机关和其他政府相关部门予以重视。

一、中国非居民税收管理的实践探索

(一) 中国对非居民税收管理的成效

1994年以来, 经过理论界的研究探索和税务机关的不断努力, 中国非居民税收管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非居民税收法规体系得以不断完善, 2008年开始执行的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对非居民税收作出了具体规范;二是与此同时, 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多个相关文件规范非居民税收征管行为, 并建立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申报制度;三是颁布了非居民承包工程作业和提供劳务税收管理办法, 出台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管理办法、汇算清缴管理办法及工作规程;四是围绕税源培育与管理, 实施了“金税工程”、推广税控设备、推行CTAIS (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 , 税务信息化、电子化发挥了长效机制, 扩展了税源监控手段;五是非居民税收征管实现了制度与机制创新。许多省市税务机关制定了非居民税收管理操作规程并采取了卓有特色与成效的非居民税收管理措施, 如:开展纳税提醒服务, 强化宣传辅导, 提高扣缴义务人、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六是理顺对外支付业务税务证明管理业务流程, 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 强化日常管理;建立市、县二级税务机关国际税务专业化管理机制等。上述征管措施的运行, 使许多省市非居民税收收入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有效的维护了国家税收权益, 增加了税收收入, 促进了国际税务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据国家税务总局的统计资料显示, 2008年中国非居民企业税收收入为384.02亿元, 2009年实现560.18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45.9%, 2010年为778.56亿元, 增长39%, 2011年已突破千亿元, 达到1 025.89亿元, 较上年增长了31.8%。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税源信息不对称, 数据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不够。

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性差, 税务机关与外部横向衔接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还没有建立起与工商、银行、财政、海关、统计等政府其他部门的横向网络, 难以有效地对征管数据进行综合利用, 形成许多信息孤岛, 数据监控不能实时在线发挥作用, 数据资源潜在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2. 对跨国税源的监控不够有力。

目前, 税务机关所获得的涉税信息大多来自统计部门定期公布的静态信息以及从纳税人的申报资料中获取的静态资料, 动态信息的获取相对较少, 税源监管所需要的相关数据和信息难以及时掌握。基层征管部门没有定期深入企业进行调查, 所进行的大多是根据上级布置的“临时性”、“一次性”工作, 没有具体的工作要求和考核标准, 影响了跨国税源监控效能的发挥。

3. 对非居民税源的监控方法和内容单一。

目前, 中国对非居民税源的监控工作主要是通过企业打电话咨询相关政策、对外支付开具税务证明、与外管咨询了解情况等方式获取信息, 即一般是在事后才能介入税收管理, 且通过这些方式方法所了解到的情况基本停留在对非居民涉税事项表面和肤浅的了解上, 缺乏对税源信息的全面掌握和动态监管。

4. 中国征管水平不高, 反避税能力不强。

近几年来, 中国反避税工作在各省市特别是沿海地区稳步发展并且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 中国反避税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与目前跨国企业避税的严峻状况相比仅仅是冰山一角, 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不断研究和解决。

二、完善中国非居民税收管理的路径选择

1.建立渠道广、信息共享程度高的跨国税源信息采集制度。首先, 要多渠道获取跨国税源信息。应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建立国际税源日常申报制度, 重点完善居民企业跨国交易申报、非居民税收和扣缴企业所得税申报报告制度。二是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跨国税源管理人员要提高自身的信息敏感性, 善于从报纸媒介网络上发现找出可以利用的蛛丝马迹。三是加强与其他政府职能部门的信息交换力度, 建立规范的交换工作体制, 对于利用的信息要给予情况反馈, 同时可以提高对方的交换积极性。四是加强市场价格资料信息的网络建设。五是要进一步拓宽信息采集渠道, 丰富税收情报案源, 将税收情报的来源从目前的售付汇税务凭证逐步拓展到税收管理的各环节。其次, 提高部门间信息共享程度。地税与国税两局应加强协作, 两局应将与重点税源相关的纳税申报和征收资料实现采集型管理, 达到信息资料共享。然而, 单纯依靠税务系统内部的信息往往无法满足税收征管的需要, 税务部门应拓展信息渠道, 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 实现多渠道监控, 与工商、银行、外管、公安等部门进行定期的资料交换和信息沟通, 明确各部门的协税护税义务及法律责任,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逐步建立起稳定、严密的社会协税护税网络。

2.构建层次合理、简洁明了、操作性强的非居民税收征管模式。构建更加合理的非居民税收征管模式, 不仅可以帮助税务机关更好的为纳税人提供服务, 而且可以提高纳税人自觉申报纳税的积极性, 降低税收遵从成本, 从而提升非居民税收征管的效率。在实践中, 应创新工作方法, 加大政策学习力度和宣传力度, 提升各级税务人员对国际税收政策的掌握程度和业务水平, 努力拓宽政策宣传面, 提高各类企业非居民税收政策的认知度。在此基础上, 完善制度, 规范工作流程, 建立与信息化时代相适应的具有制度化管理、规范化操作等特征的新型税收征管方式。

3.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涉税事务合作与协调。非居民税收管理涉及面广, 关联交易众多, 不仅各级税务机关要加强合作, 借鉴先进税源控管经验, 积极构建部门协作交流机制, 而且要加强同外管局、工商局、银行、海关等部门的协作交流, 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首先, 要加强不同地区税务机关相互对异地关联企业、关联交易情况的协助调查, 运用信息化手段, 实现各地区税务机关的信息共享, 及时进行财务、税收等数据的情报交换, 不定期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降低执法成本, 提高行政效率。其次, 建立税源信息报告制度, 当企业对外支付超过一定限额时, 即由银行、外管局向税务机关进行报告, 促使税务机关及时全面掌握跨国交易信息;涉及跨国交易对外支付的, 如由总机构或销售公司集中付汇、数额巨大、情况不清的, 支付地税务机关可要求该支付所涉及的各生产企业所在地税务机关对相关情况的真实性、合理性进行调查, 并函复支付地税务机关, 从而避免不真实、不合理的支付。最后, 对一些关联交易程度高、境外支付名目多并且销售量巨大、亏损严重的特大型跨国公司, 其子公司或分公司所在地税务机关认为确有必要的, 可以启动涉外联合审计程序, 逐级向国家税务总局提出全国性联合审计申请, 通过联合审计堵塞跨国公司税收征管的漏洞。

4.加强国际税收合作, 与有关国家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议。通过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议, 既可避免国际税收磨擦, 又能有效地加强国际税收合作, 防止税收流失或双重征税。截至2010年, 中国已与90余个国家和地区正式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议, 为保证在国际税收协定背景下转让定价调整的顺利实施, 保护中国的税收权益, 应及时与其他有关国家签署国际税收协定。于此同时, 应开展反滥用协定的调查, 与部分国家换函和谈判, 修订原有协定, 堵塞漏洞。

5.培养高素质的非居民税收管理人员队伍。非居民税收的管理, 最终还是得依赖人员来落实。随着国际间经济交往日益紧密, 跨国资本的流动更加频繁, 对非居民的税收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建设一支管理水平高、税收业务精、财会知识丰富、英语过硬、计算机运用熟练的专业人员队伍十分紧迫和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三号.

[2]徐金强.中国非居民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建议[J].涉外税务, 2006, (9) .

[3]张林海.非居民税收管理的难点及建议[J].涉外税务, 2009, (12) .

[4]吴淑生, 丘勤, 钟志深.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的难点与对策[J].涉外税务, 2009, (1) .

[5]徐长英, 张红东.非居民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J].涉外税务, 2007, (3) .

非居民税收管理案例 篇3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居民健康建档

【中图分类号】R1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480-0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慢病不仅是发达国家,而且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疾病。《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1]表明10个死亡病例里面有6个死于慢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47%。2005年,全球总死亡人数5800万,其中3500万人死于慢性病。WHO公布的数据显示,在过早死亡的人中,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肺病和癌症而死亡的占44%,是因传染性疾病死亡人数的2倍。各国卫生专家近日称,在未来10年中,如果政府不采取措施,全球将有约3.88亿人(80%在发展中国家)死于慢病,慢病的发病率目前已达到流行病水平,慢病管理在当前显得刻不容缓。

1 是主动干预还是被动救治

国内外的病因学研究证实,慢病是一组以社会生活方式因素致病为主的疾病。其主要危险因素是吸烟、过量饮酒、不合理膳食、缺少体育锻炼、超重、精神紧张、环境污染、高血脂等。因此,预防是完全可能的。WHO认为,1/3慢病通过预防保健可以避免,1/3早期发现可得到有效控制,1/3早期干预可提高治疗效果。

1.1 国内外成功个案提供了实践依据:1965-1975年美国行为干预试验使冠心病患病率下降了40%,脑血管病患病率下降了50%[2]。我国首钢1974-1988年的行为干预使脑卒中发病率从155/10万降至58/10万,死亡率从84/10万降至18/10万[3]。1969-1979年芬兰北卡省的行为干预试验使男、女冠心病死亡率下降24%和51%[4]。

1.2 将健康管理纳入慢病防治中:健康管理作为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管,包括对健康因素的检查监测(发现健康问题)、评价(认识健康问题)及干预(解决健康问题)[4],其经发达国家近20年的研究与应用,已形成产业。在我国也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

1.3 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健康管理的核心是对健康危险因素的干预。而慢病的危险因素中包括不可控的健康危险因素(如遗传、性别和年龄等)和可控的健康危险因素(与个人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危险因素如吸烟、嗜酒等)[5]。健康管理主要是针对可控危险因素的干预,干预的核心是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其目的在于使健康人进一步提高身体素质;使亚健康人了解自己患慢性病的危险性,减轻精神压力,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对疾病人群则采用健康促进诊疗管理的模式,改变单纯依靠药物治疗的传统做法,通过有效控制,减轻病情,降低并发症及致残的发生率。

2.健康管理,需要居民健康档案

居民健康档案是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高质量的健康管理,需要有规范的或者标准的居民健康档案作为依据及支撑。

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自2009年启动以来,在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得到了普遍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乡镇实行的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也获得了好多效果。现就宣汉县居民健康建档和慢病管理工作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与探讨。

宣汉地处四川盆地东北角大巴山南麓,与重庆、湖北、陕西接壤,幅员4271平方公里,总体地貌“七山一水两分田”。辖55个乡镇,常住人口约117万,是川陕革命老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截止2010年11月底,宣汉县已完成规范化健康档案561206份,健康档案覆盖率48.20%;慢病建档15373人,慢病规范化管理12170人,规范化管理率79.20%。其中乡镇卫生院健康建档529752份,健康档案覆盖率48.21%,高血压12592人,二型糖尿病630人,重性精神疾病636人;社区服务中心健康建档31454份,健康档案覆盖率50.6%,高血压2245人,二型糖尿病450人,重性精神疾病15人。宣汉县居民健康建档及健康管理方面取得的成绩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分不开。

2.1 充分准备,夯实基础:宣汉县卫生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全盘部署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 组织县疾控中心、县保健院于三月份对各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工作人员按《规范》要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专题培训,现场考核培训效果; 三月份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大成镇卫生院先期进行项目工作试点,探索方法,总结经验。至四月份全县项目工作启动前,该院规范化建档500余人,健康档案管理初具雏形; 依据大成镇卫生院先期工作经验修改完善方案,以便其他乡镇能借鉴此方案科学、快捷、有序地开展项目工作;4月16日专门选在了大成镇卫生院召开全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启动会,通过方案学习和现场参观交流,使各乡镇能快速、有效地进入项目工作角色。

2 .2多管齐下,转变机制: 针对乡镇卫生院普遍重医轻防的现象对医院领导开展有针对性的强化宣传,使其逐渐转变观念; 制定由院长牵头和负总责的项目工作制度,形成以防保所(站)为重点、全院各科共同参与的乡镇项目工作模式,摆脱以往公共卫生工作只由防保所(站)负责的局面; 必须有执业医师全程参与健康体检和慢病病人随访管理,使公共卫生工作与临床诊疗有机结合; 依项目工作进度发放部分项目工作经费,适当补助耽误临床医疗造成的经济损失,提高项目工作人员积极性; 将县疾控中心、县保健院定期督导和各地项目工作成效纳入单位年终考核指标,依据考核结果发放剩余工作经费,逗硬奖惩。

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后乡镇卫生院将由以医养院过渡为以服务养院。通过以上措施多重并举,不仅从观念上更是从制度上进行转变,以利于该项目工作持续性开展。

2.3 强化宣传,全面覆盖:按要求由疾控中心和保健院印制共12种宣传折页分发各乡镇; 要求各乡镇在做好群众性宣传的同时,重点做好六类重点人群的宣传,如高血压病人必须在体检或第一次随访时为其发放高血压防控的相关宣传资料,做到有的放矢; 由卫生局牵头通过有线电视、广播、巡回宣传车等做好群众性宣传; 通过乡镇党委政府牵头、积极动员村支兩委参与,由村支两委组织我们对各村各组逐院逐户进行动员宣传。

2.4 因地制宜,修订方案:按照《规范》的标准,我们提出了项目工作的总体要求:数据真实有效,管理科学到位。各地在具体实施中,依据当地实际情况而采用有效的工作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种是采取反复培训村卫生站人员,并通过建立模拟健康档案、建立自己家庭健康档案、建立小村落居民健康档案并逐个考核合格后,为其配备血压计、听诊器、身高仪、体重仪等体检设备,按三至五个村站为一个组的方式对辖区居民进行健康建档。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进度快,医院成本低,但培训和质量考核任务重;

二种是抽调临床医务人员5至7名组成巡回医疗体检组,逐村逐户进行健康建档和巡回医疗宣传,平均每天能建档三四百人。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和病人就诊人数,但医院工作成本高(如车船费、生活费),项目工作进展慢;

三种是部分工作人员较少的乡镇卫生院采取医院医生牵头、村站医生配合的“包村”制,这种方法既节约人力资料,又能保证进度。

为保证慢病病人及时建档和规范化管理,要求各地在建档前要充分查阅并利用医院已有病案和新农合报账资料,对其中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人群做到心中有底,并先期重点体检和随访管理。

2.5 频繁督导,及时调校: 市疾控中心先后二次对我县中心及部分乡镇卫生院进行了督导,翻查已建档案,了解工作细节,及时对慢病病人建档和规范化管理提出建议和意见; 县卫生局组织县疾控中心和保健院成立两个长期巡回督导组,重点查阅项目工作资源配备(如电脑、档案柜、档案室等物力资源和项目管理、电脑录入、体检、质量控制等人力资源)、工作进度、表卡填录质量、六种重点人群随访及管理等。在督导中对一些可行的方法如通过新农合慢病报账系统调出辖区慢病病人先期重点管理等经验进行借鉴推广。

2.6 交流学习,共同探讨: 建立了全县150余名公共卫生人员参与的超级QQ群,大家既能与同类型乡镇项目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又能与疾控中心、卫生局项目管理人员询问探讨; 要求中心卫生院在做好项目工作的同时,还要负责辖区乡镇卫生院技术指导和督导,互相实地交流学习; 各中心卫生院项目工作人员交流工作心得,互相借鉴学习或实地参观交流。

参考文献

[1]WHO.2002年世界卫生大会报告【R】

[2]马丽斌,借鉴美国经验发展我国的健康管理事业【J】.中国药业,2007,16(8):14-15

[3]于学海,张树和,廖小泸,等。首钢社区高血压控制率与药物成本调查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0,8(3):132-135

[4]黄建始.美国的健康管理:源自无法遏制的医疗费用增长【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1):1011-1013。

[5]马芬,王丽,李辉。健康管理与可控的健康危险因素【J】。疾病控制杂志,2007,11(6):606-609

非居民税收管理案例 篇4

国税发〔2009〕32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

非居民税收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为贯彻全国税务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做好税收征管工作的要求,切实加强非居民税收管理,进一步提高非居民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实行专业化管理机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以及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日益融合,税收国际化问题日益凸显,做好国际税收管理工作意义重大。非居民税收管理是国际税收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我国行使税收管辖权、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重要手段。各级税务机关应充分认识加强非居民税收管理的重要意义,防止出现因非居民— 1 —

税收规模相对较小而不重视甚至忽视管理的现象,切实把非居民税收管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非居民税收管理对象为外国居民,税源跨国(境)流动性大、隐蔽性强,需要依据国内税收法律法规和税收协定判定税收管辖权及纳税义务,管理政策性、时效性和专业性较强。各级税务机关应建立非居民税收管理专业化工作机制,把非居民纳入日常税收管理并作为分类管理的一个类别,规范和完善非居民税收管理制度,把握非居民税源流动规律,建立健全非居民税收管理岗位,配备足够的专业人才,及时防范非居民税源流失风险。

二、突出重点,加大税收管理力度

2008年以来,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范非居民税收管理,税务总局建立了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申报制度,颁布了非居民承包工程作业和提供劳务税收管理办法,出台了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管理办法、汇算清缴管理办法及工作规程,并明确了有关政策,各地应认真抓好上述措施的贯彻落实工作。

(一)做好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申报及汇算清缴工作。2009年是税务部门对非居民企业所得税实行独立申报和汇算清缴制度的第一年。做好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和汇算清缴,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常规性基础工作,是征纳双方落实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法律法规的具体体现,是确保税收收入及时足额入库的有效手段,且关系到纳税评估、税务审计以及反避税工作的— 2 —

深入开展。对此,各级税务机关要落实好〘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申报表〗等报表的通知〙(国税函〔2008〕801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9〕6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规程〗的通知〙(国税发〔2009〕 11号)文件精神,规范日常管理,加强纳税服务,指导一线税收管理人员和辅导纳税人做好日常纳税申报和汇算清缴,进一步提高税款预缴率,防范欠税,不断提高纳税申报和汇算清缴工作质量。

(二)加强非居民承包工程和提供劳务税收管理。为规范和加强非居民承包工程和提供劳务税收管理,税务总局下发〘非居民承包工程作业和提供劳务税收管理暂行办法〙(税务总局令第19号),各地应抓好该办法的学习贯彻落实工作。要在全面加强非居民承包工程和提供劳务税收管理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以重点建设项目为重点,突出抓好非居民税务登记、申报征收以及相关境内机构和个人资料报告工作,力争使非居民承包工程和提供劳务的税收管理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三)加强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工作。各地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9〕3号)规定,落实扣缴登记和合同备案制度,辅导扣缴义务人及时准确扣缴应纳税款,建立管理台帐和管理档案,追缴漏税。尤其是对股权转让交易双方均为非— 3 —

居民企业且在境外交易的行为,应以被转让股权的境内企业为抓手,以税务变更登记为控制点,防范税收流失。各地国税局和地税局要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新增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的通知〙(国税发〔2008〕120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明确非居民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的补充通知〙(国税函〔2009〕50号)要求,抓好对所管辖企业所得税企业的源泉扣缴工作。

(四)做好对外支付税务证明管理工作。各地应按照〘国家外汇管理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服务贸易等项目对外支付提交税务证明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08〕64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服务贸易等项目对外支付出具税务证明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8〕122号)要求,制定操作规程,及时把好税务证明出具关,控管非居民税收收入流失,同时要方便支付人付汇。

(五)抓好税收收入预测分析工作。各地应建立非居民税收收入预测分析机制,季度终了后7日内向税务总局(国际税务司)上报〘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收入情况分析表〙(见附件),分析收入增减原因,把握非居民税收收入变化规律。

(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各地应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做好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源泉扣缴及汇算清缴工作,出具对外支付税务证明,以及获取相关部门涉税信息等工作。

(七)加强协调配合。各地国税局和地税局应加强协调配合,— 4 —

建立联合工作机制,确保非居民税收管辖权及纳税义务判定特别是常设机构确定上的一致性,联合出具对外支付税务证明,联合开展税务审计,提高非居民税收管理效率;各地应加强跨区域间的非居民税收管理协调配合力度,共同做好汇总申报纳税企业的税收管理,强化异地追缴税款的协助意识和工作力度,防范非居民利用地域差异逃避纳税义务;加强与非居民税收管理有关的政府机关、相关部门的配合,拓宽非居民涉税信息的获取渠道,主动寻找非居民税源。

(八)开展非居民企业税收专项检查。2009年,税务总局把非居民企业纳入税收专项检查内容,各地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2009年税收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国税发〔2009〕9号)要求,制定工作方案,抽调精干力量,抓好非居民企业税收检查,查处偷逃骗税行为。

三、加强调研,进一步完善政策和管理制度

各地税务部门应加强对非居民税收管理的调研力度,注意掌握纳税人的反映和意见,认真总结经验,把非居民税收管理中的成功经验、主要问题,及时反馈税务总局(国际税务司),为进一步完善非居民税收政策和管理制度提供素材。

四、强化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

针对非居民税收管理专业性强的特点,各地税务部门要按照总局税务人才培养战略,制定好非居民税收管理人才培训规划,有计划地培养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库;要进一步加大业务培训力— 5 —

度,注重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和岗位练兵,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人才,培养造就一支与非居民税收工作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专业化税务人才队伍。

附件: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收入统计分析表

二○○九年三月九日

非居民税收管理案例 篇5

为贯彻落实湘财非税[2010]13号和娄财非税[2010]254号文件精神,我局及时召开了有关财务人员会议,由分管财务工作的副局长负责,具体落实开展自查自纠工作。现将我局二〇〇九年领取、使用非税票据情况汇报如下:

一、建立健全非税收入票据管理制度,严格按规定办理非税收入票据的领购和核销手续。做到领购、核销、发放、使用、保管等都有专人负责。一年来,没有造成任何违规使用发票及浪费票据。

二、严格落实非税收入管理办法,按照规定将所收的非税收入及时、足额的缴入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由于我局非税收入一年来数目很少,因此一年一次办理结算手续。

三、严格使用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票据。一年来,从未有转让、出借、代开票据的行为,更未有私自印制、伪造、买卖票据或使用非法票据的行为。做到按规定填开票据,内容完整、真实、规范,印章齐全。无涂改、撕毁、挖补等现象,但有票据作废的现象出现。

通过这次的检查,我局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对非税票据的管理、使用,进一步规范化。

非居民税收管理案例 篇6

国税发[2009]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范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管理,税务总局制定了《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发现的问题请及时反馈税务总局(国际税务司)。

二○○九年一月九日

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税务登记管理办法》、中国政府对外签署的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签署的税收安排,以下统称税收协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非居民企业,是指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且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以及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企业。

第三条 对非居民企业取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和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转让财产所得以及其他所得应当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实行源泉扣缴,以依照有关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对非居民企业直接负有支付相关款项义务的单位或者个人为扣缴义务人。(非居住企業が取得した中国国内に源泉のある配当、分配金等の投資収益、利息、リース料、特許権使用費所得、財産譲渡所得及びその他の所得で企業所得税を納付する義務のあるものは、源泉徴収を実施し、関連法律法規に基づき又は契約の条項に基づき非居住企業に対して直接関連する支払い義務を負う企業又は個人が源泉徴収義務者となる。)

第二章 税源管理

第四条 扣缴义务人与非居民企业首次签订与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所得有关的业务合同或协议(以下简称合同)的,扣缴义务人应当自合同签订之日起30日内,向其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扣缴税款登记。(源泉徴収義務者及び非居住企業との間の初回契約及び本弁法第三条に規定する所得に関連する業務契約あるいは協議書(以下、契約書と略称する)は、源泉徴収者は契約書締結時から30日以内に、その主管税務機関に対して申告し、源泉税の登記を行う。

第五条 扣缴义务人每次与非居民企业签订与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所得有关的业务合同时,应当自签订合同(包括修改、补充、延期合同)之日起30日内,向其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扣缴企业所得税合同备案登记表》(见附件1)、合同复印件及相关资料。文本为外文的应同时附送中文译本。

股权转让交易双方均为非居民企业且在境外交易的,被转让股权的境内企业在依法变更税务登记时,应将股权转让合同复印件报送主管税务机关。

第六条 扣缴义务人应当设立代扣代缴税款账簿和合同资料档案,准确记录企业所得税的扣缴情况,并接受税务机关的检查。

第三章 征收管理

第七条 扣缴义务人在每次向非居民企业支付或者到期应支付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所得时,应从支付或者到期应支付的款项中扣缴企业所得税。

本条所称到期应支付的款项,是指支付人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应当计入相关成本、费用的应付款项。

扣缴义务人每次代扣代缴税款时,应当向其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中华人民共和国扣缴企业所得税报告表》(以下简称扣缴表)及相关资料,并自代扣之日起7日内缴入国库。

第八条 扣缴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计算。

扣缴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征收率

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依照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九条规定计算的下列应纳税所得额:

(一)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和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全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不得扣除税法规定之外的税费支出。

(二)转让财产所得,以收入全额减除财产净值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三)其他所得,参照前两项规定的方法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实际征收率是指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税率,或者税收协定规定的更低的税率。

第九条 扣缴义务人对外支付或者到期应支付的款项为人民币以外货币的,在申报扣缴企业所得税时,应当按照扣缴当日国家公布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折合成人民币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第十条 扣缴义务人与非居民企业签订与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所得有关的业务合同时,凡合同中约定由扣缴义务人负担应纳税款的,应将非居民企业取得的不含税所得换算为含税所得后计算征税。

第十一条 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相关税收法规规定,给予非居民企业减免税优惠的,应按相关税收减免管理办法和行政审批程序的规定办理。对未经审批或者减免税申请未得到批准之前,扣缴义务人发生支付款项的,应按规定代扣代缴企业所得税。

第十二条 非居民企业可以适用的税收协定与本办法有不同规定的,可申请执行税收协定规定;非居民企业未提出执行税收协定规定申请的,按国内税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非居民企业已按国内税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征税后,提出享受减免税或税收协定待遇申请的,主管税务机关经审核确认应享受减免税或税收协定待遇的,对多缴纳的税款应依据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予以退税。

第十四条 因非居民企业拒绝代扣税款的,扣缴义务人应当暂停支付相当于非居民企业应纳税款的款项,并在1日之内向其主管税务机关报告,并报送书面情况说明。

第十五条 扣缴义务人未依法扣缴或者无法履行扣缴义务的,非居民企业应于扣缴义务人支付或者到期应支付之日起7日内,到所得发生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

股权转让交易双方为非居民企业且在境外交易的,由取得所得的非居民企业自行或委托代理人向被转让股权的境内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被转让股权的境内企业应协助税务机关向非居民企业征缴税款。

扣缴义务人所在地与所得发生地不在一地的,扣缴义务人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自确定扣缴义务人未依法扣缴或者无法履行扣缴义务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所得发生地主管税务机关发送《非居民企业税务事项联络函》(见附件2),告知非居民企业的申报纳税事项。

第十六条 非居民企业依照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但在中国境内存在多处所得发生地,并选定其中之一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应向申报纳税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如实报告有关情况。申报纳税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在受理申报纳税后,应将非居民企业申报缴纳所得税情况书面通知扣缴义务人所在地和其他所得发生地主管税务机关。

第十七条 非居民企业未依照本办法第十五条的规定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由申报纳税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的,申报纳税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可以收集、查实该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其他收入项目及其支付人(以下简称其他支付人)的相关信息,并向其他支付人发出《税务事项通知书》,从其他支付人应付的款项中,追缴该非居民企业的应纳税款和滞纳金。

其他支付人所在地与申报纳税所在地不在一地的,其他支付人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给予配合和协助。

第十八条 对多次付款的合同项目,扣缴义务人应当在履行合同最后一次付款前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合同全部付款明细、前期扣缴表和完税凭证等资料,办理扣缴税款清算手续。

第四章 后续管理

第十九条 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建立《扣缴企业所得税管理台账》(见附件3),加强合同履行情况的跟踪监管,及时了解合同签约内容与实际履行中的动态变化,监控合同款项支付、代扣代缴税款等情况。必要时应查核企业相关账簿,掌握股息、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转让财产收益等支付和列支情况,特别是未实际支付但已计入成本费用的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等情况,有否漏扣企业所得税问题。

主管税务机关应根据备案合同资料、扣缴企业所得税管理台账记录、对外售付汇开具税务证明等监管资料和已申报扣缴税款情况,核对办理税款清算手续。

第二十条 主管税务机关可根据需要对代扣代缴企业所得税的情况实施专项检查,实施检查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将检查结果及时传递给同级国家税务局或地方税务局。专项检查可以采取国、地税联合检查的方式。

第二十一条 税务机关在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管理中,遇有需要向税收协定缔约对方获取涉税信息或告知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的税收违法行为时,可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国际税收情报交换工作规程〉的通知》(国税发[2006]70号)规定办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 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办理扣缴税款登记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当按照《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四十五条、四十六条的规定处理。

本办法第五条第二款所述被转让股权的境内企业未依法变更税务登记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当按照《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三条 扣缴义务人未按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期限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扣缴企业所得税合同备案登记表》、合同复印件及相关资料的,未按规定期限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扣缴表的,未履行扣缴义务不缴或者少缴已扣税款的、或者应扣未扣税款的,非居民企业未按规定期限申报纳税的、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负责解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操作规程。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附件:

1.扣缴企业所得税合同备案登记表(略)

2.非居民企业税务事项联络函(略)

非居民税收管理案例 篇7

关键词:常设机构,外国企业,个人所得税

0 引言

目前,有关非居民个税管理业务主要涉及非居民在华承包工程和提供劳务方面,即针对外国企业向境内销售设备及技术转让,并同时负责提供从工程设计和设备安装、调试、试车、咨询、培训等非独立个人劳务的涉税事项管理。由外国企业或相关引发的税收问题已引起各国政府、各大国际经济组织及企业界人士高度重视。

1“常设机构”非居民个税管理现状分析

伴随经济快速发展,个人所得税成为地税税种中增幅最快、增收额最大的税种。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个人所得税征管存在突出的问题;尤其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涉外业务不断扩大,给我国“常设机构”的非居民个税管理带来很多困难。主要是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不畅所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1 对“常设机构”判定存在理解分歧

对承包工程和提供劳务类的非居民管理,主管税务机关判定外方人员在华何时具有应纳税义务,其关键是要能够判定外国企业在华提供服务劳务是否构成了在华的“常设机构”。[1]外国企业向境内销售设备,尤其是成套大型设备,往往涉及技术转让、工程设计和机器设备安装、调试、试车、咨询、培训多个环节,通常签订总分包合同或分别签订若干个一包合同;每个环节都要派遣人员来华提供服务劳务,每个环节所派人员不同、来华时间长短不一,且每个环节外方人员的在华期间又存在时间间隔。这种情况,要依据有关协定条款判定“常设机构”,通常是根据建筑工地、建筑工程及安装、装配项目,或者与该工地、工程有关监督管理活动的期限;或根据为建筑工地、建筑工程及安装、装配项目提供劳务(包括咨询劳务)活动的期限。在与外方沟通中的主要分歧是:协定条款不能明确界定建筑工地、建筑工程及安装、装配项目,或者与该工地、工程有关的监督管理活动,以及为建筑工地、建筑工程及安装、装配项目提供的劳务(包括咨询劳务)活动。[2]目前,除了中日、中英、中法税收协定的议定书,对监督管理活动和劳务活动做出例外处理外,税法对二者有哪些本质区别或联系缺少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解释。

实际工作中,主管税务机关要整体判定外国公司在华提供服务劳务期限是否构成“常设机构”,而不是仅从某一个或几个环节的期限长短来判定。主管税务机关依据协定、结合实际并参考相关合同条款,判定外国公司派员来华提供服务劳务应属于是监督管理活动,并且时间要件也符合“常设机构”;但外方人员会坚持认为,外国公司派员在华是提供劳务活动,而外国公司派员来华提供服务劳务,大多数每单个环节的时间都达不到构成常设机构标准。这种分歧在如何界定总分合同之间关系,或履行同一合同有多个国家或地区雇员应如何把握协定条款应用时更为突出。

1.2 对外方人员的个人所得税不能有效扣缴

实际工作中,外方人员受雇于外国公司来华提供服务劳务,在服务现场记录《工作日志》,由中外双方现场负责人共同签字认可,外国公司按合同约定凭《工作日志》分阶段取得服务费,外方人员也凭《工作日志》从外国公司取得工资薪金津贴。[3]如外方人员取得的是由“常设机构”负担的劳务所得,就应在华缴纳个人所得税,这在协定规定上不存在异议。目前税法关于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人的规定是:税务机关认定对所得的支付对象和支付金额有决定权的单位和个人(国税函发【1996】602号)。另有《总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对境外企业支付其雇员的工资薪金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241号)第二条规定:在中国境内设有机构、场所的外国企业,对其雇员所取得的由境外总机构或关联企业支付的工资、薪金,负责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但税法没有进一步明确:外国企业在华“常设机构”作为劳务所得负担方,如何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中方企业作为劳务服务费实际付款方,是否能够界定为外方人员劳务所得支付方。通常,此类大宗进口业务会存在第三方(具有一定资质的代理公司)对外付款情况,这又造成服务费实际付款方与对外付款人不是同一主体,一般也不在同一地区,给主管税务机关管理增加了难度。因此,中方企业配合征缴外方人员税款也只是“谨慎”的合作,不能够实际做到:外方人员不完税中方人员在《工作日志》上不签字,以致外方人员不主动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主管税务机关也不能有效征缴税款。

1.3 现行的专业化管理模式还不完善

非居民税收管理是国际税务事项管理的一项主要工作,对其进行专业化管理人才匮乏、协调不力、效率低下、缺乏保障等现状,反映了我国在机构和人员配备上还不能适应做好国际税务事项管理需要。[4]目前,市县级税务机关作为管理前沿,这些不足尤为明显;县级局缺少固定的、专职的管理人员,市级局对应到县级局也只是形式上政策指导,更多实质工作还得市局具体操作。而机构职能所限、专业人员少、管理层级多、信息失真、效率低下,使市局介入的管理效果大打折扣。

2“常设机构”非居民个税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2.1 非居民税收管理实践及协定执行与国内法缺少衔接

我国有关非居民税收管理的成熟经验较少,没有系统的管理制度。尽管近年来非居民税收事项的发生逐渐增多,但仍不具有经常性,只能在实际中碰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步归纳总结、积累经验、统一规范。

协定范本确定了谈签协定的基本框架,协定条款针对具体的国家又有不同的规定,况且协定条款对有关事项也只是原则性的表述。尽管税收协定高于国内法,但在实际执行中,仍需要依据国内法立法原则针对协定条款的原则性表述做具体的解释。对协定条款的原则性表述理解不一致,而国内法又缺乏具体解释的某些独立的非居民税收事项,就形成了管理的难点。

2.2 缺乏相应的管理认识与专业政策的宣传与培训力度

我国大多税务人员思想认识狭隘,在管理上还没有完成从管户到管事的转变,致使管理弱化。一是虽然随着内外资税制逐步统一,内外资一样管理意识日渐增强,对内外资纳税人日常管理逐步趋同,但对外资纳税人管理力度和对内资纳税人涉及国际税务事项的管理没有加强。二是责任风险意识和畏难情绪促使管理人员态度消极;[5]“外事无小事,外税无小税”,加之国际税务事项管理大都涉及多部门、多环节,而且政策性强、周期较长,出成绩很难而追究责任却很大,客观上大大影响了基层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

目前,我国个税管理中存在以下几种现象:一是没有形成制度化,达不到长期效果;二是接受宣传与培训的人员范围面窄,基层人员和企业人员学习机会少、实践的机会少;三是岗位变换和人员流动,增大了宣传与培训的工作任务,影响了专业政策落实执行的连续性;四是新政策的传达贯彻不及时。

2.3 部门间协调配合不顺畅,有关必要手段运用不充分

受部门保密制度制约,有效信息不能共享。同时由于税收管辖范围限制,系统内跨省、跨市税务部门间也不能有效进行交流合作。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制约,在非居民税收事项管理过程中,售付汇税务控管、审核评税(纳税评估)、涉外税务审计、税收情报交换等征管措施,不能够很好开展,发挥应有作用。[6]

3 完善个税管理的对策

3.1 加快研究制定非居民税收事项的管理办法

从制度上重点细化明确市县级税务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与岗位流程,增强可操作性。如对税收协定中判定“常设机构”等有关条款,作出具体明确的税法解释;非居民税收管理中,外方人员取得境外支付的,由境内“常设机构”负担的劳务所得,从征管角度对其应纳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做出明确规定。[7]

3.2 规范机构设置,强化统一管理,完善运行机制

这一措施有利于稳定队伍、增强信心、提高工作积极性,也利于部门间沟通协作,有效堵塞国际税收和涉外税收漏洞,维护国家税收权益。此外,应加强专业知识培训与学习。建立长效机制,形式多样化,培训与学习系统化,提高国际税务管理人员思想认识和专业素质。同时,通过管理人员搞好专项政策税法宣传。

3.3 对非居民税收事项有效开展涉外税务审计

一是建议国家税务总局融合《稽查规程》和《涉外税务审计规程》,本着简单实用有效的原则,结合机构规范重新修订《涉外税务审计规程》。二是总局统一开发《涉外税务审计软件》,全国税务系统推行使用,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升国际税务管理影响力。三是非居民税收事项在结束前都要经过涉外税务审计。

参考文献

[1]马丁.费尔德斯坦:《税收对跨国公司的影响》[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89。

[2]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外国税制概览》[M];中国税务出版社,1998:67。

[3]黄静:《对我国税收协定中常设机构的认识》[J];《税务研究》1999(7):58-60。

[4]高迎光:《实现和谐社会的个人所得税视角分析》[J];《北方经济》2009(09):64-66。

[5]徐自强:《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的税收征管存在问题的思考》[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4(03):56-60。

[6]侯平、周廉、张海波:《外籍人员个人所得税征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经济研究参考》2006(79):78-82。

上一篇:初三第一次月考总结作文下一篇:等待也是一种爱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