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正

2024-10-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正(精选7篇)

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正 篇1

三(2)班

品行有缺点的学生基本情况:

班级:三(2)班

姓名:田战

性别:男

年龄:10

田战表现为有自卑、脆弱、消极、待人接物态度冷漠,不喜欢与同学交往;有的过分活跃,自我克制力差,不把周围的人放在眼里,易冲动,偏激,常常违反纪律,惹是生非;有的缺乏理想,对学习不感兴趣,自我意识淡薄,随意缺课逃学;有的举止不文明,打架骂人,出口成脏,随扔垃圾;„„学生这些不良品行是在某种客观条件的影响下,通过学生自己一定的心理活动形成的。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认真分析研究小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对策,是学校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当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品行不良学生虽属少数,但如不正确对待和处理,则既不利于对他们的帮助和挽救,又会影响班级和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甚至危及社会安定,造成学生不良品行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学生品行不良的客观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父母的溺爱迁就能养成子女任性,优越感、自我为中心,自私、专横、懒散依赖等消极的性格特点,以致发展成为不良平行;父母对子女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又缺乏正确的措施和方法,子女感到没温暖,极易受社会不良影响诱惑,而走上品行不良的邪路:家长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不一致,单凭个人情绪来处理和教育子女行为问题;家长缺乏表率作用,无视或忽视自己的言行产生的不良后果;家庭成员本身的恶习或家庭结构巨变,父母离异、偷拿„„等引起子女品行变异。

2、社会方面的原因:社会整体上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但是社会上那些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和不良风气对学生产生的侵蚀和影响不可低估,成长发展中的青少年、儿童缺乏全面深刻的分析能力,很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作为教育者一定要注意教育和引导。

3、学校方面的原因:教师在教育观点上的偏颇或方法上的不当,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间接的造成或助长学生不良品行。如:有的老师管教不严,只抓智育,学习成绩好就行,对品行上的不良睁一眼闭一眼,发现问题不能及时与家长联系纠正,助长了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

二、学生品行不良的主观原因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信念。如有的学生把违反纪律视为“英雄行为”,把打群架视为“勇敢”。有些虽然知道怎么做,但认识没有转化为指导行为的信念,不能抵抗外界不良行为的影响。

2、性格上的某些缺陷,也会导致不良行为的养成。

3、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三、对于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从各方面着手,要耐心做到:

1、要了解不良行为的动机。行为总是受特定动机所驱使,只有了

解了动机才能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2、消除认知意义的障碍,对有些事认识似是而非,以正反两方面对比,帮助学生消除歧义,利用行为的消极后果使他们认清不良行为危害。

3、要抓“教机”促转化。学生不良品行的转变,一般要经过醒悟、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有了醒悟,才会有以后的转变,醒悟之时也就是学生认识到危害并想改之时。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给予充分的鼓励、帮助与肯定。

4、要抓与外界诱因的斗争。外界诱因会使不良品行反复,教师要在一定时期内对外界诱因加以控制,避开直接诱因,树立榜样,发现点滴进步都给予表扬。如我班有一名学生田战,以前提起这个学生全校老师都摇头,拿他真是没办法。课后作业不完成,上课不东张西望,就在下面做小动作,老师一批评,他还瞪着你看。我接班后,发现这个学生思维相当敏捷,肯动脑筋„„觉得放弃他实在可惜,找他谈了几次心,了解了他不良品行形成的原因,不仅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老师教育不当的因素,于是,我首先尝试给他减免一部分作业,使他尝到成功的快乐。并让他负责办黑板报,把他的小制作在班上展览„„老师的关心,同学们的喜爱,让他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对自己产生了信心,经过一年多努力,这位学生终于变成了一名遵守纪律的好学生。

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正 篇2

我校现有71名弱智学生,我们观察发现大多数的学生都有自私,任性的缺点,经过长时间的探讨分析,我们认为造成他们这样的原因有两点。

1.1 家庭原因

家长的言行往往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特殊孩子也不例外。有的家长面对弱智孩子,深感内疚和自责,他们总觉得孩子很可怜,总觉得对不起孩子,因此就非常溺爱。有了错误不指责、不纠正,从而使其觉得自己怎样做都是对的,觉得所有人都应该听自己的,一旦事情不符合自己心意,就大哭大闹,接受不了。

与上述家长恰恰相反,有的家长因为孩子的智商低,就对他们不闻不问,甚至对他们产生厌恶的心理。造成这些孩子往往对人冷漠,并由自卑而产生极度自私心理。由于想要什么而家长置之不理,所以更加对东西产生强烈的占有欲,自我意识极强。

1.2 社会原因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弱智学生也不例外。这些学生虽然智力弱,但是很单纯,社会中好的事情能对他们产生好的影响,而坏的事情也会很轻易地污染他们纯真的心。因为他们智商较一般人低,所以许多人都看不起他们,藐视他们,久而久之使这些特殊学生产生两个极端:一种是不敢与人交往;一种是不愿意与人交往,变得偏激。这些学生不仅学不到宽厚、团结、关爱他人的美德,并且沾染了与人为恶的习气,更加地不善与人交往,不能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中。

2 对学生的不良品行,要给予引导、矫正和教育

2.1 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要给予正确引导

家庭对孩子有着独特的影响,家长对孩子成长所起的教育作用是任何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家长对这些特殊的孩子,既要倍加关爱,更需耐心引导教育他们。对孩子的自私、任性的不良品行,家长在平时就应给予纠正,不能因为他们弱智而放弃教育的原则,只要在平时多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引导,他们是会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习惯。

对弱智孩子不闻不问,冷漠对待、放弃教育的家长,希望他们能从自我做起,给孩子做出正确的榜样,多给孩子一些关爱,要给他们创设一个温馨的家。因为孩子已经很不幸,所以要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爱他们和寄予他们的希望。

2.2 创设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使校园成为弱智学生的乐园

(1)全面了解弱智学生的身心特点及个性差异。

弱智学生是特殊的学生,教师全面了解自己的特殊教育对象,并能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这是对我们弱智特教工作的一种基本要求,也是我们特殊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我们面对的是个性差异较大的弱智学生群体,这就需要我们花更多的精力来认识和了解他们,既要注意他们共同的身心缺陷和障碍,更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个别差异性。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是以细心观察学生为基础的,作为特教教师我们要随时注意留心观察,要善于从弱智学生的一言一行中发现问题,尤其是对于问题行为较多的弱智学生更要注意及时疏导,有的放矢。

(2)教师满腔热情的爱心、理解和信任是进行品行教育的关键。

我们知道,每一个弱智儿童进入特殊学校之前,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造成智力障碍的遭遇,这些孩子就是在集体生活中,往往也得不到正常儿童的接纳,融入正常儿童的生活圈。因为他们都饱尝过失败的滋味,如学习上的失败、交往上的歧视、生活上的挫折、精神上的伤害,所以他们常处于一种不良的情感体验中。这诸多的消极情感因素,阻碍着对弱智儿童教育工作的进行,因而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教师以满腔热情的爱心,再加上特殊的理解和信任,可使弱智学生智力缺陷得到充分的补偿,并能逐步建立起向上的信心,使不良行为习惯得以淡化,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强化。

在创设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中,融洽的师生关系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师生关系的主导是教师,因此教师在对弱智儿童施教的过程中,一定要讲究策略,要充满爱心、耐心和关心,帮助弱智儿童树立自信心。

(3)正确地评价与理解弱智学生的优缺点。

“凭借学生的优点进行教育”的原则要求我们能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出发,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弱智特教工作者面对的是非能力较差的弱智孩子,他们身上的问题行为多,对此如果只是一味地抱怨和叹息,没有一种宽容的态度,那么永远也不会有孩子的进步。虽然他们行为上的毛病较多,但是他们身上也有优点,他们也象正常孩子一样渴望进步,希望得到表扬和奖励。因此,在对待孩子的缺点行为时,我们要注意从问题的侧面出发,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信心,促使他们不断地战胜自己,逐步地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

(4)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训练方法。

基于弱智儿童身心发展的独特性和个体差异性较大的特点,因而要求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和训练方法,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来纠正其不良行为,较好地补偿其身心缺陷。一是愉快情感体验法: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当客观事物符合一个人的需要时,则其就会产生积极的、愉快的情感。二是日常生活情境训练法: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能帮助弱智儿童纠正不良的习惯,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这就提示我们要从弱智儿童的日常生活小事抓起,并注意常抓不懈。三是小伙伴关系指导法:即是让一个能力较好的智障儿童主动帮助另一个智障儿的训练方法。

(5)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学校的常规制度是一套系统的行为规则,它确定着对学生行为活动规范的方式和标准。弱智儿童由于易遗忘,时间观念差,个人卫生习惯差,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更为重要。例如每周一升国旗,在国旗下奖励卫生好、学习好、不迟到、爱劳动、讲文明的优秀班集体和优秀个人。这一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对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另外,为加深学生对日常规范的记忆与贯彻,我们一月一个重点项目训练,周周有检查评比,并把条文式的规范编成押韵易学的儿歌,使学生易说、易做、易评比。

2.3 家和校配合,进行教育

纠正弱智学生不良的心理和行为,需要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密切配合进行,才能获得有效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家长建立科学的教育观,对弱智孩子的教育要把握好爱的尺度,防止过分溺爱和撒手不管的错误做法。对于弱智孩子,既要倍加爱护,又不能娇生惯养,家长和教师要及时沟通,共同针对孩子的情况设计教育方案,采取一致的教育方法,这样做教育效果会更显著。同时,在家庭生活中和学校教育中注意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能力,要变包办为引导与训练,重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对他们进行缺陷补偿,让他们积累生活经验,逐步矫正他们的依赖心理,为他们走向独立生活提供最大的帮助。

摘要:良好的品行教育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它教会一个人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品行教育对弱智学生尤为重要,他们由于大脑器官发育不全或损伤而引起的病态,以及不良环境及不合理的教育,导致他们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种种缺陷和障碍。然而,这不是弱智学生的过错,这只是他们的不幸,他们更应得到父母、教师、社会各界的关心爱护,使他们补偿缺陷,矫正不良行为,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我们作为特教工作者,必须教会他们从小就学会一些最基本的做人的准则。在此,就如何矫正弱智学生的不良品行的教育谈一些薄见。

小学生不良品行的探究 篇3

摘要: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氛围对于儿童的心理品质、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熏陶启蒙作用。2.学校教育方式不当。教师歧视差生,造成师生对立。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对学生要一视同仁,改变教育方式,热爱学生。

关键词:不良品行;形成因素;矫正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46-01

不良品行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在中小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带坏其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一、偷窃

偷窃这种品行,是一种严重的学生违纪行为。低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尚未形成,缺乏“物品归物主所有”的观念,常常把别人的东西随意拿过来占为己有,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教育,就会养成不良行为习惯。教师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形成家校联合及时对儿童进行教育,使孩子懂得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的道理,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如果教师、父母未加注意,孩子总是倾向于满足自己的需要,偶尔的不当行为受到默认,得到强化,以后就会明知故犯,形成盗窃行为。开始时,孩子多是盗窃家人的钱、财、物,大多容易得手。初次偷摸时,儿童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知道偷摸是“坏孩子”的行为,担心被发现后受惩罚,因而感到焦虑和害怕;另一方面又不能抗拒物质的诱惑,不能自制,俗话说:“小来偷针,大来偷牛”。因此只要予以重视,杜绝初次不良行为,并向孩子提供用合理的方式满足正当需要的途径,问题一般不难得到解决。

另有一种特殊的偷窃行为称“偷窃癖”,归类到冲动性障碍。其表现是反复出现不可克制的偷窃冲动,其偷窃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和经济利益,而是设法将偷来的东西隐藏起来、丢弃或暗地送还原主。偷窃行为发生之前,有不断增长的紧张感;偷到东西后,又有极大的轻松感。间隔一段时间后,又再度出现偷窃欲望。有的是受环境影响是为了经济利益,曾有这么一个几十户人家的村子,几乎是男女老少都会偷东西,合伙到集市上偷,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能不受到影响吗?有条件的应该对有偷窃癖行为的儿童应请心理咨询专业人员进行帮助,可应用厌恶疗法、系统脱敏法予以处置。没条件的只能是学校和家庭多加教育正确引导。

二、说谎

孩子撒谎多是因为避免挨打而做的不得已的选择,只要有一次从撒谎中得到甜头,撒谎的作风就可能被固化下来而成为一种习惯,以后不想撒谎都不由自己了。有的孩子的谎言不是有意的。比如一个很小的孩子在表述一件事情时,说的和现实不符,往往是由于缺乏足够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所以表述的结果与实际不符合,这种情况是非常正常的。家长对此也不必担心。但大点孩子撒谎的原因和目的很简单,为了获得和达到某些个人目的,比如为了玩游戏骗钱或是买零食、玩具等,就靠虚报学校多收家长资料费的办法,或是说学校要收什么什么钱来骗取钱。有时候为了讨取家长的欢心和信任也会撒谎;或为了逃避更严厉的惩罚,或者至少目前得不到惩罚,都会去撒谎。但无论怎样,撒谎如果不是由于语言表达和认识能力的问题,那一定有心理及精神方面的问题,而这所有的后果更多是由于家长的不当教育造成的。

表面上看,一时的打骂让孩子看起来似乎听话了许多,但孩子并没有心情和动力去寻找错误的原因,想的最多的是下次怎么避免这顿皮肉之苦,那么一旦出了差错,在对方可能实施暴力打击的矛盾顶点时,只有施展迂回的策略,这样可以对自己的肉体做最大的保护。当然如果骗局没有被揭穿,就万事皆休,如果败露了,那也是以后的事了,到时候再说吧。虽然孩子也能意识到撒谎的后果———即可能受到的打击会更暴烈,但为了眼下的安宁,也就不惜铤而走险。在另外层面来看,撒谎表面上看起来是孩子避免更严厉的惩罚而采取的避害就利的方式,并不仅仅是怕挨打这种原因,根本上有的时候是由于品质的问题。作为老师和父母,平时对孩子进行教育,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说真话更轻松、更简单,不需要费心思去编造谎言,不需要心惊胆战地怕被揭穿。

三、逃学与离家出走

逃学起初都是因为贪玩、完不成作业害怕老师批评、厌恶学习也有的是因为家庭的原因。有的是受到严厉惩罚后,以逃学来显示对家长和教师的反抗。当儿童面临着一边是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和教师的申斥及同学的轻视,一边是来自父母的压力和打骂的双避冲突情境,而自己又不能有效地应对时,逃学就是他的最佳选择了。逃学后如果受到逃学同伴的接纳或是受社会上闲逛人的诱惑,从而能满足平时在校内不能满足的归属需要,或是玩上游戏机之类而感到比上课有趣,则逃学就形成了习惯,发展成不良品行。离家出走多由于遭受父母的严厉惩罚,学习成绩不良怕见父母,正当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在家庭中受到歧视与虐待,于是或投奔亲友,或乘车到处流浪,露宿街头。

小学生模仿性强,影视中人物的示范作用、坏人的引诱都是可能的诱因。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和父母要及时弄明原因,因教师的原因,教师要转变观念,一视同仁,不歧视差生,要热爱每个学生;因家庭的原因,父母要消除亲子隔阂与误解,与孩子沟通,使孩子受到家庭的温暖,父母要进行思想教育,不要采取家庭暴力,提供保证,说服孩子回家,并从根本上改变家庭中的人际氛围;或允许孩子在亲友家暂住一段时间,再回校学习,防止多次出走。

新时期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 篇4

本人从开始教学到现在均担任着班主任的工作,在身历与学生打交道的几年里,我感到如今的中学生思维太活跃,身体太好动,打架、逃课不新鲜,早恋、网恋也不少见,缺乏公共道德、社会责任感、是非观念不强。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明进程不断加快,有些教育问题却愈加复杂与严重,使学校教育经常遭遇尴尬困难的境界,特别一些问题已经对学校正面、正统的教育产生消极影响。

如何在有效地制止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发生,对于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首先建设,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都有深远的影响,下面谈谈我在管理班级中的几点体会。

一、想尽办法掌握学生心机,制定班规

随着社会、媒体频频向学校施压,学校本有的一些权力慢慢地在退让,再加上孩子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趋于多元化,可谓孩子的思想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孩子在个性化发展中多多少少会带有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对此我认为管理一个班级就是一项系统工作,要像管理自己家庭一样有条不紊,而这系统工作的核心就是制定一系列深入孩子的心,能受到孩子支持、遵守的班规。制定一份对学生具有约束力的班规,我经常走到学生中去,走到家长中去,去接触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洞察他们平时的爱好,缺点,掌握他们的家庭状况,再围绕«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订出切实可行的,为绝大部分学生所能遵守的«班规»,并在班里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讲解,向学生讲明若违反班规不仅给班级抹黑,而且给自己前进道路凝聚更多的绊脚石。让学生知道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好,那这样学生就会容易接受。

前年我刚接手的一个班级,在走到班级里,我就发现纸屑到处都不得是,桌椅歪歪斜斜,整个班级像打过仗似的,于是我便对全班进行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的教育,班级不卫生对大家健康、学习都是不利的,几经教育我还是发现收效甚微,于是我便暗访了很多学生,班委,成绩优秀的或纪律差的同学,大家反应在发现纸屑时大家都互相推诿,不予理睬,并形成不良“恶性”循环;广泛征求大家意见后,我决定在班级实行卫生责任制:每位同学管理好自己位置的卫生,如果别人把纸屑扔在你座位上时,请你一定要他捡起来,如果有同学“懒帐”的话,由老师出面解决,不知谁扔的纸屑那自己要打扫;卫生区实行小组责任制,如果一星期学校五次评比有两次以上拿黄牌的,这一小组下周要重扫,如果五次都拿红牌的,这一小组可以在下一轮中免扫一次。这办法果然奏效,从此以后我都能看到学生在一个整洁、干净的教室里学习。

二、抓“闪光点”,以“长”制“短”。一些学生由于受到家庭教育的不完善,或社会环境的误导,不良行为是屡教屡犯,最后班主任老师对他们也没有了信心,当成“废品”看待,但事情也没完,在班主任老师的“另眼相看“中,那些同学或是要表示自己的存在,说是表示对老师的抗议;或是”破罐子破摔“,变本加厉地吵课、逃课,一点都不把老师看在眼里,批评习以为常,到后来顶嘴,吹胡子瞪眼睛,让班主任老师也骑虎难下。其实很多事情并非我们想像的那么复杂,我们不如以另一个角度来审视这些”废品“。我们的学生是平凡的,再平凡的人也有“闪光点”,经常逃课的同学或许在校运会为我们班级捧回了冠军,吵课的同学或许在班级中有着很强的号召力,不念书的同学或许能帮老师很好地贴好海报......我们何不让他们多表现这些优点,及时发现表扬,让他锁住这一种优越感,当他的某一优点被肯定后,会激发出他更多的热情,可能使他的缺点改正。我班的姚其雄在上学期是年段室的“常客”,吵课、逃课、打架对他来说一点都不新鲜,批评、写检讨一点都不见效,一天中午我到班上发现他又在说话,我要他将功补过,当几天的午休的纪律委员,我本以为他又会顶我几句,没想到他却高兴地答应了,由于他在班级中人缘好,个头大,在这几天的午休纪律中我班都拿“A”,而且他常在下午我上班时把午休有说话同学偷偷告诉了我,使我诧异地发现原来其雄同学还是个“宝”,我及时在班级表扬了他并发给他一张“积极分子”的奖状,使他更积极地做事。现在他不仅是班级的纪律委员,也是年段的纪律委员,而且逃课打架现象几乎不再出现了,当然对这类学生的缺点并不就视而不见,不要批评,相反对其缺点应在私底下及时批评,一针见血地指出其缺点,使之明辨是非。

三、未雨绸缪,用“心”交流。中学生违纪往往发生于一念之间,往往是防不胜防。老师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要事先有所预知,防微杜渐,不能总是等事后再去“投火”,当消防队员。我平时也经常教育学生怎样做人,对于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特别学校发生的事情,都会结合自己的感受向学生进行教育。如学生被盗、被抢、交通事故(特别骑摩托车)、用电不慎导致的火灾等,我便在班级里进行安全教育;校园中发生打架事件,我就会在班上宣传团结友爱的意义,同学能在一起或能相互认识是有缘分,要珍惜友情等,同时也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增加他们的责任心,增进他们的感情。对学生有不良行为的苗头,我经常主动找他们谈“心”,尽量把可能发生的事件扼杀掉,与学生谈心中得知其同学的思想动态,在交流中以平常的态度对思想进行引导,教他们如何做人,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看待学习等。这样不仅能制止一些同学不良行为的发生,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四、给学生一个楼梯下,也是给老师一个楼梯下。面对经常犯错误的学生或遇到心情不好的时候,教师处理事情时很容易情绪化,动不动当众批评、挖苦、变相体罚等,想知道这样做是无济于事的,可能会把学生推向反而,逼急了狗还会跳墙,甚至反咬你一口。我也经常遇到这类事,有一次刚到年段室,发现我班有三名同学站着讲话,查明是他们听不懂某科教师的课,又讲话,被科任老师赶出课堂,这三人中有两人是经常被教师赶出来的,检讨书也写了几回,再写也没啥用,我本想大发一番脾气,臭骂他们一顿,后来想他们如果以后再犯,那不是很损自己的威望,我得找点对他们有用且能接受的事让他们做,于是便与他们订下“君子之约”,期中考地理在书本某一范围内25题选择题要求要对20题以上,否则多错一题要抄一遍地理试卷,他们都认为可以做到,便拼命地念起地理来,这情景对这三名同学来说可是个“奇迹”,期中考他们也都如愿以尝地通过我的考验,同时我借机鼓励他们更努力一点,其实他们各方面都能做得更好的,从他们自信的脸上,我发现给学生一个楼梯下,让他们用力所能及行动来弥补过失,在行动中找回自信,这样子比被骂得垂头丧弃强几百倍。同时也是给老师一个楼梯下,有利于在学生面前树立更好的威望。

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正 篇5

摘要:不管是在形成良好学习习惯还是在矫正不良学习习惯的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

关键词:成因 循序渐进 措施

我是一名村小的班主任,本班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公公婆婆代管的留守子女,再加之年龄比较小,自控能力比较弱,因此很多学生存在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如:纪律性不强、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认真等。

首先,我们得了解这些不良习惯的成因。学生的不良习惯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

一、家庭方面的原因

目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有的家长对孩子溺爱、迁就,导致孩子任性、自私、依赖、放纵等消极的性格特点,以至慢慢发展为不良的习惯,如学习不努力、不肯吃苦、懒惰、作业不完成、遇到问题不知如何解决等。

二、社会方面的原因

由于成长中的少年儿童缺乏全面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社会上各色的歪风邪气和腐朽思想对学生可能产生的侵蚀和影响也是不能低估的。一些不适合学生接触的文化场所和文艺作品也可能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发展产生不好的作用。

(三)学校方面的原因

有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只重视学科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只重视书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忽视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

有的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不能正确理解相关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准则,如把违反纪律看作“英雄行为”,把顶撞老师视作“勇敢”等。有的学生因为性格上的某些缺陷,如:自私、任性、骄傲等消极的性格特征,导致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个人内部自相适应的一种自动化行为动力系统。一种习惯一旦形成,人们的优势心理反应是维持一种习惯而不是去改变这种习惯,学习习惯也不例外。不管是在形成良好学习习惯还是在矫正不良学习习惯的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采取适当的措施。

一、及时展开思想教育。

充分利用晨会、班会以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利用晨会课、思品课学习学校规章制度,提醒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工作,并且在课后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根据学生的表现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在日常学习中,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渐养成认真听课、认真作业、下课好好休息,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二、以身作则。

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首先自己要做学生的表率,如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自己必须做一个讲究卫生的人,每天穿着整洁,上课用摸布把讲台擦干净,脏东西不乱丢,板书注重干净整洁,学生渐渐地形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平时做作业也能认真书写,注意整洁。

三、不时总结、反思,积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经验。

(一)、注意培养学生注意力。

帮助学生理解活动目的,养成围绕目的自觉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孩子对活动的目的和意义理解越深刻,他完成任务的意识也就越强烈,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力越集中,维持的时间也越长。

利用学生广泛而持久的兴趣和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培养注意力。孩子们事物的兴趣越浓、其稳定、集中的注意力就越容易形成。比如说让孩子尽情的玩也可以培养其注意力;强烈新奇、富于运动变化的事物最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因此家长可以把孩子带到新鲜的环境中去玩,如让他看以前未见过的花草,造型各异的建筑物,或带孩子到动物园去看有趣的动物,引导他们去观察,在很投入的观察中培养注意力。以后在学习中,他们便具备了同等水平的注意力。

(二)、帮助学生改掉作业时的各种坏习惯。

1、粗心。克服小学生粗心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运用具体事例,说明粗心的危害性,认识改正的必要性。

2、没有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总是认为自己都会了,差不多了。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孩子干一件事情就要干好的态度,不能让他们形成“差不多就行了”的观念。孩子在组偶哦作业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要训练他们认真严谨的态度,不能做的差不多就行了。

3、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能力。多数粗心的学生都是做完练习后从不检查的。要克服粗心的毛病就要使学生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每次布置练习时一定要强调在做完之后都要认真、细致地检查,甚至应该专门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检查。教师还可以经常有意识地把学生练习和考试中因粗心而出现的错误抄在黑板上,让学生找出错在哪里,还可以搞一些学生互查作业的活动;此外,还可以通过奖励自己检查纠正错误的学生的办法来培养学生自觉检查作业的习惯。

4、建立奖惩制度:孩子有小小进步教师要适当的表扬或给予适当的小小奖励,他做不到时,给予批评或小小的惩罚。

四、多和家长或监管人沟通,家校共育。

沟通家长,增强育人合力。作为班主任只有加强与家长的交流,才能对学生的成长背景和个性特点有更深入的了解,才有利于找准学生问题的症结,做到对症下药。同时,还能够寻求家长的配合,形成教育的合力,增强育人的效果。

教育需要方法,更需要耐心。由于孩子的思想转变和行为养成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所以,作为老师我们永远不能放弃我们的“耐心”。

谈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 篇6

一、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 建立起新型师生关系

品德不良的学生, 由于经常受到批评、挖苦和嘲笑, 他们一般都比较敏感, 存有戒心和疑虑。常把老师的善良愿望误认为是对他们的吹毛求疵, 把学校的教育看成是对他的“镇压”。把学校和老师对他们施行的教育看成是“整”他们。这种心理的障碍不消除, 教育工作就很难收到成效。要消除这种不正常的疑惧和对立情绪, 教育首先要尊重关心他们, 诚恳地帮助教育他们。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老师和学校是爱护他们的, 对老师产生信赖的情感, 扭转师生之间不正常的关系, 互相信任, 才能有效地矫正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所以, 老师的威信和学生对老师的信赖是纠正不良品德的重要心理因素。要消除品德不良学生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教师应该首先端正对他们的态度。要看到学生有他们各自的长处、闪光点, 他们是未来的建设者, 要寄予他们希望。教师应用发自内心的爱、尊重以及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 使他们亲身体验到教师的善意, 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在工作方法上, 特别注意避免在公开的场合点名批评, 更不应该体罚, 要给他们留有余地。当发现学生已经产生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时, 应在学生的心灵上下工夫, 使他们对教师、同学和学校产生依恋的感情, 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情感上开始变化而引起态度的转变, 冷静下来, 回心转意地思考自己的问题。只有师生间的关系好转, 互相信任, 才能有效地矫正不良的道德行为。

二、抓住醒悟和转变的关键阶段, 促进不良品德的转化, 完成自我更新

品德不良的的思想和道德行为的转变, 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巩固的过程。所谓醒悟, 是指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了认识, 认识到继续坚持错误的危害性, 在思想上开始产生了改正错误的愿望。这种愿望通常是在教育者的引导下, 当他们意识到错误的严重后果时产生的。当他们换一个新的环境, 接触一位新老师时, 也常常希望自己有一个新的起点。这时, 教师如能抓住时机, 及时给予教育和鼓励, 往往是比较容易奏效的。所谓转变是指学生开始在行动上有了改正错误的表现。这时, 如果教师抓紧工作, 积极促进这种转化, 做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教育工作, 即使是微小的进步也给予肯定、支持, 就使正确的行动由于不断强化而巩固起来。教育者也不要怕反复, 反复是常见的现象。只要教师坚持反复抓, 抓反复, 不良品德将失去存在的条件, 良好的品德才能逐渐巩固, 稳定起来。

三、提高认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增强是非感

学生的品德不良, 大多数是从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开始的。是非观念模糊, 缺乏正确的辨别能力, 是品德不良学生犯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 就必须提高学生道德认识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实践证明, 在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教育过程中,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是极为重要的。晓之以理, 坚持正面教育, 以理服人是转变学生的基础。目的是在于使学生理解掌握一定的道德准则, 提高道德认识, 增强是非观念。使学生能自觉地纠正错误, 坚持正确行为。为此, 教师应做到: (1) 讲道理要从实际出发, 要有针对性, 切忌空洞说教。 (2) 结合榜样进行教育, 结合榜样人物的先进思想和事迹, 既生动具体, 又有感染力。 (3) 通过学生集体进行教育, 以形成正确的舆论, 同时要严格要求, 赏罚分明。

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与集体荣誉感

自尊心是指人们要求社会、集体和他人对自己信任和尊重的一种情感。它是激励学生力求上进, 不断进

结互助取的一、创立功勋的种内部动力。力量集体荣, 也是个人克服缺点誉感是推动人们团谈注意培养和激发他和错误的巨大动力。们的自尊心与集体荣誉感对品德不良的学生应特别。学为此, 教师应该尊重他们, 爱护他们, 点燃学生点, 多采用赞许生自尊心的火种、, 表扬尽量、奖励发挥他、信任等办法们身上的闪光。◇不使学生相信自对个别的学生, 我教育的力量要采用一些个, 看到自己的进别教育的方法。高良步, 从而增强改正缺点和错误的信心和自制强品在力。集体荣誉感是集体主义培养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 结合集体主义教思想的具体表现, 郭正碧德五育来进行、加。强与诱因作斗争的力量, 巩固新的的行为习惯新的行为习惯还未巩固, 旧的行为习惯矫在短期内仍然会影响他的行为。因此, 在一个正时期内, 适当地控制外部条件, 避开某些直接

的诱因是必要的。让学生多从事一些生动有趣的有益活动, 通过教育与鼓励, 使他们不断加

强与错误行为作斗争的决心与信心, 并创造条件, 使正确的动机和行为得到不断的巩固, 使错误的行为不断得到克服。

六、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的作用

奖励与惩罚是矫正不良品德的强化手段, 如果运用得恰当可以帮助他们较快的转变, 反之, 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学生的不良品德都是有思想基础的。因此, 帮助教育他们的根本立足点应该是说服教育。通过充分的说理启发他们自觉地进行思想斗争, 自觉地同各种错误行为决裂。而奖励与惩罚是辅助的手段。如果没有摆正说服教育同奖励与惩罚的关系, 单靠惩罚来解决问题, 不仅不易解决问题, 反而会使对立情绪越来越大, 甚至使矛盾激化, 造成意外。立足于说服教育, 并不是说不能惩罚。对于屡教不改, 影响极坏者, 为了教育本人同时也为了教育大家, 就有必要给予适当的惩罚。为了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 应该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1、品德不良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否恢复正常。

在没有恢复正常的人际关系之前, 不仅惩罚, 即使轻微的批评都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2、必须充分考虑惩罚的教育效果。

3、运用惩罚必须公正。

学生的道德过失各不相同, 考虑惩罚时, 应区分初犯、偶犯或屡犯、轻犯或重犯、无意或有意、造成影响大小的不同情况, 否则不仅收不到教育效果, 而且会造成师生间的对立。

4、惩罚必须与说服教育相结合。

惩罚是由不良品德决定的, 但他们并不情愿, 因此, 惩罚前应做大量的说服教育工作,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错误的性质、恶劣的影响以及错误的根源, 从而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惩罚, 决心改正。

5、惩罚应得到舆论的支持。

人是社会的实体, 如果集体舆论不支持甚至反对惩罚, 而教师不顾大家的不同态度硬行作出决定, 实际上把自己摆在集体的对立面。这样学生得到的不是教育, 而是集体的支持。

总之, 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心理依据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教育者应及时发现问题, 掌握情况, 根据心理特点, 耐心、细致、深入地进行教育, 使他们自觉地解决内心的矛盾, 向正确的方向转化。

参考文献

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个案研究分析 篇7

一、个案描述

(一)个案自然情况:张强,男,13岁,是锦州市第四中学七年七班的学生。

(二)家庭生活背景:张强的父母离异。小张强2岁时,其母便弃子离夫不知所踪。父亲下岗,脾气暴躁、酗酒。平时稍有不顺便对小张强拳打脚踢。因此张强很少回家,经常躲在爷爷奶奶家,老人对他则娇惯纵容。

(三)問题行为简述:小张强很聪明,学习不努力,成绩很差,多科不及格。行为习惯及学习习惯很差。脾气暴躁,平时爱打人,不管是大同学,还是小同学,只要与人发生小矛盾就动手打人。小则把别人打得鼻青脸肿,大则把别人打得血流如注,有时也会被别人打得青一块紫一块。不过事后,他像没发生什么事一样该怎样还怎样。张强在小学低年级时就有打人的记录,并且与日俱增。

二、个案分析

(一)张强家庭经济一般,父母离异,平时与爷奶同住。父亲下岗,平日靠出租“摩的”维持生计。他2岁时狠心的母亲便弃他而去,甚至连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至今不知母亲的模样。父亲脾气暴躁,还经常酗酒,把对妻子的憎恨之情无情地转移到小张强的身上。一不顺心,就对小张强拳脚相加,从不与孩子倾心交谈。而爷爷奶奶则认为小张强从小失去母爱,很是可怜。便处处纵然、溺爱。以至与同学打架都替孩子解决,从不让孩子担负任何责任。逐渐使孩子脾气暴躁、骄横,而且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武力有着强大的力量,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还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二)与张强交谈中,我发现他每次打人时,原因无非是以下三种: 1、别人讲了他一、二句或骂了他一、二句或无意中碰了他一下等,他就会怒发冲冠地冲上去打人;2、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管当时是否真的“不平”,他总是爱出手相“助”,认为这是讲义气;3、“莫名其妙”地打了人,觉得有一种征服别人的快感。

(三)小张强发现自己每次打人后,除了老师会批评教育,父亲会代替他向别人赔礼道歉外,他不需要担心什么,因为大人们跟他讲的话都在吓唬他(如父亲讲回家打他,不给他吃饭等,并没有实现,事后都不了了之。他父亲认为孩子打人是勇敢的表现。),并不会真地去做。

三、指导策略

(一)从2006年9月中旬开始,我决定采取以下方法对张强进行教育:

1、倾心交谈。我主动找他单独谈心,没有用简单、粗暴、凶神恶煞的语气跟他讲话,而是用和蔼可亲的语气跟他谈心,并充分肯定了他的优点,这样使得他对我产生了一种亲近感,也使得我们之间产生了一种愉快的谈话氛围,久而久之,更使得他向我敞开了心扉,动感情地谈了他的家庭、他的生活、他的学习,于是我不失时机地、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你应该学会自强、自尊、自立,把学习搞好,才是你唯一的出路。在其他人那里得不到的关心,在我这里可以得到。你学习好、表现好了,家长也会更喜欢你。”

2、关心爱护。从张强的家庭情况可以看出,他在家里缺少关爱。我决定从这里入手。在学校,我对他格外关心,天凉了,我提醒他加衣服;看到他衣服没穿好,我帮他整理;做作业没本子,我就送给他;没钱吃饭,我给他买……我用爱心温暖他,让他在感受到爱的同时学会关爱别人。

3、加强引导。我表明了我想理解他、帮助他的态度,并明确地告诉他打人错在哪里及有什么危害。如:有一次,有位同学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马上冲上去就是一拳,把那位同学打得鼻子血直流。事后,我找到他,他还振振有词地告诉我:“他先碰我的,我才打他。”我虽然当时气极了,但还是压住了火,跟他讲道理,告诉他,武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启发他想出了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方法。最后他承认了错误,并向被他打的那位同学及同学的家长认了错、道了歉。后来,我在心里素质教育课上启发学生分析愤怒冲动的危害,交给大家如何控制不该有的愤怒情绪。张强在课上学得很认真,课后他告诉我,以后一定按我教的方法去做,学会与同学友好相处。

4、营造良好环境。我还通过多次家访,做他父亲、爷爷奶奶的思想工作,明确地告诉他们,父爱对张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我多次分别给他父亲、爷奶打电话,交流情况,商量办法。针对张强的具体情况,争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在学校里,我对全班同学一视同仁,做什么事都不歧视他,鼓励他积极参与,使他从参与中得到乐趣。并不时地肯定他的进步和优点,教育同学们团结他、多关心他,使他在班级里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在家庭里,他父亲再不随便打他了,给了他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他父亲和他爷奶在对小张强的教育问题上能基本能达成一致的意见。

四、 研究成果

(一)研究收获

1、经过多方努力,从2006年9月中旬到2006年11月期间,张强打人的频率明显地一个月比一个月低,具体数量见下表:

9月21次; 10月13次;11月4次;

2、虽然现在张强仍有打人的现象发生。但每次当我找到他时,他都主动承认了错误,并陈述自己错在哪里。有这样的进步,我感到格外高兴。为了趁热打铁,我又刻意地和他私下交谈了一次,把我一开始认识的他和现在的他进行了比较,他听了以后,既为自己的过去羞愧,又为自己取得的进步而高兴,并保证以后再不出现打人的现象。

(二)研究感悟

1、针对少年儿童“逆反心理强”的特点可知:对待少年儿童爱打人的行为,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去处理,否则将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我对张强的行为采取了“耐心+爱心”的教育方法,应该是行之有效的。

2、对少年儿童某一偏差行为的进行教育时,方法有时要灵活一些。单一的方法往往会导致少年儿童产生“适应性”和“对抗性”,以致于使教育失败。

3、环境是改变少年儿童习惯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才有可能使少年儿童走向健康的成长道路。

上一篇:最新2019党员《榜样4》观后感下一篇: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