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重点总结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实验心理学重点总结

实验心理学重点总结 篇1

2.双盲实验:是一个很好的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是排除法的一种。双盲控制时让实验的操作者和实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的内容和目的,由于实验者和研究参加者都不知道哪些被试接受哪种实验条件,从而避免了主、被试双方因为主观期望所引发的额外变量。

3.被试内设计:指每一个被试都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处理的设计。被试内设 计不但节省了被试人数,而且不同组的被试个体差异也得到了最好的控制。被试内设计比被试间设计更有力,能更好的考察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的差异,这个优点使得许多研究者更倾向于使用被试内设计。和被试间设计相反,被试内设计不会受到来自被试个体差异的困扰,但却必须面对实验处理之间相互污染的问题。可以采用平衡技术来控制这些差异。

4.实验者效应:指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附和实验者的期望。这种效应往往以颇为微妙的方式起作用。

5.ROC曲线:即是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感受性曲线。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该曲线以虚惊概率为横轴,击中概率为纵轴所组成的坐标图和被试在特定刺激条件下由于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得出 的不同结果画出的曲线。

6.开窗实验:是一种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的方法,它能比较明 显地看出各个加工阶段,那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遗了,它是反应时实验的 一种新形式。

7.ABA设计:是一种小样本设计。它可以较好地区分实验自变量(比如一种疗 法)的效果和时间顺序等其他因素的效果,从而进一步解决了AB 设计中常常会发生的混淆问题。

8.准实验设计:即指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控制,但使用真正实验的某些方法搜 集、整理以及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准实验设计能够在严格实验无法进 行的时候取得结果。

9.小样本设计:在特殊情况下,比如临床心理学家希望确定某种疗法的效果却又只有一两个患者,或像心理物理学实验那样极端费时且个体差异几无影响 时,心理学家也会采用与之相反的实验模式——小样本设计。小样本设计是 被试内设计的一种变式,实验时它向人数较少的被试或单个被试呈现自变量 的不同水平或处理方式。

10.被试间设计:是指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的情况。

被试间设计的一个优点为:每一个人只接受一种处理方式,一种处理方式不可能影响或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被试间设计的主要问题在于:由于接受自变量不同水平处理的被试各不相同,所以很难分辨出因变量的变化是由于被试间的差异所致,还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所致。

11.简单反应时:指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这 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反应时。譬如说,短跑运动员在听到发令 枪响后立即起跑,这一事件就可以作为一个简单反应时任务。这种反应之所 以称之为简单反应,是因为特定的刺激与特定的反应间的联系十分明确。绝对阈限:通常指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零结果:零结果是指自变量的操作没有引起因变量的变化,因而因变量的变动为零。

原因:(1)实验者所作出的猜测——自变量是导致某中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可能是错误的。

(2)实验者没有对自变量进行有效的操纵

伦理原则:1保障被试知情同意权2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3保护被试免遭伤害4保密原则

实验研究一般程序:确定课题,选择被试,确定实验控制,数据整合,篆写实验报告 自变量:操作性定义: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操作他的程序下定义,就叫操作性定义分类:作业变量,环境变量,被试变量

因变量:因变量的分类:客观指标:(1)反应速度(2)反应速度的差异(3)反应的正确性

(4)反应标准(5)反应难度,主要指标:被试的口语记录/

因变量的控制:反应控制:通过指导语等手段,让被试反应确实发生在实验者感兴趣的因变量维度上。(指导语,刺激条件,反应装置)

控制变量:

典型的额外变量:(1)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

(2)要求特征:在心理学实验中,被试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总是以某种动机,态度来对待实验的,因而实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被试对实验的态度。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3)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4)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随机化法:把被试随机地分配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

抵消平衡法: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法,使额外变量的效果相互抵消,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目的。

统计综合法;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控制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各种控制方法的不足:排除法: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却常常难以推广

恒定法: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额外变量的其他水平上去

操纵自变量和保持恒定的额外变量可能产生交互作用

被试间设计: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

优:由于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处理方式,因此一种处理方式不可能影响或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

缺:由于接受自变量不同水平处理的被试各不相同,我们就很难辨出因变量的变化是由于被试间差异所致还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所致

改进:匹配:先对所有被试进行前测。然后根据前测的作业分数进行匹配随机化:把被试随机地分配到不同的组内接受不同的自变量处理。被试内设计:所有的被试都会受到每一水平自变量的影响

优:节省被试人数,而且不同组的被试个体差异也得到了最好的控制

缺:被试接受不同的自变量水平的处理之间总会存在时间间隔,因此实验者需要努力防止在此间隔内偶然发生的事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由于被试先后接受不同处理,时间顺序误差就可能混淆进来,比如被试的表现是否会因为逐渐熟悉实验情景而有系统地提升,又或者其表现因为连续作业的疲劳而有系统地下降。

平衡技术:(1)ABBA设计:适用于自变量水平只有两个时,被试按照ABBA的顺序接受四次实验处理,在ABBA设计中,被试接受A,B良种处理的平均顺序是一样的,因此ABBA设计在理论上能有效平衡成线性系统变化的时间顺序误差。

(2)拉丁方设计:当自变量水平有两个以上时,平衡的拉丁方设计是较为常见的设计。

实验研究的效度:

内部效度:指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影响因素:(1)主试——被试间的相互作用:要求特征和实验者效应会造成实验误差。解决办法入双盲实验。

(2)统计回归:当实验分组涉及某些具有极端特征的个体作为被试时统计回归将对实验的内部效度起到极大的影响,实验者将无法区分统计回归的效应和自变量本身的效应。解决办法如把几组被试各自的相对水平进行匹配。

(3)其他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实验内部效度还与许多其他因素的控制有关,例如被试的一些固有的和可得的差异,如年龄,性别,经验,个性。较长时间的实验,个体本身的生长和成熟因素。长期实验中,参加实验的人员的流失使缺失后的被试样本难以代表原来的样本。

外部效度: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

影响因素:(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实验是在严格控制条件下进行的,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可能使某些实验结果难以用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现象。

(2)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由于心理学实验的被试通常是自愿的,很难把被随机选上的人全部请来做实验。

(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心理学实验报告的写作:题目和作者,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 反应时:

人差方程:两个观察者之间的个体差异,发现两人反应时的差别是恒定的。(马斯基林 发现他的助手观察星体通过子午线的时间慢一秒,贝赛尔发现自己和其他天文学家观察同一星体的通过时间,也发现有明显差别,两人在共同观察七颗星时发现两人反应时差别是恒定的)

反应时影响因素:

刺激变量:刺激强度:当刺激强度很弱时,反应时就会延长,而当反应时增至中等或较高强度时,反应时就缩短了。

刺激的复杂程度:刺激的复杂程度也会影响反应时。

感官:不同的感觉通道其反应时不同

呈现方式:不同的呈现方式其反应时不同

机体变量:适应水平: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器所发生的变化。

动机:是由于人的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行为指向。

个体差异:个体之间在品质和属性上存在的差别。

准备状态:机体对于某种行为作出的准备情况。

练习次数

速度与准确性权衡

唐德斯减数法:

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时间。

运用:证明心理旋转的实验,证明短时记忆视觉编码的实验

心理旋转:单凭心理运作(不靠实际操作),将所知觉的对象予以移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心理历程。库柏等取非对成性的字母或数字为实验材料,根据“正”“反”以及不同的倾斜度,构成12种情况,被试的任务是不管倾斜度如何,只要判断R字母是正的还是反的,并作出反应。结果发现:以上任务的反应时确有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和两任务间角度差呈正比关系,即证明心理旋转的确存在。

短时记忆的视觉和听觉编码实验: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可以同时给被试看,或者中间插进短暂的时间间隔,然后要被试指出这一对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作出反应,记下反应时。所用字母对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和书写方法都一样,即为同一字母(AA),两一对是两个字母的读音相同而写法不同(Aa)。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反应均为相同。在两个字母相继呈现时,其间隔为0.5s,1s或2s等。结果发现,在两个字母同时呈现时AA的反应时小于Aa,随着两个字母的时间间隔增加,AA对的反应时急剧增加但Aa对无太大变化。AA对和Aa对反应时的差足见缩小了。

斯腾伯格加数法;

斯腾伯格认为,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系列进行的而不是平行发生的。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所以,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 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总和。加因素法反应时间实验的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是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的。也就是说,加因素法假设:如果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那么它们是作用于同一个加工阶段的;而如果两个因素不存在交互作用,即相互独立,那么它们则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加因素法在于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以及辨认它们各自的前后顺序。运用: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然后再呈现一个数字,请被试判定其是否为刚才识记过的,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按键作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根据实验中发现的四个独立因素(测试项目的质量,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发现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四个独立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开窗实验:是反应时实验的一种新形式,它能够比较直接地测量出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并能够比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字母转换实验:给被试呈现1个,2个,3个,4个英文字母,并在字母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P+2”,被试正确回答应是英文字母P后2个位置的字母,即R,同时记时停止,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完成字母转换作业的三个阶段,编码阶段,转换阶段和储存阶段。

不足:可能在后一个加工阶段出现对前一个加工阶段的复查,储存阶段有时还包含对前面字母的转换结果的提取和整合,并且它难以与反应组织分开来。

内隐联想测验

原理:反应时的不同阶段对应着不同的加工过程,反应时越长,心理加工过程越复杂。如果两种联合任务反应时差异显著,就可以认为内隐联想测验效应显著。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内隐态度一致或两者联系较紧密,此时辨别任务更多依赖自动化加工,相对容易因而反应速度快,反应时短;不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内隐态度不一致或两者缺乏紧密联系,这往往会导致被试认知冲突,此时辨别任务更多依赖复杂的意识加工,相对较难,因而反应速度慢,反应时长。

基本程序: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的。

方法: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实验程序分为七步。(1)呈现概念词的样例,要求被试尽快地进行辨别归类,由系统记录反应时。在花—虫内隐联想测验中,概念词为“花”或“虫”,样例为某种花或虫的图像。(2)对属性词样例进行归类反应。在上例中,属性词为褒义词或贬义词,褒义词的样例如漂亮、芬芳等,贬义词样例如恶心、讨厌等。(3)联合任务一,要求被试对概念词与属性词的联合作出反应。由于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有两种可能的关系:相容的和不相容的,通常在内隐联想测验实验中设置两个联合任务──相容联合任务和不相容联合任务。所谓相容,是指二者的联系与被试内隐的态度一致,如相对于虫,被试对花的态度更为积极,那么花和褒义词的关系为相容,虫和褒义词的关系为不相容。不过,在实施内隐

联想测验之前,无法知道哪个联合是相容的,所以在这里仅称为联合任务一和联合任务二。对上例来说,在联合任务一中,要求被试在花的图像和褒义词共同出现时,按左键;虫的图像和贬义词共同出现时,按右键。(4)对联合任务一进行测试。(5)为了配合联合任务二的实施,交换左右键反应的内容,再次要求被试对概念词样例进行反应。(6)联合任务二,和联合任务一的反应内容正好相反。(7)对联合任务二进行测试。

心理物理法:

最小变化法: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习惯误差或期望误差,控制增或者减系列交替出现

差别阈限:每次呈现两刺激(标准刺激St,比较刺激Co),要求被试比较St与Co 的大小。St在每次比较时都呈现,Co按↑和↓系列交替呈现(呈现范围、间距、检查点的数目,同于测绝对阈限)St与Co 的呈现顺序:同时或先后。

习惯误差或期望误差,时间误差控制:每一个系列标准刺激在先、后各出现一次。恒定刺激法:

主试从预备实验中选出少数刺激,一般是5-7个,这几个刺激值在整个测定过程中维持不变。最强刺激要达到95%左右的概率被试感觉到;最弱5%感觉到。每个刺激呈现不少于20次,各刺激次数相等,顺序随机。

刺激中恰好含有50%的强度,则把该刺激作为绝对阈限。

差别阈限等于上限减下限除以2

平均误差法:

呈现一个标准刺激,另被试复制再造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他与标准刺激相等。

绝对阈限:没有标准刺激存在,但我们可以假设,此时的标准刺激为零,让被试每次将比较刺激与零相比较。

顺序量表的建立:

顺序量表既不等距,也无绝对零点,它只要求将事物按某一标准排出一个次序,建立顺序量表的要求就是让数字的大小能够对应事物属性的等级,而不需要关心量表的单位是否一致。等级排列法: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许多被试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刺激排成一个顺序,然后把许多人对同一刺激评定的等级加以平均。这样,就能求出每一刺激的各自平均等级,最后把各刺激按平均等级排出的顺序就是一列顺序量表。

对偶比较法: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地呈现,让被试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的哪一个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因为每一刺激都要分别和其他刺激比较,假如以N代表刺激的总数,那么配成对的个数是N(N-1)/2,然后依它们各自明显于其他刺激的百分比的大小排列成序,即可制成一个顺序量表。对偶比较法的两类误差及消除:

如果各对样品同时呈现,则要消除空间误差——即样品在空间中不同方位呈现,于判断时产生的误差现象。若第一轮以AB形式呈现,则第二轮中以BA形式呈现即左右颠倒。

如果是相继呈现,则要注意消除时间误差——即相等的二个样品在先后不同时间出现,于判断时产生的误差。若第一轮以先A后B次序相继呈现,则第二轮要按先B后A次序相继呈现。

等距量表的建立:

感觉等距法:通过将一个感觉分成主观上相等距离来制作,是制作等距量表最直接的方法。它要求被试将某种感觉上的一段心理量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分。

差别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通过在不同强度的基础上测量差别阈限来实

现。

比例量表的建立:

分段法:通过把一个感觉量加倍或减半或取任何其他的比例来建立心理量表的,呈现一个固定的阈上刺激作为标准,让被试调整比较刺激,使它所引起的感觉为标准刺激的一定比例。例如:2倍,1/2倍等,同一个标准刺激比较若干次后再换另一个标准刺激进行比较。

数量估计法:主试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并赋予一个主观值,如10,然后让被试以这个主观值作为标准将其它比较刺激的主观值强度用数据表示,然后计算出每组被试者对每个比较刺激量估计的几何平均数或中数,再以刺激值为横坐标,感觉值为纵坐标,即可制成感觉比例量表。

信号检测论:

1信号:呈现在噪音背景上的刺激(SN)

2噪音:一切对信号起干扰作用的因素都可当作噪音(N)

3先定概率:是指在呈现刺激时,主试事先告诉被试SN或N各自出现的概率

被试每次都要判断所接受到的(1)仅仅是噪音背景(2)在噪音背景上叠加了信号。4对有无信号判定的四种结果:击中,虚报,漏报,正确否定

信号是否出现被试报告情况判定概率及表示方法

击中有(SN)有(y)击中条件概率,P(y/SN)虚报无(N)有(y)虚报条件概率,P(y/N)漏报有(SN)无(n)漏报条件概率,P(n /SN)正确否定无(N)无(n)正确否定条件概率,P(n/N)信号检测论实际就是从噪音背景中检测信号,所以信号和噪音是信号检测论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在心理学领域,信号检测论所指的信号可以理解为刺激而噪音就是信号所伴随的背景。

(1)心理学上的信号检测实验一般是在信号和背景不易分清的条件下进行的。对信号检测起干扰作用的所有背景都是噪音。这里的“噪音”不仅是指纯音信号出现时的其他噪音而言的;在视觉实验中,伴随着亮点信号出现时的照度均匀的背景也叫做“噪音”。

(2)信号伴随噪音,和单独出现噪音这两种情况下,分别可以在心理感受量值上形成两个分布:信号加噪音(SN)分布和噪音(N)分布,前者也常常简称为信号分布。由于信号总是叠加在噪音背景之上,因此总体上信号分布总是比噪音分布的心理感受更强些。信号分布的均值总是大于噪音分布的均值,由于信号和噪音的感觉强度都受各种随机因素影响,因此两个分布都呈正态。

(3)信号检测论假设,观察者选择某一个似然比的值作为产生“信号”、“噪音”两种判断反应的分界点,或称决策标准(β)。观察者的决策规则就是比较当前观察得到的x所对应的似然比l(x),与观察者自定的决策标准β的大小。如果l(x)大于等于β,观察者就选择进行“信号”反应;如果l(x)小于β,观察者就选择进行“噪音”反应。

接受者操作性曲线(ROC曲线):

当辨别力(感受性)恒定,判断标准变化时,将每次判断结果的虚报和击中率分别作为横,纵坐标后所绘制出来的曲线。

ROC曲线的特性:

(1)对于一条特定的ROC曲线来说,d’是恒定的,所以也叫等感受性曲线。

(2)对角线代表辨别力等于0的一条线,也叫纯机遇线。

(3)ROC曲线离纯机遇线越远,表明被试的辨别力越强。

实验心理学重点总结 篇2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状况

高中物理实验课题更多的是以教师讲解, 学生听为主, 将实验的教学停留在口头的实验中, 学生掌握的实验方法多数是以背实验为主, 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物理实验的积极性。没有发挥出学生自主创造的能力, 丢失了教学自身的潜在价值, 没有达到扩展学生思路的作用。多媒体在物理实验课堂中的应用, 将传统的物理实验在实验室进行, 转变成以图片、视频、Flash等代替了真实的实验过程, 将物理实验课题转变成纸上谈兵, 仅是用题海战术来弥补学生对实验技能与研究的需求。在高考中, 由于真正的实验做得少, 很难理解试题的真实意图, 严重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因此, 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有效的实验, 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思想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研究意识。

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重点

(一)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在进行高中物理实验解题的过程中, 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答案。所以, 在实验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正确审题的良好习惯, 结合题中给的提示与相关条件, 通过实验的方法, 找到正确答案。例如, 2013 年江苏高考实验题, 要求学生利用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方法测量重力加速度。题干给出的是在倾斜的小槽里面放置了很多小铁球, 当关闭开关时, 电磁铁就会吸住一个小铁球。当打开弹性金属片和触头的开关时, 第一个小铁球就会自动下落, 然后弹性金属片关闭, 等到电磁铁吸到第二个小铁球的时候, 再重复上述的动作。这道题看似给的条件不合理, 但是经过仔细的审题就会发现, 通过物体下落的高度, 可以测出小铁球下落的总时间, 使用公式可以得出重力加速度。通过仔细读题、审题, 就可以又快又准地得到试题的答案。

(二) 重视物理课本上的实验

高中物理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由理论教学转向了物理实验教学。在高考中物理实验的命题多数是以高中物理课本内容为基础的, 高考命题的实验以高中物理教材的内容为目的, 同时又不仅局限于教材的内容, 改变了题干的模式与情景设置环境, 不变的是考试的重点知识, 所以, 要重视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验课程, 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与实验使用的器材等。例如, 2013 年天津 (理综卷) 实验题第三问, 给出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求小灯泡消耗的电功率。有的版本的教材中没有这样的实验, 但是这道题与描述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有关, 可以根据P=UI, P=U2/R=I2R, 得出小灯泡两端的电流与电压, 就可以推测出小灯泡的电功率。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增强学生对新试题的接受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进行物理实验时, 不怕麻烦, 掌握实验的准确性, 多进行几次测试, 获取最有效的结果, 要灵活掌握与理解实验的目的与原理, 在解题的时候, 轻松应对。

(三) 重视实验过程

在进行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 要增加实验部分的教学内容, 建立物理实验的高效体系, 从观察开始做起, 给学生展示真实的、完整的、形象的、有效的物理实验过程, 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与爱好, 进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首先,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物理实验仪器, 将安全放在第一位, 次之是实验的精准度, 以这两点为基础, 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其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实验的操作过程, 养成良好的习惯, 实验不仅是重视结果, 过程也非常重要, 在进行实验之前, 教师要讲解实验的目的与原理, 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实验仪器, 进行实验操作。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安全性与准确性, 又提升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给学生的思维与逻辑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再次,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物理实验离不开观察与分析, 只有进行细致的观察与分析, 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与论证。高中学生的物理实验观察能力主要来源于实验过程中的观察与分析, 所以, 在物理实验课堂上, 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的正确观察物理实验发生的变化与现象等, 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 增强学生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高中物理教师也要不断地增强自身的实验素养, 教师要具备实验的能力与水平, 增强自身的理论学习, 积极参加物理实验竞赛等, 只有教师的水平过硬, 才能教出高质量的学生, 才能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 近几年来, 我国的高考物理实验试题主要是从实验的具体操作与图线的处理技能等方面进行的。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 高考命题的模式也发生了变化, 给高中教师与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考验。因此,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 提升学生的读题、审题能力, 将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实验的过程、目的、创新、观察等方面, 保证学生能够从容的应对高考, 获取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付美强, 李星.由高考试卷反思中学物理实验教学[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6 (6) :31-35.

[2]黄黎树, 方正华.高考物理实验试题结构特点分析[J].物理实验, 2007 (5) :35-39.

实验心理学重点总结 篇3

[摘要] 高校重点实验室在近几年发展较快,它是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科技基础设施之一,也是人才培养和开展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但目前关于高校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模式方面的研究较少。高校重点实验室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和仪器设备资源优势,采取科研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促进科研、教学、人才培养。本文以四川理工学院“材料腐蚀与防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为例,探索了适应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的重点实验室开放与管理模式,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关键词] 重点实验室;本科生;开放模式;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1-0096-02

高校重点实验室在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它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不仅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学校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4]。然而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很多学校忽视了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的功能,重点实验室也完全与本科教学和本科生的人才培养脱节,与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有一定差距。因此,有必要积极探索并建立高校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模式。一高校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现状与意义

高校重点实验室是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科技基础设施之一,是人才培养和开展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近几年来高校重点实验室数量大幅增加,但关于高校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模式方面的相关研究甚少,现研究水平已无法满足高校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的发展需求。高校重点实验室目前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是针对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而忽视对本科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因而未充分利用实验室优质教学资源,未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人才优势和设备资源优势,从而影响高校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本科生缺乏真正接触和参与高水平科研机会,而重点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就能有效破解这一难题[5-7]。

目前高校对重点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模式研究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虽有部分高校积极参与了关于重点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模式方面的研究,但总体来说不够系统也不成体系[8]。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验室的运行与管理机制,缺乏面向本科生开放的总体规划;缺乏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设实验课程的相关政策;缺乏本科生参与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的相关政策与措施;建立了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但面向本科生开放体现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重点实验室虽拥有较好的科研条件和人才优势,但却未向有利于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课外科技活动、大学生创新基金等活动开放。

因此,高校重点实验室应发挥自身人才优势和设备资源优势,采取科研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促进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积极面向本科生开放,建立适应本科生人才培养需求的重点实验室开放与管理模式,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本科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探索出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为实现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贡献一份力量。

二高校重点实验室的建立、探索与实践

高校重点实验室是大学进行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为了推进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是重点实验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如何建立高校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模式也是近年来许多高校探索重点实验室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现以四川理工学院“材料腐蚀与防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为例,介绍实验室积极探索向本科生开放的内容及模式,经过几年的建设、探索和实践,已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

1重点实验室教学平台的建立

材料腐蚀与防护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7年,2008年被授予“省级教学团队”,2011年升格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立之初就把面向本科生的教学作为基本任务,通过多年时间与探索已经成为:

(1)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通过以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依据,打造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为目的的实验技能训练平台,以及以培养学生工程实际应用能力为目的的工程训练平台,使实验教学活动有其独立教学体系。

(2)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窗口。通过多元化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以深化实验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3)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平台。通过加大引进实验室人员的力度,加强在职进修以提高业务水平,改善了实验室队伍结构,提高了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4)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基地。利用重点实验室现有的先进仪器和基础设施,开发了一些新实验设备和实验项目。

2实验室向本科开放的模式

充分利用高校重点实验室人才和资源优势,促进实践教学改革,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将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及时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建立以兴趣为引导,全方位开放的科研教学相互融合的实验室教学模式。

3重点实验室向本科开放的主要内容

(1)新生专业教育是新生迈入大学校园的第一课,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了解、认知、熟悉、热爱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培养专业兴趣,专业教育至关重要。新生专业教育途径很多,其中,参观材料腐蚀与防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了解我校材料专业的主要研究内容和专业特点,展示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专业爱好。

(2)面向本科生的开放性实验充分利用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平台优势和学生创新活动的需求,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实验教学。

a.学生创新基金实验

大学生每年可申报并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四川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重点实验室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向本科学生开放实验室,改革实验室的开放和管理模式,探索重点实验室全方面向本科生开放的模式与体系,最终实现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

b.课外科技活动实验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重点实验室依托良好的科研氛围和齐备的实验设备,每年为基础好、能力强的大学生提供实验场地,并指派科研能力较强的老师指导其实验过程,通过课外科技活动的实验过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组织本科生参加了全国高分子大赛、全国金相大赛等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取得了不错成绩。

c.研究性实验

研究性实验是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重点实验室依托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和良好的实验场所,可给本科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实验平台,本科生通过研究性实验获得相应实验结论,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d.综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知识的实验。该实验主要针对已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学生,鼓励学生选择教学计划以外的综合性实验,通过整个实验过程的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各项实验技能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e.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教师给定实验目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该实验是大学生在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实验活动。该实验主要综合考查学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f.大型仪器设备的应用

向本科生开放大型仪器设备是重点实验室进行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重点实验室依托大量先进的仪器设备,由设备负责人对部分大型设备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研究领域等进行课堂和现场讲授,并结合科研项目给学生一定的科研锻炼的机会,也可由来重点实验室交流的专家学者对该设备的应用现状以讲座形式进行集中讲授,让学生们尽早置身于研究环境中,有利于加强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充分利用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平台优势,建立和完善高校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的模式与体系,加强管理,更好的面向本科生开放,切实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大力促进实践教学改革,提高本科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金凤.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促进学科发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8) : 236-238,242.

[2]高居荣,李圣福,樊广华,等.提高重点实验室开放使用效益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0,13 (3):139-140.

[3]孟淑娟,孙万虹,苏琼,等.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甘肃科技纵横,2014,43 (5):63-65.

[4]卢鑫,陆芸婷,郭森,等.以重点实验室开放技术平台为项目载体的高职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5(15):207-208.

[5]李永秀,胡凝,赵小艳.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4) : 48-51.

[6]李盛,刘朝晖.高校重点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2):186-187.

[7]季敬璋,吕建新.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提高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 1):70-71,77.

医学心理学考试精华重点总结 篇4

1.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研究有关健康和疾病种的心身相关性,解决医学领域中的心理行为问题。

2.主要理论有:a行为学习理论:(原理)认为人的正常的或病态的行为,都可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学习食支配人的行为和影响心身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对行为学习各环节进行干预,可以矫正问题行为,进而治疗和预防一些疾病。B精神分析理论:原理是通过催眠术对癔症病人进行治疗和研究。C认知理论:原理是指信息为人接受之后经历的转换,简约,合成,储存,重建,再现和使用等加工过程。D人本主义理论:原理是认为人的意识经验视为人的行为基础,即不赞成精神分析学派把人堪称本能的牺牲品,认为人的行为是非理性的过程所决定的,道德与善行是非自然的悲观看法。E心理生物学理论:原理是研究采用严格的实验设计,客观的测量手段和可靠的数理统计,能准确地揭示心身之间的某些本质联系。

3.心理健康:a没有心理障碍或心理导致的机体不适。B有一个积极良好的心态。

我国心理健康的标准:智力正常 情绪良好 人际和谐 适应环境 人格完整

4.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 stress):当个体察觉需求和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所表现出的心身紧张性反应状态,其结果是适应或适应不良。或个体察觉生理,心理,社会系统受到威胁和挑战时的一种适应和应对过程。

5.心里评估(psychological assessment):应用多种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对个体某一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这一过程称为心理评估。心理测验:指对个人行为样本客观的,标准化的测量。

心里评估与心理测验的联系与区别: 6.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也称精神治疗:以医学心理学的各种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运用心理学的技术和方法,通过医护人员的言语,表情,行动或通过某些仪器以及一定的训练程序,影响或改善病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达到治疗的目的。7.心理治疗原则及举例

关系的和谐性医患关系

问题的针对性心理,行为,心身等问题

治疗的计划性收集信息,预测出现的变化和

准备采取的对策

手段的综合性药物或理疗

严格的保密性不得将病人具体资料公布于

众,学术活动或教学的引用应用化名

方法的灵活性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因素 立场的中立性不替病人做选择和决定 亲有的回避性

8.心身疾病:是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

狭义心身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广义心身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9.心身疾病的诊断要点:a疾病的发生包括心理社会因素,明确其与躯体症状的时间关系b躯体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存在已知的病理生理学变化c排除神经症或精神病和躯体疾病。10.异常心理:指个体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发生异

常改变,又称变态心理。

其判断标准:经验标准统计学标准医学标准社会适应标准11.病人角色:角色行为冲突角色行为缺如角色行为适应角色行为减退角色行为强化角色行为异常

12.医患关系模式:a主动-被动型: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昏迷,休克,全麻,有严重创伤及精神病这类病人的医疗过程,此类病人一般部分或完全的失去了正常的思维能力。

B指导-合作型: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急性病病人的医疗过程,病人神志清楚,但病情重,病程短,对疾病的治疗及职业了解少。

C共同参与型: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慢性疾病的医疗过程中,病人不仅清醒,而且对疾病的治疗比较了解。

13.医学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区别:

医学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对象病人普通咨客

范围焦虑性障碍综合性医院有关病人抑郁性障碍精神科及相关的病人睡眠障碍各类行为问题慢性疼痛,无器社会适应不良

质性病变

不明原因躯体症状 强迫性神经症 神经性厌食与贪食 性心理障碍 学习障碍

躯体疾病伴心理反映过程准备阶段问题探索阶段探讨反应阶段分析认识阶段行为转变阶段治疗行动阶段发展阶段疗效评价阶段

结束巩固阶段

实验心理学重点总结 篇5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桑代克: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1913-1914年扩展成三卷本《教育心理学》(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体差异与原因)“教育心理学之父”

存在问题:普心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初创时期(00’-20’);发展时期(20’-50’);成熟时期(60’-70’);深化拓展时期(8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1、研究范式:S—R范式、认知范式、建构范式。

2、研究内容:从只关心学习问题到教与学并重;从只关注认知领域向认知与非认知并举。

3、研究重心:从实验室纯理论研究向教育情境中的实际应用研究。

4、研究思路:强调认知观和人本观统一;分析观与整合观相结合。

5、研究方法:注重质性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现代化与生态化相结合。

6、研究的国际化和本土化。

裴斯泰洛齐:

通过实物教学法的实验,第一次把教育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这一伟大理论,使教育与心理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给后世的教育和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他对人类教育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第三章: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联结-试误说

1、学习实质:S-R的联结

2、学习过程:尝试错误

3、学习的规律:

准备律(学习者进入某种情境时的预备性反应倾向会影响到学习。动机)练习律(重复正确行为会增强联结力量)

效果律(联结的后果会对这个联结有加强或削弱作用)

4、评价:(1)贡献:

以实验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西方最早、最系统的学习理论。有利于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学习的核心地位)。

联结试误说引起了关于学习理论的争论与研究,推动教心的发展(2)局限:

简单化、机械化,抹杀了人类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忽视了认知、观念、理解等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以本能主义为基础,过分强调遗传的作用。

“人当生命发生时,即精子和卵子化合成人时,己具有无数确定的趋向,形成将来的行为。他将来所遇境况与所作反应此时己预定结合。”因此,他把学习的作用只限于“原来的结合或则永久保持,1/16

2015-06-20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周大兴

或则消除,或改变而利导”

二、斯金纳:

1、学习的实质: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2、学习的过程: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反应—强化的过程,有机体的某种自发行为由于得到了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发生的概率。

任何动物都有两类行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行为,它受强化规律制约。

3、关于学习的规律:

正强化:当期望的行为(压杆)出现后,呈现一个愉快刺激(食物),期望行为出现的概率将提高。

负强化:当期望的行为(压杆)出现后,撤销一个厌恶刺激(电击),期望的行为出现的概率将提高。

一级强化(primaryreinforcement):能直接满足个体基本生理需要的强化,如食物、水、温暖、安全、性等。

二级强化(secondaryreinforcement):本来不具有强化性质的中性刺激(灯光),当它与一个一级强化物(食物)反复结合,那么它也具备了强化的性质。

连续强化(continuousreinforcement):每次行为之后都给予强化 间隔强化(partialreinforcement):不定某次行为之后给予强化

消退(不予强化):从原本受到强化的反应中,将强化物完全撤离(不再给食),这时原本受到强化的行为概率会下降甚至消失。

正惩罚(positivepunishment):当不期望的行为出现后(不压杆),施加一个厌恶刺激(电击),不期望的行为出现的概率将下降。

负惩罚(negativepunishment):当不期望的行为出现后(不压杆),撤销一个愉快刺激(剥夺食物),不期望的行为出现的概率将下降。

三、班杜拉

1:有关学习的过程:(1)观察学习的含义:

通过示范进行的学习(间接经验)通过反应结果进行的学习(直接经验)

(2)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复制、动机(外部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2、三元交互决定论:

经典条件反射:交感神经系统的制约反应 操作条件反射:环境刺激决定人的行为 人本主义理论:有机体的内部动因

2/16

2015-06-20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周大兴

认知学习理论:认知结构、人的思想 三位一体的交互决定论:(以行动、环境、个体认知三者的交互决定作用,来解释人类动机、情绪和行为的起源)

导致一果多因或一因多果

3、自我调节论:

个体可以通过观察自己行为的后果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表明人具有理性认知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对环境作出反应或被环境事件所左右。

三个过程:自我观察、自我判断(与标准的差距)、自我反应

4、自我效能原理:

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情境条件

5、评价 贡献:

明确地区分了人类学习的两种基本过程(直接、间接)进一步发展了传统的强化理论(直接、替代、自我)进一步发展了托尔曼的预期概念(结果预期、效能预期)

重要的教育实践意义:个性形成、道德品质和社会性行为的塑造。行为矫正的重要方法:示范模仿疗法

不足:

第一,理论各部分较为分散,缺少内在逻辑联系 第二,理论建立在儿童研究的基础上,但却忽视了儿童自身的发展阶段会对观察学习产生怎样的影响。

第三,虽强调认知能力对行为的影响,但对人的内在动机、内心冲突、建构方式等因素并没有深入的研究

四、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观

1、学习理论:认知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而不是被动地形成S--R之间的联结。

“把同类事物组织成有意义的结构,是认知结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组织和再组织(组织方式:编码,归类)”

2)学习的过程:类目化(概括化)的过程

2、教学理论:结构教学观

1)教学目的: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以便记忆和迁移(对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产生很大影响)2)教学的原则:结构原则、动机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1)动机原则:强调内在动机,而非外部强化 四种内部动机:好奇心、胜任力、互易性、自居

激发动机的方法:提供不确定性信息、设计困境、提供多种答案等。如:发现学习(2)程序原则:(教学必须适应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的特点,按照他们观察和理解事物的方式去表现学科的结构,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3)结构原则:任何知识都可以用简单的结构化形式表达出来,以便于学生理解遵循认知规律

3/16

2015-06-20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周大兴

经济简明扼要地排列学科内容有助迁移。(4)强化原则:

结构主义教学原则的启示:为了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结构的理解;

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教学本身应有新异性,同时要有适当的跨度,难度适中,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

其次,应根据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过程;

同时,应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3、教学应用:发现学习法

(1)发现学习的过程:问题情境、产生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2)发现学习的优缺点:

优点:强调学习的过程;学习兴趣培养;强调直觉思维;创造力培养;强调内部动机;强调信息的组织、提取,而非存储。

缺点:教学进度问题;精英教育;适用学科有限;对教师要求高。

4、评价: 贡献:

(1)学生的主动性、已有的认知结构、内在动机、思维能力的培养——>更符合实际。(2)理论用于实际——>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观念的变化。(3)发现学习被广泛应用。

(4)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重大转变:从行为主义向认知心理学转变,从实验室研究向课堂研究转变,从学习研究向教学研究转变

不足:

(1)教学内容:片面强调结构(某些学科的基本结构并不清楚)(2)教材建设:深广化、抽象化、专家化(与教学实际脱节)(3)教与学:学(夸大了学生的能力)

(4)教学方法:发现(混淆了发现学习与科学发现之间的差异)

五、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说 1,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观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实质性(非字面的)和非人为性(合乎逻辑的)联系的过程。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客观条件: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主观条件:学习者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认知结构中要有适当的相关知识、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将新旧知识、经验发生作用

(3)学习中的动机因素: 认知的驱力(知识、能力)、自我提高的驱力(名誉、地位)、附属的驱力(赞扬、肯定)(4)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4/16

2015-06-20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周大兴

1)表征学习:学习符号的意义

2)概念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 3)命题学习:学习概念之间的关系(5)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同化

同化的模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6)有意义学习的结果:形成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按层次组织起来的概念系统。

已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具备可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可辨别性(又称可分离性,指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稳定性(巩固性、清晰性)会影响到新知识的学习。

2、教学理论:先行组织者模式 1)教学的原则

逐渐分化:从一般到具体、从上位概念到下位概念、从定义到例子

综合贯通:用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知识对新知识加以类推、分析、比较和综合,从而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消除可能引起的混乱。

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Advance organizer)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示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包括陈述性的组织者(当新知识比较陌生)和比较性的组织者(当新旧知识有交叉)

作用:有助于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新知识学习的固着点(新旧知识发生实质性联系的桥梁)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习得意义的保持

3,教学应用:讲解式教学法

提出先行组织者:从认知结构中找到同化新知识的观念

逐步分化:从上位到下位、从一般到个别、从抽象到具体、从定义到例子 4,理论简评: 贡献:

揭示了学生知识学习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即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三种内驱力说恰当地概括了学生的三种学习动机。课堂讲授教学模式经济、便捷、有效。“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被普遍采用。不足:

适于解释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不全适用于解释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只谈及知识的学习和教学,忽视了能力的培养。

认知结构同化论带有思辨色彩,缺少科学实验证据的有力支持。

六、罗伯特·加涅:学习的分类 按学习水平,1965: 信号学习:经典条件反射

刺激-反应学习:操作条件反射 连锁学习:S-R联合

言语联想学习:语言单位的连锁 辨别学习:辨别异同,区别反应 概念学习:刺激分类,概括共同特征 规则学习:概念联合

问题解决学习:高级规则学习

按学习结果,20世纪70年代:

5/16

2015-06-20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周大兴

智力技能:包括前面八类

言语信息:名称、事实、观念等 认知策略:调节控制 运动技能 态度

七、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是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对当前的教学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是一个特定的学习理论,而是许多学习理论观点的统称。

建构主义的思想核心是: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建立起来的。

1、心理学理论背景:(1)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2)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3)维果斯基的社会历史发展论(4)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说(5)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

2、基本观点:(1)知识观:

1,知识并非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2,知识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

3,在具体问题中,知识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4,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个体的经验背景)

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包括: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2)知识并不能准确的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

(3)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6/16

2015-06-20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周大兴

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二)学生观:

1,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儿童的巨大潜能:“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 2,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三)学习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构建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1.主动构建性。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构建者。学习者综合、重组、转换、改造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新信息、新事物、新现象,或者解决新问题,最终生成个人的意义。

2.社会互动性。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和助学者共同构成的罐体,成员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3.情境性。构建主义者提出了情境性认知的观点。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如名词术语),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人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某种社会实践的参与而逐渐掌握有关的社会规则、工具、活动程序等。形成相应的知识。

(四)教学观:

1,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化的、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等高级思维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2,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处理信息的工具以及适当的帮助和支持(权威

协助者、支持者)

3,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在师生以及生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所以,建构主义提倡情境教学、支架式教学和合作学习。

构建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1)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2)………………………差异性,每个人在自己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个性化的、独特的经验,每个人有自己的兴趣和认知风格。所以,在具体问题面前,每个人都会有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形成自己的理解,每个人的理解往往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

(五)评价: 优点:

学生中心——>学习动机 情境学习——>能力发展 强调经验——>兼听则明 两种评价——>全面合理 问题:

否定了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真知灼见,使教学很难经济地进行。轻视传统的考试方式,学校无法完成选择和分配职能。教师的困境。

八、其他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7/16

2015-06-20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周大兴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时发 展对周围是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3.自主感对内疚感(4-5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本阶段的任务是培养勤奋感。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本阶段的任务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时培养自我同一性。

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自我意识的发展: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第四章、学习动机

一、简述韦纳归因理论

(1)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主要归结为八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持久努力、他人帮助。结合三维度八因素组成归因模式。

(2)a、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相反,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或努力,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愧则较少。而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无论对成功或失败均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会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倒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这种看法与我国传统的看法一致。

b、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

c、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而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受到最低评价。因此,韦纳总是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性的维度。

(3)对成功或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4)归因和动机关系

内外部归因——>情感情绪;稳定不稳定归因——>期望;可控不可控归因——>学习投入。习得无助

8/16

2015-06-20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周大兴

二、过度理由效应: 当外在动机出现时,人们会将注意更多地放在外在动机的奖励上,而减少了对活动本身的享受和对满足感的关心。而精神上的激励,比如口头的表扬和非期望中的不固定奖励则不会降低内部动机,鼓励甚至还会提高内部动机。

给学生及时而恰当的反馈:

1、及时(时间太长会失去动机和信息价值)

2、具体

3、经常

三、阿特金森(J·W·Atkinson)的成就动机模式:

1、动机强度(T)=f(个体的需要M×成功的诱因I×期望P)

2、成就动机由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组成,当一个人面临任务时,这两种倾向通常同时起作用,并相互制衡,此消彼长。当二者势均力敌时,个体会感到心理冲突的痛苦;当前者大于后者时,人会奋发上进;当后者大于前者时,人会迟疑退缩。

3、对于力求成功者,当成功的可能性为0.5时,动机的总强度最大;对于避免失败者,当成功的可能性为0.5时,动机的总强度最小

1,动机强度(T)=f(需要M×期望P×诱因I)2,两种成就动机趋向:趋向成功(Ts)、避免失败(Taf)Ts=Ms×Ps×Is、Taf=Maf×Pf×If 3,动机总强度T=Ts-Taf=Ms×Ps×Is-Maf×Pf×If 4,I=1-P(成功的可能性越小,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越强)5,Paf=1-Ps(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小)Ta=Ts-Taf=Ms×Ps×Is-Maf×Pf×If Is=1-Ps、If=1-Pf、Paf=1-Ps 总强度Ta=(Ms-Maf)【Ps×(1-Ps)】

Ms>Maf,力求成功者,Ps=0.5时,T最大 Ms

给学生的任务既不应该太难,也不应该太易,但这并不意味着给学生所有的任务都应是中等难度的,或者说只有一半学生能回答正确。而要考虑:获得成功是困难的,但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又是可能的。

对于力求成功者:安排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和竞争的环境;考核标准相对严格。

对于避免失败者:尽量少安排竞争环境;一旦成功,立即强化;考核标准要相对宽泛;不能当众指责其错误。

9/16

2015-06-20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周大兴

四、成就动机理论的发展:自我价值理论(self-worththeory)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文顿(Covington,1992)

该理论以成就动机理论和成败归因理论为基础,从学习动机的负面着眼,试图探讨“有些学生为什么不肯努力学习”的问题。

1、理论的内容

该理论认为,自我价值感是个体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趋向成功——获得高的自我价值感 避免失败——保护已有的自我价值感 过度努力者(高趋高避):他们会抓住一切机会去获取对自己高能力的感知,同时决不让一点点失败和不足来动摇自己的胜任感,所以他们往往有完美主义的倾向。他们给了自己太大压力,因而处在持续的焦虑和恐惧之中(自我驳斥,克服完美主义的绝对化要求)

追求成功者(高趋低避):设定中等难度的目标,敢于冒险,能够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将成功归因于努力,对学习有责任感和很强的自我效能感。在竞争情境下表现最好,学习很快,自信有活力。不惧怕失败,因为失败不会威胁到他们的胜任感和自我价值。

避免失败者(低趋高避):为了获得胜任感,他们必须保护自己(和自我价值感)远离失败。如果他们体验到一点点失败,他们就会采取很多保护自我价值的策略,如自我设限、外归因等。(及时识别自我设限,勇于突破自我设限)

失败接受者(低趋低避):由于避免失败策略反而往往会导致学生的失败,而如果一个人不断地失败,借口就会变得越来越苍白无力,最终学生会认定自己很无能,他们的自我价值和自我效能感荡然无存,他们甚至会选择放弃,最终成为接受失败型的学生或“失败接受者”,他们将失败归因于低能且认为能力无法改变,于是变得沮丧、冷漠和无助。最后,他们放弃了为保持其自尊和地位的努力,在面临学业挑战时表现出退缩,至少是被动的反应。他们用于学习的时间很少,焦虑水平也很低,对极少获得的成功并不自豪,对失败也并不感到焦虑。(重新树立更现实的目标)

2、自我设限

(1)理论:自我设限又称自我妨碍、自我设阻,是指在表现情境中,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故意给自己的成功施加阻力的行动或选择,如学生在考试之前不努力学习、故意睡得很晚或声称身体不舒服等。

根据卡文顿的自我价值理论,自我设限是一种自我价值保护策略,学生会有意地采取不努力等行为来妨碍自己的学业表现,这样在失败时就可以避免他人对自己作出缺乏能力的评价,而如果成功,这种经历了很多阻碍的成功将会有更高的价值。

(2)表现形式

行为式的自我设限:个体为了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归因而事先采取的一系列个体所能控制的对成功不利的行为策略,如故意拖延、考试前不复习而热衷于其他活动,以及设立过高的成就目标等;

自陈式的自我设限:过分夸大成功中存在的障碍,特别是一些具有状态特质性的事件,如考试焦虑、声称身体不适或遭遇了创伤性的生活事件等。

(3)后果

从表面上来看,人的自我保护行为能够暂时地减轻失败给自己带来的挫折和压力,但从长远来看,自我设限对个体有很大的危害。卡文顿的研究表明,即使个体能使他人不对他们形成低能力的评价,他们也会对自己形成消极的看法,特别是对学生来讲,在学习过程中,过多进行自我设限行为,增大了失败的可能性,会使学生降低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减少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继而又会进一步做出自我设限行为,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中。此外,与没有进行自我设限的人相比,自我设限的人往往会得到他人更低的评价。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自我设限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自我价值保护策略。

(4)性别差异

男孩比女孩更倾向于使用自我设限的保护策略。通常,女孩更多地使用口头的自我设限,比如经常在考试前跟同学说:“我很紧张”、“我在家一点都没好好复习”,而其实她可能并没有那么紧张和焦

10/16

2015-06-20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周大兴

虑,在家里也进行了充分的复习。而男孩则经常采用行为的自我设限,比如故意拖延、放弃尝试机会、选择难度较大的任务、减少学习时间等。口头的自我设限容易破坏人际关系,给人留下虚伪的印象,行为的自我设限会导致更糟糕的成绩。

(5)勇于突破自我设限

1、及时识别自我设限;

2、区分成绩、能力与自我价值;

3、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

五、目标定向理论

德韦克和艾利特(Deweck&Elliott,1988)两种内隐能力观的争论 能力增长观——>掌握目标 能力实现观——>表现目标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一、迁移的分类:

(一)定义: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二)分类:

1,根据影响效果: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

负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及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2,根据抽象和概括水平:横向迁移、纵向迁移

横向迁移:指难度类似的两种情境中的迁移,又称水平迁移。即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纵向迁移:难度不同的两种情境中的迁移,也叫垂直迁移。即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迁移的理论

(一)官能训练说:

由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Woiff)创立

1,人类的观察、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官能可以通过练习而得到加强。学校教育就是对这些基本官能的训练。

2,训练的项目越难,官能得到的训练就越多。3,学习的内容不重要。

4,如果一种官能在某种学习情境中得到训练,就可在与该官能有关的所有情境中自动地起作用

(二)共同要素说:

11/16

2015-06-20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周大兴

1,学习迁移是由于两种学习情境存在共同要素 2,“共同要素”的实质就是两次学习在刺激反应联结上的相同要素。

(三)概括化理论:——

1,概括出两种学习活动的共同原理是迁移产生的关键。2,学习者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实验:水下打靶

(四)关系转换说:——

迁移的产生主要是对学习情境内部关系的概括,学习者“顿悟”了某个学习情境中的关系,就可以迁移到另一个有相应关系的学习情境中去,产生学习迁移。

实验:纸下觅食

(五)认知结构说:

1,影响迁移的三个主要的认知结构变量是: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2,先行组织者可以有效地促进迁移

(六)产生式理论:

1,先后两项技能学习产生迁移的原因是这两项技能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就越大。

2,所谓产生式就是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则,简称C-A规则。一个产生式法则包括一种条件表征IF和一种动作表征THEN。

3,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产生式规则,即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如果…那么…”的产生式。其中一种方法就是编制产生式样例学习。

(七)学习定势说:

定势对后续学习会起到两种作用:促进(熟练,快速适应)阻碍(思维僵化)

三、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

(1)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尽可能相似(如角色扮演、模拟法庭、心理咨询)

(2)重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提高概括水平(学习镭的发现后,向学生提问:“镭的发现表明了科学发现中的什么规律?你能用其他证据支持你的结论吗?)

(3)通过样例进行指导性学习(为学生提供概念或技能在不同情境中加以运用的样例)

(4)应用比较的方法,促进迁移,防止干扰(让学生对人体循环系统和城市水与废弃物处理系统进行比较,找出其相似性和差异性)

(5)帮学生形成条件化知识,掌握产生式规则

(6)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利用定势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同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又要变化问题,帮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或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防止定势的消极作用)

(7)教授学习策略(如教师可通过大声思考来展示其策略的应用;通过自我提问、反思练习等来训练元认知)

第十二章、教学设计

一、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1,认知领域——

知识:对所学材料的记忆,包括对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回忆。(记忆:说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句子的结构成分)

领会: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用自己的话表述《庖丁解牛》)应用:将所学材料应用于新的情境之中。(自己动手连电路,理解串联和并联)

分析:将整体材料分解成其构成成分并理解组织结构,包括对要素的分析、关系的分析和组织原

12/16

2015-06-20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周大兴

理的分析。(区分文章中的叙述部分和议论部分)

综合:将所学的零碎知识整合为知识系统。(根据社会实事材料,写一篇评论性文章)评价:对所学材料作价值判断的能力,包括按材料的内在标准或外在标准。(阅读一篇研究文献,评价其长处和不足)

2,情感领域

接受(选择性注意)、反应(兴趣)、价值化(态度和欣赏)、组织(人生哲学)、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稳定的一致的可预期的行为)

3,动作技能领域

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二、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

1,R.F.Mager的行为目标:ABCD模式

A(audience)学生、B(behaviour)行为、C(condition)条件、D(degree)标准

优点:具体、清晰

缺点:只强调了行为结果而未注意内在心理过程。(教师可能因此只注意学生的外在表现,而忽视学生内在的能力、情感、态度的心理变化。)2,N.E.Gronlund内部心理过程加外显行为 基本形式:

3、E.W.Eisner的表现性目标(情感学习领域)只规定活动,不规定学习结果;通过具体言行看成是思想意识的外在表现;尽可能避免使用如“增强……意识”、“培养……态度”、“提高……能力”等抽象的术语

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测量学习者在情感、态度领域的学习目标: 学习者表示喜欢这类活动。

在各种活动中,学习者能选择参加这类活动。

学习者带着热情参加这类活动(承担义务,遵守各项规定等)。学习者很有兴趣与他人讨论这类活动。学习者鼓励他人参加这类活动。教学目标的陈述标准:

要陈述学生内在心理状态的变化,而不是教师的行为。

教学目标应该反映学生学习的类型(比如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

力求明确、具体,并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使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

13/16

2015-06-20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周大兴

三、教学的方法:

1、合作学习:

异质分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性别、性格、兴趣、能力类型、学业成就、自我约束力等)积极互赖:目标互赖、奖励互赖、角色互赖、资源互赖、任务互赖 个人责任:角色互赖、责任承包、随机提问、个别测试

人际技能:如表达感谢、注意听他人讲话、鼓励他人参与、提建议、询问原因、有礼貌地表示不赞同,建设性解决冲突的技能等。

团体历程:总结过去、分析现在、展望未来

合作学习中的人际技能:听取、说明、求助、自控、帮助、建议、协调(福利、阻止、分担)

2、支架式教学:

(1)教师的角色:临时性的、过渡性的辅助者(2)教学过程:支架淡出 预热:引入学习情境

探究:引导学生尝试探究问题情境中各种可能的方向。启发式对话,或演示问题解决的原型;逐渐增加学生独立的探究成分。

独立探索: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和问题。

(3)教学目的:学生的独立学习

四、教学效果的考核与评估:

(一)量化评估:标准化测验或教师自编测验

1、选择题:—— 优点:

可以测量多种层次的学习结果 评分客观且迅速

试题量大,减少误差,提高效度

通过错误项的选择可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缺点:

干扰项的编写较费时间,且需要技巧 难以考核综合、表达等能力 无法测量思维过程 猜测率问题

(2)编写原则:

1)题干意义完整并能表达一个确定的问题; 2)题干简明;

3)诱答项应具有似真性; 增加诱答项似真性的方法:

使用学生共同的错误观念或过失来作为诱答项; 在正确项和诱答项中使用同样“精确的”、“重要性”等堂皇的用语来叙述; 诱答项的长度和措辞的复杂性与正确项相似;

在诱答项中使用额外的线索,如具有科学味道的答案,或与题干有语义联系的答案等。4)不能对正确答案有任何暗示; 暗示的主要表现: 语法结构上不一致。(如正确答案语法正确,诱答项语法错误等); 各选项在逻辑上不同,如正确答案中用“有时”“通常”等修饰词,诱答项中用“总是”“从未”

14/16

2015-06-20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周大兴

“所有”等修饰词;

正确答案使用与题干相同的词; 答案的长度有明显差异;

各题正确答案在选项中有一定的规律。

5)同一测验中每一个试题之间应相互独立避免牵连; 6)选项的文字描述力求简短精炼; 7)尽量避免“以上皆是”“以上皆非”的选项;

学生只要知道在选项中有两个是正确的,他就会选择“以上皆是”; 学生只要发现有一个选项是错误的,则马上就可以排除“以上皆是”;

在最佳答案型的选择测验中,所有答案只是适合程度的不同,而绝无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所以在使用“以上皆非”时,可能引起很大争论。

2、是非题:

优点:容易编制、评分客观、取样广泛

缺点:仅能测量知识层次中最基本的结果,而无法测量高层次的学习结果;猜测率问题。(2)编写原则:

考核的内容应具有考核价值(不要为了设计试题方便而考核一些无关紧要、细枝末节的内容); 要多测量理解能力,而不是记忆力;

一个题目中只能有一个中心问题,或一个重要概念,避免两个以上的概念在同一题中出现(半对半错,似是而非);

是非界限分明,避免使用模棱两可的语句; 尽量使用正面陈述,避免否定和双重否定语句; 正句和误句的排列要随机化,且数量应大致相等。

3、匹配题:

优点:可在短时间内测量大量相关联的事实材料,编写容易

缺点:仅能测量低层次的教学目标,且容易提供额外线索较难找到符合教学目标的同质性材料(2)编写原则:

同一题中,题干(包括选项)必须同质;

选项的数目要多于题干的数目,而且不限制每个选项被选择的次数(可降低猜测率); 4-7个项目最佳,不要超过10个。

4、填空题:

优点:受猜测的影响小,评分客观

缺点:偏重于测量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测量的目标层次较低(2)编写原则:

1)空白处的答案应是唯一的

2)空白处所填的应是关键词语,且要和上下文有密切联系,不至于填写困难 3)空白处不能太多,以免句子支离破碎,不利于学生理解题意

4)尽量将空白放在句子的后面或中间,而不要放在句子开头(因为思维的逻辑应该是先提供充分的证据,然后再要求学生做什么)

5)所有空白处的线段长度应当一致,以免产生暗示作用 6)若答案是数字,应指明单位和数字的精确程度

5、简答题:

15/16

2015-06-20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周大兴

优点:容易编制,不受猜测的影响

缺点:评分不够客观;无法考核分析、综合、评价等高层次教学目标。

(2)编写原则:要确实能使学生能用简单的语言来回答;答案应只有一个;尽量避免只考机械记忆的题,应注重知识的应用;尽量使用直接问句来提出问题。

6、论述题:

优点:可测量高层次教学目标;可提高学生的思考、应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可增进写作能力;受猜测因素的影响小。

缺点:数量有限,试题取样范围小,存在代表性问题;评分主观性强(评分者内部一致性问题);作答和阅卷都相当费时。

(2)编写原则:要考察高层次教学目标,如综合、评价等;答案应具有相对统一的定论;一般不允许学生选择问题回答(等值性问题);最好在题目中能给出回答本题所需时间。

(二)质化评估:

档案袋评估(portfolio evaluation)

(1)定义:教师依据教学目标与计划,请学生持续一段时间主动收集、组织与省思学习成果的档案,以评定其努力、进步、成长情形。

(2)档案袋的内容:课内学习情况记录和课外学习情况记录两部分,有时还包括家校联系的记录。

(3)档案袋的类型

展示型档案袋:主要收集能够反映个人所取得的成就的材料,如自己的最佳作品、自己的代表性作品、自己的获奖证书、奖章等。

过程型档案袋:主要收集反映不同时间阶段的个人表现的材料,其中不仅有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也有最初的、不太成熟的作品,如一篇文章的初稿、修改稿和定稿都可以收集在档案袋中。

实验心理学重点总结 篇6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进行,不为被观察者所知,他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较少或没有收到“环境的干扰”。因此,应用这种方法有可能了解到现实的真实状况。

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为了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在编制心理测量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

实验法:在实验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干预被试者的活动,创造某种条件使某种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这是实验法和观察法的不同之处。

个案法: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方法。它是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方法发展而来的。个案法要求对某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由于个案法限于使用少数案例,研究结果可能只适合于个别情况。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经验主义、联想主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塔式、精神分析学派 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一、大脑的结构:大脑半球的表面布满深浅不同的沟和裂。沟裂间隆起的部分称为脑回,有三条大的沟裂,即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这些沟裂将半球分成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几个区域。大脑半球的表面由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鞘神经纤维覆盖着,呈灰色,叫灰质,也就是大脑皮层。大脑半球内面是由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组成,叫白质。

二、大脑皮层的分区及机能

1、初级感觉区:初级感觉区包括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

视觉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内,属布鲁德曼的第17区,他接受在光刺激的作用下由眼睛输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如对光的察觉等。

听觉区:在颞叶的颞横回处,属布鲁德曼的第41,42区,它接受在声音的作用下由耳朵传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听觉,如对声音的察觉等。

机体感觉区:位于中央沟后面的一条狭长区域内,属布鲁德曼的1,2,3区,它接受由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传入的感觉信号,产生触压觉、温度绝、痛觉、运动觉和内脏感觉等。

2、初级运动区:即布鲁德曼第4区,称为躯体运动区,简称运动区。

3、言语区:对大多数人来说,语言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较广大的闹区组成。

4、联合区:人类的大脑皮层除上述有明显不同机能的区域外,还有范围很广、具有整体或联合功能的一些脑区,称联合区。联合区不接受任何感觉系统的直接输入,从这个脑区发出的纤维,也很少直接投射到脊髓支配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三、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

从结构上说,人的大脑右半球略大和重于左半球,但左半球的灰质多于右半球;左右半球的颞叶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颞叶的不对称性是和丘脑的不对称性相关的;各种神经递质的分布,左右半球也是不平衡的。从功能上说,在正常情况下,大脑两半球是协同活动。进入大脑任何一侧的信息会迅速地经过胼胝体传达到另一侧,作出统一的反映。

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该半球主要负责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定位于右半球。什么叫神经元?它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神经元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试说明神经冲动传导的基本方式,什么是电传导和化学传导?

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机械的、热的、化学的或电的)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的传导(单个神经元内的传导)实际上是一个神经内局部产生的电位差引起。神经冲动的传递(两个或多个神经元之间)

神经冲动由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要经过突触。突触是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部位。

电传导:是指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神经冲动沿着神经的运动,跟电流在导线内的运动不同。电流按光速运动,每秒30万公里,而人体内神经兴奋每小时运行的速度只有3.2~320公里。

化学传导: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借助于神经递质来完成的。当神经冲动到达轴突末梢时,有些突触小泡突然破裂,病通过突触前膜的张口处将存储的神经递质释放出来。当这种神经递质经过突触间隙后,就迅速作用于突触后膜,并激发突触后神经元的分子受体(另一种化学物质),从而打开或关掉膜内某些离子通道,改变了膜的通透性,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实现神经兴奋的传递。这种以化学物质为媒介的突触传递,是脑内神经元信号传递的主要方式。什么是感觉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常常是从认识事物的一些简单属性开始的。我们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这就是感觉,因此感觉也可以说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在人的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近刺激和远刺激+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近刺激是感觉器官直接接触收到的刺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属于物体自身的,因而不会有很大变化。感觉的编码

所谓编码是指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感觉编码。

19世纪德国著名生理学家缪勒最早研究了感觉编码问题,并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他认为:

1、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的特殊的能量,它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

2、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

3、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感觉不决定于刺激的性质,而决定于感觉神经的性质。

缪勒的神经特殊能量学说否定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认识论上是错误的。

感觉编码的研究形成了两种有代表性的理论。一种叫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另一种理论叫模式理论或模块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编码是由整组精神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

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起的。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作用反映;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我们称之为感觉阈限和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人的感觉。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相反,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则感受性越大。因此,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E=1/R在这个公式中,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它们的强度只有达到一定的差异,才能引起差别感觉,即人们能够察觉出来它们的差别,或把它们区别开来。这种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察,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差别阈限越少,即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越小,差别感受性就越大。

为了引起差别感觉,刺激的增量与原刺激量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一下公式来表示:K=△I/I。其中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K为一个常数。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对不同感觉来说,K的数值是不同的,即韦伯分数不同。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感觉是由一定刺激引起的。因此,感觉的大小与刺激强度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刺激的物理强度的变化,并不一定引起感觉产生等量的变化。视觉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感觉。它主要由光刺激作用于人眼所产生,在人类获得的外界信息中,80%来自视觉。

视觉的生理机制

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构成。

眼球壁的内层包括视网膜和视神经内段。网膜为一透明薄膜,是眼球的感光部分,其中有感光细胞:椎体细胞和棒状细胞。

眼球内容物包括晶体、房水和玻璃体,它们都是屈光介质。颜色的定义

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颜色的分类

光谱颜色:光源光线颜色

吸收颜色:指物体表面反射出的颜色,而不是吸收光波的颜色。颜色的混合:分为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

色光混合是将具有不同波长的光混合在一起。色光混合是一种加法过程,即将各种波长的光相加。颜料混合是指颜料在调色板上的混合,或油漆、油墨的混合,颜料混合是一种减法过程,即某写波长的光被吸收了。

减法原则:讲混合光中的一部分抽取出去,通常利用滤镜来实现。色觉缺陷包括色弱和色盲 色觉理论 1)三色说: 托马斯·杨:人的视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红、绿、蓝)。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

赫尔姆霍茨:认为每种感受器都对各种波长的光有反应。但红色感受器对长波更敏感;绿色感受器对中波更敏感;蓝色感受器对短波更敏感。因此,当光刺激作用于眼睛时,将在三种感受器中引起不同程度的兴奋。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相应的比例活动而产生的。评价:得到一些实验的支持,但不能解释红绿色盲的现象。2)对立过程理论(黑林,四色学说)

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如在光刺激时,黑-白视素异化,产生白色经验; 没有光刺激时,黑-白视素同化,产生黑色经验。在红光刺激下,红-绿视素异化,产生红色经验; 在绿光刺激下,红-绿视素同化,产生绿色经验。在黄光作用下,黄-蓝视素异化,产生黄色经验; 在蓝光作用下,黄-蓝视家同化,产生蓝色经验。

许多实验结果支持该理论,并可解释红绿色盲 3)混合理论

人眼对光的反应过程存在着3个水平。

第一个水平是生物水平,即视网膜中存在着3种视锥细胞:红、绿、蓝。第二种水平是红色视锥细胞和绿色视锥细胞可以生成黄色的感觉。

第三种水平是经过上述两种水平后的视觉信息根据黑林的对立过程进行对颜色的加工。视觉的时间和空间因素 视觉中的空间因素: 视觉对比: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分成明暗对比与颜色对比。视敏度:即视力,是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细节的能力。视觉适应:

暗适应: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明适应: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像。

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闪光融合和视觉掩蔽

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

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现象称为视觉掩蔽。

知觉

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综合与解释)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就是知觉。

认知心理学强调知觉是人脑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感觉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和意义的解释

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 知觉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感觉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

知觉需要借助于过去的经验,在大脑中综合物体的不同属性,从而形成物体的完整映像。知觉受到人已有的经验、态度的影响。同样的物体,不同的人对他的知觉会有差别。联系

感觉和知觉同属认识的初级阶段,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感觉的有机综合; 感觉和知觉常合称感知。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是怎样?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的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和对象。知觉过程是从背景中分出对象的过程。

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

当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时,原来的知觉对象就成为背景,而原来的背景便成为知觉的对象。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相互转化,而且相互依赖。人们知觉某一对象,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点,而且受对象所处背景的影响。

在不同背景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知觉可能是不同的。

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不仅存在于空间的刺激组合中,而且存在于时间系列中。

可见,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像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叫知觉定势。什么叫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恒常性是怎样产生的?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恒常性现象在视知觉中表现得很明显,视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形状、亮度、颜色恒常性等。图形组织的原则有哪些

1、邻近性。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为图形。

2、相似性。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

3、对称性。在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4、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几条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5、共同命运。

6、封闭。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7、线条朝向。方向对图形组合也有重要意义。

8、简单性。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什么叫双眼视差?怎样解释它在深度知觉中的作用?

人们知觉物体的距离和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叫两眼视察。

双像:如果两眼成像的网膜部位相差太大,那么人们看到的将是双像,即把同一个物体看成两个。当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时,人们看到单一的物体;当视像落在网膜非对应部位而差别不大时,人们将看到深度和距离;两眼视差进一步加大,人们将看到双象。双眼深度线索随距离增加而变化,当距离超过1300米时,两眼视差为零,对判断距离便不起作用了。错觉理论

(一)眼动理论

观点: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视图形的某些特定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误差,因而产生错觉。评价:可解释一些错觉现象;但稳定网像的实验表明眼动不是产生错觉的真正原因。

(二)神经抑制作用理论

观点: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的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人们看到的轮廓发生了相对的位移,引起几何形状和方向的各种错觉。评价:将错觉解释与现代神经生理学联系起来是其优点;但只强调网膜水平上感受器的相互作用,而忽视了错觉现象和神经中枢的融合机制的关系是其不足。

(三)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 观点: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现象。评价:将错觉与知觉恒常性联系起来,影响较大。但仍有错觉现象难以解释。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无意识? 意识: 不同角度的理解

是一种觉知: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

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是一种心理状态:无意识--注意 无意识: 概念

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种类

无意识行为:自动化的行为不受意识控制(多余的小动作,说话中的口头语等)。对刺激的无意识:没有觉察到对其行为产生影响的事件。盲视:由于脑损伤而引起(对刺激物视而不见)。注意有哪些分类?

1)不随意注意

概念:~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原因:

①刺激物自身的特点: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运动变化等。②人本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等。2)随意注意

概念: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原因:

①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②对兴趣的依从性。③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④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⑤对人格的依从性。3)随意后注意

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例如,学开车等某些技能时要注意培养随意后注意)。① 对活动浓厚的兴趣 ② 活动的自动化

简单评述注意的几种认知理论(简答用加黑)

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在加工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它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比喻: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衰减理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过滤器与衰减理论的共同之处: 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

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

反应选择模型或后期选择理论: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

中枢的分析结构可识别一切输入,但输出按其重要性安排,这种安排依赖于长期的倾向、上下文和指导语。多阶段选择理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任务的需求。

认知资源理论:注意不是一个容量有限的加工通道,而是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

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

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

双加工理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

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

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什么是记忆?记忆的种类及各自的特点有哪些?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即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记忆与感知觉不同。记忆是一种积极、能动的活动。记忆是保存个体经验的形式之一。

记忆的分类

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时空关系)

情景记忆: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语义记忆: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定时空无关。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根据意识参与的程度)

内隐记忆: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又称无意识记忆。外显记忆: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又称受意识控制的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时间)

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0.25~2s)保存下来,这种记忆称为~。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5s到2分钟。成分包含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内容)

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的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组装家具的步骤,灭火器的使用方法步骤等)。

记忆包括哪些重要过程?

信息编码: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说是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

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

提取: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记忆好坏通过其表现。

影响长时记忆遗忘的因素是什么? 编码时的意识状态

①有意编码效果好于自动编码。②组织活动参与可促进编码。加工深度

什么是内隐记忆?研究内隐记忆有什么意义?

内隐记忆: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又称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内隐记忆不易受到影像而且能够保持较长的时间,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方面有很大意义。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关系是什么?

(一)加工深度

(二)保持时间

在外显记忆中,回忆量会随着学习和测验之间时间间隔的延长而逐渐减少。内隐记忆能够保持较长的时间。

(三)记忆负荷量

记亿的项目越多,越不容易记住,这一规律仅适用于外显记忆。内隐记忆成绩并没有受到词汇数目增加的影响。

(四)呈现方式的改变

(五)干扰因素

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约干扰,如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现象。但内隐记忆不易受到干扰 简述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内涵

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认识。特征

概括性:抽取共同特征和规律 间接性:借助的媒介和知识经验

是对经验的改组(对头脑中的概念、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重组)为什么说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

思维是对输入的刺激进行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它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概念,利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解决人们面临的各种问题。但思维又离不开感觉、知觉、记忆活动所提供的信息。只有在大量感性信息的基础上,在记忆的作用下,人们才能进行推理,作出种种假设,并检验这些假设,进而揭示感觉、知觉、记忆所不能揭示的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问题解决过程中可采用哪些策略? 算法(algorithm)

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即把问题解决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优点:保证问题解决。

缺点:需要大量尝试,费时费力。启发法(heuristic method)

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手段-目的分析 逆向搜索 爬山法

什么是创造性?它包括哪些心理成分?

概念: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创造性的心理成分 1.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①流畅性(fluency)e.g.国家-家庭-庭院-院落-②变通性(flexibility)e.g.列红砖的用途 ③独特性(originality)2.远距离联想能力

远距离联想能力(remote association)是在彼此相距很远的观念间看出其关系的能力。远距离联想测验:说出第四个词 3.有关的人格因素

什么是动机?它具有哪些功能? 动机的涵义

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为了拿奖学金而努力学习)

指向功能(为了努力学习而选择天天在图书馆看书)维持和调整功能(假期一直坚持学习)试评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需要由五个等级构成: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都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与生俱来的。

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的关系:

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只有满足低级需要的基础上,才出现高级需要。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并非是对立的,低级需要部分满足可产生高级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

试说明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动机与行为效率

同一行为可有不同动机(每个人学习的动机不同);同一动机产生不同行为(旅游动机所采取不同的方式)。同一个人行为动机多种;良好动机不一定良好结果。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①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具有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的特点。

②情感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它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联系:

①历史上统称为感情。②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情绪来表达;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

☆培养创造力的方法有哪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它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那么,该如何培养创造力呢?

一、富有创造力的灵感只赋予那些勤于钻研的人

灵感的出现是在解决问题而又百思不得其解时,由于受到某种因素的启发,出现“顿悟”,使问题忽然迎刃 而解。有人把灵感看成“天赐”,其实,“天才出于勤奋”。灵感是创造力的一个要素,而灵感的出现需要有深厚的知识功底。人们运用这些知识时,其中潜伏着的智力因素便又表现出来,可以解决更为广泛的问题。譬如,一块大石头挡住去路,有的人马上想到用撬棍把大石头搬走。在另一种场合,如汽车陷入泥土里,同样想到了撬棍,甚至由此发明了新式起重机。

二、创造力来自不懈地追求创新的欲望

没有很强的创造欲望,创造活动便不能进行。美国的电话发明家贝尔,少年时代智力表现平平,而且贪玩,但后来受到祖父的影响,唤起了强烈的求知欲,并对发明创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在少年时代便设计了一种比较轻快的水磨。这说明,创新的欲望与对创造的不懈追求是创造成功的重要条件。

三、顽强的意志是发挥创造力最宝贵的品格

在任何领域里,要想获得成功,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与拼搏精神是不可能的。歌德说过:“没有勇气一切都完了。”良好的意志品质不仅表现为坚持到底的顽强毅力,还表现在辨明方向、看清利弊之后的当机立断,能排除各种干扰,在挫折面前不回头,成绩面前不忘乎所以。”

四、虚心好学使创造力更丰盈

虚心好学,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超越自我的浅薄。你可根据自己设定的目标,准确地学习内容,能从所学的内容中推演出新观念,并在与别人交谈或日常生活中获得灵感和启发。

五、不拘泥于传统的观念,敢于标新立异

创造力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对原来框架的突破与发展,否则便不成其为创造。对大多数人来说,由于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很容易产生一种思想惰性,对他人超乎常规的想法和作法又往往多加指责。要想做出成绩,重要的是要有打破定势、标新立异的思想品格。

人格成因

(一)生物遗传因素

(二)社会文化法

(三)家庭环境法

(四)早期童年经验

(五)学校教育法

(六)自然物理法

实验心理学重点总结 篇7

关键词: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对策

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1]。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作为广东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进行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是凝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也是展现广东科技创新实力的重要窗口[2]。提升高校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科技创新能力,对于提升广东的核心竞争力,支撑广东产业升级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由于一些内部和外部的因素影响,使得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科技创新能力未能很好发挥。如何激活省级重点实验室,提升其科技创新能力,成为管理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

1 中山大学( 医科) 省级重点实验室情况分析

经过多年的建设,中山大学( 医科)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在汇聚资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中山大学医科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为进一步发挥重点实验室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本研究对中山大学( 医科) 鼻咽癌诊治、眼科学与视觉科学、肾脏病、肝脏疾病研究、营养膳食与健康、重大神经疾病诊治研、结直肠盆底疾病研、新药设计与评价、恶性肿瘤表观遗传与基因调控、糖尿病防治等10 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进行了梳理,以期为相关部门推动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供参考。

1. 1 汇聚高层次人才情况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在汇聚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截止2014 年12 月,中山大学( 医科) 10 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共有院士1 名,长江学者8 名,杰青20 名,973 首席5 名,同时还吸引了一批千人和青千,成为高层次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

1. 2 承担重大科学研究任务情况

经过多年建设,广东省重点实验室逐渐成为中山大学( 医科) 承担国家重点、重大任务的主要阵地。根据2011 年- 2014 年4 年的数据统计,中山大学( 医科) 10 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共承担了包括973、86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超过1000 万以上的项目8 项,占医科的81% 。

1. 3 科研产出情况

科研产出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体现形式。从2011- 2014 年中山大学( 医科) 10 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所发表的SCI > 10 的论文来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每年平均达到14 篇。此外,科研成果的转化也取得的突破,共有8 项专利获得转让。广东省鼻咽癌诊治重点实验室马骏教授的科研成果 “鼻咽癌防化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基础的研究”获得2012 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1. 4 存在的不足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省重点实验室在管理运行中均或多或少的存在诸如 “学术委员会的作用未得到很好发挥”、“依托单位的支持力度不够”、“实验室的管理制度未能很好落实”、 “主动围绕国家、地方需求组织科学研究的能力不强”、 “实验室主任的作用未能很好发挥”等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影响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

2 影响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分析

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管部门的引导、支持、约束及依托单位的保障支持等外部因素,也有学术带头人的影响力、创新的文化氛围等实验室的内部因素。本研究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以中山大学( 医科) 10 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为实例,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以下几个影响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

2. 1 外部因素

2.1.1缺乏稳定的经费支持。重点实验室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和系统的工程,稳定的经费支持是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围绕重大需求进行自由探索,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3]。目前广东省重点实验室除了在立项时获得200万的经费支持之外,实验室没有稳定年度建设经费支持。省重点实验室只能依靠争取竞争性项目经费维持生存和发展,科技创新研究往往难以稳定、持续进行;另一方面,由于经费缺乏,不但无法购置高水平的实验室仪器设备,也难以吸引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并影响到高水平、实质性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开展。从我们对中山大学(医科)10个省重点实验室骨干人员的调查来看,95%的PI认为缺乏稳定经费支持被认为是影响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因素。

2.1.2未能形成良好的并行之有效的实验室引导、激励和规范约束机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规则对促进其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升起到重要的引导激励和规范约束作用[4]。目前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实行4年为一个周期的评估制度,考核评估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4个档次。评为“优秀”的给予30万元经费奖励,评为“良好”的给予15万元的经费奖励,但几乎没有实行淘汰。由于没有淘汰机制,因此评估对重点实验室的约束作用未能很好发挥;同时,由于评为“优秀”或“良好”的经费奖励额度偏低,且为一次性奖励,因此对重点实验室的激励作用也不大。评估的指标体系包括“研究成果及学术技术水平”、“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经费及设备实力”、“管理运行”等4个一级指标,12个2级指标[5]。从指标体系的设置来看,偏向于对成果、项目、人才等数量的比对,缺乏引导重点实验室面向广东乃至国家的战略目标开展创新研究及引导重点实验室重视创新质量的指标,对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不明显。

2. 1. 3 依托单位的保障支持有待加强。依托单位是承担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的具体负责单位。《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的管理办法》 ( 粤科财字〔2012〕58 号) 规定[5],依托单位要重视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能给予稳定的支持,提供必需的后勤保障,保证省重点实验室正常运行,为实验室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条件和学术活动环境。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部分依托单位对重点实验室的保障支持是不够到位的,主要表现在实验场地不足、实验室团队建设及创新人才培养未能纳入依托单位的整体规划中并加以落实、学科建设经费不足等方面。在调查中发现,单位重视,保障支持到位的重点实验室,无论其管理的规范性、创新的活跃性都明显强于保障支持不足的重点实验室。例如: 广东省结直肠盆底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由于依托单位高度重视,把其作为推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学科建设的引擎之一,给予充足的场地和运行经费保障,设立专门的实验室管理行政人员,而该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也就特别齐备,执行的特别到位,显示出很强的科技创新势头,并于2014 年度广东省的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评为优秀。可以看出,在重点实验室尚未有稳定经费支持的情况下,依托单位的保障支持成为影响省级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的关键所在。

2. 2 内部因素

2. 2. 1 重点实验室领军人物及其团队的作用有待加强。科技人员是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形成与提升的重要因素和关键因子[6]。目前,我省的重点实验室尚未建立稳定支持的机制和年报制度,缺乏外部强制性的引导、激励和约束机制,重点实验室主任( 领军人物) 作为实验室的学术带头人缺乏发挥学术决策、前瞻布局、组织指挥、汇聚创新团队的外部动力和约束力。在此情况下,部分重点实验室主任把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等同于一个科研项目来对待,对于重点实验室的创新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缺乏长远规划; 验收之后,实验室的建设也就基本处于被动和停滞的状态。团队成员之间围绕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的实质性合作少,相当一部分属于拼凑性质的临时组合。这种状况影响了重点实验室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2. 2. 2 管理运行制度未能严格落实,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机制有待完善。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是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的管理办法》 ( 粤科财字 〔2012〕58 号) 要求省级重点实验室要按照 “开放、流动、竞争、创新”的原则,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评价机制、管理运行机制。从现有的省重点实验室来看,大部分都制定了系列的管理办法,例如实验室的仪器使用管理办法、开放课题管理办法等等。但归纳起来尚存在2 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是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机制体制缺少或者不完善。例如不同学科之间、与国内外知名实验室之间的交流合作及协同创新的机制; 研究团队的管理、发展、考核机制; 科技创新文化氛围; 实验室PI的准入及推出机制,等等。这些引导和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机制体制很少,不成体系,从而导致实验室的创新研究没有制度保障。另一方面是对现有管理运行机制的执行不到位。除了诸如实验室仪器管理等日常性的一些规章制度落实比较到位之外,其他有关科技创新管理制度的落实大部分不到位。

3 提升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我们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实践,提出了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形成与提升的分析框架[7~8]( 如图1 所示) ,并围绕分析框架,提出了提升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3. 1 加大投入,建立稳定支持的机制,形成强大的科技创新外部推力

科技主管部门给予重点实验室的经费支持,是省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的 “外部拉力”; 重点实验室人员依靠更多的研究成果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则是省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的 “内在推力”,两者协同,形成省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的动力源。重点实验室的科技创新与一个项目不同,具有持续性、稳定性、长期性的特点,需要稳定的经费支持方能使研究人员摒弃浮躁,全身心投入科技创新之中。没有 “外部拉力”的持续作用,省重点实验室的科技创新只能依靠单一的 “内在拉力”维持,为了获得经费支持,容易使重点实验室的创新研究出现 “哪里有钱往那里转,哪里好拿钱往那里钻” 的情况,从而极大影响重点实验室的科技创新。

目前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有200多个,一下对所有重点实验室给予稳定支持可能没那么多经费。可以考虑对现有的省重点实验室进行一次严格的评估,优胜劣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广东省优势和区域创新的需要,选择一批基础好,实力强,创新活力足的省重点实验室给予稳定支持,并形成稳定支持的机制,从而进一步激活省重点实验室的创新活力。

3.2健全评估考核,建立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评估规则,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健全的重点实验室评估机制和科学的评估规则对促进省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重要的激励和约束作用。现阶段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每四年进行一次评估,评估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 “学科目标与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及其转化、学术技术水平、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经费及设备实力、运行与管理”等6 个方面。考核评估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4 个档次,对优秀、良好的分别给予60 万和30 万的一次性经费奖励,对不合格的,撤消其省重点实验室称号。由于评为 “优秀”也仅仅是获得一次性的60 万经费奖励,激励水平较低,激励作用有限,因此其约束效应也就不高。此外,评估规则也未能突出对原始创新、质量贡献、创新成果转化的引导。

建议要建立与科技创新相符合的评估规则和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要及时更新省重点实验室的评估指标体系,考虑加大原始创新、创新成果转化、创新机制等要素的比重,引导实验室向创新质量、服务贡献、科教结合、创新文化方面发展,通过科学的评估机制,形成重点实验室 “创新—激励- 再重新”的良好激励约束机制。

3. 3 创新实验室管理运行制度,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制度保障

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是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效率不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脱节[9]。作为大环境下的一个微环境,省级重点实验室也存在这种问题,推动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迫切需要突破科技创新的机制性障碍,充分发挥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的优势,推动相关创新力量的协同共进,从而实现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的根本提升。

一是要确立重点实验室非法人相对独立实体的地位,充分激活其创新动力; 二要建立重点实验室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实现组织管理从封闭、分割向开放、协同转变; 三要建立科学的重点实验室资源配置办法,实现科技创新资源从孤立、分散的状态向汇聚、融合的方向转变; 四要建立重点实验室与国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机制,通过与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的高水平、实质性合作,实现科技创新能力的跨越性发展。五要以科学的评价体系为抓手,建立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

3. 4 落实依托单位的责任,形成有效的保障支撑机制

依托单位是承担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保证重点实验室良好运行的具体负责单位。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不同于一个项目的执行,其内容更加宽泛,时间上具有持续性,维持其运行需要大量的经费( 如实验室建设费、仪器更新及维护费、开放课题经费、对外开放费用等等) ,没有经费支持实验室的创新能力建设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在目前主管部门尚未有稳定经费支持的情况下,实验室的管理运行和持续的创新动力主要来源于依托单位的保障支持。

要把依托单位的支持列为重点申报、验收、评估的重要指标,加大权重,并使这种支持成为依托单位的机制性措施,避免对重点实验室的支持因人员变动,领导变化而有所改变的情况,从而为重点实验室的科技创新提供持续性的动力和良好的客观环境。

参考文献

[1]汪敏娟.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战略的浅析[J].科技资讯,2013(16):186-187

[2]李岱素.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11)63-65

[3]黄锦成,谢岗.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评估体系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4):95

[4]危怀安,王婉娟,韩庆元,等.自主创新能力演化的体制性因素及作用机理[J].软科学,2013(3):4-7

[5]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的管理办法(粤科财字〔2012〕58号).2012

[6]危怀安,杜娟.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问题研究的新近进展[J].学术论坛,2009(5):176-179

[7]李艳红,赵万里.发达国家的国家实验室在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作用[J].科技管理研究,2009(5):21-23

[8]樊红梅,田愉,荣良骥.地方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分析——以甘肃为例[J].甘肃科技,2010(6):1-5

实验心理学重点总结 篇8

关键词:创新机制;重点教学实验室;学科建设

一、引言

现代通信与重点教学实验室隶属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2004年通过广东省重点教学实验室评估,是目前我校三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之一。多年来,该实验室在信息学院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省重点教学实验室的支撑作用,更好地将其整合到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中,我们对重点实验室的创新机制作了一定探索,取得了可喜效果。

二、现代通信重点教学实验室简介

2000年在广东省和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共同支持下,先后投入了四百多万元筹建现代通信技术重点教学实验室,实验室场地面积468平方米,实验室包括通信原理实验室、通信技术实验室、通信硬件实验室、通信网络实验室、程控交换实习室等,设备资产420万。2004年3月,广东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现代通信实验室作了评估并确定为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重点实验室,2010年广东省教育厅批准该实验室作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

实验室大致情况如下:1.基础设备投资较齐全,涵盖范围广;2.实验设备使用率高,工作任务繁重,实验设备老化情况较多;3.实验室管理制度完善,工作人员积极性高;4.实验设备的先进性能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相应支持;5.实验室大型设备为专业建设提供保证。

三、实验室机制改革思路

实验室机制改革分三步完成:一是平台的整合;二是实验教学体制的革新;三是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

实验平台的整合可以优化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重复建设,提高受益面和影响力。将现有的现代通信重点教学实验室资源与分散在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的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等部分实验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组建新的现代通信与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合并原分布到各系室的单片机、DSP、EDA设备资源,重点建设现代通信技术、信号处理、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统技术、IC设计、通信仿真、电子仿真等八大实验教学平台和一个大学生创新实验区。通过平台整合,使得中心可以紧扣工程技术与创新实践,建立实现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工程意识的实验教学平台。

以2007年教育部1号、2号文件精神为主线,实施实验教学体制改革。常规实验教学是以理论为主导,实验实践用以验证和认知理论知识点。通过教学体制革新,强化工程设计,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实现分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形成以基础实践技能训练、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2条实验教学课程链。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验课程和实验训练,合理提高实验课时比率,科学安排实验技能课程层次,使得学生从入学伊始即获得工程设计理念的熏陶和准备,通过不断的工程设计训练强化工程设计能力,并在大学后期引导学生完成创新思维,实现质的升格。

完善的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可以确保实验设备基础设施能够最大可能为实验教学提供支持,同时也可对学生能力、教师指导效能进行全面评估。通过深入贯彻落实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精神,以大电子、大通信的“大工程”教育观为指导,按照省厅关于建设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要求,以高素质师资为保障,进行资源整合,坚持以学生为本,实行全方位的开放制度,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实践教学需求,并采用IC卡管理等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率。开放实验室,设立开放型实验项目和研究课题,加强实验室的综合型、数字化和网络资源建设,强化实验人员的统一管理和调配,保证实验室的开放率和使用率,创造学生自主实验、个性化学习的实验环境,对学生实验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量化的评价,建立实验教学的科学评价机制,从而完善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实验室机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按照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发展,设立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按照“基础-设计-训练-创新”安排实践性的课程,强化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实践创新为引导,层次化、模块化,形成以基础实践技能训练、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2条实验教学课程链。

基础实践技能训练分为专业技术基础性实验和专业综合设计性实验。基础性实验主要为原理验证为主的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以提高综合能力为目标,包括由多个知识点构成的综合性实验和来自工程实际应用典型的设计性实验。

创新能力培养分为工程训练实验和创新实践实验。实践训练实验按照学校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中对专业学分扩展的要求,由中心教师主导,以中心教师的科研项目、工程项目为背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工程能力培养;创新性实验则以“大学生创新实验区”的学生为主,属于开放式的自主学习实验方式,由学生自发组织实验课题进行研究学习,并以参加“挑战杯”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主要目的进行集训。

实验室实验教学体系框架如图所示:

五、成果

在重点实验室机制改革探索的过程中,很多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供借鉴。我们在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支持下立项研究,使重点实验室机制改革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验室现实结合,立足于设备资源共享,着眼于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最突出的表现形式是教师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教学内容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实践密切联系,融入科技创新和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实验项目不断更新。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型实验项目与教师的教学、科研项目、工程课题紧密结合。中心学生自主创新实践项目“IC卡门禁系统”和“在线呼叫系统”已经开发成功,为中心信息化管理建设作出了贡献。

2.学生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通过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挑战杯”竞赛等活动实现实验教学与教师的教学、科研相结合。学生的创新实践作品与教师的教学、科研项目和工程中的实际应用项目结合紧密。如第九届“挑战杯”中林钦杰的“基于智能主体的仿真足球机器人系统研究”就是源于中心教师柯文德的广东省育苗工程项目。近五年来实验中心培养的学生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1项。

六、结束语

重点教学实验室是广东省教育厅为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增强高校教学示范中心辐射作用的重要举措之一,我校研究对重点教学实验室的机制改革,对促进学校实践教学的发展、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改革实践表明,重点实验室的作用将随着改革进行为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提供更强有力地支持。

上一篇:中班语言教案《贪吃的小猪》及教学反思下一篇:中国电信装维服务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