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精选8篇)
德育一直是国内外教育界共同关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语文学科具有母语教育的特殊性和优越性,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中学语文学科的道德教育功能是中学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的研究课题。本文提出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的问题,同时,提出了一系列的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首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其次,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第三,在情感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第四,在传统文化中进行德育渗透。
本文希冀,通过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论述,为加强中学德育工作提供些有用的帮助。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研究
引 言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特征。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不只是单纯得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工具的掌握运用能力,而更应是一种文化陶冶教育。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本文仅就中学阶段如何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一)德育重要性
道德不是先天自生的,而是一种社会的存在,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即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生活领域的起点,就是集体生活的起点,换言之,只有在我们作为社会存在的意义上我们才是道德的存在”。道德发展是一种实践理性不断提高的过程,是受教育者领悟道德规范、获得道德情感体验、践行道德律令、形成道德习惯,最终养成比较稳定的道德品质的过程。德育就是把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信念和行为方式的过程,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生活才能保持连贯性,才不至于使学生的道德出现反复甚至是养成与教育要求相反的品质。学生的生活主要是课堂生 ①振芳.道德教育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①
活,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交往过着一种集体生活。在这种集体生活中,他们从学科学习中获得知识、提高理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他们从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榜样示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不断的获得新的道德体验;他们在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合作与交流中践行着道德规范;他们在课堂纪律的遵守和课堂秩序的维持中锻炼自己的道德意志。因此,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德育是需要全员参与、全程实施和全面落实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或不当都可能是整个道德教育失去应有的成效甚至出现负面效应。
(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点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的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教材的思想点,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21世纪需要德才兼备的人,这样的人才是从学校中培养出来的。因此,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重任就落在了教育者的肩上,尤其落在语文工作者的肩上,这是由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语文工作者既要教书,还要育人,做好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时代的需要、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最重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中学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语文与德育的关系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学科。它是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对人性的理解和体验,它考虑到是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因此,在语文教育中渗透道德教育是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体现,通过语文教育来加强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德育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加强,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回归,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同时,语文教育作为一种传承文化的载体,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技能教育,更重要的是它是德育教育的载体。所有课程中,没有哪一门课程中的德育部分像语文教育那样内容之丰富,时间跨度之长,意义之深远。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的形成、价值观的建立、基本道德规范的培养和对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等等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础,而语文教育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它使学生在接受 ①李维铭.对中学语文教学与道德教育结合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0,“"(19).①
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所以德育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不可或缺的功能作用。
二、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所面临的困惑
生动的语文课能唤起学生对未来世界的向往能让学生的心灵畅游于情感的花园,体验人生百味.实现人生的价值。然而在应试教育制度的调控下,在教材的帮助下,在长久以来的评课标准的引导下,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正逐渐被弱化,中学阶段的教育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简单灌输的教学方式削弱了德育的感染力
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与学生思想实际和发展规律存在着偏差,削弱了德育的感染力,反映在语文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你说我听”“千人一面”的教学方式重理论说教,轻耐心疏导;重集体教育,轻个别引导,导致语文课的德育往往失之于“空、高、干、假”,这种“注入式”说教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忽视了道德教育的个性规律,不重视深层次的感情培养,偏离了中学生的生活世界,而且这种灌输式道德教育很难与学生产生共鸣,甚至会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必然性错误采取体罚或心罚。①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即使是天才,他的第一声啼哭也不会是一首好诗”。人就是在犯错误中成长起来的。但是某些老师在面对学生的错误行为时往往不能心平气和地对待,动辄严厉训斥,甚至以暴力相向地对待,动辄严厉训斥,甚至以暴力相向。道德教育中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师生自始至终在民主的氛围中进行对话,教师通过解释、榜样、道德实践等方式来影响学生的性品质的形成。而那些违反人性和德育规律的德育方法非但无助于塑造中学生的德性品质,还会加重师生之间的感情对立,最终削弱了德育的效果。
(二)教育的功利性削弱了德育的功能
培根在十七世纪初响亮地喊出“知识就是力量”,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学校教育专注于培养人的知识,教学过程就是用科学知识武装学生头脑的过程。这样,作为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就被解构了,教育成了培养“知识人”的工具。道德本是利他的。而在市场经济中,人们从个人利益出发,遵循“少投入、多产出”的经济法则,通过市场最大限度地获取物质财富。这种市场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结构、价值取向和伦理道德。在这种市场文化侵袭下,人们不再或很少提社会义务、社会责任、大公无私、无私奉献、道德理想、理想人生等等,认为人 ②钱雅莲.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初探[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0,”“(4).际关系是可以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调节。①作为学校德育重要途径的语文课堂教学和师生关系也逃不过这种观念的影响,有的教师不仅放弃了自己的德育职责,而且用市场交换的观点考虑师生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再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施加道德影响,把德育的责任推给社会、家庭甚至是学生本人。教师放弃德育责任也就是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推脱。价值多元也不等于价值混乱,一个社会必须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在中国传统的精英文化中,读书是为了受道,做学问是为了弘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是在一般大众当中传承的还是俗文化。这种俗文化是极其功利的文化,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这种观念在现在社会的表现就是过多的考虑教育的工具价值而忽视教育的本体价值,也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一步步的升入更高一级的学校,最后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这表现在家长和社会对一个学校关注的是它的教学质量和升学率,学生的精神是否通过教育获得提升不在他们思考范围之内。②
(三)社会的现实性弱化了德育的说服力
语文教学的内容要求与发展变化着的社会现实存在着偏差,这很容易使学生对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产生“无用”“敷衍”的心理。因此,课堂上那些“道德理论”,学生往往只是作为应付考试的条条杠杠而听之、背之,并没有对他们的思想进步起多大作用;一旦考试结束,“道德理论”在他们的脑子中自然就荡然无存,更不必说落实于行动了。从教师角度看,这一“偏差”致使教学多数时候只起了“复印机”的作用,只是将教材内容机械枯燥地复述给学生,不能理论联系实际,更谈不上有效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目前,中学生对社会的接触和了解越来越广泛。这是一把双刃剑,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错误意识会乘隙而人,对学生产生的一定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正面教育的作用。不难理解,学校应该从正面去教育和引导学生,讲授美好、理想化的东西。然而,生活是现实的,当学生接触到不良、落后的社会现象时,往往会觉得社会现状与自己接受的教育和憧憬的希望有很大的差距,从而对正面的教育产生怀疑,甚至是不良的思想意识。无须讳言,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正面临着种种的困境,迫切需要我们乘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东风,处理好新机遇和更大挑战的辩证关系,切实改善和加强德育的渗透功能,用德育丰富语文课堂思想内涵,才能使语文教学既是知识的天地,又是学生精神的家园。
③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①钟平.德育渗透要有针对性[J].大连理工出版社,1998.3.②高方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z1).①禹春芳.语文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体会[J].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面对这样的困惑,尤其对于正处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正是他们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的远胜于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那么,如何在中学阶段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功能?
(一)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在诠释主题中渗透德育
文学艺术作品是德育的天然载体,挖掘其主题,尤其是丰富多彩的主题元素,这一过程本身就对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起了潜移默化影响的作用。主题是指作品通过其形象或语言体系显示出来的主要意旨,它既反映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是作者创作意图的体现。因此,作为文本意义解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诠释,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的必然归宿。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达到本质性地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加强: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认识水准,提升其道德境界。”①正是基于上述认识,不少语文教师在主题诠释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们往往把教学参考书对作品主题的阐释奉为圭臬,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对主题理解的唯一尺度。还有一些教师,在分析作品主题时,虽然能坚持‘启发诱导’的原则,却始终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参考书对作品主题分析预设的彀中,从而漠视了学生阅读思维的个性差异,忽略了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蕴。因此,在主题诠释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概括和诠释,让学生在作品中寻找自己的感受。另一方面教师不能仅局限于开掘作品原来的主题,而要赋予它崭新的思想。”
[案例]如某教师在教学《愚公移山》这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愚公移山真是蠢不可及!把家一搬,不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吗?这位老师以此为契机,启发学生思考发言,结果引发了一场移山还是搬家的大讨论。最后大家取得共识,《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他体现了人们勇于改造自然、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学生通过讨论进入了文章的思想境界,理解了文章的深刻主题,增长的知识。
2.在把握形象中渗透德育
文学作品中记叙、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这些人物具有崇高的品质,他们的思想优美,心灵优美。深刻地揭示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可引发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使之明确善、恶、美、丑的标准,激发他们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并逐渐形成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例如;《木兰诗》中的木兰深明大义、刚毅勇敢、不图功名而又胸怀柔情;鲁迅的《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热爱学生、热情公正、没有狭隘的民族观念;还有舍生取义的 ①粱允胜.美丽的德育在课堂[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陈毅,热爱祖国的韩麦尔等。阅读这些作品时,要善于从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心灵美中得到陶冶,产生一种愉悦感。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而且可以促进他们以作品中的光辉形象为榜样,努力追寻心灵的高尚。当然,文学作品中也少不了‘丑’。①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守财奴”老葛朗台,但这些‘丑’无不具有美感。正如罗丹所说,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的‘丑’,在艺术中可以成为非常的‘美’。这正因为作家从正确的观点出发,对丑进行揭露、嘲讽,激起人们的厌恶、憎恨。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要忽视‘丑’形象对学生的影响,通过否定和对比,让学生更加热切的憎恶丑恶的事物,向往真善美,进而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3.在情境创设中渗透德育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运用图画、图表、电影、多媒体等等方式,创设渲染气氛使学生感官和思维充分调动,进入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相融合,从而得到思想品德教育。如,教学《我的信念》这篇自读课文时,就可通过听读、朗读的方式,感受到居里夫人的伟大,从而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让学生闭目遐想,把自己当成一个旅游者,在眼前构建出一幅庐山瀑布的美景,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如《望岳》和《三峡》,两篇游记分别描写了东岳泰山壮丽和神秘三峡的自然景色风光,使学生得到了美的愉悦和享受。同时,文中也渗透着浓烈的德育,即启迪了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与悠久的历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自己生长在这个国度而感到自豪。
[案例]如某老师教学《最后一课》时,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便看书边听录音,把学生带入课文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不愿做亡国奴,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自己祖国无比的热爱的气氛中,在联系我国人民遭受侵略,任人宰割的历史,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更加坚定可不忘过去,珍惜今天,为明天而努力学习的决心,从而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体验,得到发展。
4.在反复诵读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和记忆,通过记忆才能使得学生逐渐领会字句的涵义,也才能使得学生更加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的就是通过朗读背诵把握文章的“气”,在“合而读之”、“歌而咏之”中,细细玩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雨果也说过“书籍造就灵魂”不言而喻,向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加强阅读经典,正是重要途径之一。朗读经典法可促使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长智慧;可帮助中学生提高美育素质,增长见 ①柳斌.重视德育实效推进德育创新[M].中国教育,2003.4.识;也可以在精神生活方面增强免疫力,社会人情,可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引导学生高声背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英雄人物浩然之气的强烈震撼,意志得以锤炼,思想得以升华,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低声吟咏“白日依山近,黄河入海流”、“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诗句,使学生进入一种美的意境,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并增强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只有反复诵读进入文境,“设身处地”使自己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更好地品赏作品的动人情结,领略人物的品格风采,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①
[案例]一位老师在讲授《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文时,教师稍加点拨后便让大家诵读。诗人以深沉悲痛的心情,委婉曲折的笔触,回溯了祖国数百年来贫困落后的历史,用“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等密集的意象概括出祖国长期处于贫困和落后的状态。通过朗读,在把握住作者心境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祖国的感情,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图的精神。
(二)、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作文与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学会作文,首先要学会做人。学生的写作材料来源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学生必须具有正确的道德准则,如给学生讲述作文《我是中国人》时,通过介绍祖国的含义及我们应怎样爱国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用例文中主人公维护祖国尊严的做法来激发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写作选材中渗透德育
作文离不开材料,材料离不开生活。因此,观察事物,是积累素材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睁大眼睛观察生活,捕捉生活的瞬间。但素材是否用于作文之中,这就必须进行分析、选择,形成题材。在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过程上,教者要正确引导学生辨别生活,特别是在从素材到题材,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中,要求学生从细小的生活细节中找出时代发展的脉搏,从事物的现象中发现本质,认真分析,精选题材,在社会生活中,辨别真、善、美、假、丑、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②
2.在写作主题中渗透德育
主题思想贯穿文章的始末,它包含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理解与评价,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文章的核心与灵魂。要使立意正确,就必须要求学生对生活有美的感受能力,通过生活现象发现和感受生活本身所蓄含的人的本质,从而认识客观世界,歌颂新人新事,鞭挞恶习错误,在作文中受到教育启迪,激励自己 ①强永刚.诵读的积极意义[J].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3期.①王永.作文教学的本质和写好作文的三个因素[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年第5期.奋发图强,积极向上。
3.在写作指导中渗透德育
“文如其人”,作文是学生思想表现的形式,我们盛须要求学生不能脱离自身实际,不能胡编乱造,要说真话、抒真情、做实事。对社会存在的问题,不能掩盖,必须要面对现实,但对社会的阴暗面又不能无限扩大。其实,父母的养育之情,老师的教诲之情,无处不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肥沃土壤。所以真实健康的感情是人类美好的精神财富,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灵魂所在。更重要的是,由此可以培养学生做实事、做好事的优秀品质。①
4.在写作改评中渗透德育
“言为心声”,作文是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认识能力的综合体现。在批改作文时,不仅要注意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层次结构的布局、主题思想的体现.还要注意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反映出来的思想认识。从作文中发现了学生文明的语言、美好的心灵,对生活的独到见解,要加以表扬,让好的思想品德得到发扬光大;在学生的作文中也可能出现对生活的片面理解,以及消极错误的东西,老师要通过正面引导,循循善诱,教育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培养学生健康而又向上的思想品质。
②
(三)、情感教育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积极的情感倾向和高尚情感的教育活动。
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指向学生情感的体验和丰富,引导学生逐渐领悟人生的道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强烈而突出的情感性。在语文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语文学科丰富的情感因素,主要体现在语文教材中。在语文教材所提供的文学作品的情感大海中,我们暂以“母爱”这一题材为例,就足以深深感受到文学作品情感的丰富与凝重。母爱是文学作品永恒的话题,无论贫贱还是富贵,也不分国别或是肤色,母爱总是与浓浓的情感一爱紧紧相连。逢人便讲“狼吃阿毛故事”的祥林嫂,为了给儿子治病而不惜拿出全部积蓄去换取一只毫无意义的“人血馒头”的华大妈,还有那位在灯下飞针走线、唯恐儿子“迟迟归”的诗中母亲⋯⋯她们都从不同侧面,共同赋予了母亲一个庄严神圣、光辉不朽的形象:勤劳、善良、无私的爱心,读后不能不令人产生强烈的心灵上的震撼和感悟。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就在于情感真切浓郁,以情动人,以情育人,通过人类最绚丽多彩的情感,①许慧英.中小学德育工作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②刘海燕.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价值[D] 2008.把学生的心灵完全浮获,使学生心醉神迷地受到作品中所流溢的崇高情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突出情感教育的方法很多,但以诵读为最佳。通过朗读、吟咏,进而展开联想、咀嚼体会,把握作者的情感,这是阅读的最初经验,也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经验。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朗读,使学生在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受到情感熏染,使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同时逐渐领悟人生的道理。
(四)、传统文化中渗透德育
中学现有的语文教材积淀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教材中选用大量古代的诗、词、赋、戏曲、小说,越是高年级古代作品越多。这些课文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表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遗产。现在的语文教材收录了许多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通过语文教学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中学生在理解、感悟、体验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自身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文言文教学,我们更要注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让学生深刻体会并继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良道德传统,在对古代“迁客骚人”“仁人志士”的分析中注重对其优秀品质的弘扬,以此来教育激励学生,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意志品质和素养,达到以古为范的教育目标。②[15]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不乏这样的优秀形象:“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李清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杜甫、《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李白、《满江红》中的岳飞等等。授课老师在讲鳃这类课文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文章中心人物或作者中心思想的弘扬,以此来熏陶、激励学生的个人思想道德情操.让他们形成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结 论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有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艺术富有魅力的一个表征。没有了德育渗透的语文教学,就等于没有了灵魂。中学语文教学德育功能的有效发挥,不仅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而且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发挥中学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关键在理念的更新,重任在广大的语文教师的肩上。承载着教书与育人双重责任的中学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使自己在道德、①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②郭瑞林.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心理和学识上都能成为学生的楷模,才能使中学语文巨大的道德教育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这应该成为中学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一、爱国主义教育
1.介绍祖国丰富的自然资源,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我国地域辽阔, 不但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而且还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在有色金属方面, 我国钨的储量居世界首位, 镍的储量居世界第二位, 已探明的铁矿量为497亿吨, 居世界第三位;在非金属矿产资源方面, 我国的黄铁矿、石膏、重晶石资源居世界首位, 石棉、萤石、磷矿、滑石、云母等13种非金属矿产资源名列前茅, 已探明的铝土矿资源储量为12亿吨, 居世界第五位;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 先后开发和建立了大庆、胜利、华北、中原、大港等石油基地, 并已发展成以炼油、化工为主体的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体;煤炭产量约占全世界煤炭产量的三分之一;我国是世界著名的产盐国家之一, 也是原盐品种最多的国家, 井盐、池盐、岩盐、海盐四大品种皆有.我国辽阔的海洋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化工资源, 其中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南沙群岛更是世界上四大海底油田之—.通过介绍我们美丽、富饶的伟大祖国,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思想情感.
2.通过我国著名化学家的感人事迹, 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爱国热情
我国许多著名的化学家都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 立志把自己的毕生所学奉献给伟大的祖国, 他们同时也为人类的进步、社会的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例如, 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 从小热爱祖国, 勤奋学习, 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 他毅然放弃了国外的优越条件, 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 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为了发展我国的民族工业, 侯德榜先生全身心地放在制碱工艺和设备改进上, 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 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从而名震中外, 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通过介绍这些著名化学家的事迹, 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材、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
3.通过我国在化学发展史上的成就,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高一《化学》的绪言中, 向学生介绍了化学学科的形成、产生、发展的过程, 也介绍了我国古代的化学成就.例如, 我国的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 造纸术和火药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 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 两者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冶炼和瓷器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 这些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在近现代化学史上, 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特别是建国后, 我国在化学工业上成果显著.例如, 我国的牛胰岛素的合成是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质, 为人类探索生命的秘密迈出了重要一步;还有, 1981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在世界上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与天然分子相同的化学结构和完整活性的叶绿素.这些成就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
1.世界观教育
化学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 对学生适时进行辩证法思维的训练, 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例如, 通过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与离子间的结合和离解、胶体的性质、氮在自然界里的循环、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电解和电镀、钢铁的腐蚀等知识的教学, 使学生了解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永恒运动的, 人类是可以认识物质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又如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与还原是两个对立的概念, 它们存在于同一反应中, 相互依存, 既对立又统一, 使学生认识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绝对的, 统一是相对的, 双方互为存在条件,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人生观教育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 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化学教学对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很有促进作用, 例如在进行化实验时, 要让学生从实际出发, 如实地反映实验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 即使观察到的现象与预期的现象有出入, 测得的数据出了偏差, 也不能随意捏造事实或修改实验数据.必要时可以通过反复重做实验, 以求得真实结果, 以此培养学生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态度.
三、环境保护教育
一、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
教师是历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以德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光荣使命。教师的道德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
1.扎实的历史专业素养。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一定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能够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同时,作为新世纪的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积累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其他学科领域知识。
2.良好的思想品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的榜样。因此,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应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以身立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去感化学生,成为学生的道德楷模。因此,教师应该有高于常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并将其不断渗透到教学过程当中,从而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
二、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历史教师应该善于挖掘教材,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熏陶和激励。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发挥历史人物的德育优势。通过挖掘历史人物的德育素材可以培养学生下列人格:第一,自律修身的品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直是古人严格要求自身品行的准则。只有严格自律才能端正自己的品质,做大事、成大业。第二,爱国主义情感。青少年从小就应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岳飞“仰天长啸”,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都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三,顽强的意志品质。新时代的中学生生长在优越的环境中,往往缺乏面对挫折的勇气,因此,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对他的一生都具有重大意义。
2.发掘历史事件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通过分析历史事件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告诉我们锁国、落后必将挨打;抗日战争让全世界知道中国人是顽强的、打不垮的;中国的改革开放突出体现了发展的重大意义。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这些事件中深受启示,并将其中的思想、哲理传承下去。
三、改革历史教学评价机制
多年来,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校和家长只关注学生的分数,忽视了学习过程和情感等方面的评价,完全背离历史教学的本义。只有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学习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综合起来,全方位地进行评价才是最科学、最有价值的。改革历史教学评价机制刻不容缓,做好对学生的评价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尊重学生。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要让所有学生都获得公平、合理的机会去展示自己。
2.注意评价的全面性。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避免单一性、片面性的评价,不能戴有色眼镜看人,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化的表现,从多角度、综合、全面地给予学生客观的评价。
3.坚持发展性原则。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应是简单的表扬或批评,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准确的自我认识。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不足,同时要鼓励学生、帮助学生,使之不断提高、进步。
4.结果与过程并重。学习结果评价的确是一种常规的评判,但它不是唯一的、准确无误的。抛开过程,单纯凭结果进行判断,必定会导致评价的不准确,甚至失误。将过程和结果综合起来分析,可以从复杂的过程中找到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而这才是学生今后发展的关键因素所在。
5.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身心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摒弃传统单一的、刻板的评价方式,尽量采取灵活多样、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方法去评价。
[摘要] 体育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接受来自实践的活的教育,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关键词] 体育教育 德育 课堂常规 思想品德 言传身教 进取 拼搏 锻炼 意志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心理上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加以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父母的溺爱及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因而容易沾染一些不良习气,导致他们自我意识强、懒惰、自私、适应环境能力差,少数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就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通过一系列的融合德育的体育教学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性行为和意志,掌握其特点、遵循其规律,把德育工作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下面,笔者就结合平时上课的一些体会,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形成结合体育课本身的特点和组织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德育教育的意识。
体育教学是一个包括身体、智力、思想、情感、态度等在内的全面教育。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锻炼健美的体格,发展理性行为,提高思想觉悟,充实智力活动,扩大经验范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具体来说,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施行。
1、结合课堂规范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规范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可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规范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等德育要求结合起来,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如,每堂课开始时的队列集合,下课之前的集中总结以及课堂中对课程内容的关注,就是很好的组织纪律性教育的阵地。通过这一些课堂规范,可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在落实教学内容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田径运动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但坚持练习却能培养学生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3、结合不同的组织教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
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俗话说,生活处处皆学问。在我想来,体育也是处处皆学问啊。
4、结合教师言行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还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处于成长期,总是有样学样的。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那么,都有哪些可操作的方法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做。
1、体态暗示法。
用体态暗示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中运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方法。在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过程中,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广大学生心悦诚服。例如,教学中发现某学生注意力分散,做小动作时,教师慢步走到该生跟前,递个眼神,摆摆手,以示提醒或制止,这要比中止教学,当众直呼其名批评教育效果更好。
2、实践体验法。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育项目本身又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学生可以在耐久跑的实践中磨炼意志品质,在艺术体操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享受,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教师应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有目的的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使学生在体育实践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炼意志,体会人生的价值,形成较为良好的思想品质。
3、激励竞争法。
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激励竞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多用语言刺激、体态暗示、榜样示范等手段,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运用激励竞争法时,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暂时的胜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这样,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因为任何竞争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则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将受到惩罚, 例如:应教育学生,在篮球、足球比赛中,粗暴动作、危险动作都不应该出现,要做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从而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
4、时机捕捉法。
教育者应关注不良个性心理的发展,要善于捕捉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适时地加以启发诱导,以促进其转化。例如在篮球比赛中,有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教师应及时给该学生以恰当的鼓励和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有很大作用的。而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应立即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这些对提高学生的是非判别能力也是不无裨益的。
5、情感感染法。
教师的言行应具备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以期给学生一种积极的影响。以激情来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
[作者] 光秀莲
[内容]
德育是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古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是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
“行有馀力”,才是学习文化。十九世纪上半期德国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也明确提出了教师的根本任务:人民教师要遵照党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方针去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生。
使学生在德、智、体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把德放在首位,是因为德调节着才的运用,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任何一 个社会或阶级不仅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智力才能的培养,而且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使他们成为这一社会或阶级所期望的`德才兼备的人。学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极大,每位教师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所以,我们要本着全面负责的精神,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培养学生具有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可是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存在着只重视智育,不重视德育的现象。其实,德育是教师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的教学经历中,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这是完成德育任务的重要渠道之一。
就拿语文教学来说,这是一门德育与智育联系密切的学科,每一课都应有一 定的德育教学目标。这就必须把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劝学》一文中,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即“君予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讲解,使学生总结出作者的用意,“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分析出了文章的论点――学习的重要性,又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文章又用“蚓和蟹”、”骐骇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进行正反对照,来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启发他们总结出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进行适时地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我们就把德育很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德育目的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再如《师说》一文,韩愈论证了“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择师标准的问题”,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
如何在数学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我个人认为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方法。
1、利用数学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我国古代有关三角的一些研究》、《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它国家11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400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1000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2、利用数学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不仅在于数学应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我们在讲授初三几何《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引言课时,针对学生不重视这类问题的通病,向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事实:早在公元前两千年,我国的治水英雄?大禹,为了解决在治水中的地势测量问题,就巧妙地利用了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了不少治水工程的难题,这种方法要早于西方三角术的研究达两千年之多。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使学生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积极性。在以后讲授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时,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数学知识只有最终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实用价值。
讲正负数的时候引入个人或单位的收入和支出,温度的升降,河水的起落,股票的涨跌;讲数据的统计可结合学生的零花钱、校服型号、年龄;讲方程、不等式更是可以以生活中的买卖问题、行程问题为实际模型,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里磨练并提高数学思维。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一些实习作业,如自己制作测角器,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河流的宽度;或者建议学生到农村、工厂、建筑工地参观学习,了解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并让他们对生活事例建立函数模型。让学生秉弃数学是空中楼阁的思想,学习实实在在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
总之,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必须密切配合社会形势,市场经济变化态势,及时增加渗透生活、生产常识、金融投资常识、市场竞争常识等,引导学生处处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利用数学之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追求完美的思想。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早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
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我启迪学生,你们个人就象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同时,圆也隐含完满、团结的力量,圆的终点也是起点,让我们深深明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道理,它激励学生们不懈的奋发向上,追求完美的自我。
当然,每个几何图形都有它的教育意义。三角形让我们学会沉稳,四边形让我们学会灵活应变,矩形帮我们塑造个性,圆帮我们打磨棱角,一次函数为我们指明方向,二次函数带我们冲击人生的高峰,三角函数指导我们穿越人生的起起落落„„
再比如黄金分割,让我们以一种完美的比例去欣赏世界、创造世界,迸发了模特行业,巴农门神庙,还帮我们制造出新型的农药、医疗药品、化学制剂,也让学生们在熏陶中以一种全新的心情投入到追求完美之中。
4、利用平面直角系及函数图象教学,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数学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我注意挖掘这方面的素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比如我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首先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划定点位置的工具,它把几何中研究的基本对象“点”与代数中研究的基本对象“数”联系起来,通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将一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由它的两个坐标(横坐标、纵坐标)确定下来。由此加以引申,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实际上也有一些无形的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就象平面内的点一样,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一般说来,个人的定位参数概括起来也有两个,即个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确定定位高低、好坏的唯一能动因素是后天因素,那就说明个人在社会上的定位,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的后天努力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告诫学生,在初中这个人生观发展的十字路口,每个学生都应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为以后长大成才而努力学习。
另外,在学习完函数图象后,通过对各类函数图象特征的总结,如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抛物线、有的是双曲线、有的是折线等,启发学生,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如同函数图象一样,有时平坦,有时崎岖;有时高潮跌起,有时低潮绵延,应始终保持冷静向上的人生态度,去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
5、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它较其它学科更为具体和广泛,这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如角的推广、函数的定义、轨迹的概念等都是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数的对立统一(正和负,整与分,有理与无理,实与虚)、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开方)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还有反证法的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在讲授相应新课的同时,适时地、恰当地渗透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熟炼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6、利用课题学习,让学生正确应对生活。
初中数学中有许多的课题学习,《制作长方体》、《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调查吸烟的危害》等让学生们在研究或调查过程中受到磨练或浅尝挫折,通过他们的小组分工、协作、合作,会让他们在探究中自学到许多课本中没有的知识,为他们将来踏入社会生活的社交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会培养他们遇败不馁,在逆境中成长的思想。
关键词:中学化学,德育
学校的工作是教书育人, 育人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育人的德育教育应该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作为中学化学教师的我们, 应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中蕴含的极其丰富的德育素材, 有机地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思想品质教育和环保意识教育等, 以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一、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化学涉及的化学史料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向学生介绍我国历史上对科学技术的贡献, 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 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操。
我国古代科技的卓越贡献, 除了四大发明外, 还有许多研究居世界领先地位并对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例如南北朝的陶弘景找到了鉴别硝石与朴硝 (硫酸钠) 的最简便方法, 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焰色反应”。发现“焰色反应”并应用于物质的鉴别, 比欧洲早一千二百多年。再如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里说:“丹砂烧之成水银, 积变又还成丹砂。”等。在当时葛洪能有这样丰富的知识是难能可贵的, 对世界炼金术的影响极大, 不愧为炼金术史中的一位杰出的人物。
在现代化学史上, 侯德榜发明的联合制碱法, 是当时最先进的制碱法。1965年6月, 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共同协作, 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的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1982年1月15日, 又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2008年9月25日至9月28日神州七号成功发射并返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航天员进行首次出舱活动、实行航天员太空行走, 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神七航天员的舱外航天服以及返回舱回收伞中所用的原材料, 都是由成都海蓉特种纺织品有限公司生产提供的。用在航天服以及回收伞上的纺织线材具有弹性好、抗强辐射、耐超低温、强力高、重量轻、缓冲性好等特点。为航天员的成功出舱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
化学教师还应广泛学习, 博览群书, 以掌握进行德育教育的丰富素材和大量知识, 为广泛宣传我国化学家的成就而积累大量素材, 同时, 也要适当搜集一些世界著名化学家的成就和他们的轶事, 特别是教材中提到名字的化学家。要突出他们的爱国心, 坚忍不拔的精神, 绝妙思维的方法等, 以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内容中充满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地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教材, 阐明化学概念和规律。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言两语所能证明的, 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化学教学应使学生对此有所认识。教师可结合物质的结构、分类、性质、化学反应的条件以及变化规律等内容的讲授,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在讲“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 增大浓度, 化学反应速率加快。该规律的前提条件是, 增大浓度不改变反应的本质。如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增大稀硫酸的浓度生成氢气的反应速率加快, 但当稀硫酸变成浓硫酸时, 该规律就不再适用, 因为浓硫酸与锌反应, 主要产物不是氢气, 而是二氧化硫。使学生建立量变引起质变的概念。化合与分解、溶解与结晶、得电子与失电子、阴离子与阳离子、化学反应的吸热与放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原子核与电子、氧化与还原、阴极与阳极、正极与负极、充电与放电、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等等, 都是对立统一矛盾的结合体。
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 可通过在天平两端各放一个放有等质量的锌和等量盐酸的密闭容器或气球, 让一端反应, 另一端不反应的对比实验来演示。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 使学生认识到参加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和相等的结论。让学生学会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用科学的头脑去思考问题。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并使学生逐渐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分析处理问题, 从而把学生塑造成一个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者。
三、思想品质教育
一个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的形成, 需要社会、家庭、学校诸多方面的教育和训练, 而课堂教学则是形成良好意志品格的重要阵地。在化学教学中, 应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刻苦学习、勇于进取的精神和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作风。化学是一门体系严谨, 结构紧密, 科学性极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中会受到良好的科学素养的训练。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成分。在实验课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严格操作, 认真实验、实事求是的态度, 树立爱护仪器的主人翁思想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结合教学, 有重点地介绍中外科学家发现重要定律和原理的过程, 可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
意大利青年化学家索布莱洛制备硝酸甘油是, 被硝酸甘油炸伤了手和脸。瑞典青年科学家爱弗莱·诺贝尔继续研究, 在失去了多名同事包括他的弟弟埃密·诺贝尔宝贵生命的情况下, 诺贝尔没有退缩, 仍然不屈不挠地继续研究下去。终于驯服了硝酸甘油这匹烈马。先后发明了可以引起炸药的爆炸的装有雷酸汞的雷管, 填有硅藻土比较安全的黄色炸药等等。李比希和波拉德同样得到了来自盐湖水的一种红棕色液体, 李比希没有深入研究, 认为那是“氯化碘”。而波拉德没有轻易下结论。他经过仔细研究, 断定那红棕色的液体是一种未发现的化学元素。后来法国科学院把这个新元素改称为“溴”, 李比希因粗心而与溴的发现失之臂。居里夫妇用四年时间, 从30吨铀矿渣中得到了0.1克镭, 居里夫人也因此染病去世。乔治·诺克斯和托马斯·诺克斯两弟兄, 鲁耶特, 尼克雷等化学家在研究氟元素的过程中, 不是损害了健康, 就是献出了生命。这些内容对培养学生优良品质, 优化学生素质, 都会起到良好作用。
四、环保意识教育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 保护环境, 保护地球已成为人类共同的呼声。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具有重大意义。在化学教学穿插环境保护教育是化学教师的教学内容之一。
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可以从学生身边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出发,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比如在讲铜与浓 (下转第64页) (上接第63页) 硫酸的反应时。要告诉学生二氧化硫是一种主要的大气污染物, 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成分, 有酸化水质, 毁坏树木、庄稼等危害。为了减少污染, 我们将实验中的铜屑改为弯成螺旋状的细铜丝, 铜丝与浓硫酸接触即反应, 脱离即停止反应, 可以让学生轮流观察或操作, 使二氧化硫的产生降到最低限度。改进后的实验, 药品用量比改进前少得多, 同时能防止有毒气体二氧化硫的泄漏而污染空气。
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以及实验操作的改进等是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很好的内容。如药品的用量、气密性的检验、尾气的处理、实验废弃物的处理、实验的微型化改进, 都会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 使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
一、德育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树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标准》也鲜明地提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也就是说,语文教育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要为他们一辈子做人打好基础。而现行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如《理想》《〈论语〉十则》《散步》《蜡烛》《亲爱的爸爸妈妈》《背影》《台阶》等课文无不是思想品德教育极强的活的教材。它们无不在启迪着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将德育教育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一定要善于把握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是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教学之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自己的心得,能联系生活体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此外,在语文教学中掌握青少年,心理特征,激发兴趣十分重要。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处在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过渡阶段,心理状态复杂,捉摸不定,甚至存在一定的叛逆心理,但他们毕竟还是小孩子,需要别人特别是教师和家长的肯定与赞赏。为此在批改学生习作的时候,可以经常用些激励性的语言进行批语;发现学生的亮点,应及时给予表扬;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一般不要当众批评,批评时也应注意措辞,力求委婉。
三、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把握好阶段性,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把握好阶段性。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根据这一点,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修身”阶段即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养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优秀品质。能正确辨别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例如,在教授《走一步,再走一步》等课文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坚强。
(二)“齐家”阶段。即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包括与亲人、师长、同学、朋友等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感受亲情的美好和伟大。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对友情与爱情等话题非常敏感,仅靠教师的空洞说教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很有必要让学生通过对教材的理解和感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如《背影》等课文就能很好地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母爱父爱的伟大、家庭的温馨。一些名著导读,教师也应充分利用。如《爱的教育》《繁星》《春水》《简爱》等在扩大学生阅读的同时,又使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和品德的启示。
(三)“治国”、“平天下”阶段。即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中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教《黄河颂》等诗,《土地的誓言》等散文时,教师可以利用朗读激发学生的爱国爱民意识。
另外,教师还应让学生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国家性质教育,党的方针政策的教育,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的教育。这样,思想品德教育与语文教学就能环环相扣、紧密联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样是德育的主体,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自我教育、自我养成。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感情,让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思想品德教育要体现在语文的教学活动中
中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在教学中的满堂灌和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空洞说教,不但不能激起其兴趣,而且会使学生厌倦,只有把知识与趣味、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寻找时传祥》一课时,我在组织学生学习了时传祥的事迹后,引导学生寻找身边或媒体报道的小人物的感人事迹,同学们积极发言,课堂气氛热烈,列举了许多的例子。他们由搏击巨浪勇救人的魏青刚、把时间献给孩子的丛飞,到15年铸成倚天剑的黄伯云;由马班邮路的铁汉王顺友、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到带着妹妹上大学的洪战辉;由无声世界创造美丽的邰丽华、用肩膀扛起倾颓教室的徐本禹,到飞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通过发言,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且能结合生活实际,丰富了情感体验,陶冶了思想情操。大家深深体会到:“小人物”同样可以创造奇迹!纷纷表示要向他们学习,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个“四有”新人。
强化德育工作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首要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只要能正 确处理德育和教学的关系,把握教材的思想性,遵循德育的阶段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意组织活动的实际性,做到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使二者融为一体,长期坚持,必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者单位:江西省南丰县教研室)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推荐阅读:
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09-22
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06-06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的渗透07-20
中学数学德育渗透计划12-26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01-02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的论文07-08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11-23
中学语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06-04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09-07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幽默与情感论文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