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江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2024-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绥江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精选8篇)

绥江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篇1

2011年经济

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14.92亿元,完成年初计划的102%,同比增长1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创历史之最,完成23.65亿元,完成年初计划的115.9%,同比增长3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48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34.3%,同比增长66.1%。地方一般预算支出8.3亿元,同比增长4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8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16元,分别比年初计划增加376元和156元,同比增长13%和17.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圆满完成了县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农业总产值实现4.4亿元,增长5.6%。县级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达1.3亿元,同比增长10.8%。发放强农惠农补贴2179.7万元。投入专项资金323万元、抗旱机具780套,全力开展抗旱救灾,粮食产量稳定在3.94万吨。坚持品质与规模并重,完成农业产业专项规划9个,40万亩竹基地基本建成,积极实施“菜篮子”工程,启动“万亩果园”和“千亩蔬菜”基地建设,新建蔬菜基地2000亩、水果基地5100亩。妥善处置了生猪季节性流行病,实现肉蛋总产量

1.45万吨。渔业健康发展,被评为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实施科技示范项目19个,与省农科院等3家科研机构达成合作关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8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4.2亿元。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扎实有效推进,银厂大田等重点区域基础条件进一步夯实,4082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启动了农业保险和森林火灾保险试点工作,农业抗风险能力得到提升。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2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工业增加值3.3亿元,同比增长19.8%。砖、水泥、原煤产量分别完成1.2亿块、45万吨、115万吨,同比增长44.9%、80%和0.8%。全年售电1.6亿度,同比增长43.9%。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完成槽湾片区100亩征地工作。抓住大迁建优势,多渠道招商,新签约项目5个,实际到位资金7.7亿元。县城垃圾综合处理场、竹浆纸一体化迁建、铜矿开发、矿泉水开发、南岸煤炭分选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绥江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篇2

关键词:三江县,林下经济,发展对策

1 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

林下经济是指借助林地生态环境, 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优势, 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等多种项目的复合经营, 使林业由传统单一种植模式变为能容纳“种养加游”的立体经营模式, 实现近期得利、长期得体、以短养长、长短协调的良性循性的林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由于发展林下经济, 具有挖掘林业潜力, 培育农林经济新的增长点, 促进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新途径, 而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11年4月28~29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同志在广西调研时指出, 发展林下经济是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一条路子, 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业和林下经济, 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2011年10月10日, 全国发展林下经济现场会在广西南宁召开,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同志在讲话中指出, 实践证明, 发展林下经济是“短平快”且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一种致富新途径, 是引导农民不砍树或者少砍树照样致富, 节约森林资源, 保护生态的绿色惠民工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 (国办发【2012】42号) 文件指出, 近年来, 各地区大力发展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为主要内容的林下经济, 取得了积极成效, 对于增加农民收入, 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生态建设成果、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 创新驱动发展, 在严格保护生态的前提下, 把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着眼点放在发展林下经济上, 通过示范推广林下种养、林下产品聚集加工等方式, 有利于促进青山依旧在, 林下“钱途”新兴林业产业的发展。

2 三江县发展林下经济现状

三江是全国重点林区县, 目前, 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9.78万hm2, 占县总面积80.53%。据县林业局统计, 2012年全县有林面积19.10万hm2, 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4.18万hm2, 毛竹林面积1.12万hm2;森林覆盖率77.77%;从中表明, 三江具有发展林下经济的资源优势。

2.1 三江县发展林下经济的概况

三江采集利用林下产品和经营林下作物有一定的历史。据民国34年《三江县志》刊录:当时, 本邑林农自发经营林内产品或林下作物如木耳、香菌、有关竹笋、蓝靛、五倍子、金银花、勾藤等, 并总结了“三年杂粮四年桐, 七年茶籽满山红”油茶林初期经营的措施。解放后, 随着市场需要与科技的进步, 经营林下经济的作物 (产品) 不断增加, 即新增林下种植木薯、藤芒编织、松脂采集, 黄精、鱼星草、虫屎茶等药材种管和林下养鸡、养旱鸭等。伴随着林区主体改革基本完成, 各项配套改革全面铺开并不断深化, 迫切需要有抓手、有项目、有载体, 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加速向林业集聚, 促进林业产业升级而兴起的发展林下经济, 成为林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兴产业的作用与辐射, 三江林下经济的开发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据三江县林业局统计, 2012年全县发展林下经济5043hm2, 产值10075.10万元。其中, 林下种植4261hm2, 产值3727.60万元;林下养殖利用林地288hm2, 产值832.00万元;林下休闲旅游利用林地494hm2, 产值5226万元。目前, 三江县发展林下经济主要以林农自发为主, 主要模式有以下3种。

2.1.1 林下种植

有少量零星人工栽培香菇、木耳、木薯、草珊瑚、穿心莲、金银花、蓝靛等农产品和中药材;采集利用林间林产品主要有毛竹笋、菊芋 (洋姜) 、蛇齿葡萄 (俗称藤茶) 、鱼星草、勾藤等。

2.1.2 林下养殖

林下养鸡初显成效。如和平乡2012年建立毛竹林下养鸡示范户8户, 年出栏约1.5万只, 使年全乡林下养鸡存栏数达30多万只。

2.1.3 林下休闲旅游利用

比较显著有丹洲镇石门冲生态自然景区开发, 目前景区面积约333.5hm2, 2009年评获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2年接待游客5.18万人次, 营业收入256.87万元。

2.2 三江发展林下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江发展林下经济有一定的历史。近年来, 随着林改的深入及在区内外重点林区的林下产业方兴未艾的熏陶下, 三江开发林下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但与先进地区相比, 尚有不少差距和问题。

2.2.1 发展规模小、效益低

如2012年, 三江林下经济产值1332.49元, 仅占广西全区平均产值 (1414.30元) 的94.21%。

2.2.2 缺乏品牌, 产品市场开发滞后

目前三江林下产品无一注册商标, 如具有开发潜力的毛竹笋, 其鲜笋价格8~12元/kg。而浙江省龙泉市仅毛竹笋的开发就建立了龙泉市肖庄竹笋专业合作社等4个, 并注册“肖庄”等4个竹笋产品商标, 其中3家竹笋加工企业通过QS认证和浙江省森林食品基地认定, 有效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近年来, 龙泉市毛竹鲜笋价格稳定在24元/kg, 高达130元/kg。

2.2.3 投入不足, 缺乏项目示范带动作用

目前, 三江县林下经济的开发, 主要以林农自发为主, 缺乏财政资金投入, 项目示范作用不明显。

3 三江县发展林下经济的意见与建议

发展林下经济是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是实现“生态得保护, 农民得实惠”的最终目标, 是促进林区林农增收的有效途径的新兴朝阳产业。为充分利用三江县森林资源优势, 发展林下经济, 推动“千万林农千元增收”工程的实施, 促进林业增效、农民增收, 特提出如下意见与建议。

3.1 加快我县发展林下经济的关键环节

发展林下经济, 在三江县既有先天的优势, 但也存在后天的不足。所以, 林下经济经营模式选择是否合理, 配套服务机制是否健全, 是三江县加快发展林下经济的关键所在。

3.1.1 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三江是全国、全区的重点林区县, 处于珠江防林范围, 柳州市“后花园”、柳江源头城市生态保护屏障县, 发展林下经济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根据三江县区位条件、自然条件、林地资源、市场需求情况等科学制定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结合实际, 合理选择发展林下经济的种类与规模;坚持生态优先, 科学利用并严格保护森林资源, 确保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依据以上规划原则, 建议三江县林下经济种植以重点开展毛竹笋材两用林建设, 木耳、香菇、竹荪菌的培植, 恢复和发展藤芒编织品, 勾藤、金银花、小叶紫珠、草珊瑚等药材人工栽培和鱼星草野生等药材, 洋姜、藤茶等食物的采集加工利用;林下养殖以重点开发养竹鼠、养鸡、养旱鸭、饲养牛羊, 特别抓好“竹林”土鸡的饲养, 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 充分利用三江县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生态良好的优势, 合理利用森林景观、河流、自然环境和林下产品资源, 发展农家乐 (林区人家) 的森林旅游, 示范建设茶叶、高山鱼塘休闲生态园等。按照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政府办公厅 (《关于广西发展林下经济“千万林农千元增收”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桂办发【2011】44号) 文件要求, 建议规划全县年发展林下经济面积20010hm2以上, 按2012年广西平均产值1415元/667m2计算, 年全县新增农业产值4.245亿元, 实现农民 (34.46万人) 人均增加收入1231.86元。

3.1.2 健全服务体系, 增强发展后劲

健全服务体系、强化服务作用, 加大林业发展资金和建设项目向发展林下经济的倾斜力度和支持力度。特别要争取金融机构支持, 充分发挥财政贴息政策的带动作用, 示范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农民小额信用贷款等业务, 解决发展林下经济融资难的问题。

3.1.3 积极引导合作, 促进“抱团”发展

做好市场定位、引导和培植适宜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的新品种与好品种, 为潜在市场提供绿色健康的林产品;加强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 引导农民开展合作经营, 提高林下经济的组织化水平、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引导组建专业协会, 建立信息发布平台, 完善各种咨询渠道, 及时提供政策法律、市场信息咨询服务, 为农民发展林下经济创造良好条件。

3.2 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对策与措施

3.2.1 加强宣传, 提高意识

目前, 三江县大多数林农对于林下经济的政策、意义和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因此, 建议在林业主管部门的引导下, 县直与农业有关部门、各乡镇村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方式, 广泛宣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广西《关于大力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 (桂政办发【2010】191号) 等政策信息和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及成功范例。要通过媒体宣传,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激发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

3.2.2 强化典型示范, 促进辐射推广

重点发展林下种植;持续发展林下养殖;积极发展森林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产业;鼓励发展林下加工业, 拉长产业链, 提高林下经济效益。

3.2.3 抓好技术创新, 促进科技兴林

建议由县乡镇政府组织, 以科技手段为支撑, 在充分保护和利用林下资源的基础上, 发展可持续、高效益的循环经济。同时, 县主管部门要积极搭建企业、农民与高校、科研院所单位之间的“政产学研”合作平台;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宜林间种植与养殖新品种、新技术,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建立林下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 确保林下经济产品质量。

3.2.4 打造龙头企业, 加大市场对接

各地发展林下经济告诫我们, 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组织, 打造龙头企业, 是搞活林下经济的主要措施之一。因此, 要加快有效发展三江县林下经济, 就必须有计划地引进和培育有实力、讲诚信, 影响力大, 辐射力强的企业, 并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大户+农户”等模式, 通过龙头企业辐射带动, 引导农户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组织, 建立市场销售网络。着重要抓紧建设一批连片规模66.7hm2以上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同时, 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强化经营业主与市场对接力度, 提高经营者适应市场的能力。

3.2.5 创优品牌, 开拓市场

积极发挥乡镇村引导作用, 创建一乡 (镇) 一业、一村一品的品牌战略, 开拓产品市场。如该县的高基乡、丹洲镇分别抓好“三江竹笋”、“三江香菌”产品商标注册, 创新区域林下经济的发展。同时, 树立林下经济产品绿色、生态、健康、环保的现代理念, 加大产品营销和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 做大做强林下经济产品市场, 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带动农民致富。

3.2.6 制定激励政策, 调动农民积极性

据有关资料报道, 广西从2012年起, 自治区级每年财政安排6000万元作为全区林下经济发展资金, 为我们作出了表率。为此建议县人民政府应及时出台《三江县林下经济发展工作指导意见》, 从政府层面上强化政策、资金、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同时, 请县政府牵头, 各有关部门参与, 理顺各部门管理职能, 将发展林下经济与林业产业化建设,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等内容融合在一起, 作出相应的规划, 形成共同推进的工作合力。

参考文献

[1]韦立权.广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广西林业科学, 2012 (03) :260-264.

[2]翟明普.关于林下经济若干问题的思考[J].林产工业, 2011 (03) :47-49+52.

[3]乔慧.国有林场职工参与发展林下经济行为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

[4]洪大伟.林改后林下经济发展的意义及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1) :173.

龙江县积极推动肉牛产业发展 篇3

关键词:龙江县;肉牛;产业化发展

龙江县地处松嫩平原,背靠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兴安岭森林,资源丰富,天然造就了良好的生态条件,发展畜牧产业得天独厚,全县牧业产值实现32.6亿元,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3000元。截至2014年末,生猪、山绵羊、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85.7万头、99.8万只和1665万只,肉牛饲养量达到45万头。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肉牛产业发展,元盛集团正是依托这样的优势资源,让龙江和牛在龙江县正式亮相。公司入驻后,在各级领导关怀和省农发办等部门大力支持下,通过政策拉动、资金扶持、规模推进等各种行之有效措施,大力发展高端肉牛产业。龙江县和牛产业有了长足发展。

一、农业开发精准扶持,推动和牛产业壮大。

(一)扶持理念新颖。在黑龙江省政府将和牛产业确定为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推进过程中,农业综合开发制定了科学的扶持体系,发挥政策优势,给予龙江和牛产业多方位、多环节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于2014年为支持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设“农业开发区”的概念,充分发挥农业开发多种资金扶持模式投入,生产(养殖)基地、加工基地、流通设施、农民经合组织生产环节全覆盖,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设备引进升级、技术(良种)引进等方面多措并举的特点,依托元盛公司建设龙江县和牛产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示范园区内建成集屠宰深加工、纯种和牛繁育、肉牛改良养殖、和牛观光旅游、优质饲料种植有机结合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积极培育“龙江和牛”地方优良品种,建设全国第一的和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通过规划目标的实施,将龙江元盛公司和牛牧场打造成全国和牛种源基地、全国高档肉牛现代化养殖示范基地,将元盛公司打造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将龙江县建设成全国高档肉牛生产第一县。

(二)投入环节多元。农业综合开发的优势特点之一在于可集中重点产业的“全产业链投入”。龙江元盛食品有限公司自落户龙江县以来,农业开发资金围绕高档肉牛产业,通过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各种方式累计投入10548万元,涉及优质饲料种植、和牛养殖、高端肉牛产品加工各个环节。一是建设优质饲料种植基地。农业开发投入资金4500万元,以龙头企业和农机合作社为载体,建成青贮玉米饲料基地4.5万亩,紫花苜蓿基地0.5万亩。农民种植合作社与企业签订种植收购定单,在满足高档肉牛养殖饲料供应的同时,通过种植结构调整,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二是扶持和牛繁育场建设。元盛公司纯种和牛繁育场总占地面积60万平方米,位于龙江县哈拉海乡东兴村。投入农业开发资金4000万元,扶持纯种和牛繁育场建设。建成国内最大的纯种和牛繁育场——元盛公司和牛养殖场,一期总建筑面积76907平方米,建成牛舍47622万平方米,生物工程中心、办公区等18485平方米。2013年10月末组建完成的生物工程中心,生产胚胎、性控冻精,并获批国内唯一一家的国家级“和牛”种公牛站。三是助推加工生产线升级。伴随着和牛产业逐渐发展壮大,企业产品链条不断延伸,投入农业开发资金2048万元,扶持企业产品生产线改造升级,分别改建雪花牛肉生产线1条和新建成熟食制品生产线1条。

二、产业示范园区显效,叫响“龙江和牛”品牌

经过有的放矢的精准扶持,龙江县和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初具规模。2015年末元盛公司和牛养殖场纯种和牛存栏已达5000余头,全年生产冻精2.5万剂,全县典型户繁育养殖改良和牛5000余头,建成专业饲料种植基地5万亩。龙江县已成为国家纯种和牛最大的种源基地和高端肉牛产业基地。至2017年全县可实现纯种和牛存栏1万头,养殖改良和牛10万头,屠宰纯种和牛、改良肉牛分别达到5000头、2.5万头,生产雪花牛肉、高档牛肉分别达到200吨、1.2万吨的目标。

(一)品牌效应正在凸显。龙江元盛已由单一的屠宰加工企业,升级为集繁育养殖、屠宰、熟食深加工、高端食品研发全产业配套的综合性龙头企业。现已整合国内上海、台湾、内蒙古海拉尔、江西高安、龙江县及美国、新西兰等地的各国内外分公司成立了元盛集团,总部迁至龙江县。龙江县内厂区总占地面积90万平方米,其中景星镇加工区10万平方米,肉牛育肥区20万平方米; 哈拉海乡“龙江和牛”养殖场60万平方米。现已拥有“龙江雪牛”、“龙江和牛”活体牛商标及产品注册商标,被农业部命名为“肉牛标准化示范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授予 “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继2014年11月被命名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后,2015年12月 “龙江和牛”产品媒体发布会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举行,元盛集团与阿里巴巴计划与电商平台合作,进行品牌上市的独家首卖,标志着“龙江和牛”品牌正式亮相,高档肉牛产业将开启“互联网+”的销售新模式。

(二)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在省、市各级领导关心帮助下和省农发等部门的扶持下,龙江县将高端肉牛产业作为全县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重中之重来抓。专门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聘请相关行业专家任顾问,财政、农发、畜牧等部门一把手任成员的和牛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并出台了《龙江县高档肉牛改良工程建设实施方案》、《龙江县高档肉牛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自2013年起以龙江元盛公司为主导,按照产业化运作模式,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运营机制,实行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推动雪牛冻配改良进程,扩大高档肉牛养殖规模。按“纯种和牛繁育—冻精改良—分散养殖—形成独立品牌”的步骤,逐步形成黑龙江省的独有的高端肉牛品种(龙江雪牛)。

2015年元盛公司和牛养殖场纯种和牛已达5000余头,并已与齐齐哈尔市6个县进行合作,用纯种和牛冻精改良当地牛,所产犊牛6个月后全部由公司收购。2015年龙江全县典型改良户达300户,主要分布于七棵树镇、哈拉海乡、景星镇等乡镇,养殖改良和牛达5000余头,现已全部达到公司回收月龄。公司回收后,每饲养一头“龙江和牛”可收入近8400元,纯增收3000元,农民纯收入增加总额1500万元。2017年全县饲养高档改良肉牛达到10万头,农户可增加纯收入3亿元。

nlc202309082224

随着和牛养殖规模扩大,围绕产业园区一批专业的饲料生产基地正初步形成,农发资金投入已建成优质饲料基地5万亩。和牛养殖场区所在的哈拉海乡的铖威现代农机合作、吉盛青贮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自2014年初起与元盛公司形成了稳固的合作关系,为企业和其它小型改良和牛养殖牧场种植青贮玉米。2015年合作社定单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农户分散种植达到0.5万亩,企业按略高于市场价格并于2015年9月中旬前全部完成收贮入库,合作社农民亩纯增收220元,总增收220万元。至2017年和牛养殖场纯种和牛存栏1万头,全县养殖改良和牛10万头目标,年需青贮玉米88000万公斤,紫花苜蓿干草11000万公斤(元盛公司和牛饲养管理技术规程:按成年母牛计,年需青贮玉米8000公斤/头,紫花苜蓿干草1000公斤/头),可辐射带动青贮玉米种植基地22万亩(亩产4吨),紫花苜蓿种植基地22万亩(亩产干草500公斤)。

三、长远规划及需解决的问题

(一)发展目标。龙江和牛产业发展具备了形成更高水准的基础,既定目标已确定:一是把元盛公司雪牛牧场打造成全国和牛种牛生产基地,龙江县打造成全国高档肉牛生产加工基地,至2017年全县可实现纯种和牛存栏1万头,养殖改良和牛10万头,屠宰纯种和牛、改良肉牛分别达到5000头、2.5万头,生产雪花牛肉、高档牛肉分别达到200吨、1.2万吨的目标;二是把元盛公司打造成全国现代化高档肉牛产业化示范基地,创造全国高档肉牛质量第一品牌,并建成黑龙江省集旅游、观光、高档牛肉品鉴于一体的现代化高档肉牛示范牧场。

(二)推进措施。

1.加快“龙江雪牛”牧场和加工生产线建设。按存栏纯种和牛1万头目标,元盛公司和牛养殖场还需进一步扩大圈舍面积,需在扩建和牛分月龄5000头养殖场2座。新建高端肉牛肉干生产线1条。

2.加大和牛冻精改良推广力度。达到年生产冻精30万剂目标,利用和牛冻精生产高档肉牛,先在龙江县搞试点,向齐齐哈尔市各县区推广,每个县(区)至少选择1—2个示范牧场,适当时机再向全省其他市县农户推广。龙江县内改良冻精免费供应,其它地区冻精每剂200元。改良犊牛出生6个月后,元盛公司以合理的价格销售给养殖户饲养,养殖户饲养12个月,元盛公司回收改良犊牛,优质母犊作为繁殖,级进杂交,其它及公犊牛进行育肥。

3.调整种植结构保证饲料供应。按2017年将实现的养殖规模,还有很大的饲料供应缺口。需建设一批高标准的饲料种植基地,扶持一批与养殖场有稳固合作关系的专业种植合作社(或大户),通过种植结构调整,满足和牛产业饲料供应,拉动农民增收。

4.制定政策优先发展。龙江县委、县政府将相应出台扶持高档肉牛产业发展优惠政策,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对“龙江雪牛”分户饲养的典型户新建的暖舍给予补助;二是对开展和牛冻精改良的养殖户,免费提供和牛冻精(每头改良母牛按2剂提供);三是对改良员给予奖励,每头奖励100元,回收犊牛时一并兑现,农户正常承担改良费用。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产业化项目处)

责任编辑:洪峰

红色考察巴中通江县社会实践报告 篇4

报告题目: 重走长征路,熔铸民族魂 实践类型: 实践+足迹 实践地点: 巴中市通江县 实践时间: 2015.7.12—2015.7.22 学 号: 20140642093 姓 名: 黄城 联系电话: *** 学院班级: 政法与历史学院2014级2班

二○一五年七月

目 录

概 要 ………………………………………… 3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第七章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5 长征路体验-——毛浴乡…………………………7 参观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10 空山战役纪念馆………………………………12

慰问老红军 ………………………………14 社会实践汇报表演………………………………16

总结 ………………………………17 2

概要

随着历史的烟尘渐渐稀薄,许多历史的真相渐渐浮上水面,为人所知。而仅仅从教科书上了解历史是远远不够的,更与时代的发展方向大相径庭,因此作为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要扩展自己的视野,亲身去实践。重温历史,让我们深刻了解到中国革命和发展道路的漫长与艰辛,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

怀揣着对红色精神的敬仰,对先烈精神的敬佩,我参加了“重走长征路,熔铸民族魂”的社会实践活动。利用暑假,我们组建了社会实践小分队——红色青春队,前往红色革命之乡——通江县进行“实践+足迹”的以学习红色精神和缅怀先烈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前往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红色之乡——毛浴乡、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空山战役纪念馆等历史遗迹,借以重温并传承红色革命精神,并取得圆满成功,效果反响良好。

此次社会实践大致分为五个模块:

第一、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红四方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那里展示了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的重大活动的历史画卷和苏区人民无私奉献的史实,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缔造、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人民的丰功伟绩。通过我们实地的考察,我们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并根据我们收集的素材,提出了我们对那段历史的看法。那段革命历史时刻鞭策我们传承红军革命精神,振兴中华。

第二、长征路体验-——毛浴乡。为了亲身体验红长征,我们进行了重走长征路的体验活动。我们穿着草鞋,沿着当年红四方面军的路线,前往红色古镇——毛浴乡,去学习那里的红色革命文化。那里有红四方面军政治工作会议遗址、中共川陕省特委遗址、第一所列宁小学、红军总医院(野战医院)遗址、川陕工农总医院遗址等。通过考察学习,我们对毛浴乡的红军革命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与认识。

第三、参观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位于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它以“川陕苏区首府、红色激情通江”的形象宣传主题,形成以红色序章、红色战地、红色丰碑、红色追忆、红色永续的红军文化脉线,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第四、空山战役纪念馆。空山战役挽救了新生的川陕苏区红色政权,奠定了川陕苏区和红四方面军发展壮大的基础,是川陕苏区和红军的立足和转折之役,在中国革命军事史上书写了辉煌篇章。

第五、慰问老红军。通江县城光荣院还有部分老红军和红军家属。我们前往光荣院,慰问老红军,并通过交谈的形式,学习和了解老红军的红军经历和红军革命精神,真切的回味那段时光。

第六、社会实践汇报表演。为了展现我们本次社会实践的收获与成果,我们举行了社会实践汇报表演。通过汇报表演,展示队员的红色青春活力,把我们内师学子的风采展现给了当地政府和老百姓。

第一章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 总指挥部旧址 1932年冬至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总政治部设于此,徐向前、陈昌浩、曾中生、王树声等在这里运筹帷幄,胜利地指挥了一场场浴血歼敌的战役战斗,创建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为红四方面军站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写了光辉的篇章。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共设有包括序厅在内的8个展厅,10余个大型场景,是大型的现代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军革命精神教育传承基地。纪念馆以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的重大活动为主线,通过大量文物、史料及多种展示手段,运用历史文献、文物、标本、图片、图表、灯箱、油画、雕塑、场景和声像多媒体有机结合,通过局部复原和辅助陈列,反映了1932年红四方面军入川后,巴山儿女脱胎换骨、奋起抗争、浴血奋战的历史画卷。集中展现了方面军“三总部”和苏区人民无私奉献的史实,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缔造、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人民的丰功伟绩。教育人们传承红军革命精神,振兴中华。

参观过后,通过馆内的记录与资料我感触颇深。我对红四方面军的入川历史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也受到了红四方面军革命精神的鼓舞。我深刻的认识到徐向前老前辈在1982年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到的“学习革命先烈的不怕艰苦困难、献身革命的精神,为实现祖国的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的含义和历史意义。我认为我们需要结合实际领会这种精神,大力提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 新的精神,把红色精神发扬光大。我相信这次的领悟会受用终生,在未来学习生活中,我将更加努力,把这样的精神传承下去。

第二章 长征路体验-——毛浴乡

红军训词撼天地,精神长青世代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更好的体验红军革命精神,7月15日,我们举行了重走长征路的体验活动。我们沿着当年红四方面军进入毛浴乡的路径,向我们的目的地挺进。1932年红军“反三路围攻”胜利后,1933月1月筹建赤江县,在毛浴镇正式建立中共赤江县委、赤江县苏维埃政府,辖13个区委、区苏维埃政府和毛浴、瓦室铺两个区级党支部、84个乡级党支部及乡级苏维埃政府。1934年11月,红四方面军在毛浴镇召开了连以上干部共计800余人参加的全军党政工作会议,会议历时九天,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在会上分别作了形势任务报告、党政工作报告、军事报告。会议讨论了红军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并根据政治工作长期积累的经验,表决通过了《红四方面军政治与党务工作决议案》、《红四方面军军训训词》等。在总结红军“反六路围攻”以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十六字红军军训训词。这就是“红军精神”的最早起源。这一“红军精神”对于统一红军将士思想、加强军队政治工作、提高红军广大指战员革命意志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毛浴古镇街道在红军时期曾分为三段命名,上城门至曾家坝叫“马克思街”,上城门至中街水巷子叫“恩格斯街”,中巷子至下城门叫“列宁街”。现在毛浴镇街道名称都统一为“龙舌街”了。在毛浴镇街道保存有完好的红四方面军党政工作会议遗址、中共赤江县 委、县苏维埃政府遗址、红军石刻标语墙以及列宁小学等著名红色文化遗产。从“宕桥”进入毛浴古镇,沿古镇街道向左前行,首先跃入眼帘的是红四方面军党政工作会议遗址,街道左边尽头便是列宁小学,学校当时的小地名叫娘娘庙,这所学校为革命工作培育了大批人才。沿古镇街道右行漫步,便可先后看到中共赤江县委、县苏维埃政府遗址和红军石刻标语墙以及红军树。石墙上醒目鲜红的“工农专政”、“川陕工农解放万岁”、“实行共产主义打倒国民政府”、“拥护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等红军大幅石刻标语,把人的思绪仿佛又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毛浴古镇的红军石刻标语墙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通江红军石刻标语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浴古镇的住户人家淳朴厚道,继承沿袭了当年红军的优良传统,有的家里堂屋墙上还挂着毛主席画像,家具虽然陈旧却打扫得非常干净。他们热情好客,主动向我们介绍古镇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听来生动感人而意犹未尽。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毛浴厚重的红色历史文化,对“红军精神”的理解和感悟更加深刻。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结合实际情况,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第三章 参观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人民英雄不朽,先烈精神不息

7月17日,我们的实践队伍来到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和学习先烈们的精神。

当我们走在千秋大道上,我仿佛听到了起义军震天的号角,听到了打响革命的枪声;我也仿佛看到了战士们冲出战壕,奋勇杀敌的场景,看到了奋死拼搏,前仆后继的身影。当我们站在红四方面军纪念馆中,历史向我们讲述了一段不同寻常可歌可泣的故事。踏着战士们的历史故事足迹,我总有一种想穿越时间与隧道的想法,因为我们已经好久没有这样亲近历史了。当我走进纪念馆,我仿佛听到了李先念主席在讲话:“同志们,大革命是失败了,我们的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是我们还是要革命,大家要把革命的前途看清楚,黑暗是暂时的,只要保证有实力,革命就有办法,你们应该相信这一点!”参观结束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总觉得“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每到一处,我们都会驻足细细阅读碑文介绍,了解先辈们的英勇事迹,感受先辈们的和崇高精神。在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前,在古朴幽静的陵园中,我们驻足沉思,深切缅怀先烈,大家仿佛回到了从前,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与先烈们一起为革命事业奋战,与先烈们进行灵魂的对话,接受思想的洗礼。之后,我们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向烈士们敬献花篮、鞠躬致意,并纷纷立志要继承先烈们的遗志,将伟大的精神传承下去,奋发向上,积极勇为,努力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第四章 空山战役纪念馆

青山见证历史,革命精神永存

7月18日,我们实践队伍来到空山乡,参观了空山战役纪念馆,通过馆中学习和采访革命老人来了解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宣传红色精神。

在整体感受纪念馆之后,我们先后进入空山战役厅、群众支前拥军厅进行学习。在纪念馆中,我们通过观察沙盘展示、历史图片、文献资料和战争实物展示充分了解了空山战役的背景、概况以及重要意义,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向英勇奋战的英雄们表达了崇高的敬意。

在参观纪念馆之余,我们采访了战役革命老人,老人向我们热情讲述了当时的战争经历,并结合纪念馆中的文物对空山战役的一些细节进行了讲解,老人曾在战役中俘虏多名敌人,缴获众多武器,为战役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虽然体内还有未取出的子弹壳,身体还有当时留下的伤痕,但老人精神矍铄,热情饱满,身体康健,老人在讲述过程中多次激动不已,仿佛回到了曾经的战斗年代,队员们被老人的精神深深感染。

在纪念馆学习和革命老人采访过程中,我们充分了解了空山战役的历史,对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有了深刻认识,感受到了生生不息的革命精神的巨大力量和时代价值,对于进一步深入红色精神宣传具有重要积极作用。

第五章 慰问老红军

7月22日,正值阳光明媚,我们红色青春队开展了“慰问红军老人,学习红军的精神”活动,我们怀着对老红军的无限崇敬,在光荣院管理人员的陪同下拜访了当地的老红军。

走进光荣院,我们见到了许多高寿却依然精神矍铄的老红军。他们看见我们来看望他们,显得非常高兴。走进光荣院,许多老红军的屋子里的墙上有毛主席诗词挂历,电视上播放的长征专题片,都让我们感受到了老红军浓浓的红色情怀。

在温馨和蔼的气氛中,老红军和我们一起回顾了党的峥嵘岁月和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撒热血的感人事迹。其中一位老红军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于1932年入伍,戎马一生,南征北战,为战争的胜利立下赫赫功勋。他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最后红军爷爷还热心地和我们一起学习了党 的十八大文件,畅谈中国的巨大变化。他虽年过百岁,但思维清晰,他平日里坚持每天看书学习,还整理出厚厚的“十七大报告”心得体会。

交流完毕后,我们为老人送上了最真诚的祝福与敬意,不仅是对刚刚过去的建军的生日祝福,同时也是对老人们忠贞爱党的致敬。老红军们语重深长的教导我们:在新社会下,我们还应继续保持吃苦耐劳的品质,发扬优秀红军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本次的慰问红军老人活动,点燃了我们研究党的历史、学习党的精神的热情,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教育我们铭记党的宗旨,传承红军革命精神,他们的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

第六 16 章 社会实践汇报表演

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我们开展了为期10天的以“重走长征路,熔铸民族魂”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我们对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为了表达我们对革命先辈深深地敬意,特意准备本次实践活动汇报表演。

此次文艺汇演活动中的节目,均是我们队员以本次社会实践的主题为背景并且结合社会实践的实际情况编排出来的。情景剧《当家做主》、小品《红军阿哥你慢慢走》、配乐诗朗诵《长征魂》,独唱《我的中国心》,红歌大合唱《打靶归来》等节目博得了观众们热烈的掌声。通过汇报表演,展示了我们队员的红色青春活力,同时也把我们内师学子的风采展现给了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第七章 总结

(一)、本次社会实践已经基本完成,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我们对于红四方面军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奋斗历史、现状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认识,也让我们充分学习红色经典文化,为日后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此外,也在当地政府和群众心中树立了当代大学生积极进行社会实践的形象。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对于中国共产党当年经历的浴血奋战等并不能充分了解,对于党史等也不是非常清楚。此次实践,我们作为发起者,这督促了大学生们主动去了解和掌握党的相关知识。通过与历史遗迹的零距离接触,我们对于当年的艰难奋斗史也更加了解,原来这些历史并非是纸上记录的字而已,而是真实地发生在那个年代人身上的事情,真正发生在我们同胞身上的事情!

红色资源作为我党、我国的一项珍贵财富,对于我们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青少年道德素质教育以及社会注意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对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构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时刻学习党的相关知识,并且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罗江县休闲渔业发展现状报告 篇5

德阳市水务局:

罗江县休闲观光渔业,以文化旅游产业为突破口,推进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共荣,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丰硕成果,将新农村建设与鱼文化旅游紧密联结,推行“1+4”(农户+特色种养业、生态环境、文化、旅游)的“亦农亦游”新模式。按照乡村自身特点,发挥渔业优势,将“依托支柱产业,整治人居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通过对山、水、田、林、路、房等人居环境的整治,着力打造一片环境优美、山川秀丽的现代新农村,大力发展集观光、垂钓、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立体农业,带动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根据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托养鱼产业,延伸其产业链,把现在仅有的养鱼、卖鱼,做成养鱼、识鱼、观鱼、玩鱼、品鱼,到卖鱼的一条龙,立足一产(养鱼),发展三产(休闲)。促进一、三产业互补、互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让农民增收致富。

水产养殖集中区是集渔业养殖、休闲垂钓、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为一体的综合生产区域。在区域内主要通过改善水源条件、整合现有渔塘资源,采用整治渔塘沟渠、治理水系、改善水质、修缮鱼亭、增添绿化。改现有单一养殖模式,引

进先进技术和设备,调整水产养殖品种结构,增加名特优水产养殖品种的比重,倡导健康生态无公害养殖技术。这样既能达到调整养殖结构和模式,提高水产品品质,又能促进第三产发展。

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改造,水泥路已实现了组通、院落路通,交通、电网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通过对该村部分农户住房按照川西民居风格进行改造、同时改水改厕,改善居住环境和条件,强化村民自治,制定村规民约。国光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具雏形。

发展鱼文化产业,以鱼的祈祥庆丰图案为主装饰乡村农家院墙,由于“鱼”与“余”同音,我国民间春节吉祥图中,鱼是不可缺少的,鱼还是预兆平和喜庆的文化材料,农村有不少带鱼的装饰图案。例如,大家熟知的“吉庆有余”、“连年大吉”、“年年有余”、“吉祥如意”等等。我们用这些生动的吉祥图案放大画在农户的墙上,装点规划区,营造鱼文化氛围。

建鱼文化知识长廊,通过鱼文化知识长廊,介绍我国吃鱼养鱼的历史,淡水鱼的分类和品种,无公害鱼养殖的基本知识,主要淡水鱼类的营养成分,关于食用淡水的保健、医疗功能等。

以典故与名诗,侧重反映钓鱼的故事,用石块和塑像形象的表达姜太公钓鱼和唐代柳宗元《江雪》诗情的景象。

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居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形成极具鱼文化、鱼特色的休闲旅游场所,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明显增长,达到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

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渔业的基本条件是,一要选好带头人,二要选好园区位置,三要选好主导品种,四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五要有相关单位部门的相互配合才能有序地进行运作,发挥其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绥江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篇6

论文上传:

gzrj2006

论文作者:龙家实

您是本文第 228 位读者

摘要:“十五”期间,榕江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快速增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该县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在总结“十五”以来该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起得的成就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今后农田水利工作的发展方向,为发展榕江农村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田水利 建设成就 问题和困难 发展思路

1.“十五”农田水利建设成就

榕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都柳江中上游,全县幅员面积3315.8平方公里。历来,榕江县自然灾害频繁,水利建设发展滞后,水利基础设施脆弱,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确保农田基本建设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该县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发动群众,将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事业推向了新高潮,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五”期间,全县共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5770万元,累计完成水利工程建设3784处,投工680万个工日,完成土石方量1081.4万立方米。完成渠道防渗加固248公里,疏浚河道14公里;完成水库除险加固2处,加高加固堤防31.8公里;新建提灌站6处186.5千瓦,水新增水池、水窖1429个;恢复水毁工程108处,完成山塘整修69座次,检修提灌站24处1250kw;建成人畜饮水工程147处,恢复人畜饮水工程8处。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77万亩,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3.5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88万亩,新增节水能力261.9万立方米,共解决了8.87万人,6.96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2.主要经验和做法

2.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

为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好抓实,榕江县委、政府切实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保障机制,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为组长,水利局局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领导小组。同时,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采取上下结合、巡回检查的方式加强工作建设管理。该县水利局成立专门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所实施的工程进行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工作。对工程规

模较大的工程,主要通过监理单位对工程进行质量监督。

2.2明确冬修任务与各乡镇目标考核挂钩

每年,榕江县委政府明确冬修任务与各乡镇目标考核挂钩,将冬修列入各乡镇当年年终主要目标之一进行考核。要求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领导,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列入重

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认真分配任务,层层建立责任制,层层抓落实,把任务落实到单位和个人。

2.3加大宣传力度,确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面开展

为了让广大群众进一步认识到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该县每年均组织召开全县冬修水利动员会,各乡镇分管水利工作的乡镇长、水利站负责人及相关部门参加会议。此外,为将该项工作不断引向深入,通过广播、报纸及简报等多种形式,加强冬修水利宣传。即时向广大群众报道榕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最新工作动态、工作经验和做法,宣传在农田水利工作中涌现出来出的优秀代表,使农田水利工

作深入民心,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为全县农田水利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4多渠道筹集资金,调动群众积极性

榕江县为国家级贫困县,在地方财政十分紧缺情况下,该县积极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省、州“两山扶贫”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的契机,先后争取到国家及省、州补助资金共4658.72万元,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县委政府也竭尽全力,先后挤出111万元的专款用于我县农田水利工作建设所需补助资金。为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动员、引导和鼓励受益农户参

与到工程建设中来,使得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日益高涨。据统计,“十五”期间,群众投工投劳680万个,完成土石方量1081.4万立方米。

3.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3.1从依靠国家投入来讲,榕江县地形地貌复杂,改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任务重、难度大、投入需求巨大。而该县为国家级贫困县,农民增收渠道单一,思想观念比较守旧,相当部分地区和群众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依赖国家投资,自发性和主动性不高。

3.2榕江属山区半山区,小型水利工程点多面广,分布不均,再加上每年的山洪水毁,致使面上水利建设任务仍然艰巨,用于面上的水利建设资金十分紧缺。近年连续出现的旱情,均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财产造

成重大损失,很大程度暴露了全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3.3长期以来,农田水利设施都是集体建、集体管,而且人们形成的观念是重建设,轻管理,建管脱节,管理体制不健全。农民种的是“责任田”,用的却是“大锅水”,利益不直接。水利工程只运行不维修,或

者只是简单维修,致使损坏老化现象突出,效益衰减,守着工程却浇不上地、用不上水。

3.4近年来,随着大量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剩余劳动力逐年减少,劳动力相对不足,给群众投工投劳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带来了一定影响。

4.发展思路分析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民收入稳定持续增长的一项重大举措。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抓好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仍是该县水利工作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内容。

4.1积极争取国家资金补助,继续加大对定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由于榕江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农民增收困难,仍需要国家大量扶持,加之该县水利工程点多面广、分布不均,大多是水利工程年久失修。

要解决这些矛盾,国家必须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

4.2针对近几年来,国家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只投入在项目点上,水利工程面上资金和小型水利基本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建议国家在“十一五”期间,除认真实施好上级定点补助项目外,更多地将建

设资金投入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上。同时,也希望省、州、县级每年继续下拨专项资金对水利面上设施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整修,以逐步支撑农业生产和满足农村生活的需要。

4.3认真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政策原则,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保证农村集体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增加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广泛

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努力促进农村小型农田水利事业发展投资多元化,确保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4农田水利设施由于点多面广,管理光靠水利部门管是很难管好的,水利工程设施必须谁受益、谁管理,充分发挥农民自主管理的积极性,组织受益农户成立相应的管水协会,应当征收水费。征收的水费取

之于水,用之于水,走以水养水之路。

4.5加强榕江县水利社会化体系建设,加大农田水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积极组建“用水者协会”进行管理的模式和体制,发挥农民自建、自管、自用的优势作用。大力推行合同制供水,完善监督管理机

制,确保该县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

供稿时间:2006年6月30日

供稿人:贵州省榕江县水利局龙家实

联系地址:贵州省榕江县古州镇兴隆街64号县水利局勘测设计队

绥江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篇7

一、罗江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性与基本思路

( 一) 罗江相对落后的县域经济内在地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罗江县是位于成都平原北部边缘、隶属四川省德阳市的丘陵县。其县域经济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 幅员面积小,人口总量少。罗江县面积447. 88平方公里,仅占德阳市的7. 5% ; 人口25. 16 万,仅占德阳市的6% 。①( 2) 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经济发展水平落后。2014 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1. 52 亿元,占德阳市地区生产总值的5% 。罗江县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2% ,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9%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7% ,即GDP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2: 59: 17。地方财政收入9. 4 亿元,公共财政收入2. 58 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0229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35元。②( 3)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县域内的产业组织普遍缺高级人才、缺乏高端技术,企业产品缺核心竞争力。从资源和经济总量上来看,罗江县远不如德阳境内的绵竹和什邡两个县级市; 从交通状况和区位优势上来讲,罗江县比不上广汉和旌阳两个县级单位。除了人少地少、产业结构落后、基础建设滞后之外,罗江县域内还存在自然资源稀缺、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城镇化发展滞后等情况,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罗江县域经济的发展。

面对多种制约因素,罗江县域经济该如何发展呢? 罗江不应和其他县比财力、比基础条件、比资源优势,而应走适合县情的路子,这就是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大力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备、没有高能耗,没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绿色产业———职教产业。根据县财政力量薄弱难以大力发展职教的客观实际,罗江县由政府主导进行大规模的职教招商引资活动,引导社会资金到罗江兴办职业教育。

( 二) 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思路与做法

罗江县政府坚信“今天的职教就是明天的经济”③,因此把职业教育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城乡一体发展规划和地方人才建设规划。县政府从实际出发,抢抓机遇,制定了具体化、操作性强的鼓励和扶持职业院校发展的优惠政策。( 1)构建“政校合作,校地共建”机制。职业院校的改革、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县委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校地共建共享,推进职业院校的发展。一是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相关部门局长为成员的支持职业院校建设领导小组,相关部门上门服务,协调解决建设难题并给予税费优惠; 二是县政府在学校用地方面提供支持; 三是政府投入部分资金,在校内共建图书馆、体育馆、体育场、大学生军训基地; 四是政府投资修建了道路、休闲公园、公共社区,开通了城市公交车,优化了校园周边环境; 五是政府人事、财政部门按学生比例拨付指标安排教职工参照事业单位职工购买保险,促进了师资队伍的稳定; 六是县政府与职业院校签订了政校合作协议,建立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四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 2) 启动“省级高职教育园区”项目。为推进罗江建设四川丘区经济文化强县,结合国家高职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任务的七项改革内容和三大工程,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优势资源,地方政府和职教集团共建高职教育园区。在地方政府的关怀与支持下,经四川省发改委批准列项建立省级“罗江职业教育园区”,规划园区面积6 平方公里,邀请德阳市内外高校入驻,引入企业、职业院校建设一批生产性实训基地、科技成果孵化园和社会管理创新培训基地等。( 3) 以县域内产业促进罗江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要想体现出经济性,职业院校就要建在有“气场”的地方,即有企业气、产业气的地方。而罗江就恰好具备这种“气场”。罗江县把打造新兴工业聚集区作为全县发展之大手笔,举全县之力建设经开区。强力打造百亿氯碱化工、百亿新材料、百亿电子材料及基础元器件制造、五十亿现代服务和三十亿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加快一批重点企业,如联盛纸业、清华同方、龙涎酒业、锡成生物的建设。这些企业为接收职业院校的教师到生产一线挂职锻炼创造了极好的条件,解决了教师只会理论教学不会实际操作的难题,为其成长为双师型教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有助于增强其研发能力。县域企业还为职业院校提供教学仪器、实验实训设备,成为职业院校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有了更多实习实训的机会和场所。学生可以在企业边学边练,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为今后的就业创造更多有利条件。部分企业还积极参与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企业需求和标准以及文化理念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此,企业积极地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提供实习岗位,让具备成熟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院校的课程开发,与院校的教师共同研发新技术,解决生产难题,提高生产效益。

正是由于地方政府的重视和地方产业对罗江职教的支持,罗江的职教事业在短短几年间从无到有,迅猛发展成为全市乃至全省职教事业的佼佼者。目前,罗江已基本形成了包含应用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多层次职业教育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

二、职业教育对县域经济的推动

( 一) 三万人的在校生规模,凝聚了“人口小县”的人气

罗江县是一个全县总人口25 万、常住人口21万、县城城区人口不足3 万、农业人口占很大比例、城镇化水平不高、经济总量不大、消费内需难以拉动的丘陵小县。由于本科教育、高职专科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及职业培训教育的发展,县域内的职业教育在校学生总数超过3 万,县城人口在短短的四年之内翻了一番。在未来的三年里,罗江职教在校生人数还要增加3 ~ 4 万人,再加上教职工和校园内外的各类服务师生的从业人员上万人,整个县城的人口将达到十万人,这将极大地凝聚罗江“人口小县”的人气。

( 二) 庞大的教育消费圈,提升了县城的商气

由职校师生以及相关人员共同形成的市场不仅包括师生衣食住行等基础性消费市场,也涵盖教育教学、科研、文化出版、培训、物流、旅游、健身、娱乐以及相关行业的市场。它具有消费集中、消费稳定、消费需求大的特点。教育消费直接带动了县域内零售业、餐饮业、交通物流业、文化娱乐业等行业的商气,间接地拉动了旅游业、房地产业等行业发展。

( 三) 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适用型人才

罗江职业院校为了培养更多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在专业设置上从县劳动力市场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对接市场开设专业,使所设专业成为与地方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对应度高、人才需求量大、影响力强的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打造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按照岗位要求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加强针对性和特色建设,以培养更加适合岗位需要的人才。教学中突出技术应用实践性的特色,强调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 尝试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参与教育教学过程,使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的工作过程对接。罗江职业院校根据本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在开展学历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大量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同时,还根据罗江丘陵农业的实际,注重短期技能培训,加大三农人才的培养力度,对进城的农村劳动力进行不同规格、不同层次的教育和培训,让更多的农民接受实用技术培训,教会他们一到两项专业技术,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其真正融入城市,在城市得以生存和发展。这样既提升了当地农业现代化水平,也提高了罗江县域城镇化水平。

( 四) 与企业深度合作,促进了产业升级

罗江地方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主要表现在: 第一,摸索总结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主动、企业参与”四方联动发展模式与“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四合作发展模式;第二,职业院校实施“五个一”工程,即各系办一个企业、每个专业要有一个深度合作的企业、各系有一本企业参与编写的自编教材、各系有一个与企业订单式培养的班级( 专业) 、各系有一个校企合作的科研课题; 第三,成立职教联盟。罗江的职业院校意识到现代服务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也是成渝经济区、天府新区和成德绵经济带、罗江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牵头组建了由省内外120余所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所在平等、互利、协商的基础上自愿加入的产教联合体、校企联合体、院校联合体四川现代服务职教联盟。该联盟加速了职业教育规模化、集团化进程,进一步加强了校际、校企间的全方位深度合作,创新了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企业的上档升级。比如,罗江高职教育和应用本科教育开设的酒店管理专业帮助罗江乡村农家乐加强宣传、提升服务档次,把零散的个体经营店打造成连片的、具有星级服务标准且有较大规模和较好效益的乡村酒店餐饮企业。与此同时,个体农民也就成了企业主。旅游管理专业开展“三国”旅游产品研发,推进国家非遗文化项目传承创新。

( 五) 包装县城形象,提高了罗江的知名度

罗江虽然建县历史悠久,但是在1959 年到1996 年期间,罗江的县级行政区划被撤销,因而罗江是一个刚恢复县级行政区划十多年的小县。无论是人口、资源还是经济总量,罗江在德阳都排名靠后,在外没有亮点,缺少知名度。但由于罗江的职教发展,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传道解惑的知名学者教授、慕名而来的各类学习考察团,这些极大地提升了罗江的知名度,让罗江走出德阳,走出四川,走向全国,让更多的人了解罗江,认同罗江。罗江的职业教育提升了罗江的城市文化品位,罗江的城市形象因罗江的职教得到了包装,为罗江的招商引资打下基础,推动了罗江县域经济的发展。

( 六) 增强了罗江的文化软实力

地方职业院校发挥着文化传承创新职能。县域内的龙头院校创新体制机制,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把“接地气”传承、创新罗江德阳地方文化作为办学的重要任务,勇担研究、传承李调元的重任,进行文史研究和文化建设。经德阳市主管部门批准,成立“德阳李调元研究会”,旨在搭建平台,集聚研究李调元的专家,对以李调元为代表的罗江地方文化开展挖掘、研究、开发、传承、创新,以实现学校应具有的文化传承功能,完成历史赋予大学的历史使命。同时,职业院校还开展“三国”旅游产品研发,推进国家非遗文化项目传承创新,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

三、“罗江模式”对发展丘区县域经济的启示

丘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受制于资源相对贫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等诸多因素。为此,首先要认清丘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在研究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探索丘区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的思路和对策,认清加快丘区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形成促进丘区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共识,使丘区县域内的各种资源及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各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县域经济得到更加充分、协调的发展。罗江县大胆创新,以职教的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县域内产业发展又反哺职教,二者形成一种良性互助的模式。这种“罗江模式”表明,欠发达的丘区县域经济与职业教育之间存在很大的关联性: 地方产业的发展催生了职业教育的壮大; 而职业教育的发展又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在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罗江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实现有机结合并同步发展,“罗江模式”给予我们以下启示。

( 一) 充分认识县域经济发展和地方职业教育的内在关联

对于一个丘区县而言,县域内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联系最密切、作用最直接。丘区县域经济的增长不能完全依赖资源的支撑,还必须依赖于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新型工业化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但丘区县因为条件较差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技能型人才出现严重短缺。地方职业教育可为县域内产业企业提供掌握先进生产技术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发展职业教育,对于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就业,消除贫困,促进县域经济繁荣有着积极的作用。

( 二) 地方政府应成为大力发展职教的推手

要大力发展职教,并使职教服务县域经济,地方政府的作用很关键。它的主要作用有: 一是做好规划。把职业教育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和县人才建设规划,调整职业院校布局。二是政策扶持。地方政府出台有关建设用地、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就业、收费、税收、贷款等推动职教发展的政策措施。三是共建共享。地方政府拿出部分资金在职业院校所在地及周边区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和职业院校共建文化、体育、休闲场所等,这样既可满足市民需要,也可满足职业院校师生文化体育休闲等需要。四是统筹管理。明确人事、财政、发改、国土、劳动保障、教育等多政府职能部门共同担负的职教责任,将县域内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纳入统一管理,纳入政府工作目标。五是促进校企合作、推进产教结合。在这方面,地方政府可以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进校企合作及产学结合。地方政府应为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产学合作协调机构,为产学合作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产学合作协调机构作为地方经济发展与职业院校科研教学统筹机构要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以改变产学松散的联合方式,协调解决产学合作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尤其是解决好职业院校和产业之间利益分配矛盾。比如地方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并联合各相关部门为企业参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环境。

( 三) 地方职业教育应树立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 “职业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是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它发挥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职业院校在办学定位上,应当认真研究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客观分析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学科特色,明确学校发展定位及优势特色,着力发展区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需要的特色优势学科,坚持特色发展,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争创一流。地方职业院校应该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围绕产业升级的方向,加快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结构,重点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构建职业教育与区域联动发展的平台; 围绕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文化创新要求,积极探索协调创新机制、产教结合机制,使职业教育融入当地产业和经济社会之中。

( 四) 地方职业院校与县域内产业应实现合作共赢

地方职业教育正处在教育模式的转型期,而丘区县域产业结构也正面临着调整。地方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发展需要与当地企业密切合作,同时要将职业教育的长期发展建立在长期服务企业、服务产业的战略高度上。而产业应当把职业教育发展纳入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步轨道,因为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的升级离不开职业院校的协作。职业教育为企业提供高水平的劳动者,而高水平的劳动者决定产品的品质。为了共同的发展,校企双方有必要也必须相互合作,以实现各自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

职教与县域经济的合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未来的发展中地方政府、职业院校、企业应进一步探索以下问题: 运行、管理、实训基地建设等改革创新的支撑经费不足怎么解决; 校企合作、校企产学研结合机制如何再创新; 如何统筹建立一个集信息、技术、项目、人才高度集约化的校企合作平台; 在自主招生制度改革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衔接如何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衔接、企业兼职教师的统一使用管理规范及待遇等方面如何制定。地方职教与县域经济的紧密合作将在改革大潮中继续发展,谱写县域经济与职教互助发展的新乐章。

参考文献

[1]李霰菲.后发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3).

[2]徐琛.天津:一座城市的职业教育改革之路[J].教育与职业,2008(11).

绥江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篇8

关键词 大棚蔬菜;三江县;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8.094

大棚蔬菜是设施农业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节水节能、周年供应、可持续发展等鲜明特点,属于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1],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重要表现,也是发展高效农业的有效形式之一。“菜篮子”工程既是一项民生任务,也是一项富民措施,三江县通过“菜篮子”项目大力发展大棚蔬菜产业,对于丰富百姓“菜篮子”,保障市场供应,稳定蔬菜价格,增加菜农收入,促进农业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三江县大棚蔬菜发展的现状

1.1 基本情况

三江县位于广西柳州市北部山区,是湘、黔、桂三省区交界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农业生产以“两茶一竹”为特色优势产业,蔬菜种植产业化程度低,政策扶持力度小。截至2015年全县蔬菜完成种植面积达6 651.73 hm2,产量68 608.8 t,产值1.1亿元。

三江县蔬菜产业发展长期以来依靠露天栽培模式,近年来,得益于“菜篮子”工程项目的实施,三江县陆续建立了一批大棚蔬菜栽培基地,主要分布于古宜镇、丹洲镇、斗江镇和梅林乡等,大棚设施用于集约化育苗、生产叶菜类蔬菜和栽培食用菌为主。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实践,蔬菜大棚的建设日趋标准化,由最初发展的竹木+薄膜的简易形式,进化到钢架结构+薄膜+防虫网的单栋、连栋大棚,设施栽培高投入、高产出、高品质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农民实现增收,辐射带动周边菜农积极加入发展大棚蔬菜生产的行列中。

1.2 发展优势

由于三江县旅游业的发展,当地餐饮业对本地特色蔬菜和高品质蔬菜的需求增加,内销空间尤为可观。大棚蔬菜生产模式能大幅提升单位土地产能,产量一般为露地生产的3~10倍,甚至更高。通过发展大棚蔬菜产业,提高本地特色蔬菜的产量,实现反季节种植,延长上市时间,同时引进一些名、特、优、新的蔬菜品种,可以满足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对蔬菜的需求,拥有广阔的前景。

近年来,三江路网形成了以高速公路铁路为主脉,县乡公路为侧脉的陆路脉络,使三江融入桂林半小时经济圈,到达广州、南宁仅需3.5 h,距离柳州、贵阳仅2 h车程,陆网还辐射带动了三江县的空运、水运路线的便利,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的优势,这将促进三江县特色优质蔬菜的输出,区内输出到南宁、柳州、桂林等主要城市,区外输出到贵州和发达的珠三角地区。

2 三江县大棚蔬菜产业发展的特点

2.1 大棚设施和生产技术方面的特点

目前,三江县境内的大棚蔬菜生产基地所建设的钢架大棚,经过农业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较之以往的竹木大棚有了较大改进,大部分蔬菜大棚由钢架+防虫网+薄膜建成,搭建钢架+薄膜组成简单的生产空间,满足了抗寒和避雨的需要,对秋冬菜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设施功能逐渐发挥出其有效作用。从山区蔬菜合作社发展和菜农经济状况等特点出发,对农业部门培训宣传的温室环控技术和栽培配套设施正逐步引入中,让三江县内的大棚蔬菜产业正走向标准化的生产。

2.2 大棚生产存在的特点

大棚蔬菜生產一个显著特点是产季优势,实现反季节栽培、保护地栽培、育苗、春提早、秋延后栽培等。三江县菜农运用大棚生产时,充分发挥了大棚温室的防寒避雨作用,在应对恶劣天气时表现出比露天栽培的显著优势,降低了受灾风险。另外,菜农生产意识不断进步,与棚外生产的作物进行科学区分,充分运用产季优势,努力实现提高效益、提高产值。

3 三江县发展大棚蔬菜产业的对策建议

3.1 扶持典型企业,建立蔬菜标准园

支持和指导基地基础好、有条件的蔬菜生产流通企业建立蔬菜标准园,通过高标准、严要求的生产规范,周年供应品质优良,绿色健康,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蔬菜产品,积极向上级业务部门争取蔬菜标准园项目资金,追加投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产品的贮存条件,打通运销渠道,提高基地产品商品化程度,增加大棚蔬菜基地的经济效益。通过企业+农户基地的模式,联动提高周边小农蔬菜大棚产品的商品化,形成龙头作用,以企业典型带动三江县大棚蔬菜产业的发展。

3.2 发展特色蔬菜商品,兼顾品种多样化

立足于服务当地旅游餐饮业,大力发展大棚栽培本地特色山野菜,同时为满足当地居民对蔬菜品种多样化的需求,引进名、特、优、新的蔬菜品种进行大棚生产,不同蔬菜作物的轮作,还可起到避免大棚连作障碍的发生,提高大棚设施的利用程度,促进蔬菜大棚的持续高效生产。

3.3 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大棚蔬菜具有根吸收力强、需氧量高、喜硝态氨和吸硼量高等需肥特点[2],为实现大棚蔬菜的高产量,不仅要合理化施肥,还要注意保持棚内土壤三相比。此外,大棚生产应以绿色防控病虫害为主,合理掌握好茬季,提早或延迟蔬菜栽培,以实现大棚生产的经济价值。广大农业技术人员首先要加强学习科技生产知识,其次要勤于下到田间地头指导菜农,善于运用广播、电视、微信和宣传单等方式向农民传播大棚蔬菜的生产技术、市场行情和发展趋势。

3.4 重视蔬菜加工,推动产品增值

抓好蔬菜产后的保鲜、贮存处理,推行净菜、分级、包装上市,开展简易加工,减轻鲜销压力,引导干制食用菌生产;同时,培养企业品牌建设意识,推动产品的增值。

3.5 发展果菜类大棚蔬菜栽培

基于三江旅游业的发展,发展采摘类大棚果菜生产、观光和采摘,提高游客与大棚蔬菜产业的参与互动,如番茄树式观赏栽培,挂篮式草莓套种其他蔬菜立体栽培等。

参考文献

[1]赵饶芬,李国栋,毛俊波.沪西县发展大棚蔬菜产业的思考[J].长江蔬菜(学术版),2012(4):69-70.

[2]张乐森.滨州大棚蔬菜需肥水平及供肥状况的调查研究[J].长江蔬菜(学术版),2011(22):64-66.

上一篇:如何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下一篇:怎么写项目合作意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