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册教案(通用7篇)
1、我们共同的祖先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四大文明古国。
2、知道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黄和皇帝,了解有光他们的传说、故事与历史。
教学准备:
准备一些有关炎帝和皇帝及其他一些远古神话传说。
教学过程:
1、指导学生欣赏书上的文字和插图。提问:各小孩站的位置和拿着什么?
2、讲解与讨论:我们中国与其他古国相比,有那些特点?
3、全班讨论:理解炎黄子孙是什么意思?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炎黄和皇帝是我国历史最早的两个领袖。被称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
4、阅读与讨论。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文字,并适当地解释。
5、请学生阅读书上有关炎黄与皇帝的文字,以及小文的话,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6、同伴讨论:学生自由发言。
7、自由讨论:介绍与同桌阅读与交流的结果。
教师总结:炎黄与皇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中华民族的长源远长流。
家庭作业:让学生搜集一些古代的神话和传说。
3、坚忍不拔的炎黄后代
教学目标:
1、了解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古老神话和故事。
2、理解在这些神话和故事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根据学生的熟悉程度和知识水平选择一些有关的书籍。教学过程:
1、导入
让学生谈一谈收集神话的情况。
2、阅读与讨论。
学生朗读教科书的内容,师述:在今天的课上,我们也像他们一样召开主题班会。
3、请两名学生讲书上的故事。提问:这两个故事反映了什么样的精神和优秀品质?
4、小组准备:互相交流自己收集到的神话与传说,并共同探讨其中所反映的精神和优秀品质。
5、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向全班介绍一两个故事。
教师总评。
3、与历史为伴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历史感。
2、知道并学会使用公元纪年的方法。
3、通过风筝等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历史与自己密切的联系。
教学准备: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食物、日常生活用品)
教学过程:
1、导入
2、阅读与练习
指名学生读第八页的课文,教师强调:公元纪年就是准确表达历史时间的一种方法。
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其于的文字。师述: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家可能有自己表达的时间方法。
3、教师与学生一起做练习。
4、探讨与讨论。教师引导:历史能够告诉我们从前的事情,那么他是不是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呢?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第9页小女孩的话,并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最后全班交流。
5、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举例子,谈一谈自己想到的历史、与自己历史的联系。
教师总结:
存在我们身边的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他们都有自己的历史,比如我们使用的物品、吃的事物都是如此。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家庭,以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历史和我们的生活相依相伴,它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家庭作业:通过各种方式对造纸术进行了解。
伟大的发明
1、传递文明的纸
教学目的:
1、知道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
2、了解纸的作用。
教学准备:学生体验生活时所使用的各种材料。
教学过程:
1、导入:
2、请学生再一次欣赏图画。提问:图上告诉我们什么?
3、请学生阅读课文第10页的内容。
4、体验活动: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活动,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每一个同学其中的一种,在上面或写字画简单的画,然后与自己平时用纸写字和画画的体验进行比较,完成书上的练习。
5、全班交流。请几个学生发表自己完成的作业内容。
6、阅读与讨论:小组阅读课文11-13页的内容,讨论:在没有只的时代,我们的祖先把字写在什么地方?
7、探讨与讨论:学生根据教科书第12页的造纸图,自己总结造纸的过程与步骤。、自由讨论:通过上面的活动,你怎样看待造纸术和蔡伦?
教师总结:如果没有纸,各种知识很难迅速和广泛传播,人类进步回缓慢许多,因此,造纸术对于世界的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家庭作业:在家长的帮助下尝试一下造纸的过程。
2、“文明之母”——印刷术
教学目标:
1、知道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理解印刷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
2、了解印刷术的演变及其发明的过程,并通过动手实践,体验活字印刷术中蕴含着的聪明智慧。
教学准备:各小组准备一块长肥皂。
教学过程:
1、导入:造纸术发明400年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又发明了被称为“文明之母:的印刷书。教师板题
2、阅读与讨论
请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14页的课文和插图,并引导学生讨论下面问题:(1)雕版印刷是什么回事?(2)雕版印刷有什么好处?(3)雕版印刷有什么缺点?
3、小组反馈,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4、体验活动。
各小组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中任选一种印刷方式,体验不同的效果。
5、全班交流。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印刷成果。
教师总结:在我国的历史上,对这一技术的发明者布衣毕升却永远不会忘记。
家庭作业:完成教科书15页的“我的体会”。
3、通全世界的指南针
教学目标:
1、知道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杰出贡献。
2、进一步萌芽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师生收集有关指南针的资料。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提问:你所见过的指南针是怎么样的?请几个学生发言。
2、阅读与讨论:指南针的发源应从何说起?请学生欣赏与阅读教科书16页司南的图片和文字,并朗读其右则的课文。
3、小组探究。根据教科书16页豆博士的话,算一算中国发明的指南针大约比欧洲早了多少年。
4、全班交流。各个小组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5、教师总结:指南针虽小,但它的历史功绩却不可估量的。我们虽然不知道是谁发明了指南针,但他的功德是不朽的。
课题4 火药加快了人类前进的脚步
教学目标:
1、知道火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
2、初步了解科学与迷信的复杂关系。
教学准备:古代火箭图和现代火箭图。
教学过程:
1、导入:提问:提起火药,水知道它的厉害,不过,你们知道火药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吗?请学生阅读教科书17页的课文,并观察炼丹爆炸图。
2、讲解与讨论:火药是古代炼丹师偶然发现的。
3、阅读与讨论。请学生观察教科书17页下方的图然后请学生想象一下,这些早期的火箭是怎样发挥火药的威力的?请学生阅读和欣赏关于万户的文字和图画,阅读与欣赏教科书18页的关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文字和照片。
4、小小辩论会。教师向学生说明:火药发明的利与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学们对此可能也会有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们召开一次小小辩论会,题目就叫做:火药的出现是不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5、教师总结
家庭作业:完成教科书18页关于四大发明的作业。
主题的智者
课题
1、思想家孔子
教学目标:了解孔子的教育和道德思想,理解孔子关于教育和道德思想的格言。了解孔子对后世及世界的影响,萌芽景仰之情。
教学准备:收集孔子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出示格言,并提问学生:是谁说的格言?是什么意思?
2、阅读与讨论:请学生朗读教科书20页的课文及教科书21——22页的内容。用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1)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2)孔子有那些主要的成就?
3、补充孔子其他的名言讲解。
总结:孔子的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宝贵财富,当然,他的思想也有局限性,比如维护等级制度、轻视妇女、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等,但他仍然是一位文化伟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思想遗产。
4、家庭作业:完成教科书22页的“我喜欢的孔子格言”。
课题2:伟大的军事家孙武
教学目标:知道孙武是我国的军事家,知道孙武的著作《孙子兵法》。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孙子兵法》中的格言,并理解其意义。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提问:你听说过百战白胜出其不意这两个成语吗?你们知道他们的出处和含义吗?请几位学生发言。
3、讲解与讨论。教师向学生介绍孙武的生平。然后提问: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官兵人手一册《孙子兵法》,这是为什么一部产生于2000多年前的军事著作,为什么会影响这么大?请几位学生发言。
4、小组探究。以小组为单位,阅读和欣赏教科书23页的内容,请学生根据这些内容交流各自的看法,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再补充一些孙子兵法的格言。
5、全般、办交流。各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讨论结果,以及提们对教师所提的问题的思考与回答。
6、教师总结:对表现突出的小组给予表扬。
7、布置家庭作业:收集下一个课题提到的几位人物的资料。
探索古代科学家的足迹
教学目标:知道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组要成就,简要了解他们的生平。
教学过程:
1、导入。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4页的文字,并讨论这个笑话说明什么?
2、小组准备:每一个小组准备介绍一个科学家的动人事迹。(张衡、祖冲之、一行、李时珍、郭守敬)
3、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补充。
4、教师总结:这些科学家为了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高尚人格,以及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应对他们表达由衷的敬意。
家庭作业:与家长共同欣赏教科书28—29页的“我给我家写家史。
第二单元 可爱的祖国
1、俯瞰祖国大地
教学目标: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养育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教学准备:地球仪、两半球图。
教学过程:
1、情感导入:播放歌曲《我爱你,中国》。并观察课本30页的地图,了解祖国的轮郭,阅读教科书31页的文字,知道我国的基本轮郭形状像一只听胸的胸鸡。
2、阅读教科书30页豆博士的话。
3、布置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确定开展“漫游中华”活动的寻秘方向,按小组为单位,教师把准备好的资料分发给学生。
4、“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探究方向:(1)我们祖国的位置、国土面积。(2)我们祖国的大陆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3)祖国的行政区划。(4)祖国的地势、地形特点。(6)全国人口及资源分布。
5、分组开展寻秘活动,如果需要,可以将这一活动延伸到课后。
2、绕着边境走一圈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我国的范围,进一步感受到祖国的辽阔,产生深深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一幅较大的中国正区图。
教学过程:
1、复习:识图练习,我国的位置。
2、导入:我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
3、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二:我国的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活动,在中国政区图上按照逆时针的方向查找我国的陆上邻国,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查找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4、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
5、课堂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34页的练习。
6、家庭作业:查找有关邻国的位置、面积、气候、人口、民族文化、风土人情、语言、宗教、食品、服装等资料。
3、认一认祖国政区
教学目标: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幅员辽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养育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教学准备:中国政区图。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我国的国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陆上相望的国家。
3、导入
我国的国土面积辽阔,每个地方的情况有很不同,国家为了管理方便,家把全国划分为不同的行政区,我们来认一认祖国的政区。
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密活动的汇报三:祖国行政取划。
(1)学生介绍
(2)学生结合中国政区图,指图介绍
(3)朗读教科书37页的《祖国行政区歌》,结合《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简表》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识图联系,看谁记得快,记得多。
(4)趣味练习:识图比赛。(5)课堂练习。以小组为单位,填写教科书37 页的表格。
家庭作业:结合每天天气预报进行识图练习。
4、首都北京
教学目标: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2、导入:首都是一个国家最高的政权机关和政府机构所在地的城市。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来了解我国的首都—北京。
3、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四:首都北京。
(1)阅读教科书的40页
(2)学生结合中国政区图或中国地形介绍要点:
4、阅读教科书41页博士的话。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科书的填空,并进行交流。
5、学生讨论:你们知道2008年第29界奥运会将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吗?着与北京的建设、发展有什么关系?你知道2008年奥运会的标志吗?关于首都北京你还知道什么?
家庭作业:查找地图,从我们家乡去北京怎么走?
5级阶梯上的国土
教学目标: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认识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挂图练习: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的所在地。
2、阅读教科书44页的课文。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五册《满井游记》一文, 课后练习第三题有这样的问题:“下列三组短语中的‘之’字, 有的表示修饰关系, 可译为‘的’;有的表示限定关系, 可译为‘从’;有的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可不译。试加以辨析, 并说说这些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
……髻鬟之始掠也。”
人教版中学语文室编著的九年级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157页, 对“髻鬟之始掠也”中的“之”解释为“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可不译。这种用法现代汉语已不用”。
下面我们来看学生用书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五册136页) 对这句话是如何翻译的呢?课本对“髻鬟之始掠也”的注释是:“刚梳过髻鬟。”
从上述翻译我们可以看出, 课本虽然对该句中的“髻鬟”译得不准确 (“髻鬟”应译为美丽的发型) , 也没有讲清楚其中“之”的用法;但是从全句的语序来看, 将该句的语法现象弄清楚了;把提前的宾语 (髻鬟) 理顺并后置了 ([刚]梳<过>髻鬟) 。因为该句句末的点号是句号:这是叙述句的标志。
现在我们来分析“髻鬟之始掠也”的句子成分:
“髻鬟”之[始]掠也。
从上面句子成分标记法可以看出:“髻鬟”作宾语, “掠”是谓语, “始”是状语, “也”是虚词 (语气词) , 不能做句子成分, 只表陈述语气。“之”是叙述句宾语提前的标志。对此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一册251页, 曾有如是论述:“古代汉语叙述句, 在一般情况下, 宾语是在动词后面的;但是, 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 可以把宾语提前, 在宾语后面用‘是’字, ‘实’字或‘之’字複指。”
因此, “髻鬟之始掠也”中的“之”的作用, 不是上述《教师教学用书》上讲的“舒缓语气”, 而是古汉语叙述句宾语提前的标志。
于是, 诚望《教师教学用书》再给这句中的“之”的作用, 作解释时, 将这一错误予以纠正, 不要再出现上述常识性的错误。兹为吾所盼。
二、“泉香而酒洌”该如何理解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醉翁亭记》一文, 课本对“泉香而酒洌”未作注释, 而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150页, 将“泉香而酒洌”解释为“泉水香酒水清”。这便大错而特错了。因为“泉香而酒洌”是采用古汉语倒置的修辞手法。
何为倒置呢?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四册1368页有如下论述:“由于对仗、平仄和押韵的需要, 古代作家往往着意造了一些次序颠倒的句子。”
例如:使人意夺神骇, 心折骨惊。 (江淹《别赋》)
这一例句的作者一方面为了使“心折骨惊”和“意夺神骇”, 构成对仗 (这是古诗词的术语, 修辞上叫对偶) :两句字数相等, 都是四个字:“意夺”对“心折”, “神骇”对“骨惊”, 都是主谓型的合成词。词性相同:“意夺神骇”和“心折骨惊”都是并列短语, 结构相同;是十分工整的对仗。另一方面, 为了押韵:“意夺神骇”中的“骇”与原文中上文的“名”、“盈”, 下文的“精”、“英”、“声”、“情”等押韵。再者还追求平仄的要求:“心”对“意”:平对仄;“神”对“骨”, 仄对平;平仄相对。
当我们明确了倒置这一古汉语的修辞手法后, 下面我们来看“泉香而酒洌”, 如何构成倒置的呢?
作者在这句 (“临溪而渔, 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 泉香而酒洌。”) 用倒置, 是为了追求对仗和平仄的需要。
先来看如何构成对仗的。作者为了使下句的“泉香而酒洌”和上句的“溪深而鱼肥”构成对仗 (两句字数相同, 都是五个字。“泉香”和“溪深”, “酒洌”和“鱼肥”, 都是主谓型的合成词, 词性相对;“溪深而鱼肥”和“泉香而酒洌”都是并列短语, 结构相同。) 将本该是“泉洌而酒香”倒置为“泉香而酒洌”。
再来看怎样讲究平仄。作者为了平仄的需要, 通过上述词序的调整, 从而使出句的末尾词“肥” (平) 和对句末尾的词“洌” (仄) , 平对仄, 平仄相对。这也是对仗的需要:因为严格的对仗不仅要求字数相等, 词性相对, 结构相同;而且要求平仄相对。因此, “泉香而酒洌”应译为:泉水清冽 (指水质好) , 酒就香。
1.会写12个生字词,正确读写相关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
2.理解“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学习我国现代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写的《荷花》──齐读。荷花又叫“莲花”。 (板书:莲花)
2.荷花的叶子叫什么?(荷叶)(板书:莲叶)荷花的果实就是“莲蓬”。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形象,学生容易理解荷花是什么样的,联想荷花给人有视觉,嗅觉等方面的体验。】
二、观察图画,走进文本
(出示一幅彩色的荷花图)
指导看图: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再读读课文。读中启发:自己看看图,读读文章。看看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设计意图:学生观看荷花图,有条理的说出荷花样子,培养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考。学生初步感受荷花之美。】
三、轻读课文,理清层次
1.“我”去看荷花。
2.“我”看荷花。
3.“我”看荷花时展开的美妙想象。
4.“我”又回到看荷花的情景中。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理解课文脉络,理清层次,整体感受课文。】
四、讲读课文
第一节:
1.启发:同学们,你们再看这幅图,画上的荷花多美,边看边想象,好像看到什么?闻到什么?
2.指导朗读。有感情的读。
3.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
第二节:
1.学生默读第二节,要求很快地读。简单地说说“我”看到些什么?
训练句式。
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到()荷叶();又看到()荷花();还看到()花骨朵()。
要求学生用“又”“还”这两个连词口述一句完整的复句。
2.进一步要求: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什么样的荷叶,什么样的荷花,什么样的花骨朵。 例句:
(1)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到碧绿的荷叶,又看到雪白的荷花,还看到含苞待放的花骨朵。
(2)早晨,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碧绿的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看到雪白的荷花在微风中摇摆,又看到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小巧玲珑,还看到嫩黄的小莲蓬躲在荷花中间张开笑脸。
3.指点:小朋友已经说了荷花是雪白的,这是白莲,我们平常看到的粉红的荷花叫红莲。荷叶的颜色是碧绿的,这就写出了荷花色彩的美。
(板书:色彩美)
4.还有刚才你们说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荷花在微风中舞蹈,花骨朵小巧玲珑,小莲蓬张着笑脸,这些是写荷花的什么?(姿态)这样把荷花的姿态写出来,就把荷花写活了。
(板书:姿态美)
5.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的第二节。
6.这一节里还有两个字用得很好,你们看出来了吗?(“冒”“露”
7.指点:“冒”出荷花亭亭玉立的样子。“露”来是躲在下面的,而现在显露出來了,好像把头探出来了,露出来了,这个“露”把小莲蓬写得可爱极了。
(板书“看着”加上“冒”、“露”、“美“三个字)。
8.(激起情绪,展开想象)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着,看着,觉得自己仿佛就像一朵荷花。
有表情朗读第四节。
9.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看荷花的?
出示一块准备好的卡片,上面写着:
“我[ ]看着满池的荷花。”
(例:我好奇地看着;我久久地看;我默默地看;我目不转睛地看;我入神地看;我凝神地看;我深情地看;我全神贯注地看。)
(通过语言训练明确认识,在学生理解基础上,启发学生的想象带入课文情境。)
10.诱导:现在请小朋友久久地、凝神地、深情地来看这幅彩色图。
(这时放轻音乐,学生随着柔和的乐曲,深情地凝视着图画。其间轻轻地提示:“荷花翩翩起舞了”)
11.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进行想象性描述。
12.指导朗读:课文中的我“爱”荷花,因为荷花非常之美。现在就让我们深情地读课文。请同学们再读一遍。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运用讨论式教学,通过句式训练,展示荷花色彩,学生体验荷花色彩美,姿态美,激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五、填空练习 复述课文 认读生字
1.完成练习:
(出示课件:练习)
荷叶___________的,像一个个______________。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露出_______________。有的还是____________,看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个片段描写荷叶的句子是第____句。其中,_________写出了荷叶多,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荷叶的颜色美和形状美。
②这个片段描写了荷花哪三种形态?
第一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导复述课文。
3.认读生字,出示生字词卡片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读背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
一、学习驳斥反动论点和论据的写法
二、掌握课文中反语和对比、排比、反复句及其作用,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气势。
三、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的愤恨,教育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坚决彻底的战斗精神。
教学设想
一、理清文章线索,明确其批驳的逻辑层次是:亮出靶子,逐点批驳,补录电文。
二、针对敌论层层批驳,既驳论点又驳论据是本文、写作上的显著特点,学习时应注意体会。
三、本文语言犀利,爱憎分明,应通过朗读用心体会;复句中关联词的恰当使用,也是学习本文应该留意的。
教学时数:两课时。
预习指导
一、复习有关知识,理清什么是论点、论据和论证。
二、朗读全文、了解全文大意,初步体会排比反复句的作用。
三、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理出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朗读课文并理出全文思路,明确敌论及敌论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从题目看,鲁迅先生要批驳的是所谓“友邦惊诧”,可见题目上的引号是不能漏写的.,它表明这四字是引文,“论”是评论。那么,这加了引号的“友邦惊诧”究竟是什么东西?
三、研习新课。
㈠讨论:本文的敌论点和敌论据各是什么?
敌论点:“友邦人士……国将不国”。
敌论据:“捣毁机关……悉被破坏”。
㈡作者是如何提出敌论点和敌论据的?
1、学生齐读课文第1段。思考:鲁迅先生一开始就写道:“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根据下文,作者认为略有知觉的人都知道一些什么?
2、根据课文的注释以及这一段的有关内容,请说说学生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去请愿的。
3、从历史背景看,学生运动是正义的运动。所以鲁迅先生说,这道理是“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里的“只要……就……”表示条件复句的关联词,在文中有什么含义?
4、当时,东北已经没有学生的安身之地。(齐读:“报上不是说过,……就抢毙吗?”)学生们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放下书包来请愿。在如此“可怜之至”的情况下请愿,其结果又是如何呢?齐读“不道……‘国将不国’了”,找出作者表示愤慨的关联词语。
5、再读“不道……”一句,体会这一复句中作者感情的层次关系。
6、国民党政府的通电内容是不是课文里所述的这一部分?你能否在这段文字中找出有关词语加以证明?
7、一般总是开门见山摆出敌论,而本文为什么先详细说明学生请愿的背景,最后才引出敌论呢?
四、练习。
1、驳写作,要求把所驳的错误说法摆出来,然后加以批驳。这篇驳论的第1段,并不是仅仅摆出对方的反动观点。如果是,完全可以这样来写:
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国民党政府在十二月十八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的文里,还给学生加上许多罪名,而且指出结果,说“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鲁迅不是这样写的。请你对照原文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不好,原文的写法好在哪儿?
2、找出课文中运用反语、排比反复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驳敌论点、论据的写法,体会反语和排比反复句的作用。
一、研习新课。
讨论:作者是如何批驳敌论点的?
讨论后归纳
(一)分析2――4节
1.齐读2-4节思考:
⑴、段首作者所说的“好个‘友邦人士!’”这句话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⑵、在对照事实进行批驳后,作者为什么不简单反复“好个‘友邦人士’”,而要加上国民党政府”这五个字作定语,深意在哪里?
⑶、鲁迅先生是绝对不会相信国民党血口喷人所列举的学生的罪状的,既然如此,第4段的开首为什么要说“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罢”这样一句?朗读这一段,找出这一段的关联词语。
这一层用事实作论据,通过对比分析,揭露并谴责了“友邦惊诧”的反动和虚伪。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6个生字和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别人的长处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过程,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过程。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发明坦克引发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文挂图、坦克图片及字词句(或制作课件)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摘读片段,感受坦克威力
1、出示坦克图片
大家看,这是什么?谁来介绍一下你对它的了解?
2、摘读课文片段:
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1)、世界上首次冲上战场的坦克威力如何呢?请你先读读这段文字,再找出其中一个词语加以概括。(大显神威)
(2)、具体从哪感受到坦克一冲上战场就大显神威?(结合理解庞然大物、哇哇直叫、乱成一团)
(3)、你能通过朗读让人感受到它的威猛吗?
3、小结:英国坦克,这个庞然大物的出现,不仅把德国兵吓得魂飞魄散、四处逃窜,更给世人带来震撼,给世界战场带来历史性的改变。那么,如此威猛的武器是怎么发明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25课:(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全文,感知课文大意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字词:(1)检查认读
(2)出示矛、盾图片:谁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他们分别有什么作用?﹤板书:矛(进攻)、盾(自卫)﹥
(3)再示坦克图片:谁能介绍一下各部位的名称?(枪口或炮弹、轮子、履带)
3、用以进攻的矛和能够自卫的盾,与坦克之间有什么联系?请再默读课文几遍,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是呀,一次普普通通的比赛,却使发明家想到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拿起书本,让我们齐读课文第5段,再次感受发明家的伟大创举,感受坦克的大显神威!
4、延伸:每一种发明创造都来之不易,用于战争的坦克当然也不例外,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集合起来,发明坦克的?我们下节课再作研究。
三、巩固练习,学会生字书写
1、认读课后田字格里的生字
2、分类指导书写:左右结构、上下结构
3、重点指导:矛、盾 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盾(自卫)
矛(进攻)
?
坦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的学习
上节课,我们不仅领略了坦克的威力,也知道了坦克的问世是发明家集合了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他是怎样集合的,这节课我们将重点研究。(师边复述边恢复板书)
二、品味词句,探究设想思路
1、出示挂图,再现情景
你们看,这是当年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进行比赛时的一个画面,此时情况如何,请大家读读课文1至4段,并展开想象,让画面动起来。
2、当时情况如何,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解说一下?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情况的紧张危急? 出示句子: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1)齐读,说说你从句中哪些词感受到又紧张又危急?
(2)“如雨点般”去掉行吗,为什么?你能给“如„„般”换个比喻词吗?
(3)是呀,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右难以抵挡,这比赛是多么激烈,多么令人紧张呀!谁来读读这一句?
3、可是,就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我们的发明家为了取胜,又是怎样设想发明坦克的呢?(1)、画一画:请再默读2、3、4段,随着发明家的设想,在脑海里一步步勾画坦克发明的过程。
(2)、说一说:发明家分几步设想出坦克的?(随机板书:铁房子、枪口炮口、轮子履带)(3)、议一议:每一步的设想有什么优点和不足?
(4)、理一理(看板书小结):你们看,盾能自卫,改变成铁房子,防卫的本领更大;矛能进攻,改成枪炮,攻击的能力更强;再装上轮子,按上履带,会动了,坦克的作战就更灵活了。坦克的发明就是把矛和盾的优点?(5)读一读:指导感情朗读
三、联系生活,理解文中道理
1、用集合的方法发明了坦克,使它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正如课文所说:(出示句子齐读)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其实课文向我们讲述发明坦克的故事,也就是为了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再读句子)
2、留心生活,不难发现,我们身边许多东西就是采用集合的方法发明的,如:铅笔+橡皮=橡皮头铅笔,为我们的学习带来不少的方便 ;鞋子+轮子=溜冰鞋,既加快了行走的速度,又丰富了我们课余的生活……你也能举例说明这个道理吗?
3、这个道理除了体现在发明创造上,还可包括哪些方面呢?
4、总结:是呀,这个道理不仅体现在发明创造上,还可包括学习、做人做事等方面。让我们再次铭记:只要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5、除了这个道理,文中还有哪些好词佳句你想积累?(读读背背)
四、做做练习,加强积累、迁移
1、必做题: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
2、选做题:(1)选用“如……般”、“像……似的”或“像……一样”写一句话。
(2)学当发明家:你也能集合生活中两样或几样事物的优点进行发明创造吗?如果还能写下设想思路那就更棒了!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盾(自卫)
矛(进攻)
会动
+
+
坦克
铁屋子
枪口、炮口
轮子、履带
科利亚的木匣 学习目标
①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课前准备
①学生自读课文,对照课后生字表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标好每个自然段的序号,记下自己的疑问。
②生字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一曲节奏舒缓的乐曲。
③用纸分别画一个5岁左右和9岁左右的“科利亚”的模样,剪下来准备板贴用。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①出示5岁时的“科利亚”人物像。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课文讲了科利亚的什么事情呢?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②板书课题,指导学习生字“匣”:读准音:联系木盒子识记形,了解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朗读展示: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④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边听边思考揭题时的两个问题。
⑤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尝试帮助老师完成板书:()木匣→()木匣()
⑥学生简单谈谈自己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⑦引导学生质疑。精读感悟,明白道理
①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a.教师指导学生用朗读的方式告诉大家: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
学生找出句子读: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
教师结合生字的学习,启发学生读的时候注意突出“各种各样、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其他小玩意儿”这些词语。
b.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c.教师引读: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学生接读第三自然段。②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a.引导学生找出科利亚开始挖木匣时的言行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科利亚是个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孩子。
b.重点指导学习第十一自然段。
用人像图和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四年前,科利亚是5岁(教师在黑板上贴出5岁的“科利亚”形象,让学生自己从前后课文的有关语句中找到推算的依据),走了10步埋下木匣(用线段图表示);现在的科利亚是9岁(教师在黑板上贴出9岁的“科利亚”形象),启发学生自己上黑板画线段图表示科利亚现在每一步的大小,应该画几步。c.联系上文,让学生说说第十二自然段中“果然”的意思。d.分角色朗读第四至十二自然段。
③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a.指名读这一段;分男生、女生读这一段。b.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c.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文章来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作业
抄写课文最后一段。第二课时 熟读课文
①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②自由朗读全文,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巩固生字
①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②分类记忆要求会写的字。
a.找出左右结构的9个生字:挖、鞋、锯、抢、难、初、敌、阶、懂。有的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来记忆字形。
b.学生利用笔画、偏旁或熟字记忆其他4个生字:斧、免、屋、管。③给生字组词。指导写字
①出示9个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这9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②学生写字。
a.教师播放节奏舒缓的音乐,学生闭目静坐,正确执笔,摆好坐姿。b.学生对照范字临写。每个字写两遍。
c.教师巡视,及时评议。遇到共性问题可以范写指导。将学生写得好的作业即时展示。抄写词语
①自己读、记词语。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复述课文
个人练习。指名复述,全班评议。实践活动
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7陶罐和铁罐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2、联系已学课文和生活经验加深对寓言的理解。
3、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具准备:陶罐和铁罐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家看一看,老师讲台上摆的是什么?板书(陶罐和铁罐)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在这两个罐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3、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自由发言。
3、师归纳。
国王的御厨里有一只陶罐和铁罐,铁罐仗着自己坚硬。常常傲慢地奚落陶罐。若干年后,陶罐从废墟里挖出来依旧精美,而铁罐却被氧化得无影无踪了。
三、学习1——9自然段了解陶罐与铁罐的性格特点。
1、听1——9自然段的录音思考:这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铁罐自命清高,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
板书:奚落
2、哪一位同学来说一说“奚落”的意思。
奚落:用尖刻的话数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
3、这几个自然段也就是常讲铁罐常常用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
4、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 ① 陶罐的短处是什么?铁罐又是凭什么来奚落陶罐的?
② 铁罐用了哪些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③ 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请同学们边读就边把有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5、生回答老师的问题
6、小黑板出示对话,体会各自态度。①“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陶罐一开口就是“你敢碰我吗?”它的意思就是陶罐敢不敢碰它,<不敢>。它根本就没有把陶罐放在眼里,它称呼陶罐“陶罐子”直呼其名,说明它有没有礼貌?<没有>。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能够体现铁罐态度的词来。<傲慢>。面对铁罐的傲慢无理,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不敢,铁罐兄弟”。陶罐有没有生气?<没有>。它不但没有生气,还很礼貌地称呼它为兄弟,并承认自己不敢碰它,说明陶罐怎么样?<很谦虚>。
②请同学们自学后面的句子,看看这些句子体现了陶罐和铁罐怎样的态度?铁罐:傲慢、狂妄 陶罐: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
③请同学们看到书101页的插图,看一看,哪个罐子是陶罐,哪个是铁罐,为什么呢?
7、指导朗读1——9自然段。
①通过1——9片段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铁罐的傲慢、狂妄,陶罐的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我们就来分角色把1——9自然段读一读。②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出铁罐的傲慢、狂妄,读出陶罐的谦虚。
③分角色朗读:男生读铁罐说的话,女生读陶罐说的话。叙述的语句就由老师朗读。④请两位同学把刚才读的内容演一演。
四、总结1——9段、学习10——17自然段。
铁罐自以为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二者就发生了争吵,最后以不欢告终,随着时间的变化,故事又有什么变化,请大家快速的默读10——17自然段,并思考:
1、许多年过去了,陶罐是什么样子?铁罐呢?(陶罐依旧和以前一样,光亮朴素、美观。)(铁罐被氧化消失的无影无踪。)
2、当人们发现陶罐时,人们的态度怎样?为什么呢?(高兴、惊讶)(它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
当年被铁罐奚落的陶罐,如今却成了很有价值的文物被人们永久的保存下来,(板书:永久)。而当年狂妄自大的铁罐却被氧化消失得无影无踪(板书:氧化)。当初铁罐有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没有,因为它只看到自己坚硬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易氧化的短处;同样陶罐也只看到自己易碎的一面,而没有正视自己易保存的一面。)
3、从这则寓言中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联系学生的课文和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五、总结课文
完成小黑板上的练习
这则寓言采用了手法将陶罐和铁罐人格化,通过人格化的描写,告诉人们看待问题要,任何事物都有和。不能用自己的和别人的比,更不能因此而。
六、作业:
把故事讲给弟弟妹妹听,告诉他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用自己的和别人的短处比,更不能因此而骄傲。
板书设计:
陶罐
易碎 ——→ 永久
忍让 ↑↓ 奚落
铁罐
坚硬 ——→ 氧化
28狮子和鹿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奋力脱险的故事。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的细长的腿。当遇险时,鹿的四条有力的腿救了它,而美丽的双角被树枝挂住,差点让它丢了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了它的长处。不要光图美丽,更要讲实用和它的存在价值。
教学目标: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朗读,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这是课文学习的重点。
3.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体会故事中所讲述的道理。教学准备:小黑板,头饰,课件等。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欢快的音乐声起,一只漂亮的鹿从丛林里出来,蹦到池塘边。
1、同学们,今天老师把谁请来了?(小鹿姐姐)
你喜欢它吗?你觉得它什么地方最美?学生交流。
2、鹿姐姐也认为自己的角很美,可是它经历了一件事,使它改变了一些看法,咱们先来听听它自己是怎么说的?(放音,出示句子)“唉,两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出。”
3、学生朗读句子,师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那还得从《狮子和鹿》的故事说起,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要求读通,读顺。
2、划出不懂的词句,通过互帮互助方式,师生共同解决,把词的理解放到句子中去。
3、学生合作朗读,检查彼此的正误。
4、你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深读课文,体会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不同态度改变的原因。
1、再读“两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出。” 请学生从中找出两对反义词。(美丽—难看、送命—逃生)
2、小鹿是怎样赞美自己的角的?请你找找。
①、学生朗读,师在屏幕上出示句子,齐读。
②、它把自己的角比作什么?你还能用哪些词来赞美它?
③、当它发现自己的角如此美丽,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兴奋、惊讶)
④、谁能把这样的心情读出来,我就把这美丽的鹿角戴在他的头上。(用头饰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⑤、用“多么┅┅多么┅┅”来说一句话。
我们的教室多么明亮,多么!
我们的祖国多么,多么!多么,多么!
3、小鹿为什么会认为腿是难看的?找找相关内容。
1、学生朗读句子,齐读。
2、谁能读好这一句,带着怎样的表情?(皱眉)
3、练习:选句
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能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①.唉,这四条腿太细了,配不上这两只美丽的角。()
②.唉,这四条腿太细了,配不上这两只美丽的角。()
4、过渡:难看的腿让它狮口逃生,美丽的角差点儿送它的命,这是怎么回事?自由读第六自然段。
①难看的腿有什么优点?美丽的角又有什么缺点?
②通过这件事中,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③你碰到过类似的事吗?能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四、师小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
鹿角——美丽(挂住树枝)险些送命
狮子和鹿
鹿腿——难看(有力)逃生
《语文园地七》 学习目标
①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②通过练习编童话故事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③引导学生在读读、认认、背背中发现反义词现象,积累语言。④通过连连认认的方法,认识“谎、笛”等8个生字。
⑤读成语故事,联系本组教材的专题,使学生懂得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处理问题。课前准备 ①学生搜集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小窍门的资料。
②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自己喜爱的童话故事。搜集自己喜爱的动物图片与资料。③写有“日积月累”里内容的小黑板。
④教师准备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的资料制成课件。⑤教师准备“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最佳表达奖”的奖状。⑥教师准备一本孙幼军写的《小猪唏哩呼噜》的书。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①事例导入,引出话题。a.课件展示事例。
◆要剪一圆纸板,通常先在纸板上画出一个相应直径的圆,再用剪刀仔细剪下,花费时间较长。有同学想到用圆规画圆,把贺规的笔尖改装为小刀片,则成为一个很好的切圆片专用工具。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具的“缺点”往往是大家主攻的目标,但在不同使用场合,有些缺点有可能成为“优点”。德国一工厂生产的一种纸因严重化水无法使用,按常规只能打浆返工。有个工程师考虑到化水原因是吸水性太强,能否专门用这种纸来吸水呢?经过进一步“扩大缺点”制成了专用吸水纸,并申请了国家专利,增加了工厂收益。像这种“缺点逆用法”就是逆向思维的成果。
◆一般的门锁锁舌有斜口,这样关门比较方便,但如果朝门缝中塞入硬片等却容易把门撬开,防盗功能差,有个同学发明了“简易防盗锁”把门框上锁孔内侧焊个斜片,而锁舌却改成方形,这样从结构上与原锁反转,关门照样方便,但由外往里撬门,由于锁舌是方形的就不易被撬开了,从而使防盗性能大大增加。
b.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小窍门的资料。
c.教师小结,引出话题。在日常生活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想出办法解决问题。我们同学在生活中可能也会遇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比如,夜里要开灯,摸来摸去找不到开关;擦高楼上的玻璃,又麻烦又不安全……。大家仔细想一想,你曾遇到过哪些不便之处?在小组里把问题提出来,请组长做好记录。选一个大家感兴趣的,讨论可以怎样改进,然后推举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大家在讨论时要畅所欲言,尽量从不同角度想办法。最后我们要评选出“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和“最佳表达奖”获得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小组。②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了解每组学生的合作情况,随机给予点拨指导。③全班交流,师生互动。
在学生表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话通顺、连贯。说的同学要大方自然,口齿清楚。听的同学要专心致志,能提出自己没听清楚的地方。
④评选出“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和“最佳表达奖”获得者,颁发奖状。第二、三课时
习作 ①交流故事,激发兴趣。
a.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童话故事,课前我们请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个童话故事。请你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简要地说说大概,然后选出最有趣的故事在全班讲。b.小组交流。c.全班交流。
d.教师挑选《小猪唏哩呼噜》书里的一段故事读给大家听。②点拨角度,开阔思路。
a.教师结合同学交流的故事及《小猪唏哩呼噜》的故事加以点拨。看作者抓住了这种动物的什么特点展开想象的,拓展学生思路。
b.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动物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联想。③选择动物,编写故事。
a.学生选择几种动物做主人公,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b.学生把自己想象的故事写下来。④交流展示,互相学习。
学生把自己写好的故事读给大家听,教师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吸取别人的长处,并能根据别人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①教师和学生玩“对相反词”游戏。教师说:“我说黑。”学生回答:“我说白。”…… ②教师出示小黑板:傲慢—谦虚 懦弱—勇敢 丑陋—美丽 愚蠢—聪明 ③学生小声读一读,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
④同座讨论从这两行词语中发现了什么。(发现上下两个词意思是相反的。)⑤延伸拓展。请学生再说一些意思相反的词。读读背背
①教师出示写有“读读背背”的小黑板,明确题目要求,看谁能很快地背下这些句子。②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背背这些句子。同座可以互相读读背背,也可以“对口令”似的读读背背,如,一个人背“千里之行”,另一个背“始于足下”。
③全班交流学习成果,学习可以自由选择汇报形式,可以独自背,可以与人合作背。④集体读、背。连连认认
①教师板书学生已经认识的字:竹、说、海、木、书、怒、女、子。请学生读一读,组组词。②教师板书拼音,请学生读读词。
③教师板书生字,让学生边看边猜一猜这些字可以和生字中的哪个字连成词呢? ④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这些词语,再找一找合适的字,连一连线。同座可以互相帮助。⑤全班交流。请学生上黑板连一连线,再请学生做小老师带大家读读词语。⑥教师出示生字,用多种形式请学生认读。
第五课时 成语故事
①教师有声有色地讲成语故事《刻舟求剑》。②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这个故事。
③请学生自己画画简笔画来想一想:那个人最后能不能捞到宝剑?为什么? ④全班交流。先读一读这个故事,再说一说从这个故事中想到了什么。⑤学生练习讲个成语故事。
教学目的:
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原因、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我们已学过的社会形态有哪些?
我国经历的社会形态有哪些?
二、新授:
学生看书P64―67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1)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2)起止时间
开始:1956年底(20世纪50年代中期)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结束:本世纪(21世纪)中期(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很长历史时期,上百年时间。
(3)性质
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2、我国的社会主义为什么还处于初级阶段
(1)历史原因
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社会经济极端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2)现实原因
第一: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农业、工业、总体上),地区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距大,参照P65表格)。
第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还不高(参照P65最后一段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体制还不够健全。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是什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复习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
(2)全面认识这一主要矛盾
第一,既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关系的变化(阶级矛盾已不再是社会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长期存在)。
第二,也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
(3)怎样解决?――大力发展生产力
4、社会主义本质
(1)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根本目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这是我国现阶段最基本国情)。
Teaching points (重点) :1.Vocabulary:use, chopsticks, hard, people, knife, fork, easy
2.Sentences:Do you use chopsticks in England?No, we don’t.We use a knife and fork.
3.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know how to use cutlery.
Teaching aids (教具) :CAI, tape-recorder, word cards, chopsticks, a knife, a fork
Teaching Steps:
1.Warming up
❶Greeting
T:Hello, boys and girls.Nice to meet you!
Ss:Nice to meet you, too.
T:Today is our first English lesson of this term.I feel very happy when I meet you today.Are you happy?
Ss:Yes, we are.
❷Chanting
T:Can you still remember the chant“What are they?”.Let’s say together.
Ss:What are they?What are they?They are rice, they are noodles.What are they?What are they?They are dumplings, they are meat…
【评:师生在热身活动中使用简单朴实的对话, 让人感受到新学期新状态。使用了上学期学过的chant“what are they”, 让学生们一下子进入了学习状态, 并为下一个环节做好了准备。】
2.Leading
T: (Showing some pictures on the screen) Look what are they?
T:Yes.When I see these, I feel hungry.They are very delicious.Do you think so?
Ss:Yes!Ms Wang.
T:Do you want to eat them?
Ss:Yes, we do.
T:Do you want rice? (Pointing the picture o“rice”with mouse)
S1:No, I don’t.
T:Do you want noodles?
S2:Yes, I do.
T:Here you are.
S2:Thank you, Ms Wang. (Imitating to eat)
T:Do you want some apples?
S3:Yes, I do.
T:Here you are.
S3:Thank you. (Imitating to eat) Mm…very nice.
T:Do you want some sweets?S4:No, I don’t.
T:Oh!What do you want?S4:I want some apples.
T:Ok.Here you are.
T:What do you want?Li Mei.
S5:I want dumplings.I think they are delicious.T:Here you are.
T:Do you want meat?Liu Ming.S6:No, I don’t.
T:Why?
S6:Because I’m too fat.
T:Oh, yes.More vegetables and less meat.
Now, boys and girls!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Amy and Daming want to eat?Ss:Yes, we do.
T:Now let’s learn Module 1 Unit 1 Do you use chopsticks in England?
【评:教师在复习和导入环节中, 通过展示漂亮的食物图片, 来引起学生吃的欲望, 师生间简单的问答也引入了本课学习重点,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也明白了今天学习什么。】
3.New concept
❶Listening to the tape
T:Now let’s listen to the tape of the text.To see what they want to eat.
❷Answering some questions
T:Do Amy and Daming want some rice?Ss:No, they don’t.
T:Do they want noodles?Ss:Yes, they do.
❸Showing new words and sentences
T:What do you use when you eat noodles? (Imitating to eat with using chopsticks)
Ss:筷子
T:Yes, chopsticks.
T:Does Daming use chopsticks?Ss:Yes, he does.
T:Can Amy use chopsticks?Ss:No, she can’t.
T:Are they easy for her? (Learning the word“easy”)
Ss:No, they aren’t.
T:Yes, they are hard for Amy. (Learning the word“hard”)
T:What do English people use when they eat food in England?
Ss:刀和叉。 (Saying in Chinese)
T:Yes.They use a knife and fork. (Learning the words“knife”and“fork”)
T:Is it easy for English people?
Ss:Yes, it’s easy for English people.T:Are they easy for Chinese people?
Ss:No, they are hard for Chinese people.T:Let’s read the text together.
【评:教师在新授课环节中, 运用了多媒体和实物进行教学, 更加生动地将要学习的内容展示给学生, 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记忆深刻。教师在本环节还讲解了中国人和英国人在进餐时使用不同的餐具, 让学生们了解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4.Practice
T:Now let’s talk about the pictures.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answer my questions.What are they doing?What are they eating?And what are they using?
S1:He’s eating.He’s eating some rice.He’s using chopsticks.I’m hungry.I want to eat some rice.Ms Wang.
T:But I haven’t.Sorry. (Laughing) Well done.Who can do like him?
S2:I can.
T:Let’s talk about Picture 2.
S2:She’s drinking.She’s eating vegetables.She’s using a knife and fork.
T:Excellent.
【评:在实践环节中, 教师通过让学生谈图片来巩固本课学习的知识。】
5.Homework
T:Collect some information aboutthese countries, then fill in the table
6.Designs of blackboard:
【第五册教案】推荐阅读:
第五册第七单元教案12-19
第五册语文复习教案一02-07
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教案07-15
小学三年级美术第五册《对称美秩序美》教案10-30
鄂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教案03-12
电子工业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第五册全册教案01-19
第五周教案07-26
第五课教案11-26
五下第五单元教案05-26
第五章金融市场教案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