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主要障碍及对策-教学教案

2024-08-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主要障碍及对策-教学教案(精选5篇)

中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主要障碍及对策-教学教案 篇1

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学校的美术、音乐等课程不受重视,有着丰富形象思维内容的语文、历史等课程,往往变成了单一的语言分析课。从脑功能的开发利用来看,都局限于对学生语言信息的加工贮存和进行集中思维、分析思维的训练,缺乏非语言材料的加工和进行表象思维、发散思维的教育训练,偏重于利用左脑功能,而忽视对右脑功能的利用,不利于脑功能的整体开发和协调发展。

2.古板、单一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在相当多教师的观念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于是教学过程固守于教师“照本宣科”、学生“照猫画虎”的模式,具体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更多的还是注入式、满堂灌等。学生只要不断重复别人的思想就可考及格甚至考高分,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造力等都没有得到正常的培养。这对学生脑功能的开发利用依然是“重左轻右”,不仅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反而窒息人的智能,阻

碍创造思维花蕾的自由绽开。

3.“知识化”、“笔试化”倾向的考核内容与方式 中学考核内容中知识性、概念性题多,应用性、发挥性题少,学生考试缺乏复杂认知成分的参与。考核方式全是笔答形式,缺乏甚至没有情景性、模拟

性、实践

性等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其结果只能考学生的语言、记忆、逻辑思维能力,很少考学生的表象、直觉、发散思维能力,亦即“考左不考

右”。

4.“高分即优”的评价激励标准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普遍偏重于考分,分数高则是“尖子生”、“优等生”,分数低则为“差等生”。教师所喜欢的往往是那些倾向于左脑思维,能在语言和计算机方面获

得高分的学生;而那些倾向于右脑思维,对绘画、音乐、舞蹈、操作技术、小发明表现出兴趣,但考试分数低一些的学生,则常常被认为是“不务

正业”。

因此,这种评价标准只能导致“左脑思维者”受到表扬激励,而压制了“右脑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创造力发展受到限制。从上述分析来看,“重左轻右”是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重要特征,因而忽视个性、扼杀创造性也就成了我国传统教育的痼疾。如今,我们已进入改革和创新的时代,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们的学校教育应着眼于时代的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而选择人类思维的生理特点和机制作为突破口,加强对学生右脑功能的训练、开发和形象思维的培养,使左脑与右脑协调发展,追求左右脑的整合效应,则是发展学生创造力、提高人的聪明才智的最佳途径。那么,如何消除上述消极因素,加强对学生右

脑的教育训练呢

(1)教育思想现代化 应试教育是一种脱离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传统教育模式,是一种纯知识型、纯左脑型的教育,它严重阻碍中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素质教育

是根据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现代教育模式,它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完整结合,是一种面向未来、为了未来的“全脑教育”。教育思想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灵魂。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中学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是要切实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是基础教育内部深层次、全方位的变革,也是提高中学生创造力、培养创造性人

才的必由之路。

(2)教学形式多样化 现代社会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化。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获取信息的主渠道,但不是惟一渠道。中学教育必须改变以往一味以课堂、课本、教师、分

数为中心的现象,从发展学生创造力这一战略高度出发,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为此,教师要努力探索能促进学生左右脑平衡、协调发展的新的教学方法:①重视问答式、讨论式教学,变单向传播过程为师生共同探索求知的双边活动过程;变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为形成探索认识、发现结论的能力和学习探索方法、训练创造思维。②设置问题情境,置学生于新旧知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个人经验与科学概念的矛盾冲突的旋涡中,真正在信息结构上变学生客体为主体。③重视诱导,培养探索动机和兴趣;注意引导,指引探索发现方法和途径;适时疏导,解决发散思维中的疑难;适当辅导,提供参考信息和材料,并示范如何以变式、发散思维分析问题。④鼓励学生批判性地分析教材,质疑问难,发现、提出问题,以培养创造性想像力和批判意识以及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习惯。还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大力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使学生右脑的直觉形象思维得到较充分的训练和提高。还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把独立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原则引进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

笼中之鸟是不能高飞的。

(3)考试模式综合化 在考核内容方面,突破以单一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为考核范围的限制,强调学科之间的渗透与综合,把基本知识与综合能力的测验相结合,把左脑的抽象逻辑性与右脑的具体形象性测

验相结

合。命题形式广泛多样,既有知识性、分析性题目,又有应用性、直觉形象性图解型题目。试题应多从现实材料入手,注重知识的交叉与渗透,激发学生左右脑并用。考核形式不拘泥于笔答,可采用口试、模拟、实际操作等形式。同时还要实行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核,综合评价。这种考评模式将对中学教育发挥正确导向功能,有利于提高

中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大批社会所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4)评价激励标准科学化 应该看到,有些“差生”往往操作能力较强、想像丰富、思维发散而灵活,倾向于通过探索来学习和表达自己的认识。相反,不少被认为是学习尖子的学生,缺少创造性,思想

贫乏,思

路狭窄,缺乏想像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应重新确立科学的评价激励标准,注意对“右脑型”学生的评价激励,宽容顽皮淘气,欣赏学生的一得之见与特长表现,保护“现象差生”,重视发掘这类差生的创造天性。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任何一种创造性表现,都应多给予赞赏和鼓励;对于学生创造结果的评价,不必苛求十全十美;对于暂时性的失败,要给以新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多次尝试;对

于学生探索活动中的“出格”、“离题”、“出错”也应耐心、巧妙地引导,多肯定其大胆假设的勇气。学生的创造力是一朵娇嫩的花,赞扬使它怒放,批评则可能使它未开先凋。全新的评价激励会为学生

中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主要障碍及对策-教学教案 篇2

一、影响创造力发展心理障碍的表现

1. 认识上的片面

由于对创造力存在着片面乃至错误的认识, 导致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自身所蕴藏的丰富创造资源, 有时即使意识到这种创造资源, 也不能有效地开发。

提到创造力, 多数人认为是伟人、科学家、发明家的事, 普通人不会有创造力。其实创造力人人都有。陶行知先生明确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的主张。科学研究也表明, 创造力本身就是人的大脑长期进化的产物是人类大脑的一种自然属性它随大脑的存在而存在, 随大脑的进化而进化, 因而是每个正常人都具有的潜在能力。大学生由于不能正确认识创造力, 不相信自身蕴藏的创造资源而导致其长期闲置。

2. 能力上的缺陷

能力是通过学习和训练而获得的并可不断提高的社会属性。如果存在着诸多方面能力的缺陷, 就会制约创造能力的发展。

(1) 观察能力差。观察在创造发明中的作用很大, 许多方面的创造都是直接来源于深入细致的观察, 如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 诺贝尔通过砂石吸收甘油的现象制成了安全火药, 孟德尔观察豌豆的生产过程发现了划时代的生物遗传规律等。一些大学生由于受传统的权威观念的束缚, 缺少怀疑、批判、探究的意识, 对于生活中的现象不仔细观察, 甚至看到一些反常现象也不加以留意和思考, 从而失去了有所创造的机会。此外, 没有掌握观察的科学方法, 也导致无法及时注意并抓住偶然发生的意外现象, 特别是一般人容易忽视的地方。

(2) 发现能力弱。南宋理学家胡宏曾提出“有疑”、“有见”的学习法。所谓“有疑”是指读书要有疑问和批判精神;所谓“有见”是指读书要有独立的见解。他说:“凡有疑则精思之, 思精而后讲论, 乃能大有益尔……读书一切事, 须是有见处方可……不然, 泯灭终身, 永无超越之期矣。”可见发现对创造力成长的作用很大。如果过于迷信权威、轻信他人结论, 或存在思维定势等, 就会封闭自己的思路, 束缚自己创造才能的发挥。

(3) 思维不丰富。创造活动离不开思维和想象但创造需要多种思维的综合要有集中思维也需发散思维;要有逻辑思维, 也需非逻辑思维。如果一个人的思维是完全系统有序的, 他的大脑完全是一个理性世界, 或者完全为理性所支配, 那么大脑的思维活动就会失去随机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现实中, 大学生喜欢集中思维, 擅长理性思维, 而发散和非逻辑思维能力如直觉、灵感、联想思维等能力弱, 这种思维的结构不利于创造力的发展。

三、解决影响创造力发展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

1. 重视创造教育与训练

创造教育是开发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是时代的要求, 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面向未来的重要课题, 也是全社会应予关注的问题。恩格斯说, 科学教育在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 开发创造性潜能中起着主导性作用。爱因斯坦的研究结论是, 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激发, 唯需要适当的教育。一个人的认知风格、思维风格的形成, 主要还是靠后天环境的作用, 尤其是教育的作用。大学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传授知识、创新知识和应用知识。创造既是传授的前提, 又是应用的基础。因此, 大学教育要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把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放在教育过程的核心地位。

(1) 训练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 创造性思维发达的人都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创造性思维是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统一, 而任何科学上的突破都需要非常规的思维, 即扩散性的求异思维。创新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激发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创造性思维至关重要, 目前很多国家都采用思维训练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2) 开展创造性教学。创造教育除了开设创造学课程及进行相关训练外, 更经常和主要的是把创造力的教育和培养贯串于各门课程的教学及各个实践环节, 创造教育有机地融入科学知识讲授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是与非、对与错的标准;也是判断创新的是与否、利与害、善与恶的标准。创造作为一种开创性的实践, 一种能产生重大社会效益的活动, 也要通过实践本身加以证明与评价

2. 树立创造的自信心

自信是学习和工作的精神支柱, 也是创新的原动力之一。创新需要发掘自己的创造力, 投入相当的精力, 这正是大学生在创新方面缺乏自信心的重要原因。因此, 创新首先需要克服缺乏自信心的心理障碍。受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影响, 大部分大学生甚至习惯了考什么就学什么。一些教师在教课过程中不注重对学生创新性思维、开拓性思维的引导, 照本宣科, 使得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教学过程中, 和学生很少问为什么一样, 教师也很少向学生提出什么问题, 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或者不给他们思考的机会。学生很难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得到主动思维能力方面的提高。因为教师认为自己教给学生的都是无懈可击的知识, 是经过学术权威肯定和生产实际检验, 从理论到实践都证明是正确的。学生只有被动接受, 自然很难树立信心去寻找这些理论和实践中的瑕疵。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创新能力产生怀疑, 似乎能够创造的人绝不是一般的人, 在创造上他们推崇天才, 认为创造绝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因此, 要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 让学生参与创造活动, 在创造实践中积极树立他们创造的自信心。

3. 培养创造个性

作为创造的主体, 必须具备不同一般创造的能力和潜质。因此, 应该承认并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认识到这种个性发展对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内在影响。承认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创新的意义, 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允许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 不能因为他们的看法和思维方式与众不同就产生怀疑。如果学生在任何问题上的看法都一致, 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一致, 教育本身就失去了意义。承认个性发展对创新的重要意义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善于发现学生的不同点和闪光点。不同点和闪光点正是创造的重要来源。我们应该给那些“个性突出”的学生以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对学生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方式进行必要的支持和鼓励。因此, 我们应该重视那些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上不同于一般潜质的学生, 给他们尽可能的创造机会使他们的个性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肖.论创造教育的本质特征[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1999 (4) .

[2]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中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主要障碍及对策-教学教案 篇3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障碍研究

一、引言

阅读是获取知识与资讯的重要渠道。在社会知识日益更新的时代,阅读能力更成为人们所必需的一项基本技能。因此,英语教学大纲将培养阅读能力作为目标是符合社会需求的。对于小学生而言,掌握好英语阅读能力,也是为以后的自学和中学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外语应用的日益广泛和外语教学的不断普及,相关理论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许多学者对英语阅读障碍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改进英语学习和阅读教学方法的策略。王学立认为,传统的“自上而下”的阅读教学方法在国内十分盛行,但效果不理想。而张思绮则通过研究发现,“词汇是阅读中的最大障碍”。在不断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学者逐渐找到了影响英语学习者阅读能力提高的各种因素:词汇、语法、背景知识、阅读习惯、阅读目的、阅读态度、阅读技巧以及其它相关社会和心理因素等。同时,学者也就阅读障碍,分别可以从语言、文化、阅读习惯和技能、心理和思维等方面提出了各种对策。

二、主要阅读障碍

1.语言。

(1)词汇环节偏弱。小学生词汇量小,因此读物中的“拦路虎”生词多,频繁地查词典又花费时间,还须从繁多的词义中选择切合上下文的词义,势必使学生感到英语阅读索然无味,体会不到阅读的乐趣。

(2)语法环节的滞后。主要体现在对相关动词的非谓语形式及其短语掌握不到位。而动词的非谓语以及相关短语在英语材料中式最为常见的语法现象,单独放到句子中去研究,它具有语法功能,而且具有多变的词形。

(3)句型及段落分析能力欠缺。阅读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长句子、结构相对复杂的句子以及段落,很多学生觉得束手无策,从而自乱阵脚,不能安心静下来进行分析和理顺思路。

2.文化。文化知识与阅读理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影响学习者第二语言阅读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知道。英语阅读中的文化障碍问题是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1)英语词汇。英语中除了:—些常规词汇外,很多词常常带有特定的文化特征,仅以其汉语解释很难体会其文化内涵。

(2)表达方式。在英语中,有许多习语、谚语。而这些词语有着特定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这些结构含有丰富的英语文化,仅仅从字面意思理解;有时会造成笑话。如:toraincatsanddogs(倾盆大雨)tofishintheair(水中捞月),这些固定结构反映的是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

(3)背景知识。有一些文章,都是以英语国家的历史、社会、宗教、价值观念甚至特有的自然环境等非语言知识为背景的。如果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都会对阅读带来障碍,对理解产生岐义。

3.阅读习惯与方法。

(1)指字阅读,就是在阅读中视线跟随指头或笔头的移动而移动,这是缺乏阅读训练且阅读效率低下的表现。

(2)心译,就是学生在阅读英语文章时,先将英文译成母语,然后再通过母语去理解所读内容。这种不良的阅读习惯既浪费了时间,又影响了按英文的思维模式去全面审视文章的有效阅读。

(3)依赖词典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习惯于逐词理解,而不是逐句、整段、整篇的理解。当句子中出现生词或理解不了的词时,就依靠词典进行逐词翻译以求理解,结果跟不上作者的思路,抓不住文章的中心,更不能根据文章的脉络与结构分析语篇大意,这就是速度慢、理解不准确的原因之一。

(4)低声阅读,就是在阅读时口中念念有词,将阅读的速度降低到说话的程度;头脑中一直读出并听到每个词的发音,这妨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

(5)回视前文,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某些生词或对一段文字意义不明确时,反复阅读已经读过的部分,这是低心理安全感的表现,这样会分散注意力,不利于读者抓住文章的要旨或主题。

(6)视幅狭窄,是指阅读不是以意群或句子成份为单位,而是以单词为单位。由于眼停次数过频,输入单位小而零散,导致阅读时间增长,正常思维受阻。

4.心理。

(1)心理障碍。在现行的初中英语教学中,由于课程安排紧凑,教学任务繁重,学生一般的英语阅读范围大都停留在课本上,学生读得很少或几乎未读过任何英语文章或读物。因此学生往往会对阅读英语产生惧怕心理,对英语读物“学而生畏”,造成心理紧张,而越紧张就越难以读懂。

(2)动机和情感因素。俗话说:“疏而生,生而畏”,于是焦虑就产生了,或者说会有一种负重感。心理研究证明,积极的情感或情绪提供推动力,消极情感提供抑制力。由于心理的“定势”特性,这种焦虑或负重感会在相同或相似情况下(如遇见生词或难句等)被重新激活,学习者的认知行为会因为被抑制而显出思维迟滞、逻辑混乱不清等现象,这样就压抑了信息接受能力,影响了阅读效果。

三、应对策略

1.语言。

(1)针对词汇环节偏弱,有三个巧妙的办法去攻破。即在阅读过程中,采用“按图索骥”式,如根据每个单词的词义,推测复合词的词义,来达到理解“熟悉的陌生人”——复合词。再者,用“顺藤摸瓜”式,即根据词性转换规律推测词义,比如名词与动词之间的互相转换,有“farm(农场)”变成“farmer(农场主)”,还有一个妙方,即“承上启下”式,要解决词汇障碍问题,除了掌握构词技巧,还应在文章之中推敲生词,因为词的意思不是孤立的,与前后文都有紧密的联系。

(2)语法环节: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培养语言模式感,若学生能够将英语语法关系概念的表达结构用框架排出句子模式来,他就了解了英语语法。如果他能自然而习惯地理顺这种关系概念的表达结构去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那么,他就养成了英语思维定势。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定势,逐步提高英语阅读技巧。

(3)句型及段落分析能力欠缺。英语句子结构模式的掌握,是高效英语阅读的前提。对句子的理解首先是对句子结构模式的理解。教师要坚持课文整体教学,培养学生语篇分析能力,遵循篇章的整体性原则。

2.文化。

(1)老师要谨慎选取阅读内容,了解及照顾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有意识地为学生专门设计一些有关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阅读内容,让学生接触多方面的信息,以扩充知识面,可以不断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了解。

(2)跨文化意识的强化。在阅读中,只有按照作者意识观念和思维特点去思考,才能透彻地了解其文章表达的含义。我们既要有主动“猜测—证实”的过程,对文章的理解是我们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又要有清醒的意识,英语阅读是“理解”的过程,而不是一味发挥、创造、为我所用的过程。

3.阅读习惯与技能。

(1)从教师角度出发:要求学生扩大词汇量,学会猜测词义和语义;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灵活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会细读、略读、跳读等阅读策略。重视教学过程,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积极的对话者。

(2)从阅读进程出发:可分为阅读前的策略、阅读中的策略、阅读后的策略。阅读前采取的策略包括浏览题目、略读、寻读和预习问题。阅读过程中,阅读者应该把精力集中于文章的话题或问题上。阅读结束后,把所读文章与其他阅读过的文章相比较和对比,并质疑和挑战其他的观点和看法,更有助于总结主旨大意、理解文章的暗含意思以及从其他文章中寻找更多的有用信息。

(3)从学生角度出发。首先,要有时间限制,要有一定的强迫性;其次,学生要学会逐步增大“识别间距”;最后,懂得自己提问自己!,在阅读之前先看看题目、标题,并自问一些问题!,以提升自己的阅读动机及专心在阅读中找寻答案。

4.心理。

(1)在阅读当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主要是学生对英美国家的阅读材料不熟悉,因而心中产生畏惧所引起的。针对这一方面,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课后多读英语书籍,把英语书籍当作小说看。学生也应该在平时有意识地多浏览英文书籍。

(2)针对在阅读过程中碰到不认识的词或句子时产生的焦虑心理,学生应该用积极的心态去暗示自己,稳定情绪,然后综合运用猜词,跳读等方法,克服困难,避免产生消极情绪。

四、总结

阅读是一种重要的英语学习途径,也是外语学习的主要教学领域。我们总结和分析阅读障碍以及寻找相关的阅读对策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去拓展更宽广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在面对不同的阅读障碍,我们应采取对应的策略,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广铿,黄冰,勒妍.英语教学研究方法[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慧.阅读与阅读现状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6).

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主要障碍及解构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公益创业;解决途径;现状

1.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作用

1.1大学生就业拓展的新途径。目前全球处于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各大企业纷纷缩减了其对公益事业方面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大学的学生输出数远远大于社会的需求数,造成了供大于求的窘境。为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全球经济环境下,一些拥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将公益创业看做了大学生人群就业拓展的崭新途径。

1.2为大学生制造了锻炼能力的机会。创业非常考验大学生的头脑以及实际操作能力,而公益创业更是如此。公益创业作为为满足社会需求所进行的非营利性机构的建设,为了提升其社会价值,需要创业者与社会各个方面协调合作。如何将学校所学到的知识有效的运用在机构运营的实践中,成为了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难题。但是在公益创业过程中,所学习到的社会经验,以及各种困难的解决办法,成为了滋养大学生个人能力最好的养分。

1.3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的创新成为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课题。创业作为技术创新的方式方法之一,为我国产业技术的提升、产业素质的提高贡献了相当大的力量。与此同时,创业还能够减少劳动力的过剩,有效解决社会就业问题。

公益机构作为服务于公共事务、构建社会的和谐的重要方面,在将来需要更多更专业的人才来处理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由此也可看出公益创业迫在眉睫。

2.大学生公益创业在现实操作中遇到的阻碍

2.1国家政策的操作性较差。我国在公益创业这一块的法律表现依然并不完善。政府所出台的相关政策门槛较高、费用不低、且对公益创业的企业设下了种种限制,导致市场有所局限。相关政策的可操作性差,使得公益创业困难。

在此基础上,国家更没有对公益创业的资金提供援助,使得大学生们必须另辟蹊径,求得社会上的经济资源。大学生信用评估不高,若想走常规路线,通过银行信贷势必十分困难。更不論创业公司也难以获得大企业的青睐。种种原因之下导致资金资源的困乏,造成大学生公益创业举步维艰的现状。

2.2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存活。如今经济以及市场全球化使得国际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且目前的社会对公益创业的作用以及其必要性理解程度不高,使得社会各方面并不愿对其加以援手。大学生的公益创业作为一个既没有完善政策保护,又没有可靠资金来源的新兴创业企业,在这强烈的市场竞争中非常难以生存。许多拥有公益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往往都在市场竞争这一环节中失败。“如何通过市场残酷的考验,让自己立住脚根”这一问题,想必已经成为众多大学生创业者努力思考的课题。

2.3创业教育仅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创业作为一个社会热词,已被各方面人士高度关注。创业教育也逐渐成为一个热门想法,被广大教育者们思考。虽说如今创业教育已走向起步,高校之间正积极组织各类创业竞赛,鼓励大学生们的创业精神、弘扬创业文化的建设。然而创业教育也仅仅只是起步,目前的创业教育还未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其概念也依然并不完善。对学生们起到的指导作用和帮助也相当有限。学生们依然更倾向于自主实践,积累社会创业实践经验,而非学习创业理论,用理论去创业。

2.4创业者个人能力尚还欠缺。大学生作为一个半社会人,或许在知识层面上已经达到了硕士博士等高等精英的程度,但在个人能力上依然停留在学生阶段。在这样理论知识远高于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容易走入以下三个困境:

2.4.1没有人脉去寻找社会资源、经济援助;

2.4.2对于公益创业仅限于理论上的理解,对其社会性理解不深,难以说服社会机构以及相关企业的协助;

2.4.3容易眼高手低,自认为自己的公益创业想法值得更高的回报,但相反的现实使得其心理走入困境,难以摆脱创业失败的阴影。

创业需要理智的心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初出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依然较难达到一个成功创业者的基本素质。

3.大学生公益创业的解决办法

3.1完善国家政策,积极鼓励扶持公益创业。一棵树苗若想要参天,那它滋润其树根的土壤必须要肥沃。同理,若想要公益创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那国家的政策必须是完善且完整的。若要扶持公益创业,使其走上正轨,那么国家出台对公益创业有帮助的相关政策,以及对公益创业的支援和鼓励则将成为最根本的办法。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当在国家政策中被确保。

3.1.1对公益创业企业放宽税收,国家为公益创业提供最基本的资金保障,并鼓励私有大型企业对公益创业的投资。

3.1.2降低公益创业型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减小公益创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为公益创业型企业划分市场资源。

3.1.3将公益创业的特点与其创业地区的区域性特征相结合,在公益创业的同时推动社会经济的繁荣,创造双赢的局面。

3.2广泛寻求社会人士帮助,获得资金支持。对于公益创业的支持国家难以一力独支,来自社会的援手和资助才是公益创业成长最重要的养分。

3.2.1宣传公益创业的意义,提升社会对公益创业的理解和认可度,引发投资人士的兴趣。

3.2.2银行建立公益创业者有利的信贷模式,对应公益创业者的各方面条件,从而完善该公益创业的贷款还款制度。

3.2.3积极与大企业管理层进行谈判交际,寻求与大型企业合作的机会,缔结可靠的合作条约。

吸收来自大型企业管理人员的建议以及经验、降低公益创业型企业的生产成本、缔结与大型企业的有效合同,都是公益创业生存的可靠方式。

3.3培养创业教育意识,发挥高校资源价值。除却以上两点,公益创业更缺乏创业与管理并用的人才。为了在校就能培养出一批能够适应国家政策、社会经济变化的人才,创业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

3.3.1开设创业相关课程,聘请有所研究的专家指导。

3.3.2积极邀请拥有各类创业经验的成功人士,为学生们讲述创业过程中实际遇到的困难,以及应对的办法。

3.3.3开展创业社会实践,以学校为投资方给学生们创造一个小型创业平台,给学生们一个初步的创业体验。

3.4锻炼创业者个人能力,提高创业成功率。创业失败率居高不下,若要究其原因,创业者的经验、能力缺乏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3.4.1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不能害怕失败,汲取失败的经验,勇于面对现实。

3.4.2在创业的同时应常常阅读创业和管理等方面的书籍,补全自己的缺点。

3.4.3组建一个长短处互相弥补的创业团队,在锻炼个人能力的同时,提高整个团队的凝聚力,互相支持和理解才能在创业路上走远。

4.总结

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状依然是并不乐观的,但是作为未来的接班人应当拥有闯出一条路的勇气。积极寻找可利用战略,传播公益创业观,利用好任何资源。未来创业的大环境日益完善,政策也逐渐出台,公益创业这一领域更将成为一块肥沃的土壤,等待开采。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朱小峰.高职院校学生公益创业实践支持体系的构建研究——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商贸,2014(07):185-186.

[2] 谢敏,王丽娜,韩煜炜.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治理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03):80-84+90.

中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主要障碍及对策-教学教案 篇5

关键词:物理;心理障碍;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85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8.009

随着物理教学改革的发展,迫切地需要人们去认识、分析和掌握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而且这也是我们教师进行物理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的活动水平为基础,离开学生心理基础的教学,必将违反教学规律,遭到失败。这就要求我们去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心理,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其变被动为主动,积极配合教师,把这门课程学好。

一、非本质因素的干扰,造成思维混乱

物理问题往往都是多因素的问题。这些因素中,有的是物理问题的本质因素,而有的则是非本质因素,它们对本质因素往往起掩盖和干扰作用。比如,有的学生只把完全平动的物体看做质点,而有转动的物体不能看做质点。

针对这种情况,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物理事实、现象的本质因素。虽然有的本质因素以较隐蔽的方式存在,但只要搞清物理要领的内涵、外延和物理规律的意义,就能较好地抓住本质。而对于转动的物体能否看作质点的问题,要求学生确切弄清质点的含义,就会了解,无论它是平动还是转动物体,无论其组成材料如何,只有其大小、形状在研究问题中足够小,就可以把它看作质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时抓住本质,排除非本质因素的干扰。

二、日常生活中观念负迁移的作用

物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学生常常能感受它。因此,在学物理之前,对所研究的部分对象已经有了一定的想法和认识,并形成各种观念,其中有部分是不科学的,不正确的。这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原有的认知结构往往会对物理要领形成一种负迁移的作用,影响形成准确的科学结论。例如,学生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一错误观点和“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不甚理解。可采用举例讨论的方式解决,经过讨论,方可使学生体会到原有观点的错误,从而对力和运动知识有了深一步的认识和正确理解。

针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不科学、不正确的观点,可采取以下方式排除其心理学习障碍。

1.针对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对问题的看法,以充分暴露错误,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相互争论,有错误及时予以纠正,这是一件好事。

2.安排实验或事例。使学生在看实验、做实验、解释事例的过程中领悟到原来想法有错误,但此时学生虽然对问题认识的清晰度还很不够,然而却已形成了正确解决问题的迫切意念。

3.教师用正确的要领规律、科学的思维方法,严密细致的解释和推论问题的因果关系,使学生对问题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清晰的物理图象。

4.让学生自己运用正误比较办法,求得对正确要领的彻底理解。还可运用一些典型事例或类似的典型问题让学生分析思考,教师则进行必要指导,在练习和运用中将知识巩固。

总之,对学生在学物理知识时原有认知水平,应正确认识,正确分析和对待,对其错误看法予以纠正。

三、思维定势带来的负迁移

所谓“思维定势”是指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倾向性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或形成的现象。学生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思维定势起着重要作用,但在学习其他有关知识或需要创造性思维时,思维定势的负迁移就成为一种思维障碍,影响新的物理知识的学习。比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判断,直接影响力的概念的形成。另一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错误的直觉判断,降低知识应用的正确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思维定势的负作用,防止出现思维定“死”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教学中,除了定势训练以后,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安排适当的反例,这些反例与前面的定势训练问题相似,引诱学生上当,当学生套用前用的思维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而发觉错误后,自然在以后的思维活动中拉起了一条警戒线,不会再因大意而出错。

四、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情感上的心理障碍

学生在听课时伴随着一定的情感,而学生的情感往往同教师的兴趣密切相关。只要教师信赖学生,尊重、爱护学生,不刁难、讽刺、挖苦学生,而且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从事教学以良好的友善热情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更不要存在偏见,这样方可消除学生心理,赢得学生的信任,才能使学生充满信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以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应带有亲切的教态,这样,方可形成一种和谐轻松的氛围,使学生从内心感到教师是在与他们共同商量,共同探讨问题。这样,会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这也无形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参与进来,师生可以很顺利地完成教学工作。

五、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障碍

好奇心理,好胜心理,求索心理,科学的怀疑心理都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而对于消极的,如发散心理,惰性心理,畏惧心理,针对这些,我们作为教师,应积极去发现,去帮助这些学生,这里只研究一下学生的畏惧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看到复杂问题或较难问题就不敢想下去,担心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不敢大胆创新,不敢进行“猜想”,这种心理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大敌。

针对这种心理,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指导他们正确对待困难,要让他们对“错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通过给学生讲述许多科学家在多次失败后取得成功的生动事例,让学生真正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这至理名言,指出“错误”并不可怕,在所难免,关键是吸取教训,取得经验。引导学生像对待生活中的困难一样,跌倒、爬起、再前进,只有这样,能力才能提高。

上一篇:三一元旦董事长致辞下一篇:物理学发展史课程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