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理论与设计新

2024-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组织理论与设计新(精选8篇)

组织理论与设计新 篇1

1、埃尔佛雷德

主要思想是环境决定战略,组织结构适配。

四个阶段:

1)数量扩大战略阶段(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2)地域扩散战略阶段(区域事业部组织结构);

3)纵向一体化战略阶段(事业部型组织结构);

4)多种经营战略阶段(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子公司制组织结构)。

2、迈尔斯&斯诺

以改变产品和市场的程度来分:

1)防守型战略 针对全部潜在市场中一个狭窄区域,生产有限组合的产品,目的在于稳定目前的顾客及维持现有市场份额(面临环境是稳定的;战略目标是稳定和效率;组织结构特征是高度劳动分工、高度规范化、集权化、严密的控制系统);

2)进攻型战略 发掘及开发新产品、新市场机会,来追求创新及扩充成长(动荡的;灵活性;低劳动分工、低规范化、分权化、部门化、松散型结构);

3)分析型战略 模仿成功者的创新,以使风险最小化,并注重维持稳定以伺机在有利的地方加以创新(变化的;稳定和灵活性;适度的集权控制、规范化程度高,对一部分实行分权制和低规范化);

4)反应型战略 在企业遭遇环境威胁及机会之后,采取临时的应变措施(任何环境;无明显目标;无明显组织结构,依需要而定)。

3、波特

1)低成本领先战略(较强的中心权力,严格的成本控制;标准操作程序;容易掌握的制造技术;高效的获取和分销系统;密切监督,有限的雇员授权;经常的、详细的控制报告);

2)差别化战略(有机、宽松的行动,较强的部门协调;创造性强,思维开阔;加强基础研究能力;加强市场能力;奖励雇员创新;质量和技术领先);

3)集中化战略(高层指导性政策与特定战略目标上的结合;与雇员亲密,奖励和报酬的灵活性;衡量提供服务的成本,保持对顾客的忠诚;加强雇员与顾客接触的授权)。

4、适应环境不确定性的措施

1)相应增加组织职能部门和职位数目,加强组织对外联系的职能;

2)加强组织管理中的协调和综合功能——部门的差别与整合;

3)增强组织机构的柔性——刚性结构与柔性结构结合,有机的和机械的管理过程;

4)强化计划职能和对环境的预测。

5、服务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比较

1)制造技术制造有形产品,且产品可以为以后消费储存,而服务技术提供的是无形产品,同时生产和消费;

2)制造技术是资本密集型,且顾客参与度低,而服务技术是劳动和知识密集型,顾客参与度高;

3)制造技术中人的作用不是很重要,可直接测量,而服务技术中人的作用很重要,并且快速反应很重要;

4)制造技术要求质量,可以接受较长的反应时间,而服务技术的质量难于监测只能被感知;

5)制造技术中地点和便利性中等重要,而服务技术中地点和便利性很重要。

6、部门技术依存性的类型、特点以及对结构的要求

1)集合性依存技术(依存性最低 学校、银行)

特点:各个部门都能独立地工作,彼此间没有什么生产技术上的联系,分别为企业作出贡献;

对结构的要求:决策权适当分散,部门间沟通和协调要求较低,一般通过执行企业的统一规章、标准和程序来维持部门间的协调,单位间不需要进行日常的协调。

2)序列性依存技术(制造性企业)

特点:一个部门的产出成为另外一个部门的投入,顺序地完成产品的制作任务或某项管理业务;

对结构的要求:要求决策权适当集中,以加强各部门协调配合;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要求较高,一般通过加强计划工作,统一安排计划进度来协调各单位的活动,保证生产和工作的衔接。为解决例外事项,同时必须实行各部门间的协调和调度。

3)互惠性依存(依存性最高 密集性技术)

特点:甲部门的产出是乙部门的投入,而乙部门的产出又是甲部门的投入,相互联系非常紧密,互相提供资源;

对结构的要求:决策权有较多的集中,以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和配合;不仅要加强计划和调度,必要时还要随时召集碰头会议,实行有关部门面对面的沟通和相互调整。

7、组织关键职能设计

1)关键职能部门必须处于企业组织结构的中心地位,处于中心的关键职能能和其他基本职能区分开来。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a决策权,处于管理层的关键职能部门可以参与上层的决策;b指挥权,关键职能部门可以指挥其他职能部门;c否决权,关键职能部门可以对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做出评价,具有一票否决权。

2)分配向关键职能部门倾斜。

3)让企业的上层领导兼任关键职能部门的负责人。

8、管理幅度设计的影响因素

1)管理工作的性质;

2)人员的素质;

3)下级人员职权合理与明确的程度;

4)计划与控制的明确性及难易程度;

5)信息沟通的效率和效果;

6)组织的变革运动;

7)下级人员空间分布的相似性。

9、比较高耸型组织结构和扁平型组织结构

1)高耸型

优点:a高层管理人精力充沛,能进行全面而深入的领导;b不需设副职和助手,领导关系明确;c集体规模小,易于团结,便于决策;d各级主管职务多,下属晋升的机会多。缺点:a需较多的管理人员,协调工作量大,增加了管理费用;b信息传递慢,容易发生失真和误解;c计划和控制工作较复杂;d最高领导人不易了解基层状况;e集体规模小,遇到复杂任务难以胜任。

2)扁平型

优点:a信息传递快,失真少;b节省管理费用;c便于领导层了解基层情况;d有利于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e对下属的较多分权,为培养干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缺点:a领导人精力分散,难以对下级进行深入而具体的领导;b对领导人的素质要求高;c主管人员和下属结成较大的集体,难以取得协调和一致意见。

10、影响集权和分权的因素

1)组织的规模;

2)组织经营范围的大小和产品品种的多少;

3)组织的生产技术特点;

4)组织的发展战略;

5)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管理哲学(直接影响);

6)组织成员单位的地理分布状况;

7)员工素质。

二、名词解释

1、组织:人们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

2、组织职能:为有效实现组织目标,建立组织结构,配备人员,使组织协调运行的一系列活动。

3、职能设计:对企业的管理业务进行总体设计,确定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职能及其结构,并层层分解为各个管理层次、管理部门、管理职务和岗位的业务工作。

4、组织的权力:为了达到组织目标所拥有的影响,指挥别人行动的能力。

5、组织结构:是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在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和权力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

6、组织结构设计:对组织的结构进行规划、构造、创新、或再造,以便从结构上确保组织目标实现。

7、战略:在竞争条件下,为实现组织目标,组织发展的方向性、长远性、全局性的谋划和行动。

8、组织有效性:一个组织建立是为了实现一个或多个特定的目标,因此,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就可以用来衡量组织效益的标准。

9、组织环境: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的,并对组织整体或者某一部分具有潜在影响的因素。

10、因事设人:首先确定组织结构和编制,然后据此配备必要数量和质量的人员。

11、因人设事:首先要任用具体的干部和人员,然后根据这些人员的素质特点,设计相应的组织结构和职位。

12、技术:用来使组织投入(材料、信息、概念等)转变为组织产出(产品和服务)的工具、技能和行动。

13、职能分解:将已确定的基本职能和关键职能逐步分解,细划为独立的、可操作的具体业务活动。

14、管理幅度:是指组织中管理者能够直接领导、指挥、监督下级人员或下级部门的范围和数量的有限性。

15、管理层次:组织的纵向等级的数量和层次。

16、部门设计:是确定企业管理部门的设置及其职权配置。实质是进行管理业务组合,分别设置相应的部门来承担,并授予这些部门从事这些管理业务所必需的各种职权。

17、企业生命周期:在企业成长过程,如同人的成长要经历幼年、青年、中年、老年等阶段一样,也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上,都具有独特组织特征和不同的组织危机,企业的这种成长过程和阶段,称之为企业的生命周期。

18、任务环境:与组织相互作用以及对组织实现其目标的能力有直接影响的环境组成部分。

19、一般环境:指那些对组织日常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影响但有间接作用的子环境。

三、选择题

1、组织含义的内容

1)社会实体;2)有确定的目标;3)有精心设计的结构和协调的活动系统;4)与外部环境相联系。

2、组织的构成1)核心技术;2)技术支持;3)行政支持;4)管理层。

3、组织的类型

A组织规模:小型组织、中型组织、大型组织;

B社会职能:文化性组织、经济性组织、政治性组织;

C是否有正式分工关系: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

4、组织的权力

A管理者的权利(横向权利&纵向权利):法定权利、奖励权利、强制权利、专家权利、品格权利——权力的来源

B最有权利的四大部门:销售(最大)、生产、研发、财务

C组织的权力系统:直线权力(法定)、参谋权力(顾问性、服务性、建议性)

5、组织理论的演进过程

A古典组织理论——泰勒、法约尔、韦伯

B新古典组织理论——斯科特

C行为组织理论——梅奥、马斯洛、巴纳德

D现代组织理论——系统组织理论、权变组织理论、群体生态理论、资源依赖理论

6、组织结构的内容

1)职能结构;2)层次结构(纵向);3)部门结构(横向);4)职权结构。

7、组织结构的特点

1)复杂性(横向性差异、纵向性差异、空间分布差异);2)规范性;3)分权与集权 注:决定组织层次的因素——管理幅度;规范性影响因素——职能差异、管理层次。

8、组织结构设计的内容

1)确定组织内各部门和人员之间的正式关系和各自的职责(分工);

2)规划出组织最高部门向下属各个部门、人员分派任务和从事各种活动的方式(工作方式设计);

3)确定组织对各部门及人员活动的协调方式(协调方式设计);

4)确立组织中权力、地位和等级的正式关系(确立组织中的权责)。

9、组织结构设计的维度

1)结构性维度(一个组织的内部特征);2)关联性维度(整个组织的特征)。

10、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1)职责和权力原则;2)部门及岗位设置原则;3)管控方法和渠道原则

11、组织结构的类型

1)直线制组织结构——最古老的组织形式;

2)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3)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产品事业部、区域事业部;

4)矩阵式组织结构;

5)子公司制组织结构;

6)其他结构——网络结构、任务小组结构、委员会结构。

12、竞争战略(波特)

1)差异化战略;2)低成本领先战略;3)集中化战略。

13、组织有效性的衡量方法

1)目标方法;2)系统资源方法;3)内部过程方法;4)利害相关者方法。

14、组织环境因素分析内容

1)任务环境:产业、原材料、市场、人力资源、国际子环境;

2)一般环境:政府、社会文化、经济环境、技术、金融资源。

注: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房地产商、服务;政府——法律法规、税收、政治性活动等。

15、环境不确定性分析

1)外部环境的简单与复杂程度2)因素的稳定与不稳定程度

注:简单+稳定=低不确定性;复杂+稳定=中低度确定性;

简单+不稳定=中高度不确定性;复杂+不稳定=高度不确定性。

16、人员素质对组织结构的影响表现

1)集权与分权的程度;2)管理幅度的大小;3)部门设置的形成;

4)定编人数;5)协调机制

注:人员素质提高,定编人数下降。

17、企业生命周期的阶段(奎因&卡梅隆)

1)创业阶段——领导危机(管理危机)。创业人学会当管理者或聘请一名新的优秀领导人;

2)集合阶段——缺乏自主权危机。实行分权,并在分权后强调管理的正规化,以寻求适当的控制和协调;

3)规范化阶段——文牍主义(官僚)危机。实行协作、团队的新观念,实行更具柔性和灵活性的管理;

4)精细阶段——面对更新,企业可能有三种前途。进一步改革和创新;稳定存在;衰退。

18、伍德沃德按对输入转化为产品的复杂性程度分企业技术类型

1)小批量与单件生产技术;2)大批量生产技术;3)连续加工生产技术。

19、职能分解的基本要求

1)业务活动的独立性;2)业务活动的可操作性;3)避免重复和脱节。

20、管理幅度设计

1)厄威克——管理幅度的有效性;2)格拉丘内斯(法)——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3)尤代尔(美)——管理的职能相似。

21、管理幅度设计的方法

1)经验统计法;2)变量测定法。

22、集权与分权的模式设计

1)集权的职能制;2)分权的事业部制;3)更加分权的母子公司制。

23、部门设计的方法

A按生产结果:产品、地区、顾客、销售渠道、项目、项目和职能综合(事业分部型组织)B按生产过程:职能(职能型组织)

24、三类职权

1)直线职权;2)职能职权;3)参谋职权。

25、三类职权配制的原则

1)维护统一指挥;2)保证权责一致原则;3)让参谋机构确实发挥作用原则;4)对职权关系作出明确规定原则。

26、明茨伯格的组织协调方式发展的三个阶段

1)相互调整方式;

2)直接监督——口头沟通、书面文件、规章制度;

3)标准化方式——增加大量规章、条例和书面文件。

组织理论与设计新 篇2

(一)跨组织成本管理的内涵与本质

跨组织成本管理(Inter-organizational Cost Management,IOCM)是指通过协调企业的活动,包括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活动、企业间的成本管理活动,减少整个供应链成本的一系列结构化方法的总称。IOCM的功能主要是通过企业间的合作过程沿着生产链或价值链管理成本,包括超出公司本身的成本管理活动。因此,IOCM的实质就是通过跨界的协同成本管理降低价值链总成本、优化价值链的总回报。

(二)跨组织成本管理约束机制的内涵与本质

跨组织成本管理约束机制(Discipling Mechanism)是指组织间为实现跨组织的成本管理活动并提升跨组织成本管理的效率而协商制定的成本管理标准、制度、核算办法及其制约机制。跨组织成本管理的约束机制不仅包括旨在预防、避免或抑制非法、滥用、偏差和违法行为的规则(Camacho,2010),还包括一些处罚机制。在跨组织成本管理实施过程中,一些成本管理活动必须采用的工具(如开簿会计),也可以视为跨组织成本管理的约束机制。

约束机制创建了控制行为的规则、组织之间的奖励和基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任与义务。约束机制的目的是通过设立成本降低的目标在整个供应链网络传递成本降低的压力(Cooper和Slagmulder,1999)。Souza(2009)指出这些机制是关系的规则,不仅对降低成本施加压力,而且对整个供应链投资的总回报施加压力。跨组织成本管理约束机制是将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传递给供应商,同时实现成本降低目标的过程。约束机制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规则和标准使成本控制更加有效,其功能是帮助公司实现目标集的目标,从而达到建立价值链的目的。因此,跨组织成本管理约束机制本质上是将购货商和供应商的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协同降低整个供应链成本,提升整个供应链投资的总回报。

二、跨组织成本管理的主要约束机制及其功能

跨组织成本管理的约束机制主要有目标成本法、链式目标成本、网络协议、组织间的预算、开簿会计、供应商和客户之间正式的保密协议、成本管理制度、改善成本法等。下面对主要的约束机制及其功能做简单介绍。

(一)目标成本法与链式目标成本法

研究学者普遍认为,目标成本法与链式目标成本法是跨组织成本管理不可或缺的约束机制。目标成本法旨在为产品的研发与设计阶段设定产品成本和部件成本。目标成本法有利于优化供应商和客户之间产品和零部件成本,而且是一种前瞻性的成本管理制度,使企业更加注重产品设计与开发阶段的成本管理,甚至在产品开发之前,允许识别产品的成本和产品组件的成本。此外,目标成本可以用来对供应商施加压力,以降低整个价值链成本(Cooper和Slagmulder,1997)。链式目标成本法是目标成本法的扩展,旨在将目标成本的约束功能延伸到整个供应链网络,将目标成本对单一公司的成本控制延伸到对整个供应链网络的成本控制。

(二)开簿会计

开簿会计是指组织间将原来保密的成本信息自愿披露、共享。Souza(2008)发现组织链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约束机制——开簿会计和服务水平的合同,都旨在约束代理关系。相反,Camacho(2010)认为开簿会计是IOCM的保障机制,而不是一种约束机制。跨组织成本管理有效实施的一个前提条件是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共享真实、可靠的成本信息,不实施跨组织成本管理的公司没有理由交换成本信息。在非信息共享环境下,整个供应链作业成本信息的集合并不是完全公开透明的,制造商和价值链上其他参与企业只对最终产品总成本的一部分有所了解。在这种信息不透明的环境下,价值链上各参与企业很难准确理解价值链上其他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和相关作业对最终产品成本的影响,也难以从整个价值链系统层面理解最终产品的总成本情况,无法基于价值链视角审视最终产品成本结构的合理性,从而无法找到使整个价值链系统总成本最优化的方法。而开簿会计扫除了这方面的障碍,它通过单边或双边开簿实现成本信息共享,不仅可以实现成本信息的透明与开放,还可以增加价值链上组织之间的信任度。

(三)网络协议、信息保密协议、正式的合同

Slagmulder(1999)提出,网络协议是约束跨组织成本管理中精益网络关系的一个约束机制。网络协议旨在保证精益网络关系的形成。卡马乔(2010)证实了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保密或机密性的正式协议可以促进信任,当这些约束机制缺乏时,实施IOCM变得几乎不可能。Kulmala(2003)指出,采用约束机制,如正式的合同、信息保密协议,有以下好处:(1)降低搜索合作伙伴成本的信息成本的可能性;(2)降低成本优化目标没有实现时合作伙伴放弃合作的可能性;(3)降低合作伙伴泄密成本信息给竞争对手的可能性;(4)降低不分配合作收益的可能性。从这四个方面来说,信息可靠性协议可以加强组织间的关系。Mouritsen(2001)证实了正式的协议或合同可以增加成功实施IOCM的概率,如果没有正式的合同和保密协议,合作过程将面临风险,甚至无法实施超越跨组织成本管理。

(四)组织间预算

Slagmulder(1999)、Kulmala(2005)将组织间预算列入跨组织成本管理的约束机制。组织间预算是组织间采用各种预算编制方法编制、实施的各种预算。组织间预算编制时将目标成本、作业成本等成本管理工具融入预算编制过程。将成本管理工具嵌入组织间预算,使预算编制和成本计算紧密结合,可以连接装配工厂,有利于优化组织间的成本控制。

(五)改善成本法

改善成本法是产品生产阶段跨组织成本管理的主要约束机制(Cooper和Slagmulder,1999)。改善成本法有助于企业就成本降低的压力与生产工程师和供应商进行沟通,通过价值链分析降低成本。

(六)绩效评价制度、成本管理制度和财务激励制度等会计核算与管理制度

Vosselman(2009)将绩效评价制度、成本管理制度和财务激励制度列入跨组织成本管理的约束机制。这些机制旨在双方之间协商签订协议促使形成一个治理结构,从而形成有效的核算办法和问责制度。

三、跨组织成本管理约束机制的意义

(一)实现成本压力的传递

跨组织成本管理是超过组织边界的企业间的成本管理。为了提高IOCM实施成功的概率,需要分析五个重要元素:产品、产品组件、关系水平、价值链的种类和治理机制,现有的治理机制包括约束机制。Cooper和Slagmulder(1999)指出,有效的IOCM需要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相互作用,可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跨组织目标成本管理是IOCM的一个重要约束机制。目标成本法首先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产品成本目标和部件成本目标,然后通过链式目标成本法在整个供应链网络传递成本压力。因此,跨组织成本管理约束机制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通过设立降低成本的目标在整个供应链网络传递成本降低的压力。

(二)降低适当的担忧

适当的担忧来自交易属性之间的交互作用和人类本性的存在。交易属性包括不确定性(环境和人)、资产专用性和交易频率(Wiliiamson,1985)。首先,跨组织成本管理减弱了市场分工的不确定性,导致组织内分工的高代理成本。IOCM通常是通过分享伙伴关系的资产与核心资源能力来降低成本,这些资产和投资支持一个特定的组织间关系,并共同组成特定的关系投资。根据交易成本理论,资产的专用性水平越高,这些专用资产替代使用的价值就会越低。如果组织关系提前终止或失败,则意味着这些关系专用性投资的价值将明显减少。因此,企业需要使联合产出的价值清晰并公平地分配给双方当事人,以确保特定关系投资价值的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关心的是特定价值投资的牺牲。其次,由于人性的缺陷,交易成本固化在价值链上的交易中,代理人的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会增加风险和交易成本。约束机制可以降低风险,也可以减少交易成本。适当的担忧和协作降低成本的需求,迫使公司设计恰当的机制控制跨组织的成本管理。因此,跨组织成本管理约束机制的重要意义之一是设计约束规则,降低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风险,降低适当的担忧。

(三)促进高效协调的需求

IOCM不同于单一企业的成本控制,内部组织资源和内部配置能力(作业和流程的组合方式)将成本控制的视野扩展到组织依赖的网络关系。跨组织成本管理需要综合考虑一些外源性(环境变量)或内源性方面的有关价值链的特定变量或特定组织因素,这些被称为“调节因素”。一个组织最有效的治理框架是由交易与最经济的治理形式匹配的特点决定的。约束机制一方面可防止、避免包含非法行为的偏差以及规定的违法行为,以避免惩罚;另一方面,从交易成本经济学(TCE)角度而言,约束机制是适应经济组织参与合同关系、降低交易成本的治理机制。适应是指公司需要采取正确的行动来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有效地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行为。威廉姆森(1985)指出,交易成本产生于交易属性的相互作用(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和人类本性的存在(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会引致交易成本的增加,需要更广泛的治理机制;较高的交易频率,即更多的后续交易可以减少治理机制的成本。IOCM由于涉及大量的投资资产和能力,组织之间相互依赖和不确定性增加,协调变得更加严苛。因此,在实施IOCM过程中协调各组织的需求变得非常重要,低效的协调将会由于分歧和自私自利的讨价还价增加协调成本(威廉姆森,1991)。可见,跨组织成本管理约束机制的重要意义之一是促进高效协调的需求。

(四)防止关系租金被侵占

从成本动因的角度分析,实施IOCM的企业及其业务嵌入的伙伴关系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性成本动因,即驱动成本发生和价值创造的不仅是组织内的资源及作业,还包括组织间的网络关系。价值增值需要组织间的相互合作和关系专用性投资。供应链成员间资源和核心能力的互补性是伙伴关系形成的条件,也是超额价值的重要来源。互补性意味着双方组织之间高度的专用性和依赖性,一方面为关系性租金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为对方侵占这种关系性租金提供了机会。因此,有必要建立跨组织成本管理治理机制以防止租金单边侵占,这种治理机制不同于组织内部层级治理,也不同于外部市场治理,而是以伙伴关系为基础的社群治理(Cooper和Slagmulder,2004)。

(五)减少信息约束

成本信息属于保密信息,一般不对外公开。组织间成本信息的交换直接影响跨组织成本管理的效率与质量。成本信息的有效交换、共享是成功实施IOCM的必要条件,实现IOCM需要供应链成员提供支持整个价值链交换信息的一些机制,如开簿会计。开簿会计主要用于分享成本信息,它不仅使供应链成本的准确计算成为可能,而且使成本结构透明化,有利于产品成本的功能价值分析,进而找出降低成本的动因。跨组织成本管理的效率是开簿会计收益的一个重要函数,它可以提高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效率、促进信任、改善合作关系。因此,跨组织成本管理约束机制的意义之一是减少成本信息约束。

四、跨组织成本管理约束机制有效实施的路径

(一)基于产品与关系两个维度设计与实施约束机制

Cooper和Slagmulder(1999)指出,一个有效的成本管理机制需要有关系和产品两个维度的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约束机制的主要目的是传递成本降低的压力,保障机制旨在帮助公司找到降低成本的方式方法,如:改进技术、协调设计、努力生产。跨组织成本管理的框架模型如下图所示。

1. 产品维度的约束机制。

产品维度的经营主要发生在产品设计与生产阶段。

(1)产品设计阶段的跨组织目标成本法。产品设计阶段主要有两个约束机制:目标成本法、链式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法通过设立产品及其组件的成本降低的目标,约束跨组织成本管理的流程。目标成本法旨在合理确定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部件成本,使其在产品生命周期内以预期的市场价格销售时能够产生令企业满意的利润水平。目标成本包括三个层次:市场驱动目标成本、产品层次目标成本和部件层次目标成本。在基于供应链的跨组织成本管理过程中,目标成本法拓展了成本管理的边界,通过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将成本压力传递给供应商。当目标成本不能实现时,购货商会通过启动功能价值权衡、并行成本管理、成本调查、让供应商早期参与开发等方式,来确定产品和组件的目标成本。而传统意义的目标成本法只是一种用于企业内部成本管理活动的方法。

当企业引入精益供应链管理思想时,目标成本法的实施需要购货商与供应商之间形成精益的供应链关系,从而实现共享成本信息以及降低供应链总成本的目的。当购货商目标成本体系的输出项成为供应商目标成本体系的输入项时,企业间的目标成本管理被连接起来,形成链式目标成本法。链式目标成本法将目标成本法对单一公司的约束扩展到整个供应链网络,通过层层传递成本压力实现供应链总成本的降低,提升供应链价值的总回报。

(2)产品生产阶段的跨组织改善成本法。产品生产阶段跨组织成本管理的主要约束机制是改善成本法,它帮助公司与工程师和供应商协调竞争压力,达成降低成本的目标。改善成本法主要通过价值链分析实现。与目标成本法一样,改善成本法也是一种前馈型的成本管理方法,它是通过预期的成本降低标准来制定产品成本的降低目标。改善成本法的实施使成本降低压力持续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在基于供应链的跨组织成本管理过程中,改善成本法拓展了成本管理的边界,要求供应链上所有网络关系成员共同实施改善成本法,通过价值链分析挖掘成本降低的潜能,这就涉及改善成本法的跨组织应用。改善成本法的跨组织应用需要通过成本信息共享和合作机制挖掘所有降低成本的机会,使整个供应链全员参与成本管理。

2. 关系维度跨组织成本管理的约束机制。

关系维度的经营主要包括网络和界面两个方面,所以关系维度跨组织成本管理的约束机制主要从网络和界面两个方面进行约束。

(1)界面约束机制。界面约束机制主要处理供应商转移产品和服务的方式,其主要的约束机制是降低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开簿会计通过成本信息共享,及时满足组织对成本信息的需求,有利于增加供应链上各组织之间的信任。所以,开簿会计可以作为界面约束的一个主要约束机制,组织可以根据供应商关系特征实施不同的开簿策略。

(2)网络约束机制。跨组织成本管理意味着供应链网络中的每个公司都负责产品总价值增值的一部分,精益供应商网络作为一个整体,生产满足顾客需求的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为了充分利用跨组织成本管理,供应链网络中的所有公司不得不形成精益供应商关系,也就是说,跨组织成本管理成功实施的前提条件之一是供应商和制造商具有相互依赖性。只有在相互依赖的跨组织联盟情况下,供应商和制造商才会将成本管理的范围拓展到双方嵌入式的依赖关系上。相互依赖的供应商关系可以通过彼此对核心资源的依赖来建立。即使供应链各个成员基于降低整体成本的目标形成了精益供应商关系,但也都是独立的主体。为了保障供应链网络成员的权利、义务,成员之间需要签订网络协议,对权利、义务进行合同约定,以保障各个成员履行义务、享受权利。因此,网络的类型和网络协议是形成精益供应商网络的两个重要内容。网络的类型确定了供应商之间的权利平衡;网络协议约束网络中所有公司的行为,保证供应商关系保持精益供应商的特征。因此,网络协议是网络关系形成的重要约束机制,网络协议包括信息保密协议、正式的合同等。

(二)约束机制与公司治理机制有效结合

交易成本经济学根据资产专用性和治理成本将公司治理机制分为市场、混合、层级结构三种。Rosimeire Pimentel Gonzaga等(2015)基于交易成本经济学分析了跨组织成本管理的约束机制与交易成本治理结构之间的关系,认为两者存在一致性。因此,跨组织成本管理的约束机制可以与公司治理机制有效结合,可针对公司治理结构选择约束机制,如下表所示。

1. 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下,对代理人的行为控制是很少的,强烈的激励机制(价格)可以减少交易成本,但有较少的机会主义行为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说,在IOCM的概念结构中,财务激励、绩效评价机制和成本管理制度可作为治理结构的一部分。相关控制的保障和谈判的目标是代理协议,以最小化的成本约束代理关系。此外,这些跨组织成本管理约束机制形成了正式的问责机制。

2. 混合结构。

混合结构包含代理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可以通过激励与合同协调代理商的行为。这种结构既具有市场操作的优点(如效率激励),又具有层次结构的好处(如知识共享和较小的合同控制)。在这种结构下,激励是媒介,鉴于市场缺陷的存在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更加需要合同协调代理行为、抑制机会主义行为。开簿会计和服务水平合同可以协调或约束代理人关系(Souza,2008)。开簿会计的功能是促进相互信任、允许信息交换,有利于摧毁供应链网络中任何类型的联合行动,从而抑制机会主义行为。因此,它可以作为一种在维持外包活动的条件下提高供应链效率的手段。此外,供应商和客户之间正式的保密协议、正式采用的合同、信息保密协议和组织间预算都旨在促成代理双方之间的信任,进而降低代理风险、促进代理商的协调行为和减少不正常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这些机制也可以作为混合结构下IOCM的约束机制。

3. 层级结构。

层级结构有市场缺陷,不可能遵守合同,不同于市场结构,其要求长期承诺制度化。该结构下存在更多机会主义行为,交易双方效率较低,因此供应链网络中的供应商关系需要协调和实施成功的权威范例。从这个意义上说,目标成本作为一个IOCM的约束机制,旨在减少成本和建立成本降低的目标,它也是一个对供应链成员施加压力的工具,可以实现承诺制度化。此外,基于目前的目标,组织间预算旨在建立供应链成员的承诺,从长远来看允许承诺的制度化。因此,在层级结构下,目标成本和组织间预算是IOCM的主要约束机制。

(三)加强对控制对象的约束机制建设

从约束机制的约束对象来看,IOCM的约束机制应包括对结果、行为、社会、信息等约束的机制。

1. 结果约束。

结果约束主要是对网络成员是否有效参与跨组织成本管理以实现预期效果而制定的规范、机制。在跨组织成本管理约束机制中,目标成本法、改善成本法旨在促进供应链整体成本的降低,可以作为对结果约束的机制。

2. 行为约束。

行为约束主要是针对网络成员参与跨组织成本管理的决策行为而制定的机制,目的在于降低不确定性。在跨组织成本管理约束机制中,网络协议旨在约束代理行为,可作为对行为约束的机制。

3. 社会约束。

社会约束主要利用社会舆论强化约束,其主要的约束机制为声誉。声誉是一种隐性约束机制,能起到对参与跨组织成本管理的网络成员硬性制度约束之外的补充约束作用。

4. 信息约束。

跨组织成本管理中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及时性对供应链产品成本动因与成本结构的分析非常重要,因此跨组织成本管理应加强对信息交换的约束。开簿会计旨在约束网络成员之间的成本信息交换,可以作为对信息约束的机制。

(四)健全对跨组织成本管理四要素约束机制的设计与实施

从约束机制的构成要素来看,跨组织成本管理约束机制主要由利益约束、规范约束、责任约束和权力约束四个要素组成。

1. 利益约束。

利益约束是以激励或补偿成本节约、罚款或利益分配等形式,通过调整利益大小,对脱离计划或规范的行为发挥约束作用。利益约束建立在参与者对物质利益关心的基础之上,在跨组织成本管理中,根据绩效评价确认利益分配比重,实际上就是利益约束机制的应用。

2. 规范约束。

规范约束是以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成本管理制度、成本管理办法、成本开支标准以及组织间协商制订的成本管理制度与标准等作为规范,对跨成本管理活动进行控制。在跨组织成本管理约束机制中,成本管理制度、绩效评价机制、财务激励制度都可以成为规范约束机制。

3. 责任约束。

责任约束是保证价值链上成员履行其成本管理责任而设立的机制。责任约束具有全员约束和全过程约束的特点,是跨组织成本管理约束机制的关键部分。组织间预算、目标成本都具有责任约束的作用,要求所有网络成员实现设定的目标成本,以实现整个供应链成本降低的目标。

4. 权力约束。

权力约束是通过对供应链参与企业以授权的形式建立起来的约束机制。权力约束的基本要求应为:参与者不能越权,各企业不能侵权。权力约束的核心是防止滥用权力,如根据供应商网络关系的不同对共享的成本信息范围进行授权,防止信息的滥用。

(五)硬约束和软约束相结合

跨组织成本管理包含产品维度和关系维度两个方面的约束,要注意硬约束和软约束相结合。在跨组织成本管理约束机制中,目标成本法、改善成本法、网络协议这些约束机制都属于硬约束机制。目标成本法旨在将成本压力层层传递;改善成本法旨在全员参与改善成本;网络协议旨在硬性保证精益网络关系,规范代理行为。这些约束机制有助于实现供应链总成本降低的目标。但是,在跨组织成本管理中信任是非常重要的,而信任的形成、升华还需要配合软约束机制来实现。

五、结论

跨组织成本管理的约束机制是提高跨组织成本管理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控制机制。跨组织成本管理约束机制可以保障成本压力的传递、降低适当的担忧、实现高效调节的需求、防止关系租金被侵占、减少成本信息约束,对有效实施跨组织成本管理、提升跨组织成本管理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保证跨组织成本管理约束机制的有效实施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于产品与关系两个维度设计与实施约束机制;第二,将约束机制与公司治理机制有效结合,针对公司治理结构选择约束机制;第三,加强结果约束、行为约束、社会约束、信息约束等控制对象的约束机制建设;第四,完善利益约束、规范约束、责任约束和权力约束四个要素的约束机制的设计与实施;第五,注意硬约束机制与软约束机制相结合。总之,加强对约束机制的有效应用才能实现跨组织成本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Rosimeire Pimentel Gonzaga,Humberto Silva Aillón.Disciplining Mechanism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sts and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A Theoretical Essay[J].Revista de Educação e Pesquisa em Contabilidade,2015(6).

Robin Cooper,Regine Slagmulder.Supply Chain Development for the Lean Enterprise:Interorganizational Cost Management[M].New York:Productivity Press,1999.

Kajüter P.,Kulmala H.I..Open-book accounting in networks:Potential achievements and reasons for failures[J].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05(6).

组织理论与设计新 篇3

该课程为期1年,主要面向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定者、课程开发者、专家、督导者、校长、教师培训人员、质量保障人员等,以提升国家在设计、开发和评价优质课程方面的能力。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课程培训采取混合学习模式,包括10天面对面的学习和30周在线学习。课程的核心培训材料使用了由IBE开发的课程资源包以及根据当前重大课程议题所确定的一系列专题模块,与参与者分享关于课程趋势的前沿知识,并从国际比较视角分析主要议题和实践做法。

迄今,已经有来自62个国家的406人(其中女性占54%,男性占46%)参加了该文凭课程项目,毕业率达到85%。整体而言,约95%的参与者对学习体验持肯定态度。跟踪调查发现,该文凭课程对参与者所在国家的教育与课程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包括突出课程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并将其提升至国家发展目标的层面;改善课程开发、实施与创新过程的领导方式;持续推进国家课程改革;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嵌入评估环节;促进本国内区域之间知识、专家及资源的流动。

目前,“课程设计与开发文凭”课程项目仅在非洲、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开展,IBE计划在2016年将其推广至阿拉伯地区,并在之后的2~3年内推广至亚洲和其他地区。与此同时,IBE也在探索如何围绕课程与学习主题设计硕士学位课程计划,进一步增加培训机会。

组织理论与设计新 篇4

一、指导思想

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做好课题结题工作。通过结题,进一步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全面地总结教育科研成果,提炼教师开展教科研的经验和智慧,为培养科研型教师,建设科研型学校积蓄持久的发展动力。

二、工作目标和任务

1、全面地系统地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与成果,撰写有理论与实践价值的课题结题报告。

2、规范地整理课题研究的档案资料,清晰地展现课题研究的轨迹。

3、编辑高质量的课题研究成果集。

4、实验教师深入地反思实验过程,描述自己的研究历程,提炼自己的经验,精彩地完成现场答辩。

5、拍摄课题研究专题片,深度挖掘课题研究的思想观点、目标意义、思路作法、经验成果。

6、制作教育科研展牌,用图片和文字展示课题研究的内容、形式、方法及成果。

三、具体要求

1、课题结题报告(体现核心价值)

①责任人:王继红

②完成时间:2011年9月30日前

③要求:课题结题报告是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反映了课题研究的水平与价值。因此,结题报告要精心撰写,反复提炼。要突出“新”(新观点和新作法)、“实”(过程实、成果实)、“活”(鲜活的材料,鲜活的案例,鲜活的典型)。各实验教师要提供详实的案例,共同打造“精品”报告。

2、课题研究资料(体现研究过程)

①责任人:王浩林 李桂华

②参与整理教师:钱玉珍、张惠芬、朱莉、张艳

③完成时间:2011年10月31日前

④要求:

a、课题申报材料、实施方案,立项通知书整理成册(总)

b:按学期整理资料(分)

a、每学期有课题研究阶段计划,子课题研究计划、个人研究计划。

b、每学期有专题研讨材料(研讨记录、专题文字材料)

c、每学期有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包括个案)

d、每学期有阶段小结,教师研究小结。

3、结题研究成果集(体现教师研究成果)

1、责任人:谢绪友 洪开金

2、完成时间:2011年10月31日前

3、要求:a、共编三册

a、课题研究优秀论文集

b、课题研究优秀教学设计

c、课题研究优秀案例(个案)

c、入编要求

①选编成果必须获得县级一等奖以上或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

②必须与教学设计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章。

4、实验教师心得感悟(体现教师的成长)

①责任人:龚红霞 王德良

②完成时间:2011年9月30日前

③要求:a、每个实验教师提炼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要能用科学的语言回答专家、同行的质疑,用精炼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自己的感悟。

b、要从学习、困惑、收获、感悟多角度来讲体会。

c、用个人汇报和集体汇报两种形式准备。集体汇报在个人汇报材料上进行整理,形成集体汇报材料,并作好汇报演练。

5、专题片(体现研究的神韵)

①责任人:张晓毛 王浩林

②撰稿拍摄制作:周进良、胡承祥、朱红兵、胡志武

刘 芳

③完成时间:2011年10月15日前

④要求:a、脚本专业而大气

b、选材精准

c、解说有感染力

6、展牌(体现研究的效益)

①责任人:谢绪友 余新兵

②完成时间:2011年9月30日前

③要求:a、精选图片

b、精心设计

c、形成系列

d、制作美观

7、结题会议准备工作:

责任人:张建英 鲁端生 王顺家

组织理论与设计新 篇5

概念辨析

交易成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们自愿交往、彼此合作达成一笔交易所要花费的成本,也指买卖过程中所花费的全部时间和货币成本。包括搜寻成本、信息成本、议价成本、决策成本、监督成本、违约成本等。

谈判成本(寻找信息、讨价还价、确定交易合同所付出的成本);履约成本(达成合约后,完成谈判合约的成本)。

制度安排——是特定交易的具体行为规则,是一种具体的制度模式。(在特定领域内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组规则,它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采取合作与竞争的方式。)

制度变迁——新制度(或新制度结构)产生、替代或改变旧制度的动态过程。依据制度变迁的理论,制度变迁包括自发的、利益驱动的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也称需求主导型制度变迁)和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也称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两个基本类型。

企业核心能力——企业内部能够使企业的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的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是企业自身拥有的与众不同的资源,企业需要围绕这些资源构建自己的能力体系,以实现自己的竞争优势。)

企业体制——企业各种生产要素的具体组织形式,是关于企业的构成及内部构架的规则。(产权决定体制。)

合伙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伙人,按照合伙协议,共同投资,共同参与经营管理,共同分享剩余的企业组织。

有限责任公司——由为数不多的股东投资成立,每个股东以其所认缴的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经济组织。

股份有限公司——将全部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全部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法人。

法人治理结构——公司及企业内部不同的权力机构相互制约、相互制衡的关系和机制。主要是指公司内部股东、董事、监事及经理层之间的关系。

事业部制——指以某个产品、地区或顾客为依据,将相关的研究开发、采购、生产、销售等部门结合成一个相对独立单位的组织结构形式。(是在企业规模大型化、企业经营多元化,市场竞争激烈化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分权式的组织形式。)

直线职能制——以直线为基础,在各级领导之下设置相应职能部门,分别从事专业管理,成为各级领导的参谋,形成领导者统一指挥与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

企业战略——是为实现企业经营发展目标,对企业未来发展做出的带有全局性的谋划或规划。

企业战略目标——以企业战略管理为基础,根据企业既定的使命和宗旨,在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确立的在较长时间内要达到的目标。

成本领先战略——企业通过有效的途径降低成本,使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赢得竞争优势的战略。

差异化战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充分发挥和运用其产品或服务独具特色的部分,寻求竞争优势的战略。(是将公司为消费者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形成一些在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有利于树立企业品牌、文化。)

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资本所有者通过组织生产要素,独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经济组织。

问题简答:

1、简述关于企业的契约理论。

1)企业本质上是一种契约关系,指的是企业主与生产要素提供者达成协议,本质上是一种法律关系。

2)委托代理关系是最核心的企业契约关系。它是指市场交易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处于信息劣势的委托方与处于信息优势的代理方,相互博弈达成的合同法律关系。企业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实际是企业内部企业主和职业经理人的关系。

3)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代理人和委托人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在委托人处于信息劣势,不能对代理人进行完全监督的情况下,代理人有动机为了自身利益,做出有损于委托人利益的行为。这就产生了代理问题。要解决代理问题,必然会产生代理成本,即资产不同权之间分配时产生的费用。主要包括监督成本和约束成本。(包括委托监督费用、委托人对代理人的激励费用以及因监督不力带来的机会成本)。

4)委托人必然采取措施降低代理成本,主要措施是建立激励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

2、简述企业所有者对经理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激励机制是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系统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并使之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而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有短期激励机制和长期激励机制。

1)短期的激励方式有年薪制、剩余索取权(分享利润)、在职消费(报销各种费用)等。

2)长期激励机制包括期权计划、期股计划。股份制企业最主要长期激励方式是期权计划(股票期权)。股票期权是指经理人享有在企业资产所有者约定期限内以某一预先确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本企业股票的权利。旨在使职业经理人的目标和企业目标保持一致,减轻由经理人引起的风险。

约束机制是指为规范组织成员行为,便于组织有序运转,充分发挥其作用而经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执行的具有规范性要求、标准的规章制度和手段的总称。包括:

1)公司章程约束(企业宪法规定个人责任权利及行为);

2)合同约束(聘用合同规定职、权、利);

3)市场约束机制(完善和规范执业经理人市场);

4)道德约束机制。

3、业主制基本特点有哪些?

1)企业主是企业的出资者和经营者(产权主体是唯一的,产权结构是完整统一的,业主作为投资者享有所有、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权。)

2)企业主对企业经营及债务负有无限责任(企业自负盈亏,业主一切财产在法律上都可以抵偿债务)

3)企业经营及企业成员行为约束主要依靠习惯势力和人力约束,企业经营成果主要取决于企业主个人素质

4)一般投资规模小,产品单一(主要依靠个人积累,谋求企业发展和追求最大利润,表现在企业行为上是兢兢业业、精打细算、努力扩充资本)

5)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简单(业主亲自指挥生产、组织营销,并直接对生产工人和其他雇员实行监督,包括分派工作、指导生产、确定报酬和解雇人员等。)

6)业主企业经营能力来自产权的自我激励与约束

4、公司制的基本特征。

1)公司制是法人企业制度(公司具有法人资格和法人地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并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2)公司制以法人产权制度为前提,是一种拥有独立的法人产权的企业制度(表现为

原始所有权与产权的分离。)

3)通过一整套法人治理结构保证企业正常运营和科学管理的企业制度(企业的治理结构

明晰,设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高层管理层来协调、规范企业的运作,明确划分上述各个方面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形成分工合理、互相合作而又相互制约的企业内部机制);

5、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区别。

1)成立条件不同(股东人数、资本要求不同);

2)股本划分方式不同(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份不必划为等额股份,其资本按股东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划分。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必须是等额的,其股本的划分,数额较小,每一股金额相等);

3)发起人筹集资金的方式不同(有限责任公司只能由发起人集资,不能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其股票不可以公开发行,更不可能上市交易,而股份有限公司可以通过发起或募集设立向社会筹集资金,其股票可以公开发行并上市交易);

4)股权转让的条件限制不同(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可以依法自由转让其全部或部分股本;股东依法向公司以外人员转让股本时,必须有过半数股东同意方可实行;在转让股本的同等条件下,公司其他股东享有优先权。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所拥有股票可以交易和转让,但不能退股);

5)出资者与经营者分离程度不同(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者往往也是出资人,两者分离度低;股份有限公司出资者与经营者分离程度高)

6)公司经营(财务状况)公开程度不同(有限责任公司的财务状况,只需按公司章程规定的期限交各股东即可,无须公告和备查,财务状况相对保密;股份有限公司,由于其设立程度复杂,并且要定期公布财务状况,相比较难于操作和难于保密。)

6、企业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特点。

1)直线制组织结构(组织中各种职位按垂直系统直线排列的;不设专门职能机构;各级管理者按

不同的管理职能垂直直线管理)

优点:权力集中,职权和职责分明、命令统一;信息沟通简捷方便,便于统一指挥,集中管理。缺点:对高层管理者要求高;缺乏横向协调关系,没有专门的职能部门为管理者提供帮助;在企业规模扩大的过程中难以有效的管理。

2)职能制组织结构(按照工作和业务职能划分和设立各职能部门,将专业和业务技能紧密联系的业务活动纳入到一个职能部门,通过各职能部门实现对生产经营活动的指挥和管理)

优点:职能部门专业化,避免人力资源重复配置;利于发挥职能部门业务专长;专业化的基础上实现大规模生产;专业化职能管理,利于降低管理成本。

缺点:协调困难、难以培养复合型人才;容易导致多头管理,多头领导;非目标导向;难以不断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3)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各级领导逐级负责,高度集权)

优点:既保持了直线型结构集中统一指挥的优点,又吸收了职能型结构分工细密、注重专业化管理的长处,从而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

缺点:下级缺乏一定的自由决策权;职能部门之间横向联系较差,易发生矛盾冲突;权责在一定情况下较混乱,难以确定责任归属;信息传递路线较长,反馈较慢,难以适应环境的迅速变化。

4)事业部制组织结构(集中决策,分散经营,在集权领导下进行的分权管理;每个事业部都是

独立单位,在经营管理上拥有自主权)

优点:总公司领导可以摆脱日常事务,集中精力做战略决策;事业部实行独立核算,更能发挥经营管理的积极性;提高管理灵活性和适应性;利于培养复合型的管理人才

缺点:增加管理层次,机构重叠,管理成本大;各事业部各自为政,独立经营,不利于资源横向流动和配置;事业部从本部门利益出发,易滋生本位主义和分散主义倾向,缺乏大局意识

5)矩阵制组织结构(既有按职能划分的垂直管理系统,又有按项目划分的横向管理系统;每个项

目都有其成员及其领导者)

优点:将企业的横向与纵向关系相结合,有利于协作生产;具有较强灵活性,能根据需求和环境变化进行机动的管理调整;利于统一调配和整合资源,克服事业部各自为政的不足。

缺点:职能管理复杂;稳定性较差;易造成权责不清

7、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内部因素:

1)企业规模(企业的规模不同,其内部结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

活动的内容日趋复杂,人数逐渐增多,专业分工不断细化,部门和职务的数量逐渐增加;需要协调与决策的事物将会不断增加,管理幅度就会越大)

2)企业战略(不同战略要求开展不同业务活动,会影响职务设计;战略重点的变动会影响工作重

点转变)

3)企业环境(外部环境指企业所处的行业特征、市场特点、经济形势、政府关系及自然环境等。

环境越复杂多变,组织设计就越要强调适应性,加强非程序化决策能力;当经济环境相对稳定时,企业追求成本效益,往往规模大、组织架构复杂。)

4)企业技术(组织的活动需要利用一定的技术和反映一定技术水平的特殊手段来进行,技术水平

会影响组织活动)

5)企业权力控制(集权、分权程度;组织内通过各种权力控制集团的斗争和平衡,最终选定某种

组织结构。)

外部因素:

行业环境;竞争状况

8、企业战略的内容和层次有哪些?

1)第一层:总战略(指导企业全局的、未来一定时期内发展方向的战略)

按发展阶段有:企业成长型战略、稳定型战略、复兴型战略。

2)第二层:分战略(在总体战略的指导下,对企业的某一方面的发展及其相应的目标与对策进行谋划,而制订的战略。分战略应该在发展方向、目标水平及主要对策等方面,与总体战略相互协调一致,并保证总体战略的实现)

如:市场战略、产品战略、人才战略、技术开发战略、企业文化战略

3)第三层:次战略(各部门各项业务活动所采取的各项子战略)

如:市场营销战略、产品研发战略

4)第四层:策略(各项子战略分别采取的战术)

如:广告策略、分销策略

9、企业战略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1)战略思想:是指导战略制定实施的基本想法和观点,是企业战略的灵魂,有什么样的战略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战略安排,战略思想来自于对战略理论,是对战略环境的分析,一般与企业家的个性和风格有关。

2)战略环境:是制定和实施战略的基础,战略也是主要应对环境变化的,通过内外部环境分析,可以找出企业未来的定位。

3)战略目标:是企业战略的核心,是制定企业战略首先要考虑的部分,是制定其他战略内容的依据。企业战略目标是否合理,对整个企业战略的制定起到决定性作用。它是由一个个阶段性目标构成的。

4)战略重点:是企业制定战略关键部分,包括对战略目标实现有重大影响的活动、业务部门和问题。抓住关键部位,突破薄弱环节,就能带动全局。战略重点的选择必须围绕战略目标进行,通过对环境的研究,分析企业的实力和弱点,找出关键部分。

5)战略对策:保证战略目标实现的一整套方针、措施和手段。包括多个方面,凡是影响战略目标的推进和实现战略重点的以因素,都是战略对策解决的对象。

6)战略阶段(步骤):战略实现是个过程,需要逐步逐阶段来实现。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重点,且不同阶段之间要保持前后的衔接、协调一致。

10、企业外部环境分析的内容。

直接环境分析:

1)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总量、公司需求、企业产品渗透率、销售预测以及市场需求及其产业结构

变化等等因素)

2)竞争因素(包括竞争定位问题,确定需求、形式、行业和产品竞争,同时关注替代品和潜在竞

争者)

3)分销因素(供应商的讨价还价,经销、分销商的折扣要求能力及其它们的纵向一体化程度能力,处理好分销关系至关重要。)

4)资源因素(企业内部资源禀赋的掌握情况是企业能否在良好的市场定位基础上去的成功的关键。)

5)相关政策和法规(企业内部资源禀赋的掌握情况是企业能否在良好的市场定位基础上去的成功的关键。)

6)行业环境(行业竞争格局,行业所处阶段,行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行业与国民收入增长的关系、行业特性)

间接环境分析:

1)宏观经济因素

2)政治法律因素

3)社会人文因素

4)科技因素

11、企业战略目标体系的组成内容。

1)生产指标(以产品生产线、品种、质量、销售数量、销售额等量化指标展现企业战略及其实施

效果)

2)市场销售指标(市场占有率)

3)盈利指标(投资报酬率、销售利润率、资产负债率、每股盈利率等评估企业运营能力)

4)开发创新指标(开发新产品数量及投入额)

5)技术装备指标(技术改造、设备更新、装备水平、投资额度)

6)人力资源指标(培训计划、培训投入、员工技能、管理队伍素质)

7)管理水平指标(组织结构变动改革、管理模式创新)

8)企业形象指标(品牌建设层次、制度、服务、知名度、美誉度)

9)社会责任指标(节能、环保、就业机会、造福社区等)

12、企业竞争战略的类型。

1)成本领先战略(是总成本的领先,应该贯彻于企业的各个环节,与商品价格息息相关,表现在企业在原料采购、生产、技术产品包装、库存运输营销目的等各个环节,都要努力做到成本控制。奉行这一战略的公司一般情况下不要求掌握太多的营销技术)

2)差异化战略(为消费者提供独具特色、别具一格的产品或者是服务,在全产业范围内形成独特。

表现为产品性能的差异化和个性化、产品外观设计和整体质量的差异化、服务个性即服务的差异化、品牌形象的差异化。奉行这一战略的企业通过对整个市场的评估找出某些重要的顾客利益区域,从而集中力量在这些区域经营获得报酬利益。它可努力在产品质量、外观设计、产品附加值、服务、渠道便利性等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达到最优,但很难做到都强。)

3)专业化战略(不采取多元化的经营战略,要求针对一个目标市场,单一的客户群进行专业化经

新农村文化广场施工组织设计 篇6

第一节、编制说明

首先十分感谢业主提供的这次投标机会,我们公司以对业主真诚负责的态度和对工程尽善尽美的追求,经过认真的现场踏勘,标书评审等工作,针对工程实际编制了本施工组织设计。本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目的是从施工全局出发,根据各种具体的施工条件,为投标阶段提供较为完整的纲领性文件,一旦中标,将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用以指导工程施工与管理。第二节、主要依据

施工组织设计主要是依据以下信息和文件资料进行编写:

(1)西固义村移民后期扶持项目招标文件;(2)根据本工程有关设计文件;(3)《排水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4)《管道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5)《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6)《铺装工程技术规程》;

(7)《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8)《公路设计手册》(路基);

(9)《公路设计手册》(路面);

(10)《城市道路设计手册》(上、下册);(11)《公路水泥砼路面设计规范》G85768-86;(1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1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1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1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1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

第三节、工程概况

一、基本情况

本工程为峰峰矿区2016、2017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及2013、2016结余资金项目第三标段西固义村移民后期扶持工程,其中分为西固义村街道修复硬化工程、西固义村十字街硬化及排污沟项目和西固义村十字街硬化及排污沟项目。西固义村街道修复硬化工程中拆除原有破损混凝土路面,渣土外运,路槽整形碾压,路面恢复养护。西固义十字街硬化及排污沟项目中拆除已破损的路面,渣土外运,修建排水沟365m,硬化路面宽度为3m,长度为385m。西固义村新建文化活动广场需铺设150mm厚混凝土进场路,建造六角亭1座,地面为碎拼花岗岩,便道铺设渗水砖。广场

中建造花池、树池,安装坐凳、防腐木廊架、石质栏杆、广场灯、健身器材等,周围植树绿化。

二、施工要求

1西固义村街道修复硬化项目 1.1材料要求

对施工所用的材料一定要达到国家规范的质量标准,不合格材料坚决不准进场,具体措施如下:

(1)水泥:采用标号为32.5的正规水泥厂生产的高标号水泥,有出厂合格证、质量化验报告的方可使用。

(2)沙子:泥土含量,有机质含量,其他杂物含量一定要符合技术要求,细度摸数在2.5以上,符合级配规定的洁净中、粗沙。

(3)石子:采用2CM-4CM规格,必须选择新鲜断面和干净石子。

1.2施工工序、工艺控制

开工前应编好施工组织设计,做好施工准备及原材料检验,做好质量保证,在计划报批上级主管部门和工程监理批准后施工。

(1)原路基施工:土方开挖应自上向下分层开挖,开挖路面两边应有稳定边坡(1:2)。填方时应清除积水等一切杂物,填土时应用好土(不得用淤泥、沼泽土、有机土等)3

分层填筑,土中土块应剔除,下层填压合格后方可进行上层填压,路基填压时,宜做成双向摸坡,坡度一般为2%-3%。路基压实度不得小于93%,应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并且均匀一致。

(2)对旧路面的整理一般采用的程序:备料-旋耕-破碎-掺合-摊铺-洒水-碾压-养护,最后上混凝土路面。

(3)混凝土路面施工:按规定混凝土配比强度进行配比,沙、碎石、水泥经过称量配比后一定要搅拌均匀,搅拌时间宜80-120秒,出仓温度符合施工要求方可铺设路面。铺设时厚度应在25CM左右,先用直筒振捣器振捣均匀后,用平板振捣器找平,并做出设计摸向2%-3%的坡度。路面完成后要及时养护,混凝土硬度到达25%后,进行切缝(2cm),混凝土硬度到达40%后,方可允许通行。

1.3施工场地布置

施工场地要做到四通一平,道路通、用水通、用电通、通讯通,一平为场地平。料场选择在工程建设地点周围,在不妨碍施工的前提下就近选择,并且要注意水泥、沙、石子的防雨、防水等。

2西固义村十字街硬化及排污沟项目

2.1.街道原为150mm厚混凝土路面,已破损需要破除后清理外运。

2.2混凝土残渣外运距离为2km。2.3排水沟位于路面正中,长度365m。2.4硬化路面宽度为3m,长度为385m。

2.5路面纵向伸缝间距为20~30m,缝宽20~30mm,用沥青砂填缝。

2.6东西路面排水纵坡依地势西高东低而成,南北路面排水纵坡依地势北高南低而成,路面排水横坡为1.5%。

2.7本工程采用商品混凝土,由于场地狭窄需要二次倒运。

3西固义村新建文化活动广场项目

3.1进场道路做法:参12J1-160路1(混凝土面层厚150mm)

3.2场地做法:(1)六角亭及廊架地面:碎拼花岗岩,做法见12J1-163路16。(2)便道做法:铺渗水砖,做法见12J1-162路12。(3)除上述区域以外的场地:铺300*600*40mm人造大理石,做法参12J1-162路14,混凝土层厚100mm。场地伸缝、缩缝施工要求详见12J1-159说明第2.3条。

3.3场地自中心向四周排水,排水坡度为0.5%。3.4花坛做法:12J9-2-38-2。3.5树池做法:12J9-2-37-1。3.6坐凳做法:参12J9-2-40。

3.7防腐木廊架、六角亭带坐凳,由施工方结合建设单位订购。C20现浇混凝土基座埋深 500mm,高出场地 360mm,侧面粘贴20mm厚花岗岩板。

3.8广场围栏做法:12J9-2-50-2。

3.9广场照明:采用40W锂电池LED太阳能灯,24V120W太阳能板,花坛三内1盏灯杆高度10m,其余17盏灯杆高度7m。

灯杆基础及安装做法按生产厂家提供的资料操作。3.10健身器材共12件,品种、规格由建设单位确定。3.11绿化种植:山楂树胸径5cm,共计12棵;柳树胸径8cm,共计16棵;柿子树胸径5cm,共计12棵;核桃树胸径5cm,共计24棵;女贞胸径5cm,共计14棵;法桐胸径8cm,共计14棵;海棠胸径5cm,共计6棵;石榴胸径3cm,共计16棵;冬青株高60cm,共计640棵;月季株高80cm,共计210棵。种植区域需要更换80mm厚种植土,种植要求成活率不小于95%。

3.11由于场地局部地势较低,需填土690m3。

三、工程特点难点

施工承包形式:包工、包料、包工期、包质量、包安全。本工程工作量大,施工工期较短,需全面铺开进行施工;施工现场为交通运输繁华地段,环境相对较为复杂,施工存在 6

一定的难度。但我司将发挥绿化专业施工队伍的优势,以优秀的管理和一流的施工技术,合理地进行施工部署,加强管理,确保工程的按期、优质完成。

四、施工条件

本标段工程施工机具和材料可经周边道路进入施工现场。交通较为便利,临时施工设施需我方自行安排,施工用水、电须由我方自行解决。

五、工期要求

本工程要求工期90日历天,计划开工时间初定为2018年5月1日,实际开工时间要按合同规定。我公司会做到划分施工段合理安排施工,集中公司的主要技术力量、劳动力和机械设备,充分发挥公司的优势,克服酷热、大雨等天气和现场环境复杂所造成的一切不利因素,全天候进行施工,确保按期按质完成施工任务。

六、工程范围

施工图及招标文件规定范围内的所有工程。

二、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一、质量目标

(1)、本工程质量总目标:根据招标文件要求,我投标方制定本工程的质量目标为达到市级样板的合格工程。

(2)、我公司将严格按照施工与验收规范进行施工。

(3)、工程的分项质量目标:认真完成各分项工作,达到分项工程优良率为95%;单项工程优良率为90%。确保各分项工作不出现质量问题,使质量达到合格。

二、工程开工前,根据本工程的规模、技术含量等因素,我司将选择业务精、工作责任心强的技术骨干来配备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质检员、专业工程师、材料员、机械管理员、试验员、工长等工作岗位,组成强有力的项目领导班子。赋予质检员核实、奖励罚款、停工整改和越级报告的权力控制每一个分项、分部工程质量。

三、工程质量控制组织形式

1、企业质量保证体系

(1)、为保证工程能如期完工,并达到业主预期质量要求,我公司按照行业规范,执行质量体系认证标准,实行项目法管理,迅速调配人员组建项目经理部,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下设若干职能部门,加强对该项目的质量管理。并执行ISO9001:2000 标准质量体系管理,按照企业目标为宗旨,与你共创美好空间的质量方针,严格按程序文件控制施工各环节。包括制定明确质量目标、明确质量职责,严格合同评审、检验与标识、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成品保护、统计、质量记录等有关工作。

(2)、公司质量方针:以质量创名牌,工程合格。以诚信守环保,业主满意。以科技促发展,安全生产。

(3)、公司的质量目标:

质量目标:以优质、快速、高效的质量实现工程合同要求,为顾客提供满意的工程。合格率100%,创优质工程。

环境目标:以文明施工、美化环境、预防或减少可能伴随的环境影响,使施工噪音、废污水排放等,满足环境规定要求。各方投诉不大于5%,无新闻曝光。

职业健康安全目标: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改善职业健康安全条件,消除或降低员工及相关方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杜绝重大伤亡、火灾事故,一般事故频率0.02%以内。

2、质量保证措施(1)、明确质量职责

项目经理:主持全面工作,确保工期及工程质量,确保全面履行项目合同的要求,控制工程成本开支,确保质量体系在本工程部内有效运行,对施工安全负直接责任。

技术负责人:负责工程项目施工技术工作,主持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质量计划,明确技术保证措施和质量要求,监控施工过程的质量问题。审批关键和特殊工序的施工作业指导书,主持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督促工程技 9

术部做好以下工作:控制技术文件和技术资料;控制设备运行;

检测产品机具标识;产品交付使用及成品保护等。组织工程验收工作。工程技术部:组织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和各工、料、机等计划,制定施工总平面布置。施工中负责过程控制,技术重点及难点,关键和特殊工序进行施工前交底,负责施工方案的审批和指导。组织检测及试验,控制过程质量。组织工程防护、竣工验收、养护等工作,控制分部过程质量,定期进行质量、安全检查,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方案并监督纠正情况。设备材料部:负责制定物资采购计划,组织物资进货检验和试验。对产品标识监督检查,控制业主提供产品质量。负责物资搬运及储藏。组织落实机械设备的配备、检测、使用及管理。

质量安全部:全面监控工程质量,严把质量关,制定质量控制措施,定期进行施工现场巡检,对存在质量及安全提出整改方案,并跟踪纠正情况。

(2)、落实保证质量的技术措施:施工前按照技术规范、施工图纸、设计变更等文件要求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施工技术措施、编制质量计划,交监理公司及业主审批后实施。严格按设计文件、国家有关施工验收规范、操作规程和工程质量检查评定标准施工。分项工程主管 10

根据施工任务的质量要求,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处理各工程衔接。把好各工序质量检查关,对加工的半成品、预制品协同监理及时做好检测验收。根据计划配备合格、精良的施工设备。

(3)、建立技术负责人、施工计划负责人,现场施工员、质量安全员,班组施工人员、质安人员的层级技术质量管理制度,对技术质量先由班组自检,再由现场施工员、质量安全员检查,最后由施工计划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负责的三级检查管理体制。健全三级检查验收制度,做到施工者自检、班组自检,各分项工程完成后,未经验收的工序不得进入下一工序。必须及时进行三级检查,并报监理验收。分项工程优良率必须在95%以上。

(4)、所有隐蔽工程在隐蔽前,必须经公司三级检查,再经业主指定的监理方验收合格后,办理隐蔽工程验收,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5)、贯彻执行计量管理制度,做好各项检测数据计量。负责全标段材料的检测和关键项目的试验,及时指导施工工作,保证工程材料和各工序符合技术规范。

(6)、建立奖惩制度。对违反操作规程,影响施工质量的坚决返工外,对负责人及当事人要处罚;对严格按操作 11

规程施工,工程质量优良的给予奖励;各质检人员有权有责,保证其贯彻实施。

(7)、在养护期间做好工程原始记录,严格执行养护工程的有关标准、规范和建设单位提出的要求,一切按程序办事,确保养护工程质量。尤其特别注意质量自检,自测,在每隔一定时间由技术负责人对养护地点进行巡察,对不合格项立时进行整改。

(8)、严格执行规范、建立技术体系,做好各项检查,验收每一工序。严格按质检标准评定养护工程质量。严格遵守合同,精心施工、精心管理。

(9)、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加强养护队伍的质量教育,提高整个养护队伍的质量意识,使每个工作人员都明白自己的岗位职责及要求达到质量标准。

(10)、对工艺不清楚的个别人员加以强化训练,届时不能达到要求者,坚决予以撤换。对责任心不强的技术人员也坚决予以撤换,以保证养护工程质量。

(11)、为保证质量,建立奖罚制度。技术负责人每星期都进行外勤检查,同时对由于各种客观原因造成的不合格项,坚决进行改正至合格为止。

(12)、质量奖罚说明:工程未能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追究工程部责任,扣除项目经理0.5%的工程款。工程质量达 12

到预期目标,对项目经理不奖不罚。工程提前完工,并达到预期目标,受到业主等有关单位好评的,取工程造价的0.5%作为奖励资金给予项目经理部。第一节、质量体系的建立

一、质量管理组织措施

1、即质量管理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为公司职能部门,负责工程质量总策划,从投标前到中标后的过程控制,最大限度地提供持术支持与管理支持,以分部工程优良来保证单位工程优良,负责工程创优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第二层次为项目经理部。负责创优计划的实施,确保分项工程优良率,实施对施工作业层的管理,控制施工过程质量,以分项工程优良来保证分部工程优良,并及时向公司职能部门反馈质量信息。第三层次为施工作业层,负责工程的施工,严格按设计和规范要求进行操作,干好每一道工序,确保分项工程优良。各分项工程质量管理严格执行“三检制”(即自检、互检和交接检、专业检),隐蔽工程作好隐、实验、预检记录,质检员做好复检工作并请甲方、监理、市质检站代表验收。

2、专业工长作好每一次的技术交底工作,严格按图施工,不得任意更改原设计图纸,遇有疑难问题必须和甲方、监理、设计单位协商解决。

3、各种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材料要分别堆放整齐,在运输和储存时,必须保留标牌,按批分类,同时应避免锈蚀和污染。

4、特殊工种必须经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作业。

5、加强成品、半成品保护工作,如交叉施工时,一定要注意施工方向和顺序。

6、工程在交付使用后一年内因安装质量引起的质量问题提供保修,并由有关领导到建设单位回访,听取用户对工程质量的意见,为进一步改进施工质量提供依据。

二、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一、施工准备过程的质量控制

1、技术文件准备:根据公司质量保证手册、程序文件、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及单项施工方案,编写作业指导书和质量检验计划。

2、管理文件准备:编制项目质量保证计划,明确质量职责,确定项目

创优计划,制定相应的质量制度。

3、图纸会审:在施工前必须进行图纸会审,找出图纸差错,提出改进意见,察看施工手册和条件是否符合,能否满足设计技术要求,对关键工序、特殊工序,如焊接工程等均应制定专门的技术措施和控制办法。

4、对材料供应商进行评估和审核,建立合格的供应商名册,选择与本公司多次合作且信誉可靠的供应商。材料进场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对进场原材料的检验应由材料员及试验员负责进行,材料员负责材料的外观物理性能检验,试验员负责材料的化学性能检验,经检验合格后方可留用。

5、拟定材料计划,做好材料进场的准备工作。材料进场后应做好标识,注明品种、规格、数量、进场日期,进场原材料应分类堆整齐、规则,特殊材料进行专人专处保管。

6、合理配备施工机械,保证工程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

7、采用质量预控法,把质量管理由事后检查转变为事前控制,达到“预防为主”的目的。

二、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1、严把材质关,坚持“三先三后三统一”的原则。“三先三后”即:先调查后定点、先检验后进场、先试用后推广;“三统一”即统一供应、统一管理、统一验收。严格材料采购、进场、贮存、发放制度,要优先选用经过国家产品质量认证的材料;进场材料必须保证其性能、规格、品种、色泽等符合设计及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要求,并必须有出厂合格证。需要进场复验的材料必面进行复验。

2、优选工作队伍,加大对施工队伍的考核、奖罚力度。对施工队伍的考核要由项目和公司共同进行,做好入场教育 15

和取证培训工作,除对业绩进行考查外,还要通过样板间、样板段考核期质量情况决定其取舍,不合格队伍坚决退出场。

3、把好关键工序关。对关键工序执行“三定三序”原则,“三定”即:定人、定位、定量,实行专业作业,将操作人员的姓名、质量检测情况进行记录;“三工序”即:检查上道工序、保证本道工序、服务下道工序,使所有关键工序严格处于受控状态。

4、把好细部操作关,根据已确定的关键工序,针对通病,分析产生的原因,落实细部操作要求,严格按规范、规程,或作业指导书操作,不合格部位坚决返工,做好质量记录,为复检和奖罚提供依据。

5、严格控制施工作业程序。坚决禁止施工程序颠倒,避免剔凿现象发生。

6、做好各工序的优化组合,建立严格的成品保护制度。对已完分项、分部工程采取包、拦、盖、封等防护措施,将保护责任落实到岗、到人,做到大面有人控,细部有人管。

7、工程项目竣工交付前必须进行整体功能测试,测试工作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参加,测试合格后由项目经理组织对工程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报公司初验小组进 16

行内部初验,内部初验合格后报业主,由监理或业主组织初验,初验合格报上级主管部门竣工验收。

8、对工序间的技术接口实行交接手续。

9、做好不合格品处理的记录及纠正和预防措施工作。

10、接受监理单位的指导。

11、认真做好工程的验收交付。

12、项目严格执行“四交底”制度:交质量标准、交操作要求、交技术措施、交自检互检要求,交底必须交到班组,标准明确,各就其位,交底各方要在交底书面资料上签字。定期召开工程现场例会和质量情况江汇报会,及时通报

13、实行目标管理,进行目标分解,按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把责任落实到相应的部门和人员。除公司质量监督部门和项目技术负责人外,现场另安排专职质监员跟班作业,分别对各专业安装工程进行跟踪监控,并严格按照公司质量体系文件规定,使项目各部门到各施工班组,层层落实质量职责,明确质量责任。

14、积极开展质量管理(QC)小组的活动,工人、技术人员、项目领导“三结合”,针对技术质量关键组织攻关,并积极做好QC 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

15、质量情况,保证各级管理人员掌握质量动态,坚持样板到路,树先进、学样板、上水平、超前示范,以点带面。

16、严格按施工图纸和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施工,并认真按公司质量体系文件运作,严格抓好施工中产品和工艺质量的控制。

17、做好成品保护,下道工序的操作者即为上道工序的成品保护者,后续工序不得以任何借口损坏前一道工序的产品。

18、及时准确地收集质量保证资料,并做好整理归档工作,为整个工程积累原始准确的质量档案。单位工程完成后,由项目资料员整理全部工程技术资料。

19、根据公司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编制本工程质量计划,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建立由公司总经理领导、项目质量、技术负责人负责的质量管理机构,使整个质量保证体系协调运作,工程的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三、责任管理

1、认真学习合同文本,全面理解和掌握合同文本的要求。在工程实施中以合同文本为依据,自始至终将其贯彻执行到整个施工管理过程中去,确保工程优质如期完成。

2、按合同规定的承包施工范围内的工程质量要求,编制详细、完善的质量保证计划,由公司总经理签发后,进行实施。

3、编制本工程施工总进度网络计划,以此有效地对工程进度计划进行总控制。并制订应各施工阶段的质量保证计划。

4、定期召开一次协调会,解决在质量计划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并在会议上与各方及时商讨解决。

三、施工组织方案与部署

第一节、部署原则

1、集中力量保质量、保工期,在人力、物资、机具给该工程以充分保障,各工序管理工作应相互协助,指导好现场的施工工作,搞好各工种的协调配合。

2、组织各工种配合施工,穿插作业,重点部位重点赶工。以达到绿化、安装及其它各工种之间互创施工条件,以确保工程总体进度。第二节、施工组织机构

本绿化与电气安装工程项目,负责安装施工组织和管理 其组成成员名单见附表五:项目管理机构配备情况表。

项目经理将负责各专业施工队伍的施工现场协调和安排。抓好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同时,抓好对环境保护的要求。第三节、施工管理措施

为顺利实现质量目标,我们采取的主要管理措施有:

1、将该工程列为我公司的重点工程,由公司总经理直接领导,并组成施工现场管理机构,发挥公司的优势,在各施工生产要素的配置上对该工程实行重点调配,确保工程顺利完成。

2、建精干、高效强有力的项目经理部,选配高素质的项目经理和管理人员,实行项目管理负责制,全权组织技术、质检、材料、安全、劳资、财务等部门对工程施工进行全员、全面、全过程的系统动态管理,并对工程质量、施工进度、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成本核算及经济效益等进行全方位的目标责任管理与控制。

3、用技术熟练,纪律严明,经过多个大型工程锤炼的能打硬仗的高素质的作业队伍,在该工程上进行施工,发挥我公司管理上的优势,强化职能,统筹协调,综合管理,确保工程总体目标的实现。第四节、施工方案

一、施工任务划分

二、进场阶段

对施工现场进行认真勘察,合理选定材料摆放区、制作区、工具存放区及废料堆放区,有条件的应设立材料仓库,便于管理。制定现场作业顺序,不阻障碍其它工程的施工现

场,根据可施工程度合理安排施工人员进场、材料进场及工具进场。组织人力搞好现场的文明环境,临时用电架接灯光准备,施工人员进场前作适当的安全培训,技术培训,规章制度颁布,甲方要求传达等,使进场秩序良好。

三、施工阶段

按工程进度计划,由项目经理部组织计划施工。整个工程分为绿化种植、电缆管暗埋、路灯基础浇筑、绿化喷灌施工各阶段的施工存在重叠作业,施工应合理安排,相互提供最宽的工作面,并做好半成品或成品的保护工作,加强工作中的自检工作,对发现的不合格项目应及时组织人力处理,决不让不合格产品流入下道工序。

四、验收阶段

达到满足业主要求,功能达到设计效果,外观达到合格水平。

五、竣工验收

一次通过相关部门验收。

四、施工准备

第一节、技术准备

一、做好与设计单位结合工作

1、由技术负责人协助项目有关人员认真熟悉图纸,并进行图纸自审、会审工作,理解设计意图及施工质量标准,以便正确无误地施工。由施工技术组认真编制该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作为工程施工生产的指导性文件。

2、通过学习,熟悉图纸内容,了解设计要求,施工所应达到的技术标准,明确工艺流程。

3、进行自审,组织各工种的施工管理人员对本工种的有关图纸进行审查,掌握和了解图纸中的细节。

4、组织各专业施工队伍共同学习施工图纸,商定施工配合事宜。

5、组织图纸会审,由设计方进行交底,准确掌握设计图纸中的细节。第二节、生产准备

一、劳动力的准备

1、根据确定的现场管理机构建立项目施工管理层,选择高素质的施工作业队伍进行该工程的施工。

2、对工人进行必要的技术、安全、思想和法制教育,教育工人树立“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正确思想,遵守有关施工和安全的技术法规,遵守地方治安法规。

特殊专业工种,必须经培训合格持证上岗,以确保工程质量创优。

二、材料准备

1、根据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预算中的工料分析,编制工程所需材料用量计划,作好备料、供料工作和确定仓库堆场面积及组织运输的依据。

2、根据材料需用量计划,做好材料的申请、订货和采购工作,使计划得到落实。组织材料按计划进场,并作好保管工作。

3、施工材料的发放、使用、管理,制订严格的材料领料制度,做到按需领料、按当日施工量领料,防止材料出库后造成的丢失损坏和污染。

三、机械准备

1、根据施工组织设计中确定的施工方法、施工机具、设备的要求和数量以及施工进度计划的安排,编制施工机具设备需用量计划,组织施工机具设备需用量计划的落实,确保按期进场。

2、主要机具一览表施工机械设备表见附表

四、工期保证措施

1、在确保质量和合理施工顺序的前提下,必要时组织连续施工,以充分利用有限时间。

2、制订工期控制计划;按现场指挥部确定的工期进度计划,每天进行自检,每周作一次工期分析,确保施工进度。

3、实行工期承包制;各工种要按下达的施工任务单承包工期,对提前工期的给予奖励,对拖延工期的给予处罚。

4、公司根据施工现场需要,随时另调所需的技术工人,保证现场用工。

5、公司成立专项施工领导小组,由公司总经理或有关部门领导参加支持与监督项目经理部,每周召开一次现场办公会,重点检查施工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如有问题,由公司专项领导小组提出解决的措施, 限期解决确保工期的按时或提前完成。

6、承包班组,若完成不了规定的工期,则对其进行相应罚款。

7、工程进度款作为专款专用,不能用于公司其它方面的开支。

第三节、施工进度的保证措施

1、由公司领导亲临现场,向全体施工人员作好思想动员和教育工作,明确任务,充分认识保工期,守信誉的重点意义,全体人员同心协力,确保按时或提前完成合同任务。

2、项目经理部提前部署和计划各阶段人力、物力的组织和管理,提前为下一道工序作好各种准备,保证人力、物力充足,做到一环紧扣一环地顺利施工。

3、检查和落实已制定的施工计划,确保月旬进度计划的落实,及时增补拖延的工期。

4、施工进度五保证:保证资金充足,保证人力、物力充足,保证施工图纸及大样齐全,保证各协调单位友好协作,保证各施工手续齐全。

5、实行持证上岗;凡有规定必须持证上岗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都要经过业务知识培训持证上岗。凡因无证上岗,无证操作造成质量不合格或工程质量事故的,均要追究主管领导责任并罚款处理。

五、协调与配合

第一节、施工现场的协调与配合

一、工种之间的配合

1、布置的配合合理布置调整绿化苗木、草坪、走向及其位置。

二、安装与种植的配合

1、预留预埋的配合:安装预留人员按预埋图预留预埋,预留不得随意伤损苗木,与绿化有矛盾处,由工长协调处理。

三、施工用电和场地配合

由于工程施工工种比较多,对场地地域进行划分,对各作业段设专业配电用电箱,以保证施工进度的要求。

第二节、与业主、监理单位及有关单位的协调与配合

一、业主及监理协调与配合“业主满意”是我司的质量方针,项目经理部全体人员应树立“业主是上帝”的思想观念,把业主期望的工期和工程质量作为核心,为业主建造一流的建筑产品,让业主满意。“监理”是工程质量的监督者,我司将在现场监理的监督下,对监理提出的问题及时整改,质量方面精益求精,把本工程建设为“建筑精品”。

二、与质量安全监督站的协调配合

与地方质量安全监督站的协调与配合的好坏将是我司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之一,我司在本工程施工中将一如既往紧密加强地方与地方质量安全监督站的关系,为本工程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三、与周围企业与居民的协调与配合

在本工程中,我司将加强与周围企业、居民取得联系,并得到其对我司

工程施工的谅解及支持,为顺利开展本工程创造良好的周边关系。

六、施工程序和主要施工方法

(一)景观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1、施工部署

2、施工准备

(1)生产、技术准备

①组织项目经理部施工管理人员学习有关图集、图纸、施工规范以及技术文件。并由项目工程师牵头做好图纸会审、设计交底工作。

②建立现场测量组,检查验收红线桩和建设方提供的座标桩,做好施工现场平面、高程控制桩的设置,以及地坪高程网络测量记录等测量准备工作。

③组织翻样进行本工程钢筋、铁件、模板翻样工作。

④做好施工前的技术及安全交底工作。(7)现场准备

①工程开工后,首先按照相关标准、文明施工规划及施工总平面布置图进行现场布置和临时设施的施工。围护的搭设和临时施工的布置符合有关标准和要求。

②按计划组织机械设备和施工队伍进场。

③合理安排施工,土建、绿化及其他各专业施工默契配合,协调一致保证工程如期高效优质完成。

3、施工程序安排

(1)钢筋均采用现场加工制作成型,现场绑扎安装。(2)砼均采用商砼。

(3)模板均采用胶合板模板,要求按翻样图在现场加工制作定型,现场拼装。

(4)施工用脚手架,采用Φ48×3.5钢管扣件搭设落地脚手。

4、资源配置

(1)机具设备资源配置

①根据总工期安排要求,结合本工程具体情况和特点,配备的机械设备,可以满足施工需要。

②施工机械的进退场计划:工程中标后,根据建设单位通知,项目部随时进场进行施工前期工作(包括敷设临时施工用电用水线路,施工照明、临时设施的搭建及地表清土、清障等)。放线结束并经建设、监理单位签证后立即安排施工机械、挖掘机等设备进场进行土方开挖施工。土方开挖的同时,逐步安排砂浆机、砼搅拌机、木工机械及零星小型施工机械如潜水泵、砼振捣器等的进场布置就位。

各施工机械由项目部视具体使用功能和现场情况陆续进行进退场。

(2)现场临时用电

施工现场由专职电工负责现场施工用电的管理工作,严禁非电工擅自拆装用电器具、拉设电线。各操作面采用电缆直接供电,每处配备一只电箱,以满足施工用电。

施工现场的供电全部采用三相四线绝缘线架空,架空线离地面4m以上,各使用点配备专用电箱,设置漏电保护器,动力和照明要分别设置金属外壳的电箱,应作接地或接零保护。

(3)临时施工用水及消防用水布置

①进水总管已接入施工现场, 要求水源管径应不小于φ50。

②施工用水在现场内的布置由本公司负责, 在平面上布置, 在平面上采用沿场地道路四周布设φ50水管, 每隔30m左右设一个φ25水源接口;作为施工用水管用φ25水管接出。

(4)人力资源配置及专业构成

根据工程项目要求,现场组成由项目经理为主的项目经理部,负责整个工程的全方位管理,同时按施工专业的不同,分别组成景观施工班组、绿化施工班组、安装施工班组,按工程进度的需求,合理组织进场施工。

①根据本工程的具体情况,现场施工劳动力的合理配备是保证安全生产、施工质量、工程进度的关键之一。

②在劳动力的专业安排上,根据本工程具体施工进度要求和完成工程量需求,再根据本工程机械设备投入情况分析,参照以往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安排投入足够的施工人 29

员组成本工程施工作业队,适时按需进场以此满足施工需要。

③向施工操作队伍进行工期、关键部位施工方案、质量要求、安全施工措施、操作要领等方面的交底,书面、口头和现场示范相结合,但以书面技术交底为主。

5、工程施工测量(1)测量总则

根据业主提供的有关图纸资料及轴线标高基准点为依据,进行轴线测放及标高控制,根据施工规范要求,在现场建立三个水准点,作为永久水准点。同时沉降观测时以该点为基准。在测量定位时按照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

(2)测量使用仪器

经纬仪1台;水准仪1台;5米钢卷尺2把;50米钢卷尺2把;2米塔尺2把;其他辅助仪器;

以上仪器均通过技术监督局计量检定合格。(3)测量人员

组长由公司测量队长担任,组员由项目工程师、专职质检员、施工员、记录员等组成。

(4)测量方法

①标高以业主提供的水准点为基准,在现场建立3个水准点作为标高的引测和沉降观测的依据。

②平面轴线控制网以业主提供的基准点及设计单位提供的总体定位图为依据,建立轴线控制网。

③在基础结构施工中,利用轴线控制网主控轴线为依据,架设经纬仪将主控轴线引测至基础底板垫层上,然后放测出其余轴线,用于定位。

④由控制网的控制点把轴线引出,然后通过多个方位进行校核,准确无误后,将其固定,作为以后向上投测的基准点。

(5)沉降观测

①沉降观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观测工作,为了保证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安排固定人员观测,使用固定水准点,规定日期、方法、路线进行观测以及整理数据等。

②仪器采用水准仪及钢卷尺作往返观测。

③每次沉降观测完成后,及时对数据处理,计算出闭合差,然后对闭合差进行调整,计算出各点高程,填好沉降观测记录表,并对各点的沉降进行分析,当发现沉降速率过快,沉降量较大时,应及时书面报告监理、设计。

(二)施工准备

(1)回填前应对基础进行检查验收,并且要办好隐蔽工程的验收手续。

(2)施工前应做好水平标志,以控制回填土的高度和厚度。

(三)操作工艺

(1)填土前将基坑(槽)底的垃圾等杂物清理干净。(2)检验回填土的质量有无杂物,粒径是否符合规定,以及回填土的含水量是否在控制的范围内。

(3)回填时,先在回填范围分层回土并分层夯实,厚度250mm。铺摊后用木耙找平,以坑(槽)边坡上的水平桩对应检查厚度和平整度。

(4)夯打密实:夯打的遍数应根据设计要求的干土质量密度或现场试验确定,一般不少于三遍。

(四)检验方法

回填土必须按规定分层夯实。取样测定夯实后土的干土质量密度其合格率不应小于91%,不合格的干土质量密度的最低值于设计值的差,不应大于0.08g/cm3,且不应集中。环刀取样的方法及数量应符合规定。

配电箱的安装

(1)配电箱的设置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确定。(2)配电箱安装位置正确、部件齐全,箱体开孔合适、切口整齐。

(3)一管一孔顺直进入箱内,露出长度应小于5mm;用锁紧螺母固定的管口,管子露出锁紧螺母的螺纹为2~4扣。

(4)箱背后建筑物表面无空鼓和裂缝现象;箱体内外清洁。箱、门开启灵活,箱内结线整齐,回路编号齐全、正确。箱体油漆完整。管子与箱体连接用专用锁紧螺母。

(5)配电箱的安装高度按设计要求,用液体连通器测量出准确的水平基准线,对照设计图纸选择最佳位置使之符合间距要求,并保证操作、维修方便及外形美观,安装并固定各配电箱。

(6)钢管与箱体用锁紧螺母连接,并用跨接线卡连接。(7)盘面上电器控制回路的下方,要设好标志牌,标明所控制的回路名称编号。

(8)导线与电器元件的压接螺丝必须牢固,压线方向正确。所有二次线必须排列整齐美观、安全可靠,导线两端应带有明显标志和编号的标号头。导线的色别按相序依次为黄、绿、红色,保护接地为黄绿相间色。

(9)接线位置正确,连接牢固紧密,不伤芯线。压板压接时,压紧无松动;螺栓连接时,在同一端子上导线不超过2根,防松垫圈等配件齐全。零线经汇流排(零线端子)连接,无绞接现象。导线在箱内余量适当,进入器具的绝缘保护完好,盘面配线整齐、美观;回路编号齐全、正确。

(10)配线时根据设计要求及有关规范要求,选好导线的截面和长度,剪断后接线配线。盘前盘后配线应成把成束排列整齐、美观,安全可靠,采用线卡固定。压头时,将导线剥出芯线逐个压牢。

(11)整理好的导线按一线一孔穿过盘面一一对应器具或端子等连接,盘面上的接线应整齐美观、安全可靠,同一端子上,导线不超过两根,螺钉固定有平垫圈、弹簧垫圈。工作零线经过汇流排采用螺栓连接。汇流排上,分支回路排列位置应与开关或熔断器位置对应。

(12)配电箱的接地(接零)线截面选用正确,有专用的接地螺栓,连接紧密牢固,走向合理,色标准确,检修方便。

(四)配管工艺

1、施工准备

(1)电气施工技术有关部门熟悉管线布置图纸和有关施工技术规范、规程,了解管线走向、工艺流程和施工要求,对施工班组进行技术交底。

(2)电气施工员根据施工进度做出管线及配件供应计划,并交由材料采购部门进行采购。管材及配件运至现场后由工地材料部门按《进货检验和试验控制程序》、《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进行检验,并作好记录,入库标识。

2、线管明敷

(1)敷设于多尘和潮湿场所的电线管路、管口、管子连接处应做密封处理。

(2)明配管弯曲半径不宜小于外径的6倍,如只有一个弯时,不宜小于外径的4倍。

(3)当线管长超过45m时,中间应加线盒。(4)水平或垂直敷设的明配管路允许偏差全长不应超过管子内径的1/2。

(5)明配钢管应排列整齐,固定点的距离应均匀。(6)丝扣连接,管端套丝长度不应小于管接头长度的1/2,在管接头两端应焊接接地线。

3、线管暗敷

(1)暗敷线管宜沿最近的路线敷设,尽量减少弯曲,与建筑物、构筑物表面的距离不应小于15mm。

(2)暗敷线管不宜穿过设备或建筑物、构筑物的基础,当必须穿过时,应采取保护措施。

(3)暗敷线管弯曲半径不宜小于外径的6倍,当埋设于地下或混凝土内时,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管外径的10倍,电线管弯曲部分须用机械加工。

(4)当线管长超过12m时,采用线盒连接,线盒之间的直角弯或类似弯位不得超过两个。

(5)电线管连接采用螺纹连接,管端螺纹长度不应小于管接头长度的1/2;连接后,其螺纹外露2~3扣,螺纹表面应光滑、无缺损;线管与线盒(箱)采用螺纹连接。

(6)当线管与设备直接连接时,应将线管敷设到设备的接线盒内;与设备连接距离宜大于200mm。接入金属箱、分线箱、电线槽和电缆架的电线管连接处须用有螺丝的套管和同套头连接。

(7)线盒(箱)或管口用纸或泡沫堵塞。

5、电缆敷设

(1)电缆敷设前应根据设计图纸绘制“电缆敷设图”,图中包括电缆的根数,各类电缆的排列、放置顺序,以及与各种管道交叉位置,同时应对运到现场的电缆进行核算,弄清每盘电缆的长度、配置电缆长度,避免造成浪费。

(2)电缆敷设前应对电缆进行详细检查:规格型号、截面、电压等级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外观应无扭曲、损坏及漏油现象。对1kv以下电缆,用1KV摇表测线间及对地的绝缘电阻应不低于10MΩ。

(3)电缆沿桥架敷设时,应单层敷设,并敷设一根整理一根、卡固一根。垂直敷设的电缆每隔1.5米处加以固定;水平敷设的电缆,在电缆的首尾两端、转弯及每隔6米处进行固定。

(4)电缆桥架内的电缆在首端、尾端、转弯及每隔50米处,设有编号、型号及起止点等标志。标志清晰齐全,挂装整齐,无遗漏。

(5)电缆保护管管口制成喇叭口,要光滑,无毛刺,固定牢靠,防腐良好。弯曲处无弯扁现象、无明显的折皱和不平,其弯曲半径不小于电线的最小允许弯曲半径。明设部分横平竖直,成排敷设的排列整齐。电缆过墙处尽量水平敷设,电缆穿墙时,放一层电缆应垫一层厚60mm的泡沫石棉毡,同时用泡沫石棉毡把洞堵严,再有些小洞就用电缆防火堵料堵塞。墙洞两侧用隔板将泡沫石棉毡保护起来。在防火墙两侧1米以内对塑料、橡胶电缆直接涂改性氨基膨胀防火涂料3~5次达厚度0.5~1mm。对铠装绝缘电缆,先包一层玻璃丝布,再涂涂料厚度0.5~1mm或直接涂涂料1~1.5mm。

(6)所有低压电缆均须用有PVC包着的金属带固定在电缆托盘上,固定的间距因实际环境要求而定。只有在平行走向时不可超过1200mm,垂直安装进不可超过600mm。

(7)电缆敷设时坐标和标高要正确;排列整齐,标志桩、标志牌设置准确、清晰齐全,有防燃隔热和防腐要求的电缆措施完整。

(8)电缆固定可靠,同一侧桥架上的电缆排列顺序正确,转弯和分支处不紊乱,走向整齐清楚。控制电缆应放在 37

电力电缆的下面,1kv及以下的电力电缆应放在1KV以上的电力电缆的下面。

6、管内穿线(1)选择导线

①应根据设计图纸规定选择导线。进出户的导线宜使用橡胶绝缘导线。

②相线,中性线及保护地线的颜色应加以区分,用淡蓝颜色的导线为中性线,用黄绿颜色相间的导线为保护地线。

(2)清扫管路

①清扫管中的目的是清除管路中的灰尘、泥水等杂物。②清扫管路的方法:将布条的两端牢固的绑扎在带线上,两人来回拉动带线,将管内杂物清净。

③穿带线的目的是检查管路是否畅通,管路的走向及盒、箱的位置是否符合设计及施工图的要求。

④带线一般均采用φ1.2~2.0mm的钢丝。先将钢丝的一端弯成不填封口的圆圈,再利用穿线器将带线穿入管路内,在管路的两端均应留有10~15cm的余量。

⑤在管路转弯较多时,可以在敷设管路的同时将带线一并穿好。

⑥穿带线受阻时,应用两根铁丝同时搅动,使两根钢丝的端头互相钩绞在一起,然后将带线拉出。

⑦阻燃型塑料波纹管的管壁呈波纹状,带线的端头要弯成圆形。(3)管内穿线

①钢管(电线管)在穿线前,应检查各个管口的护口是否整齐,如有遗漏和破损,均应补齐和更换。

②当管路较长或转弯较多时,要在穿线的同时往管内吹入适量的滑石粉。

③两人穿线时,应配合协调,一拉一送。④穿线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三相或单相的交流单芯电缆电线不得单独穿予钢管内。不同回路、不同电压和交流与直流的导线,不得穿入同一管内,同一交流回路的电线必须穿同一金属导管内,且管内不得有接头

导线在变形缝处,补偿装置应活动自如。导线应留有一定的余度。

敷设于垂直管路中的导线,当超过下列长度时,应在管口处长接线盒中加以固定:截面积为50mm2及以下的导线为30m;截面积为70~95mm2的导线为20m;截面种在 180~240mm2之间的导线为18m。

(五)给排水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1、施工流程

安装准备→预制加工→支吊架安装→管道安装→试压→冲洗→调试

2、施工准备

(1)技术准备: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熟悉设计图纸技术资料,相应的施工及验收规范,标准、图集等。

(2)人员准备:主要以管工、焊工为主、电工、起重工、油漆工等工种配合。

(3)材料准备:包括施工用料和施工措施用料,根据材料计划备好用料及时送到现场,能达到配套及陆续供应。

(4)施工机械准备:包括汽车、吊车、电焊机、砂轮切割机、坡口机、空气压缩机、电动试压泵、气焊工具、手提砂轮机等应及时提供。

3、支架预制、安装

(1)制作前认真核对图纸设计要求、支架图集及材料材质、规格。

(2)放样所用量具应符合计量标准,最好用划针来划线,以保证准确性。

(3)型钢和板材切割尽量采用机械切割方法,如采用气割时,应将钢材切割区域表面的铁锈、污物等清除干净,气割后应除熔渣和飞溅物。

(4)支架制作焊接坡口尺寸应符合工艺要求。

(5)支架的制作应根据结构形式、焊接方法和焊接顺序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拼装顺序。

(6)支架制作质量检验合格后,应进行支架的除锈和油漆。

4、给水管道安装(1)管材检验

提供的管材和管件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其实物与资料一致,并附有产品说明书和质量合格证书。

施工前应了解建筑物的结构,并根据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制订与与土建工程及其他工程的配合措施。安装人员应经专业培训,熟悉薄壁不锈钢管和管件的性能,掌握操作要点。

对管材和管件的外观和接头应进行认真检查,管材、管件上的污物和杂质及时清除。

(2)一般规定

①管道组对前应用洁净棉布擦净与管件连接面、电热熔接头内表面,如有泥沙、油污,则先用水或汽油清洗连接处,再用95%以上的无水酒精或丙酮擦洗连接处,以保证电热熔接头内表面和管道焊接处的清洁度,同时应清理电热熔接头电源插孔内的泥沙。

②管道组对前应对电热熔接头进行试装,将准备好的电热熔接头用手推入管口,以能推入2~3cm为宜。如太大或太小,应另行选配。

③组对时,在两根管道上刻上焊接区的标记,用钢缘于刷打毛熔接表面,将电热熔接头推入管口2~3cm,然后用锤子轻击打电热熔接头周围,将第1根管道击打至刻度线位置。

④当电热熔接头在其中一根管道上安装结束后,将另一根待装管道摆正,然后插入电热熔接头内。

⑤当管道装配结束后,将扶正器装上,使扶正器上的两个卡环调整到适当位置,并避开电热熔接头上的电源插孔。

⑥扶正器卡环夹住管道后拧紧卡环螺栓,在卡环四个角上用4根拉杆,将待装的管道拉到位,拧紧拉杆上的螺母,准备进行焊接。

⑦焊接时应保持接点和安装点之间的安全距离,DN200及以上的管道其安全距离必须保持在20~30m以上。

⑧现场应进行焊接工艺试验,本工程中钢骨架塑料复合管的焊接技术参数详见相关规范。

⑨注意从电热熔接头观察孔观察接头弯变形及表面温度变化是否正常,以及有无异常声音。

⑩焊接完毕后,应保持接头在冷却过程中不受外力的冲击和扭曲。

冷却可采用自然冷却和人工冷却两种方法,时间不少于1h。

焊接结束后不得马上拆除扶正器,因管道在焊接和冷却过程中会产生热胀冷缩现象,所以必须待管道焊接部位完全冷却至扶正器拉紧螺栓完全松动后,方可拆除扶正器。

4、水压试验

管道系统的水压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暗装和嵌装管道的安装符合安装规定后,方可进行水压试验。

(2)水压试验压力为管道系统工作压力的1.5倍,且不得小于0.6MPa。

(3)水压试验前,应检验试压管道是否已采取安全有效的固定和保护措施。供试验的接头部位应明露。

(4)水压试验合格后方可进行后续土建施工。水压试验时,工程监理人员到场观察、做好记录,并出具验收书面报告。

(5)水压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将试压管段末端封堵,缓慢注水,将管内气体排出。②管道系统注满水后,进行水密性检查。

③对管道系统加压宜采用手动泵缓慢进行,升压时间不应小于10min。

④升至规定的试验压力后停止加压,观察10min,压力降不得超过0.02MPa;然后将试验压力降至工作压力,对管道作外观检验,以不漏为合格。

⑤管道系统加压后发现有渗漏水或压力降超过规定值时,应检查管道,在排除渗漏水原因后,再按以上规定重新试压,直至符合要求。

⑥在温度低于5℃的环境下进行水压试验和通水能力检验时,应采取可靠的防冻措施,试验结束后,应将存水放尽。

(6)生活饮用水管道在试压合格后,应按规定进行消毒并冲洗管道。冲洗前,应对系统内的仪表加以保护,并将有碍冲洗工作的节流阀、止回阀等管道附件拆除,妥善保管,待冲洗后复位。

(六)现场准备

1、建设测量网点

根据业主提供的测量基准点,布设测量网点,做好定位放样的准备,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交底,熟悉测量布控要求与措施。

2、布置水电管网

根据施工要求与平面布置,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现场临时水电安装。

布置时必须按当地相关要求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接通水源、电源。

3、修建临时设施

根据工程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图,迅速组织力量搭建临时设施,保证劳动力与机械设备的及时进场,并按相关要求设置消防设施,保证工程施工安全正常进行。临时设施布置详见第6章《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

4、技术准备

(1)技术复核及现场交接工作

①对测量控制网点及水准基点进行复核并办理交接手续。

②做好对周边环境的监测方案,确保监测工作的连续性、可靠性。

③做好业主已提供使用的临时水电及周边环境资料等交接工作。查阅相关资料和通过现场勘察,对现场的自然条件(气象、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管线、邻近建筑物等)和技术经济条件(资源、交通运输、设备、物资材料等)进行调查分析。

(2)熟悉图纸及图纸会审工作

①由项目总工程师牵头,带领项目施工技术人员熟悉消化施工图与相关图集,了解和掌握设计意图与使用要求,积 45

极与设计单位沟通,按照设计要求,抓紧做好图纸深化的工作。通过图纸会审,解决有关疑难问题,为顺利施工打下良好基础。

②熟悉文件内容,进行现场核对,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请设计单位根据施工需要补充施工详图。审查安装图纸与土建图纸的一致性。

③做好深化施工组织设计,提交业主、监理审批,用以指导工程施工。按照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编制完成项目质量计划。

④根据本工程的施工需要及有关重点难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做好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技术交底,并根据业主、监理的要求报审。

(3)技术培训及技术交底工作

①针对本工程进行人员的技术培训、安全培训,使之熟悉与本工程有关的各项技术标准和规范,并建立质量、安全奖惩等各项规章制度。

②进行逐级技术交底工作,做好有关技术资料的准备。③组织专业人员对钢筋、模板进行翻样,经项目技术人员复核无误后,方可正式施工,另组织专业人员对施工构件、预埋件等进行翻样,经项目技术负责人复核后,方可进行加工。

5、劳动力准备

(1)我们将按实际需要及时组织精干管理人员和施工队伍,组成管理层和劳务层。在要求的控制时间内,将所需人员组织到位,确保工期目标的实现。

(2)组建强有力的项目经理部,做好岗前培训工作,为工程迅速开工创造条件。具体劳动力组织计划详见第13章《人员准备及调配计划》。

6、材料准备

(1)组织人员编制各施工阶段物资进场计划用量表,并根据施工进度安排,及时组织材料进场,并做好各种材料的质量检验。

(2)材料机具科接到施工材料计划后,及时做好材料报验工作,制订采购计划,提前同供应商签订订购合同,以确保及时调运入场。具体材料组织详见第14章《主要材料供应计划及保证措施》。

7、试(检)验准备

(1)本工程所需试验均委托甘南市具有相应资质的试验室完成,签定委托试验合同。工程现场设标养室,现场派试验员一名,试验工二名负责现场取样。

(2)本工程主要进行的试验:回填土取样试验、钢筋复试试验、水泥复试试验、钢筋接头试验(闪光对焊、电渣 47

压力焊、电弧焊等)、砂浆、混凝土试块试验、砌体材料复试试验、砂、石试验、其它试验等。

(3)现场标养室设置:面积12m2,室内安装水笼头及试块架、温度计、湿度仪探头等;标养室内应配备电箱一个,温度控制仪一台,振动台一台,平秤一台,温湿表一个及制作试块必备的工具。

(七)工程资料管理

1、资料管理的基本规定

(1)质量技术资料收集、编制与工程项目施工进度同步,从工程签订合约及施工准备工作开始,即应开始进行资料的积累、整理、核查工作、工程竣工验收时完成工程资料的编制、归档工作。

(2)质量技术资料的填写必须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规范、规程及甘南市有关规定,反映工程质量情况,做到内容真实可靠、数据准确、字迹清晰、签字手续完备、废除非法定计量单位。

(3)资料的整理装订,要求文字材料以A4纸规格为标准,不够大的进行裱糊,去掉材料内的金属物,采用鄂州市城建档案管理处统一印制的表格和卷皮、盒,用棉线装订整齐。

(4)工程质量技术资料的整理份数要求三份,由项目收集、编制、工程竣工验收后,及时移交本单位档案室,移交时,均须办理移交手续,项目移交资料后,结算、保修等工作需使用工程资料,向本单位档案室借阅。

(八)土方开挖安全要求和安全保证措施

(1)开工前要做好各级安全交底工作。根据本工程施工机械多,配合工作多,制定安全措施,组织职工贯彻落实,并定期开展安全活动。

(2)挖土机的把杆旋转区域严禁站立其它人员施工。(3)运土车辆出大门时,应有专人指挥,避免发生事故。

(4)当挖土司机视线不清时应配置专职指挥。(5)运土车辆出大门时,应有专人检查车轮是否带泥,并及时清理和做好大门口的保洁丁作。

(6)每天检查车辆挡板和挡土设施是否完好,并及时进行修复。

(7)下雨期间进行挖土时,车辆行走的施工道路,宜设草包及防止污染物品,防止车辆污及场外道路环境。

(九)土方回填

1、施工方法:

(1)基础主体完工后,经有关部门验收以后,迅速组织基础回填。

(2)回填时首先清理基坑内的杂物并将积水排干。(3)组织适合基础回填的土壤,用机械运至基坑。(4)分层进行回填,一次回填厚度不超过30cm,并分层夯实到位。

(5)在运土时要注意防止土对道路污染,装车不得过满,轮胎上粘的土要及时清理,发现道路有污染要及时清除。

(6)基坑开挖过程中,由于受水头压力的影响,有些部位会出现冒水现象,故此要在基坑底标高到后,就要组织人工进行清底,开沟排水及时浇筑混凝土垫层。

(7)清底前要重新复核标高,用竹签打标高桩,保证土面的平整性。

(8)运上汽车进出要配专人指挥,确保交通安全。(9)在开挖排水抽水时,电机配电要接零,要有专人看护,严防水泵漏电现象。

(10)挖出的土方堆积不能靠边坡,力所能及地保证随挖随运,以免影响进度及基坑的侧向压力。

(11)做好开挖前后的现场面貌拍摄工作,并做好竣工平面图绘制,提供设计单位汇入资料。

企业组织设计理论发展的历史综述 篇7

(一) 泰罗的组织理论

尽管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并没有专门讨论组织理论问题, 但他的组织思想包含在他的管理思想中, 他是以企业组织为研究对象的。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中具体涉及到组织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单独设立计划职能部门;二是实行职能工长制;三是泰罗为组织管理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则—例外原则

(二) 法约尔的组织理论

法国的享利·法约尔以管理过程和管理组织为研究重点, 着重研究管理的组织和管理的活动过程, 提出组织过程理论。该理论以大企业为研究对象, 探求普遍适用的“管理一般原理”。具体来说, 法约尔在组织理论上的主要贡献体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从组织管理过程的角度提出了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项基本职能;二是从组织职能角度提出了管理的十四条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仍然是指导人们设计管理组织结构、进行组织管理的指导方针与思想;三是提出了组织的层级结构原理;四是设立参谋机构;五是提出了组织中的“跳板”原则。

(三) 韦伯的组织理论

“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是德国的社会学家和组织学家, 他对组织理论的主要贡献是提出科层组织理论, 又称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理论。这一理论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方面:

1. 行政组织体系构造的基础。

韦伯指出, 任何组织的都是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为基础的, 以保证组织的秩序和达到组织的目标。而权力主要有传统的权力、神授的权力、合理—合法的权力三种类型。

2. 行政组织体系的主要特点:

(1) 实现劳动分工, 明确规定每一个成员的权力和责任, 并且把这些权力和责任作为正式职责而使之合法化; (2) 各种公职或职位按权力等级组织起来, 形成一个指挥链或者等级体系; (3) 组织内人员的任用应通过正式考试或培训, 使人员胜任职务的要求; (4) 所有担任公职的人都是任命的, 而不是选出的; (5) 行政管理人员领取固定的“薪金”, 他们是“专职的”公职人员, 并且有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 有严格的考核制度; (6) 行政管理人员不是他所管辖的那个企业的所有者; (7) 行政管理人员要遵守有关他的官方职责的严格规则、纪律和制约。这些规则和制约将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而且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于各种情况。

3. 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组织结构。

韦伯把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组织结构分为三个层次, 即高级管理阶层、中级管理阶层和低级管理阶层。高级管理阶层的主要职能是决策, 中级管理阶层的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最高层领导的决策, 而低级管理阶层或一般工作人员主要是做实际的具体工作, 由此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四) 厄威克和古利克的组织理论

林德尔·福恩斯·厄威克和卢瑟·哈尔西·古利克分别是英国和美国的管理学家。他们是古典组织理论和管理理论的汇集者, 并首次提出了“组织理论”这一学科名称。

厄威克和古利克一直致力于收集和整理前人留下的组织思想, 大量的研究使他们确信, 合理的结构对于士气和效率来说, 远比组织成员的个性重要得多。因此, 他们特别重视组织结构的研究, 并提出了组织结构的十大原则, 即目的、专业化、协调、权限、统属、职责、统一、幅度、平衡、继续性原则。

二、行为科学组织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始于20世纪20年代, 早期被称为人际关系学说, 它把整个的企业组织管理理论建立在个人需要的行为基础上, 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组织理论。它的兴起对西方整个社会科学都产生巨大的冲击, 而且更强烈地影响到组织理论的发展。行为科学的管理组织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梅奥、麦格雷戈等。这一理论包括:一是进行组织结构设计要考虑到人的需要和特点;二是组织中除了正式组织外, 还有“非正式组织”;三是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

在梅奥之后, 组织理论转向了对人性的进一步探索。在对个体行为的研究上, 先后出现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和麦格雷戈的“Y理论”。在群体理论方面, 对群体之间的人际关系、群体的结构、规范、特点等方面都进行了研究, 其中也涉及到组织结构变量对群体工作效率的影响。卡特·卢因的团体动力学理论指出团队虽然不是正式组织但它也和正式组织一样有一个结构, 只是这种组织结构非常不明确也不容易辨认, 团队的规范对团队成员的行为影响可能比正式组织的规章制度还要大。

三、现代组织理论

组织理论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 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突破, 这个时期涌现出不同的组织理论流派。这些组织流派习惯上被成为现代组织理论。现代组织理论主要分为五大学派, 它们各自之间既有相互联系, 又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

(一) 社会系统学派组织理论

社会系统学派是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欧文·巴纳德所首创, 该学派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研究组织, 认为社会的各级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的系统, 进而把企业组织中人们的相互关系看成是一种协作系统。社会系统学派的组织理论对组织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 其主要观点如下:一是组织是人与人的合作系统;二是权力接受理论;三是诱因和贡献平衡论;四是信息交流原则。构成组织的基本要求是:协作的意愿, 组织的目标和信息的交流。巴纳德在强调管理部门必须建成立、维持和强化信息交流职能的同时, 还突出了非正式群作为信息沟通又一渠道的必要性。

(二) 决策理论学派组织理论

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西蒙。西蒙认为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 管理就是决策。组织就是作为决策的个人组成的系统, 其主要职责就是能够弥补个人的有限理性, 做出令人满意的决策。他还对传统理论中直线与参谋的关系提出了改进, 主张下级可以接受多个上级的命令, 但如果命令发生冲突, 那么下级就只能服从其中一个上级的命令, 即所谓“狭义的指挥统一”。每个单位在某一个特定的领域内具有全权。而关于组织的层次等级结构, 西蒙同以往结构理论的观点基本一致, 并阐述了层次等级结构的合理性。他将组织比作“一块三层蛋糕”, 最高层设计系统, 确立目标, 并监督其实施, 是非程度化决策;中层管理日常操作和分配, 是程序化决策过程;最下层从事基本的操作, 是程序化决策。

(三) 经验主义学派组织理论

以彼得·德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也是现代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派别, 它以向企业经理人提供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该学派对组织理论的贡献主要在于:一是提出了组织结构设计的规范;二是德鲁克认为目前组织有五种组织结构模式:职能结构、矩阵结构、事业部结构、分权制结构和系统结构。这对实际工作很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四) 系统管理学派组织理论

系统管理学派是弗莱蒙特·E·卡斯特、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和约翰逊等美国管理学家在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侧重对工商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模式进行分析, 并从系统的概念出发考察计划、组织、控制等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 其主要理论要点:一是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二是组织系统包括众多的分系统;三是用系统观点看组织。

(五) 权变学派组织理论

权变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这一理论以开放系统观为基础, 考察的对象主要是组织的外部环境。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及变化性, 因而主张组织结构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权变理论认为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最优的管理组织结构, 不同的组织以及同一组织在不同发展阶段上, 都应根据具体的环境因素、内部条件建立相适应的管理组织结构。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琼·德沃德、伯恩斯和斯托克、劳伦斯和洛奇等。该学派的主要观点:一是没有一成不变的、“最好”的组织设计;二是强调外部环境对组织机构设计的影响。

以上的五大学派的学术观点构成了现代组织理论的最基本的框架。每种理论从不同的角的分析和研究问题, 各有建树。

四、企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 Kathleen在总结前人对组织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组织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的概念:计算组织理论, 开辟了组织理论研究的这一新领域。Kathleen认为计算组织理论是一个交叉学科领域, 是采用计算和数学方法来研究和测试组织的理论。在提出这一概念后, Kathleen和Gasser在多主体系统研究过程中又重新定义了计算组织理论。计算组织理论希望通过计算技术分析、研究组织和组织过程建立新的组织理论。

这一理论研究的最初动机:一是借鉴传统组织理论和组织设计方法来研究多主体系统, 以期快速、高效地建立大型复杂的协作问题求解系统;二是考虑高新技术对传统组织理论的影响, 从根本上拓广传统组织理论的研究, 以期建立人机共栖的新型社会组织及相关的组织理论、组织设计方法学。计算数学组织的研究成为这些领域问题解决的一种新的途径和方法。它对现代组织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本质上来说, 它已经从传统组织理论 (组织科学的主流) 分离出来自成体系, 并被广泛应用于相关领域, 尤其在网络组织、虚拟企业、敏捷制造和适应性指挥控制系统等研究领域, 并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从目前这一理论的研究过程看, 其研究重点是组织设计和组织学习, 其中组织学习涉及到心理学、认识科学和人工智能, 而不是一般的组织理论。部分学者基于信息和网络社会特点研究构建新的组织形式, 并以此来构造新的高效的商业和军事组织模式, 为新的组织模式下的商业组织行为和军事组织行动提供决策支持。

1993年, 复杂系统创始人, 著名生物学家Kauffman提出了用于基因研究的NK模型, Kauffman在其著作《The Origins of Order》中对NK模型进行了详细地分析。由于NK模型能够剖析复杂系统中元素交互关系, 因此很快被应用到社会科学领域。Rivkin和Siggelkow用NK模型分析了企业层级的设置。Kauffman, Solow, Burnetas, Tsai用NK模型研究了企业组织的规模。NK模型通过仿真的方法从整体上分析了员工之间的交互关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为企业组织的设计提供了思路。

结论

企业组织每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研究问题, 各有建树。但本质中, 企业组织是一个复杂系统, 随着复杂系统理论的发展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为企业组织设计寻找到新的方法, 即把单纯的经验的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

摘要:企业组织是一个复杂系统。复杂系统理论由传统企业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组织理论、现代组织理论的发展而来。而计算组织理论开辟了组织理论研究的新领域。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 为企业组织设计寻找到了新的方法, 即把单纯的经验的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

关键词:企业组织理论,现代组织理论,计算组织理论

参考文献

[1]欧阳峰, 林丹明.信息时代的企业组织变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12-19.

[2]奈杰·尔金, 尼尔·安德森/冒光灿, 关海峡.组织创新与变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6-15.

组织理论与设计新 篇8

关键词:组织;权力;理论模式;批评;社区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062-02

已有的中外城市社区治理的文献中,对组织与权力虽有涉及,但比较集中地进行专题研究的尚不多见。但是“不管最终关注的焦点是什么,对城市的正确理解都需要跨学科的研究”。①因此,这可能是政治学、社会学乃至政治社会学研究中一个新的研究视点。对已有的、与本文主题研究密切相关的有影响的文献进行检视,对城市社区组织与权力的主要理论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可能有助于本文将研究进一步深化的可能性。

一、已有的研究与理论的检讨

对城市社区组织与权力的研究起源于西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纽约的社会学家罗伯特·林德和海伦·林德夫妇(Robert S.Lynd,and Helen M.Lynd)对门奇市(Monice)——位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境内的一个被林德称为“中镇(Middletown)”的普通小城市——进行长达18个月的实地调查。林德夫妇以这个约3.8万人的美国社区为特定对象,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一特定社区的变迁进行动态的综合研究。他们在亲自参与地方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整理历史文献、编纂统计资料、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工作,详细地记录了中镇人的重要谋生手段,住房与家庭、子女教育、闲暇时间的利用、宗教生活、参与社区活动等广大方面的生活及其变迁,并分析了中镇这一社区生活的特点及其变化的原因。1929年,他们研究的名著《中镇—当代美国文化研究》(Middletown—a study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Culture,1929)出版。在此书中,他们对这个社区内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各种社会活动进行了详细的客观描述,并且解释了社区生活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几年后,林德夫妇又重返中镇继续研究,并于1937年出版了《转变中的中镇—对文化冲突的研究》(Middletown in Transition—a Studyin Cultural Conflicts,1937)一书,分析了当时美国经济危机对该社区的影响,发现美国经济大萧条使得某个家庭垄断了全社区的经济命脉,从而控制了整个社区。林德夫妇对中镇社区中权力不平等分配的描述引发了社区权力研究。

继林德夫妇之后,美国社会学家威廉·怀特(William F.White)从1937年至1940年对位于波士顿北面的意大利人聚居的贫民区进行了实地考察研究,他置身于“街角帮”的环境与活动中,对闲荡于马路街边的意大利裔青年的生活状况、群体组织结构、活动方式以及与社区内正式和非正式组织的关系进行了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和分析,并于1943年出版了他的社区实证研究著作《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Street—Corner Society:the Social Structure of an Italian Slum)一书。书中对这个意大利人的社区高度的凝聚力和组织性作了深入的分析。

二战以后,社区权力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一直是社会学和政治学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并形成社区权力研究的两大阵营:精英论和多元论。

1953年,作为精英论领军人物的美国社会学弗洛伊德·亨特(Floyed Hunter)出版了《社区权力结构:决策者研究》一书。该书以亚特兰大为研究对象,运用“声望法”调查分析了该社区的权力结构。亨特得出两大结论:一是亚特兰大的权力结构由两部分构成——政策制定者和政策执行者;二是公众只是政策的接受者。精英论的另一代表人物米尔斯(W.Mills)则在其名著《权力精英》一书中,运用“职位法”第一次提出了包括主要的经济、政治、社会、军事群体领袖的统治阶级,控制着对于他们作为一个阶级来讲所有重要事物的国家决策过程。

与精英论者观点不同的是多元论者达尔(Robret.Dahl)以及他的两个研究助手波尔斯比(N.Polsby)和沃芬格(R.Wolfinger)。1961年,达尔出版了《谁统治:美国城市中的民主与权力》一书,该书运用“决策法”,以纽黑文市为研究对象,对城市建设、政治任命和公共教育政策这三个对于地方政府来讲最重要领域的决策进行了分析。据此达尔认为美国城市社区内部并不存在单一的权力结构,而是存在着多头民主。波尔斯比的《社区权力和政治理论》、沃芬格的《声望与社区权力研究中的现实》也得出类似的结论。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马克思主义进入这一领域,西方的社区权力研究开始关注社区外的组织,如联邦政府或大型企业等对社区权力的重要影响。由此产生了社区政策、社区权力演进和非精英的社区权力等方面的非主流研究[1]。

在中国,对城市社区组织与权力的研究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研究初期仅是对中国城市社区组织进行的调查。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吴景超、史国衡、田汝康、汪龙等,他们调查研究的重点是城市社区组织的内部结构。

20世纪中期,即1949年至1979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城市社区研究中断。直到1979年,社会学本土化的倡导,城市社区研究才得以复兴。进入80年代后,中国学者们多从理论的角度对城市社区组织与权力进行研究,一批有影响的著作有台湾学者唐学斌的《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1989)、徐震的《社区与社区发展》(1980)、蔡宏进的《社区原理》(1994),大陆学者何肇发主编的《社区概论》(1991)、王振海、王存惠《新视角下的政治——关于社区政治发展的专题研究》(1995)、唐忠新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概论》(2000)。专门论述社区组织的有王振耀、白益华主编的《街道工作与居委会建设》(1996)。在这些著作中学者们仅在相关章节中论及到社区组织与权力。

进入21世纪,中国城市社区组织与权力的研究注重对现实问题的研究探讨,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实证研究的著作有:扬世荣主编的《五里桥:一个发展中的城市新型社区》(1999);林尚立、马伊里等主编的《社区组织与居委会建设:上海浦东新区研究报告》(2000);戴星翼、何慧琴著的《社区发育与社区生活:上海卢湾区龙柏街道研究报告》(2000);顾骏等人著的《社区调解与社会稳定:上海卢湾区五里桥街道研究报告》(2001);雷洁琼主编的《转型中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北京市基层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研究》(2001);林尚立主编的《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研究》(2003)。理论研究的著作有:徐勇、陈伟东等著的《中国城市社区自治》(2002);魏娜著的《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2003);王振海主编的《居委会与社区治理——城市社区居委会组织研究》(2003);尹维真著的《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创新——以武汉市江汉区社区建设实验为例》(2002);陈伟东著的《社区自治——自组织网络与制度设置》(2004);潘小娟著的《中国基层社会重构——社区治理研究》(2004)。

由以上回顾,可看出中外城市社区组织与权力研究有以下几个典型特征:西方,把社区权力或者社区组织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忽视超社区的组织对社区组织与权力结构的影响;主要关注社区权力结构,对权力与组织的历史考察以及国家、城市、社区三者之间的互动研究明显不足。中国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中,大都把街道界定为社区;在学者们的论著中只是部分章节论及社区组织与权力,没有对城市社区组织与权力的微观经验研究展开论述。

二、主要理论解释模式及其批评

在中西城市社区的研究中,权力与组织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一个焦点。从国家政治体系而言,既有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的政治组织,也有以社会权力为源泉的社会组织。它们各自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影响国家的政治决策和政治生活。优良的政治运行机制必然是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的平衡。然而,人们对此并没有一致的认识。不同的人及不同的理论模式或解释模式对中国城市社区组织与权力作出了不尽相同的解释。概括论之,可以把目前学术界的研究分为以下几种理论解释。

“国家与社会理论”。在有关中国城市社区组织与权力的探讨中,无论是强调国家对中国社会变革主导作用的国家中心主义范式还是强调社会和经济行动者所扮演的积极角度的新制度主义范式对中国社会只是作应然性判断,这些判断仅仅从宏观历史着眼,缺乏对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微观层面的描述,而在城市社区组织行动和社区权力运作过程中,国家与社会的界限并非那么清晰,在各种事件及行动中而且依稀可见的是各种不同的行动主体:市、区、街政府、社区居委会成员(包括社区党支部成员)、各级派出机构、社区内的单位以及居民的利益组织。他们从不同的利益和不同的价值观出发,对此进行评述及至亲自参与,有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进程。这样,社区就构成了一个“角力场”。各种力量在其中斗争,结果却偏离任何一个集团的预想,并使得原来不太清晰的国家—社会框架变得更加模糊不清。

“基层政权建设理论”。这一理论强调城市管理权力的下放和政府权力在社区的整合。持这种理论的研究者认为,中国基层社会功能紊乱的根源在于街——居体系的行政能力不足,而主要原因在于:条块冲突,街道办事处无权管理“条”上的事务,区职能部门派驻机构又没有综合协调的权力解决街居问题,从而大大削弱了街区政府组织的整体行政能力。素质偏低。街道办事处的人员编制、财政能力和干部素质都难以与其所要承担的职能匹配,而社区居委会成员的年龄老化和学历、能力、效率问题更为突出。因此,这类研究者提出要将城市管理权力下放,扩大基层政府的权能,进一步强化街、居组织的地位,乃至把街道办事处变革为基层政府,使其由主要承担民政职能转为承担整个街区的社会综合管理。

“社区制”理论。社区制理论着眼于社区共同体的形式,强调社会动员、居民参与社区自治。持这种理论的研究者倾向于进行操作性政策的设计,但多以国家与社会理论作为假设和分析的基础,因而其研究成果被称为“社区制理论”。他们针对街区社会管理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忽视对社区居民的动员,而政府方面又因包揽公共事务过多,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并进一步滞缓了社区的发育。为此,他们提出:适应“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趋向,政府权力向社会转移;通过社区工作促进居民互动,并实现社区动员;将社区服务由政府对居民的单向服务转交为居民相互之间的双向服务,从而营造社区氛围,促进社区发育;培育社区中介组织和市场组织,让社会管理自己。对应于街道权力的扩张,这类观点的极端是政府对社区事务干预越少越好。

上述这些有代表性的分析从不同角度对城市社区组织与权力结构的特点进行了概括,给后续的分析和研究给予诸多的启示。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不少理论的解释性依然有其特定的时效和适用范围,“基层政权建设理论”强调行政化的倾向,一方面由于缺乏对街居历史与发展趋势的深入了解和强力解释,因而实用色彩较浓,缺少客观和长远的思考;另一方面,由于忽视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组织和社会自组织的力量,因而不能找到推动社区发展的更为丰富的资源。“社区制”理论强调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提供了解决社区行政压力繁重这一问题的思路,适应了社区制建设的初衷。其视野较为开阔,政策思路也更加适应社区发展的多元化趋势,但是他们的对策思路在实践中常常缺乏实施推动的主体。换言之,社区制研究的理论与对策是相互矛盾的,在理论上,它主张政府行政权力的淡出,在实践中却又将政府作为预设的推动主体。

整体来看,上述几种理论只能看作有限度的、有其自身适用范围的解释模式,尚未对社区组织与权力结构作出深入的描述与分析。从各种不同的理论视野及不同的理性关怀所得出的研究成果,或是纯理论的推论而缺乏实证考察,或者是在进行其他问题的实证研究中简单地论及过社区组织与权力问题,而没有将城市社区组织与权力结构问题作为一个专门的领域来进行全面系统的实证研究。因此,我们仍然需要多元化的解释来进一步的揭示社区组织与权力结构的真相。

参考文献:

上一篇:竣工决算审计案例下一篇:虫害防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