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复习资料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劳动关系复习资料(精选8篇)

劳动关系复习资料 篇1

一、对法国大罢工的浅析

对三次罢工的对比分析

1.时间:1968年5月13日

罢工原因:改革教育制度

持续时间:一个月

结果:成功

解决对策:政府允诺实行教育改革

2.时间:2007年

罢工原因:抗议社保制度改革

持续时间:10天

结果:不成功

解决对策:政府坚持,工会妥协

3.时间:2010年

罢工原因:延长工作年龄,从60岁变为62岁

持续时间:1天

结果:不成功

解决对策:坚持延长,但是改变细节内容

法国大罢工的原因探索

历史背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大革命

社会生活——救助经济措施不利以及失业率攀升

经济——全球经济危机

政治——党派斗争激化群众罢工

法律——罢工合法

工会——工会广泛的影响力

中国劳动关系现状

现阶段: 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以劳动法律和政策基准、劳动合同管理、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劳动争议处理为主要内容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

权益无保障、民怨无法有效释放

薄弱:立法、制度、实施层面

中国劳资协调机制的完善

1.法律:加强劳动法律法规建设

2.制度:法制化

3.劳动关系: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4.工会:建立工会维权机制

5.教育:加强知识技能培训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歧视

就业歧视:指没有法律上的合法目的和原因而基于种族、肤色、宗教、政治见解、民族、社会出身、性别、户籍、残障或身体健康状况、年龄、身高、语言等非经济性原因,采取区别对待、排斥等任何违反平等权的措施侵害劳动者权利的行为。

(一)当前中国就业歧视现象

户籍歧视,年龄歧视,学历歧视,身份歧视,性别歧视,健康歧视,地域歧视,其他歧视

(二)就业歧视原因分析

1、雇主歧视和统计性歧视

2、传统观念的影响

3、户籍制度与城乡就业壁垒

4、市场运行不规范与监督不到位

(三)我国现行法律禁止就业歧视规范的缺陷

1.明显欠缺有关调整就业市场的法律规范。

2.现行既有的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规范太原则、太笼统,操作性不强。

3.现行既有的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规范适用范围较为狭窄,其所调整的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与《宪法》规定的“公民”不一致。

4.现行《劳动法》侧重调整已经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对尚处于求职阶段的劳动者与正在招聘的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几乎没有规范。

5.现行既有的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规范,对于就业歧视的法律裁决和惩罚的规定存在缺陷。

6.现行既有的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规范,规定的就业歧视的范围远远小于《就业及职业歧视的公约》(第111号公约)规定的就业歧视的范围。

7.现行既有的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规范,更是缺乏对就业歧视行为出现后的诉讼程序、法律后果和判断标准的规定。

(三)、对策

1.逐步完善有关就业公平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制定出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反就业歧视的法律。

2.加快高校教育改革的步伐,构架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未就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3.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业机会越少,竞争越激烈,歧视现象越严重。

4.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市场公平竞争机制的建立。

5.全面加强社会文化建设,提高广大雇主、雇员和人民的公平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劳动合同法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行,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一方面有利于建立既有稳定性又有流动性的劳动关系;另一方面,必将对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人力资源的意义

1.《劳动合同法》对招聘管理的影响

(1)招聘甄选需审慎(2)招、辞门槛限制多(3)选聘流程严格、规范

2.《劳动合同法》对人力资源培训的影响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更加完善了人力资源部门的培训,更加明确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在培训时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培训可以降低企业员工流失率,节约解雇成本,而员工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创造更高的价值。实现双赢!

3.《劳动合同法》对绩效管理的影响

企业内部对绩效考核制度的改进上,过去公司在绩效考核上相对比较粗放,现在新法的出台要求对绩效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特别是在企业与员工的合同管理和考核制度上重新进行梳理。

4.《劳动合同法》对薪酬管理的影响

以前公司和员工签署的劳动合同中工资约定不明确,在新法实施后要在薪酬管理上无论是合同工资的约定以及工资条的格式等都要调整,同时对试用期人员的工资水平以及同工同酬条款、加班工资规定等进行规范。

5.《劳动合同法》对离职管理的影响

新法出台前员工离职程序方面不是太规范,新法实施后在程序进行了调整,公司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应事先将原因通知工会。如:试用期之内员工离职提前三天通知,不符合录用条件

公司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同时明确规定工作交接制度,规定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企业应支付的经济补偿金。

6.劳动合同法对规章制度和过失性解除管理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过去我们在发布规章制度时候,都是企业直接发布制度。新法实施后,现在凡是涉及人力资源相关制度的公司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就以合法为前提,都要履行工会民主程序。不能让规章制度违法,损害职工的权益。

7.劳动合同法对非标准劳动关系管理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对普通岗位实施了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方式,如劳务派遣、非全日制用工等。选择派遣公司合作时选择信誉好、比较大的公司,这样就不会因如派遣单位不遵守法律法规,公司负有连带责任,同时对派遣工也享有同工同酬的权利。由于新法规定企业雇佣非全日制用工,不必签订劳动合同,不必缴纳社会保险等,因此使用小时工比劳务派遣工更能规避用工风险,今后对不确定岗位尽量采取非全日制用工。

四、我国造成“用工荒”的原因及对策

用工荒是指用功短缺的现象,农民工的短缺成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普遍现象。

(一)现状分析

特点分析:地域普遍性,工种的扩散性

(二)“用工荒”的原因

1.经济因素

(1)较低的工资与高涨的物价

(2)农业收益的提高

(3)区域经济发展使农民的选择增多,使部分劳动力分流

(4)企业的扩张也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

(5)企业传统的用工方式

(6)信息不对称

2.社会因素

(1)城乡“二元”管理体制限制了农民工的自由流动

(2)社会角色的定位淡化了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积极性(服务荒)

(3)权利荒,指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及作为市民的一些公共权益没有得到保障

(4)安全感与归属感的欠缺

(5)生活方式的转变

(6)人的个体的主体性崛起

3.人口因素

(1)人口荒,即总量缺口和结构性缺口

(2)80、90作为新生代农民工主体

4.教育因素

职业教育实践性太差,不能与实际相结合(三)对策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2、健全与农民工权益相关的法律法规

3、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4、企业用工方式的转变(奢侈型的用工方式)倒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5、完善农民工的管理与服务

6、改善工人待遇

7、教育观念的转变

五、劳务派遣

(一)我国劳务派遣的发展现状

劳务派遣正逐步异化为是一些用人单位降低用工成本,逃避法律责任的手段。实际上,一些用人单位,会自己去到人才市场寻找合适人选后,又不想与之签订劳动合同,规避用人风险,减少用人支出,而委托劳务派遣机构,与之签订劳务派遣合同。而劳务派遣机构又能从中收取部分费用,因而心照不宣

(二)劳务派遣遇到的问题 【宏观】

1.劳务派遣正逐步异化

2.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3.劳动派遣工不懂维权

(三)劳务派遣遇到的问题 【微观】

1.劳动关系不清晰

2.工资薪酬支付不透明。

3.社会保险参保率过低。

4.劳资关系不稳定。

(四)劳务派遣产生的问题解决方法【政府部门】

1.通过立法为劳务工派遣提供与正式员工相同的培训机会和晋升竞争平台。

2.通过执法对劳务工派遣进行奖罚与正式员工相同的尺度。

3.完善分配制度,按照《劳动法》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合理确定劳务派遣员工的薪酬水平,制定科学的薪酬分配制度。

(五)劳务派遣产生的问题解决方法【企业】

1.营造良好和谐的员工工作环境。

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营造完善的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构建科学民主的员工管理体系。

充分尊重员工意见、开拓员工发展空间、加强员工制度管理。

(六)结论

对于劳务派遣工合法权益的维护,应当引起国家主管部门、工会组织、企业三方的高度重视,通过共同的努力解决好其发展过程中的存在问题。这样才能够在企业中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个人、企业、社会的共同和谐发展。

看: 劳务派遣中存在的问题

3.1 用人单位存在的问题

首先,劳务派遣的核心是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所以有的用人单位为了转嫁管理成本和用工成本,规避或避免劳动合同法的约束,把传统用工的老职工变成劳务派遣工。另有一些用人单位则是表面上不对所有员工做任何改变,暗地里让分公司进行暗箱操作,将所有员工转成劳务派遣工,逃避监察。

其次,用人单位可以不用经济补偿金将派遣工辞退。这样就给用人单位钻空子,产生恶意辞退派遣工的行为。用人单位在大量需求用工的时候就大量接受派遣工,当淡季时就无理由,撕毁合同将派遣工辞退。这样的话,派遣工赢得的经济补偿金也被用人单位给免了。

3.2 派遣机构存在的问题

首先,派遣机构的派遣行为不规范,《劳动合同法》中专门对劳务派遣做了规定,但是在实际运作中依然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

其次,派遣机构的准入门槛低。《劳动合同法》中没有对派遣机构过多的要求,只要是注册资本高于五十万元,就都可以成立派遣机构。有的派遣机构为了招揽用人单位,大大降低管理费。

3.3 派遣员工存在的问题

当派遣行为不规范时,侵犯的是派遣员工的利益。用人单位可以节约人力资源管理成本,还可以节省许多精力和时间,派遣机构可以揽到业务,获得管理收入,两者是互惠互利。但是派遣机构通过采取克扣工资和社会保险费、区别对待传统用工和派遣工、回避职务晋升和推诿责任等方式来侵犯派遣员工的利益。

3.4 政策法律存在的问题

因为劳务派遣在我国刚刚开始,仅有《劳动合同法》这一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并且监管没有标尺,轻重难以把握,不知如何监管和监管疏漏松散现象严重。这样许多用人单位和派遣机构就对派遣的一些环节肆意扭曲。

六、列举近一两个月以来长三角地区众多罢工事件,从90后的罢工事件,看看今天中国的用工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一)罢工事件

日本TOTO上海公司罢工(2014-5-6)

上海三星广电工厂罢工(2014-4-10)

浙江温州市华士服装公司工人罢工(2014-5-17)

(二)用工关系的转变

1.用工制度的发展变化

固定的用工制度——1986年的劳动合同制——1995年全员劳动合同管理——2008年的《劳动合同法》实施

2.计划用工到市场化用工制度的特点

身份管理------岗位管理

固定用人------合同用人

国家用人------单位用人

行政管理------法制管理

3.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用工关系

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以统包统配的方式建立的劳动关系,企业实行以固定工为主的用工制度。

过去的用工关系表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用工关系类型的单一性

也就是说,在全国范围之内,我们都是公有制,即固定用工。非公有制是不存在的。

(2)国家计划性

统包统配,什么时候调工资,工资调多少,都是严格按照国家的统一计划。

(3)运行规则的行政性

这种用工关系是通过行政指令建立起来的,人员的流动也是要受到国家的统一计划。

(4)主体利益的一体性

过去一直都强调的理念,国家,企业,个人的利益都是一致的。

4.我国市场经济过度时期的用工关系(这一时期的用工关系兼具计划性和市场性)

(1)不用类型的用工关系运行规则还有一定差距

80年代以前用工关系的类型是单一的,80年代以后,有一些外资企业进来以后,用工关系就不同于以前的固定工。还有非公企业的发展更加的快。

(2)在劳动关系建立的形式上,劳动合同关系和非劳动合同关系仍然并存。

(3)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和行政配置机制同时对用工关系发生作用

(4)劳动关系调整还存在着法律规范不健全问题

(5)劳动关系中的经营者和劳动者收入差距拉大,力量对比失衡。

5.我国目前的用工关系

(1)用工关系的类型多样化

(2)用工关系的形成合同化

(3)用工关系的运行市场化

(4)用工关系的规范法制化

(5)“用工荒”造成紧张的用工关系。

劳动关系复习资料 篇2

一、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如果将高中化学作为一个整体, 那么化学实验、基本理论、基本概念、有机化学、元素单质及化合物则是这一整体的局部。如果将化学实验视为整体, 那么仪器使用与操作、数据测量和处理、现象观察与分析则是这一整体的局部。因而, 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应做到心中有整体, 正确处理每章节内容。例如:在高三化学总复习时, 教师应先通读全部教材, 在研究每节教材时应从全章这一整体出发。粗略安排全章内容, 引导学生回忆与整理课本内容, 构建知识网络, 再明确全章重点与难点。若全章设计好, 才可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确立关键, 各知识才可相辅相成, 才能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结构化, 从而于头脑中形成整体。

二、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在高中化学复习时, 教师不但要教授知识, 更应充分发掘每一知识点的能力价值, 在教学知识时提高学生能力。在学习过程中, 知识并不是能力, 而是形成与发展能力的载体与基础, 同时能力又是知识获取的前提。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应发掘教材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各种因素。如总结化学解题思路, 这样不但可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概念及规律的理解, 还能够培养学生通过例题分析, 总结解题思路, 保证知识和能力。如差量法, 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的“差量”, 即溶液质量差、固体质量差、气体物质的量之差、气体体积差等与反应物或者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构建的一种解题法, 其解题关键是准确找出理论差量。例如质量差法:将少量铜粉放入1升2摩/升的稀硝酸溶液中, 充分反应后其溶液质量增加13.2克, 求:①加入的铜粉是多少克?②理论上可产生多少升NO气体? 分析:因硝酸过量, 不可用硝酸量进行求解。铜与硝酸反应后溶液增重, 是因为生成硝酸铜, 因而可通过这一变化来求解。通过解题思路分析, 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三、抓准讲与练的关系

在化学复习中, 讲与练是必不可少的。两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以讲为导, 以练为主。通过教师的讲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感知与实践来完成认知过程。在讲的过程中, 教师不但要突出重点、难点, 把握关键, 更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思维训练情境, 以激发学生质疑与解难。同时, 教师还要讲思路、讲方法。而在设置习题时, 教师应联系学生实际, 发挥学生主体。第一, 习题应具有启发性、典型性。通过解题, 能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之效。同时, 题目应具有较强的概念性, 较大的灵活性, 可一题多变, 启发学生思维。第二, 具备针对性。应紧扣“双纲”与教材, 突出知识难点、重点。注意重点知识的重复率及基础知识覆盖率。第三, 练习类型应多样化, 形式多变。从而有利于教师发现与解决问题, 克服练习的片面性、盲目性。

三、抓住双纲与课本的关系

双纲即化学课标与考纲。课标是课本编写的框架, 是教学依据, 规定了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目标。考纲是根据课标而订的, 规定了考试性质、内容、形式, 明确了能力要求, 不但考虑了教学应实现的预期目标, 还考虑了完成学习的需求, 是学生备考复习的重要文件。而课本则是根据课标而编写的, 其内容包含于双纲中, 是联系教和学的媒介, 也是学生的复习蓝本。因此, 在高三化学复习时, 不但要注重课本, 还应研究双纲, 按考纲内容为准, 知识难度按考纲要求进行界定。对于与双纲吻合的课本知识, 教师应讲明白, 而对于教材中未明确的, 而考纲中涉及的知识与能力要求, 教师也需适当补充, 以拓宽知识信息量。

四、理清巧解与常解的关系

常解就是常规解法, 这是我们化学解题的基本思路, 也是基本的思维方法, 便于多数师生接受。巧解就是简捷巧妙解法。指善于把握题中独特点, 抛开常规法, 开辟蹊径, 让难题易解, 这能够启发求异思维, 培养创造探究精神。但若只是一味追求解法巧、构思奇、题型新, 而忽略常规法训练, 则是忽略基础知识, 不利于利用化学知识展开分析推理, 会助长学生的投机心理, 不利于整体提高教学效率。而教师若在强化基本方法、基本思路的基础上, 向学生适当分析解题思路的巧、奇、新, 使“常解”和“巧解”并举, 则能熟能生巧, 帮助学生把握知识间的联系, 唤起他们的探知欲, 培养创造力。

五、注意难与易、多与少的关系

在化学复习教学时, 教师还应注意难与易的关系。在学生练习过程中, 应遵循从简及繁、从易及难规律, 注意设置坡度, 用经典、基本的题型为练习、例题主干, 把它作为方法探讨、思维训练的基础, 同时辅以适当难题、新题, 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构建异向联想与相似联想为主, 将特殊解法与常规解法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因而, 教师在选题时应把握学情, 重视阶段性, 依据学生掌握情况, 重点知识反复练, 疑难之处着重练, 易错之处突出练, 混淆之处对比练, 从而奠定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 促进每位学生都有进步。

中日关系专题复习指要 篇3

一、中国古代时期

1.秦汉时期:西汉时期,日本有30多个小国和汉朝有往来;东汉初,日本倭奴国遣使来汉,光武帝赐给“汉倭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2.隋唐时期:中日互遣使臣,日本先后13次派“遣唐使”到中国,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方面都对日本产生重大影响。对中日友好交往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有日本的吉备真备和中国的高僧鉴真。

3.宋元时期:日本与中国的宋、辽、金和元政权都有贸易往来。日本从中国招聘雕印工匠以发展日本的印刷业。

4.明朝时期: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形成倭寇之患。明政府组织抗倭,基本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二、中国近代时期

1.清朝晚期,中国以陈独秀、鲁迅为代表的大量留学生留学日本,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革命思想的传播。

2.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制定了“征韩侵华”的政策,把侵略的矛头对准了朝鲜和中国。1895年挑起甲午战争并打败清政府,强签中日《马关条约》,割台湾,勒索白银2亿3千万两,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剧增的重要因素。

3.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参与对北京的抢劫,并获得大量赔款。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打败俄国,占领中国东北地区南部,为日后占领东北三省奠定了基础。

4.一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夺取中国山东和青岛,取得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

5.在1921年~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日本在英美的压力下被迫归还中国的山东和青岛。《九国公约》签订后,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被打破。

6.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局部侵华,并霸占中国东北三省,设立伪“满洲国”。1935年蓄意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7.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三、新中国成立后至今

从新中国成立后至1972年,在对华问题上,追随美国,唯美国马首是瞻。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走向正常。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抬头,修改教科书,否认侵华,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给中日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2006年10月日本新首相安倍的访华是一次“破冰之旅”,有望改善走入低谷的中日关系。

【命题趋向分析】

中日关系在历年高考中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热点,一直为高考命题所关注。因此在复习中一方面要联系历史学科的相关知识,认识和了解中日关系发展的具体过程,从宏观上把握中日关系的基本趋势;二要注意联系跨学科知识,对日本明治维新给我们的启示,近代日本侵华的原因,二战后日本迅速成为经济强国的历史、地理、政治因素,新中国成立后中日邦交走向正常化的原因,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华、修改教科书等热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以下史实最能说明中日两国在古代经贸往来频繁的是( )

A.东汉光武帝赐“汉委奴国王”金印

B.汉代时,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入日本

C.日本出土唐币“开元通宝”

D.南宋时,丝织品、瓷器、茶叶等远销日本

2.新罗和日本同唐朝的友好交往中,相同的历史现象有( )

①都有来唐留学生 ②都仿效唐朝的制度 ③都学习儒学 ④贸易往来频繁

A.①②③④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舍身取义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郭沫若的这诗句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义净浮海到天竺研究佛学

C.高僧鉴真东渡日本

D.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

4.明朝中期,倭寇活动猖獗。除当时海防松弛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 )

A.缺乏地方抗倭组织

B.奸商与倭寇勾结

C.明朝军队缺乏训练

D.明朝抗倭将领懦弱无能

5.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最终全军覆没,主要原因是( )

A.战舰装备落后

B.军队士气低落

C.日军海陆两路的进攻

D.决策者的指导思想错误

6.甲午战争的影响包括( )

①日本进一步增强了在远东地区的实力 ②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③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④ 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再掀高潮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7.日本制定了“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来,自成一区,置日本势力之下”的侵略方针,表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为了( )

A.让东北三省独立出去,建立新的国家

B.更好地帮助东北三省发展

C.侵略满洲,进而侵占全中国

D.实现东北三省“自治”

8.1932年,日本在我国东北成立“伪满洲国”,进行了野蛮的经济掠夺,其方式有( )

①强占耕地 ②开办银行 ③保甲连坐 ④缩短中学年限

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D.③④

9.1935年华北事变引起的政治后果有( )

①国民党内部分化进一步加剧 ②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成立 ③出现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 ④国共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①②③④B.②④

C.①③D.①②③

10.卢沟桥事变后中共的抗日通电和“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自卫宣言立场的相似点是( )

A.捍卫中国领土的完整

B.维护国际公约的规定

C.国共两党亲密合作

D.人民政府和军队共同抗战

11.国共两党之所以能够实现再次合作的共同因素主要是( )

A.阶级利益的共同性

B.主要斗争对象的一致性

C.革命目的的共同性

D .合作方式的灵活性

12.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组织的多次重大战役的实际意义主要在于( )

A.消灭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

B.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侵略计划

C.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推动了相持阶段的到来

13.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调整侵华方针的根本原因是( )

A.日本试图引诱国民政府投降

B.日军主战场移至太平洋地区

C.其实力与战略意图产生了矛盾

D.日本避免过早刺激英美参战

14.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国内政局的重大变化是( )

①共产党实行“逼蒋抗日”政策 ②汪精卫叛国投敌 ③共产党坚持斗争和团结政策 ④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 ①②④D.①③④

15.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大力支援

B.国共合作与全民族抗战

C.中国地大、物博、人众、兵多

D.美国向日本投掷了原子弹

16.抗日战争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的主要内涵是( )

A.中国已经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彻底胜利

B.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发展壮大

C.蒋介石反动集团遭到严重削弱

D.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台湾稻米生产及供应日本情况

——据周宪义《台湾经济史》

材料二台湾对日本的输出品绝大部分是农产品与原材料,其中米、糖两项合占77%,其余为香蕉、凤梨、茶叶、樟脑、煤炭等。输入台湾的日本产品中,绝大部分是纺织品、机械、化肥、药品和日用百货等轻工业品。

——据陈碧笙《台湾地方史》

材料三据统计,1900年至1944年,中国台湾的对外贸易输出额远远大于输入额,对外输出总值约为90亿元,输入总额为23亿元。此外,自1903年至1945年,台湾人民在生活消费品中的对外依赖性呈增长趋势,其中对日本产品的依赖性由13%提高到36.8%。

——据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这一时期中国台湾经济的特点。

(2) 分析中国台湾与日本的贸易关系对台湾经济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日本对中国台湾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的目的。

18.由“日本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主持编写的2002年度初中历史教科书写道:“(日本)想在中国大陆建立第一个现代化的法治国家,由此满洲国取得了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提高”。还说:“日本政府进行大东亚战争的目的是自存自卫和把亚洲从欧美统治下解放出来,而且宣布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由于大东亚战争初期的胜利,在欧美统治下的亚洲民族独立运动才高涨起来。”

请回答:

(1)日本在东北建立的“满洲国”是一个“法治国家”吗?为什么?

(2)日本侵华期间,“满洲国取得了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提高”。真正情况是否如此?试以其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加以说明。

(3)你如何看待“由于大东亚战争初期的胜利,在欧美统治下的亚洲民族独立运动才高涨起来”这句话?

19.200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70周年纪念日,莫忘国耻是我们后人的职责。回顾中日两国的交往源远流长,两国关系的发展影响着各自国家的发展进程,对亚洲乃至世界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请回答:

(1)中国近代史上,中日两国之间有过哪两场重要的战争?这两场战争爆发的相同原因是什么?

(2)现代社会中日两国关系顺利发展的主要障碍是什么?对此你怎样看待?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A 3.C4.B5.D 6.D 7.C 8.B 9.C 10.A 11.B 12.B 13.C 14.B 15.B 16.B

二、非选择题

17.(1)特点:①中国台湾成为日本的农产品和原材料产地之一;②中国台湾成为日本的商品倾销地之一;③中国台湾成为日本的经济附庸(或答“中国台湾经济具有殖民地经济的特点”)。

(2)影响:①日本掠夺了中国台湾的大量财富;②中国台湾经济畸形发展;③日本逐渐垄断了中国台湾的对外贸易;④中国台湾对日本产品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

(3)目的:通过经济一体化,把台湾变成日本的殖民地(或答“达到最终控制台湾”或“实现同化”)。

18.(1)不是。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2)不是。①将沦陷区变为日本工业原料基地,大肆掠夺沦陷区的工矿业,以满足战争的需要。②强占沦陷区的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③在沦陷区抢占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滥发伪币,攫取中国资财。还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加紧对中国人民的搜刮。④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以实现其同化政策。

(3)这个观点不符合史实。严格地说,亚洲反对欧美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是在日本投降、二战结束以后才高涨起来的。如果说大东亚战争初期真的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那也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运动。

19.(1)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1937~1945年的抗日战争。

相同原因:都是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国内市场狭小、资源匮乏、国内矛盾日趋尖锐,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而蓄意发动的侵华战争。

(2)主要障碍:对侵华历史的认识问题。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资料 篇4

和谐社会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包括劳动关系,医患关系、干群关系、警民关系等等。诸种关系相辅相成、相生相克,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以企业单位内部劳动关系为代表的“内生性”关系,对其他诸种“外部性”社会关系有着互为表里的影响。简而言之,和谐的劳动关系有助于促进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和谐的劳动关系,对单位内部来说就会产生劳资冲突,将会影响本单位或企业的发展;对社会来说,如果劳资矛盾深化,就会进一步产生对抗,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建立一种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因素。

我们遇到的不和谐现象,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单位内部劳动关系等诸关系不和谐引发的外化表达。例如,一家劳动收入不公、人际关系不睦的医院,发生医患冲突的可能性会远大于一家劳动关系和谐,员工精神状态良好的医院。一家劳资关系恶化的企业,其经营状况和产品质量很难有严格的保障,因此与消费者发生纠纷或者引发社会群体事件也在所难免。

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应以职代会为抓手,积极探索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职工代表是职代会的主体,因此必须严把职工代表的产生渠道,把真正能够代表和表达职工利益的人选举出来。在选举中,职工代表应该向所代表的职工做出履职承诺,在当选期间,如职工认为你不称职,有权撤换其代表资格。在履职过程中,还要提高职工代表的素质,提升职工代表的参政议政能力。

规范的集体合同制度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为了维护用人单位职工的合法权益,除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外,还必须以签订集体合同的方式,进一步保障职工与企业共享发展成果。集体合同签订之后重在落实,为此应制订监督检查制度,保证集体合同的履约率。

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必须特殊关照用人单位“特殊群体”的利益。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一个用人单位也有了不同所有制、不同身份的人群。如一家企业可能有“编制内”的正式工人,有聘用制工人,有劳务派遣人员和临时工,一家医院除医护人员外,还有护工、保洁工、保安岗位,这些岗位上不乏下岗职工、农民工和职工家属等。如果不能关照这些特殊群体的利益,会在管理和维权上形成一定的困难。为此,应该按照“最大限度地把工人组织到工会中来”的精神,建立临时工会员档案。多年来,在职代会中设置一定数量的临时工代表,评优选先有临时工名额,福利发放和正式工一样,切实关心和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民主决策与民主管理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心。随着职代会制度的进一步健全完善,职代会建设已从执行上级规定逐步变为自身的内在要求。任何一家用人单位的主体均是职工,任何一项改革方案和政策没有职工的认可,都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效果。因此,应以多种公开方式,将单位的计划、重大改革事项、财政收支、干部聘用、职称评定等全面公开,并对职工群众较为敏感和关注的内容向职代会报告,使之置广大职工的监督之下。职代会闭会期间,凡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改革方案和举措,或者遇到职工不理解或有异议的重大事项时,工会应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及时召开临时职代会、民主对话会或沟通会,让职工和领导直接面对面交流沟通,为职工搭建畅所欲言的平台,疏通利益诉求渠道,直到达成共识方可实施。

民主评议工作是职代会的一项重要职能,是职工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措施。应该把职代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当作一项不可缺少的议程,测评结果在全体代表的监督下当场宣布,既强化了对干部的民主管理,又能使干部改变工作作风。实践证明,职代会在了解民意,集中民智,实行民主管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平台。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工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职工队伍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劳动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工会组织的优势,在职工中广泛宣传,引导职工群众树立向发展要权益,以效益保权益的思想观念。同时力所能及为职工排忧解难,实实在在为职工送去关爱,当好职工的“娘家人”。努力营造用人单位和谐的“内环境”,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内容摘要:和谐的劳动关系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劳动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百姓能否安居乐业、经济社会能否繁荣。因此,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和谐的劳动关系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劳动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百姓能否安居乐业、经济社会能否繁荣。因此,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我国也于2008年1月1日实施了新的《劳动合同法》,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奠定了法制基石。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劳动关系主体多元化,特别是利益机制发挥作用的深度和广度在加深和扩大,使得劳动关系的矛盾有增多并深化的趋势,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期法制建设的不完备,法律法规的滞后,又使得劳动关系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表现劳资纠纷大幅度上升。这就迫切要求我们高度重视、依法化解劳动关系中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各级政府部门要责无旁贷地负起责任。各部门要树立起强烈的责任心,从转变自身职能人手,不断强化监管和服务能力,切实抓好各自的工作。要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各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经常性地开展劳动力市场秩序、劳动力用工情况、劳动保护、拖欠工资等问题的专项检查活动,加大惩处力度,形成用工单位“不敢违法”的监察环境,通过行之有效的执法措施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需要宣传教育。要利用多种宣传渠道,面向广大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加大劳动保障政策法规,特别是新出台的《劳动合同法》的宣传力度,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公众,促进用人单位自觉遵守劳动保障法规,主动配合执法维权,增强劳动者的自我维权意识,努力化解劳资纠纷。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离不开工会的力量。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工会组织要把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常态化,形成企业主动参与,职工广泛认同的局面;要密切与职工的关系,及时帮助困难职工和弱势群体,为职工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要创新工会工作机制,当好企业与职工的桥梁,定期在职工中开展调研,及时向企业主反映职工诉求,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积极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提高企业参保率,为劳动者提供较为健全的劳动保障。要加大《劳动法》落实力度,依法保障劳动关系。要畅通诉求,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诉求表达机制,畅通劳动者信访、投诉、举报渠道,使劳动纠纷得到有效处理。

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更需要企业和劳动者的共同努力。企业需要强化依法用工意识,提高劳动合同管理水平,建立工资合理增长等制度,在企业内部做好预防、调处、救济等工作,实现自我规范、自我调整。劳动者则需增强综合素质,提高依法理性维权的能力和水平。

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努力实现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劳资互赢的良好局面。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明确和强调了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工会如何在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中实现有效维权,不仅是工会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工会必须选择的路径。而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恰恰为实现发展中维权的目标提供了一个广阔平台。

一、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现实依据

 1.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力量对比失衡的形势短期内不会改变。

 随着加入WT0,我国经济不可避免地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全球化。在这种背景下,全世界分隔在不同民族国家内的工人阶级面对的则是一个真正联合起来的资产阶级。再加上资本的稀缺性和劳动力资源的过剩性,从而导致强资本、弱劳工的不均衡态势。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资本的稀缺性和劳动力资源的过剩性矛盾更显得突出。

 2.劳动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理论的选择上越来越理性。 劳资关系主体双方各自有着各自的权益,各自追求各自的权益,有着不可避免的矛盾。但在劳动关系这一统一体中,大家又有着共同的利益:生产效率。只有主体双方对各自不同的权益予以承认,形成共识,才会在此基础上进行合作、协商、协调,才能极大地提高生产率,才能真正全面实现各自的权益。

 3.地方政府基于发展的迫切要求,对改善企业内部劳动关系更加关注。

 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有一个良好的企业外部管理投资环境,还必须有一个最佳的微观投资环境,特别是和谐稳定的企业内部劳动关系。只有尽快形成并健全有效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才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壮大。

 4.资方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也希望劳动关系的进一步融洽。

 如何通过构筑和谐的劳动关系,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共同致力于追求高效的生产,高利润的效益,高薪资的报酬,这一切仅靠资方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是难以完成的,必须与劳方构建新型的利益关系才能完成。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资方的态度将变得越来越积极,“和则两利”,正逐渐成为资方追求的劳动关系价值取向。

 5.在工人把劳动就业权放在首位的情况下,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将变得更加自觉。 就业的无形压力,使工人对自己所处位置的认识更加理智和清醒,在工人看来,保住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比什么都重要。所以,他们很少采取过激的行为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这也从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资方对保护劳动者政策的放弃和抵制,使工人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已成为改善工人弱势处境的重要途径。

二、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应坚持平等性原则

 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劳资双方必须坚持平等性原则。虽然劳动者与企业方也有平等性,但隶属性往往大于平等性。所以,只有工会的介入才能减少劳动力供给方的内部竞争,才会使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有利于劳动力供给方的变化。也只有在这种平等原则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共识、共谋、共建、共享。

 一是共识。政府、工会、非公企业社团组织,共同研究,共同协商,共同推动,通过外力的影响,使企业劳资主体双方,逐渐产生这种意识,形成这种理念,培养这种基础,达成这种共识。

 二是共谋。任何新型劳动关系的建立,都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共谋的结果就是要兼顾劳动关系双方各自的利益。互惠互利,互谅互让是共谋的基础。通过高层三方劳动关系协商机制,针对企业劳动关系现状和发展水平,制定基本规划和实施方案,从外力上给予支持和帮助。

 三是共建。劳动关系能否达到和谐,是劳方与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资方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资方对促进和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一关系的建立和巩固,最大的受益者仍是资方,因为只有和谐的劳动关系,才能最大限度调动人的积极性,进而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真正全面实现各自的权利和利益。

 四是共享。建立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应该说劳资双方都受益。但严格讲,劳动者享受的更多是自己应享受的权利,而资方则是通过“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本管理以及给职工让渡部分权利,使职工更加自觉地承担起劳动义务,使企业在市场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基本实现途径

 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关系,在我国才刚刚形成。而劳动关系的转换主要是通过管理机制的理顺来实现的,这个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这就需要在政府适当的干预下、工会的倡导介入下和企业自身努力下,才能构建起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基本框架。

 1.政府对企业劳动关系的价值取向进行适度干预。政府通过一系列劳动政策干预企业劳动关系的价值取向,使企业劳动关系始终保持和谐稳定的发展态势,并促进经济的发展。而“劳资合作、劳资两利”也是政府一向主张的劳动关系价值取向。劳动关系的改善与企业效率、社会发展形成互动关系,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中促进劳资双方的合作。而构筑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正是政府致力于解决的重大劳动关系问题。

 2.企业自觉搭建劳动关系和谐发展的平台。企业是整合生产要素的经济组织,而人则是能动的、活跃的、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企业为劳动者提供进行社会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劳动者则为企业提供同样必不可少的劳动力,从而在二者之间真正确立了市场经济意义上的明晰的、对等的劳动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仅成为劳动关系建立和存续的载体,而且也成为劳动关系在建立、存续、变更和终止过程中,协调双方利益关系的基地。就企业来讲,没有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积极性就不可能有企业的发展,因此,为职工提高工资、增加福利、改善劳动条件就成为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就职工来讲,没有企业的发展,劳动者的根本利益也同样没有保证,为保证就业岗位和劳动报酬的稳定性,劳动者对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的要求也会尽可能地限制在合理和可能的范围内。正是双方求同存异的一致性,为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提供了实践基础和基本的平台。

 3.工会在推动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建设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其一,倡导和组织作用。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较为容易取得劳资双方的共识和反响,这也为工会有效履行职能,打造了一块有力的活动平台。工会积极倡导、并主动承担起具体组织者的责任,对劳动关系的改善具有积极的作用;其二,沟通和协商作用。工会的介入,使企业劳资双方有了平等对话的基础,使劳资双方沟通渠道变得更加畅通,工会把协调劳动关系为基本内容的各种关系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内容,这为协调劳动关系提供了组织保障。在劳动关系的问题上,不仅职工需要工会,经营者需要工会,政府也需要工会。工会通过在正常组织制度内进行沟通和协调,进而使劳资双方在让步和妥协中化解、缓和矛盾,彼此间相互尊重、忍让、协商、协调、合作,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从而达到“劳资两利”和“双赢”的目的;其三,纽带和推进作用。工会在劳方和资方、上级工会与本企业之间也有十分重要的纽带作用,沟通信息,反映情况,反映要求,工会通过在企业签订集体合同等形式,构建新型劳动关系“协约”,使企业劳动关系通过平等协商,达到改善劳动关系的共识,并使劳资双方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双方权利和义务,履行自己的职责,共同保持和谐的劳动关系,形成企业利益共同体。同时,工会通过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对职工进行技术和岗位培训,开展技术创新和合理化建议等,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并不断提高经营者对工会的信赖和依靠程度,进而按照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有效机制目标,以企业为载体,以劳动关系为内容,构建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劳动关系,这也是新时期工会组织的明智选择。

发挥工会职能优势

构筑和谐劳动关系

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经济关系最为密切的劳动关系呈现出显性化、复杂化、激烈化的趋势,群众性事件逐渐增多。面临这样的形势,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既是摆在现时期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政府、工会组织和企业所面临的一项不可回避的课题。构筑和谐劳动关系,应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一、推进和加强工会组织建设,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前提条件 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是工会组织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工会组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建立工会新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创建市场经济体制下和谐劳动关系的根本保证。

1、建立学习型工会组织。和谐的劳动关系与学习型的工会组织建设密不可分。加大政治理论和业务技能的学习,既是提高职工知识业务素质,解决技术工人匮乏的一大措施,也是迈向学习型社会,构筑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步骤。通过开展理论学习、教育培训、技术创新、技术比武等各种形式的“创争”活动,达成企业经济发展与员工个人进步之间的和谐,同时也实现了双方利益的均衡、机会的公平、心态的平和。

2、发挥工会的主导作用。各级工会在发挥自身作用的同时还要善于争取党政领导的重视支持,善于争取有关部门积极配合,这是做好工会组织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把企业工会组织建设工作纳入党建工作的目标中去,以党建带工建,以工建促党建。在党委的领导下,成立由工会、党委、宣传、统战等部门参加的企业组建工会工作协调领导机构,以统筹协调企业工会组织建设工作,研究有关重要政策措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3、创新工会工作机制。改变过去单纯依托企业建立工会组织的办法,采取单个企业建立基层工会委员会、多个小企业建立联合会等多种方式,以“全面覆盖、不留死角”的攻势,加大工会的组建力度。在建会程序和职工的入会手续上,适应新时期企业的特点,力求简便、灵活、易行,千方百计把职工组织起来,充实完善,逐步规范。对改制企业要建立起工会联合会或小企业工会联合会。在从事多种经营或第三产业的企业中建立行业工会联合会,发挥地方工会和基层工会的双重职能。

二、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职工权益,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石

据有关部门的统计,目前全国劳动关系领域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仅为57.1%。在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存在劳动合同内容不规范、形式化现象,甚至还存在“霸王条款”违法行为。由此看来,运用法律武器制约监督企业行为,对稳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1、加大劳动法律法规宣传力度。要建立和谐稳定的企业内部环境,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把劳动争议消灭在萌芽状态,必须首先宣传好《工会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常识,增强企业经营管理者自觉执行《劳动法》、《工会法》的有关政策和广大职工依法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企业工会要充分利用职工教育阵地和各种有效的宣传形式,对广大干部职工进行劳动法律法规的培训,以减少和避免各种矛盾和纠纷的发生。

2、发挥法律法规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工会要牢牢把握职工总体受益的原则,考虑职工个体的差异和承受能力,最大限度地协助企业把职工的养老金、医疗金、以及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事关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落到实处,解决职工后顾之忧。要特别注意监督《劳动法》、《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和落实,引导组织职工学习法律知识,使职工自觉遵守法律,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确保把和谐的劳动关系建立在法律基础之上。

3、加强和完善劳动关系法制建设。一是抓紧制定出台集体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法、最低工资保障法、劳动保险法等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劳动关系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加强对国家有关部、委制定的部门规章的清理工作,及时废除、修改与法律、法规相抵触,与客观实际不相适应的规章,逐步形成科学、合理、完备的劳动关系协调规章体系。三是加大劳动关系执法力度,劳动监察机构要加大监察和处罚的力度,及时查处各类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是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所在

和谐的劳动关系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不可取代的平衡仪、减压器,也是促进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只有建立协调的劳动关系体制,才能使劳动关系双方增加沟通,达到最可能的利益平衡。

1、发挥企业工会的协调保障作用。一是健全工会干部协管机制。工会组织在对干部的管理、考核、任用、奖惩工作中要形成系统、合理、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调动发挥工会干部的积极性。二是坚持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企业的重大决策、措施和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事项,要在职代会上向职工代表报告并经职工代表审议通过,让职工代表在参与企业管理、实施民主监督过程中,折射出职工与企业管理者的和谐关系。三是做好厂务公开工作。通过对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公开,最大限度的让广大职工了解企业的措施制定、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了解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满足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

2、加强劳动关系协调工作的队伍建设。首先,要建立好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和劳动争议调裁员、劳动争议仲裁员、劳动监察员,为劳动关系协调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其次是要对担任协调工作人员的学历、能力、政治素养等综合素质把关,确保它们能够适应劳动关系协调工作的实际需要。再次是对担任协调矛盾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专项业务培训,对有培养前途的人员,要脱产进行深造,尽快培养一批劳动关系协调工作的专业人才。

3、建立和完善民主监督体系。在做好制约监督的前提下,工会还要组织职工进行群众监督,这是《工会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赋予工会的权利,也是工会坚持依法治会的必然要求。工会组织开展群众监督可采取多种形式,最重要的就是依法组织职工代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职代会的有关决议事项、集体合同条款的执行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工会要在充分依靠党委领导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争取行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努力协调好与行政组织的关系,保证以职代会为主要形式下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的完善和提高。

浅谈在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

和谐,是人类的美好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和企业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企业的基础。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必然要求,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职工队伍稳定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促进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也是党中央对工会组织提出的明确要求。党中央将其作为发展目标,带领全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从宏观上把握,又要从微观上落实。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也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在社会阶层多样、经济成份多样、就业形式多样、分配方式多样、价值取向多样的情况下,企业工会如何以法律为基础,以协商为手段,以共赢为目的,充分利用工会的组织优势,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创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中的积极作用,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作用入手。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发挥好工会在贯彻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指导方针中的推动作用,创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特征是以人为本,企业工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进一步推进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在企业的贯彻落实,从而激发职工的劳动热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从企业的物质层面来看,工会要为企业和谐发展提供动力源泉。企业的物质层面主要是企业战略、管理等方面。工会要做企业战略规划的参谋人,在企业发展战略酝酿、制定和落实中发挥参谋带头作用;要做规章制度执行的带头人,在职工中培育执行文化,让职工都能用企业的管理制度去判断和处理每一件事情;要做科学管理的参与人,工会要引导企业员工牢固树立“向管理要效益”的思想,树立主人翁意识,为企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自觉地投入到企业管理中;做内部关系协调的联络人,工会应处理好企业各个层面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动员各职能部门及全体员工要围绕企业发展目标齐心协力开展工作;工会要做职工权益的维护人,工会要善于促成有利于创新企业的管理体制和利益协调机制。

第二、从企业的精神层面来看,工会要为企业的和谐发展发挥思想保障。精神层面主要指企业的文化,反映着企业职工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行为规则、伦理价值等。工会要弘扬职业道德,抓好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职工双赢。要教育引导职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意识,通过为企业的改革发展多做贡献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关心职工来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向心力;要通过劳动竞赛等形式激发职工的劳动热情;要通过有关章程约束职工的行为,使之符合企业整体的价值标准等等。工会要努力构建劳资共赢的格局,让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

第三、从企业的政治层面来看,工会要为企业的和谐发展拓展立体空间。企业的政治层面指的是领导班子、党群干群关系、劳资关系等范畴。一是工会领导在领导班子成员中要积极做和谐班子的参与者。二是工会要发挥群众工作的政治优势,在党政与职工之间架起更加畅通的桥梁。三是把改革发展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联系起来,实现领导与职工、职工与企业的和谐相处。四是为企业与农民工之间和谐创造新境界。工会要协助企业处理好与外部劳务队伍的关系,逐步落实农民工的“企业职工待遇”。

第四、从企业的社会层面来看,工会要为企业的和谐发展打造外部环境。所谓“外部和谐”是指企业与环境、社会和谐等。工会要理顺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利益矛盾,促进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一是正确处理好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二是正确处理好与竞争对手的关系。工会要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实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和谐,实现企业共同发展。三是正确处理好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工会要教育职工坚持安全文明生产、绿色环保施工,减少企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促进企业与环境和谐相处。

二、坚持履行工会职能,正确把握劳动关系双方的经济利益平衡点,发挥好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参与作用。

当前,我国劳动关系在总体稳定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迫切需要工会充分认识劳动关系领域的新情况,进一步找准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切入点,在加强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推动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会的维权工作也必须 随着劳动关系类型多元化、劳动关系运行市场化、劳动关系管理手段契约化和劳动关系调整方式法制化的变化而与时俱进,正确定位。和谐本身就是一种发展观。职工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社会群体,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主力军,既是企业利润和社会价值的主要创造者,也是企业利益关系的相关者和风险的共担者。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告诉我们:企业的发展,必须在所有相关利益人之间达成和谐,和谐了才能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了共同的愿景,共同的目标,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同甘共苦,同创辉煌。我觉得作为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一方的代表,工会在履行维护职能过程中尤其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正确认识劳资双方利益的对立统一关系,把双方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来。因为无论劳方还是资方其生存与发展均取决于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取决于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工会作为工会会员和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妥善协调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和矛盾,可谓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在这里,依法是推动的前提,机制是推动的保障,具体方法上也值得讲究,总的说:一要主动争取企业领导层的重视和支持;二要引导职工认真正确行使好自己的民主权利;三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努力营造创建和谐的氛围,劳资双方齐心建设经营者满意、劳动者满意的互利共赢的经营实体。纵观中外凡是有生命力的企业,其成长轨迹无一不证明了“内部和谐是基础,人力资源是关键”。同样,职工个人才能的发挥和发展空间,也离不开一个好的企业和好的平台。而如果丧失了企业的发展权,那么工会维护职工的权益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我认为当前工会的维权工作要站在加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劳动关系新趋势新特点的研究的基点上,在工作思路上树立一个理念,总的原则上坚持二个立足具体操作中把握好三条原则。一个理念,就是要积极倡导企业与职工互动双赢、真诚合作,共谋发展。二个立足,一是立足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立足于依法完善企业的维权机制。三条原则即:⑴提高职工工资收入与稳定职工就业岗位结合,坚持职工就业优先的原则;⑵职工收入要随着企业效益的提高而增长,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⑶在保障职工经济利益的同时注重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协调劳资关系双方利益的基本点把握住了,就能更好地调动起双方聚精会神谋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职工为企业发展战略和工作目标奋斗的信心将更足,动力将更强,工会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宗旨?实现企业与职工同步发展的目标也就是蕴含其中。

三、立足全面履行社会职能,突出基本职能,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协调劳动关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面对企业劳动关系变化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何进一步发挥工会组织作为职工利益表达者和维护者的作用,是摆在各级工会面前的现实问题。工会组织必须站在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从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充分发挥好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要围绕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动员作用。当前,由于社会转型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使一些职工对劳动关系的复杂性缺乏认识。工会组织还要注意掌握职工群众的思想动态,建立并完善预警机制、信访机制、调解机制,及时向党委政府反映职工的呼声和要求,理顺情绪,化解矛盾。通过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增强职工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第二,要切实发挥工会的沟通协商作用。工会组织是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承担者,沟通协商是民主建设的重要手段。工会通过沟通和协调,使劳资双方在扩大共识、缩小差异、化解矛盾上,搭建了劳动关系和谐发展的平台。实践证明,在调整劳动关系问题上,不仅职工需要工会,企业经营者也需要工会。在营造和谐劳动关系的全过程中,工会组织发挥了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要切实发挥工会表达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作用。表达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中的基本任务。切实表达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必须坚持和完善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各项制度,重点在源头参与、职工民主管理、劳动法律监督、劳动争议预警和处理等方面积极创新维权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必须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协调作用,完善工会组织领导下的维权机制,推动工会维权工作社会化,形成关心职工权益、维护职工权益的合力。第四,要发挥工会的帮扶作用,为职工排忧解难。以职工为本是工会工作的理念,为职工多办实事、办好事是工会组织的责任。特别做好几项重点工作:一是做好送温暖和扶贫帮困工作。要切实帮助困难职工解决生活困难问题,通过政策扶持、制度保障,促进送温暖工作实现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二是做好再就业职工免费培训工作。一方面,努力创造条件,使更多的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另一方面发挥工会自身优势,广泛开展岗位技能、职业资格培训,鼓励职工自学成才,保证职工下岗、转岗、轮岗有用武之地。三是做好提高职工素质和企业文化工作。组织职工学理论、学文化、学技术,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职工文化体育活动,陶冶职工情操,培养团队精神,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坚持发挥特色,组织好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发挥好工会的引导服务作用。

全总《关于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的意见》中把“保护、调动、发挥好职工和企业经营者两个积极性,做到互利、互爱、互赢、达到共建和谐企业、共谋企业发展、共享发展成果”作为创建目标,并要求各级工会要把创建活动作为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的有效途径,作为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切入点,作为协调劳动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形成“企业关心职工权益,职工关心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军号已吹响,战士要出发。”在和谐发展的征程上,工会将任重而道远。

要积极宣传,争取各方支持。创建活动追求的是企业与职工“互利共赢”。在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中,企业负有执行国家劳动政策法规的法律责任。因此,工会与企业方的平等协商要在政府主导下,争取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支持,加强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国资委、民政局等政府职能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等组织间的联系协调,发挥人大、政协监督机制和企业内部职代会、企务公开等民管机制的作用,形成一个“齐抓共管创和谐”的工作格局和社会化的合力维权机制。建议上级能根据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和私营、外商、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不同所有制性质,提出开展创建活动不同的指导意见。企业工会也应根据各自实际,以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言之于理、晓之以利”的工作方式,争取企业方的认可和支持,开创创建工作新局面。

要创新载体,精心组织安排。创建活动意在创,重在建,旨在和。作为活动的牵头部门,工会要用心安排,精心组织,发动全体会员积极参加,在“共识、共谋、共建、共享”上下功夫。所谓共识,就是要充分认识发展是和谐的基础,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劳资关系对立统一的结合点是发展、发展既是资本增值的需要,也是职工根本利益所在。所谓共谋,就是在平等基础上兼顾各方利益,建立工会、企业、职工三方利益协调机制,使劳资双方在共谋发展的前提下各得其所,各司其职,各享其成。所谓共建,就是以“双赢”为目标,通过真诚的交流融合,建立起新型的劳动关系,企业把职工视作为合作伙伴,认真对待职工关心的问题,尊重职工并致力满足职工多方面的需要;职工要自觉担负起合作伙伴的责任,主动为企业的发展献力献策,在企业搭建的平台上实现其经济利益和自我价值的最大化。所谓共享,就是企业和员工共同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此外,工会在关心维护职工经济权益的同时,要关心和维护好职工的精神文化权益;在重视和保障职工就业权益的同时,重视和保障好职工的民主政治权益和发展权益。要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搭建企业与职工平等沟通、增进理解、共商企事的桥梁,注重创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勤奋学习,加强自身建设。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要求企业工会不断提高运用法律进行维权的能力,加强沟通协调各方的能力,服务中心凝聚职工的能力。当前要适应由依赖行政维权向依法、科学维权的转变,由遇到问题被动维权向健全章制主动维权的转变,由个体维权为主向以行业为特征的整体维权的转变,由工会独家维权向社会化合力维权的转变的新要求,工会必须加强学习。一要加强思想建设,以更高的标准履行基本职责,以更主动的精神去研究化解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以更出色的工作赢得企业与职工的信赖。二要加强组织建设,尤其是外商投资企业的工会组建工作和职工入会工作,确保“应入全入”。三要规范工作制度,完善领导体制,不断推进基层工会群众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健全基层工会职工大会,民主评议工会班子等工会组织制度。四要增强创新活力,通过各种形式和载体引导职工立足本职岗位学技术、钻业务、强素质。五要加强调查研究,善于发现创建活动中带有规律性的特点和经验,总结发扬创建活动中的先进典型和好的做法,不断推进创建工作深入开展,用心、用力、用智弹奏出和谐黄浦、和谐企业、和谐发展的进行曲。而和谐是创新的基础和动力,是释放职工潜能、加快企业发展的不竭源泉。

浅谈如何在和谐劳动关系中发挥工会组织作用 作为社会重要细胞国有企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群众析根本利益,保持和谐稳定,对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社会具有特殊意义。和谐劳动关系不仅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更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有力保障。胡锦涛总书记曾多次指出:在关心群众生产生活,解决好民生问题方面有大量工作可做,要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服务群众作用。而如何把工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值得工会干部深思。在和谐劳动关系进程中,工会组织应如何发挥作用?展示工会组织作为呢?作者在结合工作实际,主要有发下几点认识:

一、工会要在和谐劳动关系中着力调节好劳动关系

一个企业的基础的关系,就是劳动关系。构建和谐企业最基础、最直接的工作,也必然是“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劳动关系。如果没有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企业的发展和稳定将难以实现。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生产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当前劳动力总体过剩的情况下,劳动者作为最重要的劳动要素,在分配中同样处于弱势地位,劳动才作为最重要的劳动要素,在分配中同样处于弱势地位结果造成职工在企业分配中的利益经常受到损害,甚至有的企业在职工享受社会保障、安全卫生、接受职工培训和企业福利上的权利更加不公正。这些现象直接影响企业的劳动关系,给企业带来不稳定因素。

工会正是劳动关系的产物,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最重要的社会团体,在调整劳动关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当前企业矛盾和存在的问题,工会应承担起协调劳动关系、理顺员情绪、化解劳企矛盾、稳定员工队伍的重要责任。一是要坚持员工合作与参与原则。企业应该实现公开管理,最大限度地让员工参与决策过程,使劳企双方获得共同发展,使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二是要加大宣传和落实《劳动法》的力度。《劳动法》是工会维护和协调劳动关系的一部重要法律,工会组织应该充分运用这个武器,推进员工劳动权益的落实。三是要建立和完善集体合同制度。这是和谐劳动关系的法律保证。集体合同的建立要坚持把员工关心的劳动关系方面的热点、难点作为平等协商集体合同的重点,增加其针对性和时效性,以保证劳动关系的和谐。四是要建立工会组织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等劳动关系协调约束机制。五是要用活、用足国家及地方有关劳动保障的政策和法规,加快劳动保障法制化、体系化建设步伐,加快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就业促进法和企业工资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立法步伐,提高企业协调劳动关系的能力和质量。工会通过其卓有成效的工作,引导员工积极投身到提高生产劳动率,发展企业经济和创造先进文化的事业中去,这样才能使企业充满活力。

二、工会在和谐劳动关系中进一步拓展民主管理渠道

工会组织员工通过职工大会或职代会等形式积极参与企业管理,是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充分发挥职代会作用对于落实职代会职责,和谐劳动关系,实现“两个维护”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开好职代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工代表的政治素质和构成比例,工会要进一步拓展民主管理渠道,重视职工代表的选举、管理和巡查工作,提高职工代表的质量和参政议政能力。

为提高职工代表大会的质量,进一步拓宽民主管理的渠道,除了坚持每年一次职工代表大会履行民主管理民主坚督职责之外,工会还要好抓职代会职工代表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认真执行《中国铁路总公司职工(代表)大会实施办法》和《职代会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严格控制职代会代表构成比例,确保一线职工能够积极参与企业管理之中。要提高职代会代表的质量和政治素质,工会要认真落实职工代表竞选制度、职工代表的津贴制度和职工代表述职评议制度。通过竞选述职、评议职工代表,将职工代表置于群众监督之下,有效地增强职工代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使职工的合理要求、建议得到及时采纳,形成企业关爱职工,职工敬业爱岗的局面。

三、工会在和谐劳动关系中要履行好维权职务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做好职工权益保障工作,是工会基本职责。工会组织和维权行动,有助于保障企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工会维权的内容包括:参与企业管理的民主权利、各种劳动权利、精神文化娱乐权利、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权利等等,所有这些权利,工会都应当予以维护。特别是要以下岗失业人员和困难职工群体作为重点对象,切实维护好职工群众在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技术培训、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权益。工会要立足本职履行维权职责,把职工的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为建设和谐企业贡献力量。

建设和谐企业,只有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企业才能有稳定发展,政通人和的局面,企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为此工会组织一是要积极抓好岗位职工技能培训工作,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建立职业技术技能考核机制,积极推进职业技能证书。通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级考核等方式,不断提高职工技能。二是加强再就业和创业培训,以培训促进就业,工会要针对企业实际情况,加强再就业和创业技能培训,以技能培训、技能鉴定为手段,以就业服务为依托,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职工培训后上岗率和就业率。三是建立健全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维护职工生产经营,劳动所得合法经济利益,督促企业按期足额为员工缴纳“三金”,着力解决员工社会保险问题,解除后顾之忧。四是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在社会救助体制、政策框架内,充分发挥工会的职能和机制优势,关心困难职工的生产生活,按照国家政府有关政策,保障最低工资标准和下岗职工最低生活费标准的发放。特别是对待弱势群体的职工,要落实好“三不让”承诺,即不让一名职工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不让一名职工子女上不起学,不让一名职工看不起病。开展好“冬送温暖,夏送清凉”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工会“维权”工作,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四、发挥工会作用,必须提高纵权机制运行质量

职工利益是企业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一。企业工会组织要坚持把保障职工利益作为事关企业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来对待、来落实。构建和谐企业必须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重视职工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首先要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保护职工利益,首先要保护职工的政治权利。要全面落实职工(代表)大会职权,坚持民主评议干部制度,凡是企业重大决策、有关职工薪酬、福利的重大事项,必须由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或决定,确保职工(代表)大会的五项职权落实到实处。工会组织要通过建立完善平等协商、厂务公开工作机制,将集体合同不折不扣地贯彻到基层项目部,惠及到全体职工。以职工关注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针对项目部容易出现漏洞、职工疑虑较多的物资设备采购、工程分包、劳务使用、工资奖金分配和领导收入、保险特遇等问题,切实做到真公开、出成效,促进企业管理过程的和谐。其次,基层工会要保护广大职工的劳动权力,注重解决好劳动关系的热点问题,严格控制职工息工待岗和督促行政按期支付职工工资。劳动权是职工生存的基本权利,也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基础。按时、足额支付职工和民工工资、职工待岗生活费、社会保险金,是保证职工及家庭成员生存、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条件,是各级领导义不容辞的法定职责。各级工会应从职工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把矛盾预防在源头,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真正做到以维护职工队伍的和谐与稳定,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五、发挥工会在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必须做好劳动保护及“三不让”承诺工作

要按照《[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会劳动保护《三个条例》的要求,不断深化职工劳动安全保护工作。要围绕公司安全生产目标,以开展安全生产教育、组织“安康杯”竞赛、贯彻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加强职工现场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监督检查为重点,积极主动地配合行政搞好安全工作。要充分发挥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的作用,切实搞好群防群治工作,把法律赋予工会组织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责任和权利落到实处。工会劳动保护工作事关职工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工会实现“组织起来,切实维护”的亮点。经济体制改革使企业内部结构、经营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工会劳动保护工作提出了新课题。工会必须把维护职工的劳动保护权作为最大的维权,切实保护好职工健康和生命安全,充分发挥工会劳动工作在促进企业安全生产。而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工会必须加大劳动保护监督力度,维护他们的职业健康与生命安全。为创建和谐企业发挥工会和积极作用。

全面落实“三不让”承诺,强化帮扶救困体系,努力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切实为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使帮扶救困工作落到实处。落实“三不让”承诺,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理念,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对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发展意义十分重大。要按照“三不让”承诺的实施办法的有关要求,认真搞好困难职工基本情况调查,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从服务大局、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高度出发,切实关注困难职工群体和劳务工群体,坚持为职工尤其是困难职实事、好事,为企业分忧,替职工解难。切实落实好“不让一名职工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不让一名职工子女上不起学,不让一名职工看不起病”的承诺,使困难职工的利益得到更好的维护和保障。同时,工会组织要维护好广大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在积极协助行政进一步做好劳动用工、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住房公积金管理等涉及职工群众利益工作的同时,千方百计、尽责尽力地为职工多办一些实事,多谋一些实利,多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要进一步健全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组织和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加强教育培训,完善预警机制,提高工作水平,妥善处理各种劳动纠纷和劳动争议,维护企业稳定。

六、切实加强工会的力量,建设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各级工会组织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建立真正的集体合同谈判制度,切实起到维护好广大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监督各项法律法规落实的作用。工会组织应积极转变职能,学习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薪酬决策的知识和技能,在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和谈判的过程中,依靠科学的理论方法,维护员工的合理合法要求,实现职工工资水平的逐年提高。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与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密不可分。企业经营者的高素质体现了依法经营,懂得爱护职工,维护好广大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另一方面,也要要求员工才知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说高素质的员工才知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说高素质的企业经营者,高素质的员工是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中坚,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只要我们把劳动关系调整到共同促进科技进步,共同提高员工素质上来。构建和谐企业关系的建立,有赖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和谐的劳动关系,治理好劳动关系领域存在的问题,相信企业,员工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人与自然的和谐企业,和谐的劳动关系一定能实现。

工会在推进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建设中的作用和有效途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邮政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云南省邮政公司提出了“深化改革,创新管理制度;加快发展,确保又快又好;以人为本,建设和谐邮政”的总体思路。如何围绕省公司提出的要求,正确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形势下,保证队伍人心不散,工作秩序不乱,落实好全年的工作任务的同时,建立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工作显得十分重要。身处劳动关系中的邮政工会,如何按照省公司的要求,妥善处理好劳动关系中的矛盾和问题,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探索和研究构建邮政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新举措、新办法、新途径,为邮政企业的改革发展、经营管理、稳定大局创造有利条件和保驾护航,是每位工会干部都要认真思考并付诸实践的工作。

一、邮政工会在推进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

邮政工会要在推进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建设中发挥作用,既是省公司党组的要求,也是职工群众的要求,更是新形势下邮政体制改革对工会组织的要求,同时也是工会组织推动邮政企业改革发展的着眼点,是构建和谐企业劳动关系的着力点。那么,工会在推进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建设中应发挥好哪些作用呢?

(一)倡导和组织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应该是规范有序、公正合理、运转顺畅、稳定和谐的,要建立这样的劳动关系,工会组织应主动承担起具体的组织者的责任,承担起倡导和宣传工作的责任,这是工会推动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建设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工会站在总体目标上为职工群众和邮政大局服务的结合点。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用工会独特的优势倡导和组织好新型的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工作,使之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成为企业和劳动者双方都乐意接受并形成共识的好事。

(二)沟通和协商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劳动关系,更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双方在我国现阶段不具有根本的对抗性,能够在相互尊重、协商协调的基础上共同营造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要实现这样的条件和目标,需要工会出面来解决具体利益差异带来的各种矛盾。在劳动关系问题上,党组织需要工会,企业行政需要工会,职工群众也需要工会。工会利用自己的职责、特点和优势,把职工群众的意愿和工会的主张变为各方的共识,通过组织制度内的沟通和协调,相互尊重、协商合作、化解矛盾、共建和谐,实现劳动关系上双方之间的协商共谋、机制共建、效益共创、利益共享。

(三)纽带和推动作用

建立企业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邮政改革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是工会组织和企业行政的共同职责。要营造一个让职工群众话有地方说、理有地方讲、事有地方办的和谐环境,工会就要承担起桥梁纽带的作用,在沟通信息、反映情况、反映意愿上发挥为职工说话办事的职能,真正做到“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在企业改革中不可能没有意见,也不可能不出现矛盾,构建劳动关系和谐邮政不是不讲原则,不是不要改革,而是要在构建工作中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推动改革。工会要在邮政的改革发展、经营管理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还需要通过签订集体合同等形式,经过平等协商,达成共识,保持和谐的劳动关系,明确一些具体的事项,如开展能提高素质的技术和岗位培训以及技术创新活动,开展一些合理化建议和民主管理的工作,开展一些以主人翁姿态的劳动竞赛等,以此来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不断地为构建新型的劳动关系和谐邮政而发挥工会的独特作用。

二、邮政工会在推进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建设中的有效途径

建立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关系双方的根本利益,没有和谐劳动关系,就没有和谐的企业,做好这些具体的工作都需要通过工会来解决各种差异带来的矛盾,来达到实现邮政企业中和谐的劳动关系之目的。

(一)努力提高邮政工会对推进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建设的认识

云南邮政已经跨入了一个历史的新纪元,机制的变更和体制的变化,使云南邮政处在无限的生机和严峻的挑战之中。邮政工会处在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第一线,在密切联系职工群众、实现企业与职工群众互利共赢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在邮政企业中大力宣扬推进劳动关系和谐邮政,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方针,最终都要落实到企业工会工作中去。工会组织要从根本上提高思想认识,正确处理好邮政工会与企业的关系,就能够协调好劳动关系,所以邮政工会的工作重心应放在企业,工会组织的活力也就应体现在企业。只有充分正确认识好推进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建设工作,摆正工会组织在构建劳动关系和谐邮政中的位置,才能够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运转顺畅、稳定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整个工会工作才有坚实的基础,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才有可靠的保障,也就能为邮政工会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切实加强邮政企业中劳动关系双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前,邮政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历史转型期和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邮政从一个政企合一的企业逐步转入到纯企业的运作和管理,它不仅是一个经济实体,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组织。“人民邮政为人民”是邮政企业服务的宗旨,在提高服务质量、保证社会效益的同时邮政企业还必须求得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就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规范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绝不能用牺牲职工利益、牺牲企业整体利益为代价来求发展。邮政工会应在关键的时候坚持从头至尾的参与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既要维护企业的整体利益,也要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在企业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调整劳动关系的维权体制,主动去做好企业和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工作,使劳动关系双方都能识大体、顾大局,形成和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邮政企业在深化改革中求得发展,在发展中构建和谐邮政。

(三)不断完善和规范邮政企业中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

邮政工会推动和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面临的任务很多,工作领域十分宽广,但其中推行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是工会协调劳动关系、依法为职工群众维权的基本职责,是工会从源头上参与劳动关系的手段和基本途径。平等协商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平等协商的水平和质量决定着集体合同的严肃性和可行性,因为企业劳动关系中出现的一些矛盾,是通过劳动关系的双方的平等协商达成共识来解决的,而集体合同恰恰又代表和反映了职工群众的利益和要求。由于省邮政公司和省邮政工会的高度重视,这几年邮政企业在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上逐步走向规范,而且具有可操作性,从整体上都在不断调整、完善、规范劳动关系的准则。但由于认识上的差异,对新形势下劳动关系的变化理解不足,目前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签约、轻协商;重文本、轻履行的现象。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强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的完善和规范工作,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把握应遵循的原则和策略方法,把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贯穿于协调劳动关系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使其真正发挥出推动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的作用。

(四)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和谐邮政的协调机制,营造和谐劳动关系氛围

随着邮政体制的改革,邮政的管理体制、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这样的变革当中,邮政工会要适应改革发展带来的新形势的劳动关系的深刻变化,加大参与协调劳动关系的力度,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履行好各项职能,突出维护职责,保护、调动、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团结广大职工支持和投身邮政的改革与发展之中,为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发挥重要的作用。

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完成的事,营造和谐劳动关系氛围也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形成的,需要工会组织出面来协调、解决好具体问题,把职工群众的意愿和工会组织的主张形成各方的共识,而不是激化矛盾,搞对抗、搞冲突。邮政企业要稳定协调发展,得到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有职工群众对邮政的忠诚感恩之心和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但如果没有邮政企业稳定协调的发展,劳动环境、劳动条件得不到改善,没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职工群众的利益包括收入、福利待遇等也没有根本的保证。所以,邮政的工会要在构建劳动关系和谐邮政的工作中,注重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手段,促进劳动关系双方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求同存异、合作双赢,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五)加快建立和完善劳动关系和谐邮政中的保障体系

当前邮政已进入到一个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云南邮政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新起点提出了新任务,需要邮政工会服从、服务于大局,解决好新情况、新问题,来迎接新的挑战,组织职工群众为实现“十一•五”建功立业。在经济关系、劳动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为推进劳动关系和谐邮政的建设,还必须做好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工作,要从邮政的实际情况和现有条件出发,依据《劳动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要求,加快职工群众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特别要引起重视和建立完善职工的养老保险、互助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各项保障制度。在健全完善这些保障制度的同时,一些必要的预警机制、诉求机制等也要随机配套建立,使职工群众能够真正享受到国家法律规定的各类社会保险权利,也可以享受到邮政企业涉及职工群众利益的相关规定,使广大职工群众真正感受得到邮政大家庭的温暖,也能使他们感到在邮政企业工作的自豪,焕发出青春活力来实现和体现自身的价值。因此加快建立和完善邮政企业全体职工群众的社会保证体系和制度,也是构建劳动关系和谐邮政的必要途径。

围绕邮政企业改革发展的大局,必须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没有和谐的劳动关系,就没有和谐的邮政。所以,在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中,都要坚持以人为本、平等相待、共同受益、共享成果,做到各项制度规范合理、职工权益充分保障、双方协商平等合作、工会作用有效发挥,一种新型的劳动关系才能逐步建立起来,工会组织才能在构建劳动关系和谐邮政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做密切联系职工群众的忠实践行者

2011-07-21 00:21:51 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赵国红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这一谆谆告诫之言,居安思危、高屋建瓴,震撼党心、震撼民心,触人警醒、催人奋进。这一强烈忧患之语,向全党发出了务必保持党同群众血肉联系的总动员。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我们必须做党同职工群众血肉联系的忠实践行者。

90年来,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就根植于中国工人阶级,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着党同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人从宣誓那天起,就将自己的命运同党和职工群众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视同职工群众的关系如鱼水。中国工人阶级从有了自己的政党那天起,就成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东方的中流砥柱。中国工会从产生那天起,就以其鲜明的阶级性、群众性、广泛性,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与党共命运,和职工心连心,始终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判断,把握大势,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大战略思想,开始了新的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保证。这不仅为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工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90年来,我省工会与工人阶级一道始终和党休戚与共,同舟共济,在辽宁这块热土上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不朽篇章。回首成绩弥足珍贵,瞻望未来时不我待。工会是党领导下的职工群众组织,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当此之时,我们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思想统一到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坚定不移落实“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工会维权观,充分发挥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调动好、保护好、发展好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保持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奋发作为。

当前,全省广大职工群众正以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动力,以前所未有的劳动热情,投身于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最近,省委、省政府对加强全省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做出重大部署,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的重大战略举措,必将对保持党同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顺利完成“十二五”宏伟蓝图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保持党同职工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体现。工会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它上系各级党和政府,下系千万职工群众,是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我们能不能坚持走党的群众路线,让桥梁更加畅通、纽带更加坚实,在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中,在和谐辽宁建设中,在党应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避免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是我们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和必须做好的重要工作。做好党同职工群众血肉联系的践行者,是党给予我们的重托,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光荣的使命,更是对工会能力的重大考验。我们务必以对党高度负责的时代急迫感,把打造职工合法权益“安全网”作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践行保持党同职工群众血肉联系,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发展的具体措施,作为全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运用党和政府赋予工会的资源和手段,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使“安全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要充分发挥工会优势,聚集全会的智慧和力量,着力于工会组织形式创新、活动方式创新、维权机制创新,切实保障职工群众的劳动经济权益、民主政治权利、精神文化权益,让职工群众社会地位得到应有尊重,让职工群众合理诉求得到顺畅表达,让职工群众实现体面劳动和有尊严生活,使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坚定意志得到充分体现,在全社会形成发展为了职工群众、发展依靠职工群众、发展成果由职工群众共享的生动局面。发挥工会组织优势,最大限度把职工群众组织到工会中来,最大限度把职工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哪里有职工,哪里就有工会”是工会的最大组织优势,“党建带工建”是工会组建的重要法宝。我们要针对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破解新形势下基层工会组建中遇到的难题,不断加大工会组建力度,不断扩大工会覆盖面,不断增强工会组织活力,通过提高工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密切工会与职工群众的血脉关系,促进党同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要把发挥职工主体作用,作为推动保持党同职工群众血肉联系的动力源泉。把坚持“从职工群众中来,到职工群众中去”,作为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实际行动。最广泛地把职工群众组织到工会活动中来,最大程度地让职工群众参与到工会工作中来,最充分地让职工群众在全面振兴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我们要针对职工群众理想信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新特点,注重载体创新和方法手段创新,积极探索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有效途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高职工群众科学文化水平、精神气质和道德情操,不断提高职工群众爱党情怀,不断团结动员广大职工群众永远跟党走。

我们要深入开展“奋战‘十二五’,当好主力军”立功竞赛活动,给职工群众一个“支点”,让他们去“撬动地球”,用职工群众智慧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推动党的事业,建设自己的家园,开创幸福的生活。发挥工会工作优势,保障职工群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为保持党同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奠定坚实基础。劳动创造社会财富,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劳动报酬是职工群众最为关切的根本利益问题。我们要担当起党赋予的重要职能,扭住工资集体协商这个牛鼻子不放松,在全面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中,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做职工群众权益的忠诚代表者和维护者,切实保障职工群众各项权益,让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职工群众,让广大职工群众爱党敬业、安居乐业。我们要始终站在协调劳动关系第一线,当好知情者、报告者和维护者,积极配合党政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把影响党同职工群众血肉联系的劳动矛盾问题,及时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保持和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发挥工会帮服优势,全心全意为职工群众服务,进一步密切党同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职工群众是工会的立身之本、发展之基。面向未来,我们必须最清醒、最深刻地看到,工会也同样存在着精神懈怠、脱离职工、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危险。脱离职工群众是工会生存发展的最大危险。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要用更加宽广博大的胸怀,心中永远装着职工群众,永远装着党的事业,狠下功夫转变我们的工作作风,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能把我们当亲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到职工群众,把工会工作扎根于职工群众之中,及时掌握职工群众所需、所盼、所急,永远保持对职工群众的深情厚谊,视职工群众的急事难事为工会的大事,不忘记、不推诿、不拖沓,一件件抓好一件件落实,在密切党同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当先锋做模范。要充分发挥市、县(区)、街道(社区)三级工会帮服网络和企业工会帮服站的作用,努力为职工群众提供最好的帮助和服务。经常性地开展送亲情、送文化、送技能、送急需等“送温暖”活动,最有力地为职工群众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送到广大职工群众的心坎上。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复习 篇5

47简 劳动关系的含义:答:第一劳动关系的主体是员工及其团体和管理 方,第二,他们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相互交织,第三,劳动关系受到来自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五大背景的影响。

48简 共同协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答:一就业组织的介绍性质的信息,二日常工作情况信息。三就业组织政策或组织人员的调整的信息。四,就业组织的运作的详细信息。

49简 成熟时期的劳动关系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答:经过前几个时期劳动关系发展的基础,政府不但认识到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性,而且调整手段也已经相当完备,立法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保障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为劳资双方有效沟通揟提供的各种服务也比较完备。二在政府立法,服务体系的干预下,管理方与员工双都更愿意通过相对缓和的形式来解决冲突,使双方都得到好处,因此,从总体一看,冲突的激烈程度在不断下降,全作成为劳动关系的主流。三经过长期的发展,“三方格局”形成,员工参怀管理的产业民主制度集体谈判制度等都已相当完善。

50简 劳动关系有哪些新的变化?答:一全球经济 一体化带来国际竞争的加剧和主策略的变化。二跨国公司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改变了资方,政府和要会的权力平衡。三跨国工会和工会联盟的发展的相对滞后。四发展中国家面临新问题,五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工会也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

51简 劳动法的特征:答:一是一个不断变革的过程。二是公法和私法的统一体。三遵循三方性原则,四更具有国际性,五遵循综合调整两种劳动关系原则,六是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统一体。

52简 劳动关系的调整机制:答:一法律调整机制,二 企业内部调整机制,三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四三方协商机制,五惯例调整。

53简 工资支付的原则:答:一平等付酬原则,二紧急支付原则,三 协商同意原则,四 依法支付原则

54简 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支付规定是什么?答: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二 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复习资料 篇6

2、生育保险:生育保险,是在妇女劳动者因生育子女而暂时失去劳动能力时,社会给予必要的经济和物质帮助的制度。

3、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劳动者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但由于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经济衰退或萧条时期对劳动力需求量减少,导致劳动力供过于求而引起的失业。

4、失业保险中的工资比例制:即按失业保险给付金额占以被保险人在失业前一定时期平均工资收入的比率给付失业保险金的方式,通常依据工龄、受保期限、工资水平和缴费年限等因素确定。

5、致伤:致伤是指职工或劳动者在生产劳动或工作中,遭遇不测事故,致使身体器官或正常生理功能受到损伤,并因此造成暂时、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后果。

6、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是国家根据劳动者的体质和劳动资源情况,规定一个年龄界限,允许劳动者达到这个年龄时,作为因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解除劳动义务,由国家、社会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和服务,保障其晚年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形式。

7、合作医疗:合作医疗,主要是指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在自愿互利基础上组织起来的一种医疗保险制度。这种制度服务的对象主要广大农民,其经费由参加者和所在乡村共同筹集。

8、工伤保险中的“无责任补偿”原则:这主要是考虑到职工在工作中受到事故伤害,不仅身体受到伤害和痛苦,而且会因此而暂时或永久失去工作能力,中断正常收入来源,实行“无责任补偿”,即受伤害者不承担任何费用,而给遭受伤害的职工及时的物质帮助和经济补偿是工伤保险的首要原则。

9、失业给付:被保险人本人所不能控制的社会或经济因素影响而造成失业时,由保险人给付失业保险金以维持被保险人基本生活水平。

10、“福利国家”:在“混合经济”的条件下,由政府采取大规模行动来强调社会利益,实行国民“从摇篮到坟墓”的门类齐全的社会保险和福利项目,以保障公民在其生存期间能享受到最低生活水准的国家。

11、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的安全性原则:社会保险基金投资必须坚持安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指保证投资本金及时、足额地收回,并取得预期的投资收益。对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来说,安全原则是根本原则。

12、优待:优待是指从政治上和物质上给予良好的待遇,它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内容。本书中介绍的是广义的优待。广义的优待是指国家、社会、群众三方面对优抚对象广泛的关怀照顾及物质帮助,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①物质(资金)优待②优先照顾③帮工代工④包户服务⑤扶持生产⑥走访慰问。

13、职工探亲制度是指国家和单位为解决职工与其分居两地的配偶、父母团聚和减轻其经济上的负担,按照职工工作年限或工龄长短,给予一定的有薪探亲假期、工资补贴和旅费补贴等福利待遇制度。

14、社会救助:现代社会救助制度是国家及各种社会群体运用掌握的资金、实物、服务手段,通过一定机构和专业人员,按照科学的工作方法,向无生活来源、丧失工作能力者,以及向生活在“贫困线”或最低生活标准以下的个人和家庭,向一时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和不幸事故的遇难者,实施的一种社会保障措施,以使被救助者能继续生存下去。

15、“基金积累”制:“基金积累”制或称“个人帐户”制度,是指社会成员在具有劳动能力的时候,从参与经济活动创造的财富中,按法律的要求拿出一部分,为自己将来的退休养老、医疗保障和失业等积累后备金。

16、致残:职工在工作环境中遭遇意外伤害,虽经治疗、保养仍不能完全恢复,致使身体或智力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表现为永久性的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后果。

17、失业率:是失业人口在全国劳动力总人口中所占比重。

18、累进费率制:指因收入高低不同而规定不同的保险费率,对低收入者征收的保险费率低,对高收入者征收的保险费率高,并且随着收入的递增,保险费率也随之按级递增。

19、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这完全根据个人自愿,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社会保险机构缴纳或向国家保险公司投保,保险水平由投保人根据本人经济情况而自定,投保者退休时,保险机构可将储蓄的养老金本息一次性或分期支付给投保人,使其退休后可生活得更好一些。

20、最低生活水平:从绝对意义上讲是维持生命所需的最低限度的饮食、衣着和居住条件,这就是常说的绝对贫穷;从相对意义上讲,是享有和当地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最低消费资料和服务。

21、疗保险:国家通过立法对被保险人非因工疾病或患病或伤残而暂时丧失劳动能力并失去收入时,提供一定物质帮助维持其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

22、失业者:有劳动能力与劳动意愿,而一时无法找到与其技能相称或条件以当时当地情形认为不可以接受工作的劳动者。

23、摩擦性失业:由于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适应,出现某些行业的劳动力供不应求,而另一些行业的劳动力供过于求而引起的失业。

24、养老保险中的部分积累制:指对已退休人员,实行现收现付模式,对新参加投保的劳动者,实行完全积累模式。

25、恩格尔系数:家庭总收入中用于食物支出的比例,若该比例很大,意味着家庭生活水平低,收入只能供维持现有生产力水平下的最低生活;反之则相反。

26、公费医疗:又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医疗保险。在保险实施范围上,劳保医疗的实施范围是企业、公费医疗的实施范围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事业单位。在保险对象上,劳保医疗的保险对象主要是企业职工,公费医疗的保险对象,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事业单位的职工及离退休人员,还包括国家正式批准的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的复原回乡的二等以上残废军人。在管理体制和经费来源上,劳保医疗,经费按企业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连同职工福利费一并提取,公费医疗由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公费医疗管理委员会下设公费医疗办公室进行管理,其经费全部依靠财政拨款。

27、自费医疗:是完全由个人承担医疗费用的医疗制度。自费医疗的对象主要是农民、个体工商户和没有正式工作的城镇居民。

28、社会优抚中的抚恤:国家对因工伤残人员、因工牺牲以及病故人员家属所采取的伤残抚恤和死亡抚恤。

29、结构性失业:由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劳动力不能适应发展了的技术水平和变化了的产业结构而引起的失业。

30、社会优抚对象:是社会上一部分部受尊重而又有光荣身份的人口群体——军人及其家属,包括退伍军人、伤残军人、现役军人和为国损躯军人的家属等。

31、社会保障体系:是由相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系列社会保障项目所构成的体系的总和。

32、社会保险基金:国家依据法律和政策规定,通过社会力量,为保障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部分或全部劳动能力后的基本生活需要,而建立的一种专项基金。

33、社会福利:国家及各社会团体为增进群众福利,改善国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而举办的公共福利设施、津贴补助、社会服务和集体福利事业。

34、流动性:为了基金保值增值而作的投资,在任何时期和合理的价格条件下,能够获得现金以保证给付社会保险待遇所需的支付能力。

35、季节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是由于某些产业生产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的影响,使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波动而引起的失业。

36、社会保障:指国家通过立法对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而采取的各种社会措施的总和。

37、工伤保险:国家和社会用立法强制实施的为在生产、工作中遭受意外事故或职业病伤害的劳动者及其家属提供医疗服务、生活保障、经济补偿等物质帮助的制度。

38、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由雇主和雇员定期交纳社会保险费,不足的部分由政府补贴,使投保者享受社会保险金的一种社会保险模式。

39、失业: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劳动力得不到就业机会或就业机会或就业后又丧失劳动机会的社会现象。

40、伤残抚恤:按规定确定为革命伤残人员的,给予一定的物质照顾,对其中无工作的人员,发给伤残抚恤金,对其中有工作人员,国家发给伤残保健金。

41、死亡抚恤:指对革命烈士、牺牲病故军人、死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括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发放一次性抚恤金或定期抚恤金。

42、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或受其委托的结构,用社会保险基金购买国家政策和法律许可的特定的金融资产或实际资产,以期获得适当预期收益的基金运用行为。社会保险基金通过投资运营获取收益,反过来,这些收益又被充实到基金中去,从而使社会保险基金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

43、职业性疾病:指职工在生产或工作环境中,由于工业毒物不良气候条件、生物因素以及一般卫生条件的恶劣等职业性原因而引起的疾病。

44、医疗保险给付:被保险人因疾病或患病或伤残而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无法获得报酬期间由政府和社会给予现金补助和提供医疗服务,以填补保险人的收入损失,维持其本人及家庭的正常生活的行为。

45、社会保险

答: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或失业带来收入减少时提供一定物质帮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制度。

46、技术性失业

答:技术性失业:是由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劳动力不能适应发展了的技术水平和变化了的产业结构而引起的失业。

47、社会优抚和安置

答:社会优抚和安置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人民解放军在革命战争年代是夺取政权的重要力量,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保卫祖国安全、保卫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钢铁长城。

48、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答: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社会保障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总和。

论述题

1、试述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过渡阶段应遵循的原则。

答: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要顺利地完成过渡阶段,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过渡期不宜盲目缩短,也不宜拉得太长,应当根据从业人口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第二,不宜过分加重缴费者的负担。如果缴费负担过重,就会影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引发社会对立情绪。同时,也不能一点不提高投保负担,否则,不利于尽快建立新型的养老保险机制。第三,不能以影响已退休人员生活为代价。老年人劳动年龄期间为社会尽了力量,在他们丧失劳动能力的晚年,生活仍应得到关心和照顾。因此,即使在过渡阶段,困难多的时候,退休待遇的正常增长机制也应得到保证。第四,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两种筹集模式可同时采用,并同时操作。初始阶段,现收现付制带有强大的惯性,基金积累制只能在有条件的部分单位和地区实施,进入后期阶段,基金积累制将逐渐上升为主要角色。在这一过程中,两种办法都要抓好。第五,积极寻找突破口,把部分积累制的框架搭起来。

2、试述生育保险的特点。

答:(1)生育活动造成的劳动能力暂时丧失是正常的生理活动引发的,一般不用特殊治疗,而重在休养与营养补充。而失业、工伤等风险带来的收入损失,一般与生理活动无关,大多是社会因素造成的。生育引起的暂时丧失劳动能力又与年老带来的劳动能力丧失同,不是劳动收入的长期断绝,而是收入的短暂性中断。

(2)生育保险费用的性质,不仅是为了维护妇女劳动者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而且对于实现劳动力扩大再生产数量的合理性和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3)生育保险对象仅包括已婚女性劳动者。也就是说,只有已婚女性劳动者才有权享受生育保险待遇,当然,这不排除她们的子女、配偶也分享一定的待遇。这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妇女和婴幼儿的保护对家庭的关照。生育保险以参加社会劳动的妇女劳动者原来的收入水平为标准,对妇女劳动者因生育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予以帮助。

(4)生育保险在我国只适用于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已婚妇女劳动者,并且还必须符合和服从国家计划生育的规定。对于不符合法定年龄的已婚妇女劳动者的生育、非婚妇女劳动者生育和不符合或不服从国家计划生能规定的生育,不能享受生育妇女社会保险待遇。这就是说,生育保险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分配制度,它要受到国家有关政策的约束。不符合国家政策的非法生育一律不能

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5)生育保险实行“产前与产后都应享受”的原则。由于孕妇在临产他娩前的一段时间,已经行动不便,不宜工作,分娩以后,也要一段时间恢复身体健康和照顾婴儿,所以女儿职工的产假包括产前和产后两个阶段,孕妇可自愿决定产假是产前产后混合使用还是全部用于产后。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产妇和婴儿健康,达到生育保险的目的。

(6)其待遇水平一般均高于其他社会保险待遇。生育保险不仅仅为了弥补妇女劳动者的收入损失,也是保障国家所需的劳动力扩大再生产所绝对需要的。生育活动到社会保障,意味着不仅保障了妇女劳动者本人健康的恢复和增强,还保障了劳动力后备的增强。可以说,生育保险所保障的,是名副其实的劳动力扩大再生产,超过失业、疾病社会保险对劳动力扩大再生产的保障意义。这是生育保险待遇要高于其他险种的原因。

3、试述社会福利与工资的主要区别。

答:第一,社会福利的刚性不象工资那样强,有可能降低标准甚至被削减,工资一般不会被降低标准,更不会被取消。第二,有些社会福利项目,作为劳动者的收入,往往附加一些条件,如房贴、奖学金等等。第三,社会福利费不是掌握在劳动者手里,而是主要掌握在政府手里,后者把福利开支作为对劳动者的一种控制手段。第四,工资随物价上涨而定期调整,社会福利的支了就不能这样。对企业主、对西方国家的政权机构来说,宁愿更多地社会福利来改善劳动者生活,原因就在于社会福利的弹性大,有些福利项目涉及面不大,便于控制。因此,在西方国家劳动者收入中,来自工资的部分上升慢,来自福利的部分上升迅速。

4、试述社会福利与工资和社会保险的区别与联系。

答:社会福利与工资、社会保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联系是,三者都是满足职工生活需要的,三者均属于必要劳动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范畴。这种联系具体表现为,社会保险是对按劳分配的工资的替代,社会福利是对工资和社会保险的补充。其区别是,工资是按劳分配的基本报酬形式,工资依据个人的劳动贡献并因人而异,工资收入完全由职工个人支配使用。社会保险则是在劳动者丧失劳动能力和失去劳动岗位的条件下,按照物质帮助原则所给予的生活保障,而社会福利则普遍实施,往往与个人劳动贡献没有直接的联系,公民享受社会福利措施和服务,是免费或低费优惠的,相当于一项额外收益。

5、试述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关系。

答: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都是通过建立基金的方式应付风险,以保证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但二者在性质、对象、实施方式、建立依据、保障水平、保费来源、经营主体和经营目的等方面均不同。(1)保险性质不同。社会保险属于政策性保险,属于政府行为;商业保险属于商业性质,是等价交换的买卖行为。(2)保险对象不同。社会保险的对象不同。社会保险的对象是法令规定的社会劳动者;商业保险的对象是一切自愿投保的国民。(3)保险关系的建立依据不同。社会保险中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关系以法律为依据;商业保险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依据保险合同。(4)保障水平不同。社会保险和保障水平是满足人们对保障水平特定需要。(5)实施对象不同。社会保险主要采取强制方式实施,属于强制保险;商业保险一般采用自愿原则。(6)保费的承担者不同,社会保险的保费由劳动者、企业和国家三方共同分担;商业保险的保费由投保人负担。(7)经营主体不同。社会保险的经营主体是政府;商业保险的经营主体是保险公司。(8)经营目的不同。社会保险的目的是确保社会安定、提高社会福利、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进步;商业保险以赢利为目的。

6、试述社会保障的主要特征。

答:社会保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法律强制性。社会保障是遵循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实施的,即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社会保障的内容和实施都是通过法律进行的,国家立法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依据,社会保障的实施又是法律强制实行的,凡符合参加社会保障条件的,无论是否愿意,都得依法参加,并交纳保费;凡属于社会保障的对象都享有得到保障金的权利。(2)对象社会性。一般来说。社会保障的对象在总体上具有普遍性。尽管每项保障内容有一定的特定性,如社会救助范围有限、社会优抚有特定阶层、社会保险的对象是社会劳动者、社会福利涵盖全体公民,但都是面对全社会的,具有社会性。社会保障是全体公民的基本权利。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对象是社会化的,其发放对象也是社会化的。(3)福利性。社会保障的各环节不以营利为目的,它不仅无偿地对被保障人给予资金给付,而且提供社会服务。而保障的个人一般不直接支付全部保障费用,由实施的社会保障部门自行筹集经费,实施社会保障时不能营利。(4)经济保障性。即社

会保障的各组成部分从不同方面使不同层次的保障对象的最低生活、基本生活或全体公民的生活得到普遍改善,通过保障公民的经济稳定达到保障社会稳定的目的。(5)机会公平性。公平分配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分配形式具有明显的公平特征。一方面,社会保障中不能存在任何特殊阶层,同等条件下的公民所得到的保障是相同的,另一方面收入高的多缴费,收入低者少缴费,同时收入高的家庭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低,收入低的家庭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高,从而促进公平分配。(6)收支互济性。社会保障具有统筹共储、互助互济的特点,即通过制度的形式向有交纳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收取社会保障费,以用于济助被保障对象;同时各项社会保障基金可以从统一基金中相互调节。(7)待遇差别性。社会保障强调享受待遇机会均等,但不同公民因收入水平不同、受保障项目不同,因而享受社会保障的标准也不同,这正是为了体现社会公平的原则。

7、试述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答:扩大失业保险的范围,改变目前失业保险不合理的使用结构,充实保险基金;确定合理的保险给付标准;合理规定享受失业救济金的期限;失业救济与就业培训紧密结合,促进人员再就业。

8、试述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答:(1)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2)加快建立健全地方社会保障管理体系。(3)理顺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的管理关系。(4)加快社会保障监督体系的建设。(5)加快社会保障立法建设,依法实施管理。(6)加强社会化管理服务。(答题要点)

9、试述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的区别。

答:(1)保障对象不同。社会保险以特定范围内的人为保障对象;社会福利的保障对象是包括社会劳动者在内的社会全体成员。(2)保障标准不同。社会保险的保障标准是为被保险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主要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社会福利的保障标准是为了提高公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主要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发展和享受需要。(3)资金来源不同。社会福利的资金由社会筹集、单位筹集和财政拨款,不要求受益人尽交费义务;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于劳动者个人、单位和政府三方面。

(4)分配原则不同。社会保险基金的分配原则强调权利义务基本对等原则,被保险人享受的保险待遇与所交的保费相关;社会福利的待遇则一般采用平均分配原则,不考虑受益人对社会福利的贡献,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为目标。(5)经营主体不同。社会保险的经营主体一般是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或保险公司;社会福利的经营主体是政府或社会团体单位。(6)保障提供的物质内容不尽相同。社会保障提供的主要是货币;社会福利提供的主要是服务及服务设施。

10、试述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答:其改革的基本目标为: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有利于企业平等竞争、劳动力合理流动和维护社会安定的覆盖全社会失业保险制度。具体为:(1)扩大失业保险范围;(2)改变目前失业保险基金不合理的使用结构;(3)充实失业保险基金;(4)确定合理的失业保险结构标准;(5)合理规定享受失业救济金的期限;(6)失业救济与就业培训紧密结合,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7)建立负责全国失业管理的专门机构。(答题要点)

11、试论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

答:(1)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同时解除劳动义务的原则。(2)切实保障基本生活水平的原则。(3)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原则。(4)权利和义务相一致原则。(答题要点)

12、试论改革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应当遵循的原则。

答:(1)统一领导,分级管理;(2)政事分离;(3)权、责、利相结合;(4)统筹兼职,突出重点,加强和完善基金管理;(5)应以完善法制体系建设为先导。(答案要点,详见教材303页)

13、试论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联系与区别。

正确处理高考复习中的几个关系 篇7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对整个高中阶段教学目标 、任务、要求的总纲领,是日常教学遵循的重要文件。个别老师对课程标准领会不是很透彻, 认为它在指导高考中毫无用处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离开了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所以,在指导复习时必须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这样,指导高考才能高瞻远瞩。《考试大纲》是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出来的最具体的指导高考的纲领性文件,其内容源于课程标准,又比《教学大纲》具体明确,也就是说复习如果按照《考试大纲》的内容要求重新编写考试教材,就能取得好的成绩。语文教材是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的一个凭借过去有一个口号叫“以本为本”,前一个本就是指语文课本一本书讲完了,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现在看来这个口号很值得探讨。就语文而言,不一样的课本,只要按课程标准完成规定的任务就行,因此,不可把现在使用的课本当做是神圣不可更改的“根本”。

总之,在这三者的关系上,我们的态度是:严肃认真地对待课程标准,一丝不苟、扎实有效地落实《考试大纲》,有效、灵活地运用教材。

二、集体备课与个人能动性的关系

指导高考复习不应孤军奋战, 而应充分发挥集体团队的作用,集体备课是团队力量的有力体现。一般来说,集体备课要讨论的内容有:考试大纲的解析、总体复习时间及各考点复习时间的安排,每个板块、考点、重点、难点的突破方法,资料的筛选和补充等。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比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补充最新报刊的新资料、督促检查、个别辅导等,这些都是主观能动性的有效体现只有集体备课与个人主观能动性两者有机结合, 才能使复习大见成效。

三、书本资料与报刊资料的关系

有效指导复习,选用资料非常关键。我们给学生选订的复习资料相当于一般教学中的课本,其质量一般都是很不错的,有考纲要求、考点简析、方法归纳、典型题例等。这就是书本资料,学生要认真看、认真做,教师要认真研究,有效讲解。在指导复习时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有所取舍增删。我们选订的资料往往是全国通用的,内容上面面俱到,类型上难易杂陈。这本资料甘肃可以用,北京也可以用;优等生可以用,后进生也可以用。教师的作用是删除不适合甘肃考生的,不适合这个班大多数学生的(有的偏易,有的偏难),同时根据新的形势和命题的变化补充新的资料和新的题目, 补充的内容可以从出版的指导高考的一些杂志报纸上选择。在书本资料和报刊资料的关系上,我们的观点是:用好用足已有资料,适当适量舍弃部分内容和题目,精选增加近期报刊内容和题目。

四、集中复习与分散积累的关系

所谓集中复习指按通用的资料一个板块、一个考点循序渐进地指导复习。分散复习指的是有的考点在集中复习之后很容易遗忘, 况且在集中复习阶段也不可能把所有内容搜罗完全,比如字音、字形、成语、文言实词的积累、名句名篇的识记等。这些内容集中复习时一般是一个考点用三四节课,之后可在其他板块复习时,用三五分钟复习几个字音、字形、成语或文言实词,以便强化记忆。集中复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网罗化,但要防止学生心理疲劳;分散复习能强化某些知识点、能力点,但要注意选题的典型、实用。我们的要求是集中时有分散,分散后要集中。

五、必考点与选考点的关系

考试大纲中规定的语文高考考点有四十多个, 但并不是每个考点每年都要命题,从多年命题情况看,有些考点每年必考,有的考点是轮考,有的是选考。必考点有成语(包括熟语)、语病、文言文的实词、筛选、文意概括、文言文翻译、古诗鉴赏、名句默写、现代文阅读、作文等,轮考点有读音或字形、扩展或压缩、简明得体或连贯等,选考点有现代汉语虚词、标点符号、文学常识等。必考点占分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轮考点占分在百分之十五左右,选考点只占百分之五左右。据此,我们的策略是必考点要反复讲、反复练,方法不能一步到位,题型不可一次完成,力争平均准确率达到百分之八十;轮考题讲规律,精选习题,要做到少而精,活而实;选考点要分散复习,不必占用大量时间。

六、教师讲解与学生练习的关系

浅析电子数据与视听资料的关系 篇8

关键词:电子数据;视听资料;两者关系

1997年1月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检察机关侦查工作贯彻刑诉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规定:“视听资料是指以图像和声音形式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证据。包括与案件事实、犯罪嫌疑人以及犯罪嫌疑人实施反侦查行为有关的录音、录像、照片、胶片、声卡、视盘、电子计算机内存信息资料等。”由此看出,在电子数据“入法”之前,广义的视听资料包含了以电子计算机贮存的数据和材料,而新刑事诉讼法第48条将“电子数据”首次纳入法定证据种类之一,与视听资料同列为第八种刑事诉讼证据。给人以视听资料外延较电子数据更大的假象。

电子数据与视听资料这种尴尬的并列地位,会使人误以为两种证据形式的证明规则相同。实则不然,由于视听资料多采用模拟信号传递信息,信息进行变异或损失的可能性极大,因而参照民诉法中的规定,视听资料须在辨明真伪后,结合其他证据形成证据链才能审查提交法庭的视听资料是否与原件吻合。而电子数据通常采用数字脉冲信号传递信息,信息丢失的可能性不大,因而不应过分苛刻要求对提交法庭审查的电子数据提供原件。在没有相对方的相反证据或反驳证据足以推翻的情况下,电子数据应可以独立证明案件事实,也不应要求将其一律转化为其他证据使用。在实践中,不能将公证这一保全电子数据的方式限定为电子数据的举证必经途径,也不能蓄意地怀疑其真实性,而要求凡电子数据举证必申请专家鉴定的俗套。对于电子数据的采信规则,理论中存在推定、证人具结、鉴定等三种做法,毫无疑问推定应是采纳电子数据的首要法则,即当不存在相对方的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电子数据的情况下,应可以推定产生或储存电子数据的电子记录系统的真實性。只有将电子数据与视听资料的证明规则相独立,才能有利于电子数据作为证据在诉讼中发挥其作用。

笔者认为,司法实践中,我们可以对视听资料重新界定为:“视听资料,是指采用先进科学技术,真实再现案件原始图像、音响的一种证据。”这样界定的好处,我们认为;其一、它将与计算机紧密联系的电子证据从视听资料里分离出去,为两者的独立存在铺平了道路,且并未排除涉及电子计算机的“图像、音响”类视听资料的适用;其二、有效区分了视听资料与其他证据形式,将视听资料的本质特征表述为“真实再现案件原始图像、音响”。这样,即使采取图像、音响的多媒体技术编辑、演示的证据组合,由于其并不能再现案件的“原始图像、音响”,故不应视为视听资料。

对电子证据不宜做概念界定,应重在把握其内涵。笔者认为,从我国诉讼法的证据体系来看,从狭义上理解电子证据应更为适宜,即界定范围应为与电子计算机紧密联系的那类证据。对电子计算机有关的信息,应视其来源和输入、存储、处理、输出的目的,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把握电子证据的内涵:①电子证据的原始生成以电子计算机为必需之手段(注:其当然地包括了计算机网络,如Internet、Intranet,因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产生、发展以计算机为必须前提。);②电子证据的收集、审查必须以电子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为依托。从这两个层面理解,我们认为EDI、电子邮件、BBS上的留言、电子聊天记录等应属电子证据范畴。因为:首先,它们的产生以电子计算机使用为必需,没有计算机的使用,EDI根本不可能存在,电子邮件也不可能产生,电子聊天记录之类也无从谈起。并且,要想真正保持它们的原始状态,也几乎离不开电子计算机;其次,上述电子证据的收集、审查极具专业性,若不能正确采集、认定,必将影响案件的事实认定。如用电子邮件发出的要约、承诺来签订合同,电子邮件发送、接收的时间不同肯定会影响合同成立和生效的时间。一旦对合同生效时间发生争议,对电子邮件发送、接受时间的认定就显得至关重要,而要准确认定这点,非专业人事很难做到。又比如某人在BBS上用自己的网名发帖子,揭露其同事隐私,从而发生诉争,那么原告怎么证明该BBS上的留言就是被告所为呢?即怎样证明网络中的某人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此人?这都是很复杂的问题,不借助于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是不可能妥善解决的。总之,我们不能用传统的证据收集、审查制度来套用电子证据的收集、审查制度,否则,电子证据就变得真的难以认定了。

这样,对于与电子证据存在混淆的“电子类视听资料”、“电子类证人证言”等就容易区分了。一件视听资料证据,基于各类原因使用了电子计算机,只要这种使用并不是该视听资料生成所必需的,那么其仍然只能算是视听资料。比如数字类摄影设备(包括数码相机、数字摄影头等),由于现在大多数数码相机使用了芯片,已类似于一台微型计算机(但并非我们对电子证据定位中所指的电子计算机),具有如剪接、旋转、翻面等一些简单的图片处理功能,不借助电子计算机电能独立生成和存储影像,这时电子计算机也仅充当一个图片深加工的角色,这类数字摄影设备的摄制内容就不应作为电子证据看待。而反观数字摄像头,由于其大都只具有输入图像这一简单功能,要生成一个固定内容,必须借助与电子计算机等设备,故其生成的影像资料应视为电子证据。现在再考察检察、公安机关广泛使用的多媒体示证方式,由于计算机的使用只是为了将各种证据进行编排,便于示证,各种证据的原始生成肯定不以计算机为必备要件,其采集、审查手段也未发生任何变化,故并未改变原证据的性质,不应视为电子证据。

当今,我们已迈进了一个电子化、信息化的崭新时代。这对于我们法律规范的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法律规范的现代化,是指法律规范作为法律的主要表现形式,它必须集中体现现时代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最新和最高成果。见张文显:《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22页。)也给我们当然司法实践提出更高的挑战,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对于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这两种新的证据种类,我们要把握好两者关系,避免引起新的混乱。

参考文献:

上一篇:质检部主要工作内容下一篇:小议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