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024-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篇1

今天龚老师为我们示范了一节《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这节课有以下特色:

其一,以教材为依托,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探究数学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激起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和欲望,进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信息和提出的数学问题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以一种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学会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二,以画“数学画”为切入点,进行方法指导,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在同伴之间的交流、启发下,探索并学会用线段图分析问题、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感知方法,解决问题,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篇2

一、明确教材内在联系,增强两步解决问题结构的整体意识

两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两步解决问题是学习多步复合解决问题的过渡阶段,只有学好两步解决问题,才会为以后学习多步复合解决问题打下基础。在具体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理清思路,揭示两步解决问题里隐藏的中间问题。

通过审题,指导学生从已知条件来思考。在两步解决问题中,根据已知条件能直接算出所要解答的问题吗?不能。那么,根据已知条件能直接解答什么呢?能解答的是隐藏的中间问题。思路:已知什么和什么,可以先算什么(即先算中间问题,变中间问题为又一个已知条件),然后,就可以求出最终答案。问题是思维的方向,也可以指导学生从要解答的问题中找条件。思路:要求什么,必须知道什么。什么已经知道了,什么还不知道(揭示出中间问题),因此要先算什么(先算中间问题)。通过这种思维训练,不仅能理清解题思路,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只有掌握两步解决问题的结构,形成整体观念,才有利于教学。

二、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引导学生掌握两步解决问题的结构

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教学必须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从动作、感知入手来发展智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学时,要采用适应儿童知识基础和心理因素的教法,举例于下。

(1)从一步解决问题引入两步解决问题。复习题“商店里有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与例1“商店里有6个白皮球和18个花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进行比较。复习题可以直接解答,例1不能直接解答,而例1已知条件中“6个白皮球和18个花皮球”,就是复习题中的“24个皮球”。所以出示复习题后,教师提问:“商店里有24个皮球,这个条件还可以变成哪两个已知条件?”如有困难,教师可以举例启发:“商店有9个红皮球和15个绿皮球;商店有20个黄皮球和4个花皮球……”学生已学习了乘法,教师还可以说“商店有4盒皮球,每盒6个”。这样,一箭双雕,一道复习题带出两道例题。学生把一步解决问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转化为两个已知条件,对两步解决问题怎样建构就明白了。从已知条件入手指导建构,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采用“两问”方法,揭示两步解决问题的结构。一次教学中,我提出“两问”: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养的白兔有多少只?)一共养多少只兔?通过解答,学生认识到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条件,要先算。如果去掉括号里的问题,就成为一道两步解决问题。通过“两问”,学生对两步解决问题的结构更容易领会且印象深刻。

(3)直观演示,用线段图示意。一次用幻灯投影教学中,当讲到“把这些苹果”时,我将两块重叠的可以活动的幻灯片一拉,图上左边18个苹果和右边6个苹果就合并起来了。学生一目了然:把“这些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要求平均每盘放几个,必须先算这些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还可以用线段图示意数量关系,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析关键语句,让学生明确谁跟谁比,明确多少或倍数关系。画线段图时,通常先画被比的数,如一道题的关键语句是“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要先画“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再画“红花的朵数”和它比。可以看出,要求红花朵数,必须先算黄花和紫花的总数。

三、及时反馈,整理复习,巩固两步解决问题的结构

两步解决问题内容简练,能反映各种类型的数量关系,覆盖面大,题目活,思维量大。主要特点有:第一,新旧知识联系紧,系统性强,可以将两步解决问题与四则运算有机结合。比如,连减的两步解决问题,可以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38-9-9,可用38-(9+9),也可用38-9×2解答。第二,例题一题多用,有的变换已知条件或补充条件成为另一道两步解决问题;有的变换成另一道两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灵活的解题能力。

可以以教材为依据指导学生从模仿到独立练习编两步解决问题,在练习中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辨析。通过辨析指出错处,加深学生对两步解决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审题能力。两步解决问题是多步复合解决问题的基础,蕴含着多步解决问题的结构。如“供销社收购桃450千克,收购的李子是桃的3倍,收购的杏比李子少280千克……”(让同学提出问题并解答。)学生提出“桃、杏和李子共有多少千克?”“桃比杏少多少千克?”显然,这已成为三步解决问题了。

根据教材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反馈,整理复习,适当放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理解和掌握了两步解决问题的结构,审题、列式、检验就迎刃而解了,还使学生对多步复合解决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黄春霞.聚焦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四大争论”[J].小学教学参考,2008(Z2).

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篇3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P11~12。

教材及学情分析:

这节课主要教学两步连除或乘除混合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例题及习题大多以图文结合为主的呈现形式寓信息于画面和对话中,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和利用条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知识基础是乘、除法的意义,解决问题的经验是用连乘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就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

本节课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寻找条件之间的关联性,进而构建数量关系模型,培养学生运用综合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深化对相关数量关系的认识,感受从已知条件出发或从所求问题出发解决问题的策略价值,能用两步连除或乘除混合正确解决问题。

2.运用几何直观等手段,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感悟数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建模意识。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激活经验

1.观察分析。

师:同学们爱看书吗?(出示主题图)今天跟老师一起去图书馆参观一下吧。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收集信息:2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一共有224本书)

师:管理员要将这些书放到两个书架上,每层都要放,而且要放得一样多,应该怎样放?你能帮助管理员解决这个问题吗?用算式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该环节的教学对教材中的主题图进行了一番修改,这样使应用题变成了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利于学生理解。“应该怎样放”这一问题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比教材中“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的问题更有探究性。】

2.交流思路。

(师出示学生的两种算法)

方法(1):224÷2=112(本) 方法(2):2×4=8(层)

112÷4=28(本) 224÷8=28(本)

师:每一步求的是什么?根据哪两个信息求的?

师:为什么用除法或乘法?(课件动态演示每种方法平均分的过程)

方法(1):把224本书用一个大长方形表示,先平均分成2份,再用除法求出每个书架有112本书,最后求出每层放多少本书。

[224本] [?本][112本]

方法(2):每个书架有4层,先求出两个书架有8层,再用除法求出每层放多少本书。

[?本]

【设计意图: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自主探寻解决问题思路的过程。“每一步求的是什么”“根据哪两个信息求的”等问题,既是引导学生思考方向的发问,又是综合法策略运用的体现。几何直观能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既沟通了图形与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又丰富了知识的表象,建立了应用连除或乘除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尝试检验。

师: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有28本书对不对呢?我们可以怎样检验?

【学生可以用28×4=112(本)、112×2=224(本)或2×4=8(层)、8×28=224(本)来检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检验,既沟通了与前面学习的用两步连乘解决问题之间的关系,又使学生构建了良好的认知结构。】

4.反思比较。

师:这两种方法在解题思路上有什么不同?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比较的过程是反思的过程。这个环节,旨引导学生思路上求异、策略上求同,突出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

二、尝试实践,迁移经验

师:刚刚大家用不同的方法帮阿姨解决了问题。(课件出示下图)看,这里还有一些书呢!

[,][。]

1.学生了解信息,尝试解决问题。

2.呈现学生的解题方法。

方法(1):2×5=10(本),30÷10=3(层);

方法(2):30÷2=15(套),15÷5=3(层)。

3.交流:根据哪两个信息求出了什么?为什么用乘法(除法)?

4.直观出示乘法和除法的解题图示。

方法(1):

方法(2):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是上一个情境的延续,在同一个情境里安排了两次不同的放书活动,且这两个活动中数量之间的关系迥然不同。这个情境是“等份除”及“包含除”的综合运用,数量关系复杂,且不易发现。安排这一环节,既让学生用刚刚习得的方法、经验解决当前问题,又让学生体会到更多的数量关系,实现“以一例带一片”的教学目的。】

三、拓展应用,丰富经验

1.师:有位小朋友生病了,医生给他开了一瓶药(出示下图),这瓶药可以吃多少天?你能解决吗?试试看。

(若有学生质疑或做不出来,师追问:为什么做不出来?)

生:少条件。

师: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出示:这瓶药一共有150片)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每一步求的是什么?是根据什么条件求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设计意图:将教材中“一共有150片”这个条件省去,旨在引导学生寻找条件间的关联性,有效构建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他们懂得从问题出发思考问题解决的策略。】

2.出示题图(如下)。

[共384箱]

师:从图中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吗?

生:平均每辆汽车每次运多少箱?

师:用一句话将条件和问题完整地叙述出来,并说说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设计意图:教学中没有直接出示问题,而是要求学生自己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这其实就是学生寻找条件之间关联性和构建数量关系模型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根据两个已知条件解决一个问题,再根据这个结果与已知条件的关联性提出另一个问题。同时,“用一句话将条件和问题完整地叙述出来”既是图文应用题向文字应用题的过渡,又是培养学生整理信息能力的需要。】

3.师:周末的时候,小明和小刚去买羽毛球拍(出示下图),请你来帮他们算算,每个羽毛球拍多少元?

(1)出示学生的三种解法。

方法①:192÷2=96(元),96÷4=24(元);

方法②:2×4=8(个),192÷8=24(元);

方法③:2+4=6(个),192÷6=32(元)。

(2)组织学生讨论,辨析对错。

(3)师(小结):看来,在解决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把教材中“我们每人买2个羽毛球拍”改成“小明买2个羽毛球拍,小刚买4个羽毛球拍”,目的是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不让学生以为学习了连除或乘除解决问题,所有的习题都要用这种方法解答,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通过辨析,启发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结合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运算意义,弄清相关联的两个条件之间可以建立怎样的关系。】

……

总的设计说明:

整个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用解决问题的理念指导应用问题的教学,具有问题色彩、探究意味,突出了综合法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应用,并借助几何直观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思路,理解解决此类问题时每一步算式的意义。同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应用四则运算的意义以及积累的经验解决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促进数量关系的理解,感悟解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经验,从而使他们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篇4

青岛春雨小学 潘晓艳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信息窗4。【教材简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不连续进位和不连续退位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这部分内容,对于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巩固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材以池塘小卫士青青蛙蛙、蝌蝌蚪蚪吃蚊子的情境为载体开展解决问题的研究。通过梳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借助摆纸条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初步体会解答两步计算问题通常要按照“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思路进行,通过交流理解计算方法的合理性与多样性。【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小纸条分析问题和数量关系,理解“一个条件连续用两次的两步解决问题”的意义。

2.掌握连加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有关实际问题。

3.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条件连续用两次的两步解决问题”的意义。

【教学准备】彩色纸条、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导入: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森林医生啄木鸟、捉鼠能手猫头鹰,你们知道池塘小卫士是谁吗?请看情境图。(课件出示情境图)

谈话:仔细观察,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信息。

谈话: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

生1:蛙蛙吃了多少只蚊子?(引导学生口答)生2: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通过看图说话梳理信息并提出问题,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探究方法,建立模型 1.借助纸条,分析问题

提出学习要求:用小纸条表示出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反馈。预设:

讨论:这样表示可以吗?好在哪里? 2.独立分析,列式解答

过渡谈话:刚才我们借助小纸条弄清了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你能试着自己解答吗?(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交流反馈。预设1:分步解答 150-30=120(只)120+150=270(只)预设2:列综合算式。

150-30+150=270(只)

引导学生交流,进一步 3.比较算法,回顾小结

讨论: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喜欢哪一种?

疏理思路。

引导学生发现它们都是先求出蛙蛙吃的,再求一共吃的只数。只是一个用分步表示,一个用综合算式,两种做法都可以。

回顾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解决“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这个问题的? 引导学生明确先用摆一摆的方法表示出了信息和问题,然后根据信息和问题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用两步计算解答。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继续借助摆纸条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进一步梳理思路,尝试独自解决问题。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适时引领,在汇报交流过程中,让学生的解题思路逐步变得清晰有条理。

三、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谈话:青蛙是池塘小卫士,它们的小宝宝你知道是谁吗?它们也是捉害虫的能手,咱们一起去瞧瞧。【课件出示情境图】

提问:你看到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两步解决 的数学问题吗?

引导学生找出信息,提出问题。

预设:两只蝌蚪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幼虫?

谈话:想自己解答吗?借助你们手中的橙色和黄色小纸条先摆一摆,弄清楚信息和问题再列式解答,看看谁做的最快。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名到黑板上展示)交流学生的解题思路。

预设:先求出蚪蚪吃的只数,再加上蝌蝌吃的只数就求出一共吃了多少。追问:两道例题,它们都是有加有减的两步计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适时小结:运算顺序也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练一练:快速说出先算什么?(课件出示)

100+280+320 900-620-200 270+320-450 600-550+320 【设计意图】借助红点的解题步骤和方法,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借助纸条,通过摆一摆的方法,分析题意,独立解答。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把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能够清晰表达思考过程,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巩固拓展,构建网络

1.根据图中的信息和问题,编一个数学小故事。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反馈。2.变式练习

(1)蜻蜓妈妈吃了200只蚊子,宝宝比妈妈多吃了40只,两只蜻蜓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

口头列算式,订正反馈。

(2)蜻蜓宝宝吃了200只蚊子,比妈妈多吃了40只,两只蜻蜓一共吃了多少只?

口头列算式,订正反馈。

小结:刚才我们解决了几个用两步解决的问题,在解答的时候要注意找准信息,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发展练习

根据小纸条的信息,编一道两步计算的数学题。口头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围绕田园小卫士展开,使本节课呈现了一个完整的情境串,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层层递进的练习题使学生把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得以巩固、运用、拓展。

五、回顾反思 畅谈收获

谈话: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预设:(学生可能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谈收获)

知识:我学会了怎样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先读题,分析清楚数量关系再解答。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方法:借助摆纸条来分析问题。感受:与同学合作交流很愉快。„„

谈话: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希望能将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篇5

广西藤县东荣镇中心校坡头小学

吴勇庆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课本P80——81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用连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有条理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对获取的信息作出正确分析,用连乘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数量关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有条理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对策:一方面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维;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要注意指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

教学准备: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小朋友们,我们学校的体育室没有了乒乓球,我们一起去商店买乒乓球。

请看大屏幕,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有几个已知条件?哪个条件是题目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的? 找出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条件并说出可以求出什么?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问:你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大家试一试,做完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2、汇报交流:哪一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解决方法? 方法

一、5×2=10(元)10×6=60(元)

提问: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谁能说一说他的方法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提问:和他一样的同学请举手。你和他不一样,能说说你的方法吗?请同学汇报。

方法二:6×5=30(个)

30×2=60(元)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谁能再说一说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归纳反思

(1)-提问:刚才这道题我们用两种方法都可以解答。谁能再来说一说方法一先算什么?方法二呢?

师:虽然解答方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还可以利用这个窍门互相检验。(2)提问:看黑板观察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吗?(板书课题: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

师小结: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时要自己观察图,认真阅读文字,找到已知的信息,然后找有直接关系的两个信息看能求出什么,再一步步地解答

三、尝试应用,拓展深化

1、想想做做1 刚才我们去商店买了东西,现在一起去动物园逛逛。

⑴收集信息,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⑵问:哪些信息之间是有直接联系的?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先求出什么?

⑶学生独立分析并解决,教师依据学生汇报出示答案,并重点问不同的方法先算的各是什么

2、想想做做2

在动物园里兔子会乱跑,管理员就把它们关在笼子里养,一起去看看养了多少只?

从画面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学生独立分析并解决(在小组你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教师重点问不同的方法先算的各是什么?。

四、回顾总结,汇报收获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收获吗?

2、学习了数学知识,就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在课后请留心观察,找出数学问题并选择正确的方法解答进行解答,再想想从中学到了什么。相信你的数学会越学越好,你也会越来越聪明。板书设计: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 方法一:先算一袋要多少元。

5×2=10(元)

10×6=60(元)方法二:先算一共有多少个。

5×6=30(个)

《解决两步计算问题》教学设计 篇6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展一个“我能行”的活动,你们想参加吗?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道来参加活动吧,看谁能胜利过关,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快乐。快乐老爷爷这儿有个问题,看谁能解答,老爷爷就能把快乐分享给他。

1、出示:小明拍球8个,小军拍了多少个?

提问:这样的题目我们能解答吗?为什么?是呀!缺了一个条件也就不知道小明和小军有什么关系了,那你猜猜快乐老爷爷会怎么说呢?

生自由发表意见。(小军比小明多拍3个;小军比小明少拍10个;小军拍的是小明的2倍…)

二、提供材料,研讨新课

谈话:刚才,同学们表现得真好,都在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快乐老爷爷高兴极了,还列出了三个计划,给同学们提供找到快乐的途径,老爷爷的第一个计划是什么呢?快乐老爷爷决定让大家上街购物,看谁计算最棒!

1、(出示课件)计划一:上街购物我真棒

(1)出示:一条裤子28元,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

提问: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出示:

a、一件上衣的价钱是多少元?

b、买一套衣服要多少元?

c、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

(2)、谈话: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老师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线段图。如果用一条线段来表示裤子的价钱。(教师板书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图)那么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该画多长呢?(同桌讨论)

为什么要画这样的3份长?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并指名到黑板上画。要求一套衣服一共要多少钱,也就是求裤子和上衣的价格一共是多少,我们可以这样表示问题(画出括号,写上?)。

这样线段图就画完了,谁能指着线段图的每一部分说说表示的意思?

(3)、谈话:这个问题需要几步计算来解决?你会解答吗?做在草稿纸上,如果不会解的,可与同桌讨论后再解答。

(4)、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你会解答吗?(指名说,教师板书)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估计学生一般先求上衣的价钱,再求一套衣服的价钱)

有没有不同的算法?(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再让学生指着线段图说“1+3”表示什么意思,即裤子的价钱是1个28元,上衣的价钱是3个28元,一套衣服的价钱是4个28元?(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改线段图并板书)。

(5)、解决第三个问题。(学生独立解答后,全班交流。)

(6)、比较:

师:这三道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让学生自由回答。

揭示课题:像这样要通过两步计算求出最后问题的实际问题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知识。板书: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小结:在解答两步计算应用时,同学们要注意认真审题,分析清楚必须先求哪一步,再求哪一步。

2、(出示课件)计划二:乐于助人真开心

村里王奶奶养了许多鸡和鸭,星期天,小昕组织几个小伙伴帮助王奶奶放家禽。

(1)、练一练:鸭有18只,鸡的只数是鸭的2倍。鸡和鸭一共有多少只?

学生独立解答后,全班交流,说说第一步求出了什么,第二步求出了什么。谈话:帮助王奶奶赶完鸡鸭后,伙伴们决定放松一下,玩跳绳游戏。

(2)、练一练: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第三题。

弄清数量关系,独立解答,全班交流时说说思考过程。

三、开放练习,拓展提高

1、(出示课件)计划三:智力大比拼:

出示:陈宇捐款2元

四(3)班每星期买零食的钱数比四(1)班多30元

四(1)班每星期买零食要花掉730元

钱吴超捐的钱数是陈宇的5倍

郭婷婷每分钟做的比他少4题

陈涛每分钟做20道口算题

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信息,添加一个问题,使它变成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列出算式。并说说看了计算结果,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课堂总结,学用结合

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篇7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P99页。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渗透数形结合和迁移推理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连乘应用题每一步表示的意思。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寻找中间问题。主动获取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生活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听老师口令做动作,第一行起立,第三列起立„„(明确横排为行,竖排为列),大家做得真好。下面我们来观察图片(出示PPT),从第一幅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6个4,或4个6,算式列作4 ×6=24 或6 ×4=24)同理再说说第二幅图。同学们真棒!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观察课件,获取信息。

课件呈现:三年级学生正在进行广播操表演。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说说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有3个方阵(板书)师:这三个方阵都是一样的,我们用一个方阵来数一数,看你们数的对不对?出示课件:谁能说得更准确更完整一些。横着有几个人,我们就说成是每行有几个人,(课件闪烁行。)竖着有几个人我们就说成是有几行。(课件闪烁有几行。)大家一起来数一数,每个方阵有几行,每行几个人?现在你自己能再说一遍吗?(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师:根据找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2)每个方阵有多少人?(3)2个方阵有多少人?

师:小朋友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今天就主要来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板书: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3.独立试做。

(课件展示完整题目: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需要的信息找到了,现在你们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好,老师相信你们能行,在草稿本上试着列式计算吧!(师巡视,抽生板演答案。)算式列出来的同学请看着自己列的算式说说自己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也可以和同桌说说。

4.交流汇报。

(1)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交流多种解题思路。师:请刚才上来做的同学说一下你的思路。

生1:先算一个方阵有多少人?10×8=80(人)再算3个方阵共有多少人?80×3=240(人)

(板书:方法一:先算一个方阵有多少人?10×8=80(人)再算3个方阵共有多少人?80×3=240(人)综合算式:10×8×3=240(人)

师:学生齐读,(出示PPT方法一),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生2:把3个方阵横着并在一起,先算3个方阵一大行有多少人?10×3=30(人),再算8大行的人数(也就是3个方阵共有多少人?)30×8=240(人)。

(板书:方法二:先算3个方阵一大行有多少人?10×3=30(人)再算3个方阵共有多少人?30×8=240(人)综合算式:10×8×3=240(人))

师:学生齐读(出示PPT方法二),还有没有其它的算法? 生3:先算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行?8×3=24(人),再算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24×10=240(人)

(板书:方法三:先算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行? 8×3=24(人)再算3个方阵共有多少人?24×10=240(人)综合算式:8×3×10=240(人))(2)观察比较:

师:这三种方法有什么异同?

异:每一种方法第一步所解决的问题不同。

同:最后结果相同,都连续用了两次乘法,是两步计算应用题。

5、揭题:今天我们学的就是“连乘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出示教科书练习1 师:哪位同学愿意起来给大家读一下题目(学生读),请同学找一找题目中的信息,你会解决吗?(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学生汇报

2、打开课本完成99页的“做一做”引导学生找题目中的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交流

3、完成课本上的练习4

4、判断,选择,集体纠正

5、联系生活举例子

师:像这样用连乘解决的应用题生活中还有很多,你会出一道这样的题目让大家做吗 ?

6、完成课本上的练习

五、小结:

六、板书设计:

连乘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共有多少人?综合算式: 方法一:先算一个方阵有多少人?

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篇8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休闲假日》信息窗1。101—102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用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乘减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掌握一些初步的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3、感受混合运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分布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乘减问题。教学难点: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在旅游中也蕴藏着许多数学问题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旅游中的数学问题。

2、(课件出示情境图)

谈话:请你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有一个旅游团,有很多汽车„„)

课件依次出示旅游团、停车场情境图,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发现数学信息,根据相关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对学生提出的一步计算的问题马上口头解决,对于不能解决的放入问题口袋。教师有选择的进行板书。(1)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2)小汽车和大汽车一共有多少辆?(3)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自主探究解决“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1)找到相关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读一遍。

(2)谈话: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请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再和小组同学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列式情况)。

2、全班交流思路

学生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板书算式,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结合题目,让学生说出这样列式的理由,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说说数量关系。

3、提炼解题思路

师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无论从问题出发,还是从条件出发,都是先算了4个组有多少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

4、试一试

独立解决问题(2)小汽车和大汽车一共有多少辆?做完后交流想法。

三、沟通优化,促进发展

1、解决“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

(1)再独立列式做在本上,做完后同桌交流算法。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并让学生交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观察这几道题的特点,师板书:两步计算乘加、乘减解决问题。

四、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第2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做在本上,做完后同桌交流想法,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师谈话:这节课有收获吗?从以下三方面谈收获。(1)你学会了哪些知识?(2)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3)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1、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1)9×4=36(人)

36+5=41(人)

答:旅游团一共有41人。

2、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

3×7=21(辆)21-9=12(元)

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篇9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46页,学习用乘除两步计算(先求一份量)解决问题。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画线段图、列表等方法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画线段图、列表等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用列表和画线段图等方法整理相关信息,会根据整理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情境图。

师:这是小强和小丽在南瓜种植区买南瓜的情境。通过他们的交流,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小强花18元买了3千克南瓜,小丽想买9千克南瓜。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小丽买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利用情境,树立问题意识,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

活动二:合作交流,探究方法。1.整理信息。

师: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经常需要把一些信息,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些信息进行整理,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一些吗?

(学生动手整理,教师进行巡视。)

【设计意图: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整理信息,实际上就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反馈交流。

展示交流整理信息的各种形式。根据学生生成合理安排交流次序,组织学生思考评价。预设:

(1)文字摘录信息。

“小强花了18元买了3千克南瓜,小丽买9千克需要多少钱?” 师:你们觉得用这种方法整理信息怎样?

(通过交流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方法比较繁琐且不宜看出数量间的关系。)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2)列表格整理信息。

交流时,三种方法按由繁到简的顺序呈现。第一种方法虽繁琐但学生容易想到;第二种方法在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上将多余的文字去掉,简洁一些;第三种方法抓住题中数量(千克数、钱数)之间的关系,呈现形式简洁清楚。

(让学生经过简化的过程,掌握列表格整理信息的方法。)师:这些都是用列表格的方法整理信息,你觉得怎么样? 学生评价交流。

引导学生进一步简化。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将表格去掉,用箭头标示数量间的对应关系。3千克→18元 9千克→?元

【设计意图:交流时,从繁琐的文字记录开始,引导学生不断简化,逐渐过渡到列表格整理信息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列表整理信息的简洁性和必要性。用箭头表示数量间对应关系是对列表法的进一步简化,数量关系更加明显,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3)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信息。

预设:学生可能会想到画图的方法来整理信息,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图,并说明每一部分表

示什么,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画出规范的线段图。

先画一条线段表示买3千克的钱数,再画一条线段表示买9千克的钱数。在表示9千克钱数的时候,让学生交流一下,应该怎样画能表示出数量间的关系。可能会出现两种方法。

第①种方法是1个小格表示l千克的钱数,3个小格表示3千克的钱数,9个小格表示9千克的钱数。第②种方法是1小格表示3千克的钱数,因为9千克里面有3个3千克,所以用3个小格表示9千克的钱数。

【设计意图:线段图是解决问题的思维“工具”。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让他们体会线段图产生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本环节给予学生“设计线段图的自主权”,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之前学过借用纸条分析数量关系),自由尝试,这样才能产生不同的线段图。不同的线段图源于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思考。】

师小结:列表格、画线段图等都是很好的整理信息的方法,目的都是为了使我们理清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整理形式。

3.分析解答。

师:要求买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你是怎么想的?先独立思考并列式计算。先同桌交流解题思路,再集体交流。

集体交流的时候,让学生结合线段图或表格讲清思路。预设:

(1)思路:先求买1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再求买9千克需要多少钱。算式:18÷3=6(元),6×9=54(元)

(2)思路:先求9千克里面有几个3千克,再求买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算式:9÷3=3,18×3=54(千克)

学生交流思路和分步算式后,引导列出综合算式,并说说综合算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4.回顾反思。

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师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通常需要根据问题找到相关的条件,并且进行合理的简单整理,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正确的算式解答。这是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策略。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再次经历对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更清晰地体会分析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基本策略,积累丰富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活动三:巩固练习。1.教材45页第1题。

出示线段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每条线段表示什么,然后根据线段图表示的数量关系编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最后列式解答。

2.教材46页第2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情境图中的信息,将条件和问题整理到表格中,说一说表格中的每个数据表示的含义,然后列式解答。

3.教材46页第4题。出示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情境图,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同桌相互交流整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独立解答。4.教材46页第5题。学生独立解答,反馈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新颖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灵活整理信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避免机械地记忆和简单地模仿。】

活动四:反思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围绕整理信息的策略谈自己的收获。

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篇10

对于两步连乘应用题,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学生往往能根据个人生活经验或题中条件叙述的顺序,很容易想到一种解题方法,但对其它不同的解题方法容易忽略。而对于部分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在接触了多种解题策略后,思维容易混乱,缺乏条理性。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呈现学习内容,通过生活原型,唤起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思维。其次,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交流,在讨论、争辩中,展示自己的想法,反思自己见解,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补充,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要注重训练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完整的解题过程和解题思路,在说的过程中,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2

本节课主要是教学两步连乘的应用题。在教学时,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和研究点,我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本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从旧知引新知,让学生从两个一步应用题合成两步解答应用题。接着请学生根据题目的信息思考:要求买6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第一种解法是引导学生根据每个乒乓球2元,一袋5个乒乓球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解答。第二种解法是先引导学生根据一袋有5个乒乓球,有6袋乒乓球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解答。让学生分步列式的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2、学生自主的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的思维和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连乘应用题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而且学生普遍能讲出道理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的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应用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节课在分析应用题时,让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探索。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的发展。

在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且能一题多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少数学生由于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学习对他们来说,还有点困难,还有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3

新教材的特点是情景图比较多,颜色鲜艳、生动活泼,很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但我发现。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连乘和连除解决问题中,往往有一些条件隐藏在情景图中,往往学生也被图给迷惑,出现了一些学生不去审题,只拿出文字中的条件去计算。连乘和连除应用题他们当一步应用题来解决。于是我在教学中不是引着学生逐字逐句分析并解答应用题的,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主的探究和合作交流,“你自己试一试,然后小组讨论,你教一教不会的同学。”学生的思维和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连乘应用题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而且学生普遍能讲出道理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的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民主和学习氛围。每个问题的提出,先是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到两人商讨,然后小组交流,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教师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成功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设计者。面对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抽象难学的现状。变“简单的求钢笔的价钱”为解决“学生身边的体育用品”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喜闻乐见,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扶——半扶半放——放,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使全体学生都有所得。

解决问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节课在分析应用题时,让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议论、去争辩、去探索。例如:如何购买钢笔等。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的发展。

《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4

本课主要教学两步连乘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利用已知条件进行不同组合,不仅需要学生去搜集信息,更要学生去选择信息,去分析信息,找到有关联的信息,从而确定可以先求出什么,再去求什么。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鼓励学生在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探索不同的解题思路,进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列式解答,并反馈。最后再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找出两种方法的异同。由于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因此对于计算的结果我并不是很看重,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重点关注他们能否将自己的思路表达清楚。

在回顾解题过程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说说对两步连乘实际问题的一些感受,自主归纳方法。

在后面的练习中,也是重点要求学生找出有联系的条件,说说可以先算出什么,怎样算。一共可以找出几种不同的方法。另外,在反馈时,要求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含义,如果说不出实际含义,那那个算式就没有实际意义。在一系列题目的训练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已经有了提升,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思路,在说的过程中,也能发现存在的问题,课堂氛围活跃。通过练习,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的体验,体会了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通过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的思维和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连乘应用题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而且学生通过练习,也能讲出道理,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了每一个环节,大胆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课堂参与度高。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

在本节课教学中,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前置研究不够简单、开放,教学语言不够精练、规范,板书不够漂亮,在教学中还没有真正扮演好“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的角色,课堂纪律有些混乱等。这些都将是我今后教学中还有待努力的。

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篇11

教学内容:第五册 P43例题和试一试想想做做1---4

教学目标:

1、经过探索与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画线图表示和分析数量问题,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变式题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一、谈话

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班上谁平时最讲究卫生,衣着最整洁吗?(不提漂亮,避免学生盲目攀比),确实,衣着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件重要事情。那么,××同学你知道吗,你的衣服是谁给你买的呢?你知道它们的价格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个有关衣服的问题。(板书:实际问题)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出数学问题,既自然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1)课件出示妈妈带芳芳买衣服的情景

衣服标价28元,营业员阿姨说:“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

问:从上面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想想芳芳的妈妈对营业员会说什么?(出示问题)”一套衣服“的意思是什么?

(2)在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时,有许多能干的小助手,它们的作用可大呢。今天,老师就请来了一位,它的名字叫线段图,我们可以先用一条线段(长短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表示裤子的28元(师边说边画)那么表示上衣的价钱的线段该画多长呢?(同桌讨论)为什么?

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在书上画。要求一套衣服要多少钱,也就是求裤子和上衣的价钱一共是多少元,那么该怎样表示这个问题呢?可以这样表示(师生边说边板演)

(3)现在线段图画完了,你能指着线段图说说每一部分的意思吗?

(1)学生根据教学情境,说说了解到的有关信息,加深对题意的理解。

(2)学生根据题意,同桌进行讨论,弄清上衣和一套衣服的价钱该怎么表示,并将线段图补充完整。

(3)结合线段图说说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2、教学试一试

3、比较

(4)这个问题需要几步计算解决?你会解答吗?写在自己的随堂本上。(若有困难,可以与同桌讨论后再做。)

(5)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有不同的算法吗?若有,则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说说”1+3“和”28×4“表示的意思,若没有则不教学第二种解法。

(1)芳芳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她问阿姨: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你能帮她解决吗?

(2)先看线段图,问题改了,线段图要不要改?怎样改呢?你能说出要改的是哪部分吗,师画线段图。

(3)在随堂本上独立解答。

(4)交流:你是怎么做的呢?怎么想的?(注意引导学生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5)有不同的解法吗?(没有别的解法则不讲另外的解法)

上面这两道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师补充出完整课题。

(4)学生独立解答或讨论后解答,全班交流

(5)学生交流自己的解答过程,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学生交流不同的解法

(1)思考怎样解答芳芳的问题。

(2)用线段图表示题意

(3)独立解答。

(4)有序地说说自己的想法和解答的过程。

(5)交流不同的解法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三、应用拓展

四、小结全课布置作业

1、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说说要求的问题,独立解答后再交流

根据已知的信息,你能求出什么问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说图意后,独立解答

交流时,说说怎么想的(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3、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图,从中你得到哪些信息?要求我们做什么?你打算怎么办?独自填表,全班集体订正

4、补合适的条件

湖中黑天鹅有24只,,

白天鹅和黑天鹅共有多少只?

(1)补充一个条件:成为一步计算的问题

(2)补充一个条件:成为两步计算的问题

5、根据情境图,编一道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素材:雅典奥运会上,罗马尼亚获得金牌8枚,中国获得金牌32枚)

(1)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作业想想做做第4题

1、先说出要求的问题,再独立解答、交流

2、说图意后,独立解答交流

3、交流题中的信息,填表后,集体订正

4、同桌一人补合适的条件,另一人再说出算式

5、口头编出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列式,鼓励编不同的题

学生交流感受,

完成课堂作业

教学设计说明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用线段图对信息进行再加工,帮助分析、理解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方法。

2、强调与他人合作交流,重视思维与表达的有序性

3、鼓励解题方法多样化,但不强求一题多解。

上一篇:主持人大赛决赛主持词下一篇:《阿甘正传》观后感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