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传节录阅读及答案(通用10篇)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又精方药。……
太祖①闻而召佗,佗常在左右,太祖苦头风②,每发,心乱目眩。佗针膈,随手而差③。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④,考验首服⑤。”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⑥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疆,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疆死也。”
注释: ①太祖:曹操的庙号。 ②头风:脑神经痛。 ③差:音chài,同“瘥”,病愈。 ④传付许狱:解押送给许昌的监狱。 ⑤考验首服:考问认罪。 ⑥考竟:判决。这里指处死。
7.与“索火烧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何陋之有 B.悍吏之来吾乡
C.怅恨久之 D.蔽林间窥之
8.曹操杀死华佗最根本的原因是(2分)
A.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
B.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
C.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
D.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佗久远家思归远 :②数乞期不反数:
③出一卷书与狱吏与:④此可以活人 活:
10.翻译下列句子。(3分)
(1) 天下当无此鼠辈耶?(1分)
译:
(2) 吏畏法不受,佗亦不疆,索火烧之。(2分)
译:
参考答案:
7.D 8.D
9. ①远 :远离 ②数:屡次,多次 ③与:给 ④活:使……活,救活
10.(1) (1分) 天下会没有这种(无能)鼠辈吗?用反问句式即可。
(2) (2分)狱吏畏惧法律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勉强(强求),要来火把书烧了。
参考译文:
华佗字元化,东汉沛国谯县(在今安徽省亳县)人。曾经到徐州去求学,通晓几种经书,懂得养生的方法,还精通医方药物。 ……
曹操听说后把华佗召来,让他经常在身边侍候,曹操因为头疼感到痛若,每当头疼发作,惊慌意乱,眼睛昏花。华佗用针扎(曹操)胸部膈穴,随着手的转动,头就不疼了。
华佗手到病除的绝技,大都属于这一类。然而本是读书人,(却)被人看作用医术为职业,华佗心上常常懊悔。后来,曹操亲自处理国事,使得病情加重,让华佗专门为自己看病。华佗说:“这病近乎难以治好,不断地进行治疗,可延长些寿命。”华佗长久远离家乡,很想
华佗拜了师,师傅说:“这里有许多病人,你就一边专心伺候,一边留心观察每个病人病情的变化和用药的情况。”因此,在三年里,他学到了不少知识。
暑去寒来,又是三年,一天,华佗正在读书,忽然有人跑来说:“师傅病了,你快去看看!”华佗连忙跑去,只见师傅两眼紧闭,手脚僵硬。他摸摸师傅的额头,又按按师傅的脉搏,然后笑着说:“师傅无大病,自会好的。”人们都责怪华佗不懂医道。就在这时,师傅突然坐起来哈哈大笑说:“华佗说得对,我是故意装病,试试你们的本领。”众人听了,个个惭愧,不得不佩服华佗的本领。
有志者事竟成。华佗终于学得一手好医术,辞别了师傅下山给人治病去了。
1、查字典。
“竟”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再查画。“竟”是结构。“竟”字有三种解释,在下面句子中取哪种解释?把英文序号填在括号里。
“有志者事竟成”的“竟”字应取()解释。
A、完毕B、从头到尾C、终于、一定
2、用简洁的文字回答。
(1)华佗学医是为了。
(2)“华佗给师傅治病”这件事说明。
(3)“有志者事竟成”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3、根据短文的主要内容,选择最合适的题目()。
A、给师傅治病B、师傅装病C、华佗学医D、神医华佗
参考答案:
1、J立(儿)6(9)上中下C
2、(1)解除病人的痛苦(2)华佗由于用心学习,已经懂得了医道(3)只要有决心下功夫,终究会把事情办成功
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武与副张胜及常惠等百余人俱。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乃引刀自刺。卫律惊,驰召医,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见为?”
(缩写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扯。
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候:拜。
C.而收系张胜
收:逮捕。
D.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解析:D项,阴:暗地里。
答案:D
7.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解析:一词多义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现象,平时要多掌握积累。第一组中第一个“会”是“适逢”的意思,第二个“会”是“一起”的意思。第二组中第一个“生”是“活”的意思,第二个“生”是“活着”的意思。
答案:D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空以身膏草野
A.使人止晋鄙军,留军壁邺B.其一人夜亡
C.单于壮其节D.欲因此时降武
解析:例句和A项中加点的词都是名词用作动词,B项中为名词作状语,C项中为意动用法,D项中为使动用法。
答案:A
9.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者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解析:根据文意,虞常不是射杀卫律,而是单于。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20~22题。(8分)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①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其后行诣相者②,曰:祭酒③,布衣诸生耳,尔当封侯万里之外。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久之,显宗④问固: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⑤超为兰台令史。后坐事免官。
(节选自南朝·宋 范晔《班超传》)
【注释】①久事笔研:以舞文弄墨为生。研,同砚。②相者:算命的人。③祭酒:先辈的意思。④显宗,东汉明帝的`庙号。⑤除,任命。
20.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不耻劳辱 ( ) (2)、尝辍业投笔叹曰 ( )
(3)、久之,显宗问固( ) (4)、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 )
2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
22.请结合选文中具体的语句,说说班超的性格特点。(2分)
参考答案:
20.(4分)①、对感到羞耻 ②、曾经 ③、凑足音节,无义 ④、用来
21.(2分)家中贫寒,他常常受官府所雇以抄书来谋生,日久,非常辛苦。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日:“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
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日:“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他日,论建都之事,伸淹日:“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帝问夷简,夷简日:“此仲淹迂阔之论也。”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且日:“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夷简怒诉日:“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殿中侍御史韩渎希宰相旨,请书仲淹朋党,揭乏朝堂。于是秘书丞佘靖上言日:“仲淹以一言忤宰相,遽加贬窜,况前所言者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乎?陛下既优容之矣,臣请追改前命。”明年,夷简亦罢,自是朋党之论兴矣。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日:“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泛爱乐善。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宋史·范仲淹传》,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母更适长山朱氏 适:出嫁 B.仲淹对益切 对:反对
C.所引用,皆朋党也 引:引荐 D.仲淹以一言忤宰相 忤:触犯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范仲淹对待吕夷简“刚”的一面是(3分)
①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②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
③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 ④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
⑤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 ⑥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A.①④⑤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仲淹从小志向远大,在艰苦的.境遇中,发愤苦读,学成为官后,把母亲从朱家接回,名字也由朱说改为范仲淹。
B.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在冬至这一天亲政,范仲淹极力反对,并上疏请求太后还政,从而受到贬官的处分。
C.范仲淹回朝为官后,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与宰相吕夷简展开了激烈的冲突,被吕夷简诬为拉帮结派,因而再次被贬。
D.范仲淹遭贬谪后,侍御史韩渎与秘书丞余靖继续对他展开攻击,韩渎认为要追查范仲淹拉帮结派的问题,余靖也认为对范仲淹的处置过轻。
11.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3分)
▲
(2)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3分)
▲
(3)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3分)
▲
8.B(对:奏对)
9.A(②不是针对吕夷简,⑥是说自己与吕夷简没有怨恨)
10.D(余靖认为要宽恕范仲淹)
11.(1)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家世,就伤感流泪告别母亲.离开(家乡)到应天府。(“既”、“去”、“之”为得分点)
(2)吕夷简第二次入朝担任宰相,皇帝告诫范仲淹让他消除先前的怨恨。(“入相”、“谕”、“憾”为得分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和士开亦重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收埋骸骨,所见无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选自《隋书?隐逸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将讽朝廷 讽:劝说。
B.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德:道德高尚。
C.士谦罄竭家资 罄:尽
D.会葬者万余人 会:恰好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士谦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3分)
①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 ②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
③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 ④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
⑤吾家余粟,本图振赡 ⑥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士谦侍奉母亲以孝闻名,后来母亲去世,服丧时消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后来)赵郡王睿以德行举荐他,他借口有病而不接受。
B.李士谦遵循孔子、荀子重黍稷的习俗,每逢社日先摆上黍米饭。前来聚会的亲朋从士谦身上看到了君子的德行,自愧不如。
C.李士谦虽家境殷实,但厉行节俭,在乡里扶危救困,甚至对待有过失的人他也极尽体恤之心。
D.李士谦为人处世多积阴德。他把阴德比作耳鸣,意思是阴德只能心知,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反映了他高尚的道德风范。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5分)
译文:
⑵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5分)
译文:
4.D(会:聚合)
5.C(①句是赞颂李士谦遵循古人的.遗风,②句是说李士谦躬行节俭。)
6.B(每到社祭日,李氏家族一定举行大宴,竭尽欢乐。曾经有一次在士谦住所聚会,面前满是丰盛的食物,士谦却先为堂房亲属摆出了黄米)
7.(10分)
⑴他的家僮曾经抓住偷他家粮食的人,士谦宽慰那人说:“穷困致使你这样,从道理上讲不应该责备你。”马上(就)叫家僮放了小偷。(给分点:“执”“ 慰谕”“ 义”“ 相”“ 遽”5分)
⑵同乡人整理了他的事迹,到尚书省请求先生的谥号,事情被搁置不予理会,于是大家共同在他的墓前树立了石碑。(给分点:“条”“ 行状”“ 诣”“ 寝”“ 于”5分)
参考译文:
李士谦,字子约,是赵郡平棘人。幼年丧父,因侍奉母亲孝顺而闻名。十二岁时,北魏广平王元赞征召为开府参军事。后来母亲去世,服丧时消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后来)赵郡王高睿以德行科举荐他,他借口有病而不接受。和士开也看重他的名望,要劝说朝廷把他提拔为国子祭酒。士谦知道后,竭力推辞,得以作罢。
李家是豪门旺族,每年到春秋两个社祭日,一定举行大宴,竭尽欢乐,人人大醉,喧闹不堪。曾经有一次在士谦住所聚会,面前满是丰盛的食物,士谦却先为堂房亲属摆出了黄米,对众人说:“孔子称黄米为五谷之长,荀卿也说吃东西先吃黄米、小米,古人所崇尚的东西,难道能违背吗?”老少都严肃起来,退席后相互说:“见到君子以后,才发现我们这些人的道德不够高尚。”士谦家里财富很多,对待自身很节俭,常常致力于救济施舍,家乡有无力办丧事的人家,士谦就赶过去,缺多少供应多少。有兄弟间分财产不均,以致互相诉讼的,士谦听说后,就拿出自己的财产,补给分得少的,使他和分得多的相等,兄弟惭愧恐惧,相互推让,终于成了善人。有一次别人的牛闯进他家田里去,士谦把它牵到荫凉处饲养,比主人饲养得还好。望见有人偷割他家的庄稼,他就不出声地躲开。他家的僮仆曾经捉住偷他粮食的人,士谦安慰那人说:“穷困使你这样,再没有责怪你的道理。”叫人马上将其放了。
后来李士谦拿出几千石粮食借贷给同乡人,正赶上收成不好,借贷人家无法偿还,都来表示道歉。士谦说:“我家的余粮,本来就是打算救济用的,哪里是为求利的呢!”于是叫来所有的借债人,为他们摆设酒食,当着大家烧了借契,说:“债了结啦,请不要放在心上了。”让大家放心离开。第二年大丰收,借债人家争着来偿还,士谦拒绝了,一点也没收下。到春天,又拿出粮种,分给贫穷人家。赵郡的农民感激他,抚摩自己的子孙说:“这是李参军留下来的恩惠啊。”有人对李士谦说:“您的阴德多。”士谦说:“所谓阴德是什么?就像耳鸣,只有自己听到,别人都不知道。现在我所做的,您都知道了,哪里算什么阴德!”
苟攸①字公达。祖父昙,广陵太守。攸少孤。及昙卒,故吏张权求守昙墓。攸年十三,疑之,谓叔父衢曰:“此吏有非常之色,殆②将有奸!”衢寤③,乃推问,果杀人亡命。由是异之。何进④秉政,征海内名士攸等二十余人。攸到,拜黄门侍郎。董卓⑤之乱,关东兵起,卓徙都长安。攸与议郎郑泰、何顒、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曰: “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毅、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⑥之举也。”事垂就而觉⑦,收颐、攸系狱,颥忧惧自杀,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三国志 魏书》)
[注]①本文涉及到的与荀攸有关的人物有:荀攸的祖父叫荀昙,叔父叫荀衢。②殆:大概,恐怕。③寤:醒悟。④何进:东汉灵帝时大将军。⑤董卓:东汉灵帝时前将军、并州牧。⑥桓、文:齐桓公、晋文公,春秋时霸主。⑦事垂就而觉:事情接近成功的时候被发觉了。
译文:
荀攸字公达,是荀或的从子。他的祖父荀昙,任过广陵太守。荀攸小时候就成了孤儿。等到荀昙去世,原先的属吏张权要求看守荀昙的坟墓。苟攸当时只有十三岁,对张权感到怀疑,对叔父萄衢说:“这个小吏神色不正常,恐怕会有奸诈!”荀衢醒悟过来,就推究追问张权,果然他是杀了人逃出来的。因此大家都认为荀攸不同寻常。何进执掌国政,征召国内的著名人士荀攸等二十多人。荀攸到朝廷后,被授任黄门侍郎。董卓作乱时,关东讨伐他的义兵兴起,董卓将京都迁移到长安。荀攸和议郎郑泰、何颐、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人谋划说:“董卓暴虐无道,超过了桀纣,天下的人都怨恨他,虽然他拥有强大的军队,实际上他不过是一个匹夫罢了。如果现在我们直接刺杀董卓来告慰百姓,然后据守散山、函谷关,辅佐王命,号令天下,逭可是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壮举啊!”事情快要成功时被发觉,董卓把何驳、荀攸抓起来关进监狱裹,何颐忧虑害怕自杀了,苟攸言谈吃喝都和往常一样,正逢董卓死去,他才幸免一死。
1、结合上下文,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董卓无道,甚于桀、纣 于:
②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 以:
2、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
3、根据本文内容,你认为荀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
1、于:至于 以:而,来。
2、这个过去的官员脸色不正常,恐怕会有奸诈。
李文耕,字心田,云南昆阳人。家贫,事亲孝,服膺宋儒之学。嘉庆七年进士,以知县发山东,假归养母。母丧,服阕,补邹平。到官四阅月,不得行其志,引疾去。以官累,不得归。十九年,大吏闻其干略,起复补原官。
在邹平五年,治尚教化。民妇陈诉其子忤逆,文耕引咎自责,其子叩头流血,母感动请释,卒改行。听讼无株累,久之,讼者日稀。善捕盗,养捕役,使足自赡,无豢贼,数亲巡,穷诘窝顿①。尝曰:“治盗必真心卫民,身虽不能及者,精神及之,声名及之。”终任,盗风屏息。课诸生,亲为指授,勉以为己之学,民呼李教官,又呼为李青天。调冠县,迁胶州,浚云、墨二河。道光二年,擢济宁直隶州,未之任,巡抚琦善特荐之,宣宗夙知其名,即擢泰安知府。
调沂州,立属吏程课,谓:“官不勤则事废,民受其害。教化本于身,能对百姓,后然可以教百姓。”属吏皆化之。沂郡产檞树,劝民兴蚕,建义仓备荒,捕盗如为令时。
五年,迁浙江盐运使,未几,调山东。时盐业疲累,充商者多无籍游民。文耕知其弊,请分别徵缓,以纾商力。责富商领运,不得因引滞贱价私卖,课渐裕。七年,擢湖北按察使,复调山东。严治胥役,诈赃犯辄置重典。断狱宽平,责属吏清滞狱,数月,积牍一空。谓:“山东民气粗而性直,易犯法,亦易为善,故教化不可不先。”
居三岁,调贵州。州县瘠苦,希更调,不事事。适权布政使,请以殿最②为调剂,俾久任专责成。贫民艰生计,重利而薄伦常,撰文劝导,曰家喻户晓篇。十三年,休致归。
文耕平生以崇正学、挽浇风为己任,在山东久,民感之尤深,殁祀名宦。
(选自《清史稿·李文耕传》)
【注】 ①窝顿:盗匪多的地方。②殿最:古代官吏每三年一次的考绩,“殿”指政绩差,“最”指政绩好。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以知县发山东 发:出发
B. 穷诘窝顿 诘:查问
C. 责属吏清滞狱 狱:案件
D. 重利而薄伦常 薄:轻视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李文耕“崇正学、挽浇风”的一组是( )(3分)
①服膺宋儒之学 ②治盗必真心卫民 ③故教化不可不先 ④劝民兴蚕,建义仓备荒 ⑤断狱宽平⑥撰文劝导,曰家喻户晓篇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文耕母亲去世后,守孝期满,被任邹平知县。但他觉得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称病离职。因为辞官牵累,又不能回家。巡抚大吏听说他有才干重新起用他补任邹平知县。
B.李文耕治理注重教育感化。有个妇女控告儿子忤逆不孝,李文耕把错误归到自己身上,责备自己,妇女的儿子叩头直到流血,他母亲深受感动,请求释放儿子,最终撤销了案子。
C.李文耕善于搜捕盗贼。他供养善于捉拿盗贼的差役,让他们生活富足,不受盗贼的引诱利用,并多次亲自巡查。结束任职时,邹平地区的盗贼踪迹消失。
D.李文耕调任浙江盐运使,当时浙江盐业不振,充任盐商的多半是无业游民。他就责令富商领盐到家,不准以积压为借口贱价私卖,盐税才渐渐充裕。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听讼无株累,久之,讼者日稀。
⑵课诸生,亲为指授,勉以为己之学。
4、A(发:派遣)
5、C(②句是说李文耕善于治理盗贼。④句是说李文耕鼓励百姓养蚕,建造义仓防备荒年。⑤句是说李文耕断案宽容平和。)
6、D(当时盐业不振的不是浙江,而是山东。)
7、⑴李文耕审案不搞株连,时间长了,打官司的人日渐减少。
(讼,案件,1分;株累,株连,1分;日,日渐,一天比一天,1分;句意符合文意2分。)
⑵李文耕教儒生们读书,亲自给他们指导讲授,用“为自己读书”劝导他们。
(课,教授,1分;勉,劝导,1分;“勉以为己之学”状语后置句,1分;句义符合文意2分。)
【文言文翻译】
李文耕,字心田,云南昆阳人。家庭贫困,对父母有孝心,衷心信奉程朱理学。嘉庆七年考中进士,凭借知县的身份被派遣到山东,请假回家奉养母亲。母亲去世后,守孝期满,被任邹平知县。到官任过了四个月,由于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称病离任。因为辞官牵累,不能回家。嘉庆十九年,巡抚大吏听说他的才干和谋略,起用他重新补任邹平知县。
在邹平五年,李文耕治理注重教育感化。有个妇女控告儿子忤逆不孝,李文耕把错误归到自己身上,责备自己,妇女的儿子叩头直到流血,他母亲深受感动,请求释放儿子,最终撤销了案子。李文耕审案不搞株连,时间长了,打官司的人日渐减少。李文耕善于搜捕盗贼,他供养善于捉拿盗贼的差役,让他们生活富足,不受盗贼的引诱利用,多次亲自巡查,到贼多的地方去查问追究。他曾经说:“治理盗贼一定要真心保护百姓,自己即使不能亲自做到,精神方面要达到,声望影响要达到。”结束任职时,邹平地区的盗贼踪迹消失。李文耕教儒生们读书,亲自给他们指导讲授,用“为自己读书”劝导他们,百姓都尊称他为“李教官”,又称他为“李青天”。调任冠县知县,不久升迁到胶州,疏浚了云河和墨河。道光二年,李文耕又升任济宁直隶州,还没有到任,巡抚琦善特向朝廷推荐他,宣宗早就听说李文耕的名声,就提拔他出任泰安知府。
调任沂州,李文耕订立下属官吏的学业课程,说:“官员不勤奋,政事就会荒废,百姓受伤害。政教风化应该从自身做起,然后才能认真对待百姓。”下属官吏都得到教化。沂郡产檞树,李文耕鼓励百姓养蚕,建造义仓防备荒年,搜捕盗贼跟做县令时一样。
道光五年,李文耕调升浙江盐运使,不久,调回山东。当时山东盐业不振,充任盐商的多半是无业游民。李文耕查知其中弊病,请求朝廷准许缓征盐税,来缓解盐商的.压力。他责令富商领盐到家,不准因为借口积压而贱价私卖,盐税渐渐充裕。道光七年,他升任湖北按察使,不久又调回山东。他严肃整治官吏差役,对讹诈贪赃的人犯就用严厉的法典进行处置。李文耕断案宽容平和,他责令属官清理积压的案子,几个月后,积压的卷宗就清理得干干净净。
过了三年,李文耕调任贵州。州县官吏由于地方瘠苦,都希望调换职位,不积极做事。恰好李文耕暂且代理布政使,请求朝廷用官员考绩作为调剂官员的标准,使他们能长时间地专心于自己的职责。贫苦百姓生计艰难,看重利益却轻视伦理纲常,他就写文章规劝开导,文章的名字叫《家喻户晓篇》。道光十三年,李文耕退休回到故乡。
张爱玲传
从1 94 3年在英文月刊< -十世纪》上发表《中国人的生活与时装》开始,张爱玲算是步入文坛了。但《-十世纪》是洋人的文坛,张爱玲不是林语堂,不论就感受性而言,还是就对中文的喜爱程度而论,她的中国情结都要比后者深得多,她不能满足于那种轻松的介绍方式。虽然三年没碰中文,她肯定还是不能、也不甘把洋人设想成她的主要读者,何况她自小就钟情于小说,心心念念于那个更广大的想象空间。洋人要看而比较容易看懂的是介绍性的文字,小说对于他们显然是更费解的。所以就在“卖”洋文行情很不错的时候,她挟着她的《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去叩上海文坛的门了。而且一旦在中国文坛上站稳了脚跟,张爱玲便与西文杂志挥手作别。
不知是因为以往投稿漫长的等待令她感到不耐,还是她学会了一点人情世故,抑或她已经有了足够的自信,总之这一次怀着对成名急切渴望的张爱玲没有将作品投进邮筒,听任它到编辑大人的案上去碰运气。她宁可去“面试”。经母亲这一系的亲戚、园艺家黄岳渊的介绍,她带着稿子拜访了《紫罗兰》杂志的主编周瘦鹃(周瘦鹃笔名紫罗兰庵主人,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性作家)。
此次相会,二人谈得甚是融洽。张爱玲待人接物时给人“夹生”之感,但她在长辈面前似乎要松弛一些。她尝自言一向对年纪大的人感到亲切,对年岁相当的人稍微有点看不起,对小孩则是尊重与恐惧。这一回她在周瘦鹃面前虽是执礼甚恭,却也还自如。让张爱玲高兴的却是这位主编对她奉上的小说十分欣赏。还未读正文,光看了篇名《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周瘦鹃便称名字起得好,大约他闻到了传统小说的气息。
周瘦鹃的直觉没有错,将两篇小说一气读完,他更可以相信这一点。它们与强调严肃性、
思想性,鄙薄娱乐性的新文学大异其趣,从取材同可读性看似乎倒是与鸳鸯蝴蝶派小说不无相通之处。难得的是周瘦鹃于坚守旧式趣味之外还是个鉴赏力较高的人,他通洋文,翻译过西洋小说,是旧丈人圈子中为数不多的对西方文学有所了解的人之一,他不仅看出张的小说有《红楼梦》的影子,而且看出张在写作中受到毛姆的影响,且断言它们可与毛姆的小说媲美。周瘦鹃很快拍板:两篇小说都用。
虽然张爱玲的“二炉香”并没有立即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但是文艺圈内却有不少有心人由此注意到这位后起之秀,《万象》主编柯灵即是其一。就在此时,张爱玲自己找上《万象》编辑部来了。张带来了她的一部小说,请柯灵看一看,这就是之后登在《万象》1943年8月号上的《心经》。
几乎与《心经》发表的同时,张爱玲的另一篇小说《茉莉香片》在《杂志》上登了出来。
在此后两年左右的时间里,使张爱玲青云直上,风靡上海滩的诸家刊物中,不惜血本、出力最多的,首推《杂志》。对《杂志》助她成名,她投桃报李,把最得意的小说都绘了《杂志》。
在小说赢来满堂彩之后,张爱玲又开始亮出她的另一样拿手戏一一散文,并且立即打响。
她将《洋人看京戏及其它》《更衣记》,投给当时名噪一时的散文半月刊杂志《古今》,很快在8月、9月登了出来。
《古今》可说是男人的天下,张爱玲很可能察觉该杂志的种种气味与自己的性情不相投,
而且纵能跻身其间,它亦不能让自己昂首鹤立,独上青云。所以两篇文章之后,《古今》再不见张爱玲的名字,她转向了苏青办的散文小说月刊《天地》。
由此我们约略可以看出张爱玲对刊物杂志取舍的标准了:档次高,实力强之外,还要加上志趣相投,肯于让她在上面唱大轴戏,虽非同仁杂志于她却有同仁杂志的意味。《杂志》《天地》遂成为与她关系最密切的两家刊物。
值得注意的是,在沦陷时期的上海这个特定的时空里,文坛的方方面面,代表不同政治倾向、不同文学趣味的各个文学圈子似乎都是顺理成章地接纳了这位新人,而且均不吝于褒奖。我们大致可以说,《紫罗兰》代表了鸳鸯蝴蝶派的趣味,《古今》承袭了周作人、林语堂的“闲适”格调,《万象》坚持着新文学人道主义、现实主义的传统,对“新文艺腔”大张挞伐的《杂志》则想走纯文艺的路线,而它们竞一致对张爱玲表示推许。在新文学史上,这样的情形即使不是仅见,也肯定是少见的。 (摘编自余斌《张爱玲传》)
相关链接
①以前我
一直这样想着:等我的书出版了,我要走到每一个报摊上去看看,我要我最喜欢的蓝绿的封面给报摊子上开一扇夜蓝的小窗户,人们可以在窗口看月亮,看热闹。我要问报贩,装出不相干的样子:“销路还好吗?一一太贵了,这么贵,真还有人买吗?”呵,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张爱玲《<传奇>再版序》)
②张爱玲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余斌《张爱玲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在作者看来,张爱玲有着浓厚的中国情结,因此无论是对文学作品的感受性,还是就中文的喜爱程度而论,张爱玲都胜过林语堂。
B.借助母亲一系亲戚黄岳渊的引荐,张爱玲得到了作家周瘦鹃的赏识,他认为张爱玲的小说虽然在思想性上有欠缺,却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C.在生活中张爱玲性格孤傲,待人接物时给人“夹生”之感;在艺术中,她又是悲天悯人,通晓人情世故,她的人生中充斥着矛盾。
D.张爱玲虽然依靠《紫罗兰》在文坛初露锋芒,但之后却青睐《杂志》《天地》等刊物,这体现了她善于鉴别、特立独行的处世方式。
E.在40年代上海沦陷区这个特定的时空里,张爱玲红极一时,与晚年的孤寂形成两种极端的状态,而她都能以包容的心态泰然处之。
(2)张爱玲的作品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链接材料①这段话好在哪里?请从内容和语言表达的角度加以赏析。(6分)
(4)本文着重讲述了张爱玲早年成名的经过,你认为张爱玲的成名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加以探析。(8分)
答案:
1 (25分)
(1)(5分)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B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6分)
①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又深受外国文化的影响。作品中有《红楼梦》的影子,可与毛姆相媲美;②生动而具有浪漫的娱乐精神,与鸳鸯蝴蝶派小说有相通之处;③作品通达人情世故,深刻而又犀利,折射了对现实的怜悯和无奈。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3)(6分)
①表现出张爱玲早年渴望成名的天真,也体现了她的浪漫情怀;②关于“出名要趁早” “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等看法,显示出她对人生的思考,也能引发读者的共鸣或反思;③文字轻松俏皮,三个“我要”,“装出不相干的样子”问报贩的话,“呵”“呀”等语气词的运用,都使文字别具特色。(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4)(8分)
谢庄字希逸,陈郡阳夏人,太常弘微子也。年七岁,能属文,通《论语》。及长,韶令美容仪,太祖见而异之,谓尚书仆射殷景仁、领军将军刘湛曰:“蓝田出玉,岂虚也哉!”初为始兴王浚后军法曹行参军,又转随王诞后军谘议,并领记室。分左氏《经》《传》,随国立篇。制木方丈,图山川土地,各有分理,离之则州别郡殊,合之则宇内为一。元嘉二十七年,索虏寇彭城,虏遣尚书李孝伯来使,与镇军长史张畅共语,孝伯访问庄及王徽,其名声远布如此。二十九年,除太子中庶子。时南平王铄献赤鹦鹉,普诏群臣为赋。太子左卫率袁淑文冠当时,作赋毕,赍以示庄;庄赋亦竟,淑见而叹曰:“江东无我,卿当独秀。我若无卿,亦一时之杰也。”遂隐其赋。
上始践阼,欲宣弘风则,下节俭诏书。庄虑此制不行,又言曰:“诏云‘贵戚竞利,兴货廛肆者,悉皆禁制’。此实允惬民听。其中若有犯违,则应依制裁纠;若废法申恩,便为令有所屈。此处分伏愿深思,无缘明诏既下,而声实乖爽。臣愚谓大臣在禄位者,尤不宜与民争利,不审可得在此诏不?拔葵去织,实宜深弘。”
五年,又为侍中,领前军将军。于时世祖出行,夜还,敕开门。庄居守,以棨信或虚,执不奉旨,须墨诏乃开。上后因酒宴从容曰:“卿欲效郅君章邪?”对曰:“臣闻蒐巡有度,郊祀有节,盘于游田,著之前诫。陛下今蒙犯尘露,晨往宵归,容恐不逞之徒,妄生矫诈。臣是以伏须神笔,乃敢开门耳。”
时北中郎将新安王子鸾有盛宠,欲令招引才望,乃使子鸾板庄为长史,府寻进号抚军,仍除长史、临淮太守。未拜,又除吴郡太守。庄多疾,不乐去京师,复除前职。泰始二年,卒,时年四十六,追赠右光禄大夫,常侍如故,谥曰宪子。所著文章四百余首,行于世。
(节选自《宋书·谢庄传》)
【注】①廛肆:市上堆放货物的店铺。②棨信:古代出入门禁、关口是所持的凭证。③板:板授,以板刻的形式委任下属官员。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索虏寇彭城 寇:侵犯
B.作赋毕,赍以示庄 赍:送给
C.卿欲效郅君章邪 效:模仿
D.欲令招引才望 望:盼望
解析 D项,望:声望,这里指有声望的士人。
答案 D
10.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谢庄恪尽职守的一组是 ()
①蓝田出玉,岂虚也哉。②分左氏《经》《传》,随国立篇
③我若无卿,亦一时之杰也 ④庄虑此制不行,又言。
⑤执不奉旨,须墨诏乃开⑥乃使子鸾板庄为长史
A.②③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⑥
解析 ①是太祖见到谢庄气质不凡、仪表俊美的赞叹之辞;③是袁淑看到谢庄所作的赋后对其文学才华的`称赏;⑥是皇上让刘子鸾委任谢庄为长史。
答案 C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庄心灵手巧,曾制作一丈见方的木板,画出各地的山川地貌,各有条理脉络,将木板分离开来就是一个个各不相同的州郡,并在一起就是全天下的地图。
B.李孝伯做使臣时,曾向镇军长史张畅问起谢庄和王微的情况,说明谢庄在当时就已经声名远扬。
C.皇上即位之后颁布节俭诏书,谢庄深谋远虑,强调如果颁布诏书,就应该严格执行,不能施恩宽宥。
D.谢庄多病,不愿意前往京城就任,因此皇上又让他改任原来的官职,继续做吴郡太守。
解析 谢庄多病,不乐意离开京城,因此又被授任为原来的官职,没有去担任吴郡太守。
答案 D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愚谓大臣在禄位者,尤不宜与民争利,不审可得在此诏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居守,以棨信或虚,执不奉旨,须墨诏乃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愚陋地认为,享有俸禄和地位的大臣,尤其不应该和百姓争夺财利,不清楚在诏令里有没有这样的说法?
(2)谢庄留守京城,认为进出宫门的凭证或许是假的,坚持不遵从口头的命令,一定要有皇上的亲笔诏令才开城门。
【参考译文】
谢庄字希逸,是陈郡阳夏人,是太常谢弘微的儿子。谢庄七岁时,就能写文章,通晓《论语》。到长大以后,气质美好,容颜仪表也很美,太祖见到他感到他非同寻常,对尚书仆射殷景仁、领军将军刘湛说:“蓝田能生出美玉,这哪里只是句空话啊!”谢庄最初做始兴王刘濬后军法曹行参军,又转随王刘诞任后军谘议,并兼任记室。谢庄还分析左氏《经》《传》,根据国别分立篇章。又制作方丈木板,画出各地山川地貌,各有条理脉络,分离开来就是一个个各不相同的州郡,并在一起就是全天下的地图。元嘉二十七年,索虏侵犯彭城,派他们的尚书李孝伯做使臣,与镇军长史张畅对话,李孝伯就曾问起谢庄和王微的情况,他的名声竟这样流布远方。元嘉二十九年,谢庄被拜为太子中庶子,当时南平王刘铄进献赤鹦鹉,皇上向全体朝臣下诏,要他们为鹦鹉作赋。太子左卫率袁淑文采在当代首屈一指,他的赋写成后,送去给谢庄看,谢庄的赋也已经写成,袁淑读了谢庄的赋感叹地说:“江东没有我,你将是一枝独秀。如果没有你,我也是一代人杰。”他于是把自己的赋收藏再也不拿出来了。
皇上刚刚登上帝位,想要弘扬风化,于是颁发诏书提倡节俭。谢庄担心这一诏令不能实施,又进言说:“诏令说‘贵戚追逐财利,建立店肆贩卖货物的现象,都应当禁止’。这样做实在符合百姓的要求。其中假如有违犯规定的,就应当按照法令予以制裁;假如不顾法令,施恩宽宥,那就使诏令有所改变。这种处置还希望皇上深思,不要因为英明的诏令已经颁布,而条文规定和执行的实际情况相背离。我愚陋地认为,享有俸禄和地位的大臣,尤其不应该和百姓争夺财利,不清楚在诏令里有没有这样的说法?古代循吏要家人拔除园葵、停止织布的义举,实在应当大大发扬。”
大明五年,谢庄又任侍中,兼任前军将军。那时候,有一次世祖出外巡行,夜晚回到京城,命令打开城门。谢庄留守京城,认为进出宫门的凭证或许是假的,坚持不遵从口头的命令,一定要有皇上的亲笔诏令才开城门。皇上后来在酒宴上随口讲起这件事时说:“你想仿效后汉的郅君章吗?”谢庄回答说:“我听说蒐猎巡狩有节制,郊天祀神有时令,不能耽溺于田猎玩乐,在前代圣王的训诫中有明确的记载。陛下现在冒着风寒,清晨外出,夜晚方归,恐怕或许有不逞之徒,有意矫诏欺诈,我因此恭敬地等待皇上的手令,才敢打开城门。”
【华佗传节录阅读及答案】推荐阅读:
《华佗治病》阅读答案附翻译12-03
华佗的故事06-10
名人故事:华佗09-19
如果我是华佗09-26
《汉书车千秋传》阅读答案及译文07-02
《旧唐书李商隐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07-04
五柳先生传阅读附答案06-29
爱迪生传(节选)阅读答案07-26
《名人传》名著阅读11-30
《名人传》名著阅读训练专题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