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ysqli_fetch_assoc() expects parameter 1 to be mysqli_result, boolean given in /www/wwwroot/wenshuyi.com/e/action/CCYip.php on line 71
农村初中的(精选8篇)

农村初中的

2024-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初中的(精选8篇)

农村初中的 篇1

【摘要】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家底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对身边人事物缺乏认真的观察和思考,因而他们的写作能力相当低下。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积累写作素材;

3、加强协作能力训练。

【关键词】提高;农村初中学生;写作能力

作文写作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家底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对身边人事物缺乏认真的观察和思考,因而导致他们的写作能力相当低下。害怕写作,“没有写的”“不知道写啥子”成为大多数学生的口头禅。为了完成任务,他们只好敷衍成篇。内容往往千篇一律,虚假不实;语言干瘪无生气;缺乏想象力。怎样才能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我在这里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认为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关键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写好作文的潜在动力,它能把学生“要我写”的观念转变为“我要写”的自主行为。针对当

前农村初中学生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的情况,我们要帮助学生克服写作的畏难心理,积极引导学生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培养写作兴趣。

首先,写熟悉的内容,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看出,传统的作文命题方式,难以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说真话,说实话。因此,作文命题应开放,在内容方面应该紧紧围绕农村孩子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事、物、景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有想表达的愿望,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表达出来的冲动。可以出一组作文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挑选一个来写。例如:《我的妈妈》 ;《我的爸爸》 ;《妈妈,我想对你说》;《老师,我想对你说》;或者干脆出一个半命题作文“《我的》”,让学生补充完整后再作文,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可以此精心设计游戏内容。游戏前,告诉学生要留意游戏的过程,注意同学的言行举此和表情,游戏后组织学生说过程,讨论从游戏中懂得的道理,学生玩得兴高采烈,自然就会谈得兴致勃勃,写起来就不难了,而且有兴趣了。在活动过程中,每个学生各有各的具体的想法、做法、结果就会获得不同的感受,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肯定各有千秋,各不相同。

其次,用鼓励性的评价给予学生的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只有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

会出现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我经常将写得好的作文拿到班上作为范文宣读。这样小作者的眼睛就会一亮,神情会高兴。把一些差生的作文修改好后在课堂上范读,就会激发他(她)对作文产生兴趣,产生写作的欲望。特别是能够激发作文学困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写”,从而由“怕写”向“要写”“乐写”迈步。

第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写作兴趣。如办好班级的习作园地,将学生作文中优秀的作文,甚至段、句贴在上面,供全班学生学习,品尝。选到的同学就会信心十足,继续努力,而没有被选到的会拼命努力的学习追赶别人。还可以鼓励并指导学生向相关报刊、杂志单位投稿发表。如学生习作《我的“怪”老师》《抢电视》、《做一朵花的知己》等在《天全教育》上发表后,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学生的写作兴趣倍增,打消了惧怕作文的疑虑,有的还主动交给老师修改。还可开展课前读报活动,让学生到讲台阅读自己的优秀习作。开展各式各样的竞赛活动,给他们更多的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我要写”的浓厚的兴趣和欲望,这样可以大面积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水平和文章质量。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积累作文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不可能写出好作文。观察有利于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更是写作素材积累的重要途径。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的需要有目

标,有顺序的观察事物。观察时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这样才能清楚、流畅、准确地把事物的真实面貌反映出来,这样的文章才能感动读者。

其次,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比如带领学生观看校园内的“上下楼道,请靠右行”“请勿喧哗”等警示语。并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其他学生的所作所为,学生们就会发现有的学生视而不见,上下楼道不分左右,过道时高声喧哗,相互追逐;有的学生特别遵守纪律。回到教室之后,学生们纷纷发言之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写出来,这样不仅顺利地完成了作文,而且同时也对学生起到了思想教育的作用,一举两得。

最后,引导学生积累写作材料。教师有针对性地要求学生积累一些写作必备的材料,如形形色色的人物、大大小小的事件、千变万化的景物以及情感、哲理都是写作必备的材料。还可以按学生自己的喜好积累其他方面的材料,如名人名言、优美文段或篇章、一些历史事件或故事、神话、传说等等。

3.加强写作能力训练

3.1从阅读教学中进行写作指导。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可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从写作的角度来对课文进行写作的分析和指导,让学生从课文中了解更多的写作基本知识、写作方法等。如朱自清《背影》中的开

头用的就是开门见山的写法,直接点题。这样,让读者感觉到简洁又直截了当。结尾时又和开头照应,用的是首尾照应的写法。又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碧绿的„„”一段,是对景物进行细致、多层次、动静结合的描写。还有其他课文中对人物、环境的描写等等。

3.2仿写名篇。仿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名篇具有用词准确规范、写人记事感染力强、写作特色显著等特点。仿写名篇,可帮助学生很快地吸收名篇中有价值的东西,有利于学生正确、快捷地进入写作正轨。我们使用教材中有不少名篇。教师可按不同的写作目的和要求,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仿写训练。如作文开头结尾的训练、写景写人的训练,等等。在开头和结尾写景方面,鲁迅的《故乡》的开头和结尾都写景,又首尾照应且情真意切,在深化主题方面起了很大作用。老舍《济南的冬天》在写景方面也非常突出,对学生进行写景训练不妨仿写这些名篇文章来练练。

3.3片断写作与整篇写作的训练。写作基本能力训练可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是片段作文练习。片段作文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写好片段作文是今后写好一篇完整文章的基础。片段作文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可以暂时不考虑整篇文章的主题、结构和布局等因素,也不求全,可单就人、事、景、物的某方面或局部做单一性的写作训练。如专门描写人的外貌、记一件事情的片段、写某一季节的特

定的景和物等。写作的字数、方式可不和统一要求。

其次是完整的作文练习必须做好两方面工作: 第一、主题思想的提炼。作文必须根据所给的题目或材料先定好主题思想。要做好这一点,需要同学们平时多关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每一件事、每一个人。一般而言,颂扬憧憬美好生活、弘扬高尚思想品德、批评不良行为等,都可作为初中学生写作文时考虑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当然,这些主题的形成都应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七年级语文上册《羚羊木雕》表达“家庭成员应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遇事多从对方立场作考虑” 的主题思想,就是从现实生活的感受中提炼出来的。如果平时学生多关注和思考生活,想想事件给了自己什么启发。那么,写作时要选定好主题思想就不难了。

第二、作文提纲的拟写。文章结构和材料的恰当运用能较好地表达主题思想。列提纲就能很好的做到这一点。文章要写多少段、各段写什么、用什么材料、哪里详写、哪里略写,等等,都用提纲的形式一一地列出来。先列出提纲,然后再写作文。经过这样经常性的训练,学生就容易把作文写好了。

当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和途径远远不只这些。作为一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为农村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农村初中的 篇2

一、研究概述

在浙江省教育厅统一安排下, 浙江省于2008年10月正式启动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工作, 全省12所高校的180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 浙江师范大学有174名大学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其中6名学生是信息技术教学论专业的研究生。在顶岗实习支教的过程中, 发现农村中学生的信息素养确实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因此, 针对农村中学生的信息素养问题, 信息技术顶岗实习支教小组做了关于农村中学生信息素养的调查, 并且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 调查对象

衢州农村地区的580名中学生。

(二) 调查内容和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 同时, 与部分农村中学生进行座谈, 并采取上课、观摩的形式对部分农村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

1. 问卷调查法

为了调查农村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现状, 实习小组制定了“中学生信息素养调查问卷”。根据国内外学者对信息素养的定义以及初中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该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模块, 根据每个模块的重要程度, 对其调查的情况设置不同的比重。

(1) 信息意识与情感模块:信息意识主要指学生是否敢用和想用信息技术两个方面, 信息情感主要指对于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和兴趣[2]。该模块占整个问卷比重的16.8%。

(2) 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学生应该具备的和已经具备的对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可以整体把握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情况。所以, 这部分在整个调查问卷中占很大的比重, 为37.9%。

(3) 信息伦理道德修养模块:该模块主要调查学生是否会在使用信息技术时有不良的道德行为, 是否拥有很强的道德意识, 该模块占整个问卷比重的21.5%。

(4) 信息基础设施模块:这个模块主要了解农村初中学校已经具备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情况以及这些设备是否已经投入使用。该模块占23.8%。

本次调查共发放580份问卷, 调查的地区覆盖了衢州的80%农村初中学校。经过统计, 共收回有效问卷532份, 占问卷总数的91.7%。

2. 座谈法

为了进一步了解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顶岗支教实习小组每个成员都分别和所在的学校教师以及学生进行了座谈, 了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和疑惑。

3. 观察法

信息技术教学论专业的顶岗支教实习小组成员被分别派到了衢州地区各个农村中学, 深入到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第一线, 了解学校的硬件配置, 亲自到课堂讲授, 对课堂教学现场情况有了确切的考察。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根据问卷设置的模块, 分别从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技术基本技能、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以及信息基础设施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信息意识与情感

从表1可以看出, 84.5%的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程, 88.5%的学生喜欢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 87.3%的学生喜欢上网, 91.4%的学生喜欢接受新鲜的前沿的技术, 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学生对新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极大的热情。48.3%的同学喜欢主动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51.7%的同学不喜欢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表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具有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意识。综合表明, 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有很大的积极性, 好奇心。

(二) 信息技术基本技能

从表2可以看出, 农村中学生经常上网的人数较少, 上网查资料的、制作网页的、了解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人数较少, 还不具备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

从表3可以看出, 很大一部分学生在上网的时候经常聊天和打游戏 (分别占到83.2%和54.3%) , 但仍有一部分同学会看网页、查资料、学习办公 (Office) 软件, 但是所占比例不大, 了解和使用电子商务的更是寥寥无几, 这说明学生们利用网络来为自己服务的途径比较单一, 还没有认识到网络无穷无尽的资源, 没有做到利用网络资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三) 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从表4可以看出, 在是否会在网络里骗人、骂人这个项目里, 选择“会”和“偶尔”的同学比例分别占到23.3%和40.3%, 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在上网时出现了不道德的骂人、骗人的行为, 在是否会尊重个人隐私和是否会尊重信息产权项目里, 选择“偶尔”和“不会”的较多, 这说明大部分学生缺乏对信息伦理道德的认识和理解, 还不具备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没有形成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意识, 是非观念比较淡薄。

(四) 硬件设施

学校的相关硬件设施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基本技能的重要物质保障。

从表5的数据可以看出, 绝大多数学校拥有计算机, 并且数量在100台左右, 但是, 据到各个农村中学里顶岗支教实习的教师反应, 学校虽然有很多计算机, 但是学生实际能够使用的只有50台左右, 很多班级人数都在50人以上, 有的达到70人, 上课时并不能满足人手一台计算机, 并且大部分的配置比较落后, 一般都是128M的内存, 网速相当慢, 当上课时出现网络不顺畅的时候, 经常会出现学生砸键盘、摔鼠标、敲计算机的现象, 整个课堂的局面无法控制。

三、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 学校硬件设施有待提高

虽然计算机的数量较多, 但是学生实际使用的较少, 还不能够满足人手一台;课时安排较少, 计算机配置已经落伍, 一般都是128M的内存, 计算机的硬件设施有待更新和升级。

(二) 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不够重视

据了解, 许多教师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奖励和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 当学生语、数、外科目考试成绩较好时, 就奖励他们上信息技术课程;当学生在语、数、外课堂出现违纪行为时, 就把学生每周仅有的一次上信息技术课的权力给剥夺了。有的学校甚至经常存在语、数、外学科教师占用信息技术课的现象, 使原本课时安排不多的信息技术课形同虚设。而且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信息技术课与高考关系不大, 大都抱有玩乐的态度, 在学生的眼里信息技术课堂就是“玩游戏”的课堂。

(三) 课堂教学忽视信息素养的培养

由于信息技术教师大多是计算机专业或者是教育技术专业出身, 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了只讲“技术”不讲素养的教学方式, 没有接受过素养培训的过程, 也就没有素养教学的理念和意识。

四、提高农村初中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对策

(一) 开放的信息技术环境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

要努力为学生建设一个开放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和信息技术生活环境[3], 满足学生对信息的需求。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就是要建设一个强大的信息资源库, 可以采用教师收集、师生创作、网络下载、名师讲堂等多种形式来充实这个用于学生学习的信息资源库。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就是要完善学校的功能室和电教设备, 比如:计算机室、语音室、教学演播室、校园电视台、电子阅览室等, 并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及时更新和升级电教设备。信息技术生活环境就是指那些功能室和电教设备 (计算机室、电子阅览室、语音室等) 全天24小时开放, 学生能够随时利用这些设备来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久而久之就会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先导

学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其一, 实践学习。学校可以定期选派信息技术教师到城市或者发达地区的重点中学进行学习, 了解其它学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流程, 借鉴其它学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式然后结合自己学校的情况完善信息素养教育。

其二, 专业培训。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注意知识的更新, 定期接受一些专业培训, 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其三, 科研能力。信息技术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者型和科研型的信息技术教师,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策划者和参与者, 应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深化自身的信息意识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等, 教师应具有辨别有用信息与无用信息, 健康信息与污秽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不同教学信息的选择和利用将会直接影响学生信息伦理道德观的形成。

(三) 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保障

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

首先, 增加课时。从每周一节的信息技术课时增加到每周两节课时, 增多学生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

其次, 改变教师观念。教师要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 不要占用学生上信息技术课程的时间。相应地信息技术教师也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 重视教学过程中信息素养的教学设计。

再次, 及时更新和升级学校的电教设备。很多学校的计算机配置还是几年前的配置, 内存是128M的很多。这需要学校加大经济投入为教与学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总之, 学校的重视是信息技术素养教育的保障。

(四) 在信息技术教材中加入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如今网上青少年道德失范现象十分突出, 而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影响因素, 为了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4], 加强青少年信息伦理道德建设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落实到学校教育的课程中, 信息技术课程是和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密切相关的课程。所以, 信息技术教材和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设计里都应该有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 调整信息技术课的结构层次, 使信息技术课从纯粹“技术”层次提升到“素养”的层次。

(五) 开展课外兴趣活动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效措施

结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信息技术兴趣活动。例如:课件比赛, 内容可以涉及安全、环保、健康等, 由于课件的内容需要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素材, 那么在搜集素材的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创新精神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又如:网页制作比赛, 每个学生都围绕同一个主题制作网页, 主题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爱国等思想, 教师在评比学生的电子作品时应该趁机对所涉及的主题进行正面的、健康的教育,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且也渗透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1]钱柳松.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方案的实践与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 (6) .

[2]钟启泉.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3]陈琼.提高小学师生信息素养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 2009, (1) .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思考 篇3

一、目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思考

1.农村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形式化

农村语文教师没有“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教师首先自己得把作文当回事”的理念,没有真正重视作文教学,而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做应付考试的基础练习题上,花在了对语文课文的教学上,即阅读教学上。

2.农村学生社会阅历欠缺,写作素材较少

农村的初中生年龄小,生活范围极其狭窄,在校时间长达10多个小时,很少接触社会。这样的生活,叫他们去哪里找写作的素材,又怎么会获得写作的激情呢?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远离了课外的文学读物。许多家长和老师把课外阅读当成是看闲书,真正支持的很少,甚至千方百计地严令禁止。这样,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听老师烦琐枯燥的课文分析,真正能获得文学熏陶太少了,可以说成了文学的“贫血儿”。

3.农村学生课外阅读开展得差,词汇技法积累不够

但凡文章写得好的学生,一定有广泛涉猎、博闻强记的好习惯。课外阅读的过程是词汇积累的过程,技法模仿的过程,思维碰撞的过程。我们很大一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少数学生能到图书馆借书,但他们的目光也仅仅停留在爱情小说、玄幻小说方面。即便如此,也是跑马观花、囫囵吞枣,甚至只看了他们只

关心的爱情片段描写,有多少人会对精彩描写拍案叫绝而反复品味涵咏并试图保存在脑海中呢?

4.农村语文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由于信息交流和教学条件的限制,许多农村初中语文老师的作文观念比较陈旧,几十年一贯制的教学方法严重地制约了对作文教学的更新和思考。

二、解决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低效的思考

作为农村初中的语文老师,我们应审时度势,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努力走出一条行之有效、有农村初中教育特色的作文教学新路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学生的作文教学

新时代的人才,能说会写是一个很重要的素质,这里的写,就是能写有一定水准的文章,要能做到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准确无误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想法。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明白这一点,一定要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对学生的作文教学就是提高这个素质的有力保障。同时重视对学生习作的修改指导,坚持做到少写多修改。有人说:“写十篇作文不如修改好一篇作文。”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只有重视对学生习作的修改指导,才能较为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因地制宜创设文化情镜,充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目前中学生学习紧张,加之农村生活较之丰富的城市生活要枯燥多了,这恰恰是写作的一大忌,因为紧张压抑思维,写作需要生活。在课内,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读。为了丰富作文课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我常常费尽心机地点缀课堂,把作文课上得生动而有趣。比如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我先让学生看课文想象写景,再看视频理解文字,然后在悠扬的音乐中诵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后组织学生读课文想画面,再听音乐回忆课文。下课时还布置学生将其改写成写景散文。与此同时,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确向课外拓展的重要性,想方设法鼓励和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有能力读懂课文或课外书,让他们学会学习。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教师再因势利导,适当点拨和引导,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情感激发。同时,教师要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进图书馆,多买课外书(不是教辅书)。

3.重视对学生习作的积累,特别是失误习作和优秀习作的积累

我认为学生的失误作文和优秀作文是作文教学最好的教学资源。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要及时地收集学生习作中特别是考场作文中的失误作文和优秀作文,并从审题、立意、选材和构思等方面进行归类,教师再据此选定作文教学的相关内容。

4.课堂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引导学生挖掘写作素材,鼓励学生多写随笔,多议论生活时事,对生活多一些思考

在讲评课文时,教师注意启发学生对范文中提供的写作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加以灵活运用。例如,初中语文中,文言文课中提到的许多历史人物,既可以从荣与辱,困境顺境等方面去运用,又可以从谈理想、谈抱负等方面加以借鉴运用。学生占有了这些资料,又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便极大地丰富了作文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也提高了写作技巧。课文中的大量材料,使学生们无论从感性上,还是从理性上,都受到深刻地教育。这不但激发学生去勤奋学习,而且使他们掌握了大量与写作有关的事实材料。

5.强化课内课外作文训练,悉心指导学生作文技巧

鼓励学生多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汲取写作的不竭源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事物,细心体会万事万物丰富而细致的情感,启发学生善于站在一草一木、一石一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感受生活的真谛。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开阔了,想象力就丰富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必定会增强,何愁写不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针对当前中学生作业多,时间紧的具体情况,我采用了灵活多变的训练方法。即每学期除了写若干篇大作文外,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小作文、周记、甚至杂感、语丝上。课内作文自不必说了,我还非常重视鼓励学生到我们农村的乡间田头捕捉瞬间的灵感写成文章,不求篇幅,只求富有内涵和生活情趣。只要写得生动活泼,哪怕不成文不成章,只有三言两语也给予鼓励。这样做学生摆脱了“写作文”这个框框的束缚,能够轻装上阵、畅所欲言。许多文章虽短但却相当精美。

教无定法,对于作文教学来说,只要能切实提高我们农村中学学生的写作水平,减轻农村中学教师学生教与学的负担的方法,就是可取的。只要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正确认识,大胆尝试,不断探索,锐意进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作文教学必将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浅谈农村初中的作文教学 篇4

摘 要:作文教学往往是语文教学的弱项,尤其是农村初中的作文教学更是语文教学的弱项,农村中学作文教学陷入了“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困境。本文结合当前农村中学生的写作实际,就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作点探讨。

关键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教学方法

作文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涉及语言的运用,修辞手法的使用,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以及对其他相关知识的运用。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

一、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写作兴趣

现阶段初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农村学生与外界接触很少,缺乏想象力,写作的生活素材也不够宽泛。如何因地制宜地营造轻松的写作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一些学生在作文课堂上不喜欢写作文的情形,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只有对写作产生兴趣,才会把这种兴趣持续下去,自觉地进行探究与创作。学生只有想写、愿写时,才会把写作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作家王蒙说“没有精神上的自由驰骋,就没有文学”,可见,离开了想象就写不出好文章。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积极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初中教材中的作品,大多数选材构思都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教学资源。比如,在学习了《皇帝的新装》一文后,可以让学生想象皇帝游行回宫后发生的故事;另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都能创设出具有想象力的画面,这些资源都可以为我们所用。

2.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一般情况下,由于习惯性思维,学生对写作没有新鲜感,激不起兴趣。曾有一次,我是这样进行写作片段训练的:一次作文课,铃声响过,我推开门走进教室,不小心摔了一跤,很狼狈的样子。这时,学生哄堂大笑,我心想:这样一个好机会,为什么不把握住呢?随后便郑重其事地说:“谁能把刚才发生的情节用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对这个问题太感兴趣了,小组之间认真交流,相互借鉴,想要把教师刚才的情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不一会儿,很多学生已高高地把手举起,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清脆的上课铃声响过之后,老师轻轻地推开教室的门,手夹课本,面带微笑,正健步走上讲台。这时不知怎地,老师突然被绊了一下,很滑稽的样子,但他迅速地爬了起来,脸上泛起一丝丝红晕……”,还有不少学生写得都很好,这样灵活机动地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观察农村生活,写出农村特色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自己了解的人和事物容易写得生动具体,但别人的事例一进入文章就会出现破绽。农村的生活是朴实的,农村作文教学应深深扎根于农村,让学生写属于自己的生活。农村学生从小就频繁地接触自然,观察过许多田园景物,懂得很多农耕知识,在他们眼中,青山绿水、村落炊烟、花草野果、清澈湖水――这一切都是多么秀丽啊,都给予了农村学生美的熏陶,为他们写出农村特色的文章奠定了基础。

教师平时可以提醒学生处处留心身边的事物,丰富自己的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的素材,首先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事物记录下来,然后再去流露自己的情感,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写一写,起先不要求太多,可以慢慢去积累,从而让学生写出体现农村特有风采的作文。

三、勤于读书练笔,切实提高水平

长期以来,一直困扰农村学生写作的大问题是他们无材可选。因为他们接触的新鲜事物少,读的书少,所以要经常要求学生多读书,读书的同时也要勤于练笔。

1.广泛阅读课外书。

周末和假期时间较充足,可以让学生到图书室借一些报纸、杂志,带回家阅读。班级可以成立一个“图书角”,也可以订一两份杂志――《读者》《意林》等广泛阅读。“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多记读书笔记、摘抄美文佳句、书写心得体会等,久而久之,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2.勤于在读中去写。

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同时,强调学生要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把从读书中得到的启发写下来。不拘泥于形式,轻松的、没有负担的、兴趣盎然的去写出真情实感。腹中不空,成文便易,只要学生乐于写作了,能够与文字“相视而笑”了,就能迎来农村写作教学的春天。

3.详细点评学生习作。

学生很努力地完成了一篇作文交给了教师,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有时适当的鼓励可以让他们下次更好地写作。对于那些写作有点差的学生要求他们反复修改,细心去发现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在课堂上多表扬他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切实提高他们写作的水平。

农村初中音乐教育实践的感悟 篇5

农村初中音乐教育实践的感悟

作者:张冠梅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年第04期

农村初中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是在办学条件短缺的环境下进行的。在坚持遵循音乐教育新课程标准主要思路的原则下,基础知识学习、演唱能力训练、审美情趣培养与情感体验实践,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体验、艺术修养的不竭源泉。

农村音乐教学,有着它独特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虽然国家倡导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尽量平衡城镇、乡村教育教学硬件设施、设备,但是音乐教学设备及教学条件仍存在很大差异,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乡村学校音乐教学所需。因此,在有限的条件下,如何提高农村初中音乐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是摆在农村音乐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经过20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面向农村孩子,在坚持遵循音乐教育新课程标准主要思路:即“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关注学生个性发展;重视参与实践、鼓励探究与创造;弘扬民族音乐、尊重多元文化;提倡学科综合、改善评价机制”的原则下,基础知识学习、演唱能力训练、审美情趣培养与情感体验实践显得更为重要。

1.音乐知识是学生学习、演唱、运用、再现、体现和创作音乐等必备的知识基础。农村学生音乐知识的学习不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纵深学习效果,只需学生在了解和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在音乐学习实践中从横向上加以识别、运用和实践,就达到了教学目的。音乐知识教学,要结合听觉、视觉的美感,结合学生耳熟能详的乐句或短小精悍的曲目:包括“原句、二度创作、变奏等”形式进行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附点音符时,学生对附点音符的时值掌握得总有些不尽人意。教学中,我采取了“情境模拟”教学,再现了赵本山的经典小品《卖拐》中,赵本山怎样把范伟“忽悠”瘸了的片段:以2/4为基准——正常走路的节奏为基本四分音符,瘸子走路的节奏为附点四分音符;小跑的节奏为八分音符,那么,瘸子小跑的节奏即为附点八分音符,如此类推,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很快便掌握了附点音符的时值与唱法。

2.歌曲的演唱是农村音乐教学的重中之重。要想使学生运用正确的演唱情绪、技能技巧、有感情的表达歌曲的意境和情感,除了教师要有深厚的演唱功底进行范唱、教唱外,还须引导学生了解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经历和创作意图以及创作音乐作品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意义和效果。只有如此,学习和演唱歌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七年级14册第一单元《难忘岁月》——《保卫黄河》歌曲时,首先向学生展示大屏幕: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发动侵华战争,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在内忧外患的中国领土上,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备受欺凌的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一幅幅惨不忍睹的画面映入学生的眼帘,自强的中国人民逐步觉醒,一批又一批的爱国志士前仆后继,为挽救危难的国家而血染沙场……与此同时,大批的爱国音乐家、作曲家创作出无数优秀的音乐作品。冼星海,这个要“负起一个重责,救起不振的中国”被誉为“人民音乐家”的抗日救亡先驱者和奠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基人,他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便是抗日期间最优秀的作品之一(画面定格)——冼星海简介。引导学生分析作品:《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历史,反映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前仆后继、英勇战斗,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视死如归、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展现了抗战必胜的壮丽前景。为了再现当时的抗日情景,表达抗日英雄的自信、坚毅、果敢、英勇等良好品质,在聆听录音磁带、教师范唱、教唱、指导和学会歌曲的前提下,再次聆听录音和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通过视觉、听觉、感知、感悟和演唱实践等,引导和激励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感悟、表现等,运用饱满的情绪、铿锵有力、跳跃的声音,自信洪亮的演唱和轮唱《保卫黄河》,准确展现出歌曲当时在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打击敌人所起到的战斗堡垒和宣传作用。教育学生要以革命前辈为榜样,刻苦学习,奋力拼搏,为国家的繁荣稳定,民富国强而努力。

3.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情趣与情感体验的培养。音乐教育是学校审美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偏远的农村中学,在办学条件短缺的环境下,音乐课堂教学和音乐教育活动更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体验、艺术修养的不竭源泉。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师生的互动性,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参与、体验音乐学习与活动,享受成功的满足,获得审美愉悦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变被动为主动,在音乐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采撷,展翅翱翔,进而提升音乐教育教学的效率,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农村音乐教学,要抓住学生的心理,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特长、展现审美情趣和抒发情感体验的平台及舞台空间,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只有这样,才能打造高效课堂,使学生在“参与——体验——实践”中享受展示自我、收获成功的喜悦。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和困境 篇6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进行了新的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写作课程,过去重在强调文学性。从新课程准可以看出现在的写作课程则强调文学性、认识性、实用性的统一。

〖关键词〗作文教学中学语文困境对策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语文新课标的深入贯彻,以及中考作文比重的加大,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日显重要,但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效果却极不理想,陷入了困境。作文课上,学生们愁眉不展、抓耳挠腮,其愁苦之状苦不堪言,哪里去要求高水平高质量的学生习作呢?不会写、没有内容可写、言不及义写不出心中所想等成了阻碍学生写作的主要问题。因此,改进作文教学,提高作文质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也就成了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了。

我认为当前作文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作文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模式固定。一方面,在目前的语文教科书中,作文单元训练中很少有具体的易懂的作文理论知识,几个字或几句简述,学生很难从中掌握写作知识,也无法实际运用。另一方面,语文教学在指导写作的技巧理念也过于机械,一般模式为:出题——讲授写作技巧(审题、立意、构思、选材、组材等)——学生写作——批改——评讲。由始至终是老师的一条龙服务,很少有学生的能动展现。这样,学生的思路就陷入教师设计的框框之中,产生心理依赖,抹杀自己的思路,学习独立作文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写作信心受到压抑。

2、写作题目单一‘枯燥,压抑了学生的 写作兴趣和写作思路,教师设计的题目通常是在上课之前想出或单纯参考作文训练来命题,缺乏计划性、整体性、阶梯性,一个题目可以被初中生在三年学习中重复翻抄,写作水平的提高就成了一句空话。

3、教学评价单向化。体现在作文教学中,就是教师对学生作文评价标准和手段的不合理。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强调更要关注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而我们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标准很大程度只看重其文学性,只重视写作技巧。评价手段更不合理,只有教师单向打分,以教师的评价标准为唯一标准,学生自始至终没有参与评价

(二)、学生写作训练上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学生对写作兴趣不大。前不久我对我们学校七年级四个班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只有22.65%的学生对写作感兴趣;50%左右的学生是惧怕写作。如何将学生从写作的惧怕心理中解放出来是所有语文教师迫在眉睫的事。

其次学生作文“共性”多而“个性”少。表现在很多同学的作文,写作材料司空见惯、千人一面;构思墨守成规、平庸无奇;立意苍白乏力、肤浅无神;行文更是如潭死水、呆板无趣„„前次我校七年级月考,出了个话题作文“感动”,近三成的同学写自己感冒,爸妈送其上医院。而在送往医院这一事件上又有近五成的同学写那天刚好下雨,爸妈为了儿女把自己淋湿。

再次学生评改作文能力有待提高。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进行得很艰辛,因为其收效甚微,不能快速的转化为“反映老师教学水平的学生的分数”而往往被老师所忽视。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边天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我们的作文教学出路在哪儿?下面我就如何做好初中教学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激发学生作文兴趣,让学生乐写作文

1、培养写作兴趣,激发写作动机。教师应从学习、生活上关爱、激励、启发学生,时时感动学生,滋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拥有写作的欲望。

2、降低写作要求,分解写作难度。作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和水平,确立作文教学目标,从学生身边和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写起,进行作文训练,可以适当进行仿写、片段训练,逐步提高写作要求,给学生适应的空间。

3、指导观察生活,感受体悟生活。新课标明确提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因此,作文教学光从文本上指导学生是不够的,更重要是引领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并在生活中学会思考。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思考。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指导学生观察自然和社会生活,感受人生的美好,产生美好的情愫,产生自己的见解,培育学生作文的本与源。

4、运用成就激励,促进长足发展。作文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时机,对学生写作上的点滴进步都要予以表扬,对有畏难情绪的学生更要及时鼓励。帮助学生在报刊或网络上发表作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作文竞赛,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树立写作的信心。

二、教给写作方法,让学生会写作。对初中学生来说,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并没有掌握多少写作方法,要为他们的长远发展考虑,教给他们布局谋篇等基本的写作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掌握了基本的写作规范才能在不断地写作实践中创新和提高。

三、拓展丰富积累,让学生能写作文。

1、提倡积累素材,让作文血肉丰满。写作需要厚积薄发,积累一定量的写作素材是必

须的。要想让初中学生在写作中避免生搬硬造,要让他们写出有血有肉鲜活充实的作文来,就必须教给学生积累素材的方法,帮助他们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农村初中学生经济条件有限,手头资料少,网络资源受限,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充实学生的素材库。

2、拓展课外阅读,储蓄源头活水。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毕竟是狭小的,我们还要积极向课外拓展,丰富学生生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与写作方法,还可以丰富滋养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作文插上腾飞的翅膀。进行课外阅读需记住一条: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的同时要做好读书笔记,并对感触深刻的文章写好读后感。

四、做到当堂评展,让学生会改作文。我们常说,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既然如此,那么我们首先应该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作文有哪些问题和不足,然后再教会学生怎样改作文。要实现这一点,就要力求做到当堂评展学生的作文。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中严重背离了这一点:学生习作完成后,教师最少用一周的时间批改作文,作文发到学生手中时,自己的写作过程和构思都忘干净了,教师的一两句评语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教师在写作前可以从几个方面予以简单的规定,写作过程中教师巡回了解写作情况并予以指导,及时批阅最先完成的部分文章,全体同学完成后,同学们可分组按照事先规定互批作文,批完后对优秀习作进行泛读展评,教师和参与批阅作文的同学谈习作中的优缺点,如果时间充裕,可以当堂就某几篇问题习作进行修改或请优秀习作者谈创作体会。在这样的课堂上才会让学生重视作文、对作文感兴趣,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五、制定初中三年一贯制作文训练目标,逐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作文水平。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应静下心来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最起码一所初中的语文教师要能够坐到一起探讨研究制定整个初中学段的作文训练计划,该计划要在分析研究初一新生的实际写作水平的基础上并结合中考要求达到的写作水平来制定,本着阶梯上升、逐步提高的原则,为学生写作能力的稳步发展铺好道路。初中各年级的作文教学都以本计划为纲,纠正随意性与盲目性,避免重复,提高效率。

六、不拘一格强化作文训练,重视作文运用,体现其实用价值,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逐步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我们知道,作文教学应该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凭借每学期6-8篇课堂作文就能一蹴而就完成达标任务并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课堂提供给作文教学的时间极其有限,但我们可以积极向课外拓展:课堂教给方法,课外紧锣密鼓的进行写作实践。写日记、周记不失为作文训练的好方法,既能够积累素材,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又能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

文章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另一种形式反映,是生活触动作者的心灵时的感悟和倾吐。生活时时处处都有文章,作文教学应还原其本来面目,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学校日常活动中,可以鼓励学生作活动计划书和写倡议书、通知、意见书、表扬信、时评等小文章;举行国旗下的讲话、演讲等活动时,鼓励学生写演讲稿、发言稿等文稿;家长会之前,鼓励学生每人给家长写一封信,感恩父母、汇报学习情况。长此以往,就会培养起学生自觉写作的习惯。

七、发挥农村初中的优势,让学生走近自然,接受熏陶,写出灵性;感受农村生活,体悟乡民的淳朴自然,写出本真。灵性和本真是大自然馈赠给农村孩子最美好的礼物。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应引领学生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书写人生的瑰丽文章。

八、对于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方面的问题思考。

1、随着国家的富强、经济文化的发展,农村师资教育状况很快就会有所改观。随着城市反哺农村时代的到来,有志青年也会拥抱农村这片热土,农村语文教师队伍也会不断更换新鲜血液。我们更要呼吁国人认识语文这一基础学科的作用,认识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引起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

2、我们广大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也不能停止探索的脚步,走出去、请进来,积极丰富自己,对学生负责,跟上时代的步伐,创造性地进行作文教学,别让农村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总之,作文是一种综合性,创造性很强的语言活动。这种活动必将长期贯穿于整个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创设平等、互动、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坚持赏识教育和成功教育。让学生开放心态,张扬个性,放飞心灵,自由写作,他们就会笔下生风,写出富有创意的文章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在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年3月第3版

3、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主编:《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开明出版社,1996年版。

4、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5、韦志成:《作文教学论》,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6、李顺昌:《中考作文素质练习》,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7、作文导报首都师范大学

农村初中写作教学的“三真” 篇7

1. 力求大致真实的材料

学生们经常抱怨找不到写作的好素材, 其实他们是“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虽然农村远没有城区的热闹和繁华, 但同学们只需留意, 便会觉得我们的生活依然是精彩纷呈:在校园, 快乐与忧愁同在, 只要留意, 便有精彩;在家里, 得意与失意同存, 只要会意, 便成精彩;在社会, 亮丽与灰暗同在, 只要在意, 便常精彩。其实, 生活处处有素材, 只要我们用心体会, 善于捕捉, 有创意地表达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写作的世界必会和城区的孩子一样, 无比广阔, 焕然一新。

诚然, 我们地处边远山区, 来自生活的材料不可能会很典型, 要经过你的加工处理, 才能化腐朽为神奇。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够真实的了, 可它同样需要经过剪辑加工。作文更是如此。它并非生活的简单实录, 而是要对实录进行加工处理, 使来自生活的素材更典型, 更有说服力。有一次, 我班上英语课时, 女教师在课上突然晕倒, 同学们被吓住了, 过一会儿, 男同学赶快去叫老师, 女同学七手八脚地把她抬到附近老师房间安顿好, 然后和老师一起送她到卫生院医疗。第二天我布置写一篇作文, 题目叫《感人的一幕》, 结果全班一大半人写的是这一素材, 这是一次相当成功的作文训练。因为每一位同学都觉得有话可说, 而且有的同学还进行了议论, 加入了想象, 对素材进行了艺术加工。使这一故事更为感人。

2. 确保绝对真实的情感

好的文章必然真情四溢, 充满爱的温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白居易《与朱元思书》) 。情感“不精不诚, 不能感人” (庄子《渔父》) 。朱自清的《背影》道出了千古父子情深, 令人热泪盈眶;鲁迅的杂文如匕首投枪, 毫不留情地刺向敌人的心脏, 令人热血沸腾。选入课本的作品, 很多都是作者真情的自然流露, 必然浸透着作者的喜怒哀乐。虽然我们不可能达到作家们炉火纯青的写作水平, 但是, 学生们的情感世界同样是多姿多彩的, 他们也一样可以写出感人肺腑的美文。如有位学生在《给父亲捶背》的文章中写道:看着老爸半驼的、瘦瘦的背, 我的泪水止不住的流下来, 老爸啊, 你为了我们姐妹, 究竟吃了多少苦, 流了多少汗……这种完全是从自己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真实语言, 既感动了自己, 也感染了别人。绝对真实的感情能使文章表达出作者的独特感受。

3. 优化相对真实的语言

写作语言不仅仅是生活语言的简单实录, 还需经过技术处理、艺术加工, 才能使它更典型。如何优化相对真实的语言呢?

一是注意选择最为恰当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词语, 你的文章才会恰到好处;选择高雅的词语, 你的文章才会超凡脱俗;选择经典的词语, 你的文章才会光彩照人。如学生习作《学校的水》, 一学生写道:学校里饮用的是山泉水, 很清澈, 很好喝, 城里人常到这里打水……另一学生却写成:学校里师生们吃用的是清澈、明亮、甘甜的山泉水, 这大自然的恩赐, 远比城里的水好喝得多, 不少城里人喝后开着小车来打水……同是学校的山泉水好喝, 但两相比较语言的表达能力后者强得多。

二是活用经过包装过的语言。语言可包装, 农村语言大都平淡, 但只要一经包装, 便会流畅隽永。化用诗句、仿拟名言, 套写对联。只要你精心把握, 必定会妙笔生花。如丰田汽车的广告词就是一则很成功的仿拟:“车到山前必有路, 有路必有丰田车”。“我很丑, 但我很温柔”, 这是一句颇富人生哲理的歌词, 且看学生们的仿拟:“我很嫩, 但我很精神”, “我很笨, 但我很执着”。

农村山区中学由于学生基础差, 见识面窄, 写作教学与城区相比, 深度和广度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 只要我们从“真”这个角度出发, 教学生写感情真挚, 体会真切的文章, 努力把握真实尺度, 也一样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刘巧芬, 广东省兴宁市宁中中学教师。

摘要:写作, 是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山区中学由于学生基础差, 见识面窄, 写作教学与城区相比, 深度和广度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 作文教学应让学生懂得写出的文章只有选材真、情感真、语言真的文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文章。本文从“力求大致真实的材料、确保绝对真实的情感、优化相对真实的语言”三个方面来教学生把握三真, 收到了较好效果。

农村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 篇8

在农村地区,以学校现在的条件和水平,单独开发校本课程很困难,因此,可以考虑采取以下课程开发的方法。

一、 合作开发

1.同类学校合作模式

即普通农村中学之间的联合,以实现资源共享。农村中学之间区域跨度小,交通相对便利,相互之间多有联系,这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学校之间只要教育思想与办学宗旨相近,就可以进行合作,以此增强课程开发实力。合作方式有联产式、承包式、开放吸收式。联产式,即把两所或多所学校联合开发的人员、经费和资源合并在一起,分成若干课程开发小组,每组负责不同部分的开发任务;承包式,指合作的学校根据自己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各自负责课程开发计划中的不同部分,最后加以整合,实现成果共享;开放吸收式是指各学校在明确课程开发的目标与原则后,对同一课程进行单独开发,然后相互开放自己的开发成果,吸收对方的优点,对自己的课程进行完善。

2.学校——社区机构合作

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应该有农业方面的知识,而这方面知识学校的老师本身也比较缺乏。社区中的农业技术推广站、文化站、职教中心等资源却未得到充分利用,普遍存在人员、设施闲置的情况。学校和社区机构的合作,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社区机构的人员、技术、场地、设施;另一方面社区机构可以利用学校这个基地,宣传科学、文化知识,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职能作用。学校可以聘请社区机构的人员作某方面的专题报告,提供咨询,也可请他们到学校和教师一起参与课程开发或培训教师的某方面知识。另外,学校要充分利用社区的硬件,如实验基地、设施等。学校——社区机构合作开发课程要和国家的农科教结合,即在当地政府的统筹下,改变农村经济、科技、教育相互脱节的状况,坚持教育部门与农业、科技等部门密切合作的体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逐步形成农业、科技、教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3.学校与县教研室合作

县教研室是县教育局或教育委员会下设的一个专职机构,由县内各科优秀老师组成,专门负责教育研究和与外部的交流与合作。而现阶段,教研室更多的是起上传下达的作用,它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校和教研室合作既可以利用教研室的人力资源,也可以利用教研室的信息资源以及其他物质资源,有利于整合县域内的课程资源。教研室则可以把与学校的合作作为一个研究的过程,合作的成果可以作为县区内的示范。学校与教研室合作的主要方式有参与式和协助式。参与式指学校与教研室把所有的人、财、物合并在一起,共同确定课程目标、原则、方法、步骤,根据课程开发的需要和人员自身的优势,在课程开发中担当相应的任务。协助式指课程开发以学校为主,教研室根据学校的请求和需要,提供师资、信息、技术、物质支持。

4.学校与职业教育机构合作

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的占到94.5%,转移到外地仍然从事农业的仅有5.5%,可见,农民迫切需要的是第二三产业的专业技能。现在,几乎每个县都有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学校,有的还不止一所。这些学校职业教育师资和办学条件都比较好,学校可以和这些单位合作,对初中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可以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毕业生的主要流向,对准备就业的初中毕业生实施培训。阳光工程是政府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缺乏转移就业的职业技能,难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难以提升从业的岗位层次的情况,由公共财政支持,主要在粮食生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示范项目。通过对农民进行定点和定向职业技能培训,使其掌握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制造等用工量大的行业的职业技能,并保证受训农民能够转移就业,旨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阳光工程”只是15~90天的短期岗前培训,课程开发不仅仅限于这种培训的内容与形式,而是借鉴这种方法,对学生进行非农职业技术教育,以便学生毕业后顺利向二三产业转移。

另外,学校还可以和高校或其他研究机构合作,由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多,这里就不再阐述。

二、 对口支援

1.学校的支援

目前,有些学校尤其是重点中学已经成功地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验,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虽然课程开发植根于本校的环境,“从一所学校获得的环境分析结果不能照搬到另一所学校”。但是,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一定的理论与技能,这是一定的、相同的。校本课程开发应该利用已经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具有校本课程开发经验的学校对口支援没有进行过校本课程开发的农村中学。对口支援工作要着力解决受援学校的“软件”问题。通过培训师资、指导开发与交流教育信息的方式,促进受援学校的教师观念更新和能力提高,同时,也可向受援学校提供一些闲置的教学仪器、设备、教具和图书资料等。支援学校与受援学校可以互派教师,支援学校具有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经验的老师到受援学校进行一定时期的现场指导,依据原有的经验,结合受援学校的情况,进行示范性的课程开发;同样,受援学校的老师到对口的支援学校进行相应时间的观摩、学习,逐渐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能。这样,不但可以减少由于教师离职进修而导致教师空缺的矛盾,而且,由于指导者来自教学实践第一线,可弥补课程理论工作者的不足。

2.高校与研究机构的支援

高校与研究机构拥有专家群体,课程开发理论知识丰富,可以为农村中学课程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这种援助主要有咨询法、指导法和混合法。咨询法指当学校课程开发遇到技术问题时,高校与研究机构提供咨询服务;当然,这种咨询应该经常性的。指导法是部分专家、学者到学校课程开发现场,帮助课程开发。混合法指在学校进行课程开发过程中,根据学校需要,综合使用咨询法和现场指导法。学校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该尽量使用指导法,因为现场指导可以使专家对学校的环境、优势、资源等更加了解,使指导更具有针对性,而且,在指导的过程中,也带有咨询的成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课程三级管理制度的普遍实行,由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人员有限,不可能进行现场指导,可以采用咨询法或混合法。高校与研究机构的支援,开发的主体依然是老师,不能由专家编教材,学校的老师教教材。

需要说明的是,高校与学校联合开发的关系有可能是合作,如华东师范大学与锡山高级中学的情况,双方都有各自的需要;但是更多的是支援型,即高校没有这方面的研究课题或研究意向,只是帮助学校进行课程开发。

三、 建立中介机构

在新课程改革之初,由于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普遍较弱,可考虑建立一些课程开发的中介机构,实行市场化运作机制。这些机构由于经济利益方面的考虑,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积极和高校、职教等机构联系,开发出“类”课程,然后以“类”推出,供学校选择、改编,逐步形成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类”主要分为“类学校”和“类课程”,“类学校”指课程开发机构以某种类型的学校为潜在的服务对象,如小学、中学、普通中学、重点中学等;“类课程”指开发某一类的课程如特色类、乡土类、职业技术类等。职业技术类又可分为农业类、非农业类等。

在农村,可考虑把市、县教研室、一些服务机构如农业技术推广站、文化站以及职业教育机构等变为课程开发中介。课程开发中介机构的建立并不违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因为学校对课程的选择、改编、拓展、补充,仍然是基于学校的理念、特点、条件等。

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中介机构需要一套健全的课程开发的管理与监督机制,以防由于部门利益或集团利益而导致课程开发或使用的不公平竞争。

上一篇:新年计划作文下一篇:公司年会总结会议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