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三年级体育教学总结(精选14篇)
一、 活动盘点
这一学期,我们根据开学初制定的年级组工作计划,重点开展了“智慧系列活动”。包括智慧地学习和智慧地生活系列活动:
活动主题:“智慧地学习” 活动主题:“智慧地生活”
系列活动一:我爱学英语 系列活动一:合理安排外出实践活动
系列活动二:困难,不怕不怕啦 系列活动二:预防和应对危险
系列活动三:智慧战胜错别字 系列活动三: 我是家庭小主人
系列活动四:有效地复习系列活动四:我会安排双休日
除此之外,我们还开展了“我爱新校系列活动”;“岗位建设系列活动”;“学校大型活动与班级活动相整合的系列活动”。
以上活动我们分析了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考虑到三年级学生是处在九岁左右的少年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心理素质都有了显著 的提高,认知能力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虽然是自我意识的觉醒时期;但在现实生活中生活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有比较差,价值观和道德意识又没有完全形成,缺 乏与人沟通的能力,面对实际问题往往不知道如何解决。其次,进入三年级,学习难度加大,对抽象思维要求提高。一部分学生被较难的任务激发了成就感,对学习产生内在动机。而另一部分学生部适应教学方式及学习难度的变化,产生挫折感,对学习兴趣降低。针对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指导和 引领,让学生学会智慧地自主地学习与生活。通过这些系列活动绝大多数的学生能智慧地安排学习、生活、娱乐的时间;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提升活动体验的 质量,提升综合能力和素养;培养本年级学生智慧、自主学习与生活的意识和思维方式,打造“灵性”的学生气质形象。
二、教师的发展
在这一学期,班主任通过校本培训、外出学习和组内学习,有了很大的发展。
首先,研究工作得到深入。之前,班主任们根据年级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工作。这学期,教师根据能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结合本班的情况来组织活动,在组内研讨活动中,上研讨课的老师能全面地阐述自己上课依据,其他老师能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研讨活动常常精彩不断,常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其次,老师优势得到发挥。组内的学习每月一次,九月份由顾俐主持班级文化建设沙龙,她的班级文化建设不仅有显性文化,还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整个 小学六年学生发展的规划,值得学习和借鉴,在交流中帮助其他老师明确方向,使整个学期的活动能与班级文化相整合。十月份学习班队主题活动的策划,开学时对 整个学期的活动有了整体的安排,在学习后可以结合班级学生情况对活动进行再策划和调整,使各位班主任不再是被动执行课程计划。十一月份是请周惠芳介绍培养 小干部经验介绍,还邀请其他年级的部分老师来介绍,三年级是小干部培养的关键期,做好前后的衔接工作,倾听其他各个年级的工作经验,进一步明确我们的培养 目标。十二月份讨论活动育人价值的挖掘,由赵平和苗小芬老师承担了新基础教研活动。元月份梳理和总结班主任工作,先在组内交流,互相提意见,做进一步的修 改完善,确保了总结的质量。
最后,工作能力得到提升。常芝玉、周建琴老师的班级工作和管理有条不紊,三年级学生的常规工作落实得非常好,得到了学校领导的一致好评。尤其要 谈的是苗小芬老师,作为第三梯队的老师,她大胆实践,承担了新基础教研活动,从主题活动的设计到课堂展示课后反思,都让我们感受到她的变化与成长。
三、学生的成长
学生工作最可喜的是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成长,在这一学期中,我们三年级孩子成长了许多。
首先,自主管理提高能力。三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但持续时间不久。我们通过自我提醒、同学相互提醒的方式提高自主管理的能力,在相 应的时间内,做好相应的事情。利用班队活动,教会学生处理学习活生活中各种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例如智慧学习的系列活动让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促使学生自省行为,进行有效学习,提高上课效率。另外,我们有意识地给班委成员以管理和策划班级活动的机会,打破小队间的隔绝状态,借助班委的功能,促进 小队间的合作,共同完成班级活动和班级管理,培养班委自主管理能力。
其次,岗位工作锻炼能力。各班根据学生和班级的需要设置相应的岗位,师生共同制定岗位职责,一段时间后进行岗位评价。比如增设“板报设计师”,让有能力的学生进行竞聘上岗,形成小组。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评比。既锻炼了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又增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凝聚力。根据工作需要,实行干部轮换 制,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
最后,各项活动锻炼能力。活动是最能锻炼学生的能力的。举行活动时,我们和骨干学生共同策划活动,提高他们的能力,培养了一批小干部,其他学生也在活动参与中,促进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四、不足之处
1、班主任主动学习的意识还不够。
2、班级文化建设还不够凸显。
3、班级活动与学校活动整合的还不够。
一、激发学生对《针灸学》的学习兴趣。
1.1调整教学计划
本人在阿坝师范学院体育系体育保健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对该门课的教学计划进行了几方面的调整: (一) 教学地点由多媒体教室改到本院校医院理疗科。 (二) 上课人数由大班教学 (40人) 改为小班教学 (20人) 。 (三) 该变教学内容先后顺序:由常规先讲上篇经络腧穴———中篇刺灸法———下篇针灸治疗, 改为先讲中篇刺灸法———上篇经络腧穴———下篇针灸治疗。
1.2创造学生动手的机会
根据针灸疗法本身的对个别病症有立竿见影疗效的特点, 如治疗落枕、急性腰肌扭伤等笔者在开学第一周安排学生在本院理疗科门诊观摩, 随着一周观摩时间的结束, 学生们大多对老师会产崇拜之情, 与此同时大多会对针灸产生一定的兴趣, 接着第二周, 开始上中篇刺灸法, 先讲刮痧和灸法, 第三周开始讲毫针法, 内容包括针灸器具的介绍, 针刺法的练习, 针刺前的准备, 进针法, 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行针手法, 针刺补泻, 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等, 教学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在讲完中篇后笔者在每节课都安排前20分为学生练习时间。都说百闻不如一见, 结合上课地点的优势, 在上课期间如遇同学落枕, 颈肩部疼痛, 活动受限, 难以坚持上课, 可进行颈肩部刮痧, 推拿, 严重者行针灸治疗, 症状缓解甚至痊愈, 此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令学生们大开眼界, 激情倍增, 大家争相操作, 教师及时给子指导和鼓励, 使得教学效果更佳满意。在讲完中篇后, 再讲上篇, 针灸始终还是要以腧穴为基础, 讲的顺序跟书上的一致, 每个穴位都要求学生在自己活着同学身上找到, 针灸腧穴一共362个, 不可能让同学们全部记住, 再结合本专业及学生的特点, 通常要求学生记住常用穴位。
二、注重实践, 重视实践报告的书写
结合本院校医院和本人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会不定期安排综合实践课, 实践课是在保证安全有效的情况下进行, 先将学生分为若5组, 每组4人, 分工明确, 注意配合, 分别给每组同学安排一位病人, 预约好每次治疗时间, 学生认真做好患者病情的相关记录, 如腰肌劳损患者, 首先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 确定治疗方案:刮痧 (由同学完成, 老师指导) ———针灸 (老师操作, 学生观摩) ———针灸时配合灸法 (由同学完成, 老师指导) ———推拿 (由同学完成, 老师指导) ———由老师进行辅助治疗, 嘱患者一周治疗三次, 提前约好治疗时间, 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提前做好准备, 以及观察并记录治疗效果。通常5组同学的病人情况均不相同, 所以我们上课期间会让每组分别派一名同学分享治疗情况, 大家进行交流讨论。通过以上方法就可以克服在常规实践课中的弊端, 如同时间、同方法、同器材、同结论, 部分学生就跟着别人做, 甚至在多人合作的情况下自己只看不动, 也不关心, 更不会去思考。但是结合本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 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边学边做, 学中做, 做中学, 教师则带着问题教学, 边教边做, 边做边指导, 通过融合教与学于做之中, 不定时实践课的此种方法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兴趣, 培养责任心, 巩固所学知识[2]。
三、强化考核, 是教学的必备手段
近年来, 针灸疗效越来越得到肯定, 作为绿色环保的治疗方法, 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 《针灸学》已成为学生们期盼已久的课程, 也是学生们乐意参与的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都十分重视学生的能力考核, 能力考核包括平时表现, 实践考核和理论考核三个部分。平时表现占期末成绩20%, 实践考核占40%, 理论考核占40%。其中平时表现主要包括出勤情况, 上课讨论和回答问题情况;针灸重在实践和操作, 所以本门课安排实践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平时不定时的实践表现以及期末时的实践技能考试 (采取两人为一组, 随机选择试题, 包括腧穴定位、针灸操作、火罐治疗、灸法治疗等内容) 两个部分;理论考核在期末进行, 主要为笔试, 内容主要包括针灸学发展简史, 常用腧穴的定位及作用等。
总之, 在《针灸学》教学中, 笔者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3,4], 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以“做”为中心, 在“做”上完成教和学的任务, 实现了“教学做合一”,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效果。
摘要:目的 探索适合阿坝师范学院体育保健专业学生学习《针灸学》的方法。方法 如何使阿坝师范学院体育保健专业学生愿学、乐学、会学这门课程, 笔者主要在三面进行尝试: (1) 激发学生对《针灸学》的学习兴趣; (2) 注重实践, 重视实践报告的书写; (3) 强化考核, 是教学的必备手段。结果 在《针灸学》教学中, 师生以“做”为中心, 在“做”上完成教和学的任务, 实现了“教学做合一”,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效果。结论 以上教学方法适合本专业学生, 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针灸,针灸学,教学做合一
参考文献
[1]张丽萍.艺体生个性特点与语文教学对策[J].语文学刊.2014
[2]林汉芳.周少林等.针灸学实验教学初探[M].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59-60
[3]陶行知全集 (第一卷) [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4:288-290.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目标定位三“重”
一“重”数学能力的培养。什么是数学能力,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但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可以作出这样的概括,数学能力就是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运用数学技能,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它是数学素质的重要表现,具体可以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基本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可以看出,能力的大小不是以分数为评价标准的,也不仅仅是以知识掌握的多少为标准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做法,把教学的重点指向于学生诸多能力的培养。例如,“画线段图”的训练,补充问题与条件的训练,题意不变而改变叙述方法的训练,自编应用题的训练,根据问题说出所需要条件的训练,对比训练等等,让一些生成性的应用题练习多多呈现在学生面前。再如,教学“两步应用题”时,教师应该有意地把重点放在直接条件转间接条件、变换题型,还有诸如抄题、缩题、扩题、拆题、看问题添加条件等多种训练,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二“重”思维素养的提升。与其他类型的题目略有不同,应用题教学的难点在于问题以语言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需要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解题思路。也就是说,学生解应用题的过程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语言阅读能力和综合思考能力紧密联系起来。解应用题时,学生既需要了解题意,还需要透过文字表面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表现出的各种数量关系,然后才能去寻求解题的方法和途径。从审题到列出算式,思维过程少则几步,多则十几步,都是用“内部语言”的形式进行的。这是一个纷繁复杂的过程,这整个的思维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维素养训练的过程。为此,我觉得,在高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可以通过画线段图的方式辅助思考,也可以通过说应用题的方式阐述思考过程,还可以通过画重点词、中心语的语段分析式帮助分析。以这种读、写、画、说相互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素养。
三“重”举一反三的训练。应用题的训练不可能面面俱到,题海战术只能让学生更加疲惫。为此,作为教师,应该着眼于学生迁移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类比性,多以变式课的形式培养学生。“变式课”可有五种基本方法。一是改变叙述方法,即题意不变,仅改变题中某些词或句子的叙述方法。二是改变条件,即问题不变,把直接条件变为间接条件,或把间接条件变为直接条件。三是改变重点词句。重点词句是连接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纽带,它是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方法的主要线索。四是改变问题,即条件不变,只改变应用题的问题。不仅使题意发生了变化,而且思考、分析的思路、解题的具体方法都发生了变化。五是同时改变条件和问题,即把条件变成问题,把问题变成条件,使题意大变,从而导致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改变。
二、以课堂为中心,教学的形式务求三“新”
一是应用题题材内容求“新”。改变传统应用题内容注重数理、脱离现实的状况,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内容,做到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和创新,使枯燥的数学问题与充满现实意义的生活现实紧密相联。例如,教学“连乘应用题”时,先让学生数数教室里有几个小组?每组有几张桌子?每桌坐几个人?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数据提出数学问题。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加深了对此类应用题的理解,很快便掌握了方法。
二是应用题解题方法求“新”。思维能力的提升落实到具体的应用题中,便是强调解题方法的创新。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以多种解题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用成就感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样是解决当前应用题教学效率不高的好手段。例如,一间房子地面用边长为3分米的方地砖铺地,共需96块,如果用边长为4分米的方地砖铺地需要多少块?由于受新学的知识———比例应用题的干扰,部分学生会且只会用反比例解:3×3×96=4×4×x,这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用一般应用题的方法去解,于是又有了以下几种:3×3×96÷(4×4),96×(3×3÷4÷4)或96÷(4×4÷3÷3)。
三应用题呈现方式求“新”。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应用题训练时,往往是先进行相关的复习铺垫,然后再在例题讲解的基础上,进行条件或问题的改变,再让学生进行练习。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习惯走向了固定,没有例题不会解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可以大胆创新,在出示应用题的方式上进行改革。
[教学目标]
1.掌握作者的三间小屋的具体内容。
2.详细分析文章提出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精神内涵。3.简要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精神的三间小屋”赋予的精神内涵及给予的生活启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座园圃,意志是这园圃里的园丁„„让它荒废不治也好,把它辛勤耕植也好,那都取决于我们的意志。
俄国大文豪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没有知识或知识不多就难免愚昧;不习惯于思维就会造成粗鲁或莽撞;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来看,可以被称之为三维空间。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体会得到的。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拥有空间感之外,还拥有精神,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去了解一下。
二、简介作者
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生长于北京。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曾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注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国内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三、预习检查 1.生字注音。
宽宥(yîu)
游弋(yì)
轻觑(qù)...麾(huī)下 广袤(mào)赘(zhuì)余 ...窗棂(líng)坍(tān)塌 要诀(jué)...困厄(è)襟(jīn)怀 ..自惭形秽(huì)憎恶(zēng wù)...俯拾即(jí)是 驰骋(chěng)..2.词语解释。
自惭形秽:惭,惭愧;形秽,容貌丑,形象不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不知所措: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遭受困窘或处境为难时心神慌乱。
林林总总:林林,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形容杂乱众多。
俯拾即是:俯,低头,弯腰;即,就。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鸠占鹊巢:比喻强占他人的居处。
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襟怀:胸襟、胸怀;心胸。
广袤:开阔,广阔。东西的宽度为广,南北的长度为袤。驰骋:①骑马奔跑,奔驰。②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坍塌:倒塌,崩塌。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四、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分组讨论,明确:
1.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2.第二部分(第7—17自然段):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①第一层(第7—8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②第二层(第9—13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③第三层(第14—17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3.第三部分(18—19自然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五、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作者说的是哪三间精神的小屋呢? A.第一间小屋盛放我们的爱与恨。B.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C.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
2.第1—6自然段写的是什么?与后文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
第1—3自然段:是全文的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引出对精神空间的理解。
第4—6自然段: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3.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4.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事业?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也许王国维的《三境界》能给我们启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第一境界是寻找阶段,站在高处向远方望去,高瞻远瞩,确立远大目标。
第二境界是耕耘阶段,再苦再累,在所不惜,只求努力达到目标。第三境界是收获阶段,已经为追寻目标筋疲力尽,快要放弃时,却在最不起眼的地方获得了成功。
所以成功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只要我们努力了,就容易找到合适的事业,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所以努力是关键,而空谈雄心壮志、等待一鸣惊人是不可取的。所以对待我们的学习、事业要认真、努力,乐于其中,因为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只有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你才会乐于其中。
5.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没有自己的悲哀。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理解本段的重难点是“自身”,如何理解文中“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意见”?
通过举例分析说明这里的“自身”不单指人的个体生命,更是指向这个个体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6.概括第18、19自然段的内容:
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今天是妈妈在新的一年上班的第一天,我像跟屁虫似的粘着妈妈跟她一起来到了她的学校。
虽然空气中仍然夹着阵阵寒意,可当我走进妈妈的校园,我却看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象,校园的上空飘洒着阵阵花香,整个校园就象个大花园一样,花圃里的月季花茂密的枝叶向四周伸展,让我想起了“红花只有在绿叶的衬托下才会显得格外美丽”这句话。
那些小花的颜色非常漂亮,绿绿的花枝上托着粉红色的花朵,一片片花瓣包住了中间的花蕊,像是害羞的小姑娘用手帕遮住了自己的脸。从花瓣里散发出的幽香随着微风洒遍了整个校园,一阵大风袭来,枝头的花瓣便飘飘洒洒地下起了“花瓣雨”。
我相信,我们每个人晚上睡觉时,都会做许多各式各样的梦,可能有快乐的、幸福的,也可能有伤心的、难过的,还可能有感动的、可怕的等等,我给大家讲一讲我的梦吧!
我的梦是幸福的,记得星期二的晚上,我梦见爸爸、妈妈、还有我的两位姐姐在肩搭肩把我抱起来,当时,我们在人行道的马路上,那时,我好开心呀!
走着!走着,突然他们停到一个儿童乐园的售票处,我问爸爸:“爸爸,我们要进去玩吗?’’
爸爸兴奋地说:‘‘是的.,不光是你一个人,还有我、妈妈、和两个姐姐陪你疯狂的玩。’’
我高兴的蹦起来,我对爸妈,和两位姐姐们说:“谢谢!谢谢!”
之后,我们开开心心的进了儿童乐园,先玩了旋转木马,再玩了滑滑梯,后来玩了沙子搭城堡这些玩意儿,可真好玩!
我高兴的说:‘‘今天的路程真开心,我希望爸妈和两位姐姐一起陪我,每天度过开心的一段时间。”
去过儿童乐园之后,我们又像刚才一样抱着我去了商场,不一会儿,我们买了好多东西,有台球小玩具,有超级棒的糖果小吃,还有玩具电子汽车。等等、等等。
又去过商场,买完东西之后,我们去德克士买了全家桶、学生小套餐,可多可多啦!
哎!这一天,把我的家人累的够呛吧!
上个世纪80年代, 我的代表课例是《跳水》。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在他的著作《教海漫记》中有这样的描写:“靳家彦饮誉四海的《跳水》, 我听了三遍, 就像听梅兰芳的《霸王别姬》一样, 韵味十足, 百听不厌。它的内涵很难用语言说清楚。因为艺术, 包括教学艺术是不可能用语言描述清楚的。”他在实录了“取乐”一词的教学实况后感慨地说:“靳老师显然不仅仅是在解释词语, ‘我就不问了’‘请注意’里面所蕴含的内容不是更耐人寻味吗?”于老师在分析了“谁跳水”这个问题之后, 针对我在课上所说的“不要忘记大家”这句话, 做了这样的评价:“这句话是一字一顿地说的。靳老师说完这句话, 目光注视全班学生至少三秒钟。我为这句话和说完这句话的短暂停顿拍案叫绝, 绝就绝在这句话在这里是多么熨帖, 多么自然!不动声色, 却能打动人心;没有刀斧痕迹, 却深深地刻在人们心里。这是点睛之笔。不点, 不活而且不亮, 点多了便有了画蛇添足之嫌。这就是大家手笔!道理不是不要讲, 我们要研究的是, 什么时候讲、讲什么、怎样讲才能滋润学生的心灵。”
对于于老师的赞誉, 我受之有愧。其实, 当时教《跳水》一课, 在那个年代, 我主要想体现三个想法:一是把语言训练、思维训练、思想熏陶统一起来, 即我所提的“语思统一”;二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重视学法的指导;三是注重课文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注重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联系, 注意综合, 不要割裂。这些观点今天看来仍有现实意义。但是, 于老师从更高层次上的点拨, 我觉得这些观点已经与新课程提倡的理念相吻合了。
《跳水》一课, 千锤百炼, 以不断创新的目标, 讲授过百场, 师生受益极大。不去亲自实践, 只在那里空谈, 能行吗?道理是明摆着的。
上个世纪90年代, 我的代表课例是《田忌赛马》。广西著名特级教师黄亢美在《广西教育》 (1989年第10期) 撰文中说:“在杭州举行的中国语文精品课观摩会上, 天津特级教师靳家彦的阅读课《田忌赛马》, 以其精湛的教学艺术和扎实的训练风格赢得了听课者的高度赞誉。”黄老师在评析该课的导入时说:“教者的导入既紧扣题旨, 又有机地进行了智能开启训练和随机的文明道德教育, 正可谓激趣入文, 开篇不凡。”他在实录了词、句、段训练的实况之后点评道:“引导学生对成语‘垂头丧气’和‘目瞪口呆’进行语素分析, 使学生具体切实地了解了词义, 习得方法进而运用方法。”“教师始终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的训练。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黄老师对朗读的重要形式———品读, 特别提出了这样的见解:“所谓品读, 就是品味性的反复多次的读, 要读出真情实感, 要读出特定环境中人物的语气语调, 要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读得是否到位, 又要用文中的‘提示语’做检验标准。概言之, 依据提示语进行品读训练并以之检验效果, 这是靳老师指导品读的重要方法之一, 也是行之有效的语感训练途径。”
黄老师不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专家, 他不但能够上课, 还能鞭辟入里地评课。他的真知灼见, 比起那些空头的“理论家”, 不知要高明多少倍。我执教《田忌赛马》, 就是想在《跳水》一课的基础上, 深入研究“小学语文导读法”———“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贯彻实施;语文课的“读”, 究竟在语文学习中占据什么地位, 起到什么作用;如何改变少、慢、差、费的现象, 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后来, “小学语文导读法”这一教学模式, 荣获了天津市首届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 被收入了《中国当代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 (语文卷) 》, 我的专著《小学语文导读法》, 也由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进入21世纪, 我的代表课例是《有这样一个小村庄》。这是我在走进新课程过程中执教的一节有标志性意义的阅读课, 受到专家、学者和广大教师的一致好评。我执教这堂课的指导思想是:与时俱进, 莫被传统束缚头脑;科学发展, 不为时尚放弃永恒。为了使新课标的理念在教学中得到具体生动的体现, 我在课的设计上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课题的提出到教学目标的设定, 从对课文的感受、理解到欣赏和评价, 都努力体现学生是发展的主体, 是课堂的主人。比如, 小村庄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消失→我们要吸取什么样的教训→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在这样的读、思、练中, 学生的认识不断升华, 语文素养逐步提高, “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
2.三维立体地确定语文教学目标。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与形成, 教学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融合与创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汇提升, 不但在学生的成长中有点、线、面、体的发展, 而且这点、线、面、体的发展是有机整合的。
3.师生间是情与情的交流, 心与心的沟通, 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师生间热烈的情绪, 健康、真挚、深厚、细腻、持久的情感, 圣洁高尚的情操和情怀, 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每个学生都得以体验成功的快乐。
4.积极主动的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恰当地结合。这节课在不排斥传统有效的学习方式的同时, 努力探究具有活力的新学习方式。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思维活跃, 语言训练丰富多彩, 情趣盎然。
教学《有这样一个小村庄》一课, 我自始至终都遵照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学会读书, 在思考中学会思考, 把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在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如这节课最后一个环节进行的“记者招待会”, 使学生既深化了对课文的领悟, 又拓宽了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 不是看评委给了多少分, 也不是依据得了几等奖, 根本的评判标准应是学生收获的多少。那些为了参加“汇演”, 甚至取悦评委而排练过许多次的课, 无论如何也算不上成功的课。我主张语文的“家常课”应当因势利导、多方诱导、即时引导、巧妙指导, 使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提高。比如, 在这节课上我专门找那些不敢读、不会说、不愿写、不能画的学生去读, 去说, 去写, 去画, 手把手地辅导他们直到成功。随着教学的进展, 这些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读书、发言、表演、绘画, 成了学习的骨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与提高, 这正是新课标追求的美好境界。
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教学专家周一贯, 对我执教的《有这样一个小村庄》一课做了这样的评价:“这样的语文课, 是真正的师生共建、共享的语文课, 它使教学过程完全演化成学生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于是, 语文不再是‘唯理性’的语文, 而是充满了诗意的激情, 成为了充满情趣、充满灵性的语文。这是真正的绿色语文课堂。” (周一贯《课堂教学经典设计》)
一、填充式(可在一年级上半学期进行)
所谓的填充式就是教师提出观察要求,让学生把观察的内容进行口语表达,再把所说的内容以填空的形式补充完整。这种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日记的格式,学会有序的、细致的观察,初步感受习作的完整性,学会使用简单的标点符号。观察的主题从学生的学习生活或日常景物中产生,每个主题的说写训练时间均可在两周左右。具体训练方法举例如下:
主题一、观察清扫中的人物
1.训练时间:九月份 两周时间练习说 一周时间练写
2.观察要求:观察早晨进行校园清扫的学生,先确定观察的人物,再观察人物的脸型、头发、衣服式样及颜色、裤子式样及颜色、鞋的式样及颜色,最后观察这名同学清扫的是如何认真或不认真。
3.填充写话内容:
清扫
清晨,我在操场上看到扫的( )的是一个( )孩子。
他(她)的脸( ),像我们班的( )。她的头发( ),还戴着( )。
他(她)穿着( )的衣服,( )的裤子,( )的鞋。
他(她)不卖呆,扫了很多垃圾,有( )、有( )、还有( )。
他(她)扫得可真认真啊!
4.写话说明:
在写话中,选择男孩子的第二自然段就只写第一句话。
二、提纲式(可在一年级下半学期和二年级上半学期进行)
所谓提纲式就是学生把观察的内容按教师所出示的提示进行练笔。这种方法是使学生逐步学会写出简单的条理清晰、段落分明、内容完整的日记,学会给日记起个恰当的题目。具体训练方法举例如下:
观察内容:操场上的春天
观察时间:2010年5月7日
观察提示:1.闭着眼睛站在操场上的感受。
2.操场上有什么变化?
3.草坪里有什么变化?
4.操场周围的树有什么变化?
5.对景物进行赞美。
写作说明:写日记时可以把观察提示中的顺序自主调换,题目自拟。
学生习作:
操场上的春天
2010年5月7日
今天,我看到草坪里的草都绿了,一颗颗小水珠就像小草的眼睛在对我眨啊眨。
我还看见操场上出现了一个个小水洼,太阳都掉里面了。
闭上眼睛,阳光很刺眼,身上真暖。
操场周围柳树上刚刚生出的叶宝宝,嫩嫩的真可爱。
操场上的春天真美啊!
三、点改式(可在二年级下半学期进行)
所谓的点改式就是教师对学生生活日记中存在的具体毛病,利用批改符号和提出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识自己作文中存在的不足;然后由学生动笔,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自做自改。这种方法能够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详细描写,从而使习作重点突出、主题鲜明。具体训练方法具体如下:
生习作:
秋叶
2010年 10月11日
层林尽染的季节到了,那是什么季节呢?那就是秋天!
秋天的叶子有红色,有黄色的,有绿色的,还有红黄、绿黄掺到一起的,真是五彩缤纷。
一阵风吹来,很多叶子从树上飘下来,在空中翩翩起舞,落到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踩上去软绵绵的。
秋叶可真美啊!
师的点:秋天的叶子很美,每种都有不同,应举出具体的例子来写。
生的改:火炬树的叶子像红辣椒。
葡萄叶像黄色的芭蕉扇。
柳树的叶子细长细长的,有黄有绿,上面有一个个小圆点,好像是七星瓢虫送给它的礼物。
春天来了,万里晴空,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了,小草偷偷地长出了脑袋,嫩嫩的,绿绿的;柳树长出了新的枝条,在微风的吹动下轻轻摆动,多像美丽的小姑娘在跳舞啊!
各种各样的野花竞相开放,露出一张张美丽的笑脸,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五颜六色的地毯。浦公英乘着风纷纷扬扬地飞到远方,给春天带来了希望。花丛中,一群勤劳的小蜜峰嗡嗡地忙着采花酿蜜。五彩缤纷的蝴蝶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从南方飞回来的小燕子唱着动听的歌,好像在说:“美丽的春天来了……”。一位小姑娘提着桶来到草地上一边给小草、野花浇水,一边欣赏着春天的美景。
啊,美丽的春天真令人陶醉啊!
体育教学曾经被认为只是体育技能的指导与传授,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没有思维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挖掘的机会。但在今天的情境中以这样的观念来教育高中学生,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从教学理念上讲,今天的体育教学需要创设灵活多变的、符合今天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项目与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
如,在双杠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项目:支撑后摆转体180°成分腿坐,这是一个高中学生非常喜欢的项目,同时又是一个在双杆教学内容中比较难的动作。虽然真正能完成的学生不多,但在学习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却是非常感兴趣的。从以前传统高中体育教学的角度讲,可以简单地教甚至是不教,但考虑到现在学生的实际,笔者还是尝试着进行全班性的教学。
确定了这一想法之后,立即着手于教学前的准备,首先分析了这一动作的完成顺序;然后对技术要点进行了分析,以便在教学中可以点拨到位;为了让学生敢于参与这一运动,真正体验到这一运动的乐趣,我还制定了详细的保护方案……
后来,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热情非常高———也反映出高中生其实是非常乐于接受挑战的。不少学生能够迅速地掌握技巧,如,在两腿摆动超过杠面时,双脚能及时带动髋部转动。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今天的高中体育教学的根本着力点就是要以学生的需要为教学出发点之一,对于上述的这么一个有相当难度的项目,为什么学生会如此感兴趣?我分析之后就是觉得自己是切合了学生的需要,选择了一个他们愿意尝试的项目并付诸行动。
二、审视现在的学生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生为本,强调以学定教,要求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再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但做不到又不行,因为今天的学生可能会因为我们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过分发挥,而厌恶甚至放弃体育这门学科。
所以,不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今天的高中学生有哪些特点?对体育学习会提出什么样的要求?
这两个问题可以放在一起,分成几点讨论:
其一,今天的高中学生具有相当强的社会交往能力,也具有十分强烈的个人主观愿望,他们思维非常活跃,渴望成功,同时又由于生活阅历和经验的缺乏,在遭受挫折时容易放弃。所以他们对体育教学的要求,往往是一些能够让同学之间充分交流的运动,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运动。
其二,现在的高中生有着很强烈的自我成就感,他们对自己的得失成败看得比较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积极向上的欲望,但由此带来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会导致他们团队协作精神的缺失;同时,在人际交往中缺乏礼仪意识也是高中学生常见的毛病。针对这一现状,我选择了一些需要团队合作的运动,如,拔河、篮球比赛等。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学生有自主组织这些活动的能力,因此,我让学生自行制定比赛规则,自行商定双方比赛的参与队员,自行选择拉拉队……由于自主性作用的极大发挥,在这种团体性的比赛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团队能力。
三、审视现在的教师
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目的是为了高中学生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那是不是只有这些呢?当然不是,因为教师还需要在教学中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体育教师必须意识到,只有自己实现专业成长,才能更好地将符合高中学生心智发展水平的体育内容传授给学生,也就是说,教师与学生的成长是合体共生的。
当我们面对极具现代意识的高中学生时,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地位,重新确定相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以什么样的新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以“中长跑技术”的教学为例,过去曾经是以一种粗放式的方式,让学生在多次跑中重复训练,以提升学生中长跑的能力。但现在不行了,因为学生需要的不是这种单一的重复,而是有技术的指导。因此,笔者认真研究了中长跑的技术要求与指导方法,指导学生在跑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后蹬”动作,后蹬要迅速而有力,髋、膝、踝三处的关节要充分伸直,以脚趾蹬离地面,要注意双腿摆的节奏,摆出的一腿要自然放松等。在这样的指导下,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
在十几年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加强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建设,加强师生的情感和交流,以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新型体育教模式下的三个要素。
一、加强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曾有人说:“一个民族,只要教师的精神不倒,这个民族永远是有希望的。”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师的素质提高关系着民族的未来,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而且要教授学生做人的道理,因此需要不断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在实施素质教育时,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教育应变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等。教师必须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加强教法研究,虚心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不断改进教法,优化教学过程,努力实现专业化发展。
在体育教学研究中,教师首先应该注意研究并挖掘教材中能给学生以智慧和启迪的因素。研究那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比较重视课后小结,因此,总能发现一些平日教学中易被忽视的细节而获得新知,从而弄清教学中造成动作难点的原因所在,并找到新的突破口。例如,在男生头手倒立教学中,我示范的动作与学生掌握的总有差异。在一次教研会上我提了这个问题让大家讨论,有的说给学生讲清躯干重心的投影控制在两手、头这三个支点的连线范围内就行了;有的说,不只控制在两手、头,还应该注意倾髋,等等。然后我们借助录像到操场具体实践,边讨论边看录像边实践,最后得到的统一答案是:在练习的垫子上,画出适当大小正三角形三个顶点的位置,问题就都解决了。
随着投影仪、录像、电脑等现代化教学设备逐渐进入课堂,学生接受信息的媒介越来越广,这就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为学生进入课堂创造条件。
因此,一个教师只具备专业知识远远不够,知识的单薄必然导致教学内容的枯燥,使教学黯然失色,学生对我们的认可也会大打折扣,远远不如我们所期望的。
二、加强师生的情感和交流是增强教学效果的动力。
情感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纽带,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动力,是学生人格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而且是情感信息的交流过程。教学中,师生情感交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体验,而这种体验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或以形传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或以情传情,以教师之情感染学生之情;或以声传情,以自己的语言艺术吸引学生。感情的力量是强大的,心理学家莫维尔说:“情感如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土壤里。”可见积极的情感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效果。
体育教学的任务要靠学生完成,在教学中使学生在运动和成功中感受到快乐和情感体验,是推动他们热爱体育的情感动力。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对学生充满尊重、理解、信任和期待,以爱心包容学生,在教学中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人翁”的地位,学生反过来也会给教师以相应的积极的情感回报。亲其师,信其道。这种情感的默契配合、和谐共振,必将形成强大的内驱力,使教学效果得以增强。正如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三、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校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培养和激发学习的兴趣,势必成为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兴趣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从而为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开发学生聪明才智和潜在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觉性,也影响动作技术掌握的程度。在体育教学中,能明显地看到,凡能直接满足学生的需要,符合他们的兴趣项目,就会引起注意。现在很多学生喜欢踢足球、打篮球,参加体育健美操学习、观赏体育比赛。为符合他们的兴趣,在体育课教学时,应尽可能多选择适合学生年龄、性别的项目,或者在一些单调的枯燥的项目中穿插一些趣味性强的游戏或“辅助”练习。例如,在田径的耐力跑教学时,我选择“种西瓜”的辅助练习(实心球搬运往返接力游戏),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他们不再认为耐力跑枯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初中生较争强好胜,因此,“体育教学比赛”是引起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在篮球教学中,可让技术水平较好的4名学生与一般水平的5—6名学生进行比赛,也可在人数相等的条件下变换比赛的要求,弱队投进一球得3分,强队投进一个球得2分,使比赛双方拼抢更加积极主动。这样比分都不会拉得很开,无论哪一方都必须十分努力才能取得胜利,有均等获胜的机会,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那天晚上,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决定把这件事情告诉妈妈。我走到妈妈身旁说:“对不起,妈妈,其实今天我在洗碗的时候,打破了一个碗。”妈妈笑眯眯地说:“好孩子,这件事我早就知道了。你犯错了,但能知错认错,我很开心。诚信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也会偶尔做错事,但我都能承认错误,尽管这样做可能会受到严肃的批评,甚至是严厉的惩罚,但我得到了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诚信。
一个人只要讲诚信,别人才会赞赏他,尊重他,亲近他,在有困难时才会帮助他。否则,人们将不会信任他。
我们两三分钟就到了那里,哇,这里人山人海,连马路上都挤满了人。这里的东西也应有尽有,有吃的,有穿的,也有玩的……反正这里什么东西都有卖。接着,我一家人随着人群来到了一个卖对联的地方,经过我们的仔细挑选,选中了一个上联--“门前富路财旺旺”的对联,我们还顺便买了几个福字,准备贴在门上。
接着,我们来到了卖水果的地方,买了很多新鲜的桂圆和荔枝。之后,我们还去了超市买了很多很多的零食,准备过年时候吃。
一、与学生运动兴趣结合
无论在学生还是体育教师的潜意识中,耐久跑练习就应该是学生在操场上不停地转圈,直至达到教师的要求为止,耐力素质能不能提高那是学生的事情。但是,要意识到学生是否感兴趣?耐久跑教学是不是可以和其他内容进行有效结合呢?耐久跑首先是要学生能够跑起来,然后,还要能够持续一段时间,假如,学生在干一件自己喜欢干的事情时,那就一定会非常主动地参与,并且会竭尽所能。那么,笔者在教学中常常与篮球、足球等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行结合。例如一个简单的做法,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男女生各两组,男生、女生第一组绕操场运球一圈,第二组休息,一圈后,第二组运球,第一组休息,轮流交换,用运球替换单独的慢跑,不仅学生的篮球运球技术得到提高,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耐力素质也得到了无形的训练,而学生根本不知道这是耐力练习,所以,就不会产生抵触,而且由于是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也会全力以赴。除此之外,体育课还可以安排一些球类比赛,例如,篮球比赛,但是对规则做一下修改,即,球在活球状态时,除持球学生外,其他学生都要处于跑步状态(可以是原地跑步),只许传球,不许突破。如果没跑即判罚违例,对方罚球。比赛5分钟一局,相互轮换比赛。这样学生在5分钟之内就基本上一直处于跑动状态,对提升学生的耐力素质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练习不仅心情愉悦,而且积极性高涨,跑动也更加积极,锻炼的效果也就更强了。
二、与队列队形有机结合
队列队形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与集体精神的有效手段。但是,也不要忽略了行进间的队列队形练习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地重复相同的内容,而这个重复的过程不就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吗?尤其是行进间的队列队形的变换。例如,分队、合队、裂队、并队、错肩跑、交叉跑等。分队就是由一路纵队变成两路,合队就是两队变成一队。裂队就是同一方向运动的两队变成左右不同方向的两队。并队则是不同方向的两队合为同一方向行走的两队。那么,在练习的时候,教师强调队列队形整齐度与队伍的美观度,这就是对学生规则与集体意识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能够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练习,同时,为让队伍更加整齐与美观,学生必须要去观察同学,甚至提醒自己与同伴该怎样进行跑位,这就是一种集体意识的体现。学生们正是在不断地磨练队形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耐力锻炼。因此,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同时,这种锻炼方式还有一个重要的好处。就是可以让一些学生克服懒惰心理。在进行这些比较乏味的练习时,许多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参与愿望不太强烈的学生,就会产生懒惰心理,如果让他们分散练习,那么有些学生就可能出现出工不出力的情况,但是,通过集体形式的练习,许多学生就失去了懒惰的机会,因为只有自己的运动得到维持,整个集体的运动才不会中断,迫于同学的压力,或者自身集体意识的觉醒,他们就会高质量地完成练习,而这样教师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因此,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参与欲望不强,笔者建议采取集体的锻炼形式,效果会更好一些。
三、与各种图形跑进行结合
所谓的各种图形跑就是在操场上画一些几何图形,例如,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同心圆等等,学生绕这些图形的边线进行跑步,而这种跑步方式的出发点其实是为避免重复绕操场跑步而产生厌烦心理。但是,笔者认为单一的图形跑可能令学生更易产生厌倦心理,如果稍加改变,情况则大不相同了。例如,采取复合图形和不同方式的跑。在操场上画一个有弧线、直实线、直虚线、曲线等线组成的首尾相连的不规则的大图形。那么,学生经过不同路段的时候可以采取不同的跑步形式,如,弧线采取正常的跑,直实线采取后退跑、直虚线采取侧身跑,曲线采取高抬腿跑,这样学生在不同的跑步形式之间不断地进行切换,既可以转移跑步枯燥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欲望。当然,跑步形式还可以变化得更多,例如,后踢腿跑、小步跑等等,甚至还可以穿插少量的跳跃内容,如双脚跳、单脚跳,还可以是爬、滚等内容。
【的三年级体育教学总结】推荐阅读:
小学六年级体育总结09-11
四年级体育教学工作总结06-15
学年上期八年级体育教学总结06-23
四年级体育老师个人总结11-05
水平一(二年级上)体育教学总结12-24
小学四年级上册体育与健康教学总结11-19
2024小学五年级下学期体育教学总结07-28
小学高年级体育教学工作总结10-01
一年级第二学期体育教学总结11-16
小学三年级下册体育工作总结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