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适自传有感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胡适自传有感(精选9篇)

读胡适自传有感 篇1

2008-07-30 00:08:40 来自: 百无一用(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读罗志田新版胡适传,上载胡适初到美国留学时,享受的是美国归还的庚款补贴,数额不菲,除接济家中外,甚至还雇了一个佣人。胡适常对人言,吾等留学生,在外代表炎黄子孙,不可只图省钱,而须处处注意吾等形象,免为西人歧视也!自己留学在外,对胡适当年此言有直接的体会。身边的一些中国学生,千方百计地省钱,自己衣食节省无可厚非,但寻机贪图小便宜,遭外人背后议论,实在令人为之汗颜!我是农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当然不会挥金如土,但因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有一定要求,而且相信千金散尽还复来,决志不做金钱的奴隶,所以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只求称心,不图省钱,由此虽落下个“懂得享受”的恶名,也不以为意。但即便是如我这般消费,每个月的奖学金还是能颇有结余,而一些中国学生想着靠省下的奖学金将来买房买车,实在令人不解。且不说现在房价已涨,省下的钱实在杯水车薪,买不了几平米,就算高瞻远瞩,未雨绸缪,也应该是在学业上用功,将来谋个好差使,拿高工资,那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胡适当年回国到北大任教的时候,也没听说兜里带了多少钱回来啊。活着应该享受每一天,年轻的时光更是弥足珍贵,为了三十岁之后的事情,亏待自己大好的年华不说,还养成个小器爱占便宜的毛病,甚至于有失国人脸面。两相衡量,实在觉得不值。

《胡适口述自传》 篇2

让我先把安徽省最南部,徽州一带的地理环境,做个综合的叙述:徽州在旧制时代是个“府”,治下一共有六个“县”。我家世居的绩溪县,便是徽州府里最北的一县。从我县向南去便是歙县和休宁县;向西便是黟县和祁门县;祁门之南便是婺源县。婺源是朱子的家乡,朱熹原来是在福建出生的,但是婺源却是他的祖籍。

徽州全区都是山地,由于黄山的秀丽而远近闻名。这一带的河流都是自西北向东南流的,最后注入钱塘江。因为山地十分贫瘠,所以徽州的耕地甚少。全年的农产品只能供给当地居民大致三个月的食粮。不足的粮食,就只有向外地去购买补充了。所以我们徽州的山地居民,在此情况下,为着生存,就只有脱离农村,到城市里去经商。因而几千年来,我们徽州人就注定地成为生意人了。

徽州人四出经商,向东去便进入浙江;向东北则去江苏;北上则去沿长江各城镇;西向则去江西;南向则去福建。我们徽州六县大半都是靠近浙江的;只有祁门和婺源靠近江西。近些年来(抗战前后),最西的婺源县,被中央政府并入江西。但是婺源与安徽的徽州有长久的历史渊源,居民引以为荣,不愿脱离母省,所以群起反对,并发起了一个“婺源返皖”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统领大陆前几年,婺源终于被划回安徽;但是我听说在中国共产党治下,婺源又被划给江西了。

所以一千多年来,我们徽州人都是以善于经商而闻名全国的。一般徽州商人多半是以小生意起家;刻苦耐劳,累积点基金,逐渐努力发展。有的就变成富商大贾了。中国有句话,叫:“无徽不成镇!”那就是说,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这个地方就只是个村落。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个小村落变成个小市镇了。有关“徽州帮”其他的故事还多着哩。

我们徽州人通常在十一二三岁时便到城市里去学生意。最初多半是在自家长辈或亲戚的店铺里当学徒。在历时三年的学徒期间,他们是没有薪金的:其后则稍有报酬。直至学徒(和实习)期满,至二十一二岁时,他们可以享有带薪婚假三个月,还乡结婚。婚假期满,他们又只身返回原来店铺,继续经商。自此以后,他们每三年便有三个月的带薪假期,返乡探亲。所以徽州人有句土语,叫“一世夫妻三年半”。那就是说,一对夫妇的婚后生活至多不过三十六年或四十二年,但是他们一辈子在一起同居的时间,实际上不过三十六个月或四十二个月——也就是三年或三年半了。

当然徽州人也有经商致富的。做了大生意,又有钱,他们也就可以把家眷子女接到一起同住了。

徽州人的生意是全国性的,并不限于邻近各省。近几百年来的食盐贸易差不多都是徽州人垄断了。食盐是每一个人不可缺少的日食必需品,贸易量是很大的。徽州商人既然垄断了食盐的贸易,所以徽州盐商一直是不讨人欢喜的,甚至是一般人憎恶的对象。你一定听过许多讽刺“徽州盐商”的故事罢!所以我特地举出盐商来说明徽州人在商界所扮演的角色。

徽州人另一项大生意便是当铺。当铺也就是早年的一种银行。通常社会上所流行的“徽州朝奉”一词,原是专指当铺里的朝奉来说的,到后来就泛指一切徽州士绅和商人了。“朝奉”的原义本含有尊敬的意思,表示一个人勤俭刻苦;但有时也具有刻薄等批判的含义,表示一个商人,别的不管,只顾赚钱。总之,徽州人正如英伦三岛上的苏格兰人一样,四出经商,足迹遍于全国。最初都以小本经营起家,而逐渐发财致富,以至于在全国各地落户定居。因此你如在各地旅行,你总可发现许多人的原籍都是徽州的。例如姓汪的和姓程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徽州人。其他如叶、潘、胡、俞、余、姚诸姓,也大半是源出徽州。当你翻阅中国电话簿,一看人名,你就可知道他们的籍贯。正如在美国一样,人们一看电话簿,便知道谁是苏格兰人,谁是爱尔兰人,谁是瑞典人、挪威人等一样的清楚。

正因为我乡山区粮食产量不足,我们徽州人一般都靠在城市里经商的家人,按时接济。接济的项目并不限于金钱,有时也兼及食物。例如咸猪油(腊油),有时也从老远的地方被送回家乡。其他如布匹、棉纱,等等,在城市里购买都远比乡间便宜,所以也常被送返家中。

所以离乡撇井,四出经商,对我们徽州人来说,实是经济上的必需。家人父子夫妇数年不见也是常事。同时家人的日用衣食以至于造房屋、置田产,也都靠远在外乡的父兄子弟汇款接济。不过在经济的因素之外,我乡人这种离家外出、历尽艰苦、冒险经商的传统,也有其文化上的意义。由于长住大城市,我们州人在文化上和教育上,每能得一个时代的风气之先。徽州人的子弟由于能在大城市内受教育,城市里的学校总比山地的学校要好得多,在教育文化上说,他们的眼界就广阔得多了。因此在中古以后,有些徽州学者,如12世纪的朱熹和他以后的,尤其是十八九世纪的学者像江永、戴震、俞正燮、凌廷堪,等等,他们之所以能在中国学术界占据较高的位置,都不是偶然的。

现在再谈谈我们绩溪县。绩溪是徽州府六县之中最北的一县,也可能是人口最少的一县。在经商一行中,我们绩溪人也是比较落后的。绩溪人多半做本地生意,很少离乡远去大城市。他们先由杂货零售商做起,然后渐渐地由近及远。所以一般说来,我们徽州人实在都是很落后的。

我家在一百五十年前,原来是一家小茶商。祖先中的一支,曾在上海附近一个叫作川沙的小镇经营一家小茶叶店。根据家中记录,这小店的本钱原来只有银洋一百元(约合制钱十万文)。这样的本钱实在是太小了。可是先祖和他的长兄通力合作,不但发展了本店,同时为防止别人在本埠竞争,他们居然在川沙镇上,又开了一家支店。

后来他们又从川沙本店拨款,在上海华界(城区)又开了另一个支店。在太平天国之乱时,上海城区为匪徒所掳掠和焚毁,川沙镇亦部分受劫。先父对这场灾难,以及先祖和家人在受难期间,和以后如何挣扎,并以最有限的基金复振上海和川沙两地店铺的故事,都有详尽的记录。这实在是一场很艰苦的奋斗。

据1880年(清光绪六年)的估计,两家茶叶店的总值大致合当时制钱二百九十八万文(约合银元三千元)。这两个铺子的收入便是我们一家四房、老幼二十余口衣食的来源。

在这里我也顺便更正一项过去的错误记载。前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为拙著《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一卷所写的序言中,曾误把我家说成是世居绩溪城内胡氏的同宗。蔡先生指出“绩溪胡氏”是有家学渊源的,尤其是十八九世纪之间清乾嘉之际,学者如胡培翠(1782~1849年)及其先人们,都是知名的学者。这个在十八九世纪时便以汉学闻名的书香望族,其远祖可直溯至11世纪《苕溪渔隐丛话》的作者胡仔。那位抵抗倭寇的名将胡宗宪,也是他们一家。但是这个世居绩溪城内的胡家,与我家并非同宗。

我家世代乡居。故宅在绩溪城北约五十华里。历代都是靠小本经营为生的。我家第一个有志为学的是我的一位伯祖“胡星五”。他是个乡绅兼塾师。在乡里颇有名望,但是科场却不甚得意。

我们的村落“上庄”正与华南其他地区的村落一样,是习于聚族而居的。洪杨起事之前,我们聚居的胡氏一族总人口在六千上下,当然也包括散居各地经商的族人在内,大半务农为生。但是大多数家庭也都有父兄子弟在外埠经商的,尤其是在南京、上海一带。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篇3

(3071字)

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蒋家偏安台湾后,胡适每次回台湾蒋经国必去机场迎接,名曰“代表父亲欢迎你”。于是就想写些关于胡适的东西。

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胡适及其时代的人能取得那样的成就,和他们的教育水,胡适一生坚持做无党派人士,国民党败逃台湾后,当然胡适先生还是国民党政府有头,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蒋家偏安台湾后,胡适每次回台湾蒋经国必去机场迎接,名曰“代表父亲欢迎你”。于是就想写些关于胡适的东西。

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他应该是中国学术界当之无愧的领袖之一。但胡适究竟是学术明星呢,还是政治明星呢?我想胡先生肯定坚持他是前者,而且是不承认后者。其实我很想知道美国人是怎么想的,胡适在美国留学工作多年,对美国应该是有很亲近的感情,属于我们所说的“亲美派”。但我想如果他被美国普通人熟知的话,应该是在八年抗战期间作为中国驻美国大使的影响力吧。那么,在美国普通人眼里应该是政治人物吧。我所读的胡适传总的来说,就我个人感觉还是比较中立的。但是我还是有点疑问,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有没有遭受到钱学森等人遭受到的那样的白眼呢?作者没有说。别处也没找到。但我不认为胡适有什么不同于当时其他的在美中国人,那么胡适后来及其推崇美国的做法就让我有点费解了,人性使然吗?言归正传,对胡适一生的总结,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学术和政治了。

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胡适回国后曾担任北大的教授,有人说胡适每开一门课,其上课的讲义就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这一点我是很相信的,这从他的治学态度上是可以看出来的。胡适当时在中国学术界的朋友,笔友,随便拿出一个到现在应该都是“国宝级”的人物吧。那时候,貌似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有时候我在想,物以类聚,难道天才也是一样的吗?先秦的百家,唐代的诗人,宋代的词人,明代的小说家哲学家,近现代的学者,随便那个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但凑巧的是都生在一个时代。我想这不是巧合吧。这需要历史条件,也需要政治文化氛围的。现在中国,我想再过一百年也出不了这样的时代的。胡适这样的学术天才依然在大陆被很少人知道就是佐证。钱学森去世前发问“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我想钱老心里应该有答案吧。想想那个时候,蔡元培,胡适,刘半农,徐志摩等等,在北大任教时,即使生活再拮据,也是认真做学术研究,认真教授学生的。现在呢,教授们都在干什么呢?我想起可笑的一件事,我在上西

方经济学课程时,老师讲解中国每年由于偷税漏税而损失大量的税收,举了一个例子。说是中国法律规定,年薪12万以上的实行个人所得税自动申报制。而现在不说别的,就大学的教授,除了正常的工资,所赚的外快超过12万很多很多,但是有几个傻了去申报啊。(老师的原话)。真是可笑。不是现在的学生不尊重老师了,而是老师自己在透支自己本来就不多的可尊重的东西。这样的教授能拿到诺贝尔奖,鬼才相信。拿到福布斯奖,我看到有可能的。

胡适及其时代的人能取得那样的成就,和他们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条件是分不开的。我前面所说的,胡适随便一个讲义都是一个重要的学术著作,那下面听课的人呢。在接受大师教导的学生,能不优秀吗?至少比现在只教怎么赚钱,怎么考试的优秀吧。人家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而我们是恶性循环,会点算数的代数加减一下,就知道差距了。我在看邹韬奋的日记时,看到邹韬奋的一点小愤慨时我笑了。他在教授学生英语的时候抱怨说“现在很多老师,只知道照着课本逐字逐句的翻译,这种几十年前的教育方式怎么能教好学生”。哈哈。他说这就话可是差不多一百年前的事了吧,可我们现在用的还是他所说的几十年前的教育方式在教。真他妈讽刺。中央刚刚承诺说,到2012年,教育经费投入将达到GDP的4%。我希望这些钱不只是让那些老师,学校多捞了些钱,而是真真正正的用到了学生和提高中国教学质量上来。

胡适一生坚持做无党派人士。就是在国民党逃到台湾后,有人请胡适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组织一个强大的反对党,来建立一个更民主的“国家”时,胡适也是说,我年轻是无心政治,也没有组织政党,现在更不会了。不知胡适先生是不想,还是“蒋总统”不同意。胡适虽然口口声声说着什么不热衷政治,可他的一生始终和政治联系在一起的。胡适在学术上绝对是走在时代的最前沿的,他的《文学改良刍议》绝对是里程碑的著作,即使在大陆被封杀,他的这部书依然在历史课本上有一席之地。可是他在国家政治的认识上,我怎么总感觉他是,不能说是后知后觉了,因为他到死都是不觉的。他在美国多年,推崇的是美国的自由民主。可是当国民党镇压共产党的时候,他也没说什么啊。在他的意识里,国民党政府是正统的政府,那么政府说谁是贼,谁就是贼了。胡适认为,组织政党,你当然可以了。但是你不能有武装。可是你这有武装的政党实在是让人指望不上啊。我们和你合作,你却残酷的镇压。日本打进来了,你却“壤内必先安外”。胡适在政治上很有攀附蒋介石的嫌疑。蒋介石让你闭嘴,你就会“为了缓和压力”闭嘴。但当你的好朋友陈独秀被抓时,老蒋也没给你面子,放了他啊。最多就是让你探望探望。在政治上,我认为蒋介石比胡适强不知多少倍了。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将军从民族大义出发,发动了西安事变。而我们胡适先生这时的民族精神来了,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说你张学良居然发动兵变,如果蒋委员长有什么闪失,你就是民

族的罪人。当然,国民党高兴了,胡适是名人,是有影响力的人。他们不会错过这个好几会,于是他这篇文章就被国民党飞机空撒在西安上空。可是胡适先生,你过得是很舒服,但难道你没看到东北三省的人们是怎么在水生火热中挣扎的吗?而且张学良的要求很简单,只是每个正常中国人都应该有的想法------打日本人,打侵略者。

国民党败逃台湾后,当然胡适先生还是国民党政府有头有脸的人物,但在大陆已被毛泽东定位蒋介石的头号帮凶。所以他肯定跟拥护蒋介石了。当然可能这只是他的政治策略,但就这在思想上,他已经和历史上那些大师相差甚远了。中国建国后,他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用我的道义支持“蒋总统”。我不知道他所说的道义是什么。胡适也应该算是历史学家了吧。他就没有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分析为什么日本刚投降时,共产党的人数不如国民党,武器不如国民党,威望不如国民党,可就在短短的三四年间打败了他。最近我在看中国的南北朝历史,那是一段朝代更迭频繁的历史,但是有一点相似,就是更善待人民的朝代,生存时间更长。而国民党就败在了这一点。当然,我所知道的共产党更爱民,都是从共产党人编的书中看到的。可能有一些虚假成分。但是历史反证了,共产党肯定比国民党表现得好。日本投降后,执政党应该是国民党,可战后,国民党不是积极建设国家,而是不顾国人反对发动内战,这在开头他已经输给了共产党。得人民者得天下!这是铁的定律。这在今天也是一样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在中国这个人民有时可狭义的指农民。人们常说,民福国安。可中国现在是国富民穷,这样是很难安定的。现在的中国不仅,经济总量在一个一个国家的赶超,贫富差距也是在一个一个国家的赶超。当富二代在开着名车撞死一个又一个人的时候,农民工也是在由于经济的压力一个又一个的跳楼。我相信每个中国人都十分的爱国,可是当农民为没钱治病而绝望时,当大学生工作后,每月看着自己连一平方房子也买不到的工资时,我想他们很难在脑子中想到爱国两字。当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的努力,但我们也希望政府努力的步伐能不能再大些。每年借给美国让美国人享受高额福利的钱能不能抽一部分给自己的国人也享受一下,每年用纳税人的钱公款消费的钱能不能挪用一点让贫穷的纳税人生存一下。让胡适梦想的自由民主,能够真正在中国实现。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1956字)孔子说:“修己,先生在文“青年人的苦闷”中提到:,悲观是不能救国的,呐喊是不能救国的,口号标语是不,我在二十多年前最爱引易卜生对他的青年朋友说的一句,如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这两天利用中午和晚上睡前的一点时间,把亚马逊上面的一本小书《介绍我自己的思想》看完了,豆瓣里也收录了这本严格意义上来说算不上书的选集,里面主要是胡适先生给自己或他人书籍所作的序,还有一些札记赠言等。文“介绍我自己的思想”本是先生给书籍《胡适文选》作的自序,主要说明了先生所选文章的原因:为“少年朋友”选辑二十二篇文章大致介绍先生自己的思想。先生言其思想受两个的人的影响最大:赫胥黎和杜威。前者教先生怎样怀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后者教先生怎样思想,教先生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待证的假设,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这是我们这些当代青年应该学习的,凡事求证据,记得要问为什么?不被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所淹没,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先生对五四精神的赞扬和怀念,对青年学生的的教导和期望,读来让人感到惭愧,想五四时青年大学生所思所想所为,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再反思自己的大学生活,无明确长远目标不说,连当前学习之事也没有做好,多为应付考试而读书,浪费了大好时间,实属不该。

先生言“Express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of appropriating impressions”,即“要使你所得印象变成你自己的,最有效的法子是记录或表现成文章。” 所以先生推荐记札记,这也是我写这篇日记的原因,以后坚持生活写日记,读书记笔记,尽量把印象变成自己的。先生在1960年的毕业典礼上给毕业生送了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问题丹,兴趣散和信心汤。第一味药是说,离开学校,总得带一两个麻烦而有趣的问题在身边,时时向你挑战,笑你奈何不了它,这样就不会懒惰。第二味药,是要我们进入社会后要多发展一点职业以外的兴趣,“这种非职业的玩意儿,可以使他的生活更有趣,更快乐,更有意思” 想自己从小到大,却没有一样这样的兴趣,或者说没有一样能坚持下来的兴趣,吉他,羽毛球,游泳,多是三分钟热情,未能坚持。勉强算上的,可能就读书了,少时书读的少,见识也浅,大学里有了图书馆,便想着多多利用,也算是读了一些书,只是少有记下读后感想,还是要像先生所言,以后无论读书还是观影,尽量把所思所想记下。其实游泳也一直在学,只是不能有规律的练习,想起才去,以致进展不大,算来学自由泳也近一年了,还是不能流畅的换气,20多米就不行了,还是多请教请教舍友。先生把第三味药叫信心汤,是要毕业生总得有点信心,“我们生存在这个年头,看见的,听见的,往往都是可以叫我们悲观,失望的----有时候竟可叫我们伤心,叫我们发疯。” 先生当年所描述的对现在的我们也同样适用吧,每天看着微博里的社会人间百态,多半让人悲观和失望,正因如此既最好又最坏的时代,既智慧又愚昧的年头,既希望又失望的季节,才更需要培养信心,“这个时代,正是我们要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代,没有信心,我们真要发狂自杀了。” 先生举了福特和莱特兄弟两个例子

来叫我们深信“努力不会白费”的人生观。自问,有这种信心没?

先生在文 “大宇宙中谈博爱” 中提到: 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就是把自己弄好。我们应当先把自己弄好,然后帮助别人,独善其身然后能兼善天下。同学们,现在我们读书的时候,不要空谈高唱博 爱,但应先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到我们有充分能力的时候才谈博爱,仍不算迟。

先生在文 “青年人的苦闷” 中提到:悲观是不能救国的,呐喊是不能救国的,口号标语是不能救国的,责人而自己不努力是不能救国的。我在二十多年前最爱引易卜生对他的青年朋友说的一句话:“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我现

在还要把这句话赠送给一切悲观苦闷的青年朋友。社会国家需要你们作最大的努力,所以你们必须先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有用的东西,方才有资格为社会国家努力。自问,有没有充实自己?把自己弄好?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有用的东西?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科学方法只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最后摘抄孙中山先生评论 “五四运动” 的话:

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原其故,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倘能继长增高,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兵法攻心,语曰革心,皆此之故,故此种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九年一月二十九日,《与海外同志书》)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1191字)最近读完了胡适先生的《四十自述》。为了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我便写写自己的读后感悟,学习他的杜绝“苟且”,从我做起。通读全篇,这本书是胡适先生记录的自己40多年来生命中比较重要的时间、空间等碎片记忆,从零散的记忆里我们可以感触到胡适先生当年的风采,这里有几点小感悟:

一、胡适先生的文字。尽情感受中国文言文的魅力,他的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你都不觉得多余,与当前时代背景下繁冗的文字游戏大相径庭,可以说他的文字代表了那个年代的特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语言艺术的上品。我虽然不太懂得如何从专业角度去分析,但字里行间的感觉是当地文字所无可比拟的。感觉是文字无法形容的,还需要大家细细的去品味。

二、胡适先生的胆魄。先生真可谓中国白话文字的先驱,本书有一大部分是在记述胡适对中国文学革命所做的贡献,这里倾注了胡适先生一生的心血,他用一己之力影响人,改变人,我甚是敬佩,当代中国最缺乏的就是像他老人家这样,敢讲真话,敢动真格,敢直抒胸臆的

人才,我斗胆命名为胆魄,胡先生的胆魄全中国人应为之敬也。

三、胡适先生的思想。胡老的思想是最难得的,本书的最后附录一部分都在写胡适的思想,读的酣畅淋漓。这里我佩服的一方面是胡适看问题的角度,直击要害,从不拐弯抹角,找的准,说的狠。比如在《旬报》第三十六期上发表一篇《苟且》,痛论随便省事不肯彻底思想的毛病,说“苟且”二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大瘟疫,把几千年的名族

精神都瘟死了。别说当时,就在当下,“苟且”的瘟疫依然再继续,吾国吾民何时能够被唤醒?吾心之痛堪比亡国。再比如,他形容中国文学的病症,吾国文学大病有三:一曰无病呻吟,二曰摹仿古人,三曰言之无物。倾所作词,专攻此三弊,岂徒责人,亦以自誓耳。句句如针扎,针针戳痛处。最后我想展示胡适思想的精髓,我认为的就是“透“,一个”透“字蕴含了多少哲理,我们暂且不论,看看胡适先生怎样评价”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凡是有价值的思想,都是从这个那个具体的问题下手的。先研究了问题的种种方面种种事实,看看究竟病在何处,这是思想的第一步功夫。然后根据一生的经验学问,提出种种解决的方法,提出种种医病的丹方,这是思想的第二步功夫。然后用一生的经验学问,加上想象的能力,推思每一种假定的解决法应该可以有什么样的效果,更推想这种效果能否解决眼前这个困难问题。推想的结果,拣定一种假设(最满意的)解决,认为我的主张,这是思想的第三步工夫。凡有价值的主张,都是先经过这三步工夫来的。

不言自明,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而且适合重复阅读,尤其是附录《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一章是本书的精华所在,我认为很有比较重复阅读,并拜读胡适先生所列出的文章,例如《问题和主义》、《新思潮的意义》等等。

从我个人性格角度,更应该学习并学会运用他在看问题的角度,直击要害,从不拐弯抹角,找的准,说的狠,弥补自己在某一些处事方面的不足,让自己更快的成长起来。

《胡适散文选集》读后感

(772字)

大家对胡适此人一定比较熟悉,他1891年12月17日生于安徽绩溪,卒于1962年2月24日,是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他是一位敢于挑战权威言论的文学家,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等各种言论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和理解,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中标新立异人物的许多特别之处,不管是写作手法,还是事件人物选材上都与众不同,他用那朴实无华、简单真实的语言文字,真正诠释了平等、民主、自由的共和理念,他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且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新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了初步设想,开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书中我最喜欢的文章是《差不多先生传》,作者用极其新颖、幽默的语言,从侧面真实讽刺了当时中国的阴暗面,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叫差不多的人的故事,“差不多”认为“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他在学堂时认为山西同陕西;在钱铺认为千字差不多就是十字;就是在临死前依旧认为活人同死人差不多,不必太认真??这个故事着实令人吃惊,但这确实是当时的中国社会人们的思想,作者胡适只是用特别的语言真实有力的抨击讽刺了这些,他的言论当时遭到许多人的回击,但他却从未停止过对中国社会思想的改变,虽然这种改变只是微不足道,但其实大大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他着实是一位令人敬佩的作家。

对胡适和他的文章有了一定了解后,我对写作文的方法又有了新的理解,写文章时首先要注重的就是真实,一定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才有意义,接着还要做到新颖,这样才能让读者有阅读兴趣,能够去看自己的文章,还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能总是去模仿别人,当文章真正做到这几点是,我们也一样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令人敬佩的作家。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654字)

偶获一本胡适先生谈治学的书籍,正在读中,颇有感慨。民国时期,胡适先生已经谈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 法。在材料与方法一文中,提到新材料及新工具的重要性。正如先生所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个方法不仅仅可以用于治学,还可 以用于解决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然而,为何如我,也算接受过中国的一流教育,九十年代初接受 了一流大学本科的教育,后又读过一流大学的研究生,但,在处理事情时,却往往是提出假设,然后直接把假设当作结论呢?而在我周围,像我这样的人很多。这种现象可能是有以下原因所造成:首先,原因

可能还是在自己。虽好读书,但多喜欢读轻松的书。日常生活中,不爱思考,虽喜欢提出问题,但不爱深究答案。其次,尚无法确定目前的教育体系如何,但九十年代我所受 到的教育好像没有足够的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训练。

教学课程往往还是以记忆类为多,思考训练类为少。这可能是教育界人士能力问题。民国时期有不少学贯中西的大家,可惜这些大家或去了台湾,或留下来但无法再发挥应有的作用。经过右派、牛棚这些事情,留存下来的教育界人士或人云亦云,或有能力但不再发挥。当然,也可能是政治 上的原因,或许并不希望高校培养出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学生,因而在教材的设计上思考训练类的课程较少。

读胡适先生我的母亲文章有感 篇4

一直以来,在我的印象中,胡适先生就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以及从历史书中得知他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倡导者,再无其他。并没有读过他任何的文章,看过他任何的著作。只在近日,一次偶然的机会读到了胡适先生《我的母亲》一文,全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文字文笔流畅明白如话,娓娓道来,感人至深。使我们理解到当时,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大家庭环境作为后母维系家庭关系的不易,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读罢全文,有两段话久久的回旋在我的脑海里,一遍一遍的来找我,让我无法忘记。第一是:“世间最可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第二便是:“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我在平时也极喜欢翻书,小说散文更是我的爱好,不敢说看过多少多少书,但最近的两年间几乎没有一天间断过。在我所读的这些书中,不乏让我感动到流泪的作品,也有不少获益很深的文字,但却从来没有一篇或是一段话能够向胡适先生《我的母亲》中的上两段话给我带来心灵上的强烈的共鸣与震撼。让我在读完之后的两天中脑海中总是回旋着,在第三天又找来读,读过之后我第一次有了想写东西的冲动,文章字里行间胡适先生对母亲的爱与敬勾起了我对父亲的深深的怀念,在父亲离开我的第四个年头,在我一直想用文字纪念我的父亲却不知从何处下手的时候。读完这篇文章,我的心中似乎一下子打开了一个缺口,童年时父亲教育我的点点滴滴豁然涌上心头。父亲是一个极爱读书的人,他读的书包罗万象。全套的《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诗词选》、《易经》、《曾国潘》、《古今对联大全》、《古文观止》等等,甚至还有父亲高中时代手抄的书,在家中小小的房间里对的满满当当,到处都是。我极小的时候,就会学着父亲的样子抱一本书看,尽管当时我认识的字可能连一页书都看不到。现在想来,我从学生时代开始一直到现在都很喜欢看书,和父亲的影

响是分不开的。

但是父亲对我的影响却远不止一项读书,我从小学开始成绩便是班级中的佼佼者,考试从来没出过前三名,很是有一些小聪明,这样的好成绩使得我在小学时便开始有些飘飘然了,于是便开始有些骄傲,做题马虎的小毛病慢慢暴露出来。我清楚的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中午,母亲做好饭等我吃饭,我却偏要把老师布置的数学题做完了再吃,于是父母亲在吃饭我便在一旁慌慌张张的做作业,不到十分钟便解决问题,本子往旁边一扔就开始吃饭,父亲顺手拿来我的作业检查,结果5道题目错了3道,父亲拿了吃饭的筷子“啪啪”在我的头上敲了两下,那是我第一次挨父亲的打,打完之后父亲饭也不吃开始教训我,拿过我的本子写了四个字:“戒骄戒躁”,说:“自己看去吧,晚上告诉我什么意思?”从那以后我在学业上再也不敢马马虎虎,父亲倒是经常会拿一些话问我,“学而优则仕”,“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等等,年幼的我每每会把自己从字面上理解的意思讲给父亲听,父亲只是微微点头然后语重心长的说:“我的闺女呀,你要弄懂这些还早着呢。”而我当时只是听着,心里却是不以为然的,总以为父亲因为总是看书是有一些迂的,现在看来却不是这样。父亲去世的时候我25岁,至今已经四年多了,在这四年当中,每当我遇到事情自己无法解决,才会发现身边没有人可以给我帮助,这帮助不是物质上的,而是心灵上的。每当这时我才晓得父亲的好,才总是去想念父亲那一句句话中蕴含的深意,想念与父亲晚上谈天谈到很晚的时候,想念父亲告诉我女孩子外套上的扣子没扣好不要出门时的表情,想念那一双敲我的头的筷子。

就像胡适先生在《我的母亲》末尾的那段话一样:“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零二、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我也想对父亲说:尽管女儿没有多么崇高的理想,没有多么大的能耐,但是我会做到不比同龄人差,不跌您的股。

读李开复自传有感 篇5

不要惧怕改变 世界因你而不同 《李开复自传》读后感 李开复自传》
一气呵成的读完了这本观点清晰,叙事流畅,记载生动的自传,不免对这位 从天才少年成长为 IT 行业顶尖企业高管人物的人生经历充满了敬佩和赞赏,也 释然以他卓越的专业能力,超群的管理才能以及正直的人格魅力到达成功彼岸是 多么顺理成章,更被他敢于尝试创新,直面挑战,不惧怕改变的坚定信念而感染。是啊,如果我们时刻准备着迎接挑战,又怎会惧怕改变,也能勇敢迎接来自未来 的任何挑战。这是李开复唯一的一本自传,字里行间,是岁月流逝中沉淀下来的宝贵的人 生智慧和职场经验。捣蛋的“小皇帝”,11 岁的“留学生”,奥巴马的大学同学,26 岁的副教 授,33 岁的苹果副总裁,谷歌中国的创始人,他有着太多传奇的经历,为了他,两家最大的 IT 公司对簿公堂。而他的每一次人生选择,都是一次成功的自我超 越。他曾先后在苹果、SGI、微软、谷歌等公司担任要职,1998 年亲手创办微软 中国研究院(后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2000 年就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成为比尔•盖茨的七位高层智囊之一。2005 年,加入谷歌公司,任全球副总裁兼 大中华区总裁。1988 年获得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学位。他开发了全球 第一个“不特定语者连续语音识别”系统,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 1988 年最 重要的科学发明。他开发的“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击败了人类世界冠军。他 还是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和精英组织百人会的副会长。透过这本自传,李开复真诚讲述了他鲜为人知的成长史、风雨兼程的成功史 和烛照人生的心灵史,也首次全面披露了他亲历的苹果、微软、谷歌等 IT 巨头 风云变幻的内幕。娓娓道来,字字珠玑。“抓住一切去探寻生命的意义,总有一天,世界将因你不同。”,“一个世 界有你,一个世界没有你,让二者的不同最大,就是你一生的意义”一语点出了 全书的精髓所在,让人不由深深被吸引和感染。

从李开复踏出校门的那一刻起,他就面对了一次又一次改变: 博士毕业不久,他放弃了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做永久教授,过上安逸生活的机会,选择踏入苹果 公司的研发队伍,经历了苹果公司富有朝气和创新能力的研发队伍的磨练之后,他感到自己不再害怕放弃和改变。“我相信,只要从心开始,每一个选择背后,都隐藏着一片新的世界。当一个机遇来临,只要正确评估自己的潜能,融入对人 生的理解,就能获得这片新的世界。” 李开复曾经在乔布斯、盖茨、施密特三人身边工作过,在互联网时代,苹果、

微软与 Google 无疑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他们的产品已经影响和改变了无数人 的生活方式;对于李开复来说,他内心最深切的渴望是像他曾经服务过的上级一 样,做更有意义更伟大的事:用互联网改变世界。在面临新的选择和改变时,他 说 “我想,那就是来自我内心深处的声音了。当一个微小的火种慢慢地在心里 闪烁,最终蔓延成为燃烧的火焰;当一个并不清晰的潜意识渐渐地野蛮生长,成 为了明确的意志;“我想,这就是作出改变的时候了。”这次改变,让李开复离 开全球最有创意和最有前景的互联网公司“Google”谷歌;而上一次改变,他离 开了世界上最强大的互联网公司“微软”。在谷歌中国的四年,李开复博士在大中华区建立了约 700 人的精英团队。他 带领团队不懈努力,使谷歌在华市场份额不断提升,从 2006 年的 16.1%提高到 现在的 31.0%,增长近一倍。李开复博士带领的中国团队一直专注产品开发,把 谷歌中文搜索和其他中文产品做到业界领先水平。同时,谷歌地图、谷歌手机地 图、谷歌手机搜索、谷歌翻译在 2009 年成为中国使用率最高的相关软件。而最近,由谷歌美国总部发起对公司所有高管的评估调查中,在员工对全球所有副总 裁评价一栏,李开复博士获得了全公司最高的 90 分,大大超过平均分数 65 分。李开复博士在谷歌公司的四年已经交出一份杰出的成绩单。在自己的书中,他真切的表达到,当随时能看到年轻人们利用谷歌软件 方便的查询信息,搜索地图,翻译资料,下载歌曲的时候,这甚至让他忘记了以 前碰到的冤枉和委屈,也忘记了险恶的互联网环境中遭遇的挑战和坎坷。这种改 变世界的感觉带来了心中的一股暖流,让李开复再次相信:只有发自内心的选择

才能够支撑你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李开复用他多年宝贵的人生经历向我们讲述他的感悟,“要用你的梦想引 领你的一生,要用感恩。真诚。助人圆梦的心态引领你的一生,”是啊,没有梦 想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拥有乐观,积极向上,不惧怕改变,勇于面对挑战的人生 才是完整的,才能将生活经营的有声有色。而改变也应该是有准备的改变,“机 会只属于有准备的头脑”,他丰富的职场经历给了他丰厚的阅历,使他对于生活 永远处于一种时刻准备着的状态,当他面临每一次职业转换时,都有从容的心理 状态来适应改变,所以他的每一步都总是走的很稳,这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人生态度。“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的有意义,我希望活的深刻,并汲取 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

有 活过。”多么真诚而深刻的话语,发人深省,催人奋进,这充分体现了他渗透人 生真谛,懂得如何创造生命价值,如何让有限的人生历程绽放无限的光彩。这本书有一段话令人感动,我的理解这段话也是本书的思想主旨:“人生在 世时间非常短,如果你总是不敢做想做的事情,那么一生过去了,你留下来的只 有悔恨,只有懊恼。我常常说追随我心,当然追随我心必须是要在负责、守信、守法的前提之下。在这个前提之下,冒一些风险也是值得的。虽然经历风险的日 子可能会比较艰难,但如果我不这样做,那蹉跎十年、二十年后,我可能会后悔 终生。”这有些像我们在中学课本中读到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段:“人的一生 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 耻……”。“追随我心”,这也是我很喜欢的人生态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 体会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当然前提是不断完善自我,让自己有健康的价值观和人 生取向。迷惘时多听听内心的声音,而不要为外界的纷纷扰扰迷惑。追随我心,走自己的路,即使那条路鲜有人走。我感到,李开复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引领下,不断做出惊人的选择,而他的成功之处在于,这些选择并不盲目,不冲动,都是 认真考虑的结果,这种认真的态度也推动着他在职场上获得成功。而我们也可以 用这样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从容面对生活,勇敢面对失败,积极面对挑战,当 你听从了内心的声音,你就会全力以赴地为那个声音努力,拼搏,直到到达彼岸。正如书本最后一句所说:成功没有绝对的意义,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并把最好的你呈现出来。Make a difference,世界因你而不同,人生在世,我们 需要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并用智慧分辨二 者的不同,抓住一切去探寻生命的意义,总有一天,世界将因你而不同。


读弗罗伊德自传有感大全 篇6

其实今年之前我都不知道弗罗伊德是谁,也许是我自己孤陋寡闻读的书也比较少,不过这个学期老师讲了弗罗伊德,还讲了一些他的事,也提到了恋母情节,因此我对他的印象比较深刻。开始读这本书,我觉得弗罗伊德写的好深奥,里面有很多专业术语,看的头都有点大了但是还是要看,不过读着读着就被他这个人所吸引了。

首先说一下弗罗伊德吧,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我觉得他的一生很伟大,他的性格也很单纯。他的观点不仅在精神病学,也在艺术创造、教育及政治活动等方面得到广泛地运用。他卓绝的学说、治疗技术以及对人类心理隐藏的那一部分的深刻理解,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人类本性的看法。

他出生于1856年5月6日,在摩拉维亚的一个名叫弗赖堡的小城镇里。1882年对他来说是个转折点,那一年他的尊师布吕克见他经济上有困难,认为他父亲不该在他身上破费大量钱财,极力劝他放弃理论性工作,于是他听从了老师的劝告,离开了生理实验室,来到医院当了一名临床实习医师。这样可以看出弗洛伊德是一个孝顺而且有责任感的人。他1893年和布洛伊尔初次联名发表《癔病症状的心理机制》。之后他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情感刺激都会引起神经症病象,引 起这一类病象的通常只是性的情感刺激即眼下经历的性冲突或者是早年性经验的结果。一八七三年他刚进大学不久,就觉得有些失望。他先是发现,周围人满以为他会因为自己是犹太人而感到自卑和疏远。但是他没那么认为。他从来不知道为什么要对自己的出身或者如人们所说的“种族”感到羞耻。于是,他就在这样不受欢迎的情况下置身子大学这个社圈,并没有感到太多的遗憾;他认为,对于一个积极的进取者来说,再怎么排挤,他还是能在社会的某个角落,寻得一块立身之地。但话又要说回来,在大学里的这些最初感受对他的影响,后来证明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年纪轻轻便已处于反对派的地位,尝到了被“紧密团结的大多数”压制的命运。这为他以后的独立判断力的形成,多少打下了一些基础。这样也算因祸得福了吧,嘿嘿。

在进一步谈论幼儿时期性欲问题之前,他说了自己一度犯过的错误,因为那个错误几乎给他的全部工作以致命的打击。那时所采用的专门方法,能使大部分病人再现童年时代受某个成人性诱惑的情景,然后他最后不得不认识到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诱惑的情景,那只不过是病人虚构出来的,或许是他本人强加给她们的幻想,面对这种情况,她们一时感到灰心丧气,无所适从了。在这里还可以看出弗罗伊德是一个勇于承认错误的人,真值得我们学习,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总会逃避错误,不敢面对。还有他所说的性的概念扩大的第二个方面,可以用精神分析学揭示的事实来证实,精神分析学的研究表明,所有感情的冲动,最初都完全带有性的性质,不过到后来不是其目标受到抑制,便是得到了升华。因此,性本能的这种可以受到影响或转向的特征,能够使这些本能服务于各种文明活动并作出巨大贡献。

弗洛伊德提出“无意识”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他的无意识学说存在明显的局限和偏颇,但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不应忽视的贡献:一个是以反传统的姿态更新了理解“人”的观念;还丰富了“人”的内涵,在特定的意义上支持了马克思主义“人”学;并且推动了二十世纪对“人”自身的研究与认识。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一种不能为意识所知的特殊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虽然不为人所知,却是一个具有巨大能量的心理系统,它具有非理性、无逻辑的特征,在人的心理和人格形成过程中,无意识起决定性的作用,无意识才是人的心理的本质和真实。

抵抗、压抑、无意识、性生活的致病意义,以及幼儿时期经验的重要性等理论,是精神分析学理论体系中的基本内容。弗罗伊德也分别对此作出说明。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在这个不断发展的社会,可以说,我们不可能找到一样完美的事物,同样也不可能找到一个完美的人。有的人认为弗罗伊德不好,有的人认为他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我想说的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伟人也不是完人,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在他的一生中他创造了前人所没能创造出来的东西,坚持了常人难以坚持的信念,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在现在看来确实存在明显的局限和偏颇,但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在心理学的历史上的的确确留下了功不可没的一笔。但在弗洛伊德生活的那个年代,他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但是我认为对于弗罗伊德他们这些伟人来说关键在于他们所留下的东西在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是否真正有存在的意义。

读《富兰克林自传》有感 篇7

这本自传里,富兰克林记录了自己的一生的成长过程,小时候是哥哥印刷厂的学徒,在那里学到了很好的印刷技术,他几乎一生都在从事印刷工作,并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入。也有冒险的经历,并非一生顺风顺水,后来参与公众活动和科学实验,获得了巨大的声誉。

他一生的成就,一般伟人不能望其项背,究其原因,除了上帝令人艳羡的丰富恩赐之外,有一件事情特别重要,就是他在22岁的青年时期,提出了13种品德:节制,缄默,有序,决心,节俭,勤奋,真诚,正义,中庸,整洁,冷静,节欲,谦逊,并通过不断练习和自省来培养自己的这些美德。

读《富兰克林自传》有感 篇8

“若想在尸骨已朽之时尚不被人忘记,要么写点值得一读的东西,要么做些值得一写的事情”这就是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人生格言。是的,他用自己辛勤的工作、求职的渴望和对未来的热情证明了这一切。富兰克林在书中提到他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的贫寒家庭中,他的父亲让他在家打杂,可富兰克林却一心想到海上闯荡,由于他的父亲不允许,他最后只好到哥哥的印刷所去。在他学徒期间,只要有空闲的时间,他就到图书馆看书。富兰克林说,“读书是我让自己享受的唯一乐趣。”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他学到许多知识。书中还讲到他偶然看到了一卷零散的《旁观者》,便把它买回来读了好几遍,爱不释手,便试着自己写《旁观者》,然后把自己的《旁观者》与原文加以对比,发现一些错误,便予以纠正。经过无数次的修正,他对原文的章法或语言有所了解,鼓足了他写作的信心。

读完富兰克林的自传,我想到了承受着各种压力的80后和对自己未来还没有准确定义的自己。我们和富兰克林一样都是生长在一个贫寒家庭的小伙子小姑娘们。所以我必须要付出努力,甚至比别人多十倍百倍的努力,才能拥有和别人一样的生活。我们必须完全依靠自己,不能指望任何人,因为我们一旦开始指望他人那就意味着等待失望,没有人比自己更值得依靠。

如今我们刚走出校园而慢慢步入社会,也渐渐的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和社会的复杂。甚至有很大一部分人已经失去了曾经那远大的梦想而颓废,空虚,迷茫……这里有没有工作的,有对自己工作不满意的,也有一部分是嫌工资低的。我想这些真的不是理由,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抱怨,更不是为了哭泣,我们所有的泪水在我们小时候不懂事之前就能已经流完,现在剩下的只有感动和喜悦的泪水。所以我们要脚踏实地的面对现实,从最基本的开始一步步地去分析现实,去理解现实,去战胜现实。

李开复有句告诫年轻人的话很好“二十几岁,你已经输不起了。”是的,我们都是二十几岁的人了,我们每一个人都该有自己的梦想了,甚至为自己的梦想而迈出第一步了。那你又是哪种状态呢?!

读《经营未来-李明博自传》有感 篇9

李明博,当代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韩国的现任总统。他写的一本自传——《经营未来-李明博自传》,摆在中关村图书大厦一个醒目的位置上。说实话,我喜欢看名人传记,但是不喜欢看当代人的传记,在我看来,一个人是否成功,是否正确,不是只是看他当下的功绩,还需要历史的评说。比如叶利钦,在西单图书大厦,同一排书,有的是歌功颂德,有的则是辱骂讽刺,而他对于苏联、对于俄罗斯所做的一切,历史尚未清算。所以这样的人的传记,实在没有什么看头。所以一眼看见书名,我就想,这大概又是政治作秀吧。

然而,无论如何,我得承认是李明博的微笑打动了我。封面上那张笑脸很少有人能够拒绝,他笑得那样真诚,那样灿烂,那样的充满阳光。我下意识地拿起那本书,本能地翻到前言,第一句话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自小就有的梦想,一生都在我心中澎湃„„”,我心中顿然燃起一股火,它烧灼我长久沉寂的内心世界。我也是一个追梦的人,打小就喜欢做梦,有一些梦,激励着我走到了今天,也激励着我走向未来。我的藏书章就是“梦之城”,网络上很多地方也是“梦之城”,这个名字最初来源于宫崎峻的动画片《天空之城》,我觉得我的梦想就像一座空中城堡,城堡在不断地飞翔,在城堡里,是一个个梦的园地„„

如果说他的前言像是一篇人生的战斗檄文的话,而尾声则是一曲心灵的颂歌。书的尾声是李明博写给他妈妈的一封信,写在他当选总统的当天凌晨。信里洋溢着对妈妈的怀念和爱,充溢着对于信念的追求和实践,满纸流淌着那样纯洁、那样深沉的感情,几乎让我为之落泪。所以尽管在我的计划之外,我还是毅然买下一本,准备细细品读。我相信一本能够真正打动读者的书,绝对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第一章——乘着贫穷的翅膀

——母亲曾教育我:家贫志不贫。她是我最好的老师 ——不期待回报地帮助他人才是真正的高尚 ——敢于挑战命运的人才有可能改变命运

——年轻人一定要勇于挑战,无论陷于何种境地,都要勇敢地挑战!“我在风中行走。”这是正文的第一句话。很简单,可是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李明博说回首这六十多年,他从来没有走过舒适安逸的路。而回头想想自己,也放眼看过身边多少人,有几个有这样从容面对生活的气度?我们也很努力地拼搏,很认真地生活,可是我们付出的目的却是为了在某一个时刻能够收获安逸舒适的生活,期望着能够通过努力能够走到一个平坦的没有风雨的幸福平原。可是人生永远没有这样的终点,我们往往被海市蜃楼的幻境消磨了生命的精力。要有毕生在风中行走的精神,因为安逸不是生命的应有之义。当我们知道这一生注定风雨同行时,我们就会倾尽所有力量,在生活中张满奋斗的风帆,生命不止,风帆不落。

李明博的童年是苦难的。出生于贫苦,成长于战乱,生活没有施舍他一丁点的怜悯。5岁时候就是父母的小帮手,饥饿和疲劳始终相随。一天两顿用酒糟充饥,“水不能充饥的感觉,没有经历过的人又如何体会得到?”没有钱交学费,时常被赶出校门,他“卖过火柴、卖过寿司、卖过年糕,样样都做过”,“课余时间为生计东奔西走,每天还要步行四个小时去上学”,这让我为我曾经对自己贫苦的童年津津乐道而汗颜。相比较而言,我的童年简直就是天堂。我虽然从小帮着打点家务,但是从来没有饿过肚子,从来没有为学费的事情犯过愁。我总是在父母的庇护下过着早上上学、晚上做作业的安定的生活,从小学,到大学,一路顺利走来,命运对我已是特殊的眷顾。我是在生活无虞的环境下无忧无虑地读书,而他是在苦难的环境中自己一边努力养活自己一边拼命争取读书机会,相对而言,我的第一名和他的第一名,其分量就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谁说生活中会有绝望?那是懦弱的人的自遁之辞!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成长条件,但是将一切归咎于命运的言辞在他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从他的苦难的生活轨迹中,你看到的不只是生活的残酷,更能够看到人的伟大。但是,请不要表现你的同情,因为他的高贵的尊严和旺盛的生命力,足以傲视一切挫折和困苦。在苦难中,他从来没有怨天尤人。当然,他也有愤然的时候,当他默默承受同龄人的嘲笑的时候,当他的水果摊被别人的车撞倒却还要向别人道歉的时候,他也觉到了窝囊带来的愤怒,“想到贫穷带来的屈辱,悲伤、委屈、愤怒一股脑儿涌上心头”,他想到了离家出走,“偷偷擦干眼泪”,要“离开这个鬼地方”。可是他又留下来了,因为他不愿屈服,不愿被贫穷压弯自己的脊背。就是这样一边读书、一边努力养活自己,他艰难地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上一篇:湘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下一篇:025仓库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