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理诉讼案件的流程总结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办理诉讼案件的流程总结(精选8篇)

办理诉讼案件的流程总结 篇1

一、收案流程

1、接待当事人咨询(具体方式和注意事项见附注);

2、若当事人需要委托,即可办理委托手续;

(1)利益冲突审查;

(2)办理委托手续,即委托书和授权委托书,签订委托协议(需要当事人签字或盖章);

(3)制作代理证(由事务所盖章,提交联在开庭时交法院,存根联留卷宗用于归档);

3、若当事人主动提供了案件的相关证据材料,则保留其复印件(原件在开庭前收取);若当事人未主动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则在办理委托后,口头或者书面告知其需要准备、收集并提供相关证据材料(有些证据需要律师到有关部门调取,或者协助当事人采集)。

4、做好相关的告知与签收工作:与当事人建立委托关系后,为了避免执业风险,应当做好告知和签收工作(如:《客户权利义务告知书》让当事人签字,双方各执一份,其他送达给当事人的材料也应当及时让当事人在《送达回证》签字确认。

5、从此刻起,应开始记录案件流程。

二、立案流程

1、前期准备:办理授权委托、制作好起诉状、备好必要的起诉证据材料(复印件);

2、到法院立案庭立案,并提交以下材料:(1)起诉状(份数:N+1,N为被告的个数);

(2)必要的起诉证据材料(原告的身份证明/负责人的身份证明、与案件有关的证明材料、被告的有关身份证明,如工商登记卡片);

(3)授权委托材料。

3、立案庭的法官审查,符合立案条件,则受理;

4、缴纳案件受理费;

5、领取《案件受理通知书》、《举证通知书》等材料。若不符合立案条件或法官拒绝立案,应根据具体情况予以解决。

三、公告流程

若被告下落不明,法院无法给被告送达起诉状副本、应诉通知书等相关文书,则要求原告办理公告送达,具体流程如下:

1、向案件审理法官提交《公告送达申请书》,领取《公告函》;

2、持《公告函》原件到当地法制报社登报公告(公告内容是按照法院《公告函》上载明的内容进行刊登,《公告函》应复印备份);

3、登报后,到报社领取两份载有公告的报纸,一份送给法院,一份存档。

自公告之日起60日后,视为法院将起诉状副本、应诉通知书等相关文书已经送达给被告。

四、开庭流程

1、庭前准备

(1)书记员宣读法庭纪律;(2)核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的身份;

2、法庭调查(正式开庭)

(1)介绍法官及书记员情况,宣读当事人法庭上的权利与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听清及是否申请回避;

(2)法庭调查

A、原告陈述与被告答辩;

B、原被告双方举证与质证(若本诉被告提起反诉,则紧接着进行反诉的法庭调查:即由反诉原告陈述和反诉被告答辩,反诉原、被告举证质证,但需避免重复举证质证);

C、提问阶段(包括原被告互问互答、法官向原被告提问,若到了辩论阶段需补充提问,法官应申明恢复到法庭调查阶段)。

3、法庭辩论

(1)主审法官根据调查结果总结争议焦点,并询问当事人是否对其总结的争议焦点有异议或补充;

(2)第一轮辩论;

(3)第二轮辩论或者补充辩论。

4、组织调解

(1)主审法官先征询双方是否愿意调解;(2)若双方同意调解,则由各方提出调解方案;(3)调解成功则确认最终调解内容;

(4)一方不同意调解或者调解不成功,则终结调解程序。

5、最后陈述

作为代理人,在开庭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根据案情和证据材料拟定代理提纲、与当事人作必要沟通、备好相关证据材料(原件)及证件等等;开庭过程中,做到思路清晰、观点明确、表达流畅;开庭后,注意检查庭审笔录,并视情况与法官做必要沟通。

五、请求法院调解的流程(针对被告方,如医疗机构)前提:原被告已经达成和解,希望由法院制作《民事调解书》,将双方的和解内容进行确认,以避免一方反悔。

1、事先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联系好,确定由法院组织调解的时间;

2、备好有关材料:委托材料、立案材料、双方的身份证明材料、经双方签字盖章确认的《和解协议》;

3、到立案庭立案,缴纳案件受理费;

4、由负责调解的法官组织双方调解,制作《民事调解书》,一般情况下,双方能当场签收。

若被告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其身份证明材料通常有:组织机构代码证、营业执照或执业许可证、事业单位法人证书、负责人身份证明。

六、代办退费的流程 因撤诉或调解结案,案件受理费减半收取,故原告可退回一半的案件受理费,退费流程大致如下:

1、备好授权委托书(内容须针对退费事项)、案件受理费收据的原件、当事人与代理人的身份证明;

2、到主审法官处领取《退费单》;

3、持上述材料到该法院的财务室领取需退回的费用;

4、将退回到费用交付给当事人,并要求其出具收条或收据。不同的法院在办理退费手续时会稍有区别,但基本流程是一致的。

七、办理上诉的流程

1、持上诉状、一审裁判文书到上级人民法院立案庭缴纳上诉费用,领取缴费收据;

2、将上诉状和缴费收据(蓝色)、授权委托书交给一审法院的主审法官;

3、由一审法院将案件的卷宗材料和上诉材料移交给二审法院。

八、申请强制执行的流程

1、办理委托手续,备好《强制执行申请书》和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

2、到管辖法院的立案庭领取《法律文书生效确认书》,并找案件的主审法官签字确认;

3、持《强制执行申请书》和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生效的裁决书/调解书、《法律文书生效确认书》、授权委托书、身份证明等材料到立案庭立案(立案时通常还需填写法院提供的格式文本申请书);

4、一般情况下,立案后两周左右,案件可分配到具体的执行法官,在法院内勤可以查询到案件的执行法官;

5、与执行法官多沟通,做好相关的配合工作,尽量多地向其提供被执行人的联系方式及可供执行的财产线索(执行法官在办公室的时间很少,故找他前最好先与其约好,并尽可能在上午刚上班的时段去找他);

6、执行款项被法院追回后,找执行法官办理退款手续,法院扣划执行费后,即可领取执行款(通常是转帐支票)。

办理诉讼案件的流程总结 篇2

一、考察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实践, 目前在诉讼监督案件办理程序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诉讼监督案件线索受理各自为政

诉讼监督案件线索的来源主要为: (1) 举报; (2) 控告; (3) 移送; (4) 交办; (5) 发现。涉及举报、控告的, 一般由控申部门受理并分流至相关业务部门办理, 直接举报、控告至相关业务部门的线索, 相当一部分由受理部门直接办理了;涉及移送的, 一般由控申部门受理并分流办理, 检察机关内部移送的, 一般缺乏受理分流程序;涉及交办的, 有的由控申部门受理并分流办理, 有的则直接交至相关业务部门办理了;涉及发现的, 大部分都没有受理分流程序, 发现部门根据职能直接办理。诉讼监督案件线索受理各自为政, 不仅导致受理不统一管理不规范, 而且影响诉讼活动违法情况的统计分析, 不利于诉讼违法的预防决策。

(二) 诉讼监督案件办案流程各行其是

新修订刑诉法和民诉法对诉讼监督案件办案流程均未作具体规定, 高检院制定的实施细则也未作出规范科学的流程设计。诉讼监督实践中, 各地均是按照各自理解设计办案流程并组织实施。目前争议较大的主要在三个方面: (1) 受理诉讼监督案件线索是否应设立初查 (审查) 程序; (2) 初查 (审查) 程序结束后是否应设立立案程序; (3) 调查结束后是否应设立相应的执行程序。上述问题涉及制度设计, 如不明确则不可能构建科学的诉讼监督案件办案程序体系, 必将导致办案不规范问题的发生。

(三) 诉讼监督案件审批权限不够明确

目前, 诉讼监督案件的审批相对混乱, 哪些情形由承办人决定、哪些情形由部门负责人决定、哪些情形由分管副检察长决定、哪些情形由检察长决定、哪些情形由检察委员会决定, 均没有具体的职权划分, 各地执行过程中也不尽相同。在同一地区, 有的不同类的诉讼监督案件执行不同的审批程序, 有的同类诉讼监督个案也执行不同的审批程序;在非同一地区, 有的审批权限这样划分, 有的那样划分, 没有形成统一的审批程序和权限划分规定, 造成权限不明职责不清问责不能到位。

(四) 诉讼监督案件内部制约机制尚未建立

内部制约机制是检察机关办理案件过程中开展内部监督的一种重要机制, 对于保证办案质量防止冤错案具有重要作用。而目前诉讼监督案件的办理, 一般是由职能部门一办到底, 基本不存在接受其他业务部门的制约问题, 造成诉讼监督案件办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有效纠正。

二、当前, 构建诉讼监督案件办理程序需要研究的问题相对较多, 笔者以为以下问题必须首先理清分歧, 才能构建符合诉讼监督规律的诉讼监督程序模式。

(一) 关于诉讼监督案件的范畴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 采用诉讼方式开展的诉讼监督活动属于诉讼监督案件范畴, 采用非诉讼方式开展的诉讼监督活动不能纳入诉讼监督案件范畴;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按照修订后诉讼法称之为“案件”的属于诉讼监督案件范畴, 包括立案监督案件、抗诉案件、民事诉讼监督案件和行政诉讼监督案件, 未称之为“案件”的不属于诉讼监督案件范畴, 包括侦查监督活动、刑罚执行监督活动和民事、行政诉讼执行监督活动。笔者以为, 办案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方式, 就案件属性而言, 只要是检察机关依照管辖范围依法受理并分流至职能部门办理的, 都应作为案件对待, 纳入案件管理范畴。因此, 对于受案办理的各类诉讼活动监督线索, 都属于诉讼监督案件范畴, 不能以修订后刑诉法规定来机械理解, 也不能以监督方式予以界定。

(二) 关于统一诉讼监督案件办理程序的问题

既然是诉讼监督案件, 就需要按照一定程序来办理。目前修订后刑诉法和民诉法对各类诉讼监督案件的办理程序规定不尽相同也不够具体, 各地在检察实践中的具体做法也是“各唱各的调”。对于这种状况。有的认为, 根据规定开展诉讼活动监督工作, 不必特别强调诉讼监督案件办理程序问题;有的认为, 各类诉讼监督案件特点不同, 应当建立不同的案件办理程序;有的认为, 目前诉讼监督实践不足, 还处于探索阶段, 案件办理程序还是维持现状为宜。笔者以为, 应当建立统一的诉讼监督案件办理程序, 这不仅有利于规范案件管理, 而且有利于加强对诉讼监督案件的流程控制, 同时必将强化诉讼监督工作的开展提升检察机关的司法公信力。

(三) 关于设立诉讼监督案件立案程序的问题

修订民诉法实施前, 对于民事诉讼监督案件设立了立案程序, 修订刑诉法实施前后, 刑事诉讼监督案件均未设立案程序。对于诉讼监督案件是否设立案程序, 理论界研究不多, 检察实务中比较统一的做法是没有立案程序。笔者以为, 应当设立诉讼监督案件立案程序。 (1) 设立立案程序是检察机关查办案件程序规范的一般要求; (2) 设立立案程序是应否启动诉讼监督活动的标志; (3) 设立立案程序是受案后开展诉讼监督案件初查 (审查) 的必然结果; (4) 设立立案程序是采取和运用诉讼监督调查方法和措施的前提和基础。

(四) 关于诉讼监督调查方法的问题

诉讼监督的调查方法取决于诉讼监督案件的立案方式。目前, 检察实践中的立案方式主要有“以人立案”和“以事立案”两种方式。分析表明, 诉讼监督的对象主要是刑事诉讼活动和民事、行政诉讼活动。因此, 诉讼监督案件采取“以事立案”方式相对合理。在“以事立案”过程中, 其调查方法主要为: (1) 审查:审查相关法律文书、审查结论意见、审查相关事实、审查相关证据; (2) 调查:除对人身和财产进行强制的侦查措施外, 刑诉法规定的其他侦查方法均可使用, 包括询问、调证、勘验、检查、辨认、查询等方法。

三、目前, 应当建立何种模式的诉讼监督程序机制尚未形成共识, 但就案件办理的一般程序而言, 主要包括以下程序:

(1) 受理程序; (2) 初查 (初审) 程序; (3) 立案程序; (4) 侦查 (调查) 程序; (5) 侦结程序; (6) 执行程序; (7) 制约程序; (8) 归档程序。结合上文分析的问题, 笔者以为, 应当从以下方面构建诉讼监督案件办理程序的基本模式:

(一) 统一受理, 依法分流

凡是诉讼监督案件线索均由案件管理部门 (控申部门) 统一受理登记, 并由案件管理部门 (控申部门) 依照线索管理规定依法及时分流。不属于检察机关管辖的, 移送相关部门处理;属于检察机关管辖的, 按职能划分分流至相关业务部门办理。杜绝相关职能部门直接受理直接办理的问题, 从源头上规范诉讼监督案件的启动程序。

(二) 初审初查, 提出意见

分流至业务部门的诉讼监督案件线索, 经业务部门负责人审批后, 由承办人开展相应的初步审查工作, 并根据线索性质和实际情况开展必要的初步调查工作, 在此基础上提出初审初查意见, 经部门负责人同意后报请分管副检察长决定。 (1) 经初审初查, 认为诉讼监督案件线索内容失实的, 提出不予立案的意见; (2) 经初审初查, 认为诉讼监督案件线索反映的诉讼违法行为情节轻微利用口头纠正方式即可解决的, 提出不予立案的意见; (3) 经初审初查, 认为诉讼监督案件线索反映的诉讼违法行为情节严重需要采用诉讼文书方式纠正的, 提出立案意见。

(三) 立案调查, 形成结论

在立案调查过程中, 承办人应当进一步审查相关诉讼文书和结论意见以及相关事实、证据, 并根据审查情况充分利用相关调查方法开展必要的调查工作, 进一步查明相关事实并获取相关证据, 在此基础上形成调查终结意见, 经部门讨论后报请分管副检察长决定, 必要时报请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决定。 (1) 经立案调查、认为失实的, 应作出撤销案件的决定。 (2) 经立案调查, 认为存在诉讼违法问题的, 应分别情况作出决定。对于立案监督案件, 认为说明不立案理由或立案理由不成立的, 应当作出通知立案决定或撤销立案决定;对于审判监督案件, 认为判决 (裁定) 适用法律错误或认定事实不当或具有其他严重违法行为影响公正判决的, 应当作出提出抗诉的决定;对于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案件, 认为判决 (裁定) 适用法律错误或认定事实不当或具有其他严重违法行为影响公正判决 (裁定) 的, 应当作出提起抗诉的决定或提出再审检察建议的决定;对于侦查活动 (包括“两法”衔接工作) 、审判活动、刑罚执行活动和民事、行政诉讼执行活动, 认为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 应当作出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的决定, 认为类似问题应当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发生的, 应当作出发出检察意见书的决定。 (3) 经立案调查, 认为诉讼活动中存在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嫌疑的, 应当作出移送职务犯罪侦查部门查处的决定。

(四) 依法执行、跟踪监督

根据调查终结意见制作相关诉讼文书, 经审批后依法送达相关职能机关。送达后, 承办部门和承办人员应跟踪了解被送达机关的执行情况, 发现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等问题, 应按诉讼法和相关规定及时提出处理意见, 防止出现“送而不执、执而无果”问题的发生, 保证诉讼监督的效果, 维护诉讼监督的权威。

(五) 案结评查, 立案归档

诉讼监督案件办结之后, 应由办案部门将未立案的初查初审案件卷宗和立案终结的案件卷宗移交到案件管理部门, 由案件管理部门采取一案一评的方式进行实体评查和程序评查,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 从而形成诉讼监督案件的内部制约机制, 保证诉讼监督案件的办案质量。评查结束后, 由案件管理部门立卷后交由档案管理部门存档。

摘要:检察机关诉讼监督案件是检察机关开展诉讼活动监督, 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必要方式和重要手段。但目前检察实践中办理诉讼监督案件程序不够规范的问题较为突出, 本文旨在阐明目前诉讼监督案件办理程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主要应对措施, 以期进一步规范诉讼监督案件办理程序。

办理诉讼案件的流程总结 篇3

2014年第一季度,崇阳县检察院连续办理2例强制医疗案件,强制医疗申请均得到法院的支持。两案系新刑诉法实施后,我院首次办理的两例强制医疗案件,兹对两个案件的做法作一总结,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建议,以供借鉴。

一、基本案情及诉讼过程

廖某弑母伤父案,2014年1月5日晚,38岁的崇阳县高枧乡农民廖某无缘无故在睡醒后起床手持斧头将父亲头部砍伤出血,妻子汪某劝解无效,在父亲、妻子跑出去喊人帮忙之际,廖某趁机锁上大门,持斧头将熟睡中的母亲头部砍碎致死之后,随后放火烧屋,被赶到的家人及村民将火扑灭,将其控制。1月6日廖某被县公安局刑事拘留,羁押于县看守所。1月15日,经家属要求,湖北科技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精神病司法鉴定所对廖某做出鉴定意见书认为,被鉴定人廖某患有精神分裂症,作案时处于发病期,无刑事责任能力。县公安局于1月22日向本院移送强制医疗意见书。本院受理后,审查了全部案卷材料,认为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应当对其强制医疗。遂向法院申请对廖某强制医疗,经廖某法定代理人申请,法院对该案组成合议庭不开庭审理,听取了法定代理人意见,决定对被申请人廖某强制医疗。

孙某抢劫银行案,2014年2月26日上午11时许,29岁的涉案精神病人孙某进入崇阳县农村商业银行天城镇支行,未带存折要求取钱遭到营业员拒绝,遂持斧头打砸营业柜台玻璃直至出现裂缝,伸手从柜台内桌面拿出50元钱,后又持斧头追打保安、打砸营业厅内防盗门,企图进入柜台内实施抢劫。后被银行保安和群众制服。当日孙某因涉嫌抢劫罪被刑事拘留并羁押于看守所。后经经湖北科技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精神病司法鉴定所鉴定,孙某患有精神分裂症,作案时处于发病期,无刑事责任能力。本院受理后审查了全部案卷材料,认为涉案精神病人孙某符合强制医疗的条件有必要对其予以强制医疗。本院向法院申请对孙某强制医疗,经孙某法定代理人请求,法院不开庭审理了该案,决定对孙某进行强制医疗。

二、办理该案主要经验做法

刑诉法第284条规定:“实施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经法定程序鉴定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可以予以强制医疗。”据此,我们认为实施强制医疗的对象,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犯罪行为的暴力性和后果的严重性;二是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鉴定的必经性;三是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人身危险性。 这当然是审查强制医疗案件的要点。

1、认真审查鉴定意见,确保符合强制医疗的医学条件。鉴定意见作为一种意见证据,并不必然具有比其他证据更高一等的证明力,应当全面结合其他证据进行综合判断。两案中的医学鉴定均由湖北科技学院附属医院精神病司法鉴定所做出医学鉴定,廖某和孙某两人各只有一次精神病鉴定,这样结合其他证据进行判断就显得尤为必要。第一,我们对两份鉴定意见进行了形式审查与内容审查,结论是两份鉴定意见均形式合法,鉴定意见对被申请人做了詳尽、深入的检查,且分析说明内容翔实、论理清晰。第二,我们在讯问时,发现廖某否认自己有精神病,情感淡漠,行为扮相作态,疑人迫害,孙某有胡言乱语和强烈的疑人迫害妄想,抢劫银行前没有预谋、没有周密计划和安排,作案动机模糊,对作案后果认识不清。结合从被申请人法定代理人处得知的其发病原因、诱发因素、生活环境、治疗过程等情况,我们采信了司法医学鉴定,认定二被申请人患有精神分裂症,作案时处于发病期,法律能力评定为无刑事责任能力。

2、认真审查行为事实证据,确定符合强制医疗的客观条件。即审查孙某是否实施了暴力行为,有银行监控录像和多名银行工作人员及群众证言,不存在疑问。审查廖某弑母案时,没有人直接目击其砍死母亲的过程,同时我们认为强制医疗案件的被申请人没有刑事责任能力,其供述不能直接作为证据使用,因此在审查行为事实证据时,在不采廖某供述的情况下,重点审查了案发前后多名证人证言、接处警单、现场勘查笔录、检查笔录及照片等证据,我们认为上述证据能相互印证,认定廖某故意杀人行为成立。

3、综合全案证据分析判断,论证继续危害社会可能性。这是审查强制医疗案件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法律对危害可能性的证明标准没有作出明确规定,需要我们结合个案予以分析论证。对于继续危害社会可能性,我们认为只能基于已经发生的情况以及行为人现在的状况判断,这要求必须对涉案行为人的发病过程、其是否属冲动攻击型等精神病症类型、治疗经过、生活工作环境、作案目的等作全面了解。需要注意的是,证明行为人具有继续危害社会的可能性的“证据”不仅仅限于鉴定意见,而应结合所有在案证据综合判断。

两案中,我们通过询问被申请人的亲属及周围邻居,查阅被申请人以前多次就诊病历,全面研读鉴定意见,认为其有继续危害社会的可能性,理由是:首先,鉴定意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被人的病情发展情况、案发前表现等,表明廖某有4年精神分裂症病史,疑人迫害,不配合医学检查治疗,在自家新房坐起不久无故持斧头弑母伤父,日常生活中经常随身携带斧头、砍刀、木棍,看见谁不顺眼就要打人,暴力伤害他人的社会危险性极高。孙某2013年患病,疑人迫害,胡言乱语,怀疑家人加害于他,在外打工多次被家人接回,不配合医学检查治疗,案发前病情加重穿衣行为怪异,有不符合常理的想法,比如不带存折取钱,不给取就应该把自己存在银行的钱抢回来,并且发生了持斧抢劫银行伤人的严重后果。二人均已达到送往专科医院治疗要求的严重程度。其次,家属对其基本没有管控能力和治疗经济条件及意愿。廖某38岁,正值壮年,暴力突发伤人可能性极大,且不配合检查治疗,父亲年过六旬,老父弱妻幼子无力对其管控,家庭经济并不宽裕,难以支撑高额治疗费用。孙某29岁,年轻力壮,父母年近六旬,兄弟姊妹多,家庭经济困难,不配合治疗,断断续续的治疗吃药已经给其父母带来沉重负担。强制医疗有国家承担费用,能够减轻被申请人的家庭经济负担,强制医疗有专门机构的专业人员对精神病人进行有效管控,消除危及他人人身安全和公共安全的隐患,能避免惨案再次发生。综上,我们认为被申请人的发病过程、作案动机、治疗现状、家庭监护情况表明其存在继续危害社会的可能,有必要对其强制医疗。

三、对办理强制医疗案件实践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1、如何处理被申请人家属的不同意见。在两案的办理过程中,就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对被申请人采取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是否采取强制医疗,均听取了被申请人法定代理人的意见。被申请人家属认为其现有的家庭情况难以保证其在家中接受较好的治疗,其强烈要求政府对被申请人实施强制医疗。

但我们也考虑到了实践中很可能遇到的另一种情况,即涉案精神病人家属认为其完全可以保证该涉案精神病人在家中接受较好的治疗,确保其不再危害社会,不必强制医疗。这种情况下,应当结合强制医疗程序的法律和社会价值定位,对强制医疗的必要性予以分析论证。我们认为,从刑诉法规定看,我国强制医疗程序具有复合性,既是政府对公民的一种保护措施,也是维护公共利益不受进一步破坏的手段。基于此,如果符合以下二点,就可认为对涉案精神病人适用强制医疗具有充分的依据和理由:其一,有证据表明,涉案精神病人的法定代理人自该精神病人患病后一直疏于监护或者对病人治疗不力,无法确保涉案精神病人得到有效治疗、尽快恢复健康。其二,涉案精神病人因所患精神病具有明显的人身攻击性,这类精神病易突发、难预控,其法定代理人难以有效监护,对病人适用强制医疗是防止其继续危害社会的有力措施。

2、如何确定强制医疗的客观条件。对涉案精神病人实施的暴力行为的种类,刑诉法规定的比较概括,即实施暴力,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的行为。但具体涉及哪些种类,应根据行为是否暴力、危害程度、后果等确定。我们认为应包括以下种类:刑法总则第十七条规定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放火、爆炸、投毒行为,分则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犯罪”和第五章“侵犯财产罪”中的抢劫、抢夺等罪名涉及的行为,只要行为属于暴力危害公共安全与公民人身安全的都可认定为暴力行为。

3、无具体自然人受害人强制医疗案件必须加强跟踪监督,谨防犯罪嫌疑人借启动强制医疗程序逃避刑事处罚。如孙某抢劫银行案,孙某抢劫银行,数额不大,并无具体受害自然人,不会有人像受害人一样关注犯罪嫌疑人是否收到刑罚制裁,办案机关感受不到像其他案件一样来自受害人、举报人的监督和压力, 走完程序也就案结事完。一次精神病司法鉴定,是否就能准确的鉴定犯罪嫌疑人真的罹患精神病商值得商榷。因此,对没有具体自然人受害人的强制医疗案件,检察机关要加强与精神病司法鉴定机构和强制医疗执行医院的信息交流,跟踪监督,发现犯罪嫌疑人有伪装精神病病的,依法监督启动刑事追诉程序,将罪犯绳之以法。

4、刑事案件侦查和启动强制医疗程序并行问题。在偵查阶段就已经经过鉴定认定犯罪嫌疑人为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其强制医疗程序以公安机关撤销刑事案件、不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为基础,但廖某弑母伤父案、孙某抢劫银行案件均是公安机关在未撤销刑事案件的情况下就移送检察院进行强制医疗审查,造成两个程序并行。

5、强化案管部门收集传递诉讼违法信息的协调职能。在大部制改革之前,公诉科承担着部分刑事侦查违法监督职责,改革之后由刑事诉讼监督部专门负责刑事诉讼中违法行为的监督纠正。两件强制医疗案件中的程序并行问题,由于刑事诉讼监督部并未得到这一程序违法信息,所以程序违法问题未得到及时纠正。在强制医疗案件的审查申请过程中以及普通刑事案件的审查起诉、审判过程中,公诉部门对于发现的诉讼违法信息要及时反馈给检察院案件管理部门,由案件管理部门通知刑事诉讼监督部,以便及时对诉讼违法进行监督纠正。

6、强制医疗决定和执行中的检察监督配套机制亟待完善。一是强制医疗交付执行的衔接过程应尽快予以细化。根据刑诉法及高检院《刑诉规则(试行)》,检察机关对于公安机关未及时交付执行,或应当强制性约束、控制被决定强制医疗的精神病人而不采取约束控制措施等违法行为,应当向公安机关提出纠正意见。但我们在办案中发现,因缺乏相应的衔接机制,检察机关对于强制医疗交付执行情况的掌握滞后而会出现监督“真空”。对此,我们认为公检法应召开联席会议,对法院作出强制医疗决定后,公检法之间就执行工作及执行监督如何衔接制定细化规则,例如,可规定法院在向公安机关送交强制医疗决定书的同时,将副本送达承担执行监督职责的检察机关;或者规定公安机关执行完毕后应向检察机关送达执行回执。

办理诉讼案件的流程总结 篇4

第一章 一般规定

第一条 为了保障律师依法履行职责,规范律师代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执业行为,根据《民法通则》、《道路交通安全法》、《民事诉讼法》、《律师法》、、《道路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解释》,并参引各省、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有关指导意见等,制定本业务操作流程。

第二条 律师代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应当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勤勉尽责,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恪守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

第三条 律师代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依据当事人的委托,在委托的权限内依法履行代理职责,不得损害委托人的合法权益。律师应当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根据法律的规定完成委托事项,维护委托人的利益。

第四条 律师代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应当保守当事人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及其它秘密。

第五条 律师不得同时接受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当事人双方的委托代理,不宜在为一方提供法律咨询后,再向另一方提供法律咨询。

第六条 律师不得向委托人就某一案件的判决结果作出承诺。

第七条 律师办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时,不仅应当考虑法律,还可以以适当方式考虑道德、经济、社会、政治以及其他与当事人的状况相关的因素。

第八条 律师办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不得私自接受委托,不得私自向委托人收取费用、额外报酬、财物或可能产生的其他利益。

第九条 律师代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应注意区分道路交通事故性质,是否涉及交通肇事刑事犯罪;单方交通事故抑或双方、多方交通事故,并针对不同类型提供咨询解答、制定代理方案。

第二章 律师提供法律咨询

第一节 咨询前的准备

第十条 当事人来访之前,律师应告之来访路线、停车位置等来访信息。

第十一条 在客户预约时,律师或助理应首先大概了解客户的案情,了解当事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的地位,应通知客户带齐相应的法律文件。

第十二条 若在律师事务所接待,应在整洁、安静的会议室进行。

第十三条 接待律师应穿着规范、大方、得体。

第十四条 律师接待面谈咨询,应提前安排前台接迎当事人。

第十五条 当事人进会议室后,律师可以稍候几分钟会谈,方便客户适应环境及了解律所。第十六条 律师进入会议室后,应先自我介绍,并可以递上名片,以便以后客户与自己联系。第十七条 若咨询收费,律师应在客户来访前告之收费依据和标准。

第十八条 律师在接待咨询开始前,应先就咨询收费问题再与客户确认。

第二节 律师接待咨询需要了解的内容

第十九条 律师接待咨询时,可以先倾听当事人进述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始末,了解当事人在交通事故中所处地位,受损情况,对方当事人情况,有无经过交通警察部门处理等基本信息。

第二十条 律师倾听当事人陈述,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当事人基本信息及其他当事人情况,与在事故中所处的地位;

2、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情况;

3、交警部门处理情况,有无交通事故认定书;是否有涉及交通肇事刑事犯罪;

4、事故造成的人身伤亡情况,造成的财产损失项目;

5、肇事车辆基本信息、肇事机动车保险情况;

6、当事人对事故处理的心理预期。

第三节 律师接待交通事故当事人咨询应了解的信息

第二十一条 道路交通事故案件中,如系乘客、行人、非机动车一方当事人前来咨询,律师应了解以下信息:

1、当事人姓名、年龄、户口所在地、婚否、亲属关系等情况;了解当事人有无受伤及治疗情况、有无伤残。如系当事人亲属前来咨询,则应了解其与受害人关系。

2、了解肇事机动车驾驶员、名义车主、实际使用人、挂靠单位等车辆信息,有无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肇事车辆是否另投有商业险。

3、了解事故有无经过交警部门处理,有无交通事故认定书。通过当事人提供的交通事故认定书,了解交警部门认定当事人是无责、次要责任、同等责任、主要责任抑或是负全责;初步分析事故原因及交警部门认定责任的依据。如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认定书中的责任认定不服,则需要进一步了解与事故发生、责任认定有关的详细情况;了解当事人能否提供足以推翻交通事故认定书的证据。

4、当事人如有住院治疗,则进一步了解详细治疗情况,涉及的救治医院、具体治疗项目及治疗费用,结合当事人提供的病历、住院病程记录等资料,了解当事人住院天数、住院期间有无护理人员、误工时间、就医实际发生的交通费用、住宿费用等;

5、如有伤残,则询问有无经过司法鉴定机构进行伤残鉴定;如无,则视情形决定是否需要建议当事人尽快到司法鉴定机构做伤残鉴定或询问当事人是否需要律师提供此项法律帮助,以确定伤残等级;如已做伤残鉴定,则要了解鉴定机构是否合法,当事人伤残等级,出院后是否仍需继续受护理,是否需要配制残疾辅助器具等。

6、了解在同一事故中有无其他受损人及受损情况。根据安徽省高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指导意见第二十一条第四款,同一事由中受伤的人中既有城镇居民又有农村户口的,统一适用城镇居民的标准予以计算赔偿额。如事故属安徽省境内法院管辖,则应考虑到该情形,不宜忽略。

7、咨询中应注意:当事人的情绪反应,尤其是死亡受害人的家属前来咨询的情况,接待律师应当对当事人表现出足够的同情与耐心,同时还要保持客观冷静,注意把握当事人的情绪波动。律师在回答或是询问的时候,语气尽量柔和,多用中性语词,避免使用足以刺激当事人情绪的字眼,更不能在当事人情绪激动的时候施以诱导或刺激,而应通过抚慰性或劝慰性言辞让当事人尽可能保持平静。

第二十二条 交通事故中机动车一方前来咨询的,律师应了解以下几方面:

1、了解当事人是否肇事机动车车主或者机动车实际控制人,了解其与机动车车主之间关系:雇佣关系、劳动关系、借用关系抑或其他。

2、了解当事人驾驶证取得时间,准驾车型;所驾驶的机动车型号、车牌号码、有无年检、保险标志;核对事故发生时当事人所持驾驶证与有权机关核发驾驶证是否相符;肇事时所驾驶机动车与驾驶证注明的准驾车型是否相符。

3、了解当事人有无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及相关法律,是否存在以下情形: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严重超载驾驶的;为逃避

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

4、通过当事人提供交警部门制作的交通事故认定书,了解当事人对事故发生所起作用、责任划分;了解当事人承担全部、主要、同等、次要责任或者无责;倾听当事人对事故的看法,对事故认定书的意见。如当事人对认定不服,律师应进一步了解当事人能否提供对其有利的证据。

5、了解机动车投保情况,有无投保交强险、商业保险及保险金额。

6、了解对对方当事人在事故中有无过错、过错程度,当事人有无可以依法减轻赔偿额的情形。

7、了解事故中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情况。

第二十三条 律师接待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案件当事人的咨询,了解信息与本流程第十九条略同,不再赘述。

第四节 律师解答与处理咨询

第二十四条 律师在听取咨询当事人的陈述之后,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当事人咨询:

1、以当事人告知、提供的信息为基础,区分不同情形,为其分析判断该案件在法律上的处理后果:

(1)根据《民法通则》及《最高人民法院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解释》,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可能获得的赔偿项目包括:医药费、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交通费、住宿费、误工费、残疾赔偿金、被抚养人生活费、残疾辅助器具费、死亡赔偿金、丧葬费、精神损害抚慰金、其他财物损失等。

(2)肇事机动车投保有交强险情形下,律师可以告知当事人: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承担赔付责任,并可以告知其交强险责任限额,2008年2月1日起适用的标准为:死亡伤残赔偿限额110000元、医疗费用赔偿限额10000元、财产损失赔偿限额2000元;机动车一方无责任的赔付限额为死亡伤残赔偿限额11000元、医疗费用赔偿限额1000元、财产损失赔偿限额100元。如果机动车一方另投有商业保险的,视投保详情为当事人解答。

(3)超出交强险责任限额外的部分,律师可以告知当事人按照下列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①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具体比例参照交通事故认定书、各地发布的指导意见。

②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具体减轻比例参照交通事故认定书、各地发布的指导意见。

③ 有证据证明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赔偿责任。

(4)咨询过程中,律师了解到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可以告知当事人涉案机动车保险人只在交强险医疗费用限额范围内垫付抢救费用,并有权向致害人追偿:

①驾驶人未取得驾驶资格或者醉酒的;

②被保险机动车被盗抢期间肇事的;

③被保险人故意制造道路交通事故的;

④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

(5)如涉案机动车驾驶人未投保交强险的,律师可以告知当事人,由机动车驾驶人在应投保交强险责任限额内承担无过错赔偿责任。超出其应投保交强险责任限额范围外的部分,适用本流程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第三项。

(6)加害人的赔偿能力问题,对于受害人的赔偿请求能否获得满足亦至关重要,律师应向当事人说明之。

2、结合实际操作,向当事人分析法律理论后果与实际操作上的结果可能会有哪些差异,实际操作中可能会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当事人应报有怎样的态度和心理准备。

3、咨询结束后,当事人如何达到目的解决问题,当事人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当事人需要经历哪些阶段、所需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如何。

第二十五条 律师回复当事人咨询,不能仅仅将当事人的咨询问题进行了回复作为完成的标志。律师接待当事人的咨询,要分析当事人咨询的目的、要解决什么问题,必要时为当事人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具体计划。

第二十六条 律师在接待咨询时,要善于把握和控制咨询的整个思路、控制咨询时间,在咨询时,律师要起到一个主导地位。

第二十七条 律师在接待咨询时,不能轻易给当事人以保证,或通过不正当途径获 取当事人的信任。第二十八条 律师接待咨询,一般应作记录,制作《律师接待咨询记录表》以便为委托人提供后续法律服务时保持对案情的清晰了解,以及供律师事务所存档及当事人查询。

第二十九条 律师接待面谈咨询,在征求当事人同意后,可以留下当事人联系方式,以便再次联系。第三十条 接待结束后,律师应注意整理咨询记录,保存当事人联系信息。

第三十一条 咨询记录应当做到保密,非经律师事务所批准及当事人同意,严禁外泄。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需要提供的证据

为了便利当事人顺利进行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诉讼,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减少当事人的诉累,同时提高人民法院审理道路交通事故赔偿案件的工作效率,笔者根据现行的法律规定及最高人民法院相关的司法解释,结合自己10余年来的律师实务经验,就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应提交的证据归纳如下,希望对人们有所裨益。

一、证明当事人主体资格的证据。

1、当事人为公民的,应提交身份证明资料,如身份证或户口本;

2、当事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应提交主体登记资料,如《工商营业执照》副本或工商登记机关出具的工商注册登记资料、社团法人登记证等;

3、当事人在诉争的法律事实发生后如有变更的,应提交变更登记资料;

4、当事人为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中死者亲属的,应提交死者第一顺序继承人的证明及继承人基本情况的证明;

5、提交肇事车辆的所有人、实际支配人、驾驶人的证明及其相互关系的证明;

6、提交受损车辆的所有人、实际支配人、驾驶人的证明及其相互关系的证明。

二、证明当事人民事法律关系成立的证据。

1、提交公安交管部门制作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认定书》。因交通事故认定书是公安交管部门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后,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对当事人责任加以认定而制作的法律文书。它能证实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且关系到当事人承担责任的轻重。

2、提交公安交管部门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终结书》。因调解终结书是公安交管部门在法定期限内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对损害赔偿事宜经调解后无法达成协议而制作的法律文书。当事人收到调解终结书后,可以直接到人民法院提起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诉讼,以维护其合法权益。

三、证明赔偿事项的证据。

根据《民法通则》、《道路交通安全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赔偿范围通常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死亡赔偿金、残疾赔偿金、残疾用具费、后续治疗费、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营养费、住宿费、法医鉴定费、交通费、精神损害抚慰金、财产损失等16项。而上述赔偿费用必须要有相应的证据来予以证实,否则难以得到人民法院的采信和支持。

1、医疗费。它包括医药费、治疗费和住院费等。证明医疗费的证据主要有:门诊病历、住院病历、、门诊收据、住院费收据、住院费用明细清单、诊断证明书;

2、误工费。它是当事人因治疗、伤残鉴定、处理交通事故等原因而导致收入的减少。证明误工费的证据主要有:出院通知单、医院出具的病休证明、法医鉴定书、所在单位的误工证明及出事前三个月工资表。若误工人员的工资超过了国家规定的纳税的起征点,还应当提交税务部门出具的完税凭证。

3、护理费。它是由于受害人无法自理必须护理而支付给护理人员的工资。证明护理费的证据主要有:医疗机构出具的需要护理的证明(包括护理时间和护理人数);护工从事同等级护理证明的劳务报酬标准或者护理人员收入减少的证明;若是家属护理的,应当按照家属的误工费提供证据。

4、住院伙食补助费。它仅是针对受害人在住院期间而言,其主要证据包括住院费收据、出院小结和住院病历。

5、死亡赔偿金和丧葬费。只要具有死亡证明、公安部门出具的户籍注销证明、殡葬部门出具的火化证明三者之一项即可,并提供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的相关统计数据。

6、残疾赔偿金。它是受害人因劳动能力的丧失致使需给予收入的减少。其证据包括:法医鉴定结论、法医鉴定费收据。

7、残疾用具费。它是受害人因伤致残需配置残疾用具所花去的费用。其证据应当有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对受害人需要残疾辅助器具的证明;国产普及型器具的价格标准;配置机构出具的更换周期和维护费用的证明。

8、被扶养人生活费。其证据包括扶养人、被扶养人身份证明及家庭情况证明,包括被扶养人有无生活来源。

9、后续治疗费。通常依据法医鉴定结论并参考病例证明。

10、营养费。主要是医疗机构开出的诊断证明,并应在诊断证明中注明加强营养。

11、住宿费。其证据表现为住宿费收据,据实结算。

12、交通费。它是受害人及其必要陪护人员因就医或者转院治疗以及受害人亲属办理丧事而支出的必要的车、船费。通常就是交通票据。

13、法医鉴定费。它是受害人在法医鉴定机构进行伤情鉴定或者伤残鉴定而用去的费用。有医院病力、诊断证明书、法医鉴定书即可相互印证。

14、精神损害抚慰金。精神损害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人格权和身份权受到不法侵害、遭受到精神上的痛苦。关于具体的赔偿数额,法律对此未作出明确的规定,这涉及到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15、财产损失。它是因交通事故的发生造成财物所收到的损失,通常为财物受损的评估报告(如:价格部门的鉴定结论)和修车发票。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执行

近几年来,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是民事案件中继债务、婚姻案件之后的第三大持续上升的民事案件。与此相反,这类案件普遍存在执结率低的现象。交通事故赔偿案 件执行难主要表现为被执行人是自然人的情况。实践中如果自然人有经济能力,在交警部门交通事故的处理中一般会调解解决。经交警部门调解未果,出具责任认定 书后,通过诉讼程序进入法院的案件,被执行人一般经济都比较困难。这类案件中交通事故已对申请人及其亲属造成伤残或死亡,他们在心理、感情上受到了极大伤 害,思想工作非常难做,一旦处理不善,会造成申请执行人长期缠访;而被执行人在事故中往往是车损人伤,在经济上也受到较大损失,他们总是以自己欠缺执行能 力来对抗法院的执行。这类案件与其他损害赔偿案件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执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查询保全情况。一般情况下,不论哪一类交通工具的所有人,为了减少风险都为交通工具办理车损险和第三者险。因此执行员执行伊始,首先应当查明肇事车辆是否参加保险,在哪个保险公司参加何种保 险,以及是否索赔,对未索赔和正在索赔中的保险赔款予以控制,同时,也应积极协助被执行人进行保险索赔。

二、掌握和控制肇事交通工具。如在诉讼中未对肇事交通工具采取诉讼保全等控制手段,那么在执行中执行员应当查明肇事交通工具处于何种状态,可依法对其实施强制措施,并对相应的主管部门办理协助执行手续,避免被执行人通过对肇事车辆办理转户或过户等手续来逃避执行。

三、督促被执行人举报和申报财产。在对被执行人送达执行通知的同时,督促其对自己所有的固定财产、土地使用权、工资收入、银行存款、债券、专利权、股份 和到期水到期的股息红利,股票、股权和投资权益,以及其对第三人享有的到期、未到期的债权等进行申报。相应的采取查询、冻结、查封、扣押、提取、划拔、变 卖、拍卖,转让和履行通知等方法,实施掌握和控制被执行人的财产。同时对申请执行人应当告知其有举报被执行人在何处有何种财产的义务。值得一提的是,对自 然人和法人是混合被执行人的情况,应建立健全自然人和法人之间的互相举报制度,这样也便于执行机构掌握和控制被执行人的财产。

四、对履行能力较弱但有持续履行能力案件的执行。执行实践中,经常遇到被执行人没有一次性履行法律 文书义务的能力,或判令的义务与被执行人已查明的可 供执行的财产数额相近。处理这类案件,如果被执行人履行义务的态度是诚恳的,且根据已掌握的情况、被执行人在现有的财产基础上,有持续地履行义务的能力,执行员应当考虑到让双方共同生存和发展,积极做好申请人的思想工作,促使双方在自愿的基础上,订立切实可行的还款协议,并监督协议的履行。这样,既保证了 受害方的合法权益得到实现,又允许被执行人生存和发展,从而有利于社会稳定。

办理集体户的相关流程报告总结 篇5

一、了解流程及准备相关材料

1.申请设立集体户的申请书加盖公章

2.单位在职人数证明:20个员工的劳工合同原件及复印件、参保证明复印件(入职时间-xx时间段)、身份证复印件、员工基本信息清单,以上均加盖公司公章(因我司人数众多,准备20人的资料已够,理论上某单位达到20人就可设立集体户)。

3.准备单位房产证或土地使用证(原件及复印件)。4.营业执照原件及复印件

5.法人代表的户口本及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复印件要盖公章 6.单位管理员证明书并附有管理员的联系电话(2份),管理员的身份证复印件均需加盖公章

7.选定集体户户主并准备相关材料(户主:杨xx,户口在本地xx第一居委会,要入公司户口做市内户口迁移即可,其他迁移情况又有所或关注当地的公安局公众号)

(1)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需加盖公章,无房产证明及复印件(XX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打印)注:如有房产,则有可能已经落户本地,通常情况下对公司集体户户主的要求都是无房产的并两年内都在该单位工作。

(2)入户申请书

(3)xx第一居委会的迁出证明、及那里的户口首页(那边的户主)加盖xx第一居委会的章。

(4)公司的同意入户证明加盖公章及复印件(其他人迁入要加户主同意书及户口管理员的同意意见)。

二、提交材料给派出所户政部门审核(单位领取公司集体户户口本需管理员到场)

办理诉讼案件的流程总结 篇6

2011年度案件办理工作总结

2011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执法局的具体指导下,我局紧紧围绕服务“两个加快”、推动洛江新兴工贸旅游生态区建设,以执法为民为根本,以开展“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为契机。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深入推进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一年来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案件办理

在年初局务会制定全年工作重点时,将2011年度案件办理工作列为局年度工作重点。把依法办案与制止“两违”、市容环境整治等业务工作紧密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案件办理工作的实施。在具体工作中我局抓好责任分工。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加强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培训、考试、考核。年初制定业务培训方案,重点对新招考、调入的执法人员进行法律学习。确保各个层面的学法、用法活动向纵深开展。由于注重制度的建立完善,我局的案件办理工作逐步形成了规范化的良性运行机制。

二、规范办案程序,强化城市管理

落实案件评议制度。每一个案件的办理,都严格按照市执法局对信访件、领导、部门转办督办件“七个步骤”要求进行办理,-1-

即分类归档、上情下达、组织出警、现场制止、综合反馈、跟踪督办、检查讲评,特别是每一件“两违”案件,在发放整改通知之前,都事先经局案件评议小组认真评议。截止12月31日立案查处并发放处罚决定书43件(其中:城乡规划类案件13件、园林绿化类案件30件),收缴处罚金266.0242万元。

三、落实信访接待,及时查处反馈

落实“接、转、查、处、访”工作机制。对接到的信访举报件和领导、部门转办督办件,在半小时内到现场进行调查,细心取证,做到件件有着落,反馈有实效,保证了举报案件落实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深入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督查,不定期组织案件回访,严格督查查而不实、查而不办、敷衍应付、弄虚作假的现象,致力于提升办案质量和依法行政水平。截止12月31日共受理各类信访投诉件203件,其中群众信访举报件3件,市、区两级领导批示督办件14件、部门转办件19件,全部办结,办结率100%;受理局电话群众举报件32件、城乡规划联动指挥中心电话群众举报件135件,全部办结,办结率100%。

四、做好案件回访,全程跟踪监管

对办理的每一项督查件,都坚持做好跟踪监控,及时处理新出现的问题。通过健全行政执法督办制度,实行执法公开,健全群众性监督网络;通过落实信访制度、举报投诉制度,接受社会的监督,把严格执法、秉公执法落实到人

五、强化队伍建设,提高业务能力

我局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日常工作来抓,根据“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工作思路,以“建一流队伍,树一流形象,创一流业绩”为抓手,努力建立一支“政治合格、作风过硬、纪律严明、执法公正”的文明执法队伍。一是加强基层执法力量。今年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指导下,招聘10名在编事业干部,7名协管员,并分配到各中队开展工作。二是注重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采用以会代训的方式集中对新招聘的事业干部和协管员进行《行政处罚法》《城乡规划法》的培训,组织参加全省执法资格考试、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培训班、市执法局《行政强制法》培训。

六、创新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创意宣传。开展城市管理法律法规进机关、进街道、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工地的“六进”宣传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全面提升城管宣传工作水平,逐步建立城管宣传教育社会化制度,引导和激发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城市管理,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共同维护和营造洁净、优美、有序的城市环境。目前“六进”宣传活动已完成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宣传,取得了良好效果,泉州电视台“今晚播报”栏目、泉州晚报 “创新社会管理”栏目、泉州网城市管理公益动画栏目都做了相关报道,市执法局也对宣传活动予以高度评价,在《工作动态》(201

1年第15期)全文转发了“六进”宣传活动实施方案,要求系统各单位认真学习借鉴。二是办刊宣传。每月定期编制《行政执法简报》、《制违工作动态》和《信访工作情况》等简报,及时报送城市管理执法信息,反映工作动态,提供决策参考。三是网上宣传。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充分发挥政府信息服务群众的作用。公开办事程序、法律依据、案件查处情况、处罚标准、处罚结果。

七、存在问题

1、执法队伍人员不足。建局以来,我局的执法队伍不断的加强,但是面临着新老接替脱节,经验不足的问题,2011年组织人员参加省行政执法考试,共有8人取得行政执法资格,但仍未达到每个中队至少2人持有行政执法证的标准。

2、基层中队执法办案能力不足。目前我局基层中队规范化建设处在开展阶段,日常的中队执法运作,制度的落实,人员装备的管理等方面还没有达到规范化标准。

3、政府各职能部门衔接沟通不够。相关部门协助义务不明确,执法职责不清,配合不力。行政执法部门就目前政府授予的权利而言只有处罚权,法律赋予的强制权过少,扣押物品时亦只能采取先行证据保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既无人身限制权,又无物质保障权,行政执法工作缺乏强制力作保障,一旦遇有阻碍和暴力抗法事件发生时,也只能报警求助,依靠公安机关来协助完成行政执法行为。

4、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环境差。洛江尚处于农村向城市化过渡阶段。城市管理工作刚刚起步,在城市管理的方法上、内容上和手段上还有待完善,而广大的农村群众对城市管理工作还十分生疏,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加之广大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及法制意识尚有待提高,因此围攻、阻挠和抗拒行政执法的情况还屡有发生。

办理诉讼案件的流程总结 篇7

1.1 管辖权的问题

是否有管辖权, 是有无实施处罚权的基础, 动物违法案件的管辖权, 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七条规定了动物防疫属地管理的原则。但农业部《农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的第七条, 第一款也规定了“违法行为发生地”管辖原则, 在第八条、九条、十一、十二条又同时规定了指定管辖, 级别管辖、和管辖权的转移, 还有移送管辖等特殊管辖形式。所以,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在实际办案过程中, 如果机械地运用“属地原则”则容易造成管辖权使用不当, 势必造成行政处罚行为无效或者引发行政诉讼。

1.2 立案时间的问题

根据《农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二十二条规定:“除依法可以当场决定行政处罚的外, 执法人员发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违法行为依法应当给与行政处罚的, ....应在七日内立案”。这就明确在办理动物防疫违法案件时, 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该首先立案, 然后才调查取证。在实际工作中, 有部分办案人员为追求效率, 不按规定和法定程序办理, 多是采取先调查取证再立案, 有的甚至在办理完结时才补办立案手续。这就明显违反《农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

1.3 立案审批的问题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执法人员对应该给予行政处罚的案件, 应及时填写、制作《行政立案审批表》, 报请本部门负责人批准, 不得违反程序规定独自立案调查。

1.4 违法行为追溯时限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规定:“违法行为在两年内未被发现的, 不再给予行政处罚”。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不能违反行政处罚追溯时限办案, 如果违反追溯时限办案, 行政处罚将不发生任何法律效率。

1.5“一事不多罚”原则的问题

《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 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的行政处罚”。这就明确各级动物卫生监督结构不能为抓办案任务和罚没收入, 对已经由其他部门立案处罚的同一违法行为, 再次立案。同时, 对于未满14周岁的公民的动物防疫违法行为, 按规定应不予立案处罚。

2 在调查取证阶段应注意的问题

2.1 在调查取证前,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执法人员要深入学习《行政处罚法》、《动物防疫法》、《畜牧法》以及相配套的法律、法规, 坚持以促进养殖业发展, 和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原则, 对案件进行客观、公正的调查, 收集各种证据。不能因为办理行政案件而损害养殖者的利益, 给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带来负面影响。

2.2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在指派执法人员处理案件时, 应不得少于两人, 并需着装整齐, 配带标志, 携带和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监督员证》和《农业行政执法证》等证件, 表明身份。如有需要回避的现象, 应当依法申请回避。

2.3调查取证必须在一定范围内进行, 凡是与案件无关的, 或是没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 不得进行调查询问。涉及国家机密或者科技、商业秘密的要按有关规定办理, 并采取保密措施。

2.4《农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二十四条规定, “行政执法人员在查处案件时, 询问当事人、证人应当制作“调查询问笔录”。询问笔录是案件的重要证据。当事人必须是与本案由关而且能够说明违法行为事实的人员, 具体对象应当是案件的当事人、证人、受害人。其他人员应不做或少做询问笔录。

2.5在调查询问时, 要了解被询问人的身份与违法主体的关系, 紧紧围绕违法事实展开全面详实的询问, 切实掌握询问过程中的主动权, 避免被询问人避重就轻, 或者回避违法事实的陈述。

2.6 询问笔录应言简意赅、文字要精炼, 字迹清楚, 语句通顺, 标点符号正确。做到一问一答, 严禁用“可能、大概”等模棱两可的模糊性语言和概念。

2.6 在询问笔录涂改和结尾部分, 必需有被询问人注明:“以上所述属实, 经核对无误”字样, 或者“以上笔录属实, 我看过”等字样, 并且被询问人要在笔录材料上逐页签名按手印。

3 在结案时应注意的问题。

3.1 履行告知程序应注意的问题

行政处罚告知程序是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作出行政处罚之前, 告知当事人拟作出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 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陈述、申辩权的一项重要程序。当事人可在告知当中采用法定的救济途径。在实际办理案件过程中, 有的办案人员往往忽略这一重要程序。在没履行告知义务的情形下, 就匆忙下达行政处罚决定。

3.2《违法行为通知书》制作和送达时间

必须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下达之前, 向当事人告知拟给予的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 并告知当事人在3日内享有申辩、陈述权。行政处罚告知程序有两个原则, 一是做出行政处罚之前做出, 这是《行政处罚法》严格要求的, 不能在处罚做出之后才告知, 出现执法程序错误;二是处罚拟定之后才做出告知, 即告知的内容是经过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人审核决定的, 具体办案人员不得擅做主张, 未经机构负责人同意而自行告知。

3.3 行政处罚事先告知

必须是以书面形式告知, 告知事项、内容应格式化。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不得因为告知程序繁琐, 而以口头告知代替《违法行为通知书》告知, 更不能省略告知程序。

3.4 行政处罚告知内容要全面而真实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告知行政处罚的事实不能过于简单, 不应有违法行为的理由不说明、依据不准确, 缺乏条、款、项等, 也不能随便改变告知内容, 特别是处罚种类、额度, 更不能随便提高处罚额度, 不能与当事人讨价还价, 作不正当交易。

3.5 复核申诉

在办理行政处罚案件过程中, 不能把告知作为一种形式, 走过场, 而是应该告知后认真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和陈述, 对正确意见的要给予采纳, 如果对正确的申辩不复核采纳, 那就直接违反《行政处罚法》和《农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 损害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的形象。

3.6《行政处罚决定书》制作应注意的问题

应当注明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违法时间、违法行为的发生地、违法事实, 定性处罚依据, 处罚额度等。处罚依据是指处罚内容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在制作时应写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法律、规章的全称, 相关的条、款、项的序数。不能简单以《动物防疫法》代替, 注明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按照罚缴分离的原则, 应当写明代收金融机构的名称、地址, 如果不按时缴纳罚款应按每日%加罚等, 也要在处罚决定书上给予注明。同时注明不服行政处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3.7《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时限

上应在宣布处罚决定时当场送达, 如当事人不在场的, 应予7日内送达被处罚人。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未在此规定期间送达, 也构成送达时限违法。

3.8 没收财物的处理应注意的问题

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其《实施办法》等配套法规、规章的规定依法没收的动物、动物产品和非法所得等, 要严格执行《农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五十六条:“除依法应当予以销毁的物品外, 依法没收的非法财物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公开拍卖或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罚款、没收的违法所得或者拍卖非法财物的款项, 必须全部上缴国库, 任何农业行政处罚机关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私分或者变相私分”。只有严于律己、严格执法, 才能切实树立国家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执法的威信, 提高管理相对人的可接受度, 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建康, 促进我国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兽医体制改革以来, 各地都相继组建了动物防疫技术支持机构和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工作和其他有关动物防疫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由于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队伍是一支新组建的队伍,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在办理动物防疫违法案件的过程中, 往往在程序上, 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笔者结合实际工作, 谈谈办理动物卫生监督案件过程中碰到一些常见的应注意的问题与同行磋商共勉。

办理诉讼案件的流程总结 篇8

关键词:累犯 再犯 追诉 成因 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流动人口大幅增加,刑事案件呈高发多发态势,犯罪分子为逃避法律严惩,使用假名犯罪,故意隐瞒前科[1]事实,致使法院判决遗漏累犯、再犯情节的现象也随之增多。

一、基本情况、主要特点及其影响后果

(一)基本情况

2003年以来,我院受理的案件中,发现法院判决遗漏累犯情节的案件共有7件12人。

1.从被告人身份情况来看,12人中除1人系本市人员外,其余均系外来人员;除1人系个体私营者外,其余均系无业人员。12人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4人,小学文化程度以下8人。

2.从查处情况来看,(1)由法院自行启动再审程序纠正的2件3人,如卢某某虚开增值税上诉案,待二审生效后,由原审法院启动再审程序予以自纠;(2)检察机关按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的3件3人,其中,中级法院直接改判的1件1人,由市一中院指令原审法院再审的2件2人;(3)因被告人的刑期已经执行完毕,未予追究的1件1人,另有1件5人尚在审理过程中。

(二)主要特点

归纳起来,此类案件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犯罪主体以外来无业人员居多,且居无定所,流动性大。12名被告人中有11名系外来人员,在本市均无固定住所,占总人数的90%以上;此外,11人中除1人系个体私营者外,其余10人均系无业人员。

2.此类犯罪以流窜作案、普通刑事案件居多,人身危险性大,社会危害性严重。7件案件中跨市、区作案的达5件;涉及暴力、毒品、财产类犯罪的5件,均占受案总数的70%以上。

3.此类犯罪的犯罪分子多采用谎报真实姓名、故意隐瞒前科的手法达到逃避法律严惩的目的。7件案件中有6件均是由于犯罪分子故意隐瞒造成的,占受案总数的85%以上,其中2件案件中犯罪分子使用假名。

4.此类案件的发现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缺乏完善的发现机制。在服刑期间被发现的5件中,有的基于罪犯曾在同一监管场所服刑或由同一管教民警监管而被发现,有的经政策教育主动向管教民警交代而被发现,有的因同案犯认为判决不公,基于心理不平衡才予以揭发而被发现。

二、主要成因

办案实践中,遗漏累犯、再犯的现象主要发生在普通刑事犯罪案件中。遗漏的原因既有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发展变化引起,也有被告人自身编造虚假身份的因素,还有司法机关工作中的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社会加速融合、频繁交流的客观趋势

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人口的组成和发展趋势较以往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流动人口数量的增幅尤为显著。城市中,流动人口长期大量存在的客观情况已对犯罪人员的构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流窜作案、异地作案的犯罪人员的比例逐渐增大,客观上造成了对犯罪人员身份查证的困难。

(二)犯罪分子避重就轻、趋利避害的心理选择

修订后的刑法,加大了对累犯、再犯的打击力度,一部分犯罪嫌疑人害怕坦白前科可能会构成累犯、再犯从而加重本次刑罚,因而捏造事实,伪造身份(包括冒用他人的真实身份);部分有余罪的在逃人员害怕在交待真实身份后会导致数罪并罚;部分虚荣心较强的罪犯,害怕家人或亲属知道自己违法犯罪的情况;部分犯罪人员怀有脱逃或再犯罪思想,为了脱逃或再犯罪后逃避抓捕而编造个人情况;少数犯罪人员出于自我保护心理,在被捕后拒不交待自身情况,等等。

(三)案件侦查量多人少、重捕轻诉

一是警力配备不足,无暇顾及。尽管发案率仍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但案件总量的绝对数较大,现有警力在应对上还存在一定的缺口。二是存在以逮捕替代侦查、破案即结案的现象。三是重本次罪行的查证,轻累犯、再犯等量刑情节的查证。个别侦查人员在审讯过程中,讯问的重点往往围绕本次犯罪的事实以及有无遗漏其他罪行展开,对于累犯、再犯情节的查证往往就案论案,不够主动积极。如果犯罪嫌疑人自己如实交待了或者有其他的同案犯、证人指证的,就依照有关的工作规定和要求予以查证;如果犯罪嫌疑人故意隐瞒的,在完成一般的查询工作之后,往往不会再通过其他的调查途径开展查证工作,这就给了犯罪嫌疑人可乘之机,强化了他们的侥幸心理。

(四)监督制约作风不细、把关不严

实践中,个别检察干警在审查案件中放松了对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审查以及累犯、再犯等情节的审核监督。除犯罪嫌疑人主动交待、他人指证、意外发现等特殊情况外,认定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累犯、再犯情节主要依靠公安机关查证的资料,尚未全面严格执行审查起诉的规定要求,从而使得公安机关成为审查、查证犯罪嫌疑人身份、累犯、再犯情节的第一道也可能是唯一一道司法防线。一旦公安机关在侦查阶段未能发现或者因疏忽而遗漏犯罪嫌疑人累犯、再犯情节的,就很可能一直延续到判决生效而不被发现,致使案件适用法律及量刑有误。

(五)技术投入参差有别、互通不足

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尤其是流窜作案、异地作案的非案发当地户籍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报姓名且一时无法查实真实身份的案件,现有的人口信息查询工作已经不能达到确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身份的预期目的,查清这些人员的前科情况存在许多技术上的难题,主要表现在侦查、监管等阶段中:一是信息共享的问题,二是系统内部的预警识别能力。

在现有的信息系统中,也缺乏识别累犯、再犯的预警功能设置,不能自动反映出需要的情况信息。对于信息查询的要求往往只设置姓名、案由等不具有唯一性的查询条件,一旦进行查询,很难迅速、准确地从不特定多数符合条件的对象中“对号入座”。由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虚报的假名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比较简单、常见的名字,因此发生身份重复的几率就比较高,从而使得查询工作势必会受到较大的限制,成效不高。

三、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监督意识,突出防范重点,切实把好质量关

首先,应在观念上牢固树立各司其职、层层把关的监督制约意识。司法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法律、办案规定等刚性规定,并内化为良好的工作习惯。强化公检法三机关的相互制约机制,通过个案总结的方法,由点带面,从个案中引出具有共性的问题,建立和完善现有的办案质量保障体系,完善办案内部审批制度,杜绝工作粗糙、办事拖拉的作风,严格按照本职工作规定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履行各项法定职责,努力做到侦查全面、监督有力、犯罪人员信息更新准确完备及送达及时。

其次,突出防范重点,讲究工作方法。应着力提高对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前科情况的审查能力。审讯中,对于作案手法老到、抗审与反侦查能力较强的犯罪嫌疑人要予以重点关注;同时可以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调整讯问的策略,通过分析犯罪嫌疑人常见的畏罪心理、侥幸心理、抵触心理、悲观心理以及特殊的心理弱点,有针对性地综合运用多种审讯技巧,重点击破,提高审讯的效果。

(二)拓宽侦查渠道,完善工作机制,切实把好发现关

犯罪嫌疑人的身份是否真实,是关系到最终能否查找到犯罪累犯资料的重要条件。一方面,要加强户籍管理机构的司法协作意识,增强相互配合,有效打击犯罪的责任感。同时建议在发往当地核实犯罪嫌疑人身份的函件中,可以附上犯罪嫌疑人照片、犯罪嫌疑人自述的基本情况以及体貌特征等足以明显区别他人身份的资料,以避免冒名情况的发生,增加辨认的准确度。另一方面,对身份的查证工作不应仅仅停留在书面的函调上,还可以通过进行必要的外调工作收集有关的信息。也可以在犯罪嫌疑人的被扣押物品中寻找有用的线索,例如信件、便条、记事本、通讯录、手机内存信息、号码等;还可以采用一些必要的技侦手段,通过加强法律政策教育,鼓励在押人员自首、检举立功,并兑现政策,从而从外围获取相关信息。

针对办理自报名案件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薄弱环节,建议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一是对自报名案件予以重点审查,在查清本次犯罪事实的基础上,针对此类犯罪嫌疑人可能隐匿累犯、再犯甚至漏罪以逃避相应处罚的特点,加大对其前科、漏罪的审讯力度,彻底清查犯罪情况。二是在案件进入审查起诉阶段后,承办人应与公安承办人重点沟通、确认自报名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身份及其累犯、再犯情况,对涉及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强奸、绑架、涉毒等严重刑事犯罪的,应重点审查上述内容,结案时在审查终结报告中应对审查情况进行说明。

(三)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创新工作方法

首先,要尽快建立健全全国的指纹鉴识系统,采用全国一体的数据系统,实现全国联网,方便办案查询使用,基层的技术部门也要及时、准确、完整地上报有关人员的指纹信息,不断完善指纹库的内存信息。

其次,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建立、拓展新的信息资料库,尝试将有关违法犯罪人员的影像资料、体格特征(特别是颅骨图像)以及DNA采样资料等信息统一进行收集。利用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和社保卡信息采集的契机,实现信息的优化组合与合理吸收利用,扩大信息总量。

再者,加强社会控制手段,多渠道掌握社会成员的真实信息,弥补社会治安防控漏洞。主要是强化居民身份证的规范管理,加大打击制作、使用假身份证行为的力度。对于提供住宿服务的旅馆业和个人私有住房的租赁市场、手机等通讯工具的销售以及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办理开户业务时应加强市场管理的力度,严格实行实名登记,以掌握相关人员的真实信息,同时降低潜在高危人群的犯罪可能性。

(四)积极贯彻区别对待、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努力构建长效发现机制

要从根本上解决遗漏累犯、再犯的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单个司法机关的一家之力,还必须依靠各种综合手段来预防,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积极运用我国区别对待、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根据犯罪人隐瞒、供述本人或揭发他人累犯、再犯情况的主客观表现所体现出的不同社会危害性,分别情况,区别对待,在认定处理上宽严结合,有宽有严,惩办少数,教育多数。

对于如实供述本人或者揭发他人包括同案犯的累犯的,要在有关规定、政策中对该行为予以肯定,落实相关的措施,对于经过多次教育仍然拒不供述个人真实情况的,从重处罚;因他人检举或判决后被发现有隐瞒累犯的,再审时更要从重处罚。

逐步完善监狱管理系统现有的在押人员信息库,对已在押的罪犯,要及时输入犯罪人的身份信息、体态特征、前科经历等重要情况。同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该信息库的丰富资源,探索建立侦查机关与刑罚执行机关犯罪人员信息系统的对接,实现犯罪人员信息的互通查询,方便今后办

案人员核实前科等情况。

注释:

上一篇:时刻的温暖作文下一篇:淘宝评价吃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