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y的形容词和名词形式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rely的形容词和名词形式(精选6篇)

rely的形容词和名词形式 篇1

我们全靠自愿捐赠。

You can rely on him to respond to a challenge.

你可以信赖他,他懂得应付挑战。

As babies, we rely entirely on others for food.

在婴儿时期,我们完全依赖别人喂食。

Many animals rely on concealment for protection.

许多动物靠藏匿自己来避害。

We had to rely on a compass and a lot of luck to get here.

我们只得靠罗盘和很大的运气到达这儿。

These days we rely heavily on computers to organize our work.

rely的形容词和名词形式 篇2

形容词通过重叠形式表示特别的语法意义, 王力先生称之为“绘景法”, 它可以“使所陈说的情景历历如绘”。可是有不少人都觉得, 重叠形式的表达效果固然生动, 但带来的读音变化, 头绪纷纭, 实在“恼人”。本文对这类“生动”但“恼人”的音变现象进行讨论, 涉及AA式、ABB式和AABB式三类形式, 如:

AA式:远远、扁扁、满满

ABB式:红彤彤、金灿灿、乐陶陶

AABB式:亲亲热热、仔仔细细、坑坑洼洼

有人把以上几种形式统称为重叠形容词 (或叠字形容词) , 有人称之为形容词重叠, 还有人称之为状态词。我们采纳吕叔湘先生的名称, 把它叫做“形容词生动形式”。因为这类现象既包括形容词的重叠, 如小小、飘飘缈缈等;也包括重叠后才成为形容词的, 如漫漫、懒洋洋、熙熙攘攘等。前一类有基本式, 属于构形重叠, 可以说是形容词重叠;后一类没有基本式, 属于构词重叠, 称为重叠形容词 (或叠字形容词) 较为恰当。《现代汉语词典》 (以下简称《现汉》) 第5版开始标注词性, 把ABB式处理为形容词的一个附类, 注为状态词。本文不对形容词生动形式进行语法探讨, 我们着重讨论其音变现象。

(一) AA式

普通话AA式有一种常见的音变现象———“单音节形容词×按照××的格式重叠。第二个音节读高平调, 同时儿化”, (1) 如:红红儿的hónɡhōnɡr·de, 小小儿的xiǎoxiāor·de、慢慢儿的mànmānr·de。一直以来学术界和教学界都接受这种观点, 人们常把AA式第二个A变读阴平调和儿化视为严格的规律。吕叔湘先生指出:“北京口语中第二个A一般读阴平调, 儿化。” (2) 粗略地看, 吕先生的表述与传统观点似乎并无二致, 但仔细研读, 有这么几点值得重视:一是指出音变是北京话现象, 二是指明音变是口语现象, 三是指出音变是常见 (也即一般) 现象。由此看来,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把“叠字形容词中AA式带上‘儿尾’读儿化韵时, 在朗读中没有变调的”处理为语音错误, 是值得讨论和分析的。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AA式带上“儿尾”读儿化韵时, 第二个A经常变读为阴平是客观现实, 但是我们又不能拘泥地认为儿化和变读阴平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的”的简单现象, 例如以下用例:

(1) 只见张姑娘两只眼睛揉得红红儿的, 满脸怒容, 坐在那里。

(2) 雪并不很大, 纤巧地落, 薄薄儿一层在地面, 却冷峻得钻心。

(3) 他眼睛小小儿的, 调皮地眨呀眨的。

以上三例读为“红红儿hónɡhónɡr、薄薄儿báobáor、小小儿xiǎoxiǎor”并不感到拗口, 如果一定变调读成阴平, 反而觉得别扭。经常使用的“好好儿”被认为是AA式儿化并变调的典型, 《现汉》第5版和第6版收录该条, 词性有二, 状态词和副词, 注音为hǎohāor, 但例句“那棵百年老树, 至今还长得好好儿的”, 读为“hǎohǎor”, 恐怕也不好算错。同样,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读为“hǎohǎo”是正确的, 如果读为“hǎohāo”, 似乎也不能说一定不行。《现汉》还收录了一个词条“早早儿”, 注音为“zǎozǎor”, 第二个音节儿化, 但没有变调读阴平。虽然该条《现汉》词性标注为副词, 但视为状态词也是可以的, 如“他起得早早儿的”, 读为“zǎozǎor”或“zǎozāor”都是合乎语感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林焘先生其实有过很好的阐释:“一部分单音节动词形容词重叠时, 如果第二个音节同时儿化, 就必须变调读为阴平。”“一部分单音节形容词重叠但第二个音节不儿化和一部分单音节副词重叠时, 第二个音节可以变调读为阴平。例如‘圆圆的、小小的、大大的、常常、渐渐’。” (3) 我们往往片面理解规律, 只强调“第二个音节同时儿化, 就必须变调读为阴平”, 而忽略“一部分”的条件说明。儿化和变调读为阴平在多数情形下是“相形伴生”的, 因为它们都是口语现象, 总的风格基调是协调的。但语言又是丰富的、多样化的, 在口语色彩不那么突出的情形下, AA式音变规律会有所调节和变异。

(二) ABB式

ABB式“在北京口语中BB常读阴平调”。 (4) 长期以来, ABB式变调被列为普通话教学的必备内容, 这个本来不是一条严整规律的规律, 在教学和测试中一直被奉为圭臬。2006年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一年级上册《小小竹排画中游》“禾苗绿油油”, 注音为lǜyōu yōu;2011年印刷的教材, 注音改为lǜyóu yóu。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对此进行了说明:“绿油油的‘油’课文中注的是本音, 朗读时应读第一声。”同样, 《教师教学用书》对“黄澄澄、红彤彤、沉甸甸”注音和读音都进行了说明, 并提出教学建议。现摘录如下:“黄澄澄的‘澄’、红彤彤的‘彤’在词中均读一声。” (二年级上册) “红彤彤的‘彤’单独念时读‘tónɡ’, 在‘红彤彤’这个ABB结构的词组里发生变调, 应读作hónɡtōnɡtōnɡ。学生在朗读时应提醒他们读正确。” (四年级上册) “沉甸甸中的叠词要读一声。” (五年级上册) 《教师教学用书》的说明值得讨论。首先术语表述不够严谨, “词”“词组”“叠词”前后不一, 使用随意。如前所述, ABB式结构可以看作构词重叠, 因此称为重叠形容词 (或叠字形容词) 较为适宜, 称为“词组”不妥。另外, 教学指引的表述, 认为课文注音虽然调整为“本音”, 但朗读时还应当变调读为阴平, 这对教学有不小的误导。笔者孩子的老师让孩子们直接在课本上把“本调”用红笔改为阴平, 大概这样可以“言文一致”省却不必要的麻烦, 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小学语文课本的录音采用的也是变调的读法。问起教材注音的变化、教师指引的表述和示范录音, 人教社的编辑解释说这个问题是经过讨论研究的, ABB式叠字形容词注成本调和变读为阴平, 是为了和《现代汉语词典》一致。

考察《现汉》ABB式注音的变化, 对我们深化认识很有启发。《现汉》修订本 (1996年版) 凡例:“本词典一般不注变调。……但是一部分重叠式词语, 如‘沉甸甸、热腾腾’, 照实际读法注作chéndiāndiān、rètēnɡtēnɡ。”《现汉》第5版凡例:“ABB式形容词的注音, 根据实际读音分为三种情况: (a) BB注作阴平, 如‘黄澄澄、文绉绉’注作huánɡdēnɡdēnɡ、wénzhōuzhōu。 (b) BB注作本调, 注音后面括号内注明口语中变读阴平, 如‘沉甸甸、热腾腾’注作chéndiàndiàn、rèténɡténɡ, 注音后面括号中注明‘口语中也读chéndiāndiān、rètēnɡtēnɡ’。 (c) BB只注本调, 如‘金灿灿、香馥馥’注作jīncàncàn、xiānɡfùfù。”《现汉》第6版沿用了这种注音方式。《现汉》是一部为“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服务的词典, 在ABB式形容词的处理上采取共时描写的方法, 不同版本根据不同时期人们的实际发音, 对其注音方式进行了调整。《现汉》从1960年试印本到1996年修订第3版, 对ABB式形容词一般都作变调处理, 直到第5版才区分出三种不同的标注方法。尹海良对《现汉》第2版、第3版和第5版中BB本调不是阴平的ABB式词语进行了考察, 三个版本的词典所标注BB不变调的比例依次为9.09%、38.46%和65.85%, 变化相当明显。《现汉》对ABB式词语注音的调整是值得欢迎的, 反映了语言生活的实际变化, 对教学也是一种积极的引导, 可惜语言教学界对这种变化理解得还不够深刻和准确。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认为《现汉》注音方式的变化, 不过是《现汉》“一般不注变调”注音原则的具体落实, 没有注意到ABB式读音具体而复杂的语言事实和语言生活的变化, 过于强调“规律化”而没有根据语言实际“化规律”。

徐世荣先生在《普通话语音常识》中指出, ABB或ABBB式叠字形容词“除叠字本身为阴平调外, 其余各调的都可把后面两个字变为阴平调……如果念得缓慢些, 念清楚它的原调, 显得读字清楚, 不变也可以” (5) 。徐先生已经注意到ABB有不变调的情况, 并认为这和语速有关, 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当然, “都可把后面两个字变为阴平调”的看法还值得商榷。其实从《现汉》注音来看, BB读音历来有必须读本调的用例, 上世纪60年代的《现汉》试印本和试用本, 对书面语色彩较浓的ABB式形容词不作变调处理, 例如:黑茫茫hēimánɡmánɡ, 明闪闪mínɡshǎnshǎn。这些音如果读变调显然是不正确的。

《现汉》第5版ABB式的具体词条的注音还有可商之处, 但三分法的处理, 应该说是一种相当务实和高明的方式, 但也遭到一些非议, 批评的意见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认为注音方式太复杂, 标准更难把握, 给教学造成不便;二是认为与“本词典一般不注变调”的原则不吻合, 自乱体系, 建议干脆只标本调, 不标变调。我们认为, 词典首先要反映语言事实, ABB的读音已经发生了变化, 《现汉》的调整反映了这种变化。《现汉》编者之一的李志江先生曾对北京市200名大中小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 大多数北京的学生BB已不再改读阴平, 而以读本调为主。“词典一般不注变调”固然是一种注音原则, 但ABB的注音, 不同于上声变调和“一、不”变调, 上声变调属于音系变调, “一、不”变调属于词法变调,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规律性强, 可由音系规则或词法规则类推其音变, 因此《现汉》对这几种音变只标本调无疑是正确的。而ABB式的音变, 是词汇变调, 不可由规律预知, 需要学习者逐个学习, 《现汉》根据实际读音标注并不违背注音原则。一些词典所有的ABB词语都注“原调”的做法并不值得提倡。因为, 语言生活中毕竟还有BB必须读变调的现象, 如:文绉绉、骨碌碌、亮锃锃, 只能读为wénzhōuzhōu、ɡūlūlū、liànɡzēnɡzēnɡ。至于增加学习负担的忧虑其实也大可不必, 我们不同意BB一律变调的简单化处理, 也不同意“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不对学生作硬性要求, 可以按照学生的口语习惯来读, 不纳入考试的范围”的“逃避主义”做法。ABB式音变应该在教学中有所反映, 可以按照《现汉》的处理, 再多加一些解释, 告诉学生们ABB式有极少数BB是必须变调的;有少数两可的, 即在书面语色彩较浓的语境中读本调, 在口语色彩较浓的语境中也可以变调读为阴平 (注意:是可以变调而不是必须变调, 口语中不变调也是正确的) ;大多数BB不变调。如果简化教学, 可以引导学生只记忆极少数必须变调的词例, 其余的都不变调。

(三) AABB式

AABB式的音变, “在口语中BB常读阴平调, 第二个A读轻声, 第二个B常儿化” (6) 。AABB式的读音涉及到两个B和第二个A, 既有变调也有儿化, 显得颇为复杂。

首先讨论第二个A的读音。我们认为应当区分“轻声、轻音和轻读”, 第二个A应该轻读, 但不属于词汇层面的轻声, 而属于句法结构层面的轻音现象。从“仔仔细细、许许多多”第一个A读直上, 可以推知第二个A应该是有声调的音节, 只不过是一个音长较短的轻音而已。《现汉》对AABB式中A的读音有三种处理: (a) A注作轻声, 如“花花搭搭、坑坑洼洼”注作huāhuɑdādā、kēnɡkenɡwāwɑ。 (b) A注作可轻读音节, 也就是标声调, 同时在音节前加“·”, 如“哭哭啼啼、马马虎虎”注作kū·kūtítí、mǎ·mǎhūhū。 (c) A注本调, 如“花花绿绿、郁郁葱葱”注作huāhuālǜlǜ、yùyùcōnɡcōnɡ。其实, 第二个A可以只标本调, 原因就在于它不是词汇层面的轻声, 以上各例如果读慢一些, 读出声调, 语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BB的读音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BB可读阴平, 第二个B可儿化

漂漂亮亮 (儿) 干干净净 (儿)

(2) BB不可读阴平, 第二个B不能儿化

歪歪扭扭 团团圆圆

(3) BB不可读阴平, 第二个B可儿化

文文静静 (儿) 齐齐整整 (儿)

(4) BB只读阴平, 第二个B不可儿化

别别扭扭 糊糊涂涂

(5) BB只读阴平, 第二个B可儿化

利利落落 (儿) 马马虎虎 (儿)

“BB常读阴平调, 第二个B常儿化”, 这其实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论断, 实际应用是相当复杂的。我们考察了张斌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描写语法》所附列的《形容词生动形式表》, 该表共收录AABB式454个, 其中BB读阴平的160例, 仅占35.2%, 如果减去BB本调就是阴平声的66例 (如:平平庸庸、稀稀疏疏、热热乎乎) , 变调比例仅为20.7%。该表BB可儿化的共72例, 仅占总数的15.9%。因此从统计看, 实在不好得出“BB常读阴平调, 第二个B常儿化”的结论。人们为什么会有“BB常读阴平调, 第二个B常儿化”的感觉呢?这恐怕和BB变调的单向性有关, BB如果产生变调, 只能是本调非阴平的 (阳平、上声、去声) 变为阴平, 绝无阴平变为非阴平的逆向变化。我们观察到, 第二个B儿化, 与BB读阴平调有很强的关涉性72个可儿化的词例, 有70个BB读阴平, 如暖暖和和 (儿) 、利利索索 (儿) 等等;儿化但不读阴平的只有2例, 即上面第 (3) 类所举的文文静静 (儿) 、齐齐整整 (儿) 。在语言生活中, AABB式的读音往往体现出多种可能性和选择性, 并非简单划一的规律性, 只有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我们才能对其规律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形容词生动形式音变的教学和测试实践, 带给我们许多思考:我们似乎很乐意向学生传授所谓的语言规律, 很乐意给这些规律戴上科学的光环, 好像唯有这样才显得我们的汉语体系多么严整、表达多么绵密。我们似乎很害怕告诉学生语言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 很害怕承认“两可”的语言现象, 好像这些东西与规范化、标准化格格不入。其实让学生感悟到语言是丰富多彩的, 也是可以自发协调和变化的, 这远比教几条僵化的规律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2]张斌.现代汉语描写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consist的名词和形容词 篇3

1、The United Kingdom consists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联合王国由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组成。

2、How many players does a baseball team consist of?

棒球队由几名队员组成?

近义词:

1、comprise

意思:vt. 构成;包含

例句:

Fifteen separate republics comprised the Soviet Union.

苏联由十五个加盟共和国组成。

2、constitute

意思:vt. 构成;组成;任命;建立;制定

例句:

Correct grammar and sentence structure do not in themselves constitute good writing.

create的名词和形容词用法 篇4

由于创作的乐趣,我感到满足和欢欣。

It is a direct result of the creation of the Internet.

这是互联网创造的直接结果。

Bit by bit, we have pieced together incredible vistas of creation.

一点一点地,我们拼凑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创造图景。

Yuan Longping is very creative.

袁隆平很有创意。

You participate in the creative process.

你参与这个创造过程。

The labouring people are highly creative.

long的名词形式和动词形式 篇5

The bureaucrats dallied too long.

官僚们延误了太长时间。

The long blades clashed together.

长刀相击铿然作响。

The table is six feet long.

那张桌子长六英尺。

Have you been waiting long?

你等了很长时间吗?

He shrieked a long, wordless cry.

rely的形容词和名词形式 篇6

The book is an analysis of poverty and its causes.

这本书分析了贫困及其原因。

Many people live in poverty through no fault of their own.

很多人生活贫困并非他们自己有什么过错。

In an ideal world there would be no poverty and disease.

在理想的世界里将没有贫穷和疾病。

There is a poverty of colour in her work.

她的作品缺乏色彩。

A third of the population is living at or below the poverty line.

上一篇:陶渊明的孤独下一篇:改革与开放杂志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