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必修4第二单元作文:拥有宽容(推荐8篇)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演练(20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1)《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为背景,反映了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开放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时至今日,很多“60后”对那段不平凡的岁月还。
(2)一首《锦瑟》,实为义山一生的写照,他的一生如镜花水月,映入历史。他的深情、执着、聪慧以及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始终令人
,回味绵长。
(3)每一次返校的清晨,母亲总是为我收拾行李,为我准备早餐,送我到车站。现在想来还
,眼睛不自觉地总是湿湿的。
A.历历在目
念念不忘
记忆犹新 B.念念不忘
记忆犹新
历历在目 C.记忆犹新
念念不忘
历历在目 D.记忆犹新
历历在目
念念不忘
解析:三个成语都有“记得清楚,没有忘记”的意思。“记忆犹新”重在记忆保持不变,它所记忆的,都是过去的事情。“念念不忘”所“不忘”的可以是过去的事,也可以是目标、理想等,它既能以事为对象,也能以人为对象。“历历在目”重在情景清晰重现,它所“在目”的,都是过去的事,既能以事为对象,也能以人为对象。第(1)句强调对过去的记忆,选用“记忆犹新”。第(2)句强调不忘记,选用“念念不忘”。第(3)句强调情景重现,选用“历历在目”。答案:C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家电下乡”的热潮,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电器大世界的百台电视刚运到桃花乡,就被老乡们抢购一空。
B.宣传、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循序渐进和融会贯通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C.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这份情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强盛所依。
D.世界经济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受资金、人员、技术等劳动要素不流畅的影响造成的。解析:A项,“热潮”与“受到„„欢迎”不搭配;B项,语序不当,应为“学习、宣传”;D项,句式杂糅,去掉“造成的”。答案:C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
,。
。
?
。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①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天地 ②但是实含有至理
③假如世界是完美的,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 ④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
⑤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 ⑥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 A.③⑤⑥①④②
B.④②③⑤⑥① C.③⑤④②⑥① D.④②③⑥①⑤ 解析:④②衔接密切,④承题干首句,②启下;③⑤⑥①是对“至理”的阐释。其中③⑤是一假设,一实际,正反论证关系;⑥①是一问一答,设问关系。⑤句中提到“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⑥句紧承设问;①句和题干最后一句联系密切。所以选B项。答案:B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5分)发展高科技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因此,在发展高科技的同时,①
,以人文文化作为高科技的向导。高科技能否正确发挥作用,造福人类,不取决于科学技术本身,②
,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人文教育,才能使高科技真正服务于人,而不至于迷失目标。在科技的作用日益巨大的今天,要警惕唯科学主义思潮的泛滥,③
,会给人类造成灾难性后果。
解析:先把握语段整体,再结合横线前后的相关内容来填写;填写的语句要简洁、准确,注意字数。①处要根据横线后面的“以人文文化作为高科技的向导”,②处要根据横线后面“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人文教育”的提示来填写,③处应是对“唯科学主义思潮的泛滥”进一步解释。
参考答案:①要加强人文文化的建设 ②而取决于科技工作者 ③科学能解决一切问题的观点(意思对即可)
5.剪纸是我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请描述右面这幅剪纸作品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6分)解析:仔细观察剪纸,画面上有胖小孩、鲤鱼和荷花。剪纸都有喜庆的意思,据此揭示寓意。参考答案:画面内容:一个胖小孩怀抱一条肥大的鲤鱼,小孩身后两侧是荷叶、荷花。
寓意:年年有鱼或连年有鱼或喜庆有鱼。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25分)
说深刻
林 凯
①“深刻”一词常常被人们提及,可是什么是深刻,人们却很少思考。结果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被“深刻”所迷惑,将本不深刻的东西视为深刻,将原本深刻的东西视为不深刻,造成这种一反一正认识的原因有二:一是很少有人怀疑自己所讲的问题,二是少见多怪。
②《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深刻”的,一是“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质的”,二是“内心感受程度很深的”。这两种解释告诉我们,深刻一是指思维,二是指感受。感受,人们好理解,一辈子没见过红颜色,第一次看见,那肯定是印象深刻。但是,思维就不那么简单,因为要达到事物或是某一问题的本质,不是眼见为真。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哲学问题》一书中讲到康德时说:“康德认为他称之为‘物自体’的物质客体根本是不可知的,可知的乃是我们在经验中所遇到的客体(他称之为现象)。”中国的老子讲:“前识者,道之华也。”这两位东西方文化巨人讲的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我们眼睛看到的常常只是表象,不是本质。那么怎么样才算看到本质呢? ③我们常说鲁迅的杂文写得深刻。深刻在什么地方?就在于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也许有人会说,封建社会怎么吃人呢?谁也没看见封建社会有什么血盆大口。殊不知,这个血盆大口不是长着獠牙的嘴巴,它是用一种无形的东西,即封建的意志,更进一步说就是皇帝个人的意志束缚着你的行为、思想,而且它还口口声声说一切都是为你着想,让你心甘情愿做奴才。无形之枷锁有时比獠牙还厉害,它可以剥夺一个人方方面面的权利。人类有时也很麻木,一旦习惯了某种生活方式,他就会不觉得这种生活方式让他失去了什么。长期不在自由下生活的人,并不知道自由的可贵;长期不思考的人,也并不知道思考的意义。结果就是你不让我自由,我就不要自由,你不让我思考,我就不思考,只要让我吃饱饭就行。此种麻木的思想,被鲁迅意识到了,也就是说鲁迅看见了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他看到了人类社会本质上的不公平、不合理,甚至扭曲的地方,也就是在专制者眼里从不把人当人看的现象。
④深刻绝不是奇谈怪论,不是谁的喊叫和辱骂声大谁就深刻,不是你想到了我没有想到就是深刻,也不是你敢说我不敢说就是深刻,更不是因为你看的书多能引用几句名人的话就是深刻,深刻与这些统统无关。深刻存在于事物自身,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运动的规律,改造规律必定受规律的惩罚。人类社会也如此。在过去的六十年中,我们曾一度改造人的灵魂,结果是自己害了自己。其主要原因,还是自己对自己认识的不足,自己没有把自己看成是正常人,而看成是超人。用社会学的语言来表述,就是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是有限的。所以,康德讲“物自体”,老子讲“前识者,道之华也”,都是提示要从事物的本质上认识事物的大道理。谈论社会改造、一心想变革文化的人,也应该从这个大道理中寻求启示,寻找你要找的东西,这样就会离真理更近一些。除此之外,那些空喊冠冕堂皇口号革命的人,多是用自己的手革自己的命。假如是理想者的话,也是用自己狂妄的理想去实践野心家的理想,与自己的理想没有多大关系。从历史上看,这种悲剧多发生在文化人身上。
⑤这个世界不缺少深刻,就跟不缺少美一样,缺少的是发现深刻和美的眼睛。比如万有引力,它本身就存在,不过是你认识不到,而牛顿认识到了,我们就应该说牛顿是深刻的。再如地球是围着太阳转,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布鲁诺认识到了,所以他是深刻的,而且深刻得让许多人不相信他的深刻,他的悲剧恰恰就是对世俗观念的背叛。这样说来深刻并不是玄而又玄的东西,它是既简单又朴素的:一是事物本身存在的动因,二是我们能准确地说出这种存在的动因。如果套用一句佛家的禅语就是:我说对了。当然,一个“对”字给你带来光明,但你确实要从黑暗中走过。
(选自《文汇读书周报》,有删改)6.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6分)A.所谓深刻,一是指感受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质,二是指思维深,让他人内心感受强烈,印象深刻。
B.康德认为他称之为“物自体”的物质客体根本是不可知的,可知的乃是我们在经验中所遇到的客体(他称之为现象),老子说“前识者,道之华也”,这些都说明我们眼睛看到的只是表象而不是本质。
C.奇谈怪论,大声喊叫和辱骂,敢想敢说,看的书多,能引名人的话,这些都不算深刻。
D.在过去的六十年中,因我们对自己认识不足,没有把自己看成是正常人,而是把自己看成超人,导致我们曾一度改造人的灵魂,结果是自己害了自己。
E.像“地球围着太阳转”这样一些客观存在的事实,一般人都缺少发现它们的眼睛,而布鲁诺发现了,所以,布鲁诺是深刻的。
解析:A项,曲解了文意。原文的意思是思维深刻,“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质”;感受深刻,“内心感受程度很深”。B项,将“或然”误为“必然”。原文是“我们眼睛看到的常常只是表象,不是本质”,“常常”表示“(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并且间隔不久”,表“可能如此”,去掉它语义就变为“必然如此”了。答案:AB 7.下列选项不属于“思维深刻”范畴的一项是()(5分)A.一辈子没见过红颜色的人第一次看见红颜色。
B.鲁迅的杂文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C.揭示事物自身运动的规律。D.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解析:A项,“一辈子没见过红颜色的人第一次看见红颜色”是感受深刻,而非思维深刻。文本中表达得很明确,做题要坚持回归文本。答案:A 8.文末画线的句子耐人寻味,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解析:第⑤段内容主要是举牛顿、布鲁诺的例子说明:透过事物表象挖掘出了常人看不见的本质就是深刻;“而且深刻得让许多人不相信他的深刻,他的悲剧恰恰就是对世俗观念的背叛”,结合布鲁诺遭受火刑的事实可知,要达到深刻的境界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要经历一个艰辛的过程。所谓“句不离段”,本句虽然是形象的表达——“一个‘对’字给你带来光明,但你确实要从黑暗中走过”,其中“带来光明”“要从黑暗中走过”分别比喻“认识深刻”和“认识的道路曲折”,透过喻体抓住本体是比喻题型的解题钥匙。
参考答案:①透过事物表象挖掘出了常人看不见的本质(或“主观认识与客观规律、事物本质一致”)。
②认识客观规律和事物本质(达到深刻的境界)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要经历一个艰辛的过程。
9.请概述文章各段落的主要观点。(8分)参考答案:①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将不深刻与深刻的东西混淆。
②深刻既指感受上的印象深,又指思维有深度(“思维有深度”答为“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质”也可)。
③鲁迅的杂文写得深刻,在于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本质。④深刻存在于事物自身,在于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⑤深刻是既简单又朴素的:一是事物本身存在的动因,二是我们要能准确地说出这种存在的动因。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25分)一种文学史论点认为:宋明“理学”主张以“理”灭“情”,走到极端,等于灭绝了人性感情,于是引起文学的反抗声音,致力于宣扬“情”的美好及其所受的压抑遏制,如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牡丹亭》,演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故事,是其“冲破封建礼教”的典型代表作。
由此,遂又进而引起评论,说《红楼梦》是继承发展了《牡丹亭》,是更强烈彻底的以“情”反“理”,云云。
是这样的吗?说是说非,不由个人爱憎,应从曹雪芹书中的客观内涵来审断,即《红楼梦》一书虽曰“大旨谈情”,究其本意,是否即可从此一句话引申出一个“唯情主义”的认识结论来? 事实并不十分难晓,稍加梳理,便可分明。先说“理”到底是什么。汉字的“理”,本是从“玉”而作,本义即玉石的纹理之美。由此而生的引申义,即层次、条理、秩序以至规矩、规律,皆属于“理”。
那么,人类社会一旦形成而且发展,其为“众人的关系”的组织法则、管理规定、道德观念,自然要随时代条件而产生变动。这种“理”是可以沿、可以革、可以制、可以废的,但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基本关系的必要性,却是不能一概消除的——否则结果是混乱、争夺、欺凌、吞噬„„儒者多讲“理”,少讲“情”,用意是顾虑“情”会泛滥,“情”需要“社会、伦理、道德化”。其实,仁、义、礼、信,哪个又不是“情”在内主呢?比如,“无情的仁爱之心”,实际上会有这么一种“纯理性”的“仁德”(观念行为)吗?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深究此义。他重情,但不废理。他的小说中内证分明,不难列举。书到第58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茜纱窗真情揆痴理”,是全书的一大关目,作者在回目中第一次把“情”和“理”摆在了平列的地位而大书特表,非同等闲字样。这回书说的是,宝玉病起,园中散步见藕官因悼念死去的同伴菂官在清明节这日为之烧纸受到不睦婆子的挟制。宝玉设词救之,但又嘱他不可在园中烧纸(“以后断不可烧纸钱。这纸钱原是后人异端,不是孔子的遗训”)——这是非理的做法。
事后,宝玉从芳官口中探知:藕官、菂官因做戏而相爱恋,菂官一死,藕官痛不欲生,故旧情不绝,为之焚祭。然他又与现在的蕊官相爱,一如昔时之于菂官——此又何解?盖藕官自有一番“痴理”,以为夫妻死别,不应从此独身自守,而应续娶,方合理,只要不忘了亡者的旧好就是真情了。宝玉听了这一席话,合了己意,大为赞叹欣喜。
雪芹原文的这段文字无论从故事情节还是从作者思想上讲,都是异常重要的关节所在。一面是“情真意重”一句要言,同时一面则是不可妨“大节”与不能“不是理”。
其次,再说与“理”密不可分的那个“礼”。
礼,居孔门“六艺”之首,与“乐”同为华夏古文化的冠冕。礼是“仪式”——“理”的体现或形式化。礼者何?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层次秩序交互关系是也。所以宝玉明确指定:礼须合乎孔子之训,而祭亡者烧纸钱是“异端”。孔子一句概括“礼”的话:“祭如在。”宝玉则以“诚”“信”“敬”三字为之疏解阐发。
诚、信,是什么?就是一个“真”,虚伪的对立面。所以,宝玉憎厌世俗的“峨冠礼服”的祭吊之假礼,只求一炉一水,一茶一果,便召来受者之享——佛、神、鬼三者也只享真情诚意。
以上说明,宝玉并非俗论所说的以情反理,这只是人为的“强词”和浅见,夸张了宝玉的“叛逆性”和“反封建”。实际是什么?是反世俗,叛虚伪,但也未拒绝未轻薄孔子的古训。
宝玉再次讲情与理,是在晴雯屈死之际。此处宝玉又有一段奇论——
“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有灵验。” 在此,乃又见明文正笔将“情”和“理”两者并列。可知理与情偕,万物无外。这种思致,绝非“以情反理”的任何意念在。
(周汝昌《红楼梦和中国文化》节选,有删改)10.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6分)A.一种观点认为,《牡丹亭》写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故事,是“冲破封建礼教”的典型代表,是对宋明理学以“理”灭“情”主张的反抗。
B.清明节这日,藕官为悼念同伴菂官在园中烧纸为之焚祭,受到不睦婆子的挟制,宝玉因藕官的一席话“合了己意”而设词救之。
C.造成人类社会混乱、争夺、欺凌、吞噬等结果的原因,是作为一种维系人类社会基本关系的纽带——“理”被一概消除。
D.礼,居孔门“六艺”之首,与“乐”同为华夏古文化的冠冕。礼与“理”密不可分,礼是“仪式”,是“理”的具体体现或形式化。
E.宝玉以“诚”“信”“敬”三字疏解阐发祭礼的精神,他憎厌祭吊之礼,只求以一炉一水,一茶一果,便召来受者之享。
解析:B项,“宝玉因藕官的一席话‘合了己意’而设词救之”不合文意,原文写宝玉与藕官的对话(“宝玉听了这一席话,合了己意”)是在“设词救之”之后;C项,因果关系表述不当,原文是“(理)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基本关系的必要性,却是不能一概消除的——否则结果是混乱、争夺、欺凌、吞噬„„”,是条件关系,并非因果关系;E项,“他憎厌祭吊之礼”不合文意。答案:AD 11.下列有关“情”与“理”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5分)A.面对“理”与“情”,儒者少讲“情”,原因在于他们认为“情”需要“理”的节制,“情”需要社会化、伦理化和道德化。
B.“无情的仁爱之心”说法不能成立,因为仁以“情”为内主,实际上也不会有“纯理性”的“仁德”这种观念行为。C.《红楼梦》第58回回目“茜纱窗真情揆痴理”,将“情”和“理”平列,但情是“真情”,理是“痴理”,可知本回内容重情废理。
D.宝玉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含有情与理和谐一体,万物皆然的思想。
解析:C项,“可知本回内容重情废理”不合文意。“痴理”并非无理,而是“合理合礼”之意。答案:C 12.从全文看,“理”字有哪几重意思?(6分)参考答案:①汉字的“理”,本是从“玉”而作,本义是石的纹理之美;②引申义为层次、条理、秩序以至规矩、规律等;③人类社会中的“理”是指协调众人关系的组织法则、管理规定、道德观念等;④宋明理学中的“理”是指与“情”相对的、压抑遏制人性美的封建礼教等内容。
13.作者不同意说《红楼梦》是一部以“情”反“理”的作品,依据是什么?(8分)参考答案:①《红楼梦》不废理。如藕官的一番“痴理”,包含了要遵守作为社会规范的“理”。②《红楼梦》不反礼。如宝玉认为行为要合乎孔子的遗训,为祭亡者烧纸是“异端”,是“非礼”的。
四、作文(50分)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右面是一幅名为“愚公新难”的漫画,画的是愚公及子孙四人,愚公一手握话筒,一手拨号码,脑海中始终盘旋着那句话。
要求: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确定标题,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本次作文的图画材料是一幅漫画,名为“愚公新难”,画面有愚公及其子孙共四人,愚公一手握着话筒,一手拨电话号码,脑海中盘旋着一个信念“再难打也不怕,反正我死了还有我儿子,儿子死了还有我孙子„„”,像当年搬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一般非要打通电话不可,决心之大溢于言表;儿孙们一个个排着队、叉着腰,充分做好随时接过父辈班的准备。
材料影射、隐喻或讽刺了某种社会现象,学生需要对材料所影射、隐喻、讽刺的现象发表见解。根据题目要求,考生可以选择图画的寓意、标题或人物的举止神态等不同角度切入构思作文。
以下作文立意可视为切合题意:
一、从图画的寓意角度 1.“再难打也不怕”:下情上达的公民意识可贵。
2.“打通电话需几代人完成”:①政府、领导应关注民生,提高办事效率;②要让政府与老百姓的沟通渠道畅通无阻;③听取民声应落到实处,而不能光有“摆设”。
二、从画面标题的角度
1.从“愚公遇到新难题”角度:社会不断变化,难题就会不断出现,前进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
2.从“愚公遇到新难题怎么办”角度:①学会与时俱进,才能获得新的发展;②新难题,新思维;③愚公移山的精神不能丢;④新时代也要继承优良的传统。
三、从愚公言行举止的角度
1.只要有恒心,有耐心,有毅力,任何难题都可解决。
2.当一种方法解决不了问题时,就要寻找新的方法,否则难题将永远无法解决。3.既要有“愚公式”的坚韧,又要有科学的头脑。4.通讯设备的落后,制约着人们的有效沟通。
无论选择怎样的角度,只要文章能根据画面及其寓意展开合理联想,并能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就属于切合题意;若离开画面构思则属偏离题意;若有扣画面联想,但寓意理解不很准确,则属于基本符合题意;若扣住画面寓意展开联想,而文章部分内容却游离了寓意,则属于符合题意。例文:
从“愚公新难”说起
漫画《愚公新难》中愚公为打通电话而让子孙上阵的“锲而不舍”精神乍看让人捧腹。然而掩卷细思,却发觉到作者辛辣的嘲讽之意。何解?如此需要“传宗接代”地拨号的电话自然不是为了给亲友拜年,而是投诉电话。但对方却千呼万唤不予应一事,实际上凸显了投诉者的无奈与政府监管的缺失。
“愚公需要爷孙接替打电话”一事固然夸张,但却是我们生活的常见问题。君不见交通局长、市长乃至省长热线虽开通了不少,却是雷声大雨点小。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前,曾有不少受害消费者致电三鹿、消费者协会乃至质检部门反映问题,到最后却不了了之。直到新西兰股东忍无可忍向国家报告,举国哗然的“毒奶粉”事件才浮出水面。求助热线的目的本在于给人排忧解难,而非面子工程。一味对“愚公”们反映的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到最后只会酿成大祸。
当然,在企望企业、政府自身改进服务的同时,“愚公”们也可不必发挥移山精神。透过向媒体、信访乃至当面向负责人进行咨询也不失为好办法。2009年3月,广州城管部门开展两次取缔乱摆卖行动,结果却均不理想。其后城管部门别出心裁开展咨询活动,通过数日沟通后,乱摆卖现象却大为好转。其实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不难,关键在“沟通”二字,愚公一家若能通过各种途径,相信必能解决问题。
“愚公电话打不通”的现象的确值得我们反思,行政部门少数不作为现象的确让人心忧。无论是“愚公”们用何种方法,最后都要取决于有关部门的态度与落实质量。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要为纳税人或消费者承担责任。通过舆论监督、上级督导来推动其职责的落实是必须的。“愚公”们可以不移山,也可以不打电话,但有关部门决不能放弃监督的权利!从“愚公移山”到“愚公打电话”,反映的是人们对政府的行动的期盼。要知道“愚公打电话”之类的做法本身便是对政府的信任。政府、企业等也能借此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倘若相关部门继续自欺欺人,社会的倒退也会成为必然。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设计”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单元教学要求:
本单元由古今中外的戏剧和当代的电影所构成。阅读本单元剧本有助于我们了解中西戏剧文化,熟悉戏剧和电影剧本的文体特点,提高欣赏戏剧、电影艺术的水平。? 了解戏剧的有关知识、了解剧本的矛盾冲突,体会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命运、学习戏剧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培养自己运用简练准确语言的能力。、了解剧本的文体特点,学习戏剧写作和表演的一些技巧。教学重点 :、了解剧本的矛盾冲突,体会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命运、学习戏剧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培养自己运用简练准确语言的能力。教学难点:、学习戏剧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培养自己运用简练准确语言的能力。课时安排:
《雷雨》 2 课时,《哈姆莱特》 2 课时,《城南旧事》 2 课时 雷 雨 曹 禺
教学目标 : 1 .认识剧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本质。2 .了解戏剧结构的基本特点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初步掌握戏剧鉴赏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 :掌握纷繁复杂的戏剧冲突,欣赏异彩纷呈的戏剧语言。
教学难点 :认识周朴园思想性格的复杂性。
教学设想 :作为戏剧欣赏单元的第一课,可先给学生介绍〈〈雷雨〉〉的梗概,通过反复阅读或分角色朗读,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进而把握其中的主要矛盾冲突,理解人物语言所表现的人物性格。用二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看过根据曹禺原作改编的电影《雷雨》。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读原作,看看在 30 年代作家为我们勾勒的酝酿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空气里的一场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动的雷雨画卷。
二、简介曹禺及〈〈雷雨〉〉、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当代语言艺术大师。1933 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处女作〈〈雷雨〉〉,一举成名。此后又接连创作了〈〈日出〉〉(1935)、〈〈原野〉〉(1937),从而奠定了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1940 年创作了《北京人》,并把巴金的同名小说《家》成功地改编为话剧,从而进入了创作生涯的又一高峰。解放后,长期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这一时期主要创作了历史剧《胆剑篇》(1961)和《王昭君》(1978)。2、本文以”雷雨”为题的含义
《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阻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三、简单介绍戏剧的有关知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戏剧
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即台词)和舞台说明。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丝路花雨》);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如《雷雨》);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雷雨》);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白毛女》)
四、本文的情节结构
本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再次相见。这一部分又以侍萍说明自己的身份为界,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主要写他们过去的矛盾。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揭露周朴园的冷酷;第二层写他们现在的矛盾,通过周朴园认出待萍后态度的变化和侍萍的表现,暴露周朴园的伪善面目。
第二部分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会面,通过周朴园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提露周朴园贪婪、冷酷的本性,反映了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反抗斗争。
五、本文的矛盾冲突
冲突是戏剧的主要特点之一。课文中出现的四个人之间有交叉的多重矛盾;
(1)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根本利益的冲突。(2)周朴园同鲁大海--父与子的矛盾冲突。
(3)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根本利益的冲突。(4)鲁大海与周萍--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5)鲁侍萍与周萍--母与子的矛盾冲突。
(6)资本家的冷酷、虚伪、自私和下层劳动妇女的善良、正直、坚韧两种思想性格的对立冲突。根本性质的冲突。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品味戏剧语言,把握人物心理与个性 教学方法 :发现探究、讨论点拨、朗读品味
一、导入:
《雷雨》的成功,可以说首先就是语言上的成功。(投影:”钱谷融语”。全体齐读:)
“我确实太喜欢曹禺剧本中的语言了,每次读 曹禺 先生的剧本,总有一种既亲切又新鲜的感觉,他那色彩明丽而又精练生动的语言,常常很巧妙地把我带进一个奇妙的艺术世界,给予我无限的喜悦。”--钱谷融
曹禺 先生的剧作,正是以其精致的语言,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从而创造了无比美妙的艺术境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经由一个个具体的语言场景,来把握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
二、品读
本环节主要由学生从文本中寻找、发现、讨论、分析、概括周朴园的性格,教师点拨归纳。重点研读段落举例:(分角色朗读)周朴园不觉地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朴(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 不是我要来的。朴 谁指使你来的?
鲁(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小结:刚才的讨论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周朴园的内心世界极为复杂,在他身上,这种多情与绝情、温情与冷酷、人情味与铜臭味,时时交织在一起。难怪 曹禺 先生会这样说:”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多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所以人艺著名演员郑榕也很有感慨地说:” 要完全认清周朴园这个人物复杂的、多层次的内心世界,把握周朴园的复杂性格,是有着相当的难度的。”但不论如何,要把握人物内心,理解戏剧的矛盾冲突,应从语言入手,且要重视对关键台词和关键舞台说明的分析。
三、练习
四、作业:品味戏剧语言,以”我眼中的×××”为题,写一篇随笔。【教学后记】
解决两个问题: 1、戏剧冲突在文中的表现; 2、题目的双重含义。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了解本文具有的浓郁的时代气息; 2.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 3.分析本文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如何看待他的”忧郁”和”犹豫”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shakespeare), 被马克思誉为”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他出生于 1564 年 4 月 23 日,巧合的是,又卒于 1616 年 4 月 23 日。于是,英国人便把每年的 4 月 23 日 定为”莎士比亚戏剧节”。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哈姆莱特》是其四大悲剧之一。戏剧的主题是,揭示人文主义美好理想与丑恶现实的矛盾,号召人们为”重整乾坤”而斗争。哈姆莱特的悲剧不在于他的优柔寡断,而在于肩负的历史使命与他的胆识、能力不相适应,在于他在孤立无援的态势下抗争,这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剧中的”戏中剧”是戏剧冲突的转折点。剧中描写人物心理的语言十分丰富,这在莎士比亚所有悲剧中也是十分突出的。
学设计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之《我很重要》教学设计”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基础知识,了解作者与课文内容,综合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和品析、审美、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探究、表达等活动分析课文内容,探究疑点难点,探索自己的心路历程,达到认识自我、审视自我的目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正确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与责任 教学重、难点:
1、品析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我很重要”包含的深刻含义,2、探索自身的存在的价值与责任 教学方法:引导法、探究法等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工具:粉笔、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由教师完成)
(导语设计:希腊有这么一句谚语: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你认识你自己吗?你是谁?从哪来?将往哪去?你想做什么? 能做什么?应该怎样做?等等这些问题也许会伴随你的终身。今天我们就来走进第一单元--认识自我)
二、作者简介(主要由学生完成)
(过渡语设计: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我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了。它的作者是谁?谁能来简介?)
1、学生简介作者
2、教师补充介绍:当代作家王蒙曾这样说”如果她的署名是阿咪、狂姐、原水爆或者荷兰豆,也许我早就读过她的作品了。然而她的名字是毕淑敏,这名字普通得如--对不起--任何一个街道妇女。”这段话表明,如果单看名字,你会认为毕淑敏是个很平凡的人,你可能也会因此认为她是一个很平凡的三流作家。但你若读了她的文章,你就会认为她非常不平凡--王蒙称她为 “文学的白衣天使”。
三、课文感知(主要由学生完成)(过渡语设计:为什么王蒙会给她一个这么特别的称呼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她的作品)
1、基础知识认知
(过渡语设计:首先我们来扫清一些阅读上的障碍。谁来指出下列生词的读音和成语的含义)① 课文生词 菽粟
濡养
粗糙
黯然
推卸
回溯
嵌合雾霭
抉择 微蹙
骤然
一沓 翱翔
寰宇 ② 文中成语(附含义)
简明扼要(指说话、写文章简单明了,能抓住要点)掉以轻心(对事情采取轻率的漫不经心的态度)鬼斧神工(象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生死攸关(关系到生和死。指生死存亡的关键)万劫不复(指永远不能恢复)
相濡以沫(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2、主要内容把握
(过渡语设计:通过预习大家知道课文围绕”我很重要”展开写作,那作者到底从哪些方面表明”我很重要”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划出相关句子)
① 学生自主阅读,后邀请几位同学展示阅读成果 ② 教师明确内容板书要点: 课文从两大角度--作为”自然人”和”社会人”来谈”我”的重要性。其中作为”自然人”而言,”我”的重要性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1、”我是由无数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
2、”人类的精神之火,是连绵不断的链条,作为精致的一环,我们否认了自身的重要,就是推卸了一种神圣的承诺”;
3、”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机遇的产物......我们的生命,端坐于概率垒就的金字塔的顶端。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还有权利和资格说我不重要吗”。而作为”社会人”,”我”的重要性体现在如下五方面:
1、”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无论他们有多少儿女,我们都是独特的一个......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不重要吗”
2、”面对相濡以沫的同道,我们忍心说我不重要吗”
3、”俯对我们的孩童,我们是至高至尊的惟一......面对后代,我们有胆量说我不重要吗”。以上从亲情角度谈。
4、”相交多年的密友,就如同沙漠中的古陶,摔碎一件就少一件,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成品。面对这般友情,我们还好意思说我不重要吗”,这一点从友情角度谈。
5、”我对于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是不可或缺的主宰”,这一点从事业角度谈。
四、课文鉴赏探究(主要由学生完成)
(过渡语设计: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来对课文进行具体的赏析和对一些疑难问题进行探究)
1、好句品析(过渡语设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本文句式多样,带有抒情性,而句子内容又触动人心。请默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
① 学生自由品读,后邀请几位同学展示成果
② 教师评价小结(这一环节不要求学生分析得特别详尽深刻,只要他能谈出一点自己的想法、心声,能说出共鸣就行)
2、本文探究
(过渡语设计:在品读过程中有的同学已经发现了两个问题--课文明明谈的是”我很重要”,可课文开头却连写了五个”我不重要”,这是为什么呢?连写五个”我不重要”究竟有什么作用呢?还有就是,十分有趣,课文开头有五个”我不重要”,结尾对应的就有五个”我很重要”,那为什么作者要这么写呢?这五个”我很重要”又有什么作用呢?接下来我们就分组来探究这两个问题)
①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后邀请几个代表说出成果 ② 教师明确:
开头连写五个”我不重要”是为了强调当时的普遍观点,暗示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与意义,这种先否定再肯定的写法当然更重要的是引出下文对”我重要吗”这一命题的探索,为下文提出”我很重要”蓄势。同时,”我不重要”与下文的”我很重要”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中暗含了作者对”我不重要”这一错误观点的否定。结尾连写五个”我很重要”主要是为了总结前文的内容,强调主题,与他开头形成对比,完成从”我不重要”到”我很重要”的过渡(包含说话的神态与声音的转变)。
五、拓展延伸(1)(由学生完成)
(过渡语设计: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毕淑敏的文章了解了一个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信息,那就是”我很重要”,那读完本文你认为自己很重要吗?为什么?)
① 学生自愿起来畅谈”我是否重要?为什么”
② 教师评价小结(这一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自身存在的具体价值与责任,并鼓励学生联系具体的经历来谈)
六、拓展延伸(2)(主要由学生完成)
(过渡语设计:在生活中有一些人就是认为自己很重要,因此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这种”以自我为中心”和课文的”我很重要”一样吗?为什么?)
① 学生自愿上来畅谈”我很重要”与”以自我为中心”的区别
② 教师明确:两者立足点不同。”我很重要”是以对生命的珍视,对他人的关爱为出发点的。而”以自我为中心”则完全是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他们只关心自己,只注重自己的利益得失而从不关心别人,这种观念是不利于个性健康成长也不利于社会发展的。
七、随堂练习(由学生完成,如课堂时间不充足可设置为课后作业)
仿照课文中这两个句子,分别以”我的卓越超凡的才能”和”我的人生”为开头写一句话。例句:我的独出心裁的创意,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捉得住它们的羽毛。
我的卓
越
超
凡的才能。
我的设想像珍珠一般散落在海滩上,等待着我把它用金线串起。
我的人生。参考答案:
我的卓越超凡的才能,像金子一般在沙中埋藏,只有我才找得到它们的所在。
我的卓越超凡的才能,像鱼儿一般在海中漫游,只有我才寻得到它们的踪迹。
我的卓越超凡的才能,像落花一般在水中漂浮,只有我才抓得住它们的叶瓣。
我的人生像纸张一般散落在桌面上,等待着我把它用彩笔描绘。
我的人生像钻石一般掩埋在沙土里,等待着我把它用布擦亮。
我的人生像曲谱一般散落在书架上,等待着我把它用钢琴奏响。
八、课堂总结
总结语设计:今天我们学习了毕淑敏的文章,综合培养了大家的听、说、读、写能力与分析、探究、审美能力。确实,毕淑敏的文字能医治受伤、病态、不健康的心灵,希望大家能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能了解到自身存在的重要价值与责任。
九、作业布置
1、积累本课出现的成语,摘录本文的精彩的句子。
2、预习新课 板书设计--是万物之灵
自然人
得传承精神之火 是难能的机遇产物 我很重要 承载亲情
社会人
承载友情 主宰事业 教学反思:
知识目标:了解李商隐及其诗歌
能力目标:鉴赏这首诗,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情感目标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各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不同艺术风格。
重点:鉴赏本诗哀怨的基调、迷离的意境、清丽的语言。
难点:本诗的旨意
知识点:
⒈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从祖父起,迁居郑州。父亲李嗣曾任获嘉(今河南获嘉县)县令,他三岁时,随父调动至江浙。李商隐是唐室宗亲,然而因为年代久远,家境已经十分贫寒。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教学设计>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放利偷合”,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辜负了“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的壮志和才华,终年四十六岁。
⒉艺术成就:他的诗以七律成就为最高,其他五言、绝句、七古、五古等也多有名篇,多出警句。他的诗重意境,幽微含蓄,深情绵邈,隐晦曲折,寄托极深,秾艳绮丽,金玉其外,精粹其中;善于利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通过想象、联想和象征,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他的“比兴”取法《诗经》,“美人香草”效仿《离骚》,深厚沉浑得杜甫诗神髓,绮丽的想象、用语则直接得益于李贺。李商隐的咏史诗借古讽今,毫无顾忌;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最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李商隐的教学设计>文章也是文囿异卉,他的工本章奏则典丽公整,才情富瞻,不受文体所限而善于表情达意,对后世影响很大,被奉为四六文的金科玉律。
⒊写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题目“锦瑟”是一种乐器。对《锦瑟》一诗的旨意,自宋以来,歧见纷纭,莫衷一是。有人以为是悼念亡妻王氏,有人以为是怀恋令狐楚家名“锦瑟”的婢女,有人认为是描写瑟之华美及其音之清和,有人认为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是伤唐室残破,有人认为是作者懊悔少年风流,有人认为是自伤生世遭际,有人则认为是对自身诗歌写作的回顾与总结„„一般认为,此诗可能作于作者晚年,是他回首往事,对一生遭际坎坷而发的感慨。因而,对此诗的背景介绍,也以这一认识为基点。
目标达成
⒈内容全解:锦瑟呀,你为什么偏偏是五十根琴弦呢?聆听锦瑟繁弦的一音一节,都让我回忆起已逝的美好年华。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我曾像庄周梦蝶一样,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最终只能像望帝那样,把自己无限的悲感和难言的冤愤,托负给送春归去带着凄音的杜鹃。我身世悲凉,像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我理想破灭,如蓝田山日光煦照,化山中美玉为气烟。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知无穷的怅恨?早在当时我已感到不胜惆怅。
⒉重点分析
①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诗人由“五十弦”想到了年近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的青年时代。这其中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
②本诗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明确】共用了四个典故:庄周梦蝶化蝶(曾经有过梦想,曾经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望帝魂化杜鹃(曾经害过相思,有过殷切的思念);南海鲛人珠泪(对梦想和理想破灭的伤心);蓝田山产玉(梦想和思想都破灭后的迷惘)。四个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怅惘、悲伤的内心情感,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扑朔迷离的意境。
③这首七律可分为三个层次
A.首联为第一层,两句诗亦比亦兴,既就锦瑟起兴引出年华虚度的伤痛;又是以锦瑟作比,含蓄表达怀抱利器而埋没于世的悲愤。瑟为锦瑟,制作精良,装饰华美;人为俊彦,饱读诗书,志气凌云。瑟无端制成了五十弦,人也不明不白地,将近半百了(李商隐只活到46岁,这里说“五十”是取其约数)。
B.往事如何?中间两联作了回答:近50年的人生犹如做了一场短暂而又迷幻的蝴蝶梦,往事如烟,已不可追寻;伤痛青春流逝而又无法挽回,只能像望帝托口杜鹃哀鸣寄恨那样,将此悲此愁托付于诗了。这一联,作者化用了两个典故,创造出一种虚幻迷茫的境界,流露出浓烈的感伤情绪。颈联紧承颔联,继续回首往事,自伤遭际,抒发郁结在心头的悲哀。“沧海”句借蚌珠在月圆之时不得圆润而伤心落泪,暗喻自己身处圣明之世却冷落不遇的遗恨;
用心
爱心
专心
“蓝田”句则以蓝田云烟比喻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只可以想望却难以实现。理想幻灭、怀才不遇、华年流逝、往事如梦,这也就是“一弦一柱思华年”的内涵。
C.最后一联回应开头,感叹失意情怀。
写作特点:
①哀怨的基调,迷离的意境;
②清丽的语言。
扩展
⒈李商隐不像一般诗人,把情感内容的强度、深度、广度、状态等,以可喻、可测、可比的方式,尽可能清晰地提示出来。为了表现复杂矛盾甚至怅惘莫名的情绪,他善于把心灵中的朦胧图像,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这些意象分明有某种象征意义,而究竟要象征什么,又难以猜测,由它们结构成诗,略去其中的逻辑关系的明确表述,遂形成如雾里看花的朦胧诗境,辞意飘渺难寻。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理解本诗。
⒉李商隐诗歌名句集锦: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园》);何时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其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无题》);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
用心
爱心
一、导入
请思考: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二、旧体诗歌
1.旧体诗歌分“古诗”(古体诗)、“近体诗”、“词曲”三类,近体诗又有“律诗”、“绝句”之分,本诗八句,每句五字,是五言律诗。
2.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3.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4.凡双数句都必须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一般压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可换韵。如本诗的“秋”、“流”、“舟”、“留”。
5.每句各字的平仄有严格要求,特别是2、4、6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
三、诗歌赏析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 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哪几幅山村晚景图?请依示例,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后几幅图画。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示例: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画面总合:
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板书:
时间、地点、天气 静景:月、松、泉、石 动景:浣女归、渔舟下 诗人愿望 2.练笔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范文)山居秋暝
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
偶一抬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在了枝头。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流向远方。
溪边。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月光下,一群长发飘曳的少女提着浣沙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
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收网的汉子,驾着满仓沉甸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将温暖到天明。
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从此万念俱寂,醉卧山间,不究世事。惟把这份淡泊,这份纯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四、深入探究、欣赏品味 问题: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字是诗眼,“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诗人愿意在此归隐。
2.颈联按通常的说法应是“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里诗人为什么先说“竹喧”“莲动”而后说“归浣女”“下渔舟”?
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又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当然,还有平仄押韵方面的考虑)
欣赏练习:
1.对课文中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C】
A.题目中“山居”二字点明居住环境,“暝”是傍晚的意思。
B.首句中“空山”写出山中树林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C.“竹喧”“莲动”两句是说浣女摇动竹枝,竹枝发出沙沙声;晚风吹来,莲叶摇曳多姿。D.“随意”“王孙”两句是说春草任其凋枯,如此秋景,“王孙”亦可自留。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这首诗描绘山中秋日傍晚的自然风景,表现出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B.首联扣题,第一句点“山居”,第二句点“秋暝”,创设出明净爽洁的环境。
C.中间两联摄取月、松、泉、石、竹、莲及浣女、渔舟八种景物,组合成宁静淳美而清新活泼的画面,诗中有画,寄寓诗人的高洁情趣。
D.尾联化用典故,《楚辞》有“王孙兮归来,山中不可久留”句,诗人反用其意,以王孙自比,流露出隐遁消沉情绪。
五、唐诗中“空”的多重品读(汤倩倩)
唐代诗坛群星荟萃,异彩纷呈。诗人大多精于炼字,贾岛“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便是一个明证。唐诗中一个“空”字,在情感丰富的诗人笔下,便能生出多彩意蕴,寄寓无尽情怀。
一、“空”:反映百无聊赖、无所寄寓的情感 杜甫《蜀相》中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诗句给予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祠堂中的凄凉、冷落气氛,包含了作者的感伤叹惋之情: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去听呢?时间已过去了五百多年,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寂寞之情、荒凉之意无限。闭上眼,你能想象一位老人,孑孓独行,满怀心事,徘徊于武侯祠庙间。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中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之句。“空”字蕴涵了作者对昭君身死匈奴,骨留青冢,只有灵魂能在月夜回归汉室的不幸遭遇的同情;也借昭君的悲剧,抒发了自己空有报国之志而无从实现的悲愤之情。盛唐边塞诗人高适也曾在《燕歌行》中写道:“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前句写城南少妇因惦念前线的丈夫而日夜悲愁,伤心断肠;后句的“空”字写出了征人在战地徒然回首的凄凉场景。夫妻间相去万里,相见之日无期的绝望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二、“空”:寄托繁华易逝、盛衰无常的感慨
怀古诗常是这类情感的有力载体。英年早逝的天才王勃,站在金碧辉煌、美轮美奂的滕王阁中唱道:“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当初建造滕王阁的“帝子”李元婴早已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唯有槛外的长江永恒地东流无尽,见证着历史。“空”字写出了诗人对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千古悲叹。另一位诗人韦庄面对曾经繁华的六朝古都,写道:“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鸟鸣草绿,春色常在,而曾经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却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凭吊的历史遗迹。空啼的鸟儿、无情的柳树引发了诗人怀古伤今之情。诗歌很好地表达了台城昔盛今衰、繁华不再以及唐王朝将不可避免地重演六朝悲剧的历史遗恨。
三、“空”:营造空灵澄净、冷清幽寂的意境
《山居秋暝》中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诗句,诗人将“空”置于首联的首字,构思巧妙。一妙在点题,写出了秋雨过后,大山的清新、幽然、旷远,山林显得格外晶莹、碧透、空灵,简直连人的五脏六腑也都洗净了,心胸一下变得空旷、开阔起来。二妙在诗中明明有浣女渔舟,却说“空山”。原来这山中树木繁茂,遮掩了人们劳作的身影,真可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又由于那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三妙在作者真切地表达了离开漂浮的宦海,远离喧嚣的市朝,在山中感受到的清净空灵和惬意的世外情趣。因此,“山居”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空”,即寂静、空灵、远大。与其说诗人写出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不如说诗人流露着怡然自得的生活情趣。“空山”二字隐喻世外桃源,诗人愿意归隐于此。“空”字是诗眼。韩愈在《答张十一》中写道:“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春山明净,春水空阔澄澈,猿啼声中传达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寥寥数笔,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犹如一幅寓意深远的水墨画,渲染着作者在仕途冷遇中内心的孤独和凄凉之情。
四、“空”:蕴涵荡然无存、一扫而空的悲叹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劝学》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3.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二.重难点:
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等词义。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知识分析:
(一)作者作品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他为“荀卿”。其政治思想主张,礼法兼治,强调尚贤使能。
(二)把握主旨 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方法、内容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三)把握结构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二段:论述学习的意义。第三段:论述学习的作用。
第四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四)艺术特色
1.比喻论证,运用自如。2.排比对比,语言整齐。3.行文简洁,条理清楚。
【典型例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中绳(zhîng)槁暴(pù)须臾(yú)闻者彰(zhāng)B.靛青(dìng)舟楫(jí)蛟龙(jiāo)跂而望(qì)C.跬步(kuī)蚯蚓(yǐn)蛇鳝(shàn)驽马(nù)D.可镂(loù)骐骥(jì)爪牙(zhǎo)锲而不舍(qiè)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1)虽有槁暴(晒)(2)輮以为轮(使„„弯曲)
(3)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5)非利足也(走路)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⑤ 劝学
A.尽 消失 快 功绩 劝说 B.到达 隔断 猛烈 功劳 勉励 C.到达 横渡 强 成绩 勉励 D.得到 渡过 锐利 成绩 鼓励
8.选出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下面三段文字,均选自《荀子·劝学》,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③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 端而言,蝡而动:端,微言;蝡,微动。意思是极细微的言行。② 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作为礼物。③ 兰槐:一种香料。
9.给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用“/”断开句读。
10.甲文中有两个词类活用的词是()
A.学、动 B.入、出 C.布、美 D.身、己 11.甲文中的“乎”、“曷”可分别用 和 代替。12.“其质非不美”中的“其”指代()
A.兰槐 B.芷 C.滫 D.君子、庶人 13.对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喻人本性无善无恶,唯在教育与学习,论证教育与学习的重要性。B.喻人善恶无常,唯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C.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义,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14.选出填空正确的一项()
甲文谈学习的①,乙文谈学习的②,丙文谈学习的③。A.① 态度与目的,② 环境与内容,③ 作用(或意义)B.① 环境与内容,② 态度与目的,③ 意义(或作用)C.① 作用与意义,② 环境与内容,③ 态度与目的 D.① 意义与作用,② 态度与目的,③ 内容与环境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B.商鞅辅佐秦孝公制定了正确的对内对外的政策,于是秦国日益强大。
C.山东诸侯以合纵策略对抗秦国,作者从人才、土地、兵力和财物四个方面突出显示出诸侯力量的雄厚。
D.九国最后被秦所败,争相割地,臣服于秦,合纵解体。
答案及分析: 1.A 分析:B项中“靛”读“diàn”;C项中“跬”读“kuǐ”,“驽”读“nú”;D项中“镂”读“lîu”
2.A 分析:③句中“跂”义为“提起脚后跟”,⑦句中“致”义为“到达”,⑧句中“绝”义为“横渡”。
3.B 分析:用排除法。先确定①句中“江”为词义扩大,再推断②③⑤⑨均为词义缩小,即可得出答案。
4.C 分析:此项中的两个“则”均为表顺承的连词。5.A 分析:B项中“有”通“又”,C项中“輮”通“煣”,D项中“生”通“性”。6.D 分析:①③④相当于“于”介词,其他为语气助词。7.C 8.C 分析:A项中“水”名词动用;B项中“日”名词作状语;D项“上”“下”名词作状语。
9.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10.C 分析:“布”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美”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1.于;何 12.B 分析:这一句和上一句的论述中心都是“芷” 13.D 分析:理解整段话的意思即可快速锁定答案。14.A 分析:整体感知文段的内容,就很好作答。15.C 分析:明确各种论证方法的特点,很容易作答。16.A 分析:A项中“务”应释为:从事、致力于。17.D 分析:① 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地方。② 坚决。③ 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北边。④ 败北,败北的士兵。
18.D 分析:A、B、C三项加点词均为名词作状语。“囊”,像袋子一样(去装);“内”,在
一、教学目的:
(1)
了解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体会白居易对人民的同情之心。(2)
学习文中用对比来突出中心的手法。(3)
背诵。
二、教学重、难点:对比的巧用及作用。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五、辅助教具:多媒体
一、导入:《琵琶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自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白太傅。
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受历代乐府诗特别是杜甫乐府“即事名篇”影响,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创新乐府,针砭时弊,反映民瘼(mò),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白居易一生有诗近3000首,自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中讽喻诗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感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
白居易的诗善于叙述,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开中晚唐浅俗诗风影响深远。
三、创作背景
1.唐代中叶以后,宦官专权严重,生活骄奢淫逸、豪华糜烂
2.元和三、四年,江南大旱,民间出现人吃人的现状白居易信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谓之讽喻诗,兼济之志也。补充:
“„„元和三年,“是岁,淮南、江南、江西、湖南、山南东道旱”。四年,“浙西苏、润、常州旱。”
——《旧唐书·宪宗纪上》
唐代中叶以后,宦官专权越来越严重,而且过着骄奢淫逸、豪华糜烂的生活。他们与军队结成一团,操纵朝政,甚至敢于废立皇帝,目空一切。
而另一方面,当时天下旱情严重,民不聊生,苦难深重,元和三、四年,江南大旱,竟至民间有人人相食的惨状。
四、题解
轻肥:——《论语•雍也》:“乘肥马,衣轻裘”之意,乘坐高头大马,穿轻便暖和的裘皮大衣。——成语“轻裘肥马”。——指豪华奢侈的生活。
五、字音
六、内容分析
1、此诗主要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重点词语简要分析。此诗主要刻画了一群骄横跋扈、奢侈行乐的宦官。
①“满”、“皆”、“或”、“如云”等字词,形象地说明赴军中宴的宦官是一大帮。
②“骄”、“照”、“夸”等刻画出宦官的骄横跋扈。
③而“九酝”、“八珍”、“洞庭橘”、“天池鳞”等描绘出宦官们丰盛的筵席,写尽他们的奢侈。(1)作者如何描写赴宴人物的?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先写赴宴前的神态
写出了宦官们骄横跋扈之状。
后点赴宴的人
令人惊异,也令人愤愤不平。
(2)他们为何如此骄奢?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
骄的原因:身居高位,手握兵权,怎能不骄。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夸赴)写出了盛气凌人、耀武扬威之态。
(去如云)一大帮人,旁若无人的骄横,令人触目惊心。
暴露了贞元、元和之际,宦官、藩镇、官员相互勾结的畸形的社会现实,也暴露了唐王的昏庸无能。(讽刺)
2、试分析作者如何描绘“军中宴”。
析:作者用了铺陈和渲染来描绘“军中宴” 的豪华场面。(1)菜肴丰富:
“九酝”、“八珍”、“洞庭橘”、“天池鳞”,均为天下美味。(2)宴会奢靡:
“溢”、“罗”、“擘”、“切”等动词,表现了宴会之奢靡。(3)人酒足饭饱:
“食饱”二句,呼应首句,赴宴时已是“骄满路”,如今酒酣食足,更是不可一世了。
3、结合全诗,说说“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1)这两句诗写出了当时江南老百姓艰难的生活境况。(诗句内容)(2)与前面宦官奢侈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手法)
(3)更好表现了作者对老百姓的同情和对宦官“只顾自己行乐,不顾老百姓死活”的痛恨。(感情)“与少陵忧黎元同一心事”
小结:见课件
4、艺术手法
(1)对比: 本诗运用对比手法,诗人不作一句评说,不发一句议论,把两 3 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写出,让读者悟出应有的结论,这比主观议论更有说服力,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2)讽刺:本诗运用讽刺手法,深刻揭露了宦官的骄横之态,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5.拓展延伸
有人说,白居易的《轻肥》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运用的手法跟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请试作分析。(如果这是一道高考题,满分为7分,请问这个题按怎样的步骤回答,怎样给分?)析: 先解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意思,2分;然后再找出《轻肥》中跟该句思想内容一致的地方,并加以解释,2分;再找出两诗相同的手法,并加以分析,2分;最后,将二者共同的东西合起来加以概括,1分。
6.对比阅读:白居易的《轻肥》与《卖炭翁》一样,都是对上层统治阶级罪恶的揭露,请分析两诗在语言及表现手法上的异同。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语言方面:相同的是二诗均是充满了感情,作者以赋体直陈事实;不同的是《轻肥》诗中律句多,对偶句多,而《卖炭翁》间有散句和口语词句。
4(2)手法方面:相同的是二诗都用赋体,叙述详细,描绘逼真;不同的是《轻肥》全诗采用了对比方法,主题明显但不明说,而且对人物神态描写相当传神。
班别:姓名:分数:
一、基础知识部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中断中兴中看话不中听中庸之道 .....
B.间隙间日间断居间调停间不容发 .....
C.供养供销供职供不应求供认不讳 .....
D.思量测量量力量入为出量才录用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广大发扬光大毅志吃一堑长一智
B.委屈委曲求全意见百闻不如一见
C.敲诈敲诈勒索 不智患患在信用之不至
D.成功记日程功人事桃花流水在人世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岗位培训改变了只在学校接受教育的 状况,一个人离开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的。②由于环境的污染和一些人为的原因,著名的阿你巴斯白山羊绒的品质正在逐步地。③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再次走上熟悉的大街小巷,想起许多童年的往事。
A终于蜕化难免B中止退化难免
C中止蜕化不免D终止退化不免
4.下列各句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他在个人爱好方面别无长物,只是爱好读书而已.....
B.地基没打好,匆忙施工,房盖了一半,又推倒重来,真是欲速则不达。......
C.政治文明与十五大提出的 民主与法制,依法治国是一脉相承的,但有重大创新.....
D.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成为大趋势的今天,与国际接轨成为一个自强不息民族的必然选择。....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阿盟秘书长穆萨说萨达姆被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命运应该由伊拉克人民决定。
B.我们深刻地感到,一张报纸的强大生命力在于能否为读者奉上丰富、新鲜、优质的精神食粮。
C.经过几年试行,实践证明,颁发考试大纲有利于实现科学化、标准化,也有利减轻考生不 1
必要的负担。
D.莎士比亚打破了古代戏剧中悲喜剧的界限,大大地增强了情节丰富性和生动性。
6.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3分)
A.戏剧冲突是戏剧文学的重要内容,剧中它主要具体表现为剧中人物性格的冲突。
B.《雷雨》的标题既是实行,又有象征意义.说明故事发生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也
预示着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大雷雨即将到来。
C.王实甫,元代前期杂剧作家,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社会礼教为题材,如《西厢
记》塑造了崔莺莺等妇女形象。
D.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诗人和小说作家。
二、阅读与鉴赏。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7—10题。(每题3分,共15分)
鲁: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泪要涌出)
周:啊,你顺便去告诉四凤,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衣也捡出来。
鲁:旧衬衣?
周:你告诉她在我那顶老的箱子里,纺绸的衬衣,没有领子的。
鲁:老爷那种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您要哪一件?
周:要哪一件?
鲁: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
——
周:(惊愕)梅花?①
鲁: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
周:(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
鲁:我是从前伺侯过老爷的下人。
周:哦,侍萍!(低声)是你? ②
鲁: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望侍萍,半响。
周:(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不是我要来的。
周:谁指使你来的?
鲁:(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③ ⑤
周:(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怨愤)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
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④
周:你可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
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7.①处周朴园“惊愕”是因为:
答:
8.②处表现周朴园的什么心理和性格?
答:
9.对③④两句舞台说明该怎样理解?
答:
10.⑤处鲁侍萍关于“命运”的说法,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鲁侍萍不能解释自己三十年来为什么受那么多苦,她只好相信命运,认为命运不好。
B.虽然她一再说“命运”如何,但实际上并不相信命运,以她的阶级地位来说,是对旧社
会、旧制度的不满和控诉。
C.她把自己的遭遇归于命运,这是她的思想局限,可是她处于被压迫者的地位,对于压
迫者就必然产生本能的鄙视和积极的反抗。
D.她在苦水中挣扎,悲叹自己命运的乖戾,相信命运,但也表现出她对世道不公的愤懑。
11. “三十年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这句话的潜台词是()
A.你终于找到我了,我还是没有躲过你的追寻。
B.你还是念念不忘我。
C.你到我这里,还有什么用呢?
D.对我的名誉地位构成严重威胁。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幕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2.前人在评价诗歌表现手法时,有所谓“乐景写衷情”的说法,本诗就含有这种手法.请
指出本诗的 “乐景”与“衷情”,并简要分析二者是如何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
答:
三、积累与运用。
13、评价戏剧人物.你最喜欢下列人物中的那一位,并说说理由。(5分)
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崔莺莺红娘哈姆莱特
答: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4分)
①.,秋水共长天一色。
②.,相逢何必曾相识。
③.哀吾生之须臾。
④.三顾频烦天下计。
15.语用题12分
①.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几个短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添词语),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又语言简明。(4分)
古人类学是研究石猿猴和现代猿猴与人类的亲缘关系、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人类发展过程中体 征的变化和规律等有关人类起源和发展问题的一个分支学科。
答:
②.请拟一条以“说普通话”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态度真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在10-20个字之间)(4分)
□□□□□□□□□□□□□□□□□□□□
③.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联对出下联。(4分)
扫千年旧习,;祖国江山好。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0分)
生活中有许多值得关注的事件,有些事件远离你的视线,比如伊拉克战争;有些事件发
生在我们的身边,比如“非典”。但这些事件有意无意间都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并带给我们
心灵的感悟。
请你结合自已生活中发生的某一(或某些)事件,以感悟为主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
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复习测试题参考答案
1.A2.B3.D(①句所选项中的“终止”指结束,停止〈活动〉,侧重完全结束,而“中止”指中途停止,侧重中途停止。②句中“退化”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侧重“物”,而“蜕化”指腐化堕落变质,侧重人及人的品质。③句中“不免”指免不了,侧重旧地重游,不免想起往事;而“难免”指不容易避免,侧重某些未做过的事)
4.A5.D6.D
7.侍萍突然提起那绣在袖襟上的周朴园本人几乎已经忘记的梅花,使周感到意外。
8.表现周朴园害怕丑事外扬于己不利的虚伪。
9.由“悲愤”、“怨恨”这些舞台词表现出鲁侍萍对周的所做所为的不满,表现了她性格
中刚直的一面。
10.D11.D
12.“乐景”就是由“红叶青山”构成的艳丽画面;“哀情”就是离别的哀伤情感。这两
者看似不协调,但两者恰恰构成一种反衬:景色越美,越能显示出欢聚的难舍和离别的难堪。
13.略。只要分析合情合理,并能自圆其说,即可得满分。
14.①落霞与孤鹜齐飞②同是天涯沦落人 ③羡长江之无穷④两朝开济老臣心
【粤教版高中必修4第二单元作文:拥有宽容】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作文07-16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06-07
语文高中必修一第二单元二知识点06-16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作文07-21
粤教版必修一《离骚》07-23
高中英语必修4_Unit_3_语法教案06-03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教案2 苏教版必修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