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

2024-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共8篇)

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 篇1

①情景设置:创设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情况基本相接近的情景环境,也就是说,把学生引入到需要通过某知识点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景。

②确定项目:小组通过社会调查,研究讨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具体的项目。

③制定计划:学生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小组的行动计划。

④组织实施:项目教学中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负责整个教学的设计和组织,直接参与讨论。

⑤协作学习:开展小组交流讨论,组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工程项目。

⑥项目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直接由完成工程项目的情况来衡量,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评三部分。

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 篇2

一、幼儿欣赏活动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在幼儿园教学中, 欣赏活动是培养幼儿欣赏能力的主要形式。但是, 当前幼儿园开展的欣赏活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欣赏活动开展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偏差

大多教师认为只有集中活动时幼儿注意力比较集中, 幼儿才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其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因此教师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准备这样的活动。从教师的态度上可以看出, 集中教育时段的欣赏活动更受到重视, 因此, 幼儿欣赏能力的培养毫无疑问地要在类似的专门时间段来进行。当被问及“有没有想过整合其他活动时间来进行欣赏活动”时, 大多教师表示:其他时间太过零碎, 并且还有别的教学任务需要完成, 基本上找不到较为合适的时间进行。

2. 各类欣赏活动开展的次数严重失调

一般欣赏活动都是不被列为教学计划之内的, 各班教师根据本班实际情况结合主题安排活动, 随意性较大。由于其他活动已经占去较多的时间, 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挑选内容, 随手拈来稍微准备就作为一个活动来进行。其中美术欣赏的图片比较好找, 诗歌故事也好用, 音乐只需借助收音机和磁带就可以播放, 更是方便。由于取材方便, 这几类活动便受到教师的青睐。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拿到一个作品后, 按自身的感觉和水平对作品进行分析整合, 然后将自己的见解灌输给幼儿, 幼儿只需要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甚至一些问题的设置, 其答案也隐藏在教师的话语之间或者作品的表面上。这样从表面上看起来教师与幼儿进行了互动, 实则还是教师自己的欣赏而非幼儿的作品赏析, 是教师将自己的意愿观念强加给幼儿。除此之外, 跟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有关。教师对艺术的理论探究较为缺乏, 在各个领域上并非专业人士, 对各类知识只是略知其一, 不知其二, 因此在问题引导上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而音乐、美术、文学活动, 教师们对这几类活动组织的把握性比较大, 开展起来简单顺手, 不需要费什么劲就可以将活动顺带下来。

3. 欣赏活动效果不佳

在现行的幼儿园欣赏活动教学过程中, 大多教师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教师以自己的解说为主, 将知识笼统地灌输给幼儿, 幼儿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无暇顾及幼儿的反应, 一些潜在的问题被忽略, 一些相应的信息未能及时反馈给幼儿, 导致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受挫, 教师的指导也比较笼统, 欣赏活动效果较差。整个活动, 教师高度把控, 以教学为主, 幼儿被动参与, 出现欣赏乏味、无趣的尴尬局面。

二、开展幼儿园欣赏活动的有效策略

1. 创设开展各种欣赏活动的条件和机会, 营造欣赏氛围

(1) 充分利用过渡环节开展欣赏活动。笔者认为, 欣赏能力的提高需要借助大量的作品、经过长时间的磨合与熏陶, 幼儿需要通过多看多感受以此提高欣赏水平, 仅靠几次集中教育活动, 幼儿的欣赏水平很难得到提高。建议在固定的教育活动时间外, 教师利用闲暇时间组织开展此类活动, 让幼儿在长期的熏陶中欣赏能力得到提高。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 越挤越多”, 教师要善于安排时间, 有序组织幼儿的一日生活, 善于利用过渡环节、自由活动时间安排自由欣赏活动。例如:在午饭后、起床后, 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欣赏活动;下午离园前, 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开展活动。

(2) 在户外活动或者外出活动中穿插欣赏活动。在户外活动时, 教师可以以大家所看到的物体或者某一行为作为欣赏对象, 引导幼儿学会观察, 发现美、感受美, 并充分表达各自的感受。例如在户外散步的时候, 路过其他班级的作品展示区时, 可以让幼儿看一看、说一说;也可以就大家所看到的幼儿园建筑的造型、颜色等, 说一说它里面藏着哪种美;又或者老师看到某一幼儿将掉在地上的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内, 针对这一行为教师从美的角度进行引导。再如在外出秋游或者亲子活动时,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道路两旁的树或者花草的排列之美。总之, 只要留心, 生活中处处都是美, 任何事物都可以作为欣赏的对象。

(3) 集体活动中结合进行欣赏活动。教师可以在一些教学活动引题部分或者结尾点评时进行简单的欣赏。这样的简单欣赏既能调节活动气氛, 又能提高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比教师言传身教的效果好多了。如:大班美术绘画活动“我喜欢的花”引题之初, 教师先出示名画《林边野花》让幼儿欣赏, 通过层层提问, 旨在让幼儿感受在一幅画中如何突出主要表现物体。小朋友们畅所欲言, 充分表达了各自的意见。在笔者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这样几句简单的引导, 就能让幼儿切身感受到如何在绘画中突出表现主体物。

(4) 积累相关生活经验。欣赏是欣赏者在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之上对某一事物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情感相通, 引起感情共鸣。任何一个作品的创作均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但是在幼儿欣赏活动中, 由于欣赏者是幼儿这一特殊群体, 他们缺乏生活经验, 缺乏环境感触, 其经验迁移从何而来?因此, 我们的欣赏活动就要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扩大幼儿的生活环境为前提, 将幼儿带出活动室, 走进大自然。有条件的可以将幼儿带到公园、野外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或者就地在幼儿园内的大树底下让幼儿观察欣赏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板上的斑驳之美。让幼儿充分感受大自然的原生态之美, 这样才能丰富幼儿的生活感触, 激发创作灵感。

(5) 营造艺术氛围浓厚的环境。瑞吉欧的教育者认为“空间具有教育的‘内涵’, 也就是包涵教育性的讯息和对互动的经验以及建构式的学习产生刺激” (Carolyn Edwards、Lella Gandini、George Forman著, 罗雅芬等译:《儿童的一百种语文:瑞吉欧·艾蜜莉亚教育取向——进一步的回响》, 心理出版社2000年出版, 第181页) 。由此可见, 环境对于幼儿具有不可轻视的作用。由于幼儿认知发展不完善, 他们对外部环境的选择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限制了幼儿的发展。那么只有成人来帮助幼儿有选择地创设环境。一般来说幼儿园的布局与设置, 它们不仅仅是种摆设, 也是精心策划的赏析资源, 教师可以将其作为欣赏对象。同样, 活动室内教师也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让简单的室内空间变成幼儿触目可及的靓丽风景线, 让幼儿置身于优美的环境中, 时时刻刻受到美的熏陶。在这里, 自然环境要求尽量追求艺术性和趣味性, 帮助幼儿树立崇高的审美情趣。此外, 宽松、和谐、开放的人文环境也很重要。幼儿与教师之间建立平等、开放的对话关系, 鼓励、引导幼儿乐于发现、善于表达, 帮助幼儿树立积极的欣赏态度。

2. 丰富欣赏选材, 改变各类欣赏活动开展不平衡的状态

(1) 结合本班实际情况, 做充分准备。教育是为了幼儿更好地发展, 笔者认为教师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幼儿的需要与兴趣, 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自身方便来组织教学。在活动选择时应客观地分析本班幼儿的实际能力, 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来选择。例如, 本班幼儿绘画能力欠佳, 教师可以多选择一些美术作品欣赏, 选择内容上难易适中, 适合此阶段、本班幼儿并能激发其兴趣的作品。

我们不能强求教师们成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全才, 但这至少给教师们敲响了警钟, 需要时时刻刻学习课余知识, 成就文化积淀, 提高专业素养。至少在活动之前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做足功课。不仅要准备教案、教具, 还要充分解读孩子, 了解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 还要对活动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解析。例如作者的创作时代、背景、动机、创作故事。教师自己对作品要有一定的研读和见解, 只有教师对作品有了全方位的解读、有了深刻的认知, 才能将更完整、更接近作者原创意图的作品展现给幼儿。

(2) 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目光投向更宽广的领域。现如今的活动取材, 教师们多从书本内挑选, 欣赏活动的内容仅仅局限在书本之上。而幼儿作为新生的一代, 最终他们要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因此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 更多地需要学习生活中为人处世的原则、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 而我们教育的任务也应随其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欣赏活动当中, 我们应将视角投向社会, 投向生活, 引导幼儿学习感受社会生活中的行为美、思想美。虽然此类素材的搜集具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达到相应的目的。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具有信息量大、生动活泼、方式灵活等特点, 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使枯燥、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还能活跃气氛、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更扩大了知识采集的信息量、解开了束缚活动形式的枷锁, 对欣赏活动的开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加强教师欣赏能力的培养, 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

(1) 善于观察。当欣赏活动中欣赏对象出现后, 个别幼儿可能有不同的反应, 或许是他的一句话, 或许是他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 教师都应该给予关注, 或是记录下来, 在交流探讨时让其说说当时的感受和理解。对个别特殊幼儿, 特别是在某方面能力发展较为缓慢的幼儿, 教师更应该为其建立一个小小记录簿, 对他的发展做一简单系统的记录, 以方便观察了解这一幼儿在此方面的发展情况。

(2) 善于引导。由于欣赏活动更加注重幼儿自身的理解与感受, 因此欣赏对象的选择显得尤其重要, 既要考虑幼儿已有的经验水平, 还要关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所有的知识都潜藏在欣赏对象当中。教师在选择了适当内容之后还要注重有益的引导。何谓有益的引导?就是教师既要帮助幼儿发现欣赏对象所蕴涵的审美点, 又要避免使幼儿形成审美思维定式, 在这里教师的引导语显得至关重要。欣赏活动历年传承下来已经形成一定的模式, 教师的引导语也较为笼统、死板, 一般来说幼儿都顺着教师已经铺好的路走下来。这样的审美教育最后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窘象:一百片叶子被一百个孩子看成同一片叶子。例如在音乐欣赏活动中, 对于一首欢快的曲子, 教师的引导语设置成:“听到这首曲子你想到了什么”和“听了这首曲子你觉得开心吗”。显然前者的设置更具有开放性, 幼儿对前者的回答可能更加丰富多样, 不同的幼儿根据自身不同的生活经历讲述着不同的愉快故事;但对于后面的问题幼儿们的回答均为“很开心”, 这样不利于幼儿将自身的感受与作品的情感联系起来, 不利于幼儿更加真实地感受作品。而前者更容易让幼儿将作品与自身的已有经验和生活感受结合起来, 有助于幼儿更具体、更形象地感受作品。

(3) 善于聆听。学龄前的儿童, 特别是中大班的幼儿, 其语言表达能力处于飞速发展时期, 这时候他们更加迫切地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欣赏活动中, 教师要善于聆听每一位幼儿的心声, 余留充分的时间, 让师幼之间、同伴之间进行言语的交流。同时, 教师要大胆接纳、鼓励不同声音, 毕竟在艺术领域各人的观点没有对错之分, 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总是因不同的生活经验而不同, 哪怕幼儿的想法与作品的意图背道而驰, 我们也要耐心地听他讲完, 或许在幼儿的世界里有更伟大的精髓, 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们伟大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当幼儿与作品进行深入的对话后, 或许因忘情而沉迷于作品之中, 并将自己的感受用声音、歌曲、表情甚至舞蹈、动作表现出来, 这时教师不该为了追求良好的教学秩序而打断幼儿的情绪, 应该为幼儿创造有利的条件鼓励幼儿积极表现。

综上所述, 幼儿的欣赏能力是在经验的日积月累中提高的, 是在经验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培养起来的, 因此欣赏活动不该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适宜的教育时机, 尽量满足不同儿童的不同需求, 并且各个领域内选择欣赏内容时也该扩大选材范围, 丰富活动形式, 均衡活动内容, 扩大幼儿的审美视野。教师自身要加强欣赏能力的培养, 树立积极的审美理念, 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摘要:欣赏活动重在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个性品质。当前幼儿园欣赏活动的组织与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笔者尝试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创设开展各种欣赏活动的条件和机会, 营造欣赏氛围;丰富欣赏选材, 改变各类欣赏活动开展不平衡的状态;加强教师欣赏能力的培养, 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等有效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欣赏活动,存在问题,指导策略

参考文献

[1]易晓明.寻找失落的艺术精神--儿童艺术教育的人文化建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楼必生, 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3]刘纪秋.浅谈幼儿的音乐欣赏[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 .

[4]应秀文.谈怎样引导学生欣赏音乐[J].青海师专学报 (教育科学) , 2005 (2) .

[5]陈丽.谈音乐欣赏教学[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 2000 (4) .

[6]李发蓉.幼儿美术活动与审美教育初探[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幼教研究) , 2006 (1) .

幼儿园区域活动实践与研究 篇3

【关键词】幼儿园;区角活动;材料投放;交流讲评

区域活动开展到现在我们已进入深入探索阶段,它包括区域游戏定位、环境问题、区域活动材料问题、区域活动观察指导、区域活动的交流讲评等等,下面我从這几方面简单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区域游戏的定位分为:学习性、游戏性、探索性

学习性区域有:生活区:生活、健康、技能。探索区:数概念、科常、智力游戏。表达表现区:语言、美术、音乐。

游戏性区域落脚点是良好的情感体验和社会认识,涉及到表演、规则、结构、角色。

在活动区定位问题上,其中一条是我们平时很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实现同样目标的学习材料跟着主体变化(技能不要分开),让我想到单单剪小草喂小兔、单单涂色小兔是错误的,应该把这两样技能练习合并在一个游戏中,涂色小兔后,可以把小兔剪下来就是了。

二、环境问题

在幼儿园的教育中,环境是幼儿学习、发展的重要教育资源。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认知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建构的。”主要是美观和教育性。其中有三个意识:

1.孩子的意识

在环境创设中要有孩子的作品,不能都是老师做的东西。但是孩子的作品会看上去不是很漂亮,怎么办呢?这时需要老师进行艺术加工。如标镜框:孩子的绘画作品一般都是呈现在白纸上的,看上去非常的单调,这时,老师可以用装饰各种镜框的方式把些绘画作品标起来,镜框的装饰有多种形式,有水彩绘画、撕纸黏贴等,镜框漂亮了,孩子的作品有了镜框的呈现会眼前一亮。

2.要有探索的意识

要动脑筋才能够做的美术作品,一定要剪、贴整合起来发展。

3.课程意识

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既然环境那么重要,那么我来谈谈该如何进行环境创设呢,如:教室的大环境都应按照主题进行创设,色彩搭配温馨舒适,有悬挂物高低错落有致,布局比较合理;音乐角与其他安静的区域分开设置,玩水的区域都是靠近厕所门口离开水近的地方,语言区在光线亮的地方,便于看书等。

三、区域活动材料问题

1.材料投放的要点

材料要体现层次性、挑战性、情趣性。层次性有纵向和横向不同,纵向是根据能力的不同,横向是兼顾每个孩子的愿望,区域设置也有层次性,有的区域是能力强的孩子玩,有的是能力弱的幼儿玩的。投放的材料:目标性材料、探索性材料、游戏性材料,如:同种材料体现层次性,美工区宝宝制作扇子,老师提供了各种形状扇子的模板及剪好的装饰图形方便能力弱的幼儿按模板在白纸上画扇子的外形,然后在扇子上用老师准备的图案黏贴;能力强的幼儿自主画扇子外形并根据想象或范例进行装饰。

2.材料投放小贴士

新《纲要》中指出:区域活动投放的材料,要以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的安排,应一切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要让幼儿做主,让幼儿成为区域的主人。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说说老师在材料提供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1)有的班级老师投放的材料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小班的探索角里出现的排序ABCABCABC太难,中大班也是这样,变成小中大一个样,没有年龄区分,所以我们设计时要考虑幼儿年龄特点,如:小班排序要求ABAB或ABCABC,中班要求ABCABC、ABB、AAB。

(2)在投放的材料中过多地出现任务卡和记录卡,所谓“过多”,就是不必要的,也贴上了一张。如小班幼儿根本不会对坐标,有的班级在玩水中让幼儿找哪些东西沉、哪些东西浮,进行记录,其实小班幼儿只要通过玩水,说出哪些东西沉、哪些东西浮,对沉浮有初步的概念就可以了,然后把沉浮的东西放在两个有沉浮记号的桶里,进行分类就好了,有必要对着复杂的坐标去记录吗?中大班也是这样记录,小中大也没有年龄之分。其实我觉得有些地方是老师强加给孩子的,太难,说得透彻点,是做给别人看的,这么难,幼儿本来很开心的事情,这样一来,还有趣吗?所以老师在投放的材料中千万要记住,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适宜的材料。

(3)有的班级材料投放不够丰富,比较单一,可能会影响到幼儿在这个角里玩,选择材料的余地不大,到后来主题经验不扎实,影响幼儿的发展,因此老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而且要根据幼儿在过程中的实际操作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四、区域活动的观察指导

(1)看活动环境是否激发幼儿兴趣。

(2)看幼儿当前需要什么。

(3)看老师是否尊重幼儿想法和做法。

我们在一次教研活动中组长举了一个案例:一个小朋友的衣架掉了,叫老师帮忙,老师在另外一个角里指导孩子,这时老师就在那里讲了一句指责的话,然后走过去帮他把衣架捡起来挂好。也许平时我们也有过这种不耐烦的情绪,现在知道肯定是错误的,老师千万不能隔墙指导,不应指责,应该走过去引导他把衣架挂好。

五、区域活动交流讲评

交流的形式:

1.鼓励型

坚持性不够。如:我们在观察孩子区域活动时候,发现有些孩子这个地方玩了一会儿,又到那个地方玩了,还有的玩了一半碰到一点困难就放弃了。所以这时需要老师对他进行鼓励。如有一次我发现明明积木搭到没有多高,积木就倒掉了,然后他就再来一次,又倒了,最后他就气鼓鼓的把积木都扔在一边,我就过去安慰她,和他一起慢慢搭,引导他去发现大积木在下面,小积木在上面,这样就不容易倒掉,他看到自己搭的高高的楼房,高兴的拍起手来。

2.激发兴趣型,也可以放在开始部分

如:找凉快游戏。我们平时在投放新材料时,向幼儿介绍新游戏,也是放在游戏开始或讲评的时候,其实这两个方法都很好,特别是小班幼儿,对于新游戏老师不介绍他们不知道怎么玩,介绍完后,幼儿兴趣特别高。

3.讨论型

交流点分享把握不一样。以前我去牵手活动听区域讲评,许多次听到老师对于讲评的重点落脚在技能上如:做灯笼的过程、构建自行车的过程,因为这样老师好把握。现在我明白了应该把讲评的重点落脚在探索上,在幼儿的后续发展上。

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 篇4

2.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教育过程。

3.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4.幼儿园教育活动是以教师为主导,一幼儿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过程。5.幼儿园教育活动是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6.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7.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在一定时间内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8.幼儿园教育活动有助于幼儿对生活和周围世界的正确认识。

9.幼儿园教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及对学习的兴趣。10.幼儿园教育活动有助于幼儿智力及良好智力品质的培养。

11.幼儿园教育活动帮助幼儿适应学校生活,为入小学学习做好准备

12.生活活动是指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进餐、饮水、睡眠、盥洗、如厕等,几乎占了幼儿在园的一半时间。

13.区域活动又称活动区(活动角)活动,是指幼儿在活动区内进行的以自由游戏为特征的活动,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的主要活动之一,是满足幼儿不同兴趣和需要的最好途径。

14.教育活动是指由教师依据目标专门设计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主要包括教学、节日的庆祝、做操、劳动、参观、运动会、郊游等。

15.分学科教学历史久远,自20世纪50年代起至90年代初,受苏联幼儿园教育思想的影响,按学科划分的课程成为我国普遍采用的一种课程模式。

16.学科课程是指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即把有价值的知识系统化,形成一定的科目或学科,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以达到教育目标的课程。17.幼儿园的学科课程具有启蒙性的特点。

18.幼儿园一般开设计算、语言、常识、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

19.对于新教师来讲,掌握分科教学的方法仍是组织教学活动的基础,待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之后再进行综合、整合,灵活地运用。

20.综合主题式活动主要是指以某一主题为中心组织课程,打破学科或领域的界限,把学习内容融会成一种新的体系。

21.综合主题式活动的特点 在于建立各学科之间的自然的、有机的联系。

22.综合主题式活动(或称单元式主题活动)

23.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24.集体活动一般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组织下进行的活动.25.集体活动的特点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做同样的事情,活动过程以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为主。

26.集体活动形式最为普遍,效率也较高。

27.小组活动就是将全班幼儿分成几个小组进行的活动。

28.小组活动的特点是容易调动幼儿主动积极的操作材料,促进幼儿和小伙伴、教师的谈话或交流。

29.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小组活动方式越来越受到幼儿的欢迎。

30.个体活动一般是由一个教师面对一两个幼儿进行指导的活动,也可以是幼儿自发的、自由的活动。

31.个体活动形式更易于教师增强对幼儿的了解,因材施教。

32.接受式学习:指幼儿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过程。这种方式相对简单,易于操作。

33.体验式学习:指幼儿亲身介入实践活动中,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方法。34.体验式学习的特点:情境性和活动性。

35.体验式学习这种方式的组织适宜教师在比较了解幼儿的基础上进行。36.探究式学习:指以幼儿自主的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为主的学习方式。37.探究式学习是目前在幼儿园教育中越来越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

38.探究式学习方式更需要教师具有较高水平的组织能力、探究能力,并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

39.合作式学习:指以共同目标的设计和达成为先导,以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合作为基本形式的学习活动。

40.合作式学习是目前幼儿园教育中运用的较多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比较适合中大班幼儿。

41.全园活动:全园活动是指根据某一主题、某一类的教育内容而开展的全园性的集体活动。

42.亲子活动:亲子活动是指对婴儿及家长实施亲子同乐、亲子互动的活动。43.亲子活动一般以3岁以下的婴幼儿为主。

44.亲子教育是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早教模式。

45.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帮助幼儿获得有意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综合。

46.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的依据和基础,幼儿园教育活动则是幼儿园课程得以实现的中介和途径。

47.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即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48.健康领域目标:形成身心和谐的健康观念。49.健康领域目标:养成保护和锻炼并重的健康方式。50.健康领域目标:注重健康行为的形成。51.语言领域目标:重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52.语言领域目标:提倡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53.语言领域目标:关注语言教育环境的创设。54.社会领域目标: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55.社会领域目标: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56.科学领域目标:保持、鼓励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57.科学领域目标:发展幼儿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58.科学领域目标:提高表达与交流能力。59.科学领域目标:数学与科学的有机融合。60.科学领域目标:关爱环境,珍爱生命。

61.艺术领域目标:通过艺术活动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感、体现成就感。62.艺术领域目标:艺术活动是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63.艺术领域目标:幼儿艺术活动是一种精神的创造活动。64.健康领域是幼儿成长的基础;

65.语言领域是幼儿交流交往、提高认知水平的基本条件; 66.社会领域是幼儿发展的组成部分;

67.科学、艺术领域是培养幼儿全面素质的重要方面。

68.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以国家的教育方针规定的教育总目标为宗旨,以幼儿园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针对幼儿园实际,制定的切实可行的目标。

69.教育目标指明幼儿健全发展的方向

70.幼儿园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71.教育目标指导着幼儿园教育的全过程

72.教育目标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73.教育目标是评价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

74.考察幼儿的教育目标,应以衡量具体要求落实到每一个幼儿为基点。75.发育身体,增强体质,是幼儿成长的基础;

76.发展智力,提高技能,是幼儿未来成长的基本前提; 77.良好的品德教育是幼儿学会做人的根本条件; 78.培养美感和美的情趣是陶冶幼儿心灵的重要因素。

79.“幼儿园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80.教育方针或教育目标是社会政治、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等因素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81.我国教育目标第一个层次为最高层次,即是国家的基本教育方针。82.第二个层次为各个教育阶段的目标,即是由幼儿、小学、中学、大学等阶段的教育目标所构成的。

83.第三个层次为不同年龄确定的教育目标。

84.第四个层次为近期或短期的教育目标,如一周、一个月、一学期、一学年等的教育目标。

85.第五个层次为具体目标,即落实到第一节课或每一次活动的教育目标。86.这五个目标层次都是围绕总目标而制定、用总目标来检查评定的。87.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也是由我国教育总目标来确定的。

88.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幼儿教育总目标,即幼儿园保育和教育主要目标;

89.第二个层次,幼儿五大领域发展目标; 90.第三个层次,班级学期目标; 91.第四个层次,月目标;

92.第五个层次,具体活动目标。

93.幼儿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幼儿发展,94.发展是检验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志。

95.目标是一工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96.“目标在前、活动在后”是落实教育目标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97.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教育形式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与途径。

98.幼儿园的课程包括幼儿园的全部教育活动

99.保育和教育相结合,即“保中不数,教中有保”,这是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需要、幼儿集体生活的需要。

100.7岁幼儿大脑重量已达到成人的9/10,神经纤维的鞘化也基本完成,但神经功能兴奋性占优势,抑制性差,所以单调的、持久的活动容易引起疲劳。

101.幼儿心理发展水平是以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能力表现出来的。

102.教师要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支持者,注重开发幼儿的潜能。

103.创新教育即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幼儿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活动。

104.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就是教师指导幼儿园活动的一般原理和设计教育活动方案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思想。

105.思想教育性原则是指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过程中发挥各种因素的教育功能、作用及影响,培养幼儿形成对待周围事物的正确态度。

106.科学发展性原则是指向幼儿传授的知识、观点、技能等应该是正确的、准确的,要符合幼儿认识规律,能够促进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使幼儿从现有的水平向“最近发展区”发展。

107.趣味直观性原则是指组织活动时要利用幼儿的各种感官和已有经验,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或游戏的方式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形成愉快的学习气氛。

108.教师应根据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幼儿的实际,恰当地运用直观手段、生动形象的语言等,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109.常用的直观手段有观察实物和模具、电化教学、语言描述、动作示范等。

110.启发探索性原则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善于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提高幼儿主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11.主体活动性原则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启发、引导下,通过幼儿自身的实践活动、探索活动来学习并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112.全面渗透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有教育价值的因素对幼儿进行教育,将各项教育任务和内容渗透到幼儿一日的生活活动之中,做到幼儿事事、时时、处处皆能接受生动而规范的教育,这样才能高质量的实现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113.艺术创造性原则是指教师能够艺术性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方法、手段、形式等组织各类教育活动。

114.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程序可以简化为一个公式:目标+兴趣、需要和经验+环境和材料→活动

115.“目标”是指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116.“兴趣、需要和经验”是指幼儿感兴趣的、需要的或者已经具备的经验和技能及年龄特点;

117.“环境和材料”是指可利用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材料等; 118.“活动”是指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等。

119.教育活动的设计虽然有较大的灵活性、变通性,但可以灵活变通的只是设计的程序,而不是其中的要素。

120.在每一个教育阶段都有比较具体的教育目标。一般从目标出发设计的活动主要是针对全班幼儿的。

121.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常常是一个新的活动的起点,关键在于教师要敏感地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所具有的内在价值,这类活动可以是针对全班或某个幼儿。122.分解教育目标即将幼儿园总的教育目标层层分解为可执行、可操作的具体的活动目标,不仅要考虑各领域的目标,还要考虑各年龄班的特点。

123.教育目标可以根据幼儿的特点、表现、兴趣、“最近发展区”等进行适时调整。

124.在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体系中,教育活动目标是最具体的,是完成幼儿园教育任务和总目标的基础。

125.教师学会恰当地制定和表述教育活动目标,既是切切实实实现幼儿园保育目标的基本保证,也是提高教师能力的重要途径。

126.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设计一定要在活动过程的设计之前完成。127.目标是活动过程的依据,又是评价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

128.教育活动目标一般应包括三个方面,即三个维度:情感态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能力培养目标。

129.幼儿园教育目标是通过教育活动的内容来实现的。130.编写计划是教师制定教育计划的最后形成阶段。

131.班级学期计划,在每学期开始前,由有经验的教师参与制定。

132.班级月工作计划,是在每学期开始前按年龄班,由幼儿教师根据班级学期工作计划,紧密结合本班幼儿实际情况和季节特点制定的月工作计划。一般是由有经验的教师参与制定。

133.班级周工作计划,是根据班级月工作计划制定的周教育工作计划(或活动安排),它是在上一周计划执行的基础上制定的,一般是在前一周末设计完成并由园长审阅后执行。

134.班级周工作计划是通过每日活动安排体现一周的教育工作重点、内容要求和具体措施,是各年龄班教师每周教育工作的依据。135.每周工作计划是幼儿园比较具体的一种教育计划。

136.班级一日活动计划是按照周工作计划的安排进一步详细制定的每日活动计划。

137.教学活动计划(又称课时计划或教案等)

138.教学活动计划主要指教师根据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中的教学内容安排,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制定的具体的教学活动方案。

139.家长会是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家园合作方式,有全园性的,有年级与班级的,还有其他不同类型的家长会。

140.幼儿园教育活动方法的设计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基本要素中最核心、最灵活的要素。

141.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方法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活动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幼儿学的方法。

142.直观类方法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要方法。它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配合讲述、讲解向幼儿显现事物、教具或作示范性实验和表演,借以说明和印证所讲授知识的一类方法。

143.直观类方法这类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使幼儿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形成清晰而深刻的表象,便于理解和记忆;同时,还有助于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

144.观察法是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幼儿感知客观事物的一种方法。(对个别事物的观察、比较性观察、长期系统性观察)。

145.演示法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向幼儿出示各种实物、教具、模型进行示范性操作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常与讲述法、谈话法一起使用。146.示范法是指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所做的教学表演,为幼儿提供具体模仿的范例。147.范例法是指按教学要求提供给幼儿一种可模仿的榜样,它是形象的、具体的。148.范例包括图片、模型、玩具、画册、实物标本以及教师画的图画或做的手工,贴绒样品等。149.150.欣赏法是指教师指导幼儿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借以陶冶情感的方法。语言类方法是指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达,向幼儿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说明道理,使幼儿直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151.语言类方法这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应用最为经常和普遍的一类方法。

152.语言类方法最大的优点是不仅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便于幼儿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153.讲述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生动地叙述、说明要讲解的教学内容、教材的一种教学方法。154.155.语言类方法是语言教学活动的主要方法。

讲述法包括叙事、描述、解释等表述方式,类型有讲述实物、看图讲述、编故事等多种。156.讲解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幼儿解释和说明知识、材料、规定、要求等的教学方法。157.158.谈话法是指用提问、答问、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的方法。

谈话法这种方法容易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积极的思维活动,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教学效果。该法在各类教育活动中被广泛运用。159.160.161.描述法是指教师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讲述所教授知识内容的教学方法。描述法适用于幼儿园的各种活动。

实践类方法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创设多种以幼儿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训练幼儿的各种感官,达到进一步理解知识、巩固技能、加深记忆的一类教学方法。162.163.164.实践类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幼儿是学习的主体。

实践类方法包括练习、操作、游戏、表达、发现、记录等具体方法。练习法是指在教师的帮助、辅导下,通过多次重复地练习,使幼儿熟练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方法。165.166.练习法是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和习惯的基本方法。

操作法是指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教具、玩具,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知识、经验和技能的一种方法。167.幼儿的发展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进行,动手操作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法。168.游戏法是指通过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规则的游戏活动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是深受幼儿欢迎的一种教学方式。169.运用游戏法进行教学是幼儿园教育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170.171.一般来说,幼儿年龄越小就越要多采用游戏法这种方法。

表达法即发表、表现,是指幼儿经过思考、领悟,用行动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受,反应对事物认识的一种方法。它是幼儿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172.表达法包括具体的表达(绘画、手工、唱歌、舞蹈、表演、创造性游戏等)、抽象的表达(谈话、讨论、讲述、朗诵等)。173.174.发现法(又称探索法)

发现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和引导幼儿通过各种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自己发现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各方面能力的教学方法。175.176.发现法是倡导幼儿自己主动发现,可促进幼儿多种能力的发展。

记录法是指幼儿在活动时将观察到的现象、计算出的数据等用图形、数字、表格、符号等形式记录下来,以便分析的方法。177.178.179.记录法有助于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幼儿教育是一种环境教育。

幼儿园环境是指在幼儿园内幼儿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180.181.幼儿园环境根据性质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物质环境主要包括生活设施、游戏器械、玩教具、墙壁的装饰、活动角的布置、饲养角及种植园等有形的物质。182.183.184.185.186.精神环境主要指师生关系、活动的气氛、园风、人际关系等。幼儿园环境根据存在形式可分为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

室内环境包括教室、走廊、阳台、活动室、睡眠室、盥洗室等。室外环境包括操场、门厅、园门、围墙等。

适宜性原则是指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发展。187.188.参与性原则是指环境的创设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合作、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通过环境创设,一方面可以发展幼儿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通过环境创设,可以培养幼儿的责任感。189.开放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应把大、小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开放的幼儿教育系统。

190.经济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应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园所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因陋就简。191.192.193.194.195.196.墙面设计的分类 从造型上有平面设计、半立体设计和立体设计之分。墙面设计的分类 从参与性上有观赏性设计和操作性设计之分。墙面设计的分类 从作用上有记录式设计和展览式设计之分。墙面设计的分类 从过程上有完整式设计和填充式设计之分。墙面设计要素主要包括形象、色彩、构图等。

墙饰的位置一般不宜过高,要参照幼儿的视线范围进行装饰,特别是幼儿可参与设计的内容要在幼儿伸手可触的位置,便于幼儿操作、观赏。197.墙面设计的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是否符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形象是否鲜明、色彩搭配是否合理、整体构图是否协调、是否有幼儿的参与、是否充分利用废旧材料等。198.活动区是以幼儿自由游戏为特征的活动区域,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的主要活动场所。199.角色游戏区:一般设有娃娃家、医院、动物园、商店、厨房对等,幼儿操作其中的材料,扮演社会上或家庭中的角色,开展角色游戏。200.建筑区:通过用与结构活动有关的各种动作塑造物体形象反应周围生活。区域内容包括积木搭建、积塑搭建。幼儿利用大小不

一、形状各异、五颜六色的积木及其他辅助材料,如玩具、泡沫块等,搭建房舍、门廊等。201.表演区:幼儿通过唱歌、舞蹈、乐器演奏或扮演文艺作品中的角色,来抒发情绪、情感及表达对生活和文艺作品的理解。通常需准备铃鼓、手铃、自制沙锥等简单的乐器和录音机,幼儿自唱自跳或玩乐器。202.203.204.嬉水区、沙池区:一般在室外,可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设置。益智区:幼儿通过观察、探索、动手操作、阅读、竞赛等形式开发智力。科学区(自然角):布置常见的植物、小动物及标本,供幼儿观察。注意安全、卫生,因有的植物不宜在室内种植。205.语言角:一般备有看图说话的图片或贴绒玩具、识物图片、收录机、磁带等,幼儿在此练习看图说话或讲述。206.美工区:幼儿操作纸、笔、颜料、彩色线头、胶水等材料,进行绘画、黏贴 10

等。207.图书区:一般设在安静、光线充足的角落,幼儿依其兴趣和爱好挑选适宜的图书或其他读物翻阅。208.在组织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用到的材料包括:教师用的教具、幼儿用的学具,统称为教具。209.210.211.212.213.214.215.教具的运用主要是由幼儿思维的特点和对事物认识的水平决定的。教具是幼儿认识事物的桥梁。

教具的类型、(1)实物类:包括实际物品、标本、小实验用品等。(2)模具类:包括各类玩具、模型、沙盘等。(3)图片类:包括图片、卡片、图书、磁贴教具等。

(4)音像类:包括幻灯片、录音、录像、电影、电视、计算机课件等。在各类直观手段中,丰富多彩的材料与环境是幼儿活动的有力支撑,是幼儿探索活动的“无形教师”。216.幼儿园健康教育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改善幼儿的健康态度,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是保持和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系统教育活动。

217.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身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处于不断发育的过程中。

218.3~4岁 幼儿骨化过程尚未完成,骨骼弹性大、易弯曲。肌肉力量和耐力较差。心肺系统的调节功能发育不够完善。大脑神经细胞对氧的需要量较大。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占优势,兴奋易扩散,、抑制过程较弱。因此,幼儿的平衡能力、躲闪能力较差,动作不协调,易疲劳。

219.4~5岁 幼儿大肌肉发展较为迅速,动作发展有了明显的飞跃。肌肉力量、耐力、心肌收缩能力和肺活量有了一定的提高。动作的稳定性和灵活性逐渐增强,已能适应一定的活动量和活动时间。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及对病菌的防御能力有所提高。由于神经系统的发育还不完善,动作的准确性和自控能力还较差。

220.5~6岁 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准确性有了很大提高,喜欢尝试一些有难度、冒险的动作,协同活动逐渐增多。此时,幼儿大脑的抑制过程逐渐加强,减少了冲动型,动作的目的性和自控能力逐渐提高。

221.健康教育主要可以采用观察、讲解、示范、练习、游戏、表演、操作等。

222.幼儿园体育活动的设计 基本动作发展:主要包括走、跑、跳、钻爬、投掷、平衡、攀登、翻滚等。

223.基本体操包括徒手操(模仿操、拍手操、韵律操、武术操等)和轻器械操(球操、筷子操、哑铃操、铃鼓操、饮料罐操、呼啦圈操、棍棒操、旗操等);

224.队列队形包括动作如集合、报数、看齐等排队方法,以及队形、变换队形的方法和口令、识别方位等。

225.器械类活动和游戏:主要指大中型的固定性运动器械如攀登架、滑梯、转椅、秋千、宇宙飞船、攀网、跷跷板、蹦蹦床、充气床垫、“海洋球”池、联合器械等。

226.形成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积极参加户外体育锻炼,知道体育锻炼对身体发展的积极作用。

227.228.体育教育活动主要采用游戏、练习、讲解、示范等方法。

幼儿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有:幼儿早操活动、幼儿体育教学活动和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等。

229.幼儿早操活动是幼儿园早晨组织幼儿进行身体锻炼的一种组织形式。

230.幼儿早操活动可使幼儿身体和精神处于良好的状态,愉快的开始一天的幼儿园生活。

231.幼儿园早操活动的时间一般安排在早晨7:30-8:00或9:00-10:00之间,活动持续时间为15min左右。

232.233.早操活动形式主要以集体活动为主。

幼儿体育教学活动 幼儿体育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发展幼儿身体,增强幼儿体质的教育活动,是实现幼儿体育活动目标的主要组织形式。

234.幼儿体育教学活动的内容主要有体育游戏、基本体操、运动器械活动、专项运动等。

235.幼儿体育课程一般每周安排1~2次。每次活动的时间为:小班15~20min,中班20~25min,大班30min左右,形式以集体活动为主。

236.237.户外体育活动是在户外开展的一种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幼儿体育教学既要贯彻当今社会发展对幼儿身心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又要充分体现幼儿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健身性和安全性。

238.239.教师示范的位置和方向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示范的效果。

讲解法是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幼儿形象地传授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组织幼儿练习的指导方法。完整法 是指对单个动作或整套动作不分步骤地进行教学,一般用于比较简单或结构严谨、难以分解的动作,如深蹲站起动作。

240.分解法是将单个动作合理地分成几个步骤,或将整套动作分成几个单个动作,分别进行教学,如前翻滚动作采用分解法有利于抓住动作的重点或难点,更快地掌握动作要领。

241.242.在幼儿体育活动中,主要是以教师保护和直接帮助为主。

运动负荷量是指幼儿在体育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负荷量,它受活动的强度密度、数量以及持续时间等因素影响。

243.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244.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的过程。

245.神经系统的发育、发音器官的调节控制、听觉器官的辨别等,是影响幼儿语言发展的主要因素。

246.247.248.249.250.251.幼儿前期言语的发展(1~3岁)1~1.5岁属于单词句阶段;

1.5~2岁属于多词句阶段(电报式语言)2~3岁属于简单句阶段。口语迅速发展的时期(3~6岁)

3~4岁由于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够完善,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的调节、控制能力相对较差,所以有些音发得不够准确和清晰。如g和d,zh、ch、sh和z、c、s,j、q、x、l等发音不准,这一时期是语音发展的关键期。

252.4~5岁幼儿基本能够发清楚大部分的语音,能够听懂日常一般句子和一段话的意思。对词汇的掌握的数量和种类迅速增加。在使用简单句的基础上,语言逐渐连贯起来。

253.5~6岁在正确的教育和影响下,能清楚地发出母语的全部语音,并能听懂更多较为复杂的句子,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254.谈话活动:是培养幼儿学习在一定范围内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活动。

255.讲述活动是以培养幼儿语言表述行为为主的活动。如看图讲述、排图讲述、实物讲述、情景讲述、作品讲述等。

256.听说游戏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而开展的语言活动。如词语接龙、反正话、绕口令等。

257.文学作品学习活动是通过欣赏文学作品来学习语言的活动。

258.早期阅读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幼儿学习书面语言的活动。

259.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正确认识和知识体系,同时也是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还是 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260.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地应用性。

261.科学是知识。一般认为,科学是正确的,权威性的,系统的,时代积累的知识体系。

262.科学是过程。科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科学的过程,科学过程一般包括观察和发现假设,检验,推理和形成结论,解释和预测等。

263.科学是世界观。科学是一种世界观,即科学是一种对世界(包括对科学活动和科学知识本身)的基本看法和态度。科学活动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生活经验。

264.265.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地应用性。3~4岁幼儿已能区分物体明显的大小和长短,但他们往往对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厚薄属性的认识不太明显。

266.4~5岁的幼儿开始能区别大小,长短,厚薄,粗细的不太明显的物体,能用重叠。

267.5~6岁的幼儿已能正确描述物体的大小,粗细,长短,厚薄的特征,初步区别物体的长,宽,高,并能正确地运用响应的词汇也有计量观念,重量也可以测重量的。

268.269.270.271.辨数——对物体大小或多少的模糊认识; 认数——产生对物体整个数目的知觉 点数——开始形成数概念。

幼儿数概念的形成经历了口头点数—按物说数---按数取物---掌握数 15

概念 四个阶段。

272.幼儿认识几何图形的难易顺序是先平面图形后立体图形,认识平面图形的一般顺序是:圆形→正方形 →三角形 →长方形 →半圆形→ 椭圆形 → 梯形;

273.认识立体图形的一般顺序是:球体→正方体 →圆柱体 →长方体。

274.幼儿辨别空间方位的顺序是:上下→前后→左右→,并且会从以自身为中心的定向逐渐过渡到以客体为中心的定向;辨别方位的区域逐渐扩大,由近及远。

275.276.人们是通过各种媒介来认识时间的。

2.5~3.5岁:这一阶段主要是学数前的准备阶段。(对物体的观察,分类,排序,比较,对应)

277.3.5~4岁:初步学会计数。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顺序是: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

278.4~ 5岁:是计数能力的巩固和初步形成数概念的阶段。这一阶段,幼儿能较好的掌握10以内的计数,基本上能手口一致的点数,并能说出总数。

279.5~6岁:进一步认识数的关系和数群概念的初步发展阶段。能理解相邻三个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和10以内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

280.281.282.283.歌唱活动:是指伴随音乐科学运用嗓音进行艺术表现的活动。韵律活动:是指伴随音乐运用身体动作进行艺术表现的活动。打击乐活动:是指伴随音乐使用打击乐器进行艺术表现的活动。音乐欣赏活动:音乐欣赏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和发展幼儿倾听,理解,创造性表达和个人音乐趣味倾向四个方面的阴雨也欣赏能力。通过欣赏歌曲,器乐曲,游戏音乐等音乐作品,可使幼儿有更多机会利用不 16

同的符号体系来表达自身的音乐感受。

284.综合活动:幼儿园音乐活动多为综合性音乐活动,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将歌唱活动,韵律活动,打击乐活动和音乐欣赏活动有机结合,以完成教育目标。

285.艺术活动:幼儿期的艺术活动主要有音乐,美术,文学等多种形式进行的活动

286.287.导入:是活动的起始环节,时间一般不宜过长。

讲解技能:是教师在组织活动中,运用语言向幼儿传授知识,解答问题或交待活动方法的行为方式。提问技能:是指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问题,启发幼儿回忆,思考,观察,操作,探索,以寻求问题答案的行为方式。

288.观察技能:是指教师在活动中随时留意幼儿对各种不同的活动内容哈方法的反应。

289.演示技能:是教师根教育据活动的目标,内容及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和活动的特点,运用各种媒体(实物,模型,图片,声音资料)向幼儿展示或实际表演,传送信息,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模仿,思考,促进幼儿理解,掌握知识技能的行为方式。

290.评价技能:是指教师通过对幼儿现有发展水平的了解,反思所提供的教育活动,学习环境,教育策略是否适宜幼儿的需要,是否有效地引导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并作出改进与调整的技能判断。

291.环视法:又叫扫视法,是指教师的视线有目的地进行前后左右观察,将全班幼儿尽收眼底,以便了解全体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

292.293.点式法:指在活动中,有重点地对部分或个别幼儿进行的观察。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技能:主要是指运用现代化视听媒体的技能,包括幻灯,录音,录像,电影,电视,计算机等。

294.295.296.根据观察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环视法和点式法。

根据有无目的性可将观察分为有目的性观察和随机观察。

发现型演示:是一种让幼儿通过观察实验中事物的变化获取知识,发现规律的演示。

297.验证型实验:是一种让幼儿通过观察事物变化的过程及结果,验证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演示实验。

298.示范型演示:指教师将自己的声音、身体动作、动作顺序、操作事物的方法,直接演示给幼儿,为幼儿提供直接模仿的范例的演示方法。

299.电教演示:也叫声像演示,是教师运用现代化视听媒体进行的演示。通常使用的现代化媒体有录音机、投影、电视、计算机课件等。

300.301.302.303.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不会有固定不变的程式。

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 篇5

一、判断题

1.幼儿园各种各样的教育计划之间是密切联系的、互相渗透的、有机结合的。

对 错

2.一周教育工作计划就是一周的课程表。

对 错

3.制定本班的学期计划只需了解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

对 错

4.幼儿园环境的布置越漂亮越好。

对 错

5.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可以让幼儿参与。

对 错

6.因为要遵循科学性原则,所以在给幼儿传授科学知识时,一定要用专业的术语。

对 错

7.相同年龄幼儿的智力发展的水平也是相同的,因此在掌握知识的深度和速度上也是一样的。

对 错

8.因为要体现幼儿活动的主体性,所以不需要教师的指导。

对 错

9.幼儿教师的工作是富有创新和创造性的工作。

对 错

10.在组织幼儿活动时遵循动静交替的原则,是符合幼儿生理发育特点的。

对 错

11.幼儿园各种活动的结构都是一样的,不能变化的。

对 错

12.幼儿园活动的结构是可以公式化和固定化的。

对 错

13.教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程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变通性,而要素是不变的。

对 错

14.现代教学一般采用多种媒体参与教学,它是基于多种感官对知识的感知、记忆,要远远超过单独依靠某一感官产生的效果。

对 错

15.大班幼儿选用直观教具时,应注意色彩鲜艳、能发音、会动、形象突出的教具。

对 错

16.对小班幼儿,教师则更多地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对 错

17.幼儿在材料、环境的刺激下,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在材料、环境的推动下,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对 错

18.电教媒体可以超越时空的界限,看到过去生动形象的事例和预见将来的变化。

对 错

19.对于幼儿来说,直观教具的使用是越多越好。

对 错

二、简答题

1.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2.幼儿园各领域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它与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目标有何关系?

3.幼儿园教育目标一般划分为哪几个层次?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4.具体说明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主要有哪些,可分为哪几类。

5.组织幼儿活动的基本形式有哪些?试选择教材中一案例进行分析。

6.幼儿园教师如何与家长进行沟通,常用哪些方法?

7.运用教育性原则要注意什么问题?

8.运用趣味性原则要注意哪些问题?

9.什么是直观类方法?它有什么特点?

10.什么是语言类方法?它有什么特点?

11.什么是实践类方法?它有什么特点?

12.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结构一般分为哪几部分?各有何要求?

13.试选择教材中的一案例分析其基本结构,并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14.试说明丰富多样的材料与环境对幼儿的活动的作用。

15.教师在运用直观手段时,是否要考虑幼儿的年龄因素?为什么?

16.幼儿园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17.举例说明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作用。

幼儿园谈话活动开展的探索与实践 篇6

【摘要】谈话活动是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活动,本文基于幼儿园谈话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从如何选择谈话主题、谈话活动设计与实施策略及教师角色定位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幼儿园谈话活动开展提供有益参考。【关键词】幼儿园,谈话活动,建议;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与《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引领下,谈话活动对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性日益被广大幼儿园教师所认可。在一日活动中,经常会组织谈话活动,但在组织过程中,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如,活动无目标,无计划,更多是随机的,缺乏系统性和联系性。有时教师选择的谈话主题是幼儿不感兴趣的,不能引起幼儿的共鸣,往往只有几个孩子是积极参与讨论,更多的孩子是“听众”,甚至会出现冷场现象。谈话过程中,缺乏倾听意识与习惯,经常离题。谈话内容平淡苍白,语言不规范,无主题无重点。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应思考,在尊重孩子、追随孩子、提倡让孩子在自主性谈话中获得发展的同时,我们如何来实现既让每一个孩子想说、喜欢说,又说得好、说得规范?

因此多年来,本人将“谈话活动有效开展”作为主要关注点,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实践,经过梳理,归纳,总结如下:

一、生活中寻找主题——想说就说

教育技巧的奥秘之一正在于:儿童从一个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东西,发展它们,不去用学校里的条条框框限制它们,鼓励其大胆表达和表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实际上就是要给儿童以极大的自由,把焦虑心理降到最低程度,从而使幼儿的巨大潜能释放出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其创设一个毫无学习焦虑情绪的谈话氛围,让他们想说就说。

(一)一日生活中有话题

由于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处于一种放松、自然的状态,教师可以以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为主题,让幼儿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中心话题,自由地表达个人见解。如入园时请幼儿从怎么做才是文明有礼的好孩子去谈;如进餐时请幼儿从食物的色、香、味、营养等各个角度去谈;区域活动时,请幼儿从规则、玩法、活动情况和作品展示等方面展开交谈;离园前可以谈谈一天的收获和进步等等„„

(二)节日活动中有话题

现代人非常重视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万圣、圣诞、元旦等,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会过上一过,孩子们耳濡目染,也都会有所了解。因此,把节日做为谈话的主题还是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共鸣的。如端午节的谈话,可以从端午节的传说、端午节的风俗习惯、说说我的端午节等开展系列谈话活动,既丰富了幼儿的知识,也增强了幼儿的参与意识。又比如圣诞节主题谈话活动,也可以说说圣诞节的由来,你要把平安果送给谁?为什么?你想收到什么样圣诞礼物?你想怎样过一个有意思的圣诞节?让幼儿学会与人交往,做个有思想有创意的人。每一次节日谈话都可以分成二到三次,节日前一天的预热了解,节日当天的热情参与,节日过后的回忆升华。让孩子在谈话中把节日深深印在脑海里。

(三)自然环境中有话题

如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实物拟人化谈话,柜子的秘密、小椅子的悄悄话、小花的眼泪等等。借助于环境创设中的内容,尽量多地让幼儿谈。无论孩子原有经验怎样,无论他们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谈话,都可以在这个范围里根据个人的感受发表见解,针对谈论主题说自己想说的话,说自己独特的经验。

(四)社会生活中有主题。

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七彩的,多元的,他们渴望认识了解整个世界,因此教师可以把社会生活的大主题、职业、场所、活动做为谈话的主题。如奥运会中的比赛项目和金牌榜;世界杯足球赛的规则和热情;说说你去过的城市是什么样的;父母的职业知多少;看场3D电影的感受;做飞机和做火车的不同之处;你最爱看的电视节目;我知道的广告等等。内容丰富多彩,孩子们也可以畅所欲言,鼓励幼儿多听多看多说,增长见识,竖立自信。

教师在鼓励幼儿积极交谈时也不要求他们一定得使用准确无误的句子,完整连贯的语段,致使孩子感受这种交谈气氛很宽松自由,也就能够无拘无束地谈论开来。由于幼儿好奇心强,想象大胆,因而在他们充满童真与稚气的畅所欲言中,创造性若隐若现,当他们的一些想法稀奇古怪超越客观现实时,当他们的描述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时,特别是当幼儿中出现与老师看法不一致时,教师给予及时肯定,并敏感地捕捉创造思维的“闪光点”,加以科学的引导,使孩子知道教师是非常理解和尊重他的,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和轻松愉快感,这些积极情感反过来又增强了幼儿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进一步激发他们想谈、愿谈、敢谈的兴趣和欲望,并在活动中迸发出更多的能量和创造性,萌发幼儿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集体教学中精心设计——学说会说

想谈、愿谈只是一种意识,如何使意识转变为行动,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谈话活动,还必须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有目的引导,才能实现双向或多向交流。

(一)适宜情境,引出话题。

可以用实物或直观教具创设谈话情境,如“有营养的早餐”活动中出示包子、鸡蛋、粥等食物;也可以用游戏或表演的形式创设谈话情境,如在“我的好朋友”流动中通过游戏《找朋友》来引入。在《指五官》游戏中自然而然的引到“保护五官”的话题中,教师一段精彩的广告表演也能恰如其分的引起幼儿对广告的兴趣。

(二)多种教法,鼓励创造。在谈话活动中,要让幼儿充分地自由讲述内心的真实感受,放手让幼儿围绕话题自由交谈,注意交谈中的个别差异,鼓励每位幼儿积极参与谈话,真正形成双向或多向交流。在谈话活动中,老师还要教会幼儿“创造”之法,使幼儿会创造性地谈。

1、拼凑组合谈话法

新鲜的话题偶尔断档后,孩子就觉得无话可谈,然而借助于孩子较为丰富的词汇,进行无主题的词汇拼凑谈话法却是孩子们极为感兴趣的,“大公鸡、熊猫、小狐狸” 之间的故事作为成人尚可想象,然而“可爱、狡猾、雄壮”这些毫无关联的形容词也能让孩子们谈得津津乐道,在一拼一凑中孩子们谈出了自己的思想,谈出了自己意愿,更谈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

2、想象谈话法

在谈话活动中,有一种比学习语言、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像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是发明的翅膀,是成功的摇蓝。儿童期是想像力最活跃、最丰富的阶段,幼儿的想像力越丰富,对谈话主题的理解就越有创见。谈话就显得越新异,与众不同。因此,正确引导他们在想象基础上大胆创新的构思。如在变《奇特的房子》时,孩子在对房子的种类、用途有一定了解后就开始了富有想象色彩的谈话,有的话:“我要设计一间会飞的房子,只要一按遥控钮,它就会带我们飞到任何我想去的地方。”有的说:“我要设计一间会变大奕小的房子,平时放在我的口袋里,当我想休息时,就拿出来,吹一口气就能变大了。”

3、情境设问谈话法

幼儿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常常因不知所措而大哭或不语。而通过情境设问谈话法让幼儿学会面对问题多思考解决方法的好习惯。在讨论《有陌生人要带你走》时,孩子们有的说不跟他走,有的说赶紧找老师保护自己,有的说给爸爸妈妈打电话,还有的说报警,打110吧„„

4、多角度谈话法

谈话,需通过思维进行,儿童期是思维模式处于逐渐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加强幼儿创新思维训练,引导幼儿从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从定式思维向开放性、独创性思维迈进,充分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掌握全方位、多角度考虑问题的学习方法。教师为幼儿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鼓励幼儿用创造来学会创造,用创造性来激活创造性。例:在谈论《小河变脏了》时,孩子们有的从自己出发,说自己不往河里乱扔垃圾,有的说请工厂的工人叔叔不要把脏水排在小河里,有的说拿个大网来把河里的脏东西捞上来,更有的说请科学家造个机器人来保护小河„„在多向思维中谈出了与众不同的想法,谈出独特的创造性。

5、假设谈话法

幼儿的思维因缺乏生活经验,所以局限性较小,自由想象成分较多,教师就可以依据这一思维特点,向幼儿提供出种种假想情境,让幼儿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的?该怎么办等问题。如告诉孩子们,小田鼠欢欢的妈妈生病了这一现状,让大家猜测她为什么生病了,生病了又该怎么办?有的孩子说是小田鼠不听话把妈妈气病了;有的说是她出去买东西突然下雨了,她没带伞被雨淋病了;有的说得赶快送医院打针,有的说让河马大夫来看一下就没事了„„如此谈话,不但使孩子的思维变得积极、主动,而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逐步得到了提高。

诸如此类灵活多样的创造之法,还有很多,运用时关键在于教师努力地把幼儿的思路从狭窄封闭体系中解放出来,使幼儿敢于独立思考,提出新的假设和构想,进行标新立异的谈话。

三、角色中正确定位——引导支持。

(一)智慧发问,多元讨论 陶行知先生曾写过一首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一问。”教师在组织谈话活动中的角色就是发问者。事实上,能提出问题就其意义来讲,确实不亚于解决问题,因为幼儿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参与学习、掌握学习的状况和水平,同时幼儿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发展和弘扬。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的,开放式的,能引发幼儿思考和讨论的好问题。教学中我们倡导“不耻多问”,明确“能提出问题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能提出引起争论的问题就是好”。

当然也可以让幼儿做为发问者,比如在谈话活动《蛋糕》中,教师建议幼儿去参观蛋糕展览会后就请孩子们自由地向老师提问,有的问:“这么多蛋糕,样子不一样,味道是不是也不一样?”有的问:“这些蛋糕是怎么做出来的?”“还有更奇怪的蛋糕吗?”„„孩子在寻找自己提问的答案中主动地进行了学习,获取了经验。回答可以是多元的,允许幼儿做出多样的回答,尊重幼儿的不同见解,并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讨论,使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隐性示范,间接指导 在谈话活动中,我们变直接示范为间接指导的方式出现,表现在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参加谈话,用平行谈话的方式对幼儿做隐形示范,如在谈《我爱吃的水果》时,教师通过谈论自己的经验,如自己喜欢的水果和喜欢的原因等。这时,教师并不明确地要求幼儿观察教师的示范,而是通过主导活动的方向和进程,向幼儿暗示谈话时组织交流内容的方法,鼓励幼儿在模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三)面向全体,个别指导

根据 “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纲要精神,我们在组织谈话活动时,根据幼儿语言发展水平、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采用了分层指导的教学方法。在幼儿围绕话题自由交谈时,开展以小组为主体的谈话活动,通过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个别指导。不善谈的孩子直接在教师帮助下学习,一般的孩子则对着谈论话题的自言自语地说或冷不丁地去插入同伴的谈话,能说会道的孩子凭借自己的经验及新的谈话思路进行表演性的轮流交谈,部分乐于倾听的孩子就在倾听中学习谈话的秘诀,如此一来,即使得每个幼儿都学有所得,又减少了幼儿个人的羞怯感,增加了谈话者之间的社会性联系,可谓一举多得。

(四)提供机会,说得漂亮

每个人都有表现自我和与人交往的需要,孩子最喜欢通过语言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我们就为幼儿创设各种表达想法和交流信息的机会,提供表现自我的舞台。比如开辟我是小记者栏目,利用每天晨间谈话的时间,请孩子们自由地谈论一些本地区、本省市乃至整个国家的热点新闻,内容包罗万象,信息量大,思路开阔,使幼儿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与创造力,尽情地表现自己的才能,这些反映幼儿近日生活中共同关注点的栏目成了孩子们每天的渴望。为了能充分表现自我,获得同伴的赞同、喝彩,孩子们不断在内容、方法、形式上创新,将自我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耐心倾听,随机调控

在谈话活动中,尊重孩子,注重孩子自主发展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应能随机调控,促进孩子语言逻辑性、切题性的发展。1.把握价值,在探讨中分析引导。

2.适时等待,在生生互动中解决。

3.善意商量,在交流中取得共识。

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 篇7

一、节日童谣的选取

我国比较重视的节日有端午节、春节、重阳节、清明节、劳动节、元旦等,当然,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讲,“六一儿童节”也是比较重要的节日,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属于他们自己的节日。

在幼儿园大班策划节日活动时,首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点,比如大班的学生明显比小班的学生知道得更多,语言表达也较为流畅。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大班学生的特点,针对不同的节日选取不同的歌谣。例如,在春节的时候,幼儿园教师可以为大班的学生选取《团团圆圆过春节》这首童谣;重阳节时,幼儿园教师可以选择《重阳乐》这首童谣;端午节选择《端午了》这首童谣,组织大班学生进行演唱。由于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现象,过于追求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给幼儿布置的课后作业较为繁重,孩子们用来玩乐的课余时间减少。因此,通过节日歌谣的选取,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乐趣,在他们比较累的时候,老师也可以带他们温习学习过的节日歌谣,从而缓解课程压力。

二、组织主题鲜明的节日活动

在节日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要跳出活动策划和开发的传统模式,努力为大班幼儿安排一些较为新颖的主题活动。之前的节日活动一般都是唱歌或者跳舞,形式较为单一,学生感觉不到任何新意。因此,幼儿教师可以组织具有鲜明主题的节日活动,例如在端午节的时候,我们一般会组织学生吃粽子或者鸡蛋、挂香包、看龙船比赛等。幼儿教师可以考虑在大班学生的能力范围内开展相关的活动,如果是组织大班学生看龙船比赛,这比较不现实,因为大班的学生处于被教师照顾的阶段,他们的年龄都比较小,安全不能得到保证,只有在家长都亲自陪同的前提下才可以实现。因此,幼儿教师可以组织较为简单的节日活动,既能帮助学生锻炼自己的能力,还能使他们在节日活动中感受到快乐,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比如,幼儿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端午节的时候学习包粽子,大班的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强,处于被开发的阶段,如果幼儿教师能够加以引导,他们的学习和模仿能力会得到提高。在学习包粽子的过程中,幼儿不仅能感受到快乐,还能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在此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以更进一步给学生讲解做到家务的重要性。除了包粽子,幼儿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彩绘鸡蛋,将煮好的鸡蛋分配给学生,让学生在上面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表达自己的寓意,送给自己喜欢的老师或者同学,帮助学生在此过程中促进感情交流。

三、开展亲子活动

在节日活动开发过程中,幼儿教师们可以组织开展亲子活动,在节日中孩子是需要家长陪伴的,如果家长能参与亲子活动,那么节日的意义变得会更加不一样。在节日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以组织家长和学生们一起进行一些小制作,孩子动手为主,家长适当辅助。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一些有趣的小手工,例如制作纸飞机,捏橡皮泥,进行黑板报的比赛等等,都是一些经典的智力开发项目,通过这些具体的活动,孩子们可锻炼双手的灵活度,从而增强动手能力。但是,如何融入节日氛围呢?幼儿教师可以发掘节日特有的文化符号,比如春节,较有代表性的礼物就是灯笼或者是鞭炮,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灯笼和鞭炮的模型。当然,端午节的时候可以制作小船的模型等,从而体现节日的氛围。每一个节日体验活动,幼儿教师都应该邀请家长共同参与特色民俗活动,如中秋节做月饼,冬至包馄饨等,将民俗元素带进幼儿园,带进班级。除此之外,幼儿会倍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从而了解到劳动的意义,这对于他们的人生成长也具有促进作用。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能感受到家长的陪伴和关爱,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隔阂也就自然而然地消除了。

综上所述,幼儿园大班节日活动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引导孩子们参与、创作,体验我国传统节日活动的快乐,同时提高他们的学习乐趣和操作能力,为他们的成长增色添彩。

参考文献

[1]严於.节日趣味童谣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开发与实践[J].新丝路(下旬),2016(7):128.

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 篇8

关键词 家园互动 创新方式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0126-02

幼儿园旨在为孩子提供丰富适宜的生活、学习环境,构建起平等、和谐的家园关系,让每一个家长感受到孩子在幼儿园的幸福与快乐。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以“幸福教育”理念为依据,摆正教师在幼儿园与家庭互动中的正确角色定位,正确认识家长工作的目的和任务,确定新的工作思路,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园互动活动,实现有效的家园互动。

一、分析家长特点,选择适宜沟通方式

现在幼儿园中,“80后”已成为家长的主要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又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别,一类是有着很强的法律意识,并对早期教育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另一类是完全将孩子托付给祖辈养育。第一类“80后”父母对待子女的教育理念非常超前,大多崇尚幼儿自由与个性的发展;第二类父母因为无暇顾及孩子,对于孩子只是提供物质上的照顾,忽略了精神上的关注。作为教师要认真分析班级内家长群体的特点,因人而宜,选择不同的方式方法开展家园沟通。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填写家长问卷。其中内容涉及:家庭教育方式、家长工作及爱好、家长与孩子的亲子时间做哪些事情、家长喜欢的家访方式等等,使教师对家长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有针对性的开展家访。在家访过程中,更全面的了解幼儿特点。

3.开展小型家长会。根据家长家庭教育方法的不同,将家长分组召开小型家长会,通过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实际困难。

4.关注祖辈家长群体。找准切入点,主动与祖辈们做好沟通。首先要肯定他们的付出,引导他们在思想上与老师达成共识;还可以有选择的邀请祖辈们参与到幼儿园的活动中。

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本着主动、真诚、热情的原则,更新观念、转换角色,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策略,促使幼儿园与家庭更有效的互动,共同努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主题课程,实现有效互动

1.引领家长参与到幼儿园课程中

幼儿园可挖掘并开展系列的主题活动。在学期初的家长会上,我们将一学期的主题内容告诉家长,使家长了解活动的目标和过程,达成教育一致性,愿意并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例如:在《新郑大枣》《少林寺》《美丽的郑东新区》主题活动中,请家长利用周末带着孩子们到新郑、少林寺、郑东新区游玩,亲身感受本土文化与特色,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家长积极参与到主题课程中后,孩子们对活动的热情更加高涨,当孩子们遇到问题或困难时,他们便会在家长的帮助下主动地查询资料,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而家长通过参与主题活动,也了解到了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从主题教育活动中深深体会到了家园合作的魅力所在。

2.家长开放日中变被动为主动

邀请家长来到幼儿园参与孩子们的半日活动。本学期我们对家长开放日活动进行了调整,首先是通知内容的改变,以往老师只提前通知家长具体开放时间,现在开放日的海报内容中除了具体时间外,还有具体活动内容,使家长对活动有一个提前的预知,知道要来看什么,怎么看。其次在活动的设计上,让家长作为观察者、参与者和评价者的多重角色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家长在活动的参与中亲身体验孩子们的欢乐与健康发展。

开放日结束后还注重收集家长对活动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汇总梳理,及时通过宣传橱窗公布反馈。经多次实践,我们发现这种形式更容易使家长走进幼儿园,并能积极为幼儿园提供有效的建议。

3.探索家长亲职教育

邀请家长真正的走入幼儿园,开展“家长进课堂”班级主题活动,这样的活动深受家长的欢迎。

活动前的宣传发动期间,广大家长们踊跃报名,由班级教师和家长沟通协商来园时间。家长们分别拥有各自工作岗位相关的工作经验,又独具自身的教育优势,他们根据自己的职业或兴趣爱好,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做了精心的准备,定期带领孩子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孩子们在家长们精心准备的活动中,收获颇丰。

通过课程中的师幼互动、教师与家长的互动、幼儿园与家庭的互动,鼓励家长和家庭更多地介入教师教学和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来,在课程的互动中实现幼儿、家长、教师对儿童成长的深情认同,促进了幼儿、教师与家长共成长,实现了家园互动的有效性。

三、创新沟通方式,优化沟通效果

1.开设班级博客。通过开设班级博客,让家长对幼儿园活动有全方面了解。家长们在看后还会及时的反馈和留言,在博客中留下家园互动的痕迹。

2.建立QQ群、微信群。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让家长与教师保持零距离沟通。

3.定期约谈。教师组织自愿参与约谈的家长围绕孩子的最新兴趣动向、分析孩子的交往弱项和需求、班级活动的建议等进行讨论。我们还总结出了“五必约”原则,即近期身体情绪有异常变化的幼儿必约、长期没有来园的幼儿必约、单亲家庭必约、长期跟随祖辈生活的幼儿必约、性格偏执或行为异常幼儿必约。

4.爱心便条。这个方法适用于小班刚入园的孩子,老师使用“爱心便条”,将孩子们在园的情况写成简短的话语,在离园时发给每一位家长,让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抚平焦虑的情绪。

通过工作中不断改进和修正家园互动的内容和沟通方法,构建起了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的新型家园关系,家长能够更加主动参与到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之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家园携手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本文是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成果(课题编号:【2015】-JKGHYB-0186)]

上一篇:金融学专业考研科目下一篇:蛋鸡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