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标准农田意义(精选8篇)
众所周知,粮食安全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重大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及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又制约粮食生产,因此保障粮食安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拥有充足的耕地资源,而高标准农田是耕地的精华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国家农业部提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集合现代管理理念、良好配套基础设施、高级农业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的高生产能力的系统工程。国家通过政策拉动、资金投入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但达到怎样的标准是高标准农田,如何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研究重点。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从根本上提高粮食生产保障水平的重大前举措。各地在政策配套、资金保障、体制运行上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推进,已然产生了一批丰硕的成果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就农业综合开发而言,1988年以来,我们一直在着力进行中低产田改造的相关工作,面对建设背景、内在规律、运行机制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在思想观念、建设模式、推进机制上均未完全作出适应性调整,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应释放出的潜能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对此,我们应保持高度的警醒,及早作出谋划,制定出适应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在规律的方案和模式并加以推进,才能确保其建设过程的科学和顺畅,也才能防止在造势上轰轰烈烈,在实际成效上却与中低产田改造并无二致的局面出现。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同于中、低产田改造,而是在中、低产田改造基础上进行的。模式是技术和经济的有机结合,是针对当地发展存在的缺陷而寻求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在农业发展中,模式一般包括经营模式、种植模式和工程模式,建设模式则是以当地实际情况确定的工程模式与种植模式的结合,适合于当地农业发展。
二、XX省高标准农田发展浅析
高标准农田建设在XX省内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以下对XX省高标准农田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要科学把握高标准农田的内涵
当前,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有一种倾向值得我们高度关注,那就是认为所谓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单位投资额度高一点。这种认识,是对高标准农田内涵的严重误读。
高标准农田的内涵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点: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境及土地、气候等基本条件(体现基础性);能切实保障粮食生产的持续、安全(体现安全性或抗风险性);具备很高的符合市场需求的粮食生产能力(体现产出能力);拥有素质较高、呈现链状分布的耕作、管理、经营者(体现经营能力);整体农业状态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初具雏形(体现与农业经济整体的和谐度)。
二要明确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内容与要求
目前,高产农田建设潜力主要来源于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两个方面。通过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通过采取技术、工程、经济和行政措施,对粮食主产区内农田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完善排灌体系,改善农田生产条件,提高农田旱涝保收率和增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成设施配套、能排能灌、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优质农田。
从各地高产稳产农田建设规划可知,目前高产农田建设主要基于对土地整理,集中在田块整理、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和农田生态工程建设等方面,对工程方面的标准与要求也较细致,但在高产稳产农田土壤肥力建设方面明显不足。从高产稳产农田的内涵看,维持农田系统生产力健康发展的核心是保持土壤肥力,而现行土地整理中的土地平整,道路、沟渠与其他工程只是农田质量提高的配套设施,是外在的影响因素。随着土地整理的全面深化,在一般整理工程基础上实施必要的土壤改良措施应是今后土地整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产稳产农田建设的内在要求。
三要建立促进农户保护与养护耕地的激励机制
耕地是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保护耕地是国家、地方政府和农户共同的责任。而农户作为耕地的直接使用者,在耕地保护特别是耕地质量保护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因此,农户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和责任性将在很多程度上影响着高质量农田的持久性,但在实际中忽视的也恰恰是这些最重要的主体。农民对耕地投入不足,耕地地力下降较为严重。因此,为了改变我国农业利益低下的现状,需建立农民种粮基本收益保障制度。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与规范耕地保护方面的立法,这样才能通过提高农户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来提高农田质量与提高粮食生产力。此外,耕地作为一种公共资源,需要对种植耕地的农区和农民给予相应的社会和生态效益补偿,特别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激励农户用地养地。
四要充分理清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脉络
1 困境
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持续推进建设新农村的进程, 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举措, 早已被列入国家议事日程之中。十七届五中全会、“十二五”规划以及诸多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出了明确要求。然而, 目前我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还面临着一系列困境, 从江苏省扬州市农田建设现状来看,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1 建设投资标准有待进一步改进
目前, 扬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开发中关于农田配套设施投资的标准比较低, 无法完全满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基本要求。如今, 扬州农田建设实行的是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执行标准, 但这个标准只适用于中低产农田改造标准, 如果按照现行投资标准进行农田改造与建设, 势必会形成所谓的“辐射区”与“核心区”, 辐射区的水利工程严重配套不足, 进而导致该区农民收益不均, 引发其不满情绪。
1.2 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度不一致
近年来, 扬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一直将重心放在农田基本建设方面, 对交通设施建设、农村环境整治和村庄整体规划等没有予以应有重视。在一些项目区, 常能看到农田配有建设标准比较高的混凝土质田间道, 但连接田间道的村庄道路却路面不平、泥泞不堪、损坏严重。也经常能看到村庄间杂草丛生、垃圾乱倒等环境不良现象。这与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口号明显不符, 不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时间一久, 势必会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造成不良影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想获得实效, 必须要与农村公路、危房改造、环境改造等农村整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1.3 公众参与机制亟待完善
农民是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耕种主体, 他们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最有发言权。而建立完善、成熟的公众参与机制是促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满足农民生产需求、吻合当地耕种实际情况的重要保障。农民享有充分的话语权、知情权和选择权, 他们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 促使相关部门编制出符合当地情况的建设规划设计。然而, 目前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尚未真正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立项论证在很多情况上并未充分征求农民的意见, 导致规划设计属于“闭门造车”, 并不完全符合当地的生产实际情况, 比如灌排系统难以与周边的田间道路、水系有机融为一体, 进而影响建设进程。
2 建议
针对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 应在国家大政策的背景下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2.1 整合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资金, 促使项目得到保障
要想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进程有序运行, 必须整合项目资金, 严格按照规划区域产业进行合理投入, 这是重点, 也是难点。由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属于政府行为, 所以, 市、县各部门应按照“统筹规划、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凝聚力量”的建设要求, 加大建设资金的配套力度, 确保各项资金能够及时到位。
同时,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 借助“三资”的力量支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形成合力促进建设进程的有序推进。
此外, 要围绕丘陵、安大线等区域突出生态有机农业、优质粮油、花卉苗木、高效蔬菜及经济林果等产业板块, 合理配置项目安排, 通过连片开发、集中投入的做法, 建设大规模的高产稳农田和高效产业园区, 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特色。
2.2 构建协调统一的建设机制, 与建设新农村步调一致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可能单靠单个部门就能完成, 所以要求扬州各部门协调统一, 统筹规划, 在资金方面做到建成一片、见效一片, 并在此过程中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首先, 要加大田间配套设施建设力度, 在农田整治、田间道路、灌溉排水系统、林网配套和居民点整理方面苦下功夫。这是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的核心, 要由国土、水利和农发办等部门密切合作, 共同开展。其次, 大力提升农业技术措施, 包括农业机械推广、测土配方、防病虫害及培育优良品种等, 力争在3~5 a内显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效果, 由农业部门承担此项工作。再次, 做好后期管护工作, 将新修建的井、坝、桥、路等基础工程设施移交给村组等农村基层组织, 号召村民的力量维护保养这些设施, 运用它们提高生产质量和生活质量。
2.3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合法权益
健全、成熟的公众参与机制能够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合法权益, 确保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符合当地农民的生产需求和当地实际情况。首先, 相关部门要加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宣传力度, 将这项工程的内容与意义告知广大农民群体, 使他们了解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与自身利益的关联性, 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 征求农民的意见, 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选址、规划设计、现场勘查, 到新增耕地的培育耕耘,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各个环节, 都要深入农民群体中进行调查, 提高农民参与的整体效果。再次, 构建科学合理的矛盾协调机制。由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在农田基础设施布局、调整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方面可能会遇到种种矛盾与冲突, 所以, 必须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矛盾协调机制, 充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促进他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毫无疑问,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一件“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 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涉及诸多细节, 它不是单独的项目区建设, 不是一个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孤立领域, 而是要融进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的整体发展中, 召集各方面力量, 方能见到明显的建设成效, 从根本上保障农民切身利益的真正实现。
摘要:作为土地整治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基本农田土地整理与保护的提升与延伸, 对于强化耕地资源保护, 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国家关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 (试行) 》的颁布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 直接折射出国家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高度重视。由此, 根据已有工作经验, 结合江苏省扬州市的农田建设现状, 研究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几点建议, 希望能为我国加强土地安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献出绵薄之力。
摘 要 作为土地整治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基本农田土地整理与保护的提升与延伸,对于强化耕地资源保护,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国家关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的颁布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直接折射出国家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高度重视。由此,根据已有工作经验,结合江苏省扬州市的农田建设现状,研究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几点建议,希望能为我国加强土地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献出绵薄之力。
关键词 基本农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整治;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F323.211 文献标志码:C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4-0-02
众所周知,我国面临着人均耕地面积少、耕地质量整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如今,我国现有耕地中约有2/3属于中低农田。在当前形势背景下,将这些农田建设成高标准基本农田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我国要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这对于保证“十二五”期间粮食总量稳步增长,夯实我国农业基础,提高农村抗灾减灾能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同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立足江苏省扬州市农田建设的现状,以如何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主题展开研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困境
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持续推进建设新农村的进程,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举措,早已被列入国家议事日程之中。十七届五中全会、“十二五”规划以及诸多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出了明确要求。然而,目前我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还面临着一系列困境,从江苏省扬州市农田建设现状来看,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1 建设投资标准有待进一步改进
目前,扬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开发中关于农田配套设施投资的标准比较低,无法完全满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基本要求。如今,扬州农田建设实行的是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执行标准,但这个标准只适用于中低产农田改造标准,如果按照现行投资标准进行农田改造与建设,势必会形成所谓的“辐射区”与“核心区”,辐射区的水利工程严重配套不足,进而导致该区农民收益不均,引发其不满情绪。
1.2 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度不一致
近年来,扬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一直将重心放在农田基本建设方面,对交通设施建设、农村环境整治和村庄整体规划等没有予以应有重视。在一些项目区,常能看到农田配有建设标准比较高的混凝土质田间道,但连接田间道的村庄道路却路面不平、泥泞不堪、损坏严重。也经常能看到村庄间杂草丛生、垃圾乱倒等环境不良现象。这与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口号明显不符,不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时间一久,势必会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造成不良影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想获得实效,必须要与农村公路、危房改造、环境改造等农村整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1.3 公众参与机制亟待完善
农民是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耕种主体,他们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最有发言权。而建立完善、成熟的公众参与机制是促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满足农民生产需求、吻合当地耕种实际情况的重要保障。农民享有充分的话语权、知情权和选择权,他们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促使相关部门编制出符合当地情况的建设规划设计。然而,目前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尚未真正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立项论证在很多情况上并未充分征求农民的意见,导致规划设计属于“闭门造车”,并不完全符合当地的生产实际情况,比如灌排系统难以与周边的田间道路、水系有机融为一体,进而影响建设进程。
2 建议
针对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应在国家大政策的背景下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2.1 整合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资金,促使项目得到保障
要想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进程有序运行,必须整合项目资金,严格按照规划区域产业进行合理投入,这是重点,也是难点。由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属于政府行为,所以,市、县各部门应按照“统筹规划、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凝聚力量”的建设要求,加大建设资金的配套力度,确保各项资金能够及时到位。
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借助“三资”的力量支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形成合力促进建设进程的有序推进。
此外,要围绕丘陵、安大线等区域突出生态有机农业、优质粮油、花卉苗木、高效蔬菜及经济林果等产业板块,合理配置项目安排,通过连片开发、集中投入的做法,建设大规模的高产稳农田和高效产业园区,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特色。
2.2 构建协调统一的建设机制,与建设新农村步调一致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单靠单个部门就能完成,所以要求扬州各部门协调统一,统筹规划,在资金方面做到建成一片、见效一片,并在此过程中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首先,要加大田间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在农田整治、田间道路、灌溉排水系统、林网配套和居民点整理方面苦下功夫。这是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的核心,要由国土、水利和农发办等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开展。其次,大力提升农业技术措施,包括农业机械推广、测土配方、防病虫害及培育优良品种等,力争在3~5 a内显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效果,由农业部门承担此项工作。再次,做好后期管护工作,将新修建的井、坝、桥、路等基础工程设施移交给村组等农村基层组织,号召村民的力量维护保养这些设施,运用它们提高生产质量和生活质量。
2.3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合法权益
健全、成熟的公众参与机制能够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合法权益,确保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符合当地农民的生产需求和当地实际情况。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宣传力度,将这项工程的内容与意义告知广大农民群体,使他们了解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与自身利益的关联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征求农民的意见,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选址、规划设计、现场勘查,到新增耕地的培育耕耘,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各个环节,都要深入农民群体中进行调查,提高农民参与的整体效果。再次,构建科学合理的矛盾协调机制。由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在农田基础设施布局、调整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方面可能会遇到种种矛盾与冲突,所以,必须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矛盾协调机制,充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他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毫无疑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涉及诸多细节,它不是单独的项目区建设,不是一个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孤立领域,而是要融进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的整体发展中,召集各方面力量,方能见到明显的建设成效,从根本上保障农民切身利益的真正实现。
**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0一一年三月
目录
一、项目区基本情况„„„„„„„„„„„„„„„„1
二、项目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
(一)开发的必要性„„„„„„„„„„„„„„„„2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4
三、项目区基本条件„„„„„„„„„„„„„„„„4
(一)项目区水文气象„„„„„„„„„„„„„„„4
(二)项目区地质及农田水利现状„„„„„„„„„„„5
四、建设范围、规划及主要治理措施„„„„„„„„„„6
(一)项目范围„„„„„„„„„„„„„„„„„„6
(二)项目建设规模„„„„„„„„„„„„„„„„6
(三)项目建设主要治理措施„„„„„„„„„„„„„7
五、投资估算及来源„„„„„„„„„„„„„„„„8
(一)投资估算„„„„„„„„„„„„„„„„8
(二)资金来源„„„„„„„„„„„„„„„„9
六、效益预测„„„„„„„„„„„„„„„„9
(一)经济效益„„„„„„„„„„„„„„„„9
(二)社会效益„„„„„„„„„„„„„„„„10
(三)生态效益„„„„„„„„„„„„„„„„11
七、结论„„„„„„„„„„„„„„„„12
**乡**高标准农田建设
项目建议书
一、项目区基本情况
**县位于****地区中部,界于N45º00ˊ-48º10ˊ,E87º00ˊ-89º04ˊ。全县南北长350公里,东西宽25至150公里,总面积36543.9平方公里。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农业大县。
**乡位于县境中北部**县城西3公里处,下设18个行政村,其中12个农业村,6个牧业村。据2008年底统计,全乡总人口13140人,共2716户(包括非农业户),哈萨克族占总人口的45%;耕地总面积7.5万亩,牲畜最高饲养量22.6万头(只),年末牲畜存栏18185头(只),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308元。
**乡相邻省道318线。乌伦古河是乡境主要灌溉水源,境内有乌伦古河、额尔齐斯河两大河流,水资源丰富。该乡土地肥活,水草丰美,东北西与蒙古国接壤,是一个以哈萨克为主、多民族聚居的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民族边境乡。由于自治条件和历史原因,**乡长期以来地下水排泄方式及灌排渠系不配套,造成土地盐碱化严重,目前有中高标准农田建设3.8万亩(含弃耕地),迫切需要改造。
**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内现有牧民160户,878人,全村劳动力为293人,哈族(主体民族)占99%。其中贫困人口46 3
胡195人,总耕地面积18000亩,项目区距乡政府驻地以北16公里,项目区东面以阔克阿尕什乡为界,南面以乌伦古河为界,系**乌伦古河灌区。该区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土地面积广阔,地理条件优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该项目区土质肥活,水源充足,农作物连年丰收。目前,由于该片区位于乌河下游,引水渠渗漏严重,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运行时间较长,设施已老化,致使耕地次生盐碱化日益严重,而且有部分耕地已弃耕。
**县委政府结合实际,根据项目区的条件理出了针对该项目区实施的节水实施方案,计划于2014年实施该项工程建设,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1万亩。
二、项目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开发的必要性
1、该项目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需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提高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逐步建立新型城镇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构想,也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主要内容之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牧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传统的灌溉方式使本来就高的地下水位更高,而又无处排水,致使土地下潮,再加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配套,耕作粗放,管理不善,致使耕地盐碱化严重,造成农作物低产,草场严重退化,草的质量数量均很低,草场载畜量不断下降,已不能满足畜牧业发 4
展的需要,严重制约了农牧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影响了乡、村经济建设的发展,阻碍了农牧民增收的步伐。
2、该项目是农牧民增收的有力保障,**乡农牧用地主要分布在乌伦古河河谷和乌河间平原,为供水冲积倾斜平原,其基底下伏不透水第三纪地层,土地盐碱化严重,加之地下水位的上升,造成土地盐渍化,渠系设施年久失修。灌区内绝大多数村民耕地少,人均占有耕地不足5.2亩,种植方式落后,粗耕简播,高投低产,造成收入低下,发展落后。灌排渠系配套后,经过1-2年的运行,将彻底改变项目区土地碱渍化状况,提高种植产量,增加农牧民收入,加快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3、该项目是发展畜牧业、调整经济结构、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大大提高牧区防灾、抗灾能力,改变以往传统畜牧业“夏肥、秋壮、冬瘦、春乏(死)”的恶性循环,改变正如牧民所说“大灾大损失,小灾小损失,无灾也损失,年年有损失”致使牧民生活水平仍很低的现状。因此,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总产,同时建成一个稳固高产高效的饲草料基地,对大大提高防灾保畜能力,做大、做强畜牧业,从传统型逐步向效益型和现代型畜牧业转变,恢复植被,彻底改变牧区落后面貌,使牧民尽快脱贫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长远意义。
4、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让农牧民增加收入、安心定居,是巩固边疆、促进社会安定的要求。项目区以哈萨克牧民为主,有 5
了充足的饲草料做保证,有了种植业收入的提高,有了牧民定居的保障,从而改变以往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解放出来,提高生产生活水平和收入,也必将促进全乡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该村最大的优势是地处布伦托海平原区,土地平整、土层较厚、耕性良好、靠近318省道交通便利。
2、该村距乡政府和县城较近,便于发展二、三产业,进而搞活流通,拓宽增收渠道。项目实施后将给当地农牧民带来丰厚效益。
3、目前土地生产率很低,高投入低收入,生产潜力还未挖掘出来,只要适当投入,改良土壤条件,进行节水灌溉,经济和社会效益将十分可观。
4、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广大农牧民有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积极性很高,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得到项目支持后,项目实施将会得到当地农牧民的极大支持。
三、项目区基本条件
(一)项目区水文气象
本项目区属于大陆性温带寒冷区气候,特点为春旱多风,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冬季严寒,年气温平均为3.4℃,农作物生长季节月平均气温在11℃以上,最大可达22.3℃。全年极端最低气温为-42.7℃。年平均降水为112.7mm。作物生长季节4-9月,各月蒸发量为182.2mm-339.9mm。本项目区日照时数为2889.9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5%。全年总光辐射量平均达131千卡/cm。积温是评价一个地区热量条件的重要指标,≥10℃的积温**为2890.3℃。本项目区属平原地带,无霜期平均为149天,终霜和初霜出现最早和最晚年份可相差一个月,年际变化可达30-40天。本项目区年平均大风天数为33-55天,多发生于4-5月,风向以西北风为主,最大风速34m/s。寒潮各月平均为0.4-1.1次,最多1-3次,多发生于冬季。项目区是种植玉米、打瓜、油葵、苜蓿等作物的良好区域。
(二)项目区地质及农田水利现状
1、地形、地貌及土壤
**乡**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地形特征:项目区地处布伦托海平原,地形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地势比较平坦。内局部沙丘固定,地形无大的变化,全区呈四边形,本项目区规划改造的10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壤质地为沙壤至中壤。据实地调查采样分析,土层较厚,厚度在0.4-0.9米之间,耕地优良,肥力较高,有机质含量大于4% 的占24.5%,2-3%的占23.7%,1-2%的占28.5%,小于1%的占19.3%。含氮0.04-0.196%,碱解36-108ppm,速效磷3-4ppm,速效钾152-541ppm,土壤呈中性,PH值大于等于7。
2、水资源及排水出路
本灌区地表水源丰富,属中线干渠灌区用水,中线干渠年径流量1.8亿/m,**年用水量0.24亿/m,水质较好,宜于饮用和灌溉,地下水资源丰富。项目区临近阿克达拉水库,属**灌区,年来水量2.0亿m。该项目区进水水量3 m/秒,计划灌溉面积1万亩,可以满足项目区的供水要求。
四、建设范围、规划及主要治理措施
(一)项目范围
项目区距**县驻地以北10公里,项目区东面以北屯镇为界,南接318省道,西邻**县城,北邻乌伦古湖,系**中线干渠灌区。
(二)项目建设规模
项目实施高效节水10000亩,建设期为一年。
(三)项目建设主要治理措施
项目区建设遵循灌排配套,条田、林网、道路规范的标准实施改造,保持原有渠系的走势,局部改造并完善农水配套体系,使项目区耕地形成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资金。项目实施后,可改造高标准农田10000亩,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并把改造后的土地重新交给广大牧民,推动农业、畜牧业的整体发展,进而推动全乡及该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1、水利措施
管网埋设50.22公里,渠系防渗长16公里,水工建筑物16
3338
座,输变电线路10公里。
2、农业措施
(1)实行深翻、秋翻带肥下地等多项措施,保持土壤肥力,合理施肥,多施发酵好的农家肥,适量使用化肥。
(2)完善田间道路修建,修建标准按照田间道路要求,宽8米,高0.5米,长13公里。
3、林业措施
营造农田防风林,分别在斗、农田级渠系上配植防风林,主林带宽6米,次林带宽3米,共营造防风林700亩。
4、科技推广和培训
(1)根据县内外市场需求,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2)引进先进实用的农业科学技术,先示范后推广,如打瓜、玉米的地膜栽培技术。大力推广青黄贮技术,提高科技饲养水平。
(3)做好对农牧民的科技培训,每年充分利用科技之夏、科技之冬等活动每年培训农牧民450人(次)。
五、投资估算及来源
(一)投资估算
1、水利措施
(1)管网全长50.22公里,需资金582.9万元.(2)渠系防渗长16公里,需资金185.3万元。(3)水工建筑物16座,需资金64.8万元。
(4)输变电线路10公里,需资金160万元。以上合计投资993万元。
2、农业措施
改良土壤,新技术推广,完善田间道路25公里,需资金137.5万元。
3、林业措施
营造农田防护林700亩,需资金58.5万元。
4、技术推广及培训
(1)引进先进实用的农业科学技术,进行示范推广3500亩,需资金51万元。
(2)进行农牧民科技培训450人(次),需资金12万元。以上两项合计需资金63万元。
5、项目管理费
(1)项目管理费需资金26万元。(2)项目管护费需资金12万元。以上两项合计需资金38万元。
6、投工投劳
项目区受益群众的积极性很高,在农田渠系防渗、林网配置、管网埋设方面预计投工投劳0.86万个工日。
(二)资金来源
该项目总投资为129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资金860万 10
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344万元,自筹资金86万元。
六、效益预测
(一)经济效益
项目区建成后,除少量种植优质紫花苜蓿、油料外,全部用于种植打瓜和优质玉米。建成的优质作物基地,将为加快**乡农业大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项目区内具体效益分析如下:
种植小麦3500亩,改造后的高标准农田每亩可增产80公斤,总产量可增加280吨,按市场价2.4元计算,可增加产值67.2万元,新增利润40.3万元。
种植油料2000亩,改造后的高标准农田每亩可增产40公斤,总产量可增加80吨,按市场价4元计算,可增加产值32万元,新增利润19.2万元。
种植苜蓿2000亩,改造后的高标准农田每亩可增产100公斤,总产量可增加80吨,按市场价元1.3计算,可增加产值26万元,新增利润15.6万元。
综合以上效益分析,**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后,每年可新增种植业总产值125.2万元,新增利润75.12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二)社会效益
**村项目区的合理改造,将使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了彻底的改善,农牧民人均增收显著,地方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对于做大 11
农业产业化,巩固和完善农村承包经营体制,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都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
(三)生态效益
**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建设,对改善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意义,防护林的建设使灌区林业覆盖率达10%以上,加上牧草和种植业面积,全灌区的绿色覆盖率可达20%,对防风治沙改善气温环境也有很大帮助。有效地控制了灌区的水土流失问题,逐步减少土地盐碱化危害,项目区内形成绿树成荫,水土平衡的绿洲生态环境。
七、结论
《规范》明确指出,高标准基本农田即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的原有基本农田和经整治后划入的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则是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
《规范》要求,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要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规范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坚持规划引导,统筹安排,规模整治,优先在基本农田范围内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整治,采取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措施;坚持数量、质量、生态并重;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鼓励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工程建设;以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为引导,聚合相关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目标包括五方面:一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益;二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比重;三是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完善田间基础设施,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五是建立保护和补偿机制,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持续利用。
会上,评审专家们听取了项目设计单位对项目设计背景、编制依据、区域概况、规划设计和预算情况的汇报。专家们认真审查了项目文本,并从各部门要求和工作实际出发,对规划设计进行了详细咨询,认真审查了项目规划设计资料。专家组认为,项目规划设计较为科学合理,工程措施切实可行,项目建设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原则同意14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初步设计与预算通过评审。专家们同时就文本规范性及部分单体工程设计等方面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要求规划设计要严格执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深入现场,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实地了解项目区需要改善的基础设施等配套工程情况。高标准设计、高标准建设,确保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
据了解,利辛县程家集镇、大李集镇、孙集镇等14个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总建设规模9788.71(公顷),新增耕地面积 110多(公顷),计划总投资7341.53万元。
市、县国土资源局有关人员和相关乡镇的负责人和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村干部参加了评审会
2011~2012年, 邵阳县投入农综开发资金3 112万元, 按照”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通畅”的要求, 在下花桥镇徐家、五里等10个村新修机耕路24.94km, 建设1466.7hm2“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的高标准示范农田, 促进农业生产实现机耕、机播、机插、机收等机械化作业,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能。
5年来, 邵阳县在高标准农田渠道旁、田野上, 建成一条条崭新的机耕道共计53.19km, 打造成机械化耕耘“引擎”, 提升农机装备、作业、科技、服务水平, 成为现代化建设耕作“大舞台”;拉动农民投入农机购置资金0.6亿元, 带动受益农户和农机服务组织6 000余户, 完成高标准农田机耕面积4 666.7hm2, 机收面积4 533.3hm2, 水稻生产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85%,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近年来, 每当生产农忙季节, 在邵县下花桥镇徐家、五里高标准农田里, 成为插秧机、耕田机、拖拉机等机械化表演的“大舞台”。来自邵阳种粮大户的吴亚秀指挥插秧机手在他流转的64hm2农田移栽秧苗时说:“他从邵阳到这里承租农田种田, 看中的是田成方、机能耕的高标准农田”。
2“望天田”成了“高产田”
诸甲亭乡是全县最偏远干旱乡镇, 因无资金维护水利设施, 长期处于干旱的状态, 渠道塌方、渗漏严重等问题突出, 水稻成了靠天灌溉的“望天田”。现在, “村里的塘坝、沟渠整修后, 干旱有水灌, 大雨不担心, 出行路好走, 面貌大变样。”种粮大户邓文莲就是看中建成的高标准农田, 才决意租赁流转86.7hm2农田种植水稻的。
2013年, 该县投资2 128万元在诸甲亭乡龙井、长铺、中山项目村新修拦河坝1座、扩建加固小型水库11座、新建衬砌渠道43.9km、新修机耕路11.7km等主要基础设施工程, 建设933.3hm2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如今, 在诸甲亭乡高标准农田项目区, 一方方库塘宛若明镜, 一条条沟渠绕着田野, 940hm2“望天田”成了“高产田”。
5年来, 该县农开办投入土地治理项目资金7 283万元在下花桥镇、诸甲亭乡、五锋铺镇等6个项目区新修或维修山塘48座、拦河坝10座, 精心设计、细心建设直如线、弯如月的水渠干渠、支渠共计200.16km;使4 260hm2“望天田”成为“渠成网、旱能灌、涝能排”高标准农田,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 种粮大户的“洼地”
6 月2日, 在五锋铺镇板桥高标准农田项目区, 来自黑龙江省种粮大户常双正忙碌地给早稻秧施肥。前几年, 他是从黑龙江来到邵阳县五锋铺镇开收割机、耕田机、插秧机等农用机, 帮助农户机耕、机插、机收服务, 一年下来挣些劳务费用3万余元。
2014~2015年, 邵阳县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 881万元, 在五丰铺镇、长阳铺镇等建成1 860hm2“排灌沟渠网格化、生产道路田间化、农田作业机械化”高标准示范农田后, 有效地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去年底, 常双看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有利于机耕化作业后, 承租40hm2高标准农田进行水稻种植, 正式在高标准农田“落户安家”, 开展机耕、机播和机收等机械化生产, 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今年初, 在常双的带领下, 县内外种粮大户纷纷“落户”五锋铺镇高标准示范农田项目区, 有40户种粮大户分别种植水稻2hm2以上, 其中有16户分别种植水稻13.3hm2以上, 黑龙江省常双、长沙市唐智慧等三户外县种粮大户分别种植水稻33.3hm2以上;带动全镇种植水稻2 866.7hm2, 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目前, 该县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催生了120余户本地种粮大户, 流转农田1 000hm2;引来外地62户种粮大户“落户”项目区, 流转耕地533.3hm2, 规模化种植水稻;项目区新增双季稻种植面积2200hm2, 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 236万kg, 农民纯收入增加400余万元, 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4文明环境“大变脸”
邵阳县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同时, 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该县通过科技培训、科技示范、专家答疑和发放资料等多种方式培训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促进了乡风文明。在高标准不田项目区, 该县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资金260万元, 采取以村为主开展集中培训种植、养殖业, 共科技培训1 500人次;入村入户发放烟叶种植、油茶翻耕低改、优质稻种植、生猪饲养等宣传资料5 000余份, 提高农民种、养技术。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建设模式;河北省卢龙县
中图分类号: F323.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6-0310-03
收稿日期:2013-12-10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计划(编号:11237109D);河北农业大学非生命学科与新兴学科科研发展基金(编号:Fs20090201)。
作者简介:郭凤玉(1980—),女,河北唐山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土地经济、房地产经济教学与研究。E-mail:xyzz0312@126.com。以河北省卢龙县为例,研究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条件评价方法,并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进行合理模式选择,旨在为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1研究区概况
卢龙县位于118°45′54″~119°08′06″E,39°43′00″~40°08′42″N之间,东西宽28 km、南北长47 km,地处河北省东部,秦皇岛市西部,东与抚宁县相连,北部以长城与青龙满族自治县分界,西部分别与迁安市、滦县隔青龙河、滦河相望,南部接壤昌黎县。县城地处卢龙县域中西部,距离秦皇岛市区82 km,向西距首都北京225 km,西南距离天津市165 km,地理位置显著。卢龙县南部为山麓平原区,中部为丘陵区,北部为低山区。丘陵区面积最大,占全县总面积的71.63%;低山区面积最小,占全县总面积的10.43%;山麓平原区占全县总面积的17.94%。
1.2数据来源
2011年卢龙縣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卢龙县DEM高程数据、卢龙县地形图、《卢龙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相关图件、卢龙县土壤图、农用地分等及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等。
2建设布局规划方法
2.1评价单元的确定
评价单元是评价对象的最小单元,单元内部地形地貌、土壤和气候等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应相对均一。土地整治在实践中一般是在县域范围内开展基层规划的编制,以乡镇为单位进行组织,以行政村为具体实施单位。本研究以行政村为基本评价单元,对自然条件或土地利用差异较大的行政村,可通过叠加相应的图层来划分成若干个均质评价单元,对以图斑为单元提取的指标信息采用加权平均法汇总至评价单元。
2.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安排
2.2.1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出了5 个方面的建设目标,同时对建设条件、建设区域、禁止建设区域做出了明确规定。基于以上分析,从卢龙县属丘陵地区,耕地质量相对较差,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的情况出发,本研究从自然禀赋、基础设施与工程施工条件、立地条件3个方面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熵权法确定权重,运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求解,得到时序上的安排[1-2]
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高标准基本自然禀赋条件B1土地利用方式C1农田建设A有效土层厚度C2表土质地C3有机质含量C4基础设施与工程施工条件B2田块坡度C5灌溉保证率C6排水条件C7路网密度C8农田防护林C9立地条件B3连片性C10区位条件C11空间格局C12
2.2.2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标准,结合上述评价指标赋值研究方法,并借鉴农用地分等体系中的赋值标准,采用经验法和专家咨询法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评价指标分级赋值标准,其中数值型评价因子采用[0,1]的标准化处理赋值,阈值型评价因子则按照具体分级赋值标准[3-4](表2)。表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阈值型指标分级赋值标准
(km)100耕地壤土≥2.0≥150<2充分满足健全≥85018~2036~40≤0.590耕地黏土≥2.0100~1502~5基本满足基本健全≥85018~2036~40≤0.580园地黏土≥2.060~1005~8一般满足一般650~85015~18或20~2330~36或40~460.5~1.070园地沙土≥2.060~1005~8一般满足一般650~85015~18或20~2330~36或40~460.5~1.060林地沙土1.5~2.060~1008~15一般满足一般250~65012~15或23~2624~30或46~521.0~1.550林地沙土1.0~1.560~1008~15一般满足一般250~65012~15或23~2624~30或46~521.0~1.540林地砾质土0.6~1.030~608~15无灌溉条件无排水条件200~2509~12或26~2918~24或52~581.5~2.030林地砾质土0.6~1.030~6015~25无灌溉条件无排水条件200~2509~12或26~2918~24或52~581.5~2.020林地砾质土≤0.630~6015~25无灌溉条件无排水条件≤200≤9或≥29≤18或≥58≥2.010林地砾质土≤0.6≤30≥25无灌溉条件无排水条件≤200≤9或≥29≤18或≥58≥2.0
2.2.3建设条件综合排序
2.2.3.1建立决策矩阵A卢龙县参与评价的共14 402个评价单元,12个评价指标,对数据集标准化处理,形成规范化的决策矩阵,记第i个评价单元的第j个指标值是yij,则标准化后决策矩阵如下:
Am×n=y11y12…y1n
y21y22…y2n
…
ym1ym2…ymn(1)
2.2.3.2确定评价指标的熵权本研究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熵权法原理是某项指标的值变异程度越大,信息熵越小,即提供的信息量越大,相应权重越大,反之权重越小[5-6]。最终权重。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影响因素指标权重
准则层权重指标层权重自然禀赋0.172 1利用方式0.030 8有效土层厚度0.052 8表层质地0.043 6有机质含量0.044 9基础设施与工程施工条件0.725 8田块坡度0.065 8灌溉保证率0.322 1排水条件0.128 3路网密度0.117 8农田防护林0.091 8立地条件0.102 1连片性0.034 2区位条件0.030 7空间格局0.037 2
2.2.3.3构造加权矩阵将标准化数据乘以对应各指标的权重,构成加权矩阵R。
R=(rij)mn=a1y11a2y21…any1n
a1y21a2y11…any2n
…
a1ym1a2y11…anymn(2)
式中:ai 表示各指标权重;rij 表示加权的标准化矩阵元素。
理想点是研究中某一指标在理想状态下的取值,分为理想点和反理想点。本研究中用M1表示理想点,M2表示反理想点,由于指标类型不同,理想点和反理想点的定义也不同:评价指标属于正相关时,理想点为矩阵R列向量的最大值,反理想点为最小值;评价指标属于负相关时,理想点为矩阵R列向量的最小值,反理想点为最大值。由矩阵R作运算得到:理想点向量M1={p1,p2,p3,…,pm},反理想点向量M2={q1,q2,q3,…,qm}。
计算评价单元指标值到理想点M1和评价单元指标值到反理想点M2的距离,其中第i个评价单元(i=1,2,…,n)到M1和M2 2点距离分别用S+i和S-i表示:
S+i=∑mj=1(rij-pj)2;(3)
S-i=∑mj=1(rij-qj)2。(4)
S+i值越小說明评价单元距离理想点越近,综合评价分值越大;S-i值越小说明评价单元距离反理想点越近,综合评价分值越小。
Ti=S-iS+i+S-i。(5)
根据Ti值的大小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价单元进行排序,其中Ti值越大说明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各项条件越好,应优先进行建设;相反,Ti值越小说明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各项条件越差,应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再进行建设。根据以上方法,按照综合排序对县域基本农田综合分值进行分级,采用自然断点法,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为近、中、远3个时期,即基本具备、稍加改造、全面整治类型区[7-9]。
2.3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分类
土地整治系统是一个由待整治土地、劳力、技术、资金等多种要素构成,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这些构成要素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区域中,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所组成的具有一定外在表现形式与组合规律的整体就称为土地整治模式[10]。划分整治模式主要考虑各个区域所存在的整治工程可改造和消除的各种土地利用限制因素。本研究从田水路林方面选用田块坡度(C5)、有效灌溉率(C6)、排水条件(C7)、田间道路条件(C8)4项指标进行评价[11]。按照自然断点法将4个指标划分为高、中、低限制级别,之后按照4种指标限制类型的组合划分模式类型。按照前述指标顺序进行形如“高中中低”的组合统计。理论上卢龙县4个因素的组合类型应有81种,经汇总分析实际有76种。一般来讲,因素限制程度达到中等水平时就对农用地生产潜力的发挥具有明显限制作用;一个限制因素组合类型中,高限制因素个数越多,该单元农用地改造难度越大。与此同时,农用地整治难度还与限制因素本身性质有关,限制因素个数相同因素组合不同,最终改造方向、难度也不同。本研究确定的农用地整治模式分区重点考虑限制因素性质对农用地整治类型分区的影响。组合类型的划分原则[12]如下:
(1)从具体限制因素看,克服和改造坡度的难度最大、工程类型最复杂,尽管可通过修筑梯田改变坡度,但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而且要更多考虑水土保持和生态影响,需要大量工程的投入,难度相对较大,将组合类型中坡度因素限制级为高的组合类型划为类型区Ⅰ。另外,当坡度因素限制为中同时其他为中或者低限制级时的组合也划入这一类。
(2)农田水利建设是基本农田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耕地质量、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环节。因此,将灌溉因素或排水因素的限制级为高的组合划入类型区Ⅱ;灌溉因素或排水因素的限制级为中、其他因素为低的组合同样划为类型区Ⅱ;当有灌溉排水和田间道路指标同时为高或中时,优先考虑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
(3)田间道路的建设主要是提高耕地的区位和耕作便利条件,将只有田间道路条件限制等级为高的组合划入类型区Ⅲ,同时4个因素的限制等级全为低的组合类型划为类型区Ⅲ。
基于上述原则,最终将76种限制因素组合类型划分为3个农用地整治模式类型区。
3卢龙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与模式研究结果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既要考虑时序的安排,同时还要考虑建设模式的限制,通过基本农田时序的研究可以科学掌握基本农田建设在时空上的配置,通过建设模式评价可以科学分析影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限制性工程因素。根据分析分别确定卢龙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和模式研究结果,通过ArcGIS将上述2个研究结果进行叠加分析,得出卢龙县不同时序安排上的建设模式(图1)。
高标准基本农田近期建设规模为11 306.24 hm2,在近期建设区域内模式Ⅰ类型区为484.65 hm2、模式Ⅱ为 7 773.55 hm2、模式Ⅲ为3 048.04 hm2,近期建设区域内以模式Ⅱ为主,符合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安排的原则。在近期建设模式Ⅰ内,潘庄镇面积最大,为211.99 hm2,其他乡镇分布较少或者没有该建设类型;在近期建设模式Ⅱ内潘庄镇、燕河营镇、木井乡面积均超过1 000 hm2;近期建设模式Ⅲ内陈官屯乡、燕河营镇面积较大,分别为1 260.79、1 039.04 hm2,其他乡镇分布较少。
高标准基本农田中期建设规模为6 468.57 hm2,在中期建设区域内模式Ⅰ类型区较少,仅为219.66 hm2,模式Ⅱ为 2 451.85 hm2,模式Ⅲ为3 797.06 hm2,中期建设区域内以模式Ⅱ和Ⅲ为主。在中期建设模式Ⅰ内,仅有刘田各庄镇与双
望镇分布该模式类型;在中期建设模式Ⅱ类型区内,双望镇、印庄乡、陈官屯乡分布较多,下寨乡、潘庄镇、卢龙镇分布较少,均小于100 hm2;中期建设模式Ⅲ内,潘庄镇面积最高,为1 151.83 hm2,其次为印庄乡和双望镇,均超过800 hm2。
高标准基本农田遠期建设规模为11 047.43 hm2,在远期建设区域内以模式Ⅰ和Ⅱ为主,3种模式面积分别为 5 256.18、4 258.44、1 532.81 hm2。远期建设模式Ⅰ内,石门镇分布最多,为1 904.48 hm2,其次是卢龙镇,面积为 878.48 hm2,与该地区的基本农田地形实际相符;在远期建设模式Ⅱ类型区内,双望镇分布较多,达1 089.87 hm2,除印庄乡外其他乡镇均有分布;远期建设模式Ⅲ内,双望镇面积最高,为681.37 hm2,其他乡镇分布较少。
4结论
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内涵和特征出发,提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融数量、质量、生态为一体的评价体系,评价县域基础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时序与模式。通过实证研究对该评价框架体系进行验证,得出以下结论:
(1)从基本农田的自然禀赋条件、基础设施与工程施工条件、立地条件3大方面12个评价因子构建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分别采用理想逼近法和因素组合法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时序和模式,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将卢龙县基本农田贴近度大小进行排序,将待需建
设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分为近期(基本具备)、中期(稍加改造)、远期(全面整治),建设规模分别为11 306.24、6 468.57、1 1047.43 hm2。本研究确定的建设时序规模科学合理,有助于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效率。
(3)根据卢龙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时序和模式分布结果,通过空间分析叠加得出卢龙县不同时序安排上的建设模式,结合不同建设时序内基本农田建设限制因子,分类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近期建设区域内以模式Ⅱ为主,3种模式面积分别为484.65、7 773.55、3 048.04 hm2。
参考文献:
[1]张晓燕. 基于“反规划”理念的基本农田保护空间规划研究[D]. 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0.
[2]涂建军,卢德彬. 基于GIS与耕地质量组合评价模型划定基本农田整备区[J].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234-238.
[3]聂庆华,包浩生. 中国基本农田保护的回顾与展望[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9(2):33-37.
[4]蔡运龙. 中国农村转型与耕地保护机制[J]. 地理科学,2001,21(1):1-6.
[5]陈百明. 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态势与对策[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25(5):1-4.
[6]张凤荣,张晋科,张琳,等. 大都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将基本农田作为城市绿化隔离带[J]. 广东土地科学,2005,3(3):4-6.
[7]郧文聚,张蕾娜,程锋. 基本农田保护20年[J]. 中国土地,2009(11):51-53.
[8]周尚意,朱阿兴,邱维理,等. 基于GIS的农用地连片性分析及其在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中的应用[J]. 农业工程学报,2008,24(7):72-77,封3.
[9]石英,朱德举,程锋,等. 属性层次模型在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布局优化中的应用[J]. 农业工程学报,2006,22(3):27-31.
[10]魏菁华,许皞. 基于因素组合法的耕地后备资源潜力研究——以河北省卢龙县为例[J]. 河南农业科学,2011,40(11):71-75.
[11]TD/T 1033—201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S].
【建设高标准农田意义】推荐阅读: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情况汇报09-2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招标公告10-11
高标准农田投资06-07
高标准建设项目申报06-04
城市绿地建设标准07-06
中央厨房建设标准11-02
基层班组建设工作标准05-31
中药房建设标准06-11
省级工程建设标准09-13
频道标准化建设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