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复习(精选8篇)
自从新大纲发布之后,网上有不少大纲解析文章。当然,关于考研后期复习及复习策略,才是同学们最关注的。
1.市面或网上的考研数学复习资料很多:考纲、各类文章、真题、各阶段的模拟题,那么考研数学复习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刘老师:基本依据是考纲和历年真题。考试大纲是命题依据,考生可以通过考纲获得考研的最基本也是最权威的信息,如考试范围和考试要求。而历年真题在所有试题中含金量最高,可以通过对真题的分析获得多方面的信息,如试题难度,核心考点等。
2.能否简单概括考研数学的要求?
刘老师:我们依据什么来回答这个问题呢?我认为是对考纲和真题的分析。从考纲看,考研数学对考生有掌握程度的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从考研真题看,考研数学的要求如果用三个关键字概括,即:“基础”、“方法”和“熟练”。
3.您说的“基础”、“方法”和“熟练”具体指什么?
刘老师:考生可任选一道考研真题,该题可能有一定难度和综合性,但其分解之后的考点都在考纲规定的考点范围内,说明考研数学重基础。
那么打牢基础是否能轻松应对考试呢?不够,还需要在此基础上总结方法。比如中值定理相关的证明题是令不少考生头痛的一类题。考生把基础内容(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费马引理、罗尔定理、拉格朗日定理、柯西定理)掌握好后(定理内容能完整表述,定理本身会证),直接做真题,很可能没什么思路,不知道朝哪个方向想。
知识从理解到应用有一个过程:理解了不代表会用,应用还有个方向问题——在哪方面应用呢?这时真题的价值就显现出来了:真题是很好的素材,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分析总结,可以对真题的具体应用有直观认识,对真题的命题思路有全面认识。换句话说,通过对真题“归纳题型,总结方法”可以让考生知道拿到题目往哪个方向想。以中值定理相关的证明这类题型为例,如果总结到位了,就能达到如下效果:拿到一道此类型的题目,一般可以从条
件出发进行思考,看要证的式子是含一个中值还是两个。若是一个,再看含不含导数,若含导数,优先考虑罗尔定理,否则考虑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主要是两个定理——介值定理和零点存在定理);若待证的式子含两个中值,则考虑拉格朗日定理和柯西定理。
4.后面的时间如何安排,如何规划?
刘老师: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考研复习周期为近一年的时间——从3月到12月,可以划分为“考研四季”:考研之春(3-6月),考研之夏(7-8月),考研之秋(9-10月)和考研之冬(11-12月)。前三季对应考研数学的三个要求——“基础”、“方法”和“熟练”,7.我基础还可以,下个阶段有没有详细些的建议?只一个“熟练”就够了?
刘老师:对于基础不错,有志于考高分的考生,下个阶段的复习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适当拓展难度,提升熟练度,提升准确度。
要想在考场上游刃有余,只做与真题难度相当的题目是不够的。适当做点难度超过真题的模拟题,可以使考生再面对真题是感觉“简单”。也有考生问能否推荐模拟卷。大家可以上网上查查销量最好的模拟卷,得到市场认可的资料质量不会错。
8.有时复习状态不好,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刘老师:经验性的文章网上有很多,这里不赘述了。我有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资格,可以在心理调节方面给点专业性的建议。我今年三月的一篇此类文章《考研复试三大专业心理调适方法》被新浪教育采纳,搜狐教育也有转载。文章总结的方法适用于复试,初试也可参考。
9.复习全书要不要过一遍呢?很纠结。
刘老师:有不少质量不错的数学资料,考生不知如何取舍。我的看法是这样:可以按照权威性给资料排个序,以高数资料为例:“同济六版教材”>“复习全书”>各类模拟卷。这样可以按照资料的权威性来选择复习资料,过完教材过复习全书。
书不在多,而在精。真正的高手未必用了很多资料,但很可能是把权威性的资料用的很精。比如教材,包含了考纲要求的基础知识,来龙去脉写得很详细,而且一些方法也蕴含在题目中,但需要挖掘整理。所以能把教材用精了的考生水平一定不低。再比如,“复习全书”经过了时间检验,质量不错。怎么用精?过一遍肯定不行,得过两、三遍。另外,题目最好自己动手做,而不是仅仅看。走笔至此,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句子就在嘴边: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0.我是工作之后再回来考研的,前面没有系统地复习,现在做题很吃力,要不要从基础的开始看呢?
刘老师:建议打牢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11.碰到一道题,想了十多分钟想不出来,怎么办?
刘老师:不能一概而论,要视题和自己两方面的情况而定。
从题的角度,可以看题的难度和重要程度。如果题目本身确实比较难,而自己目前基础较薄弱,可以先放一放,等后面功底深厚了,再来个“回马枪”;如果题目本身属于核心考点,那确实应该多花一些时间,两个、三个十分钟也值得。其他情况,考生可作相应处理。
从自身的情况看,可以看基础和时间。如果自己基础较薄弱,那挑战难题就不大明智;如果时间充裕,多思考下难题倒是无妨,但如果时间紧,而还有比较基础的考点没搞定,那还是把难题放一放好。
以上策略适用于备考,也适用于考场答题。考场上碰到一时想不出来的题目是正常的,建议先放一放,把能搞定的题目做完,再回过头来琢磨这道题。这样做的好处是:万一这道题做不出来,因为已经搞定大部分基础题,所以仍能得到一个可接受的分数;做出来,当然是锦上添花了。另外,搞定大部分基础题后,考生心理会“有底”,而在放松的状态下是有利于做出较难的题目的。
有的同学做不出某道题,不愿意往下走,做下面的题会不舒服。我想提醒这类同学:我们毕竟是在考试,而不是做学问。考试的目的是在限定的时间内发挥出最佳水平,取得尽可能高的分数。所以考试是个“条件最值”问题,我们无法取到“无条件最值”那种理想解。而做学问应该花时间搞定每个点。考试是务实的,而做学问则带有理想主义色彩。
12.我是“二战”考生,老是心里没底怎么办?
刘老师:为什么会心里没底?是担心遗漏考点,还是担心会的题做错,还是怕搞不定新题?
如果担心遗漏考点,那么梳理体系是个不错的方法。找若干张空白的纸,可以按照章节,可以按照模块,系统梳理该部分的知识点、方法和题型。一趟梳理过后,自己心里会“有底”一些:考试要求有哪些,自己掌握了哪些,哪些掌握得不牢固。
如果担心会的题做错,那得分析做错的原因。一般来说可以通过多练来解决。也不排除是心理作用。其实不只是考试,处理工作以及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自信。自信的人能充分甚至超水平发挥自己的水平。自信源自何处?充分准备和多练。所谓“尽人事而待天命”,“改
变能改变的事,接受不能改变的事,用智慧分辨二者的不同”以及“积极进取,随意而安”,道理都是相通的。我们把自己能做的事做好,就可以把心放下了。
13.概率中的矩估计和极大似然估计常考大题,这部分不大理解,但按照步骤也能做对,要不要花精力理解呢?
刘老师:这就像练武,内功没有长进,也没有融会贯通,但是记住了招式,这样行吗?也未必不行。因为招式也是武功的一部分,遇见水平较低的对手,按照招式走也常常有效。但这是多数习武者追求的吗?
答案显而易见。对于备考而言,“理解”、“融会贯通”能提升考生的内功,而排除偶然因素后,内功深厚是考高分的必要条件。
14.线性代数向量那部分的定理比较抽象,一定要会证明吗?
刘老师:向量部分有两大部分内容需要重点把握:一部分是向量的两个核心概念“线性相关”和“线性表出”与线性方程组的关系;另一部分是向量自身有一些定理,需要把握。
前一部分对处理数值型向量组的“线性相关”和“线性表出”问题很有效——处理“线性相关”问题转化为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问题;处理“线性表出”问题转化为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的存在性问题。
后一部分对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定理内容要熟悉,大部分的定理要会证明。如“n(n>=2)个向量构成的向量组线性相关的充要条件是存在一个向量能由其余向量线性表出”,该定理有助于理解“线性相关”这个概念的含义,另外该定理的证明过程中包含着证明一个向量由一个向量组线性表出的思路:找一个包含这个向量和向量组的等式,说明该向量的系数不为0即可。
15.线代既灵活又抽象,怎么把握呢?
刘老师:我问过不少考生这个问题:线性代数的知识结构是树形结构还是网状结构?不少同学回答网状结构。考生首先应该把考纲规定的每个考点掌握好,接下来完成“归纳题型,总结方法”的任务(可以自己把参考资料总结的方法消化吸收,也可以把老师讲的方法消化吸收),接下来就是形成体系和强化重难点了。
如何形成体系呢?用核心的概念把相关的知识串起来是个不错的方法。比如n阶矩阵A可逆有多少等价条件?从行列式的角度是A的行列式不等于0,从向量的角度是A的列向量组或行向量组线性无关,从线性方程组的角度是Ax=0仅有零解或Ax=b有唯一解,从秩的角度是r(A)=n,从特征值的角度是A的特征值不含0,从二次型的角度是A的转置乘A正定。
还有,要有寻根究底的精神。比如,我们讨论下秩这个让考生百感交集的概念。首先要搞清楚秩是什么?线性代数中有两个秩:一个矩阵的秩,一个向量组的秩。矩阵的秩是矩阵非零子式的最高阶数。一个矩阵的秩为k意味着什么?要会“翻译”。“直接翻译”的结论是矩阵非零子式的最高阶数为k。只会“直接翻译”还不足以应对考题,还得会“间接翻译”:该矩阵存在k阶非零子式,并且该矩阵不存在k+1阶非零子式。再进一步思考:前半句话用秩的语言怎么描述?应为r(A)>=k;后半句话用秩的语言怎么描述?应为r(A)<=k。再思考:该矩阵不存在k+1阶非零子式包含几种情况?应有两种情况:1)矩阵存在k+1阶子式,但k+1阶子式全为0;2)矩阵不存在k+1阶子式(如矩阵是k阶方阵)。这样关于矩阵的秩的概念才理解到位了,但还需多做题才能达到熟练。
类似地,我们可以对“向量组的秩”这个概念做层层剖析。首先,向量组的秩是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所含向量的个数。什么是极大线性无关组?顾名思义即个数最多的线性无关的子向量组。但是严格的数学定义必不可少。这个地方提到一个问题:有同学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比较头疼,试图抛开严格的数学表述,而通过举例子等方式理解,这样可以吗?不行。举例子确实有助于理解,但代替不了严格的数学表述。其实,定义理解好了,方法就是自然而然的了。考生可以思考相关问题:如极大无关组是否唯一?如果不唯一,那它们是什么关系?
还可以继续思考矩阵的秩和向量组的秩的关系。任给一个矩阵A,矩阵可以按列分块,也可以按行分块,这样我们可以得到三个秩——矩阵的秩,矩阵的列向量组的秩和矩阵的行向量组的秩。这三个秩是什么关系?结论是相等。这个结论不需要证明,会用即可。
16.总是感觉概率理解不透彻,不好把握。
刘老师:从考试的角度,大家看看历年真题就发现比较明显的规律:概率的题型相对固
定,哪考大题哪考小题非常清楚。概率常考大题的地方是: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多维分布(边缘分布和条件分布),矩估计和极大似然估计。其它知识点考小题,如随机事件与概率,数字特征等。
从学科的角度,概率的知识结构与线性代数不同,不是网状知识结构,而是躺倒的树形结构。
做得慢,说明不熟练。
那么如何解决呢?我觉得可以在两方面下功夫:理解和熟练。如果理解不透彻,不到位,可以通过听课、看书、做题解决;如果已经理解了,但不熟练,那只有多练,多做题了。
18.数
一、数
二、数三,高数都是大头,高数命题有什么规律吗?
刘老师:根据对2014年的真题分析,发现高数命题有如下规律:
1)侧重对数
一、数三独有知识的考查。数一有什么独有知识?大的模块有空间解析几何、多元积分(三重积分、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数三独有的知识包括经济应用和级数(相对数二而言)。比如2014年真题中数一考了切平面方程,斯托克斯公式还有曲面积分;数三考了边际收益和幂级数求和展开。
2)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说白了就是应用题。比方上面提到的数三的经济应用,数二考到了形心质心。前者是导数的经济应用,后者是定积分的几何应用。
3)考点覆盖较全。这提示考生不要有侥幸心理,不要忽略次要考点,要做全面复习。这与把握重点是不矛盾的。这里可以把考研政治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用过来:全面复习和把握重点的辩证统一。
19.为什么做题这么重要?多看不也行吗?
刘老师:我经常问同学两个问题,你也可以试着回答一下这两个问题。
1)考研数学是跟高考数学比较像,还是跟奥数比较像?多数同学都认为跟高考数学像。我也认可这种回答。因为都是标准化测试,考查的也是通性通法。
2)大家都是从高考过来的,有没有见过这两种同学:基本不做题,光听光看,结果高考数学考得非常好;不听课,但自己埋头做题,结果高考数学考得非常理想?多数同学认为没见过
一、教学目标的虚化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确定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行为与习惯,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等多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这是彰显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 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然而, 有的教师由于对多维目标的设计缺乏理论指导, 在实践层面便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 具体有两种表现:其一, 知识、能力目标缺失或变得模糊。知识能力目标是多维目标的基础性目标, 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故而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不能虚化。其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游离。德育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但不意味这种教育可以“独立”和“直接”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要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融为一体, 绝不可“架空”和游离。
二、教学设计的偏颇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设计的弹性化和优质化的设计范式仍未建立。从操作层面看, 教学设计常常呈现两种偏失:一种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意识淡漠, 没有全面、深入地运筹策划, 写在教案本上的只是几条筋, 显得十分粗放;另一种是未能妥善处理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辩证关系, 具体表现为教学设计的刚性、死板, 教学过程谋划得过于繁琐、细微, 尚未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预留生成空间, 这就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对预设外的生成意义的封杀。
三、教材使用的迷失
使用新教材是新课程实施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不少教师还是按照以往学科知识教学的模式来处理德育新教材, 把教材当作“圣经”, 把教材中知识点的传授当作教学的目的。由于指导思想的偏离, 教师在教材使用中出现了迷失。诸如拘泥教材预设的话题, 对教材中范例的价值挖掘不深, 对教材中的“留白”弃之不用, 不能吃准教材的结构, 捕捉不到教材中的活性因子, 不善于利用教材隐含的意义空间, 随意对教材内容重组, 或者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不作为等。
四、课堂教学的迷误
德育课程实施以来, 课堂教学渐渐变得鲜活、灵动起来, 这是主导方面。但同时, 许多矫枉过正的因素, 许多浅表、浮躁的作法, 许多形式主义的东西也随之“热闹”起来。诸如:为了情境而设置情境;活动教学缺乏内在的价值蕴含, 只是看重活动的表面热闹和活动形式的花哨;对话没有凝神聆听, 没有多元交流, 没有质疑反馈, 没有激情驳辨, 没有会心微笑, 没有心灵碰撞, 没有意义建构, 师生的话语权极不对称, 如此对话教学只不过是一问一答, 一问齐答的零假话, 毫无意义生成和生命润泽的假对话;不少课堂上看不到教学方式的变革, 学生的探究能力、批判精神、创造性、责任感与合作态度被边缘化。教师仍习惯于沿袭讲授式模式, 可谓是“涛声依旧”。
五、课堂内外的疏离
德育学科课程的实施不能只限定在课堂时空, 而要走出课堂, 融入学生的全部生活, 全方位、全天候地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然而, 德育课程实施的现状还尚未建立课内外衔接的教育教学机制。不少教师只管课堂教学, 下课铃响了, 如同标上了休止符, “教学进行曲”就戛然而止。教师没有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 没有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道德经验, 没有针对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进行具体的指导, 没有在课堂之外的校园、家庭、社会为学生营造致知笃行的平台和实践性作业。由于课堂内外的疏离, 造成了德育课程不能追随和引领学生的生活。
六、社会实践活动的空白
德育教学需要学校课堂和社会课堂的协同。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结合相关课程内容, 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围墙, 走进社会大课堂, 有目的地开展参观、调查、访问, 或借助社会实践基地, 实施主题教育活动, 对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毅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多种素质的历练, 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然而, 不少学校的领导和德育教师, 却“怕”字当头, 消除不了安全问题的阴影, 开辟社会课堂也就成了教学的盲区。结果学生学了六年德育课程, 却未能经受一次社会实践的洗礼, 这无疑是德育教学最具要害性的缺失。
七、教师引导作用的缺位
德育新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做人, 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 这就决定了教师应发挥对学生的引领作用。然而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强调独特见解, 却忽视对共同见解的尊重;只关照个人体验, 却对偏离普遍价值、主流价值的言说、观点不置一词, 听之任之。如此,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了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 课堂上展现的往往只是肤浅的、表层的, 甚至是错误的言说, 失去的却是教师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 实在令人惋惜。
八、农村德育课程改革的“短板”
我国广大农村、牧区、林区、渔区, 由于教学条件差, 教学资源严重匮乏, 德育师资稀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德育课程成了“鸡肋”。农村德育课程改革的这种“短板”, 最根本的表现就是对于农村孩子真实的生活以及他们的体验、向往和追求, 没有高度关注, 只注意关心城里孩子的生活, 所学内容完全是城市化的东西。真正关乎他们生命成长, 属于农村、牧区、林区、渔区孩子的生活却受到了冷落和禁锢。如学习《交通安全》, 仅仅是“红绿灯”、“交通安全标志”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远离城市立体交通网络的农村、牧区、林区、渔区孩子真实生活中的出行安全问题 (如农村孩子暴雨后涉小溪、过小河;渔区孩子在湖汊港湾的安全行船;林区孩子出行如何有意识地设定参照标志等) , 统统被“淡化”掉了, 成了教学的“盲区”。由于德育教材、德育教学的城市化倾向, 本应是回归生活的德育新课程, 在广大农村、牧区、林区、渔区的实施, 则反其道远离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农村如何有效地实施德育课程教学, 几乎成了一道难于破解的难题。
九、教学评价的滞后
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评价是在生活德育、主体德育、实践德育理论指导下, 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 通过对课堂生活中师生活动的观察和信息搜集, 运用科学的评价手段, 对教师、学生教与学的过程和结果作出的价值判断。按照教学原理和《课程标准》的精神, 教学与评价不可分离。“如果教学和评价紧密相连, 学生将会学得更多”, 评价“乃是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然而, 自德育新课程实施以来, 教学评价却严重滞后, 成为制约德育课程深入推进的“瓶颈”。尽管《课程标准》 (实验稿) 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具有可行性的“评价建议”, 但德育课改的十年间, 却未能探索出整体性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新路, 从实践层面看, 也没有突破对学生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评价这道难关。德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诸多不足, 尽管原因复杂, 但如下因素至关重要:
1. 教材因素。
德育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实验教材, 具有首创性, 但还不那么完善、完美, 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各种版本教材在兼顾城乡上失衡, 即关注城市多, 对表现农村生活则不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一方面是城市和农村的现实差异, 从客观上决定了教材处理这一问题的难度;另一方面教材编写者都是在城市生活的人, 思考问题所依据的时空背景自然是城市的生活。上述主客观因素造成了教材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生活的弱化 (针对农村孩子的社会化以及日后进入城市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让他们提前了解城市的方方面面是完全必要的, 然而弱化农村内容确是一个缺失) , 这样, 既为城市学生全面认识“三农”问题带来了困难, 同时又使农村教师在利用教材资源时感到无所适从。
2. 教师因素。
新教改的进程表明, 这是制约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首先,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全新的综合性课程, 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在知识结构上, 要求从原来只会处理单学科知识, 发展到要学会进行跨学科知识加工。教师专业素养的应然要求与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实然现状的矛盾, 是造成教师不能顺利驾驭新课程的原因。其次, 德育学科课程教师多为兼任, 他们将主要精力用到了语文、数学和班务管理上。因工作量大, 负担过重, 很少能分出精力钻研德育学科教学业务。据一份调查报告指出:“68%的教师上课前不作任何准备, 即使准备, 大多数教师也只是在课前把教材看一下, 或者让学生开展一点调查或是收集有关资料。”如此, 又怎么能胜任教学?那就更谈不上教学创新了!
3. 教研因素。
各级教研部门缺乏对德育课程实施的跟进研究, 对德育教师的教学实践指导不力。如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 教师尚不能理解其精髓。新课程须得采用的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如对话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移情习染法、美文欣赏法等, 许多教师既不能了解其要义, 更不能驾轻就熟地操作。对此, 教师并不心甘情愿, 而是想尽早改变这种尴尬和无奈。教师盼望得到德育专家和各级教研员的引领, 盼望获得面对面被指导的机会, 盼望看到更多既有理论价值, 又有普适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的德育课程研究成果。从教师的期盼和呼声中, 可以看出教研工作的差距和滞后。
4. 管理因素。
一是任教人员的结构失衡。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专职教师, 只占任教该学科教师总数的3.6%, 96.4%为兼职教师, 一般都教语文、数学, 或者当班主任。值得注意的是, 在庞大的兼职教师队伍中, 担任校长、书记、政教主任的行政人员占71.1%。新课程教师的结构失衡, 限制了教研活动的开展, 影响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二是淡化职前培训。大多数教师在任教前没有参加职前培训。对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标准、教材体系等基本情况了解甚少。三是组织教师日常研修工作没有跟上。一般学校都不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研组, 学校未开展德育学科课程的专题培训和专题研修, 即使稍微重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一些学校, 一学期也只是组织一、两次观摩课活动, 将其视为“感受式培训”。由于本学科教师研修的组织、督导、评价工作没有真正纳入学校议事日程, 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 处在“有‘坎’过不去, 有‘难’排不掉”的尴尬境地。
以上对德育课程十年课改的成就与问题作了“一分为二”的分析。成就巨大是课程发展景观中的主导方面;而发现问题及其认定解决的路径, 则是德育课程后续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发展无疑是各门课程的永恒主题, 对于德育课程而言, 最具决定意义的是要总结鲜活的实验经验, 进一步坚持并发展生活德育理论。
品德新课程的实施, 之所以能受到儿童喜爱, 取得多方面可喜成绩, 实现富有历史意义的超越, 其因在于课程理论基石的改变:即用生活德育论取代知识性德育。德育课程的实施, 提升了学生的生活质量, 从而使德育教学摆脱了“灌输”的顽疾!今后要推进和深化新课程实施, 就必须坚守生活德育论的路径不动摇。当然, 我们也应注意, 生活化德育理论本身还存在不足, 还需要进一步论证与完善。朱小蔓教授等人认为:在坚持生活德育论的同时, 尚须注意“道德在其超越层面所具有的崇高、理想性乃至神圣性”, 要坚持“德育的价值立场”, 关注学习过程“学生主体性生命的存在样态”, 让他们“具有深刻自觉性和反省性”。通过师生间不断地对话、交流和价值引导, 促使学生养成优良的德性, 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 (编辑:杨民)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确定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行为与习惯,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等多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这是彰显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 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
德育新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做人, 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然而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强调独特见解, 却忽视对共同见解的尊重;只关照个人体验, 却对偏离普遍价值、主流价值的言说、观点不置一词, 听之任之。
一突击词汇,阅读跟进
学语言如同建造房屋,词汇是砖块,语法是框架结构。
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同学们运用语言能力的强弱。因此,我们必须把词汇记忆放在首要位置。高考前,同学们可以把每本教材后的词汇表复印下来。按高一到高三的先后顺序装订在一起,便于随时拿出来记忆。记忆词汇时,同学们需要把所学词汇总量按单元或模块分配到考前的每一个时间板块。每天记忆的时间尽可能分散到早、中、晚不同的时段,如每次记忆的时间为十分钟,注意记忆词汇重在重复。大家可按以下顺序记忆词汇:
1.规定记忆时间和任务。
2.边听边写、边读边写英文各一遍或边读边写英文两遍。
3.用本子或其他东西遮住英语单词,看着汉语,根据头脑中的印象把所记的词汇默写一遍,把写不出来的词汇暂时搁置一边。
4.检查单词拼写的错误。
5.锁定忘记或默写错的词汇,重复以上步骤,直到全部解决。
除课本词汇外,同学们也不能忽略各地考纲中列出的核心词汇和短语。各地英语考纲所给词汇往往是按字母顺序排列,没有给出具体的汉语意义。同学们要善于归纳哪些词汇已经记住了,哪些还不熟悉甚至从未见过,从而做到重点突破,查漏补缺。
记单词短语,要“死背+巧背”,最初是死背占优势。到一定的词汇量后是巧背占优势。大家在记忆时要做有心人,要善于发现单词拼写的规律并善于运用规律。如使用前缀后缀记忆法、词根记忆法、复合词记忆法等。
在记忆词汇的同时,同学们每天都需要安排时间做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这是为了让所记忆的词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得以再现和运用,从而有效地强化自己所记的词汇。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自己阅读理解的能力。从而一举两得。这一做法,需要坚持到考前最后阶段。同学们还要准备一本核心考点、真题与预测题归纳的图书,最后阶段每天保持适当的训练,达到检测和巩固的目的。
二、突击语法,训练跟进
高考前,同学们对语法项目的复习至少还能快速进行两遍。第一遍,分板块进行复习,不懂的地方要积极寻求老师的帮助,再进行一定量的配套训练,达到加深理解,熟能生巧。第二遍,融会贯通,语法板块之间既有其独立性,又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第二遍语法复习就是要对这张网进一步地梳理,我们要在语法复习中努力找到语法板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如省略这个语法项目就会涉及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定语从句的省略,状语从句的省略,不定式的省略,省略在虚拟语气中的运用等。只有做到融会贯通,同学们才能在高考英语中用理性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第二遍语法复习时需要配以语法综合训练,即加大难度,把各种语法项目综合起来,进行训练,发现薄弱环节,再回归语法板块,深入复习。大家可以准备一个语法错题本,把自己做错的语法试题或写作中犯的语法错误搜集起来,随时看一看,高考前再仔细琢磨一遍,做到有的放矢,节省时间。
三、突破写作,背诵跟进
写作是各地高考必考的部分,要求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要理解题目要求,采用适当的文体,完整叙述事情或明确表达观点和态度,同时做到内容切题、逻辑清晰、语意连贯、语法正确。
俗话说:“三天不摸手生。”写作也是如此。现在每周可安排写1至2篇作文,每次写作的时候要定时。同学们可以找一些各地过去高考或最近联考的英语作文来练习。在平常写作时,要有意识地大胆使用所学的一些较高级词汇和语法结构,不怕犯错。写完后对照参考作文,比较自己所写与参考作文表达的优劣,有错一定要用红笔纠正,如单词拼写错误、搭配错误、时态错误等。再交给老师批改。
写作的步骤通常是:仔细审题,确定文体→列出要点(英文单词或短语),列出句型→写出文章,书写规范→检查文章,修改错误(单词拼写、语法错误)
为了写好作文,同学们要把大量的好作文复印下来,根据写作文体分类装订成册。我们一定要多背诵一些精美的参考作文,多背一些写作套话和短语,让自己头脑中有大量的储备,考场上才能下笔有神。
四、突破听力,频率跟进
听力考试主要考查同学们理解和处理口头语言材料的能力。同学们要做到:
1.理解主旨和要义。
2.获取具体的事实性信息。
3.根据所听内容进行简单判断。
4.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
现在绝大部分省市高考仍在考听力,听力提升贵在持之以恒,没有捷径。如果你所在省市高考要考听力,建议你从现开始到考前,每周安排听至少两次与本省市高考题型相同的听力材料。如学校或班级每周已安排两次以上听力训练,就没必要再做安排。如果没有安排,自己还得主动推进。
五、突破改错,技巧跟进
2013高考,部分省市将在高考中保留短文改错这一题型。为了提高做短文改错题的能力,除了要加强基础知识的积累、提高语篇的整体理解能力之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如对其错项设置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以便做到目标明确,提高解题的正确率。笔者从语法和逻辑的角度,用口诀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高考英语短文改错中最常见的错误。
动词形,名词数;谨防指代有错误;注意形和副;冠词用法须斟酌;习惯搭配要记住:非谓动词细辨别:主动被动要判断;句子成分多分析,逻辑错误必关注。
六、保持手感,模拟跟进
考试前为了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我们仍然要把词汇语法复习和训练结合来。最后十几天,我们复习的时间比重应逐渐减少,套题的训练比重应逐渐增加。考前认真练习6~8套各地最新高考试题或模拟试题是大有好处的。做套题时。同学们都要求自己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样,就可以提高自己在临场发挥时的手感,即提高捕获信息的敏锐度和答题准确度,合理地把握时间,进一步查漏补缺。
最后,希望同学们在备考阶段做到心中有数,脚踏实地,稳步推进,这样就一定能在高考赛场上取得好成绩。
10月18日上午9:00时,我校全体教职工在礼堂收看收听党的十九大开幕式。全体师生倍感振奋,倍受鼓舞,大家一致认为,总书记的报告高屋建瓴,实事求是,为党和国家的事业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我们要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广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报告系统总结了过去五年的辉煌成就,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制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发展„„这些成就,人民群众感同身受。五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幸福感明显提升。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收入增加了,买了房,买了车,真切感受到深化改革给我们带来的红利。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化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十九大报告既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重大成果,又明确提出了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思想指南,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根本遵循。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这几年学员纪律意识增强,学风根本好转。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党章、党纪党规教育,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遵章守纪的行动自觉。
总书记号召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作为党员干部,我们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不懈奋斗。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我们一定要做到忠诚、干净、担当,把合格党员的标准根植于心。我们一定要牢记使命,恪尽职守,发扬“敢挺、苦干、实拼”的精神,为我市实现“两个率先”“三个基本建成”的奋斗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总书记说到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在市县党委建立巡察制度,加大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力度。不管腐败分子逃到哪里,都要缉拿归案、绳之以法。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建设覆盖纪检监察系统的检举举报平台。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通过不懈努力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报告中讲到: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习主席号召我们全党一定要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观看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
2017年10月18日
2017年10月18日上午九时,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上午,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十九大开幕式及习近平代表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报告,心潮澎湃,斗志昂仰,同时也感触颇多。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承担着谋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习总书记的报告令人振奋,旗帜目标和途径非常明确,对今后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知道这是一次肩负重大使命的历史性盛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将向世界明确宣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十三亿多中国人民将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着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奋勇前进。
通过观看十九大开幕式、学习十九大报告,我们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五年来,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迎难而上、开拓进取,革故鼎新、励精图治,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推动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作为一名教师,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我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事事不忘创先争优,努力争创一流。在实际工作中,时刻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立足本职,为了自己事业上的目标,勤奋工作,发现工作中可以进步的空间,在勤奋中找到合适的方法寻求进步,不断保持一股强大的活力和不竭的动力。主动思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加速成长;勤奋工作,热爱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努力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为党员,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努力学习的劲头,学无止尽。对于党的先进理念和思想我们要在工作中学习,在书本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将学习作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质和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世界在不断变化,知识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在本职岗位上创造出新的成绩,才能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十九大观后感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迎来了“十九大”,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上,习近平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热心期盼,意义深远。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承担着谋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习近平指出,这次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分13个部分: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
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五、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八、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九、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十、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十一、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十二、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十三、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中国共产党人本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经过长期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使我国发展迈向新的历史方位。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习近平报告鼓舞人心,激励斗志,五年来取得了伟大成就和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名预备党员,一定要始终自觉实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宗旨,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为民族复兴、社会稳定、做出新的贡献。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面对这场盛会,聆听了总书记振奋人心的讲话,我觉得心潮澎湃,深受鼓舞。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九大精神,把思想统一到十九大报告精神上来,把认识统一到十九大部署的各项工作上来,结合日常生活学习进行深入思考,把报告精神转化为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量的实际行动。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不忘初心跟党走,做好学生引路人》。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举国欢腾,举世瞩目,这是中华民族的又一座伟大丰碑。我们是如此地庆幸,庆幸我们生活在腾飞自强的中国,庆幸我们生活在幸福时代。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中央高瞻远瞩,充分认识到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只有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支持。
发展教育事业,我们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习总书记那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嘱托,对我们是鼓励,是期望,更是鞭策,催人奋进。那么教育的初心是什么?教育的使命又是什么呢?我想这是我们每一名教师都会思考的问题。
我的理解是,教师的初心就是当我们选择教师职业时,所树立的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和信念,教育的初心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关心学生的成长,教育的初心就是为学生的人生之路点一盏明灯,做学生的引路人,教育的初心就是为社会发展进步担当使命。
这样的教育,要求我们付出汗水心血,甘于奉献;这样的教育,更要求我们坚持内心平静,不忘教育初心。那该如何不忘初心,做一名好老师呢?
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意识自己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要严格要求自己,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攻关克难,努力争创一流。
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培养学生良好品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做好老师,要有扎实的学识,常言道:“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我们要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知识,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做到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履职尽责,服务学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努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给广大学生一代,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培育有抱负、有担当、有能力的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中国“最突出的不平衡之一”,就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不平衡,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不平衡,以及人与自然的不平衡。
针对这一痛点,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这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北京东北部最具特色的绿色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区,顺义区未来的生态环境发展应秉承绿色、开放、共享理念,追求生态与城市浑然一体,生态与文化兼容并蓄,生态与人民互惠共生,打造“天蓝、水碧、林绿、山彩”的生态顺义。
一是建立“多规合一”的生态环境规划。加强规划、建设、管理统筹协调,推进全区城乡功能重组和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实现城乡合理规划、有序建设、高效管理、安全运行、和谐宜居。制定具有全局统领性的“生态总规”,将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相互融合,由综合协调部门牵头、各部门参与、建立“大生态”建设规划,实现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形成彼此助力、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二是打造具有独特意义的“顺义生态文化”。把握区域发展特色,结合自身区位、经济和产业优势,将文化建设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量身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文化互动活动;丰富环境宣传体系,多渠道提高环保宣教工作的吸引力和实际效果;落实基层生态文化建设,实现绿色文化进单位、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军营、进家庭的统筹目标,全方位打造区域特色生态文化体系。
学习之我见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承担着谋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我不是个党员,但是,当我听到了总书记的报告后,更加坚定了我要入党的决心。世界上没有哪个政党,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全新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为人民服务,这样的政党,怎么会不受人民的拥护呢!
来谈谈我对中国共产党第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看法,这是一场牵动了亿万人的心的盛会,其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超越,从而使得我国的社会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代有新理论。这个新理论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产生了新理论,新理论指导着新时代的新实践。新时代有新使命。
新使命,必定又有新的工作方向。报告明确提出了从现在到2020年的决胜期,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同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了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为此,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的我们,就要花更多时间来为百姓谋发展,谋幸福,只要百姓能发展起来,幸福指数提高上去,我们的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伟大的中国梦也就会早日实现,每个人的努力,都会为这个社会的进步增加一点正能量。
学习十九大精神心得体会:认真领悟十九大精神履职担当做好财政工作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总书记代表党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锐、催人奋进,高度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指引的结果。聆听报告后,精神振奋、备受鼓舞,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对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充满信心。
学习好、把握好、宣传好、贯彻好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必须在深入学习中下功夫,加强学习的针对性,强化学习效果,把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重点学习和专题学习、原文学习和延伸学习结合起来,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在结合实际上下功夫,把学习十九大精神与做好当前工作紧密结合,形成促进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的强大合力,确保今年各项任务目标的全面完成。
结合学习十九大报告,围绕总书记报告当中提出的新时代、新思想、新矛盾、新目标等问题,结合经开区财政工作实际,我进行了深入思考。我认为,只有切实把思想认识行动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立足岗位、提升站位、尽职担责,为财政工作的发展添砖加瓦。
下一步,我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认真学习十九大报告精神内涵,扎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为全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是攻坚克难确保财政收入目标完成。强化收支预期管理,加大重点税源的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抓好税收收入征管。优先安排民生工程、支持经济发展等财政重点支出,增强群众获得感,激发实体经济活力。
二是科学理财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认真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强化“三公经费”管理,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控预算追加,提高预算约束力。加快支出进度,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果。
三是创新支持方式,促进主导产业发展。依托产业引导资金,运用股权投资等灵活方式支持经开区首位产业发展。继续推进担保、过桥资金等工作,缓解实体经济资金难。
【十九大复习】推荐阅读:
十九大报告复习资料06-12
解读十九大学习十九大11-07
喜迎十九大心得体会:干净担当,喜迎十九大10-11
十九大心德体会07-03
学习十九大精神10-09
十九大教师感悟10-10
十九大发言材料11-11
十九大学习心得实际05-24
十九大精神学习竞赛05-30
学习十九大心得感悟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