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2024-1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校园环境现状调查报告(精选8篇)

校园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篇1

一、关于教学区环境

(一)室外情况

校园是学校环境的灵魂,也是代表了一个学校的整体面貌。优美安静的校园能让同学们更好地感受到大学的氛围、学习的氛围。据采访调查获悉,对学校教学区环境整体满意度较高(90%),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问题如下:

同学们更希望在教室附近环境好的场所有能提供学习娱乐的休闲木椅、石凳等设置,或者是专门的休闲草皮,而不是只能前往图书馆或是运动操场。

(二)教室情况

教室是同学们学习的最主要场所,同样,安静、卫生的教室环境能够让同学安心学习,情绪舒畅,提高学习效率,反之,乱糟糟的教室只能让同学远离而不想学习。此外,教室环境是也是校园环境的重要内容,良好的课堂环境更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同学们比较关心的问题。在此次调查过程中,我们共发现了两个主要的具体问题:

(1)随地乱扔纸屑、塑料包装袋等现象严重;桌洞内有较多卫生废纸、零食袋等杂物,很多同学吃完东西之后便随手往桌洞内一塞,而不丢进垃圾筒。

(2)课堂的气氛较差,同学们普遍都比较随意,虽然规章纪律明确,但是在课堂上偷偷吃东西、旷课等现象着实常见且屡禁不止,而认真听讲的很少,发信息、打游戏、看小说、听音乐、睡觉等现象更不必多说,而且这些现象普遍存在于每个课堂。如何保证上课、听课效率,活跃、参与课堂气氛的系列教育性问题不由得令人深思。

教室存在太多问题,而解决问题最关键的还在于人的本身:

首先,提高每个人的环保意识,宣传教室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倡议大家一齐来关注教室卫生,关注学习之地,依靠每个人的自觉性来维护教室安静、整洁。

其次,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职责落实到个人,落实到班级,能够透过专门的检查、监督机制,督促大家保护好环境,表现好的能够给予必须的奖励,透过宣传表扬,授予“环保卫士”的称号,激励同学保护环境。

最后,积极开展“文明课堂”活动,主张:教师“少教”学生“多学”,这才是最理想的课堂状态。一是实行“五要五杜绝”,限定教师“少教”。要让学生脑、眼、耳、口、手、笔动起来,以杜绝“满堂灌”;要摒弃缺乏价值的提问而激励学生发问,杜绝“满堂问”;要减少单一“看”屏幕的时间,以杜绝“满堂投影”;要让学生动起来,以杜绝“满堂静”;要给学生留出恰到好处的思考“空白”,以杜绝“满堂闹”。二是实施“三六有效讲经”,促使教师“精讲”。即讲好重难点,讲好规律,讲好方法,讲好易混点,讲好易错点,讲好易漏点;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在学生思考或做题时不打岔,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时不讲刺激的话,在学生思考过程中不要太急于讲话。三是为“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找好抓手。在当代教学中,课堂教学中的“载体”凸显的多媒体屏幕和展台。为了实现“少教多学”,我们作了如下的分类和排序:第一载体,为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重组而编制的学案,或题案,或学、教、练三合一的课案;第二载体才是课本、试卷(套卷)、其他学习资料;而课堂练习簿、黑板、媒体展台,则列为第三载体。如此,从形式上逐渐改善不良的课堂环境。

二、生活区环境

(一)关于餐厅

“吃”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吃”的卫生直接关系到个人的身体健康,因此餐厅成了同学们最为关注的话题。

餐厅基本上能满足同学们的需要,餐厅的就餐环境很好,桌凳干净,且有大屏荧幕供同学们了解新闻、观看影视,餐具也经过了高温消毒,表面上并没有特别严重的问题。但是经过调查表明:

(1)食堂饭菜价格近2年因对外承包和疫情原因而大幅增长,如果让一名身体健康的男同学一日三餐都吃饱吃好,则人均一天消费35-60元不等,几乎等同甚至超过在校外生活一天一人所用的就餐费用。如此较为昂贵的校园就餐费用,就这样导致了很多住宿生心生不满,有的干脆天天订外卖,有的则选择将就自己少吃点,有的甚至迫切希望天天去校外甚至转为走读生。

(2)浪费粮食现象严重,垃圾桶内很多剩菜剩饭,往往有的同学吃一两口便倒了,全然不知“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其中有65%的同学反应,浪费是因为“没胃口”!经过了解得知,学校餐厅的菜色和面食整体有些单调,每年都没有任何改变,新生还好,但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菜品已经是司空见惯,便很容易产生单调而“没胃口”的想法。

(二)关于宿舍

讲完了学习的地方、吃的地方,接下来便是住的地方——宿舍的卫生环境了。

(1)大一同学的宿舍卫生保持较好,也经常拖地,但高年级就显得很乱,地不拖,被子不叠,甚至地也不扫。

(2)宿舍内东西摆放杂乱,书架书桌往往是杂物一大堆,床上更是如此,没叠的被子、书、衣服等。

针对宿舍存在的问题,学校近期开展的“超星杯”文明宿舍评比活动已经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在宿舍管理上也公布了具体的工作通知,但是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便是靠同学的自觉,“宿舍是我家,建设靠大家”,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去改善宿舍环境。

校园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篇2

1、研究对象

以10所中小学的500学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搜集了大量与“阳光体育运动”相关的书籍、学术期刊、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政策法规条例等文献资料, 对其进行分析、比较、整理与综合, 对本文的研究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2.2、问卷调查法

针对“阳光长跑”开展的现状设计调查问卷, 并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 对10所中小学的500名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2.3、访谈法

就校园“阳光长跑”中存在的问题访问相关专家教授, 进行电话、电子邮件或书面形式的访谈。 全面征求有关校园 “阳光长跑”开展的相关问题, 为本文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并对10所小学的体育教师进行访谈, 调查校园阳光长跑存在的问题。

2.4、数理统计法

将回收的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的数据利用Excel2007进行统计分析。

3、现状调查

3.1、校园开展“阳光长跑”的情况

根据调查, 自2007年起, 几乎所有的学校每年都会开展“阳光长跑”的启动仪式, 但是启动仪式后, 阳光长跑活动往往被搁置, 大部分学校在后期的持续性上缺乏有力保障, 导致长跑活动不能持续进行。

3.2、学生参与“阳光长跑”的情况调查

根据调查, 有74.8%的学生偶尔或者不参与长跑活动, 而经常参加跑步活动的学生仅占25.2%, 表明经常参与阳光长跑的学生只占少部分。

3.3、影响学生参与“阳光长跑” 的因素

通过调查500名学生, 42.8%的学生认为长跑活动的枯燥造成了学生不愿意参与该活动, 25.6%的人由于意志力不坚定不能坚持完成长跑活动, 15%的学生缺少长跑运动的时间, 12.2%的学生认为学校缺少长跑的场地。这表明活动的兴趣与学生自身的意志品质对学生的参与影响较深。

4、结果与分析

4.1、学校层面不重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中央七号文件) , 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 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 ”而 “阳光长跑”运动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 增强学生体质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学校主管部门对于此活动的开展却没有相关规章制度, 不能保证其持续开展, 对于此活动重视程度明显缺乏。

4.2、开展形式单一

长跑运动本身是一项枯燥但是能够锻炼人的意志品质的运动, 许多学生不愿意参加, 究其原因是其锻炼的枯燥性, 以及学生意志品质不够坚定。 学校体育部门没有意识到此类问题, 或者认识不够深刻, 不能将学生积极性进行充分调动。

4.3、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

明确的规章制度能够保证一项活动的正常运转, 调查中, 所有学校都没有将阳光长跑活动纳入日常管理, 没有将其制度化, 规范化, 标准化。 这样, 校园阳光长跑的长效机制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5、建议与对策

5.1、加强宣传

以校园海报、横幅、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多维宣传,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阳光长跑对于提高学生体质的重要性, 同时宣传国家关于 “中央七号文件”相关精神, 切实保障学生运动时间。

5.2、丰富阳光长跑的多样性

学校体育主管部门应结合当地地理环境、人文环境, 将阳光长跑融入地方特色的体育游戏中, 让学生在游戏中克服长跑的枯燥性, 磨砺学生的意志品质。 同时, 加强长跑的群体竞争性, 使学生在集体荣誉感下进行活动。

5.3、加大学生奖励、激励机制

学校应逐步将校园阳光长跑作为班级间体育评比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逐步将学生阳光长跑的成绩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一部分, 以此来激励学生参与到阳光长跑活动中来, 并逐渐养成长跑的习惯。

5.4、建立健全阳光长跑长效机制

阳光长跑不仅仅只注重启动仪式, 而不注重过程, 忽视结果, 造成“虎头蛇尾”, 学校应明确作出规章制度, 规划阳光长跑的长效机制, 体育部门做好落实工作,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

5.5、做好监督监管机制

应在全校设立监督监管部门, 对于违反国家相关规定及时进行上报, 保障学生参与阳光长跑运动。

摘要:从学校体育工作的实际出发, 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原则, 依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政策、法规,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数理统计等方法, 对校园学生参与阳光长跑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找出当前校园“阳光长跑”开展的不足, 提出解决的办法及建议。

关键词:校园,阳光长跑,现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S].中发[2007]7号, 2007, 5.

省挂牌督办环境问题整治现状调查 篇3

此项工作的开展,极大地督促当地政府及相关责任单位在环保工作方面要积极有所作为。如今,摘牌在即,去年挂牌督办案件的整治情况如何?3月12日至15日,记者实地走访了相关挂牌督办环境问题。

白沙河:低端制革行业的生存之路

厂区的晾晒区域空空如也,被拆解下来的转鼓无序地放在地上,偌大的生产车间里,只有2名身穿便服的工作人员在对晒干的蓝皮进行简单的平整工艺处理……在茂名市高州环保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接连走访了位于白沙河流域高州段的数家皮革厂,这些工厂目前要么在做搬迁前的收尾工作,要么就是大门紧闭,整个高州皮革园区一派萧条景象,昔日忙碌工作场面已不复存在。

“从去年12月1日开始,整个白沙河流域32家皮革厂都已全部停产了。”茂名市环保局执法人员告诉记者,白沙河流域制革等重污染行业整治问题被挂牌督办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地市政府也高度重视,迅速组织部署整治行动。短短几个月内,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数次专项执法行动,依法取缔流域内所有皮革厂。“此次市政府打击制革行业力度是前所未有的,提前两个月完成整改任务更是让人看到了政府治污的决心。”

白沙河污染主要来源于沿岸制革、化工等重污染行业。据了解,茂名全市约有一百多家皮革企业,是全国最大的劳保手套生产基地,每年销量占全国的80%~85%。由于历史及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这里的皮革厂主要以加工蓝湿皮及其边角料为主,与珠三角相比,生产工艺相当落后。以高州、茂南区为例,这里的皮革厂大多属于中小型企业,由于企业老板的环保意识不高,不愿投入资金对其生产工艺及污染治理设施进行改造,不少皮革厂的废水都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白沙河污染日益严重。有数据显示,目前白沙河流域的氨氮、COD严重超标,水质为劣Ⅴ类。

“虽然我们做的是比较低端的皮革手套,但是占有很大市场,希望政府不要一刀切,给我们一条出路。”采访中,不少企业老板向记者表示对皮革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担忧。按照省挂牌督办文件的要求,当地政府要彻底清理流域内制革、化工等重污染企业,以缓解工业污水对白沙河的影响。但是,一方面是重污染行业治理或关停有阻力,一方面是当地经济发展及人员就业有压力,这一“两难”局面的存在,让当地政府一直难以痛下逐客令。记者了解到,为取得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目前茂名市政府正在规划建设高州市金山开发区和茂南区金塘镇皮革综合整治加工区,将整合白沙河流域的皮革企业搬迁入园经营,统一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皮革废水。

“现在,意大利等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制革业,这说明制革污染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制革环保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段镇基说,目前,我国制革污水处理技术是成熟的,关键是要舍得投入,只要投入够了,环境污染问题也就解决了。据介绍,蓝湿皮经加工后,废水中各污染物总量和浓度负荷较生皮制革已大大降低,企业只要在厂区内建造一套小型的污水处理装置,完全有能力实现车间内污水达标排放,然后再通过管网接入工业园的废水处理厂,进行深度处理。

为巩固白沙河污染整治成效,目前,茂南污水处理厂、金塘镇生活污水处理厂都已开工建设,高州金山开发区污水处理厂也将于3月底完成主体工程。此外,在畜禽养殖方面,白沙河流域内的52家规模化养猪场也被列入了重点治理计划,当地环保部门也已对不达标排放的养殖厂,下达了限期治理、整改通知书。

鹤地水库:

畜禽养殖污染整治遇见“拦路虎”

“查扣非法抽沙船2艘、运输车辆6量,取缔非法沙场5间,清除非法捕鱼网具1300多张,清拆围库造塘925亩……”谈起挂牌督办后鹤地水库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当地环保负责人如数家珍。被誉为湛江“大水缸”的鹤地水库,近年来由于受流域上游广西地区排污规模快速增长和库区面源污染等因素影响,水库水质明显下降。去年5月,鹤地水库环境整治被列为广东挂牌督办的十大重点环境问题之一。

清澈的库水从大坝的泄洪孔飞驰而下,如同瀑布般壮观。放眼望去,大坝的四周全是茂盛的树木,与水库、大坝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图画……

“目前,清拆猪场47户,清理生猪约8000多头。”当地环保局负责人指着一堆砖瓦碎片说。据介绍,鹤地水库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来自畜禽养殖污染及周边居民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放污染。经过整治,目前鹤地水库大坝周边的水体基本恢复到地表水Ⅲ水质标准。

“畜禽养殖方面,我们已清理了湛江责任区内所有的违规猪场。”据了解,目前鹤地水库畜禽养殖清理压力主要来自红湖农场养殖污染和广西九洲江上游畜禽养殖污染。据统计,湛江红湖农场共有1347户养殖场;广西九洲江集雨区范围内有规模养猪场300多家,年养猪存栏量超70万头。这些地方的养殖废水直接或间接排入水库,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当地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彻底整治的难度大,但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突破进展。目前,红湖农场位于鹤地水库一级保护区范围内的59户养殖场已有3户规模化的养殖场与政府相关部门签订了搬迁协议,二级范围内红湖农场的600户养殖场也列入了清拆范围;广东、广西两省正在逐步推进联防联治工作,争取早日制定统一的水质保护规划。

瓶颈固然存在,但不是不可以破解。记者从鹤地水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材料中获悉,治理好鹤地水库水环境主要污染问题,关键在于:一是当地市政府要加大整治力度,确保完成红湖农场范围内养殖场与围库造塘的清拆任务;二是要建立粤桂九州江流域水质联合保护机制。如统一编制九洲江——鹤地水库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建立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联合执法机制;建立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水质达标补助机制;建立联合监测预警及跨界环境应急、纠纷协调机制;建立联席定期会商机制等。

nlc202309021559

据了解,按挂牌督办限期整改的要求,目前,鹤地水库饮用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界标、全保护区交通警示标志已设置完毕。为切实解决库区上游石角镇的生活污水问题,石角镇污水处理厂于去年12月10日投入试运行。为解决水库周边广东农垦红湖农场生活污水问题,3套大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已完成招投标,建设单位已进场施工。为解决库区周边生活垃圾问题,目前已建成石角镇和河唇镇2个镇级垃圾转运站、200个自然村垃圾收集点,红湖农场2个场部垃圾转运站、39个生产队垃圾收集点项目已完成招投标,建设单位已进场施工。

大宝山:

以点带面解决历史遗留环境污染问题

红黄色的洗矿水从矿山奔流而下,宛如一个小型瀑布,经过坝子拦截后,矿水沉淀析离出部分泥沙,从一侧的出水口迂回流入横石河尾矿收集池……在槽对坑尾矿库边上,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宝山矿业”)相关人员指着泾渭分明的收集池告诉记者:“这些水我们是不外排的,旁边的那几根大粗管,就是把这里沉淀清澈后的水抽回去重复使用。”

据了解,在很多年以前,横石河的水是下游居民的饮用水,但是由于矿山的开采,逐步沦为一个蓄洗矿废水的收集池。近年来,为保障下游居民的用水安全,当地政府及大宝山除修建一条蓄山泉水的水渠供下游使用外,还安排槽对坑尾矿库附近居民搬迁至其它地方生活。大宝山矿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彻底解决洗矿水对居民的威胁,他们正按照挂牌督办文件的要求,建设一个凡洞村新尾矿库及配套污水处理厂,目前,已完成三个自然村的搬迁、污水处理厂科研等工作。据统计,新的凡洞村尾矿库建成后,库容量将达1.2亿立方,届时将彻底解决洗矿废水、废渣未完全收集与处理等情况。

早些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的一份考察报告里面就指出,大宝山的污染问题,大宝山矿业虽负有一定责任,但民采民选才是区域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资料显示,由于利益驱使,从1984年起,大宝山周边的非法民采民选开始冒头,并在此后10至15年间达到了高峰期,非法矿窿达119条,选矿厂8个,洗矿点20多个,日产各种矿量1万吨以上。民采矿窿乱挖乱采排放的废土、废石和低品位矿石,以及民选矿厂排放的大量选矿废水和高含铅、锌、铜、硫尾矿,严重破坏了矿区生态及下游水环境。

“历史的欠账太多,治理工作十分艰巨。”大宝山矿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大宝山从1970年开采至今,铁、铜已经基本开采完毕,但目前又新勘测到更为珍贵的钼矿,将继续长期开采,并在发展中治理和解决历史遗留环境污染问题。记者采访中获悉,为切实解决大宝山区域环境污染问题,大宝山矿业担负起了一个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那就是:不论污染源来自本矿还是“民采”,公司方面都将出重拳、斥巨资严加治理。有业内环保人士指出,大宝山的污染虽主要是历史遗留的问题,但如若现在的开采不注意源头控制,加强末端处理,还是会导致污染加剧。

“目前,大宝山李屋栏泥库周边清污分流工程已基本完成,李屋栏泥库的2、3、4号三座坝体建设也将于今年7月完成,李屋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已正式启动。”据了解,近三年来,大宝山累计已投入了4亿多元开展区域污染治理工作,其中包括开展了槽对坑尾矿库外排水综合治理、李屋拦泥库加高扩容及综合整治、李屋拦泥库外排水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治理、土壤修复等一系列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程。

校园绿地系统现状调查报告 篇4

在进行校园绿地规划之前,我们通过实地调研,观察场地基本情况等方法,获取了海南大学儋州校区绿地的基本资料。

一、儋州校区自然环境简况

1、地理概貌:

整个校区坐落于海南省西部的儋州市宝岛新村,周围地势平坦,起伏较小,偶有散乱低矮山丘,比较近的几座分布在学校东面和南面。校区整体地形相对较平坦,北部教学区比南部的宿舍区稍高,以登峰路为中心,往东西两个方向,地势均有不同程度地降低,其中西部的农学院基地方向比东部稍高。

2、水文及其生态状况:

学校南北两侧分别有一条河流,自西向东流淌,其干流在学校西侧分支,演变成为环绕学校的两条小河,其中南侧的水量较大,沿学生宿舍区----美食街流走;北侧河流流量稍小,从植物园和南药园之间穿过校园,最后与南面的河流在学校东北部汇合。由于南部河流在进行驳岸翻修,放闸没有蓄水,东湖干涸,但只有少量草本植物生长在底部。北部河流的堤坝于2009年 受台风影响,被大水冲毁,此后并未修缮;加之流量偏小,植物园旁的人工湖常年缺水,其底部植物自然衍生出不同种类,且乔灌草层次丰富,植被茂盛。且南北两侧河道,除了河流本身,还有许多相连的水田、池塘,周围又环有林木,水鸟多栖息在附近。

3、气候和土壤:

地属海南岛的亚热带气候,旱季雨季分明。夏季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强。冬季温暖湿润,适合热带亚热带植物生长。偶有台风侵袭,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破坏力。当地土壤情况,由于该地区开发深度较浅,因此区内自然生态环境受人类活动的不是十分严重,自然植被虽然被人工植被代替,但由于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其恢复能力较强,即使是在生产用地的经济林里,也有野生地被。该区土地利用率高,农业生产发达。土地利用格局主要为林业用地、香蕉林和农田,其次为宅基地、乡镇工业用地和花圃用地。

4、生态环境概况:

校园周围生态环境受到人类开发的影响。虽然周围大量的植被、环校的水体,都为野生动植物的生息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由于人类开发力度过大,人群活动频繁,树木、草丛中已无大型哺乳动物,仅有鸟类、鼠类、蛇类、蛙类及昆虫类小型动物。以作物为特点的人工植被主要为水稻、橡胶、水果种植。

二、校园绿地现状调查

将校园视为小镇,则儋州校区的绿地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

1、公园绿地:

(1)位于校园东北侧的植物园和南药园:可将其视为公园。该场地范围较大,内有丰富植物。园内沿园路设有简单座椅和廊架,没有太多的服务设施,游园以游览为主。与植物园相连,外侧河边有开阔草地,设有少量石桌石凳,平时使用率较高,多为傍晚锻炼和散步的去处,也做游园之后休憩停留的地点。南药园以药类植物为主,全园分区,沿河呈带状分布,园内没有任何可供休憩的设施。

(2)位于宿舍区和教学区之间的带状公园:(由三部分组成)

① 位于新教楼前的广场:由于校区内缺乏硬质铺装的场地给人们活动,加之该场地内

园椅、可坐花池、置石等较多,又有大树荫蔽,所以这片广场非常受欢迎,白天作为交通空间和办公楼前的广场,兼具有为简短会面提供场地的功能。傍晚开始,当地居民在此的活动开始增加,其中以老人、幼儿和亲年人居多。缺陷:但都没有各自的活动区域,大家共享一个空间。

② 位于招待所前的绿地:它处于从宿舍区到教学区的中间地带,因为越向东越远离教学楼,顾其西侧,靠近登峰路十字路口出使用率高,无论是清晨早读、来往通行和休憩、会面,都是较佳的场地。存在的缺陷是东侧绿化面积大,但使用情况不够理想。原因有一下几点:A 休憩设施偏少B 夜间照明不足C 简单的草坪大树,无景可尚

③ 位于图书馆前的绿地:从登峰路的十字路口到风雨足球场之间的狭长绿地,因其处于交通要道上,使用率较高。图书馆前的部分设有简单亭子、可坐的树池和台阶,清早早读的同学很多,其余大部分承担的是交通功能,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分析:该场地从西向东,逐渐远离宿舍区,但使用情况却越来越好。西侧由于过多的交通需要而弱化了它的景观功能,东部由于设施相对完善,而更加受到住户的喜爱。因此考虑将场地重新整合,以缓解学生对活动场地的强大需求。

(3)位于校区南侧河岸的带状公园:该场地从汽车站出延伸到水坝处,地理环境优越,沿河而建。其有东湖舞池、情人岛等。但是因规划不佳场地内景物过于随意、东湖水非干即臭、夜间照明不足而少有人特意到此游玩,唯一使用量较大的是东湖舞池,每天傍晚练舞的同学很多。场地缺陷:没有充分利用起它的优良地势,基础设施缺乏,导致游览状态不佳。

(4)宿舍区内A3和A5楼下的草坪:该草地处于宿舍楼A3A5和一食堂、人工湖之间,被宿舍楼环抱。在上下课高峰期,草地起到了良好的交通功能。课余时间,草地成为了三三两两集会、集体聚会的良好场所,在宿舍区内也是为数不多的公共集会场地。缺陷:离宿舍楼太近,大型的活动对宿舍内干扰较大。设施也不完善,只有少数坐凳、阴雨天草地只能通行,无法使用。

总结:校区内公园绿地较为缺乏,现有的完全不能满足使用需求。而本应发挥其作用的场地又没有完全发挥它的价值,导致使用整个儋州校区公园绿地使用状况较为怪异,越远离居住区的使用状况越好。

2、生产绿地:

(1)苗圃基地:苗圃基地在学校内有多处分布。从东侧植物园到西侧农学院基地,都有不同规模、类型的苗木基地。其占地面积广,有集中有分散。在东侧到北侧植物园附近的苗圃较为集中,生产规模化、有温室、大棚、荫棚等,较为齐全。苗木整体种植也易形成景观。北侧是橡胶苗基地也较大,规模化,管理精细。而西侧、以及校园内散乱分布的一些苗圃,规模则较小,没有形成统一景观,反而与周边环境差异较大,且对土地地利用率也较低,管理粗放。

3、防护绿地

缺失。

医院和工厂紧邻南侧河道,其上游不远处就是美食街,没有卫生隔离带。

4、附属绿地

(1)居住用地:主要分一下几个区域:

①宿舍区:宿舍区位于校区的最西侧,外部除去少量当地居民零散的平房,就是农学院基地。虽然占地面积不是最大,但是人口数、流量是最大的。

② 北侧的居民区:以当地人为主要居住对象,设有6层高的居住组团。

③ 南区(教工区):相对较为规模化,居民数量也较多,其内部有少量绿地,不成系统。

④ 西北侧的平房:部分已经空置,房屋年老失修,多为当地居民自己建设,布局散乱,其周边环境条件较差。

⑤ 登峰路东侧:为低层小楼,部分已经荒废,成为大学生创业街,楼上有住户,也有出租。环境条件不佳,房屋陈旧。

(2)工业用地:在规划用地的最南端,有两所对橡胶原材料、半成品进行收购加工的工厂,位于进入主校区的两侧。其离校区很近,周围没有隔离带,对环境影响很大。

(3)道路广场用地:校区道路主要呈方格网方式布局,周边绿化相对薄弱,没有形成景观,只是单纯地将道路在土地上划出。广场用地极少,造成了学生对活动场地的极大匮乏。

5、其他绿地:

(1)湿地:沿南北两侧的河道,分布有多处凹陷地,水塘等,由于处于人类活动较频繁的范围,打部分被改造成为水稻田、鱼塘等,且相互联系不大;有的由于不便于管理而成为了荒地,却又被从原来的湿地系统中隔离出来。导致的后果就是野生鸟类栖息地地减少;雨季到来时对暴涨的河水没有抵抗能力,水源涵养能力差。

三、绿地布局结构及其问题

1、整体散漫,布局随意:儋州校区建校时间长,房屋年龄跨度大,风格不统一。布局随意,导致建筑格局散乱,不成系统。

全国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篇5

全国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为贯彻落实近年来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关于“加快生态环境调查,抓紧制定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保护规划”的精神,-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相继开展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和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通过收集汇总分析现有资料和遥感调查、典型案例调查研究,深入揭示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提出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作 者: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作者单位:刊 名:环境保护 PKU CSSCI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年,卷(期):“”(5)分类号:关键词:

农村环境现状的调研报告 篇6

一、调研背景及目的在我国,农村是至关重要的。八亿农民,占据了我国人口的三分之二,决定了我国的前途和命运。伴随着农村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开始涌现,为此,政府提出“新农村建设”,力将解决三农问题,为发展农村,活跃农村提供有力跳板。我们环境学院利用这个暑假,开展了水滴工程社会实践调研活动,进行“农村环境现状”的调研,希望通过这次的调研能展现新农村环境建设的成果,促进我们对现阶段新农村建设这一政策进一步了解,从而号召我们大家投身于这一伟大的事业中来,为建立一个良好的农村环境而努力。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方法:问卷调查,访谈

调研对象:贵州省西江苗寨的村民

调查时间:2009年7月14日

问卷的发放:在西江苗寨的街道上随机发放问卷,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得到数据。

调查情况:共发出问卷20份,回收20份,其中有效问卷20份,回收率100%。

三、结果与分析

(一)新农村建设的情况

1、新农村建设的普及程度

新农村建设近来吹响号角,本着惠众利民的精神,这项政策着眼于改善民生、促进农村更快更好地发展建设。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在这一政策的宣传普及上做得尽善尽美。

数据表明,农村人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并不尽如人意。有一半的人对此毫不知情,仅仅只有10%的人很了解。这体现出当地政府部门对于这一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效果不佳。而且在整个发放问卷及走访的过程中,我们明显能够感觉到当地村民获取信息渠道较少,文化知识水平较低,思想保守,对政府政策制度缺乏关心。从而导致“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开展有一定的困难。

2、新农村建设的宣传程度

宣传作为一种沟通政府与老百姓的桥梁,在政府政策的施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显而易见。可以说,政府政策是否顺利开展与是否做好宣传密切相关,因为,有效的宣传已经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如下是当地的政府对“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宣传情况:

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到,大多数的人选择了“不清楚”这一选项;有四分之一的人承认,政府是有组织过,但是参与不认真;还有35%的人认为没有组织过。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村名不愿意参与进来这样的活动是关键。但是,在对选填“组织过但不认真”的群众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针对村名不愿参与政策宣传活动,政府也没有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进行必要的动员。而在数据中最显眼的是:“认真组织过”选项没一个人选填,这充分看出了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不够,重视不够。

现今农村环境情况

1、对于环境状况的满意度

农村是村名的主要生活生产场所,农村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的发展和建设。关系到村民的生活质量。但是农村本身在建设的过程中又难免会有污染环境的现象发生,这就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协力防范治理。下表是关于当地村民对于现今生活所在地的环境状况满意度的有关情况。

上图表现出来现在的环境状况还是基本符合标准的。选择满意类别的人占据了90%,仅有10%的人认为环境状况有待改善。从图标上确能看出当地人有较好的环境保护意识。但在走访的过程中,从村民口中我们得知,在政府大力开发“西江苗寨”之后,消毒过后的自来水代替了原先的西江溪水成为了饮用水,街道弄成水泥的平板路。一切设施都好像比之前的要好,但发展的同时也带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因为苗寨开发成了旅游区,吸引了更多的游客,街道两旁开起了更多的旅游用品商店,而为了更好的推销商品,吸引更多游客的注意,很多商家时常会把商品摆出街道路面,这便经常发生街道拥堵的情况,由于人流的增加,白色垃圾也随之增加,同时,在群众的口中我们得知:西江水没了以前清澈,没了以前干净。

由于西江苗寨地处山区,开发较晚,先如今没有造成过多的污染,这也是选项中90%的群众对生活环境持有满意度的根本原因。然而“非常满意”只有10%,“满意”35%,基本满意45%,曾递增趋势,满意度有曾不好方向发展的态势,这也说明了西江苗寨地区的环境正在逐步地不受群众认可。希望这能引起当地政府部门的关注。

农村水资源的情况

水,做为生命之源,对于人类至关重要。所以,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对于农村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调查的情况知:西江地区农村使用水资源已经主要是自来水了,应该再没有人用外面挑的水和雨水等这类没有质量保障的水资源了。但是自家井水还是有很少部分的人使用。由于依着河畔,河水也仍然作为小部分家庭的家庭用水。但是主要还是自来水。这也让我们看到了西江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西江的经济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好处。

下表是关于民众对自来水质量的认可度情况。

可以看到,全部人都选择了满意类,其中,“满意”这一选项占据了绝大多数。这一数据说明了现在自来水的情况是符合标准的。

农村能源的使用情况

能源的燃烧使用固然要产生各种废气,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不仅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其他污染气体的排放也总是引起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下表是西江苗寨地区家用燃烧能源的使用情况:

可以看到,在依山傍水的西江苗寨里面,大多数人还是使用柴草,煤气这类产生较多温室气体的燃料。由于地处山区,环境的自身净化能力较强,人口相对较少,所以并没有很明显的由于燃烧物产生的污染情况,但调查显示已有不少人

选择了电器和沼气等较为清洁的能源。共占16%,这也看出了苗寨人正不段得朝环境洁净的方向迈进。

2、农村的绿化情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居住地的环境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实践证明,搞好农村绿化美化,是改善生态环境,打造美好家园,提高生活质量,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要途径。调查显示,该村的绿化情况持非常满意态度的有5%的村民,50%的村民满意居住地的绿化情况,35%的村民基本满意,余下的10%村民则对绿化情况不满意。由此看出该村的绿化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大部分村民较为满意。但是当地的干部应当发动村民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因地制宜搞好绿化,美化街道更要栽植适宜树种和花草,增强观赏性和实用性。为新农村建设撑起“绿色”蓝天。

3、农村垃圾处理情况

过去,由于农村垃圾的数量和种类少、易分解,采用堆肥、简易填埋或自然腐烂等方式,基本就可以维系平衡。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目前农村垃圾不仅数量猛增,而且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农村生活垃圾逐步向城市“看齐”,处理难度越来越大。规模庞大的农村垃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其中一些有害物质还极易破坏地表植被,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土壤、河流环境污染,并成为农民健康的“隐性杀手”。随意焚烧垃圾使得空气污染严重;长期暴露的垃圾堆容易滋生蚊蝇、老鼠等,成为各种疾病的传染源。因此农村的垃圾处理方式是否得当,影响着农村的发展和村民的身体健康。数据显示,该村的有80.95%的村民采取政府部门统一处理的垃圾处理方式,另外4.63%和9.52%的村民选择集中焚烧和自家处理垃圾的方式,4.63%的村民则用其他的方式处理垃圾。该村的大部分村民都选择了较为正规的垃圾处理方式,但是还有少数村民垃圾处理方式不得当。

4、农村公共卫生管理情况

农村的公共卫生管理情况的好坏决定了该村的医疗设施和环境的好坏,更直接影响到村民的身体健康。从图中可以看出,5%和 50%的村民非常满意和基本满意该村的公共卫生管理情况,有25%的村民基本满意,另外 20%的村民则不满意公共卫生管理情况。

针对这种情况该村应对乡村医疗单位进行资源整合;增加对卫生院的投入,切实帮助解决卫生院改革、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深化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改革;强化村卫生室的基础性功能;进一步明确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由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主承担,鼓励其他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参与竞争,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

(二)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

目前传统粗放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许多环境问题日益凸现,不仅直接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而且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在一年前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也指出: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全国人民的福祉和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国人消费的食物、花卉、甚至宠物等都是在农村环境下生产的。农是立国之本,农村生态环

境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质量。农民享受社会进步带来的福祉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污染环境下生产出来的食物,最终威胁到全体人民的健康。治理乡村污染和生态退化刻不容缓。

从总体上来看,村民认为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其中居最高的三项分别为:基础设施不足(31.43%)、公共卫生(20.00%)以及垃圾处理(17.14%)。另外,认为大气质量,饮用水的村民也不占少数,分别为14.29%和11.43%。还有5.71%的村民认为噪声问题同样急需处理。

西江苗寨地处位于雷山县东北面,距县城37公里,距州府凯里39公里。苗寨建于大山之间,开发较晚,确有基础设施不足等的情况,但在开发未旅游景区之后,建设的步伐不快,发展很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西江人的努力之下,定能将西江的环境治理好,经济发展好,人民生活好。

四、建议

对当地人民群众:

1.抓住一切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积极投身于文化素质的学习当中,确实加强自身文化水平;

2.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政府部门的工作当中,努力配合好,协调好。3.发扬主人公精神,提高意识,杜绝污染环境行为,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对当地政府部门: 1.首先增强各级领导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大力向农民群众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帮助他们了解农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2.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还要加强环境监测,将环境整治与扶贫工作紧密结合。科学制定规划,坚决兑现政策,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切实加强农业污染的监管,执法力度,把农业环保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3.努力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积极引导民众学习正确的环境方法,培养良好的环境保护观念。

校园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篇7

关键词:孝道,尊老环境,青少年,孝道教育

一、引言

2011年8月24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的一份报告指出:“我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202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 2042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30%”。老龄化形势严峻, 我国老年人“未富先老”, 社会养老还不发达, 养老负担加重。目前, 我国大多数的家庭结构都是“4+2+1”模式, 小孩得到充分甚至过分重视, 老人相对地位下降, 社会上出现重幼轻老、爱幼嫌老、顺幼逆老, 青少年孝道意识淡化甚至丧失, 歧视、虐待老人时有发生, “青-老”关系恶化。因此, 探讨青少年对老年人态度, 重视青少年孝道教育, 有利于构建和谐的“青-老”关系, 最终形成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的氛围。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通过发放问卷与访谈等形式, 抽取陕西省彪角中学、辽宁下露河学校、四川多悦中学、安徽王直助教中心、陕西山阳中学、甘肃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共75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并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运用PASW Statistic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数据与分析

1.社会尊老环境不容乐观

班杜拉认为, “儿童的大部分道德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和改变的”。可见, 环境对人道德行为的影响。调查中, 青少年对自己周围的人 (朋友、邻居等) 孝顺老年人的情况的评价:非常好为8.6%, 比较好为47.3%, 一般为38.3%, 比较差和非常差占5.8%;对自己父母对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态度的评价为:非常好为49%, 比较好为41.7%, 一般为8.6%, 比较差为0.8%, 青少年对自己父母对老人态度的评价高于周围人;同时, 20.1%的人表示自己所在地区政府经常为生活困难老人有帮助和关爱, 62.3%表示是“偶尔”, “几乎不”的比例高达17.5%, 一些当地政府忽视困难老人, 社会整体尊老环境不容乐观。

2.当代青少年养老负担重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80.7%的青少年家中有老人。老人的生活费最主要来源是子女提供的占到59.5%, 政府补贴仅占7.4%。数据说明, 子女仍然是老人们养老的主要依靠, 退休金或政府补贴仍然只是辅助作用。同时, 家庭经济收入状况显示:20.2%的家庭月平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 1001~2000元的为36.3%, 2001~3000元的为22.5%, 月均收入在3001元以上的仅为21.0%。数据凸显出中国老人们未富先老, 家庭收入和社会保障不发达, 老人自己、家庭和社会都还没有足够力量为老年人安享晚年买单。而调查中50.1%的青少年为独生子女, 城镇户口中这一比例高达65.9%。我们可以看到, 中国现今的家庭普遍为4+2+1结构, 当代青少年养老负担十分沉重。

3.青少年对家庭养老方式认同度不高

本次调查显示, 33.7%的青少年赞同老人与子女分开居住, 不赞同的为66.3%, 而赞同把家中老人送到老人院生活的青少年为12.6%, 不赞同的为87.4%;而等父母老了后, 45.2的人选择了“住在一起, 亲自照顾”, 选择“分开居住, 定期去探望”的比例为5%, 选择“把父母送到养老院等机构”的为4.2%。长期以来, 以西方电影为主要形式的西方家庭伦理文化的传播, 特别是西方人原始的“接力”式, 即父母单向抚养对东方“反哺”方式即父子互养文化的冲击, 再加上当代人因为工作、学习、婚姻等原因人口流动性大, 传统意义上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逐渐瓦解, 子女与父母分居甚至相隔甚远情况是一种必然趋势。

4.青少年践行孝道不理想, 对孝道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

“百善孝为先”, 传统古籍也多有强调“孝为德之本”的语句。对于青少年进行传统孝道教育, 70%的人认为非常重要, 25.9%的人认为比较重要, 3.6%的人认为一般, 0.6%的人认为没必要。数据显示有26.2%的人十分了解与自己关系最亲近老人的生日和兴趣爱好;53.6%的人大概知道;不清楚、没有了解过的比重高达20.2%;86.1%的青少年与老年人相处或交流时使用“敬语”, 13.9%的人选择“否”;79.3%的青少年在看到老人需要帮助时, 很乐意提供帮助, 还有20.2%的人当老人主动请求帮助时才会行动, 有0.5%的人会装作没看见;72.5%的青少年从来没去过养老院探望孤寡老人。数据说明青少年对孝道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道不理想。

5.对老人问题缺乏理性认识, 孝亲法规制度化的意识淡薄

古语有“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本次调查青少年中36.6%的人认为老人对于社会是财富, 4%的人认为是负担, 46%的人认为是财富也是负担, 选择无所谓和不知道的共有13%。对于不赡养老人的行为, 35%的人认为不道德, 3.7%的人认为违法, 53.9%的人认为不道德又违法, 1.4%的人表示支持, 6.1%的人表示视情况而定。2011年1月新修订的《老年法》草案“常回家看看立法”和河北魏县推行“德孝治县”引争议等事件说明:国人还没有将孝亲伦理法规制度化的意识。老人曾经为社会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老人产业也创造着社会财富, 但老龄化会减少劳动力, 加重社会负担。同时, 我国《宪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都明确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我国老龄化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需理性看待。

四、对策与建议

1.社会方面

其一, 宣传倡导。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在全社会宣传倡导孝道, 谴责不孝行为, 营造尊老氛围。其二, 物质保障。政府增加社会养老投资, 增设养老设施, 增加养老补贴与保障, 加大老年人权益保护力度, 重视和关心老人。其三, 制度保障。制定和完善保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 明确子女赡养义务, 依法严厉打击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不赡养老人、欺凌虐待老人等行为, 优化尊老环境。

2.学校方面

其一, 增加孝道知识学习。在教材内容中增加尊老爱老等孝道内容比重, 通过宣传栏、广播、讲座等介绍中国老龄化和传统孝道文化等。其二, 创新孝道传播方式, 培养学生孝的行为习惯。广泛开展关爱老人, 尊敬长辈, 讲文明懂礼貌活动, 并进行量化考核检查。其三, 将奖惩机制引人学生孝道教育。学校给孝顺、帮助老人的同学给予奖励, 同时对不孝顺和欺凌老年人的学生, 学校进行通报、批评、惩罚、评优限制等。

3.家庭方面

一方面, 父母以及所有成年人特别是长辈应该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充分说明, 父母是孩子道德教育最好的老师。另一方面, 改变子女教育观念, 改变那种只注重子女分数忽视子女道德品质的成才观念, 严格要求子女尊老爱老, 注重子女孝道品质的培养。

4.青少年自身

青少年作为践行孝道的主体, 应该主动学习传统孝道的精华, 增强孝道意识, 培养自己的孝道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建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情况的报告[R].2011.

[2]陈琦, 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校园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篇8

1.1研究对象:本论文以威海二中的200名学生8名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根据课题研究需要,通过查阅图书馆相关书籍和上网查询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及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等数据库查阅近十年的和足球运动相关文献资料。同时对校园足球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书籍进行分析,为本课题最终成文提供理论基础。

1.2.2数理统计法。针对统计出的数据,对校园足球运动开展情况进行分析,并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1.2.3调查法。通过对收集整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今后威海二中校园足球运动的发展建议。

2.结果与分析

2.1威海二中校园足球开展的现状

2.1.1威海二中同学对足球喜欢程度。在对威海二中学生是否喜欢足球的调查中,结果显示,非常喜欢的人数31人,占16.4%,喜欢的人数为96人,占51.3%,谈不上喜欢不喜欢的人数为20人,占10.6%,不喜欢的人数为40人,占21.4%,以上的数据说明了威海二中大部分的人还是喜欢足球的。

2.1.2威海二中足球场地设施现状。足球场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校园足球开展的顺利进行,足球场地是学生平时训练的地方,如果足球场的不好会直接影响到同学平时训练的积极性,也会影响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良好的足球场地能提高教学效率。威海二中具有人工草坪一个,足球20个。

2.1.3威海二中足球的开展现状。学校足球队组建,现状学校足球队在一定意义影响着学校校园足球的开展状况。在威海二中足球运动的调查中得知,威海二中有足球队两个队伍,共有队员27名,每周训练5次,每次的训练时间为一个小时。两名体育老师带队训练,训练形式单一。

2.2影响威海二中校园足球发展的因素

2.2.1足球运动中的安全问题。学校中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学校非常关系的问题,足球运动强度大,有身体接触,对抗性非常激烈,存在着很大的危险性,这是影响校园足球运动的重要因素,这一因素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可以尽量降低这种危险的发生。

2.3威海二中校园足球开展的对策

2.3.1培养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加大校园足球的普及程度。威海二中可以与友校定期举办学校友谊赛,设置完善的奖励制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校园广播多放一些关于足球的新闻和足球知识的广播,学校定期办一次黑板报,做好足球宣。开展足球知识问答比赛,比赛形式多样化,可以为问答题,选择题,必答题等增加学生兴趣。开设足球社团,组织多种足球游戏,调动同学积极性。

2.3.2最大限度的降低足球运动中的危险系数。开展校园足球要以安全前提,从学校、老师和学生方面入手降低校园足球危险系数。学校方面校领导要加资金的投入,完善足球场设施,最大限度的降低危险系数。老师和学生方面,在平时的比赛中学生严格穿戴相应的足球护具。体育教师也要时刻提醒同学注意安全。在比赛中保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不要因为比分产生肢体冲突。

2.3.3加强足球场地设施的建设,为校园足球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学校加大对足球场的资金投入,将足球设施修建齐全并提供后续的资金用来维护足球场地,后续资金不足时,可以与知名企业合作,各取所需。

2.3.4壮大足球教师的师资力量。招聘更多专业足球教师,增加新鲜的血液与活力,年轻专业的足球教师受到的教育正规而且先进,能有效的提高学生成绩。定期安排学校与其他学校体育教师交流会,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教学经验,相互学习训练方法,认识自身教学缺点。老师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定期外出交流,出国深造。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1.在国家体育局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通知》文件下,威海二中只是口头上响应国家的号召,并没有具体的措施,实施的力度也不够。2.校园足球在威海二中校园里普及程度太低,学生对足球的认识和了解程度影响着学生参与校园足球的积极性。3.学校足球场设施的好坏决定着校园足球能否顺利的开展,在调查中发现威海二中足球场地存在着许多的安全隐患。安全问题是学生家长和学校共同关注的问题,所以安全问题也是影响校园足球开展的因素之一、

上一篇:药品质量检验工作总结下一篇:小学生作文:给外国亲友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