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连环画课文怎么教
培训伊始,是宝安区松岗小学张艳副校长带来的讲座《关于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思考》,她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思考和发掘,深入浅出的为大家剖析当前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手段和策略,深受与会专家和老师的好评。
接下来是王婉娟老师执教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王老师的课共分五个环节:导入课题-读文识字-再读课文,指导朗读-写字指导-课堂小结。王老师富有激情和朝气的教学风格赢得大家的掌声。
第三个环节就是大家期待的“辩课互动”。辩课的主题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我和邓蝴梅工作室胡红梅老师、陈洪峰老师、符卷老师有幸亲历了辩课的整个过程。作为反方我结合王婉娟老师的课,谈谈自己不成熟的体会。
一、关注文本特点,给孩子成长空间。
王老师执教的《小蝌蚪找妈妈》是一年级下册最后一篇,和同册的17课《小壁虎借尾巴》一样同属于科学童话,以不带拼音、连环画的形式出现。旨在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独立阅读的能力。课标也指出低年段阅读要学习借助读物的图画阅读。因此老师应该围绕识字和读书的重点,把朗读和看图随文识字结合起来。而王老师在识字环节没有充分考虑本课的课型特点,直接出示词语,采用各种方式识字,虽然也达到一定的识字效果,但是却剥夺了孩子自主发现、思考和探索的学习过程。因为本课是全册最后一课,应该属于向暑假课外阅读过渡的桥梁课文,因此教师应该充分放手让学生运用以往识字经验、图文结合自主识字。
例如可以采用阅读期待(也就是猜读)的方式,可以借助连环画的情节来解决生字,也可以借助书后的生字表来验证,和同学合作交流,就是在句子中遇到不会的字向老师求助,教师也课暂不急于告诉,引导学生把后半句读出来,自己去推理,以增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自主阅读的本领。看图阅读识字的过程,和直接出示生字拼音来识字相比,有着独特的发展价值,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运用,里面有学生的复杂心理过程。真正从“教会知识”向“学会学习”转变。
二、不贪多求全,眼中要有学生
即使是一堂完美的示范课,也会存在不足之处。王老师的课给大家很多启发和思考。一节课如何使繁花之上再生繁花,梦境之上再生梦境。关键在于老师眼中要有学生。这是一篇很美好,很童真的科学童话,老师面对的是一群诗性的、游戏的、梦想的、探索的儿童,那么老师首先要做到要求要低。不可贪多求全,反观王老师一节课,五个环节结结实实,满满当当,孩子们跟着老师一路往前赶,赶得急啊!连静下来起细细感受小蝌蚪的可爱、执着,利于妈妈的亲切热情,乌龟妈妈的温和耐心,青蛙妈妈的慈爱喜悦,这些宝贵的情感体验,都给压缩了。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果老师能慢下来,把说话的节奏慢下来,把步步不放的追问慢下来,用心,用一颗童心去珍视孩子的独特体验,我想学生所受到的情感熏陶、获得的思想启迪,一定是繁花之上的。
记得周国平曾说过:是孩子改变了我们看世界的态度。是孩子引领我们回到了那个早被遗忘了的非功利的世界。
从某种角度说,在童话的世界里,孩子是我们的导师。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相信童话。
邓蝴梅工作室成员 王莹莹
相信这不是个案。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大多以人文主题来编排的特点,致使许多课文人文内容十分突出、强势,如《一面五星红旗》《开国大典》《尊严》《自然之道》《钓鱼的启示》《地震中的父与子》《爱迪生救妈妈》等,或歌颂伟大人格、革命情谊、爱国情怀,或讲述道德伦理、规则意识、人性救赎,不一而足。此类强烈的意识形态、明显的思想倾向,因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经验背景和接受水平,只能靠教师的“说教”和“灌输”,硬生生地给故事或人物贴上口号化、概念化的标签,这成了学生难以承受之“重”。另一方面,人文的过于强大,蕴含其间的语言知识自然处于相对隐秘、模糊的状态,形成“意”盛“文”衰的呈现形态,使得不少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不知不觉地被人文内容所遮蔽,将精力和时间用于人文思想的挖掘上,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隐藏于文章思想背后的语言存在,造成一上此类课文就主题先行、人文为先,置语言学习于不顾,得“意”忘“言”,从而陷入了“教课文”而不是“教语文”的泥潭。
在语文教材尚未改变的现实背景下,如何扬其长避其短,最大限度地发挥课文“例子”的价值与作用,考验着我们的教学智慧。既然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既然在情感、主旨、思想的“例”上事倍功半,不如另辟蹊径,在其他方面的“例”上寻找出路。我们认为,最可靠的选择恐怕是确定此类文章的选文功能,并以其功能的发挥方式为导向,透过文本的人文主旨,慧眼发现和挖掘隐藏其间的语文元素和训练因子,让这一类人文气息浓郁的课文也能上出真正的“语文味”来,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用教材教”。
有的用作汲取语文知识的管道。知识是能力的根基和支撑,必要的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形成不可缺的物质基础。语文知识越丰富、越深广,语文能力的大厦就越稳固、越雄伟。思想性强的文章,其实也内存着不少适合小学生学习的语文知识。《尊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在直接表现那个与众不同的年轻人一定要先干活后吃饭的言行的同时,还以镇长杰克逊大叔的行为衬托年轻人的品质。这种侧面烘托的写法是常见的、基本的写作知识,适合四年级的孩子学习。考虑到它只是个“副线”,其内容毕竟不是课文的主体,故而放手让学生在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下,通过自主阅读、思考获取知识。教学分两步走:第一步,梳理杰克逊大叔的态度变化。让学生带着“一个会努力维护自己尊严的人,同样也会得到他人的尊重。杰克逊大叔是怎么对待这位年轻人的呢?”这一问题,再读课文相关内容,用词语完成填写练习:杰克逊大叔对年轻人的态度变化是:同情→()→()。学生汇报时,先说用了哪些词语概括,再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概括,以训练学生提取信息、阅读概括的能力。第二步,讨论交流:本文的主人公是那个年轻人,为什么又要写杰克逊大叔对年轻人的态度变化呢?这样,学生不难体会到描写杰克逊大叔与表现年轻人品质之间的关系,知道了表面上是写杰克逊大叔,其实还是为了突出年轻人的品质,从而初步感受到侧面烘托的描写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有的用作习得阅读策略的平台。会不会读书,是衡量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重要指标。良好的阅读能力哪里来?当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课堂的训练。课文不同,阅读策略的指向也不一样。有的课可练如何读题预测。《钓鱼的启示》(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题本身就藏着许多写作的秘密:这篇课文应用由“钓鱼”和“启示”两个部分构成“;钓鱼”是事件,“启示”是道理,这应该是篇借事喻理的文章;“钓鱼”是“启示”的基础“,启示”是“钓鱼”的升华;“钓鱼”写得详尽,“启示”简要点题。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读题目,推测课文内容、结构、写法、文体特征等,然后再读全文加以印证,看看哪些猜对了,哪些是出乎自己的意料的,以锻炼学生阅读推测能力。有的可练如何捕捉关键信息。《开国大典》(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篇幅长,内容多,教学时抓住课题中“典”,区别“大典”与“庆典”“典礼”的不同,再联系“开国”,体会这里的“典”是隆重、盛大之义,可见开国大典一定规格高、规模大。再以“快速浏览课文,哪些内容写出了开国大典的规格高、规模大?”的问题让学生相互补充,从参加人数多、贵宾身份高、仪式非常讲究、举办地点特殊等多方面找到依据,把这些内容连起来一说,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快速浏览、捕捉信息、概括文意的阅读能力得到训练。有的课可练如何聚焦文眼读书。如《狼牙山五壮士》(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壮”便是文眼,顺着“壮”字,就能如以开山破竹之势、囊中探物之易,感受到五壮士的“壮心”“壮行”“壮语”“壮举”,提升阅读速度与效率。
有的用作提升读写能力的支架。“读是销铜,写是得器;读要建模,写要识模;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深刻又形象地揭示了阅读与写作的内在关联。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必须重视从课文中获得有益的写作营养,并创设情境尝试运用。比如《开国大典》表现的是新中国成立时盛大、隆重的典礼场面,点面结合的场景描写构成了本文最大的文本秘妙。教学时,以“哪个场面最吸引你的眼球,最打动你的心?”为思考路向,学生一下子就能把目光聚焦到“阅兵式”这部分内容上,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阅兵式的场面宏大、声势浩大、气势壮观、气氛热烈,体会到了人们的自豪、喜悦和激动之情。在此基础上播放录像,形象再现当时的阅兵式场景,深化内容理解,强化情感体验。为什么阅读这些文字就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呢?学生继续品读、琢磨,发现了写作上的秘密:一是既写了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飞机的队列,群众的反应,又写了毛主席;二是描写战士队列、战车队形、飞机阵形,按照一定的顺序,有序表达;三是不管整体还是个人都要抓住事物的行为特征、外形神情、言行举止等,如“齐步前进”“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等,表现了人们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兴奋激动的内心情感,烘托了隆重、热烈、壮观的活动场面和特定氛围。在读到“群众游行”这部分中“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这些语句时,学生又有了新的收获:原来还可以加上环境描写以渲染气氛,丰富了场景描写的心理图式。在学生了解了点面描写的基本写法的基础上,教师播放或展示学校运动会、升旗仪式、班级“六一”游园活动等录像或图片,让学生学着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个活动或生活场景,以练促内化,以写促提高。
有的用作训练语言表达的脚本。与其他课文一样,思想性强的文章也不乏丰富多样的语言形式,用好这些语言元素,不仅能强化人文性文本的语言价值,也有利于学生立足语言更深刻地体验思想感情,受到人文教育,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爱迪生救妈妈》(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写妈妈的病情严重的句子是:“妈妈突然肚子痛,疼得在床上直打滚。”写大家着急的句子是:“大家急得团团转。”这两句话句式相仿,结构相似,可作为句型训练的范式。教学时,先分解再组合,设计两次句式模仿练习。教“妈妈突然肚子痛,疼得在床上直打滚”一句,让学生明白“直打滚”的意思,懂得这是从动作上写出了妈妈的肚子“疼”;再展开想象,想想妈妈肚子疼时还可能会怎么做,用“妈妈突然肚子痛,疼得”说话。学习“大家急得团团转”一句,指名做“团团转”的动作,理解“团团转”说明“急”,再用“大家急得”的句式说说大家着急时还会有哪些表现。接着出示“大家急得团团转”和“妈妈疼得在床上直打滚”,引导比较这两句话,发现其写法上的同与异,再完成练习:“1.今天考试得了100分 ,我乐得。”“2. 弟弟的表现太坏了,妈妈气得。”“3. , 得。”这样,从以课文人物、事件为主的句式仿说到以课外的生活现象的句式仿说,从教师帮扶的句式仿说到学生自由的句式仿说,既体现出训练的层次性、开放性,又有益于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说话训练,使这一语言表达现象纳入自身的言语系统之中,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有的用作语文实践活动的素材。除了像上述那样利用文本潜在的语文知识点和能力生长点,也可以直接指向于文本内容、文章情感等因素,并以其为素材,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课文当成学生言语实践活动的“材料库”。比如《金色的鱼钩》(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发生的故事离学生的生活年代距离实在太远了,对于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学生来说根本无法理解,与其费心费力难见其效,不如开发成多个语文实践活动:一是“看谁摘得准”。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把自己觉得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并要求从内容、语言、情感等方面写出摘抄的理由。二是“看谁讲得好”。以“你如何评价文中的人和事”为题,展开辩论,评出“小小辩论家”。三是“看谁搜得多”。课前以“二万五千里长征”为主题搜集相关的故事、回忆录、诗歌、图片等,展示交流时说清自己为什么要收集它,再选取典型材料制作成手抄报或黑板报。四是“看谁读得佳”。教师提供一篇表现学生熟悉的当代的英雄故事,与课文做对比性阅读,辨析两个人物在行为表现、精神风貌等方面的异同。五是“看谁写得妙”。学生先通读课文,再围绕“你喜欢读这一篇课文吗?为什么?”为话题,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这样的做法,当然不是臆想,更不是胡来,而是有着充分的理据。
首先,叶老先生早就有“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经典论断。还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说它“可以作‘随笔’的例,可以作‘抒情’的例,也可以作‘第一人称的立脚点’的例,此外如果和别篇比较对照起来,还可定出各种各样的目标来处置这篇文章”,以此说明“文章是多方面的东西,一篇文章可从种种视角来看,也可应用在种种的目标上”。“例子”说的核心无非就是“把课文内容当作什么用”的问题,决定着文本内容的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教学一篇课文,是以字法、词法、句法为“例”,还是以章法、文章读法和作法为“例”,或者是进行伦理教育、爱国教育,抑或是渗透爱的熏陶、情的感染,可“例”的东西实在很多,教师可选择的余地自然也大,因此,对那些远离学生生活、思想性强的课文,不必抱怨兴叹、怨天尤人,更无须画地为牢、作茧自缚,此路不通,另寻他路便是。只要所选的教学核心价值点符合学段目标、适合生本学情、切合文本特征,就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展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界。
让学生掰手指计算
在幼儿园大班和学前班,孩子就接触掰手指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了。我称这个阶段为“低级的”掰手指。以2+5为例,最开始他们是这样掰的,伸出2根手指,再伸出5根手指,然后数数一共伸出多少根手指。
但是,他们上一年级的时候,有的孩子进入了我称之为“高级的”掰手指阶段,比如计算2+5的时候,他们可能有多种方法计算。有的从2向后数5根手指。有的从5向后数2根手指等方法。当然,有一少部分孩子已经脱离了手指,能熟练地心算了。但是我发现还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仍停留在“低级的”掰手指的阶段。
我认为学生进入一年级后运用掰手指计算是可以的,但是应该引导学生向“高级的”掰手指发展,让学生慢慢地脱离手指。学生掌握了“高级的”掰手指,就懂得了加减法的含义和关系以及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比“低级的”掰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有的同学掰手指掰成了习惯,不知道怎么在大脑中思考计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试一试用脑子想手指,慢慢地脱离掰手指。达到熟练的效果。
采取多种形式背加减法表
对于一年级加减法表的教学,有的老师采取的是引导学生找出规律,不要求背诵;有的老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并且要求熟练地背诵。那么到底让不让学生背加减法表呢?
我做了一次尝试。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步:1.填全加法表,并引导学生找出规律;2.读熟加法表;3.让家长帮忙做一套加法表的卡片。每天用卡片练习一遍。一定要把卡片顺序打乱。练习的时候要采取多种形式,可以和爸爸、妈妈比赛游戏,也可以自己拿着卡片读,看用多长时间。也可以和同学出示卡片比赛练习的形式。练习的时候,尽量能不掰手指的就不掰,可以想手指。经过一星期的练习,同学们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明显提高,大部分学生都摆脱了掰手指计算。
学生背加减法表是必要的,但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的练习,从而培养的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习惯。
不应让学生用竖式计算(笔算)
在一年级的笔算教学中,笔算教学,应该是在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进位)的时候开始真正学习和运用,我发现有一部分家长在更早一点的时候就教孩子用竖式计算,导致学生并不明白其中的算理。只是机械地计算而已。还有一部分老师也认为计算只要计算正确就可以,在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不进位)时,很多的学生计算较慢,尤其是减法。就采取了引导学生用竖式,或者这部分教学内容一带而过,对于口算不做练习,认为学习了后边的100以内的加减法(进位)对于这部分内容自然而然就熟练了。
口算与笔算的解题策略是不同的。以计算30+18为例,口算的时候有的学生是这样算的:30+10=40,40+8=48。而如果采用笔算,其运算法则为: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十进一。可以看出,口算的解题策略为:十就是十,百就是百,即口算保持相对应的数字和数位本身的意义。而在笔算中,不考虑数字所在数位的意义,只是将数字作为最小单位进行计算。因此,口算被称为建立在意义基础上的运算,而笔算则被称为以规则为基础的运算。
口算过程中有更为丰富、多样的解题策略。如对于42-5这道题,如果放手让学生解决,他们可能会想到许多方法:有的学生从42开始一个一个地减;有的学生把42分成30和12,12-5=7,30+7=37;有的学生把5分成2和3,42-2=40,40-3=37;有的学生想到5+37=42,所以42-5=37……每一种方法都体现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而如果采用笔算,则是统一的竖式计算解题模式。方法相对比较单一。
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关注算法优化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分析比较,多中选优,择优而用。提倡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关注算法优化,应以学生多样化的算法为基础。在学生说出多种算法后,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比较,再让学生从中选择最简便、最快捷的方法。
公交司机和乘客一起救护老人
昨天上午9点钟,当26路公交车在中华路行驶的途中,司机看到一位老人正躺在路中,一位妇女正在老人身边大声呼救。
这位24岁的公交司机王平,没有丝毫的犹豫就停下了车。他从车上下来,询问那位妇女发生了什么事。她说这位老人有心脏病,需要送往医院。王先生知道他必须马上行动起来。他告诉(车上的)乘客他必须送老人去医院。他希望大多数或者全部乘客下车等下一班车。但令他惊讶的是,所有的乘客都同意和他一起去(医院)。部分乘客帮助王先生把老人搬到车上。
多亏了王先生和乘客们,医生们及时挽救了那位老人。一位乘客说:“许多人不想帮助别人是令人痛心的,因为他们不想惹上麻烦。但是这位公交车司机没有考虑自己,他只考虑去救人。”
SectionB
他失去了胳膊但是仍然登山
阿伦 罗尔斯顿是一位对登山感兴趣的美国人。作为一名登山者,阿伦习惯于冒险。这是他做的刺激的危险运动之一。有好多次因为事故,阿伦险些丢掉性命。在2003年的4月26日,当他在尤他州登山的时候,他发现自己陷入了非常危险的境地。
在那一天,当阿伦独自在山里登山时,他的胳膊被一块2000千克的石头压在了下面。因为他的胳膊拿不出来,所以他在那里困了五天,希望有人能够发现他。但是当他的水喝光以后,他知道他将不得不做点事情来挽救自己的生命。那时他还不准备死。所以他用刀子切除了自己一半的右臂。然后,用左胳膊对自己进行了包扎,以至于不会失血过多。完成这些以后,他爬下山,寻求帮助。
失去胳膊以后,他写了一本书《在顽石与绝境之间》。这就意味着你在一个艰难的似乎无法走出的境地中。在这本书中,阿伦讲述了做正确决定的重要性,以及掌握命运的重要性。他对登山的挚爱如此的强烈以至于经过这次经历后,他仍然继续登山。
我们有和阿伦一样的勇气吗?让我们在发现自己处在一个“顽石与绝地间”的境地前考虑一下,在我们不得不做出生与死的选择前考虑一下。
Unit2 SectionA
学生志愿者
来自河畔高中的马里奥 格林和玛丽 布朗每周拿出几小时去帮忙朋友。
马里奥喜欢动物,想成为一名兽医。每周六的上午,他在一家动物医院做义工。马里奥相信通过做义工能够帮助他得到将来梦想的工作。他说:“做义工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是我想了解更多关于如何照顾动物的知识。当我看到动物们变得健康以及它们的主人脸上的快乐表情时,我就有一种强烈的满足感。”
玛丽是一位读书爱好者。在她四岁的时候,就能够自己读书。去年,她决定尝试做一个课后读书活动的志愿者。她仍然在那里一周一次帮助儿童们学习读书。“儿童们坐在图书馆里,但是你能在他们眼睛里看到,通过每一本新书,他们正在踏上不同的旅途。在这里做义工,对我来说实现了梦想。我能做我喜欢做的事情并且同时可以帮助比尔呢。”
SectionB
我将给你一张“幸运”的照片
亲爱的李小姐:
我想对你对“动物助手”的捐款表示感谢。我相信你知道这种团体的建立是为了帮助像我一样的残疾人。你的帮助使我拥有“幸运”成为可能。“幸运”是我的生活产生很大的改观。让我来告诉你我的故事。
像盲人或聋哑人的生活是这样的?或者假设你不能走路,或者你的手不能自如地活动。绝大多数人从不考虑这些,但是很多人就有这些困难。我不能灵活地用我的胳膊和腿,因此像接电话、开关门、帮东西这些日常的东西的事情,对我而言都是困难的。然后再去年的一天,我的一位朋友帮助我解决了困难,他和“动物助手”说为我申请了一只经过特殊训练的狗。他也认为狗也许能让我振作起来。我喜欢动物,对于饲养一只狗的想法,我很兴奋。一只狗在“动物助手”训练了六个月后,我就能够把它带回家了。我的狗的名字叫“幸运 ”——对它而言是个好名字,因为拥有它我感到很幸运,你看,因为你的善良我才能有一个“狗助手”。“幸运”非常聪明,并且明白很多英语单词。当我给它发号施令时,它能明白。例如,我说:“幸运,那我的书来。”它就会立刻做。
“幸运”是一只神奇的狗,如果你喜欢,我将给你寄一张它的照片,您并且我给你展示它如何帮助我,再次谢谢你改变了我的生活。最诚挚的祝福,史密斯。
Unit3 SectionA1、南希的妈妈为什么和南希生气?
2、他们解决了问题了吗?怎么样解决的?
上一个月,当我从学校回家的时候,我家的狗迎接我。他想去散步,但是我太累,我扔下书包就进了客厅。我一在电视机前坐下,妈妈就过来了。她说:“你能带着狗出去散散步。”我说:“我能先看会儿电视?”
她生气地说:“不行!你总是看电视,在家从不帮忙。我不能白天整天工作,整晚在做家务。”
我回敬说:“那好,我在学校也学了一天了!恰好我和你一样累!”
妈妈也没有说就走开了,有一周的时间,她不做任何家务,我也不做。最后,我找不到一个干净的盘子或一件干净的衬衫了。
第二天,我妈妈下班后回家发现家里又干净又整洁。
她惊讶地问道:“发生什么事了?”
我回答道:“对不起,妈妈。我终于明白了我们需共同做家务来拥有一个又干净又舒适的家。”
SectionBUnit3 2b
亲爱的先生:
我不明白为什么一些父母在家里让他们的孩子帮忙做家务和杂务。当前的孩子们在学校的压力已经够大了。他们也没有时间学习和做家务劳动。家务劳动是浪费他们的时间。我们能仅仅让他们做学生的工作吗?为了能取得一个好成绩,考上一个好大学,他们应该把时间花到功课上。当然当他们长大以后,他们也得做家务劳动,因此现在不需要他们做家务。为孩子们提供又干净又舒适的家庭环境是父母的工作。而且,我认为做家务并不困难。我不
介意做家务。
史密斯先生
亲爱的先生:
我认为对孩子们来说,学习怎样做杂务和帮助父母做家务是很重要的。只在学校里取得一个好成绩是不够的。当前的孩子们太依赖他们的父母。他们总是在说:“你能给我买这个吗?”或“你能帮我做那个吗?”做杂务能够帮助发展孩子们的独立能力,教会他们照顾自己。也帮助他们懂得公平理念。既然他们和父母住在一所房子里,他们应该知道每个人都应该做份内的工作来保持房间的干净与整洁。我们邻居的儿子考上了一所好大学,但是在第一年,他不知道怎样来照顾自己。因此,他经常生病,并且成绩也下来了。孩子们越早地学会独立,对他们的将来就越好。
米勒夫人
Unit4 3a
亲爱的亨特先生:
我的问题是我不能与我的家人和睦相处。父母之间的关系已经变得很困难。他们经常吵架,我真的不喜欢这样。这是他们唯一的交流方式。我不知道是否我应该就这个问题和他们说一说。当他们争执的时候,就好像我家的上空笼罩着一片大的乌云。而且,我的哥哥对我也不是很好。他总是拒接让我看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相反他无论想看什么都看到深夜。我认为这是不公平的。在家里,我总是感到孤独和紧张。这正常吗?我该怎么办呢?十三岁的悲伤先生
亲爱的十三岁的悲伤先生:
处于你这个年龄,是不容易的,并且有这些感受是正常的。你为什么不和你的家人谈谈这些感受呢?如果你的父母有问题,你应该提供帮助。或许在家里你应该做更多的工作,以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正确的交流。其次,你为什么不坐下来和你的哥哥谈谈?你应该和他解释说你并不总是介意他看电视。然而,他应该让你看你最喜欢的节目。我希望在将来你自己感觉会更好点。
罗伯特·亨特
Unit4 2b或许你应该学会放松
如今,中国孩子有时在周末比在工作日还要忙,因为他们不得不上那么多的课外补习课。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学习考试技巧,以便他们能进入一所好的高中,随后上一所好大学。其他人在训练体育,以便他们能比赛获胜。然而,这不仅仅发生在中国。
泰勒一家是典型的美国家庭。对于凯茜·泰勒的三个孩子来说,生活是忙碌的。“在大多数日子的放学后”,凯茜说:“我送我的两个男孩子中的一个去进行篮球练习,送我的女儿去进行足球训练。然后,我得送我的另一个儿子去上钢琴课。或许我可以舍弃他们的几个活动,但是我相信这些活动对我的孩子们的将来是重要的。我真想要他们成功。”然而,疲惫的孩子们直到晚上七点才到家,他们匆忙地吃晚饭,接着就该做家庭作业了。
琳达·米勒,三个孩子的母亲,清楚所有这样的压力。“在一些家庭里,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竞争就开始了,并且持续到孩子长大”,她说道。“母亲们送她们的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她们总是把他们和别的孩子对比,这是不理智的。我认为那是不公平的。为什么她们不让她们的孩子成为孩子呢?人们不应该把孩子逼得那么紧。”
1a 上次在你们学校的旅行中你做了什么?列一个清单。
去了海滩 吃了冰淇淋
你去动物园了吗?没有,我去水族馆了。那儿有鲨鱼吗?不,没有鲨鱼,但是有一些相当聪明的海豹。
1c 劳拉买纪念品了吗?不,她没买。她的朋友格雷斯买了一件纪念品。
2a 你买那顶帽子了吗?你还做别的事情了吗?你看见鲨鱼了吗?你赢了那顶帽子吗?你得到他的亲笔签名了吗?那里有海豹吗?你照相了吗?
2c 蒂娜遇见了一位著名的男演员吗?是的,她见到了。她见到了雅克迪安。
Grammar Focus你去动物园了吗?不,我没去。我去了水族馆。 你看见海豹了吗?是的,我看到了一些海豹。有鲨鱼吗?不,没有鲨鱼。
3a 九班的学生在学校旅行中玩得很开心。他们去蓝水水族馆玩了一天。首先他们参观了游客中心,并看到了一场关于鲨鱼的电影。然后他们观看了海豚表演。那以后,他们去了露天水池,在那里看见了一只大章鱼。午饭后,他们去了礼品店,在那里买了许多礼物。最后,他们很累但是很快乐,他们乘公共汽车回到了学校。在那天即将结束时,科学老师非常高兴,因为班长在旅行之后清扫了公共汽车。 1同学们度过了一个极糟糕的学校旅行。同学们度过了一个很愉快的学校旅行。2他们在游客中心看见了一只章鱼。3他们乘地铁回到学校。4同学们看了一场关于海豚的电影。5科学老师打扫了公共汽车。
3b 我去芝加哥旅游了。真的吗?那听起来很有意思。你看见什么了?噢,我……
4 上个星期我拜访了我姑姑家。她住在加利福尼亚。那里气候很好。
SECTION B
1a 和朋友们一起看电视 睡懒觉 开车去兜风 上课 帮助爸爸妈妈
1a 在我的下个休息日,我不想开车去兜风。那听起来确实令人厌烦。噢,真的吗?我认为那听起来很有趣。
2b 它实在让人讨厌。天气非常糟糕。听起来像是一个忙碌的假日!你会相信吗?
3a 亲爱的汤姆:
你的休息日过得怎么样?你的野营过得愉快吗?我过得不是非常愉快。我看望了我的堂兄弟姐妹。下了一整天雨。上午,我待在屋里看录像。玩电脑游戏和看书。下午,马丁叔叔将他的一些旧物放在院子里进行一次庭院旧货出售!然而,因为天气太糟了,没有人来到出售现场。幸运的时,我们带了雨伞和雨衣,因此我们没有淋湿。
望尽快见到你,尼克
3b 亲爱的尼克:
谢谢你的来信。我很遗憾你没能愉快地度过休息日。我的休息日令人兴奋。我去了英国,参观了伦敦塔。从前它是一座监狱。我们看到了大本钟。我买了了许多纪念品。那真是非常有趣的一天。不久再见。 你的,汤姆
SELF CHECK
1 1.玛丽亚赢得了昨天歌唱比赛的一等奖。2.我们遇到了一位著名的蓝球运动员。3.午餐我吃了一碗面条。味道糟透了!4.我帮助萨莉买了一块新手表。5.我们看了一部关于未来生活的电影。
2你去了哪里?你和家人一起去的吗?你做了什么?天气怎么样?食物好吃吗?你买东西了吗?你想再去吗?
Just for Fun 你们学校旅行去了哪里?我们去了海滩。你们看见一些人吗?是的,但是他们中没有一个在海里。
首先从一些直观易懂的单词入手,即成人用外语: 发出指令,幼儿按指令做出相应的身体动作,经过多次: 重复“指令——动作”的联系,自然地听懂,并学会表达,如成人用外语说,“眼(eye)、耳(ear)、鼻(nose)”或“摇摇头(No)、点点头(yes)……”幼儿能按指令用动作表示,这样反复进行幼儿逐渐会用外语表达。在自然而然的动作活动过程中学说外语单词,幼儿会为此极有兴趣。而且动作的参与,更有利于幼儿明白词汇的意思。
将学外语与日常游戏活动结合起来,成人用简单的外语加上手势引导幼儿游戏,成人可以运用大量的手势、动作和图画来帮助幼儿理解活动的目的、要求和方法,促使幼儿学会以外语与他人交流,在游戏中只要求幼儿对外语所提出的请求和意见做出反应。
可爱活泼的动画、标准地道的语音、朗朗上口的儿歌,配以动听的音乐,让小朋友在接触双语的初期就建立双语的直觉语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最基本的交际用语。这种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接受。
多用全身反应法
全身反应法是一种外语教学法,旨在培养学习者的听说能力,主要活动是命令和对命令作出反应。幼儿喜动不喜静,十分乐意对父母发出和对命令作出反应。这一点为父母实施这一方法提供了便利。例如,当听到父母说“open the door”时,他们会一蹦一跳地跑去把门打开。当听到“jump”时,他们就会高高兴兴地跳起来。父母在命令时,可能作恰当的语音、语调并伴以姿势和面部表情,便他们得到一种愉快地感受。
反过来,在他们能理解命令并作出反应的基础上,可能与小孩交换角色,让他们模仿父母向父母发出命令。这时,父母应积极配合,对他们发出的各种命令作出反应,让他们体会产成功的感觉。
在教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吝啬表扬与鼓励,“very good, wonderful, great”可以常挂在嘴边,以此激发学习积极性。尽管幼儿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力和模仿力,但这毕竟只是为其提供了学习英语的优势,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英语水平会在短时间内取得让人刮目相看的成绩。
语言习得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任何操之过急都不行。只有长期坚持,日积月累,就会有丰硕的成果。笔者的孩子在差不多3岁的时候,所学过的单词和词组就达到600个左右,他自己完全能独立、主动地讲出少量地道的英语。在见到说英语的外国人时,能大方地也他们打交道,让他们甚感惊讶。
要孩子养成英语随身看,随处学的习惯
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使孩子沉浸其中,感受英语的语言魅力,培养孩子的语感以及英文思维习惯。
父母可以把房间里的家具以及各种装饰都可以挂一个英文单词标签,孩子每天都能看到这些单词,长此以往对这些英文单词自然是很熟悉了。
孩子在家的时候,家长还可以随时给孩子播放一些英文的磁带或CD,不一定非要让孩子刻意的去听或模仿,只是让孩子沉浸其中,无意识的受到熏陶和感染,培养孩子的语感。
比如,带孩子外出,可以刻意的让孩子注意街道上的一些英文标识以及一些常见事物的英文名称,比如taxi(出租车),银行(bank)和商场超市里的一些英文标示。这些都是有实物的,所以孩子记起来也比较容易。
到了一些节日,也可以教孩子做一些英文贺卡,让英语学习无处不在。这样更容易激发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孩子语言应用的能力。
2、一个小时分开准备。比如前面十五分钟复习,中间四十分钟学习,后面五分钟预习。
3、家教,别“死教书”,让孩子“死学习”。可以一起玩一些和学习有关的游戏、看一些课外书什么的。 学生喜欢你了,家长也会认可你的成绩的。
我的孩子们在迅速地成长。女儿今年16岁了,儿子已经在读初中了。由于他们长大了,我们的房子似乎就变小了。因此我们想在庭院拍卖上卖掉我们的一些东西,然后把所得的钱款捐给儿童之家。
我们已经从我们的卧室里清理出很多的东西。我们决定各自卖掉五样我们不再使用的东西。我的儿子开始时觉得特伤心。尽管他已经长时间不玩他的那些旧玩具了,但是他还是想要留下它们。比如说,自他四岁时起拥有的一套火车和铁轨玩具,他差不多每一星期都玩它,直至他大约七岁大。而且他也不想失去他的玩具猴。他小时候每一天晚上都与它相伴而眠的。我女儿更通情达理一些的,虽然她对放弃某些玩具也感到难过。
从具体的.实际的恩提出发,观察各个数量的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变化规律。由此及彼,合理联想,大胆猜想善于类比,从不同事物中发现相似或相同点;总结规律,得出结论,并验证结论正确与否;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要善于变化思维方式,做到事半功倍 探索规律是一种思维活动,及思维从特殊到一半的跳跃,需要有一定的归纳与综合能力。
当以知的数据有很多组时,需要仔细观察,反复比较,才能准确找出规律。需用到的数学方法有:分类讨论法.转化法.归纳法.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探索活动,解答有关探索规律性问题的特点是问题的结论或条件不直接给出,需要逐步确定需要的结论和条件。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认真审题,掌握规律.合理推测.认真验证,从而得出问题的正确结论。
数学找规律方法
【低年级连环画课文怎么教】推荐阅读:
连环画教学反思01-05
《连环画》的教学反思09-07
鲁迅及其作品连环画10-05
四季连环作文12-01
连环幽默脑筋急转弯10-21
苏教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课文目录11-26
二年级上册课文05-27
思想品德七年级教05-29
鄂教信息八年级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