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理解:月上海棠(精选2篇)
傲霜枝袅团珠蕾。冷香霏、烟雨晚秋意。萧散绕东篱,尚仿佛、见山清气。西风外,梦到斜川栗里。
断霞鱼尾明秋水。带三两飞鸿点烟际。疏林飒秋声,似知人、倦游无味。家何处?落日西山紫翠。
注:①党怀英(1134—1211):字世杰,号竹溪,原籍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本词作于任汝阴(今安徽阜阳)县令时。
(1)上阕“萧散绕东篱,尚仿佛、见山清气”分别化用了陶渊明的哪两句诗?“仿佛”一词具有怎样的意味?
(2)晚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评价该词“融情景中,旨淡而远”。请就景与情的关系对本词下阕加以赏析。
9.(1)参考答案:分别是“采菊东篱下”和“山气日夕佳”。“仿佛”既是写眼前之景与陶公隐居之处类似,表达了钦慕之意,又暗含作者官小政繁尚不能真正隐居的遗憾。
解析:第一问是对诗歌用典的.考查,是熟悉的典故。第二问是对炼字的考查,“仿佛”有好像见到但又不确定的意思,以此来表达诗人对归隐的向往但又不能实现的心理。
(2)参考答案:下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先写晚霞被残阳辉映得如同绯红的鱼尾,秋水澄明,天边暮霭中飞鸿点点,疏林里秋声飒飒,抒发了词人倦游无味欲辞官归隐的思归之情;又以日落西山、紫翠苍茫之景结尾,表达了思归而不得归的郁闷惆怅。
清•曹雪芹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赏析】
小说中提及,众姐妹作诗咏白海棠,等到别人都交卷了,黛玉还没作。李纨催她,她提笔一挥而就,众人看了黛玉的诗,都认为此诗为上,李纨却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宝钗)稿。”“风流别致”,就是构思新巧,潇洒通脱。李纨用“大家闺秀”的标准来衡量,自然要把宝钗的诗评为第一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写的是白海棠所处的环境,首句略显任性任情,很符合待遇的性格;次句以海棠自比,表明她玉洁冰清,目下无尘。“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两句写白海棠之色与韵,用词新巧,构思奇特。白海棠有梨花的洁白无瑕之姿色,有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神韵,它是超凡脱俗的。“偷”、“借”二字用得巧妙,以拟人手法刻画出白海棠的仙姿神韵。“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可是尽管它如此高洁,却是寂寞冷落的,满腹的心事无人可诉,白白地捱过一个个黄昏。这几句写白海棠,完全是作者(林黛玉)自身的写照,表现了她孤高的个性与寂寥内心。
扩展阅读:曹雪芹的简介
曹雪芹(名沾,约17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祖籍辽宁辽阳(一说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生于南京,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
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过着富足纨绔的生活。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随家人迁回北京,后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曹雪芹南游回京后,仍在继续写作《红楼梦》。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曹雪芹四十八岁,因幼子夭亡,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大约于这一年的除夕病逝于北京。敦诚作《挽曹雪芹》,敦敏作《河干集饮题壁兼吊雪芹》,张宜泉作《伤芹溪居士》。
乾隆四十四年(1779),曹雪芹去世十七年,敦诚作《寄大兄(敦敏)书》怀念曹雪芹。
扩展阅读:曹雪芹的文学特点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曹雪芹的家世从鲜花着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败之境,使他深切地体验着人生悲哀和世道的无情,也摆脱了原属阶级的庸俗和褊狭,看到了封建贵族家庭不可挽回的颓败之势,同时也带来了幻灭感伤的情绪。他的悲剧体验,他的诗化情感,他的探索精神,他的创新意识,全部熔铸到《红楼梦》里。
热爱生活又有梦幻之感,入世又出世,这是曹雪芹在探索人生方面的矛盾。曹雪芹并不是厌世主义者,他并不真正认为人间万事皆空,也并未真正勘破红尘,真要劝人从所谓的尘梦中醒来,否则,他就不会那样痛苦地为尘世之悲洒辛酸之泪,就不会在感情上那样执著于现实的人生。他正是以一种深挚的感情,以自己亲身的体验,写出入世的耽溺和出世的向往,写出了耽溺痛苦的人生真相和希求解脱的共同向往,写出了矛盾的感情世界和真实的人生体验。
【诗词理解:月上海棠】推荐阅读:
八下古诗词理解性默写06-26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理解默写09-14
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解09-23
意象诗歌理解09-14
理解爱情09-29
理解妈妈作文09-29
言语理解09-29
理解句子(周凌)11-02
理解词语教案11-11
留守儿童理解父母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