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教学教案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短文》教学教案

《短文》教学教案 篇1

1.据新课程标准,语文学习的目标之一,是增加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形成并完善人格。爱因斯坦的《短文两篇》赞美了居里夫人和哥白尼的精神品质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以及对于取得科学成就的重要作用,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关注更多的科学家,探究他们的成材之路,进而激励学生以科学家为榜样,树立远大理想,力争成为栋梁之才。

2.语文教育应充分认识学生的既有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收集处理信息、自主参与实践活动、发现问题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共同讨论,锁定一位科学家,着重从精神品质方面探究成功原因写一篇随笔,并制作电子演讲稿,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

3.语文课与政治课有根本的区别,需要接触文本,对提高阅读或写作能力有所帮助。选择新教材高一第一册《跨越百年的美丽》,学习如何从居里夫人这个旧题材中发掘新视角,写出新内涵。

4.11月是“爱科学月”,全市掀起了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潮,为这个专题研究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教学目的:

1.学习科学家崇高的道德品质,树立远大理想,努力成才。

2.写作中如何独辟蹊径,选择角度。学习以多种表现手法表现主旨。

3.培养收集处理信息,团队合作、研究性学习能力。

课前准备:

1.组织学生开展研究。

2.预习《跨越百年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爱因斯坦的《短文两篇》:《悼念玛丽居里》、《在纪念哥白尼逝世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作者并没有强调两位科学家在科学上的功绩,而是赞美了居里夫人的道德品质和哥白尼的精神力量,这是为什么?

–––-第一流人物对于社会的贡献,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其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他们取决于前者的程度,也往往超过人们所认为的那样。

《短文》教学教案 篇2

第一步, 疏通句意

两篇散文虽是用文言写的, 但课文注释较详尽, 八年级的学生也有了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 可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逐篇自读, 疏通句意, 然后指名学生口译课文。基础较差的班级, 在自读过程中, 教师可对他们进行如下两方面的适当指导:

一是指导读注释。注释的内容包括两方面的知识:一方面是文章的出处、体裁和作者简介, 这是阅读课文的辅助性知识, 不必要求学生深究。另一方面是课文里的实词、虚词、词组知识, 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和培养阅读能力所需要的知识。这些知识, 有的只要求结合课文能理解就行了, 不必要求在这次学习中就掌握, 例如“劳形”的“劳”的使动用法, “何陋之有”的宾语前置句式就属此类;有的则要求在这次学习中就掌握, 例如“名”、“馨”、“淤泥”、“亵玩”等词语。这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又为学生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注释的阅读方法要指导, 教会学生正确理解注文。例如“有龙则灵”注为“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 (水) 了”, 这里的难点是注文中的“水”为什么要加上括号, 这是因为原文中没有“水”字, 但含有这个意思, 注释时应把这个意思补进去, 用加括号的方法说明, 翻译时则应把注文中的括号去掉。

二是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学习课文、温习旧课、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未注的难词难句。例如, “斯”字的意义可查工具书解决;“可爱者”的“者”可联系旧文, 温故知新;“予谓菊”的“谓”, 可结合上下文, 理解为“认为”, 而不是“说”。

第二步, 比较两篇散文的结构层次

首先让学生找出两篇散文中揭示中心、统领全篇的语句。《陋室铭》中的“惟吾德馨”, 《爱莲说》中的“予独爱莲”, 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起着统摄全文的作用。然后, 指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比较两篇散文的开头。

《陋室铭》开头两句是两个比喻, 陪衬第三句。以山水引出陋室, 以“不在高”、“不在深”陪衬“陋”, 以“龙”、“仙”陪衬“德”, 以“名”、“灵”陪衬“馨”。这两个比喻意境高远, 气派宏大, 生动有力地表明作者但求品德美好, 不图物质享受的生活信条。《爱莲说》第一自然段的头两句, 首句总括泛写, 第二句特举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作陪衬, 突出“予独爱莲”。通过比较, 让学生懂得, 两篇散文的开头都不是开门见山, 而是从别的事物落笔, 引出或转入正题, 陪衬中心, 因为以宾衬主, 主尤突出。

二、比较两篇散文的正文。

《陋室铭》的正文部分从三个角度描写陋室因主人“德馨”而不陋:“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写陋室周围景色如画, 一派青翠, 意趣盎然, 这是写居室不陋;“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写交往之人不陋;“调素琴, 阅金经”实写日常生活不陋,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虚写日常生活不陋。《爱莲说》从七个角度描写莲的可爱之处, 比喻君子的品格:第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是说莲不受污秽的沾染, 比喻君子不受社会污浊的沾染;第二句“濯清涟而不妖”是说莲的端庄, 比喻君子不献媚取宠;第三句“中通外直”是说莲的贯通不曲, 比喻君子的思想行为通达正直;第四句“不蔓不枝”是说莲不生枝节, 比喻君子不拉拢勾结;第五句“香远益清”是说莲清香远播, 比喻君子的好名声传播久远;第六句“亭亭净植”是说莲的耸立净洁, 比喻君子卓然独立, 坚守贞操;第七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说莲的不可轻慢玩弄, 比喻君子态度严肃、凛然不可侵犯。通过比较, 让学生懂得两篇散文的正文部分都是从多角度对景物做了细致而传神的描绘, 具体地突出了中心思想。

三、比较两篇散文的结尾。

《陋室铭》的最后两句结尾, 引证典故和古语。先列举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出仕之前在南阳隐居的茅庐和西汉文学家扬雄 (子云) 在西蜀居住的玄亭———诸葛亮的茅庐和扬雄的玄亭都很简陋, 而主人却都是才智超群之士, 这种情况恰好用来作“陋室不陋”的引证。文章至此, 水到渠成, 得出“何陋之有”的结论。《爱莲说》的第二自然段便是结尾。在这里, 作者对菊、牡丹、莲三种花的不同作用进行评价, 指出菊是花中的隐士, 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莲是花中的君子。这不仅肯定了莲花的品质, 也点明了莲花的比喻义。并在此基础上慨叹真正的隐士自陶渊明以后几乎绝迹, 而像作者自己以莲自勉的有道德的人也是寥若星晨, 指出爱富贵者众多, 婉转地讽刺了当时追名逐利、世风日下的沉疴。通过比较, 让学生懂得两个结尾同样含蓄、隽永, 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第三步, 比较两篇散文的“道”

这两篇散文篇幅虽短, 但容纳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陋室铭》表现了作者的高洁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意趣, 但从“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的句子来看, 也表现出作者高洁傲岸的清高和不愿接近劳动人民的等级思想。《爱莲说》赞赏了作者自己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以保持美好名节的态度, 不过, 作者的这种思想也有局限性, 他只讲个人洁身自好, 独善其身, 不去与种种丑恶现象作斗争, 这又是消极的。但在评估古人时, 应指导学生全面地、历史地看问题, 不能脱离历史时代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去苛求古人, 仅“以一眚而掩大德”。

第四步, 比较两篇散文的写法

这两篇散文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绘, 表现了作者讲究道德修养的思想, 《爱莲说》则是用莲花的品性比喻君子洁身自好的情操。这种借助于某种事物来说明道理和抒发感受的写法的好处, 在于把某种事物的特质和要说明的道理融为一体, 给人以具体、鲜明的感受, 能够引起读者的深思, 促进联想, 达到托物言志的目的。

“浅短文”的深度教学 篇3

在此词的教学上,老师们在设定教学目标时,都是集中在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要求读出文字背后的乐观和豁达。而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如何去理解作者的乐观,他的性格是如何养成的?这个目标的设计就将此词带到了苏轼的整个人生中,将此作品放入苏轼的整个作品中去审视。在课堂上,我运用下列手段,将此短词教得更有深度和广度。

一、交流个人体验,比较感受

在导入阶段,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评价苏轼,意欲让学生将自己了解的苏轼说出来,由此来探知学生对作者的了解程度,也为中心目标做铺垫。

学生1:苏轼是一个伟大的天才。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其诗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学生2:苏轼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在《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中可知其对亡妻的深情;在《水调歌头》中可知对其弟的感情;他还有好多像佛印一样的好朋友吟诗作对,互相唱和,可见其对朋友也有情有义。

……

在学生畅所欲言,将自己对苏轼的理解都阐述完之后,我展示了自己最欣赏的评价。林语堂曾说,“苏轼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无可救药,贬词褒用,可见其乐观豁达已经达到了人们难以企及的高度。这也不禁让人们产生疑问,难道苏轼天生就是一个乐天派吗?他与鲁迅笔下的阿Q的乐观又是否一样呢?

通过不同学生、老师、林语堂等不同的人的评价,学生在交流中不断丰富知识,也不断产生疑问,这也就自然而然的转入到文本的学习。我们获得经验感受的方式还是来自于阅读,来自于作者的文字。

二、深入文字背后,挖掘内涵

这首词是典型的借事抒怀的诗歌,有许多叙事的成分,因此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可郑文焯评此词:“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手批东坡乐府》)由此评价,可见此词必有可读之处,必须要深读,读出“曲笔”中的“深意”。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将苏轼的豁达情怀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表达得淋漓尽致。在不多的抒情性文字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去挖掘内涵,读出其深意。

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了“莫听”、“穿”、“何妨”、“轻”等文字之后,自然而然地将目光集中于上阕的核心,充满抒情色彩的“一蓑烟雨任平生”。

师:苏轼的诗歌可谓字字珠玑,“一蓑烟雨任平生”很明显并非只是指向于今天所遇之事,由“任平生”可知,那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1:我的理解是,苏轼愿意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个“任”字,写出了自己的洒脱,风雨则预示着前路的艰辛,可见苏轼已经做好了迎接一切困难的准备。

生2:我认为苏轼有厌恶尔虞我诈的官场,回归自然,回归山林之意。自然界的环境无论怎样恶劣,也比官场干净,更加舒适。

学生的理解互为补充,能够有不同的理解,又能自圆其说。下阕同样有一句具有抒情色彩的点睛之笔值得同学们深深玩味——“也无风雨也无晴”。学生畅所欲言,谈了自己的看法。

生1:我认为这是一种在困难之后的释放。天已放晴了,回顾途中所经风雨,自有一番感触。自然界阴晴圆缺的循环,司空见惯;宦途中风雨的袭来,虽难以预料,却也总有晴朗的一天吧。

生2:我不同意。我觉得苏轼的感受应该更上一层,应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困难来也罢,走也好,作者都坦然面对。

师:这种境界确实是很难企及的,在困难面前的坚守更多的是见到风雨之后的彩虹,但是如果你不以此为目标的时候,那又是什么支撑着你度过黑暗呢?苏轼为何会有如此淡然的心态?他的这种豁达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豁达了。

三、引入背景材料,拓宽视野

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这个阶段,学生对这篇诗歌的理解已经很充分了,也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读出了苏轼不一般的豁达和乐观。但是与我设置的教学目标相比,这仅仅还是个开始。苏轼的这种乐观豁达与阿Q有何不同?他的性格是怎样炼成的?我打算引入有针对性的背景资料,让学生知道他们的不同。

教师展示了苏轼被贬谪路径图。苏轼从出生、生活、为官,一共经历了十七州,远至儋州,偏如定州,其中有很多个州府处于蛮荒之地,这对苏轼的身心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纵观苏轼的一生,起伏不定,经历了诸多磨难。而其中黄州是苏轼一生中具有符号意义的地方。那是一个荒僻之地,也是一个苏轼经历了无数次情感战斗的地方。可以说,贬谪黄州是苏轼仕途生涯的重大转折点,在他的文学创作历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前后共在黄州生活了四年零四个月。在此他的政治态度、生活态度,以及艺术创作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可以说,苏轼的乐观豁达真正的历练之地正是黄州,就像是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淬炼一般,让他脱胎换骨,在精神层次上有了质的飞跃。

在此处我引入一首诗作为比较:

狱中寄弟子由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雨夜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这首诗是苏轼很少见的充满悲情的诗作。因“乌台诗案”被捕后,苏轼曾多次想到自杀。在坐船去汴京途中,曾想跳湖自杀;在狱中也曾想了此一生。此诗便是佐证。在以后的贬谪生涯,起伏人生中,苏轼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他为何能乐观面对呢?这就不得不重新审视黄州之于苏轼的意义。

师:黄州成就了苏轼,苏轼成就了黄州。对苏轼而言,黄州意味着什么?有何象征意义?

将学生的观点筛选并总结为:

“黄州”=苦难+坚毅+乐观+成熟……

每个人在一生中总会遇到艰难、困苦,也有特别低潮,在这些时候怎么办?我们看看东坡是怎么办的?后人往往说东坡性格中有一个特点是“乐观”、“豁达”,看得破,想得开。而我认为,东坡的乐观的实际上是他行为的表面现象,他最核心的精神是坚毅,是一次又一次与困难的战斗。

四、引入其他作品,印证观点

在学习和欣赏苏轼作品时,学生往往有这样的疑惑:苏轼似乎一次次陷入迷惘、悲伤,又一次次从中跳脱出来,他不是个乐观豁达的人吗?为何会如此?

这个疑问也恰恰印证了我们的观点。苏轼的乐观背后是一次又一次的坚忍,是一次又一次与自己情感的斗争。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作品作为印证。我做了部分展示: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甚么时,也不妨熟歇。

五、综合所学知识,实践运用

在以上认知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道题,综合考察学生的运用能力。

下列诗句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所写,根据其情感变化经历,猜测以下诗句写作的先后顺序。

①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②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③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解答:正确的顺序为③②①。苏轼在黄州正是经历了前期的失意自伤,忧愁苦闷;中期的纠结;后期的乐观向上,洒脱旷达。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曾引起了诸多名家的争议:其中情感,是一种消极情怀还是一种释怀。不过正是这种争鸣,也恰好反映了苏轼当时的内心的复杂,作为过渡期的心理写照,再合适不过了。

当短文、“浅文”入选教材时,其实它给了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如果教师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运用材料,分析材料,引入材料,能够让课堂变得充实而有趣,全面而深刻,让学生能够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从而发现更大的未知空间,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短文》教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识记字词文常知识。

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教学重点:

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导入新课: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二、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朗读课文,体味文章的意蕴,感知文章的内涵。

怡情       傅彩      藻饰      矫情      诘难      寻章摘句     咀嚼 狡黠      伦理      味同嚼蜡     滞碍   睾    阐证      吹毛求疵

四、讨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缺陷。

五、探究课文内涵:

1.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

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

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经验不读书之不足,经验范书中所示,互相补充。

3.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明确: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全凭观察得之”

4. 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含义。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明确: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书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完美。生动深刻,通俗易懂。

5.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另举一例。

明确:对比论证,正反全面,对比有力。

6.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②对不同的书,要不同的读。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7.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明确: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8.结合课文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

六、交流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趣闻和逸事: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见后补充)

七、小结: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余秋雨

八、板书设计:

谈读书

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第一层: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阐述读书的方法:仔细推敲细思、不同的书,不同的读、“3结合”

第三层: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感知《不求甚解》的内容;反省读书的态度方法;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一、导入: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二、快速阅读《不求甚解》,并思考: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2.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的有怎样的态度;并指出“不求甚解”的那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赞同提倡。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4.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明确:“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书要反复读。

三、列出阅读提纲(板书):

提示:按三段论的模式进行

分析陶渊明读书态度,指明“不求甚解”含义

树立靶子   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强调书必须反复读

表明态度   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四、讨论:文章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驳论文又是如何驳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明确: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五、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六、小结:

“不求甚解”的前提千万不可忽略:“好读书”,其不可断章取义。我们应该要全面地分析问题,理解问题

七、作业: 练习册

补充内容:

(1)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卡莱尔)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

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苏】高尔基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一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在书中能够得到安慰,书是一生最好的朋友。--金庸

在人生转折和变移的关键时刻,书是路标。--陆天明

在书中可以读到一种人生观,一种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白岩松

读书是幸福的,有福的人才读书。--贾平凹

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土壤,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

(3)名人读书的趣事:

韦编三绝、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苦读成才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课后反思:

《短文》教学教案 篇5

1.教学目标

1.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2.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2.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

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如果你看过,我想你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象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 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一、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i)蟾蜍(chán chú遗骸(há)褶(zhě)皱 劫(jié)难 追溯(sù)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劫难:灾难、灾祸。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地球上的冰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列数据)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举例子)

(3)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打比方)

4.作者链接

阿西莫夫(1920—1992)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达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

二、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一)整体感知

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交流点拨】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2.“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交流点拨】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3.“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交流点拨】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二)文本探究

1.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交流点拨】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交流点拨】(恐龙的灭绝)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道理正如课文第1段所说:“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行文严谨。

3.怎样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关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 【交流点拨】从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得出恐龙曾遍布世界这一结论也许并不困难,二者之间的联系也容易让人理解,但是,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地质学说有什么关系,一般读者很难提出这样的问题。但是在科学家的眼里,它们却有内在的关联。课文就是从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恐龙化石成了支持“板块构造”的有力证据。作者在文章开头的这两句议论,并非浮泛之论,而是有其确凿的根据。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也常常会领悟到这一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

4.“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这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点拨】这一句话在文中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它表明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其思维触角已经伸向另一领域。正是把恐龙化石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的思考,才使作者进一步追问:“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接着作者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明了“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这样又把本来的疑团推进了一步: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行文至此,才对本文所要阐明的中心议题正面作答。由此可见,思维方式和提问方式常常是解决问题的先导。这对我们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都应有所启迪。

(三)语言品析

1.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著称。你能找出文中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吗?

【交流点拨】(1)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通过看地图证明南极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2)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如面对面交流。①“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②“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引出板块构造理论。(3)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明白如话。①如:“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位置。②又如:“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非常形象可感。

2.本文的语言准确严谨,说话极有分寸。试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交流点拨】“确实”是副词,有“的确”“实在”之意,表示情况完全符合实际。在此句中,肯定了恐龙在世界各地都存在的事实。

课堂小结

到今天,恐龙的消失还是人类的一个谜,书上说的三种学说是具有代表性的。但是真正的答案是什么,现在谁也不敢确定。因为毕竟我们不能向电视里的人一样可以穿越。所以我们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不断探索科学。相信,同学们,有可能会在科学领域上有所贡献。

课后习题

课余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询有关“板块构造”“恐龙灭绝”的资料介绍,进一步了解这一方面的科学知识和科研动态。

《短文》教学教案 篇6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难点:

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活跃学习气氛。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借阅科普读物,从中找出与本文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大家共同学习研讨。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依据。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图示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一)明确目标

1.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科学观点。

2.把握“恐龙无处不在”印证大陆漂移假说的说明顺序和方法。(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讨论明确:

1.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2.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的层次顺序及说明方法。讨论明确: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本文在说明“大陆漂移”:是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这一主体内容时,诠释了“板块构造”理论,还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将“板块构造”形象化地说明出来,板块聚散的科学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主体说明部分。列数字是一个重要说明方法,如“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 “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

“大约经历了1亿年,(南极)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十分之九的冰在南极。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

——运用大量的数据进行说明,给人以科学依据充分的印象,有很大的说服力。

此外,文章的第二、三部分相对于第一部分,又是在举例说明,说明“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科学论断。(四)总结、扩展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一篇短文《世界各大洲都有恐龙的足迹吗》,进行比较阅读,使大家加深对《恐龙无处不有》所说明内容的理解,进而从两篇写法各异说明内容却一样的文章中,去找寻自己的发现。(五)布置作业

《短文》教学教案 篇7

1、错误分析理论

1967年, Corder发表了一篇《学习者所犯错误的意义》的文章, 形成了错误分析理论。Corder认为学习者的错误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这些错误为教师提供了学生已经学习到什么程度的信息;二是这些错误为教师提供了学生如何学习语言的依据;三是学生通过犯错误学习语言。因此, 对错误的分析研究对英语教学实践颇有裨益。分析错误的程序如下: (1) 选择一组语言; (2) 对错误进行分类; (3) 解释错误; (4) 评估错误; (5) 利用错误分析为教学服务。根据错误分析理论, 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作为外语教师, 应该探索学生在外语学习实践中的心理过程, 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犯错误进行归类、解释和评估, 进行正确的错误归类, 从而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外语水平。

2、TEM4听写测试概述

听写是TEM4考试的第一个部分, 测试形式为主观测试题, 所听材料共读四遍:第一遍用正常速度朗读, 让学生听懂材料大意;第二、第三遍朗读时意群之间留出约15秒的空隙, 让学生书写;第四遍再为正常速度, 让学生检查。该测试要求: (1) 能在全面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逐字逐句写出所听材料; (2) 拼写和标点符号正确无误, 错误率不超过8%。听写材料题材广泛, 体裁多样, 长度约为150个单词。TEM4听写是一项综合性的语言技能考察, 包含听力理解、记忆能力、速记能力、词汇量、语篇理解、背景知识等方面。因此, 受试者需要具备很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二、研究方法

1、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测试听写训练在提高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听力能力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归类学生在听写中常犯的错误, 并探讨该方法实施的可行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以便找到提高高职学生听力能力的更好的训练方法。

2、测试内容。

本次研究选择短文New Year’s Eve作为听写材料, 主要是这篇短文满足以下两点要求: (1) 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熟悉程度居中, 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为对听写材料的内容比较陌生, 而导致听写结果不尽人意。 (2) 文章的生词较少, 句式不复杂。

三、听写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语音障碍

听写中遇到的问题第一便是语音障碍。语音是语言的基本要素。对语音知识掌握的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对听写材料的理解, 这就必然进一步影响下一步写的过程。例如学生在听写过程中, 差错最多的是冠词、助动词、系动词等小词。对于名词词尾的s, 和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后面跟的s以及过去式所加的ed听不出或听错。有的学生对英语中相近的元音不能加以区分, 如把bed听成bad, 另外, 有的学生不能清晰辨别can’t和can。这些错误的出现都是由于语音知识不过关引起的。这些语音知识涉及近似音辩识, 略读省音, 连读, 重读, 节奏, 语调等方面。

2、词汇障碍

要做好听写练习, 要以一定数量的词汇做基础, 否则前进中碰到的生词太多, 对听的干扰作用就大。往往有些学生词汇掌握数量没有达到大纲要求, 拼写不过关, 听写过程中就会遇到相应的麻烦。以至于较多学生未能拼出像spectacular, fireworks, ccoouunnttddoowwnn, , rreessoolluuttiioonn等词, 甚至拼写错误较多。

3、语法障碍

虽然听写练习似乎不太强调语法, 但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仍然必不可少。例如上文中句子:This is called a New Year’s resolution.由于called中“ed”弱读连读很难听出, 很多学生漏写了“ed”。另外, 还有部分学生在写“New Year’s”短语时, 首字母未大写。但是写完之后, 很多学生发现自己写的句子语法不对。系动词“is”后应使用被动语态。而且根据上下文, “New Year’s”为专有名词。最后一遍复听检查过程中, 比较容易就可以找到正确答案。

4、心理因素

当然除了语言障碍, 听写做得好与不好与心理因素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听写过程中, 学生常出现听觉障碍, 疲劳, 精神过度紧张, 注意力不集中及记忆力差等情况, 造成听写过程中听前忘后, 或大脑一片空白, 或遇生词就卡壳, 对听写段落无法做到整体理解, 以致无法写出完整正确的句子。

四、教学对策

1、强化语音语调训练

由于单词在语流中受临近单词句子重音语调等的影响会发生变异, 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语音辨析能力, 能把单词从快速连续的语流中识别出来。针对大一学生, 在教学中可以先要求学生进行单句模仿, 即大声反复模仿录音材料的语音语调然后, 采用影子练习, 让学生跟读完整语篇, 培养其对连续语流的感觉。

2、巩固语法知识

由于语音知识不扎实辨音能力不强等缘故, 学生听写时可能出现漏听、误听等情况, 但许多错误在复查时完全可以利用语法知识补全没完全听写出来的单词或纠正一些语法错误如名词的单复数和动词的时态等。因此,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 对听力材料中出现的语法难点要适当进行讲解, 总结概括, 使学生加深印象。

3、扩大词汇量

要减少听写中的困难, 还需要打下扎实的词汇和语法基础。找出自己语法的薄弱点, 多进行相应的练习。扩大词汇量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加大平时的阅读量, 多读英文报纸杂志, 英文小说。通过不断的积累, 对词汇的掌握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4、克服心理障碍

有目的地培养出专心的好习惯。做到专时专用, 培养出临场不乱, 遇生词不慌的较强的心理素质, 并要注意整体理解和循序渐进。在听写时由于对听的内容不熟悉也会引起紧张感。这就需要学生平时注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开拓视野, 多多涉猎英语国家政治、历史、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背景知识。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 在听写时做到有备而战, 就会避免因对内容不熟悉而产生的恐惧感, 大大提升自信心, 对做好听写有着积极的作用。

五、结语

听写对学生综合技能要求高, 所以要提高听写技能, 只靠课堂上的练习是远远不够的, 要通过每天课下大量的精听, 泛听, 阅读来巩固与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导入听写材料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激发学生兴趣, 减少学生疲劳, 减少和消除学生的挫折感、焦虑等这些消极情绪, 使学生以主动、积极、轻松的心情进入听写的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修订小组.高校英语专级考试大纲[R].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王桂珍.英语语音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高中英语短文改错教学初探 篇8

【关键词】高中英语 短文改错 语言基础

短文改错是一项测试考生的判断力、观察力、纠错力等语言基础知识及综合运用能力的题型。在现行的高考试题中,改错题属于主观试题客观考查的综合性高层次试题。它既考查方方面面的基础知识,又考查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包括写作能力。很多考生面对此题,茫然不知所措,结果没错的地方给改错了,错误的地方却放过了。尤其在写作练习中,命题者将各种典型错误更集中、更系统地整理出来,然后融入一篇内容和题材较为简单的文章中设计而成,因而该题考生得分率最低,特别是对于刚刚进入高中,初次涉及短文改错题型的学生。笔者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短文改错题和教学实践,认为,了解命题规律,从中拾遗补漏,进而掌握短文改错题的一些解题技巧,定能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

一、短文改错的提高策略

针对短文改错出现的问题,可在日常的学习中注意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以提高应试策略。

1.加强针对性训练,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题做多了,题感就出来了,火眼金睛,也就基本上练出来了,一些小错误在读题的时候就难逃学生的法眼了;除了多做改错专项练习外,也要做与短文改错题型相关的其他练习,比如,认真完成我们配套的练习册专门关于改错的单项训练,善于总结一些错误类型并加以强化,提高纠错水平。

2.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教材是命题的依据,试题总是紧扣教材范围以内的知识的,分析近年来的试题覆盖面,会发现试题所涉及的词法、语法及句型的考查,都未超出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及教材的范围,所以熟读对话课文,形成良好的语感对于提高判断与校正能力将会有很大的作用,往往在解读试题的过程中,凭着通过朗读而形成的良好的语感,你会对某行中的某处感到别扭,不顺口,尽管有时你还不一定能用语法术语来解释,但直观的语感会让你觉得必须改动其中某一个词或添加或删除一个词,这样读起来才顺口,这就是良好的语感帮助发现错误并进行纠正。

二、让学生掌握答题技巧,能够提高学生短文改错的整体能力

高考短文改错题具有“高起点、低落点”的特点,对学生的语言感觉和语言能力要求较高,但改正的错误往往比较简单。很多学生做不好改错题不是因为没有掌握这些语法知识,而是不能通过语感找出错误。所以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去注意一些高考短文改错的常考点非常重要。

综合近年的高考题我们可以看出主要在以下语法项目上设题:1.名词和限制词的搭配主要涉及可数与不可数名词与冠词、指示代词、物主代词的错误搭配,以及名词的单复数的误用。2.动词的时态、语态以及非谓语动词常出现在总体时态为过去或现在时中间杂有另一时态的现象,以及动词的谓语与非谓语形式、非谓语动词之间的误用。3.代词的误用主要是代词的格与数的错用。如男性用了女性代词,单数用了复数代词或相反;应当用形容词性的物主代词用了名词性等。4.数词的误用主要是序数词与基数词的混用和错用,以及hundred,thousand,dozen,score等词和具体数量词连用时的用法以及表示约数的用法。5.形容词与副词主要涉及到形容词和副词的原级、比较级与最高级的误用,以及形容词和副词的误用等。6.考查英语中的并列现象在一些英语中的并列结构中没有用并列的语法结构,如并列连词连接的两个部分等。

上述几个方面,学生在做题时只要稍加留意,找出错误的比率就会增大很多。做短文改错题时一般遵循以下几个步骤:1.先通读全文。认真阅读短文,在做题之前确保已经弄清原文大意。注意文章中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时态、人称、主谓、指代等是否一致。2.聚焦出题热点、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分句(注意以句子为单位而不是以行为单位)对不同的错误情况进行分析和回答(即改词、加词或减词)。3.再次通读全文,校对自己的改正是否正确。一般各种改错的方式都应该用到,如果出现了某一种改法(如加词、减词等)没有用到,要考虑自己的改错应该有问题,要对刚才不是很有把握的行进行推敲。在自己认为正确的行后划勾,并且校对其他行改正的符号是否准确,大小写是否拼写正确(这点同学们很容易忽视)。如果某一行有两种改错方式要推敲哪一种是最佳改法。

培养学生的英语答题技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要能够在日常教学中灌输给学生正确的答题技巧,能够让学生在答题时,除了掌握扎实的英语知识基础,还能够掌握答题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答题的正确率。学生只有掌握好答题技巧,才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短文改错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英语成绩。

三、教师要重视讲评,能够对学生短文改错能力进行分析

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做完每一篇短文改错,教师都应该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能够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 并且可以及时加以改正,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做题时出现的错误是哪一类,哪些错误是自己可以避免的,哪些错误是自己不会的知识点。教师重视学生短文改错的讲评,可以让学生弄清自己出错的原因及问题所在,吸取教训,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短文改错能力。教师应该让学生每做完一篇短文改错后,先认真根据答案思考自己的问题所在,总结出哪些错误是自己不应该犯的,哪些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能够进一步使得学生的答题能力得到提升。

上一篇:酒店营销年终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百分数认识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