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教学质量报告

2024-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吉林大学教学质量报告(精选8篇)

吉林大学教学质量报告 篇1

2012年是**师范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第五次教学工作大会精神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实施本科教学工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年。学校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任务,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规范教学管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质量工程建设,推动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一、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1.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坚持“大学以育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确立了“学科兴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弘校”的发展战略,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政策强化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科研促进教学、舆论支持教学的良好局面,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得到全面落实,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学校类型定位:教学型地方本科师范院校。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大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学科结构定位:充分发挥我校师范类学科专业之长,构建应用型学科专业群。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面向广西,辐射全国。

2.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现有招生专业45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

3.各类全日制在校生情况

目前,学校共有在校生15415人,其中本科生13674人,专科生1741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88.71%。

4.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学校实施“阳光工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生源质量不断提高。2012年,我校向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共录取本科生3602人。在广西,理科录取最高分为522,最低分为439;文科录取最高分为520,最低分为453,;艺术类科录取最高分为267,最低分为197;体育类录取最高分为411,最低分为282。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5.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坚持引进、培养、培训、聘用多措并举,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数量与学校规模发展相适应,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逐步优化,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初见成效。

职称结构:截至2012年12月底,学校教职员工1042人,其中专任教师831人,有正高职称77人,占专任教师的9.3%,副高职称201人,占专任教师的24.2%。

学位结构: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61人,占专任教师的7.3%,具有硕士学位的39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7.4%。

年龄结构:专任教师中,35岁以下青年教师403人,36-45岁246人,46-55岁150人,56岁以上32人,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8.5%、29.6%、18.1%、3.8%。中青年教师构成了师资队伍的主体,成为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骨干力量。

6.师资队伍建设

(1)注重学科骨干的遴选与培养

通过实施教授工程、建设教学科研创新团队、遴选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等措施,加快学科团队建设。学校十分注意发现和培养教学科研成绩显著的青年教师,首批遴选出的12位校级学科骨干中有5位是青年教师。

(2)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搭建教师能力提升平台

以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为依托,为高素质教师能力实训提供引领和示范。

①开设名师示范课。构建以校内教学名师、教学示范课教师为主,校外名师为辅的优质示范教学队伍,定期举办名师观摩课,让青年教师感受激情与技术兼备的高质量教学,使他们心中有目标,奋斗有方向。2012年以来,学校首位广西高校教学名师梁燕来与校级教学名师,以及校级示范课比赛优胜教师均为全校教师提供多次观摩课,授课领域涵盖文学、理学、教育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同时,还邀请校外名家来校做示范讲学,如清华大学龙桂鲁教授、美国丹佛大学赵穗生教授等。参加观摩的青年教师需将教学观摩情况录入个人的“教学情况记录本”并定期提交,作为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参考材料之一。

②强化教师实践技能培养。根据教学工作和专业建设的实际需要,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参加挂职锻炼。为了加强实践管理,规范挂职锻炼行为,确保教师实践质量,2012年特制定《**师范学院教师挂职锻炼管理试行办法》。通过规范教师挂职锻炼的基本条件,制定教师在挂职锻炼期间的考核以及待遇细则,明确挂职锻炼教师的职责和要求,严格执行挂职锻炼申报审批程序,并协同挂职单位对挂职教师工作进行考核。

③举办“示范课大赛”、“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教育教学软件大赛。每两年举办“示范课大赛”、“优质课大赛”和高等教育教学软件大赛。2011-2012年,全校共评选出优质课获奖教师共88人,示范课获奖教师共58人。

④推进青年教师国内外培训。在学校党政的重视和支持下,根据学校战略发展规划,围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目标,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制定培训计划,先后派出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进修、培训342人次,其中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40.9%。

(3)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激励青年教师投入本科教学改革

依托“本科教学工程”,积极开展教师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鼓励青年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近两年来,学校共立项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97 项,比2009-2010年的33项多64项。2012年学校共有23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其中有6个项目获得区级教学成果奖。对参与特别是获奖的青年教师,在学校的中级职称评审中给予优先照顾的政策倾斜,对拟参评副高职称的,优先推荐。

(4)以人为本,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师成长氛围

为了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主力军作用,学校积极营造“政治上爱护,生活上帮助,思想上关心,事业上支持”的氛围,为他们创造更为良好的成长环境。为此出台了“六优先”政策:一是优先入编;二是优先配置工作室或实验室;三是优先推荐科研立项;四是优先推荐学科骨干;五是优先安排参加国内外学术培训和学术活动;六是优先提拔。

7.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1)生师比

现有专任教师831人,外聘教师162人,折合教师数912人,在校生为15415人,生师比为16.90:1。

(2)主讲教师资格

2012年专任教师831人,具有教师资格775人,占93.26%。

(3)教授承担本科生课程情况

所有的教授都主讲本科课程,教授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34.65%。

8.本科生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坚持优先保障教学经费,积极筹集资金,不断优化支出结构,改善办学条件,为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财力保障。2012年共投入教学经费30848.63万元,生均22560.06元。其中,本科教学教学日常运行投入1595.81万元,生均1167.04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投入4304.98万元,生均3148.30元;本科实验运行投入350.64万元,生均256.43元;本科实习经费103.44万元,生均333.14元。

9.教学用房、图书、设备、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表1:教学用房一览表

学校产权校舍建筑面积

正在施工

校舍建筑面积

其中

危房

当年新增

被外单位借用

总 计

386487

2443

32126

97639

一、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

183404

32126

37126

教室

5798

4496

5图书馆

17668

37126

实验室、实习场所

86077

27161

专用科研用房

体育馆

10960

会堂

10715

二、行政办公用房

17741

三、生活用房

162951

2443

学生宿舍(公寓)

121995

学生食堂

22451

教工宿舍(公寓)

13244

2443

教工食堂

生活福利及附属用房

5261

四、教工住宅

22391

60513

五、其他用房

2012年图书馆纸质图书132.85万册,生均85.8册;电子图书5000G,生均323.06M;电子图书2338654种(其中具有所有权的538654种,只有使用权的180万种);已购有电子期刊20000多种;订有纸质期刊1885种,报纸195种。

表2:信息化建设情况

编号

上学信息化经费投入(万元)

络信息点数(个)

校园出口总带宽(Mbps)

其中:

其中:

无线接入

建设经费

运行经费

总 计

266.43

216.43

8236

1024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10.专业建设

学校现有45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师范类专业覆盖了学前、小学、中学教育等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的教师教育。专业设置继承了师范教育的传统,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了以教师教育类专业为主体、文理并重、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文件精神,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广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内涵建设。专业建设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与规划,总体结构与布局比较合理。“材料化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历史学”、“制药工程”和“生物技术”5个专业获自治区级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立项,实现了我校在特色专业项目上零的突破。学校确定化学和汉语言文学两个专业为自治区重点改造专业群,架设了这些专业的相关学科之间的桥梁,使之相互交叉与渗透,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群,汉语言文学、历史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等7个专业为学校的优势专业,彰显了学校的传统特色和专业优势。

2012年申报了财务管理、绘画以及电子商务3个专业。

表3:专业设置一览表

序号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修业年限

学位授予门类

师范标识 1

020101

经济学

四年

经济学

两者兼有030101K

法学

四年

法学

两者兼有03050

3思想政治教育

四年

法学

师范04010

1教育学

四年

教育学

师范04010

2科学教育

四年

教育学

师范04010

4教育技术学

四年

理学

7040106 学前教育

四年

教育学

师范

040107

小学教育

四年

教育学

师范

040201

体育教育

四年

教育学

师范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四年

教育学

040206T

运动康复 四年

理学

050101

汉语言文学

四年

文学

师范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四年

文学

050201

英语

四年

文学

两者兼有 15

050207

日语

四年

文学

050302 广播电视学

四年

文学

050303

广告学 四年

文学

060101

历史学

四年

历史学 师范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四年

理学 两者兼有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四年

理学 两者兼有

070201

物理学

四年

理学

师范

070202

应用物理学

四年

理学070301

化学

四年

理学

师范

070302 应用化学

四年

理学

两者兼有

071001 生物科学

四年

理学

071002

生物技术 四年

理学

两者兼有

071102

应用心理学 四年

理学

两者兼有

080301

测控技术与仪器 四年

工学

080403

材料化学

四年

理学 30

080703

通信工程

四年

工学

080714T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四年

工学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年

工学

080902

软件工程

四年

工学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四年

工学

081302

制药工程

四年

工学 36

090502

园林

四年

农学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四年

管理学

两者兼有

120202

市场营销

四年

管理学

120402 行政管理

四年

管理学

两者兼有

130202 音乐学

四年

艺术学

师范

130205

舞蹈学

四年

艺术学

师范

130401

美术学 四年

艺术学

两者兼有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四年

艺术学

两者兼有

130503

环境设计 四年

艺术学

两者兼有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四年

艺术学

两者兼有

11.课程建设

学校围绕人格、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需要,积极探索以满足学生学术倾向、职业倾向和兴趣倾向三种需求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继续实行重点课程建设工程。2012年对一批精品课程、特色课程、优质课程、双语课程以及重点课程进行了结项验收。同时又立项建设14门精品课程。这一批课程建设聚集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实现了优秀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创造了更好的学习环境。

12.教材建设

重视优秀教材资源建设,是进一步加强我院课程建设的内容之一。通过自编教材立项,加快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步伐,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础上撰写优秀教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以教材的形式反映学科发展水平和教学改革成果,以此来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进一步提高我院的教学质量。2012年我校开展自编教材立项建设项目15项,其中重点项目5项,一般项目10项。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学分制的实施,确保高水平教材进课堂,满足学生对教材的多样化需求。由校长亲自担任教材委员会主任,学校在教材管理中弱化了行政功能,采取由书商提供教材资源、教师引导、学生自行决定购买教材及教材种类的机制。

13.实践教学

学校适应国家与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1)加强非师范类学生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

积极组织非师范类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全国烹饪技能竞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广西营销技能大赛”、“ 广西商业秘书大赛”等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练,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

(2)加强师范类学生教学技能训练与考核

每年举办一次师范类新生粉笔字比赛和2012级师范生粉笔字板书大赛,进一步推进和提高学生“三笔字”的书写能力。

举办“**师范学院第五届学生教学技能大赛”,分备课、说课、讲课、评课四个子项目按学科学段进行比赛。师范类毕业生教学技能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进行考核,学分为1分。

(3)加强学生劳动课实践教育及考核

劳动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进行考核,学分为1分。

(4)教育实习和专业类实习时间实行“一学期”制度。

学校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2012年秋季期,以见习、实习为主的实践教学首次由两个月延长至一个学期,学校和各二级教学单位加强指导,调整和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和管理办法,落实实践教学目标任务,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有330名学生参加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包括初中语文、初中英语、初中数学、初中化学、小学语文和小学数学等六个学科,分别下到50所中学、32所小学进行顶岗实习。

14.毕业论文

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毕业论文按《**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定(玉师院院字〔2009〕10号,修订)》严格执行。对学生论文进行抽检、评价。

15.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2012年**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市全民创业示范孵化园、**市微型企业(师院)孵化园

和玉东新区全民创业孵化园在东校区揭牌开园。孵化园的设置大力推进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了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青年学生大胆创业、放手创业、自主创业。

学校协调有关部门,合理规划创业创新课程,优化和培育创新课题与项目,推动学生创新工作有序开展,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2012年我校学生获得40项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项国家级该项目。

16.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管理和激励机制等方面改革情况

(1)推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内涵式建设

通过“立德”解决“培养什么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学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通过“内涵式”“树人”,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树立育人为本、以德为先、能力为重的教育理念的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继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用文化育人、合作育人、实践育人的理念去探索多种培养模式,继续完善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突出“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相关部门、相关行业、企事业单位合作,探索联合培养、深度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校与中小学、行业企业协同育人体系建设。

以优势专业为依托,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启动卓越人才教育培养实验班和挂榜班,推进拔尖学生选拔方式、因材施教模式、国际化培养途径等方面的改革突破,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探索地方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路径。

(3)持续推进教学方式与手段改革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摒弃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适当开展小班教学、小班讨论,在教学过程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思。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学生自主学习新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培养型教学方式,构建多元学习模式,加强学习策略和方法的训练指导,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

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关键,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提高本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

(4)进一步健全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重新制定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水平的评估体系,推动教学管理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强化院系教学主体地位,推动日常教学管理重心下移,激发院系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发挥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教学项目评审中的重要作用。

健全课堂教学制度,严格课堂教学管理,及时查处教学事故。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和完善由教学决策与指挥系统、教学执行与处理系统、教学诊断与评估系统、信息采集与反馈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逐步完善以日常教学检查、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学生评教为主体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模式。

(5)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我校已经着手教学资源配置的优化工作,继续优化以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各种资源配置,发挥资源利用效益。

整合全校实验设备工作。合理布局和调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做好文科实验实训中心的布局和建设工作准备,做好现有教学仪器设备的养护工作,提高现有教学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在实验教学方面,除做好实验仪器设备的采购外,要整合资源,启动“**师范学院实验室管理平台”和“**师范学院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建设,规划和组织申报新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时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有效服务各专业实验教学。

加强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努力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环境,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专业能力培训团队,初步形成实训、实验、科研一体化、职前职后一体化,与基础教育开放互动的格局。

(6)加快教学信息化建设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

开发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数字化图书馆、虚拟实验室和络教学资源库,推进学校精品课程、图书文献、教学实验平台共建共享。

加快专业和课程的数字化改造,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促进教学和学习方式转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意识与能力。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教师科学制作和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以及参加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的能力。

四、质量保障体系

17.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1)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成立由校长为主任的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教学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校党委常委会、校党政联席办公会也经常研究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明确了未来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内涵式发展步伐加快;着力改善和优化办学环境。”为此,学校出台了“教学工程实施方案”、“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以及“关于进一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方案”、“2012年自治区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建设方案” 等一系列工作方案。

(2)强化质量意识,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历来重视教学质量保障工作,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做到了认识到位,体系完善,措施得力。学校构建了比较健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以教学工作三级评估制度、教学工作会议制度、教学专项检查制度、教学调研、教师激励与考核制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专业评估制度等为主体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平台,确保教学工作的决策、指导、管理、执行等机制协调发展,及时解决问题,不断完善教学质量标准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障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18.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

(1)建立听课制度。为不同层次、不同职称的领导和老师分别确定了听课任务,全面覆盖所有学科,深入课堂,对全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状况进行监控。

(2)组建学生信息员队伍,进行教学信息咨询与反馈。通过教学工作会议、教学例会、督导、领导、学生、同行等多个渠道的咨询与反馈,形成一个质量监控、信息收集、反馈、整改提高的完整闭环系统。

(3)教学评价激励机制和奖励。通过开展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教学评价优秀奖等活动,形成完善的教学质量激励系统。2012年分别对教师教学、教学管理及教师综合职能进行评比。

通过开展各教学环节质量抽检评价等专项评估手段和措施,实施目标管理,优化教学管理机制。以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为依据,有针对性对教学各环节进行质量抽查。

每学期均组织学生开展针对理论、实验、实习教学各环节的测评。学生参评率97%以上。采取精确评教课程范围、处理评教无效数据等措施提高评教信度和效度。

19.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分析

学校以副校长为负责人申报2012年区级重点教改项目《基于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的地方高校自我评估机制研究与实践》。以开展项目研究为契机,深入各二级学院,对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采集和落实情况进行实地检查。各二级学院高度重视,认真准备,主动开展本科教学工作的自我检查和自我评估。

20.开展专业评估情况

(1)根据国家、广西、北部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我校办学历史、优势、师资队伍状况、学科发展状况,分析我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向学校提出整体规划意见。(2)在我校现有的专业建设状况基础上,就传统专业、优势专业、新办专业,从师资队伍、课程、教材、课堂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建设经费等方面分析,探讨如何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3)分析我校专业建设的轻重缓急、与学科发展的关系、在青年教师中实施专业实践制度的可行性探讨。(4)草拟了《**师范学院专业评估方案》,给影响专业建设的各个因素界定权重,给每项评价指标界定,给出评价项目的。

五、学生学习效果

21.学生满意度、应届本科生毕业情况、学位授予情况、攻读研究生情况、就业情况

(1)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满意度调查。

表4:**师范学院大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序号

内 容

满意程度(%)

非常满意

满意

一般满意

不满意

专业课程设置

课堂氛围

36

课堂知识的宽度和深度

7

教师课堂准备

教师的个人修养

教师提供的学习指导

教师的教学工作责任心

教学设施 43

创业与就业课程

45

社团组织

11

专业实习

馆藏资源

学术报告及讲座

(2)学生身心素质状况

学校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有“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2学分,以及《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等选修课。2012年为学生进行团体辅导、心理干预、个体咨询等服务3000多人次;举办“女大学生心理健康” 等讲座近20场。通过课堂、讲座、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2012年全校有7430名学生参加体质健康测试,测试优秀的1814人,良好的3005人,及格1094人达标率79.58%。

(3)2012届本科毕业生学位授予情况

学校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自行根据完成学业情况,选择在3-6年内完成学业。按本科4年基本学制统计,2012届应届普通本科毕业生共计3260人,获得毕业证书3105人,授予学士学位3100人。

(4)2012届本科毕业生攻读研究生情况

2012届本科毕业生共有122人攻读研究生。其中攻读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的学生占37.71%,比例较大。

(5)2012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就业质量不断提升。2012年普通本科一次就业率为95.67%。学校每年举办2-3场大型供需招聘会,为学生求职择业创造良好条件和机会。2012年我校被评为“广西高校就业先进集体”。

(6)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毕业生知识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牢固,实践与创新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敬业精神,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表5:分专业类别的单位评价(本科)

单位性质

很满意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合计

单位数

比例

单位数

比例

单位数

比例

单位数

比例

部队

25.0%

75.0% 0.0%

0.0%

党政机关

37.1%

56.9%

6.0%

0.0%

116

公司企业(国企)

540.3%

46.8%

812.9%

0.0% 62

公司企业(民企私企)

29.4%

160

57.3% 34

12.2%

1.1%

279

公司企业(外企)28.6%

71.4%

0.0%

0.0%

事业单位

36.4%

59.1%

4.5%

0.0%

行政单位

33.3%

66.7%

0.0%

0.0% 3

学校(公办)

17.2%

232

57.7%

25.1%

0.0%

402

学校(民办)

24.3%

56.8%

18.9%

0.0%

自主创业 25.0%

25.0%

50.0%

0.0%

总计

242

25.7%

533

56.7%

162

17.2%

0.3%

940

六、特色发展

根据我校“特色鲜明、区内一流的地方性师范大学”的建设目标,围绕“师范性、应用性、地方性”的办学方向,开展特色建设工作。

22.师范生技能训练体系

学校在师范生中实施“五个一”训练工程,即要求每个师范生写一手规范汉字,讲一口标准普通话,做一个优秀的课件,讲好一节课,写一篇教学研究论文。

围绕师范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在师范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固定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其中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与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三笔字与简笔画、课程与教学论、师范生综合教学技能是必修课,选修课的有班主任工作、多媒体课件制作、发展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课堂教学策略、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等。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教师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初步建成自治区级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高度集成十大教师教育能力发展功能室,即专业能力发展室、语言表达能力实训中心、测试文字表达能力测试中心、信息技术综合应用实验室、心理健康辅导实训中心、艺术体验与实训中心、教学观察观摩中心、新型教学模式探索体验中心、远程交互指导中心管理中心、校外实践基地,计划建成实训、实验、科研一体化、职前职后一体化,与基础教育开放互动的教师教育基地。

23.“三位一体”的1个学期实习制度

重视构建学校、地方政府和实习单位“三位一体”的实习体系。2012年全面推行实习1个学期制度,受到学生和实习单位的欢迎。

特别是在师范生实习方面,为了贯彻《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高师院校组织师范生开展至少为期半年的实习支教,同时将师范生实习支教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我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紧密协作,从而构成“师范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实习学校”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我校在探索“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同时,还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一起,共同探索了“二次置换”的实习、支教一体化的途径,实现了实习、支教、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良性循环。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24.影响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1)教育教学思想观念还有待进一步更新

在部分教职员工中,仍然还存在一些与学校发展不相适应的观念,如:重“教”轻“育”的教育观,重“教”轻“学”的教学观,只图完成任务不求教学质量在教学态度,缺乏激情和活力的教学方法,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教学内容,重管理轻服务的教学管理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影响着我校持续健康科学发展。

(2)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

在二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校院两级在教学管理中的相互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职责和权利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学管理评估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

(3)教学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实验室和实训室主要依靠二级学院管理,比较分散,存在重复建设的情况,有的学院的部分教学设施超负荷运转,实践教学条件相对比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活动的高质量开展。

(4)教学模式改革需要进一步推进

教学模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未能很好体现,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未能普及。

25.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及应对措施(1)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①思想观念更新不够快,跟不上时代要求。

②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有的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

③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各管理部门的责权利不够清晰。

(2)应对策略和措施

①适应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下移教学管理权力。

②创办拔尖创新人才试验班,推动和引领教育教学改革。③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八、案例分析

26.汉语言文学专业案例分析(1)基本情况

①在校生规模

汉语言文学专业2012年全日制在校生1077人,其中,师范类学生781人、现代文秘方向291人。

②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文学与传媒学院现有教职工68人,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专任教师46人,专任教师队伍人数占整个教职工总数的67.5%。专任教师队伍中,有教授11人,副教授18人,讲师39人,副教授以上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3%;具有博士学位的10人,具有硕士学位的13人,分

别占到专任教师队伍的21.7%和28.2%。

(2)教风学风及教学质量建设

2012年继续加大教风、学风和教学质量建设工作,实施“教授博士领航工程”、“中青年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学科兴院工程”、“学风教风建设工程”以及“311”工程(要求本科学生在四年内背诵300篇经典诗文,读100部经典名著和发表100篇文章)五大工程以及“文学创作队伍”、“新闻写作队伍”、“公关文秘队伍”和“广告策划队伍”四支队伍建设计划,扎实开展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工作,培养教学科研团队、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加强教师在职培训,不断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

根据《**师范学院“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举办汉语言文学专业“卓越教师教育培养实验班”,采用导师制、双师制、“3+1”(校内学习3年,校外实践1年)等多种培养模式,开展了全新的培养模式探索。

根据教务处的工作安排,修订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压缩了专业课的课时和学分,增加了选修课的课时和学分,同时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

(3)学科建设

以中国现当代文学省级重点学科和桂东南社会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为基础,2012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被自治区学位办确定为硕士点建设专业。

2012年根据硕士点学科建设的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凝练了“文艺与传媒”、“少数民族地区文学与性别文化研究”、“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方言与地方文化研究”共四个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筛选了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和候补骨干。大大促进了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速度。

为了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2012年文学与传媒学院开设了人文讲坛,讲坛的宗旨是“享受自由思想的盛宴,倾听学术前沿的声音”。2012年先后举行了八场校内外专家讲座,大大促进了学科建设。

(4)招生与就业

2012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共招收本科生255人,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学生184人,现代文秘方向71人,另有文秘办公自动化专科33人。

汉语言文学专业2012届共有学生235人毕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学生186人,初次就业率为70.97%,年终就业率为97.85%;现代文秘方向49人。初次就业率为89.8%,年终就业率为100%。

(5)服务社会

2012年,学院继续发挥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积极引领和服务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承担了“国培计划(2012)--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共承担了40名农村骨干教师的培训任务,同时派出80名学生到40名农村骨干教师所在学校进行顶岗支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三位专任教师承担了《**文化大典》三个分卷的主编任务。先后分别派出15名、8名专任教师参加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考试管理中心组织的高考评卷工作和自治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组织的公务员考试评卷工作。先后派出两位专任教师作为专家参加了两个县市的语言文字评估工作。

27.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案例分析

(1)办学基本情况

①在校生规模

截止2012年12月31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499人,其中2009级139人、2010级136人、2011级113人、2012级111人。

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坚持育人为本,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系统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立足广西桂东南,辐射全国的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建设的数学专业专门人才。

③生源结构

2012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共录取新生111人,其中在广西区内录取101人,在其他省录取10人(湖北1人、湖南9人),男女生比例为:男25人,占22.52%;女生86人,占77.48%。与2011年相比,男生比例略有下降。

2012年,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录取新生的成绩较好。在广西录取新生中,投档线分数高出二本录取分数 20分,最低分451分,最高分490分,平均分470.5分。

(2)师资与教学条件

①师资队伍及结构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专任教师27人,生师比18.48:1,其中具有博士学位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4.81%,硕士学位1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1.84%,具有正高级职称的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5.92%,具有副高级职称的13人,约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8.15%;年龄分布:35岁以下青年教师6人,36至50岁的中青年教师15人,51岁及以上的教师6人,分别占总人数的22.22%,55.56%,22.22%。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广西优秀专家1人,广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在读博士4人。

②主讲教师授课情况

每个学期安排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专业课的主讲,其中教授每个学期均安排为本科生上课。

③教学设施条件

学院有校级重点实验室“复杂系统优化与大数据处理重点实验室”、数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包括数学建模实验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学平台、信息与计算科学教学平台)和数学教师教育示范基地(包含微格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其中用于教学的专业实验室面积达500多平方米,拥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0多台(件),仪器设备总价值(原值)达300多万元;用于科研的重点实验室面积约为300多平方米,有服务器、交换机、微型计算机100多台等,仪器设备总值(原值)600多万元。实验设备能较好地满足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

④师资队伍建设

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实施“传帮带”工程,为青年教师配备业务导师。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或在职进修、访学或攻读学位,本共有4人攻读博士学位。培育教学名师,2012年院长梁燕来教授被评为学校首届教学名师,并奖广西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3)教学建设与改革

①专业建设

2012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获得学校优势一体化专业启动资助,数学(一级)学科成为学校的重点学科,并成为广西硕士点授权建设单位。

②精品课程建设

2012年,学院组织专家对自治区级重点课程《数学分析》、校级精品课程《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近世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进行检查验收,最后被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

③实践教学 从2012年开始,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教育见习、实习时间由原来7周增加到18周(一个学期),增加了实践教学比重,总学分170,实践学分39,占22.9%。

学校共建校内外就业实习、实训基地20多个。2012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共有151名本科学生进行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其中60多名学生参加了“国培计划”顶岗实习,80多名学生参加集中教育实习。

学院注重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2012年多名同学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数学竞赛中获奖,2个创业项目获得国家级立项资助,3个获得校级创新项目立项。

④社会实践 为促进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我院分团委开展了社会调查与实践,专题有“送教下乡”、“社区实践服务”、“关注留守儿童”等。在**市第七中学开展的教学技能实践活动,在北流特殊学校开展的“关注特殊儿童”活动,在名山小学开展“4点半”课后实践活动,在**中小型企业举办的环保宣传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得到了**电视台和**日报、晚报等多家媒体肯定。

(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质量工程项目建设

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环境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2012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成为学校首批“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培养”试点专业之一,开办 “挂榜班”。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认定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校外教学、双语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通过讨论、辩论、模拟、参观、见习等多样化方式,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组织教师积极申报教学改革项目、申报教学成果奖,开展教学改革研究。2012年获得广西教师教育重点课题1项、校级教改项目2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二等奖各1项,其中梁燕来教授主持的教改项目同时获得广西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5)质量保障体系 以提升质量为核心,深入推进教育内涵建设,围绕中心,多管齐下,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落实“坚持育人为本,注重能力培养”的办学理念,树立了“学生第一、育人第一”的思想,建立了《领导工作联系点制度》,明确职责。把严格、规范、科学的教学管理作为本专业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建立起一套机构精简、工作有序的管理机制,健全日常教学管理机制,坚持听课、评课制度,做好教研活动和课外答疑辅导,健全考风考纪管理机制,坚持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及学生座谈会制度。2012年在学校教学管理单位评比中获得“教学管理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6)学生学习效果

①毕业与就业

2012年,学院毕业生总人数为151人,获得毕业人数148人,毕业率为98.01%,学位授予人数148人,授予率为98.01%。截止到2012年8月31日,2012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含考研率)达到94.70%。本,学院荣获“**师范学院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②升硕情况

学院创造条件鼓励毕业考研深造,安排专业教师做报考讲座,并安排老师作义务答疑辅导。2012届毕业生毕业当年共有12人考上硕士研究生。③就业情况

2012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就业率7月25日为71.52%,8月25日为94.70%,12月6日为98.01%。

截止到2012年12月6日,就业于党政机关6人,中小学校113人,研究生入学12人,企业15人,暂不就业2人,部队、灵活就业、待就业各1人。

④学生获奖情况

2012年,学校共组织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150余人次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包括国家级1项,省级3项。共有43人次获各类奖励28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金奖)1项。

⑤社会满意度情况

对2012届数学专业毕业生采取抽样电话进行就业跟踪调查,样本45 人,调查结果汇总分析如下。

表6: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汇总分析

学生人数

用人单位评价 学生薪酬和自我评价

很满意

满 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满 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0

百分比

20%

49%

31% 0

16%

47%

37%

吉林大学教学质量报告 篇2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教学质量是大学的立校之本, 对教学质量进行定量评价有助于大学教学管理部门了解教学总体运行的现状, 并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表现。与传统的督导评价以及教师自评不同, 该课题旨在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 研究对大学教学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的方法工具。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与方法如下。

(一) 教学质量的评价源问题

教学好不好, 该由谁评价?这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研究学者所思考的问题, 也对大学教学管理政策的设计和实施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目前的文献以及在实际应用中, 主要提及三种对大学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来源, 分别是授课教师、听课督导以及听课的大学生。该课题对三种评价源各自的优缺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比, 但由于篇幅的限制, 本报告仅对大学生评教展开分析。

相对于督导评价和教师自评, 大学生评价同现代质量管理理念最为接近。随着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 对于产品质量的评价权已经越来越多地转移到了顾客一方, 现代质量管理理论也转而以顾客的评分作为判断产品质量的最终标准。这意味着对于教学质量评估, 大学生应该成为提供评分的首选来源。

从评价对信息的需求角度来看, 作为课堂教学的接收方, 大学生所处的位置也让他们足以对教学质量究竟如何进行评价。一门大学课程往往需要多个课时才能完成, 大学生在完成这些课时的过程中, 足以对教师的教学表现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和判断, 这为他们评估教学质量提供了充足的信息。此外, 坐在同一个教室里的大学生, 通常属于同一个班级或者年级, 互相认识, 这为他们就教师的教学效果提供了讨论的机会, 这些讨论会为增进他们对于教师教学表现的理解提供更多的信息。由于充分的信息是完成绩效评价的必要前提, 因此, 从大学生角度收集的评价信息拥有最为客观准确的信息基础。

对学生评估的主要担心在于, 大学生是否具有对一门课程进行客观评估的能力。由于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经验, 他们是否会更多地被授课教师的教学形式所吸引, 而忽略掉那些真正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课题认为这种可能性虽然存在, 但它对教学质量评价的影响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因为大学生拥有正常水平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足以完成对课程质量进行评估这一并不复杂的任务, 而且当他们能够通过评价向教学管理方提供关于教师真实教学水平的绩效反馈时, 他们有强烈的动机去参与评价。因此, 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大学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具有足够的可行性。

(二) 大学生评教的理论基础

对抽象概念进行科学评价需要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如果在测试时缺乏理论支撑, 不仅难以得到稳定、准确的测量结果, 也会给测评结果的解释造成困难。因此, 在着手开发用于大学生评教的量表和系统之前, 需要先为大学生评教行为寻找到足够的理论支撑。该课题着重分析了教育心理学研究文献中对于大学生评教理论基础的论述。然而, 虽然在以往的研究中, 有学者试图对大学生评教工具进行研究, 但这些文献中均未对大学生评教的理论依据展开论述。因此, 我们将文献搜寻拓展到服务管理、组织管理、决策以及绩效评估等多个不同的相关领域。结合大学生评教的特征, 有三条理论可以为这一过程提供支撑, 即服务质量理论 (service quality theory) 、信息处理理论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和人际公平理论 (interpersonal justice theory) 。

1. 服务质量理论

如果将大学教学视作一种服务, 那可以按照服务质量理论考察分析大学生评教的合理性。大学教学具备几乎所有的服务特征, 比如:教学本身不同于产品是无形的 (抽象) , 同一个教授在不同时间或者面向不同班级讲授同一课程时会不一样 (异质) , 学生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地点参加教学 (难以储存) , 教授授课和学生学习是两个同时发生的过程 (生产和消费不可分离) 。事实上, 像医疗、高等教育、信息系统等行业完全可以视作专业服务 (professional service) 。它们与普通服务的主要区别在于需要服务提供方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才能够完成。因此, 服务质量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为大学生评教活动提供了行为上的合理性。

将服务质量理论视作大学教学质量评价的理论基础的一个潜在问题是, 这种评价会由于大学生本身的阅历所限而造成过于依赖过程但忽视产出:由于大学生和教授在知识掌握上的不对称, 即便教授完全没有传授他应该传授的知识, 大学生仍然有可能不知道这一重要的过程没有发生。因此, 如果完全依赖学生的主观感知来评价教学质量, 有可能造成的情况是, 虽然学生没有学习到足够的知识, 但是其乐融融的课堂氛围、先进的教学设施及教授良好的口才等也会让他们形成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感知。这个问题应该在大学生评教实践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毕竟, 大学教学的首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 教授是否将重要的知识传输给学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信息处理理论

信息处理理论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源于对人类决策判断行为的研究。它认为考核个体的工作表现或者行为时, 评价者必须依赖对相关信息的搜寻、回忆、比较以及整合后才能做出最终的判断。因此, 要想完成准确的绩效考评, 充分的信息来源和足够的信息处理能力是两个必不可缺的前提条件。在大学生评教情境下, 信息处理理论意味着, 如果大学生要对教师的教学表现进行评价, 他们首先必须拥有足够多的支撑评价得以进行的信息。大学生通过课堂教学, 有足够的机会观察教师在各个方面的表现, 可以收集到足够支撑他们做出判断的信息。其次, 信息处理理论还意味着, 除了拥有必要的信息之外, 大学生还需要拥有信息处理的能力, 这样才能够将信息转化为评价。大学生们经过多年的学习训练, 具有较强的比较、分类以及推理能力, 完全能够根据教学评价的要求, 将自身体验和感觉转化为教学评分。因此, 按照信息处理理论可以认为大学生具备完成教学绩效评价的信息基础和认知能力基础。

然而, 由于绩效评价者必须对信息进行认知上的加工才可以完成绩效评价任务, 绩效考评的结果就必然会受到同信息加工相关的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心理学家对于信息处理理论的研究表明, 即便在认知能力正常, 同时也基于充分信息的情况下, 绩效评估仍然可能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偏差。在这些偏差中, 光环效应、宽大/严格偏差、趋中效应, 以及归因偏差对于大学教学绩效评价尤为相关, 需要引起重视。

3. 公平理论

人际公平理论 (interpersonal justice theory) 在组织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它在预测组织成员的行为时具有不可替代的理论价值。按照这一理论, 组织成员将自身与组织的交往看作是一种交易关系, 在这种交易关系中, 个体关心的是自身的投入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相匹配的回报、组织做出奖赏分配的过程是否公正, 以及自己是否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对待。事实上, 由于目前大学多采取收费制, 在某种程度上, 大学生与学校之间存在交易关系。此外, 大学生入学之后, 还很有可能将师生之间的教与学关系视作一种交易:大学生在一门课程上投入时间精力, 老师则根据其表现给予相应的分数反馈, 大学生完全可能从公平交易的角度来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因此可以借用人际公平理论来为大学生评教活动提供理论支撑。

(三) 评教题目和量表的设计

通过上述讨论可以发现, 相对其它两个评价来源而言, 采用大学生作为评价源既拥有相应的心理测评及质量管理理论基础, 同时也具备足够的实践可行性。因此, 本项研究也采用了大学生评分作为衡量教学质量优劣的主要参考指标。为了生成用于评教的题目, 该课题组访谈了20名在校大学生, 以了解他们对于大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关注焦点, 形成初步的测量题项。然后, 由2名博士生独立地对这些题项进行了归类分析, 确定了10个最为重要的方面, 并进行了文字描述加工, 以使之适合大学生评价这一目的。具体见表1-1。

(四) 量表的统计性能

量表究竟能否用于对教学质量进行稳定准确的测评, 还需要经过严格的检验。在东部沿海某重点大学教务部门的支持下, 该课题组进行了一系列调查, 以考察这些题目在测评大学生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时是否具有足够的信度和效度。第一次调查对象包括该大学58个教学班的3, 208名学生, 平均每个班级的参评学生人数为55.31人, 标准差为49.84人。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显示, 该课题所开发的教学质量评价量表具有足够的信度 (Cronbach’sα=.0.974) , 因素分析的结果也支持了量表的效度, 所有测评题目都从属于同一个公因素 (第一特征根8.117, 第二特征根0.448, 第一公因素所解释的方差百分比为81.168%) 。

考虑到大学生评分经常需要在班级层面进行分析, 课题对大学生个体评分按照班级进行了合并, 并检验了量表在班级层面的信度和效度。该课题组首先分析了对同一教学班级内不同大学生进行评分合并的理论可行性, 接着采用Rwg指标检验了合并不同个体的评分是否在统计意义上满足对评价一致性的要求。在班级层面上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量表具有足够的信度 (Cronbach’sα=0.988) , 并且保持了单维度构念 (第一特征根9.073, 第二特征根0.425, 第一公因素解释90.729%的总方差) 。

为了校验量表在其他样本中也能够保持足够的信度和效度水准, 课题在这所大学内开展了第二次调查, 调查对象包括381个教学班的21, 496名大学生, 平均每门课程的人数56.42, 标准差为40.81。除了评教分数之外, 该课题组还通过大学的教学管理部门, 抽取了每位大学生在该门评价课程上的最终成绩得分, 以检验评教得分和大学生的课程成绩之间是否具备相关性。

在新的样本中, 课题所开发的教学质量评价量表表现出了足够的信度, 在个体水平上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73, 在班级层面上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89。同时, 量表的单维度结构再次得到了验证, 不管是在个体水平还是在班级层面, 量表题目都在因素分析中被归入同一个公因素, 这一公因素在个体水平上解释了80.451%的总方差, 在班级层面解释了81.784%的总方差。此外, 相关性分析发现, 大学生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分与他们在该课程上的成绩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 (r=0.099, p<.001, n=21, 496) , 在班级层面上, 班级评教平均分与班级课程成绩平均分之间也显著正相关 (r=203, p<.001, n=381) , 这些分析结果表明教学质量评教分数能够预测到大学生的课程成绩分数, 从而为量表的预测能力提供了实证支持。

二、研究结论与对策

研究表明, 从大学生的角度对大学教学质量进行量化评价是完全可行的, 课题开发的包含10道题目的量表可以被用于对大学课程教学质量进行可靠有效的测评, 所得出的分数能够从学生评价的角度反映教学质量的差异。但是, 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在开展常规化的大学生评教活动之前, 要对大学生评教分数本身的局限性有清醒的认识, 并要防止大学生评教成为一项制度之后所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 评教的结果最好与对教师的绩效考评以及晋升脱钩, 创造一种评教分数与教师个人利益无关的环境, 从而让评教分数更客观地反映教学质量, 避免教学过程中不正常现象的发生。

(一) 对学生评教实践的建议

1. 大学生教学质量评价应该成为一项常规, 而不是零散进行

如果将大学生评教建立成为一项制度, 通过两年左右的实践, 学生即可熟悉这项制度的设计理念以及目的, 了解评教对于学校教学质量提高改进的重要性。这有助于提高他们参与评教的积极性, 并激发他们以诚实而不是以应付的态度对所选课程进行评分。同时, 常规化的教学质量评价也能够在教师心目中建立起质量意识, 如果教师知晓学校对于教学质量有着常规化的监控手段, 那他们在教学上的积极性也会提高。

2. 建立专门的网络评教系统, 便于学生评教和反馈信息汇总处理

当今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有校园网及面向学生的教学质量管理系统, 学校只需在系统中留出评教入口, 设计相应的后台程序即可。网络评教成本低, 回收评教数据所需的时间也最短。评教结束后, 学校可以利用后台数据管理功能快速完成对评教数据的汇总计算, 从而得出课程评教分数。此外, 网络评教对于不同课程的测评环境是相同的, 这就使得评教分数能最大程度地反映教学质量的差异, 排除评价环境本身对于评价分数可能带来的偏差。

3. 评教时间应该在授课结束和学生课程分数公布前的中间段

如果评教在授课未结束时就展开, 学生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是基于不完整信息的, 他们事实上还未经历整个课程的过程。比如, 对于那些课程后半段更精彩的课程来说, 评教分数就会偏低。如果评教在学生分数公布后进行, 学生可能更多地根据自己获得的成绩分数来决定“给老师多少分”。该课题组在实践中也发现了这一现象:如果让大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评教, 课程分数和评教分数有着比在课程结束前评教更强的相关性, 说明评教分数可能被学生自己的课程成绩所扭曲。

4. 建立有效的激励方法, 提高评教参与率

对于一门课程来说, 有效的评教分数必须建立在足够多的个体评教分数上。假如课程注册学生有50位, 仅有10位学生参与评教, 显然这一评教分数并不能反映这个班的学生整体上对于教学质量的认识。参与评教的学生比率与一系列因素有关。比如, 如果教师课程讲授的特别好, 这个班级参与评教的同学比率就会相应地升高, 这可能是公平理论在起作用:学生觉得参与评教是对教师高质量教学的回报。此外, 该课题也发现, 在大学四年级下半学期的教学班中, 学生评教率一直很低,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四学生面临毕业离校, 无法对他们的评教行为进行强制约束所致。因此, 设计有效的激励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评教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二) 对评教分数应用的建议

相对于督导或同行听课来说, 大学生评教的最大优点是它可以产生一个基于大量学生评价的评教分数。在现今大学管理制度与体系下, 这个评教分数有什么价值?或者说它可以被用于什么场合以及不能够用于什么场合?在应用中又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在以评教分数为基础实施各项管理政策前, 教学主管机构必须首先对这些问题思考清楚。

一个最常见的误区是, 行政管理机构将评教分数视作对授课教师进行考核的工具, 比如, 大学在评定“优秀教师”等奖项时, 有可能会将评教分数或者排名作为主要的依据, 并过分强调这个分数的客观性。更有甚者, 大学将教学评分靠后的教师视作某种绩效不合格而给予处罚。这些不当使用都可能会给教学质量和学习风气带来负面效应, 如教师可能会为了在评教中获得高分, 与学生达成默契, 放松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等。

分层次教学提高大学数学教学质量 篇3

关键词:大学数学;分层次教学;教学质量

一、分层次教学

顾名思义,分层次教学就是对班级的学生按基础和学习能力及其他与数学学习有关的能力进行分组的教学方式。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都是针对大众的基础进行教学,这使得能力高的学生实力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而基础不好的学生总是会因为遇到难题就丧志斗志,这使得他们与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学习不好的不一定就是差,很可能只是他们的潜力没有被积极地开发出来。因此,教师使用分层次教学的方式对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学习都有着巨大的帮助作用,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有助于全班学生的共同进步。

二、实施步骤

(一)科学规范地分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这样的,分层次教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对班级的学生进行科学规范的分组,首先教师要对每一名学生有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了解,明白他们的学习能力、基础层次、心理承受等其他各方面的能力。然后把学生编为A、B、C三个级别的小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互相之间的交流更加的便捷。格外注意的是有的学生具有单方面的數学特长,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特长对其进行分组,让他们可以积极有效地快速弥补自己的缺陷,做一个优等生。

(二)全方位分层教学

首先是A组,作为班级最好的小组,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基础掌握程度都是最好的,好学生都会不自然地有一种自豪感,让他们在一起进行数学的学习可以实现他们良好的交流,促进他们的发展,而且他们原来本身都会有一种自豪感,这使得他们在为人处事上会轻视别人,这种分组可以磨平他们的尖锐,让他们明白自己还存在着不足需要进步。对他们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要以引导为主,想办法开拓他们的思维,让他们的大脑更加的灵活。教学的时候提前找一些具有难度的问题布置给他们,让他们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遇到难题他们已经养成积极解决的习惯,组内之间还会出现竞争的局面,这可以快速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能力。教师教学时要注意帮助他们在脑海中构建数学模型,促使其产生良好的数学解题思路。其次是B组,这是基础还可以的小组,教师对他们进行教学的时候找一些难度不是很大的习题进行布置,使得他们可以扎实自己的基础,可以紧跟教师讲课的节奏,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而且这个小组的学生中很多都是因为上课的时候溜号搞小动作导致的基础不牢固,因此,教师上课时要注意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关注,推动他们可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最后一个就是让教师头疼的C组,他们的基础和学习能力都存在较大的漏洞,以往教学的时候经常是最让教师头疼的学生,但是他们其中也不乏潜力深厚的学生,对他们分层教学教师要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习的思想重新出现在他们的脑海中,耐心地对他们进行梯度式教学,使得学生可以用简单的题构建起学习数学的信心,从解答难度一般的题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进而积极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因为是全方位的分层次教学,所以除了课堂的教学分层次,课下的作业布置以及考试试卷难度也要按困难、普通和简单进行布置。进一步推动分层次教学方式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三)多样化教学

大学生的心理及思想已经趋于成熟,正是因为他们的成熟,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烦躁不堪,因此教师积极地改变教学方式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把口头上让学生用耳听的数学转变为大屏幕视觉冲击的数学,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让难题更加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可以更加有效地了解数学,进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数学是一门可以开发人大脑的学习,大学教学是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一块垫脚石,教师的教学可以提升垫脚石的高度,让学生看到更广阔的前景,进而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参考文献:

杨孝平,俞军,陈萍,等.深化分层次教学提高大学数学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育,2010(03).

吉林大学教学质量报告 篇4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新疆大学软件学院是在国家将软件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专业发展背景下,成立的自治区唯一的示范性软件学院,是全疆唯一的软件工程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学院,是自治区经信委和教育厅指定高层次软件人才培养基地。近十年来,软件工程学科在信息与计算科学领域迅速发展,2011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增软件工程(学科代码:0835)为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并列的一级学科。学院具有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 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含软件工程方向、俄语特色软件工程方向、移动互联网方向)。当前,软件产业已成为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领域,本学科涉及到软件产业、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代表未来社会产业发展方向,本专业已经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与工程技术体系,课程目标体系明确,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2013年招收本科生214名。其中民考汉(含双语)34名,汉族学生180名,内地生源130名, 最高分623分,2人获新疆大学优秀生源奖学金。

2013年,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批准,软件工程硕士点在克拉玛依红有软件公司建立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已经正式运行。近3年内,学院承担国家和自治区纵向和横向科研课题17项,科研经费累计达400余万元,并承担211工程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三期)中国教育科研网格二期建设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检索2篇,EI检索30余篇,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完成软件著作权登记10项。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学院拥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专职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64%),专业课教师46名,其中教授6名(博导2名),硕士学位以上43名,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21名;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学术带头人1名;计算机应用二级学科学术带头人1名;自治区级专家3名;自治区教学能手1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 计划入选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资

助1人,自治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1人,新疆“十大杰出青年”1人,获宝钢优秀教师奖1人。2013年,学院生师比为14.7,教授全部承担本科生授课任务。

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共开设必修课9门,专业基础课4门,专业核心课10门,限选课5门,选修课30余门,实践课程10余门。2013年,本科专项教学经费为120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4384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255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476元。学院拥有完备的实验实践条件,教学和实验室场地2000余平方米,图书资料室一个(各类专业图书和刊物32000余册),包括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移动互联网等各类专业实验室10余个,计算机和服务器400余台,曙光高性能计算系统一套(峰值运算3.5万亿次,20T存储),多媒体教室6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一个(含创新工作室10余个,可容纳100人);中国移动MM移动互联网研发实验室一个;拥有博创嵌入式实验设备40套、Android、Iphone移动实验设备多套;拥有全国西北地区IPv6实验网和新疆Ipv6主节点;拥有二十余个实践实习基地,如加拿大达内(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大连东软集团公司、四川华迪等,正积极开展同新疆移动通信公司、克拉玛依红有软件公司、西北星软件公司等本地优势企业合作,通过人才培训、技术开发、项目合作等方式,努力构建高新技术成果培育上游研发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和毕业企业规模化生产基地。

(三)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1、教学理念

学院坚持知识集成的培训教育理念,在逐步引入、消化、吸收成功的国内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紧紧围绕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工作角色(JobRole)三个关键要素,结合西北民族区域特色和院校实际情况,建立“实用、应用、复合、先进、系统”这一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扎实基础的同时,按照对自然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认知的规律,对所有专业课程的学习均采用“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螺旋式迭代体系予以推进。在具体的实践案例中,积极吸纳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从而使学生获取经验、提升眼界,为激发其创新思维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学院密切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预留出可灵活应变的模块予以及时响应,以体现学院课程体系的“敏捷性”。

(1)结合专业实际,多次修订了培养方案,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内容占总学分31%以上,选修课学分占21%,不断加强软件项目分析、项目管理方面的培养。

(2)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区内和区外的实习和实训基地开展各类实践教学和基于项目驱动的流水线方式实践活动。在每个学期的17-18周,开设小学期,集中开展高强度实践课程设计,其主要任务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学生利用各类开发工具或实验平台,结合本学期的理论课程,完成小型软件或模型的设计和实现。

在二年级假期,学院集中组织学生到IT企业接受企业真实生产的实训,全面掌握IT企业的运作规律:项目洽谈、立项、分析设计、实现、测试与维护等环节,让学生充分理解和熟知软件工程项目的完整流程,在企业实训环节中重点突出项目的分析设计和编程实现方面的讲解和实践。

在三年级暑假前期,学院组织学生到内地知名IT培训机构进行技能实训,重点学习和加强软件工程项目的规范化和市场化实施及管理,并以一个具体项目为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创新,并为学生讲授实践方法和技术。

四年级学生将全年安排在企业实习实践,在企业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指导下,完成企业真实生产任务,融入企业真实工作和实施场景。

(3)与上海EMC、Oracle、QAI和Cisco等公司合作,进行行业知名企业和机构的技术认证培训,并在学院设立学生俱乐部和兴趣小组。

(4)以科研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在大学生创新项目和毕业生毕业设计的选题上,优先结合教师科研和生产企业所承担的任务课题,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2、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目前,学院已建设完成了“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服务新疆信息产业发展的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教改项目一项(获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多媒体课件设计(大学一等奖),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4项和校级项目数十项,正在建设“C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精品课程。学院软件工 程自治区紧缺建设专业项目进展顺利。

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继续保持着学生创新团队最活跃的基地地位,在注册 “掌新动力”、“优件师”、“优码客”等三家家公司的基础之上,2013年,学生团队又新创建了3家公司,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同时,学院继续设立“萌芽基金”,资助在校学生从事项目开发,培育创新源头。

2013年,为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对一些优秀的学生按照一种能够使之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学院成立了“点动创新科技团队”,吸纳了11、12级两个年级共50名学生加入。与此相配套,学院建立了招收、管理、激励等相应办法。目前,“点动创新科技团队”已全部入住“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从事创新实践活动。

图1 软件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

图2 知名IT企业在学院建立实验室和实训基地

图3 学院校外实训基地

图4 学生创立的软件公司

图5 学院与红有公司合作签约仪式

图6 我院学生获国家主席会见合影

图7 考取名牌大学研究生

3、大赛获奖 学院成立了全国软件比赛领导小组,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各类软件大赛,2013年荣获各类科技比赛奖励50余项、上百人次。其中09级吾提库尔·艾尔肯同学由于各方面的突出表现,获得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人民日报社共同指导,人民网、大学生杂志社联合主办的“2012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十大年度人物光荣称号。此外,我院学生还获得全国数学建模建模大赛一等奖,Google全国大赛西北区三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等奖项。2013年软件学院 学生 获奖

序号 姓名

吾提班级

获奖项目

等级

发奖单位

级别

时间

备注

2013.05

库软件09-1

2012中国大人民网、大国家

学生年度人学生杂志社

物 尔·艾尔肯 吾提库尔、软件09-1 2013第六二等奖

热纳提、阿不都赛买

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

教育部、中国家

国教育电视台

2013.07

赛 吾提库软件10-7 2013“英特一等奖

创业营组国家

2013.07 尔·艾尔肯、国冰磊 吾提库尔·艾尔肯 软件09-1 尔-清华”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营暨英特尔全球挑战赛中国赛区

2013“英特尔-清华”全国大学生创新创

创业营组委会

委会

国家

2013.07 结业证书

业营 国冰磊

软件10-7 2014“英特创业营组国家

2013.07

结业证书 牛亚峰

李玉钊

软件11

软件11-7 尔-清华”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营

201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201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

委会

一等奖

二等奖

教育部高教司、应用数学学会

教育部高教司、应用数学学会

国家

2013.9

国家

2013.9

竞赛 刘炎

软件10-5

宝钢优秀学宝钢集团

国家

2013.11 林俊、官砚楚 官砚楚

软件10-1 软件10-3 生奖 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物联网设计大赛

第四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

三等奖三等奖中国电子协会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工信部国家

2013.07

全国

2013.07.18

赛 任源

软件12-15 第四届“蓝优秀奖

全国高等全国

2013.07.18 伍谷丰软件12-15 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

第四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

优秀奖

学校学生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工信部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工信部 全国

2013.07.18

吉林大学教学质量报告 篇5

(2004年2月10日)

一、学校概况

中国农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她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起自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历经近百年的世纪风雨,中国农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为特色和优势的综合性大学,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农业与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农业工程与自动化科学、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等学科群。学校现设13个学院,涉及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医学、哲学等9大学科门类;设有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

学校具备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拥有60个本科专业,9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4219名,硕士研究生2517名,博士研究生1419名,成人教育学生及网络教育学生17918名。

学校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1202名专职教师,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教授273人,副教授50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6人。学校还聘请了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

学校拥有19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理科基地”,1个国家“生命科学基地”,10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国家级研究中心,一个国家级工业性试验基地。学校校园占地132公顷,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在校外拥有一个实验农场,两个实验站,总面积为1600公顷;在各地建立了多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学校重视科学技术研究和教育教学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近十年来,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0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1989年以来取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46项,其中,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扩大开放、加速国际化进程、提高国际化程度。学校与美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著名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校内设有多个中外合作的教育、科研机构。

面对新的形势,学校已经制定并正在实施整体发展规划,以改革和发展为主旋律,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和校园建设,朝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迈进。

二、教学改革的新举措

在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的领导下,2003年我校继续以教学质量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的主导地位,全面加强教学基本建设,调整学科专业体系和培养计划,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建立教务长制度,促进各层次教育协调发展

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如何处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的关系是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为协调各层次教育的关系,整合教育资源,理顺教学管理,促进各层次教育协调发展,2003年初学校设立了教务长职位,由主 管本科教学的副校长兼任,负责协调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三方面工作。实行教务长制后,出台了多项管理制度,逐步理顺了各方面的关系。

2、制定新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方案

2003年7月,为加快发展,学校推出了人事、财务、后勤、教学和校产五大改革工程。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中难度大、影响深刻的改革,其根本目标就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推动社会进步的高质量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要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刻变革。经过连续三个月的反复研究,制定了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综合方案,确定了 “宽口径、厚基础、个性化、研究型、学分制”的本科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进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建立研究型教育教学创新体系,进一步推进在培养方案和导师指导下的自主选课学分制。所谓“宽口径”是指本科招生和前期教育按学院或学科门类招生和组织教学,部分实行全校打通的基础课程教学和素质培养;“厚基础”是指本科前期教育的重点放在强化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训练;“个性化”是指学生学习和成才的自由发展,在专业选择、专长形成和学生个性塑造方面提供多样化选择途径和发展空间;“研究型”是指教育教学及学习方法方面的改革,建立并实施研究型教育教学体系;“学分制”是指在教学管理制度方面积极推行学分制。同时提出了包括教学管理、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调整与课程建设在内的一系列重点任务与政策。自2004年开始实行按院或学科类招生,修定教学计划,实行“三学期”制;2003年开办实验班,实行学分制,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允许学生选择专业,实行辅修制或双学位制,试行本-硕-博连读,实行研究生“三助”;加强教学基地建设;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分批建设研究型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加强教学监督和评价等。

3、修订本科教学计划

为适应专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学分制的需要,根据“宽口径、厚基础、研究型、个性化、学分制”的指导思想,对教学计划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修订。新计划采取了按学院或专业类制定基础段计划,加强通识教育,给学生一定的学习自主性;按专业或专业方向制定专业段计划,每个专业设置多个课组或一系列选修课,给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机会,增加教学计划的弹性。

4、开设生命科学实验班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个性化教育,实施因材施教,满足优秀学生多元化选择的要求,培养精英型人才,我校决定开设生命科学实验班,以生命科学为主进行教育教学创新体系的实践与探索。经过专家组严格测试,选拔了50名学生组成首批生命科学实验班,实行精英式培养。

5、实施精品课程建设计划

根据教育部和北京市关于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精神,我校启动了“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提出每年重点建设20门精品课程,用5年时间建设100门精品课程的计划。每年精选若干门申报北京市及国家级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竞争力,系统整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加强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建设一 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原则是“加强基础,突出特色”。精品课程建设内容包括: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建设等。

三、教学质量状况与质量控制

(一)专业调整与招生工作

1、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

根据学校办学目标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调整了本科专业结构。通过这次调整,解决了不同学院开办相同专业、不同学院合办一个专业的情况。近两年增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市场营销、公共管理、资源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系统、数学与应用数学等专业,同时停招了部分生源差、就业不好的专业。每年的招生专业数控制在50个左右,专业结构逐步优化。

2、进一步提高新生质量

2003年,我校第一次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含西藏)全面实现网上录取。52个本科专业实际录取新生3488人,其中文史类141人,非文史类3347人。在承诺招收二志愿高分考生的情况下,通过拓宽招生宣传渠道,充分利用电视台、广播电台以及报刊、杂志等进行宣传。同时,加大网上宣传力度,举办网上招生宣传周和校长在线咨询活动,创造性地利用QQ进行招生宣传,确保了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2003年第一志愿率达到95.8%,为近十年最高。录取分数比重点线平均高出48.66分,较前两年有所提高。我校录取600分以上考生125人,超过当地重点分数线100分以上的241人,超过50分以上的1870人。

3、全力抗击“非典”,保证教学秩序 2003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在这一特殊时期,为保证学生安全,减轻“非典”造成的损失,根据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三不”指示精神,即“学校不停课,学生不停学,师生不离校”,通过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改变教学方式,变通学习方式,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利用校园网积极开展网络教学。组织开发了“网络课堂”,开通了农大“教学在线”,大大方便了同学们的学习。“教学在线”基本实现了师生答疑、课件共享等功能,具备了网络课堂的雏形。同学们能够从网上及时下载有关教案或讲义,可以和教师进行交流。为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学校组织了有奖征文活动,为师生交流特殊时期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阵地,受到大家的普遍欢迎。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信息需求的增加,教务管理的难度和工作量急剧增加,常规的管理手段难以适应工作需要。为搞好教学管理工作,使各部门、各学院之间的教学信息迅速准确地交流,各个教学环节规范有序地运行,2003年开始使用清华大学开发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并自主开发了《教务网》、《教学工作网》等系统,使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在校园网上实施,大大方便了学生和教师,提高了学习和工作效率。同时,学校正在组织制定全面的教育技术应用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与教学改革和国家教学水平评估相结合,全面促进教学条件改善和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5、开展教学管理干部培训,提高管理队伍素质 2003年举办了教学管理干部培训班,对职能部门和各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理论培训。培训班由我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谭向勇教授作了我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报告,还聘请了国家教学行政学院史朝教授、北京交通大学许茂祖教授、我校著名动物遗传学家吴常信院士等从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新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等方面作了专题报告。通过培训提高了干部的理论水平,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

(二)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严肃校规校纪

1、坚持开展教学检查与教学督导

作为一项常规管理制度,在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学期中都组织教学检查。开学初重点检查教师到课和学生出勤情况,每天公布检查结果,并按照校规校纪严肃处理。其中教学检查主要检查教学进程表执行情况,实验课开设情况以及学院教学管理等,检查结果向全校公布。

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我校从1996年起一直开展教学督导,聘请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退离休教师组成教学视导组,通过深入课堂、实验室等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技能。

2、加强考试管理和学籍管理 针对部分学生学习松懈,存在考试作弊的侥幸心理,我校在加强日常教学管理的同时,重点加强各类考试的宣传、监督与管理。

学校组成了以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为组长的考试工作领导小组。考试周前专门召开各学院主管教学、学生工作的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布置监考工作:各学院召集监考教师和班主任传达学校有关规定和要求,把考试要求传达到每个监考教师和学生;各学院成立以教学副院长为组长的考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院的考试工作的安排;教务处负责全校考务工作的总体安排;学生工作部负责考风、学风建设,学生诚信品德教育,在学生中开展“严谨为学、诚信为人,树立良好学风”的倡议以及“我诚实守信,独立思考,绝不抄袭和作弊”的签名承诺活动;学校组成由各学院负责人及教务处工作人员参加的巡视小组,负责对全校考场安排状况、考场环境状况和考生守纪状况进行检查,监督和检查监考人员的工作情况;各学院成立相应的考风巡视小组,负责本院学生考试的巡视工作。

考试周期间每天将当日的考试情况编辑成考试动态,及时向全校通报,对违纪者进行点名通报,做到当天信息当天上网。学校对作弊的态度一向是耐心教育,严肃处理。对于作弊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决不姑息。2003共处理作弊学生78人,其中勒令退学3人,留校察看10人,记过60人,警告2人,严重警告3人。同时建立必要的奖惩制度,对认真履行职责,积极与舞弊行为作斗争的有关人员给予必要奖励;对不履行监考职责,造成考场混乱者依据教学事故处理办法给予必要处罚。为鼓励学生举报,学校设立了专用的举报信箱和举报电话。学生举报对监督监考人员的工作和查处作弊学生有积极作用。

(三)教学研究与政策调控

1、深入开展教学研究

继续开展校内教学改革立项研究。2003年结合专业调整和教学计划修订,共确定教改项目80项,其中,教学计划调整20项、专业主干系列课程教材建设5 项、一类课程建设15项、英语授课5项、选修课建设28项、其他7项。

申报上级教改项目。2003年申报国家和北京市精品课程3项,其中,《兽医寄生虫学》被批准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教育部理科基地名牌课建设3项,批准2项;申报北京市精品教材14项;申报高教出版社农林规划教材27项,批准6项。

教改项目结题验收情况。结题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项目5项,其中优秀1项,通过4项;教育部世行贷款教改项目1项。结题校内2001年以来立项项目66项,其中多媒体课程与素材库建设28项、一类课程建设17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19项、其他2项。

2、完善教学评优和教学奖励制度

2003年在多年开展教学评优与教学奖励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名师奖的评选,将教育部、北京市、学校不同层次和本科与研究生不同系列的教学评优联合进行,统一进行表彰奖励。经过逐级评选,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刘庆昌教授当选国家级教学名师,经济管理学院杨秋林教授当选北京市教学名师,还有10名教师当选学校杰出教师,92名教师当选我校优秀教师。

3、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

为了激励青年教师成长,我校每两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2003年举办了第4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比赛分各学院预赛和学校决赛两个阶段。有半数的青年教师参加了各学院的预赛。各学院共推荐28名教师参加学校的决赛,决赛产生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7名,优秀奖13名;还产生最佳教学演示奖1名,最佳教案奖1名,优秀组织奖5个单位。一等奖获得者将代表学校参加北京市的比赛。

4、加强教学评价与教学质量监控

为加强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监控,充实了视导组力量。在原来的基础上,新增14名成员,视导组规模达到了26人,覆盖了学校的各个学科。还扩大了督导范围,从课堂教学,扩展到实验教学,从一般指导到提出具体的评价结果。本学期视导组教授共听课150余门,检查实验课近50门。

经过深入细致的考察,视导组对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和个别教学效果差的教师进行了评议,提出了评价意见,供学校职能部门参考。与此同时,继续开展了学生评价教师工作。通过专家和学生两方面的评价,提高了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5、连续举办“名家论坛”,提升校园文化

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003年,我校推出了“名家论坛”,连续聘请各个领域的知名学者来学校作报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已经聘请的15位名人中,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著名法学家江平教授,著名作家王蒙先生以及近年活跃在文艺、体育、军事等领域的知名人士,他们的报告既丰富了学生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提升了校园的文化品位,优化了育人环境。

(四)加强教学条件和国家基地建设

1、加强教学条件建设

为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学校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添置教学设备。为 了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益,合理使用有限的资金,教务部门到各学院实地考察,与主管院长和实验室负责人进行座谈,了解和掌握学校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本科教学实验室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和近期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教学条件建设的实施方案。

在学校公共基础建设方面,建设34个多媒体教室、200多机位的公共计算机房,并对全校所有的公共教学机房进行了通风设备的改造;更新高亮度投影仪18台;新增红外视听设备31套;东区第三教学楼自习桌椅1800套、更换西区教室桌椅245套。

实验室建设方面,本着“注重条件、建设急需、改善环境、确保重点、分批建设、提高效率”的原则,通过立项、论证,确定了“生物学院中心实验室”等21个建设项目。所有项目实行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当年建设,当年见效。2004年底完成全部项目的建设任务。

2、加强国家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

我校目前有生物学和化学两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简称“理科基地”),于1996年建立,分别设在生物学院和理学院,2000年通过教育部和基金委组织的中期评估。2003年,“理科基地”在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2002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2003年12月进行了自评。

(五)教学质量管理成效

1、参加学科竞赛取得好成绩

学科竞赛是学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支持有关学院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2003年学生在全国和北京市各种学科竞赛中取得了好成绩,其中,在电子设计竞赛和物理竞赛中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学生参加的竞赛及取得的成绩为: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北京赛区特等奖1人,一等奖9人,二等奖23人,三等奖46人;全国大学英语写作竞赛获北京赛区特等奖2名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1人;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北京赛区二等奖2队;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全国二等奖并北京赛区一等奖1队,北京赛区三等奖1队。北京市大学生物理竞赛A组二等奖2人,三等奖3人 ;B组一等奖3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14人。此外,还开展了校内“机械设计”、“电子设计”和“计算机应用”竞赛。

2、毕业生就业率提高

2003年我校共有本科毕业生2157名,专科毕业生700人。本科毕业生中,585人考取研究生和第二学位,占27.1 %;79人出国学习,占3.7 %;实际就业人数为2008人。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我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3.09%;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为100%,全员就业率为94.78%。比2002年同期提高12%。

在学校的教育和关心下,许多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踊跃到西部和基层工作。2003年我校有27名同学到西部地区工作;22名毕业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前往内蒙古进行志愿服务;24名毕业生参加北京市“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团”,前往北京近郊进行志愿服务。

四、2004年教学工作思路与工作重点

(一)工作思路 2004年,我校的教学工作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迎接2005年百年校庆和2006年本科教学评估,教学工作将进行统一协调和组织。目前正在组织制定本科教学“双迎一改”行动计划。该计划的总体思路和指导思想是:一个主攻目标、两条建设主线、三个实施阶段、四大改建重点、五个具体落实。

一个主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评估达优秀;两条主线:一是硬件建设,一是软件建设与改革;三个阶段:2004年为重点建设与突破阶段,2005年为全面提升阶段,2006年为完善、评估阶段;四大重点:条件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改革、师生素质;五个落实:组织落实、资金落实、人才落实、政策落实、管理落实。

(二)重点工作

1、教学条件建设

继续实施教学基本条件建设,重点是第四教学楼实验室建设;新专业基本条件建设;公共教学条件建设;专业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国家理科基地与生物技术产业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2、教学管理

整顿教学秩序、学习纪律、考风考纪,启动外语教学改革实验班,毕业论文考核与优秀毕业论文评比,实行宽口径招生,实行按学分收费,增加实验班,完善教学计划并制定教学大纲和实验方案,研究、启动全校教学管理问责制度,开展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加强教师培训,改革课酬计算办法,加强教学检查,加强对外宣传报道,进行试卷分析与反馈指导,改革校、院教学管理体制。

3、教学改革

全面开展教学评估准备工作,实施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开展教育技术培训与示范,加强研究型课程体系建设,开展专业评估,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启动系列教材建设,进行外语教学模式改革试点研究,开展考试研究与改革,进行专业改革综合实验班试点,开展“两课”教学改革,推进学分制改革,进行公共课分类、分级教学改革研究,教学评估与监控保障等。

吉林大学教学质量报告 篇6

春节过后大学生春季招聘市场日渐活跃,去年的2015届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怎样,薪酬如何?哪些专业就业形势好,哪些是“就业困难户”?日前,我省有关部门权威发布《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其中一些大数据将给要考大学的高中生一些专业参考,给即将找工作的在校大学生提供就业数据分析。

我省2015届就业大数据

毕业生总数17.7万人

2015届全省高校毕业生总数为177131人。其中,专科生46980人,占26.52%;本科生112410人,占63.46%;研究生17741人,占10.02%。

女生多于男生

2015届我省全体高校毕业生中,男生80931人,占46.46%;女生89540人,占53.54%。

211高校毕业生仅占17.16%

211高校毕业生30396人,占2015届全体毕业生的17.16%;普通本科111167人,占62.76%;高职高专35568人,占20.08%。

本科以上工学类毕业生最多

2015届不同学科门类的本科毕业生中,工学人数最多,占20本科毕业生的31.10%;历史学和哲学毕业生人数较少。

毕业研究生中,工学人数最多,占2015年毕业研究生的21.84%;哲学和军事学毕业生人数较少。

专科毕业生中,制造类人数最多,占专业毕业生总数的22.28%;环保气象与安全、水利、公共事业、农林牧渔和公安大类的毕业生人数较少。

近六成毕业生是本省生源

这届毕业生生源主要集中在吉林省,占总人数的58.35%。其次为辽宁省,占比4.41%;第三是黑龙江省,占比4.24%;随后依次为山东、内蒙古自治区、河北、河南、山西、江苏等。

另有0.34%的北京生源、0.17%的上海生源、0.40%的广东省生源毕业,人数非常少。

就业率(由高到低):

本科生、研究生、高职高专生

总体就业率82.61%

截至2015年8月31日,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2.61%。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80.36%;本科生就业率为84.31%;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9.43%。

男生就业率为83.15%,女生为82.15%。

211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最高,为87.79%;普通本科为81.85%;高职高专为80.64%。

多数毕业生在3个月内就业

2015届毕业生求职时间普遍较短,67.61%的毕业生在3个月之内落实就业岗位;20.60%的毕业生在3至6个月就业;5.23%的毕业生在6至9个月就业;5.11%的毕业生在9至12个月就业。仅1.45%的毕业生求职时间在12个月以上。

就业人数前五位的行业领域

综合看我省2015届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就业人数前五的行业分别是制造业(15.10%)、教育(11.31%)、建筑业(9.5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9.06%)、卫生和社会工作(7.99%)。

研究生的农学成就业“困难户”

2015届本科毕业生各学科就业率差异较大,就业率最高的学科为工学,就业率为87.30%,最低的学科为教育学,就业率为79.39%。其它学科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经济学(84.41%)、医学(84.11%)、农学(84.02%)、管理学(83.91%)、理学(83.84%)、文学(83.64%)、历史学(83.48%)、哲学(83.08%)、法学(81.72%)、艺术学(80.44%)。

研究生就业率最高的学科也是工学,就业率为88.58%;最低的是农学,就业率为61.55%。

专科生就业率最高的是制造类,为83.82%;就业率最低的是环保、气象与安全类,为64.86%。

43.31%毕业生民营企业就业

从单位性质来看,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的人数最多,占总就业人数的43.31%;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紧随其后,分别占14.69%和7.27%。

每百名毕业生中有1人创业

从就业形式看,签就业协议就业的毕业生占43.63%,自由职业人数比例为6.23%,自主创业人数比例为1.09%,升学为8.11%,出国(境外)为1.62%。

目前,全省有各类大学生创业园106家,创业大学生4411人,带动就业29083人。已有8所高校成立了独立设置的创新创业专门机构。

近三成吉林省毕业生出省就业

从就业区域来看,东北地区就业人数最多,占总就业人数的60.13%(其中在吉林省内就业的46.5%);排在第二、三位的是北部沿海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分别占总就业人数的.13.83%和7.90%。

在已就业的吉林省生源中,出省就业的为21272人,占生源比例的27.79%,持续呈外流趋势。

“考研热”有数据依据

现象1

每10个本科毕业生中有1人考研

从毕业生学历分布看,10.13%的2015届本科毕业生选择了继续升学;研究生的升学比例为2.80%;专科毕业生升学比例为5.28%。可见,我省本科毕业生的升学深造意愿最强,每10个本科毕业生中就有超过1人选择了升学考研。

此外,分别有2.24%的本科毕业生、1.06%的研究生毕业生、0.35%的专科毕业生选择了“出国、出境”。

自主创业方面,我省2015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21%,毕业研究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02%,专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0.86%。

现象2

名校毕业生在教育业就业优势大

211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比例最高的教育业,所占比例为32.10%,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排在前三位的是制造业、建筑业和教育,比例分别是12.78%、11.01%和10.72%。

211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用人单位性质排在前三位依次是中初教育单位、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比例分别是22.96%、21.72%和19.53%。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最高,比例为48.89%,明显高于其他性质用人单位。

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比例最高的是制造业,所占比例为20.94%。

算算账:

2015届的就业成本

花了多少?

七成以上毕业生求职成本低于1500元

2015届毕业生求职花费水平总体较低,花费金额主要集中在1500元以下,比例为74.39%。其中,花费500元以下的占21.58%;花费500-1000元的占24.22%;花费1000-1500元的占28.59%。

求职花费在1500-元的占14.37%,花费在2000-2500元的占5.01%,花费在2500-3000元的占4.25%,仅1.98%的2015届毕业生求职花费在3000元以上。

能赚多少?

毕业生平均月薪集中在3000-4000元

被调查的我省2015届毕业生平均月薪为3460元,不同学校类型、学历层次、学科门类的毕业生差异较大。

2015届毕业生整体,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平均月薪分别是4501元、3345元和3003元。

211高校、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平均月薪分别是4235元、3512元和3077元。

不同学科门类的毕业生平均月薪主要集中在3000元至4000元。按专业分,管理学类大学生平均月薪最高,为3680元;艺术学类大学生平均月薪最低,为3160元。

是否满意?

本、专科毕业生满意度差别不大;研究生满意度最低

在被调查的我省2015届毕业生中,不同类型高校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均较高,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工作满意度差别不大,分别是96.75%和96.52%;研究生工作满意度最低,为94.48%。

未来三年我省毕业生就业趋势预测

预测1

工学类仍将最好就业

从计划招聘毕业生学科门类来看,在未来三年招聘计划中,对毕业生的学科门类需求程度前五位是工学、农学、管理学、理学和经济学。

预测2

制造业用人需求量最大;信息产业需求增加的比例最多

从对2015届毕业生计划招聘的数量来看,国有企业计划招聘的规模均明显大于其他性质的单位;商业服务业、信息产业及制造业的需求相对较多。招聘需求数量排在前三的行业是制造业、商业服务业和信息产业。排在后三位的分别是:教育/科研,社会服务与管理行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预计未来三年信息产业人数需求增加的比例最多,比例为65.87%。

预测3

小微企业的人才需求旺盛

从未来三年对吉林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趋势来看,58.20%的用人单位表示未来三年对吉林高校毕业生需求将增加,23.01%的单位表示需求与目前持平,10.97%的单位对未来毕业生的需求趋势不确定。

人数小于100人的小微企业未来三年需求增加的比例最高,比例为63.71%。

基本判断:

用人单位最看重毕业生哪些能力?

吉林大学教学质量报告 篇7

一、准确把握教育现状, 认真研究改革问题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推行了很长一段时间, 各个教学机构都在认真地研究教学形式, 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与学生的要求、社会的需求、国家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首先是发展不够平衡,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重视程度不同, 同一层次的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推进力度和重视程度也不相同, 造成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不平衡。其次, 大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不强, 教师花了很多的时间教学, 学生也为此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 但综合能力依然没有提升。再次, 教学模式依然相对单一, 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 无法真正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没法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 不能很好地发挥文化传承的, 大学英语还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让大学生能够通过英语学习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 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 从培养他们的具有国际眼光、思维, 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最后, 教师的综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尽管我们国家不断增强教师的培训促, 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能力, 但是, 很多大学教师的业务水平还不能够完全胜任教学改革的要求, 尤其是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招生的数量不断增多, 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年纪较轻, 经验不够丰富, 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教育水平和研究能力。针对当前大学生教英语存在的问题, 需要各个部门认真研究存在的问题, 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革策略, 提升教学英语教学质量。

二、坚持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 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根本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必须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 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素质教育为主题, 不断的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断地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增强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英语教学应该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 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国家经济发展和学生未来发展相结合, 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该坚持以质量为核心, 遵循英语教学的规律, 推进教学改革, 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方法构, 提高教学改革的实效, 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以综合应用能力为重点, 以创新教学模式为突破口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该把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当做改革的重点, 以教学模式的改革为突破口,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促进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发展。学生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 未来从事与涉外工作相关的工作, 更好地运用英语这门语言工具。英语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应用学科, 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应该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主,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增强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让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书面表达和翻译能力。尤其是当代大学生, 应该将他们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当做教学的重点, 改变传统的大学英语只会做题、不会表达, 只会考试、不会交流的现状。以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 创新教学模式, 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标, 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 努力尝试各种体验式、参与式、案例式教学,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把学生学习权利还给学生, 留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给学生一个好的英语学习展示和应用舞台, 充分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四、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构建强有力的教师团队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改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综合教学能力, 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为根本保障。只有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为此, 国家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 建立健全大学英语教师的岗前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制度, 为大学教师提升提供较好的平台。同时, 制定较好的激励措施, 鼓励更多的大学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业务水平, 努力搭建全国性或区域性的英语教师交流平台, 引导大学英语教师相互交流, 共同进步, 共同提高, 深入研究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大学英语教师有着高尚的师德、精湛的业务, 努力构建一支结构合理、充满热情与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英语教师团队。

总之,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发展根本, 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 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为根本目标, 认真研究当前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方法, 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全面提升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 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红.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

吉林大学教学质量报告 篇8

关键词 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04-0012-03

大学英语是我国1 000余所高校全部开设的公共课,其教学规模之大、影响面之广可能超过任何一门其他学科。因而,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历来受到极大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又面临一些新的情况。一方面,高校招生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很多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独立学院应运而生。独立学院的出现,尽管为越来越多的考生提供了深造的机会,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本科第三批招生的院校,独立学院学生的基础是参差不齐的,这从客观上给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出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和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与变化,特别是从新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发展战略高度来看,我国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最为突出的就是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因而,教育部正在着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如何提高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使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既适应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路,又符合独立学院的办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应该成为受关注的问题。

1 制约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因素

1.1 教学目标有偏误,“应试教育”依然存在作为新兴的独立学院,大学英语的“应试教育”依然存在,这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

1)虽然现在不需要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就可以获得学位,但毕竟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把四六级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大学生英语水平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特别是一些单位在用人时依然对四六级考试成绩非常认可。对于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本身就存在着不小的就业压力,因此,一些独立学院为了提高就业率,仍然很重视学生的四六级考试成绩。

2)国家虽然已经改变过去采用的“一刀切”的统考模式,但很多高校对于本校学士学位的取得仍然有着自己的规定。有的高校规定仍然需要通过学校组织命题的英语考试,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士学位。独立学院作为由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二级学院,目前是没有学位授予权的,独立学院的学生想要取得学士学位,必须通过母体高校组织的学位统考。因此,独立学院在组织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受到一些影响。

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大量存在。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这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

1.2 教学内容以灌输知识为主,忽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由于很多独立学院的学生在高中阶段英语基础不好,进入大学以后,一时很难适应大学英语的学习;教师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没有了解学生在高中的学习情况,盲目重复高中的学习内容,特别是单词和语法,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的教师为了突出大学阶段英语词汇量积累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补充大量词汇,学生的反馈是学了那么多单词和语法,却不会用——他们没有真正掌握语言的运用技巧。

实际上,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要求掌握的4 500个单词和进一步要求熟练运用的2 000个单词[1]。学习英文,扩大词汇量很有必要,但更应强调熟练应用1 000个~2 000个使用频度高的词。知道很多“零部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如何用这些“零部件”组装成完整的“机器”,有些学生还缺少组装和使用这些“零部件”的技能和方法。

1.3 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存在费时低效的问题,而在独立学院,这个问题尤为突出。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与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模式与方法单一、陈旧不无关系。

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大部分英语教师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单向式的教学模式,而且一个教师往往要面对少则四五十个,多则七八十个学生。这种教学模式与方法,既不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是违背语言学习规律的,更不利于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1.4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当前,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师资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教师的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师资一般由母体高校教师、自聘青年教师以及其他高校的兼职教师组成,这就造成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增加,职称结构不合理。另外,自聘青年教师大多是应届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的教学经验缺乏,实践能力不足,不少教师在发音、语法、文化、教学方法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些都影响到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二是教学任务繁重,普遍超负荷工作。随着独立学院自身的发展,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就造成平均每个大学英语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的增加,据调查,“高校英语教师的周课时数12节以上者占61.6%,其中10%的教师周课时超过16节”[2],而且教学班级人数多。这在独立学院也是一个普遍现象。尽管大部分独立学院都是以教学为重心,但从教师的个人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来看,必须重视科研。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势必造成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研究,而且也无法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是由于独立学院刚刚兴办,在用人制度、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还没有普通高校完善,造成某些教师不能安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精力投入不足,责任心不强。这样的师资队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1.5 学生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不当,学习英语积极性不高独立学院一般是本科第三批录取的院校,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学生的英语基础差,自觉性不够,缺乏学习英语的动力,一定程度上影响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目前,独立学院学生英语学习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学生没有学习目标或者存在错误的学习目标,缺乏学习英语的动力。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目标相对比较明确,那就是考上大学,而英语作为主要科目,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而,在高中阶段,在高考的压力之下,为了提高英语成绩,学生学习英语。到了大学以后,一部分学生认为大学本科阶段就是人生求学的终点,因此一下子失去学习的目标,加之英语基础不好,从而失去学习英语的动力。还有一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在大学学习英语,只要通过大学阶段需要通过的各类英语考试即可,因此他们虽有一定的基于错误的学习目标而存在的学习动力,但积极性也是不高的。

二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不当。这也是由于错误的学习目标造成的。在大学阶段,很多学生学习英语是以通过考试为目标的,因此很多学习自觉的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就是反复记单词,反复做习题,最终通过考试,仅此而已。而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适应大学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方法,仅仅满足于课堂学习,课后很少花时间学习英语。

2 提高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应该是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笔者认为,在独立学院开设大学英语课程,其教学理念、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及教学内容的设置除了要符合大学英语的教学规律外,还应该服务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与之相适应。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技能或综合技能的培养,培养他们运用语言进行实际交际、工作、学习的能力。这个目标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相互统一的。因此,独立学院应该紧紧围绕这两个相互统一的目标开展大学英语教学。

2.1 明确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大学英语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他们对英语语言能力的需求不尽相同。独立学院培养的各个专业的学生在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上如何才能适应未来市场的需求?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在现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基础上,适当改变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对于大部分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将来在工作过程中还是主要通过书面形式吸收外国的科学知识与文化,所以,从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角度来看,阅读能力仍然是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

然而,语言运用能力强调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况且,在高科技信息化的今天,英语作为国际化语言,使用得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对于听说能力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所以在强调阅读能力的重要性的同时,对于某些与国际接轨比较紧密的专业,如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可以增设英语口语课程,在阅读和听说课程的教学内容上还可以增加一些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材料和背景知识。而对于音乐专业和美术专业的学生,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意大利语、法语或者西方文化等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

2.2 改变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模式上,应该改变长期以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性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互动的双向性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和谐、民主、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但需要指出的是,有的教师认为使用多媒体教学,只是简单地把文字教案变成电子教案,原来怎么上课现在还怎么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是指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网络平台等辅助手段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原来机械的文字教案通过必要的影像、声音、图片等形式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对所教内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样使得学生对于原来的文字性的内容有更好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机会,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如在课前,可以让学生就某一个话题讲几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就课文中的某个观点进行辩论,或者将课文内容改编成话剧,让学生表演,等等。

2.3 坚持师资共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和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二级学院[3],在一定程度上它接受的是“双重领导”。因此,独立学院应该充分利用母体高校优质的教师资源,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坚持共享与自建相结合的原则,从而保障师资需求。一方面,母体高校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广大大学英语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积极承担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任务,为独立学院共享母体高校的优质教师资源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独立学院自身也需要加快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专职专任的大学英语教师队伍。

1)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即指派母体高校教学经验丰富的大学英语教师担任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的教学导师,通过互相听课、互相探讨等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充分发挥母体高校英语专业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尽快提高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师的学历层次,尽快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3)对于大学英语教师和其他专业的教师,还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了解与所教内容相关的英语知识。如生物专业的教师最好能够了解有关生物方面的英语,而如果所教内容涉及到法律方面的术语,教师也应该了解法律方面的英语,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个要求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应该成为所有教师努力的方向。

2.4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学院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有部分学生对英语有厌学情绪。因此,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办法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才能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而最好的做法就是因材施教,分级教学。

分级教学有3个层次。第一,对于同一个专业、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之后,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设置一些略高于他们能力的问题让其回答,使其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获得答案;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可以设置一些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第二,对于同一个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说,实施分级教学主要是指将全校学生按照英语基础的不同进行归类,然后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制定,教材的选用,教学要求以及考试难度方面要有所区别。第三,对于整个独立学院来说,由于基础与母体高校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大学英语的各个教学环节特别是教学要求和成绩评定方面要与母体高校区别对待。

此外,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让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学习英语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提高学习英语的动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告诉学生一定的语言学习策略,使之能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自觉地运用适合个人的学习策略,并学会反思。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握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 结论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出具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此,只有不断探索先进的英语教育理念,运用适当的英语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也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刘润请,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上一篇:初一好爸好妈好孩子征文下一篇:大学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