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试卷

2025-03-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浙江农林大学试卷(精选7篇)

浙江农林大学试卷 篇1

2、意境

3、借景

4、大内御苑

5、离宫御苑

6、行宫御苑

7、草堂

8、别业

1、囿

2、苑

3、一池三山

4、台榭

1、驰道

2、阙

1、主流园林类型?

2、江南园林的特点?

3、北方园林的特点?

4、岭南园林的特点?

13、圣林

14、茶庭

二、填空题

1、西方园林的最早类型有、、。

2、代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园林由简洁——丰富——过分装饰的三个典型园林实例,依次是、、。

1、举例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园林的特征?

2、寺观园林的组成?

3、寺观园林的选址及类型?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造园思想背景?

1、列出李格非《洛阳名园记》中所提及的园林,并说明宋时期私家园林的特点?

2、简述南宋与北宋的绘画特征,并举例说明?

3、宋时期的绘画是如何影响着此时期的造园?

1、你是如何看待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1、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

1、花石纲

2、花园

3、游憩园

4、宅园

5、竹林七贤

6、曲水流觞

1、倪云林

2、计成

3、张涟

4、无心画

5、李渔

6、苏我马子

7、小堀远洲

1、汉代私家园林的形成?

2、秦汉时期上林苑有什么不同?

3、“一池三山”如何在此朝代园林中体现的?

4、秦汉时期园林的特点?

5、元代四大家?

6、试述《园冶》的内容?

7、中法园林比较

8、中意园林比较

1、讲述隋西苑的布局特点?

2、举例说明唐代皇家园林的特点?

3、举例说明唐代私家园林的特点?

4、总结唐代影响造园理论思想的来源与背景?

5、三山五园?

6、造园三大系统?

7、英国风景园与中国风景园有什么不同?

1、试述清代皇家园林的特点?

2、试述清代私家园林的特点?

3、绘制四大名园的平面图,并且说出其布局特点?

4、江南四大名园?

5、中国四大名园?

6、苏州四大名园?

7、分别试述江南、岭南、北方园林的特点?

1、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造园特点?

一、名词解释

1、曲水流觞

2、景列随机

3、苏我马子

4、别业

5、大内御苑

6、行宫御苑

7、离宫御苑

8、囿

9、苑

10、一池三山

11、无心画

12、乐园

3、影响中国园林向风景式方向发展的三个意识形态是、、。

4、清代著名的三山五园分别

是、、、、、、、。

5、中国古典园林主流园林

是、、。

6、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是、、。

7、法国规则式园林设计的代表人物是。8.、宋、元、明、清时苏州四大名园依次

是、、、。

9、中国四大名园

是、、、。

10、宋代的“东京四苑”

是、、、。

11、中国私家园林的萌芽在时期,12、清代时期,中国私家园林已经形成三大主流风格,依次是、、。

三、选择题

1、中国私家园林萌芽在时期。

A、汉代 B、秦代 C、魏晋 D、隋代

2、西晋石崇的金谷园是当时著名的,这是一座临河的、地形略有起伏的天然山水园。

A、城市型私家园林 B、别墅型私家园林C、花园型私家园林D、郊野型公共园林

3、独乐园是属于的私园。

A、司马光 B、司马迁 C、司马昭 D、司马云

4、《长物志》的作者是。A、文震亨 B、李渔 C、计成 D、张然

5、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产生于朝代。A、殷周时期B、秦时期C、汉时期D、五代时期

6、文人园林掀起于朝代。A、宋代B、魏晋C、元代D、唐代

7、艮岳的布局特点。

A、水环山B、山环水C、左山右水D、以上都不是

8、寺观园林兴起于。

A、宋代B、魏晋C、元代D、唐代

四、简答题

1、文人园林完善于哪个朝代,请简述其特点。

2、《园冶》中提出园林规划原则基本内容。

3、根据范仲淹《绛守居园池》内容,绘制隋代绛州太守梁

轨宅院的平面示意图。

4、简述中英风景园的不同之处。

5、法国规则式园林的特点。

6、意大利园林的特征。

7、中国古典园林的转折期在哪个朝代,为什么?

五、论述题

1、试述清代皇家园林造园艺术成就。

2、请试述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浙江农林大学试卷 篇2

经过几年的发展, 各省各高校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构建了各级别的教学团队, 这些团队取得了一系列良好的效果。不容忽视的是, 教学团队的发展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 如何评价一个教学团队的绩效, 并指导教学团队良性发展, 是当前我国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具体到浙江农林大学, 随着新一轮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实施, 教学团队的发展与过程管理, 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以满足学校整体发展战略要求。该文以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建设管理为例, 叙述了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并给出了相应对策。

1 教学团队基本理论

1.1 教学团队的作用与意义

斯蒂芬·罗宾斯认为团队是为实现特定目标而组建的正式群体, 团队成员在群体内部以相互协作的形式工作, 以实现既定目标[4]。团队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 成员之间相互协作, 优势互补, 使团队能够发挥超过个体成员总和的效能。作为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 团队的概念被广泛应用到各国和各领域中, 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教学团队是团队这种高效管理模式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 而其内涵则是不断发展的。我国实施“质量工程”之后, 教学团队建设开始正式普及推广, 随之的理论研究也相应增多。根据团队3个方面要素, 可以将教学团队界定为由同一学科或者相近学科2名以上成员组成, 以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特定目标, 围绕1门课或课程群而协作工作的正式群体。显然, 教学团队以教学工作为主线, 通过教学组织的创新, 最终达到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学团队建设弥补了传统教研室作为基层教学管理和服务组织的不足, 随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教学团队建设势必会逐步完善, 并打破旧体制中不合理制度框架, 建立与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顺应的新的管理制度。未来, 教学团队作为高校教学工作的核心, 从高校发展角度, 其良性运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资源的整合, 从而推动高校学科专业的建设, 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从教师个人发展角度, 教学团队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提升发展空间。

1.2 教学团队建设理论与实践

教学团队在许多国家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工作组织方式, 相关概念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美国中小学推行的团队教学 (team teaching) , 实现了“同伴互助”[5], 取得了良好效果, 并在70年代推广到高等教育。“协同教学”、“同伴互助”教学方式和“同伴合作”的教师培养模式对美国高校教学质量提高以及教师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 不仅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也使学生通过不同教师学习到更多专业技能。

协同教学的方法逐渐被其他国家高校效仿, 2001年3月, 英国政府颁布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文件促进协同教学的实施, 文件重点强调合作发展是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加强专业技能的最佳路径。政府把这种教师专业发展方式概括为“相互学习, 在工作中学习”。日本则以“课例研究”项目为载体, 促进教师分享知识经验, 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通过这种知识共享模式, 教师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 也增进了教师之间的学术友谊。

我国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教学团队建设的尝试, 2007年教育部启动“质量工程”后, 教学团队相关的研究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一些学者基于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背景, 丰富和发展了教学团队概念的内涵, 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 提出教学团队应以教书育人为中心[6]。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方面的理论研究较为集中, 如黄玉飞从团队分享角度探讨了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工作[7], 梅水燕等对教学团队从形成到成熟的各个阶段特点进行了分析, 并基于动态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设管理方法[8], 王升等则对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9]。

上述研究丰富了教学团队的内涵, 对于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中的各种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法。鉴于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仍属于一项创新性、开拓性工作, 实践过程中会不断面临新的问题, 分析这些问题矛盾, 对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 实施科学化的绩效考核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建设现状

自2007年教育部启动“质量工程”以来, 浙江农林大学启动了教学团队建设, 截至2014年1月, 共成立了39个教学团队, 其中国家级1个, 省级4个, 校级34个, 2007年以来每年新成立教学团队数量分布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 从2007年起, 浙江农林大学开始建设教学团队, 然而直到2010年, 都处于摸索阶段, 2011年开始, 新成立的校级教学团队数量开始保持快速增长。

从学科分布看, 2011年后新成立的校级教学团覆盖学科范围逐步扩大, 39个教学团队中有7个专业教学团队, 32个课程教学团队, 覆盖全校32个本科专业, 其中基础课6门, 专业课22门, 另有4个村官学院课程教学团队, 占全部本科专业数量的54%。上述现状反映出学校在深入改革背景下对于教学团队的投入持续加大, 而教学团队在本科教学工作中也正在发挥更大作用。

3 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建设发展机遇

与国内其他高校类似, 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的建设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随着学校以“生态型”和“创业型”大学作为发展目标, 新一轮教学改革将继续围绕教学质量提高而深入进行, 新的培养方案即将实施, 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也为教学团队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

未来, 以浙江农林大学“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以及学校的“1030”科研规划为指导, 教学团队的建设将以农林特色专业作为切入点, 以专业建设为基础, 逐步形成一批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具有良好合作精神的产、学、研方面特色明显的教学团队。

4 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建设困境

4.1 新旧体制冲突

与国内其他高校类似, 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的建设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教学团队发展的外部机制层面还面临诸多阻碍因素, 概括起来, 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设目标不明确。一方面, 教学团队在教学工作中已经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而另一方面, 与之对应的建设目标却不明确, 学校在教学团队建设中还缺少合理的规划, 存在一定盲目性, 造成教学团队在实际运作中不能突破旧的行政管理模式约束, 没有发挥出最大效能。二是传统教学组织模式的阻碍。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中, 基本教学单位是教研室, 然而教学与科研之间没有实现完美结合, 许多教研室偏离了教学的轨道, 科研对教学的反哺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 由于组织结构上的不合理, 教研室专业方向划分过细, 不同教研室之间又缺乏协作, 对科研与教学都有不利影响, 对于教学团队健康发展起到阻碍作用。三是支持力度有待提高。教学团队不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 同时也是对原有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的深化改革。教学团队需要更多的资源条件予以保障, 如师资建设、教学软硬件, 以及新课程新教材建设等, 都需要更多经费投入, 也需要团队及成员更多时间精力的投入。目前教学团队既面临经费等资源支持力度不足, 又面临资源在各学院学科, 以及团队内部分配不均的问题。

4.2 教学团队内部管理问题

与外部环境相比, 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在内部管理机制上也存在诸多有待完善之处, 一是组织目标不明确。教学团队在实际运作中, 没有对目标进行整理细化, 划分具体层次, 致使团队目标缺少可操作性。同时, 团队成员对教学团队共同目标存在认识不到位, 甚至不清楚的问题, 没有发挥团队内部协作教学的作用, 仍以各自为政状态开展工作。二是团队文化建设缺失。团队的健康发展, 需要团队成员具有团队精神, 以实现团队整体利益为目标, 通过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参与工作。经过几年建设, 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的文化建设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 但与教学团队建设仍不匹配, 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团队成员的认同感。由于团队凝聚力仍不足, 加上教师各自为政的传统以及个人评优方面考虑, 甚至同一个团队内部不同成员竞争过度, 而协作不足, 致使教学团队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三是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传统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注重教师个体而非团队工作的评价, 而且现有评价体系具有科研导向性, 不能全面反映个体及团队整体真正的绩效。另外, 与绩效考核对应的激励制度不完善, 也致使教师参与教学团队的积极性不高, 没有将应有的精力放在团队工作上。

5 发展对策

5.1 明确目标, 改革教学组织模式

明确的目标具有导向作用, 浙江农林大学办学理念强调生态型和创业型, 教学团队的目标应按照办学理念的要求, 为教学团队合理设置组织构架, 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 以教学工作核心, 以科研工作为龙头, 积极推进教学团队建设的发展。学校应以教学团队作为基本教学单位, 逐步深化教学管理与行政管理改革, 打破相近及相关联学科甚至学院之间条框限制, 真正以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提高为目标, 明确教学团队的工作方向。

在制定教学团队的目标时, 应该优先考虑学校的办学方针和本学科特色, 主要应加强以下方面: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强调以人为本,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精品课程与新教材建设, 从而强化教学团队的辐射作用;加强团队文化建设, 以团队凝聚力鼓舞人心, 培育积累良好的团队精神, 形成融洽和谐、知识共享的氛围。

5.2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绩效评价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对团队成员的目标考核,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团队运作过程中对成员起到导向、监督、管理作用。绩效评估是否合理关系到团队是否能够正常运转, 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绩效评价可改变目前教学团队重建设、轻考评、轻管理的现象。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绩效评价要有完善的激励制度配合, 使教师个人利益与绩效, 尤其是在团队中的绩效挂钩。如何理顺个人绩效与团队绩效的关系, 同时也是团队绩效评价机制的核心问题。目前的评价标准主要有科学研究成果、学术论文、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等。对科研成果的评价, 不仅要强调科研成果的级别高低, 更不能忽视成果的实际应用意义, 要使成果对教学实践活动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5.3 加大资源投入与扶持力度

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需要学校投入更多的资源条件予以保障。学校应加大对农林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的扶持力度, 确保新的教学团队能够获得足够的资源启动工作, 同时还要保证已有教学团队的正常运作与发展需要, 各学院、学科之间如何相互协调、密切配合, 如何处理好经费补偿等, 都是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6 结语

教学团队的出现是“质量工程”实施的重要标志之一, 教学团队建设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一项重要举措。高校教学团队对教学工作的组织与管理都提出较高要求, 但教学团队的建设具有动态性, 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 相关机制绝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 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高校教师, 甚至高校学生等各方力量的参与和配合。

摘要:结合教学团队基本理论和我国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实际情况, 介绍了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建设现状、发展机遇和困境, 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以期为该校教学团队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学团队,基本理论,建设现状,发展机遇,困境,对策,浙江农林大学

参考文献

[1]翟春光.基于过程管理的高校教学团队运行机制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2012.

[2]赵真.基于知识共享的高校教学团队管理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13.

[3]石巧君, 章喜为.省属高等院校教学团队构建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 2011 (2) :36-40.

[4]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FRANK A.Brunetti.Studies of team teaching in the open-space school[J].Interchange, 1972 (6) :85-101.

[6]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5) :29-31.

[7]黄玉飞.分享合作:高效教学团队建设的理想模型[J].中国高教研究, 2010 (3) :88-89.

[8]梅水燕, 李利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策略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 2009 (4) :65-67.

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各专业介绍 篇3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21世纪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在木材科学与工程领域内,从事木质产品设计制造、技术运用与改造、运行管理、经营销售的教学科研人才和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基本规格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木材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获得现代木材加工技术的工程师素质和技能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木材识别与保护、木质材料生产、木质制品的设计与现代化加工、木质材料及其制品的加工设备和自动控制、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具有木质材料及制品性能检测、贸易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主要课程: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木材学、木材干燥学、木材切削原理与刀具、胶合材料学、木材保护与改性、木工机械、木材加工工艺学、人造板工艺学、复合材料基础、木质材料及其制品质量检测与贸易、企业管理等等。

择业方向:可在各类木质材料加工、家具、木结构建筑等工业企业及附属加工的工业部门,或在物资、轻工、建工、房地产开发、海关商检以及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设计院(所)等单位承担工程技术、产品开发与生产、科学研究、教学、经营及管理等工作。

本专业是浙江省重点专业,并设有硕士点。

本次2011级招生3个班,共90人

【木材科学与工程(室内与家具设计)专业介绍】

学制: 四年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 培养从事室内与家具设计、室内设计与装饰工程、家具生产工艺、家具贸易企业管理、家具及装饰材料营销和采购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家具史、人体工程学、设计制图、设计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家具造型设计、家具结构设计、装饰材料学、家具制造工艺学、室内设计、设计研究、室内装饰工程、室内工程预算。

就业方向: 毕业生能适应于各类家具设计与制造、室内设计、建筑装饰工程、木材加工等企业以及教育、科研等单位,从事家具设计与开发、室内设计、家具企业管理、装饰工程技术与管理、家具产品贸易等工作。

本次2011级招生2个班,共60人

【工业设计(理工类)】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工业设计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能力,能在企业、专业设计部门、科研部门和教学部门等单位从事工业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等设计、教学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三大构成、造型材料与工艺、人机工程学、产品效果图、模型制作、设计研究、产品设计、专题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就业方向:可在各类机电产品、家用电器、家具、五金等企事业单位或专业设计公司从事工业产品设计与研发、人机交互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等方面的工作。

本次2011级招生2个班,共60人

【工业设计(艺术类)】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设计理论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综合艺术创作以及广告、展示艺术设计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作为社会、文化开拓者的视野与自觉性等的工业设计领域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三大构成、造型材料与工艺、人机工程学、产品效果图、模型制作、产品设计、专题设计、产品推广设计、设计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就业方向:可在各类机电产品、家用电器、家具、五金等企事业单位或专业设计公司从事工业产品设计与研发、人机交互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等方面的工作。

大二由艺术学院专业分流,2个班,共60人

【交通运输专业介绍】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获得工程师素质与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实践创新精神,具有汽车理论、汽车性能检测、汽车营销和物流、运输管理与规划等基本知识,从事汽车运用工程、汽车服务工程与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方面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工程制图、机械原理、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运筹学、物流工程、热工与发动机原理、汽车构造、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汽车运用工程、现代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汽车维修工程、汽车评估和交通运输组织学等。

就业方向:汽车服务工程:汽车服务企业、汽车4S店、汽车保险公司、汽车保险评估公司;汽车运用工程:汽车维修企业、汽车生产厂、汽车改装厂;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运输公司、交通管理部门、交通规划部门、物流企业。大一属机械大类,本次2011级招生8个班,共240人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介绍】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学生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内,从事机电产品设计制造、技术运用与改造、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子电工学、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微机原理及应用、控制工程基础、测试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机械CAD/CAM。

就业方向:可在机械制造、工程机械、机电领域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机电产品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工作,还可到科研机构、学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大一属机械大类,本次2011级招生8个班,共240人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是为适应农业现代化、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求,培养具备现代农业装备、自动化装备构造、设计、管理等知识,受到宽泛的专业训练,获得较强的实践技能,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相关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工程制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机电一体化技术、现代测试技术、拖拉机汽车学、农业机械学、农机运用与管理。

就业方向:本专业的毕业生可到国家农业、农机等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农技推广、农业规划、农机鉴定等管理服务工作;可到相关院校、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同时可到各类独资、合资企业从事有关现代化农业装备等方向的产品开发、企业经营管理等技术工作。

大一属机械大类,本次2011级招生8个班,共240人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经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训练。兼具坚实的化学学科和高分子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加强的应用能力,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化学工程的基本原理。具有明显理工交叉的特色。培养能从事新型材料合成、材料改性、特种功能材料研制、制品成型加工、材料性能分析检测等技术工作,可在高分子材料、生物质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功能材料相关的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开发、工艺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化工原理、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聚合物研究方法、聚合物材料、聚合物成型工艺、聚合物反应工程、高聚物合成工艺、胶合材料学、涂料工艺学。专业主干课程有: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

就业方向:可以在橡胶、塑料、石油、化工、轻工、医学、食品、家具、纺织、建筑、交通等领域,从事新产品设计开发,生产过程控制、贸易销售及管理等工作,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设计院(所)等单位承担工程技术、科学研究、教学等专业技术工作。

浙江农林大学试卷 篇4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校研究生校外住宿的管理,确保研究生在校期间学习、科研和生活安全有序,依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教 [2002]6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的通知》(教社政厅[2005]4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校外住宿指研究生个人在学校管理的研究生公寓之外的区域自行住宿。

第二条凡我校在读全日制研究生应住宿在学校统一安排的研究生公寓内,原则上不允许在读研究生在校外住宿。

第三条研究生有以下情况之一的,可申请校外住宿。

(一)家庭居住地为临安市的研究生。

(二)系本校教职工及配偶和直系亲属的(需提供教师工作证、户口簿、结婚证等证明材料)。

(三)在职或委培研究生,其工作或委培单位要求不在学校住宿的(需委培单位书面要求)。

(四)因患传染性疾病或身体残疾等特殊原因,不宜在集体宿舍居住的(需残疾证或学校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的诊断证明、病历本和化验单等材料)。

(五)经学校同意,跨校合作培养的研究生按照学习计划,需到合作培养单位从事学习的(需出具联合培养协议)。

(六)导师单位在外地,需要研究生就近接受指导的。

(七)已婚研究生因下列情况之一,且学校不能安排合适住房的: ①夫妻双方均在学校读研(需提供双方的研究生证及结婚证)。

②在校研究生的配偶为无职业或下岗职工,且来校陪读的(需提供结婚证,配偶下岗证、失业证或相应的待业证明,以及来校陪读的有效证明)。

③小孩因特殊原因在临安市就读的(需提供户口证明,子女在临安市就读的证明)。

(八)系二、三年级研究生,因社会调查、田野调查、出国实习、求职试用等原因

需要校外住宿的。

第四条申请校外住宿的研究生,原则上在每年6月1日-15日(新生必须在报到前两个月)向所在学院递交下学校外住宿书面申请表,说明校外住宿原因并附相关证明。外宿申请以一年为限,第二年需继续外宿的必须重新申请。

第五条若因非常特殊的原因,需要从学校安排的宿舍中途退宿的研究生,必须提前三个月提出申请并办妥校外住宿审批手续。

第六条对利用虚假证明材料取得外住宿批准或办理了校外住宿手续后却仍在校内住宿者,一经查实,将给予“严重警告”处分,取消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助学金评定、各种评优、助学贷款发放和学费缓交等资格,并责令其补交校内住宿费。

第七条研究生在校外住宿期间应当加强人身及财产安全的自我保护。因校外住宿而发生的一切人身伤害、财产损失、个人纠纷等以及由此引发的一切责任完全由研究生本人承担,学校不承担任何责任。

第八条校外住宿研究生须遵守以下规定:(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二)遵守社会公德;(三)遵守校规校纪,按时参加校内正常的教学活动和各种集体活动,服从学校相关安排。

第九条校外住宿的研究生,必须定期向班主任、辅导员和导师汇报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并与所在班级保持联系。

第十条本规定由研究生工作部负责解释。

第十一条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实施。

二○○九年六月五日

附件:

1、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校外住宿申请表

浙江农林大学试卷 篇5

连日来,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宣勇、副校长鲍滨福率领该校园林、经济林、农学等领域的专家一行10多人,先后前往衢州开化、金华磐安等地开展科技服务,他们结合学校在农林生态领域的研究优势,用各种绿色的科技成果助推当地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成为该校科技服务绿色经济发展的又一个生动案例。

作为浙江省唯一的农林高校,浙江农林大学十分重视发挥绿色科技成果的优势,为浙江绿色经济发展助力。近十年来,浙江农林大学在开展农林领域科学研究的同时,先后将农林成果推广到省内外的80多个县市区,完成绿色经济发展项目1300多项,在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时,为此创造了数百亿元的经济效益,成为助力浙江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也逐渐形成了农林院校科技成果助力地方绿色经济发展的“浙农林大”模式。

校地合作,全员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色科技成果,是实现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的关键。为更好地发挥高校科技优势,全力攻克绿色经济发展的壁垒,浙江农林大学十分重视有助于绿色经济发展的科学研究工作,近五年共承担包括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科研课题3300余项,科研经费近5亿元,相关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十多项。

在校地合作的过程中,学校结合实际分别向开展合作的县市区派驻了各个学科的科技人员,围绕经济林发展、木材加工产业、肉牛养殖产业、茶产业、竹产业等开展科技服务与技术支撑,同时积极组织不同专业学生开展资源调查、文化下乡、义务支教等活动。通过技术推广和学生实践,帮助庆元县贤良镇、泰顺县黄桥乡、遂昌县蔡源乡、青田县季宅乡等乡镇发展绿色经济产业,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动物学科的周圻教授,从2006年开始前往金华市婺城区箬阳乡开展科技服务工作,为了发挥当地青山草甸优势,他积极帮助当地养殖黄肉牛,并鼓励养牛的农户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让母牛怀上美国黑安格斯牛和澳洲矮脚牛的“孩子”,从而提升当地黄牛的品质。在周圻的技术支持和鼓励下,如今的金华等地区已经建设了6个适合养殖浙江山区黄牛的生态养殖示范小区、7个规模养殖场、3家专业合作社,并已达到了年产优质杂交黄牛3000余头的规模,增加产值2200余万元,直接经济效益超过500万元。

深度帮扶,全方位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服务地方绿色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浙江农林大学在20多年科技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在服务过程中强化全区域、全领域、全产业的科技服务,通过发挥科技特派员、团队科技特派员、法人科技特派员的科技指导作用,整合经济管理、农林生态、文化艺术等所有学科的科技力量,全面推进地方一产、二产、三产的绿色经济发展,实现全方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成为促进地方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科技力量。

遂昌县是浙江林业大县,为帮助当地发展农家乐,浙江农林大学选派了旅游管理学科的严少君老师来到遂昌,并牵头成立了由该校规划、设计、农业、林业、艺术等各类专业人才组成的“农家乐指导团”,从村庄的整体风格、经营模式,到特色菜,为农家乐提供全程全面的保姆式指导服务。严少君和有关老师在遂昌科技服务期间,先后创建4个类型,共10个精品农家乐示范点,农家乐村点总数达到64个,农家乐经营户总数超过300户,床位总数超过3000床,从业人员扩大到1500多人„„

为了更好地服务遂昌县绿色经济发展,2008年浙江农林大学与遂昌县正式签定协议,在全省率先启动法人科技特派员工作,以全校之力服务地方发展。了解搭到当地农家乐产业越做越大,现有的高品质土鸡、冬笋、有机农家菜以及各种纪念品,已经难以满足农家乐发展的需要,浙江农林大学校长周国模教授亲自组织了其他相关学科的专家来到遂昌:竹产业的专家们,来到这里帮助当地提升竹产业;动物学科的科技人员们,指导农民们养起了高品质的土鸡、土鸭;人文社科类的老师,也在遂昌找到了机遇,他们开始深入挖掘遂昌县传统文化,并形成了相关产业„„

发挥优势,全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浙江是个林业强省,在科技的助力下,浙江林业总产值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浙江的青山在创造生态价值的同时,也为广大林农创造了经济效益,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浙江农林大学的智力支持,尤其是该校积极发挥林学、林业工程等一系列优势学科的科技优势,始终致力服务地方绿色经济发展,成为浙江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力量。

浙江农林大学的林学专业立足浙江省林业行业的情况,通过实施下派科技特派员等方式,为浙江省“森林浙江”和“山上浙江”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学校的科技人员前往各地长期蹲点,一批批成熟的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得到推广应用,一批批优秀专家活跃在田间地头,先后涌现出了获“浙江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称号的黄坚钦、获“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称号的周国模和方伟、获“中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的吴家胜等,另有一系列和笋竹培育、铁皮石斛选育、干果栽培相关的技术得到了应用和推广。

在助力地方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浙江农林大学十分注重发挥学校的特色,并在科技服务中努力做到全过程助推产业发展,无论是竹产业、香榧产业、山核桃产业还是铁皮石斛产业,从最初的产业规划、良种选育、病虫害防治、果实采收到后期加工、经营销售、品牌打造、采摘游开发等等,学校充分调动了各个学科的力量,实现全过程服务绿色产业,在科技服务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浙江农林大学所在地临安,是我国的山核桃主产区,山核桃的种植、销售情况直接影响着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为了更好地帮助当地山核桃农增收致富,浙江农林大学充分发挥在经济林培育、植物保护、电子商务学科领域的优势,在矮化山核桃树、处理山核桃蒲、加工山核桃肉等方面做文章,从种植加工到储存销售一条龙服务,用科技为浙江山核桃产业发展全程护航。

勇担使命,全心全意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全员、全方位、全力、全过程践行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过程中,浙江农林大学服务浙江绿色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专家们的足迹遍及浙江各地,绿色科技撒遍浙江的山山水水,学校连续10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派出单位”荣誉称号,2009年被评为“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2014年被授予“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

“能够发挥自己掌握的农林科技优势,推广自己掌握的绿色科技成果,为浙江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做出贡献,是我们的责任。现在不少的专家教授都争先承担绿色科技推广工作,最让他们引以为豪的还是自己在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解决了多少难题、为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做出了多少贡献。”浙江农林大学社会合作处长戴文圣教授说,“很多教授更重视将自己的农林科技成果应用到实际中去,去帮助大家创造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浙江农林大学副校长鲍滨福表示:“作为浙江省唯一的以农林学科为特色的高等院校,浙江农林大学一直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科研人员服务绿色浙江建设的空间、潜力巨大,下一步,学校将重点对接浙江省26个原欠发达县,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好的开展科技服务,为这些原欠发达县发展绿色经济提供给全面的技术支持。”

“发挥人才科研优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学校的使命和担任,也是学校建设生态性创业型大学过程中体现出的显著成效之一。浙江农林大学很多科研成果,都是建立在生态的基础上的,学校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帮助广大群众解决农林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着力推进地方绿色经济发展是大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宣勇说。

浙江农林大学试卷 篇6

一、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

(一) 取得的成效

1.创新了文化理念体系。

全面推进了集团文化建设, 在继承中创新了集团的文化, 形了以“和”为核心的、具有我校后勤特色的服务文化理念体系, 并注重在平时的工作、活动和培训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宣传、引导和灌输, 使广大员工认同、信奉、实践和社会公众理解、接受。

2.增强了集团凝聚力。

在长期的后勤服务与管理中, 培养了员工良好的行为习惯, 促进了员工发展, 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规范员工行为、增强队伍稳定性和凝聚力、促进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提高服务保障、加强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各项服务保障和重大活动中, 体现了强大的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 赢得了荣誉和师生的肯定。

3.塑造了集团新形象。

经过努力, 基本形成了理念先进、特色鲜明、氛围浓厚、成效显著的集团文化新格局, 在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独特影响。在学校、全省乃至全国塑造了良好的集团形象, 打造了文化品牌, 提升了集团核心竞争力, 师生服务满意率连续四年保持在90%以上;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多次获省级各项荣誉, 集团连续两年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评为“全国高校后勤信息与宣传工作先进集体”。

4.促进了集团科学发展。

任何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 都是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服务的。建设企业文化, 唤起了企业员工的主体意识和使命感, 充分发挥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形成了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达到了管理与被管理的科学统一, 推动了企业不断创新和变革, 促进了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推进了集团的科学发展。

(二) 存在的不足

1.对企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总认为企业文化是空洞的, 没有抓具体管理工作实在, 没有抓具体经营工作实惠。管理层对文化建设的认识程度不一, 对文化建设持不同态度, 影响了文化建设的推进。集团领导和管理人员是推动集团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决心和行动。

2.对集团文化的内涵认识不足。对集团理念、集团精神、企业价值观以及集团形象等方面的认识不够深刻, 还没有完全融入到我们日常的管理、服务当中, 未完全在基层落地、生根、发芽, 集团所倡导的理念为全员真懂、真信、真用, 言行一致, 知行合一还有一定距离。

3.集团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 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一批批、一代代后勤人在管理、服务过程当中通过持续创新, 不断探索和总结, 去营造、培育和发展。

二、“十二五”期间文化建设的思考

根据我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和集团“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基本要求, 我们提出了实施文化强企计划、建设文化后勤的发展思路。文化落地是文化建设的关键, 事关文化建设工作的成败。集团文化从理念到实践、从意识到物质, 只有落地开花, 才能春意盎然。如何让文化落地吐芳菲, 要做到“六个融入”。

(一) 企业文化要融入集团发展战略, 促进集团跨越发展

要用共同的价值理念来统领员工思想, 用美好的愿景来构筑我们的精神家园。

1.回顾集团改革和发展的历程, 总结不同阶段的重要思想、发展理念, 进一步传承和丰富以“和”为核心的集团文化理念体系, 并且根据集团形势变化和员工思想观念的新特点, 不断丰富完善其内容。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用生态学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科学知识, 夯实后勤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理论和知识基础。

3.挖掘体现集团精神的先进典型, 使广大员工做有标准, 学有榜样, 成为集团文化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

(二) 企业文化要融入集团管理服务, 促进集团持续发展

要以“软”文化配合“硬”制度, 以文化核心理念为指引,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达到思想所指, 行动所致的效果。

1.不断完善集团规章制度, 固化集团管理成果, 定期对集团规章制度进行梳理和汇编, 把集团文化的基本理念融入到具体运作之中, 将浙农林大后勤精神内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2.建立和完善集团、员工行为规范。以核心理念为指导, 修订和完善集团经营管理规范、领导行为规范和员工行为规范, 制定后勤行业规范和质量监控规范。修订编辑《后勤集团员工手册》, 规范员工行为, 同时也作为新员工入职培训内容及指导标准。

3.开展集团作风建设。通过研讨进一步完善集团的作风及其内涵, 挖掘、树立典型, 努力形成对员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后勤优良作风。

(三) 企业文化要融入集团员工成长, 促进集团健康发展

员工既是集团生产经营的主体, 也是集团文化建设的主体和动力源泉, 所以我们要保障和实现员工的基本文化权益, 使广大员工共享文化建设成果,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与员工的成长进步相契合, 为员工描绘出集团与个人共同成长进步发展的愿景、目标和方向, 为员工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1.培养人。

要打造学习型组织、创新型团队。做好后勤课题研究立项申报和奖励课题研究成果, 出版后勤研究专著;开展“后勤管理论坛”和 “后勤员工学习月”活动, 搭建研讨集团发展思路及重大战略问题的平台, 交流管理和研究成果;开展专题学习和培训活动, 组织技能比武, 检验学习成果;办好浙农林大后勤职工学校, 引导员工职业培训和执业资格考试, 为管理人员和员工继续教育、外出学习、交流培训以及挂职等提供机会。

2.激励人。

要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有效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敬业精神。修订集团道德准则, 规范经营行为, 增强企业自我道德约束能力;完善绩效评价体系, 奖优罚劣, 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文化熏陶;设立“后勤职业精神奖”, 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优秀员工进行奖励并提供相应的激励政策, 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探索建立创先争优活动长效机制, 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辐射作用, 推进集团精神人格化。

3.团结人。

要以人为中心, 营造有利于员工充分发挥创造才能的文化环境, 关注人在经营、管理、服务过程中的地位和发展, 充分尊重员工的意愿和利益, 发掘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强调平等原则、团队精神、民主管理, 培养员工坚强的团队协作精神, 同时要提供良好的个人发展条件, 促进组织与个人的和谐共进;要关爱员工, 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 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四) 企业文化要融入集团形象建设, 促进集团和谐发展

1.营造浓郁的服务育人文化氛围。

继续开展学生公寓楼和教学楼、食堂、餐厅、招待所的征名活动, 充分利用楼道、廊柱、外立面、门厅、橱窗等公共部位, 布置各类制度展示、友情提示、名言警句、文化宣传、心灵园地等, 提升集团文化品味;继续办好饮食文化节、公寓文化节、校园花卉艺术节。

2.塑造和展示文明的管理干部和员工形象。

根据管理干部的行为准则、行为规范以及作风建设中的“八要”要求, 树立管理干部良好形象;搭建员工文化活动载体, 举办以集团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 展示员工良好风采。征集员工实践、创造集团文化的故事和案例, 引导企业的传播。

3.塑造和展示良好的社会形象。

加强与政府、学校、客户和新闻媒体的友好联系, 积极争取政府、学校支持和社会理解;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制作具有集团特色年画、挂历、纪念品, 制作集团宣传册、宣传片, 在对外交流中使用;开展具有品牌推广效果的宣传工作。办好集团网站、报纸等;开展文化营销, 撰写能够宣贯、传播集团文化理念和提升集团知名度的文章, 发表于相关媒体。根据集团发展和对外拓展的需要, 在条件成熟时进行商标注册, 拓宽集团文化宣传的途径。

(五) 企业文化要融入生态后勤建设, 促进集团科学发展

1.开展生态后勤文化研究, 努力探索后勤服务生态的措施和生态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加大生态后勤文化建设的宣传, 注重低碳文化的传播, 通过节电、节水、节耗等措施, 普及后勤生态理念。

2.加大对各行业设施设备的改造力度,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淘汰落后产能, 推行包括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和绿色营销在内的生态化生产方式。

3.将先进的生态理念贯穿于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 开发运用集预订、咨询、投诉、信息公布等服务功能在内的信息服务平台, 从而形成上下联动, 反应迅速, 覆盖全面的服务系统。重视各部门信息化措施的运用, 提升后勤现代化服务软件的水平, 加强网络的企业文化的设计和宣传。

(六) 企业文化要融入创业创新文化建设, 促进集团永续发展

1.营造创业创新文化氛围, 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干事创业积极性。大力弘扬后勤人勇于开拓的创新创业精神, 努力建设与时俱进的创新创业文化, 宣传普及有利于引导员工、学生创业的事业观、财富观、信用观和成败观, 形成良好创新创业氛围。

2.开展“鼓励创业, 推进创新”主题活动,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鼓励部门、员工、学生积极申报创业项目, 并给予相应的配套激励政策, 培育优秀的创业团队;不断创新与集团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决策、营销、考核、公共关系等企业理念, 提高集团的企业化水平。

3.开展创业创新先进评选活动。评选努力创业、敢于创新、业绩突出的团队和带头创业、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带头人, 并予以表彰并大力宣传, 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激发创新创业热情与活力。

人类因梦想而伟大, 企业因文化而繁荣。集团过去所具有的文化已经为我们奠定了稳固而扎实的根基。我们深信, 通过不断传承和丰富的以“和”为核心的集团文化理念体系, 必将以其所独有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文化生命力, 进一步激发全体后勤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增强集团的竞争力, 为集团的未来拓展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要:本文论述了浙江农林大学后勤集团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和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就“十二五”期间文化建设提出了“六个融入”的建设思路。

浙江农林大学试卷 篇7

《国际学术交流英语》期末考试卷(A卷)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考试形式开 卷考试对象2013级普通硕士

考试时间120分钟出卷时间2014 年 5 月 28 日

命题教师蔡晓斌黄小苹

说明:本卷分值100分,考生应将全部答案都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作无效处理。

I.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ccording to what you have learned.(25%)

Directions: You are expected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you can search.(1)What are the features of academic writing? In what way is academic writing

different from ordinary English?

(2)What are the challenges of writing a good abstract?

(3)What are the challenges when giving a presentation of your own research?

(4)What should an applicant pay attention to when writing a job application letter in

English?

(5)What are the importance and function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esp.in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mmunication?

II.Translation(20%)

Directions: The following is a Chinese conference notice, please put it into English with the correct format.国际远程教育会议

该次会议是由中国计算机协会主办,将于2015年3月25 日至3月27日在北京清华大学举行。

国际远程教育会议包括主题发言、技术研讨会和论文交流。除了开幕式上政府官员所作的开幕致辞外,来自国际教育科学技术学会的官员和学者、科技协会、商业企业,以及旨在推动中国远程教育的人士也将参加主题发言。

远程教育提供了一个国内外软/硬件生产厂家相互沟通与合作的宝贵机会。会议将会推动中国的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开发并扩展中国教育市场。

关于发言人及论文的具体细节问题将陆续向大家发布。

III.Making an academic profile of one leading international scholar(20%)

Directions: You are expected to make an academic profile of one leading international scholar in your own discipline.Your profile is to include the following parts:

(1)The name and affiliation of the scholar;

(2)The major academic contributions of the scholar;

(3)The personal webpage site of the scholar;

(4)The relevance of the scholar’s academic ideas to your own research;

(5)One question you would raise for him/her to answer if you had an opportunity to

communicate with him/her.IV.Conference program(20%)

Directions: Design a conference program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conference notice.The 3rd International Forum of Women Presidents on Higher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successful holding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Forum of Women Presidents on Higher Education, respectively in 2010 and 2012,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CUC), China Education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Korea Foundation for Advanced Studies will sponsor the third Forum in August, 2015.It is expected that 200 outstanding women from education, industry and government will attend the Forum.1.ThemeEducation, Women and Development

Topic 1Media, Education and Women

Topic 2Women Presidents and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Topic 3Women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disadvantaged areas

2.Conference Time

August 19-20, 2014

3.Conference Venue

Beijing Hotel, Beijing, China

4.Visiting places

Beijing, Nanjing, Shanghai

5.Paper

Please submit your paper before July 31, 2014 to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Paper length3000-5000 words

Paper LanguagesChinese / English

6.Expense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will pay for the food, boarding and visiting fees spent during August 16-23.Participants need to pay other fees not mentioned above.7.Response Form

If you can attend the meeting, please send or fax Response Form before July 31, 2014.Please provide introduction of the university, bibliography and motto.8.Contact

Tel(8610)65783433

Fax(8610)65779138

Email forum3@cuc.edu.cn

V.Curriculum Vitae(15%)

上一篇:“国宝”大熊猫作文600字下一篇:入党自传写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