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工作有感(推荐9篇)
时代的发展变化给新时期的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必须与时俱进,根据现今学生的心智模式,探索新的学生管理思路和模式。文章从学生管理的基本方法入手。强调对待学生工作不仅要认真,更需“用心”。从五颗心的角度,也就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5个方面展开讨论,说明了只有用心才能出色,只有用心才能得到回报。
有些辅导员常常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带:自私自利的多了。深明大义的少了;贪图享受的多了。勤奋简朴的少了,这确实能反映出一部分学生的现状。笔者现在教的学生是从大一一入校门就接手,到现在已经4年多了。期间也会发生这样那样的状况,有过一些困难,自己在情绪上也出现过波动,但回头看看总体还算顺利,学生也都比较配合。通过这几年班主任工作的积累,以及在院分团委工作中和大量各年级学生的接触,学生们都很可爱,大部分学生都很懂道理,明理、有责,都是可造之材。老师很负责,学生又很懂理。那师生之间有时出现的矛盾和误解是从哪里来的呢。笔者认为很多问题还应该从辅导员的心态人手。
有些辅导员发牢骚说,现在的学生没良心,自己工作那么认真,学生还不理解。对他们那么好也不领情,真是白带了。此言不虚,学生有时确实很苛刻、很吝啬,但学生的感情不会作假。想赢得学生的心并不容易,仅仅靠“认真”是完全不够的。做辅导员工作不仅要认真,更要学会“用心”,只有用心了才有更多的回报。下面谈谈笔者在工作中总结出的辅导员工作应具备的“五颗心”。
首先是“诚挚之心”。辅导员应该是学生的朋友,特别是在现今条件下。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的思想成熟越来越早,师生关系早已悄然发生改变。学生早已不像当年面对老师那样拘谨和古板,他们热情、开放、率真、敢说敢做。所以像过去一样刻板的教导学生已经行不通了。你不能成为他们的朋友,使他们在内心上接纳你。就无法从根本上管理他们。所以当好班主任首先要想好如何当好他们的朋友,当朋友最重要的就是真诚恳切。学生们都是孩子,都有一颗纯真的心。虽然单纯却揉不得半点沙子,如果你欺骗他们就会失去他们的心,所以班主任对待学生必须真诚恳切,你可以不知道,也可以犯错误,但却来不得一点虚假。一个真诚的人走到哪里都会拥有掌声,只要你有一颗真诚的心,你的干部自然不会虚伪,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你的形象自然可以慢慢在学生中树立起来。
第二颗心是“宽容之心”。这点实在是很重要,也是需要我们慢慢去修炼的。宽容又可以分为两点,第一是对待学生错误的宽容,第二是对待学生评价的宽容。首先,辅导员都是成年人,世界观与他们不同,在遇到问题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和他们不同。很多在我们看来正常的事可能他们无法理解,很多他们看来正常的事我们可能不能接受,这也许就是很多辅导员常常挂在嘴上的“这点小事也不会办”的原因吧。所以对待学生的“错误”必须学会宽容,他们有自己理解和处理问题的方式。至于对待学生的评价,笔者觉得我们更应该淡然处之。说实话,做一个能不挨骂的辅导员不容易,做一个人人称赞的辅导员更是难上加难。对于学生的不好的评价,应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大事化孝小事化了,只要自己做的没错,无须解释,无需争辩,是非曲直自会有公断,真-相总能明了。切不可因为这些事与学生大动干戈、大发雷霆。那样不仅损害自己的形象。也降低了自己的身份,还有伤师生感情,实在很不值得,也没有意义。作为老师、作为长者,面对学生提出的正确意见可以坦诚接受,不正确的大可置若罔闻,这才是独善其身的.好方法。
第三颗心是“勤勉之心”。辅导员必须用心观察生活、观察世界。辅导员的责任和使命是很大的。专业课老师、基础课老师都已经将大学的老师给出明确定语。唯有辅导员缺少定语,什么辅导员,辅导什么?如果无论学习、工作、生活;无论专业课还是基础课辅导员都能辅导那是最好了,可是不现实。但辅导员无疑越全面越好,这就需要辅导员对学习、对生活、对经济、对时事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面对学生才能灵活自如、游刃有余。比如学校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笔者结合当前的经济危机给学生做了一场关于经济危机和大学生就业的关系的讲座,反响较好,这正得益于平时的观察和积累。当时教育部还没有明确指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严峻,但笔者从新闻上敏感地感到大学生,特别是毕业生很可能收到此次危机的巨大冲击。这正是抓住了学生需要的空白点,点到了他们的所需。所以做好辅导员必须用心,遇到问题多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想想他们需要什么,多去积累和搜集有益学生的东西,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辅导”的工作。
第四颗心是“青春之心”。辅导员是天下最“年轻”的工作之一。面对的人、工作的对象是天下最有朝气的人。所以辅导员必须保有一颗青春的心。年龄可以很大,但心一定要年轻,有活力。一个缺少激-情、不能创新的领导肯定是带不出优秀的团队的。一颗暮气横秋的心也是一定无法走入年轻人的世界的。时代变化很快,每届学生都在变化,如果用一成不变的思想去理解学生、一成不变的方法去管理学生显然是行不通的,这就需要我们去适应、去学习。因为我们无法改变工作的对象、无法选择学生的类型,所以必须去适应他们,此外还要通过现有的或者自创的各种渠道去了解他们,知道他们想什么、干什么、玩什么,比如QQ、“贴吧”等等,都是很好的渠道。
最后一颗心是“好学之心”。学院在校园科技节期间搞了“营销策划大赛”,这是从学校到学院都非常重视的一项学生活动。比赛分为初赛和复赛,主题是本地企业古城乳业在目前情况下的危机营销策略。在初赛里笔者作为主办方客串了评委,选出进入复赛的团队,并逐一指出问题,以提高他们在决赛中的表现。这次客串使笔者印象很深,当时就觉得自己在所学专业上还不够深、不够精、不够钻。尽管自己就是本专业出身,可是时隔多年很多知识也已遗忘,加上没有实践经验,所以很多点评还不够专业、到位。所以,做好学生工作仅仅懂得日常管理是远远不够的。最好还能做学问上的老师,可以经常给予他们指导。自己拥有一身过硬的素质和本领才能为学生所信服,自己的言行才更有份量。
辅导员其实除了这“五颗心”,之外还要准备许许多多颗心。比如“关爱之心”、“求是之心”、“公正之心”等等,这些都是大家知道的,当然还有更多的心是需要大家继续摸索和总结的。和其他工作一样,辅导员的工作也是没有尽头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看着100位辅导员用心、用情专注于该项事业的时候, 我对他们表现出的专业、素质、能力和对辅导员工作的热爱、钻研、把握深感钦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特别强调辅导员、班主任建设问题, 指出他们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大学生朝夕相处, 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 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很大, 其作用不可替代。《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更加明确规定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应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促进高等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 促进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难看出, 在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 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光荣而又艰巨长期的事业中, 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事关全局战略。因此, 我们不难感受到辅导员责任之重大, 也不难看出辅导员工作的重大价值所在。
谈到价值取向, 就必须先分析价值的概念。简单地讲, 价值可以看做客体的事实属性对主体的需要的效用。具体到辅导员工作的价值, 辅导员的工作结果就是客体, 辅导员工作的主体可谓多元化, 正如上文指出的, 大到国家命运小至学生成长成才, 无不凝聚着辅导员的心血。从另一个角度讲, 价值也有好坏, 好的就是“正价值”, 坏的就是“负价值”。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增加“正价值”、避免“负价值”呢?我想从两个方面谈谈看法。
一是学生管理制度的价值取向。如果学生管理工作者缺乏制度价值判断的审视意识, 不从制度本身是否适应工作主体需求方面看问题, 而把已有的管理制度看做天然合理的和有效的, 用这样的套路来对待学生, 就只能落得感叹学生“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难管了”的地步。现在存在的问题是:第一, 学校的管理制度由管理者制定, 很少征求学生的意见, 制度的制定往往体现管理者的意愿, 甚至是管理者的个人喜好, 制度的内在价值取向往往偏离管理对象的需求。第二, 管理制度更多地把重点放在约束学生的行为上。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 大量的管理工作都以“管住学生、不让学生出事”为工作目的, 而不是从制度和源头上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第三, 管理制度强调的内容和目的远离社会生活现实, 这也是导致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差异的很重要的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我们忽视了学生个体行为的全面发展, 实际上, 如果没有个体积极性的发挥, 由这些“个体”组织起来的“集体”的效率也是低下的。马克思曾这样预见将来的社会:“生产劳动给每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脑力的能力的机会, 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之中, 人终于成为自己与社会结合的主人, 从而也就成自然界的主人, 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人。”所以, 有价值的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应为保证个人行为全面发提供条件, 更加注重对每一个个体的关注, 而不是关注浮于表面的整齐有序。
二是学生管理行为的价值取向。辅导员日常工作大多是与学生打交道, 事务繁杂, 学生哪些事该管哪些不该管, 好像没有标准, 常常引发困惑。我认为, 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从规范学生的行为、保障学生的集体利益和每个学生的利益入手, 发挥正面引导作用。如在工作中正确评价奖励符合规范的行为, 劝诫惩处违背规范的行为, 形成积极向上有序的公共秩序, 保证学生个体在这样的秩序下正常生活和学习。如对学习取得优异成绩、品德高尚的学生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对旷课或作弊的违纪学生给予处分, 对困难学生给予帮扶等行为是有效的、有价值的管理行为。当然, 辅导员在管理行为中也可能会出现诸如在工作中以一己之惰对学生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以一己之便对学生戒律森严、横加指责;以一己之见对学生妄加评论、背离事实等行为, 这些当然会令工作与目标南辕北辙, 对工作的主体非但没有效用反而有副作用。
【关键词】儿童 科幻画 艺术与科学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20-01
本周,我学区在续厦门市第二十八届科技节后再度把节日的气氛推广至全校学生参与,其中科幻画一如既往是科技节的重要项目之一。一幅幅画用不同的绘画方式共同体现出学生的奇思妙想。通过老师辅导学生在科幻画的创作中更深刻的体会到艺术与科学的重要性,并从中提升基本美术素养。
一、选择科幻画的理由——推波助澜
每年的科技节,从市区到学区在到学校,为学生提供一个宽广的平台,孩子们在进行科技创作的同时,不再依葫芦画瓢,这个节日让他们可以充分进行思考开动脑筋,以自己画出的画与别人的不同,有独特新颖之处而骄傲。作为美术老师更应借此良机把孩子的潜能最大的发挥出来。
在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中,不难发现,在树立孩子正确的学习艺术态度,让他们感觉得到艺术的重要性这方面需要下很大的功夫。从科幻画的创作中让他们体验“科学创造首先是进行猜想的,而后才是逻辑思维,艺术创造首先是对客观存在进行生活体验,而后才进行艺术创造。
科幻画的题材多样,从衣食住行进行想象,中年级的学生通过低年级的学习在头脑有了鲜明的形象认识后,再进行形象联想,向四面八方散开,如看到可爱的小狗小猫,水里的小鱼青蛙,进行仿生联想,如交通工具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让儿童进行分解,组合,再造想象,创造想象等。科技创造生活魅力,引导儿童认识科技,让儿童从生活中取材“创造新科技”,如结合在去年科幻画的创作时结合重大时事——美国墨西哥石油污染事件在了解严峻的石油污染形势情况下激发学生保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通过对科幻画的研究,我们发现科幻画的创造表现非常吸引儿童进行创作。因为这个主题可以让儿童进行天方夜谭通过静静的创作生成生动有趣的画面,而这些充满童趣的想象画是对现状的问题的提问,是对未来的“预言”。在儿童科幻画画的技法和表现形式上有它的多样性,通过不同学生对生活中事物的不同感受来创作。
二、积极探寻创作素材——深入课堂
在我市的小学美术教学中统一采用人教版,在整套教学中渗透着对科学的幻想。学校举行的大小科技节通常在12月份举行,而同期在上册的教材里也书写着对科幻画深深的思絮,如二年级《喂,你好》三年级《梦幻中得城堡》《星空的联想》《我设计的自行车》四年级《我心中的未来》《假如我是汽车设计师》《梦幻之国》五年级《地球新生》六年级《宇宙之旅》等这些课时通过科幻画可以让儿童的课堂作品延伸到课外的思考、创作。结合课堂的教材,进行想象,思考。师生共同收集材料。在技法表现上,以老师收集的图片为鉴赏,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进行整理分类。
三、艺术源于生活——学会思考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思考,用心生活。通过分类进行联想创造。从建筑、交通工具、资源保护、生活用品、宇宙探索这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从外形、功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去进行想象,老师在引导学生创作中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去分析,做到抛砖引玉。不同的学生在生活中留心身边不同的事物,突然有的奇思妙想避免灵感流失就记在小本子上。
在主题创作时,要避免出现雷同现象,部分儿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却很容易因为老师的一句表扬而随波逐流出现一批雷同的科幻画,所以在指导学生创作时要提供一定量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在评价学生时要注意强调新颖独特的重要性。学生从平时作业的16开延伸到科幻画作品的4开学生在构图的把握上还需要加強。
四、多样化的手法——百花争鸣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艺术教育之于孩子不是要教会孩子技法技能,而是要培养孩子的视觉经验,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想象力是创造的原动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然而使儿童不可思议的天真的想象力在画面上发挥的淋漓尽致,提高孩子的技法技能是主要途径之一,是作为小学美术教师的职能。当然为了避免学生出现定向思维,在作业完成前,老师一般只讲方法,不向学生出示范画,目的是鼓励学生考自己的判断去摸索和探求。探求就是前方没有什么可参照的,不知道会有什么结果,对未知的好奇心是推动探求的力量。通过在学习一定量的根据不同表现技法,让学生接触多样的表现形式。根据在自己的生活中提出问题如:在能源转换方面,环境污染如何净化方面,等用手上的画笔解决问题。
在表现技法上,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用自己喜欢的工具来表现,工具主要有有刮蜡纸,水粉工具,油画棒,水彩笔,也可以综合使用。最后通过现场绘画比赛、画展的形式展现在校园中。其中在低年级的指导时,一般以线描画和油画棒水彩笔画为主。低年级的学生较高年级往往造型奇特,但在构图上不能较好的把握,画面较粗糙。中年级的由于有了一定的基础,画面感较强,在技法的表现上也比较多样。高年级的想象力似乎被束缚了,定一个题材对他们来说很犹豫。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仅仅百分之三十的同学能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一幅优秀的科幻画不仅要有创新的思维在画面中,还要有一定的形式美感,但大部分的农村孩子来说,从科幻画的创作中让孩子们心理上重视艺术基本素养的培养,让孩子们能知道原来科学里有这么多的艺术,让孩子们在创作中树立信心,一张奖状沉淀着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成长的痕迹,让孩子们懂得在一生中成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里重视艺术修养,培养认真的对待每件事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增进农村学校学生对艺术类的淡薄意识。
参考文献:
[1]巩平《美术新课程教学与教师成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附学生作品一张
通过学习我觉得自身有以下不足:一是党史、党章、党规学习不足。平时不太关注《党史》、《党章》内容不熟悉,《党规》要求检查不及时。主要表现在平时对《党史》漠不关心,感觉学习用处不大,《党章》要求的组织生活参加不及时,汇报思想工作不及时,《党规》中的规定性文件不清楚,自我检查和自我批评不经常。二是艰苦奋斗实践不足。没能领会掌握“艰苦奋斗”的精神实质,更好地应用在工作和生活中,盲目攀比、不切实际地追求的心理存在,而且又是会占据一段较长的时间。三是持之以恒的决心不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心理不能完全改变,对工作生活缺乏目标感。下一步,我需要做的是:从现在做起,正确认识并交上两个“朋友”一个是信仰,另一个是持之奋斗,将书本和运动真正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向革命老前辈学习,做一个懂感恩的人。
最后,我想我一定能够做到,请组织检验!
徐州市特殊教育中心白雪
这段时间我有幸阅读了《视障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一书。这本书是《视障教育丛书》中的其中一册。《视障教育丛书》共分六册,分别为《视障儿童个别矫正与康复》、《视障学生劳技与家政教育》、《视障学生美工教学与制作》、《视障学生兴趣活动与实践》和《视障教育专用资源与应用》。这套丛书为了促进视障教育的发展,为了提高我国教育视障的教育质量,特组织盲校中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编写了这套丛书。在《视障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这本书中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有理论探讨又有实践指导,突出了视障学生的身心特点,读了之后使我受益匪浅。
《视障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这本书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盲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第三章视障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第四章视障学生心理障碍辅导,第五章学生心理辅导案例,第六章盲校心理辅导参考课程,第七章盲校教师的心理保健与调适。在这本书中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我国学者王计生等一些心理学家都对心理健康总结了很多标准,综合他们的观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乐于学习,对新鲜的事物具有积极探索的兴趣。
2、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很好地处理与同学、朋友、老师、家长、之间的关系,形成融洽和谐的关系。
3、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困难,能
以合理的方式进行积极地应付。
辅导员工作案例撰写说明
一、辅导员工作案例的含义
辅导员工作案例是对包含解决某些疑难问题,某些原理、方法、策略运用的工作情境案例的描述,案例中渗透辅导员工作理念,展现在辅导员工作理论、方法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可以按照辅导员工作的内容进行分类。
二、辅导员工作案例的六要素
鲜明的案例主题、清晰的案例背景、典型生动的案例事件、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的案例分析和启示、值得研究的案例问题构成了优秀的学生工作案例。
1.主题。案例主题是案例所要反映的核心理念和观点。案例必须要有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这个案例所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2.背景。案例发生的环境和条件。需要向读者交代案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案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3.案例问题事件。通过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对案例问题产生、解决过程中的环境、人物活动的描述,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案例问题事件是案例反映主题所包含的各种问题的事件。
4.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及效果。要理清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路,将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精细化、具体化,客观全面的呈现问题解决的效果。
5.分析与启示。可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辅导员工作相关理论对案例进行理性分析,找出案例反映出的大学生成长成才内在规律,为辅导员工作提供现实的借鉴与启示。
(一) 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争议
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始于20世纪50年代, 但改革开放以来, 高校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学生情况也与以往有所不同, 为学生工作理念与方法创新提供了机会。
作为社会工作[1] (1) 的分支, 学校社会工作将专业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在学校领域, 对教育体系中的学生, 特别是处境困难学生提供专业服务, 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 发达地区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 而在中国大陆才刚起步。有的学者提出, 学校社会工作应该本土化, 对学校社工步入高校学生工作存在一定的争议, 其中有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认为目前无需在高校中设立学校社工岗位, 只需让辅导员接受社工理念即可。二是认为外聘社工机构专职人员进入学校。三是认为在学校内部建立社会工作站, 招聘社工专业的毕业生来担任专职社会工作者[2]。
(二) 学校社会工作与辅导员工作结合的理由
我认为, 在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初期进程中, 我们需要辩证分析每一种方式的利弊, 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探索, 比如在非政府组织比较活跃的地区, 可以尝试第二种模式。第三种模式可以成为高校学校社工的建立目标, 但在现实生活中, 仍然面临着几个困境。
首先, 社工职业化进程落后于高校专业设置是社工毕业生找不到对口岗位的原因。国外社工先有实践, 得到社会认可之后形成了专职岗位, 中国先设置了社工专业, 但是缺乏就业渠道, 导致大部分毕业生无法成为专职社工, 在这种职业缺失的大背景下, 想依靠高校建立社工站点解决问题较困难。
其次, 社工专业的社会认同度不够。一是中国引入社工理念的时间不长, 缺乏系统、独立、专业的职业理念、方法和评价体系, 公众对社工的认识程度远不及国外发达度遏制信息网络的负面影响, 发挥信息化的正面效应, 让信息网络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一个全新的平台, 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性、新颖性, 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逐步走上现代化、信息化轨道。
综上所述, 当代高校校园文化能促进教师群体素质的提高, 培育学生坚实深厚的科学与人文基础, 铸就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 以多元的文化载体培育学校特色, 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学校发展。谱好校园文化建设这地区, 造成高校学生工作对引入社工的怀疑与观望。二是高校目前已经有心理咨询中心、职业规划中心、共青团、学生工作处等学生服务机构, 建立新的服务机构意味着原有系统关系的调整, 以及更多资金的投入, 增加了学校社工纳入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难度。
最后, 社工毕业生的职业技能与素质能否胜任学生工作也存在疑问。国内的社工专业课程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 部分教师也没有从事社工的经验, 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 难以把理论融入实务中, 动手能力很弱。另一方面, 国外社会工作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设置较普遍, 为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学习职业技能和理念的平台, 但是国内这一范畴几乎处于空白, 这意味着大批社工本科毕业生得不到更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机会, 进入高校工作的可能性也相应减少。
因此, 让辅导员接受社工理念与方法, 或者由社工专业背景的毕业生担任辅导员, 从而推动学校社工本土化进程的可行性较大。
首先, 学校社工与辅导员工作的本质、目的都存在相似之处。学校社工是学校领域的一项专业服务, 旨在帮助有需求的学生走出困境, 并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以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学习的挑战, 协助学生面对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这种“自助”的宗旨和“自主”的精神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辅导员的职责同样如此, 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 遵从“学生为本”的理念, 以解决学生困难, 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培养人才为己任, 两种工作是一致的。
其次, 辅导员工作的发展需要融入学校社工的理念与方法。随着社会的转型, 高校学生群体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他们的需求和接触的事物多元化, 思想复杂化, 传统的辅导员工作显示出一定的滞后性, 工作形式的简单化, 工作管理的指令化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如果不能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创新方式方法, 那么工作很难取得实效。而学校社工强调助人自助、尊重个性、案主自觉、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 综合个案、团体、社区工作方法, 有利于弥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和管理职能的缺失, 也有利于更好地体现教育的本质。
一篇章, 也就为高校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笛, 高亮.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教育教研,
2009.11月上.
[2]陈珊.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科技信息, 2010, (1)
[3]黄琳.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0, (2) .
最后, 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学生工作的主体力量, 为学校社工的介入提供了运行基础。一方面, 辅导员工作的认同度比较高, 几乎每所高校都有辅导员队伍, 近年来, 国家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 2004年10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可见, 辅导员是管理学生工作的重要队伍, 学校社工的知识与作用可以借助辅导员工作进行宣传和发展, 为学校社工提供很好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 开展学校社工的基本要求就是掌握学生信息, 辅导员与学生接触较多, 他们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和需求, 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纽带, 为学校社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认为, 学校社工本土化的含义就是要立足中国实际, 从本土学生工作中寻求生发点与创新点。实际上, 中国台湾地区很多高校没有正式设置学校社会工作者, 但学校辅导人员, 特别是受过社工专业教育的辅导人员, 在其实施辅导工作的过程中, 已经采用了社工理念与方法为学生服务, 其实质是学校社会工作[3]。假设辅导员、教师等学生工作人员都能掌握一定的社工知识, 必然推动学校社工本土化发展, 也符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宗旨。
二、学校社会工作与辅导员工作相结合的困难与建议
(一) 学校社会工作与辅导员工作相结合的困难
在学校社工与辅导员工作结合的过程中, 存在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中, 既有辅导员工作本身的问题, 也有学校社工实施中的困难, 也包括整个社会环境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
1. 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清, 导致辅导员与学校社工之间存在角色冲突。
学校社工倡导深入了解案主的实际情况, 并根据情况进行评估, 形成解决方案, 但一方面辅导员事务繁忙, 所带学生数量较多, 常常成为各个部门的办事员, 同时又扮演着学校管理者、学生的服务者、校园安全的维护者等多重角色, “上面千条线, 下面一根针”, 有时候无法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细节信息。另一方面, 作为学校管理者, 辅导员要贯彻和执行学校规章制度, 在学生发生违背校纪校规情况时, 出于维护学校规章严肃性, 担心学生安全, 忌惮学生家长或学校上级管理层问责等考虑, 有时候不得不采取一些短期效率快但效果不一定理想的方式, 比如对违纪学生进行就事论事的批评等, 而依学校社工的理念看来, 学生发生违纪现象一定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应和学生一起, 本着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方式, 倾听违纪学生自己的想法, 共同探讨违纪现象的原因和解决途径, 引导其正确对待自己的失误和今后的生活。这样一来, 辅导员在借鉴学校社工过程中, 容易发生角色混乱, 处于两难境地。
2. 学校社工底蕴不足, 与辅导员工作的结合程度不够深入。
我国高校的社会工作是专业教育的延伸, 缺少实践的积累, 也缺乏理论指导下的实务操作, 学校社工的个案、团体咨询工作发展滞后, 导致辅导员即使接受了社工理念, 却空有一套理论, 缺乏动手能力, 让帮助学生的工作流于形式, 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问题。另一方面,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辅导员都没有社工专业背景, 既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学习, 也没有实际的专业服务经验, 无法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同时, 由于辅导员工作繁忙, 得到相关专业技能培训的机会较少, 只能依靠自学和摸索, 限制了学校社工工作的开展。
3. 在高校中, 学校社工的互动范围有限。
美国教育界重视“学生—学校—家庭—社区”的互动关系, 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联系紧密, 高校针对学生家长设立专门机构, 定期与学生父母沟通, 高校还成立了家长代表联席会, 定期探讨学生问题成因和解决方法。但在中国大陆, 这种模式较难操作, 因为高校与家庭之间存在地域距离, 辅导员一般通过电话与父母沟通, 或者与学生交流获取其家庭信息, 家长也很少与高校联系, 更谈不上共同参与解决学生问题, 致使家长对高校和儿女求学情况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
4. 学校社工面临的学生问题可能是社会问题, 辅导员没有能力解决。
社会是一个大系统, 由众多子系统构成, 子系统与子系统, 子系统与大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共同确保大系统的有机存在。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 学生的问题往往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或者是社会问题的投射。比如当今社会, 网络与电脑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工具, 但迷恋上网和网络游戏成瘾的现象已成为社会难题;而高校周边的钟点房较多, 部分大学生情侣的性价值观较开放。类似问题涉及城市化、教育系统等宏观因素, 比如学校周边钟点房的开设者中不乏失地农民。中学以应试教育为中心, 缺乏为人处世之道的培养———这些因素并不能单纯依靠高校学生工作人员解决, 需要整个社会结构的调整。
(二) 学校社会工作与辅导员工作结合的建议
鉴于以上困难, 我认为学校社工与辅导员工作结合之路任重道远, 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某些方式为两者结合提供条件。
1. 辩证看待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 理顺学校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
社会学家默顿认为, 社会单位对系统存在正负功能, 同时也存在显功能和潜功能, 辅导员需要承担很多事务性工作, 面临多方面的压力, 这是一种负功能或显功能, 但如果我们辩证看待, 会发现这些事务性工作涉及大学生活的多个层面, 体现出潜在的正向功能。比如就业、校园文化、心理辅导、思想教育、奖助学金等工作与学生需求密切相关, 是帮助他们不断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这与学校社工的服务、助人宗旨是一致的。在完成这些工作的过程中, 辅导员必须搜集学生信息, 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和困难, 思考如何解决学生的问题, 这与学校社工倡导工作前应了解、评估案主的情况相一致。因此, 应把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看成学校社工本土化的重要机会。
另一方面, 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的部分原因是高校体制不顺造成的, 多头领导以及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责不清导致辅导员工作负担较重。美国高校社工通过多个学生工作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达成目标, 如教学辅助、心理咨询、违纪处理机构、学生贷款等部门, 每一部门都有非常严格的办事程序。与辅导员较类似的是称为Housing and Residents’Life的工作者, 他们平时观察、了解学生情况, 负责学生课堂教育之外的活动, 尤其重视学生公寓生活, 学生可以请Housing and Residents’Life的工作人员解决其生活诉求, 工作人员会及时与其它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沟通。因此, 美国学校社工的可借鉴之处在于, 不把学生成长的工作集中到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去处理, 而是理顺学生工作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 规范相关事项的沟通与处理程序, 部门之间形成合作关系, 分享学生信息, 共同解决学生问题, 保证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集中精力思考学生工作的新问题。这样做也有利于辅导员将学校社工等学生工作新理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2. 为辅导员角色定位, 提升其工作积极性, 寻找学校社工与辅导员工作结合的路径。
首先, 应为辅导员进行职业定位, 减轻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倦怠, 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从学校社工或学生工作角度看, 辅导员应该集教育、服务于一体, 可在很多高校, 辅导员成了保姆、管理员, 经常根据日常工作和学生的期待转换自己的角色, 还要应付各种突发事件, 得到的激励却相对偏少。秦秀清、景宜的调查结果显示, 71.88%的辅导员认为待遇偏低, 和他们在学校的地位、工作重要性不能相符[4]。辅导员虽然忙碌, 但因为工作繁杂, 导致成就感缺失、职业倦怠, 不利于辅导员开展创造性工作。因此, 有必要为辅导员减轻负担, 弱化其行政管理者角色, 强调其服务者角色, 在辅导员处理学生事务尤其是违纪事件时, 需要给予辅导员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和解决学生问题的空间与支持, 让辅导员把精力集中于关心学生生活、学习上;同时, 从权责对等角度出发, 可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 提升辅导员薪酬, 给予他们晋升和培训的机会, 鼓励他们工作创新, 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其次, 应寻找学校社会工作与辅导员工作相结合的合适方法。有研究发现, 学校社工人员与学校心理辅导人员之间极易发生混淆[5]。客观地说, 早期社工借鉴、融合了心理学理论与方法, 与心理学确实联系紧密, 但从社工自身来看, 中国大陆的学校社工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心理学体系建设, 学校社工仍然没有找到自己合适的定位, 造成学校社工与其他助人工作界限不清, 给人以可有可无的印象。我认为, 要摆脱这种尴尬局面, 需要本着一种开放的心态, 从学校宏观角度出发, 从两个层面入手。
一方面, 要承认学校社工与心理学发展之间的差距, 同时也要看到心理学咨询、小组工作方式有利于学校社工的发展, 辅导员在工作中应积极学习心理学理论与实务操作, 为自己的工作提供专业性指导。
另一方面, 要认识到社会工作者与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区别。心理学着眼于解决个人内心关注的事情, 而社工要把学生视为高校社区环境的组成部分, 按照社区工作的模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指导学生成长。在社区工作模式中, 辅导员可以综合学校社工的不同方法解决学生问题:其一, 在与个别学生面谈中, 辅导员可以充分运用鼓励、反馈、自我披露等个案方法引导学生表达内心情感与思想, 开展互动交流, 从而有效获取学生信息;也可以用团体工作方式为学生群体赋权, 提高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笔者曾借鉴团体工作理论, 结合一系列小组游戏, 为班委开展了“合作和挖掘潜能”的主题训练, 活动结束后, 班委们增加了认同感, 他们又将游戏带入班级活动, 为班级自治打下了基础。其二, 辅导员可以把学生的需求放入家庭—学校—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考虑。虽然高校与学生家长之间形成紧密联系还比较困难, 但是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建设、新生入学家长会、电话沟通等渠道, 尽量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 同时, 辅导员应在学生工作中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 这有利于学生工作针对性开展。另外, 辅导员在帮助困难学生时, 需要联系高校不同职能机构, 求助于心理咨询中心、共青团等组织, 利用多元资源解决学生问题。
3. 认真研究学生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积极倡导改变与学生问题相关的环境因素。
任何工作都有其规律性, 探索学生工作的特点与规律, 可以为学校社工与辅导员工作的结合提供指导, 有利于高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这就要求辅导员不断在工作中总结经验, 探寻学生的时代性和群体性, 借鉴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为学生工作创新拓宽道路。另外, 学生问题也往往是教育的问题、社会性的问题,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培育、教育体制变革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虽然辅导员还没有改变宏观环境因素的能力, 但是作为学生工作者, 可以积极倡议学校、家庭、社区及全社会共同关注学生问题, 这也是学校社会工作倡导社会和谐原则的体现。
注释:
(1) 社会工作是以“助人自助”为宗旨, 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
摘要:学校社会工作是学校领域中专业的助人工作, 与高校辅导员工作相结合是其本土化的重要途径。两者结合存在可行性, 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辅导员,本土化,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张宇莲等编著.社会工作实务 (下)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1.
[2]张萍.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的模式初探.载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10) :156.
[3]李晓凤主编.社会工作——原理·方法·实务.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432.
[4]秦秀清, 景宜.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状况的实证研究.载山西教育:初中版, 2009, (5) :55-56.
关键词:体育院校 辅导员 工作理念 工作方式
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极为密切,可以对学生的學习、生活、思想品德产生直接影响。学生学业的完成,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格的塑造,思想意识形态的稳定都与辅导员的工作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在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工作中,辅导员工作面对来自多方面的新挑战,这就要求对学生管理的工作理念及工作方式进行改进、创新,以满足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体育院校的辅导员工作中,由于体育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有着诸多差异,这就对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适应特殊学生群体。本文就如何根据体育院校学生特点入手,对辅导员工作理念和新形势下的工作方式改进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1 体育院校学生的特点综述
相较于普通高校的学生而言,体育院校的学生属于一类较特殊的学生群体,该群体在性格上相对外向和开朗,乐于参加各种活动,相较于普通学生而言,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更为强烈,处事态度也更为积极,敢于面对来自多方面的挑战。但是他们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点,如自我抑制能力和约束能力相对较差,很容易从理性思维转变为感性思维等。
在知识储备中,由于大部分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而在当前的学习环境中,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被投入到体育锻炼中,鉴于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故他们在学习动力和学习精力方面可能会有所欠缺。这就进一步导致了体育生的文化课成绩较低,理论学习相对吃力,对知识的探求兴趣不高等。
在处事态度方面,由于体育院校的学生所具有的争强好胜心强,感情易冲动等弱点,其性格特征可能更为突出,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表现更为明显,这就容易影响到自己的处事方式。
体育院校学生的这些特点就决定了辅导员的工作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不能机械地照搬普通高校中的管理方法。
2 工作环境的变化对辅导员工作方式的冲击
2.1 信息化和网络化工作环境的冲击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学生生活环境的变化,网络和信息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体育院校的学生也不例外,这些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鉴于体育院校的学生相对缺乏理性,做事不易把握适度,故其在获得海量有益信息的同时也受到了各种负面信息的影响。这种影响为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导致辅导员已经无法单纯的利用个人经验和学校的规章制度来处理学生工作。
2.2 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对辅导员工作的冲击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的毕业生数量也开始逐年剧增,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使得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对于体育院校学生而言,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学生学习专业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决定了体育院校学生的就业范围更为狭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如何帮助学生提高个人能力,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是摆在辅导员面前的一个棘手问题。
3 体育院校中的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的处理原则和方法
首先,辅导员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学生工作中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体育院校的学生虽然已经进入另一个相对较成熟的环境进行学习和生活,但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仍然需要受到一定的引导。现阶段,他们集中在如何追求自我的价值体现,这就为辅导员塑造学生健康的心态提供了机会。在引导学生观念的过程中,辅导员应该首先做到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然后根据学生的需要,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跳出制度约束,从学生角度出发,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通过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符合社会需求的价值观念。辅导员必须意识到,单纯地依靠制度去约束学生已经无法在新时期的学生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其次,辅导员应该在学生中树立自我威信。虽然学生工作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以学生为本,但是如果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失去了威信,就不可能建立师生间的正确关系,无法利用有效的手段与学生进行沟通和开展工作。由于学生和辅导员的想法与处事角度都不尽相同,这就容易拉开为学生和辅导员之间的沟通带来一定的困难,自我威信可以帮助消除两者之间的障碍,增进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和沟通。
再次,结合学生特点开展学生工作。当前的学生思想状态复杂,加之体育院校的学生群体又相对比较特殊:个性鲜明、好动活泼参与意识强等。体育院校的辅导员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管理,有的放矢的引导和开展工作,帮助学生树立自我价值,通过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尽量通过学生的自我约束实现学生工作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要将思想教育融入到辅导员的日常管理中。体育院校的学生大多思想比较敏感,缺乏必要的政治理论知识,容易受到感情影响。故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应该将思想教育渗透到每一个工作方面中,通过疏导结合、寓教于乐的工作方式,培养和引导学生理性的去看待事物和分析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4 体育院校辅导员工作方式的改进
4.1 利用学生强烈的集体凝聚力引导学生产生和维持正能量
体育院校的学生相对而言有着更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凝聚力,但是对事物的认知态度还未成熟,社会经验存在不足,在将其应用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还存在欠缺。辅导员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和使用这种集体荣誉感和集体凝聚力,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这种力量。辅导员还应该利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思想转化,推动学生产生向上的正能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作风,促进他们自觉性的融入主流社会。对于那些过于自我,总想通过个人表现实现自我价值体现的学生,辅导员应该在不打击学生自信心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实现与自己能力和实际需要相符的、真正的自我价值体现、
4.2 充分利用网络和新媒体与学生沟通
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媒体应用已经渗透到我们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辅导员应该充分利用这种新媒体的优势,对学生工作进行适当改进,在融洽的宽松的氛围中完成学生工作。如辅导员可以通过手机、QQ或者其他沟通工具等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掌握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利用这种新媒体实现学生的管理和工作的开展,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增进师生间距离;辅导员还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的时效性等特点,在网络中学习和探讨最新的、最合适的学生工作观念和学生管理方式,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及时发现学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适当调整工作模式,以最佳状态和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
4.3 发挥学生干部优势,完善学生管理
在学生的生活中,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学生,辅导员不可能做到对学生的全方面了解,因此辅导员应该给予学生干部充分的鼓励和支持,通过学生干部的参与拓宽工作思路,寻求工作创新,还能够培养学生干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干部的参与可以帮助辅导员实现对学生的动态管理和工作的有序开展。
5.总结
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应该结合新时期工作环境的变化与体育院校学生的性格特点、处事方式等确立适合自己的工作理念和态度,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这样可以有效帮助辅导员减轻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葛见珠,严海平,王雁,殷怀刚,王猛.体育院校辅导员工作理念及方法创新[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5).
[2]霍连娟.体育院校辅导员工作方法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24(3).
[3]邢星.对体育院校辅导员工作方法的研究[J].才智,2012,(20).
[4]敖利.志试论体育院校辅导员工作方法和途径创新[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15).
在系部的安排下,我担任了10级应用电子技术(2)班辅导员。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工作,我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将辅导员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辅导员不仅是学生学业的指路人,更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面对着一张张陌生的面孔,蓦然感觉自己肩上有了一种沉甸甸的份量。一切都是从头开始,我本着向老辅导员学习,虚心听取经验,多学、多问的原则,在最短时间内,基本熟悉了辅导员的工作流程、工作细则及岗位职责,拟订了一套辅导员工作的初步计划,做到了各项工作的有条不紊。
(一)团结、进取的班风逐步形成班风是一个班集体的灵魂、核心和旗帜,对巩固和发展班集体,教育班集体的每一个成员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首先,建章立制,狠抓学生各类习惯的培养。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为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劳动习惯,发展良好个性,遏止不良风气,确保班风健康稳定,不定时多次检查督促教室、课堂、宿舍,说服教育学生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并及时将各种良好习惯制定成条例。
其次,增强班级规章制度的执行力。一方面,建立起一个团结、负责的班委会。完善了班委周例会制度,将班级工作细化到人,并定期对班委工作进行民主评议,班委都能各负其责,起模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严格考勤纪律。坚决杜绝旷课、迟到、早退现象。建立了班级学生个人电子档案,认真记录学生违纪情况,并与奖学金、各类荣誉挂钩。
第三,通过主题班会、各类比赛,逐步凝聚班级向心力。进入大学是一个人生的转折,课程安排的减少、自由时间的增多,学生的独立个性充分展现,表现为班级同学感情淡远,整体比较散漫。针对这些情况,不定期开展具有特色的主题班会。自开学以来,先后进行了“安全教育”和“诚信教育”两次主题班会。积极组织、参加各类活动。在开学之初,军训汇报演出中,我班获得了“优胜连”称号,在学期中先后开展中秋节晚会、元旦晚会,在校级运动会上,学生们也表现突出,学生集体荣誉感得到极大增强。
(二)班级安全工作卓有成效
安全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发展的首要目标和根本保障。大一新生,自我保护意识较弱,安全意识淡薄。因此,安全成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多次召开班会加强人身、财产、交通、用电等方面的安全教育。一方面进行集体安全教育。如开展了安全主题班会,主要从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用电安全、交通安全四个方面,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质,确保学生安全。另一方面进行个别谈话。如深入宿舍,逐一讲解生活、用电等的安全。切实让安全落实到每一个人。
(三)学生思想稳定、队伍稳定
做学生工作最重要的是对症下药,这就需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我本着精细化的工作思路,力争将工作做到每个学生。
首先,逐个剖析。制订了《班级学生电子档案》。将学生的家庭状况、性格特点、生活经历、违纪情况等逐一详细记录。在此基础上逐个谈心,对症下药。
其次,充分发挥班委的模范带头作用。树立班委在学生中务实、负责的形象。及时消解学生之间的矛盾、误会,认真落实辅导员及学校的相关工作精神。
第三,建立了班级贫困学生档案、问题学生档案。积极关注贫困学生生活。尽量为他们争取勤工助学的机会,并鼓励其刻苦学习,立志成材。对问题学生除用严格的制度约束外,积极感化,并及时为其指明出路。
通过努力,我班学生的精神风貌有了很大改变。
二、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工作中难免存在些许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经验不足。由于工作经验的缺乏,在处理一些事情上考虑不够周全仔细。如对一些违纪学生,把握不好恰当的心理切入点,如何从心理上说服学生,提高心理辅导的实效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思想高度不够。站得高方能望的远,由于业务水平、工作经验等的局限,对班级发展方向还缺乏一个宏观、长远的发展思路。
事务性工作太多,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相对减少。
三、2011年工作打算
(一)提高管理水平,形成自己完整、流畅的工作思路
一是更新管理理念。多看一些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充分利用好网络,不断提高学生管理能力和心理把握能力;不断摸索,努力工作。不断向老辅导员学习,在学生工作中认真积累辅导员工作方面的经验。逐步形成自己特色的工作思路。
二是制定并完善一套应对各类问题的工作方式、方法。如对问题学生、严重违纪学生、学生突发事件等等,形成一种统一有效的处理方法,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执行度。
(二)形成团结、进取、拼搏的班风
一是继续加强班级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保证班级各项工作走向一个稳固的轨道。
二是开几场有意义的主题班会,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奋斗方向。大一是迷茫的,大二开始思考未来,这时就需要一个宏观的指导,初步打算开“路在何方”、“职业生涯策划”等几次有意义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明确自己担负的重任,激发学习、求知的积极性。
(三)努力促使学生学习成绩有个质的飞跃
一是加大制度的落实力度。重点加强对中间学生的奖励,打造声势,形成班级学习的合力。
二是进一步探索差生的工作方法。有的差生天天学习但成绩不好;有的家境好只是混个文凭;有的觉悟了但成绩落的太大;不知从何下手,有的自暴自弃,有的心理畸形、对一切都很仇视。
三是继续做好与代课老师、学生的沟通,及时反映学生学习中遇到的较为普遍的问题,协助代课教师做好教学方法等的及时调整。
(四)确保出勤率、无违纪率100%
一是根据已有的观察,假期回来进行一次部分班委的调换,切实让一批为班级干实事、责任心强的学生成为骨干力量,形成班级核心。在此基础上结合《班级管理规程》明确各自工作职责,并适当放权给班委,尤其是班长以最高权威。二是继续完善班级十条,让它真正成为班级一切工作的原则和底线。
(五)狠抓宿舍内务
一是坚持宿舍长轮班制,确保宿舍每天有人过问,有人负责。
二是加大奖惩力度。专门拿出部分班费用于对优秀宿舍、优秀内务个人的奖励。对内务差的个人,连续三次以上者,进行经济处罚,并记入班级学生电子档案,直接与奖学金、及各种荣誉挂钩。
【辅导员工作有感】推荐阅读:
辅导员培训有感06-11
辅导员工作分析范文07-25
辅导员学风建设工作10-30
新辅导员工作指南06-05
辅导员日常工作参考06-05
辅导员述职工作总结06-12
大队辅导员工作报告07-15
辅导员主要工作内容10-27
辅导员学生优秀工作总结06-14
大学辅导员学期工作计划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