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职业调查报告(精选9篇)
医生的职业道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医德。医学道德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医学科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由于人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同,因而医务人员的医德也不尽相同。然而不管怎样,医疗事业的发展始终是关乎民生的一个重大问题,而医生职业道德问题更是备受大家的关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价值观的变化等,医生的职业道德问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此,本人对医生职业道德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目的了解当今医生职业道德的基本状况,以及其对民众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寻找解决办法。
二:调查对象
对象:医院的工作人员,部分医院患者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是在宣城市部分医院中当场发卷填写,并当场收回的形式。其中分为群众组和医务人员组。
四:调查时间
2012年2月3日 到2012年2月4日
五:调查人员
本人(张佳佳)
六:调查内容
(见附一)
七:调查结果
本人就医生的职业道德状况调查结果如下:
就医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来说,83%以上的医务人员认为很重要,少数人觉得医德不能代表一切;大约50%的群众对医德问题表示关注,其余的表示只是有时关注甚至几乎不关注;这说明医德的重要性还没有被人们完全理解,人们对此认识有待提高。
就目前的医生职业道德问题现状来说,74%左右的人认为医德现状一般,只有少数人认为医德现状好,而还有20%以上的人觉得目前医德面临严峻的挑战,少部分的医生的职业道德低下。这表明我们的医生职业道德问题依旧是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部分医生的职业道德有待改进。
根据调查,当今医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下按照支持者人数由高到低排列):开贵药,拿回扣、态度冷淡、收红包、在职医生私开诊所牟利、开假药、不尊重患者隐私等。由此看来医德方面还是面临很多问题的,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特别是医务人员开贵药,收红包,以及态度冷淡的问题。
这次的调查结果充分表示,大多数人对医生的职业道德问题还是很关心的,这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问题。然而,目前,我们的医生职业道德问题还是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商品经济的竞争性、求利性,金钱的诱惑和利益的驱动,在这种社会风气下,使少数医务人员忽视了道德修养,见利忘义,这种情况还是时有发生。并且,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相应的职业医师法,但是却很少看到些处罚医生的案例,说明相应的执行条例依旧缺乏,工作人员的执法力度也不强。此外,医德问题只是靠医务人员的自觉是完全不行的,医院的管理方面的疏漏也可能让问题愈演愈烈。再者,就是医务人员自身素质的的问题,一个人的素质状况和其社会行为密切相关,如果没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是很难遵守职业道德的。
八:调查体会
如何养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医德,与病人保持和谐的医患关系,树立高尚的敬业精神,依旧是我们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面对现在的医生职业道德所面临的问题,本人提出以下几点看法:首先,我们要加强对医学生的素质教育,强调医德观念。对于在职医生,要继续加强其职业技能培训,同时提高职业道德,帮助其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其次,要加强政府的管理,严格执法,处置违反职业医师法的不法分子。加大政府对医疗行业的投资支持力度,帮助医疗事业更好的发展;还有,要加强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改善社会不良风气,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医院自身来说,要提高对医德问题的重视,强化院内的管理力度,加强建设医德医风制约监督机制,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管理,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良好医德氛围。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医德问题会渐渐改善。
参考资料: http:///Read/Read.aspx?id=986866
1附一: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问卷调查表
大家好!(*^__^*)„„
为进一步规范行业作风和采取措施提高业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我们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问题进行如下问卷调查。
此调查仅为研究而收集真实资料,不针对任何组织和个人,恳请大家积极配合,如实填写。
针对以下问题,请您如实填写(请您在认为接近的答案序号上打“√”)您关注医生的职业道德问题吗?
A.关注B.有时关注C 很少关注 D 几乎不关注
2、您认为目前医务人员医德医风总体评价是?
A.好B.较好C.一般D.不好
3、您认为医务人员在遵纪守法,遵循部门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操作规程方面做得如何?
A.好B.较好C.一般D.不好
4、您认为医务人员刻苦钻研业务,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提高医技水平怎样?
A.大多如此B.较多如此C.少数如此D.极少如此
5、请问你认为目前政府对不良医德作风的惩治系统怎么样?
A 不错 挺完善B 有部分有待完善的地方C 不清楚D 不好
6你认为当今医德问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可多选)
A 收红包B 不尊重患者的隐私权C 态度冷淡D 药物开假药E 开高价药,拿回扣F在职医生私开诊所牟利
7你认为导致医生职业道德急剧下降的原因是?(可多选)
A 利益驱使B 人心冷漠C 医护人员专业素质不强D 社会风气 E 政府管理问题没有完全落实
8你认为医生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可多选)
A 提高专业医疗技能B 加强职业道德C待人接物D加强政府管理E改善社会风气,进行思想道德建设
9、您认为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可多选)?
A.改革现行医疗体制
B.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改善社会风气,重建社会信任
C.加强医疗行业管理,行业自律
D.进行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教育,提高医务人员道德修养 E.提高医务人员待遇
F.树典型、立榜样,用身边的感动感召大家,积极弘扬奉献精神
G.其他
谢谢大家的配合佳佳在这里祝大家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哈O(∩_∩)O ~ #〓§〓〓〓〓〓§〓〓〓〓〓〓§〓〓〓〓〓§〓#
↓↓↓↓
☆★☆☆★☆☆★☆☆★☆
☆ 祝 ☆ ☆ 你 ☆☆ 幸 ☆ ☆ 福 ☆
☆★☆☆★☆☆★☆☆★☆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于2010年6月~12月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在上海大型医疗机构工作、进修和学习的648名临床医生,这些医生分别来自全国28个省市。其中,华东地区占66.2%,华北地区占2.2%,东北地区占2.7%,华中地区占4.8%,华南地区占1.8%%,西南地区占5.1%,西北地区占1.8%。被调查的三级医院临床医生占55.6%,二级医院占30.3%,社区医院占14.1%。
1.2 调查方法
以文献回顾法和专家访谈法,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包含4个部分:临床医生对专业能力、慢性病诊治和管理的认识,对职前和在职医学教育的评价,对医生职业发展与医疗服务整合协作的观点。主要采用Likert量化法,按照被调查者自我感知程度分成5个等级进行评价,部分项目采用开放式结构的多项选择和排序。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等。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
被调查的648名临床医生,男性占49.3%,女性为50.7%,平均年龄3 2.8 5±6.9 4岁,平均临床工作时间8.47±7.85年。初级以下职称的占44.6%,中级占45.9%,高级职称占9.5%;大专及以下学历占6.3%,本科占60.9%,研究生学历占32.7%。有48.9%的被调查医生是在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51.5%的医生所在单位为教学医院,48.8%的医生所在单位建立了继续医学教育项目;37%的临床医生所在单位建立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50.9%建立了住院医生培训基地。这些被调查医生所在单位92.7%设有住院部。2/3的被调查医生有门诊和病房的工作经历(见图1)。
2.2 对专业能力的评价
被调查医生认为,目前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基本或完全可以应对接诊患者的比例仅为57.3%,另外有28.1%的医生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一般。50.8%的被调查医生认为目前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评价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24.8%,满意和完全满意的仅为16%。在诊治常见病和慢性病时,73.3%者认为专科医生临床处置更为适宜,有56.8%的医生认为,专科和社区在处置常见病、慢性病时的临床观点和措施一致。
2.3 对慢性病诊治和管理的认识
37.8%和32.4%的被调查医生认为目前常见病、慢性病的首诊、随访多数在专科进行。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在大医院的专科门诊中,常见病和慢性病患者的就诊比例超过40%的占85.9%(其中,认为常见病占60%以上的医生比例为54.4%)。60%以上的临床医生认为,高血压、糖尿病和慢性胃病可以在社区首诊。在疾病控制稳定期,60%以上的医生认为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胃病、冠心病、慢阻肺、脑梗可由社区主要负责诊治、随访和管理。为了有效诊治和随访常见病和慢性病,89.4%的医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加强医院专科和社区间的合作,但43.6%的医生认为目前这种合作非常少。60%以上医生认为在冠心病、脑梗、高血压、糖尿病、肿瘤、慢阻肺、慢性肾病等疾病的随访中,应建立专科医生与社区医生专门的临床合作机制。超过2/3的临床医生认为影响慢性病患者到社区就诊、随访、管理的主要原因依次为:社区医生技术水平、患者就医习惯和对社区保健服务的信任度、社区药物配置和检查项目开展情况。44.4%的医生认为,通过减少在社区看病时国家医疗保险的自付比例,有可能推动患者在社区的首诊和随访(见图2)。
2.4 对职前和在职医学教育的评价
仅有24.4%的临床医生认为在医学院校接受的课程在临床诊治常见病和慢性病时基本可以胜任,52.4%的医生则认为这些知识经常或完全不够用。在对这些医生目前医科高校医学教育内容的评价中,有一半以上的医生认为临床实践和技术操作机会不够、临床实践与理论教学安排不合理,以及医学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管理衔接不够是有待改进的方面(见图3)。74.4%的被调查医生认为,毕业后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对提升常见病、慢性病临床诊治水平帮助很大。
2.5 对医生职业发展与医疗服务整合和协作的观点
超过60%的医生认为缺乏专业合作渠道和机制(会诊、讨论、转诊等)、缺少从医院专科到社区的专门协调和服务机构是在定向转诊中,影响医院专科与社区的专业合作的瓶颈。另外,专业思维方式和工作内容差异(专科化治疗与医防结合模式的不同)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见图4)。2/3的被调查医生认为在慢性病诊治中,在门诊和康复环节更适宜于加强社区和医院专科的合作。2/3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通过共同制订常见病、慢性病的诊断、治疗和随访标准(包括临床路径),开展慢性病管理联合业务培训,医院专科与社区间及时交换慢性病患者诊疗和管理信息,建立统一的慢性病患者临床资料库或健康档案等,以全面加强医院专科和社区慢性病管理的合作。
参照国外医生的职业发展模式,调查中假设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医生取得行医资质后在社区独立开业的可能性,被调查医生的观点比较分化:39%者认为可能性很小,36.6%认为有可能,22.9%认为可能性较大。2/3的医生认为普内科、儿科、妇科、五官科和眼科等专科比较适宜在社区开业。55.8%的医生认为,目前在医科大学接受的教育和临床培训,无法满足医生社区开业的需要。83.5%的被调查者觉得在社区开业的医生非常必要接受专门的全科医学教育或培训。
3 讨论
建国60余年来,我国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据卫生部卫生统计公报显示,截至到2008年末,我国卫生人员达616.9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3.8万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3.80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1.57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1.25入,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医学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大量高新技术应用于临床,有力地推动了医学事业的发展。但社会疾病谱的改变等诸多因素使当前医疗卫生系统面临巨大压力,卫生费用快速增长、各种慢性疾病和合并症发病率的上升也将使我国医学教育和卫生服务模式发生新的变革。
3.1 职前医学教育应该在常见病、慢性病的诊治方面发挥更大、更基础的作用
本研究显示,被调查的28个省市部分临床医生对自身目前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并不满意。医学科学是一门快速发展且需要不断实践的科学。很显然,尤其是近数十年医学科技迅猛发展之势已对我国医学教育事业产生巨大挑战,如何使理论教学与临床实际密切结合,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命题。医学院校下属的教学医院拥有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源,但调查结果对临床操作、医学理论与实践的衔接等都评价不高,这些结果均从一定程度上暴露出目前医学院校在医学教育课程安排、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临床前后期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尽管,常见病和慢性病的诊治是对各级医生临床知识和技能的最基本要求,但研究中,认可职前医学教育(包含临床见实习阶段)在这些疾病诊治中作用的医生不到1/4。大多数医生认为,常见病和慢性病的诊治需要依靠职后教育进行补课。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我国医学教育可能存在的效率不高,临床前后期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
目前,很多医学院校已在推行临床整合式教学,并以PBL、RBL和CBL等为试点,开展教学模式改革,以加强临床前后期教学体系的合作。从国外引进的OSCE考核模式,旨在从诊断学角度,让医学生在在校学习阶段通过模拟方式,掌握临床基本操作技能。但这些知识和技能考核的重点一般都聚焦在强化临床诊疗技术的正确掌握,但如何有效综合运用这些能力,应对临床疾病的变化,尤其是应对常见和慢性疾病等方面的训练还不够。医学生往往要进入临床专科后才开始系统了解各科常见病和慢性病的诊疗路径和诊疗常规。近年来,传统模式的住院医师制度在各家医院的实际执行中有所弱化,不能取得预期的培训成效。目前,部分省市正在试点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但与之相对应的临床师资队伍的建立和培养、国家层面对常见疾病和慢性疾病规范性诊疗路径的制订,以及配套的专业能力评价机制和执业情况动态监督机制等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才能有效保障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3.2 专科医生和全科医生的合作应立足于疾病防治需求,建立贴近实际的有效分工协作机制,探索构建城市新型医疗服务体系
1993年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爱丁堡会议)提出:“专科医生与全科医生应达成一种平衡。”这是国际社会对各国卫生事业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2]。近年来,我国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呈快速增长趋势。最近上海的一项10002名中心城区社区居民慢性病就医路径及患病特征研究结果显示,2/3的慢性疾病患者是在居住区域被确诊,在居住区域随访的比例高达80%。不同慢性病在临床诊治和疾病管理方面各有特点,这就对强化各级医疗机构区域性的临床专业合作提出了全新命题[3]。除了医院之外,如果没有全科医生在家庭、社区层面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不间断的院外医疗保健服务,专科医生就无法真正有效控制这些疾病。本研究中,多数医生认为在诊治常见病和慢性病时,医院专科仍旧是主要途径,很多医生觉得目前医院专科门诊患者中的慢性病和常见病占了很大比例,大大耗费了医院的医疗服务资源。
近年来,澳大利亚、英国、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正在着手构建无缝隙医疗服务系统[4]。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也在积极推进以双向转诊为主要形式的医院—社区合作。一些城市试点建立了医疗协作联合体,旨在促进区域卫生资源的大协作。但总体而言,我国目前的双向转诊运作情况尚不理想。一些学者归因于医院与社区在资源和技术水平方面的差异,各级医院之间缺乏利益协调机制,还包括了患者传统的就医观念、医保政策不配套、医疗信息资源缺乏共享平台、对新的服务模式医疗责任的法律界定不完善等等[5,6]。本研究显示,除了健康信任度和对社区医生技术因素的顾虑之外,社区医疗机构所配置的药物和能够开展的检查项目也是影响患者在社区就医的重要因素。尽管,被调查的大多数医生支持慢性疾病和常见疾病分类分级诊疗的观点,但目前迫切需要为建立区域性医疗协作创造必要的运行环境。本研究中,临床医生对加强专业化的合作机制提出了积极建议。因此,加强专科和社区医护人员对专业协作工作的参与度,改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软硬件条件,合理配置基本药物、设置统一的社区检查项目、调整社会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加强医院与社区的信息共享和业务互动,甚至将这些内容与社区和专科医护人员绩效挂钩等举措,都将对更好促进区域卫生资源整合,乃至建立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发挥良好作用。
3.3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立足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实施临床医生执业制度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长久以来,我国临床医生从招生、培养、分配,到在事业单位入用等都基本遵循着计划模式,医护人员一般都作为国家干部编制。随着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的医学生从数量到学历层次都在迅速提高。近年来,人事制度改革使一部分医护人员成为了社会人,部分医护人员流向了外资或民营医疗机构。临床医生多点执业制度的推出,进一步促进了这种流动。目前,部分城市试点开展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又创新性的提出了“培训式就业”的概念,这对临床医生逐步实现职业化、常态化的自由流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西方国家,经过医学院校培养、临床机构专业训练和国家统一考核后的医生可以自主选择职业方式和职业地点,在社区开设诊所或加入联合诊所,为区域居民提供基本健康保健服务是这些国家临床医生毕业后最主要的职业方式,这种方式既受到市场因素的调控,也受到医疗保险和服务质量管理机构的监督。这种职业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为社区居民提供初级卫生保健的问题,也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7]。
近期,由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正式决定建立我国的全科医生制度:将探索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对基层在岗执业医师进行转岗培训,严格实施城市医院医生晋升前的基层服务规定。其中,尤其提到了将进一步改革全科医生执业方式,根据需要给予多点执业,可以自行开办诊所,推行全科医生与居民建立契约服务关系,并建立与之对应的激励机制。同时,还将加强服务质量监管,并通过医保支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等加以引导。但本研究显示,临床医生对自由执业的发展模式持较为谨慎的态度,大多数人认为在社区开业需要经过如全科医学教育等专门的训练过程。因此,作为新医改在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又一项重要举措,临床医师执业制度改革从社区卫生服务着手可谓“一石二鸟”,既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又是构建全新医疗服务体系的新思路。但在酝酿这一重大变革的过程中,应从医学教育、职业培训、专业选择、行业监督和医疗保险配套等着手,全盘设计和整体考虑,以使这项举措能真正取得预期成效。
综上所述,健康服务模式和医学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疾病谱的变化和疾病防治的需求。本研究认为,在新医改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的背景下,应进一步加强医学教育临床前后期课程的整合,尽快制订有效针对常见病和慢性病的临床教学策略。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医院专科和社区全科在常见病和慢性疾病领域的专业大协作,探索临床医生新的执业模式。以为立足社区,全面提升我国初级卫生保健水平,构建城市新型医疗服务体系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Maria M.H.,Howard O.,Elena R.Improved health system performance throughbetter care coordination.OECD Healthworking paper No.30,2007.
[2]吴春容.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合作[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3,2(2):111-113.
[3]董斌,周莹霞,赵列宾等.上海中心城区10002名社区居民慢性病就医路径及患病特征研究[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1,5(1):1-4.
[4]龚伶伶,金琳莉.澳大利亚医疗资源互补共享合作模式对我国推行双向转诊工作的启示[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8):632-633.
[5]高卫益,赵列宾,袁克俭.区域卫生资源纵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院,2006,12(3):73-74.
[6]卢杨,张鹭鹭,欧崇阳,等.医院与社区“双向转诊”机制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7,26(7):25-27.
陈晓兰“打假”的缘起,是医院进了一种新的、很赚钱的假设备,院长要求医生们将其发出的紫外光说成激光。陈晓兰在一个公开场合说:紫外光不是激光。她由此成为院长的敌人,继而成为全院的公敌。
某种意义上,陈晓兰说这句话,是在维护一名医生的职业尊严:医生不能撒谎。因为医生是与生命打交道,而生命只有一次。
从此,她便一发不可收拾。
著名作家柏杨在临终前与一位年轻人合作,将他的《丑陋的中国人》改编成一本漫画。值得一提的是,在漫画的最后,柏杨先生写到一个“有尊严的中国人”。
这个人是上海的“打假医生”陈晓兰。柏杨在书中这样定义她: 一位勇敢的女性,率先跃出酱缸,与发黑的医疗腐败现象搏斗,她以自己的职业为荣,为腐败的现象注入一股清流,留下一道尊严的表率。
一
比较王海而言,陈晓兰在医疗领域内的打假更为艰难,付出的代价更大,而且至今还不能算是成功。
作为一个从2003年开始关注陈晓兰的记者,我一直琢磨,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驱使这位不寻常的医生走上打假这条“不归之路”。究竟有什么,值得一个医生愿意付出失去工作、社保、健康甚至生命的代价?
但现在,我大概找到了答案,这便是柏杨所提的“尊严”,一个医生的“尊严”。
我的老家,印象中一直民风淳朴。这些年,乡亲们都富起来,几乎家家都盖了新房,不少人还买了车。但母亲跟我讲过一件事:有一个外村的农民,到我们村去卖西瓜。村里一个品行不良的人偷瓜,结果被瓜农抓住。然而在争吵中,更多人乘乱过来,瞬间把瓜抢光了。
为此,我曾经问过我的母亲:如果你和父亲当时在场,会不会也是参与者呢?母亲笑笑说,那也有可能,因为当时那种情况下,不拿瓜的人反被讥笑为是傻瓜。
我感叹母亲的率真,却悲伤于那个时代的荒唐。
在我生长的这片土地上,在人们日渐富足时,传统价值观却在崩溃。
柏杨说,我们的丑陋来自于我们不知道我们丑陋。
而在这种可怕的不自知中,我们失去的则是一个民族的尊严。
二
除了写过陈晓兰,关于陈晓兰的几乎所有报道我都看过。我的一个感觉是,记者们似乎都想把她写成一个横空出世的英雄,一个与周围世界格格不入的孤独者。因此有的记者极力将陈晓兰的生活境遇往“惨”处写。我记得第一次采访陈时,她女儿就曾向我抱怨,说有一家报纸把她们家写得太惨了,“你看我们家有那么差么?”
陈晓兰的家是一个60平米左右的三居室。虽然不大,却干净整洁。她家中雇有钟点工,养了一只京巴狗,衣服多是亲戚从香港寄来——按一般标准而言,这恐怕是“中产”阶层的典型特征。陈晓兰生活简单,我曾多次见她嚼一根黄瓜就饭吃——有媒体曾经以此说她“艰苦”。但我知道,其实她是不想在做饭上浪费太多时间,而且作为医生,她认为黄瓜中的部分维生素足以维持她的身体必需。
我曾一度不解于陈晓兰为医疗打假付出的巨大牺牲。而现在我认为,她的坚守是值得的。这不是因为她入选了“感动中国”,也不是因为她受到政府官员的肯定,而是因为一些更具体而微妙的细节。陈晓兰曾跟我提过这样一件事:她当年去北京某信访部门反映问题时,发现门前排成了长队,结果听说她是医生,来反映医院问题的时候,有素不相识的“访民”将排了一天的位子让给了她。此外,她在复印资料、刻录光盘甚至在找旅馆住宿的时候,都碰上了类似的人和事。这些普通人、小事情给陈晓兰带来的力量和勇气,远比媒体和政府赋予的光环大得多。
几天前看过另一位与陈晓兰齐名的上海药品打假人士被打的报道。才发现“打假”十多年来,陈晓兰从未被打过。而无论是所冒风险还是所取得的成就,她皆比那位挨打的打假人士大得多。我还记得在那次举报上海协和医院时,她坐在药监部门的执法车里,结果院方知道了,一时间有无数个脑袋试图从车窗探进去,想看看这位著名打假医生的真面目。之后她便被一个戴墨镜的人久久跟踪。她打110,竟发现拨不通;找交警求助,被告知不是其分内事。最后,是一位举报协和医院的病人打车来将她“救走”。
但是,不论如何凶险,陈晓兰毕竟迄今为止还没有被打过。据说,这也让国家药监局信访部门的接待人员感到好奇,因为他们曾接待过的医药界举报人,几乎都有被打的经历,惟独陈晓兰没有。不仅如此,在几次暗访中,在背后暗中保护陈晓兰的往往是她的打假对象——那些良知尚存的问题医疗器械经营商。在举报静舒氧期间,她被一家媒体骗到南京,要其跟静舒氧生产企业“对质”,结果得知此事后,另一位医疗器械商大惊,竟让自己当警察的妻子从东北赶赴南京保护陈晓兰。静舒氧被查处后,这位医疗器械商的产品也受到冲击,他的儿子因此埋怨父亲不该多事,但这位商人大发脾气,以陈晓兰为例教育儿子如何做人。
同样在静舒氧事件中,陈晓兰到某地调查,结果她的行踪被当地一位经销商摸得一清二楚,甚至在电话中准确地报出她入住哪家宾馆、在几号房间。但这位经销商最终选择站在陈晓兰一边。因为他不久前发现,静舒氧竟被用在了他住院的母亲身上。
三
陈晓兰“打假”的缘起,是医院进了一种新的、很赚钱的假设备,为了推广这种假设备,院长要求医生们将其发出的紫外光说成激光。陈晓兰认为这违背了物理学常识,便在一个公开场合说:紫外光不是激光。她由此成为院长的敌人,继而成为全院公敌。
某种意义上,陈晓兰说这句话,是在维护一名医生的职业尊严:医生不能撒谎。陈晓兰的逻辑就是:就算人人撒谎,医生也不能。因为医生是与生命打交道,生命属于人,且只有一次。
对医疗领域内根植于制度层面的一些丑陋现象,感同身受的绝不只一个陈晓兰。从事了多年的医疗报道,我发现,对医院乱象最为恐惧的,其实恰恰是医务人员。不只一位医务人员对我绝望地说,他们担心将来有一天死在假药、假医疗器械以及自己那些不负责任的同行手中。
但是,他们虽有此担心,却鲜有像陈晓兰那样挺身而出者。
实际上,陈晓兰在单位原本是一个习惯沉默的人,她将女儿的名字取为“沉默”的谐音。
在陈晓兰看来,医生的职业尊严,其实包含了生命的尊严。当年她举报的所谓“光量子”,不仅谋财,而且害命。前者她尚能容忍,但后者却突破了她的底线。所以她终于不再沉默。
11年来,陈晓兰先后举报了光量子氧透射治疗仪、氦氖激光血管内治疗仪、高压静电治疗膜、恒频磁共振等十几种问题医疗器械,此外还有上海长江医院、上海协和医院、上海浦南医院等多家问题医院,皆被有关部门查实处理。
与王海不同,陈晓兰走上“打假”之路,很大程度上是被“逼上梁山”。比如,她最初举报的是本人所在医院的“光量子”,结果被查处后,发现全市只有其所在医院被禁用,其他医院照用不误,结果导致本院职工奖金比其他医院少了一大截。她不甘成为“全院公敌”,不得不举报其他医院;然而举报其他医院时却被药监官员告知,她只能举报本医院,不能举报其他医院,除非成为受害者。她不得不“以身试针”,将自己变成“受害者”;在被调到另一所医院重新安排工作后,她曾想按政府官员提醒的那样“珍惜这次工作机会”,却发现新医院的问题更多、更严重,于是不得不举报,终于被再次扫地出门;二次下岗之后,即使是在一些曾支持她的官员心目中,她也被定格为一个喜欢惹是生非的人。
陈晓兰为了证明自己没有错,不得不继续举报。于是她不可避免地陷于一个悖论中:越是证明自己没错,说她错了的人就越多。
四
在陈晓兰眼中,尊严是具体的而清晰的。它有时候体现为对真理的追求,有时候为对生命的尊重,有时亦体现为对公民基本政治权利的珍惜。在2006年底,我曾写过一篇《你投选票了吗》的文章,文中所提那次与陈晓兰谈选举的经历,让我重新认识我曾自以为了解的陈晓兰。
正如那篇文章中所提到的,陈晓兰对历次选举都很重视。每到投票这一天,她总是换上正装,吹好头发,认真地向有关部门索取候选人的情况介绍仔细阅读,然后郑重地去投上自己的一票。这一票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弃权票。她这么解释这种做法的动机:第一,我参加了本次选举,认真负责地履行了自己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第二,我虽然参加了选举,但我从你们提供的材料里无法看到候选人将对社会承担什么责任,所以我只能投弃权票。
写这篇文章时我在想,我们的社会中有多少高学历、高智商的精英,对民主的认识和实践能达到这个只有中专学历的地段医院医生的水平?我们大多数人,一边抱怨现实的不公和黑暗,另一边却完全放弃了抵御这种不公和黑暗的任何权利。而在放弃这些权利的时候,我们实际上也在悄悄放弃我们的尊严。
在坚守尊严的道路上,陈晓兰是孤独的。我想起5年前,当时的领导派我采访陈晓兰之前,曾特意用手指着自己脑袋叮嘱我一句:看她这里有没有问题。
事实上,在陈晓兰医生举报期间,卫生行政部门确曾私下里安排了一次精神病检查,只不过检查的精神病医院的专家恰好与陈医生相识,并秉承良心下了结论,陈晓兰从而避免被送进精神病院。
当一个人没有按“潜规则”去做或者不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她(他)是不是对,而是她(他)是不是傻。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她)他是不是拿人钱了。
2007年,陈晓兰在接到一位患者对上海协和医院的投诉后,和我以及新华社一位记者一起调查,最终证实该医院的诸多医疗黑幕。后来,迫于媒体压力,上海协和医院被卫生行政部门摘牌,开1949年以来有住院病人的医院被关闭之先河。
但我发现,直到现在,圈内不少人仍坚信,这是上海协和医院竞争对手背后捣的鬼,而举报人和媒体不过是被利用。当时上海一报纸还登出文章,煞有介事地质疑举报人的动机。这可能说明,至少在这个圈子里,很多人已经从心底里不相信公理和正义的存在。
2.仁爱精神永世传承,济世医术恒久创新。
3.不重千金价,惟推一体仁。
4.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
5.医者父母心,仁德值千金。
6.医德泽天下,仁爱润古今。
7.最佳的疗效发生在最信任的病人身上。
8.医生只不过是精神上的慰藉者而已。—— 佩特罗尼乌斯
9.一天笑三笑,远离病和药。
10.行医以德为先,服务以诚为本。
11.把患者的健康和生命作为首要关心的事。
12.至德行本,善医济世。
13.厚德载医创名牌,人本医疗赢未来。
14.对每个患者多点细心,多点耐心,再多点责任心。
15.做门诊时一定要多做检查,以防漏诊。
16.爱院求实,常修从医之德;创新奉献,常举兴院之事。
17.医者以草率诊疗为耻。
18.用心做好细节,以诚赢得信赖。
19.大节不可失,小节不可纵。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激扬青春,立志弘医”。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庄严的医学生誓词中,我们走进了神圣的医学殿堂。从此,我们叩开了悬壶济世的大门,踏上了救死扶伤的征途,开始与病魔斗争,与死神赛跑,为肩上沉甸甸的生命而努力!
从入学的第一天,老师就淳淳地告诫我们: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第一步得先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学生。总的来说,医生的优秀不仅体现在能够牢固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上,还体现在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上。对于医学生也是如此。
学生学生,以学为本。作为一名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也是成为一名优秀医学生的根本前提。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医学,讲究的是实干加方法。面对浩瀚的医学海洋,自身的勤奋刻苦是有力的桨,积极主动是张满的帆,老师的引导是指引我们前进的灯塔。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那短短的50分钟,熟练掌握各种疾病的诊断原则和治疗方法;在课堂外,则应该做到“三早”-----早接触临床,早接触社会,早接触实践。通过临床见习与实习,帮助自己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将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如果说专业知识和技术是优秀医生的硬实力,那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就是优秀医生的软实力。
众所周知,“大医必大儒”。一位优秀的医生必然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职业操守。从西方的先哲希波克拉底到东方的药圣孙思邈,从国际战士白求恩到现代医生的楷模林巧稚,无一不是如此。而对于绝大多数医学生来说,从事医疗工作是我们将来的主要职业生活,优秀医生的品质就是我们所应具备的品质。因此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学生,还得提高自身的软实力。
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即医德和医风。医学生应该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一些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书籍,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同时还应掌握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边缘学科的相关知识,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注重培养未来医生对病人的责任感以及对社会的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我认识,进而将内在的认识转化为外在的行为和习惯,塑造“止于至善”的完美医德医风。
你们好!
经过一个学期紧张、繁忙的学习,孩子希望能够在假期内好好休息,放松身心。为此,我们真诚希望家长积极配合做好以下工作:
一、尽量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除督促孩子按时完成假期作业外,要尊重孩子对假期自由支配的权利和补习的选择权利,不让孩子过多地参加课外补习,保证孩子有充足的活动时间和休息时间。
二、引导孩子科学分配时间,抽出时间读儿本名著和好书,陶冶高尚情操,不断拓展视野。参加各种有益孩子身心健康的活动,积极参社会的公益活动,接受人生课堂的洗礼,经历社会实践的磨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亲近自然,感受生活。体验人生,锻炼意志,增长才干。
三、在百忙中挤出时间与孩子沟通交流,与孩子一起看电影,一起弹琴下棋,一起远足踏青,甚至一起外出旅游。通过亲情接触,相互交心,增进了解,建立良好的亲情关系,共同弘扬家庭美德,尊老爱幼,和谐相处,共享天伦之乐。
四、做好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工作。时常提醒孩子不要私自到江河、湖泊、水库、水塘玩水、游泳。不要乘坐不安全的车辆船只。不要在外与陌生人接触、搭话。要利用一定的时间,对孩子进行防暑、防火、防触电教育,以及危险性劳动的安全知识教育,提高自我防护、自我救助技能,不接触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脸品。同时还要提醒孩子遵守社会公德、交通法规、讲文明礼貌。
五、X年暑假从7月7日起至8月31日止,共56天,8月31日返校报到注册,9月1日(星期四)正式上课。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共间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愉快而有意义的假期,使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期望着家长们的热情参与,并对你们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x村委小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出台并修改了几部关于医生职业道德的法律规范,使得医生职业道德滑坡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得到遏制,但是离人们所要求的期望值还是相差甚远。影响医生职业道德滑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分别可以从以下几个因素进行分析:
(一)医生因素。长期以来医生的社会地位就一直不高,工作复杂,工作时间长,工资比较低,经常受到不平等的待遇,生活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之中,许多医生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抱怨甚至是不满的情绪。工作生活的压力常常困扰着他们,医疗纠纷事件的增多、舆论的指责,长期处于这种压力之中,无法释放情绪,心里就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导致了医生工作情感的冷漠。
在医生队伍中,还存在着极端主义和个人中心主义的偏差或倾向。自己所承担的历史使命、职业道德以及道德价值认识不够,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干扰。缺少对职业的认同感,只是把医生这一工作当做职业,而无法达到“乐业”这一高度,根本无法体会医患之间的真挚情感,表现出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玩忽职守,缺乏对患者的关心,导致医患关系冷漠。
(二)患者因素。由于媒体和各种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医生职业道德的现状产生了悲观的想法。类似于轻微的感冒、头痛等小毛病本来在社区的医疗机构就可以解决,确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大医院上,看病认准专家的诊断,即便不是专家也必须是有权威的医生方能得到患者的认可,这样就在无形中造成了专家或权威医师的工作量加大,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出现大医院“供不应求”、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却是“门可罗雀”的局面,久而久之,造成医患关系紧张。
(三)市场因素。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是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1]自一九七八年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作为一把双刃剑,不仅会产生一些积极影响,也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我国市场经济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方面体制机制还不成熟、不健全。例如,牛奶中有三聚氰胺,鸡蛋里有苏丹红,食用药品中有有毒胶囊等现象。
受市场经济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使一些医生出现了职业道德滑坡的错误认识。过去人们心目中具有崇高的、无私奉献的职业已经淡化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开始追求营利性较高的行业,或者把自己的职业看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在现实生活中本来可以通过一些正规的程序就可以解决,但是当人们遇到事情之后想到的不是法律、法规,而是找各种人际关系,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人们习惯了这种办事方式,少数医生开始利用这种人情网、关系网从中谋取利益。
(四)制度因素。部分医生为了预防因工作疏忽发生的医疗事故,对患者采取没有必要的高昂的检查。为了逃避医疗事故责任,推诿回避高危病人进行手术,同时也给病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对医生而言没有一个合理的保护制度,生活在一个没有安全的环境之中,怎么能够认真的工作。
监督机制的不健全,给不良医师滋生了恶性土壤。根据患者在医药消费“出手大方”的心理,在药费核算的过程中大动手脚,患者的经济负担增加。在现实社会中还存在着人情大于法规的情况,医院中的监管部门对于医生的不法行为,出于人情关系置之不理,更加纵容了他们的不法行为。
二、医生职业道德建设的解决对策
医生职业道德的重塑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我国也曾经做过一些尝试,采取了一些解决办法,却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生职业道德滑坡问题。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重塑良好的医生职业道德作风,促进医疗事业向前发展。
(一)建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价值观。正确认识医生职业道德不仅要了解医生职业道德的理论,还要把理论付诸于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使医生更好地了解医生的道德规范、道德行为、道德准则,在现实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曾子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大概是说每日一而再再而三的进行扪心自问,自己做过的事是否真诚、诚信等。医生鉴于其职业道德特殊性,在现实生活中应更加注重本职业的内省,每天是否做到了对患者的绝对忠诚,是否了解患者的病情。每天不停的反省自己的行为举止,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及时纠正,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德水平。
(二)加强外在的规范和建设。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医学教育重视医学知识教育的学习,忽视道德教育,使许多医务工作者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评价一个医生优秀与否要从医技作出判断,而该医生的职业道德不是其考虑的范围,所以要增进医务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公德教育。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水平,有爱岗敬业的执业理念。加强医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注重医生的学校教育,还要加强一生的终身教育。通过学校教育使医学院的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德意识,正确认识医务人员应具备的道德责任与道德义务。医生在从事工作岗位之后,树立终身学习的工作理念,“人的一生都需要不断的接受教育,不仅需要进一步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成人教育,而且需要持续的、真正的、涉及人在品德方面的教育”。[2]
(三)建立和完善职业道德制度。对待医生职业道德问题不仅需要保障制度、激励补偿机制,而且还需要严格的监督考核制度。造成当前医生职业道德滑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监督机制不完善,使一些不道德的医师趁机钻空子,给医生职业道德作风产生不良影响。应该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认真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开设举报箱、举报电话等,设有专门的监督员,对有德风问题的医生进行调查,情况属实对其批评教育,对医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业务水平、工作作风等进行考核,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整顿医生队伍,将医生职业道德队伍中素质败坏者给予清除。
摘要: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多是重视物质需求忽视精神建设,因而出现了职业道德滑坡现象,这种道德滑坡现象在医疗机构表现的也比较突出,医患关系紧张,恶性袭医现象时有发生,这个问题不解决,必然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职业道德,建设,医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3.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这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的传递者,还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心理保健,也许不是一个班主任的主要任务,然而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频繁的考核、竞赛,高强度的学习任务,满负荷的课余安排等都可能造成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2.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激烈竞争,很多学生会产生焦虑不安,忧虑重重。3.在家長“望子成龙”、老师“盼生成钢”的高期望值下,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4.面对学习生活中的不如意,学生的自信心会受到挫伤。5.班级中后进生,由于在学习、行为等方面表现的不如人意,经常受到家长、老师的批评指责,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和自暴自弃的心理。
上述种种不良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班主任作为学生的领班人,不仅要抓好班风建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而且要注意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班主任的工作对象是有思想、有自尊心的学生。实践证明,要做好班级工作,必须从了解和研究学生着手。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了解学生个体和集体两个方面。班主任需要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体的思想品质、学业成绩、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特征、成长经历以及家庭情况、社会环境等等。对学生个体进行综合了解、全面分析就能够了解学生集体。了解学生集体,除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情况外,还要重视研究班集体的发展情况、干部状况等。班主任工作不仅能在班集体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学校的规章制度,实施素质教育,完成教学计划,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而且班主任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支点。作为一名任教多年的班主任,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具有健康心理
要树人,必先正己。己不正,又怎能树人呢?自己的心理不健康,又怎能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学生和学生心理上发生的问题呢?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心理障碍或疾病,这不仅影响了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更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要具备协调能力
只有真正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状态,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做到对症下药,制订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和方案,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当然,要做到这些光靠班主任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作为班主任要联合所有的任课老师,共同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与老师的交流中捕捉学生的日常表现,通过这些表现揣测学生的心理发展方向。班主任老师也要注意与学生的交流,确切地说,应该是朋友般的心与心的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对你感到可亲、可敬、可信,有话可以放心地告诉你,这样,你才能很好地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时候做到有话可说,先发制人。
三、要充满爱心和信任
要想了解和研究学生,首先就要热爱学生、信任学生,这是教师应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从学生的心理需要上讲,爱和信任是他们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学生渴望在充满爱心和信任的环境中成长。如果班主任能以发自内心的爱和信任对待学生,那么学生就会把你作为知心朋友,有什么心事就会向你诉说,让你帮他出主意、想办法,你也会从中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兴趣、爱好等,从而寻找出最佳的教育方法。班主任对每一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尤其是差生,当他们有了进步,那怕是一点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帮他们树立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在发展轨道上向未来迈进。
四、尊重、热爱学生,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
有人认为,后进生是“生成的眉毛长成的像,落后面貌变不了样。班主任再怎么努力,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我却不这样看,关键是班主任采取什么方法,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做转化工作。对待后进生,首先要抱正确的态度,要正确地看待后进生。他们的“后进”并非一成不变,在他们身上也会有潜在的闪光点。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具备敏锐的洞察能力,善于寻找和挖掘其上进的火花。一旦发现,就要充分肯定,大力扶植。要尽一切可能树立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调整心理状态,使他们的优点和积极因素得到发扬光大。
师德之魂在于“爱”,爱是师生交往中的粘合剂。作为班主任,要懂得热爱学生,因为爱生之心是教育的前提,是教育力量之所在。教师对学生的爱和理解,可以使学生感到温暖,可以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总结多年做班主任工作的体会,我认为:教师的爱应洒在学生集体中,应插在学生的心坎上,包括对优等生的培育,对一般生的促进,对特殊生给予特殊的关怀,对后进生给予的偏爱。理解是一种更重要的爱,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关心,与学生尽可能多的心灵上的沟通,就会使他们有不愿同父母家人讲的话愿意同我讲,家庭遇有矛盾和分歧的事喜欢对我谈,想不通的问题愿意从我这儿找答案。
五、对学生要多作肯定性评价
学生判断能力较弱,老师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这在小学低年级尤其明显,学生需要从老师给予的肯定性评价中确立自信心。如果你在写成绩报告册时,能评价他聪明、能干,写些激励性语言,他就认为自己确实是这样,遇事敢于自己动手去做;如果你平时老是讲他傻、没出息等有损自尊的话,他就觉得自己真的不行,失去自己动手去做的信心。
今天的学校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机构,它需要承担更多社会其他机构承担的职能,今天的学校被期望成为社会儿童、青年的保健和文娱中心。学校也要提供医疗、保健、社会福利、营养、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服务。在诸多的内容里,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显现出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我们的班主任老师要切实做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福音,它帮助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学生更茁壮成长。对班主任来说,这也是一个班级管理发展的方向。相信任何一个对学生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并且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班主任都能够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列,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关爱到每一个学生。
人民图片
医生流汗又流血
近十年间,医患暴力冲突呈井喷式爆发,医生普遍感到执业中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得不到保障
今年以来,医患暴力冲突恶性事件频频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忧虑。
9月15日,北京同仁医院发生一起惨烈血案,43岁的女医生徐文被一名患者连刺17刀,倒在血泊中。此后一周,又有一名眼科医生被患者打伤。
9月21日,湖北武汉协和医院发生一起暴力冲突。一名七旬患者因病情复杂,抢救无效死亡,家属因不认同医院的结论,纠集数十人持械冲击医院。
8月23日,江西南昌市第一医院发生一起血腥械斗。上百人手持棍棒、渔叉、钢管到医院闹事,与保安发生冲突。
8月16日,广东东莞市长安医院发生恶性伤害事件,一名男子因治疗后病情不见好转,持菜刀冲入诊室,致医生一死一伤。
5月30日,江西省上饶市人民医院发生医患冲突事件,一患者家属纠集近百人封堵医院,一名医生下肢被打残。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医患关系发生了剧烈变化,医疗纠纷不断增加,医生执业环境持续恶化。尤其是近十年间,医患暴力冲突呈井喷式爆发,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医生普遍感到执业中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得不到保障,医生成为一个高危职业。
2010年8月,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文章——《中国医生:威胁下的生存》。文章称:“中国医生经常成为令人惊悚的暴力的受害者”,“医院已经成为战场,因此在中国当医生便是从事一种危险的职业”。
不久前,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第四次医师执业状况调研报告》显示,48.51%的被调查医师对当前的执业环境不满意。82.64%的被调查医师认为,目前医患关系紧张主要是由于体制造成的,主要包括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医疗保障制度、法律法规等因素。
中国医师协会法律事务部主任邓利强认为,不让医生流汗再流血,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谴责医院场所的暴力行为,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一名网友写道:“当医生受到暴力侵犯时,整个社会应该和医生站在一起。我不是在偏袒医生,而是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离不开医生,更离不开好医生。”
医患信任太脆弱
“病好了,万事大吉;病没好,立刻翻脸。”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信任,成为医患关系的一大特点
信任缺失是转型期中国医患关系的显著特征。医患暴力冲突愈演愈烈,最根本原因是缺乏信任。
2008年,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徐昕等发表了一份关于“转型中国的医疗暴力研究”的报告。报告认为,基于一种近乎当然的常识,患方会将延续生命、恢复健康的希望寄托于医务人员,但这是一种事前的、临时性的“脆弱信任”。一旦发生不良的医疗后果,这种“信任”就会立即出现戏剧性转向,而且往往是彻底反转,变成彻底的不信任。“病好了,万事大吉;病没好,立刻翻脸。”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信任,成为医患关系的一大特点。因此,医患之间“脆弱的信任”,与其说是信任,倒不如理解为不得不信任、半信半疑。
中国医科院整形医院副院长吴念告诉记者,几年前,医院曾收治了一名烧伤男孩,由于家长对治疗效果不满意,把医院告上法庭。令人意外的是,家长居然出示了长达70分钟的录音资料。原来,患方从第一次就诊时便开始录音,包括医生的承诺和解释、抢救治疗过程、多方专家咨询等。“患者随时留取证据,以备诉讼,这是对医生情感的极大伤害。”吴念说。
生老病死,本是人生的自然规律。然而,很多患者家属对生命的期望值过高,要求医生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一旦发生死亡或意外,往往迁怒于医生,无理取闹。今年9月,北大人民医院收治了一名女患者,肺癌晚期并侵犯心脏,病情凶险。而家属却说是肺炎,医院属于误诊。后来,多家医院均证实是肺癌。于是,家属又要求医生确保生命安全。医生不能承诺,故遭到殴打。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王仲认为,医学技术是有限的,而患者的期望是无限的。我们不能只强调医学的先进性,而忽视了医学的局限性。如果患者对医学的期望值太高,一旦出现意外,很容易导致医患冲突。现在,不少患者认为医生无所不能,希望医生彻底解决病痛,其实医生没有这个能力。医生能做的通常有三件事:减轻痛苦、适当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医患沟通是“短板”
医患双方对医学的理解是不同的,医生应努力降低患者不切实际的期望值
医疗环境恶化,医患纠纷频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由于医疗知识的专业性,医生占据主导地位,患者处于被动地位,患者获取医疗知识主要依靠与医生的交流沟通。
北京安贞医院副院长周生来说,目前,医患沟通是医学教育的“短板”。医生本来有“三件宝”:语言、药物、手术刀。但是,很多医生只会用后两件,不会用第一件。很多人当了一辈子医生,却不会和患者说话。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认为,医患双方对医学的理解是不同的,医生应努力降低患者不切实际的期望值。例如,有一位直肠癌晚期患者需要手术,他提出的要求是保住肛门。但是,医生告诉他,对于直肠癌患者来说,第一是保命,第二是保排尿功能,第三是保性功能,第四才是保肛门。这么一说,患者就理解了。
王仲说,人体是有差异性的,同样的治疗、同样的药物,效果都不尽相同,并发症、医疗意外随时可能发生。因此,面对医疗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医生应主动和患者沟通。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顾晋认为,我国大医院的医生超负荷工作现象十分普遍,这使得医生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病人沟通。现代医学要求医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而我国在医学教育方面,尚没有把沟通能力作为医生晋升考核的内容。因此,提高医生的沟通能力,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用制度保护医患双方
建立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调解机制,让医院从医疗纠纷中解脱出来,可以有效改善医生的执业环境
中国医院协会自律维权部副主任郑雪倩认为,医患暴力事件不是单纯的医患矛盾,仅靠医患双方努力无法解决,还需要社会各方形成合力。要从根本上杜绝暴力事件的发生,关键在于完善法律法规,建立良好的医患纠纷处理制度。
据一些医院院长反映,对于打砸医院的“医闹”事件,公安部门往往认为只是医患纠纷,所以采取消极应对的态度。只有当发生人身伤害时,才动用警力。这种做法客观上助长了“医闹”行为。目前,很多公安人员错误地认为,医疗机构不属于公共场所,处罚闹事者缺乏法律依据。事实上,《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规定,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的行为,属于违法。
郑雪倩认为,台湾地区也曾出现过类似的“医闹”现象,为此台湾专门出台法律,将干扰医疗秩序的行为界定为犯罪。因此,内地也应就医院暴力事件作出更加明确的法律规定,公安部门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医院的正常秩序。
据悉,一些地方已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有力地维护了医院和医生的合法权益。例如,《上海市医疗机构管理办法》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或者方式扰乱医疗机构的正常秩序,侵犯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或者损毁财物;不得在医疗机构内进行各种形式的迷信祭祀活动;不得干涉、阻碍医疗机构对尸体的常规处置。”
目前,我国医疗纠纷处理的主要渠道有诉讼、行政调解、医疗事故鉴定等。但是,由于耗时长、成本高、难度大,患方大多数选择“私了”。而“私了”的“潜规则”是“大闹大赔、小闹小赔、不闹不赔”。结果,医院越想“花钱买平安”,“医闹”越猖獗,医院越不平安。
根据卫生部要求,今后我国将普遍推行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受司法部门业务指导,独立于卫生部门、医疗机构和保险公司,在医患双方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独立调解,且不收取任何费用。
【医生职业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职业规划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05-26
医生总结报告09-26
家庭医生情况调查06-02
医院外科医生离职报告06-13
乡村医生个人总结报告07-16
影像医生述职报告07-21
简洁医生辞职报告范文10-31
社区医生述职报告11-14
医生个人原因辞职报告模板06-30
医院医生述职报告范文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