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共8篇)

中学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篇1

一、建立健全的组织网络

我校成立了专门的组织,聘请派出所袁超警官担任法制副校长,配合学校德育处,各项管理职责明确,配合默契。我们坚持把提高家长素质作为未成年人教育的基础来抓,深入各村、社区和学生家庭,开展家长学校活动及培训班,帮助家长明确教育子女的责任和方法,建立“科学育人、文明教子”的新观念;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净化社会环境,清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土壤和条件。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倡树新风正气。为切实加强未成年人青春期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我校在高一年级、初二年级开设了心理活动课,建立了“心灵驿站”心理辅导室,配备一名专职心理辅导老师。除此之外,我校每周都要进行一次午会(周一中午),每周广播台2次开放(周五、周三)宣传、教育全体学生,题材结合当前社会上发生的违法犯罪事件,以此来不断培养学生懂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意识。

二、具备完善的运作机制

长期以来,我校把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作为全校德育的核心工作,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打下了良好的基础。xxxx年10月,根据教育局要求,我校又成立了保卫处,平安校园更有了保障。

三、加强教师、班主任职业道德教育是学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关键。

尽管我校以前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并没有真正的从思想深处引起广大教师的充分重视,众所周知,学生对老师都有一种天然的崇敬,教师的思想品格,道德情操,胸怀气节,对学生的影响深刻而深远。因此,我校经常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工作卓有成效。我校还多渠道地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效果明显。如:我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小组配合法制副校长,每学期举办一次专题法制教育报告会。学生认真聆听,且会后班级讨论,反响很大。学校德育处、保卫处结合时事,要求各班出相关题材的板报,每学期固定2-3期法制教育黑板报,并进行专门的评比;学校宣传栏不定期地结合当前社会上发生的违法犯罪事件,及时地利用资料、图片进行宣传教育。

四、积极建设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环境。

我校保卫处负责人落实专人每天对校园周围环境进行检查,确保校园周围50米内秩序良好;同时,我校通过广播校会、学生会发倡议书等形式,加强对学生进网吧、游戏机房等场所的教育管理;我校工作小组成员、党员教师、社区工作人员,在寒、暑假期间仍有序、扎实开展帮教工作及对学生的课余生活指导。

另外,为维护青少年学生合法权益,学校切实加强学籍管理,不随意开除或变相开除学生;制止辍学行为,分流工作规范有序。同时,学校还形成一个共识:对于严重行为不良学生及时送工读学校,做好工读预控生的帮教工作,并加强校外预控生的教育与管理。

认真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同时,我校也存在不协和音,就是一名高中女生涉及了我县一起较大的卖淫案件,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近阶段,学校通过各种渠道、方法对这名学生予帮教、心理疏导,效果明显。

中学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篇2

学校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极大, 学校将不同年龄组的未成年人集中于校园, 使未成年人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 减少了“无事生非”、受坏人引诱的可能性, 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打下了基础。学校教育的规范性、科学性使学校成为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综合素质的主渠道。学校通过学科教育、行为训导和生活管理等职能的结合, 使未成年人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公民责任感、社会技能、道德标准和遵纪守法意识, 增强了未成年人对违法犯罪的辨别和抵御能力, 在诸多优势面前,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并发挥这些优势, 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

青少年在学校接受教育, 与老师接触的时间最长, 受教师的影响也最大。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 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目前我国中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法制观念淡薄, 不仅没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还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如体罚或变相体罚, 侵犯学生的人身权利;乱收费, 侵犯学生的财产权;拒绝对“双差生”的教育, 侵犯学生受教育的权利等。这些做法不仅违背了我国的教育方针, 也违背了《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精神, 给学校的法制教育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提高教师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 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让每个教师都深刻认识到, 不懂法律、不依法执教是不合格的教师。第二, 培养教师多元化知识, 不断加强对教师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培训, 注重教师良好素质的培养, 使其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第三, 整顿教职工队伍, 把不合格的教师清除出教师队伍。

二、保障受教育权利

受教育权是法律赋予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 受教育权利的实现对未成年人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如果学校无意或有意地按照学业成绩给学生划线, 只注重分数, 把对学生品行教育和训导责任推给其他机构, 或为了某种荣誉而排斥学业成绩和品行有障碍的学生, 就有可能造成学生厌学、逃学、辍学, 削弱未成年人应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助长犯罪动机和条件, 因此, 学校必须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规定, 保障未成年人受到公平、公正待遇, 减少厌学、逃学、辍学行为的发生。

三、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青少年违法犯罪往往是从不遵守道德规范开始的。学校应抓住青少年品德、个性、道德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加强思想和道德教育,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树立远大理想和志向, 自觉地以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以达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目的。学校的思想教育是通过学科教育和行为训导的结合进行的。除思想品德、政治课的教学外, 其他各科的教学也要教书育人, 提高学生思想境界,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意志品格。行为训导必须以社会规范为指导, 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应当重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的作用。

四、严格校园纪律

纪律是校园内的规矩与方圆, 是学校教学秩序的保证, 也是评价学生行为习惯的具体标准。严格校园纪律的具体体现就是按照校园纪律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 并通过合理的奖惩, 引导、矫正学生的行为习惯。

五、学校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些专家调查发现, 几乎所有青少年犯罪的动机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心理扭曲因素。心理缺陷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 学校应结合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如焦虑症、抑郁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等, 进行心理辅导与治疗。应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活动, 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环境, 克服成长中的诸多障碍。

六、改善周边环境

校园周边的社会环境质量如何, 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影响最大的社会环境问题在两个方面, 一是治安环境。公安机关应及时制止、处理中小学校周围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公安机关做好维护中小学校周围治安的工作。二是文化环境, 禁止在中小学校附近开办营业性歌舞厅、营业性电子游戏场所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

综上所述, 我们盼望并呼吁全社会都来重视学校教育, 都来参与青少年持别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工作, 以达到从根本上预防犯罪, 提高国民素质, 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关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探讨 篇3

通过多年的调查研究,我认为关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当在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上,同时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教育

未成年人犯罪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有的是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有的则可能归责于未成年人的主观心理因素等。因此,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形成因素,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要有的放矢。

第一,加强理想、法制以及预防犯罪等教育。对于达到义务教育年龄的未成年人,应进行全方位的教育。现在许多成年人不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只是片面地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革命传统教育、英雄模范的榜样作用、共产主义的教育等不重视,甚至教育者对此也十分淡漠,一些未成年人没有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十分自私狭隘,没有社会公德的意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更没有法制观念,这对于未成年的成长十分不利。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的目的在于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使未成年人能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伤害,违法和犯罪的行为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树立遵法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简单地说,一方面要使他们懂法、守法;另一方面让他们知道违法犯罪的后果。在这方面的教育不能只讲形式而不注重效果。

第二,教育及有关部门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起着重要的教导性作用,因为未成年人的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所受的教育、得到的知识以及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学校,因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工作重头在教育部门,学校应将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教育教学计划,结合常见的、多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对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进行有针对性地预防犯罪教育。除了正常安排的法制教育课程以外,学校还应结合实际举办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的工作效果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司法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共青团、少先队组织也应配合学校的教学安排,结合实际,组织举办展览会、报告会、演讲会等多种形式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制宣传活动,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深入未成年人的思想中,成为优秀品德与知识的一部分在头脑中扎下根来。

第三,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责任。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有直接的责任,因为他们是未成年人最亲近的人,也是在其成长过程中影响最直接、最深入的人。因此,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结合学校的法制教育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子女进行教育。学校应当与未成年人的父母相互配合,主动将教育计划通过各种方式告知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使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环环相扣,不留死角。

二、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非常重要。未成年人实施的一些不良行为,虽然尚未构成犯罪,但会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影响他们的正常成长,如不积极预防和及时矫治,有可能导致违法犯罪行为,因此,对此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采取强有力的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

第一,父母、监护人应负的责任和义务不得让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单独居住,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一旦脱离家长的监护,单独居住,一方面由于生活上缺乏家长的照顾和抚育,健康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孩子的教育也会受到影响,这里的教育既包括知识教育,也包括品德教育,还包括法制教育,更为严重的是,单独居住,容易染上不良行为,侵犯他人权益,而且,未成年人的生命也失去了家长的有效保护,也容易受到他人的伤害和侵犯。

监护人不得放弃监护职责。现实生活中,有些未成年人的家长只顾自己的生意,或者因贪杯酗酒,迷恋赌桌、舞场等,或者是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失去了耐心和信心,而对孩子放任不管,任其自流,孩子的生活如何,学习怎样,根本不问不闻,或者对孩子采用体罚、虐待等简单粗暴的方法,迫使其离家出走,放弃自己的监护职责,这些家长的做法是违法的,应予以制止。

离异父母双方,对子女都有教育义务,近年来,离婚家庭不断增多,父母离异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教育都带来一系列的不利影响。许多单亲家庭的教育非常薄弱,孩子处于放任自流的状况,这是孩子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保护孩子们的正常成长,离异的父母双方对子女都有教育的义务。

总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未成年人子女有抚养、教育、保护的义务。

第二,学校的责任和义务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因种种原因,如厌学、怕受批评或体罚,出现旷课、逃学现象,若发现这些情况,学校和老师不能置之不理,不究不问,更不能逃避责任,而应当及时与其监护人取得联系,以便学生家长能够及时了解情况,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教,督促学生按时到学校上课,并对旷课学生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劝导其回到学校去。

不得歧视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有过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心理更为脆弱,自尊更容易受到伤害,容易产生自卑、自弃心理。因此,学校和老师应当针对这些未成年人的文化基础、生理特点、年龄、智力等情况,重点施教,对他们加强教育和管理。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爱护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温暖,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第三,其他职能部门的职责和义务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教师、家长进行培训和指导,行使解聘和辞退权,公安机关应帮助查找夜不归宿的未成年人,及时查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安管理,做好对暂住人口中未成年人的管理。

另外,文化行政部门、出版行政部门、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等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

第一,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德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德均属于规范,是人们的行为指南、行动准则。其中法律、法规有法律上的约束,如果人们不遵守,就要受到法律的惩处,而社会公德则属于人们自觉遵守的准则,没有强制性和约束力,但违反者会遭到人们的谴责,就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德来讲,只有遵守,社会才有秩序,人们的行为才不至于受到法律的惩处和社会的谴责。为此,人人需要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德,未成年人也不例外。

第二,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自尊是指自己要尊重自己,不许别人侮辱自己,自己也不向别人卑躬屈膝;自律是指自己要管好自己或者自己约束自己;自强是指自己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因此,自尊、自律、自强均是保障自己不断进步,预防、减少违法犯罪的心理意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每一个人都应树立这种意识,特别是未成年人。

第三,增强明辨是非、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引诱和侵害的能力只有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才能使自我保护能力不断增强,未成年人正处在学习知识的时期,更需要注意。

不良行为是对社会、对自己有一定危害的行为,也是违法犯罪的基础和前提。对这种行为除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治理外,还需要每个人自身的自觉抵制,作为未成年人更需要自觉抵制,同不良行为做斗争。

第四,通过行使权利对犯罪的自我防范未成年人可以通过行使下述权利对犯罪进行自我防范:(1)被遗弃、虐待时有权请求有关单位保护,被请求的部门和组织都应当接受,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救助措施。(2)发现对自己或者对他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有权报告有关部门,受到报告的机关应当及时依法查处。(3)有权要求有关单位和社会保障自己同犯罪做斗争的行为不受报复,同犯罪行为做斗争以及举报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司法机关、学校、社会应当加强保护,保障其不受打击报复。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总结【调研】 篇4

政法部门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责无旁贷。通过深入调研,我们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一、近两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

通过对大量未成年犯罪案例的统计分析,未成年人犯罪集中表现为故意伤害、聚众斗殴、抢劫、抢夺、盗窃等犯罪。显现出以下特点:

1、以侵财型案件为主,结伙作案突出。盗窃、抢劫等侵财型案件所占比例大,在这类案件中,多为结伙作案,少则两三人,多则六、七人。三五成群、共同作案。组合过程简单,大多没有严密的组织关系,是一种一拍即合、一哄而起的临时纠合,往往随着违法犯罪活动的终结而自行解体。

2、具有随意性。多为初犯,主观恶性程度不大,目的、动机简单,不是为了哥们义气而打架闹事,就是身上没钱想弄点钱花花。多数在犯罪作案前犯罪意向不明显,多属于突发性犯罪。

3、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多为中途辍学的中小学生。这些孩子教育缺失,法律知识匮乏,多数人是稀里糊涂便触犯了法律,很少认识到自身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犯罪后果的严重性。

4、低年龄段犯罪呈上升趋势。许多孩子在其年龄尚未达到受刑事责任追究时已有多次违法行为记录。比如发生在

1 我市的一起盗窃临街门市案件,被刑事拘留前曾多次实施盗窃行为,但因未达到盗窃犯罪刑事责任追究年龄未被处以刑罚。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1、未成年人自身心理、生理上的原因。未成年人由于心理、生理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尚未成熟,人生观、价值观也未定型,往往遇事不冷静,看待问题偏激,不理智、易冲动,加之自控能力弱,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同时,未成年人心智不够成熟,情感脆弱,遇到挫折、失败容易丧失自信,加之一时得不到亲人、朋友的疏导、鼓励,就会一蹶不振,甚至会自暴自弃,若不加正确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好,常受家长、老师的责备,觉得很没面子,找不到自身价值,便精神空虚地跟着社会上的“哥们”混,继而染上不良习气,动辄打架闹事、为非作歹,觉得这样很充实,很有成就感。

2、家庭方面的原因。

(1)夫妻关系不和,离婚等家庭不和谐,极可能造成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在那些夫妻间经常吵闹打架、闹离婚及单亲家庭中,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很容易到外界寻找“温暖”而误入歧途。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子女犯罪。有些家长对子女过份“溺爱”,使子女形成了放任或以我为中心的性格,同时养成了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不良 2习气,一旦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或受到挫折就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3)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信奉“不打不成器”的“古训”,造成子女的逆反心理而走上犯罪道路。很多家庭由望子成龙变成恨铁不成钢,这种爱变恨,可能造成孩子心理的畸形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极为不利,往往会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爆发出来。

(4)家庭对孩子的放任也是造成孩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只知道从经济上满足孩子的需要,忽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和性格培养。

3、社会方面的原因。现实社会纷繁复杂,存在诸多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因素。而未成年人自制力差,辨别是非和抵制外来诱惑的能力相对薄弱,很容易被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所影响。尤其是网络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已日趋突现,严重影响改变着未成年人的课余生活,由于缺乏有效监管,由网络传播的暴力、色情等信息,严重侵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很多孩子沉迷于网络,流连于网吧之中,无心学习,逃学、夜不归宿、骗钱现象屡见不鲜。而且网吧内鱼龙混杂,很容易沾染不良习性。一些娱乐场所明知对未成年人出入这些场所有限制性规定,但受利益驱动,持放任态度,甚至想方设法吸引这些未成人来消费。

4、学校方面的原因。中国教育体制是应试教育。学校常常只重视成绩好的学生,而对学习差的学生往往避之不及,差生在这种境遇下往往难以承受压力,过早辍学走向社

3 会,成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后备军。另外,学校对青少年政治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不力,在德育教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上存在薄弱环节。更不重视对学生的法治教育。

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1、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不难看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涉及到社会诸多部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比如政府应当将学校法制教育“四落实”情况纳入政绩考核项目,以督促学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和道德教育。学校要充分发挥好少先队的先锋模范作用,以正面典型教育,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2、政法部门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中要加强协调。政法部门,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中,更应该承担重要责任。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从严从快打击黄、赌、毒等社会顽疾,营造健康的社会风气;整顿网吧、游戏厅等场所,净化校园周边秩序,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检察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应该做好法律监督,监督侦查机关既要收集未成年犯有罪的证据,也要收集无罪或罪轻的证据。审判机关要充分做好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努力给未成年人创造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3、司法局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中的几点经验。几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工作。采取了多项措施,收到了一定效果。

(1)、加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组织保障。在全市各中小

4 学校成立预防中小学生违法犯罪法制教育工作组。在各中小学校配备了法制副校长。工作组由法制副校长、品德课老师、校团书记组成。

(2)、切实做到各中小学校法制教育“四落实”。(即:法制教育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项内容的落实)

(3)、开展多种形式的 “警校共建”活动。安排优秀政法干警担任学校的法制辅导员,不定期地到学校上法制课,以案说法。做了大批图文并茂的法制展牌,到各学校进行巡回展。

(4)、每年四月份做为全市中小学法制宣传月。通过举办法制报告会、召开法制主题班会、编演法制文艺节目、向各学校发放法律读本等形式,集中加强对未成人的法制宣传教育。

(5)、在青少年中深入开展争当“普法先锋”、“学法用法标兵”等活动,寓教于乐,增强未成年人抑制不良思想侵蚀的能力和遵纪守法的观念。

司法局各科室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事前预防:普法办通过对未成年人的普法宣传,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预防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尤其加强对下列重点未成年人群的法律宣传。

一是农村留守少年儿童。二是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三是流浪和闲散未成年人。

5 四是进城务工青年和贫困学生。五是单亲家庭的未成年子女。

事中援助:对已经走上犯罪道路的未成年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做好事中的法律保障。接受法院指定,为未成年人无偿提供律师辩护,维护其诉讼权益。

事后帮扶:对刑满释放的未成年人员,由司法局的安臵帮教科跟踪帮教。这些未成年人回归社会以后,司法局可安排其进入一些职业技术学校,掌握一门技术,自力更生,防止因没有经济来源再次走上犯罪道路。

此外,还有一些更值得关注的未成年人群。即那些无家可归流浪社会的未成年人。他们是犯罪的高发人群。我们应该给予格外地关注。政府应该给予资金支持,建立社会流浪未成年人收容所,由司法局进行代管,在生活起居、文化学习,法制教育等方面对未成年人进行全面矫正。

总之,全社会应共同努力,建立广泛的防范机制和帮扶网络。家庭、社会、学校、政法部门等发挥各自作用,形成合力。积极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保护好祖国的未来。

2014年11月10日

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法制讲座 篇5

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法制讲座

前言

讲课之前,我要向大家先介绍以下三个概念,即“未成年人”“少年”“青少年”。“未成年人”这一概念从法律上说它是以年龄的划分为标准的,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的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少年”,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未成年人中特定的一个年龄段。“青少年”是一个笼统的、习惯性的称呼,既包括成年人,又包括未成年人,它不是法律上的概念。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当别人称你为未成年人、少年或青少年时都不算错。但是在适用法律时,我们的提法都是用“未成年人”,这一点很重要。那么说到这里在,我们有的同学会说了,温叔叔,别在这里骗我们小孩子了,我知道:小孩干点坏事没事,最多被派出所叫去批评一下就放了。那么,请问:未成年人“干点坏事”真得“没事”吗?在这里,温老师要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郑某,男,15岁,初中尚未毕业就辍学,在外东游西逛,偶然结识了周某(男,19岁,无业青年)俩人成了铁哥们,俩人干过小偷不摸的事儿,甚至进行盗窃,刚开始,郑某很害怕,但周某说:“小孩干点坏事没事,最多被派出所叫去批评一下就放了。”郑某抱着这种想法,胆子愈来愈大,逐渐萌发了没钱就去偷、就去抢的念头。2001年3月18日,郑某因偷盗被拘留,后因涉嫌抢劫而被逮捕并判了三年有期徒刑。怎么会被判刑呢?接下来,我会给大家慢慢说明的。

一、什么是违法和犯罪。

违法和犯罪这两个词,同学们一定不会陌生,但是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同学们可能不是很了解。根据我们的调查情况分析,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未成年人对法律的无知。我给同学们讲两个案例,一个是一名十四周岁的中学生投毒案,这起案件发生在2004年的七月份某天下午,该学生感觉好玩,将自已买来末吃的冰袋咬破一口,再装入老鼠药,而后放入附近一小学的某教室的一张课桌抽屉里,第二天,坐该课桌的小学生喝了这有毒的冰袋后,很快就死了。这起案件侦破后,该投毒的中学生后悔不已,他说自已没有想害死人,以为小学生吃了只会拉肚子,但是严重的后果已经造成,该学生的后悔不能代替法律的惩罚,根据《刑法》的规定,投毒致人重伤、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再给同学们讲一个今年4月发生的案件,江津市警方快速破获一起命案:两个14岁少年预谋后,持马刀和绳索杀害一名13岁学生,动机仅是为今后闯社会“练胆”。他们杀害小健的原因仅是给今后闯社会“练胆”。从刚才两起案件的发生和发展看,很清楚地说明了那几位同学对违法和犯罪认识的不清。从这些案件可以看出未成年人懂得什么是违法和犯罪,对规范自已的行为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是相当重要的。

接下来,我就给同学们讲讲什么是违法。

违法,是法律行为的基本分类之一。它指违反法律,不履行法律义务(举养老事例说明不履行法律义务)。那么什么是我们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呢?我们通常所讲的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主要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所规定的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严重不良行为,即: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多次偷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吸食、注射毒品;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上述列举的行为中,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这一行为希望同学们引起注意,同学们可能会对此不以为然,但这也是违法行为;还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的违法行为在学校也是时常发生的,据我们了解,一些高年级的同学会向低年级的同学强行索要钱财,这是一种违法行为,不过,受害的同学们不要害怕,要敢于检举揭发,同这些违法行为作斗争。那么对具有上述违法行为的未成年人应当如何处理呢?一方面对违法行为较轻的未成年人,一般由其父母或者其监护人和学校相互配合,采取措施严加管教,也可以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如果未成年人具有上述违法行为,且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治安处罚,因不满14周岁或者情节特别轻微免予处罚的,可以予以训诫。

再讲讲什么是犯罪。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损坏公私财物 篇6

----损坏公共财物罪

Ⅰ.案 例 部 分:损坏公共财物严惩不贷

一、中心问题:破坏铁路运输,刘某与王某,一个1 8岁一个17岁。一天下午,二人在铁路边玩,王某提出“往铁道上摆放石头,看火车能不能压碎。”刘某应允,二人在两股钢轨的轨面上摆放路基石29块。此举导致列车脱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8万余元。

铁路运输检察院以刘某、王某犯破坏交通设施罪向沈阳铁路运输法院提起公诉。二被告人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刘某的辩护人提出刘某是过失犯罪,并且在本案中起次要作用;王某的辩护人提出王某系未成年人,应对其从轻处罚。

因案发后二被告人能如实交待犯罪事实,认罪态度好,法院依法不公开审理后判决:被告人刘某犯破坏交通设施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被告人王某犯破坏交通设施罪,判处有期徒刑9年。宣判后,二被告人服判,未提出上诉。

以此为戒

本案被告人涉嫌的罪名是破坏交通设施罪。所谓破坏交通设施罪,是指故意破坏轨道、桥梁、隧道、公路、机场、灯塔、标识等交通设施,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飞机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危害交通安全的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

十七、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构成破坏交通设施罪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本案二被告人在钢轨上摆上石头,虽然只是为了“看火车能不能压碎”石头而没有破坏火车和使通过的火车倾覆、脱轨的直接目的,但对于在铁轨上摆放石头可能会导致列车脱轨或倾覆的严重后果是明知的,仍然为这种危害交通运输安全的行为,放任其已经认识到的严重后果的发生,并且已经造成火车脱轨的事实,造成经济损失18万余元。因此,对二被告人应当以破坏交通设施罪定罪处罚。刘某的辩护人提出刘某是过失犯罪的辩护意见不成立,未被法庭采纳;王某的辩护人提出王系未成年人犯罪,应对其从轻处罚则是成立的。律师说法

青春少年因为身体和智力的大大发展,自身的活动能力和能量也明显地增强。他们对事物有了广泛的兴趣,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试一试,但又往往不理解自己的思想、意识、感情的目的和意义,不懂得行为道德规范,往往在做事情的时候不考虑后果,只要自己觉得好玩、高兴就行,所以,在很多时候容易挺而走险,做出违法的事来。

看到本案的两个少年的结果,相信青少年朋友一定会吸取教训,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要因自己的一时兴起而做出违法的事。

二、课程材料:

典型案例警示案例

案情:2006年3月20日凌晨2时许,常小波为了“想看看火车是否很重”,遂在铁路旁边捡了两块水泥决,放在两段不同线路的铁轨上,造成两列火车停运,并致使机车受到一定程度损坏。5天后,常小波再次作案,将一块巨大的花岗岩石头放在铁轨正中间,随后导致旅客列车机车头毁损严重,事后要花100万元才能修复。

处理:这起案件在广州铁路运输法院一审宣判,常小波因构成破坏交通设施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半。

法律资料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一十七条破坏轨道、桥梁、隧道、公路、机场、航道、灯塔、标志或者进行其他破坏活动,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尚耒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九条破坏交通工具、交通设施、电力设备、燃气设备、易燃易爆设备,造成严重后果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法律资料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第三十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行政处罚:

刻划、涂污或者损坏国家保护的文尚不严重的,或者损毁依照本法第九条规定设立的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的,由公安部门或者文物所在单位处以罚款或者责令赔偿损失。

法律资料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二十四条故意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故意损毁国窭保护的名胜古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过失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者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法律资料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第十四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

(五)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法律资料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第二十三条有下列侵犯公私财物行为之一,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可以单处或者并处二百元以下罚款:

(一)、偷窃、骗取、抢夺少量公私财物的;

(二)、哄抢国家、集体、个人财物的;

(三)、敲诈勒索公私的;

(四)故意损坏公私财物的。

四、审案结果:(案例讨论)

(警示案例)案情:ⅹ年7月的一天晚上,某中学初三的王军、崔凯、赵伟趁门卫不注意,悄悄溜进学校,直奔四楼初三教室。王军对着教室门先踹了几脚,然后崔凯和赵伟接着踹,将教室门,踢开,三人钻进教室玩耍打闹,毁坏了其他东西,后扬长而去。

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或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加油站:

事件回放:刺破他人车胎,也可触犯法律

阿益生性顽皮好动,经常因为在上课时故意作怪、扰乱上课秩序,而受到老师的处罚。某日.阿益因未交家庭作业且扰乱上课秩序,遭列老师斥责并痛打手心。下课时,阿益行经校园停车

场,看见老师的自行车,一时怒气上升便朝车上瑞了几脚,恰巧地上有个铁钉,阿益心想:“老师敢打我,我就刺他的车胎,叫他走路回家“。他做这事被经过的同学发现。

老师放学后回家,在半途中发生爆胎,车子滑向路边并撞一人,险些连环车祸。第二天上课时,经查发现是阿益所做的事是爆胎的真正原因。

以此为戒

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故意毁坏财物是未成年人不应该有的不良行为。

有的青少年为了表现自己已经长大,有时会使用错误的方式表现自我。其目的只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以此获得自尊,满足心理的需求。就像本案中的阿益,藉着与他人不同的言行来吸引别人的注意,但表现形式错误时,难免会受到老师的责罚。

阿益不满老师的责罚,刺破老师的车胎,加以报复。虽然他的动机只是希望造成老师的不便,并不是真的要使老师发生车祸,但是在法律上,毁弃损坏他人的东西,是违法行为。除了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上规定为青少年不得故意毁坏财物,《中华入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上还规定必须负损害赔偿责任,更严重的还会触犯刑法。而阿益在刺破老师的车胎时,显然没有考虑到后果的严重性。

处理:王军、崔凯和赵伟三人破坏校舍及其他财产的行为是破坏公物行为,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规定给予了处罚。

五、法律依据(依法点评):

律师说法

青少年朋友若在生活上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是与他人沟通不良时,应该以更积极的方式寻求解决,而不是存着报复的心理,做一些暗中破坏、不成熟的事情。就像本案例中的阿益,大可向老师说明他的行为及想法,寻求沟通,或是与同学、朋友一起商量解决之道。如果自己的确有不对的地方,就应该勇敢地接受责罚,这才是负责任的做法。刺破老师车胎或许能获得一时报复快感,但如果不幸发生了无法弥补的损害,相信这也不是阿益个人能单独负起全责的了。所以,青少年朋友对自己思熟虑、多加谨慎,不要因为小小的恶念而犯下严重的错误。

六、课堂讨论:

以此为戒

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文化遗产体现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是民族的根基,是历史的纪念碑。文化遗产既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人类为什么要保护文物呢?在一些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他们把文物保护的法规列在环境保护法规里面。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认为人类社会要想和谐地生存下去,不仅需要良好的自然条件,而且要有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精神享受。当一个社会、一个群体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时,精神生活的需求就更加强烈,他们要借鉴历史、研究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寻球许多高尚的精神上的享受。所以他们把保护人类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作为整个人类社会环境保护的一部分。从这些角度来讲,保护文物的突出意义就很容易理解了。

我们知道,保护文物开始是保护一种器物,后来发展到不仅是保护古董,而且是保护一种人丈历史环境,比如保存古代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有必要把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一种标准加以保存,绐当代也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样板。所以我们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实际上是保护人类的精神文物,是文物保护的扩展深化。

七、实践探究:(作业)

大家看法:[综合练习]

警示案例:在一次国庆节放假中,李岩到北京旅游,并登上了万里长城。在长城上,李岩高兴地跑上跑下,忽然心生一计,拿着水果刀偷偷地在一块长城的砖上刻下了“李岩到此一游××市×学校”。接着,他游览了颐和园、天坛公园、北海公园等名胜古迹,同样都刻下了“到比一游”的字样。李岩觉得这一趟没有白来,在北京各旅游景点刻下了自己的名字,心里觉得了不起,决定以后到其他地方游玩也要刻上自己的名字。李岩回家不久,却在学校收到了长城管理委员会寄给他的信,拆开一看,原来是罚款通知单。

李岩收到罚款通知单后,还有些不服气,觉得去一次长城,刻上几个字有什么了不起,再说,别人还刻了字呢。

处理:李岩这种行为是损坏、毁坏文物的行为,已触犯了我国

触犯了法律,因此,我们要从李岩的案例中取教训,要学法用法,外出游玩要爱护文物古迹.切不可做出损坏文物古迹的事情来。

八、今日思考:

学生看法:[综合练习答案]

要放暑假了,杨杨随蚂妈去八达岭旅游。杨杨发现墙砖上刻着一个个的名寄,有的刻着“×××到此一游”,有的刺着“×××前途无量”。他说也要在墙砖上刻上自己的名字,说着就拿出了水果刀。杨妈妈拦着杨扬,告诉他,长城是世界遗产,是我们民族宝贵的财富,这上面可不能随意乱刻。

杨杨不服气,“这么多人可以在.我什么就不能刻呢?”杨杨的妈妈说:“以前,大家还没有保护的意识,现在,为了保护这些文物,我们国家还专门制定了《文物保护法》。我们每个公民都有义务保护这些文物,在文物上乱刻乱画是要受列处罚的。我们能欣赏祖先的文明,我们也应该让我们的后代欣赏到这些宝贵的遗产。“

在妈妈的讲解下,杨阳明白了保护文物的道理,为自己刚才的想法感到惭愧。

探析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 篇7

一、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是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 这决定了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复杂性。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与未成年人自身的个人生理、心理特点密切相关, 又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方面的原因, 同时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影响。下面具体分析一下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 自身因素。未成年人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感知、思维和智力等方面都处于不平衡、不稳定的发展阶段, 因而具有自我表现意识突出, 反叛意识强烈, 自尊心明显, 渴望得到尊重, 易于模仿环境等心理特点。由于未成年人身心发育不成熟, 知识少, 社会阅历浅, 经验缺乏, 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力较差, 因此他们极易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下接受错误、消极的东西, 甚至实施犯罪行为。

(二) 教育因素。缺乏良好的教育而造成的“自我”意识模糊, 人生观价值取向倾斜。这是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最重要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教育缺乏。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父母与未成年人朝夕相处, 其言传身教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不和睦导致的家庭暴力频发、父母离异后的单亲家庭对孩子在某方面造成负面的心理影响;父母外出打工导致的留守儿童增多, 家庭教育缺失;父母教育不当导致对孩子过分溺爱或放任不管, 没有为孩子树立正确的导向, 导致未成年人自我意识模糊, 容易让未成年人养成自私自利、好吃懒做、嗜好攀比、金钱至上等不良习性, 稍有不慎就会误入歧途。二是学校教育管理松散, 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异化, 片面追求升学率, 对学生只重课本知识忽略品德教育, 道德观培养缺失, 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讥嘲恶讽, 甚至置之不理, 对其自尊心造成严重的践踏, 致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 于是开始自暴自弃, 破罐子破摔, 有的甚至过早地流入社会, 接触、感染不良习气。三是家庭、学校构筑防范篱墙不连贯, 容易出现防范空白地带, 使未成年人犯罪意图轻易得逞。四是法律知识缺失。未成年人大多法律意识淡薄, 对未成年人缺乏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 家庭、学校、社会均有责任, 所以在不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的情况下, 未成年人一旦犯法却已经悔之晚矣。

(三) 心理因素。一是性格偏激, 激动易怒, 遇事容易冲动, 一哄而上, 得不到正确的指引和疏导。对于年龄在14至18岁的未成年人, 正处在青春发育期, 也称躁动期, 逆反心理强, 容易冲动易怒, 遇事不考虑后果, 若得不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和正确的指引, 在一念之间可能酿成大错。二是内心空虚, 盲目追求感官刺激, 导致其道德、伦理观念的倾斜。现在的未成年人大多饮食无忧, 营养供应丰富, “早熟”型的据多。由于过早接触色情、淫秽物品, 身心遭受侵袭, 在性冲动上不能自我控制, 容易发生性侵害行为。

(四) 环境因素。一是受不良风气的影响, 重哥们义气, 导致人生观倾斜。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 习相远”的表述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之重大, 而未成年人因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 更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遇事容易盲从, 受不了约束, 最终在我行我素中触犯法律, 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二是网络、微信等新兴传播媒介的不良影响, 毒害未成年人。随着电子科技的迅速发展, 网络已普及全国, 在街头巷尾网吧遍布, 微信更是能够通过摇手机交友, 这些新兴传播媒介在给我们提供便捷和丰富的信息时, 也伴随着很多不良因素的出现, 使大量的未成年人沉溺于网络游戏难以自拔, 色情网站、腾讯qq、微信“摇一摇”, 使未成年人面临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难以分辨是非好坏, 因为网络的不良影响致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逐年攀升。

二、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尽管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 但由于他们属于特殊社会群体, 与成年人相比也具有更大的“可塑性”, 若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 就更容易取得预期效果。

(一) 家庭、学校共筑预防长堤, 培养和增强未成年人自尊、自重、自爱意识, 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俗称“建一所学校胜过建十所监狱”, 可见教育的重要性。对未成年人加强教育, 使其克服自身因素的缺陷和不足, 唯有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导向。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预防长堤, 从根本上消除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一是优化家庭环境, 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二是强化学校管理, 注重德育教育, 培养未成年人正确的是非观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品德。三是加强学校和家长的互动, 填补防范空隙, 构建学校、家庭联动机制。

(二) 对“问题少年”及时引导, 进行心理疏导, 对不良行为积极进行矫治。“问题少年”一般是指具有不良行为, 但尚未达到犯罪程度的未成年人。对于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家长及老师更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对于此类未成年人一旦发现不良行为, 及时纠正, 帮助其进行心理疏导, 防止破罐子破摔, 避免走上犯罪的道路。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 司法机关设立未成年人心理防护基地等等都能起到较好地引导作用。

(三) 社会共同参与, 加强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政策的最早提出, 是从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角度出发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条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在各级人民政府组织领导下, 实行综合治理。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有关社会团体、学校、家庭、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委会等各方面共同参与, 各负其责, 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浅谈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家庭预防 篇8

一、家庭对未成年人产生的不良影响

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状况看,家庭对未成年人产生的不良影响有以下几种:

1.不完整的家庭关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夫妻关系是家庭存在的基础,当离婚、死亡或其它原因失去了夫妻中的一方或双方时,家庭的完整性便遭到破坏。这就给子女心理造成一定伤害,又给子女的家庭教育造成了严重的缺陷。相当多的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因此,悲观失望、痛恨父母、嫉妒他人、不满现实,形成一种反社会的心理,极易造成未成年人做出违法犯罪之事。

2.家长与子女缺乏应有的沟通

有些父母由于工作忙,无暇顾及孩子,对子女关心爱护不够。由于缺少沟通,形成思想隔阂,对子女的思想、行为也无从了解和掌握,以致孩子变坏了也不知道。或一旦发现孩子有什么不良言行,不是说服教育而是墨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打骂,造成孩子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逐渐走向犯罪的边缘。

3.家长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有的父母生活作风不俭点、不正派,这些都会在思想上给子女造成负面的影响,客观上助长了子女在异性交往上的随便与轻率,是未成年人性犯罪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父母一方或双方嗜酒、赌博、吸毒、盗窃等也是青少年性犯罪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未成年人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的意志能力较弱,所以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等不良恶习,都会给子女以暗示的影响,并刺激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育下违法犯罪的种子。

4.家长对子女过分的溺爱

如今,在家里不少家长对独身子女过分地溺爱,一味地迁就,导致青少年从小养成好吃懒做、贪图享受、好逸恶劳、自私自利、惟我独尊、占有欲极强的心理。甚至到了教师不敢管、同学不敢惹、出了事家长主动顶上去的地步。凡事都是自己说的对,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来个“江湖决斗”,要“群打”还是“单挑”,这样嚣张的性格迟早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家庭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石

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方法、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对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教育得当,能够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有效地防止其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搞好家庭预防,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要注重自身修养,建立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

为人父母者,应自重、自律、自爱,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特别反对“黄、赌、毒”的不良恶习,夫妻之间应相互尊重,相互关心,保持良好的夫妻关系,维护家庭稳定,时刻给孩子做好表率。家长还应当主动地进行各种知识的学习,不断的增强监护人应具备的育人素质。在孩子面前,父母不在是权威者,需要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要用律己正己的思想和行动影响影响和教育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2.家长要注重孩子的情况,增加沟通时间

家长要多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并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要在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同时,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变化。要经常观察、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做什么,关心什么事,结交什么人,要学会平等地与孩子沟通。对不良行为要及时发现,及时劝导,及时地预防和矫治。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对有生理缺陷、曾犯过错误的孩子不要揭短,注意给孩子留面子,多鼓励,提高孩子的上进心、自信心。

3.家长要注重教育方法,对孩子多一些理解和尊重

父母教育方法不当,过分溺爱、纵容、姑息和迁就孩子,不仅教不好孩子,反而把孩子推向邪路。娇惯、纵容会种下严重的苦果,不仅害孩子,也害父母自己。作为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吃穿,更要注意教孩子学会感恩、学会自立、学会做人。对孩子要多一些严教,少一些溺爱;多一些引导,少一些迁就;多一分体贴,少一些训斥;多一分爱护,少一些冷漠;多一些理解,少一些专横。对于失足、犯错误的孩子,更应给以家庭的温暖,绝不可弃而不管,放任自流。

综上所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个性形成、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家庭对未成年人行为、品德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重视家庭内部亲子间情感与言语方面的交流,协调家庭的亲密性和家庭的适应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预防未成年犯罪的“济世良方”。

上一篇:中层干部测评下一篇:告别不文明活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