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有效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进行有效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精选10篇)

如何进行有效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篇1

在每个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初中的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是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初中的语文教学则对这个时期的学生的审美观和人生观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在整个初中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那么我们应如何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人生观?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让语文回归生活

现在的语文教学大多是为了升学率而进行的,因此不论在语文课上还是作文课上,大多数老师在训练学生的时候缺乏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仅仅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和写作技巧,所以我们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大多比较空洞,缺乏发现美的眼睛。那么,如何积累写作素材呢?我国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一针见血地告诉过我们:“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所以写作素材来源就是一个人全部的生活热情及其人生阅历。语文与生活同在,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是最能体现学以致用的学科。《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可以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

因此,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尝试将“语文的生活化”与“生活化的语文”相结合,使语文学习变得更加灵活、更加贴近现实。我们要不断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材料,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尝试着让学生去去扮演课文中的人物,体验课文中人物的内心,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及作者的写作初衷(尤其是对一些戏剧)。同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去体验现实生活。笔者在参加一次培训的时候,有一位主讲老师说他给学生布置了一篇关于闯红灯的教训的文章,他带学生出去闯红灯以体验生活,结果写出的文章大多要比一篇无生活体验的学生好得多。

二、关注阅读经典

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毕竟是有限的,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我们应该从他人处借鉴他们的阅历。最好的借鉴办法就是阅读——当然是阅读一些经典著作。“阅读是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行为,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活动是随着文字的出现而产生的。

有了文字,就可以把语言的听觉(声音)信息转换成视觉阅读信息,并把它长期地保存下来。这样一来,人类的语言就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能够使得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所创造出来的文化文明能够比较系统地保留和传播。在现代社会中,要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常地运转,是离不开阅读的;要使新一代人学习前人创造出来的经验和文化,也离不开阅读活动。” 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高超阅读技能的任务,是人类文化文明传承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阅读的内容丰富繁杂,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中学生正处在由青少年向成年人过度的.十字路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应该义无反顾地担负起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的使命。基于此,广泛阅读经典作品,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对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应当具有重要意义。

但现在的中学生阅读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现代阅读方式的转变对经典文本阅读的冲击。现在的学生由于处在网络信息时代,接触到阅读物的范围比较广泛,一些网络小说对学生的影响较大。

2、考试的功利性对经典阅读的影响。现代的教学大多是为升学率而教,学生每天都背负着沉重的课业负担,而这大大影响了学生的阅读时间和质量。

3、教师经典阅读量的不足。现在的教师大多为了职称、生活而忙碌,用于阅读的时间大大减少,质量大大降低,而这也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兴趣。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1、引导学生改变他们的阅读方式。可通过学校设立图书馆,让教师引导他们多用传统的方式阅读经典。

2、改变当前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即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我们可以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这方面国家正在进行新课改,相信在以后会得到一个较满意的解决。

3、改变以往对教师的评价方式,让教师有一个较宽松、自由的环境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课堂学习。

如何进行有效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篇2

一、对有效教学的认识

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标准提出来的, 旨在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的理念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观念, 更加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全面发展, 关注教学的效益问题, 以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即具有一种反思的意识。它的重点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做到因材施教, 讲究科学思维和创造性, 开发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前, 我国的教育处在转型阶段, 传统的应试教育, 使师生双方存在不少矛盾, 师生关系比较僵化。通常是教师处在领导者、监督者的地位, 而学生则处于被领导者、被监督者的地位,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但是, 师生因升学压力的存在都不敢懈怠。因而, 适用于小学阶段的抄、默、背、考,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仍在使用, 这是返璞归真还是历史的倒退, 是教育的幸事还是悲哀?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反复练习巩固所学的基本技能。但是, 对于开放性的问题, 反复练习并没有显著的效果, 甚至会产生负面效应。显然, 适用于小学阶段的抄、默、背、考的教学方式不是有效教学。教育提倡改革, 而教学方法更需要进行规范和创新, 必须做到有效, 切不可做无用功。

二、采取合理方式, 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的需求心理能激起他对某个事物的强烈兴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采用一些合理的方式, 激发学生强烈的语文阅读兴趣。如 (1) 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是一种督促学生进行综合阅读的有效方式。我要求学生每周起码阅读三篇课外文章, 并且要求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填写好综合阅读卡。此卡中我设置了以下内容:文章题目、作者、主要人物及性格特点、佳句摘抄、佳句创造、读书感言。这样的综合阅读卡既有利于教师进行阅读检查, 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综合阅读卡是评价学生综合阅读的有效依据。 (2) 读书报告会。一学期内, 可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行学生读书报告会, 汇报自己的读书收获。学生读书报告会先在学习小组内进行, 然后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全班报告自己的读书情况, 并评出“读书能手”。评选条件如下:有自己的读书清单, 有自己的读书收获, 有今后的阅读打算。 (3) 专题性阅读。围绕一个专题, 收集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这种阅读便于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某个问题, 更有利于学生阅读交流, 更有利于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

三、精心设计师生间的对话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要让学生有“大量的语文实践”的机会, 就必须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精心设计、创新设计, 加强师生的对话交流。什么是对话?所谓对话, 是对话主体在彼此交往过程中认知、情感、态度及价值等方面进行交流与碰撞、沟通与合作、激发与感染的过程, 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协作、相互共生、相互促进的过程, 是对话双方从各自的经验出发实现的一种认知视界的融合。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通过对话, 让学生实现对文本的自我理解与感悟;通过对话, 让学生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通过对话, 让学生身心感到愉悦, 产生道德人格上的净化提升、知识文化上的拓展深化、情感体验上的感染升华。

师生对话中, 教师以宽容、博大的心顺势力导, 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 学生的情感之门就会向你敞开。教师要做学生的忠实听众, 认真地倾听他们, 营造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如痴如醉地交流、探究。教师始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听, 适当地加以点评。教师通过认真倾听, 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 发现学生的疑惑, 发现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自然缺乏的东西, 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 并决定需要补充哪些知识, 这样的课堂, 学生才能体会到阅读的精神享受。

在语文学习活动中,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情感世界与精神世界。任何阅读都不可能是“清白的阅读”, 都必然加进阅读者自己的“前理解” (理解前的理解) , 这就使读者们理解到的文本意义不可能一样, 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便是这个道理。对于某些问题, 我们不能要求学生的答案一致, 而事实上也不可能做到。教师要鼓励学生求同存异, 大胆思维, 让学生在众多可能的假设中萌生新的想法, 给他们广阔的可以放飞想象的空间, 引导他们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分析问题, 养成求异创新的思维习惯。

四、提供训练的空间, 锻炼学生阅读能力

有了明确的教学理念, 接下来教师就需要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没有计划盲目地进行训练是不能保证学生说话能力有效提高的, 那样的训练就变得形式化且毫无意义。教学观念改变了, 教学的方法应该随之改革和创新, 教师应该从讲台上走下来, 把课堂让给学生, 为学生提供锻炼说话的空间, 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这样, 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训练中, 就促进了说话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作为学生锻炼活动中的参与者, 与学生共同锻炼和提高, 这样的教学方式省时又高效。例如, 在学习一些选读课文时, 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当一次老师, 为其他学生讲一堂课。

教师可先增强学生读的能力, 指导学生对课文、故事或演讲稿等文字素材进行朗读, 在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的吐字、停顿、语调、重音及表情等, 使学生经常锻炼眼、脑、口, 逐渐符合说的基本要求, 再循序渐进地练习说话。例如, 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一段不连贯的语句, 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一句连贯的语句将其表达出来;阅读一段文字然后对大家讲述一下它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信息;即兴为大家讲一段故事、说一个笑话等, 或者要求学生多背一些好的散文、诗句等, 让学生尽量使用长句去表达, 继而熟能生巧,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初中英语如何进行有效的分层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分层教学;实例分析

分层教学是在班级教学中实施的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通过有效的分层教学可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所有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够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那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分层教学呢?笔者结合教学实例来谈谈实施分层教学的措施。

一、把学生进行层次划分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学生进行层次划分,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因材施教。通过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让学生在分层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达到会学习、热爱学习的目的。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所以,我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将学生进行层次划分,一般用A层、B层、C层来表示。

被划分在A层里面的学生都是具备一定英语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强、有学习和发展潜力的学生;被划分在B层里面的学生都是英语基础知识掌握得一般,但是仍需要加强和巩固,在不断进行知识弥补和学习的情况下,使这个层次的学生能够变成优秀生;被划分在C层里面的学生都是英语基础很弱,在英语学习中存在诸多不足的学生。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我是这样做的:让A层里面的所有学生都做学习组长,然后将B层和C层里的学生平均分配给A层,由A层组长来监督B层学生和C层学生的英语单词默写、背诵英语课文、解决英语难题等等。我对A层里所有的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寄予很大的希望,要求他们能够有责任心,能够帮助B层学生和C层学生共同学习和进步。通过尝试,采取这种分层教学方法之后,学生之间相处得越来越融洽,而且全班的英语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提升。

二、结合学生的学习差异性,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

不同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的认知及思维和学习能力都会产生差异,所以会导致不同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为了缩小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在教学中对不同学生制订了不同的教学目标。

例如,我对C层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制订的教学目标是:让这层的学生熟悉并掌握英语教材中的英语词汇、简单的英语句型,同时还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练习;我对B层英语知识掌握程度还可以的学生,制订的教学目标是:除了达到C层学生的要求外,通过多做英语习题来巩固所学习的知识,同时还要注重灵活应用和锻炼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我对A层英语知识水平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制订的教学目标是:在达到B层学习目标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参与英语实践,锻炼他们的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大胆创新和实践。在完成全课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安排A层的学生在课上编排一些英语对话节目,给其他学生唱英文歌曲,给学生讲一些英文故事等,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结合学生的学习差异,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课堂教学进行分层提问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我常常在课堂上对课堂问題进行分层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我在课上长期坚持要照顾到C层学生的学习感受,进一步对A层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提升,又要调动B层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他们的基础知识。

例如,在学习情态动词may和might的用法时,我让C层的学生总结这两个单词有什么区别,然后让A层学生和B层学生一起探讨这两个情态动词在各种句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通过分层,C层学生对新知识有了新的认识,A层学生和B层学生弄清楚了这两个情态动词的肯定形式是:may/might+do(动词原形,并且与人称和单复数无关),否定形式是:may/might+not+do,疑问形式是:may/might+主语+do.之后,我将may和might的详细用法总结为:may有“猜测”的意思,用于现在和将来发生的事情,比如说:“My mother may not go to work today.”而might有“可能性小一些”的意思,对事情发生的可能有所怀疑,比如说:“I might pass the exam tomorrow.”

总之,我认为在课上通过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不仅能巩固学生学过的知识,而且还能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另外,我还重视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抓住和学生交流的有利时机,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进而完善分层教学的顺利实施。

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分层教学,能够充分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理念,同时还能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他们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并实现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目标,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许金红.刍议初中英语多元化分层教学[J].中学生英语:中旬刊,2014(3).

[2]张春兰.初中英语分层教学策略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6).

如何对初中英语有效进行语法教学 篇4

刚开始时,只需让学生背一两句话,逐渐地加大力度。由背句子,背对话,再到背诵长文章,教师要坚持每天督促学生朗读背诵。

学生一旦养成此学习习惯,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英语学习本无捷径可言,入门阶段需要死记硬背。想不费功夫,就牢记单词、脱口而出讲英语,恐怕是徒劳的。

许多英语名家都提倡学生背诵。如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梅仁毅先生就说过,“在基础阶段,或高年级,要努力背诵名篇,譬如说,背50——100篇,无论从语言还是从内容来说,这都是精华。背熟了,对了解西方文化和研究文字的运用都有好处。”

真是至理名言。在教学中教师们应注意对孩子背诵能力的培养。

初中英语有效进行语法教学的方法:努力用英语组织课堂

用英语教英语,这应当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要求之一,应倡导。

尽量用英语讲课,语速自然停顿恰当,不给学生在大脑中进行英汉转换的时间。

课堂上,教师如果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刚开始学生可能不太适应,但如果坚持做下去,学生的听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就会逐渐增强,这个笔者深有感触。

刚走上讲台时,因为用英语教英语,招来同事、学生以至领导的不解,但笔者顶了下来。刚开始时,课上允许说汉语。慢慢地,等学生适应了,尽量减少汉语的出现。学生称笔者为“洋老师”,说我的课有趣,他们喜欢这种授课方式。

课堂力应求形式多样。

每天课前热身对话,让不少学生抛弃“害羞、怕开口”的毛病。课前几分钟的说话练习,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课堂气氛,对学生起帮带作用。热身对话以新颖愉快的方式拉开教学帷幕,以迅速简洁的形式整合学生思维,从而把学生带入轻松活泼的教学活动中。

如何进行有效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篇5

【摘 要】 词汇和语法,两者就好比语言的左右手,缺一不可。教师常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词汇和语法上,但收效甚微。本文针对初中英语词汇与语法教学所存在的低效问题,根据本人的日常教学实践提出利用话题、篇章,结合任务、交互探究和文化差异意识在活动语境中内化词汇和语法,使得初中英语词汇与语法教学生动灵活,富有生活气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实现新课改下初中英语词汇和语法有效教学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 初中英语 语法教学 英语词汇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是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的体系。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律,它赋予语言以结构系统,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它通过语法而赋予语言以意义内容。英国著名语言学家Lewis认为词汇习得是二语习得的中心任务,听、说、读、写、译没有哪一项语言技能能够脱离对词汇的依赖。学者Hymes 在谈到外语学习时曾经说过,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交际能力,而学习者所要具备的交际能力至少包括以下四方面,即语法能力、社会文化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其中语法能力是其他诸能力的基础,对于准确表达、理解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学习一门外语,首先必须掌握的就是它的词汇和语法,两者就好比语言的左右手,缺一不可。然而外语学习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恰恰是:语法难以理解,灵活运用更难;单词记忆困难,词汇量不够,用词不能举一反三,导致阅读能力差。所以教师常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词汇和语法上,但收效甚微。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学习新课标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有效地进行词汇与语法教学谈一些浅薄体会。

一、利用话题导入词汇与语法教学

单纯利用拼读法孤立的教授、记忆词汇和单纯使用演绎法、翻译法讲练语法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在纷繁的世界当中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才能找到教学的突破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有了兴味学生就肯用全副的精力去做事情。”学生日常生活离不开谈天说地,所以把话题用作词汇和语法的载体,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究,可帮我们解决这个教学难题。

就这样利用话题导入词汇、语法教学可以将词汇和语法学习融入现实生活中,而不是让学生死记词汇和语法规则,是让学生在语言交际中运用有关词汇和语法规则。话题提出之后,学生们经过了思考、组织及表达的过程,对其中所包含的词汇和语法知识有了充分地感性体验。之后,让学生们找规律,加以总结。

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将英语学习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从而培养了学习英语词汇和语法的兴趣,他们觉得英语词汇和语法不再是那么枯燥抽象。正如本杰明·弗兰克林所说:“Tell me and I forget,teach me and I remember,involve me and I learn.”这样一个过程,与传统的先讲解后举例的方法相比,前者给学生的印象更深刻,更牢固!而且整个过程学生们都处于快乐的情绪之中,快乐地学习正是他们所盼望的。

二、利用情景生动词汇与语法教学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布鲁姆所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用情景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一些真实性和准真实性情景来感知和运用语法知识。情景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信息,触景生情,激活思维。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化的情境之中自主的去发现探究并实践运用习得的语言。根据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和语法教学,我们可以设置多样化、多功能的语法情景化教学方式。

2.1利用真实的环境或创设模拟的情境教词汇和语法

在讲授新的词汇和语法时,教师可以尽量利用实物图片、真实的语境、体态语言以及多媒体等手段设置情景,再依次将新的语言材料展现出来,引导学生从中领会新的语法规则,然后教师给学生大量的口、笔实践机会,如两两对话、表演等。在多次语言实践后,归纳和小结有关的语法规则。

例如,在教授现在进行时态时,教师一边做动作一边说含有现在进行时态的句子。教师一边关门一边说:“I am closing the door.”打开窗子时一边说“I am opening the window.”在教室里走来走去说:“I am walking.”在黑板上写字说:“I am writing.”再叫一个学生读书,教师说:“He is reading.”叫几个学生唱歌,教师说:“They are singing.”利用动画课件,教师用 “What are they doing ?”学生回答出动画中正在作的动作。这样一直练下去,学生就会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词汇、句型、会话,在实践中运用语法知识。然后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进行时态的构成及用法,使学生能从成功中获得喜悦。

2.2结合语篇教词汇和语法

在教学中,如果仅用孤立的句子去理解和说明语法规则,有时就很不严密。比如讲授often,usually,always等词时,教师一般会讲:这些词语用于一般现在时的句子里,是一般现在时态的标志。因此,当学生看到He said he often went to school at seven in the morning.时,就认为这是一个错句子,以为应将went改成goes。

如果把目标词汇和语法结构融入到生活中的对话和短文等不同题材和体裁的话语和篇章中去,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在超越句子的层面上感知和进一步认知英语词汇与语法。举一个把语法放在背景文章中去感知的例子。在教情态动词的用法时,为了使学生明确情态动词表示推测的用法。正如本杰明·弗兰克林所说:“Tell me and I forget,teach me and I remember,involve me and I learn.”

例如,They are flying planes.,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它们是飞着的飞机”还是“他们正在驾驶飞机”呢?如果这个句子出现在一定的语境中,它的意思就不会混淆。如果谈话的主题是飞机,句意是“它们是飞着的飞机”。如果谈话的主题是飞行员,句意就是“他们正在驾驶飞机”。

三、利用任务灵活词汇和语法教学

英语词汇和语法的熟练掌握离不开听、说、读、写的实践。设计不同的任务活动,进行有意义的言语训练,可以实现语言知识运用的自动化。新课标也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这里所讲的任务比一般活动更接近实际生活,更接近真实交际,并且需要在任务完成后有一个具体成果的大活动。也可以理解为一定要让学生去做事、要求更高一些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去设计一些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在运用中学习掌握语言形式、语言规则,让学生掌握词汇、语法知识的同时发展语言能力。任务设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深入。在语言技能方面,先输入后输出。根据所教词汇与语法项目的交际功能,将词汇教学、语法教学与听、说、读、写活动结合起来,将词汇、语法知识的学习与综合技能结合起来,在任务活动语境中,通过综合运用帮助学生内化语法规则,真正掌握所学的语言知识,活学活用,立竿见影。

3.1设计真实的填补信息差任务,灵活运用词汇与语法

教师为学生创设较为真实的语言情景,设计一系列的任务,鼓励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完成任务,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注意有意义的语言训练,逐步地由语言形式向语言内容过渡。因此任务的真实性相当重要,只有在较为真实的语境中才能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激发学习兴趣,为开展词汇和语法技能训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

3.2设计真实的解决问题、辩论、合作写作等任务,灵活运用词汇与语法

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的交际活动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只有重视这一环节的教学,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在各种活动中,学生为获取知识或为得出的结论而进行积极的探索和主动的认知体验,语言学习的过程会越趋自动化和自主化,使自己的语言在准确、流畅和复杂性等方面平衡发展。这一层次的活动可以有解决问题、辩论及合作写作等。例如在学习祈使句时,可让学生共同为本班制定班规(school rules):

Don’t talk in class.Don’t read cartoon in class.四、利用交互探究落实词汇和语法教学

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主要是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分小组交互探究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它改变了传统英语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注重由学生自己进行研究和探索,同时也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营造探索氛围,评价探究得失。新课改提倡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采用这种方法学习英语词汇和语法,在与小组其他成员的相互探讨中落实好各项知识点,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及兴趣,又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五、利用文化意识强化词汇和语法教学

一种语言的语法有其逻辑形式、结构,它们是在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必然受到语言使用者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英语教师在教语法时,应注意英语语法的心理因素,让学生领悟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和惯用语。例如,汉语说“我想明天不会下雨”,英语中要说“I don’t think it will rain tomorrow”而不能说“I think it won’t rain tomorrow”再如,有人问你“You didn’t win the football game yesterday,did you?(你们昨天没有赢那场足球比赛,是吗?)如果您的答案是肯定的,你要回答“Yes we did.”(不,我们赢了)而不是“No,we didn’t.”(是的,我们没赢)。英语的这种否定表达方式与汉语截然不同。这就充分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思维方法不同,语言表达不同,句法结构也随之不同。学生对东西方不同文化的差异十分的感兴趣,乐意了解、愿意领悟,在领悟的同时深刻理解了目标词汇和语法,强化了目标词汇和语法的学习。

六、结束语

强调语言知识在实际交际中的运用和培养,在活动语境中内化词汇和语法知识正是新课标下词汇与语法教学目标要求的精髓所在。英语词汇与语法的教学中不能简单地予以淡化,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优化而不是淡化词汇与语法教学”的原则。初中英语词汇与语法教学应采用“归纳为主,演绎为辅”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能力,引导学生主动获得词汇与语法知识,借助语篇、语境,注意文化内涵的渗透,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因此,实施新课改下的词汇与语法教学,必须体现“发现探究,实践运用,任务型活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新理念,才能牢牢把握教学的正确方向,使知识理论与生活运用趋向统一,实现新课改下英语词汇和语法有效教学的真正目的。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 周祁林.语境理论在中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J].英语教师,2011(07).阅读相关报告总结文档:为什么被孤立的人总是你 过年的味道 致货币先生 梁振英 从平民家庭中走出的香港特首徐忠友 实数考点“直播间” 《天上飘下来的礼物》阅读训练 感悟实数中的数学思想 在自己的高地插上旗子 雅与俗的追求 骗人终骗己 鲜花与位置 以缤纷词句展自我才情 喜迎“2013”新年趣题 “人人都是优等生”等三则 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和策略探索 语言的温度 莫名其妙的交叉 整体考虑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提高农村中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之我见 整式乘除中的数学思想 突破中小学英语衔接瓶颈,加强中学英语教学 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高考英语取消听力测试的利弊 英语

*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

初中数学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阅读 篇6

初中数学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阅读

马小娟

西安市第五十中学骨干教师上交材料----

初中数学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阅读

摘要:本文从数学阅读的内容、阅读的方法及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三方面 论述了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阅读。

关键词:数学课堂数学阅读

高效课堂追求的是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切实减轻学生课外负担,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我校教学实际与之相距甚远,主要表现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总担心给学生讲不完,讲不清),学生的课外作业太多(知识的掌握只有通过大量地练习才能完成),班里存在大量后进生(班里一多半学生考试不合格)等,这些都成为教学成绩提升的桎梏,在数学教学中尤为明显。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高效课堂呢?

研究表明,学生的语言能力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极大.[1]在课堂上强调数学阅读就是让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这样一改传统教学中教师代替学生阅读,代替学生思维,从而彻底以教为中心的低效教学行为,这一做法必然能提高课堂效益。

数学教科书是专家们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但是实际上数学课堂上多数师生并没有很好地利用教科书。教师上课深入浅出地讲解,讲完就让学生翻课本做练习或上黑板,之后小结、布置作业,仅把教科书当题库。这恰是教师讲解精彩而部分学生成绩不理想的真正原因。因此,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教育价值,已构成现代数学教学的特点之一。

一、数学阅读的内容

(一)阅读概念

1.要正确理解概念中的字、词、句,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要能够将各种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

如平行线的概念:文字语言: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同一平面是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平行线的概念就丧失了基础。不相交是其特征,这个概念的核心就是两条直线在平面内没有公共点,也即不相交。图形语言:

b a

符号语言: a∥b

2.要注意联系实际找出正反例子或实物。3.要弄明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是说既能区分相近的概念,又能知道其适用范围。

(二)阅读定理

1.要注意分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

2.要探讨定理的证明途径和方法,通过与课本对照,分析证法的正误、优劣;

3.要注意联系类似定理,进行分析比较、掌握其应用;

4.要思考定理可否逆用,推广及引伸。例如:在进行特殊四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的判定时,让学生牢记特殊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并以“抓起点、凑方法”给出各种方法使用的通则。

(三)阅读公式

1.要弄明白公式的来龙去脉,会推导公式;

2.要明白公式的特征并能想法子记住;

3.要注意公式的应用条件,弄明白有关公式的内在联系,了解公式的运用、逆用、巧用。

如初中数学常用的乘法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ab2a22abb2

一方面利用乘方的定义及多项式乘法可以推导出来,ab2ababa2abbab2a22abb2

也可以用正方形的面积来进行几何解释,同时使用特殊数字等方法实现学生对公式的掌握和应用。

(四)阅读例题

1.要认真审题,分析解题过程的关键所在,尝试解题;

2.要和课本比较解法的优劣,并使解题过程的表达既简洁又符合书写格式;

3.要注意总结解题规律并努力去探求新的解题途径。例如在学习《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章节时,书中的例题都非常简单,最好让学生先自己读例题,做类似的习题,来理解方程组解法的基本步骤。

(五)阅读应用题

阅读教学最好载体是应用题,而应用题的教学,在阅读的开始阶段,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能力情况在思维方式上多加指导,先按一定“程序”进行引导阅读,形成一定的模式,待学生有了一定能力后,再进行变式训练。例如可进行这样的方式:题中的几句--这道题是属于什么类型--题中有哪些数量---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怎样等。此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应用题的难度,进行示范阅读,抓住字词句,抓住关键词和关键数量关系,用自己的语言或列表或画图或列式理清关系,从而渐渐掌握阅读要领,达到熟练程度。

二、数学阅读的方法

(一)概读--体验情景

不同的实际问题有不同的实际背景。概读中如果安排学生体验一下该问题的情景的环节,体验往往与联想、想象交织在一起,经过体验、欣赏,便可激发起学生对该问题的兴趣,进而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和意志。

(二)细读--建立数学模型。

细读这一过程要在老师的指导和参与下阅读,要将读与思结合。不同的数学模型有不同的背景,就是同一数学模型也有不同的载体,不同的呈现形式。这里涉及的数学过程,数学术语,数量关系等,这些才是我们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材料、核心。然后确立可建立的数学模型是统计模型,概率模型,函数模型,方程不等式模型或是某类几何模型。然后回忆该类数学模型的相关知识,为解决问题做好了准备。

(三)研读--探究解法

这一阶段是将数学模型具体化形式化的过程。因此,这一阶段要在前阶段交流成果的基础独立完成解答过程,在解答过程出现问题、疑惑时,再进行阅读,寻找病因和解答方法。

(四)复读--到迁移升华

当所研究的问题获得解决后,学生有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外溢,这时教师可顺势提出,冷静回顾探索的过程能否寻求更大的满足,让学生思考交流。如:①研究的问题不变,可否对条件进行加强和削弱,若能可进行怎样的削弱和加强。②研究的问题不变,能否改变思维的角度,建立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并比较哪种方法是最优化的方法。③同一数字模型还能在生活中找出哪些情景呈载,若能编写出来。④在此类问题的阅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什么障碍,怎样克服?⑤就其一点能否将自己的体验,收获写成小论文,见诸报端,等等。这一过程不是同学的重读,而是从该问题中跳出来,从高处回看,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思维定势,使解决问题的各种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要提升这一阶段的质量,教师的确要真正做个有心人,勤于思索、勤于总结、勤于与学生交流。

三、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阅读兴趣

心理学实验证明,阅读动机与阅读效率有着明显的正比关系.所以,在进行阅读指导时,我们应尽量调动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时,可创设交通安全的“刹车距离”情境,让学生利用所给的实验数据,动手绘图感知刹车距离与刹车时的速度之间近似于一个二次函数关系,然后观察图象,估计函数类型,并确定一个满足这些数据的函数关系式,进一步利用给出的刹车距离和车速限制判断某次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如此让学生带着一种好奇的阅读情绪去阅读并参与学习过程,肯定会大大提高阅读质量.

(二)培养阅读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唯其如此,才可能收到理想的阅读效果.

1、阅读时学会动手。课堂教学中,经常看见有学生双手抱臂读数学的情景,这是一种非常滑稽甚至忌讳的数学阅读习惯.要培养学生随时提笔在手,准备圈点勾画:关键字词、语句、图形、数据等;另外要善于对数学活动进行体验.可以拼一拼,摆一摆、剪一剪、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学生把三角形纸片的两个角剪下来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通过拼图,形象直观地验证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几何事实”,还可以启发学生找到证明该定理时作辅助线的方法.

2、阅读时学会比较。如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运算法则可以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运算法则。

3、学会置疑。置疑是解决问题的桥梁,在阅读中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例如,一组数据由5个正整数组成,中位数是3,且唯一众数是7,则这5个数的平均数是().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题,但从学生做的情况看不算理想.学生根据题意分析这一组数据的构成,但往往还无法得出结论,不免就要提醒再读题,进而置疑:这里的“唯一”有什么作用,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只有想起了“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有多个”后才会明白“唯一”的真正内涵.从而才作出“3后面必是两个7,3前面只能是1和2”的正确判断。

4、学会用“错”,变“错”为宝。根据错误结论查找错误原因,从而优化不良的阅读习惯,这是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要求,也是对教师教学的启示。教师在批改作业、试卷或听学生回答问题时,也要善于从学生错因中“读”出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从而进行有效务实地指导。

参考文献:1.《数学新课程标准》

浅谈如何进行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 篇7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物理教师, 应从各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求知的动力, 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只有对物理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 才能主动学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 创造良好的物理情境, 让学生带着愉快心情和浓厚兴趣去学习物理知识, 应用物理知识。譬如讲新课前可以先播放一些起引入作用的视频或图片, 也可以设计一些兴趣小实验等。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 重视实验教学, 既有助于知识的理解掌握, 又能培养学生操作技能, 同时也可避免让学生感到物理知识枯燥无味。为此, 应该做到除课本上的实验必须做以外, 而且应适当补充一些验证性实验, 让学生动手去设计、去操做。学生只有尝试到了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他们才能更好地投身于物理知识的学习中, 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有了他们的切身经验体会才能让物理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二、抓常规教学, 重视能力培养

同样一堂课, 不同的教师去讲, 效果可以大不相同, 关键之一就是看教师能否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教师在讲解中善于抓住教材中的“启发因素”, 诱导学生积极思维, 教师教得活, 学生学习物理课就有乐趣, 就会学得主动, 学而不倦。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启发式教学。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挖掘出启迪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使大部分学生在克服一定困难的前提下学到更多知识, 增长能力。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 教师要刻意创设问题的情景, 活跃学生的思维, 积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比较, 培养他们概括和判断推理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以学生为主体, 认真研究教法。面向全体, 体现差异, 因材施教。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自学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要尊重学生, 不管问题答得对与错, 都给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形成教学民主, 师生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努力改进教法的同时, 也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 以学法的优化推动教法的优化。深入钻研教材, 明确重、难点, 把握关键, 精心设计教案。授课后及时总结本课教学的成功和失误, 以便不断改进教法, 不断提高质量。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物理是一门科学, 只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才能学好物理。所以我们有必要加强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一些基本习惯的培养。一是严格作图。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 规范作图, 然后严格要求学生, 使学生也养成一个规范作图的习惯, 并且善于把一个物理问题准确地用图表示出来。二是努力提高数学运算能力。从平时答卷情况看, 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普遍不好, 需要加强训练。三是规范答题过程。要能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表述、论证要有初步的层次性和逻辑性。四是做作业时完成任务, 过分依赖教材、参考资料或同学, 独立完成作业的意识不强。教师应从道理上讲清独立完成作业的重要性, 并在布置作业时精选习题。

四、做好有针对性地辅导

教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辅导工作应分层进行, 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避免一刀切的弊端, 同时加大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 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 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 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理问题, 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 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而是充满乐趣的, 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 后进生的转化, 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 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 提高他们的技能, 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如何进行有效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篇8

关键词:初中作文;有效教学;策略

初中是学习语文的奠基性阶段,也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关键时期。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点和难点教学任务,就是要教会初中生写作文。作文,简单地讲,就是写文章,就是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语言描绘和表达出来。作文看似简单,实则是初中语文教与学中的“老大难”问题,一些学生在经过之前的学习之后,还是难以达到文从字顺、具体明确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真实想法,这就涉及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一、当前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师是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有的甚至是唯一读者,在

批阅初中生作文的过程中,许多老师首先都会产生共同感受,那就是一些学生的作文总是空洞枯燥,“干巴巴的”,缺乏真实性和感染力,其中有语言表达能力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文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言之无物。其次,当前的初中生大多为“00后”,从小养尊处优,缺乏生活历练和观察,一些学生从小对父母依赖性过强,生活自理能力和观察能力不强,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和认知不深刻,致使学生在写作文时找不到材料来写,从而害怕写作文,因为他们头脑中不知道写什么。此外,有的学生虽然观察能力较强,积累了一定的生活阅历,掌握了一定的作文写作素材,但缺乏作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不能很好地将材料具体恰当表达和描述出来,出现“茶壶煮汤圆——有货倒不出”的现象。

二、实现初中作文有效教学的对策性思考

1.要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注重生活中的美和细节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进而描绘世界和表达观点的前提,也

是实现作文言之有物的基础,只有将周围事物和要写作的对象观察清楚、弄个明白,才能在写作中做到言之有物。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一是要有选择、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去观察;二是要按照一定的层次和顺序进行观察;三是要善于在观察中比较分析,找出观察对象的相同和不同。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和《背影》,都是作家善于观察的产物,《春》中对春天景物的生动描写就是作者长期观察的灵感结晶,《背影》中关于“父亲”买橘子的感人细节描写同样是细致观察的结果,值得初中生在写作过程中积极借鉴。

2.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阅读,通过阅读来增长见识,开阔思维视野,同时提高初中学生的识字水平、汉语语感和语言应用能力。在鼓励和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勤做笔记、勤写读书摘要、读后感和提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在通过阅读名著、经典、范文等过程中,实现知识积累和自我提升。例如,在学习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阅读任务,多找一些世界名人描写师生情的文章(如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師》、都德的《最后一课》等)让学生阅读,并让学生收集描写师生情谊的名言警句和经典句子,课堂进行交流和习作,从而提高初中生的写作能力和情感教育

水平。

3.要引导学生学会模仿,从习作好某一类文章开始

创造起于模仿,初中作文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模仿写作的过程。模仿具有针对性强、实施难度较小等优点,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应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对经典作品和范文进行模仿,从而逐步将学生引入写作之门。当然,模仿不等于完全照抄照搬,要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讲清模仿与抄袭的不同,防止出现学生懒惰抄袭的不良习惯。例如,在学习沈复的《童趣》一文后,可以鼓励学生回忆童年,仿写一篇童年时遇到的童趣事件,然后与沈复的《童趣》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在有趣的回忆和轻松的模仿中收获写作的兴趣与快乐。

4.要引导学生多思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好的精彩的文章,都需要深入思考和适度升华,都离不开积极的想象和丰富的思考。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积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充分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想象能力。尤其是,在讲述象征、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作文表达技巧和方法时,要结合学生周围观察到的事物的外形、颜色、动态等,鼓励他们积极进行合理的联想和现象,并进行现场讲解和尝试演练,从而实现作文写作新的创造和升华。

作文是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源于生活,离不开生活这一池“源头活水”。实现初中作文有效教学,就需要将初中作文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让初中生在深入自然、深入社会、热爱生活、学会审美和感恩中来用心、用情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我们相信,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的坚持努力,初中生的作文创作能力和学习思考能力一定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当然,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武玉龙,张丽萍.初中语文作文有效教学探微[J].现代教育科学,2013(2).

[2]田春梅.浅析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6(32).

[3]刘超.实现初中语文作文有效教学的方法[J].学周刊,2015(23):106.

如何有效的进行语法教学 篇9

英语语法是初学英语学生的必修内容,也为将来学生读初中,大学打基础。教学到底怎样教才有效呢? 是一条一条的解释还是让学生共同发现讨论总结呢?

我认为通过学习英语语法,求得对英语的整体感觉非常重要。有了整体感,就不会觉得很难学了。新课改下的英语语法教学应该打破常规,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英语语境,让学生在这个语境中去接触、去练习、去获取、去归纳、去复习、去巩固、去运用。

一.创设真实情景,增强语法学习的生动性。创设情境来学习,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实效性的有效办法。这样有效地避免语法教学的枯燥性和单一性,不仅可以很好的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觉得语法教学不应该鼓励进行,就语法教语法。语法教学应该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去体验,感知、然后总结。然后教师再创设情境,给学生设置围绕这一语法项目进行训练的任务。语法教学要结合这些具体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知、体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语法教学要做到精讲多练,适当点拨,反复练习,直到熟练掌握,形成语感,从而建立一套新的语言习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加强语法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避免教条的,枯燥的列举抽象的框框条条,最好运用各种真实有效的情景或是模拟情景(实物,图片,图表,动作,表演,游戏,投影,幻灯,举例等)来呈现,比较,归纳出相应的语法知识.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积极情绪,由于它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会伴随一种愉快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我们在语法任务的呈现上,务必要具有吸引力。我们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动态的新颖方式,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三.在语法教学中,教师要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让学生在任务活动中运用语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和领悟语言形式的表意功能、内化语言规则,而且能有效提高其语用能力运用小组协作式任务型教学,可以改变目前语法教学过于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的状况

四.教学语法应该是“表达的工具”,而不是“规则的描述”。它是用来帮助学习的,而不是学习的目的本身。外学生们应该以应用为目的学习语法,而不是要把自己训练成为语言学家。但是教师经常忽略这两种语法的不同作用,忽视了语法教学的特点和教学目的,课堂上讲授抽象的语法概念和语法规律,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至于一些学生认为学习语法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有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乐,学习就变得被动、枯燥起来。应该多练习,让学生自己发现。不应该就规则讲规则,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领学生去发现规律。讲练结合,效果应该是最好的

五.循序渐进:某些用法较多或结构形式复杂的语法项目,应该分散难点,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步扩大和深化。教学时必须注意掌握广度和深度,可采取“学生预习——语法导入——课堂讲练——课后巩固——下次反复”的层层推进法,让学生由陌生慢慢地感觉自然起来。教师要设置梯度,正确引导,分层学语法

语法教学要注意梯度,正确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解开谜团。不能要求学生一下子就得到答案。我们要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与他人对话、交流、讨论来达成理解,形成共识,构建自己的知识。语法很枯燥,教师可提供一些句型让学生套用练习。除练习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活动。

六.英语教师面临的不是语法教不教的问题,而是怎样教才能使学生运用自如的问题。概括地说,外语教学中的语法应该是不同于理论语法的教学语法,它是基于语用和意义表达的,以促进学习者言语技能为目的的,对某些规律性语言结构形式的适当关注。在解释语法项目时要注意讲解要适时适量,解释清楚就可以了,不要罗嗦,费时费力太多,反而弄巧成拙,导致孩子糊涂及生厌。初中阶段的语法讲得太精反而麻烦,等语感上来了,都好办,语法是用词造句规则的综合。语法教学泛指教学语言的结构形式,其内容主要是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知识。语法教学的目的是掌握学习语言的工具,是用语法解释语言,而不是语法决定语言 七.语法学习本身不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习语法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语言,事实上,我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和运用着语法。学以致用很重要 八。“意义领先”是说讲解一种语法现象的时候,始终把语言结构形式跟它所要表达的实际意义结合起来讲,把结构和规则的学习与意义表达结合起来,解释语法现象的时候首先从意义出发,结合当时当地的语境来理解意义,结合语言使用来解释结构形式,不离开意义孤立地讲形式讲结构,更不提倡为记忆语法条文而让学生去背“口诀”。对于学生容易混淆或犯错的相关语法点,引导他们对其进行观察,对比和分析,找出关键点并加以突破,使学生最终理解和掌握这些语法知识。然后再附相关的练习题,加以巩固。教师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注意“精讲多练,以练为主,点到为止,注重运用”,让学生在练中有悟,在练中获得听、说、读、写等的语言运用能力平时多读,多说英语,应该可以提高写作能力。要融会贯通,集中教学:一是纵向集中,就是单项知识点的教学二是横向集中,就是多项知识点的教学。在操练过程中,更要有单项语言点的专项训练,又要有多个语言点的综合练习,学生才会既掌握了细节,又能灵活运用。及时复习,提高效率。研究表明一个人学习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一次在学习上花多长时间,而在于学习的频率即复习的次数。教师应注意语法现象的反复出现,牢记已讲解过的知识,结合新的语言现象,及时复习,使“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对学过的语法知识适时进行总结、归纳,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其系统化、条理化。

九. 语法教学可以在阅读材料的讲解中进行。特别是对长而复杂的句子要进行分析。之后,要求学生也在课外阅读中注意观察某些词语的多种意思、多种词性,以及其在句子中的功能。

十.对比分析,求异存同。充分利用学生在汉语知识的基础上已经形成的对语言的普遍性规则的概念,发挥已有母语语法知识资源的优势;善于对母语与外语进行比较,找出两种语言在一些语法现象上的相同与不同点,把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作为教学的难点,予以重视;防止学生将汉语语法规则作不恰当的移植。我们可运用多媒体,通过场景的快速切换,有效地调动和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先帮助他们形成直观的表象,再设计一些有一定信息沟的会话练习,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多媒体教学要用到当处,不要适得其反语法学习本身不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习语法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语言,事实上,我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和运用着语法。十一。“先例后法”提醒教师尽可能不要在未接触足够实例的情况下解释语法现象,而是建议在积累了一定同类语言输入量的时候再来归纳总结。虽然语法教学中归纳法和演绎法各有其价值,但总体上说归纳法更适合小学生的特点。高质量、高频率、难度适当、足够量的语言输入(听和读)是学好外语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小学生,没有必要的词汇句子素材的积累,单独讲语法结构对他们来说效果常常不够理想。教师要先向学生逐步渗透具体的语言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分析并找出规律,归纳和总结出语法规则,这样就能使语法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理解和掌握。

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精选] 篇10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我们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章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有效

阅读教学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开端

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阅读教学成功实施的关键。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与人的心灵之间的一道桥梁,小学语文教师对文本深隧而独到的诠释正是引领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阶梯。文本解读应着眼于阅读教学目标,着眼于教师的教学设计,着眼于原文,更要着眼于学生。只有这样文本内容在教师心中才是立体的、鲜活的。

文本解读首先要求教师具备基本的文学常识和文学素养。其直接关系到教师对文章的理解是否深刻,教材处理否恰当,对文章的关键点是否敏感能否产生顿悟与灵感;直接影响到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及教学效果的好坏。所以,教师应该成为一终身学习的典范,坚持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并且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储备,具有了丰富而常新的知识,教师的文本解读才会有新内容新思想。另外,除了具有较为丰厚的语言文字知识底蕴还需要有扎实的文字基础知识和广泛的阅读经验。小学语文课文看起来简单易懂,实则意味颇深。有些教师立足点较低,没有整体感,不能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也就无法将课文深入浅出的理解到位,结果把课文肢解的支离破碎,影响了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要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紧扣教学目标分析文章写法。例如,描写景物的文章,既要体会景物的美好,还要品味如何借景抒情;记事的文章,要思考作者是如何记事传情的;写人的文章,要构建人物的形象,体会人物的情感。

此外,教师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感悟并非是原文内容的复制,而是揉进了自己的理解,加进了自己的想象,融入了自已感情的艺术形象的“再创造”。通过教师充满情感的解读,授课时,一方面可以实现情激情,达到以情动情的效果,因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另一方面,有助于再现课文的“形象”或“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受到形象化的感染和教育。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熟稔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点,精彩语言。精彩语言是指课文中某些表达准确、生动而又含蕴丰富的语言。对精彩语言的解读,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一个词,还可以是一个句子或某个片段。通过评析,不但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体会,同时是抓住文章概貌的突破口,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水平。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深挖这些词、句。

第二点,写作规律。写作规律是指同类型文章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上所具有的共性特点。既然是规律,就有一定的规范的表现形式。学习和掌握这些规范的表现形式,对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都是非常有益的。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还应抓住教材的写作规律,在这方面有所积累。

第三点,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指文章中要表达的贯穿全文的核心,是提纲挈领的道理,是作者在文章中努力通过各种细节来阐明的中心议题。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能够体会文中作者要讲述的道理,同时加上自己的理解在读一读。学生对课文中心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但不能是偏激的、消极的、错误的。当学生理解出现偏差,教师应及时的引导学生,使其认识到自己的理解与文本中心思想间的偏差,从而得出正确的认识。所以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就应该做好充分准备,尽可能多的想到学生可能想出的回答,备足相应的评价语和指导语。教师首先对课文有所感受才会让学生有所感受。

第四点,嵌入课外知识。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应加入介绍与教材有关的课外知识,一来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二来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但一定要注意加入课外知识的深度、广度、长度及讲到哪里需要加入。这些都是教师在加入课外知识前都要明确的问题。

指导预习是阅读教学的基石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学生刚上三年级,不会预习,我就把预习拿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①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③要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如在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让学生按上述预习方法,学习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并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记号以后,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在课堂上指导三、四篇课文,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

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让学生有所遵循,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教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有效策略是阅读教学的关键

针对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持续时间不长,好奇,喜欢新鲜、生动、具体的事物,不喜欢抽象的概念、定理,思维习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弱的特点,我们要探索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迅速而持续地提高小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与素质。具体策略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找春天》、《秋天的雨》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情趣。又如我在教《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时,充分地发挥了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了小鱼在美丽的大海中游着,小鱼后面藏着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接着海上刮起了风暴,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的情境,巧妙的引出了下面要学习的内容,并用话语和音乐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二)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

(1)抓题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诱发学生的感情。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我们可利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太空生活趣事多》等等,都可以在课前或由老师设问,或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学生阅读期待,为学生进入文本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抓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王老师就是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语组织教学,从大处着眼,有效地为学生感悟文本并和文本进行对话设下广阔的背景。他紧扣文本,让学生对“纹丝不动”的感悟层层深入:从对“纹丝不动”的字面意思到“纹丝不动”的原因及“纹丝不动”的结果,最后至不“纹丝不动”的后果,对话剥笋似的不断深入,学生做到了多元解读文本,全方位感受英雄的伟大形象,体现了王老师精湛的阅读教学艺术和高效率的教学课堂。

(三)巧用评价,激活阅读。

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于永正老师曾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的让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于老师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的说:“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的欢乐。

(四)读练结合,提高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都很重要,我们更要重训练„„”“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关重要。”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语文课应该把“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让“读”与“练”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扎实有效。

读练结合,切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对低段学生而言,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词语的推敲和品味,设计灵活多样的练习。其次以说代写,融口语训练和思想品德为一体。比如可以看动画说,用词语说,想象说,联系实际生活说等等。如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最后一个环节里,我进行了两个拓展训练:①出示海底世界画面,说说小鱼会对小男孩说些什么?②如果你看到了一种受伤的动物,你会怎么做?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启发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说话能力,又把问题引申到实际生活中。高段的练笔形式多样,如仿写,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等,我们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相关练笔。

上一篇:《谈礼貌》教学设计下一篇:毕业生面试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