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云平台建设方案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数据云平台建设方案(精选8篇)

数据云平台建设方案 篇1

云平台建设原则

1、标准化

当前云服务在整个信息产业中还不够成熟,相关的标准还没有完善。为保障方案的前瞻性,在设备选型上力求充分考虑对云服务相关标准的扩展支持能力,保证良好的先进性,以适应未来的信息产业化发展。

2、高可用

为保证数据业务网的核心业务的不中断运行,在网络整体设计和设备配置上都是按照双备份要求设计的。在网络连接上消除单点故障,提供关键设备的故障切换。关键设备之间的物理链路采用双路冗余连接,按照负载均衡方式或active-active方式工作。关键主机可采用双路网卡来增加可靠性。全冗余的方式使系统达到电信级可靠性。要求网络具有设备/链中故障毫秒的保护倒换能力。

具有良好扩展性,网络建设完毕并网后应可以进行大规模改造、服务器集群、软件功能模块应可以不断扩展。

良好的易用性。简化系统结构,降低维护量。对突发数据的吸附,缓解端口拥塞压力,能保证业务的流畅性等。

3、增强二级网络

云平台下,虚拟机迁移与集群式两种典型的应用模型,这两种模型均需要二层网络支持。随着云计算资源池的不断扩大,二层网络的范围正在逐步扩大,甚至扩展到多个数据中心内,大规模部署二层网络则带来一个必然的问题就是二层环路问题。采用传统的STP+VRRP技术部署二层网络时会带来部署复杂、链路利用率低、网络收敛时间慢等诸多问题,因此网络方案的设计需要重点考虑增强二级网络技术(如IRF/VSS、TRILL等)的应用,以解决传统技术带来的问题。

4、虚拟化

虚拟资源池化是网络发展的重要趋势,将可以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运营成本。应有效开展服务器、存储的虚拟资源池技术建设,网络设备的虚拟化也应进行设计实现。服务器、存储器、网络及安全设备应具备虚拟化功能。

5、高性能

由于云服务网络中的流量模型发生了变化,随着整个云平台相关业务的开展,业务都分布在各个服务器上,流量模型从纵向流量转换成复杂的多维度混合的方式,整个系统具有较高的吞吐能力和处理能力,满足PB级别的数据处理请求,具备对突发流量的承受能力。

6、开放接口

为保证服务器、存储、网络等资源能够被云平台良好的调度与管理,要求系统提供开放的API接口,云计算运行管理平台能够通过API接口、命令行脚本实现对设备的配置与策略下发。

7、绿色节能

节能减排是目前网络建设的重要系统工程之一,从网络机房的整体能耗来看,IT设备运占到30%,空调等制冷系统约占45%,UPS、照明等辅助系统约占25%。所以作为IT设备的节能,不仅要考虑本身能耗比较低,而且要考虑其热量对空调散热系统的影响。应采用低功耗的绿色网络设备,采用多种方式降低系统功耗。

云平台建设目标

1、支持PB级数据存储,保障访问高速、安全

2、完善的容灾备份机制

3、提供完整的故障预警和处理机制

4、提供弹性计算、自动扩充存储空间功能

5、提供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和数据展现工具

6、部署CDN 云平台建设思路

云计算主要分为三种服务模式:SaaS、PaaS、IaaS。SaaS主要将应用作为服务提供给客户,IaaS是主要是将虚拟机等资源作为服务提供给用户,Paas以服务形式提供给开发人员应用程序开发及部署平台。

1)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

Saas是最为成熟、最出名,也是得到最广泛应用的一种云计算。可以将它理解为一种软件分布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应用软件安装在厂商或者服务供应商那里,用户可以通过某个网络来使用这些软件,通常使用的网络是互联网。这种模式通常也被称为“随需应变(on demand)”软件,这是最成熟的云计算模式,因为这种模式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已经证明可靠的支持服务、强大的可扩展性,因此能够降低客户的维护成本和投入,而且由于这种模式的多宗旨式的基础架构,运营成本也得以降低。

2)PaaS(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

PaaS提供了基础架构,软件开发者可以在这个基础架构之上建设新的应用,或者扩展已有的应用,同时却不必购买开发、质量控制或生产服务器。我们自主研发的App PaaS Structure可以在此基础上很方便的扩展服务模块。

3)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基础架构即服务)

IaaS通过互联网提供了数据中心、基础架构硬件和软件资源。IaaS可以提供服务器、操作系统、磁盘存储、数据库和/或信息资源。IaaS的主要用户是系统管理员。最高端IaaS的代表产品是亚马逊的AWS(Elastic Compute Cloud),不过IBM、Vmware和惠普以及其他一些传统IT厂商也提供这类的服务。IaaS通常会按照“弹性云”的模式引入其他的使用和计价模式,也就是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间,都只使用需要的服务,并且只为之付费。

鉴于云计算平台应用需求的满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云平台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议云平台建设遵循长期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前期立足于满足IaaS层,后续根据实际需求逐步支持PaaS和SaaS的实现。

总体拓扑结构

云平台总体拓扑结构

云服务平台移动端/PC用户VPNCDN企业门户CA认证应用服务映像管理部署性能监控Security计量Backup/Recover虚拟化平台虚拟资源虚拟服务器虚拟存储虚拟网络物理设备SMP服务器 刀片 存储服务器 存储 网络云服务总体拓扑结构

云平台分层架构

外围系统智慧城市其他数据中心

SaaS企业门户信息管理业务支撑安全保障……PaaS运营管理体系CA认证访问控制工作流引擎BI决策支持IaaS资源调度弹性计算负载均衡动态迁移按需供给信息安全体系虚拟化/资源池化服务器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基础硬件设施服务器存储网络 云服务分层架构

基础架构即服务:包括硬件基础实施层、虚拟化&资源池化层、资源调度与管理自动化层。

硬件基础实施层:包括主机、存储、网络及其他硬件在内的硬件设备,他们是实现云服务的最基础资源。

虚拟化&资源池化层:通过虚拟化技术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对外提供资源的池化管理(包括内存池、服务器池、存储池等),同时通过云管理平台,对外提供运行环境等基础服务。

资源调度层:在对资源(物理资源和虚拟资源)进行有效监控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对服务模型的抽取,提供弹性计算、负载均衡、动态迁移、按需供给和自动化部署等功能,是提供云服务的关键所在。

平台即服务:主要在IaaS基础上提供统一的平台化系统软件支撑服务,包括统一身份认证服务、访问控制服务、工作量引擎服务、通用报表、决策支持等。这一层不同于传统方式的平台服务,这些平台服务也要满足云架构的部署方式,通过虚拟化、集群和负载均衡等技术提供云状态服务,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定制功能及相应的扩展。软件即服务:对外提供终端服务,可以分为基础服务和专业服务。基础服务提供统一门户、公共认证、统一通讯等,专业服务主要指各种业务应用。通过应用部署模式底层的稍微变化,都可以在云计算架构下实现灵活的扩展和管理。

按需服务是SaaS应用的核心理念,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如通过负载均衡满足大并发量用户服务访问等。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针对云计算平台建设以高性能高可靠的网络安全一体化防护体系、虚拟化为技术支撑的安全防护体系、集中的安全服务中心应对无边界的安全防护、利用云安全模式加强云端和用户端的关联耦合和采用非技术手段补充等保障云计算平台的安全。

运营管理体系,保障云计算平台的正常运行,提供故障管理、计费管理、性能管理、配置管理和安全管理等。

组网物理拓扑图

光伏电站光伏电站光伏电站CDNsCDNsInternet企业Intranet智慧城市链路负载均衡器其他数据中心虚拟资源池物理设备云服务 网络负载均衡设计

链路负载均衡器将多条互联网线路进行虚拟化处理,保障用户仍最好的线路访问内外部资源。任意一条ISP线路中断,都不会对服务造成仸何影响。通过链路负载均衡器可实现ISP接入线路的无缝扩展。

1)OutBound流量负载均衡

访问互联网的流量到达链路负载均衡器时,将通过链路负载均衡器多种链路状态检测结果选择最佳出口链路,提升用户体验。

2)InBound流量负载均衡

为使用户通过不同互联网链路访问互联网接入区应用系统,链路负载均衡器的智能DNS解析功能将不同用户访问的域名解析成不同的公网IP地址,加速应用访问,提升用户体验。

云平台技术选型

硬件设备

主机: 刀片服务器/机架式服务器

存储: SAN存储、NAS存储、IP存储、虚拟带库、异构存储控制系统、SAN交换机 网络设备:路由器、光纤交换机、负载均衡、VPN网关

安全设备及配套:防火墙、入侵防御设备、运维安全审计系统、数据库安全审计系统、漏洞扫描系统 系统级软件

1、物理服务器和虚拟服务器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

2、虚拟化软件:VMware

3、开放平台:J2EE

4、大型数据库:MySQL、PostgreSQL

5、云平台管理软件:包括网络管理、资源管理、用户管理、统计报表、监控、告警等管理功能。机房配套设备

1、配置UPS,保障电源持续可靠

2、空调设备,保障机房散热持续正常

3、标准机架,提供物理基础实施的放置和维护空间 云资源管理

整个复杂的计算机架构中,必项通过一个强大的管理平台来实现对硬件资源的整合和虚拟化对功能服务器的模板制作不部署,对计算机资源进行启动、停止、删除、回收等,对整个计算机平台运行性能进行实时监控和日志报告等功能;同时还实现用户交换接口,用户可以方便地登录到计算机平台,申请各种硬件资源和中间件资源启动、停止自己功能服务器功能。这样打破了业务应用对资源的独占的方式,实现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分配、统一部署、统一监控和统一备份。

云资源管理功能结构图

云资源管理系统架构需要实现功能:

1、设备管理

提供物理对物理设备接入和管理功能,包括设备发现展示、配置部署、告警上报等。

2、虚拟适配层

提供不同虚拟层(VMM), 的适配、集成能力。如VMware、Xen、KVM、Hyper-V对上层屏蔽不同虚拟层差异,提供统一的虚拟化管理接口。

3、云适配层

资源的统一管理能力。

4、虚拟化资源池管理

实现计算、存储和网络的虚拟化和资源统一管理。

5、资源池调度

提供资源动态分配、动态耗能管理、调度策略管理、资源池高可用性和备份恢复等功能。

6、资源池服务

对外提供基础资源池服务能力,如动态伸缩、负载均衡等。

7、对外接口

对外提供标准的接口和能力,供上层业务或解决方案集成。

8、管理平台

数据云平台建设方案 篇2

媒体行业具备传统IT数据中心的特性也有其独有的制作、播出、媒资等业务, 传统IT数据中心业务以各个孤立的网等为主, 行业独特性业务以制作网、媒资系统为代表, 从媒体节目的制作、播出, 到支撑全台的IT基础架构的发展和定位。如何完善和优化媒体行业用户的基础架构, 从而满足从节目制作、节目播出到各个环节的进一步需求, 进而带动全国媒体行业的升级, 一直是媒体行业在信息化建设中考虑的问题。

随着广电业的不断发展, 主机计算层的虚拟化已落地到主要的广电用户, 虚拟化平台下的主机系统均存放于存储, 因此对存储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 鉴于广电业由于信息的重要性, 监管部门要求各广电机构提供24小时不中断的制作、播出, 目前传统架构中均采用双存储体的模式, 云平台建议在本地采用本地存储镜像虚拟化实现单存储故障零切换, 以及多中心来预防单一数据中心操作性风险。

多数据中心建设方案可以预防单数据中心的风险, 但面对多数据中心建设的巨额投资, 如何同时利用多数据中心就成为IT决策者的首要问题。同时利用多数据中心就必需实现生产数据跨中心的传输和共享, 服务器性能的瓶颈主要在IO部分, 数据在不同中心之间的传输和共享会造成IO延时, 进而影响数据中心的总体性能。

同时, 各家厂商不断推出新技术, 新产品, 容量不断扩展, 性能不断提高, 功能越来越丰富, 但由于不同存储厂商的技术实现不尽相同, 用户需要采用不同的管理界面来使用不同厂商的存储资源。这样, 也给用户带来不小的问题, 首先是无法采用统一的界面来让服务器使用不同厂商的存储, 数据在不同厂商存储之间的迁移也会造成业务中断。异构存储统一管理和跨数据中心信息传输和共享的需求对广电业客户非常迫切。

特性概述

存储虚拟化解决方案用于在广电行业本地数据中心内、跨数据中心和在数据中心之间进行信息虚拟化、访问、共享和迁移, 也具备同时提供本地联合和分布式联合的平台。

本地联合提供站点内信息基础架构的透明协作, 分布式联合跨远距离扩展两个位置之间的访问能力。根据数据中心内部异构设备多样, 因此存储虚拟化能联合国际主流存储。

存储虚拟化是一种新的体系结构, 应具备完善企业级智能缓存和分布式数据保护解决方案。以可扩展、高可用的处理器引擎为基础, 可从小型配置无缝扩展到大型配置, 驻留在服务器和异构存储资产之间的带内解决方案, 使用独特的群集体系结构, 该体系结构允许多个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具有对共享块存储设备的读/写访问权限。虚拟化的体系结构的独特特征应包括:

★横向扩展群集硬件, 允许您从小配置开始并以可预知的服务级别逐步扩展。

★高级数据缓存, 它利用大规模SDRAM缓存提高性能并减少I/O延迟和阵列争用。

★分布式缓存吻合性, 可跨整个群集自动执行I/O的共享、平衡和故障切换 (见图1) 。

★一个统一视图显示跨多站点的一个或多个LUN (这些群集可以是在同一数据中心内相距几英尺, 也可以是跨同步距离) , 从而实现新的高可用性和工作负载移置模式。

★Local支持本地联合, 可跨异构阵列提供简化的管理和无中断数据移动。

★Metro提供分布式联合能力, 扩展了同步距离内两个位置间的访问能力。Access Anywhere支持跨远距离共享、访问和移置单个数据拷贝。提供同步距离内两个VPLEX群集之间的数据访问和移动 (见图2) 。

使新型数据中心具备如下特性:

★跨数据中心移动虚拟化的应用程序

★实现跨阵列的不中断应用的数据迁移

★聚合数据中心并提供全天候IT服务

双活虚拟化解决方案应用于VMware虚拟化平台

双活虚拟化解决方案提供本地联合和分布式联合, 这一能力允许单个站点内或跨两个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理数据元素的透明协作, 并允许IT管理员打破物理壁垒, 扩展基于VMware的云解决方案。图示见图3。

存储虚拟化解决方案打破了数据中心的物理壁垒, 允许用户从不同地理位置 (新台和老台) 同时访问单个数据副本, 从而实现在数据中心之间透明地迁移应用负载。这一能力允许在多个站点之间透明地共享负载, 并提供了有计划在站点之间迁移工作负载的灵活性。另外, 如果在其中一个数据中心发生了导致应用程序中断的计划外事件, 则中断的应用程序可以在幸存下来的站点上重启, 而这只需要最小的工作量, 并最大限度地缩短了恢复时间目标 (RTO) 。

双活虚拟化解决方案实现不停机数据迁移

让任何一位广电行业存储专业人员列出他们面临的最大难题, 数据迁移总会处在或靠近这一难题列表的顶部。通常, 在实施用新的存储系统 (如VNX或Symmetrix) 替换旧式存储的技术更新计划期间, 需要进行数据迁移。

随着性能和可用性需求的变化, 还可能需要进行数据移置, 以在位于不同存储系统上的存储层之间移动数据。在信息的生命周期中, 数据对企业的价值会有所变化, 而且可用性和性能方面的变化可能会要求将数据移向高层或低层。例如, 当应用程序处于开发阶段时, 性能和可用性可能不如在完全投入生产应用时那样重要, 因此, 开发和测试环境可以利用更经济划算的存储。当应用程序移入生产环境中时, 数据可用性和性能会提高, 可能需要将数据移向更高层。随着生产活动升级, 可能要求更高的服务级别, 因此部分或全部数据可能需要最高性能存储, 例如企业级闪存驱动器提供的存储。如果超高性能存储是在同一存储系统内, 则可能要利用诸如虚拟LUN技术这样的功能在阵列内无缝移动数据。如果超高性能存储位于不同的存储系统中, 则要求在系统之间执行数据迁移。

有许多不同的工具可用来简化存储系统之间的数据迁移。有些是基于主机的, 如Open Replicator或PPME Copy, 或者是内置于主机逻辑卷管理器中的功能。尽管这些工具适用于某些情形, 但是它们要使用主机资源, 并要求服务器和应用程序管理员参与。其他工具是基于阵列的, 如SAN CopyT M和Open Migrator。双活存储虚拟化解决方案提供了第三个选项, 那就是基于SAN, 这样数据就可以在阵列之间无中断地移动, 而不需要主机或存储系统的直接参与。

利用双活虚拟化, 呈现给主机的存储可以在后端存储阵列之内和阵列之间的不同存储层间无中断地移动。为演示这一过程, 我们使用一个示例:迁移的源卷驻留在一个Symmetrix存储系统上, 目标卷驻留在一个CLARii ON CX阵列上。主机环境包含一对采用群集配置的ESX服务器 (见图4) 。

在此例中, 安装、配置了双活虚拟化系统, 并将其同时连接到Symmetrix和CLARii ON阵列。ESX服务器和两个存储系统都连接到光纤通道连接结构, 如上所示, 可以在ESX上的应用程序不中断的情况下, 实现数据从Symmetrix到CLARii ON的迁移。

聚合数据中心并提供全天候IT服务

双活存储虚拟化使用一个独特的群集体系结构, 让广电用户可以消除数据中心的物理界限, 并允许多个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具有对共享块存储设备的读/写访问权限。

Local配置均采用多引擎它们通过其充分冗余的引擎间结构互连集成到单个群集中。此群集互连功能支持在线添加引擎, Local和Metro模式提供了优异的性能扩展性。群集节点之间以及跨Metro配置的所有连接是充分冗余的, 确保了针对单点故障的保护。

群集可通过添加更多引擎进行纵向扩展, 通过将群集连接到Metro中进行横向扩展 (两个Metro群集在城域网距离内连接起来) 。Metro有助于透明地移动和共享工作负载 (包括虚拟化主机) , 整合数据中心, 和跨数据中心优化资源利用率。此外, 它提供了无中断数据移动、异构存储管理和改进的应用程序可用性。Metro最多支持两个群集, 这两个群集可以位于同一数据中心内, 或位于两个在同步距离 (大约相距60英里或100公里) 内的不同站点。

图5显示Metro系统在广电业数据中心中的部署。“数据中心间的Metro部署”类似于此, 只是群集放置在不同的数据中心。意味着各群集分别连接了不同的主机。举例来说, 群集化的应用程序可以将一组应用程序服务器部署在数据中心A, 将另一组部署在数据中心B, 以增加弹性和工作负载移置优势。

在数据中心间部署Metro适合于这样的情形:希望获得通过将应用程序数据同时存放在两个数据中心而增加的工作负载弹性优势。在以下情形下也建议使用此部署:

★一个数据中心中的应用程序希望访问另一数据中心中的数据。

★一个应用程序希望在两个数据中心之间重新分布工作负载。

★一个数据中心的空间、电力或冷却容量已用尽。

采用以上部署将为云平台应用程序增加可用性, 让它们的工作负载能够度过如下故障情形:

存储阵列停机 (计划内和计划外)

★SAN停机

★VPLEX组件故障

★VPLEX群集故障

★主机故障

★数据中心停机

综述

企业级的基于SAN的存储虚拟化技术, 聚合并管理通过光纤通道连接起来的存储阵列池, 阵列即可以分布在同一个数据中心, 也可分布在跨越城域网 (MAN) 距离的不同地理位置的多个数据中心中。

提供了全面的内部硬件和软件冗余, 不仅可以确保双活存储虚拟化服务的高可用性, 还进一步改善了广电IT数据中心周围基础架构的可用性。与针对主机群集、多路径、连接结构冗余、存储介质保护和备用电源基础架构的最佳做法结合起来, 所得到的解决方案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可确保虚拟存储能够提供一个可靠的存储可用性解决方案。

数据云平台建设方案 篇3

【关键词】云环境;教学资源;核心构架

当前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建设现状以及云计算应用于教学资源建设的诸多优势,为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建设策略形成予以重要启示。针对当前教学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云计算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建设模式。

1.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云平台架构

在对高职院校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标准化的基础上,引入云计算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服务模式,其核心理念就是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通过云平台将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由云端集中管理,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将资源以服务的形式交付给用户,有助于解决教学资源利用率低、资源孤岛、数据安全等问题,最终实现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建设。下面将从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云平台的核心架构、实现技术与实例分析等方面展开论述。

1.1 核心架构与功能分析

1.1.1物理层 。

物理层主要包括物理资源子层、虚拟化管理子层两部分。物理资源子层由大量异构的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集群(SAN)等构成,是为上层应用提供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的基础。虚拟化管理子层借助虚拟化软件对物理资源层中异构的基础设施进行逻辑抽象,将分散的服务器、存储、网络等设备虚拟为各类资源池,由虚拟化管理软件统一管理、调度和维护。对上层而言,屏蔽了这些基础设施的差异性,通过服务接口以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形式为上层提供动态、可灵活扩展的基础设施服务。根据上层应用需求量分配合适的虚拟硬件资源,实现资源的统一调度以及不同进程之间的负载均衡。

1.1.2平台层 。

平台层提供PaaS服务,是连接虚拟层和资源整合层、应用层的桥梁。该层的主要功能是动态分配底层的虚拟资源,比如根据用户需求通过调配、部署计算、网络、存储资源构建多个支撑不同业务需求、相互隔离的虚拟机资源,为应用程序的开发、测试、运行提供平台环境和数据库环境,并通过多地备份、实时监控等技术,提高服务的安全性和可用性

1.1.3基于云环境的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平台 。

资源整合层是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云平台所特有的子层。该层主要借助教学资源标准化策略和资源标准化辅助工具如导入导出工具、编目工具和元数据生成工具等,将学校现有的种类多样、标准不一的教学资源进行标准化。标准化主要通过导入、编辑、转换、生成、导出等一系列操作,生成资源的元数据实例表。以整合有序的教学资源视图形式存放在元数据库和索引库中,从而实现对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集中管理,为上层应用服务提供标准、统一的教学资源目录,为方便用户定制个性化应用做好准备

1.1.4应用层 。

应用层可分为管理中间件子层和应用服务子层。管理中间件负责按照用户需求高效、有序、灵活地配置资源,为保证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云平台的安全稳定,使其发挥最佳效能起着组织协调的作用。应用服务子层建立在管理中间件层之上,直接面向用户提供统一的资源服务目录和具有特定功能的教学资源应用,如图片库、声音库、动画库、视频库等。

1.1.5访问层 。

访问层一方面提供用户自助服务门户,方便包括学校领导、教员、学员等不同角色的用户访问云平台。由于各种软硬件资源均存储在云中,由专业的云服务商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因此用户端无需配置高端的计算机,只要拥有一台能够通过浏览器访问互联网的设备即可通过用户自助服务门户访问云平台。另一方面,访问层还提供云平台管理门户,是系统管理员对云平台进行日常管理、运维的入口,通过系统管理为不同角色的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和单点登录服务。

1.2技术实现与实例分析

物理层的功能实现主要借助虚拟化技术,可分为服务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和存储虚拟化等多种形式。

平台层的功能实现主要借助并行处理与分布式计算、云存储等技术。通过有效调配、部署虚拟层资源,对复杂的计算任务进行并行处理,分散在多个虚拟机上分块执行,以提高计算效率。同时还通过云存储技术为用户提供海量的数据存储环境,如大规模分布式文件系统和分布式数据库等。

应用层的功能实现主要借助多租户技术、Web2.0、Struts、Hibernate 等技术。采用多租户技术开发的应用程序可以实现多用户的同时访问,共享服务器、存储等物理资源,并能实现不同用户间的逻辑隔离,在每个用户看来好像都独自占有整个应用程序。

2.基于云环境的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平台的实现

2.1 搭建云计算数据中心

搭建合理的云计算数据中心是实现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云平台的重要支撑。立足本校数据中心的实际条件并结合云计算相关技术。整个数据中心由核心交换机、物理服务器、NAS存储、网络等部分组成,借助虚拟化软件Oracle VM VirtualBox 实现物理设备的虚拟化。该数据中心的拓扑图如下图1所示,在三台物理服务器上构建了六个虚拟机,其中划分出四个虚拟机组成一个带负载平衡的Web服务器群集,另外两个虚拟机组成带负载平衡的数据库服务器群集,群集连接NAS存储,具有冗余和可靠性,确保不同节点协同工作,用于构建云计算应用。

2.2启动虚拟机

在物理服务器上安装racle VM VirtualBox虚拟化软件,在虚拟机管理器面板中可以看到建成的两个虚拟数据库和四个虚拟Web服务器,如下图2所示。云平台的后台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群集均运行在这些虚拟机中。

2.3开发教学资源平台主页

教学资源平台主页是用户对于平台的第一印象形成的主要UI,它为用户提供各方面功能的导航。用户想要上传下载资源需要进行注册和登陆,因此在主页的右侧栏中添加了注册登陆的模块。同时为了方便用户按照课程来浏览资源,右边栏屮还有點击量最高的课程。由此可以更便捷地浏览课程相关的资源。

2.4建设全自动课程录播系统为教学资源提供多媒体素材

全自动课程录播系统集多媒体技术、网络流媒体技术、人工智能和自动控制技术于一体,将授课电脑VGA信号、老师授课和师生互动场景以及课堂板书等进行智能化的跟踪切换录制,自动生成课程资源。

3.小结

利用云环境带来的技术和服务,师生可自主、方便地参与建设开放性教学资源共享管理平台,进行最大限度的资源存储、共享、整合、获取、传播,提高师生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增加职业院校师生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自觉性,为职业院校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资源、技术和实践指导,促进职业院校教师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参考文献

[1]《基于云计算环境下高职院校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初探》 岳浩 《沙洲职业工学院院报》 2011年3期

企业建设自己的云平台 篇4

自从2009年云概念席卷全球,至今,“云”作为IT名词已迅速扩散至IT业内外,为众人所知。但对于“云”,许多人也只是处于“知道”阶段,甚至,在许多人心中,还认为“云”仍处于概念推广阶段,更勿谈“落地”了。

这种理解当然有误,现实中许多事物——比如,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网络购物、网络视频、网络云盘、云笔记等都已经实现了通过云为人们服务,只是,人们感知不明显未能察觉而已。可以肯定地说:“云”和“雾霾”一样,已经席卷中国,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云”里。

从目前使用云技术提供服务的企业情况来看,拥有海量数据是他们的首要特征。此外,对数据的整合、整理和跨平台迁移能力要求也是云服务的重要特征。

所以,需要云服务的企业,一般都有以下三点需求:海量数据存储能力;海量数据整理、整合能力;数据跨平台迁移能力。这些能力是公有云和私有云都具备的,如果你的企业有以上需求,就可以考虑引进云服务了。不过,云服务通常以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三种形式存在,具体采用何种方式实现,还要进一步考量。

私有云和公有云的显著差别在于对数据的掌控。采用公有云服务的企业必须将数据托管于云服务商的数据中心,企业对数据的掌控力度自然减弱,一旦数据中心因自然灾害、人为因素或法律规范等各方面因素导致数据丢失,将对企业形成致命伤害。此前已有美国企业因公有云数据中心受飓风影响丢失数据和因数据中心数据被政府没收而无法找回的案例。

因此,企业若想对数据拥有较大掌控力度,在防火墙内构建私有云是最佳选择。

除此之外,私有云在数据安全、数据备份等方面也有更多的可选择空间。公有云当然也具备数据安全服务和数据备份能力,但企业对此的控制力度较差,不能处于主导地位,换句话说,公有云服务商的数据安全服务和数据备份措施是为保证整个数据中心的数据安全而进行的,并没有特别针对某个企业或某些数据的举措。而私有云在这方面则拥有更多灵活性,企业可以选择更安全、灵活的数据安全策略和数据备份计划。

当然,可利用现有IT资源也是私有云的优势之一,而如天锐绿盘提供数据加密、私密文件保险柜等功能的私有云产品更是基于私有云基础上的个性服务。私有云有了更多的个性化属性,企业才能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服务定制,使私有云和企业现有IT资源无缝对接。

数据云平台建设方案 篇5

摘要:本文分析现阶段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提出建设中小企业服务云平台的客观必要性。中小企业服务云平台的建设,将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推动企业成功转型升级。

关键词:中小企业;服务云平台;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广大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营情况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运行态势。随着全球化的激烈竞争,如何在全球供应链中树立竞争优势,成了我国中小企业急需解决的难题。企业全球化的高速发展正在改变传统市场的竞争法则,如何更有效的发挥组织机能,基于云计算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众所关注的焦点,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云平台,是服务中小企业发展、提高中小企业综合竞争力和促进经济繁荣的现代化服务手段。

一、云平台的应用优势

云计算为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孕育出一种资源虚拟化、系统透明化、软件服务化的全新商业计算服务模式。[1]

云平台以数据为中心,以虚拟化技术为手段,整合分布在网络上的大量服务器集群,利用 SOA架构为用户提供便捷、可靠、安全的各种应用数据软件服务。它是支撑一切云计算服务的基础架构,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提供各种计算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动态分配。云平台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用任何可连接网络的终端设备都可快速访问这些IT 资源服务。

云平台按照其所提供服务之层次细分为:基础设施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在云产业链中,PaaS平台是将基础平台作为一种服务以SaaS模式呈现给用户的商业模式。其主要使用者是软件开发人员,不仅为企业带来的经济、、高效、方便的软件使用模式,而且还为用户提供跨应用编排计算资源的能力。对于SaaS的运营商来说,PaaS可以帮助他们进行产品多元化和产品定制化。

如下图1所示: [4]/

5图1:云平台基础体系架构

二、(一)建设中小企业服务云平台的客观必要性 [2]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方面。中小企业要生存、要发展,离不开适当的融资支持。“融资瓶颈”成为中小企业的普遍困扰,这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数据云平台建设方案 篇6

微信作为移动社交市场的杀手级应用,不仅被用于个人交流中,很多企业和团队也将微信作为其沟通平台。语音沟通、实时对讲、文件传输、微信群等功能,让微信成为一个方便的办公社交应用。但是基于微信产品的标准化,员工在使用微信作为办公社交应用时还存在着一些困扰。

微信通讯录中,生活中的好友和工作中的同事合作伙伴混在一起,手工区分只能采用备注的形式,效率低工作量大。微信的通讯录中不支持企业组织架构的导入无法满足联系人的存储和管理等需求;与此同时考虑到人员的流动,管理者经常需要更新公司的通讯录,这项工作繁琐而复杂,在人力和资源方面都容易造成困扰。

微信企业号的发布为解决这一问题实现了可能。微信企业号不同于服务号和订阅号,它主要针对企业内部员工打造的标配移动办公应用,将会议、电话、通讯录、空间等能力开放在给企业,让企业可以与微信的这些特有能力进行集成绑定。而作为国内首家基于微信企业号开发的应用——畅移云工作平台完美的在微信上植入了工作的属性,从最基本的沟通工具通讯录这一功能模块上,我们不难看出其在办公应用移动化前进的道路上做出的革新。

畅移云工作平台集成于微信,用户无需额外注册,只要用自己的微信号绑定企业号之后通过审核便可使用云工作平台中的各项功能。同时畅移将根据企业的组织架构将绑定企业号的员工进行分组。与员工不仅可以直接在通讯录中进行检索,同时进入“通讯录”子账号,在对话框中输入同事的姓名或者是直接发送语音,系统会自动返回员工的“微名片”,包含所属部门、职位、手机、座机、邮箱等信息,相当于将企业的通讯录随身携带。而动态管理模式确保通讯录的使用安全,离职人员可以即刻取消权限。

企业级应用相对个人应用更看重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的保护,畅移云工作平台基于畅移基于腾讯服务数亿互联网用户十余年经验的技术团队保驾护航的“微信云”设计开发,全天候,无死角的提供安全高效优质的技术方案。企业在使用畅移云工作平台时,所传输的数据都经过加密 , 在服务器上以加密的格式存储,畅移使用256位的AES加密(与主要金融机构采用的同一安全级别)。同时畅移还会和付费客户签订的保密协议,对用户隐私做出承诺。

数据云平台建设方案 篇7

2012年9月中国联通定位于信息强政、信息兴业、信息惠民三大领域的智慧城市战略正式发布;同年甘肃省政府发布的《甘肃省“十二五”数字城市建设规划》也明确指出:“加快发展面向政府、企业、社区和公众的信息应用系统和智慧城市的建设, 到2013年建成5000家数字企业”。加快中小企业发展, 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已成为经济生活热点。

二、甘肃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现状

甘肃省内已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达10万户以上, 占省内企业数量的99%以上, 为全省城镇提供了超过75%的就业岗位, 创造的产值占到全省GDP的1/3以上。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省内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经济群体, 是甘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据调查, 省内多数中小企业已具备了互联网接入能力, 其中一些企业也已开展信息化建设, 但主要应用仍是电子邮件、企业互联网门户方面, 企业信息化应用建设相对简单。中小企业普遍缺乏IT人才、应用和资金的投入, 普遍存在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信息化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 在日常生产管理过程中不仅对文件的流转、处理、归档等工作长期采用低效的手工作业, 而且在企业管理、生产销售、客户服务等多个方面都采用手工化的工作流程, 造成人力、物力的严重浪费和工作效率低下。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缺乏实用的信息化应用支撑已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云服务应用平台建设方案

智慧城市建设宗旨之一就是“信息兴业”、通过信息化应用服务于各行各业的发展。随着4G的到来及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加速, 可建设针对中小企业客户群的以应用为驱动、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聚合多种工作应用的标准信息化产品, 实现中小企业基础生产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协同化、平台化、移动化、智能化、集中化。

结合平台服务对象和IT技术发展趋势, 平台建设宜采用以云计算技术建设基础平台、以SOA理念进行多种应用层服务开发构建的二层设计, 这将保障平台可随着市场发展的需要具备优良的基础架构扩展以及应用添加的可扩展性。

3.1云计算Iaa S基础资源层设计

运营商市场竞争激烈, 目标客户的发展速度、规模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应用产品推向市场具有一定的市场风险。以传统的应用系统专有服务器承载模式搭建IT基础, 存在业务初期IT利用率低、资源配置浪费, 进入业务成熟期后系统架构难以快速应对业务发展压力等诸多问题。因此, 以云计算Iaa S技术建设基础资源平台非常适合这一平台的基础资源建设。

云计算Iaa S基础资源层是按统一的Iaa S架构、标准构建的共享IT资源池, 为上层各类云应用提供共享服务能力, 主要包括两部分:

云平台资源:由虚拟以及物理的计算、存储、网络资源组成。

云平台引擎:由统一数据模型、数据服务、中间件等能力引擎组成。每个层次通过封装向上层提供标准化接口服务, 形成统一的云服务引擎向应用提供云服务能力。

Iaa S基础资源层由Iaa S平台与资源构成, 其中Iaa S平台主要完成平台管理门户、用户管理、业务管理、服务管理、资源管理, 工单管理以及成本管理等管理功能;资源包括了物理与虚拟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

3.2云服务应用层设计

应用层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是确保产品销售成功的关键步骤, 好坏直接关系到系统能否正常的推广和运用。设计与开发过程中需要掌握办公自动化技术及产品发展的最新情况, 理解企业管理数字化的层次及发展诉求。应用内容规划上一方面务必不能脱离企业实际、贪大求全, 造成设计功能繁多、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功能被闲置;一方面要详尽的明确应用层的规划设计, 充分论证需求, 防止对所需功能、服务的可扩展性等考虑不足, 造成后期难以应付用户需求的变化。

3.2.1主要设计原则

适用性:结合客户实际需求重点, 坚持“企业战略驱动IT战略”的原则规划系统功能, 确保应用能够有效支持企业开展各项工作的需要, 促进工作协同与信息共享, 增进规范管理与知识管理, 进而提高企业的各项工作效率。

扩展性:应用层具备集中、分布式部署应用服务的能力;提供清晰的二次开发环境与接口;提供系统对业务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

可配置性:以成熟的中间件系统为基础, 提供简便、可视化操作界面, 提供强大的系统配置管理工具, 便于系统的快速开发、配置和部署。

3.2.2应用层架构设计

基于上述原则, 应用层架构可采用基于SOA的技术来构建。采用SOA技术可将大量的信息系统基础模块作为组建封装在平台内, 包括各类信息系统都要使用的用户、权限、组织机构管理、工作流引擎、数据交换引擎、安全控制等, 这样在系统开发实施过程中, 这些模块无需开发即可从平台中调用, 即加快项目开发进度, 也极大减轻了实施人员及客户使用的负担。

应用层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应用层主要由通用业务模块、业务应用模块、业务展现模块、运营支撑模块等构成。

通用业务模块:采用组件化编程, 具有良好的扩展性与易维护性。包括的服务有:组织服务、权限服务、表单服务、流程服务、展现服务、资源服务、信息服务、日志服务等。所有业务应用均通过这一层进行开发。

业务应用模块:主要是实现对实际业务的系统业务应用功能和系统管理, 是在通用业务模块基础上搭建的业务功能模块, 开发实现不同业务功能。该模块也可以提供二次开发接口, 可根据企业个性需求定制开发任意复杂的业务应用。根据市场调研, 中小企业需求迫切的业务应用主要有公文管理、短彩助手、销售管家、移动办公、即时通讯等方面。

业务展现模块:包括了基于Web端的应用和智能手机客户端的应用。Web端主要采用JSP、Servlet等技术实现, 移动客户端支持IOS和Android手机平台。业务展现表现形式灵活, 充分考虑用户体验设计, 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定制个性化的系统首页。其中功能布局、用户界面友好性与可操作性、及针对不同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功能与服务是展现模块设计的重点。

运营支撑模块:提供全面完备的运营支撑管理, 运营管理机制贯穿于以上几个模。

3.2.3应用层应用设计

省内中小企业用户的应用需求主要分为四类:协同办公类、信息共享类、交流沟通类、日常办公类、系统管理类。因此, 云服务应用平台主要围绕这些方面提供应用服务, 来满足大多数目标客户的需求。

平台在建设完成后, 实现和解决以下应用内容:

1) 作为信息发布的短彩群发服务:

为企业客户提供各类短信、彩信信息的统一发布、统计、查询, 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快速传达。

2) 作为内部交流沟通的即时通讯服务:

为企业提供高效的沟通工具与平台, 支持企业通讯录内成员进行组聊天, 以及用户与用户之间进行点对点通讯, 方便成员沟通、提高组织沟通效率。

3) 移动办公服务:

为企业客户提供多种办公协作服务工具, 包括公文管理、公告管理、日程管理、待办事情管理等, 方便成员对各类资源与服务的获取, 降低工作成本。

4) 销售和业务管理服务:

为企业提供销售管家应用服务, 业务人员可通过PC、手机录入、查询订单内容及状态、产品信息、库存量、销售信息等, 即时获取第一手信息;可按区域、按产品等分类统计, 包括销售、退货、反库等数据;按销售总数量分析;按品类的销售数量分析;按产品价格的销售数量分析;按产品的销售速度分析等等。

3.2.4用户体验和信息安全

用户体验界面是决定产品销售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需要通过个性化的界面设计, 即基于人体工程学、互联网产品的用户体验研究来涉及产品的用户使用界面。使用界面自定义包括显示风格自定义、内容自定义等, 产品能够完美地实现逻辑与界面相分离, 界面中包括菜单等元素无需编码、通过管理配置即可进行动态调整。

信息安全归结起来就是要解决资源、用户、权限三类问题。其中, 合法用户合法安全的使用系统资源是核心, 周密规划好用户的信息安全也就会促成系统安全体系设计的全面考虑。

四、结束语

通过调研数据显示, 运营商是中小企业信任的IT服务提供商, 中小企业普遍希望通过运营商整合CT和IT资源, 提供完善的通信与应用协作解决方案。因此, 随着我国4G的建设发展, 构建“数字企业”云服务信息化应用平台服务于中小企业, 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所需要的门槛低、应用综合、满足实际生产管理需要的“一站式”综合信息服务产品, 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移动用户高速无线上网的需求, 而且将促进移动互联网业务应用持续深入, 推动企业生产办公等信息化服务不断扩展, 并将催生更多的业务形态和服务模式, 让更多的用户分享到4G发展带来的成果, 符合市场发展需要。

摘要:本文探讨了以云计算平台承载、以SOA理念进行多种应用服务构建统一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方案。运营商通过建设面向中小型企业客户的、统一的信息化应用服务平台可实现对中小企业用户的信息服务共享和IT资源共享, 提升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有效推动两化融合。

关键词:中小企业,云服务,信息化应用

参考文献

数据云平台建设方案 篇8

关键词:信用卡 风险管理 大数据 云计算

三十年来,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消费环境逐步成熟,我国信用卡产业从零开始,取得了跨越式进步,已经成长为全国经济产业的重要内容。同期,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发展迅速,正深刻改变现有商业银行生态环境。作为商业银行支柱性业务之一,信用卡同时兼具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双重特点,不可避免地受到新技术的渗透和影响,已逐步实现互联网方向转型。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风险管理成本高、运营流程不合理等问题。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信用卡风险管理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如图1所示)是一个云计算、云存储的大数据分析和应用平台,具有灵活、自主、开放、易用、安全的特点。平台运用大数据、云服务思维解决数据服务的及时性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借助平台实现精准授信、风险计量、风险预警等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

一、平台功能概述

(一)风险信息广泛收集

数据信息是平台进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条件,包括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两类。内部信息收集方面,信用卡经营和催收过程,市场调查、审批审查、风险检测环节,电子化渠道办理业务过程等。充分收集客户信息,完整保留交易记录数据,实时纳入数据库。在外部信息收集方面,可以通过同业间的数据交流,相关机构和部门的交互联网,甚至通过购买、协作、交换等方式与第三方数据公司进行合作。各种渠道和方式的数据信息广泛采集,有利于交叉印证和准确授信,从而能有效控制风险。

(二)风险数据有效治理

用平台进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既要求数据“量大、面广、时间长”,还要求对数据进行有效治理,才能保证得到真实的分析结果。所谓数据治理即在相关管理制度下,严格分类内容差异、性质有别、来源不同的数据信息,以确保数据的及时、连续、完整、可靠,强化对数据信息的管理。具体来看,就是首先对来自各部门的大量局部化、碎片化的数据严格输理,形成常态化的数据清洗和管理机制;其次,从技术上把各个部门的管理系统进行改造、升级并纳入到平台上来,保证业务流程的全覆盖;从而为全面的风险管理、实时的风险监控提供有效技术支持。

(三)风险全面持续监测

平台支持实时、全流程信用卡风险管理。通过对持卡人实施全面连续的风险监测,形成闭环监测体系,包括集中式发卡审批、用卡过程动态监测等。基于平台进行高精度风险建模,不仅可精准识别、动态审查申请人的财务状态,又可计量出可接受的最大风险敞口;同时,对习惯性数据信息进行逻辑性分析,使得做出的判断更加专业、可靠、贴近实际。持卡人用卡过程中,一旦出现交易大幅变动或其他与交易习惯不符的异常情况,平台会主动提醒或自动采取有力的防范措施,如:提示、报警、信用卡冻结等。

(四)技术不断创新及运营流程优化

基于有效治理后的海量数据,平台可以快速、准确地定位风险、捕捉风险,有效化解风险,同时,对可能出现的新风险起预警作用。因此,建立高精度的风险分析模型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同时,为推广和应用基于平台的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模式,要求发卡银行同时进行适应性的运营流程优化,目的是将平台与信用卡业务流程紧密融合,将大数据分析技术贯穿到信用卡生命周期的每一个过程和环节中,从而实现全流程、全面的信用卡风险管理。

二、平台实践案例

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即在大量、完整数据基础上分析、寻找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发现规律,并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预测。基于平台的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应用场景包括:在线精准授信、支付交易欺诈侦测、反洗钱等。下面通过工商银行外部欺诈风险管控云平台实践进行详细阐述。

(一)工行平台实践建设路径

1、组织架构及制度体系完善

工商银行基于董事会、高管、评估小组“三道防线”原则,建立了与自身业务发展和监管要求相适应的外部欺诈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并陆续出台了集团和专业层面的一系列制度及管理规定。

2、反欺诈文化建设

工商银行通过网络大学、网点直通车等内部渠道,及网站推广、公益广告等外部手段,积极培育稳健审慎的风险管理文化,打造金融生态的良好环境。

3、大数据风险管控平台打造

工商银行立足自主创新,研发并投产了外部欺诈风险信息系统。该系统采集了工商银行内部、各级政府机关、国内同行、国际同行等提供的各类风险信息近千万条。通过风险数据库与业务的实时匹配,大副提升了风险判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4、外部欺诈风险的分类控制

工商银行将黑名单定点清除与风险监控模型相结合,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将风险控制系统投产到各重要业务领域。如在信用卡领域投产的交易欺诈系统,基于刷卡交易的时间、地点、笔数、金额、类型、商户等多维度信息,实现了欺诈风险的精准定位、快速识别和有效控制。

5、风险防控效用评估

基于新巴塞尔协议及国家监管条例,工商银行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开展风险防控效用评估。按预定计划,对上百项管理活动和业务领域中的欺诈风险进行了效用评估,并先后实施了600多项整改措施,有效提升了欺诈风险的管理水平。

6、欺诈风险全球化交流合作

工商银行通过加入国际银行安全协会(IBSA)、发起《欺诈账户止付协议》、翻译引进国际现代安保管理理论等方式,不断融入全球金融体系,并加强了相关方面的国际合作。

(二)工行平台应用成效

1、突出保护客户利益

王晓平和张艳薇(2015)提到,截至2015年2月,通过在全业务渠道对欺诈交易布控拦截,工商银行已经有效防范多起欺诈商户的盗刷案件、公司信息的泄露案件等,避免本币、外币损失分别约9500万元和950万美元。

2、降低风险管理成本

与以往风险管理只是成本负担观点不同,工商银行外部欺诈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实践,不仅有助于完善客户精细化管理和提高营销效果,还节约了营销成本,树立了风险管理同样创造价值的新理念。如停止支付有风险的信用卡近五万张,处理信用卡相关风险事件近二十万起,避免了经济损失金额近六十亿元。

3、创新风险管理模式

通过外部欺诈风险管控体系实践,工商银行初步探索出一条新的“将统一风险管控平台嵌入业务流程、自动风险预警控制、新兴业务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模式。同时,通过整合分散的欺诈风险数据到信息平台,不仅统一了全集团的客户风险评价标准,而且使业务管理控制能力显著增强。

三、研究亮点及优势

(一)减少信息不对称

从大数据的定义不难理解,只有横截面与纵向共享的全量数据,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因此,从横向来源看,扩展除商业银行之外的个人、企业、政府等不同渠道获取数据的能力;从纵向来源看,在各渠道之间建立了实时的数据流通机制,保证数据的不断积累,从而实现最全面、最权威风险数据的整合,从而把信用卡风险管理的信息不对称性降到最低。

(二)降低风险管理成本

云计算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数据快速处理问题,同时,发卡银行内部云平台的搭建,实现了平台化协作模式,不仅带来了资源共享,而且也减少了各部门数据需求的重复投入,降低了成本。此外,在私有云基础上,各发卡银行逐步把公共的部分独立出来,从而形成行业云。行业云将因为能够实现更大的规模经济而降低单个发卡银行与整个信用卡行业的运营成本,推动整个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

(三)新风险预警

面对风险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大数据搜集主体通过数据挖掘,寻找大数据中隐含的内在联系与相关关系,可以发现某些数据与其行为主体的规律。此外,风险数据的分析结果,不仅对现有风险类型有预测和实时监控意义,而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类型,也有很好的防范效果。从而辅助发卡银行从组织架构、内控机制、运做流程等方面提前部署和谋划。

四、研究应用价值

信用卡风险管理涉及组织体制、科技研发实力和内控机制等方面内容,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基于平台的信用卡风险管理主要侧重于技术手段方面,即是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支撑,以风险管控云平台为手段,以数据分析、风险预测、实时监控为目标,实现对信用卡风险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全面的风险管理。本研究的应用价值包括:

(一)数据整合能力提升

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充分了解持卡用户有利于精准授信从而降低风险。有了平台,商业银行可以从各种渠道广泛采集客户信息,充分利用大数据全体和在线的特点,兼容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类型,并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分析整合,实现数据的有效治理,从而能够还原客户原貌,提升对客户的认知度。

(二)风险量化管理能力提高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信用卡风险量化管理技术简单、粗放,不利于互联网环境下业务发展需要,需要逐步过渡到精确的风险计量管理技术。风险的精确计量技术与统计学、金融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提升风险的精确量化管理能力需要新的管理工具和方法,平台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平台收集的信用卡用户状态变化信息,获得变化规律,基于规律进行高精度建模和风险点位控制,应用点位的风险量化计算结果评估用户价值,从而实现风险高低程度的准确评测。因此,通过建立一套动态量化并核算风险生成过程的模式,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量化管理能力将得以大幅度提升。

(三)信用卡风险决策模式创新

由于风险决策的标准不统一、数据非实时、缺乏客观因素支撑等原因,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风险决策存在复杂低效,及时性和可靠性低,主观性强且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进一步加大了信用卡风险的管控难度。平台通过深入分析各个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关关系,建立精准的分析模型,通过试验不断提高模型精度,最终使得风险决策模式更加科学、及时、准确、客观。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借助平台实现信用卡风险决策模式的不断创新。

(四)信用卡风险数据共享推进

在平台强大的技术支撑下,我国商业银行可逐步实现发卡银行内部、信用卡行业内部、信用卡相关产业之间等三个层次的数据共享。各业务部门和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有利于避免重复投入和合理控制成本;发卡银行之间共享行为及交易数据,有利于降低风险并提高服务精准性;信用卡相关产业的数据共享,有利于实践社会大征信,在数据共享标准下让数据顺畅流动起来,降低风险,提高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芮祥麟.金融业大数据应用(下)[j]. 软件和信息服务, 2014(12)

[2]王晓平,张艳薇.打造全能金融服务,创造数据价值[j],中国金融电脑,2015(8)

[3]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上一篇:小学生调查报告作业下一篇:创新型学习(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