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蜻蜓》教案设计和反思

2025-0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红蜻蜓》教案设计和反思(精选10篇)

《红蜻蜓》教案设计和反思 篇1

教材分析

《红蜻蜓》是一首日本著名的儿童歌曲,由作曲家山田耕作,根据日本诗人三本露风回忆童年情景的诗作谱而成。歌曲为3/4拍、宫调式,共8小节,为上、下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曲调自然流畅,感情真挚,具有梦幻般的意境。歌曲的主旋律起伏较大,音域达10度,和声式的.第二声部围绕主音“1”起伏不大,使歌曲的和声色彩非常浓厚。歌曲分为两个乐句,第一乐句旋律上行,第二乐句以下行作为呼应。歌曲中设置了较多的力度记号,力度变化细腻、频繁,但又与旋律的其份额结合紧密。歌曲虽然短小,但曲调极其优美抒情,将美好的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歌曲通过“我”在晚霞中看到红蜻蜓而引起的回忆,亲切而又深情地抒发了作者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由于其心理和生理的发展特点,在教学中要用各种手段,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学生的基本情况如下:

1、声乐方面:能用缓呼缓吸的呼吸方法,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2、欣赏方面:能根据音乐的基本要素,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感受音乐所描绘的意境。

3、表演方面:能比较正确的表达歌曲内容。

4、存在问题:音准不够,视唱能力有待加强。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演唱二声部歌曲《红蜻蜓》的旋律,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自信、有表情地演唱,并能初步运用声音的强弱来表现旋律的起伏。

2、能专注地聆听歌曲,感受合唱的效果,在情境中体验和感受歌曲深情优美的音乐情绪。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声部合唱时音准的把握以及声音的和谐统一。

《红蜻蜓》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红蜻蜓》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环球采风当中的第三课,歌曲为三拍子两乐曲组成,节奏明显,旋律优美抒情。四年级的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能力较低年级学生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强,因此应该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本节课我以节奏为切入突破点,解决歌曲演唱时的难点,通过学具“红蜻蜓”来帮助学生换气以及运用力度变化演唱歌曲,以画面结合动作帮助学生记忆歌词。我力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音乐诸多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与增强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红蜻蜓》感受歌曲优美、深情的情绪。

2、初步学唱两声部合唱歌曲《红蜻蜓》的第一段歌词。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体会声部间的相互配合,感受并表现和声的美。

三、教学重点:歌曲《红蜻蜓》第二声部的学唱

四、教学难点:歌曲两声部的合唱

五、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电子琴、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激兴导入】导入新课: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这个歌曲的名字,就叫做红蜻蜓,它是一首在日本广为流传的歌曲,歌曲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和红蜻蜓之间的童年故事。接下来就由我讲给大家听

【寓教于乐】学唱歌曲(第二声部)

1、教师深情地演唱歌曲《红蜻蜓》,并揭示课题。

2、听赏录音版本的歌曲《红蜻蜓》 聆听要求: A.歌曲的情绪? B.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为什么?

3、出示歌谱: 提问:歌曲有几个声部? 什么叫合唱? 解释: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声部同时演唱的形式,叫合唱。

4、复听(录音)歌曲《红蜻蜓》,提问:二声部的歌曲与单声部的歌曲相比,听赏效果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使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深情回忆童年趣事的的意境,以及了解相关的知识。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乐段歌词

6、学唱低声部第一乐段歌词,要点:音准、一字多音、气息、速度、力度等

设计意图:初步学会歌曲低声部的演唱

7、复习歌曲第一声部的第一段

8、合唱歌曲的第一段

A.请学生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二声部。(交换演唱)B 学生分声部练习: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两声部歌曲的合唱学习,体验二声部合唱歌曲所表现的音响与和声效果,学习合唱知识,练习二声部合唱技能。【练习巩固】

1、换气处理

师:同学们看一看歌曲有几处换气记号?拿出小蜻蜓,让它来提醒我们换气。生:寻找换气记号 拿出蜻蜓做动作提醒换气

2、旋律线、渐强渐弱记号

师:红蜻蜓是按照怎样的路线飞的?让我们带着小蜻蜓唱起来吧,小蜻蜓飞的低的时候弱声演唱,飞的高的时候声音强一些。

3、、完整演唱歌曲

4、师:刚才我们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的演唱叫做渐强,渐弱,在歌曲中用这样的符号来表示。我们按照音乐记号的提示来完整的演唱歌曲。

师:歌曲的演唱形式都有哪些?红蜻蜓这首歌曲我们都可以运用哪些演唱形式?我们就运用这样的形式一起来演唱这首歌。

生:找出适合表现歌曲《红蜻蜓》的演唱形式。

1、独唱(男、女)

2、齐唱 【完美结课】

教师小结,提出表扬。【教后反思】 歌曲《红蜻蜓》的主旋律起伏较大,音域从“

《红蜻蜓》教案设计和反思 篇3

《红蜻蜓》是一首日本的儿童歌曲,也是传唱已久的一首歌曲。全曲短小,曲调优美抒情,用三段歌词将美好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令人难以忘怀。并通过“我”在晚霞中看到的红蜻蜓而引起回忆,亲切而又深情地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本首歌曲虽然短小,容易学唱,但因是两个声部的合唱歌曲,况且此歌曲中包括了不少的音乐知识—中强、弱、渐强、渐弱以及换气记号,要想按照这些符号唱好歌曲不太容易,因此我把重点放在了歌曲处理上。

首先聆听歌曲范唱,接着为了激发学生们学唱歌曲的兴趣,我请本年级被称为“钢琴小王子”的洪靖舜,上台来弹奏本首歌曲的变奏,接着再次聆听歌曲范唱,紧接着随着我的弹奏模唱歌曲,进而按照歌曲上的音乐符号分声部视唱歌曲旋律。在此活动环节中,我首先范唱,然后再让学生们跟我模唱,并且与他们合作,以接龙的形式,完整地模唱。最后分小组、分声部,一边划拍一边填唱歌词。多次练习后,再跟着伴奏完整地演唱歌曲,并要求他们边唱边展开丰富的联想:黄昏、晚霞、竹竿尖、蜻蜓、飞翔等,最后再次跟伴奏分声部演唱歌曲,并模仿蜻蜓飞行的动作,边唱边做律动。和谐的歌声,优美的律动,好像一只“停歇在那竹竿尖上的红蜻蜓”,美极了!

《红蜻蜓》教学设计 篇4

1.知识目标: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红蜻蜓》,表达对童年生活的向往。

2.技能目标:学生能专注地聆听歌曲,乐于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表现音乐,认识渐强渐弱记号、换气记号,能初步感受合唱的效果并学唱二声部合唱歌曲《红蜻蜓》的第三段歌词。

3.情感目标:感受歌曲深情的情绪以及勾起心中美好的回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1)、初听《红蜻蜓》

问题:它描写了什么?给了你么样的感受?

(2)、读歌词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作者到底想表现什么?请你有感情地读一读歌词。(3)、范唱歌曲:

师;让我们跟着音乐走进作者的美好童年,问题:你觉得作者的童年生活美好吗?它适合用怎样的力度来演唱?生回答。

(4)、学唱歌曲

A.跟琴唱第一段,认识换气记号

师:老师要考考你们,这么一大段歌词,你觉得在那里换气比较合适?怎样来换?

B.跟琴唱第一段,认一认渐强渐弱记号

师:请大家再来唱一唱第一段,并跟我划一划旋律线。

问题:这样的旋律线像什么?师:大家能不能根据旋律的高低唱出强弱变化呢?

D.对比体验快速演唱

师:由于这首歌曲的广泛传唱,如今它已有许多版本,让我们来唱一唱这个速度的版本,给你们什么不一样的感觉?(播放快速伴奏)问题:它的什么变了?所以情绪变得怎样了? E、小组汇报。

四年级音乐下《红蜻蜓》教学设计 篇5

1、学唱歌曲《红蜻蜓》。

2、欣赏日本民歌《樱花》、《拉网小调》。

教学目标

1、运用均匀的气息合唱《红蜻蜓》。

2、试着画出歌曲的旋律线,根据旋律线的起伏为歌曲设计力度变化演唱歌曲。

3、了解一些日本的代表音乐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感受三拍子音乐

师: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你熟悉吗?放《小蜻蜓音乐》。

生:熟悉,《小蜻蜓》。

师:这段音乐是几拍子?

生:是三拍子。

2、熟悉歌曲旋律

师:我们再来听一首关于蜻蜓的音乐,听一听与《小蜻蜓》有什么不同?(播放歌曲《红蜻蜓》的录音带)

生:音乐都是优美的,也都是三拍子的音乐。

师:同学们能听着这优美的音乐将旋律线画出来吗?

生:分组进行活动,随着音乐画出旋律线,完后展示。

师:这么美的音乐,让我们随着音乐轻声用“U”哼着唱旋律。

生:轻声哼唱旋律。

二、学唱歌曲

1、了解歌曲内容

师:请同学们听歌曲,听一听歌曲中唱了些什么。(播放红蜻蜓)

生:说出歌曲内容。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歌曲《红蜻蜓》。

2、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

师:《红蜻蜓》是日本作曲家、指挥家山田耕作38岁时创作的.儿童歌曲,在日本家喻户晓,他本来是一首描写少年儿童回忆自己幼年情景的儿童歌曲,后来大人们也喜听爱唱,也成了他们会以童年生活的歌曲。

回忆是十分美好的,这样美好的内容应当用什么样的音调来表现呢?歌曲优美动听,深情自然,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小节,三段歌曲,却将童年情景生动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听后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

3、熟读歌词

师:我们来轻声朗读歌词。

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读出三拍子的强弱变化。

4、学唱歌曲。

师:我们试着来唱第一声部好吗?

生:随教师的琴演唱歌曲第一声部旋律。

师:歌曲是两声部,我们集体学唱第二声部旋律。

生:唱谱。

师:指挥,分两组分别演唱高低声部。

生:分部演唱。

师:同学们唱得很好,那我们两声部合起来唱一唱吧!

生:轻声演唱两声部。

三、歌曲处理:

1、不同演唱形式

师:我们来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来演唱这首歌曲,感受不同的音响效果。

生:第一段用领唱的形式,第二段用齐唱,第三段用两声部演唱。

2、为歌曲伴奏

师:这里有两件乐器,双响筒、三角铁,我们选择哪件乐器为歌曲伴奏比较好呢?

生:三角铁。

师:为什么?

生:三角铁声音柔和,适合这首歌曲。

师:那我们来试一试吧!

生:随音乐伴奏。

3、学习日本舞蹈

师:我们来学习几个简单的日本舞蹈动作。

生:学习模拟老师的动作。

4、熟唱歌曲

师:我们来进行比赛好吗?

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5、综合活动

师:请同学们自愿选择歌曲的表现方式如演奏、演唱或表演,到台前展示。

生:自己选择表现方式展示。

四、拓展活动

1、了四年级音乐下《红蜻蜓》教学设计解日本风土人情

师:请同学们将课下搜集的日本资料介绍给大家。

生:风土人情、音乐、地理环境。

2、聆听日本其它歌曲

师:请同学们再来听几首日本流传的民歌(播放《樱花》《拉网小调》音乐)

生:聆听。

《红蜻蜓》教案设计和反思 篇6

活动目标:

1,学习使用棉签表现蜻蜓的主要特征。

2,迁移自己的生活经验,探索棉签蘸不同的颜色表现蜻蜓的不同部位。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红、黄、蓝色的颜料每组3盘。

棉签若干支

活动过程:

一,幼儿回忆蜻蜓的形状特征。

教师念谜语:有只动物细又长,专门爱在水上飞。天气好时看不见,要下雨时他低下。幼儿猜测。

教师:蜻蜓是什么样子的呢?他的身体是什么样子?他的翅膀呢?

通过回忆和讨论,认识,了解蜻蜓的主要特征。

二,出示幼儿用书,引导幼儿观察上面的范例,让幼儿说说:画面上有什么?“文章.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他们是什么样子的?你知道它是用什么材料的吗?

三,鼓励幼儿探索使用棉签表现蜻蜓的不同部位。

教师出示一只棉签:这是什么?如果我们不用笔,只用棉签你会画蜻蜓吗?

1,让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2,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用棉签蘸颜料,先画出蜻蜓细细长长的身体和尾巴,再用棉签再细细长长的身体旁边画出两个翅膀,最后添画两个圆圆的眼睛。

四,幼儿操作练习活动。

幼儿尝试使用棉签画蜻蜓,教师再过程中提醒幼儿用不同颜色的棉签表现蜻蜓不同身体部位。教师鼓励大家再画纸上尽量多地表现蜻蜓。

五,展示幼儿作品,大家相互欣赏,教师与幼儿共同学一学小蜻蜓飞飞。在轻松的音乐声中飞出教室。

教学反思:

小班的美术活动不应以技能为主,应该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让幼儿在原有的经验上一点点的进行提升,他们还不懂得什么是点、线,对于幼儿原来的经验这样的跨度太大,幼儿消化不了,或许将本堂课定位在色彩上会更好,让幼儿去感受色彩带来的美和自己所画的不同的图案所带来的美,让幼儿觉得其实我这样画也是美的,让幼儿感到自己成功了,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红蜻蜓》教案设计和反思 篇7

【活动目标】

1、要求幼儿正确发出“天、灵、捉、蜻蜓”等字音。

2、学说“××,××飞呀飞”的短句,进行简单的句式模仿。

3、培养幼儿动作的敏捷性和遵守游戏规则的良好习惯。

4、愿意分角色表演简单的故事情节。

5、参与阅读与讨论,体验故事的奇特与幽默,初步了解故事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进一步激发阅读图书的兴趣。

【活动准备】

飞舞的蜻蜓教具一个。

【活动过程】

1、边念游戏儿歌,边抖动飞舞的蜻蜓教具,引起幼儿的兴趣。接着教师带领幼儿学念游戏儿歌,重点练习发准“天、灵、捉、蜻蜓”等字音,让幼儿基本了解游戏的内容。

2、提出“怎样捉蜻蜓,用什么捉蜻蜓”等问题,启发幼儿采用用手掌做网,手指做蜻蜓的方式开展游戏活动。

3、向幼儿介绍游戏的玩法和规则:

(1)扮网的幼儿必须将手掌伸平,掌心向下。扮蜻蜓的幼儿必须将食指碰到渔网(即手掌)。游戏时,大家必须念儿歌。

(2)儿歌念完后,扮蜻蜓的幼儿要迅速缩回食指,扮网的幼儿捉蜻蜓。

(3)被捉住的幼儿必须说“××,××飞呀飞”的短句,若回答正确,扮网的幼儿与此幼儿交换角色,大家一起玩“捉××”的游戏。若同时抓住几位幼儿,可请一幼儿作为代表;若一位幼儿也捉住,游戏继续进行。

4、先组织幼儿讨论,丰富有关游戏的知识和经验。

师“还有哪些动物或虫子是在天上飞的?”(引导幼儿说鸽子、野鸭、天鹅、大雁,以及蚊子、苍蝇、蝴蝶、蝙蝠等。)要求幼儿用“××,××飞呀飞”的短句来表达。

接着教师扮网,请几位幼儿扮蜻蜓与教师玩游戏2"3遍。

5、先组织幼儿与旁边幼儿两两结对玩游戏,让幼儿熟悉游戏的玩法。然后请一对幼儿上来表演一遍,教师针对游戏的情况给予简单的评价。最后,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先指定一幼儿扮网。游戏活动前,教师提醒幼儿遵守规则,与同伴友好协商及交往,使游戏活动开展的更加快乐。

附游戏儿歌《捉蜻蜓》

天灵灵,地灵灵,满天满地捉蜻蜓。

捉蜻蜓,捉蜻蜓,捉到一只小蜻蜓。

教学反思:

基本完成了本节课预设的教育教学目标,幼儿对老师的提问积极响应,与老师的互动很好。老师的有些引导还不够到位,要多让幼儿表达,以后上课要多注意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蜻蜓小飞机》教案设计 篇8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形式模仿蜻蜓飞翔的动作,

2、能听指令进行做动作,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二、活动准备;

1、蜻蜓头饰每位幼儿一个。

2、梅花桩及平衡木。

三、活动过程:

1、队形队列练习

——带领幼儿六路纵队走成一个大圆。

2、昆虫模仿练习

——今天天气真好,昆虫们唱着歌儿出来玩了,老师带领幼儿边唱歌曲《昆虫音乐会》:一只蜜蜂出来了,飞呀飞,飞呀飞。一只蜜蜂出来玩,飞呀飞呀飞。边唱边带领幼儿学习蜜蜂飞的.样子。

——其它的昆虫也像那样进行模仿练习,比如:蚂蚁、螳螂、瓢虫、蝴蝶、知了等。

——它们要来干什么呢?让幼儿猜一猜出,哦原来它们都要来看蜻蜓表演节目。

3、蜻蜓登场

——它是怎么来的?是怎么飞?飞起来像什么?(老师模仿)

——带领幼儿边念儿歌:“蜻蜓小飞机,飞来又飞去,飞到东飞到西。飞到小小池塘边,竹杆是你的停机场”。(要求幼儿根据儿歌在圈外飞行,当说到“停机场”时,幼儿需立刻站回圈里)强调手要伸平,学习蜻蜓飞。

——游戏进行几次,表扬能迅速站好的幼儿。

4、练习高飞和低飞

——天气好时,蜻蜓会怎么飞?跟随老师一起来练习高飞(原地练习踮脚飞)

——边念儿歌边飞行。

——天气闷热,要下雨时,蜻蜓会怎么飞呢?带领幼儿原地练习低飞(屈膝下蹲低飞)

——边念儿歌边飞行。

——综合练习高飞和低飞,念儿歌:蜻蜓小飞机,飞来又飞去,天气好,飞的高,下雨前,飞的低,飞到东,飞到西,飞到小小池塘边,竹杆是你的停机场。

5、把大圆变成三路纵队,做游戏。

规则:幼儿分成三组,模仿蜻蜓飞过曲线,折线、直线。越过平衡木,看哪组幼儿最好先飞完哪组获胜,强调每一位幼儿要等到前一个幼儿到了终点下一个幼儿才能接上,一定要绕着自己的线路先进,先到的细可以坐在垫子上给在飞的幼儿喊“加油”。

红蜻蜓诗歌 篇9

心中回荡过你和我的笔记

阳光温柔稚嫩纯真的季节

一颗糖果就能高兴许久的岁月

回忆起

你和我相见的日子

活泼机灵的你

如此调皮

暖暖的.阳光下

布谷鸟在声声地叫着欢笑

白杨的倩手也在随风摇晃

稚气的歌声

在流水中徜徉

欢乐的岁月就这样流淌

你对我说

我会像一只红蜻蜓一样

永远的保护你

陪伴你的

我对她说

那我们一起用心捧起童年的雨滴,

一起用双手挽留童年的风

一起在春天的田野上祝愿童年的生活

可是

一转身你却不知飞到了那

是啊!

当烦恼越来越多

玻璃弹珠越来越少

我知道我已慢慢地长大了

是啊

当我长大,你也长大了

天空是你永恒的家

大地就是你的王国

飞吧!飞吧!

可是

童年的歌,

童年的笑,

童年的理想,

童年的欢乐,

《红蜻蜓》说课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童年是一首歌,一首幸福快乐的歌,它给我们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与童年有关。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课《环球采风》中的歌曲《红蜻蜓》。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

《红蜻蜓》是一首著名的日本儿童歌曲,由作曲家山田耕作,根据日本诗人三木露风回忆童年情景的诗作谱而成。歌曲为四三拍,一段体结构,共八小节,短小精炼。两声部和声色彩非常浓厚。全曲虽然短小,但曲调自然流畅,感情真挚,具有梦幻般的意境。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1924年歌曲问世后,不仅在日本广为传唱,还被改编为管弦乐曲等各种形式,流传到其他国家,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换气记号,运用均匀的气息演唱《红蜻蜓》。

2、画出歌曲的旋律线,根据旋律线的起伏变化力度投入地演唱歌曲。

3、了解一些日本的代表音乐作品。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音乐情绪,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教学难点是:低声部的准确和谐。

三、教学理念

我的教学理念是:通过教学及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及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启迪智慧。

四、教学过程

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遵循音乐教学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谈话导入,感受意境美

这节课在上课前,我用二战历史作为导语,目的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接着,为了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我播放了本节课的学习歌曲《红蜻蜓》,把孩子们带入到美好的音乐意境中。通过听歌曲,学生对歌曲有了一个初步印象,然后,我让孩子们说一说歌曲的大致内容,这样做在于勾起学生对童年的回忆。再次,对于歌曲的出处向学生做了简单介绍,让学生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同时获得一些音乐常识,达到开阔视野的目的。

2、循序渐进,感受旋律美

在听完歌曲之后,首先让学生读歌词,先让轻声的自由读,然后让学

生拍着节拍根据三拍子的特点有节奏的.读,记住歌词,掌握节奏。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随着琴演唱歌曲第一声部的旋律,达到基本熟练之后,让学生学唱歌词,教师做相应的纠正。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旋律的走向画出旋律线,根据旋律线的起伏变化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唱词的过程中,我提示学生:一、三段歌词中“红蜻蜓”、“红蜻蜓呀”和第三段中“竹杆尖上”这三处的演唱。(范唱)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牢固掌握歌曲主旋律,突破教学重点】

3、艺术处理,实现和声美

合唱教学不是两个声部的简单拼凑,而是让学生唱出它的和谐美。对于四年级的孩子要让他们做到两声部音色的统一,力度的均衡及声部的和谐,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这样的方法练习,解决突破难点:

(1)聆听低声部旋律,教师范唱,感受歌曲的情绪。

(2)采用灵活多变的演唱形式让学生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唱准自己声部的同时学会倾听对方声部。

(3)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合唱。

【以上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学会互相倾听、合作交流。】

4、扩展视野,陶冶情操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注重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情操。因此,我在最后,设计让学生听一听日本的其他歌曲,说说自己喜爱的童年歌曲这个环节。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之情,同时教育孩子们要珍惜童年时光,不要虚度光阴,让童年的美好记忆永远珍藏在我们心中”。结束愉快的音乐课。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力求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配合,共同体验,表现和享受合唱的和谐之美,通过由浅入深的递进教学,降低难点,不断突破,完成了教学目标,激发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在潜移默化中使他们获得审美态度和价值观。

上一篇:小学工会慰问制度下一篇:大学生学习有效性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