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产品
为什么要谈,其实开始使用互联网,我就没有停止过对其功用的探索。这么多年随着成长,对互联网的需求角度变化也巨大。曾经想归纳我所有提出过的点子,然后标明我何时何地进行了尝试,抑或标明何时由何人实现了我的想法,结果如何。我只想说,起我没停止过互联网的产品创新研究,那么今天为什么要谈,因为环境所迫。所处环境掀起创新风潮,甚至是纳入本职工作,那么我谈这个话题,也就是为了表态。
创新就是想办法,想办法是因为遇到问题,遇到问题是因为我们要做某事。工业创新极具目的性,提升竞争力,降低成本,提升性能,缩短时间,为此设置了研发部门,做创新。好的,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明确了么?为了增加利润,为了出成绩,为了扩大影响力,这些跟产品创新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有一个目的可以提,作为解决大多数互联网用户需求的门户网站,要致力于提供下一种解决最广泛用户需求的产品模式。但这个目的不敢做,泛大空,可能是个探索的无底洞。那么之于门户网站,还能有别的产品目的?例如推出中小型游戏或社交产品以获得短期利润?就例如B2C?那么把目的串起来,通过为网民提供最广泛的需求解决方案,进而产生价值,
好的,那么无非做两件事,一是提供需求解决方案,二是 ,或者两件事一起做。除此之外的事情做不做?例如为创新而创新,为部门存在意义而创新,为个人发展而创新,为夺取资源而创新。这些对于整个公司而言是不该成为创新驱动的,而且很可能是在做无用功的。这世界肯定存在无心插柳,但若你的出发点错了,你的事就很可能错了。那么作为求真务实的个体,我可以选择不这么做么?当然不。
但我当然会去做创新,包括文档改进,工作方式转换,流程优化,沟通方式调整,时间点控制等等。而既然组织鼓励产品创新,个人也热衷于此,那么当然义不容辞。因为是在既定环境和既定大框架的人员储备上做思考,就要考虑环境优势和技术优势,那产品广度和深度就都有了限制,那么目标已经非常明确了。但还是有特别状况,例如为应付上级压力而创新,为制造工作量饱和度而创新,为满足个人喜好而创新,为满足特别人喜好而创新,以及跟风等等。这最后还是要谈出发点,要跟门户网站价值观相符,通过为网民提供最广泛的需求解决方案,进而产生价值。
如今,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使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现代经济生活的主导。人们对服务管理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中“服务创新”近十年来受到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究其原因,一方面,服务业是社会就业率的主力支撑,远比其他行业增长迅速。作为一个产业群,服务业成为经济社会劳动力的一个“水库”,随经济形势收放自如,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经济增长。这样就形成了对新的服务和新的服务资源增长的强大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和新技术的日益发展,服务企业的管理者意识到,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寻找出能推动企业快速发展和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战略方法,而“服务创新”恰恰是促进服务业增长的有效战略。同时,随着服务主导逻辑的兴起,所有产业都开始关注服务问题,一些制造业企业开始实施服务化战略,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因此,无论对于服务企业还是制造企业,服务创新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
Tether & Howells(2007)[1]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服务创新研究有4个阶段(见图1)。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制造业占主导地位,创新只是指在机器、设备、产品或它们开发和商业化过程中技术的先进,而关于服务创新的研究根本没有,属于被忽略(Neglect)的角落。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劳动力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移,一些学者开始意识到有必要研究服务业的创新。但是一开始,学者们不认为服务创新与制造业创新有什么明显不同,因此对服务创新的研究是采取同化(Assimilation)的方法,即用研究制造业中的技术创新方法来研究服务创新。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服务营销领域对服务与有形产品区别争论的尘埃落地,学者们确定服务具有不同于有形产品的独特特征,因此服务业创新活动与制造业有形产品创新活动也是不同的(Distinction)。随着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传统制造业日益发现,企业具有服务成分的价值活动才是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于是“制造业服务化”成为制造业企业努力的方向。而传统的服务业也意识到,以自动化和技术来取代员工的工作,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克服服务员工知识技能培训复杂、忠诚度不易控制以及难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的弊端,因此出现“服务业科技化”。这两种趋势使得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于是出现服务创新整合的研究观点(Synthesis)。这一观点认为有形产品与服务在功能特性上没有差别,可以形成适用于创新研究的一般理论和方法[2]。
已有的创新研究还主要是集中在制造业有形产品的创新(Meyer & DeTore,2001)[3],对服务创新的研究起步较晚,比较而言研究成果也不很丰富,我国更是对这一领域涉足不深。从Tether & Howells的观点可以看出,服务创新与制造业产品创新从同化研究和划清界限的研究已经演进到整合研究,这种整合的观点不仅关注到服务创新与产品创新之间的相似与不同,也关注到它们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没有哪一种创新形式可以代替另一种创新(Gallouj,1994;Boden & Miles,2000)。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服务创新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开发和设计新的服务产品,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增强企业竞争优势,有必要对服务创新与有形产品创新进行比较。在比较之前,先要明确服务的独特特征。
1 服务与有形产品的区别
产品(Product)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是能够提供给市场以满足需要和欲望的任何东西,包括商品、服务、体验、事件、人物、地点、财产权、组织、信息和观念。而有形产品(Tangible Product)就是实体产品,可以通过触摸来感知,是产品核心利益的载体。
由于服务(Service)的多样性,所以到目前为止关于服务的定义学界还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界定。较为全面的定义是美国AMA在1960年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完善之后的定义,该定义认为,服务是“可被区分界定、不可感知却可使欲望获得满足的活动。这种活动的生产与出售与其他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或出售可独立亦可联系在一起。在需要借助某些有形产品协助生产服务时,不会涉及有形产品的所有权问题”。
服务与有形产品相比,具有4个明显特征:无形性、不可分离性、不可储存性和品质多变性,也正是因为服务的这些独特性,才造成服务创新与有形产品创新有很大的不同。
1.1 无形性
有形产品是可以触摸、感觉的,是独立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实体存在,而服务则是无形的。大多数服务是一种操作过程和行为,这种服务通常没有有形产出,即便有的话,那也不是服务本身所导致的,而是在向消费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
1.2 不可分离性
服务的提供与消费是同时进行、不可分离的。而对于大多数有形产品而言,这两个过程可以而且通常是分开的。不可分离性使得消费者必须要参与到服务过程中,要想享受服务,顾客必须亲历其间。不可分离性也使得有些服务是必须同时向大量消费者提供的,如消费者共同体验一次旅行、观看表演等。
1.3 不可储存性
服务既不能在时间上储存下来,以备未来使用,也不能在空间上将服务转移,如不能及时消费,即会造成服务的损失。对于顾客来讲,虽然顾客不能把所提供的服务带回家,但是服务所带给他的利益却是可以在很长时间内享用的。
1.4 品质多变性
品质多变性一方面原因在于服务是由人提供的,人在不同时刻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不可能保持一致,因此同一位服务人员所提供的服务质量不可能完全一样。多变性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服务是服务人员与消费者互动的过程,服务质量如何取决于互动结果和消费者的感受,而互动结果和消费者的感受是具有不确定性的。
在现实中纯粹无形的服务和纯粹有形的产品是没有的,大多数情况下企业提供的产品都是既包含服务也包含有形产品,只是两者的所占比例不同而已。所以说服务不仅仅局限于服务业,制造业中也有服务。本文研究的服务创新是服务产品的创新,而不是局限于服务业的创新。
2 服务创新与有形产品创新的不同
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即新产品、新工艺、新市场、新的原材料和新组织,同时,是任何可以提高资源的配置和产出效率的新活动,也是经济发展的根源[4]。20世纪60年代,新技术革命发展迅猛,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罗斯托把“创新”的概念发展为“技术创新”,把“技术创新”提高到“创新”的主导地位。其后许多学者从经济学角度给技术创新下定义,最具代表性的是Freeman在其1982年的《工业创新经济学》修订本中将技术创新定义为包括与新产品的销售或新工艺、新设备的第一次商业性应用有关的技术、设计、制造、管理以及商业活动。它包括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和创新扩散[5]。这里的产品创新包括有形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
有形产品创新是指第一次上市的产品、从未出现过的产品或对现有产品从主要结构、功能、特性等方面进行了较大改进的产品。尽管从本质上来讲,技术创新包括服务创新,但无论是文献还是实践当中,人们提到技术创新主要还是指有形产品创新,而有形产品创新也主要是利用创新出来的技术来创造新产品。而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制造业创新也主要指的是有形产品的创新。
关于服务创新,学者们从经济角度、社会角度、技术角度和方法论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本文认同的是Pim den Hertog et al.(2010)对服务创新的理解。他对服务创新的定义贡献较大,他认为服务创新是一个新服务体验或服务解决方案,由下面一个或几个维度构成:新服务概念、新顾客互动、新价值体系/新合作伙伴、新的收益模式、新的递送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基于组织文化和人力方面的,一个是基于技术方面的)[6]。
服务创新与有形产品创新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创新内容与创新程度方面
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产品的开发、设计是一个十分明确的概念,它不包括生产制造系统的设计。而服务创新设计必须把“服务”本身和“服务传递系统”作为一体来考虑[7]。这是因为在制造业,产品的开发设计与生产系统的开发设计可分别进行,而由于服务的不可分离性特征,服务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过程实际上是融合在一起的整体。因此服务创新需要把服务产品的开发与服务传递系统的开发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和开发。服务传递系统包括硬件部分(如设备、工具等),也包括软件部分(如流程、质量管理体系、人员管理体系等)。由于服务的独特性,其硬件部分发挥的作用远没有在制造业那么重要,因此在服务创新中对于软件部分的开发与设计显得更为重要。另外,服务不可保存,限制了其柔性,为了平衡供需之间的矛盾,服务创新中对服务能力的设计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制造业产品的生产运作活动是一个“投入——变换——产出”的过程,需要很多资源投入,比如原料、半成品、能源和劳动力,没有这些投入就不会有产出。产品创新设计的结果就是一系列的标准和规格,遵循标准和规格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合格产品,否则被列为废品或是次品。产品的设计理念可以呈现在纸上,可以生产出来,是可见的,可以进行测量的。由于相应的机器设备等成本的限制,产品设计一旦确定是很难轻易改变的。而且所有生产出来的产品都将是相同的,标准化的,产品之间的差异非常小。而由于服务只是能够给予顾客满足的行为或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当中需要工具或设备的使用,但是很少有原材料投入之说。服务创新设计的产物是一个想法、理念或是实施理念过程的一种描述,很少讲求标准。服务创新设计比产品创新设计更注重不可触摸性因素(如思维的清晰程度、气氛等)。一旦服务设计完成开始向顾客提供时,可以在服务进行过程中根据不同顾客的不同需求随时做出调整和修改,改变设计的成本并不高。因此导致提供的服务之间差异性很大,偏离了原来的设计,但是这种偏离不一定就是服务失败[8]。
服务创新的程度有很多,大到完全创新,小到简单的式样的变化。具体包括:
(1)完全创新,是采用全新的方法来满足顾客的现有需求。
(2)进入新市场的服务,即一些已有的服务进入新的市场。
(3)为现有服务市场提供新的服务,即使这种服务在其他市场已经存在。
(4)服务延伸,指扩大现有的服务产品的品种。
(5)服务改进,指改变已有服务的性能,是一种最常见的创新方式。
(6)风格改变,这种改变并不是从根本上改变服务,只是改变其外表,就如为消费品改换包装一样。
服务创新一般是渐进式的,很少有重大变革,而产品创新则更激进些(Tether,2005)。这是因为对于服务企业来说,基于顾客的反馈不断地改进服务是很自然的。不像产品创新,也可以是渐进式创新,但是更多的是激进式创新,比如由于新技术而出现的对于市场来说全新的品牌。Atuahene-Gima(1996)认为服务企业在服务创新中与现有的组织技能和程序上会比制造业企业感受到更大的不相容性[9],尤其当创新是激进式的时候。因为对于实体产品,它只是生产体系的一部分,而对于服务,它就是一个由各部分组成完成服务递送的体系。这就意味着开发新的服务就需要在服务递送体系上重新投资,原有体系就要抛弃,而新的实体产品就不受原有投资的限制,可以使用现有的系统。这点不同也导致服务创新具有一定的惰性。
2.2 创新过程方面
服务创新的开发周期短,很少有专门的研发机构,也很少有R&D活动,很多创新前的投入程序也不被认为是R&D。难以通过传统的方法对服务业中的研究开发进行有效的统计,服务业R&D数据的可获得性比制造业相差甚远。而且不像制造业,服务业R&D能力和投入水平很低,R&D投入指标与创新能力之间的联系不强,R&D经费和水平对于产品创新来说比对服务创新更重要。与有形产品开发不同,服务开发不那么正式,没有明显的周期性和代际分隔,是随时随地可以发生的,具有即时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一件有形产品开发出来之后,会在事先限定的地区试销,检验该产品以及其他一些营销组合变量,如促销、价格和分销系统的市场接受程度,然后决定是否批量生产。而服务创新面临一个检验尺度的问题。服务创新通常必须在现场而不是实验室里证实其意义,必须找到推广服务创新前模拟该服务过程的具体方法。对服务创新进行模拟测试最困难的是,需要评估技术、服务提供者和顾客整合为一体的服务传递系统[10]。正是因为对服务创新进行模拟测试难度很大,测试结果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大多数服务创新的市场测试就是在引进市场时开始的。这时一旦发现问题,设计中的错误就难以改正了。Ozdemir,Altinkemer,& Barron(2008)认为产品创新比服务创新在创意阶段和具体开发阶段更重视技术的可行性,而且产品创新在创意阶段更重视创意的独特性,而服务企业更希望的是缩短测试阶段快速进入到上市阶段,以便通过和真实的顾客接触而获得有效的信息[11]。
2.3 创新扩散与成果保护方面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E.Rogers教授在1962年指出,创新扩散是指一种新的观点、思想、技术一旦被引入到一个社会系统,就会在这个社会系统中从一个决策单位(个人、家庭、集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传到下一个单位。创新扩散的速度取决于一个创新产品是否具有较高的比较优势和兼容性,是否容易向顾客展示和沟通,是否可以分离出一部分让顾客试用,是否简单容易操作。根据这些标准,对产品创新与服务创新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服务创新扩散的速度要慢一些。原因在于:
(1)由于所具有的无形性特征,服务很难被演示、讲解和相互比较,而且不同的顾客对同一服务的看法和感受又各不相同,其他顾客的意见相对缺乏参考价值,因此顾客缺乏对新服务的了解,对自身可以从新服务中获得什么价值没有概念,很难产生信任。
(2)由于服务的不可分离性,顾客只有亲身体验新服务,才能断定自己能否接受。但是体验过程常常伴随很大的风险,比如一项新的美容服务,一般人不愿意冒风险,导致顾客放弃采纳服务创新。不可分离性还导致服务很难分割,这样新服务很少能像新产品一样有“试用装”供顾客试用,没有办法尝试导致很多顾客对新服务仅是观望而已。
(3)新服务可能与顾客旧有的观念和行为习惯相悖,想要改变很困难。
由于较少的资金保证和技术保证,服务创新非常容易模仿。因此如何保护创新成果对服务企业来讲尤其显得重要。知识产权在保护制造业产品创新成果方面意义重大,其中,专利保护机制的运用最为普遍。但是服务创新不同于技术创新,技术在服务创新中并不是唯一重要的,而且由于专利机制浓厚的技术烙印使得专利对服务创新成果的保护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尽管如此,服务企业还是正在增加使用知识产权保护的正式保护手段,如专利版权和商标,保护他们的发明不被模仿。除此之外,服务企业更多地需要一些非正式的保护措施。蔺雷和吴贵生(2007)指出服务企业运用的非正式化措施包括:①通过企业形象保护;②通过品牌、营销和广告保护;③通过市场位置保护[4]。
2.4 创新驱动力方面
Sundbo & Gallouj(1998)将创新驱动力划分为内部驱动力和外部驱动力,内部驱动力主要包括企业的战略和管理、员工、创新部门;外部驱动力主要包括轨道和行为者。服务创新和制造业的产品创新都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只是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而已。其中需要着重强调的是两个因素,一个是顾客对于创新的参与和推动方面,另一个是员工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2.4.1 顾客参与
Martin et al.(1999)指出顾客参与是服务创新与产品创新一个关键区别。由图2可以看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一般生产过程是不同的。在制造业,顾客只是产品买卖的承担者,并不参与生
产过程,与生产者之间不发生接触,不需要互动。对于顾客来说,他也只是关心企业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而对于产品的生产过程并不关心。但是服务业不同,服务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的特征就决定了顾客参与是不可避免的。顾客参与使得顾客必然会在服务生产、递送乃至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张若勇、刘新梅和张永胜(2007)认为顾客对创新结果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直接影响: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的各个阶段,有助于企业更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动态;另一个方面是间接影响:顾客参与有助于顾客知识转移,从而对服务创新绩效有正向的间接影响[12]。产品创新过程是固定模式的,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控制创新风险,保证过程符合预算和进度要求,企业与顾客之间互动很少。产品创新也有顾客参与,但是参与的阶段、参与作用和参与主动性都与服务创新是有区别的。比如顾客参与产品创新一般都是在创新的开始阶段,即新概念的开发,而服务创新中顾客参与是全程的。再比如顾客在产品创新中的角色是被动的,企业是通过向顾客提问或观察顾客行为从而发现新产品创意的,顾客参与创新的主动性不够。但是由于服务的无形性特点,顾客感受到的风险很大,顾客的控制感很弱,影响顾客对服务创新的接受与满意度。顾客参与新服务开发过程,就会使得顾客更加了解服务开发过程,也掌握了更多关于服务的知识,顾客感知风险会下降。顾客在参与过程中也会有良好的心理感受,会把自己的独特的产品需求带入到开发过程中,从而提高自己需求满足的可能性,这些导致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
2.4.2 员工重要性
制造业积极开展员工技术创新活动,组织动员员工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实践,提高员工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员工在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但是发挥更多创新作用的员工还主要是技术研发部门的员工,普通员工发挥的作用还是有限。相比之下,员工在服务创新中的重要性就突出得多。Schneider & Bowen(1984)指出服务业一线员工是非常有价值的服务创新思想的来源,甚至在帮助完成一项新服务从而获得良好的顾客反应方面也是非常有作用的[13]。在服务业,员工在顾客眼中是企业的代表,也是获得服务产品的一部分,员工素质的高低决定服务质量的好坏,决定着顾客得到的服务价值和顾客满意度。员工是直接与顾客接触的,最了解顾客的需求,知道一项服务创新如何被顾客接受,因此服务员工在服务创新的概念开发、服务设计与测试、人员培训和营销测试等阶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减少创新失败率[14]。另外,服务过程中,无形的成分和信息要素较多,这就使得知识和技能的转化不太可能通过“硬件”(如R&D)来获得,而是通过“软件”得到,这也说明了人(主要指顾客和员工)这个要素在服务创新中的重要性。
3 服务创新与产品创新的联系
企业向目标市场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包括4种类型:纯有形产品、伴随服务的有形产品、伴有产品的服务和纯服务。但是实际上纯有形产品和纯服务很少,企业提供的大多是有形产品和服务的混合体。因此对于企业来说,两者的创新对企业都有重要影响。提供技术领先的产品和超值的服务,不仅是制造业寻找活力的途径,也是服务业扩张的途径。
尽管服务创新与制造业产品创新存在很多的差异性,但是从已有的文献中可以发现有形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之间也有很多相似之处(Griffin,1997;Hughes & Wood,2000;Sirilli & Evangelista,1998),比如成功的产品创新企业和服务创新企业都对创新有极大的热情,能够很好地组织创新力量,对创新活动投入大量的资源(e.g.Brown & Eisenhardt,1995;Ernst,2002;Griffin,1997;Tidd & Bodley,2002),都有高层管理者的积极推动,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还有高素质员工的参与。同时二者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表现在:
3.1 产品创新能引发服务创新
新的有形产品的出现往往会催生与之相关的服务需求,许多服务其实就是帮助顾客获得与某一种类型的有形产品相关的利益,比如汽车的出现就会催生汽车租赁、维修、保险等服务的需求。另外,新的设备的出现能够加快现有服务的传递,并引入新的服务[8]。产品创新能成为服务的替代品(例如家庭妊娠测试),因此,服务企业不仅应关注其他的服务竞争者,而且应预计到那些有可能使企业经营的服务过时的潜在的产品创新。另外,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是服务创新的基础,技术创新促进了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手段的不断创新[15]。
3.2 服务创新是产品创新成功的保障
服务可以转换成产品,因此服务创新有助于产品创新。Richard Normann(1994)创造了“凝固服务”这个术语,用以描述那些能使顾客通过自助服务释放其价值的商品[16]。例如,书本就是对讲课的一种长久性替代,现场演出可以通过唱片、录音带、录像带或胶卷等媒介记录下,将来可以重现当时的情景。
现在,服务活动已成为社会生产活动及社会生产系统的基础,产品创新是离不开服务创新作为保障的。产品创新如果没有服务创新,纯粹从工艺、技术的角度着眼,往往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造成资金的浪费。产品创新如果能辅以服务创新,成功的机率就增大[17]。另外,以服务为主导的竞争战略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有力手段,好的服务可以提高顾客满意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和声誉,使得顾客愿意接受企业的产品创新。
4 结 语
随着传统制造业普遍向制造——服务业转型,以及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服务创新就成为一个势在必行的事情。没有创新,企业就没有发展,服务创新已然成为企业实现差别化的根本途径。已有的创新研究多集中于制造业的有形产品,对服务创新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深入分析服务创新与有形产品创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可以在明确服务创新独特性的基础上更好地探索服务创新的方法和规律。
摘要: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使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现代经济生活的主导。在这样的背景下,服务创新受到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由于服务产品具有不同于有形产品的独特特征,服务创新也与有形产品创新有很多的不同。本文着重分析了服务创新与有形产品创新的不同之处,指出了二者之间的联系,明确了服务创新独特性,以便更好地探索服务创新的方法和规律。
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很重要
转型升级首先是观念进行转变,其次是发展模式的转变,然后是具体落实执行方案的转变。纺织品的需求,消费者看重以人为本,人是中心,人在消费享受纺织科技成果的时候,还要关注与环境的和谐。
外观漂亮、舒适功能等要素越来越跟纺织品的需求融合在一起。面料的创新越来越关注什么?第一阶段是以蔽体、饱暖为目的的初级阶段,第二阶段就是开始注重时尚、流行元素,第三阶段开始融入保健、防护等功能性元素,第四个阶段就是融入环保生命周期元素,注重环境友好、体现社会责任。
纺织创新是整个产业链的协同与集成创新,原材料创新在纺织创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材料功能设计是材料创新的重要手段。现在许多材料依赖新的技术发展,可以跟下游的很多体系去对接,然后上游企业把材料、功能要素设计进去。
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很重要。第一个是完整的制备体系,实现快速反应,通过产业链的合作。第二个是要建立一个功能评价体系,比如说舒适型、抗菌、降解等,实现专业化服务。第三个,要建立展示体系,需要让消费者去认同,将产品功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起来展示。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 李翼:
多学科知识交叉集成设计创新
现代高科技纺织新产品开发的特征是多学科知识交叉集成设计创新。以高性能奥运比赛以及训练服装研发为例,运动服设计根据人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具体项目的运动属性特征、运动生理和运动医学的需求出发,从热生理学、生物力学以及伤害预防等多角度进行功能需求分析及设计。基于对人体各区域热量分布和生物力学的研究,产品设计结合先进的功能材料和服装工程技术,实现多项功能特性。
通过对面料物理特性测试以及对服装人体穿着实验评估,确定最终产品的热生理功能性能,生物力学保护性能。除此之外,美学艺术元素也需要根据人的心理特征需要融入到产品设计之中,以实现时尚、艺术、科技以及技术的完美结合。
山东联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钟军:
高科技产品带动商机
纺纱行业正面临着重重压力和困难:棉花种植面积在减少,品质在下降;国内外棉价差价在继续扩大;棉纺企业的竞争力在逐步丧失……这些都给纺纱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
而消费者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趋势不可逆转,蕴含无限商机,因此各种新型纤维纱线的市场前景依然广阔。新材料纱线开发的主题是新型纤维,而新型纤维的种类包括新型天然纤维、差别化纤维和高性能纤维。各种新型纤维的优势互补,优化组合所体现出的优良服用性能,讲诉差异化纱线的永恒研究主题。
人是产品开发中最重要的因素,那么拥有一支专业素质强大的团队也是做好新材料纱线产品开发的重中之重。要有专业的技术队伍、创新的开发思维,要有成熟的管理队伍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要做好新材料纱线技术的开发,还要有很多技术的支撑。
科德宝集团Purtex大中华区销售经理 郭宇鹏:
绿色纺织是一种责任
环保助剂产品,主要用来赋予织物的柔软触感,提高织物的坚固耐用、耐磨、防水和防紫外线性能,用于户外服装和工装领域。
与行业目前普遍使用的含氟表面活性剂相比,Purtex聚氨酯乳液不含溶剂,是100%水基产品,可令织物具有触感柔软、坚固耐用、耐磨、防水和防紫外线等性能,相比普通竞争产品全氟化合物具有强大优势。产品开发过程中将环保、安全生产水平和消费者保护视为重中之重,而且应在选择原材料时严格禁用任何有争议的成分,以此保护环境、消费者和纺织工人。
编辑推荐
技术创新和营销是企业进行的支点,对于保险行业同样如此,并且保险产品创新是繁荣市场的最基本的动力。本书在广泛吸取国内外个人保险产品创新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充分发挥保险三大功能的角度出发,针对目前我国个人保险业务的发展困境,从可操作的角度,研究我国产险公司个人保险产品创新的原则、方向、方法、产品设计模型,后援保险的完善及政策调整思路。
作者简介
李克穆,男,1952年生,现任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管理世界》杂志主编,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主要研究领域:财政、金融、保险、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专著:《财政理论概说》(1985年,红旗出版社);《发展的抉择:走自己的道路》(1998年,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李开斌,男,1968年生。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特华博士后站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特华博士后站研究员。曾在《管理世界》、《金融研究》、《武汉大学学报》、《经济评论》、《金融论坛》、《证券市场导报》等国家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代表作:《中国保险产业政策研究》(2002年,中国金融出版社)。
目录引言
1.1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书的研究方案个险产品创新概述
2.1 个险产品种类分析
2.2 个险产品创新概述典型个险产品创新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3.1 保险业发展国家个人非寿险市场一般分析
3.2 保险发达国家个人车险产品创新的启示
3.3 保险发达国家房主保险产品创新的启示
3.4 保险发达国家个人责任险和保证险产品创新的启示
3.5 保险发达国家个人健康意外险产品创新的启示
3.6 保险发达国家投资/分红类个人寿险产品创新的启示
3.7 保险发达国家个人非寿险产品营销创新的启示
3.8 中国非寿险个险产品创新综述
3.9 典型个险产品创新国际比较的总体启示个险产品创新成功的标准与创新原则
4.1 个险产品创新成功的标准
4.2 个险产品创新的原则个险产品的七大纬度与产品组合设计模型分析
5.1 个险产品的七大纬度分析
5.2 个险产品组合设计的基本原理及三个基本层次
5.3 个险产品组合设计的总体模型和运行模型
5.4 个险产品组合设计的精算模型与风险管理个险产品创新的战略监控与核心后援保障的完善
6.1 个险产品创新的战略监控
6.2 个险产品创新的核心后援保障之一:执行型文化的建立和完善
6.3 产品创新的核心后援振动保障之二:客户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中国个险产品谱和个险产品的创新方向
7.1 个险产品谱的创新方向
7.2 个险产品的风险保障纬度、储蓄/投资/分红纬度的创新方向
7.3 个险产品价格政策纬度、降低产品综合成本与提升销售绩效对接纬度的创新方向
7.4 个险产品的合同和形式纬度的创新方向
7.5 个险产品的服务纬度的创新方向个险产品创新的案例分析调整和完善政策 促进个险产品创新强化保险业发展研究 推进理创新
参考文献
序言
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历史十分悠久,但历程坎坷。保险在计划经济下被列为另外一种形式的财政积累,1959年国内保险业务停办,一停就是20年。实际上,我国今天的保险业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步的,也就20来年的时间。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国家对保险业的重视,1980年以来,我国保险业以年均34%的速度增长,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国保险业的弱小。截至2004年,我国的保险密度仅为332元,保险深度仅为3.4%,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4年我国保险业总资产为11 853亿元,这一成绩来之不易,但与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社会需求是不相适应的。从另一角度看,这一状况也说明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了1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这个阶段保险市场的发展会上一个台阶,国家的综合国力是保险业发展的基础。
中国保险业要根据国情注意学习、研究、引进国际保险业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和技术,提升我国保险公司的创新能力,为保险业加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国外金融企业的研究力量是相当强的,这一现象是竞争的结果,是形势所迫。两个同行业强者的较量实际上是创新能
力的较量。保险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哑铃型的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即技术创新和营销是企业运行的支点。现代保险业是典型的以创新求发展的金融服务业,一个企业无论有多大规模、多老资格,不创新就无法占有市场,就无法生存和发展。小平同志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因此,必须注重金融的运行和发展,注重金融产品创新,注重金融业的国际化进程。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研究相对薄弱于证券业和银行业,因此,推进保险业的理论创新是当务之急。保险产品创新是推动、活跃和繁荣保险市场的最基本的动力,没有不间断的产品创新,难以促进整个保险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历史告诉我们,人们很容易取得成功,却很难坚守,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12个月里,仅有不足1/3的新企业能够生存下来;而能生存下来的新产品或新服务则更少,大概只有10%。但是,一旦这些企业(或者产品、服务)能够存活下来,是不是就意味着它们可以稳健地发展下去,并持续取得成功呢?如果按照这种思维来思考问题,世界“财富500强”就应该是一个很稳定的“财富500强”组合,但事实上从1955年首次公布“财富500强”到现在,“财富500强”中仅有一半存活了下来。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美国领导企业的标准普尔500指数(S&P 500 index)以及1984年推出的英国富时指数(FTSE 100)中。
创新者的困境
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Clayton Christensen所写的《创新者的困境》(The Innovator’s Dilemma,哈佛商学院出版)一书可以提供答案:新产品的成功出现可以为企业带来顾客,为了维持这些现有的顾客并发展更多的顾客,企业要不断地满足他们的需求。要满足顾客,企业需要继续完善现有的产品及服务平台,这就为一些市场挑战者带来了机会,他们通过改良产品、为消费者带来新的功能,进而达到攫取市场份额、实现消费者转移的目的。但是,这个解释并不令人满意,因为它肯定了消费者对新事物的渴求,因此,无论是创造型企业还是市场挑战者,都同样可以不断地寻找新机会和新想法。
但是,对于企业来说,持续创新同时也存在缺点:其一,研发成本高;其二,大多数新产品、新服务因为不适合市场需要而失败;其三,带来全新产品、全新服务的企业,很少能够取得长远的成功。事实上,在《意愿和愿景:后来者如何统领市场》(Will & Vision: How Latecomers Grow to Dominate Markets)一书中,作者指出,截至,在66家创造型企业中,仅有6家企业为社会带来了全新的产品品类,例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可口可乐公司、索尼公司、英特尔公司等,
这本书要告诉读者:企业要成功,重点不在于创新,而在于做一个懂得营销的跟随者。这个跟随者甚至可以不是一个快速反应的跟随者,截至20,某些领域的领导者是在该品类出现了后才进入相关领域的。
产品创新与营销创意
企业要取得长远的成功,没有捷径可以走。重视创新的大公司面对众多挑战者会陷入创新者的困境中,而拥有营销创意的挑战者可能又会被消费者定义为跟风。只有能够同时做到重视创新而又富于营销创意的企业才能够真正取得长远的成功。
一、产品策划的意义
产品是企业的关键,也是品牌的基础。有没有好产品,以及对路的产品策略,从根本上决定了品牌有没有价值的支撑,能不能取得坚实的成功。没有高质量的产品,企业就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营销组合四因素的结构来看,产品也处于首要位置,没有好的产品、定价策划、营销渠道及促销策划等都很难进行。因此,生产出消费者满意的产品,成为了生产企业的首要任务,产品策划,也成为了企业营销策划的核心。
产品创新在营销策划是比较重要的,如果企业无法根据目标客户的需求去提供产品,只是靠广告,靠忽悠去“愚弄”消费者,这样的企业是不会长久的,如果要让自己的企业了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开发出创新的产品。
产品创新可以增加获利的机会,降低市场风险,形成新的增长点,有利于产品结构调整; 产品创新可积累核心技术和管理经验,增添公司快速反应能力,快速处理能力,以适应多边的市场;产品创新它在一定条件下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从而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和可观的市场利润。
二、新产品的开发
产品企划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如何使消费者接受企业的产品,而是企业如何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
1、新产品开发的挑战,包括外部环境分析(机会与威胁分析)
2、有效的组织安排,架构设计
3、管理新产品开发过程,包括营销战略发展,商业分析,市场测试,商品化
4、产品的划分
明星产品——体现实力和品牌 英雄产品——利润的主要来源 战斗产品——打击对手的武器 个性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
三、管理生命周期战略
1、产品生命周期包括需求、技术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
2、产品生命周期中的营销战略,引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产品生命周期概念的归纳和评论。
四、有效的与4P结合
1、产品定位。产品市场定位的关键主要在顾客心目中寻找一个空位,使产品迅速启动市场。
2、产品质量功能方案。产品质量就是产品的市场生命。企业对产品应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3、产品品牌。要形成一定知名度,、美誉度,树立消费者心目中的知名品牌,必须有强烈的创牌意识。
4、产品包装。包装作为产品给消费者的第一印象,需要能迎合消费者使其满意的包装策略。
5、产品服务。策划中要注意产品服务方式、服务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五、农产品创新定位不二法则
“普通产品功能化,功能性产品常态化”
普通产品功能化
第一种策略思路:以细分人群来定位产品,实现常规产品功能化特质 第二种策略思路:健康消费趋势下,以健康功能价值化进行产品细分定位。
第三种策略思路:按产品消费形态或使用功能进行产品细分定位。
功能性产品常态化
第一种策略思路: 基于产品最核心的功能价值基础上进行产品常态化定位
第二种策略思路:通过重新定位消费者获取更高的溢价能力。第三种策略思路:通过产品形态改变,实现产品使用的更加便捷性
六、包装
用人性与产品包装类比,让农产品包装会说话
产品包装调性和人格化是相似了,俗话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同样什么样的人选择什么样的产品也是有着类似的定律,人按照群体定位,同样物也有等级,人的群体和物的等级在通过社会化后,而形成特定群体和特定物之间的“等号”,而显现出物的灵性和人的群体性。
用包装提升农产品品牌与销量四大趋势
1、包装功效媒体化:说到,更让人看到
2、包装国际背景化:紧跟潮流,与时俱进
3、包装整合系列化:共性与个性的协调统一
4、包装复古经典化:新传统,新古典
好包装会说话!包装是产品与消费者沟通交流最重要的媒介之一,是决胜终端“临门一脚”最实效的手段之一。因此,包装绝对不是包装本身,包装也绝对不是美观好看那么简单,农业产业化企业必须从品牌定位与营销传播的高度,制定设计策略,指导设计方案。
打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
用极限思维打造极致的产品。方法论有三条:
第一,“需求要抓得准”(痛点,痒点或兴奋点);第二,“自己要逼得狠”(做到自己能力的极限);第三,“管理要盯得紧”(得产品经理得天下)。
研发适应市场需求的高品质汽车产品
五征自2005年底收购浙江飞碟汽车正式进入汽车行业时起, 就树立了“绝不造低质车”的研发理念。秉承这一理念, 五征一方面加强研发团队建设, 成立了以国内外专家、博士领军的汽车研究院, 一方面加强研发硬件建设, 引进应用了先进的设计方法和检测设备, 建立了从关键零部件设计研发到整车集成优化的理论体系和产品研发流程, 产品设计上升到理论量化设计, 逐步与国际接轨, 产品设计效率和水平迅速提高。2008年底, 五征推出了“奥驰”2000载货汽车车型, 立即引发市场强烈反应, 成为局部市场的畅销主力车型;去年, 五征又先后开发出“奥驰”1800和“奥驰”1600两个新车型, 全年共开发细分车型35个。
去年底, “奥驰”2000载货汽车型凭借大气的外观设计和过硬的性能指标, 一举夺得“2010年中国卡车年度车型轻卡奖”, 成为五征汽车产品攻略的里程碑。
五征“奥驰”系列载货汽车自投放市场以来, 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好势头, 2009年共产销15600辆, 同比增长10倍多。今年销售形势更是喜人, 月产销量已突破5000辆。
借汽车产销好势头, 今年又推出了“奥驰”1700车型, 并把“奥驰”系列汽车在产品线上进行了细分, 相继开发出了“奥驰”仓栅车、箱货车、自卸车、工程车等系列专用车型, 进一步丰富了“奥驰”汽车品种。
瞄准国际市场, 研发高端农装产品
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 五征在积极推动拖拉机产品上规模、提水平, 加快发展马铃薯、玉米、花生收获机械的同时, 把农业装备产业的发展提到了更高的战略层次上, 瞄准国际市场, 研发高端产品。
去年以来, 五征并购山拖农机装备有限公司, 整合两地技术优势资源, 成立了五征农业装备研究院, 全力推进现代农业装备研发进程。一方面完善优化现有产品, 拓展产品品种。先后开发了“澳力”系列和“山拖”系列大棚王拖拉机;开发了大、中马力拖拉机覆盖件。一方面组织技术力量开发新型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 完善马铃薯系列收获机械。目前, 四行、五行玉米联合收获机已完成样机试制及田间试验并通过省级推广鉴定, 进入2010年国家推广目录。大型花生收获机械和甘蔗收获机械研发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
加强国际合作, 创造世界一流的农装产品是五征现代农装产品攻略的长远目标。去年, 五征与国际著名研发机构联合开发新型中马力拖拉机和140~200马力动力换挡系列拖拉机。目前, 一款定位于国际市场、150马力的五征“雷诺曼”大型拖拉机已制出样机, 正在东北进行可靠性试验。
精益求精, 打造三轮汽车标杆产品
三轮汽车是五征的主业, 五征制定了应用汽车技术, 提升三轮汽车水平, 引领行业发展的产品发展攻略。
五征结合政策导向修订完善三轮汽车发展攻略, 一手抓原有产品的优化升级, 提高产品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可靠性, 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一手抓新产品的开发力度。2008年, 五征开发出了划时代产品“奥翔”1500和“奥翔”1600系列三轮汽车, 产品安全、环保、节能、可靠性能较过去都有了革命性的改善与提升, 引领了行业新潮流。产品一经投放市场就受到了用户青睐, 销售量逆势上扬, 进一步树立了五征三轮汽车的标杆形象。
去年, 五征又对“奥翔”系列三轮汽车进行了细分开发。据统计, 全年共拓展设计开发“奥翔”系列三轮汽车70多个新车型, 新产品贡献率达到30%以上。
去年底, 五征又组织研发“奥翔”1700车型。据该项目负责人介绍, 该车型已完成可靠性试验, 进入批量生产阶段。该车型无论是车身外观、还是整车性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投向市场后, 必将成为搏击市场的又一利剑。
作物的配方师
我国肥料利用率低是不争的事实,尿素、碳酸氢铵等传统氮肥品种的利用率在30%左右,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氮肥60%左右的利用率差距很大。每年浪费的肥料折合人民币高达1000亿元。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环境不断恶化,农业生产也受到很大影响,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但肥效却显著下降,不仅污染了环境,也直接增加了生产成本,影响了农民增收。
测土配方施肥势在必行,农业部2006年开始项目启动,全国推广。
2007年,适逢海洋石油富岛有限公司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刚入职的曲均峰同合作单位一起,白天下乡、从田间取样,晚上整理材料,周末到实验室检验,判断土壤的健康状况。经过近2年时间,在海南省范围内完成土壤样品3000余个,共完成1.5万项次检测分析,摸清了海南省耕地土壤肥力现状。通过土样抽检发现,海南当前施肥普遍存在重施氮肥、乱用磷肥、忽视钾肥的问题,致使土壤中氮、磷、钾含量比例失衡,根据新时期的种植情况,他提出“稳氮、减磷、增钾”的施肥新策略。
根据前期的土壤诊断结果,他积极思考并设计了30余个作物肥效试验,最终确定了11个系列19个配方产品,这些配方物化成公司产品,已在海南及两广地区的普遍应用。目前,累计推广面积220万余亩,平均减少肥料投入30~50元/亩;大田作物增产30~50公斤/亩;化肥利用率提高3~10个百分点,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累计61515.52万元。因此,其主导的该企业测土配方施肥科研项目获得2012年度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海南省科技转化一等奖。
农民的培训师
“农业技术研发人员,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向农民提供‘傻瓜式’的技术服务。”这是曲均峰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农民是农业技术的实施者,农民素质和科学施肥意识普遍较低,技术越简单就越利于农民掌握和接受。测土配方技术也是如此,其关键是让农民随时和方便地得到它和使用它。
为了使技术向应用转化,讲课、培训、建立示范田成了他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部分。他曾连续一个月在田地间行走,还曾用两天走过海南岛14个市县。工作7年,他几乎走遍了海南省的每一个乡村。几年来,他和他的团队建立示范田110个,开办培训班、现场会、科学施肥讲座共200场,直接受益人数10000余人。参与编写《农化服务指导手册》(2012年农业出版社出版),指导实践。2012年作为第一编写人完成海油总公司标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程》,该规程对企业测土配方技术具有指导意义,实用价值很高;鉴于扎实的工作业绩,2013年,海洋石油富岛有限公司被农业部纳入全国100家配方肥推广试点企业。
公司的研发师
2007年7月,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曲均峰随即加入到海洋石油富岛有限公司。作为科研骨干,参加中海油重大科研专项研究“高端复合肥研究开发”、海南省科技厅的高效肥开发、测土施肥及新产品应用等多个项目,完善了企业控释肥评价与应用技术体系。他主要负责肥料产品性能评价与大田应用工作,提出的土壤模拟养分释放试验能够准确反映控释肥在土壤中的养分释放规律,准确表征控释肥料氮素释放特性。在科研中他还全面负责控释肥料应用技术试验的设计到促进研究成果转化成实际效益。
2012年,曲均峰参与研发的新型肥料投入市场,经过前期省内14场新型肥料专题培训,当年控释配方肥实现销售4759吨,销售收入1202万元,利润170万元;同年协助公司取得国内第一个包膜尿素肥料临时登记证;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申请并获得2013年海南省产学研项目专项资金,资助金额30万,该项目是海油富岛科研项目申请到的首个省部级项目。
不断的思考和总结是曲均峰一个优秀的特质,几年来,作为第一发明人身份申请相关专利14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先后在《现代化工》、《生态环境学报》、《化肥工业》、《磷肥与复肥》等公开发行的著名科技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22篇;其参与的科研项目获海洋石油总公司科技进步3等奖(排名第2)和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1等奖(排名第3)各一项;2013年,获第十八届全国石油石化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优秀论文奖二等奖;2014年,获全国农化服务年会论文评选一等奖。
荣誉是对他努力的肯定。
2010年,获全国农科教推优秀人物先进个人;
2012年,获全国农化服务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2013年,获海洋石油富岛有限公司岗位标兵称号;
2014年,获得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获得2013—2014年度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创新标兵荣誉称号。
一路走来,虽然遇到不少困难与挫折,但带给曲均峰更多的是充实与快乐,他希望用行动为企业创造出更佳贴近生产、贴近“三农”的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