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2024-1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精选8篇)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1

教材简解:

《沁园春•雪》是体现毛泽东诗词特点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典范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读”为主,注重联系本词的写作背景,抓住本词熔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虚实相结合,动静结合,意境壮美,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气度豪迈的特点,领会本词的基本内容和写法,进而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能力。目标预设:

1.通过诵读,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2.通过讨论,感受词中壮丽的雪景。3.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4.体会全词熔写景,抒情和议论为一体的写法。

重点:

1.通过诵读,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2.通过讨论,感受词中壮丽的雪景。3.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难点:体会全词熔写景,抒情和议论为一体的写法。设计理念: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紧扣创建教育现代化的契机,尽量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以“读”促“教”,以“读”带“教”,在反复的诵读中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探讨的兴趣。同时通过我校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中取得的一些成功的经验,以我校的“六学”模式来强化学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长。设计思路:

本课的流程设计是紧扣我校提出的校本教研中“六学”教学模式“目标导学—自主探学—合作互学—导法慧学—精炼促学—反思优学”精心设计而成。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激情导入。

中华民族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名族,诗歌文化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也滋润了一位诗风雄奇的伟大诗人。他就是被称作诗人领袖的——毛泽东。让我们走近这位领袖领略他心中的壮丽雪景吧!

二.板书课题,介绍背景。

1.学生读题,教师解题(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本文题目)。

2.背景介绍:1936年2月,遵义会议之后,党中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斗争。在陕北清涧县的一次大雪以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写下了这首 《沁园春·雪》

三.走进课文,目标导学。

1.通过诵读,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2.通过讨论,感受词中壮丽的雪景。3.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4.体会全词熔写景,抒情和议论为一体的写法。四.教师范读,自主探学。

1.请同学们注意朗读的感情,体会壮丽的画面。2.听读了课文,你觉得朗读得怎么样?

教师明确:优点:何景? 何情?

不足:

(教师小结:自豪、赞美、热爱构成了本文的感情基调。)

3.同学们,听读了课文,你们发现课文上、下阕哪一阕是写雪景 的? 教师明确: 上阕——景

下阕—— 人(5位古代帝王,和风流人物。)五.导法慧学,诵读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典诗词,最好的方法,就是熟读成诵。

请同学们齐读学习方法。教师领读“正确流利地朗读”。1.正确流利的读要读准字音。

①读准字音。(齐读两遍,说容易读错的字音。)

惟余莽莽 顿时滔滔 稍逊风骚 成吉思汗

数风流人物 今朝 分外

②读出停顿。(要把古典诗词读出抑扬顿挫的韵味,就要读出停顿。我们可以通过拉长停顿的字音,来表现停顿。)望/长城内外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欲与/天公/试比高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只识/弯弓/射大雕。

③读出情感。

2.学生自读,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3.师生互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六.合作互学,明确主旨。

1.学生讨论,感受情怀。

一切景语皆情语,优美的诗词,要美美读,美美的品。

①北国风光,„„万里雪飘。大笔勾勒 总写

②望长城内外,„„顿时滔滔。巧用领字:望(惜)

细描

内外+上下,写出北国疆域广大,辽阔就是一种壮美。

山舞银蛇,„„公试比高(比喻表现高,暗写大风肆虐)

动静结合

③须晴日,„„分外妖娆。须,等到——想象的提示语。

合理想象

教师明确:上阕-通过总写细描、动静结合、合理想象,描绘出 祖国 河山的壮丽。你感悟到字里行间流露出主席的什么感情?

(爱大好河山)。2.师生共品,把握主旨。

古代帝王,战功显赫,有什么值得惋惜的?(哪几个词语用 的妙:略-稍-只的程度)

古代帝王,风流人物,主席更称颂谁? 什么是“风流人物”? 谁是“风流人物”? 这个词语流露出主席的什么壮志?(板书:建功立业的壮志)

教师明确:下阕,毛主席用古代帝王反衬今天的风流人物,难怪蒋介石气急败坏,又无可奈何„„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朗读最后三句呢?

(满怀豪情)(板书:抒壮志豪情)六.教师小结,精炼促学。

1.毛主席的这首词,上阕热情赞美了祖国的壮丽河山,下阕抒发了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歌颂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让我们豪情激荡地朗读一遍《沁园春 雪》吧!

2.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大家起立,可自由加上一些手势,便于表达主席的豪情壮志。

3.课堂练习。

从表达方式看,上阙以 _______为主,下阙以 ______ 为主。

这首词的主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渡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借 _ 抒_,通过 _______,赞美了____,抒发了 __________。”的格式概括主旨。

八.课堂总结,反思优学。

1.完成课课练中相关练习。

2.结合本节课内容,赏析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3.写一段文字描写春雨,注意写景,抒情和议论的综合运用。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冰封

上阕: 总写:北国风光 实写

写景抒情 雪飘

望——长城 大河 山 原

分写:

雪后天晴 景色壮丽 虚写

下阕: 过渡:由景到人——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议论抒情 惜——秦皇 汉武 唐宗 宋祖 成吉思汗

(品评历史人物,指出他们武功有余,文治不足)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师要结合史学知识给学生把本诗词的写作背 景讲解清楚明了

关于《沁园春·雪》这首诗词的写作背景, 主要是让学生搞清楚红军长征的有关事宜。1931年, 在共产国际代表支持下, 王明掌握了中共中央领导权, 他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方针, 使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组织遭受到极为严重的破坏。“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方针特别是军事指导方针上的错误, 在中央苏区得以全面推行。1933年10月, 蒋介石调集反动军队, 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 重点进攻中央苏区。这时的中央苏区军事指导由王明指定的博古、李德负责, 由于二人推行“左”倾冒险错误, 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 中共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第二年10月, 经过一年的时间, 红军历经千辛万苦, 战胜种种困难, 到达陕甘边区的吴起镇, 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而这首诗词的写作时间是1936年2月, 当时毛泽东同志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正准备亲率红一方面军渡黄河东征, 开赴河北抗日前线, 也就是说这首诗词写于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以后, 这对于这首诗词的写作是有很大影响的, 直接影响着诗词的写作内容和渗透于内容中的作者思想感情。

正是由于红军 突破重重 障碍, 摆脱了敌 人的“追剿”, 有了相对稳定的根据地, 作者此时的心境相对以前开阔了许多, 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充满信心, 所以在这种情境下作者写出的诗词意境是很开阔的, 气势雄宏、磅礴、豪迈。诗词上阕所写景物有长城、有黄河、有高原、有大山, 这些景物跳跃性大、代表性强, 在大雪飘飘和雪后天气放晴的日子里呈现出不同景象, 足见意境之开阔、气势之磅礴, 给人们展现出北方雪景的一番独特景象。下阕作者笔锋一转, 从广阔的时间跨度上写出历史风流人物的神采, 上至建立统一帝国的秦始皇、汉武帝以及丰功伟绩的成吉思汗, 下至南京国民政府统治, 从朝代看囊括秦汉唐元国民政府将近两多千年的历史时间。

二、对诗词的内容要做全面深刻的阐述讲解

这首诗词分为上下两阕, 上阕“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写景, 下阕“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抒情。

上阕第一句“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总领上阕全部内容要点, 奠定了上阕的写景基础。长城、黄河、大山、高原这些空间景物都是北方特有景象;这些景象在大雪纷飞和天气放晴的时间范围中更加增添色彩。这是作者从时空的角度对景物的独特把握。从表达手法上看,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用了巧妙的比喻;“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用了拟人的刻画。时空结合, 表达手法多样, 尽显北方雪景的独特魅力。同样下阕第一句“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总领下阕全部内容要点, 奠定了下阕的抒情基调。下阕主要是从时间的大跨度上讲述了历史风云人物的丰功伟绩, 最后一句直抒胸臆, 呈现出作者的自信与乐观。

三、重点是透过字里行间的景物描写和历史人物回 忆让学生们抓住作者情感表达的关键

不论是景物描写还是历史人物的重现, 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都是作者对民族、国家、革命的无限自信与乐观情愫。北国、千里、万里、长城内外、大河上下……这些词汇囊括内容多, 空间跨度大, 体现出作者的视野是开阔的, 情感是自信 的;秦皇汉武、唐 宗宋祖、成吉 思汗……从时间的大跨度上透露出作者的胸怀是广阔的;尤其是最后一句“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直抒胸臆, 呈现出作者充满自信和乐观的激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这些情感体现的途径和内容一一给学生讲解清楚。

《沁园春 .雪》鉴赏 篇3

《沁园春·雪》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为:品味凝练的诗歌语言,多角度赏析课文,培养学生简单的诗歌鉴赏能力。

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点,我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

一、导入新课

好的课堂导入是学生进入学习氛围的关键,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对于阅读课我非常重视开课的导入。我是这样导入本课的:“同学们,几乎每年冬天纷纷扬扬的大雪都会为北方的大地带来奇异的景观,大家一定见过粉妆玉砌白茫茫一片的世界吧?男孩子也一定打过雪仗,那么下面这几幅画面应该似曾相识。”于是我用PPT打出了六张北方美丽的雪景图,这六幅图主要从大处着眼,比如雪中长城,雪下森林,雪覆盖下的丘陵高原等。这样的导入既激发了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又为下文理解毛泽东诗词的壮阔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时我转到课文,“我们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也曾观赏过北国雪景。”这时候顺理成章地出示了《沁园春·雪》的写作背景。在本诗创作的背景介绍中,我还插入了这首诗发表的小插曲——蒋介石看到此诗的气急败坏,着重强调了诗词的气势磅礴。

二、整体感知

对于本首诗词的感知,我主要运用了朗读法,在读中了解大意,在读中感知文章内容,为此我分层进行了三次有目的的朗读。作为语文教师,我为学生带着表情动作背诵了这首诗,让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很快就出现了:气势豪迈,意境壮美,令人振奋等词语。我再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自读一遍,说说哪些字音在朗读中应该注意,学生们飞快说出了“娆、分、汗、数” 等字,并且根据朗读体验说了读好诗词要注意的几点:读准字音,把握感情基调,注意朗读节奏停顿等。最后由两名学生合作朗读上下阙,同学们点评。通过这三读,同学们既训练了诗词的诵读能力,也基本了解了诗词的内容,为下面的鉴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鉴赏上阙

指名一女生朗读上阙,让学生明白上阕描写北国壮美的雪景(女生的朗读声音优美,与诗词美好意境吻合,这是我有意的安排)。然后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或哪几句?为什么喜欢?学生在自学五分钟后开始各抒己见。比如有的同学说喜欢开头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因为“千里万里 ”

用了夸张的修辞。另一位同学补充说,这几句话写出了白茫茫一片的壮美雪景;还有同学补充“封”和“飘”用的好,写出了北国雪天的寒冷以及大雪在空中飞舞的姿態美,我请这位同学读出这三句话的广阔意境,感觉这两个字的妙用。于是我根据几位学生的回答从中提炼出了鉴赏诗句的角度:①练字(诗句中哪个字用得很妙);②内容;③修辞。还有同学说喜欢“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因为这几句话是动态描写,和前面静态描写形成动静结合,我进一步引导大家认识这两句还是以动写静,静态的山和原却在作者眼中是动态的,源于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自己豪迈的心境,对革命必胜的信心映射在其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还有的同学说到了最后三句:“须晴日,看红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这是作者想象的天晴雪景图,和前文形成虚实结合,我及时点拨说这就是写法。同学们边发言我边总结鉴赏角度,最后并用PPT出示了上阕所用的描写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夸张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运用;所选景物很大气表现作者壮阔的胸襟豪迈的情怀。学生再次把这些描写方法逐一与课文句子对应,深刻体会多角度品位鉴赏诗词。通过上阕的鉴赏,我带领学生找到了一根鉴赏诗词的拐杖:只要选取任何一个或几个角度都可以进行简单的诗句鉴赏。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多角度鉴赏诗词的能力。

四、鉴赏下阕

对于下阕我主要训练了“炼字”的能力。推荐一男生朗读后,我问学生: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毛泽东只评价了哪五位英雄?用哪个字评价的?这个“惜”有什么含义?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白了要结合文章内容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惜”,大家相互补充最后总结出了:①惋惜,叹息;②否定中有肯定,肯定他们是英雄,但这几位英雄只重视武治,不重视文治;③毛泽东有后来者居上的弦外之意,意思是自己文武兼治。于是很快就能理解了这首诗的主旨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下阕的炼字训练为学生诗词鉴赏中的炼字能力奠定了基础。

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全体同学和老师一起想象站在高山之巅,诵读《沁园春·雪》,再现伟人的风采。学生激昂的声音说明了对这首诗的理解。这次朗读对文本的理解用声音进行了诠释。

五、课外拓展

为了加强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与中考试题接轨,我进行了 “诗词鉴赏,我能行”的小练兵。我把柳宗元的《江雪》用多媒体显示出来,让学生和课文进行比较。有了前面的学习,学生轻而易举地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非常到位,使本节课达到了高潮。也充分说明本课的重难点已经突破,目标已经实现。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4

欣赏李煜的《虞美人》,体会封建帝王的亡国哀伤,对比引入《沁园春·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壮志豪情,文章意境宏阔

二、朗读,整体感知

教师示范读,学生读。

理解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三、生成──探究

预计学生生成问题:(可参见《读写导航》的探究与体验)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哪句?

2、上阙中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景观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诗人是如何来表现这些景象的?

(对偶、比喻等修辞;以动写静,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须睛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写景与前面的诗句有何不同?

(前面是写实,这里是想象的虚景。)

5、发挥想像,用自已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并谈谈此时你的感受。

(广阔、壮丽的北国雪景风光,令人感受到诗人豪迈胸怀,雄伟气迫,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6、诗人如何从上阕描写北国雪景转入下阕纵论历代英雄?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

7、作者用一个惜字统领全文、评价历史人物,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

(惋惜、委婉批评不足。)

8、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四、拓展欣赏(比较阅读)

1、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2、课后比较阅读《沁园春·长沙》,重点比较和体会词在情感、表现手法上与课文的相似点。(见《读写导航》)

五、反复朗诵课文并能达到熟练成诵

六、作业

1、课外阅读鉴赏诗词,并选择自已最喜欢的一首在班里朗颂交流。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一 篇5

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学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背景:

毛泽东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他的卓越的 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一次,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之后,写下了这首诗词。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

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三、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哪几句是虚景?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6、作者用一个惜字统领全文、评价历史人物,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惋惜、委婉批评不足)

7、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四、反复朗诵课文并能达到熟练成诵

五、作业:

1、查找资料。抄录一首毛泽东的诗词并谈谈你的理解

2、背诵抄录《沁园春 雪》

教学课后记:

学习中让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较好。好学生一般都能当堂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内容

1、背诵默写这首诗词

2、交流所抄录的另一首毛泽东诗词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3、学生评价

二、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这两首诗共同点都是写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三、理解《沁园春 雪》的艺术特色(小组讨论)

1、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 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2、这首词语言上有什麽特点?

这首词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望、看、惜——贯穿全文;飘、舞、驰——动词生动;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

四、当堂进行练习或做《目标检测》

教学课后记:

本课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学生基本明确了诗歌中运用几种基本表达方式的必要性及运用

《沁园春 雪》教学反思 篇6

资料的运用为了让大家能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词,课前除了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我还特地在网上下载一段视频,既有画面又有朗读。课上,先提出朗读要求,让学生自己试着朗读,再交流、点评。接着,让大家看视频,轻声跟着朗读,感受名家朗读的语气语调。然后试着自己读,寻找差距,说说为什么那样朗读的理由。在分析完本文思想情感之后,再次使用这段视频,让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试着配上肢体语言进行更加尽兴的朗读。经过多番比较朗读,学生的朗读水平有所提高,对词的内容和思想也有了更好的把握。

字词赏析的指导在赏析字词的时候,我注重先举例,让学生知道应该从哪些角度进行赏析,然后让学生模仿示例,划出文中运用的较好的字句,做旁批,然后全班交流,点评,总结方法。最后,布置作业的时候,针对学生课上赏析的不到位的句子,让学生由口头化为笔头作业,检测课上评讲后掌握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培养笔头表达能力。在作业批改中,再次发现问题,再做个别指导和强调。真正将字词赏析落到实处。

词句内容分析的零碎每次在赏析诗歌词的时候,对了解内容的设计似乎总让人头疼,在教学这首词的时候,一节课下来也有这种感觉。似乎内容讲解完后,原有的美感就被破坏了。原因何在呢?似乎问题提的过于零碎,总担心分析的不细,就有了很多其实可以精简一些却没精简的问题。这样,内容是咀嚼透了,但一首词的美感似乎就被破坏掉了。以后在诗歌和词的教学上,内容分析时要多思考问题设计,力争问题明确精要。

《沁园春·雪》备教手记 篇7

2012年9月,我应邀在南充“解读课标修订引领现代课堂———全国教育名家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讲公开课《沁园春·雪》。此课的构思,是早就有的。上课前,我写过一篇题为《把一个图书馆某种书借光的味道真好》的随笔,介绍了备课过程。全文如下:

先破题。题目中的“借光”,不是礼貌用语的“借光”,不是“匡衡凿壁借光”的“借光”,而是说把一个图书馆的某类图书全都借出来了。

你体会过这种借光的感觉吗?

当然,说“借光”,实际上是指书架上放着的同主题书籍。不排除少数借出去了。

昨天准备会议,感觉很累。下午下班回来,没有吃饭,和衣而卧。后被女儿电话叫醒,她在悉尼批评我为何不回复她的微信。我以为到了半夜,结果一看表,晚上九点。我告诉她,你老爹今天准备会议,累了,下班回来没吃饭就睡觉了,下午主持开会,手机断网,因此不能接受微信。接完女儿电话,冲个凉,喝杯酸奶,可持续发展地睡。今天上午十点左右起来,吃了两个茶叶蛋,又蒸了一个花卷,喝了半斤酸奶,饭后,喝了一杯竹叶青绿茶。茶后,开车到深圳大学城图书馆。要讲《沁园春·雪》,想看看这家图书馆有哪些有关的书籍。

有22公里远。

到图书馆后,直奔有关毛泽东诗词的书架,一共找到20本我家里没有的有关毛泽东诗词欣赏研究方面的书(我家里有13本,其中有好几本这个图书馆没有)。这些书,我估计一般大学生中学生不大看(也许个别学生由于研究需要或个人爱好会看)。中学语文教师倒是有需要看的,但深圳市中学语文教师大约绝不会有人开车到这个图书馆(或学校以外的其他图书馆)来借这些书。你要是找到一个深圳语文教师会由于备课需要而到市里图书馆去借有关书籍,我从地王大厦顶上跳下来两次给你看。

很高兴找到20本书。而且这20本书全在一处放着。于是全部抱到读者座位翻看。打算都借回。可是,我的借书卡,是该图书馆主动优惠赠送(该馆专门给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免费赠送的“鸿儒卡”借书卡),每次只能借20本书。而我一直把以前借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续借留在手上(这本书我一直想买但未买到,可是我目前需要参考这本书),因此这次只能借19本。想想也好,那今天就在图书馆看完一本再回去。于是,拿起贺敬之当顾问、刘建屏主编的《新编毛泽东诗词鉴赏》(江苏凤凰传媒集团2010年3月第2版)细看起来。毛主席诗词,我们这代人太熟悉了,当时发表了的,我们小时候全部背过,因此我只用了四五个小时,就将这本书翻了个大概,还做了一点笔记。坚持看完这本书再回家,原因有二。一是,想体会一次“竭泽而渔”的特殊快感。中国学术界,自古以来常用“竭泽而渔”,来形容有些学者做学问搜集资料时的“资料狂”状态,并以此表示对这种状态的激赏之情。我这次的行为庶几类似,只是我是“借光上课”。我担心如果这次不看完这本书,下次来借也许借不到,那就不“圆满”,不算“借光”。因此决定今天就地解决一本,把它就地解决了,就等于把这个图书馆中的有关毛泽东诗词的研究著作都“借来”看了,这样,就是下次来借而借不到,也不会遗憾。二是,为了重温一下在图书馆坐下来看书的味道。

那味道真美。

上次在图书馆坐下来长时间看书,还是20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在华中师范大学念研究生,天天吃完饭就去泡图书馆看书写东西。1992年底研究生毕业以后,在珠海一所层次不高的高校工作了7个年头。那所学校图书馆,书的数量既少,质量亦差,因此我很少去借书,从没有在那个学校图书馆坐下来读四五个小时的书,更没有在学校以外的图书馆坐下看过书,总是借完书就走人。今天,在深圳大学城图书馆一气坐了四五个小时,快速读完一本书。这个图书馆,周边环境好,空气清新,图书馆里面人不多,座位相当充裕,很安静很安静。真是天堂。

《沁园春·雪》这课,原本去年(2011年)就已答应某单位邀请,今年3月在南京讲的,主办单位广告都打出去了,深圳市南山区有几位老师看见广告后,竟专程跑去南京要听我这一课。可是讲课当天到会场,打电话给我,才得知我没有去成。我说别遗憾别遗憾,只要我不死,总能听到我这一课。

去年就答应要讲,可见至少大致讲法,早就在心里埋着。

我要讲的《沁园春·雪》这一课,对文本的理解,有独创的方面。独创到何种程度呢?这么说吧,大约的确全中国所有语文教师都没有这样理解过这首词,甚至所有研究毛泽东诗词的专著都没有这种理解。这种独创,也并不是我在看这些研究毛泽东诗词的书之后才有的,或引发的。事实上,今天借回的这些书我还没有看。但我敢断定,这些书中不会有类似我的理解的观点。已经看过的我自己书架上的有关毛泽东诗词研究的书籍,也没有这种理解。我是特别喜欢这首词,经常琢磨它,还下载了多位歌唱家演唱的《沁园春·雪》在手机上,经常听这些歌曲,边听边跟着哼。喜欢久了,琢磨久了,于是意思就来了,或者说灵感忽然就来了。这正是我以前的文章引用过一个作家所描述过的情形:“要想让一个东西有意思,只需久久地望着它……”但是,我对《沁园春·雪》的理解不仅一点都不怪异,而且合情合理,你要是听了我的阐释,说不定你会认为,我的理解,即使不是最好的,也应该是蛮有意思的一种理解。

究竟是如何理解《沁园春·雪》的呢?暂时保密。

不过,去年9月,我在深圳一所市直属高中听课,课后和该校语文组评课交流时,曾详细阐述过春节后我将要在南京讲的《沁园春·雪》一课的新思路。我一讲完,该校一位很有个性的特级教师马上激动地发言:“从程老师的发言中我们最应该学习的是什么?是思路,是思维方法,是‘既要就语文教语文,又要跳出语文讲语文’的思维方法”。我觉得这位特级教师很敏锐,他的概括很好,好就好在把语文味教学法的精髓概括得很准确。

朋友们,读书啊!读书也就是一种特别的“借光”———也就是借伟人、名家的思想与智慧之光,以照亮自己的人生。

2012年9月1日

下面是我为准备《沁园春·雪》一课阅读的主要参考书:

(1)(日)竹内实:《竹内实文集第一卷·回忆与思考》,中国文联出版社。作者是日本“中国学”研究第一人,世界著名的毛泽东研究专家。本书有多篇文章研究毛泽东思想。(2)(日)竹内实:《竹内实文集第二卷·中国现代文学评说》,中国文联出版社。(3)(日)竹内实:《竹内实文集第三卷·毛泽东的诗与人生》,中国文联出版社。(4)(日)竹内实:《竹内实文集第八卷·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本书倒数第二篇文章为《毛泽东诗词的哲理性和抒情性》。(5)(日)竹内实:《竹内实文集第十卷·中国文化传统探究》,中国文联出版社。本书有多篇文章研究毛泽东思想。我讲《沁园春·雪》,其中毛泽东思想之重视主观能动性,来自本书研究《矛盾论》的启发。(6)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7)逄先知:《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8)张育仁:《鲲鹏之梦———毛泽东诗化哲学评传》,沈阳出版社。这本书写得很好!非常好!(9)李鹏程:《毛泽东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10)何显明:《超越与回归———毛泽东的心路历程》,学林出版社。(11)(美)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红旗出版社。(12)(英)迪克·威尔孙:《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13)(英)菲利普·肖特:《毛泽东传》,中国青年出版社。(14)(美)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用一个通宵看完这本书后,我坚定了按我的灵感思路教学的决心。(15)(美)斯诺:《毛泽东自传》,解放军文艺书版社2001年9月版。(16)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广东人民出版社。本书中冯友兰对毛泽东的著名评价,我搬上了课件PPT。(17)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出版社。(18)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珍藏版),长春出版社。(19)吴振华:《李商隐诗歌艺术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这是我从卓越网新近购得的书,翻阅时发现是一篇硕士论文扩展而成,主要内容是研究李商隐诗歌的虚词艺术。看完此书,我决定把《沁园春·雪》的虚词作为一个教学点。(20)缪钺:《诗词散论》,陕西师大出版社。(21)缪钺:《古典文学论丛》,浙江大学出版社。(22)曾大兴:《词学的星空———20世纪词学名家传》,河北人民出版。(23)曾大兴:《20世纪词学名家研究》,中华书局。这两本书中介绍20世纪词学大家关于既要“词内看词”,又要“词外看词”的方法,印证了我“既要就语文教语文,又要跳出语文教语文”的方法的正确。(24)田克勤主编:《毛泽东思想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5)丁俊萍:《毛泽东思想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6)周振甫:《毛泽东诗词欣赏》,中华书局。本书是国内学者写得最有学问的毛泽东诗词赏析专著之一。(27)吴海坤:《毛泽东与姓名艺术》,人民出版社。此书有趣。(28)杨英健:《跟毛泽东学写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9)唐得阳:《毛泽东的伟人气质》,中央文献出版社。(30)朱向前主编:《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读法》,人民出版社。本书的写法和结构,是国内学者写的毛诗词赏析书籍中最有个性的一本。(31)王灿楣:《毛泽东诗词与时代风云》,湖南人民出版社。(32)胡国强主编:《毛泽东诗词疏证》,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33)徐四海:《毛泽东诗词鉴赏》,云南人民出版社。(34)万应均:《毛泽东书法鉴赏》,湖南人民出版社。(35)张义方:《不朽的诗篇———毛泽东诗词赏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36)丁三省:《毛泽东诗词精读》,文化艺术出版社。(37)董克恭:《毛泽东修改诗词赏析》,中国文史出版社。(38)蔡清富等:《毛泽东五诗词大观》,四川出版集团。(39)郭思敏主编:《毛泽东诗词辨析》,中央文献出版社。(40)胡为雄:《毛泽东诗赋人生》,中央党校出版社。(41)龙剑宇等:《毛泽东的诗词人生》,中央文献出版社。(42)季世昌等:《独领风骚———毛泽东诗词欣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43)罗胸怀:《毛泽东诗词传奇》,新华出版社。(44)刘健屏主编:《新编毛泽东诗词鉴赏》,凤凰传媒集团。以上1-23种为自购书,其余是从图书馆借阅的。

虽然在我阅读的所有书中,都没有见到与我对《沁园春·雪》的解读相同的见解,但我还是要感谢这些书给了我不少启发。尤其是国外学者的书,给我启发更多。国内学者的书,对我有启发的主要是研究毛泽东文化性格和文化悲剧的书。至于国内学者写的毛泽东诗词赏析书,读多了,就发现好的不多,有的书满纸都是陈词滥调,抄袭成风,且搞不清谁抄袭谁。

像这样,50本名著一堂课的例子不仅于此。2011年12月20日,我应广东省教研室邀请,在广州面向全省1200多位中学语文教师主讲的大型展示课《〈锦瑟〉:中国诗歌美的“四个代表”———和同学们一起聊“天下第一朦胧诗”》,也参阅了50多本书。像我这样为准备一节课读这么多书,国内语文界怕不作第二人想。但有志向的年轻教师,不妨一年或两年,照着这方法讲一课,简单地说就是为准备一堂公开课,阅读几十本书。这样讲一堂公开课,等于重读一次大学。在你教学生涯的早期或中期,你这样做三五堂课,你的业务素质和功底,一定会有惊人的提高,到时你想平庸都难。

语文味是我的生命形式。语文味教学法要求把教学主体的生命体验和文本主题相熔铸,打造出既来自课文主题,又大于、高于课文主题的新的教学主题。我把对毛泽东文化魅力的敬仰,对毛泽东英雄悲剧的惋惜,以及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由于有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因此在敌人的封锁围剿中能够逐步发展壮大的曲折经历的重温中,更加坚定了的对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意志与信心,融入教学过程,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教学主题。因此教学具备语文味教学法独有的表现性,即抒情的感人的力量。这样的教学就不是冷的教学,而是有温度的教学。现场听课的老师会发现,我讲这首词,有些地方讲得慷慨激昂,因为我是借讲这首词讲自己。我讲《沁园春·雪》,实际上是在用心吟唱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从当年的星星之火,到今天的烈烈燎原的悠悠心曲。根据这个新的教学主题,我把《沁园春·雪》一课的课题确定为“毛泽东的文化魅力与英雄悲剧———毛泽东〈沁园春·雪〉之文化密码解析”。我知道,再多的参考书中,也不会有我这种对《沁园春·雪》的渗透生命体验的解读。我的教学思路,仍然是根据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确定的,即从“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四个要素、四个层面对这首词进行教学。这四个要素既是内容性的,也是程序性的,且这四个要素的关系是并列中有层进。其中,语言文字教学是基点和中心点,文章教学是重点,文学教学是美点,文化教学是亮点。前三个环节是“词内看词”,即所谓“就语文教语文”;文化环节是“词外看词”,即所谓“跳出语文教语文”。其中最新颖之处在文化环节,即通过《沁园春·雪》看毛泽东思想,看毛泽东的成功与失败的深层文化原因。

无论是2012年9月我在南充讲了120分钟的《沁园春·雪》,还是2012年11月我在深圳讲的虽不到40分钟然而气氛和效果反而更好的《沁园春·雪》,其宏观设计是一样的。整体思路如下:

【暖场】1.教师激情演唱马玉涛《沁园春·雪》开头片断。2.介绍作者生平:毛泽东经历简介———欣赏毛泽东年轻时的酷照(斯诺照)———欣赏毛泽东晚年画像(光芒万丈“人民万岁”)———欣赏毛体书法——读毛泽东最壮志气的经典语录———听一首全国人民都知道的歌《东方红》。

主要教学过程如下:

(一)读(感受语言文字之美)———跟毛泽东学习用字

1.字形美:写景用字独特(北国、千里、万里、长城、莽莽、大河、滔滔、天公、高等)。

2.字音美:以“朝”的读音为例。

(二)析(领略文章之美)———跟毛泽东学习景物描写

(三)品(揣摩文学之美)———跟毛泽东学习妙用实词和虚词

1.实词:文采、风骚、风流,位置不能互换。

2.虚词:毛泽东诗词使用虚词的成就很高,请你从课文中的虚词中选择一例,略作赏析。

(四)探(探究毛泽东成与败的文化密码)

1.上片写景,写的是农村风光还是城市风光?毛泽东在这首词中为什么不写城市风光?(明确: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是农村问题,他当时的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农村。农村包围城市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

2.下片毛泽东评点了历史上五位杰出的皇帝,既说他们“略输”“稍逊”“只识”,一介武夫,那为何作者不写文采一流的南唐李后主,就是写“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那个皇帝呢?(明确:强调文治武功,但五个皇帝有四个是开国皇帝,主要是对武装夺取政权的肯定。“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毛泽东思想的另一重要内容。)

课后,三位专家进行了评课。

广东省高中语文教研员王土荣老师评课认为,这节课知人论世,是一堂有思想深度、有个人体悟而富有启发性的课,值得老师们好好品味。王老师指出,我们不一定能上出这样的课,但这节课可以给我们许多思考。程老师自己就是最好的教学资源,他激情饱满,精力充沛,教学语言富有鼓动性与幽默感。这节课是用大学的眼光来上的。从这堂课我们看到了一位很有思考深度、充满个性的学者教学之魅力。

《语文月刊》主编、华南师范大学陈建伟教授指出,这堂课给了我们许多新的启示,中国人读文章讲究知人论世,但少堂这堂课的构建是“以文知人”,带领学生通过《沁园春·雪》这首词,去了解毛泽东这个人,了解毛泽东的思想核心。在这堂课里,教师力图用自己的幽默来调整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敢于阅读,敢于表现。这样的幽默、丰富、和谐、深邃、高雅,正是构成语文味课堂教学审美体系的要件。陈教授强调,从“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看,语文味教学是一种既有高端的营造,又有根本的追求,因而可以普及的理论与实践;“一语三文”既是教语文的一种顺序,也是学语文的一种顺序,既清晰,又现代派。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主编刘远老师听完这堂课,激动地用“震撼”两个字来概括自己的感受。刘老师指出,这是一堂非常厚重、非常厚实的课,超越了任何语文教师课堂上所生成和所呈现的对《沁园春·雪》文本内涵的挖掘,因而听完觉得非常震撼。刘老师说,这堂课充分地考虑了作为公开课、观摩课中的学生和听课老师两类受众的需求,在发展学生的同时,给听课的老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读文本以及进行课堂教学的视角,也就是省教研员王老师所说的“知人论世”,陈建伟教授所概括的“以文识人”。刘老师认为,这样的一堂课是在座的任何一位老师都上不出来,也是任何一位老师都无法模仿的,只有教学境界达到比较成熟阶段的老师,人生阅历和已有的知识积淀达到很高层次的老师,才会上出这样的课。

著名思想家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有一句大意如此的名言:“人的伟大在于它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但环顾四周,看看当下中国语文界,是否可以说,没有思想的芦苇,包括没有思想的名芦苇,太多了一点呢?中国当下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教学普遍在平面滑行,缺少深度与思想,缺少智慧含量。许多一线教师,喜欢听完一堂课,不需要读什么书,也不需要动什么脑子,就能很轻易地照搬到自己课堂上去的教学法。这当然有相当大的合理性,就像在信息时代,我们大家都喜欢使用傻瓜相机般操作简单的电器一样。但使用教学法和日常操作电器毕竟不同。长期使用不需要读书、不需要动脑子的傻瓜式教学法,学生会越学越蠢,教师也会越教越蠢。而语文味教学法是要求教师既要就语文教语文,又要跳出语文教语文的教学法,是能使学生和教师的智商、情商都得到发展的教学法,是能够引导语文教师教有思想的语文的教学法,因而从长远说,也是解放语文、解放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法。

行文到此,我想起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说过的另一句很深刻的话:“轻视哲学才能成为真正的哲学家。”从这句话我想到语文。我用下面这句话来结束我这篇手记:

《沁园春.雪》原作和重庆谈判 篇8

沁园春 雪(咏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看)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尽是)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共)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山河)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尽)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彩);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第一处修改就是词题由“咏雪”改为“雪”,精简了一半。第二处修改“望”代替了“看”。第三处“尽是”改为“顿失”。这是一个重大改动,诗中画面由此改观。原来全是滔滔河水,现在滔滔江水忽然静止,意在“寒”、“凝”,更紧密地呼应前面的“千里冰封”。第四处“共”改为“试”,想象力加强。第五处“江山”多娇比“山河”多娇读起来韵味多了。第六处“竞”比“尽”更有动感,有争先恐后的意思。除这六处修改外,还有一个不同字 “采”和“彩”,在这里可以通用。这几处修改都很妙,三个动词“望”、“试”、“竞”更为生动入画。现作可以说已无一字改进空间。

毛泽东旧作的公开是重庆谈判的一个“花絮”,也是毛泽东和柳亚子之间的一段诗交。柳亚子1926年曾和毛泽东同在广州“饮茶”。(毛泽东《七律·赠柳亚子先生》诗中头两句:“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那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毛在国民党内任职并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一别十九年,毛泽东成为一方领袖,来重庆参加国共和平谈判。柳亚子这时正居重庆,老友到来,兴奋异常。他作诗一首“赠毛润之老友”曰:

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

弥天大勇诚堪格,遍地劳民乱倖休。

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旧同舟。

中山卡尔双源合,一笑崐仑顶上头。

(引自《新华日报》太行版。《新华日报》1945年9月18日头版以新闻报道形式刊登柳诗。《抗战日报》同日第三版诗中第四句“乱倖休”为“乱倘休”。《毛泽东印象》为“乱未休”)

柳诗里最有意思的一句是“中山卡尔双源合”。中山代表孙中山,卡尔代表卡尔·马克思,意指两种信仰、国共两党、谈判双方正在汇合。除了毛蒋、国共当事双方明白谈判用意外,“民主老战士”柳亚子和全国大多数人一样,天真地引颈企盼谈判带来和平。柳亚子和毛泽东见面时请老友填词,“索句渝州叶正黄”即寓此事。毛泽东以十年前旧作《沁园春·咏雪》相赠,这时公开的应该是原作或接近原作。

毛泽东公开这首诗的时机恰到好处。重庆谈判之前,世人对毛泽东了解是不多的。延安地方偏僻,被敌占区和国统区重重阻隔。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因抵延安采访毛泽东﹑介绍共产党而一举成名。1945年9月美国主导的重庆谈判举世瞩目,毛泽东头一次处在聚光灯下。他和蒋介石不仅斗智,也在比个人魅力和个人形象。在“霖雨苍生新建国”之际,了解毛泽东成为一时“显学”。中外知名人士纷纷撰文﹑记者争相采访向公众介绍毛泽东。《沁园春·咏雪》的公开“轰动一时”,人们看到了一个诗人毛泽东。

《沁园春·咏雪》是毛泽东精心挑选的。“横扫千军如卷席”,“分田分地真忙”是不适合在重庆谈判期间发表的。谈风光、谈历史则是人际交往的话题。挑剔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再“横批”一下: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何谓今朝?重庆聚光灯下的人物?给人遐想。

毛泽东选这首诗词也表明在他的旧作中最满意这一首。柳亚子得到《沁园春·咏雪》后,马上和了一首,录如下,以叙完重庆谈判这一花絮。

沁园春 次韵和润之咏雪之作,不尽依原题意也

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

叹青海(梅)酒滞,余意惘惘,黄河流浊,举世滔滔。

邻笛山阳,伯仁由我,拔剑难平块垒高。

伤心甚,哭无双国士,绝代妖娆。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缺“共”字)折腰。

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

要笑胡儿,纳兰容若,艳句秾情着意雕。

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见《毛泽东印象》,疑印刷有误,在圆括弧里更正。柳亚子后来的诗词集里收入此词,有一字不同)

上一篇:党员干部“严以修身”专题研讨心得体会下一篇:希望的小学生作文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