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魅力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堂教学的魅力(精选10篇)

课堂教学的魅力 篇1

课堂的魅力就是教师的魅力李镇西

昨天(2014年10月17日)下午最后一节课,参加青年教师风采大赛的老师开总结会。我给老师们即兴讲了讲我对课堂教学的想法。

在座的老师都很年轻。我再过几年就退休了,不会再与你们共事了,因此我不是作为校长在“培养”同事;未来几十年,你们也不一定一直在武侯实验中学工作,这谁说得清楚呢?因此,我也不是在为武侯实验中学的未来“培养”老师。我就是一名老教师的身份,为国家“培养”你们,呵呵!

作为一名教师,把课上课是最最基本的条件,也是你们的立身之本。我在对你们进行新教师培训的时候,就说过“好老师”的标准,第一条就是“课上得好”。好到什么程度呢?好到学生上你的课觉得时间过得很快,盼着第二天听你的课。怎么才能把课上好呢?我有这么几条建议,供你们参考——

第一,要不断研究自己课。

你们什么时候备课上课最认真呢?不就是校长要来听课的时候吗?不就是教研员要来听课的时候吗?不就是赛课的时候吗?不就是这堂课决定你是否能够转正,是否能够评职称的时候吗?等等。好,你们就把每堂课都当成校长要来听课,教研员要来听课,当成赛课,等等。这样,你备课上课一定格外认真。天天如此,坚持数年,你的教学水平肯定提高。

我想到我年轻时候,那时候学校有一台笨重的录音机,我就去借来搬到我的讲台上,每堂课都录下来,然后晚上就听我的课堂录音,哪个地方还比较满意,哪个地方有些遗憾,包括哪句话说得不够好,等等,我都认真听,认真琢磨。这样坚持下去,我觉得自己的教学水平真的就慢慢提高了。这么多年来,我备课有一个原则,就是无论我上过多少遍这篇课文,我都当做第一次上这篇课文来备课。比如讲《祝福》,备课时我不会去看以前的教案,而是把这篇课文当成第一次上来钻研。而这种“钻研”首先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可能会有怎样的困难,哪些地方会有阅读障碍,等等。我还会关注学术界对《祝福》这篇文章最新的研究成果,关注鲁迅研究的最新成果,这些成果我都会吸收到我的教案中。另外,我相信大家都会认真写教案的,但是是不是都会认真写教后记呢?从某种意义上说,写教后记更重要,因为这是你对自己课堂的反思,这种反思将直接有助于你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其实,最重要的研究是课堂魅力的研究。所谓“课堂魅力”说白了,就是要让课堂对学生有吸引力,让孩子们爱听你的课。要让课堂充满情趣,让孩子们感到妙趣横生,如坐春风。教师的口才特别重要,就是要学会说话。大家想想,教育也好教学也好,不都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与人沟通吗?好的课堂总是师生共鸣,氛围和谐,而不是油水分离,油是油水是水。让课堂有吸引力,就要琢磨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和学生交流,如何面对突发事件,等等。这里我举两个例子谈谈如何处理突发事件,因为这最能体现出教师的机智。

我校有一位语文老师叫周艳,有一次上《故宫博物院》。她先问学生“世界有哪四大宫殿”。这个问题把学生难住了,但有有一个学生说:“故宫。”这个学生很聪明,心想老师上《故宫博物院》便问“哪四大宫殿”,虽然不知道另外三个宫殿,但故宫博物院肯定在“四大”之内。

周老师表扬了他,然后继续问大家:“还有呢?”学生们都说不出了。这时候有个男生大叫:“还有子宫!”教室里一片笑声。很显然这个答案是胡说八道的,而且可能是故意扰乱课堂,哗众取宠。很快,教室安静了下来,大家都等待着周老师怎么处理这个同学。

我不知道在座的老师们如果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会怎么处理。我想,如果遇到没经验的老师可能会把这个学生大骂一顿,如果那样,课就无法继续上了。周老师是怎么做的呢?

周老师走到这个男生面前,笑眯眯地说:“其实,你答得真好!”同学们有些惊讶。周老师继续说:“因为子宫的确是人类最伟大的宫殿!”其实在这里,周老师偷换了概念。但这种“偷换概念”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这是教育的需要。周老师的表情庄严而圣神起来,说:“子宫,真的让我们人类肃然起敬。它是胎儿的宫殿,是我们所有人当然包括在坐的同学们的生命的摇篮,因此,我的确认为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宫殿,也是最神圣的宫殿。对着伟大而神圣的宫殿,我们应该怀有敬意,而不应该轻慢的谈论。”在这里,周老师很自然地对孩子进行有关敬畏生命的教育。最后她说:“当然,这节课我们不研究这个问题,我们把这个问题交给生物老师,下次生物课的时候在讨论,好吗?好了,同学们,我们还是回到刚才的话题吧。” 你们看,周老师的处理多好!真正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就是教学机智。

还有一个相反的例子。有一次,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小伙子在课堂上被学生骂了。怎么回事呢?这位老师转身写黑板,后面“咣当”一声,他转身一看,是一个坐在中间的男生把旁边同学的文具盒往教室后面一扔,结果发出声响影响了上课。这位老师特别生气,他指着这个男生,厉声喝道:“出去!”这个学生当然不从,而且还骂了这位老师。老师更加愤怒,便继续呵斥这个学生,于是两人便吵了起来。最后,小伙子说:“这课没法子上下去了,好,你不走,那我走!”说完,便愤然走出了教室。这堂课果然“没法子上下去了”。

你们看,这种局面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换了在座的老师,你们会怎么处理呢?

我随便问问了两位老师。我先问白勇老师:“白老师,你会怎么办?”白勇老师感到很突然,来不及思考,便实话实说:“我还没想好。”我又问杨柳老师:“杨老师,你呢?会怎么做?”她说:“我可能会用比较幽默的话缓和气氛,含蓄地批评他。”

我说,很好!幽默是机智处理的方法之一。也可以严肃而温和地说:“这样不好吧?”虽然是淡淡的一句,但犯错的学生一般都会感到不好意思的。还可以盯着那个学生,不说话,就看着他,看几秒或几十秒。以这种方式表达你的态度,用眼神告诉这个学生,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老师很生气!这种方式及表明了你的态度,又不至于惹恼学生。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方法,但无论哪一种,都一定不要激化矛盾。最关键的是,课后都一定要找这个学生单独谈谈。

所以,研究课堂,的确大有学问。

第二,要多读书。

这个话题我讲过多次,但我觉得无论多么强调读书都不会过分的。课堂的魅力就是教师的魅力,而教师的魅力其实主要就是学识的魅力。教师在讲台上一站,就要让学生感到你有一种源于知识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更多的来自阅读。

我有一个不一定严谨的说法,只要教师肚子里真的有学问,那他无论怎么教,甚至哪怕他“满堂灌”,都叫“素质教育”,都叫“新课改”!旁征博引,信手拈来,雄视古今,联通中外……这样的课不但吸引了学生,而且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打开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思考与创造!比如钱梦龙老师,只有初中文凭,但因为钱老师善于自学,读了很多书,所以成了学问大家,他的课自然就有一种超出一般教师的境界。你们看他八十年代的课堂实录,那不是“素质教育”是什么,不是“新课改”是什么?虽然那时候并没有“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说法。如果老师肚子里空荡荡的,只会根据教参来备课上课,课堂上必然捉襟见肘。

读什么书呢?教育经典,专业读物,都是应该读的,我就不多说了。我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多读人文书籍:政治的,哲学的,历史的,经济的,人物传记,长篇小说,等等,都应该在我们的视野之内。我们阅读,不要有“明确的”功利色彩,不是说为了备课找资料才去阅读什么书。不是的。我们阅读是为了充实我们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为了让我们能够站在人类文明的精神高地俯看我们的每一堂课!

最近我在读《任仲夷画传》。“任仲夷”这个名字你们年轻人可能不熟悉,但他改革开放的先驱者之一,也是改革大将之一。当年的改革,不仅仅有邓小平、胡耀邦、赵紫阳等领军人物,还有万里、习仲勋、谷牧、任仲夷、项南等冲锋陷阵的大将。他们都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元勋。最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改革开放元勋画传》,已经出版了《谷牧画传》和《任仲夷画传》,我正在看。看这些书,我的心自然回到了当年改革放开的火热年代,想到自己的年轻时代,进而再想到中国的今天和未来。你说这些书对备课有直接的帮助吗?当然没有,但它丰富了我们对国家历史的认识,有这些内涵去上课就是不一样。

有一个历史老师因为书读得多,所以他的课上的特别棒,而且很会启发学生思考。比如他讲鸦片战争,没有简单地让学生记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和意义,而是问,同样在日本也曾经有过类似被列强打开大门的情况,日本是怎么做的呢?他讲辛亥革命,也不让学生简单地记忆“知识”,而是问学生,为什么清朝帝制被推翻,中国却没有很快走向强盛与富裕?我这里强调读人文书籍,并不只是针对文科老师。人文素养是部分文科理科的。著名特级教师孙维刚,他的数学课上得特别棒,对学生非常有吸引力,因为他书读得多,学识渊博,所以给学生讲数学史,还给学生用俄语唱歌吟诗,这么有魅力的老师,他的课堂怎么会不受学生欢迎呢?

第三,把自己的课交给学生监督与评判。

每天都给学生上课,我们是否问过学生的感受?不要说学生不懂教学,至少他们的意见可以作参考。让学生给自己的教学提意见和建议,就是在帮助我们改进教学。我最近出了一本新书,叫《老师教我当校长》,其实我很多年前还写过一篇文章,叫《学生教我当老师》。怎么教呢?我定期在学生中做无记名调查,比如每个月发一张纸条给学生,让学生回答:这个月,李老师上得最好的一篇课文是哪一篇?李老师上得最差的课文是哪一篇?李老师出得最好的一篇作文题是什么?李老师出得最差的一篇作文题是什么?等等等等。这样,我随时都可以知道我的课在学生中的感受。由于形成了一种高度信任的关系,不一定是在搞调查的时候,就平时他们也会随时给我说他们的想法。比如有一年我教高一,一次有学生就直接到我办公室来说,李老师,我感觉你最近这个文言文单元上得不是太好。我就和他聊了起来。在聊的过程中,我就知道了我的一些不足。还有一次讲《我与地坛》,我由课文讲到了社会讲到了人生,把学生引向了很开阔的世界。一下课,就有一个学生走向讲台对我说:“李老师,散文就得这样上!”三十多年来,可以说我的课一直都在学生的监督和评判之中。我真的很感谢我的学生们!

而有的老师不愿或不敢把自己的课交给学生监督和评判。明明上得不好,学生也不好给他说,他自己又不知道,于是自然就无法改进,就越上越差,学生天天都受罪啊!于是就回家给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听孩子每天回家都在抱怨老师上课上得不好,心里就着急了:这还得了啊!我的孩子就交给这样的老师啊?于是,家长就给校长打电话,或者给局长写举报信。然后这个意见从上面一级一级传下来,校长找你谈话,甚至给你停止你的教学工作,还影响你的绩效。你看,你这不就被动了吗?但本来这一切都可以避免的。如果你随时都让学生直接给你提意见和建议,你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哪会这些事儿呢?

今天我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不一定都对,但绝对真诚。我真是希望你们快些成长起来。孩子们喜欢你的课,你自己都有成就感。我今天上了三节课,看着孩子们课堂上的神情,我自己觉得都很舒服。最后我建议大家可以听听我的课,我的课具体是哪天哪一节,最近你们可以找范景文老师问问。

课堂教学的魅力 篇2

尝试一:创设互动情境, 让课堂更有表现力

语言学习一定要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学得好, 如若真实、自然、准确、有效的语言环境, 就能更进一步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 达到教与学的有效统一。情境的创设是运用语言的关键, 教师应善于根据教学知识点创设特定语言情境。比如, 在每节课的free talk部分, 我创设了“我型我SHOW”这个环节, 让孩子们活用所学的语言知识, 上台分角色表演课文或对话内容。

我在教学5B《Unit4 Seeing the doctor》时, 创设了“看病”这一情境, 并结合4B《Unit8 How are you》中所学过的单词、交际用语和学生进行互动。在课堂上我邀请学生充当医生、护士、病人等角色, 他们非常高兴地走上讲台, 拿着提前准备好的药罐、器皿之类的道具, 像模像样地演起“小品”。这种表演性的对话环节, 特别能调动整班学生的情绪, 上台互动的同学当着众多小“观众”的面, 会表演得非常认真, 而台下的“观众”, 看到自己的小伙伴表演也会特别兴奋, 目不转睛, 仔细聆听着台上的每一句话, 当然, 还有一群爱“挑刺”的“语言专家”会在表演结束后指出语音, 句法错漏之处, “舞美专家”会对情境布置提出更好的建议, “动作指导”会示范一些更到位的肢体表演……接着, 我根据对话内容设问, 在问题中衔接转入新授部分, 自然巧妙的情景互动, 让课堂状态从一开始就突出了学生主体, 催化提升了整堂课的魅力指数。

尝试二:运用肢体语言, 让课堂更有亲和力

教师的课堂语言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英语课堂, 则更侧重于以师生间、学生间的口语交际来习得语言知识, 但是, 光靠口语进行信息传递的课堂教学, 必定是效率低下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类接受的信息总量中, 有83﹪从视觉获得, 只有11﹪从听觉获得。因此, 优秀的教师应在关注课堂语言质量的同时融入有效的肢体语言, 刺激学生感官, 激发兴趣, 真正让肢体语言成为有声语言的润滑剂和调味品。

课上, 教师的眼睛会“说话”, 注意并关心着每一位学生;教师的微笑具有“魔力”, 让学生们信心倍增;教师的双手灵巧有范, 一起一落, 一挥一晃, 带动着课堂的气氛……教师的肢体语言只要运用得当, 一定会成为提升课堂教学魅力的因素。例如:手掌向上抬, 是让学生起立;竖起大拇指, 是夸赞学生表现出色;摸下耳朵, 示意学生接下来要安静听讲……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却常常能起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在不经意的瞬间给孩子们送去春风拂面、春雨润物的情怀, 让他们在课堂上倍感温暖。

尝试三:设计简笔画, 让课堂更有吸引力

简笔画是指以简练、概括的线条勾画出物象形态与特征的图画, 它以形象化手段传递信息, 寥寥数笔就能表达出丰富的内容。简笔画快而生动, 是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可取代的积极手段, 教师边讲边画, 学生视听结合。好的简笔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而且易于加深印象, 强化记忆,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善于在教学中使用简笔画的教师, 在学生心目中的魅力指数会大大提升, 课堂教学也将赋予更多活力。

简笔画适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只要设计巧妙, 教师就能运用这些简单的线条形象地教授字母, 语音, 单词, 句型, 同时还能创设简洁易懂的情境, 化抽象为具体, 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甚至还能借助简笔画对学生的课堂作业进行总结评价, 简单几笔, 一目了然, 画胜千语。如在学生作业评价中, 当学生的作业字迹端正、答题准确时, 我会画上翘起的大拇指;当学生的作业有误时, 就在一旁画上卡通的小问号;当学生作业字迹潦草, 错题很多时, 就画上悲伤的头像……这一举措特别招学生喜爱, 每次下发作业, 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打开作业本, 欣赏老师对自己的评价, 因为喜欢, 所以无形中产生了竞争意识, 都想成为获得“大拇指”最多的人。不需多言, 持着这种积极的学习心志的学生, 英语课上的表现自然显得更加主动。

尝试四:领略异国文化, 让课堂更显感染力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 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可见语言学习与文化教育密不可分。加强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还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等特点, 在语言的教学中适时融入异国文化、风土习俗等知识, 更全面地提升学生对美的欣赏与追求。

孩子们学英语, 自然需要对英国文化有所了解, 提到英国, 先想起的就是首都伦敦, 还记得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 007护送英国女王飞赴现场, 让全世界的人一起近距离欣赏到了举世闻名的白金汉宫、高耸入云的大本钟, 还有巨大而美丽的伦敦眼。足球明星贝克汉姆乘坐快艇护送圣火, 夜色烟火下的塔桥唯美迷人, 泰晤士河静谧庄重, 美不胜收……

课堂魅力的展现 篇3

一、新课导入要引人入胜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新课的导入,对于全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对新课的导入应作精心设计,力求从一开始就充满吸引力。

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既能够让学生的精力快速集中,有效进入新课的学习情境,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导课是一种教学艺术,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所以,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创造性的预设和教学。

例如,在《文明交往的艺术》的新课导入中,我设计了“三次不同的握手”环节。一开始我先设置悬念,随机与三位学生握手交谈,且只与第一位学生有正确的握手姿势和亲切的交流。然后,我提问道:“观察刚才的三次握手,同学们有什么发现?”于是,学生分别就三次握手中老师的不同姿势与交谈态度发表看法,指出第一次握手时老师握得很有力、时间持续较长,和学生交谈很真诚、亲切,眼睛一直注视着对方。但是第二次和第三次握手只是轻轻一碰就甩开手,学生在说话时老师也显得漫不经心,让他们感觉似乎很不尊重学生。于是我顺势发问:“如果让同学们通过握手来选择一位朋友,你愿意选择哪一位?”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第一位!”于

是,我指出:“一次简单的握手可以让我们赢得一位朋友,同样也可以让我们失去一位朋友,可见文明交往有艺术!”就这样,我把学生的好奇心和认同感给调动了起来,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二、主题探究要丰富多样

“主题”指课堂教学的主题。主题探究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这一环节实施得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 所以,对于主题探究环节的教学设计,教师既要注意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具有较强探究性的问题,用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更要处处渗透“以学生需求为本”的理念,围绕学生已有的经验、体验及未来的发展来展开,设置合适的探究渠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深入探究,从而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满足需要、体验成功的愉悦的过程。

例如,在《放眼世界》的主题探究环节,我邀请学生们一起乘坐一趟“文明直通车”,来一次“世界文明之旅”。“旅途”第一站是“环游世界,说文明”:通过一个“世界文明知多少”的知识竞赛,让学生们了解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孕育着多种多样的文明形态,感受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然后“文明直通车”继续前行,来到第二站:“奏和谐文明乐章。”本站通过“看舞蹈,说文化差异”和“表演不同国家的见面礼仪”这两个环节让学生体验不同文明之间既存在差异又有其共性。最后来到第三站:“赏古乐新奏,促文明交流。”学生们欣赏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茉莉花》后,一起探讨了这样一个话题:“女子十二乐坊作为我国第一支全女子民乐组合,她们为什么能红遍全世界?”经过共同探究,学生总结出:女子十二乐坊之所以这么成功,是因为她们把中国古老的琴音与西方流行音乐相融合,创造出一种充满全新现代气息的、没有地域之分又具有鲜明东方特色的音乐。从她们成功的事例中可以看到,对待不同的文明,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在尊重自己民族文明价值的同时,又尊重其他民族文明的价值,主张平等交流、互相学习;同时要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民友好交往。

又如,在学习《理解与宽容》一课时,我组织学生们进行了一个小组探究活动:“确定你认为现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三件事情。”步骤如下:1. 请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纸,写上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三件事,并在纸的背面写上认为其重要的原因;2. 请每一位学生都把所写的内容介绍给本组的其他人;3. 小组讨论,确定小组公认的三件最重要的事情;4.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公认的最重要的三件事及其原因。各小组代表介绍完毕,我又对他们提出了三个问题:1. 小组是通过什么方法来确定最重要的三件事的?决定过程小组有何争议?2. 每一个人都同意这三件事最重要吗?为什么?使每个小组成员的意见一致困难吗?为什么?3. 如果有人要把他的认识强加给你,你的感受是什么?如果有人认为你列出的事情根本不重要,你会有什么感受?问题一抛出来,全班学生便争先恐后地急着举手发言,纷纷讲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们真切地体悟到:理解他人,就要超越狭隘的个人经验和好恶,以开放的胸怀去体察他人的处境、感受和想法,从而消除误解与隔阂,造就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生活中不能没有宽容,有宽容才能共处;宽容和理解是促进团结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条件。在这种“亲历”的探究中,学生们既收获了知识,又实现了情感的共鸣,还体验了学习中成功的愉悦。

三、课堂总结要余味无穷

课堂总结既意味着一节课的收尾,也关联下一节课的开始。所以,课堂总结要余味无穷,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激起对后续学习的强烈欲望:它不仅要加深学生对本节课教学重点的理解与掌握,为本节课的教学画上一个圆满句号,更要为后续课程的学习画出一个无限延伸的省略号,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获得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文明交往的艺术》的总结环节,我设计了“心与心的交流”活动:请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参照本节课所探讨的内容记录下对人际交往的一些感悟,把小组的感悟写在可张贴的“小脚印”上,由小组代表向全班介绍并张贴到名为“文明之路,你我相伴”的一幅绘画作品上。这幅作品是在课前由全班学生共同创作的。在背景音乐《同船共渡》的渲染下,在充满阳光与朝气的画作面前,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和灵感被完全调动了起来,他们兴致勃勃地讨论着,认认真真地书写着,不一会儿就都完成了,真挚的话语写满了小脚印。

古文教学的魅力 篇4

多媒体借助图、文、声、像的综合运用,展示一幅立体的全方位的视听形象,成为文言文阅读与教学的翅膀和动力。让多媒体走进课堂,增加了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观沧海》,荧屏上苍茫的大海,黑耸的礁石,低飞的海鸟,音响里低沉的海潮声,浑厚男中音的吟诵声,将学生一下子带到了激越澎湃的大海边,穿越时空,似乎也感受到勒马碣石山的曹操豪迈博大的胸襟。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播放演唱版的同名文言文,把学生带进音乐的殿堂,学生学唱歌曲的同时,也就背会了古诗文,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

语言的魅力教学反思 篇5

宰相庄小学

张 庆 华

《语言的魅力》教学反思

这节课最成功之处是学生的情感全部被调动起来了,每一个学生都是那么主动、那么投入地学习,与上学期上课的感觉有着天壤之别。

之所以能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源于这节课有浓浓的语文味。

一、引导学生品味语言,领悟语言的表达方式,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师抓住文中几处关键而精彩的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品味出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品味出语言文字的魅力。

一是“无论 ”这一段话的反复咀嚼玩味,首先引导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感受,指导读再现当时的情景。教师在几个关联词上做了着重号,帮助学生读出文章的语气。接着教师进行了一个语言训练,可谓一剑双雕,教师让学生把这段话描写的情景用一句话概括,先让学生自己说,再出示填空()路过的人,()把钱给了老人。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和精练表达语言的能力,又结合这段话的特点训练学生运用关联词语的能力。教师训练的目标非常明确,训练的方式循序渐进,没有满足于前面的训练,下一步活动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教师问学生:“既然一句话就能表达的东西,作者却用这么多话来表达,哪种表达方式你更喜欢?”学生说书上的表达好,具体了,人物很多。学生的感受是表面的,思考是浅层次的,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在于点燃。教师接下来的引导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充分感受到这样表达的妙处。教师让学生再读这句话,再去感受,体会到什么。有的学生感受到人物的衣着不一样,有的学生从“掏”“摸”这两个词中感受到不同的人物用不一样的词,揭示了人物的心理,衣着华丽的人是“掏”说明他有钱,很干脆,衣着褴褛的人用“摸”说明他可能也很穷困,有点犹豫,但还是被“春天来了”几个字打动了。教师点拨升华学生的认识:“一个掏,一个摸把人物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读这段话可以想象人物的外貌、动作、甚至可以触摸到人物的心灵。作者自己的语言就充满魅力。”

二是文中描绘春天美景的句子,这几个句子全是反问句,教师抓住这个特点引导学生反复读体会这样表达带来的效果。

学生在这样品味语言的过程中,逐渐走进文本,走近作者,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获得体验和感悟的方法及能力。这样的教师,这样的课堂充满魅力。

二、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课文。

教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比较深刻,比较全面,因此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课文。比如:“春天来了”这四个字,有些教师上课过多局限于这四个字让人们想到许多春天的美景,和后面“我什么也看不见”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激发人们的同情心。而这位教师却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位老人,之前并没有获得人们的帮助,这是为什么?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诗人加了一句话,人们内心那种善良情感被激发了,被释放出来,是诗人的善良,诗人的感情让这句话焕发了魅力。

又如文中写到诗人看到人们纷纷给老人捐钱,感到很欣慰。教师抓住“欣慰”一词给学生一个开阔的思维空间:诗人为什么感到欣慰?

感受语文课堂的魅力 篇6

作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新兵,很荣幸能够参加此次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在这短暂但却丰富的学习中,十七位资深老师的课堂让我得到了受用良多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通过此次培训,让我增长了许多见识,使我的思想重新焕发了激情,燃起了斗志,确实感到受益非浅。接下来就参加此次的培训谈谈个人的一点体会。

《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有幸亲临的十七堂课,堂堂精彩纷呈。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每堂课上那动情的朗读声,使我在这朗读声中感受到了教师的魅力、语文的魅力。在此我重点谈谈个人对朗读教学的一些感悟与收获。

一、教师的读,引情入境

教师的情感如春风化雨,每时每刻都潜移默化地滋润着每个学生的心田,感染着每个学生,引导着学生积极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读是最为直接和亲切的,是火种、是催化剂。它能让学生透过教师的朗读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并产生共鸣。教师的读最容易感染学生,也最容易引发学生的朗读激情。因此,教师要借助美的声音、美的表情、美的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对课文丰富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鼓舞学生的情绪,激起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感境界,获得准确、鲜明的感知。如在教学《伯牙绝弦》一文时,罗才军老师动情地朗读,立刻将学生带入了伯牙与子期相遇时兴奋难自抑的情感中,使得学生也抒发出“吾有子期,终生不再孤也”的真挚情感。又随着他低沉地朗读声,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了伯牙绝弦的悲苦与凄凉。他的这一课,没有精心预设的场景演练、没有精美的课件渲染,更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问答,他只是引导学生反反复复地读,利用起伏有致的声音,将轻重、缓急、高低处理的恰如其分,将最兴奋与悲凉表现的淋漓尽致。在课堂上如同师生演奏着一曲美妙的乐章。而他的课末引读更是尤为精彩,不仅回忆巩固了整篇文章内容,还强化主题升华了情感。一唱三叹,在反复诵读中,升华了情感,使《伯牙绝弦》这曲知己的赞歌深入人心,更让学生感受了中华文化的悠久。我想他的课堂会让学生爱上文言文,因为课堂充满了语文的魅力。

二、学生的读,悟文达意

每学习一篇课文,教师都首先引导学生与课文直接接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逐步做到有感情,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张文花老师《数星星的孩子》一课,她在初读上花了很长时间,她让学生读准每个音节,读通每个句子,并及时给他们纠正,真正做到了在初读中感知文本。

每堂课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室都有意识地将朗读与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紧密结合,在读中悟,在悟中读。教师留给了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情境,通过对文本的感悟、体验,与文本的对话,达到理解语言内涵的目标。例如,教学《小

兵张嘎》一课,郭蕾老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小嘎子的机智勇敢,先请学生分别谈谈自己对小嘎子的认识,并进一步说说自己是怎样体会出来的。最后,让学生再次通过朗读把自己独特的体会读出来。这样,学生不仅在感悟体验中提高了朗读的水平,而且也在朗读中加深了自己的感悟体验,自然而然地走进文本,感受了嘎子的形象。

浅谈课堂教学的语言魅力 篇7

一、提问要精妙——“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前课堂教学教师设问现状令人忧思:或问得浅显可笑, 学生对答如流;或问得陡如高峰, 学生绞尽脑汁, 最后老师总结所谓的答案;或问得模棱两可, 学生听后不知怎样想, 怎样答……这样的提问启而不发, 而学生只答不思或只听不悟, 难以激活思维, 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精妙的提问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功能主要有体现在三个方面: (1) 激发兴趣,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积极性; (2) 指引学生思维方向, 提高思维效率,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获得信息反馈, 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捕捉学生思维流向及心理变化。要实现上述功能, 就必须在课前准备时对提问进行精妙设计, 在课上审时度势, 因势利导, 随机应变地发问。只有这样, 才能使自己的每一个提高都像相声演员的一个“包袱”一样, 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 使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多年来, 我校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一直进行深入探索, 发现要着眼于学生能力的综合提高及其身心的全面发展, 要充分地去揣摩学生, 考虑问什么, 怎么问, 才能确实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信息和思维空间。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三年级的一节作文课上就是这样唤醒学生, 引发学生兴趣的:听说我们班有个同学叫李亚, 我不想通过同学们简单地指一指就认识他。谁愿意抓住他的外貌特征给我介绍一下 (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来也可以) , 让老师在班上能找到他。……于老师巧设找人环节, 抓住儿童感情的坦白、直露以及乐于助人的特点, 用生动、简单而富有鼓动性的提问让学生尽其所能说出李亚的外貌特征, 进行语言交流。真是课伊始, 趣已生, 老师设谜, 学生破谜, 使初入作文之道的三年级学生茅塞顿开, 情趣盎然地习作, 素描作文变得多姿多彩。

学记上说:“善问者如攻坚术”, 陶行知说:“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多。”“如攻坚术”的提问像一把利刃, 帮助学生攻克难关, ”问得巧“的提问, 能把深奥的问题变得浅显易懂, 能把浅显的问题变得扑朔迷离, 能把平常的问题变得趣味盎然, 能把旧问题翻出新花样, 能把新问题与已有的知识巧妙地连接起来。曾在听课时, 我听到过一个问题的两种类似的问法, 效果却截然不同。如在讲“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一课时, 一个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狼外婆在森林里开了个面馆, 狼外公写了一个价目招牌:“每碗面150元”, 没人来吃面;狼外公在5和0之间加一个点, 有人来吃面了, 但人很少;狼外婆把这个点擦去, 又在1和5之间点个点, 这时, 顾客盈门。同学们想一想, 这是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另一个教师采用了同样的故事, 略有改动:狼外公在数字150上加一个点, 就有人来吃面了, 但很少, 狼外婆把“点”点在了什么地方?为什么点上点以后, 顾客人数就有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哪一种问法更能引起学生兴趣及引起学生思考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同样的故事, 不同的提问方法, 却能起到截然不同的效果。这个真实的例子说明我们设置提问时, 要深谙学生心理, 立足学生兴趣点, 多想几种问法, 认真分析比较各种问法的预期效果, 从中优化好提问方法。千锤百炼出真金, 这样我们的提问才能做到“问得巧”似攻坚术让课堂如鱼得水, 提问艺术魅力尽情体现。

二、评价语要赏识———“更上一层楼”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教师鼓励和开发学生创造力的赏识性的评价语言, 是不可低估的“动力资源”。在一定的场合, 一句话可以产生巨大的“现场效应”, 有时甚至可以改变学生的一生。卡耐基小时候是一个公认的坏男孩。在他9岁的时候, 父亲把继母娶进家门。父亲对继母介绍卡耐基说:“亲爱的, 希望你注意这个全郡最坏的男孩, 他已经让我无可奈何。说不定明天早晨以前, 他就会拿石头扔向你, 或者做出你完全想不到的坏事。”出乎卡耐基意料的是, 继母微笑着走到他面前, 托起他的头认真地看着他。接着她回头对丈夫说:“你错了, 他不是全郡最坏的男孩, 而是最聪明最有创造力的男孩。只不过, 他还没有找到发泄热情的地方。”来自继母的肯定评价, 激发了卡耐基的想象力, 激励了他的创造力, 帮助他和无穷的智慧发生联系, 使他成为美国的富豪和著名作家, 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赞美永远都不是多余的, 尤其对于孩子。一次真诚的赞美, 可能胜过一万次严厉的责备。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就曾在小学1~6年级随机抽取20%的学生, 对他们进行“未来发展的测试”, 然后面对学生说:“这些学生有很大的学习潜力。”八个月后, 老师获得如期的结果, 一年后再次测试, 这些学生的成绩还在提高。我们几次通过书面形式对自己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你喜欢上哪门课、喜欢哪位老师?”结果发现97%的学生在被老师表扬“聪明”、“懂事”后兴奋不已、信心倍增, 在学习、纪律上对自己要求更高并付之行动;90%的学生喜欢善于鼓励自己的老师及其所教的课程;96%的学生在被老师批评后觉得无地自容, 对待学习和纪律都灰心丧气、不求上进。由此可见赏识性评价语影响着人的一生。

当然, 老师的评价要适度, 注意实效, 既不大肆夸张“你是未来的科学家……”, 也不泛泛而谈“不错、很好……”。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后, 明明回答得不是很好, 老师却让学生一起说:“你真棒!”这种形式化的“表扬”用得过多, 亦会适得其反。学会面对全体学生, 努力使自己的语言能起到“夸”、“启”、“逗”、“赛”、“激”等效果, 让学生在评价中成为勇于尝试、敢于探索、不断进取、具有积极健康心理的开拓型人才。

三、过渡语要自然———“润物细无声”

灵动的课堂犹如一曲美妙的交响乐, 几乎每一环节都如行云流水, 天衣无缝。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精心设计和运用课堂过渡语, 让课堂成为生气灵动的整体。

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过渡语尤为重要, 不要让学生感觉到是一个教学环节明显向另一个环节的过渡, 意识到是老师带着自己在一步一步有条有理地学习新知识。而是要在适时、巧妙的点拨中让学生感觉到这是心与心的交流, 没有过渡的痕迹。就如江苏特级教师曹平所言:“语言务必准确、清晰, 做到抑扬顿挫、缓急有致、刚柔相济, 不断激起语感和美感, 使学生如沐春风, 浮想联翩, 低首心折, 从而在这种充满‘爱情’的语言中不断掀动学生的心扉, 使得教师恰像一个高明的指挥家, 时时调动学生的思维, 于是灵感随着智慧的火花一起降临”。

在师生双边活动中, 教师的讲只是教师从事教育的手段, 教育才是真正目的。教师的讲, 应该让学生体验到的是平等、自由、民主;感受到的是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自然解放嘴巴, 学生享受到了成功, 实际也是教师享受成功。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教师用朴实语言激励学生:“同学们真爱动脑筋, 猜想了圆有这么多特征, 但是你们的猜想都对吗?你自己能不能想一个办法来验证一下, 试试看, 看谁最棒。”数学课上的过渡语让学生设悬启思;教学《庐山云雾》一课时, 这样引导过渡:“庐山除了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 还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山峦, 更吸引人的是它那神奇美丽的云雾。今天请大家随着作者的脚步去细细领略一番。在乘车登山的路上, 首次映入眼帘的是怎样一幅奇景?让学生渐入佳境。

四、肢体语言要鲜明———淡妆浓抹总相宜

教师的肢体语言是进行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剂无声有形的良方。一个适度的手势, 一个富有情感的眼神, 一个会心的微笑, 一次不经意的点头, 对学生头的一次轻轻地抚摸, 对学生背的一次轻轻地拍击……都充满了关怀, 充满了赞许, 都能让学生感到快乐, 感到自信, 感到心中暧意油然而生。一个符合教学情境的表情, 可能就使课堂气氛充满生机, 一个配合教学语言的动作, 可使用声音难以描述的难题迎刃而解。一个瞪眼, 不亚于一次狠狠批评, 会带给学生深思, 带着严肃的神情环视教室一周, 能使乱糟槽的课堂迅速安静下来。这都充分说明:教师的肢体语言更加直观、形象, 更加富有情感和感染力, 更加具有艺术魅力。因此, 锤炼自己的肢体语言, 使之更加符合教学要求, 绝不能以“习惯了, 难改”作为推托和原谅自己的理由。

要想让你的学生更加努力, 就要把你板着的面孔变得充满笑容, 要想让你的学生更加勤奋, 就要高高地伸出你的大拇指。从某种意义上说, 形体语言与有声语言相比较, 其艺术魅力更高、更强, 锺炼的难度也更大、更难, 但为了学生的发展, 我们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有什么错误不能改正, 有什么高峰不能攀登呢?

“不是槌的打击, 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教师的言教以其特有的感人魅力, 在传道、授业、解惑中产生春风化雨的作用力, 语言的锤炼,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只有经历长期的, 持之以恒的“水的载歌载舞”, 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更加美丽, 更加有魅力, 每一位称职的教师都要充分注意自己的语言技巧和修养, 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日臻完美。

总之, 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 育人效果活灵活现。能让课堂充满生机, 让学生梦想成真, 让师生和谐共长, 发挥了课堂教学各环节的语言艺术性, 势必让你的课堂生机灵动, 学生心智阳光成长。

语文课堂的魅力 篇8

一、完善自身,用“心”施教

完善自身就是要求教师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还必须要有人格魅力。要知道一位学生在校学习,他思想的形成,品格的铸就,有许多成份来自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所以教师品格因素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拓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完善自身,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努力让自己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用“心”施教,这就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由讲台走向课桌,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生建立平等、自由、真诚的师生关系,用一颗真心去关心学生,和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碰撞。用“心”施教,这就要求教师真情付出,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对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同学,要多鼓励、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相信他们的潜力。用“心”施教,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讽刺挖苦他们,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要吝啬表扬。用“心”施教,就是要关注学生的课堂情绪,想尽办法展现教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焕发学习的激情。

还记得笔者所上的一堂公开课,当时在课堂气氛相当活跃的时候,我穿插了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请我班基础弱的同学回答,笔者想让他也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成功。可是当时他非常紧张,没能给出很好的答案。而我依然面带微笑走到他的身边,用手轻轻地摸着他的头,温和地说了一些鼓励的话语,还让同学把鼓励的掌声送给他。后来,那个孩子告诉我说:“老师,以后我也会像你一样,给处于尴尬窘迫的人以鼓励,让他们阳光地面对生活。”

笔者认为当一名老师要不断地完善自我,用“心”施教,那么课堂就会营造出一种和谐、温馨和真诚的氛围。在这样的教学磁力场里,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就会迸发,价值观就能得以形成,语文课堂就成为了人性养育的圣殿。

二、研读文本,挖掘思想

勿庸置疑,教材中字字句句都是作者心血的结晶,皆渗透着作者的情感。我们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既传语文之道,又传思想道德之道。而教材中的思想是抽象的,必须在学生有所体验的状态下挖掘,切忌空洞说教,生搬硬套,强硬灌输。

首先,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而情境的设置能激发想象,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其产生心灵的颤动。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意味深长的境界呢?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章,使用不同的方法。如朱自清的《背影》,可以引领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素材,感悟身边的爱;如教《蒹葭》,可以播放或教者自己演唱歌曲《在水一方》,领略诗中的凄凉忧伤;如教《紫藤萝瀑布》,可以播放一些画面,让学生对紫藤萝的繁盛有个直观的了解……教者通过创设情境,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学生就会比较积极地进入作品的世界,也能比较容易领悟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深意,从而在情感上受到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

其次,注重时代背景的介绍。有些作品的社会意义远远超过了创作意义,那教者在讲授时就要给予点拨、引导。例如《孔乙己》一文,由于学生远离了那科举时代,无法理解作品中包涵的深刻社会意义。那教者就要让学生先去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了解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描写短衣帮讽刺挖苦的作用。这样,作品所反映的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人们思想的愚昧、麻木及封建社会的黑暗等内容就能形诸于学生的头脑中了。关于鲁迅先生对于孔乙己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学生才能体会。

最后,反复朗诵、品味语句。朱自清先生说,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教师要通过范读、领读等多种手段,引领学生美美地朗读描写优美的语段,读出文中的韵味。在执教《绿》一文时,笔者首先范读描写梅雨潭绿最精彩的那一段,然后引领学生读准语调,读懂感情,读出气势。在反复咏叹之后,学生理解了朱自清对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爱恋之情,也充满了对奇异的绿的热爱,内心也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情怀。

教学中对文中描写优美的语句要多读,对于文中富含哲理、传递人类精神魅力的语句也要引领学生反复诵读。《紫藤萝瀑布》一文,笔者让学生反复朗读文章的倒数第二段“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然领悟到了人生的哲理:花和人的不幸会时有发生而生命的长河则永动不息,从而备受启发,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当然,课堂上不仅可以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中美好情感,还可以通过含英咀华、咬文嚼字、品味辨析等活动把学生带入作者的精神世界,领略语文课堂的魅力。

三、借助语言,形成感染

我们都知道,教学的主体──学生有丰富、复杂的情感,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也有丰富复杂的情感,学生和老师共同研究的对象语文教材,也贮有丰富的情感。如果要使老师──教材──学生统一于课堂教学中,使得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在美好而愉快的感受中完成对邪恶的摒弃,对高尚情感的培养,对中学生美好人格的塑造,那么,就得充分发挥语言的中介作用。如果我们面对生动的教材和一个个活泼的学生,语言单调枯燥,那学生哪里还有心思听你的讲解教育。所以,语文老师的语言要求具有恰当之美、形色之美、音乐之美。这样通过老师有意识的情感活动,学生充分领略了内在美和外在美,在获取各种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健康情感,陶冶了高尚情操。诗人舒婷曾经说过:“魅力汉语对我们的征服,有时是五脏俱焚的痛,有时是透心彻骨的寒,更多的是酣畅淋漓的洗涤和‘我欲乘风归去的快感。”语文课堂的魅力在于人文的渗透,它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唤醒了他们沉睡的自我意识,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丰盈,生命变得更美好。

《色彩的魅力》教学反思 篇9

我的指导思想是: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优质资源,在交流中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让学生用眼睛和心灵来发现生活中的美,把学习到的色彩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运用到绘画中。同时我也是用这一指导思想来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我的课堂亮点是:谜语,名画欣赏导入。魔术,音乐,视频的加入,结合图片更加深刻的感受色彩,激发学生兴趣。分小组交流探讨新知识并反馈,学生都动了起来;课堂抢答环节中,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巩固所学知识并应用,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课堂气氛活跃、交流探讨充分。

我的课堂不足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绘画材料准备不充分,教学效果不太突出,一部分学生只能在课后完成。应该更深入地挖掘电子白板的绘图功能,有效教学。应该设计一些简单的构图,运用创意思维绘画,降低难度,既能看到教学效果又能在课堂上解决学生作业,为评价做好铺垫。

我的弥补措施是:

1、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更积极的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把好的新的技能呈现在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降低教学难度,让大部分的学生都能赶上。

2、布置课堂练习时应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不知不同层次要求的练习,确保学生当堂完成作业,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学习负担。打造高效课堂,减负增效。

色彩的魅力教学反思 篇10

这节课我运用了朱自清的《春》导入,让学生朗诵,配上音乐春天奏鸣曲,我播放了有关于春天的摄影作品,把学生很自然的引入到春天 中来,引入到色彩中来。在这个环节中,与学生的交流有点少,显得有点生硬,如果提出问题;“同学们刚才欣赏了春天的美景,你都看到了哪些颜色?”这样会更自然的导入课题。

第二个环节让学生根据课本自主学习色彩的知识要点 ,提出时间5分钟后分组展示,学生只在定义上下功夫,并没有结合课本的图例,以及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比如:运用手中的彩笔,或是图片,或是生活中对色彩的实际应用,在美术课中这样死记知识是很失败的。

第三个环节分小组课堂展示,由一组展示原色,学生根据课本背出了原色的概念,以及说出了三原色红黄蓝,教师给予肯定,二组同学展示间色,此时教师给予提示怎样得到间色?学生说出红色+黄色=橙色,教师给予肯定,并作了实验,三组同学说出了色相的概念,我提示他们从自己的彩笔中找出红色,原因是什么?就是根据色相照出来的。四组同学展示明度的概念———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用时过长,没有 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显得课堂气氛有点死气沉沉,如果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最好联系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会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比如:装饰房间你想要暖色调的还是冷色调的呢?对比色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白色的粉笔,黑色的黑板等等。

第四个环节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具象或抽象的形式画一幅色彩装饰画。这个环节有点难,学生难以下笔,如果跟学生更具体的作业,会比这个作业简单的多。如:用方格的形式表现春夏秋冬,或是成语“骄阳似火”“碧海蓝天”“姹紫嫣红”等,这样作业更容易完成。

第五个环节作业展评,正因为以上环节没有做到环环相扣,所以这个环节就难度更大。

上一篇:租赁计划书下一篇:全国交通安全日演讲稿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