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的启示读书心得

2024-1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滴水穿石的启示读书心得(精选7篇)

滴水穿石的启示读书心得 篇1

正是水滴那锲而不舍的精神使我受益匪浅。我也曾经走过这崎岖的道路。

记得有一次,我参加了学校的合唱队,当时,我是一个对合唱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的人。老师叫我们从基础学起。原来,挺难的。当时,有很多人都说很辛苦,都纷纷退出团队。我也有想过退出团队,后来老师说:“如果你嫌辛苦,当初就不要参加,参加后才来说退出,这有什么用,你想做个半途而废的人吗?听了老师这番话,我收回了“退出”这个念头。在心里想这条路既然是自己选择的,为什么不坚持走下去呢?”只要肯下功夫,就能取得成果。经过老师呕心沥血地教我们,我们已经觉得这只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最后撑到了比赛那天拿了个二等奖。

你看,每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不都是他们用坚定的毅力和辛劳的汗水换来的吗?

滴水穿石的启示读书心得 篇2

生:水是一种液体。

师: (板书:石) 谁来说说这种物体的特点。

生:石头很硬。

师:石头很硬, 是一种固体。谁能说一个带有“水”和“石”的词语?

生:滴水穿石。

生:水落石出。

师: (板书:滴水穿石) 谁知道“滴水穿石”的意思?

生:是说水可以把石头滴穿。

师:知道了这个词语的意思后你有什么话要说?

生:我觉得水把石头滴穿是不可能的事情。

师:石匠要想把石块凿穿, 也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柔软的水滴能把那么坚硬的石头滴穿吗?到底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呢?请打开课本, 轻声朗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水滴要把石头滴穿, 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生自由读后交流)

生:要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生:第一, 要有水滴接连不断地滴下来;第二, 要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第三, 要经过几千年几万年的时间。

师:很长的时间。还需要什么条件?

生:锲而不舍, 日雕月琢。

师:“锲而不舍”是什么意思?

生:比喻有恒心, 有毅力, 坚持不懈。

师:“锲”是什么意思?

生:雕刻。

师:这是一种比拟的说法, 把水滴石头比拟成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 一直刻下去, 不肯放手。能不能谈谈你的感受?

生:这是不可能的事, 但是现在水滴居然能滴穿石头, 这简直不能让人相信。

师:如果石头上有一个洞, 能说它是奇观吗?那可能是石匠凿出来的。但是当我们知道这个洞是水滴把它滴穿的, 我们就称它为奇观了。读一读课文中的这段话, 把刚才这么多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自由读)

师:请大家比较一下, 看看这句话和我们刚才读的那句话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师在原句前面加了一句话:“这个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

生:多了一句话。

师:加了这一句话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引出下文。

师:还可以引起我们大家的注意, 更加强调了水滴滴穿石块的原因。这叫什么方法?

生:设问。

师:自己提出问题, 自己回答问题。注意设问的语气, 再把这段话读一遍。

师:学习滴水穿石这个故事, 仅仅满足于发出一些感叹够不够?还应该怎么样?

生:还要明白一些道理, 更好地走好今后的人生道路。

(出示:“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 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如果我们像水滴那样, 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

(出示对比的两句话:1.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 什么事情都做得成。2.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 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师:这两句话哪一句话更好?

生:第二句话。

师:为什么?

生:第二句是反问句。

师:反问句表达的语气更强烈一些。请男同学读第一句话, 女同学读第二句话, 把反问句的语气读出来, 表示一定能做成。

(男女生练读)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 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意思。

生:雨水不能把石块滴穿, 是因为它目标不专一, 一会儿滴这里, 一会儿滴那里。而水滴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 所以能把石块滴穿。

生:第五自然段是说做事情不要三心二意, 也不要半途而废, 要持之以恒。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两段话 (出示第二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 , 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第二自然段讲水滴目标专一, 第四自然段讲雨水目标不专一。

师:这两种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自然段讲水滴目标专一, 能把石块滴穿, 是从正面来讲;第四自然段讲雨水目标不专一, 不能把石块滴穿, 是从反面来讲。比较一下这两句话, 看看有什么不同。

(出示两句话:1.如果我们也像水滴那样, 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2.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 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生:这两句话都告诉我们, 只要不三心二意, 就可以把事情做成功。

师: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 那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第一句话是用怎样的方式来说的?

生:反问句。

生:第二句是陈述句。

师:第二句话中的“目标专一”和“三心二意”的意思是相反的, “持之以恒”和“半途而废”的意思也是相反的。这里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对比应用, 进一步强调了做事情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才能获得成功。将来作文, 也可以学着这样来写。

师: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 我们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只要我们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美好的理想, 这就是滴水穿石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师:课文讲了几个故事?每个故事是用什么词语来概括的?

生:第一个故事讲了医药学家李时珍编了《本草纲目》这本书。

生:李时珍翻山越岭, 用了二十几年的时间, 写成了《本草纲目》这本书。

师:老师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当做小标题———立志学医。第二个故事能不能也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出来?

生:第二个可以用“迷恋电学”概括。

生:第三个可以用“不懈创作”来概括。

师:很好, 给点掌声!请同学们再默读第三自然段, 等会儿把三个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看你记牢了没有。

(生默读, 同桌互讲。师指名讲述。)

师:再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想想, 立志学医的李时珍、迷恋电学的爱迪生、不懈创作的齐白石, 他们和滴水穿石中的“水滴”有什么相同之处?把你认为的相同之处在文中画出来。

(学生自学)

师:请前后四位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选一位当组长, 其他三位同学每位交流一个故事的答案, 组长确定发言顺序。如果需要修改补充的就修改补充。

(生分组学习)

师:刚才大家交流得非常好。谁先来交流第一个故事?李时珍和滴水穿石中的水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李时珍立志学医, 翻山越岭, 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翻山越岭说明他走了很多的路。

师:老师提示一下, 能不能表达得更加明确一些:我觉得李时珍和滴水穿石中的水滴第一个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第二个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第三个相同的地方又是什么。这样说别人听起来就会很明白。

生:李时珍和水滴第一个相同的地方是都用了很长的时间。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

师:李时珍用了二十几年的时间去研究药学。一个人能有几个二十几年啊, 而他却用了二十几年, 时间够长啊, 真是持之以恒!

生:第二个相同的地方是水滴一直想把石块滴穿, 而李时珍一直想把生病的人治好。

生:李时珍在小时候就立志学医。

师:说明他有恒心。志就是志向, 志向就是目标。还有什么相同?

生:目标专一。

师:水滴最后滴穿了石头, 而李时珍呢?

生:他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师:巨著是不是说书大得不得了?

生:巨著是说书的影响大。

师:还说书的价值很大。从李时珍立志学医的故事中, 你们还受到什么启示?

生:从小想当什么, 就要持之以恒, 就一定能当成。

师:谁还知道李时珍是做了怎样的努力才完成《本草纲目》的呢?谁知道李时珍的其他故事?

生:李时珍的父亲不希望他学医, 因为行医在当时是一个让人鄙视的行业。

师:感谢他! (鼓掌) 他给我们补充了非常重要的资料。从这个故事中, 我们知道李时珍是从小立了志的, 虽然父亲反对他, 但他还是坚持不懈, 最后还是用自己的表现, 得到了父亲的支持。

师:谁来交流第二个故事。爱迪生和滴水穿石中的水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生:爱迪生对电学迷恋, 孜孜不倦。

师:迷恋、孜孜不倦说明爱迪生怎么样?

生:目标专一。

生:孜孜不倦说明持之以恒。

师:表达持之以恒意思的还有一个重要的词语, 是哪个?

生:毕生。

师:什么叫“毕生”?

生:一生。

师:爱迪生从小迷恋电学, 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电学研究上面, 这就叫“毕生”“持之以恒”。这个故事对你们有什么启示?

生:做事情要持之以恒、目标专一, 这样才能成就事业。

师:关于爱迪生迷恋电学的故事, 你们还知道哪些?

生:他仅研究电灯一项, 就记了400多个笔记本。有一次一个同事来拜访他, 谈到一半的时候, 他突然高兴地叫了起来, 说:“正好借几根胡须来用用。”

师:这就叫什么?

生:迷恋电学。

师:听出来了吗?哪些具体细节说明他迷恋电学了?

生:他说借几根胡须来用用。

生:记了400多个笔记本。

师:感谢这位同学。学了这个故事, 我们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 读———

(生读课文)

师:齐白石的故事和水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他到了晚年, 还坚持每天作三幅画。

师:课文中还有一个词:数十年。在他的画室里还有一幅字:不教一日闲过。怎么理解?

(生答)

师:就是不白白地浪费每一天的时间, 那就是———

生:珍惜时间。

师:知道了这些故事, 我们又一次感受到, 读———

(生读两句话)

师:除了课文中的三个故事, 你还知道哪些人由于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最后成就了自己的伟大事业呢?

(生答, 略。)

师:请看这句话———

(出示:你看, 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 在前进的道路上, 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 才滴穿了一块块“顽石”, 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师:这又是一个反问句。这里“滴水穿石”“顽石”都加了引号,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还仅仅是指水滴把石块滴穿吗?将“滴水穿石”和“顽石”联系起来看, 还仅仅是指滴穿石块吗?

生:还指克服困难。

……

师:同学们, 我们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 它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成为世界文化中的瑰宝。几千年的文明史, 造就了一大批伟大的人物, 他们对我们中国的发展, 对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成功都是用滴水穿石的精神得来的。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但是因为它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最终能把顽石滴穿。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 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翻山越岭, 吃尽了千辛万苦, 最终完成了《本草纲目》;爱迪生从小没有接受正规教育, 自谋生计, 迷恋电学, 最终取得了一千多项发明的专利;齐白石老人一生不懈创作, 不教一日闲过, 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这些都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大家学了这篇课文, 一定有自己的感受、想法, 能不能用这句话开头, 说说自己的想法呢?

(出示:学了《滴水穿石》这篇课文, 我想______。)

生:学了《滴水穿石》这篇课文, 我想只要努力, 只要持之以恒, 就能取得成功。

生:我想只要坚持不懈, 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 也总是能克服的。

……

师:文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的志向, 你的志向是什么?你可以用上这些词语来说说你现在的想法。

(出示:滴水穿石、三心二意、微不足道、日雕月琢、持之以恒、炉火纯青、坚持不懈、半途而废、孜孜不倦、接连不断、锲而不舍)

生:我学唱歌要持之以恒, 而不三心二意, 要坚持不懈, 而不半途而废。如果每天练练嗓子, 就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

滴水穿石的启示读书心得 篇3

《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多处运用了设问与反问的修辞手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设问。设问这种修辞手法不同于一般的提问,它是作者自己提出问题,自己作答,以强调作者的观点。如:“这个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是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作者用设问句式强调了“小洞”形成的原因,为引出“滴水穿石的启示”做了良好的铺垫。再如:“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它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这里也是用设问的句式,强调了“雨水”不能把“石块滴穿”的原因,从反面印证了“滴水穿石的启示”。

二、反问。反问也是修辞的一种,它用疑问的语气表达了与字面相反的意思,所以被称为“反问”。反问句无论是语气还是语义,都比陈述句表达得强烈,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如:“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其意思是强调“什么事情都能做成”。再如:“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其意思是强调“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用反问的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感情强烈,震撼人心。

滴水穿石的启示读书心得 篇4

文中还举了一个反面例子,是说雨水,以很快的速度落下来,可它没有专一的目标,就不可以把石块滴穿。

再想想生活中也会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说:我有一次临近古筝考级了,我在家里每天练习古筝一小时,可我才坚持3-4天,就不想练了。妈妈有一次出去,让我练习考级的曲子,我就在家里看电视,吃着零食。我心里想:妈妈出去了,我自由啦。妈妈回来问我,我就直接说弹了呗。过了一会儿,妈妈就要回来了,我立刻架好书,把古筝的布揭开,把古筝位置调好,音调好。妈妈回来后,看到了我专心致志地练着琴,心里十分高兴,我就这样装了几天。等学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一篇课文时,我发现自己已经错了很久了。等我明白了这篇课文真正的用意时,我就开始天天弹古琴,不管是练习、考级我都天天会坚持弹2小时,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考过啦!

《滴水穿石的启示》读书笔记 篇5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学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我深刻理解了这句话的意义。

俄国伟大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坐过牢。尽管狱警的辱骂、刺骨的寒风、繁重的体力劳动时时刻刻都在折磨着他,但他从未停止过思考。出狱后不久就写出了《死屋手记》和《地下室手记》。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罪与罚》的时候,他几乎每天晚上都不睡觉,在房间里踱步、思考、扮演书中的角色。一天深夜,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房间里小声地说怎样刺杀一个老太太。仆人听到,惊慌失措,一问才知道他是在模仿书中的人物。飞机的发明者是美国的莱特兄弟。他们连中学文凭都没有拿到,在自行车厂工作。当时也有人做飞机试验,但都失败了。他们从别人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坚持每年制作一架飞机。他们没有幻想一次成功,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经过莱特兄弟不懈的努力,第一架飞机终于问世了。法国物理学家居里夫人提取镭时,条件非常艰苦,甚至买不起铀矿石,只好用沥青。熬了八吨沥青,才提取出零点一克镭盐,还得了放射病。

从这几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成功人士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坚持。他们在“暴风雨”中艰难穿行。迎着“阵阵狂风”,淋着“瓢泼大雨”,跨越一个个障碍,到达了人生的“顶峰”,见证了一抹灿烂辉煌的阳光!

滴水穿石的启示读书笔记500字 篇6

这篇课文主要是说在安徽的广德县的太极洞内有一块大石头,在这大石头的中央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是由于在大石头正中有水滴锲而不舍的滴落下来,形成的小洞。课文里又介绍了李时珍立志学医费尽心血编写了《本草纲目》,爱迪生不怕艰苦发明机器,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齐白石爷爷坚持不懈作画这几个事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任何事只要投入身心去做,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完成。

这让我想想起了我国古代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羲之在很小的时候就练习书法,尽管他有写书法的天份,但是更多的是勤奋,他每天勤学苦练,废寝忘食地练字,有一次练字时候太专心了尽然用馒头蘸着墨汁吃,正是他几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练字,正是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使他成为了伟大的书法家。

说到这让我想起我自己了,画画是我最大的爱好,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画画,时间飞逝转眼两年过去了,渐渐地我感觉越来越难了,好几次都想放弃了,但是妈妈对我说:“坚持就能胜利,干什么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也一样难免会遇到崎岖和坎坷,但只要坚持不懈,心中有目标,克服困难大步向前迈,一定会成功的,加油!”正是这种精神使我坚持下来了,使我的画像模像样了。

滴水穿石的启示读书心得 篇7

一、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的语言

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激活语言、运用语言、积累语言, 这是发展性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完成的分内事情。

1援积累语言。如, 在《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教学中, 首先是引导学生积累文本词汇和与文本相关的词汇, 如“滴水穿石”“三心二意”“水落石出”“千山万水”等。接着是引导学生积累课文语段, 如:“如果我们也像水滴那样, 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还有引导学生积累表达方式, 如设问、反问、对比等。

2援理解语言。主要包括理解词语和理解语段。在本课教学中, 我通过四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一是抓“水”和“石”的特点明义;二是抓“锲而不舍”和“日雕月琢”中的“锲”“雕”“琢”等“语素”明义;三是抓三个人物具有滴水精神的语境来明义;四是抓比较明义, 理解“目标专一”和“三心二意”、“持之以恒”和“半途而废”, 渗透在探寻第四、五自然段雨水和水滴的不同之中来完成。

理解语段因文而异, 以深入解读文本为前提, 教师的创造性最为重要。在《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中, 学生理解语段有四种方式:一是抓“滴水穿石需要哪些条件”这一“要点”明义;二是抓“读了滴水穿石的故事懂得什么道理”这一“启示”明义;三是抓“三个故事中的人物与滴水穿石中的水滴有什么相同之处”这一“共性”明义;四是抓“反复”明义, 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诵读文中表达论点的两句话, 不断提升、强化着学生获得启示。

3援激活语言。为了让学生阅读时能如作者写作时一样, 头脑中出现丰富的内涵和具体可感的形象, 我尝试了三种方式:一是抓拓展激活语言, 丰富文本概括的语言。比如请学生补充了爱迪生迷恋电学的其他故事, 再读文中的句子, 学生头脑中浮现出来的就是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了。二是抓朗读激活语言, 还原语言形象。在学生朗读之后的评价中, 我不断引导学生读出画面, 直至他们仿佛看到水滴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地滴穿石块的情景。三是抓描述激活语言, 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情境。李时珍通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 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我引导学生体会“二十几年”是多么漫长的人生时间, 从而体会李时珍的艰难与坚持。

4援运用语言。课尾我让学生用上文中的几个成语说说自己的感受, 并写成读后感, 为学生创设运用语言的机会。读完齐白石的故事, 我请学生用不同的句式来叙说自己的感受, 可以用感叹句、反问句、陈述句等不同的句式。为了把课文中两个重要的句式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 我设计了不同的学习形式, 有背诵, 有填空, 还请学生根据标点提示吟诵这两句话,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二、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思维

发展学生的思维, 能让学生变得聪明起来。在《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中, 我注意发展了学生以下几种思维能力。

1援发展学生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能力。学生从认识“水”和“石”的特点开始, 到理解“滴水穿石”的意思, 是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学生从感受“滴水穿石”这个奇观, 体会滴水穿石的成功原因, 到感受滴水穿石的启示, 这也是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

2援发展学生从孤立到联系、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能力。学习第三自然段, 学生阅读毫不相干的三个人物的故事, 找到三个人物的联系点, 体会到了课文把他们组织在一个段落的原因。学生由个别人物———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 从他们的滴水穿石的精神中体会到了所有成功人物的共同特点。经历了这样的思维过程, 学生真正获得了有益的启示。

3援发展学生从演绎思维到归纳思维的能力。在学习第三自然段之前, 学生已经从滴水穿石的奇观、从滴水和雨水的比较中获得了启示: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就能把事情做好。学习第三自然段, 就是引导学生把已经体会到的这样的道理, 推及到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的身上。这个过程发展了学生演绎思维的能力。

4援发展学生根据客观事理实现主观建构的思维能力。滴水穿石的奇观、三个人物的故事、雨水不能把石块滴穿所包含着的道理, 都是客观事理, 学生只是明白了, 但没有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要使这些客观事理对学生产生真正的影响作用, 就要培养学生主动建构这些客观事理的思维能力。在课的结尾, 我请学生用“我想……”这样的句式或者选用文中的成语来说说自己的感受与志向, 学生在这样的语言实践中, 思维方向由“理”转向了“我”, “理”也就能促进“我”的发展。

三、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情感

1援发展学生对语言的情感。学生对语言有感情的表现是学得很有滋味。教学中, 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 教师都要精心设计。像学习“滴水穿石”, 像学习“锲”“雕”等, 像理解“持之以恒”, 像学习反问、设问、正反对比的表达方法等, 学生没有枯燥、繁琐之感, 总会有新的收获、意外的惊喜。学生沉浸在这样的语言品味中, 对语言的情感就慢慢建立起来了。

2援发展学生对学习的情感。语文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丰富多彩、充满乐趣的。学生对学习有感情的表现是学得很有劲。在《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中, 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从“水”和“石”导入, 学了滴水穿石的奇观后, 先学习第四、五两个自然段, 把雨水和滴水对比着学, 然后再学三个事例。在课堂上, 像“找出三个人物和滴水穿石中滴水的相同之处”这类问题的设计, 给了学生充分自主发挥的空间。另外,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我不仅关注举手的学生, 也关注不举手的学生;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内容, 还关注学生学习的表现, 并且及时进行评价。这些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情感。

3援发展学生对文本的情感, 包括对文中的人和物以及文本主旨的情感。学生对文中人和物有感情的表现是学得很投入。学生学习“滴水”经历了质疑、惊讶、赞美、信服、接受的情感过程。学生在自主探究三个人物的过程中, 在词语的品味、朗读中, 在故事的补充中, 不断地塑造着人物的动人形象, 也不断地被人物感动着。课堂上, 学生对文本主旨有感情的表现是学得很深刻。滴水精神、三个人物的精神、滴水穿石的启示都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结果, 所以学生体验才会深刻, 领悟才会深刻, 表述自己的感想才会深刻, 最后指导自己的行为才会深刻。

4援发展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首先可能是喜欢语文教师。学生对教师有感情的表现是学得很舒畅———轻松自在, 个性张扬。学生能不能喜欢一个教师, 与教师的素养、语言、教学艺术等都有关系。比如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奇观”的内容, 我的评点既能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朗读好在哪里或不好在哪里, 又不乏风趣幽默, 体现出了我的教学风格特点, 所以赢得了学生的喜欢。

四、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

上一篇:员工的个人述职报告下一篇:依赖高二叙事作文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