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美术公开课反思(精选8篇)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兰花,了解兰花的叶子是呈放射状生长的特点。
2、学习用中锋由下往上画兰花的叶子。
3、初步感受水墨画活动中运笔的轻重变化。
4、体验想象创造各种图像的快乐。
5、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保持桌面干净。
【活动准备】
1、实物:兰花一盆,水墨画作品《兰花》。
2、幼儿用水墨画工具,宣纸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兰花,引发兴趣
1、小朋友们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兰花)
2、你在哪里看到过这种花?
二、引导幼儿观察兰花叶子的生长方向,讨论画法
1、观察兰花,师:看看,兰花的叶子是怎么样的?长得一不一样?(弯弯的;有的大有的小。)
2、师:它的叶子都是怎么长的?(引导幼儿发现兰花叶子呈放射状生长的特点。)
3、观察水墨画作品《兰花》,说说是怎么画的。
三、教师示范,重点引导幼儿了解中锋侧锋的运用。
1、教师示范:用中锋蘸浓墨画兰花的叶子。
2、请个别幼儿上来尝试用中锋画兰花叶片,引导幼儿由下往上画,并且表现出兰花叶片下粗上细的特点。
3、然后用中锋轻轻地画兰花的花杆,勾画兰花花瓣。
4、教师和幼儿共同完成范画。
四、幼儿作画,教师指导重点。
1、师:现在我们来画一画兰花吧。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创作兰花。
3、提醒幼儿注意中锋的运用,控制好下笔的力度。
五、欣赏评价
展示幼儿作品,相互欣赏,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说说为什么。
反思:
总的来说本次美术课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在活动中无论是观察还是孩子自己操作,氛围都很热烈,虽然有的孩子动手能力比较差,但是他们都很努力、认真,就算孩子的进步是一点点,作为教师我们也要鼓励孩子的进步,激励他们更加努力。
我校规定每位老师每学期要上一节校级公开课, 本学期我精心准备的是《曹刿论战》一文。那天上课, 教室后面坐满了听课老师, 同学们也个个正襟危坐, 形势一片大好。我则按预设的教学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第一步导入新课;第二步介绍作者、背景;第三步朗读课文, 接下来分析课文内容。正当我底气十足, 大讲特讲已烂熟于心的文言词语、人物形象时, 突然发现讲台下黑压压的人群中举起了一只手, 我本想不予理睬, 但考虑到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于是我便停下教学内容, 面带微笑地问:“小张同学有问题吗?”, “老师, 我认为曹刿不够诚实, 不能做到实地调查。”“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他只凭鲁庄公的一句话就认为他‘忠之属也’, 不是太片面太武断了吗?他缺少对鲁庄公这句话真实性的具体考察。”瞧, 他说的头头是道, 可对我是个突然袭击, 怎么办?我总要把这场面给撑住啊, 于是乎调动自己所有的智慧尽全力地说服了小张同学。好不容易将课堂的流程拉回到预设的轨道上:“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彼竭我盈。”“老师, ”黑压压的人群中又站起了同学小傅, “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士兵在战场上应该是越战越勇, 愈挫愈坚。通过前面两次的击鼓进军, 士兵的勇气应慢慢被激发出来才对呀!”唉, 又杀出了个“程咬金”。
这节课这两个“程咬金”杀得我晕头转向, 几乎招架不住, 不仅既定的教学内容没有完成, 更心虚自己课堂上对这几个意外问题作答的正确性、科学性, 因为这几个问题都不在我预设的教学范围之中。
可懊恼之余, 我也在沉思, 我们怎么看待课堂上出现的这种突发情况呢?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这几个同学不正是真实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了吗?这样一想, 觉得我们应该对这种“突袭”表示肯定, 对这样的“节外生枝”表示高兴, 对半路杀出的“程咬金”进行表扬, 它折射出的光彩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虽不完美却真实、自然, 充满活力, 它也引发了我对这种教学现象的反思。
1. 激发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思维
学生在课堂上能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正说明了学生对文本已有了自己的阅读、感悟。有人说:“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 语文课堂上, 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 是语文学习实践的主体。我们平时多习惯是教师直接灌输、强制填鸭, 无意中剥夺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权利, 把学生自己阅读发现过程, 变成了一个由结论到结论的简单传递。
而众所周知, 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就是要实现由关注教师的教走向关注学生的学, 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到“能动主动学习的指挥者”, 使他们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进行语文学习。
2. 促使了教师教学机智的提高
学生在课堂中产生的问题, 往往是教师备课中没有考虑到的内容。因此, 当课堂出现这种突然情况时, 有的教师会将学生“一棍打死”, 怒气冲冲地斥责学生干扰了自己的教学思路, 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还有的老师也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关注, 但由于和自己的教学内容不一致, 因而都是“息事宁人”, 许诺课外再讨论。但大家都明白, 课外谁还去讨论这个问题呢?这种处理方法看似巧妙、合理, 但却不合情, 不过是个善意的谎言罢了。再说学生心理产生问题总想能得到及时解决, 这才有助后面的学习和再深入的阅读与思考。而高明的教师总是会抓住课堂中一些有价值的“生成”, 既不是避而不答, 也不是胡乱搪塞, 而是抓住学生在阅读中所激发的创造性火花进行及时发现, 及时表扬。
语文学习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探究性的活动, 它很难按教师的“教学方案”如期进行。学生中出来的往往也不是“标准答案”。但超出计划外“突袭”不正孕育着巨大的创见性和独特性吗?课堂上小张同学对曹刿是否完全肯定的质疑, 不正是他求异思维的体现吗?小傅同学对课文内容的质疑, 不正是他对文本的深入接触吗?我们教师只有用自己的教学底蕴, 才能对学生这些“突袭”作出“智慧性行动”, 赢得学生的信服, 而我们的教学机智, 不正是在这一次次被“突袭”中提高的吗?
3. 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正确、恰当地处理课堂中的突发问题, 充分肯定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 既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尊重, 又可以有效地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提出问题或不同看法的同学会因为老师的表扬、鼓励而感到自信。“亲其师, 信其道。”学生在这样的关注之下, 就会自然地对本学科充满兴趣, 对本老师充满信赖。而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多又会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其他学生共同参与, 共同讨论解决, 此时其它学生的主体意识也被激发出来了,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得以充分发挥, 课堂上和谐、融洽、民主的学习氛围就会自然呈现。而此时教师已巧妙地由“演员”的身份转变为“导演”, 不知不觉已融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与学生同思同想, 同忧同乐。这样的课堂, 其也融融, 乐也融融, 学生怎能不喜欢呢?
和谐的师生关系, 不仅会激发学生求知的渴望, 也培养了学生创新求异的思维。
4. 符合语文学科的认知规律
语文是我们的国语, 是我们的基础学科, 但目前热爱语文, 喜欢语文课的学生到底有多少?究其原因, 主要之一是我们老师讲得太多了, 支离破碎、先入为主的教师分析已将学生对文本的兴趣消磨殆尽。细想一下, 对于语文课来说, 学生自己发现的可能性极大, 因为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决不是从“零”开始的, 他们在母语环境中学习母语, 是在已经基本掌握了口语的前提下学习书面语的, 因此他们在读完一篇文章后, 总是能了解大部分内容, 更何况课文的有些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体验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同时也就唤起了学生种种的联想、感悟、思索、共鸣。
一、过度包装,成本太高
据笔者观察,现今流行的公开课大都经过精心的包装,并且评比的级别越高,包装就越厉害。如,为准备一节上档次的公开课,往往兴师动众,有的甚至竟准备一个月有余,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一节课往往经过多次修改教案,反复地试讲,准备各种教具,请教研员或专家指导、讨论等等,一般说来,经过这样的多次打磨,好课居多。即便成功,也是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但这是得不偿失的。首先,它打乱了教师和学校的正常教学计划;其次,使学生的课业受到干扰;再者,这样的课是刻意打造出来的,非常态的,一般教师即便是作课者也难以做到平时这样上课,因为投入太大。耗费学校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花费教师过多的精力。
二、功利性太强
既是评比,就难免把讲课者分个三六九等,无论是观摩课、研讨课,还是评优课等,对讲课者本人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能够参评县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的优质课,一旦评上,各种荣誉和利益就会接踵而至,因此就助长了部分教师为获奖而讲的不良局面,唯获奖是从,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一心讨好听课者和评课者,曲意逢迎,其课甚至是讲给听评课者听的。
讲公开课的教师大都追求完美无缺,在各方面尽善尽美,十分挑剔。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太多的课都一窝蜂地使用课件教学,一味追求看点、图热闹,于是,把课上成了课件的展示课者有之;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虚情假意的伪讨论和庸俗做作的表演者有之;一味亦步亦趋地模仿别人,丧失了自己的风格,以至于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者更有之。
当然,公开课作为积极有益的教研活动,我们不能因为其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因噎废食,而是应该尽力发挥它的长处,规避它的弊端。
三、教师应苦练基本功,勿作秀
上公开课的教师为了脱颖而出,或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往往有—些做法会与众不同。如用影视、诗歌等新颖别致的导语,精心选取知识内容作铺垫,以及教学细节的处理与教学机智的运用、教具的制作,或课堂分组讨论,或组织学生表演等等,适度运用是正当的,但是如果一味追求热闹,甚至哗众取宠,都是不适当的。我们应该看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要取决于讲课的科目、本节课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应因材施教,不能一成不变,更要力戒矫揉造作。
上公开课的教师,受名利等因素的影响,常在课题的选择上避重就轻,避难就易,往往会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教学内容,或较易出彩的课,鲜有讲一些教师普遍感到困惑或新课程急需解决的课题。如就语文而言,讲课文者居多,很少有教师讲怎样作文和修改作文的。就是讲课文,也大都喜欢讲散文和诗歌,讲议论文的不多。因此,我们应提倡一课多讲,几人上同一节课,以利比较和取长补短。
四、正确运用课件
时下用课件上课日渐泛滥,尤其是公开课,简直到了无课件不成课的地步。当然,课件运用得当,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功效,但是不宜过多过滥,否则五光十色的画面会使学生转移注意力,产生审美疲劳。我们不能把生动活泼的师生对话变成生硬的人机对话,更不能把课件变成现代化的黑板。我们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使用课件,我们应运用课件去解决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并且把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手段紧密结合。
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评优质课的标准不应以是否运用了多媒体课件为唯一标准,评价一堂课课件的运用成功与否的标准应是: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是否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拓展与三个纬度的充分落实。
五、追求常态化
教学应该是真实自然的,大可不必去追求完美,不必去追求面面俱到。我们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不可一味模仿他人。无论是讲课者还是听课者,都应摆正心态,不要刻意追求功利化,而应充分展示自己平时教学的风格,使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能为同行提供一些借鉴,力戒浮夸,追求真实。一劳永逸式的讲课不可取。
【设计意图】
根据本班课题计划,最近一直在进行扎染系列活动,孩子们对扎染活动兴趣非常浓厚,自己尝试制作手绢,活动中我结合了以前所学的扎染方法,并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和能力差异将操作材料分为四组,通过此活动来完成本节活动的.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扎染技能,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尝试自己设计图稿,选择材料扎染手帕。
2.通过欣赏,激发幼儿对扎染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皮筋、白色布、剪刀、染料、弹球、大小不一的珠子、细铜丝等。
2.师幼共同设计的图稿和扎染的手帕四块。(圆形、四角花、斜线花纹、曲线花纹)
【活动过程】
1.以谜语形式导入。(手绢)
2.出示四块不同扎染方法做成的手绢,引导幼儿观察、欣赏。
这是什么?
与普通的手绢一样吗?
哪里不一样?
你喜欢那一块手绢?为什么?
3.引导幼儿观察,讨论扎染的方法。
像大海波浪一样的曲线花纹是把手帕对边折,再扎皮筋做出来的。
圆形花纹是用包珠子的方法扎出来的。
斜线花纹是把手帕对角折,再扎皮筋做出来的。
四角花纹是在四个角上扎皮筋做出来的。
4.出示图稿和作品,启发幼儿产生设计和扎染手绢的欲望。
(1).出示图稿昨天,我们一起设计了一张手绢图稿,看一看,上面都有那些花纹?
怎样才能出现这些花纹呢?(在不同的地方扎上皮筋)
(2).出示扎染好的作品,引导幼儿比较异同。
这是我们扎染出来的手绢,看看和设计的一样吗?如何进行修改?
5.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今天我们来做小小设计师,自己设计、扎染一块漂亮的手绢。
6.放轻音乐,欣赏作品,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反思】
目标:
体验古诗作画的乐趣。
能用不同的形式展现古诗中柳树的美。
知道垂柳的枝条又细而长的。
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感受到绘画的魅力,喜欢绘画。
重难点: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突出古诗中柳树的美。
怎样绘画、剪、做出垂柳细长美丽的枝条、柳叶。
准备:
A4纸、记号笔、水粉、橡皮泥、水彩笔、油画棒、背景音乐《柳树姑娘》等。
活动过程:
一、听一听、看一看
1.春天里发芽比较早的树是什么树?
2.我们学过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是什么?
3.古诗中说的是什么样的柳树?(垂柳)
4.浅释古诗:古诗中怎样赞美垂柳的?(碧玉杖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5.长长的柳枝像什么?被风一吹怎么样了?(像S、像波浪线、像蛇等)
6.幼儿欣赏被风吹动的柳树的图片。
二、说一说
1.古代的人用诗赞美柳树,小朋友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展现美丽的柳树。
2.幼儿讨论。(画出来、剪出来、用橡皮泥捏出来等)
3.欣赏柳树图片作品。
三、做一做
1.听音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做一做。
2.要求:柳枝要细长,下垂。安静做、画。
3.添画春天的景物。
四、欣赏作品
1.幼儿间相互欣赏作品。
2.听歌曲《春天在哪里》到院子里找春天,结束活动。
课后反思:
这节活动设计了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目标,其中第三个环节“做一做”体现了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第一个环节说一说柳树,主要是利用赞美柳树的古诗《咏柳》及欣赏柳树图片让幼儿知道柳树的外型特征:柳枝的细长,柳叶的翠绿。利用引导语:你想你用什么方法展现美丽的柳树?激发拓展幼儿的思维、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引出四种形式:水彩笔绘画、水粉画、剪纸画、泥工画,通过欣赏四种不同形式的范画,为幼儿在画画做做环节做好铺垫。用语言引导添画春天的景物,丰富了画面内容。通过幼儿间欣赏作品,个别幼儿讲述作品完成整个教学,在《春天在哪里》的歌声中带幼儿到院子里找春天,结束整个活动。
整个活动幼儿自主、积极投入,兴致很高。活动中发现,幼儿的剪纸画(用卡纸先剪出树干,用皱纹纸搓出柳条,剪出柳叶)、泥工画(分泥时没能安柳条、柳叶的大小分)完成效果不好。说明课前准备不够充分,没能真正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一节成功的活动不仅要有好的活动设计,备好课,还要了解孩子的已有经验,才能水到渠成,达到良好的效果。
活动目标:
1.学会进行版面的排版,学习用线条、粘画、剪纸俩装饰版面。
2.了解报纸及一些广告纸的版面排版。
3.体会合作的快乐,学会相互补充。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活动准备:
1.大纸若干,笔、粘画,剪好的剪纸若干。
2.电脑课件,手抄报若干。
活动过程:
1.幼儿欣赏电脑课件,老师选一作品进行详细讲解。
老师:这张小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是什么形状?
老师;部分之间你最喜欢哪些?
老师:如果你来设计一部分,你会把它变成什么样子?用什么来装饰版面。
2.出示装饰的材料,让幼儿分解了解形状,并且自己说说准备怎样来排版。
3.幼儿合作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4.展示作品。
教学反思:
幼儿美术活动,是一种需要他们手、眼、脑并用,并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术媒介把它表现出来的操作活动。
所谓“有效教学”, 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也就是说, 学生有无进步或是否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 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教学内容, 或教得认真不认真, 而是指学生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没有收获, 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 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 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 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提高。
一、值得肯定的几点
首先, 教态自然大方, 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前后连贯, 教学内容条理清晰、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其次, 创设情境, 巧妙导入。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这一环节令我费尽了心思, 同时也是我这堂课上的一大亮点。“导入”这一环节目的在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提高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 使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虚拟语气是英语语法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很多同学都会谈其色变。如何导入才能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正视虚拟语气呢?我想到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一些话比较励志;我还试图在网上搜集一些歌词中带有虚拟语气语句而且在学生中比较受欢迎的歌曲;我还想到了周星驰主演的喜剧电影《大话西游》中的经典台词。思考再三, 我决定用最后一种方法导入:播放相关音频、视频, 通过幻灯片给出这段经典台词的英文版本, 紧接着让学生在诙谐搞笑的气氛中找出含有虚拟语气的台词。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课堂气氛很活跃。这种借助视频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 消除了很多学生学习虚拟语气的心理障碍, 而且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教学目标在张弛有度中实现。良好的课堂气氛, 无论是对学生, 对老师还是对教学效果, 都有很积极的推动作用。《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 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保持愉快的心情, 人在心理愉悦的情况下, 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都明显提高。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我想这样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课堂应该是“有效教学”的具体体现, 能尽自己最大努力活跃语法课堂的气氛, 使学生在学中乐, 在乐中学, 这也是我在实际教学中一直努力追求的。英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 除了看教师能否精确传授、认真指导外, 还要视学生的反应和参与热情是否高涨来确定, 学生积极的配合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二、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
第一, 教学过程中汉语过多、英语较少。在英语专业课上, 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环境, 以英语为授课语言无疑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但在上课之前, 因考虑到高师学生普通较低的英语水平以及英语语法课的特殊性质, 我还是决定课上用汉语对虚拟语气这一语法现象进行讲解, 以便学生能够更快更有效地理解教学内容, 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对于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 他们其中一部分毕业之后会承担一定的英语教学工作, 因此不仅要理解、掌握语法内容, 而且对其要能够用英语加以表述、讲解, 这些都是他们必备的素质。所以, 在以后的语法教学中, 我会更多地使用英语。
第二, 教学过程中练习较少、讲解过多。因本章虚拟语气内容较多, 在授课时花费较多的时间对教学内容进行阐述, 虽也有针对性练习, 但未能把握好比例的分配, 没有做到讲练有效的结合, 在巩固和反馈环节上还有待改进。
第三, 课件中文本出现错误, 超链接衔接不够连贯。这一点是我感到最愧疚的。课件中的例句出现了两处不应该出现的错误, 是输入文本时马虎导致的。还有一张幻灯片在播放时超链接出现异常, 导致不连贯。我暗暗告诫自己, 以后一定要吸取教训, 细心, 细心, 再细心。在课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反复播放仔细检查课件。
随着高考改革的逐步深入,新课程理念在高考语文试卷中逐渐体现出来,尤其在被视为“高考改革试验田”的语言文字运用部分,新课程思想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在高三复习过程中,现实情况往往是老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多,复习效率低下。应对形势的发展,我们该如何让新课程理念走进高三语文课堂呢?
不久前,我在本校上了一堂区公开课,授课内容为高三语文复习语言应用板块中的句式变换和重组。课后,我将学生整理的课上例题和练习的答案收上来批改。本以为不会有什么问题,可批改的结果却让我大吃一惊:语文基础好的同学只做对了十二道题目中的八、九道题,仍有少部分题目出错,语文成绩差的同学更惨,有的只做对了两到三题。惊讶之余我反问自己,我的这节课上得到底怎么样?一堂被同行评价较高的公开课,为何对学生而言效果却是如此的不理想?静下心来,仔细研究学生的答案发现,学生做错题目很少存在方法上的问题,恰恰错在组织答案时语言的表述。
这节课中,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将例题和练习制成课件,让学生先做题然后我来评讲,讲完学生再做巩固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把握规律,掌握解题方法。按理说这种教法已经改变了那种老师只动嘴、学生只动笔的老套模式,但是,我忽略了一点——就是“到位”。
新课程理念强调的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主导作用。那么,评价一节课的优劣,就不能单看老师讲得如何,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学得怎样。如果学生在一节课上没有什么收获,那么,即使教师讲得天花乱坠也是一堂失败的课。
高三复习的时间紧任务重,教师都希望在一定的时间内给学生最大的容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一节课讲的内容多是否就是容量大呢?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和互动,师生之间双方相互交流、沟通、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但如果一堂课教师传授的知识点太多,从接受心理上来说,学生很难对每个知识点都留下很深的印象,更难掌握每个知识点的内容。与其面面俱到、浅尝辄止,不如就其一点,挖深搞透,让学生充分领悟,完全掌握。我认为真正的课堂大容量就是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上不停地思考、交流、感悟、总结,不断地有收获。
高三复习的语文课堂,教师也不宜讲得太多,特别是主观题的复习,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练习中掌握方法,总结规律,把握细节。学生思维过程不等同于具体的书面表达,这中间还有一个着笔时对语言的组织过程。例如,在句式的变换和重组过程中,由于句子通顺流畅的需要,学生在表述答案时必须增删或调整个别词语,而这些细节又容易被学生在对句子进行宏观把握时忽略,只有落实到纸上时学生才会发现。学生复习中欠缺的正是这种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就难以获得正确的结论,也难以真正获得知识、巩固知识,更谈不上有所创新的思维和精神。这一点很容易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没有写的过程,学生就无法发现语言表述中的问题,语言运用的能力就无法提高。写也有多种方式,在讲义上做是写,上黑板板书也是写,关键是能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暴露出来。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导索,有问题才有自主、创造、发现和体验。语文课堂如果每节课都能让学生发现一些问题,那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无疑是一条好的途径。
新课程强调全面发展,这个全面不能仅仅理解为学生个体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应理解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容量大,速度快,对语文基础扎实的同学来说是好事,但对语文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课上的解题思路分析也许原本就听得一知半解,课后落实到纸上时,就无从下手,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的语文素质很难得到提高,与成绩好的同学之间差距就会越来越大,最终赶不上整体步伐,这就违背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个新课程的基本精神。
思考过后,我在另一班授课时,就将这节课两大块的内容一分为二,对每块内容充实了习题量。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求快,不求全,让学生上黑板写出答案,充分暴露他们在思维过程中的问题,然后集体订正,共同提高,让每个学生都真正搞懂。课后,再将学生的练习收上来批改时,情况就比前一个班好多了,几乎没什么错误。
新课程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我们展现了更广阔的天地,只要我们做教学中的有心人,我们就会在新课程这片神奇的沙滩上拾取更多美丽的贝壳。
【大班美术公开课反思】推荐阅读:
大班美术公开课教案《太空旅行记》含反思06-09
大班美术公开课教案《我眼中的恐龙》含反思07-08
幼儿园大班美术公开课教案《美丽的花手帕》及教学反思06-24
幼儿园大班优秀美术公开课教案《种子镶嵌画》及教学反思07-15
大班美术公开课教案《下雨天》10-04
幼儿园大班美术公开课教案《纸杯木偶》07-07
大班美术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虎头鞋》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