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美版六年级美术上(精选10篇)
教学目标 :
1、了解并掌握怎样欣赏抽象画
2、掌握简单的绘画语言,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把自然风景变成艺术作品。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欣赏并领会自然美与意境美的变化,掌握在似与不似间怎样去表现绘画作品。难点:在意境上领会作品,并掌握一定的方法在意境上去表现绘画作品。教具学具准备:
铅笔、水彩笔、油画棒、教材、图画本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音乐导入:老师喜欢边听音乐边画画,画画的感觉油然而生,老师邀请大家来聆听一首音乐,感受艺术的旋律意境。
2、揭示课题:听到这首乐曲,你的脑海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音乐和绘画从来都是一家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形色协奏曲”。
(二)形式初探
1、欣赏画家作品:在这三幅画中,树的形象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
2、小结:艺术家在创作中,常常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找新的表现形式。画家抓住树的特点,用简化概括的弧线交织出形象,形式由写实变得抽象。
(三)提炼元素
1、感受发觉:看看这张摄影的《山川》,能提取什么美术语言?
2、尝试训练:你能用怎样的线条表现这张山川景色给你的感受呢?请一位学生上台快速画出,老师进行修整与总结。
3、欣赏提升:出示《山川》作品赏析,画家用流畅、疏密的线条抓住了山体的形和山体的质感。
4、提炼元素:这几处风景能提炼什么造型元素进行创作呢? 板书:提炼元素:线、点、面。
(四)形式探讨
1、作品参照对比:看一看,画与实景哪些地方相似,哪些地方不相似呢?相似的有整个 的角度,东西没变,不相似的有屋顶变成了一块块近似长方形,窗户变成了小块的近似正方形,整个房子的轮廓变得更简洁了。
2、小结:吴冠中先生忽略细节,抓住民居的特征,用平稳简练的线条和块面构成景致,色彩简单明净,表现出江南水乡宁静,淡雅的意境。
板书: 表现形式:概括,简练。
(五)主观表达
1、老师示范:以梯田为例,先用曲线画田埂,再用扁笔去画田地的色彩,田埂和田地简单、概括。提醒注意勾线的轻重快慢,颜料的干湿浓淡。描绘一幅形与色的协奏曲。
2、作品欣赏:看看不同画家是如何处理形色,谱写出一幅幅“形色协奏曲”。
(六)欣赏提升
1、感受色彩:这两幅作品给你什么不同的感觉?为什么?
2、赏析画作:吴冠中先生《窗外无月》,颜色的处理如何?吴冠中先生把房子的墙主观地画成了绿色和红色,中间穿插了大块的白和黑,使画面色彩能够和谐响亮,正是形色的协奏。
板书: 主观设计
(七)学生作业
1、作业要求:选择一张你喜欢的风景图片,运用形色描绘一幅风景,注意把握色块的变化和物体主要特征。
2、教师巡行指导。
(八)拓展评价
1、典型展评:把学生绘画作品和照片进行对比欣赏,分析绘画是不是抽取了照片中的形与色,主观概括地表现了主要特征。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2、拓展延伸:抽取事物主要特征的绘画,有时也可以把它叫做抽象画。抽象是相对的,由这三幅画你觉得抽象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你能利用课余时间了解抽象艺术吗?
教学反思:
俯仰之间
教学目标 :
1、培养发现的眼光,让学生体验视觉位置变化产生的不同效果,掌握俯视的特点。
2、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
3、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从新的视角出发,看美好山川。抒热烈情怀。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理解从不同视角去观察同一物体会产生不同效果。
教学难点:灵活自如的表现俯视角度下的景物。教具准备:
课件、俯视的照片
学具准备:图画本、铅笔、彩笔、照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春天已经来临了,3月是登山赏花的好季节,同学们登过泰山吗?谁来说一说泰山的风景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2.老师也爬过泰山,这是前几年老师在泰山上拍的风景照片,课件展示泰山图片
大家边欣赏边思考:这些风景图片从视觉角度来说有什么不同吗? 教师小结:平视、仰视、俯视。课件展示各自定义。
3.今天我们就重点研究下俯视,让我们用这种独特的视角一起来《俯瞰山川》。出示课题。
二、欣赏感受
(一)欣赏俯视图片,初步感受俯视视角带给我们的崭新体验。
1.老师课前收集了很多俯视角度拍摄的风景图片,我们国家山川辽阔壮美,南北差异很大。比较一下江南与塞北山川的不同,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小结:江南地势平缓,山峦不大也不够连贯,因此属于丘陵地带;而塞北山峦壮阔,连绵不断,给人以气势宏大之感。自然地貌给人以自然、、荒凉之感,线条随意、夸张,完全随心所欲;而人文地貌——农用网络,则给人以清新、整齐之感,让人觉得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斗争以及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但人类也要警惕再造过头造成的危害!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思考: 俯视角度下的景物及画面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a.景物整体缩小了,单个物体出现“头大脚小”的现象。b.整个画面以地面景物为主,天空所占画面位置很少或没有。
(二)对比分析平视与俯视的区别。
1.那么俯视角度与平视角度有什么区别呢?请大家看这两张图片,它们是同一个荷花。但是,给你们的感觉相同吗?
2.它们分别展现的物体的哪一个面呢?(平视角度展现的以侧面为主,而俯视角度展现的以物体的顶部为主。)
3.从画面来看又有什么区别呢?(平视角度会呈现前后遮挡的关系,而俯视角度视野更加广阔一些,呈现的是景物的整体布局。)
(三)示范引导
1.今天我们用俯视的角度欣赏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景,那么我们如何把这些美丽的景色转换的画纸上呢?首先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教师示范创作。边创作边讲解。
2.谁能把老师刚才绘画的步骤总结一下? 教师板书:
a.构图 b.景物的摆放。c.细节的刻画。3.欣赏线描风景作品。
三、自由创作
1.上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俯视角度的风景图片,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图片或者老师的图片画一幅俯视角度下的风景画。
出示作业要求:
a.根据图片画一幅俯视角度下的景物。b.注意线条要疏密得当,画面要有层次。2.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四、评价小结
1.展示学生作品,评议。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用俯视视角重新认识了世界,这个角度带给我们一种前所未有的 独特体验。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也一样,有时也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反思:
遥远的地平线
教学目标:
1.了解基本的透视规律和原理。
2.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进行绘画创作。
3.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正确表现物体前后遮挡的空间关系。教学难点:能创作出体现物体前后空间感且有一定情境的画面。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油画棒、黑色水性笔、作业纸
2、学生准备:油画棒、黑色水性笔。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知 导入课题
通过一张图片引出课题,让学生初步感受基本的透视变化。
请同学们先欣赏一张图片,你们发现蓝天下近处和远处的山峦各有什么不同?山脚下的小河近处的和远处的发生了那些变化?
(小结):小河沿着山脚回转,越远越小,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到的一些有趣的现象,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讨这种现象,一起学习遥远的地平线(板书:遥远的地平线)
二、观察分析 了解变化
1.通过观察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种有趣的透视规律。
小结:存在于空间中的任何物体被人的眼睛看到后,其影像都会发生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实远虚、近粗远细、近稀远密的变化。
2.说一说
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到过那些物体发生了这种变化?
三、尝试练习掌握画法 1.让学生了解
位置不同,看到的视觉变化也会不一样。2.在探究练习中让发现透视规律,并能运用透视规律来解决画面物体的前后空间关系。
四、教师示范拓展思维
1.通过欣赏让学生了解画面近大远小的排列方法。2.教师示范让学生更加明白画面的主次关系。
五、学生创作 注意:
1、主体物要有近大远小的变化并且重复排列在画面中。
2、情境添加简洁有趣。
3、颜色要有对比,近处的鲜明,远处的灰暗。作业反馈,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及时指出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近大远小或遮挡方法运用得很好的学生给予鼓励展示。
六、教学反思
壶趣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盘泥条的方法制作壶,提高其泥塑技能和立体造型能力。
2、教师使学生了解壶的历史文化及造型特点,感受中国传统壶文化的精髓。重点:学习用盘泥条的方式制作壶。难点:壶的造型和连接地方的粘合。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展示自己制作的壶向学生展示。
二、分析结构 掌握壶形
1、课件展示多张壶的实物图片。
2、学生讨论:茶壶有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分别是什么形状?
3、教师归纳总结:一般壶简单分为嘴、把、盖、身筒、底,每部分可长可短、可方可圆、可曲可直、可以是规则几何形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实物造型,但嘴、把、盖一般是高度位置持平的,都具备“雅”、“朴”、“简”的特点。
三、尝试体验 探讨研究
1、参观了解制壶的各种方法和各道工序。(课件展示)
2、师生合作总结制作方法和步骤:(1)压泥板,做壶底,要求平整;
(2)搓泥条,盘壶身,内收内盘,外开外盘;(3)围泥板,做壶嘴,身筒穿个口子;(4)制泥条,做壶把,连接需牢固;(5)捏泥块,做壶盖,大小要合适;
(6)装饰整理,可粘贴泥块,可雕刻,也可糊平外表。
四、设计构思 创作表现
1、指导学生设计壶形草图,要求美观大方,比例协调,装饰简洁美观。
2、两人为一组,分工有合作制作一把茶壶。教师巡回指导。
五、观摩交流 互相评析
1、学生互评
2、教师点评
六、课后拓展 作业布置
1、倾听专家分析紫砂壶的历史、工艺、造型、材质、功能。
2、将作品上釉烧制,教师统一收藏、展览。
六、教学反思
瓶花与水果
教学目标:
1、知道怎样的画叫铅笔淡彩画,并掌握其画的步骤方与法。
2、掌握铅笔淡彩画的步骤方与法,进行绘画表现。
3、能运用色彩的深浅变化表现物体的体积感,能把握画面基本色调进行临摹或写生练习。
4、能敏锐地观察到物象之间的色彩差异,产生运用色彩语言表现对象的愿望。
5、感受瓶花与水果的形、色之美,领悟生活的丰富多彩。重点难点:
1、通过搜索瓶花与水果的图片进行欣赏并分析,找出瓶花与水果上的色彩造型。
2、让学生掌握铅笔淡彩画的步骤方法。
3、能运用色彩的深浅变化表现物体的体积感,能把握画面基本色调进行临摹或 课前准备:
电脑、图片、有关资料 学习过程:
活动
(一)(一)展示部分瓶花与水果图(情境导入,带学生走向大自然,闻闻大自然的气息)①师:老师叫你们回去找一些瓶花与水果的图及资料,有谁找到了?
生1:让我展示我找到的瓶花与水果的图给大家看。(体现学生的课前准备充分)②教师通过学生搜索出来的众多瓶花与水果图,让学生都快速浏览了一遍,然后抽其中一幅出来,铅笔淡彩画:
让学生就看着的图说一下体会,大部分学生都说:非常的美。(让学生感受美,培养审美能力)
③小结并揭示课题。
(二)设疑展示作品,动手尝试。
①师:有些同学回去有预习过,哪个同学可以说一下我们这一课书中所展示的画家有谁呢?
现在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其中的一位吧。其他的呢,相信大家在家也搜索来认识过了吧。教师简单介绍一下黄铁山画家 ②欣赏黄铁山的另一幅瓶花,让学生说说色彩的特点。
③课件展示本课书中黄铁山的瓶花《水仙》与冯晓阳的《瓶花与水果》,让学生提出自己觉得难以解决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让学生谈论、对比。(培养观察能力及质疑、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两幅画区别在哪呢?
接下来学生接二连三提出问题:怎样画出物体的明暗关系呢?花朵太复杂了,怎样表现?怎样调准色彩?
④教师小结学生的问题,让学生看着画,讲解了铅笔淡彩画的作画步骤,说明注意事项,启迪学生如何一步一步来进行。然后让学生动手亲自尝试。(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自主选取临习的作品,用铅笔框取临习的那个部分。让学生说出意图,教师提出建议并作指导。
(三)学生作品欣赏。教师给予每位学生的作品进行不同好评。(激发创作热情)
(四)通过学生的作品比较,教师小结须要注意的细节问题:物体暗皴线不宜太密,明暗转折关系随形体结构而变化,避免画成被刀割成黑白两块现象。设色基本采用平涂,避免反复涂抹使颜色灰暗,需要添深色时,色彩衔接要自然。
(五)小结步骤与方法。
活动
(二)(一)欣赏相关的瓶花与水果静物画(培养审美能力)
这些静物画与《静物》水彩中的水果着色有着相同的地方,都要区分明暗色调。边欣赏边让学生讨论画的表现手法及作画方法。
(二)课件出示画家作品《静物》,进行知识抢答。(培养观察能力)
色彩知识
①请仔细辨析图中哪处采用了干画法?哪处采用了湿画法?
②在原画中提取小果子放大,这个小果子用了哪几种颜色?这些颜色分别画在哪个部分?
工具使用知识
出示名家水彩画作品的三个局部,辨析连线,这几处用的是哪种笔?为什么这么用?(扁头笔作大面积铺色,圆头笔画浑厚的点和粗线,尖头笔画细线)区分扁头笔和尖头笔。
(三)尝试设色,动手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1、观察分析实物的基本色相。
2、学生掌握干、湿画法,任选一种方法尝试设色。
3、教师在每组中选出一张最好的作品,进行比较观察。
4、请四位学生上台讲述设色体会,分析水彩的干湿画法。
5、学生质疑,请优秀作者答疑,教师补充。
(四)教学示范(采用课件)
①利用两组瓶花与水果(一块衬布、一个长方形花瓶、一枝郁金香和三个苹果),让学生观看教师示范的课件,说出总的色彩倾向(色调)。归纳几个不同色相,比较面积的大小(整体的对比关系),分析色彩对比所产生的感觉(明暗关系、冷暖关系),注意掌握配水比例和涂薄色的基本功。
②小结水彩画的步骤与方法:先用铅笔起稿,再着色。
六、自主表现:
作业:
1、提出作业要求:用水彩颜料写生画一组瓶花与水果。(课件出示要求)
2、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七、评价交流:
1、学生互评点:形体(要塑造,色彩运用)
2、可以选居室,说说自己的作品会挂在哪个房间好看,体现情感升华。(也可以采用教材“学习屋”的内容展开评价)
3、教师加以点评,鼓励学生课后可以深入大自然中去观察花与果感受大自然的美。
影子大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增强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
2、初步接触依形想象并绘制的基本方法。过程与方法
1、组织“捉影”游戏。(认识人物轮廓)
2、开展“影子”探秘。(认识形态变化)
3、想象完整形态,充分表现个性。
4、欣赏评价,从中获趣。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发展对形于色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真组织学生开展“捉影”活动,认识理解形态的变化。难点:指导学生依形想象并绘画成图。
三、学法指导
1、室外造影游戏。(自由摆姿造型)
2、室内借形想象。(添画完形创作)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课件展示:谜语。“你走他也走,你动他也动,就在脚下面,怎也抓不住。”
2、板书课题:《影子大王》
二、捉影游戏
1、室外操场。
观察人物、树等影子。思考:这些影子是怎么来的?
2、学习捉影方法。
你能用手捉住吗?怎样才能捉住呢?
3、小结。用粉笔把影子的边缘画下来,就把影子捉住了。
三、影子探秘
1、观察影子的变化。(变化多端)
2、多人组合姿势,变化更有趣的影子。
3、构思。首先是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再是选择最科学的方法把它变成一幅美丽的画。
2017.3.1 最新版
四、完成添画
1、集合学生观察影子,引导联想,它们像什么?(动物、大小壶等)
2、引导想象添画。
3、小结:大胆添画。
五、学生创作
1、室内创作。
2、指导构图。
3、修改完善。
六、欣赏评价
1、学生展示作品。
2、学生互评。
3、教师点评。
教学目标:
1.欣赏优秀的卡通片,提高学生对卡通片的鉴赏能力。2.了解、认识卡通形象的艺术特点,以及简单的制作过程。3.激发学生运用所学创作可爱的有个性的卡通形象的欲望。4.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教学重点:
1.认识卡通形象的艺术特点,了解卡通形象设计的基本手法。2.运用夸张、拟人手法创作简单的卡通形象。教学难点:
卡通形象设计的手法认识及实践运用。课前准备:
1.教师:动画片《西游记》影碟及相应VCD音乐光碟、自制课件、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等。2.学生:课前上网查找自己喜欢的卡通图片并存在移动盘上带来课堂、彩笔、32开画纸。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预备铃响,学生随动画片《西游记》片尾曲《一个师傅三徒弟》音乐声有序进入教室,按八人小组坐好,并摆放好学具。
二、谈话导入
1.师问:同学们刚才听到了一首什么歌曲?它出自哪里? 学生答:《西游记》里的歌。
师补充:这首歌我们很熟悉,是动画片《西游记》片尾曲《一个师傅三徒弟》。2.师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片断。
3.师问: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动画片?(学生自由发言)师述:你们知道的真多。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为什么?(学生举手谈)
动画片深受大家喜爱,是因为它在生活或想象故事中设计了很多生动、有趣的卡通形象。(课件出示部分动画片中的卡通形象)
4.师明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卡通形象的基本设计方法,学习第二课《卡通大亮相》。(板书
用心
爱心
专心 1 课题)
三、启发认识
1.课件出示各种卡通形象,学生将课前找到卡通图进行展示。
2.学生小组讨论:卡通形象与生活中真实物象不同在什么地方?(教师参与到各组中听取意见)学生汇报讨论结果。3.比较验证
教师课件显示狗的写真图与卡通形象图,引导学生比较,得出最后结论——
卡通形象在狗的外形特点上进行了夸张、拟人等设计,使造型更为有趣,更加人性化,更能贴近人的生活。
四、设计方法
1.教师演示人物与动物的卡通设计各一,学生观摩感受夸张与拟人方法的运用。在此过程中学生口述介绍夸张与拟人——
(1)夸张:可加强形象的娱乐性和幽默感。例如日本卡通人物采用的夸张方式是改变人体的正常比例,将身体缩小、五官放大或省略,以达到一种奇妙的滑稽感。
(2)拟人:这种手法在卡通画中运用得最为广泛。象我国动画片《黑猫警长》、《雪孩子》、《蓝皮鼠和大脸猫》,美国迪斯尼动画片《米老鼠与唐老鸭》、《猫和老鼠》等,都是优秀的卡通片。它们的共同特点正是卡通形象拟人化。2.师生共同设计台灯的卡通形象。
教师黑板画一盏台灯的写实简笔画,口述:同学们愿不愿和老师一起把这盏台灯变化为一盏卡通灯?(生述:愿意)
那你们说出变化方法,老师画。(教师按学生所说画)
学生评价共同设计的作品,教师鼓励,同时针对学生想法缺陷进行进一步设计完善。
五、自我实践
1.学生进行卡通形象设计练习,每人设计一个有趣的卡通形象。教师巡视指导。(不动笔,只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启发、辅助)2.选一些表现跳、跑等动态的作业利用投影仪展示。
师问:这些形象老师觉得设计得不错,就是有一点点不足,你们发现没有? 生猜答,师再问:从它们的表示上能看出跑的速度或跳的高度吗?(不明显)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的设计更明了、生动。小组讨论后汇报。
用心
爱心
专心 师课件显示解决办法——利用曲线、直线、折线等辅助线条增加动势效果。学生根据所学进行设计完善,修改自己画稿。
六、展示小结
1.各小组互赏互评,选出一幅最能代表小组水平,最有特点的作品拿到讲台前。
2.被选出作品的学生利用投影仪将自己作业展示出来,并自评。其余学生谈观后感,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评价。
3.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学习进行综合评价。
七、课后拓展练习
鼓励学生课后尝试让自己设计的卡通形象动起来。通过上网、看书等途径了解动画片中的形象是怎样“动”起来的。全课结束。板书设计(略)课后小结:
本课的学习从学生熟悉的动画片歌曲、片断着手,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卡通形象的欣赏、设计,使学生在观察比较、交流实践过程中了解、认识卡通形象的艺术特点,对卡通图形的鉴赏能力得以提高,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卡通形象。从学生参与学习态度、作业效果看,这节课不失为一节成功的美术课,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用心
爱心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课件展示色彩斑斓的光影图片《热闹的船舶交易市场》、《玻璃杯》。2.揭示课题——《光影变幻》。
多媒体课件演示画家名作以及优秀的摄影图片《热闹的船舶交易市场》、《玻璃杯》。揭示《光影变幻》的课题。
二、尝试表现。探究方法
1.提出思考,观察图片上的物体存在着哪些明显的明暗变化,怎样用线条来表现明暗效果。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倾听,参与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板书:用笔轻则淡、重则浓;线条疏则弱、密则强。4.学生尝试用铅笔描线。板书,图片、铅笔、纸等。
三、巧妙联想
1.教师引导学生联想有一些什么样的几何形。
2.小组讨论:你会想象画出哪些几何形,并如何重叠、穿插。
3.以小组开火车的形式,学生轮流上台画一个几何形,并组成完整画面。
四、赏析作品,拓展思路
1.讨论评议:请大家一起评议这幅集体创作的作品 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好?记录评分记录卡。2.发散思维:生活中变化着的几何形和明暗变化的
五、表现创作,总结评价
1.学生独自创作一幅作品,画一组几何图形,运用铅笔描线的方法,想象画出几何形的明暗效果,表现层次感。评析作品:完成创作的同学将作业贴到展示板后可自由欣赏各组作业,与身边的同学说一说、评一评。
2.教师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精心绘画,赞扬学生的大胆表现。
展示板、作业,课件播放轻音乐。
第二课时
教学活动
一、玩一玩
1.播放课件《沙漠之鸽》等描绘建筑物的画,教师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建筑物是由哪些立体形构成。
2.每小组分发积木玩具,分小组自由活动,用积木建房子,教师提出要求:(1)建筑物要美观,有特色;(2)建筑物要有稳定性;(3)给建筑物取一个名字;
(4)观察建筑物各个方面的明暗变化。3.请小组派代表介绍“建筑物”。
播放课件《沙漠之鸽》,积木玩具、话筒。
二、看一看
1.教师出示石膏立方体,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能画出几个面及其透视变化。2.学生交流观察结果,自主总结。3.课件播放几何形体在光影中的塑造方法。4.教师总结:成角透视、明暗变化。
石膏立方体.课件板书成角透视、明暗变化。
三、画一画
1.让学生尝试画出一个立方体,按照左图的顺序,用铅笔描线画出不同面上的明暗变化,将图例中三个图形对照,看看立方体的立体感有什么不同。2.教师总结:明暗变化能突出立体感。
3.让学生画一组立方体构成的建筑物,在每一块面上运用由弱到强、由淡到浓的明暗画法绘制,表现出建筑物的立体感。
立方体、铅笔、纸。
四、说一说
1.同学相互交流在绘画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体会与经验。2.采用答记者问的方式说说生活中的光影变幻。
五、想一想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观察物体的外形结构,初步感受和认识立体形的轮廓特征。
2、抓住物体轮廓线与内部结构线的大致关系,合理的画立体形,3、能具体细致的描画教材中所提供的对象,用线流畅,表现生动。
4、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能用线条绘画的形式记录对事物的感受。
教学重点:能认真观察物体的外形结构,初步感受和认识立体形的轮廓特征。教学难点:能具体细致的描画教材中所提供的对象,用线流畅,表现生动。用具准备:绘画铅笔、白纸或速写本、课本、选择2~3件日常生活用品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讲授
1.学生把带来的物品集中放在小组的桌上。交流、感受带来的物品,了解静物的含义,呈现课题
2.分享、交流、感受带来的物品。谁来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你带的是什么?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你很喜欢它呢? 3.同学们带来的物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在生活中我们接触的和必需的物品有许许多多,它们静止不动、无声无息,陪伴着我们学习、生活、成长。陪伴着我们度过了许多美好时光,这些物品就是静物。
4.寻找生活中的静物,看到这组静物,你想起了什么呢? 5.静物分类游戏“静物找朋友”(情境设置思考感悟)
二、自主探究认知体会
1.出示几张构图不同、画面主体物在不同位置的作品. 2.学生分析讨论。
3.老师小结:一般来说,主要物品安排在画面主要的、合适的位置,能使画面的主题突出;物品的摆放有大有小、有前有后.能使画面更加生动、美观。
4.各组同学合作,将本组桌上的物品按一定的主次关系合理美观进行组合摆放,教师引导学生适当注意物品间的大小、疏密、前后的关系。在物品的组合摆放中思考相关的主题名称。
三、作品赏析
1.欣赏画家作品中选择了哪些物品?主要的物品是什么?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意。2.欣赏学生的作品。第二课时
一、自主表现
作业要求:用线描的形式画出本组桌上已分类、组合好的物品,注意物品的组合体现主次关系,构图合理、美观。
二、交流评价
1.小组内交流:相互欣赏同学间的线描作品,从构图、线条表现的角度交流。2.小组间的交流:从物品的组合摆放、线描作品的角度交流。3.教师总结:学生的参与、交往状况、小组合作及作品的表现等。
三、课后延伸
教学内容
美术湘版三年级下册第十二课《端午节》 课时课时 教学领域
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了解佛山的龙舟文化。
2、了解龙舟的结构造型、装饰,并用面塑的方法表现。
3、让学生体验面塑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如何运用面塑的方法来表现龙舟。
教学难点
面塑技法的掌握。
教学准备
面团、图片、自画绘本、筷子 教材分析
本课是美术湘版三年级下册第十二课,这一课我把重点放在介绍佛山本土民俗端午节的龙舟竞渡,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端午龙舟竞渡的文化传统,欣赏龙舟的造型、装饰,并运用陶艺、面塑等方法进行创作表现。这一课我采用了绘本的形式进行授课,把每一个重要的环节画成绘本,学生上课时就好像在读一本有趣的绘本故事,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不知不觉的学到了知识,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感受美
1、教师出示自己创作的绘本,创设和学生一起看绘本故事《筷子变龙舟》的情景,学生初步了解佛山的龙舟文化。
筷子兄弟来到河边,看到端午节人们正在赛龙舟,通过一旁的老爷爷了解到佛山的龙舟文化,激发了筷子兄弟想变成威武的龙舟的愿望。
2、板书课题《龙舟竞渡》 学生观看教师绘本,认真听讲故事参与教学活动。
绘本故事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欣赏探究、发现美
1、学生参观龙舟制造厂,观看龙舟制做的场景,了解龙舟制造的工艺和材料。
筷子兄弟来到龙舟厂参观,发现工艺十分复杂,愿望难以实现十分失望,船工老大知道有人能帮助它们,但要答对问题才能告诉它们。
1、学生观看龙舟制造工艺。
2、学生观察龙1、让学生简单了解龙舟制造的工艺。
2、学生了解龙舟结构和
2、学生观察龙舟模型,小组讨论。
问题一:龙舟由那几部分组成? 龙头――船身――龙尾 问题二:龙舟的装饰特点是什么? 花纹丰富、造型精致。
船工老大告诉筷子兄弟,巧手点心铺有位高手会用面塑的方法做龙舟。
3、学生欣赏巧手奶奶的面塑作品,感受面塑工艺的魅力。
筷子兄弟在巧手点心铺看到了非常精美的面塑作品并得到巧手奶奶传授的面塑秘籍。
4、小组探究,发现面塑塑形的方法及作用。(1)面包棍――做船身(2)搓面球――眼睛、鼻子(3)压面片――龙身装饰、龙鳞(4)搓面条――龙须、龙角 舟模型并小组讨论龙舟的组成和装饰。
3、学生欣赏面塑作品并说出感受。
4、小组探究面塑的技法。
装饰为创作龙舟打基础。
3、让学生感受面塑的魅力激发创作欲望。
4、用秘籍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创作体验、享受美
作业要求:
以二人为一组完成,创作一条造型精美、装饰花纹丰富的面塑龙舟。
(音 乐 背 景下)学生开始大 胆 制 作 龙舟。
在 欢 快的 气 氛 下 让学 生 创 作 龙舟。
四、展示评价、分享美
学生把完成的龙舟作品,摆放在龙舟竞渡展示板上展示。
1、学生自评 2、学生互评 3、教师作总结性评价。
1、学生自己说说作品的创作意图。
2、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作品及原因。
让 学 生在 快 乐 中 交流,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 生 的 欣 赏和表达能力。
五、拓展延伸、升华美
1、来自我们南海九江的女子龙舟队在 2007年香港国际邀请赛中荣获冠军并实现七连冠。
2、表扬同学们的合作精神,跟龙舟竞渡一样要合作才能够取得胜利。
学生认真聆听故事。
用 身 边的 故 事 激 励学生,表扬学生 的 合 作 精神。
板书设计
龙舟竞渡
摇滚小精灵
教学目标:
1、学习制作滚动玩具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制作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发展审美能力。
2、尝试强生活中的东西变成有趣的玩具,体验滚动玩具的乐趣。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滚动玩具的制作方法。教学难点:滚动灵活。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包括相关图片、情境设置、制作方法演示、学生作业音乐等)
2、教师示范用工具材料(彩色纸,剪刀,双面胶)
3、范品(用各种材料制作的摇滚小精灵)
4、教室中间放一块斜板。一活动激趣
1、今天一上课老师就看到同学们的桌子上摆了不少东西,都是些什么呀?(易拉罐、薯片筒等)
2、把你带来的东西放到教室中间的斜板上来玩一玩好吗?(3-4个)3-4个学生台前滚动自己带来的物品。
3、大家想一想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滚动?(生答)对了,能滚动的东西可多了。(课件图片1:能滚动的物体的图片,例如:球,轮胎,环等)
4、这些能滚动的东西都是什么形状的?(圆形)对。不是圆形的东西方便滚动吗?是的,剪刀,书本等都不方便滚动。观看一些能滚动的物体的图片。找出能滚动的物品的共同特点
5、杂技团的叔叔阿姨们根据圆的东西能滚动的原理编排了一个杂技叫滚动地圈,我们来看看他们的表演吧!(课件图片2)瞧!他们滚得多有意思啊!
8、杂技团要编排更多这样的节目,需要招聘一些会滚动的小精灵来表演,彩色纸知道这个消息后决定去应聘,这是怎么回事呢?
9、我们来看看彩色纸是怎样变成会滚动的小精灵的。(课件演示)先用剪刀剪出小青蛙的头部和身体,然后把头和身体粘贴起来,再剪出小青蛙身体的其他部分粘贴上去,这样一只小青蛙就剪贴好了。然后将一根纸条粘贴成圆环,将小青蛙粘贴进去。这样一个会滚动的小精灵就做好了。!(课件图片)这些会滚动的小精灵都是用这个方法做成的。瞧他滚动得多有意思啊!我们也来做一个会滚动的小精灵,和他们玩一玩好吗?板书课题:会滚动的小精灵
二体验探索
1、下面和老师一起来做一个小精灵好吗?首先做什么?请学生来卷贴纸条,然后呢?剪出中间的形象,老师准备剪贴一个太阳小子,我用绿色剪出太阳的外形,然后用黄色贴出太阳的脸。这个太阳的脸上还少了点什么?鼻子和眼睛,请一个同学来把它画上好吗?最后将太阳粘贴到纸环上,小精灵就做完了。
2、这些小精灵都是用这个方法做的。(出示范品)谁愿意上来玩一玩?(在玩耍中欣赏范品并开拓眼界)
3、刚才看了这么多的摇滚小精灵都是用彩色纸制作的,可不可以用别的材料,别的方法来制作摇滚小精灵?比如:这个卫生纸筒,可不可以让它变成摇滚小精灵?怎么变?你们手中的其他材料呢?
4、这里有薯片筒,易拉罐,一次性纸杯,圆形铁盒,卫生纸筒等制作的摇滚小精灵,老师把它们发给每个小组,拆开来看一看。(拆分范品,欣赏讨论制作方法)
5、你准备怎样做一个什么样的会滚动小精灵呢?用什么材料制作?(学生讨论:明确自己2017.3.1 最新版 的想法,或从别人的想法中得到启发。)
三、创作表现
1、交代要求:制作一个和多个能滚动的小精灵,做得新颖,有趣,滚动灵活。
2、教师指导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来。
3、做完后可在教师中间的斜板上滚动玩耍。四展示评价
1、展示,请放到讲台前的展示台上。
2、评价(自评,师评)(学生说说自己的小精灵有什么特点。)
3、玩耍,3个一批到斜板上滚动自己的小精灵。
4、总结:今天大家做出了很多有趣的能滚动的小精灵。真不错!从这堂课中我们知道了要善于用我们的眼睛和双手,去观察,发现,创造出更美的东西,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能摇一摇的小精灵。板书设计: 制作方法:(1)裁剪纸条、装饰
(2)卷贴纸条成纸环(3)剪出中间的形象
(4)将形象粘贴到纸环上 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玩圆形方形物体发现流动的知识,猜猜纸是怎样滚动的讨论分析,师生合作,发现制作小精灵的自主学习环节,很感兴趣,再加上情境的渲染,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课堂气氛,学生作业效果都比较好。在作业的完成效率上,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未能及时完成。因此,在今后应该要让学生们抓紧时间完成,做到高质高效。学生们体验到了滚动玩具的乐趣。学生们还是很乐意完成作品,如何高效地完成所学的,有待进一步提升!在课堂卫生的保持上,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这都是由于实施了奖励制度。学生们的积极性提高了,培养了学生们良好的卫生情况了。反思二:
学生在制作摇滚小精灵时,速度普遍偏慢,我是倡议以两人合作的,但是有大部分的学生,没有合作,导致速度慢。本人也在课前制作过,不倒翁在制作上有一定的难度。本课一课时是完成不了的。第二课时继续,课将近结束时候,我便叫学生快点的收拾桌面,培养学生们良好的习惯。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采取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互补的形式,即能让学生欣赏到优秀的作品又能直观地教导他们如何领会画的过程;使同学们初步了解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画,而对花鸟画的学习延伸到了环保问题,教育学生要热爱自然,增强环保意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在教学目标上还并未真正地达到,比如:知识目标要求能整体把握画面的虚实关系,尝试水墨的表现技法。在设计教案时认为是很容易就能达到的,但一节课下来,发现行动中并没有那么容易落实。在教案中设计了很多个重点,由于时间等多方面原因,一节课中能讲好一个重点是非常不错了。所以这方面在教案上还需改进。
在课堂上如何加强学生的能力,加强师生的双边活动是我要改进的地方之一。就我这节课的效果来看,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是远远不足的,对学生的控制(小组讨论时,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练习画画,然后再听讲)不能做到收放自如。示范画时由于先前要他们在看用何种颜料,一时之间没有及时拉回来,所以当时示范比较乱,自己觉得讲解时也很吃力。在板书方面也要值得去改进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观察落叶的形态和颜色,学习和掌握落叶拼贴画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利用落叶进行美的再创作。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欣赏并感受秋天的美丽,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实践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增强学生对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意识,将迷人的秋天留在心中。
教材分析
1、贴近学生生活
2、适合学生年龄特点
大自然以自己的规律悄无声息地迎来送往。物换星移,四季更替,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最美的季节,《留住秋天》便是在适时、适景、适情的前提下而安排的三年级美术活动的学习内容。本课时是学习用落叶拼贴成画,教材挖掘孩子潜能,将孩子们熟知的季节搬上课本,让本课变得生动有趣,教材内容具有可学性和探究性。
本课教学设计属于第三课时,通过组织学生秋游赏秋,收集秋叶,让学生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和变化,并且学习利用落叶进行拼贴,进行美的再创作。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并感受秋天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学情分析
1、本课的教学对象为三年级学生,他们处于渴求新知,弘扬个性的年龄阶段,经常会萌发出许多奇思妙想并想马上表现出来。
2、三年级的孩子大脑发育正好处于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生理和心理特点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三年级孩子开始形成自我评价的意识,但是,这种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别人的评价,所以对孩子的欣赏和鼓励仍然是孩子进步的关键。
主题教学策略分析
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动机。开展美术活动,首先要选取让学生“心动”的主题,才能引导学生到真实的世界中进行各种体验,享受探究的乐趣、学习的快乐。本节课是研究“秋天”的,那么,就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真正的体味自然带给我们的美妙。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树叶拼画的基本方法技巧,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材料进行创作的能力。【教学难点】贴画技法的掌握,培养手脑并用及其合作的能力。
学习准备
1、范画,课件,拾捡到的各种形状和颜色的树叶各6套,特别提醒学生树叶采集的同时也要收集一些花叶、花籽与梗等。
2、工具有普通白纸若干张,每组一卷双面胶,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留住秋天
1、谈话引课。
师:同学们,请和我一起欣赏一段秋天的美景,(播放视频)你们喜欢秋天吗?(喜欢)师:孩子们,秋天在你的记忆里是什么样的呢? 生1:秋天是金黄色的。生2:秋天很温暖。
生2: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真想把美丽的秋天永远留下来。
师:秋天树叶变黄了、变红了,有的甚至落了,秋天的景色秀美让人留恋忘返,因为秋天的美所以古人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去描述它,这么“迷人的秋天”同学们想把它留住吗?(想)【板书课题:留住秋天】
二、感悟赏析——审美修身
师:当秋风扫过大地,树叶随风飘落,小蚂蚁说:这是我的渡船;梅花鹿说:这是我的饼干;老师也和他们抢着捡呀、拼呀、贴呀,做成了一个礼物送给大家。大家想知道是什么吗?(想)老师出示自己制作的叶贴画《泛舟》。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副“粘贴画”粘贴的是什么形象?都用到了什么形状的树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为什么用这样的树叶粘贴? 生:观察说作品上粘贴的形象及树叶的形状。
师:这样的树叶和现实生活中的事物非常“形”象,几张作品从不同方面向我们展现了“树叶粘贴画”的魅力,张张作品都体现了设计者个性的创意和独特的设计。
4、老师送给大家的礼物,你们喜欢吗?(喜欢)你们想不想也把这样的礼物,送给我们最好的朋友呢?那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用树叶粘贴画来留住秋天!(板书课题:-----树叶粘贴画)
三、示范分析——了解方法
师:其实要想制作一幅美丽的叶贴画非常简单,请看请看一只小松鼠的制作方法(播放课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组内讨论。说一说制作一幅美丽的叶贴画需要哪些步骤呢? 生:认真观察、讨论(比一比哪个小组观察的最仔细、讨论的最认真、发现的最快、回答的最好?)师:哪个小组的孩子说说你们讨论的结果。生:汇报 师:你们同意这个小组的意见吗?(同意)师:(小结板书)制作叶贴画需要四步: 构思
2、拼摆、修剪
3、粘贴
4、添画
四、创造体验——展现自我
欣赏了美丽的“树叶粘贴画”作品,同学又了解了制作方法和步骤,是不是已经想迫不及待的一展身手了!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今天的创作内容。(播放课件——创作大比拼)
1、创作内容:选择几种好看又适当的树叶粘贴成一幅生动有趣的画。
2、创作要求:(1)树叶适当又好看,画面合理,大小适中;(2)展现自我个性的创意和独特的设计;(3)给粘贴画取一个适合的名字连同自己的名字书写在画面适当的地方。师:音乐声即将响起,大家快一起动手制作一副漂亮的粘贴画吧!———生分组制作粘贴画。
五、佳作评价——共同进步
1、师:好了!孩子们,军号声已经响起,经过大家刚才的合作,我们的成果已经出来了,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劳动成果吧。谁来依次展示和介绍自己的作品。
2、请小组长把你们的作品贴在“我的作品”展示栏,其他成员快速坐好。师:你能从画面布局,运用叶子形状、大小和颜色等几个方面说一说,评一评吗? 看来大家的作品都各具特色,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下面将为他们颁发最佳合作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巧手奖、最佳表现奖、速度之星、整洁之星……
六、课堂小结——秋景升华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的表现真不错,都很出色,那么今天这节课的活动中你有哪些收获呢? 生1:我学会了用树叶制作叶贴画 生2:我知道了叶贴画的制作过程
生3:我们学会了合作……
你们的收获可真多呀,下去后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到的技法做出更多、更好的叶贴画作品,在生活中大胆的去表现美、创造美,并且把你的作品送给你最好的朋友。
《我的太阳》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线条、色彩表现自己的想象—我的太阳,激发学生大胆想象、涂画兴趣。
2、学习简单表述作品形、色与意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自我评价能力。
3、以喜欢动手涂画为宗旨,激发学生作画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快乐,获得成功感。
教学难点:
怎样用“线”和“色”来描绘太阳的“光”和“热”,丰富太阳的形象。
教学准备:
图片,学生作品,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情景创设,激发想象。(观看课件《我的太阳》进入愉快的课堂学习之中。)
2、师:“请小朋友说一说,歌曲中说些什么?”指名学生讲述。
3、教师概括学生表述内容,点题:“小朋友,假如让你种太阳,你想有一个什么样的太阳?”板书: 我的太阳
二、讲授新课。
1、师:指名说说自己心中的的太阳。(约3分钟主要意图激发想象)。
2、师:听了小朋友说的“我的太阳”,各自不同,很有想象力,很有趣。
三、教师示范。
1、教师示范绘画太阳,边画边讲解太阳的绘画步骤。
2、教师提问:有没有哪个同学会画特别一点的,和别人不一样的太阳?
四、学生创作。
1、教师请学生画出自己眼中的太阳,提示:要大胆想,大胆画,画得越有趣、越可爱越好。
2、学生绘画,教师巡视、辅导。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作画。
3、分别指导绘画要领:图画大些,不宜太小,用色大胆。
五、作品展示。
1、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抽取有代表性的3—5幅作业,通过实物投影放大观赏,相互欣赏、激励。
2、简单自我评价。
六、拓展。
【湘美版六年级美术上】推荐阅读:
湘美版六年级美术课件05-31
湘美版美术二年级11-25
湘美版一年级上册美术05-30
六年级美术下册 光影变幻1教案 湘美版11-01
湘美三年级美术教案12-21
赣美版一年级美术10-10
赣美版二年级美术花灯06-06
浙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11-12
浙美版 一年级上册美术教案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