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技术学什么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什么(精选9篇)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什么 篇1

首先, 信息技术自身的范围十分宽泛, 但是当前在信息技术课程中, 技术的主要体现仍是计算机技术。以课程内容为例, 必修课程部分中的计算机技术具体包括:网络信息检索、文字处理软件、图表处理软件、多媒体素材加工软件、多媒体著作软件、网页制作软件、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软件、数据库应用系统等。选修课程部分, 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在内的5大模块全部为计算机技术的学习。换句话说, 计算机技术仍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骨架”, 这就要求教师对于计算机技术必须有深入的了解, 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师的基本功。

当前, 很多专家和一线教师在反思信息技术教师自身时, 都指出, 信息技术教师素质急待提高。从学科大背景看, 由于信息技术教师的来源渐趋多元化, 如相当数量的信息技术教师不是计算机专业毕业, 导致信息技术教师在计算机专业素养上有降低的趋势。这在一般的应用软件教学上尚可应付, 但新课程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显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了在内容上从广度到深度均有所拓展外, 还特别需要教师对于计算机技术本身有深入的理解,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使学生在操作基础上具备迁移能力。因此,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内容, 当前教师最欠缺的就是技术的专业理解能力, 即站在计算机科学的高度理解计算机操作背后的深层含义, 从而准确解读技术的内涵。

通过阅读可以提升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素养吗?在当前浩如烟海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类书籍中, 阅读什么样的著作有助于弥补前述的不足呢?笔者认为, 应该阅读计算机科学技术方面的经典著作。在这方面, 下列书籍站在计算机科学的高度, 以专业的术语、形象的阐述和精巧的案例, 带给教师们阅读经典的享受。

《计算机文化》在内容上既体现了计算机科学的广度, 又兼顾了相关主题的深度, 同时紧跟当前的技术发展趋势 (从本书已更新到第10版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此外, 本书特别强调计算机基础知识, 为教师打下坚实的计算机专业基础, 并能对计算机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科学导论》、《计算机科学概论》 (笔者推荐两本同名著作) 都是计算机科学方面的基础读物, 由美国一流计算机专家撰写, 深入浅出, 引人入胜, 绝无一般教科书的枯燥和晦涩, 非常适合非计算机专业人员阅读。书中穿插了大量的人物传记、历史回顾, 与技术有关的道德问题以及技术的最新发展信息等内容。

如果说上面5部著作是计算机科学基础方面的经典著作, 适合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提升自身计算机专业素养的话, 那么由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图灵奖获得者唐纳德·克努特 (中文名高德纳) 撰写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毫无疑问是计算机科学理论与技术的经典巨著, 可供对计算机科学技术有浓厚兴趣和一定基础的教师阅读。这部数百万字的多卷本被称为“计算机的圣经”, 发行量创造了计算机类图书的最高记录。在1999年《美国科学家》杂志的“塑造20世纪科学的100本书”一文中, 将《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列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2部科学专著之一。

《计算机科学导论》是基于美国计算机学会 (ACM) 推荐的CSO课程设计的, 可以称作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计算机专业入门读物”, 内容涉及计算机科学的方方面面。本书的特点是强调概念而不是数学模型和技术细节;通过大量的图片、图表和演示来加深读者对内容的理解;通过范例讲解概念和相关的数学模型;通过关键术语、小结和联系帮助读者学习和复习。

笔者认为, 本书的以下章节特别对信息技术教师深入理解课程相关内容有所帮助。

第1章。绪论:本章首先阐述了什么是计算机, 并探索和计算机直接相关的一些问题。从计算机科学视角出发, 将计算机看成一个图灵模型, 从而在数学和哲学上对计算机给予原始界定, 继而阐明了当今的计算机是如何建立在冯·诺依曼模型基础上的, 接着详细介绍了计算机的历史。

第5章。计算机组成:本章站在计算机科学的高度, 讲解了计算机的组成, 从一台简单假想的计算机如何完成基本的算术或逻辑运算开始, 到计算机的三大类 (或子系统) 组成部件——中央处理单元 (CPU) 、主存储器和输入/输出子系统以及如何将这些子系统组成一台计算机都给出了详细的介绍。本章特别有助于教师形成关于计算机的严谨、科学的概念。

第6章。计算机网络:本章详细介绍了网络标准、物理结构和网络分类, 区分了网络中一些易混淆的概念。本章同样有助于教师科学概念的形成。

第7章。操作系统:在计算机操作的学习中, 操作系统是学生首先面对的。但大部分教师对于操作系统缺乏深入的理解, 这样就无法弄懂每一个Windows操作背后的真正含义。本章对操作系统给予了深刻的解读, 这也是计算机软件的基础, 对于众多计算机操作的学习都具有指导意义。

第8章。算法&第9章。程序设计语言:这两章内容可以针对选修部分的“算法与程序设计”, 算法是计算机课程中最难的内容之一, 本书结合UML或伪代码编写算法解决问题, 通过大量示例使读者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语言。

第14章。数据库:数据库的内容除了在信息技术课程选修部分设置单独模块“数据管理技术”以外, 在必修部分也有所体现。重点讲解了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 (DBMS) , 给出了相关的定义、体系结构、基本原理和操作等。

第18章。人工智能:本章对人工智能 (AI) 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主要包括人工智能简史和定义, 人工智能中的重要领域——知识表示、专家系统以及在图像处理和语言分析两个领域中人工智能是如何来模仿人类行为的。本章对教师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知识很有益处。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2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TP3—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220-01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各个行业和领域都离不开对计算机设备和技术的应用,现代教学也是如此,在引进了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后,实现了更加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而在这个过程中,电脑的广泛应用也应引起有关教职人员的重视,教师应该正确的认识计算机以及计算机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以过于放大计算机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它只是一个教学工具,并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并且在计算机使用的过程中,还涉及到各种问题的解决,下文中笔者就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谈如何正确的认识计算机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作用。

一、树立广义的电脑教学观念

计算机教学不仅增加了新的教学方式,使同学可以更加直观的感受教学内容和相关的音频图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帮助教师完成了更加高效的课堂教学。所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于现代教学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不仅可以给同学展示相关的图片,还能播放相关的音频和视频文件,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观看相关的语言资料,更加生动的记忆和理解所学习的内容,而这一切都是原有的录音机、放映机技术所无法取代的,因为传统的录音机和放映机职能单向的传播,而不能实现双向的互动,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克服了这一缺陷,使得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人机互动的方式来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目前,一些软件设备设置可以实现人工语音对话功能。

现代教学对于电脑的应用已经非常的普遍了,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教职人员都能够充分的理解计算机以及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意义。下面笔者将从几个方面阐述:第一,计算机以及计算机技术是教师同学生之间、学生同社会之间的一种连接纽带和工具,而不是单纯的语言辅助设备,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正确的使用计算机以及计算机技术来实现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只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要正确的认识它的功能和作用。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在我国目前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数的教师和学生并没有更深的挖掘计算机技术的语言交流和学习功能,而是还停留在工具使用的认知阶段。

第二,要建立其广义的学习概念,正确的看待计算机以及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也就是说要认识到计算机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形式,而不能够取代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计算机设备同传统的录音机和放映机的地位是一样的,日后产生了更加先进的仪器也必将会取代计算机,因此计算机的应用并不是绝对必要和不可取代的。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使教学走向新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无疑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现有的教学方式,推动了现代化教学的发展,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有美国学者对于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模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当时他对于该问题的阐述为:一是将计算机看做是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的学习,并且监督其学习过程。二是将计算机看做一个辅助教学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按照教师的意志去完成其赋予的任务;三是将计算机看做是一个单纯的教学工具,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的纽带和桥梁。就目前来看,第三种形式的应用更加的广泛。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并不是通过教师或者他人的传授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听过自己在一定的环境的作用下建构形成的,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只是一种方法的传授,而学生的学习行为才是其中的主要动因。在这个理论中,学者们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才是构成学习的四大影响因素,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充当一个宣讲者和传授者,而是要做一个有力的推动者,推动学生在这个环境下进行学习。由此看来,多媒体教学的模式正好迎合了建构主义者关于学习的理论。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如何应用于教学中

计算机应用技术作为现代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其具体的应用形式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选择合适的应用方式,那么将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下面笔者将从几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阐述:

1 正确看待计算机技术,寻求教学内容的技术集合点

也就是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和认识计算机技术的特点,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找到二者的正确的集合点和切入点,实现技术同内容的完美结合。下面笔者将以计算机教学在中文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举例,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形式进行分析,如果在讲授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的话,教师可以将该部分分成三个环节来进行讲授:即作家作品、基础写作以及语言文字,下面笔者将逐一对其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结合进行阐述。

作家作品类: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对网络上的相关资源的搜索,实现对课堂相关的各种情景的创设,并采用在线讨论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于该环节的教学内容的积极思考和讨论,也就是说学生不仅可以同教师实时的就某一个问题进行交流,还可以同其他的学生进行意见的交换,这样不仅可以形成一个较为综合全面的解决方案,还可以从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感官刺激。

基础写作类:1、要充分的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要使学生通过网络积极的搜索相关的资料,并且对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进行整理发表,可以充分的体现建构主义中对于“情境”和“协作”的作用的发挥。2、通过计算机技术对相关的文字进行处理,对文稿进行整理和美化。3、利用计算机技术中的汉字数字法,解决汉字的输入问题。4、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文稿和相关的文件进行管理。

语言文字类:主要指的是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以及修辞学的教学。在这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是要充分的把握语言的规律和应用规则,也就是说要研究语言的各个组成要素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这些要素包括素、词、句子等。就目前来看,我国的语言信息处理技术还不是十分的完善,职能语言系统的研发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2 从教学的角度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课程

从结合点出发,我们就可以找出开设哪些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来适应于教学。就现在而言,文件管理,网上资源,文件处理,计算机辅助写作系统等等都与教学息息相关。我们可以设计出教学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操作系统与文件管理;Internet的浏览与检索技巧,多媒体文本及幻灯制作等等。

3 从计算机应用技术角度改革专业课程

只是靠着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还是有一定的问题存在的,专业课也需要有整合的方法,而专业课的整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材的阅读方式,除以前的方式以为运用网络资源来查阅积累资料

(2)教材的习题作业方式,用计算机网络完成作业

(3)整合教材的思考题方式,用电子邮件或网上讨论组方式进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上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文中笔者还进行了具体的举例,对该问题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够为推动我国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史创明,SQL Server2000中文版数据库管理与应用标准教程[J],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龚沛增,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计算机应用技术简历 篇3

户口所在: 湛江 国 籍: 中国

婚姻状况: 未婚 民 族: 汉族

诚信徽章: 未申请 身 高: 164 cm

人才测评: 未测评 体 重: 52 kg

人才类型: 在校学生

应聘职位: 数据库工程师/管理员, 财务/会计助理/会计文员, 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

工作年限: 5 职 称:

求职类型: 实习可到职日期: 一个月

月薪要求: 2000--35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湛江,

工作经历

百胜餐饮(广东)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10 ~ 至今

公司性质: 外商独资 所属行业:餐饮业

担任职位: 服务员训练员

毕业院校: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州学院

计算机移动技术应用 篇4

通过计算机移动技术的应用,为人类提供了交流的新渠道,可以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快捷。

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移动技术进行信息的共享、知识的交流,最大程度上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比如企业引入计算机移动技术,就能够促使企业内各员工之间进行业务的沟通,有利于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企业决策者也能够全面了解各员工的业务并提高了决策的及时性与正确性。

在计算机移动技术的使用下,企业与企业之间也能进行信息的交流,有利于企业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可以增强企业之间的信任,增加业务往来。

同时,企业在引用计算机移动技术时,要加强移动云的应用,充分发挥计算机移动技术的优点,使得企业的系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提高企业的工作水平。

3.2 工作流程的改善

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各个企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

企业要想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就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而在当今时代,计算机移动技术作为一项新型技术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青睐,企业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移动技术,促进技术的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比如企业对库存进行管理时,充分利用计算机移动技术,并将其与物联网技术结合起来,以此建立管理平台。

这种情况下不仅能提高企业对库存管理的效率,还能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让企业员工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3 营销领域

在信息时代的当下,越来越多的领域已经开始应用计算机移动技术。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营销领域,在很多销售企业或者部门,已经开始把计算机移动技术作为一种销售手段,其有效性不仅提高了企业的业务数量,也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形象,对企业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计算机移动技术的应用给企业与客户之间提供了交流的新渠道,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中的各个领域,人们的生活、工作都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而计算机移动技术的发展,不仅方便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沟通,也改进了企业的工作流程,提高了职员的工作效率,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玉梅,许桂莲.计算机移动技术应用探究[J].电子测试,.

[2]刘睿.计算机移动技术应用体会[J].科技创新导报,2014.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篇5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趋智能化,计算机在通信领域显得尤为重要,计算机通信技术不但压缩了通信成本、提升了通信效率,而且最大程度地拓宽了信息的共享与发展,有利于各国间的政治、文化交流,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1.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在通信领域的普及,广播电视实现了数字信号的传输,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方便的数字应用平台,运用计算机技术充分扩大了广播电视的传输范围,丰富了音频和视频信息,更好地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如计算机监控技术,工作人员可以对机器进行预设,不但可以进行实时监测,还能对异常情况采取措施并发出警报[1]。此外,计算机技术也常用于广播电视的后期制作,运用计算机软件可以组合与筛选录制好的镜头,将每个镜头重新排列组合,加以特效,然后把声音、特效与字幕融合在一起呈现在荧幕上[2]。常用的有软件有After Effects和Premiere,可对视频进行剪辑与遮罩,实现多层图像效果[3]。

2.通信计费领域的应用。基于计算机技术的通信领域计费系统,功能繁多,存储容量大,可依照用户的不同需求,设计并添加多种模块,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计费,比传统的计费方式更加智能化、灵活化,为使用者提供了更多便捷,同时也推动了计算机技术在通信领域中的创新与发展[4]。陈志剑等研究了移动通信各项业务的计费特点,基于计算机技术建立了全面高效的计费系统核心模型,并对整个计费系统的组件视图作了描述。刘畅等研究了移动通信业务的计费方式,对业务领域建模,设计出了一款离线计费引擎。

3.信息管理领域的应用。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多单位的信息管理量突增,在这种形势下,很多单位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了管理系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了合适的计算机通信软件。在提高工作效率及质量的同时,加深了各部门的沟通,保证了信息的快速传达与反馈,极大地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使用现代技术管理信息已成为信息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常用的有EPR技术,是基于计算机建立的一项具备整体性管理观念的信息分析技术。其次,计算机通信技术也常用于数据信息管理方面,最实用的就是自动查号功能,与传统手工方式相比更高效、更准确[4]。李菁等研发了一套计算机资源管理软件,讨论了该系统的设计方法及软件的合理性。王红云等基于计算机技术研发了一套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中小型企业文件的合理化管理。

二、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逐渐渗透到医学领域的各个领域。计算机技术的引进不仅提高了医疗设备的精度,也使医疗信息的统计步入一个新的平台。

1.医疗信息系统。医疗信息系统是进行医学信息检索的一条方便、快捷的通道,可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和处理等,包含临床诊疗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医疗监护系统、药品管理系统及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等,其中电子病历系统记录了病人完整的诊疗过程、全部的医疗信息,极大地扩充了传统的纸质病历本的内容,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减少了出错率,同时为相似的病情提供了更多的参考资料。同时,众多医院的信息都汇总在综合数据库中,每家医院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这个平台获取实时信息,如血库信息,医疗设备信息、医疗药物信息等;此外,医疗设备管理系统完整地记录了医疗设备的使用情况、使用科室、维修维护等信息,促进了医院管理方式的智能化、系统化,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LIS是医院常用的一套系统,它能将检测仪器网络化,使检查的各个环节智能化,可显示病人的检查项目、检查时间、检查结果等。

2.图像处理。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医学图像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在CT、B超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断层摄影与计算机技术的完美融合,其利用X线束、γ射线等协同探测器对人体某一部位进行断层扫描,接受电信号后由计算机转化成空间图像,是计算机在图像处理方面最成功的应用之一。其次,计算机也常辅助处理B超检测图像,降噪处理与纹理处理都有助于B超图像更好地识别,还可以对模糊或残缺的图像进行模拟还原,对复杂的图像进行分解处理等。最后,计算机也常用于外科手术,建立可视化的三维模型,来辅助判断患者的情况,将汇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并转为相应的图像,为后期的诊断提供依据。

3.医疗辅助。计算机可以把大量完整的医学资料和丰富的经验储存起来,并随着医学的发展不断更新完善,可协助医生解决很多医学难题,计算机中的决策系统是最常用的医学辅助软件,医生输入病症后,计算机可自动搜索出可能的疾病、病因、药方信息及医嘱,给医生提供一些参考,有助于医生做出全方位、准确的诊断。计算机还能辅助设计医疗服务咨询的移动应用程序,有助于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降低相关的医疗费用。刘新龙等设计了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糖尿病医疗辅助软件,并进行运行测试,结果表明可有效防治糖尿病病症的产生。郭艳娥等研究建立了计算机辅助识别系统,有助于阿尔茨海默病的识别。Shaw Ryan J等研究了心肌梗塞病人在使用电脑进行健康交流与监控方面的态度,结果表明大部分参与者愿意在线阅读健康信息、与医生分享医疗信息,追踪自身健康状况。Tahmaseb Ali等研究了计算机技术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分析了计算机技术在牙科领域的应用现状,结果表明计算机辅助植入故障率小,精准度高。

三、计算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农业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促进了农业领域的发展,加强了农业生产的经营与管理,提供了大量先进的科学知识,在农产品的推广、病虫害的控制及产量的预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现了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智能化,使其更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1.农业研究及技术推广。计算机和农业推广技术人员的结合,使农业劳动者更快地获取知识,对于病虫害、栽培、运营等问题都可以进行网上咨询,可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此外,计算机还可进行自然灾害的预测、农产品质量的检测、农作物生长及环境的监测、农产品供需的统计及农业政策和新理念的传播。借助互联网还可以提前发布天气、疾病等信息,有助于农业劳动者做好防御措施,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进而保证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农业专家系统是较常用的一款农业智能软件,具备含有大量经验的知识库,可模拟农业专家来整理、分析问题,提出权威解答,指导农业操作。Maia Bruno等研究开发了一套远程农药喷洒技术的计算机程序。曹金源等设计了一套农业温湿度监测系统,可通过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农业工作者。

2.模拟实验。农作物的计算机模拟系统,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结合植物学、农学、气象学等科学知识,建立农作物模型,对真实的环境进行模拟,得出有效的实验方案及改良办法。也可以对一些农业上难以操作的实验,进行预备性实验,如植物遗传学的研究,可编写计算机程序,计算遗传行为,减少试验时间。牛纪苹等利用计算机模拟系统,研究了石羊河流域农业灌溉的需水量分布情况及气候环境对农作物需水量的影响,为农作物种植规划和水资源分配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前景

1.在通信领域的发展前景。计算机技术使通信领域逐步完善,但目前很多企业缺乏专门的信息管理人员,企业应加强培养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加深对信息管理技术的研发,使技术开发人员充分意识到计算机技术在通信领域中的作用,对通信领域发展的影响,积极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创新。

2.在医学领域的发展前景。计算机在医学领域发展十分迅速,目前主要的发展方向是远程医疗、区域医疗及自动摆药系统的建立。远程医疗可以跨越空间,通过计算机传递视频,完成远程手术指导、医疗观摩学习等,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区域医疗是指由一家专业的综合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康复中心等组建而成,通过计算机,建立一个医疗电子平台,综合化管理,让患者就近及时得到最佳的治疗,改善看病难、床位紧等问题。自动摆药系统充分体现了信息的自动化,系统可根据医嘱准确地自动分配药物,医务人员核查后即可发放,不仅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还能使医院人力资源合理化利用。

3.在农业领域的发展前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者的知识层面不够,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应用中的普及度不高,农业技术信息库也不够完善。今后,应加强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农业生产信息库的建设,加大农业生产的研究力度,建立农业计算机技术示范基地,在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总结经验,强化计算机与农业工作的结合。

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通信、医学及农业领域,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技术带给我们的便利,也要意识到可能出现的问题,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使其与各个行业更好地结合,助推我国经济文化的稳步发展。

摘要: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改变了通信、医学及农业等众多领域,尤其在广播电视、通信计费、信息管理、图像处理、医疗辅助、模拟实验、农业研究及技术推广方面应用最为广泛,本文从计算机在上述领域的应用现状出发,分析了应用实例,展示了结合成果,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计算机,通信,医学,农业

参考文献

[1]王多.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5,(17):210.

[2]殷卫平,付盛伦.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后期制作中的运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5,(21):194.

[3]杨文阳,李敏莎.After Effect和premiere电脑特效软件在电视特效制作中的应用探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6,(2):230-231.

计算机移动技术应用体会 篇6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移动技术;互联网

在社会步入了信息时代后,人们对于计算机在性能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过去通过PC机处理的部分任务,如今已实现在网络上处理,因而人们又进一步提高了对于计算机技术的要求。

1.计算机技术发展概况

从计算机诞生至今,计算机已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发展至如今处于开发阶段的第六代(神经网络计算机),其中计算机的各方面条件均表明了其处于不断进步的状态,例如体积大小、性能、储存空间、运行速度等方面。

1.1专业化的工作

计算机用户均了解,并不是所有的工具均需要通过性能较高的计算机完成,由于性能较高的计算机在运行期间可有会具有不良反应,例如高发热量、高能耗等,因此有时候应用性能较高的计算机处理一件简单的工作,有可能会使简单的工作复杂化[1]。因此可预见到今后的计算机或结合工作情况的差异性而有所不同,其不同之处可以表现在外观方面或是性能方面。而对于专项工作,则会有相应的专业PC设备,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而日常生活中也可常见到此类设备,例如银行的提款机、彩票售卖机、通讯公司的缴费机、超市的收银机等等,此类PC设备均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而在通用PC机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成。当然,今后计算机技术也有可能在家庭电器中出现,例如通过计算机控制洗衣机、空调、冰箱等家庭电器,使家庭智能化。

1.2智能化的系统

在计算机综合能力逐渐强大的影响下,可预见到今后民用计算机极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智能化,从而辅助用户处理一些生活当中的繁琐事项,甚至有可能出现之前所报道过的机器人,由机器人处理家中大小事务,使用户有更多的空余时间投入到其他活动中。如今,电子宠物是大多数人均了解的电子化产品,且该产品深受青少年的青睐。各种原因不单单是由于电子化宠物比真实宠物更易饲养,且该产品处于一个不断进步换代的状态中,使电子化宠物所具备的的能力将会越来越多,甚至可模仿其他的宠物,提高其交流能力,多种优势使电子化宠物深受人们的喜爱。

1.3环保化的设计

当今时代所提倡的主题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因此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均以如今提倡的主体作为发展大前提,其中也包含了计算机行业。总所周知,计算机的综合性能越高,其所消耗的能源则越大。因此,为了防止计算机成为家中电器中耗电量最大的一个,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也针对这一点采取相关的研究,尽可能减少计算机的能源消耗情况。好比专业化计算机,其除了可大幅度提高计算机的工作效率外,还可使性能较低的硬件系统具有专业功能,以实现减少计算机耗能的目的[2]。此外,转变过去的计算机架框(即硅架框),应用新型架框,通过纳米、光子与量子分取代硅架构,使计算机耗能最小化。

1.4人性化的交流

计算机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常用工具,计算机需要与用户进行密切交流,才可给予用户更好的服务。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这就要求了计算机与用户进行人性化交流,从而使用户乐意计算机。美国一家计算机企业的副总裁认为,计算机在未来将会成为可与和用户进行交流情感的一种电子产品,这一句话充分表现出计算机行业未来良好的发展前景。

为了实现人性化交流的目标,可预见到将来计算机和用户之间的交流方式将会越来越多,并且在计算机逐渐提高智能化的影响下,其使用难度将等同于家用电器、手机等产品一般,实现简单化,使计算机用户在使用计算机前,无需像过去一般需要接受专门的培训。

2.计算机移动技术的应用情况

在计算机、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因特网这3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下,今后各个行业将会不断出现新业务以及新应用。移动计算是为了实现高效率工作以及随时可处理(交换)信息而提出的,现已成为各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发展方向。而引进移动计算信息化平台的内涵主要可归纳3个方面[3]:①引进综合性信息化平台,除了要实现传递网络以及业务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性外,还需要具有移动(无线)运作能力;②可移动性的信息平台将会使信息处理实现自由性,不限制在同一个地方,使商务操作实现多样化,提高便利性;③使灵活性越高的信息以及务实性越强的要求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可转让性、时空价值性,从而有机地在各个行业内将竞争性转变为合作性,将封闭局面转变为共赢局面,使各行业在面临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时更为轻松,丰富运营者的想象力。

移动计算中所包含的元素主要有移动、计算以及通信。这3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早在提出移动计算的概念时,就有相关研究者针对这3个要素展开了长期的研究,而移动计算则是首次将这3个计算集中在一起,进行综合研究[4]。移动、通信以及计算之间可起到相互转化的效果,例如通信系统在容量方面的大小可在计算处理的帮助了进行提高。由于移动计算属于大融合综合工具的一种,因此其至少可通过3个层面使信息化实现锦上添花。第一,移动技术可结合中用户的需求而融合多种通信网络、技术等等,从而满足用户对于移动技术的要求;第二,移动技术属于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在完美融合后的产物,可使移动技术在各个行业体系中的作用最大化;第三,移动技术可将企业的管理工具、业务工具等有效融进信息化大体系内,从而使企业在管理方面、经营决策方面在健全的信息平台中建立,提高移动技术的及时性、有效性。

移动技术虽然为计算与通信行业增加了新型应用,然而与此同时也无法避免由于新应用而带来的多种问题。其中如何应对由于无线移动环境而带来的新挑战属于当中最大的问题。基于无线移动环境下,由于信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常会出现多径与移动的情况,从而给信号多种问题,例如传输时间延缓、频带资源受限、频率地域弥散、时间地域弥散等。在此环境下,引发了不少在移动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等方面新问题[5]:①信号通道在可靠性与系统配置上的问题。无线宽带的有限性以及通信环境的恶劣性下,导致多种应用不得不建立在随时有断开可能性的物理连接上。基于移动计算网络的环境下,在移动方面要求系统可做到实时配置并更新移动终端的位置。②为了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在移动中处理与计算信息,处理工作,则必须要通过宽带数据业务同步进步,从而支持移动技术的实现;③如何对现阶段与话音业务相关的移动管理技术进行拓展而演变为宽带数据业务;④如何在移动计算的网络中有效融入固定于计算网络内部一些较为成熟的技术;当然,在今后随着移动计算技术、网络技术等相关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完善,在移动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等方面新问题均会得到相应解决。

3.结束语

在计算机技术、网络科技等先进技术日益普及的影响下,将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日常工作带了更大的方面,并逐渐突破时间、空间上的制约,推动科技技术的迅速发展。然而计算机移动技术发展过快也容易导致人们在人际关系方面越来越生疏,且对于计算机的依赖日益严重。因此在计算机移动技术发展过程中,除了需要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完善外,还应重视对于计算机的管理,将人文素养融入计算机管理中,从而使计算机技术以良好健康的状态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房华.浅论计算机和移动技术的发展[J].民营科技,2011(05):43.

[2]刘益廷.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0(01):141.

[3]李淑芝.现代计算机移动技术应用分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02):200.

[4]谢晓宇,薛慧,顾玲玲.计算机的发展趋势[J].科技致富向导,2011(24):90.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论文 篇7

摘要:计算机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发展模式,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社会进步所做的贡献显而易见,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对于社会各个层面都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对计算机技术以及相关知识对大学生普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计算机本身所具有的应用性,操作性等特点也决定了实践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中有特殊地位。只有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不断摸索和自我研究,才能实现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视频资源作为新媒体的产物,随着科技不断普及而成为易得的资源。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实践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重要性及特点,对视频资源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视频资源;计算机;实践

随着信息化浪潮不断地对社会方方面面的冲击,人类即将进入全面的信息化时代,进入全面信息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计算机的广泛普及与大量应用。能否熟练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深刻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与一个现代人正常的工作与生活密切相关。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开设目的便是给大学生普及基本的计算机技术,使其有基本的技能。实践作为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长期以来没有正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视频资源应用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中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将结合实例对视频资源应用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中所具有的优越性,积极性,合理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如何高效利用视频资源应用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中进行思考。

1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特点与现状

1.1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的特点

实践,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实际的操作,使学生深刻理解所教授的内容,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动手能力,激发学生一定的创新意识。总的来说实践应当具有操作性,互动性,自主性三方面的特点。所谓操作性,便是实践本质的体现,实际操作,自我经历,唤醒了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渴望,激发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对学生产生深入而广泛的影响。互动性是实践的基本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才能发挥教学最大的效用,学生的每一项操作都需要老师的引导。而自主性反映了实践中的主体学生对于所学知识与技能的热情。

1.2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的现状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广泛开展于各大高等院校,可是实践并未达到课程所要求的目的,本文通过研究,采用了抽样调查,发放问卷的形式对实践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可由以下三方面反映:(1)实践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学理念滞后,“言传身教”式的教学,并没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2)学生自主性不强,实践变得枯燥乏味。(3)学生对于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没有明确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在以后学习与工作的作用,加上学校引导不够充分,使实践效率降低,作用降低。

2视频资源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中的应用

2.1视频资源的特点

视频资源作为新媒体的产物,随着科技不断普及而成为易得的资源。在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视频资源总的来说有以下特点。易得性,科技不断进步广泛普及,使得视频资源具有易得的特点,制作与使用十分容易。

2.2视频资源应用与实践的方式

视频资源已经大量应用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主要的方式有以下几种;(1)将实践内容录制成视频,从而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大节约老师的时间与精力。这样的思想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思路,不断出现的高校精品课程便是此种应用方式的最好例证。此种方式在节约教学资源的同时,达到课程要求,不过对学生自主性有较高要求,如何监管,如何检查教学成果有待进一步探讨。(2)开发交互式实践视频系统,学生在实践操作时,观看相应视频进行学习,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系统将解决问题的方式通过视频发送,在良好互动的同时,达到教学目的。此种方式开发成本较高,视频数据库应当不断完善。良好的交互性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种方式应用于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符合大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具有很好效果。(3)课堂教学与视频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部分内容由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讲解,部分晦涩难懂极为抽象的内容使用视频资源进行讲解。这种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与应用视频资源两种教学方式的结合本质上并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思想,是一种较为保守的教学方式。正是由于此种方式的保守性,使大部分老师学生都能适应,当然教学成果也较为保守,即不能最大程度发挥视频资源的优势。

3如何高效合理地将视频资源应用于实践

3.1视频资源的高效率应用

上文中已经分析了视频资源在实践中的积极性,较传统教学方式优势明显。所以视频资源的高效应用变得重要,在高校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当建立视频资源教学数据库,通过合理方式保证视频的质量,建立一定的教学制度不断更新视频资源,使教学资源与时俱进。数据库的应用使视频资源的使用变得高效,节约了大量的教学资源。

3.2视频资源与实践的合理结合

视频资源与实践的结合,使实践变得高效。但事物的存在都具有两面性,如果不使用视频资源,传统实践方式弊端会越来越大,上文已探讨,不再赘述。如果大量繁杂地使用视频资源,这就会大大地冲击当前的教学模式,使其完全改变,这对于教学者与学生都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大量应用视频资源显然是不合理的。视频资源使用方式与使用程度应当进行深入研究,对不同的施教主体应采取不同模式,应当充分考虑学生所处阶段,当前的认知水平与心理水平,进行因材施教。

4结语

本文分析研究实践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重要性及特点,对当前现状进行了研究。肯定了视频资源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中的优势从而从多方面研究如何高效合理地将视频资源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中应用。视频资源如何使用,如何合理使用成为后续工作的重点内容。视频资源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中应当注意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兆华.视频教学模式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数字化用户,20xx(11).

[2]杨梅,王学明.视频资源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信息,20xx(12).[3]黄远尘.微视频在大学英语中的具体应用[J].课程教学研究,20xx(09).

[4]金纬.视频资源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J].教育,20xx(05).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论文 篇8

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实现了全球知识经济的一体化,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直接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挂钩,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取得相应的成就,也会对应地在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中显现出来。企业可以通过对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来获得更多有利的资源。对这些资源合理地进行开发和利用,企业可以从中寻得更多适合的合作伙伴和合作项目,帮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增加了很多商机,便于企业进行正确的选择,从而让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为了获得核心竞争力,企业应该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工具积极的作用,以此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企业在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时,可以大力推广使用计算机应用技术,积极开展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信息化建设,企业逐渐建立起技术上的优势,对市场动态进行准确快速的掌握,这就意味着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了优势。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建设可以优化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组织结构,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显著的提高,降低了企业经营的成本,扩大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范围。这些措施的利用,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济利润,从而带动了企业的发展。在整个企业的信息化科技化的转变过程中,企业的整体综合水平都在不断的发展和提高,有利于企业在良性循环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壮大。

2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实施阶段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的运用就是将企业传统的工作流程等操作转变成数字化,主要包括事物的处理、现金的流动和客户交易等业务信息这几个方面。企业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工作中的各类信息进行合理的有效的整合,然后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制定对应的运作模式,以达到高效、快捷的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实施其实就是在实现管理自动化的过程,同时将企业的管理提升到远程控制的阶段。在企业一系列的工作流程中,生产过程相对来说更为重要,如果在这个环节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的控制,不仅能够保证生产产品的质量,同时还能提高生产的效率。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应该着重于抓重点,有效地利用这个点实现对整个企业管理上的优化,保证企业各个环节的正常运作,提高工作效率,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另外,企业在进行经营管理时可能还会出现一些非正常化的信息,又被称作是非结构化的信息。非结构化信息和结构化信息是互为对立的关系,非结构化信息主要包括电子文档、电子邮件、视频文件和多媒体。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需要把计算机的一些网络功能和实际的办公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让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充分地发挥其作用。企业从零件采购到产品的销售这一系列的流程,使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很好对其进行管理,提高工作的效率,这也是企业生产发展过程的必然趋势。信息化管理利用的是企业内部的局域网、互联网、数据库等技术资源,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调控,可以将企业的外部供应和内部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统一,方便了企业的管理,同时还能提高企业在处理事情时的随机应变的能力。

3企业采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优势

企业在经营生产过程中把计算机应用技术进行结合能够载入更多基础数据信息,可以逐渐加强企业经营基础信息的精确程度和时效性,可以为企业领导做出企业的战略规划时提供引导。计算机应用技术实现了企业的自动化办公,改变了传统的工作形式,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有利于企业内部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管理的效率,简化了很多工作流程,真正意义上达到了工作的高效便捷。对企业的工作流程进行合理的整理优化,能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的消除一些存在的不合理的环节,进而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的效率。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使用能够将所有的企业员工优秀的工作经验进行整理结合,能够让员工之间的优势资源互相流通学习,通过彼此之间的经验的交流能够很好的培养员工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科学合理地调控企业各部门的配置是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表现出来的优势,可以充分地利用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等各项资源,在有限的条件下达到资源的最大程度的优化配置,大大提高企业生产和管理的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结语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什么 篇9

摘要 運用运动视频分析技术,对浙江省大学生高水平跳远运动员的跳远技术进行运动分析研究,从运动视频分析角度上对运动员的跳远技术提出整改要求。

关键词 运动视频分析技术 着地角 扇面角 蹬地角

运用计算机对运动视频进行分析为体育竞技服务是近几年新兴的一项科学技术手段,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对象主要为国内高水平运动员,从事研究的人员也以计算机专业工作人员居多。随着视频捕捉设备、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该运动分析技术的门槛在逐步降低。

笔者运用了瑞士飞鱼公司的dartfis运动视频分析软件、两台Sony HDVF-EL100摄像机,对浙江省高水平跳远运动员的技术动做进行分析,以实现高端运动视频分析技术在高校水平层次的运动员身上的应用。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浙江大学高水平运动队选手高水丰、陈伯好及参加浙江省第十二届大学生运动会的丁组选手,他们的平均成绩为7.32,最好成绩为7.53,他们的运动竞技水平代表了浙江省高校男子跳远的最高水平。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为进行本研究,本文作者通过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查阅了自1980年至2008年有关跳远技术研究、运动视频分析技术的论文近100多篇,并根据研究类别进行了分类处理。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了解跳远运动研究需要解决和目前解决的比较好的技术问题。从而确定本文研究对象的研究内容:起跳阶段着地角、扇面角、蹬地角。

2.图像解析法

视频摄像所用机器为两台Sony HDVF-EL100,架设位置如图1所示,一台距离跑道30m,主光轴对踏板后5m,距离地面1.2m,运用定点跟踪拍摄手法,对研究对象的跳远全过程进行拍摄;一台架距踏板平面5m处,高1.2m,主光轴对准踏板中央,拍摄研究对象踏板瞬间影像。拍摄速度均为50帧/秒。

所拍摄视频资料后期采集、渲染、解析、均采用瑞士dartfish专业版软件进行处理,研究距离的测绘上以踏板宽度20cm、和起跳板1m后进行标记作为参照,对研究对象的助跑距离,助跑速度变化(最后10m),起跳阶段时像分析、各角度变化、腾空角等数据进行测绘,获取所需研究数据。

3.数理统计法

用EXCELL 2003、spss 11.5软件对所获取研究数据进行升降序、相关系数分析、独立样本的T检验,回归方程建立,获取研究对象各研究参数的相关程度、显著性检验。

二、结果与分析

着地角是反映踏跳瞬间人体重心和脚掌支撑点的连线和后地面水平线构成的矢量角,着地角的大小反映了运动员踏板着地时,人体重心位置的情况,着地角的大小能反映两个问题:一、如果着地角偏小,势必增加踏板缓冲,从而减少水平速度;二、也有专家认为,有关着地角大小模式的看法应该是辨证的。在适宜范围内着板角较小,有助于充分预先拉长起跳腿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加大起跳腿完成退让性工作的程度,从而加大起跳腿肌肉的弹性形变,有助于把助跑的动能转变成弹性势能储存在肌肉中,为起跳缓冲阶段获得较大的身体重心垂直速度奠定物质基础。世界优秀运动员起跳时的着地角一般在66度±3,费歇尔的着地角模式为64度~69度,BH·谢卢亚诺夫踏跳模式为65-70度。

从表2可以看出,浙江大学生运动员里着地角最大的是徐光伟57.09度,最小的是俞小波54.09度,平均为56.04度,五名研究对象着地角均未达到理论模式的范围。起跳扇面角是起跳阶段着地角和蹬地角形成的夹角,即180度-(着地角+蹬地角),它反映了在起跳过程中人体重心在水平方向的运动状况,与身体重心连线的夹角,它的大小表明在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向前移动的距离和运动员在着板和离板两个瞬间身体的后倾和前倾程度,同时也间接表明运员起跳的速度,它也与着地角、蹬地角密切相关,三个角的和是180度。根据费尔歇模式看适宜的起跳扇面角,应为28―43度。

对于运动员在起跳时的扇面角,目前的研究认为,高跳型运动员缓冲动在身体重心离起跳脚支撑点垂直面前较远一些就已完成,随后即进入快速蹬期。这种类型的运动员在起跳时身体重心移动的扇面角较小,在起跳时水平度的损失较大,但腾起后获得的垂直速度也较大。而低跳型运动员缓冲动作完成要迟于高跳型运动员,有的运动员的蹬伸动作甚至要到身体重心移过支点正上方时才开始,其身体重心移动的扇面角较大。不过,这样起跳的运动员在水平速度上的损失较小,但获得的垂直速度也小。

从表2得出浙江大学生运动员扇面角最大的为俞小波,最小为高水丰,均值为52.85度,大于费尔歇模式的上限。与世界优秀运动员扇面角39.5度差异显著p<0.05。蹬地角是踏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与下肢支撑点的连线与前地面水平线构成的夹角,它反映了起跳蹬地时机的好坏,对于起跳能量转化有直接影响。表.显示,浙江大学生跳远运动员的蹬地角为最大为高水丰74.47度,最小为陈伯好68.25度,均值71.11度,比世界优秀运动员74.17度小。从身体素质方面来看是浙江大学生助跑速度慢、起跳腿的离心收缩能力差,以及水平速度的“储备转化”差,从而不能创造出更好的跳远成绩;世界优秀运动员具有快速的助跑速度,水平速度的转化“能量储备”好,采用最大“可控”速度起跳。从而获得的垂直速度大。

本文认为,影响起跳阶段扇面角大小的其中二个重要因素,一是起跳腿的抗缓冲能力,二是起跳阶段摆动腿的角速度大小。科研成果表明,在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摆动力量,占整个起跳力量的60-70%,换言之,就是摆动的作用要大于起跳腿的蹬伸作用。起跳腿上板时,摆动腿快速有力的摆动,可以引起起跳腿下压角速度的增大,起跳腿的积极下压,又会带动髋关节反向运动速度的加快,使得上板时送髋更充分,使板角相应增大。已有研究表明我国运动员摆动腿摆动角速度较小,外在表现为着板角和扇面角较小。另据研究证实,起跳腿平均摆动角速度与垂直速度增加值呈显著性相关(r=0.73,P<0.05)。由此可知,要解决着地角偏小、扇面角偏大的问题,摆动腿积极摆动训练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研究得出,目前浙江大学生男子跳跃运动员平均着地角偏小,增加了重心在水平线上的移动距离,不利于水平速度向垂直速度的转化,扇面角平均值偏大,不利于垂直速度增加,蹬地角与理论模式对比也偏小,不利与垂直速度增加。

建议加强跳远技术最后三步的节奏训练,使运动员能有更快的时间完成踏板到腾空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张贵敏.田径运动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301-302.

[2] 李玉刚等.运动训练生物力学基础[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

[3] 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6.

[4] 李建英.九运会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阶段相关参数的分析与讨论[J].中国体育科技.2004(2):33-34.

[5] 马莉芳.我国优秀男子运动员跳远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D].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07.

[6] 马克寿.跳远过程中几个技术动作的力学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1999(10):16-24.

[7] 禹小明.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时空特征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98.34(10):37-40.

上一篇:张村中学家长学校工作计划下一篇:两人三足跑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