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风筝》反思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放风筝》反思(精选15篇)

《放风筝》反思 篇1

在教学目标设计的把握上。我讲的这节课的课题是《风筝》,为了追求风筝制作的完整性,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的教学目标定的太高,内容太多,因而课堂的时间分配、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某种程度上都受到了影响。比如,在让学生讨论可能遇到的问题时,解释和总结的都不够清晰、不够完整;在风筝提线的扎法上也是一带而过,没有实际演练,或者给学生提供对应的样图、实物,效果就会好些;由于前面的任务设计太多,留给学生做风筝的时间就相对过少,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一个风筝的制作,给学生的制作提高了难度;作品展示环节是学生最开心、最有话说的`一部分,但由于时间关系也没有让学生们好好展示自己的作品,这一点是我这节课的遗憾。

还有就是没有把握好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泛泛而谈,重难点不突出,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老师本身也觉得很累,没有抓住重点,顾此失彼。当然,这些都源于我对这一学科的陌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继的研究,但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要通过实践、总结再研究再实践,从而提高自己在这一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争取勤奋于课下,轻松于课堂。教学内容立足点小,重难点突出,让学生清晰,让自己明朗,不留遗憾在课堂。

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虽然刚刚起步,但只要我在大胆实践中不断地发现,就能在积极的反思中不断的成长;只要我在认识上尽可能地站得高一点,在操作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将要求放得低一点,在实践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做得实一点细一点,并以开放教育的思想,创新教育的理念,来进行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我坚信,我定会走进这一学科,通过我的努力,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浅谈初中语文《风筝》的教学反思 篇2

1.教学思路清晰

一开始,让学生谈自己放飞风筝的自由与快乐,引出课文兄弟俩对风筝的不同态度,由此矛盾而上演了一场“精神虐杀事件”。最后讨论体会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才是导致这场“精神虐杀”真正的罪魁祸首。

2.教学方法得当

我紧紧抓住“精神虐杀”,重点研读三、四自然段。如第三自然段中通过圈点、朗读,突出“出神、惊呼、高兴得跳跃”,让学生体会弟弟对风筝的酷爱以及表现弟弟天真活泼的形象。第四自然段以动作、神态等描写著称。教学时采用的是学生表演“我”毁风筝的片断,其他学生很受启发。评点时,大多数学生都能指出表演学生的不到位之处。通过朗读、表演,学生充分领略了“我”的毫不顾忌、无情践踏风筝的粗暴行径。

对于教学中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思维的碰撞,这样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在讨论“‘我’还不是‘罪魁祸首’?那导致这场‘精神虐杀’悲剧的幕后真正‘凶手’是谁呢?”这个问题时,我出示了鲁迅的生活背景以及写作的年代,大大帮助了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降低了这个难题的难度。学生各抒己见,有的从家庭背景出发述说,有的从不平等的长幼关系阐述,大部分同学认识到了这是封建教育思想导致的落后观念所致。即使他们说得不完整、欠深入,但我还是一一予以了肯定。

通过教学我找出了自己教学的优势。

1.导入的问题设计得比较巧妙:“你见过风筝吗?见过什么样的风筝?你玩过风筝吗?你们放风筝时心情怎样?你们放的风筝是买来的还是自己做的?”这些问题正好与课文中的内容相关联,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注重让学生自读自悟。在学生读了两遍课文之后,让学生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学生大都能说出来课文写了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紧接着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孩子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孩子们的心情,还把文中的相关语句找了出来。

3.注重课堂小练笔。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道:“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我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当时,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如:“夏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游泳、打水仗。”“冬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堆雪人、打雪仗。”“春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女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编花环、戴花环。”“课余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投沙包、干编号。”等多种说法,真让我眼花缭乱。

然而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1.学生读书的时候,教师最好同他们一起读;在朗读的指导上体现得不够,指导朗读太少;重点地方,还是应该精讲;仿写的指导上,缺少完整的一套思路,如从季节、从方位、从一天的时间段等,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方法。还有毁风筝事件中的“抓”“掷”“踏”等动作描写以及“傲然”“绝望”的神态描写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再让学生表演,一定会比粗读立即表演的效果好。

2.这堂课是以“精神虐杀”来挖掘文章主题思想的,但上课过程中,针对学生的阐述过多分析了人物性格以及讲了文章选材的事情,使整堂课有“散”架之感。

由此可见,围绕一个主题,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读透,打开思维,并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这样的课堂才算是合格的语文课堂。

从总体上说,通过对《风筝》的教学,我获得了以下启示。

1.以自身对文本的生命化感悟,来唤醒学生沉睡的审美感觉和悟性

我始终以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得有高品味的语感,并以自己的语感来唤醒学生沉睡的审美感觉和悟性。一位语文教师光有言语之爱还是不够的,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言语感悟力和言语感染力。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言语奥秘的探索者、解密者、创造者,是学生亲近语言、热爱语言的引领者。语文教师理应凭着自己对语言的独特的感受,带领学生走进语言的精微隐秘的深处,指点学生发现并欣赏琳琅满目的语言世界,进而将自己的言语睿智传递给他们,唤醒他们沉睡的言语感觉,点染他们的言语悟性和灵性,使他们逐渐获得言语领悟能力和创造能力。正如潘新和教授说的:“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唤醒鸿蒙未启的学生的言语灵性和悟性。一个缺乏言语感悟力和感染力的教师,是无法敲开学生的言语心智法门的。”

2.以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为指归,让学生在建构精神家园的同时,发展言语能力

语文教师不仅承担着教会学生知识,而且承担着帮助学生建构精神家园的重任。因为一个人毕其一生,除了建构物质家园,还要建构精神家园。人之所以成其为人,就在于他有精神上的追求,有向善的良知,向美的情怀,向真的思想,有超乎于现实功利之上的道德、理想、信念,有对人自身的精神抚慰、终极关怀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人们为此不避辛劳、殚精竭虑,目的就是要为自己建造一个精神生活的寓所,唯有精神的家,才是人类真正的归宿。因此,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引领者,我们要重视学生精神家园的建设。这种建设,不是架空地喊口号,而是要借助于言语活动进行。因为人类的一切精神财富,人类的思想与情感、智慧与问明、知识与能力,都要借助语言得以表达与承传。

《风筝风筝飞上天》的教学反思 篇3

“风筝”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它融科技、娱乐、文化等要素于一体,是孩子们喜欢的娱乐活动。我国每年都会举行风筝大赛,中外人士踊跃参加,盛况空前,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风筝热。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国风筝绚丽多姿、各具风格,正是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如果能对风筝的历史、制作等各方面作一些初步的研究,对于进一步发展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是一件大好事。

其次,开展这一活动不仅让学生扩大视野,体验放风筝的趣味性,更能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接受民族文化的教育;而组织学生了解有关风筝的历史,亲手制作风筝、放飞风筝、改进风筝、举行校园风筝擂台赛……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很好的锻炼机会。我相信,在活动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学生将会受益匪浅。

第一环节是学生制作。最开始学生的想法都非常好,如选定自己喜欢的风筝,准备材料进行模仿。但是越往后做就越难。首先是材料的问题。学生尝试了很多材料,包括树枝条、竹条、方便筷子、塑料吸管、挂历纸、塑料布、棉布、红领巾、雨衣等。在反复的尝试中学生开始出现了情绪上的厌烦,而我也因为学生制作得慢,出现的问题多而产生了急躁的情绪,恨不得帮学生去做,我也确实动手做了一些。但是在课后的反思中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很愚蠢。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是正常的,也是好事。如果教师见到错误就包办代替地为学生解决,那学生就不会出现问题了,学生也不会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了,更不会体验到自己做事取得成功的乐趣了,再直白一点:课堂的亮点没了。想明白这些后,我豁然开朗,在学生再次试飞风筝的过程中我的心态平和了,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也会感到暗暗心喜,因为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就表示他在思考,会想方法去解决。

在本次活动中,我对学生制作的风筝在放飞中出现的问题已经了如指掌,在我的板书卡片上也都有所体现。但是我在课堂上却没有全部出示,因为我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找解决的办法,而我起到的只是一个引导、指导的作用。本节课学生找到了一部分放飞问题,并没有全部解决掉,对于学生没有找到的问题和答案,我将在下次的实施活动中继续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发现。

《放风筝》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风筝的基本结构和不同种类,感受风筝的对称美。

2、愿意设计制作简易风筝,感受创作活动的快乐。

3、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4、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教学准备:

1、集各种造型和颜色的风筝,布置“风筝王国”。

2、有关风筝的课件1份,风筝卡片若干。

3、纸张、水彩笔、竹签、线、胶带等风筝制作工具。

教学过程:

一、参观“风筝王国”了解风筝的基本结构和不同种类,感受风筝的对称美。

1、欣赏各种不同类型的风筝,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①这些风筝真漂亮!还有什么词语可以夸风筝漂亮?

②你看到有什么风筝?

③在其他地方还见过、放过什么风筝?

④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了解风筝的基本结构,感受它的对称美。

①讨论风筝是有哪些部分组成的。

②认识风筝的各个部分及作用。(风筝的画面、骨架、线)

④引导幼儿发现风筝左右对称,感受风筝对称美。观察一个风筝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图案、骨架、尾巴)

⑤小结:风筝是对称的,只有对称才能放到天上去。

3、观察、比较、讨论,了解风筝的不同种类。

①组织幼儿讨论各式各样的风筝除了大小、图案、颜色不同外,还有什么不一样?

②了解风筝的种类:平面、立体、串式。

③练习分类。

二、设计制作简易风筝,感受艺术创作的乐趣。

1、教师示范制作简易风筝,提醒创作要注意的地方。

2、幼儿自己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3、制作好的风筝放到展板上,互相欣赏、交流。

三、组织幼儿拿着自制的风筝到院子里放风筝。

四、活动总结

教学反思: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班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还不成熟,教师在今后设计的活动中,可以从平面开始逐步过渡到立体,随着孩子手部动作的不断协调发展来增加操作材料的难度。

风筝教学反思 篇5

学校大力搞课堂教学改革,我们每一个人都全力以赴,想办法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模式进行课堂教学。《风筝》这课,看看我的课堂教学是如何体现学校目前的这种思路的。

好的地方:

导入的问题设计的比较巧妙,“你见过风筝吗?见过什么样的风筝?你玩过风筝吗?你们放风筝时心情怎样?你们放的风筝是买来的还是自己做的?”这些问题正好与课文中的内容相关联,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注重让学生自渎自悟。在学生读了两遍课文之后,让学生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学生大都能说出来课文写了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紧接着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孩子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孩子们的心情,还把文中的相关语句找了出来。

注重课堂小练笔。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道“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我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 ”。当时,孩子们的兴趣一下自就被调动起来了。孩子们的生活真是太丰富了,孩子们的思维太广阔了。“夏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游泳、打水仗。”“冬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堆雪人、打雪仗。”“春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女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编花环、戴花环。”“课余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投沙包、干编号。”等20多种说法,真让我眼花缭乱,我真的太佩服他们了。

不足的地方:

学生读书的时候,老师最好同他们一起读;在朗读的指导上体现的不够,指导朗读太少;重点地方,还是应该精讲;仿写的指导上,缺少完整的一套思路,如:从季节、从方位、从一天的时间段等,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方法。

《风筝》教学反思二

在课文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新课标中对于中年段语文教学的要求,即通过教学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教学中我努力向新课标的要求靠近,让我的课堂充满语文味,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1)激趣导入,诱发活力。

在上课伊始,播放孩子们放风筝的画面带给他们直观感受,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在读中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学生的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得到提升。

(2)注重孩子们朗读水平的提高。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用学生的读,表现文中小朋友心情的不断变化。在课文朗读中,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包括自由的,齐读,男女生合作读,生个读等等,每种形式的读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初次接触课文时我选择自由的,那么孩子就不能齐读,那样会影响学生自己的理解。在读书的过程中及时指导孩子在发音,吐词上的不足,传授读书方法,使学生的朗读能够不断进步,喜欢朗读,乐于朗读。其中一种读书方法的叫做情境法,通过语言引导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放风筝的快乐,轻快,想象羽毛在空中飞时的快乐和轻巧。

(3)品词品句,积累语言

中年级段的阅读教学有别于低年级段,而更加关注对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理解、感悟。本节课,抓住几个关键词语,在帮助学生体会心情变化的同时,积累了语言,且教学形式比较丰富。

如本文中有很多词是很优美的“翩翩起舞”“凌空飞起”等等,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优美的语言给学生创造一定氛围,在理解“翩翩飞舞”一词时,提出“翩”字,了解字形,翩的左边是扁,右边是羽,“扁扁的羽毛飘起来会是什么样?”学生回答“又轻又快地”。再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我们用翩翩飞舞形容什么?”学生答“蝴蝶在花园里飞舞”、“花瓣里开花托时”、“树叶离开树枝时”、“蒲公英的种子离开妈妈时”……“在孩子们眼中这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就好比是五彩斑斓的蝴蝶在翩翩飞舞,他们的心情也快活地飞扬起来了,这样孩子们既理解了翩翩起舞,又理解了文中隐藏的感情。这样的感情下,我让孩子们再次读课文。孩子么们欢乐轻松的感情溢于言表。

放风筝的日子 篇6

虽然我已经过了放风筝的年龄,但是每当看到风筝飞舞的样子,我的思绪总会不知不觉地回到从前。在一片盼望声中,春天迈着蹒跚的脚步来到了人间。在这万物复苏的季节里天空中也热闹了起来,那各式各样的风筝仿佛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将天空装点成一片多彩的世界。那一个个风筝在天空中迎风招展,那雄健的身体勇敢地迎着最猛烈的风,仿佛是一位勇士正傲视群雄。你瞧,那刚劲的傲骨不正是对风筝精神淋漓尽致的体现吗?风筝代表着的希望也蕴涵着无限的哲思,它于无声处正弹拨着人生中亘古不变的主题。

风筝在空中翩翩飞舞着,地上的主人仿佛也跟随它飞着。天上一个世界地上一个世界,然而只有一条细线便将两个世界通连。细线在无声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果没有了线的约束,即使风筝飞得再高那么也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这使我懂得了约束的重要。是呀。任何的美丽都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生命中没有绝对的自由,如果没有了这个,任何事物也就没有了意义。

于是,在我幼小的心灵中风筝成了一种期望与寄托,因为它能让我明白很多难懂的事情。其实更重要的是风筝给我带了无穷的乐趣,并记载了我生命中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很小的时候,家里穷,根本买不起风筝,只好看着别人在放而心里却干着急。后来父亲就亲自动手给我做了一个,那个风筝虽没有别人的那样美丽,但是它也着时让我快乐了一阵子,因为风筝里面蕴涵了无穷的父爱。那个风筝我保存得很好,每年的春天我都拿出来放一阵子。然而风筝的样子的确很丑,经常让我在小伙伴面前没面子。有几个在一起放风筝的小伙伴嘲笑我的风筝没有他们的漂亮,很多时候我都是带着一种不安的心情回到家的,但是大人们由于忙于活计根本没注意到我心情的细微变化。为了远离小伙伴的嘲笑。我就到另一片天空去放,在这片纯净的天空中没有任何干扰我的风筝便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实力。父亲做的风筝永远是,飞得最高的,也是最结实的。这使得我在这片纯净的天地里独享一份乐趣。他们的风筝尽管很漂亮,但是却经不起强风的考验,在高空中他们的风筝变得支离破碎,也击碎了他们那些不成熟的梦想。然而在我的心中,我的风筝永远是最优秀的,虽然它不很漂亮,但是它一直支撑着我心中的梦想!

每一年我都幻想将来一定要买一个,也与他们比试一番。然而我的愿望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出了成熟的硬茧。今天又看到了这么多的风筝,我的心已无法平静了。晚饭后,一家三口带着悠闲和喜悦在广场上放着风筝,这是多么快乐又是多么幸福的事呀!人活在世上的确很累,但是在这个时刻一切的忧愁都已跑到了九霄云外。呈现在眼前的是温馨与恬静,是一分不可多得的美丽……

风筝是美丽的,在岁月的流逝中我的梦想被拉得老远老远。如今我已经过了放风筝的年龄,但是风筝一直是我心中的美丽,我把它藏在内心最温和的角落,因为在我的心中永远都可以放我最心爱的风筝,哪怕是一辈子!

《风筝》教学反思 篇7

《风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我们”做风筝和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束无拘的快活,与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这次磨课我上的是第二课时,我确立了两个重要教学目标: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憧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等词语的意思,并尝试运用。2.通过学生自能学习课文内容,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初步体会“我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情感的变化,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所以,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基础,本课的教学思路是:以“读”为本,以“悟”为核心,体现学生的自能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在抓住关键词句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将课文内容的学习巧妙地融于情感的交流之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上完这一课后,我认为自己基本上落实了课前的预设,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1.通过播放歌曲《三月三》、课前学生畅谈自己放风筝的情景,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能很快的进入教学情境,产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2.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这三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抓住表现心情的词句进行体会感悟。如“憧憬、快活、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等词语,在体会他们心情变化的同时,通过查字典、换词、做动作等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走进语言文字,体会感悟文本。

3.抓住文章的空白点,引导想象,激活创造性思维。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创造的基石。课堂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与文本对话,让学生的思维呈现开放和多样的特征。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文中的空白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一是感悟做风筝时的快活,抓住“憧憬”这个词,让学生想象他们在做风筝的时候会憧憬什么?二是体验放风筝的快活,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体验,如过你是文中的孩子,你会快活地喊叫什么?在风筝丢了之后,心情由快活变得伤心,那难懂的成语,像“大惊失色、千呼万唤”也都交给孩子去自主体会。想象他们会呼唤什么?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进行朗读体会。三是课文最后的那个省略号同样值得研究,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在这里让孩子们,根据课文内容继续编故事,想一想,他们能不能找到那只幸福鸟,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心情会怎样?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话,再写下来。学生较好地展开想象,有的续写了找到风筝,写出了惊喜之情;有的续写没有找到风筝,垂头丧气,闷闷不乐。从想到说到写,练笔变得有梯度,为以后的成篇成文作铺垫,同时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实现了双赢。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后仔细想了想,深感自己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1.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并不是一次课堂就能够提升起来的,这些既要包括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包括平时的积累,所以,今后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朗读训练。

2.注重评价语的运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时,我的课堂评价语显得比较单调匮乏,不能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今后要多学习一些评价语,运用于课堂,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机智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当课堂上出现问题时,老师随机应变的能力还不够。

4.教学中“问题”意识还需加强,提高提问艺术。

鲁迅风筝教学反思 篇8

从这学期开始,我在上语文课的时候,总是非常注重对作者及课文中有名人物的剖析、拓展。上《风筝》这一课时,我也毫不例外地介绍起作者贾平凹来:“贾平凹,陕西丹凤人,生于1952年2月21日,毕业于西北大学,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们班的A同学就叫了起来,“老师,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贾平凹,而是鲁迅。”“你为什么说是鲁迅?”“因为我昨天在查资料的时候,发现上面写着《风筝》是鲁迅写的。”我明白了,原来他是把两篇同名的文章搞错了。我笑了笑,用询问的目光看了看其他学生。这时刘国正说:“这篇文章的作者明明就是贾平凹啊,你看,课文下面不是写着吗?‘本文作者贾平凹,选作课文时有改动。’”话音刚落,A同学就挠了挠后脑勺笑了,因为他知道自己实在是太粗心了,此《风筝》非彼《风筝》也。我赶紧抓住机会说:“其实,有很多文人写过《风筝》,贾平凹和鲁迅就是其中的两位。我们的A同学虽然粗心,但是他有一个很好的习惯,那就是在预习的时候,能自觉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了不起。我们也要向他学习,但是千万别粗心,好吗?”听了我的话,A同学又腼腆地笑了。

风筝,飞吧,飞吧!

教学好比放风筝 篇9

一堂成功的课,在教师的主导作用方面,表现为引导得法,既放得开,又收得拢,亦即放与收的高度和谐与统一。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明确、思想活跃、融会贯通新旧知识与经验,从而学有所得。

收放显智慧

凡事皆有度,语文教学同样如此。课堂教学若想不走或少走弯路,教师就要在准确地把握学习内容、班级学情,甚至于自己的教学功力的基础上,做到该“收”时收,该“放”时放。要做到“收”“放”有度,教学中应注意“三当”。

一、目标定位要恰当

教学目标的制订与“收”“放”的效果息息相关。

目标确定虽因学科、课程、课型的不同而有变化,但也有规律可循:一是一节课到底要实现怎样的教学目标,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让学生获得怎样的进步和发展,教师应该心中有数。二是教学目标不宜过多,应明确而集中。首先,要明确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散到文本教学中去落实;其次,要紧扣教材,发掘教材的阅读价值(即人文性的体现)和教学价值(即工具性的体现);然后,要针对学生实际,了解学生的已知和已能,思考如何开发学生的未知和未能;最后,要进行整合,确定核心目标,分清目标主次。

教学《社戏》时,教师确定了两个教学目标:一是学习文本写景叙事的方法;二是了解文本有详有略的叙事特点。围绕这两个目标,整节课,教师只抓住一个主问题,即抓住文章最后的一句话问,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继而发问,“豆是如何的好,戏又是如何的好?”由这组问题入手,围绕目标,学生通过独学、对学、群学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就大胆地放手;学生自学中生成的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教师就及时地收拢——或师生共同探究解决,或教师点拨归纳解决。

由于目标恰当,学生不仅通过“好豆”“好戏”这组词追根溯源,掌握了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景特色、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而且理解了作者对精神故乡的永久眷恋和对美好童年的真挚追怀的情感。

二、时机把握要适当

这里所说的时机,指教学文本的选择与教学时间、环境上的契合度。教学时机的选择与把握,直接关涉到“收”与“放”的质量与效果。

一位教师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当时的情境是教室门窗紧闭,秋风从门缝里钻进来,教室里荡漾着一股凉气。课中,教师设计了“放”的环节,在欣赏春草图、春花图时,教师都放手让学生描述所见所感,但应者廖廖。无奈之下,教师不得不满堂讲。虽然教师讲得很投入,对文本的分析也很到位,但学生总是难以沉浸到春天的氛围中。最终,经过一番纸上谈“春”后,课草草地结束了。这样的课不免让人感到生涩和苍白。

我想,如果把课文调到春天里学,学生领略了杨柳依依、姹紫嫣红后,再去感悟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情,或者是先带孩子们去春游、踏青,然后再回到文本,教学效果一定会好很多。因为学生有了对春的感受,那种文字信息的悟觉就灵敏、深刻得多。不调整课文顺序,是不是就不能教好《春》呢?也不尽然。秋天学《春》,我们还是可以想一些办法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和感悟力。比如,带学生踏上秋天的原野,沐秋风、淋秋雨、觅秋花、寻秋草,看大雁南飞、观黄叶凋零,以此唤起学生对春天的记忆和感知。课堂上再辅以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始终笼罩在浓浓的春的气息里。如此,室外秋风萧瑟,室内却和煦如春,学生感悟力的激发就水到渠成了。

弱语境下也能做到情、境、我的融合与统一。能否做到这一点,关键看教师处理“放”与“收”的艺术和功力。教师能够运筹帷幄、胸有成竹、灵活处理,就能让课堂教学张驰有度,收放自如。

三、教学方向要精当

每节课都应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代表着教学的方向。教学中,如果学生的思维严重地偏离了目标,教师就应采取“收”势,机智介入,让课堂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那种以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和理解为由放任自流的做法,不值得提倡。

下面是一位年轻教师教学《爬山虎的脚》的片断。

师(展示墙壁上爬满爬山虎的精美课件):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

生(异口同声):爬山虎。

师:课前老师让你们观察了这种植物,你见到的爬山虎是什么样的呢?

生1:我家的房子边上种有爬山虎,它们顺着墙面往上爬呀爬,都跑到我家的房顶上去了。

生2:我在上学的路上见过爬山虎,它生长在一户人家的窗子边上,把窗子都遮住了。

生3:我舅舅家种有爬山虎,它能爬到三层楼那么高,夏天还常常有蛇藏在其中呢。

生4:有一次,我看到爬山虎严严实实地包裹着几间小屋,密不透风,阴森可怕极了。

师:还有很多同学想说啊,那咱们就在小组里讨论自己见到的爬山虎吧。

片断中,教师置文本于不顾,放手让学生交流看到的爬山虎。这样的“放”表面热闹,实际却与本文的教学目标渐行渐远。其实,文本中对爬山虎的描写是很优美的——“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教学中,在学生简要地介绍了对爬山虎的初步感知后,教师如果抓住这些语句,引导学生与自己的所见作对比,并揣摩作者细致传神的描写方法,效果一定会更好。

我们鼓励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理解和独特体验,但有时候,学生的这种理解、体验要么与正确的价值取向有冲突,要么与目标方向严重偏离。这时,教师就应该果断地“收”,及时地把学生的个人理解、独特体验引向正确的方向,从而真正领悟文本的内涵。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弄清楚课堂上到底要教学生什么,学生到底要学什么。对文本的理解固然要联系生活,语文教学也确实离不开生活,但是如果一味地把学生导入生活而与文本脱节,势必弱化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使交流和对话流于浅表化。

风筝课文反思 篇10

在孩子们玩的正高兴的时候,突然风筝线断了,抓住“大惊失色、千呼万唤”两个词语,通过做表情,做动作来体会孩子们的心情,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感受,把学生引到当时的情景中,接下来就水到渠成地体会了“哭、垂头丧气”的心情,通过自己的读加深了这种感情。

最后回顾全文,想想最后“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这句话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学生能说出来省略了找的过程,省略了找的结果。接着让同学们想想“幸福鸟”指什么?学生能想到指风筝,指所有快乐的,伤心的事,进而想到了美好幸福的童年生活。

总结写法时,学生能谈到作者抓住了人物心情的变化来描写,这样把事情写详细具体了。

风筝优秀教学反思 篇11

美术课程中也有很多文化知识的内容,我们今天仍然有很多老师习惯于自己抱着讲,让学生坐着听。这种情况要想改变,就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要让教师懂得,讲的再多再好,不代表学生学的就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实效。

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不单单表现在学生的作品上,更表现在学生对美术文化的理解上。美术教师要在课前深入挖掘课程的文化资源,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比如,《风筝》这一课,我们可以深入探索的不仅有风筝的历史,风筝的种类,放风筝的习俗,还有与风筝有关的美学知识等等。

春天放风筝好处多 篇12

春天放风筝,非常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传统中医认为,放风筝者沐浴和煦的阳光和春风,有“疏泄内热,增强体质之益”。史书《续博物志》也有“放风筝,张口仰视,可以泄热”之说。现代保健医学的研究也表明,在明媚的春光里踏青放风筝,可以舒展筋骨,让身体随着放飞的风筝而不停地移动,从而活动四肢百骸;同时,由于尽情呼吸着新鲜空气,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状态,获得消除冬日气血积郁、祛病健身的功效。此外,放风筝时,双眼面对蓝天,飞行的风筝千姿百态,可以消除眼肌疲劳,调节和改善视力。近年来,国内外有些医院和疗养院采用“风筝疗法”治疗精神抑郁、神经衰弱、小儿智力不全等症,也收到了较好的疗效。

放风筝需要全身心地投入,也是一项健脑运动。风筝飞起来的必要条件是地面有风,但风速过大也不好放飞,因为空气水平方向力量过大,风筝反而不易“抬”上来,也很难控制。放风筝最怕的是风向不定,风向不定时风筝最容易“栽”下来。放风筝较高的境界是“放时相牵,一线相连,未放之时,如马卧槽”,放飞后如同进了赛马场,精神抖擞,把线看作缰绳紧拉,如同驯马一般,然后仰望风筝,随其飘移而前后奔走。

放风筝能使人情绪开朗、心境愉悦。放飞时,大脑高度集中,无疑会消除人内心的杂念;放飞者极目蓝天,其心胸也会感到开阔;此外,春季草长莺飞,触目皆景,放飞风筝,如同一次人与自然的美好对话。

三年级《风筝》教学反思 篇13

风筝这个教学设计的文本,我正在准备课程,第一个想法是,这种稚嫩的天真是本文的独特之处,也需要重点引导学生仔细地感受到内容。所以我抓住了三条线,一是写一些与风筝相关的东西就是线的东西,二是如何写孩子们的行为和心情来写规范,三是情绪变化的感觉孩子线通过三个主线的产品分析,让孩子感受到文字的感觉变化。教学,我让学生找出孩子们的运动,语言的变化和句子的描述,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单词和句子 思考和暗示在其中的感觉,童心的无罪的感觉。

文本的最后一句是有意义的,我传递文本的最后一个标点符号,即省略号,而不是句号。学生被要求接触全文以了解这些孩子在寻找风筝时的感受,以便他们了解文本中的孩子们很难找到迷失的风筝,因为在风筝身体中,他们的幸福,委托他们的幸福,托付他们的愿景和未来的希望,让孩子们结束文章扩大想象力和写下来,我们到房子后运行后可能发生,最后找到我们和快乐的鸟?如果发现,你感觉怎么样?你打算说什么?他们会去哪里?如果没有找到,怎么样的心情?你打算说什么?孩子展现他的想象力和自由说话。

星期五的讲课后,我学到了很多,但也知道自己的缺点:

首先,最大的缺点是没有充分的灵感为孩子,但一直在问问题,导致最后的孩子们不感兴趣回答问题。教学不但要灌输而且应该受到启发,太多的问题,没有发挥灵感效果应该是,是最大的错误,孩子的注意力早已集中,教室效果不是很好。虽然自我 也经过精心设计,但还是有很多问题,未来应该有更多积累的经验,让孩子们阅读更多,思考,更多的见解,更多的经验,让他们真正进入文字,在课堂设置中学习知识

第二,内容太多,讲课太快,有一些加班,结束了一些仓促。一个好的语言课,应该有张乐驰,有慢,所以学生说尽可能多给他们时间刺激他们的情绪,造成共鸣,导致教师和学生思考碰撞,称之为好的教训。

第三,在关键词挖掘,没有足够的深度。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认真的经历,情感的感觉,渲染不够,气氛不满足,课堂效果自然不是很好。

第四,阅读指南也应加强。这是我最缺乏的一部分希望这个训练可以改进,我会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风筝和纸船》教学反思 篇14

《风筝和纸船》教学反思

《风筝和纸船》是一遍可爱的童话故事,课文浅显易懂,却又能在浅显中让孩子都明白一个道理,即:要珍惜友情;当我们的友情产生裂缝时,容忍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在教学中,我把课文分成了两个大的部分来学习:第1至6段为第一大段,讲述松鼠和小熊因为风筝和纸船成为了好朋友。在这段中,我主要抓住了一个词:“乐坏了”。小熊得到松鼠的纸船乐坏了,松鼠得到小熊的风筝也乐坏了。我让孩子们说说什么时候你是“乐坏了”的,大家能总结出来就:在自己特别高兴的时候会很乐。那么我们说乐“坏”了的意思是真的“坏了吗?”引导大家得出答案:乐坏了是非常非常乐,在这里用的是夸张的手法。接着让孩子们一起来回答,松鼠和小熊乐坏了的原因是什么呢?大家都能说出因为他们得到了对方的友情,非常高兴。再进行提问:你有没有这么美好的友情?你帮你的朋友做了什么?你给你的朋友留下了什么美好的回忆?同学们都似有所悟。

第7至11段为第二部分,讲述松鼠和小熊在产生分歧后能与对方和好,他们又成为了好朋友。这段中教学中,我也抓住了一个词:“难过”。小熊很难过,小松鼠也很难过。用这个词语说明他们的心里非常后悔没有好好把握友情,希望和对方重新和好。所以学生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小熊把风筝扎好后挂在高高的树枝,为什么松鼠把纸船折好后放到高高的屋顶。接着引导孩子思考:当朋友间闹了别扭的时候你会不会主动提出和好呢?你更喜欢课文中的谁?孩子们找到了答案,他们都喜欢能主动提出和好的小松鼠。所以当松鼠看到美丽的风筝朝他飞来时,他不是开心地笑了,而是高兴地哭了,因为大家都知道友谊又回来了。通过这一次之后,大家都会知道闹完别扭后的心情是多么的难受,以后不会轻易和朋友闹别扭了。

课文讲解完后,有孩子一连提出一大串的问题:为什么松鼠的纸船会让小熊收到,小熊的风筝会让小松鼠收到?会不会被别人收到了呢?森林里又不是只有两个动物!别人收到了会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有点出乎意料,但却是情理之中。我当即表扬了这个善于思考的孩子,并让其他的孩子一起参与到这个问题当中,引导孩子回答:如果你是那个收到了礼物的小动物,你会怎样想?生答:我会很高兴。我会以为是我的朋友送给我的。我会送一份信给我的朋友。我会送一份礼物给我的朋友。等等。这时我再提问:既然大家都会送礼物和信给自己的朋友,那么收到来信、收到礼物的动物们会越来越多,森林里会出现什么样的场景?孩子们都积极地发言:动物们就不会吵架了。动物们就不会闹别扭了。动物们会更珍惜自己的友情了。森林里会变成一个更温暖的世界了。我接着说:如果我们也能像小松鼠一样主动地去放一只风筝,当友谊有了裂缝之后能主动和对方和好,那么我们的周围会充满了友情,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孩子们都收到了深深的感染,一个个对老师说:我要送一个小礼物给我的好朋友。我也要写一封信给我的好朋友。

一次放风筝比赛 篇15

星期天中午,爸爸带我到广场去放风筝。我还和爸爸进行了一次有趣的放风筝比赛呢。

我们来到广场,各自先做好准备工作。我很快就摆好了风筝,可是爸爸并没有着急动。我首先把风筝抛了出去,拉着线边跑边放。我满以为风筝很快地就能飞上天空,可是任凭我怎样跑,风筝只能飞两三米高,就栽下来了,我试放了几次都没成功,就有些灰心丧气了。这时,只见爸爸不慌不忙地站在那里,先看看风向,又等了一会儿后,爸爸才开始边跑边放着手里的风筝线,风筝迎着风慢慢地飛上了天空,并且越飞越高。

看着爸爸的风筝飞上了天空,我很羡慕。于是,我又把风筝抛了出去,可是没飞多高又落下来了。我看着爸爸放的风筝越来越高时,心里暗暗佩服爸爸。这回我要先看看爸爸是怎样控制风筝,不让风筝落地的,然后又试了一次。可是无论我怎样努力,风筝还是飞不高。最后爸爸过来说:“放风筝时,应该看准风向,迎着风边跑边放线。”说完又过来帮我放飞了风筝。

我看着飞上天空的风筝,细心琢磨着爸爸教给我的方法,我明白了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认真掌握其技巧和规律,这样才能做好。

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于楼学校五(1)班

点评:

小作者通过描述自己放风筝的过程,写出了自己几次放风筝失败的情节以及心理活动。最后在爸爸的帮助下,才使风筝飞上天空,也明白了其中的“技巧和规律”。

上一篇:旅游活动方案设计下一篇:预防青少年犯罪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