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业未来发展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金融业未来发展(精选8篇)

中国金融业未来发展 篇1

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监管环境越来越严

不论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互联网金融机构,都能明显感受到近两年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从2016年银监会要求的“两个加强两个遏制”(两个加强:加强内部管控、加强外部监管;两个遏制:遏制违规经营、遏制违法犯罪),到2017年开展的“三三四”(三违反:违反金融法律、违反监管规则、违反内部规章;三套利: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四不当: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激励、不当收费)整治工作、乃至金融市场乱象整治,究其最终目的都是在于控制金融风险,旨在让金融业务回归金融本质,加强风险管理。因此,消费金融行业未来的监管趋势只会越来越严。

(二)中国消费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密不可分 随着人民收入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外加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传统的消费形式和消费观念已难以满足人民的多样化消费需求,消费金融服务恰好弥补了传统金融服务在业务下沉覆盖方面的不足,在迎合国家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鼓励消费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政策的同时,快速适应并满足了人们对新消费模式的追求。

(三)互融云消费金融系统

互融云消费金融系统助力消费金融业全面有效监管。互融云消费金融综合系统是一款集电商金融系统、渠道加盟系统、智能信贷系统、规则引擎风控系统、资金结算系统、智能催收系统为一体的综合业务系统。系统整合了电商、金融资产端、渠道合作(实体店、社区、渠道接入)支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O2O模式、电商模式、实体门店、社区商圈等多种消费金融应用场景,推出应用场景化产品购物分期、消费信贷、现金分期、随借随还、现金贷、循环贷等多种金融产品,其中消费信贷类产品有租房、汽车、教育、装修、旅游等多种服务、商品消费场景。

系统解决了传统信贷的放贷慢、风险高等问题,结合互联网大数据征信对接多维度数据源、个人信用认证、量化评分等做到快速自动化审批与人工审批完美结合,灵活配置风控模型,降低风控成本,提升审批效率,减少坏账发生率。有效帮助传统类金融机构、产业链企业、电商平台在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提升风险管控能力、提高审贷效率,使企业在增加金融服务能力的同时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四)消费金融行业首现“语音催款”机器人 苏宁消费金融宣布,将其自身的智能催收系统与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合作,推出业内首个智能催收实验室,研发出智能语音催收机器人。运用大数据、云计算进行消费金融的反欺诈已不是新鲜事,但运用智能语音机器人进行贷款催收,苏宁消费金融是“第一个吃螃蟹者”。该智能催收实验室将收集海量的真实语音库,不断通过机器智能,学习建立智能语音催收模式,通过灵活的流程和策略配置,训练智能催收机器人与客户开展实时、连续而良好的“人机对话”,从而达到接近人工语音催收的实践效果。由于消费金融借贷规模呈现小而分散的特点,传统的人工坐席催收已无法满足现实要求,采用智能语音催收机器人能够有效减少人力资源投放,降低运营成本。

二、不利因素

(一)行业乱象

随着居民财富的不断增长,消费观念变化与消费升级,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虽然促进了消费,拉动了增长,释放出巨大的业务发展空间,但由于发展过快,相关政策和监管跟不上,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校园贷乱象、欠债人跑路、暴力催债,以及因债导致的恶性案件等。

(二)投诉多

国内消费投诉平台“21CN聚投诉”发布的2017年消费投诉报告显示,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是2017年消费类被投诉最多的行业,且普遍存在恶性催收、利率畸高的问题。此外,移动端已成为消费者最常用的投诉方式。

从行业投诉情况看,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在监管部门新规出台后,投诉量爆发式增长,2017年共计2.7万件,占投诉总量的32.4%,成为2017年第一大被投诉行业。而解决率仅37.3%,全行业排名倒数第二。恶性催收、利率畸高两大行业性问题最为严重。

消费信贷余额预测

2016年,我国消费信贷余额达到5.91万亿元。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消费信贷余额将达到12.3万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6.49%,2022年将达到31.6万亿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消费信贷余额预测

40.030.019.320.010.00.02018E2019E2020E2021E12.315.424.731.62022E中国消费信贷余额(万亿元)

中国金融业未来发展 篇2

作为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或其它资产价值的代表或中介, 由于金融具有瞬间的流动性、极强的兑现性、无限衍生性、无限可分性及无限可塑性等许多其它资产不具备的特点, 因此, 尽管现代金融出现的时间很晚, 但伴随着整体从业人员道德和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等因素, 现代金融, 无论从其内涵、外延、概念和形式上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现代金融在中国的“试水”是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 当初的主要指导思想是“摸着石头过河, 走一步, 看一步”。因此, 由于缺乏前瞻性, 没有掌握现代金融的基本规律, 我们走了很多弯路, 付出了巨大代价。如今, 当初非理性、盲目发展的势头和心态已得到根本转变, 金融市场的发展正逐渐走向法制化、科学化、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尽管如此, 中国的金融发展仍将面临诸多挑战。

一、进一步放松市场准入管制, 增加市场主体

目前, 中国金融市场准入尽管在法律上已经没有障碍, 但是要新设立一个金融机构仍然难度极大。这种对现有金融机构的保护对于一个尚处于起步阶段、发育很不成熟的市场来讲, 具有避免因金融机构数量过多而出现恶性竞争的效果, 但是长此以往, 必然会使现有中资金融机构难以通过市场的磨练而强壮起来。今后市场准入管制的放松可能会从以下途径入手:一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针对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的特点, 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 使更多的“地下金融”浮出水面, 成为正规金融体系中的新成员 (如乡镇银行、社区银行和小额贷款机构) 。同时要鼓励多种形式的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 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大宗农产品期货等金融服务, 从而构建一个多种农村金融组织功能互补、产权明晰、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二是结合现有小型金融机构深化改革, 通过调整城市和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 对部分地方性金融机构进行重新组合, 使之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成为规模较大、覆盖面较广的区域性金融机构。三是发展新型金融机构, 如汽车金融、货币经纪等等。

二、逐步推进利率、费率自由化

正如价格不放开商品市场就不可能产生实质性竞争一样,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 费率作为保险产品的价格, 如果继续被管制, 银行等金融机构也不可能进入真正的竞争时代。事实上, 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之后不久, 价格体制便成为改革的主要对象。1985年, 根据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价格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的指导思想, 价格体制改革开始起步, 从大范围放开农产品价格管理权限, 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购销价格和主要工业品出厂价格开始, 商品价格逐步由政府决定走向市场决定, 成为其他改革的先导和基础。实践表明, 凡是价格放开的领域 (如纺织、机械) 竞争都比较充分, 而仍然存在价格管制的领域 (如资源) 则垄断现象严重, 资源配置扭曲。为提高中国金融领域有效竞争的程度, 提高金融业的效率, 金融商品价格的自由化同样是下一步改革无法回避的课题。

三、减少政府保护和行政干预

30年改革面对的核心问题之一, 就是如何界定政府的职能和作用范围, 划清政府和企业的界限。目前, 金融机构已经基本与政府和监管机构脱钩, 国有的色彩也趋于淡薄, 但是过度保护和行政干预的问题并没有完全消除。今后无论是从维护市场公平的角度还是从提高企业竞争力、防范系统风险的角度出发, 政府都应主动转变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的方式, 使企业拥有更大的自主性, 并通过加强对消费者的保护来推动金融机构的合规、审慎经营。

四、建立和完善市场退出机制

对不能达到监管要求的金融机构, 及时采用相应的惩罚措施, 如罚款、停止部分业务、停止全部业务、被其他机构收购、关闭等, 以促进实质性竞争的展开。支持金融企业按照市场规则进行兼并重组, 促进组织结构的合理化。目前, 我国金融组织结构还不够合理。在银行业和保险业, 市场过于集中, 少数几个特大型金融机构控制了相当比重的市场份额, 除此以外的金融机构大多具有成立时间短、规模小、体制机制不够健全、从业经验相对缺乏的特点。在证券业市场过于分散, 大量证券经营机构规模小、实力弱、内部治理不够健全。在外资金融机构比较集中的大中型城市, 这些中小型金融机构必然将受到强烈冲击。因此, 今后除了要积极发展直接融资, 扩大资本市场规模以外, 通过兼并重组重新配置行业资源, 提高中小型金融机构的竞争实力, 也不失为一种可行之策。此外, 监管部门还将支持优质金融公司创新, 探索各种组织形式, 推进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公开上市, 以形成规模适当、经营特色各异、分工合理的多层次金融组织结构。

五、促进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 金融集团和金融控股公司发展

综合经营的实质是通过调整和改进业务结构, 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全方位需求, 将过去需要多家金融机构才能提供的多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集中到一家机构提供, 从而使得客户能够得到质量和效率更高、成本费用更低的服务。在这种情况下, 发展综合经营的内在要求更加迫切。在监管部门的支持下, 近来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态势日趋明显。除了原有金融控股公司之外, 一些新的“保险系”、“证券系”金融控股公司正在积极酝酿之中。可以预料,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 综合经营将成为金融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金融集团和金融控股公司将得到更快发展。

尽管金融混业是潮流, 是大势所趋, 但也是摆在中国金融发展面前的一个进退两难的问题。进是大方向, 但从诸多方面看, 尚未准备好, 不敢冒进, 。在现行的分业经营制度下, 中国金融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方面还有很多, 如金融混业所需的综合性金融知识体系、管理体系、专业能力、职业道德、法律法规、风险控制等。

六、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融入全球, 加强与国际市场联动性

事实证明, 现代金融不仅可以跨越国界, 穿过海洋, 超越时空, 而且几乎可以在地球上的任何地点和时间直接或间接闪电般的穿梭。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中国证券市场与世界经济和国际资本市场的联动性也在加强。国内外市场的联动性一方面是源于各市场资本流动的情形正在加快。由于QFII、QDII等政策的实施, 以及各种投机资金在全球市场的流动, 使得国内外市场资金来往密切, 两个市场有了共同的投资者, 资金流出或流入的资本市场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 国际贸易往来的密切、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也使实体经济的发展保持了高度的相关性。

七、进一步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表现为能够为各种规模和类型的公司提供融资场所和渠道。中国已推出股指期货, 改变资本市场长期以来存在的收益方式单一的问题。股指期货可以在我国资本市场上产生一种多元化的均衡力量和制衡工具, 促进均衡市场的形成, 降低可能出现的过大幅度的波动。

八、金融机构“走出去”

随着中国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改革基本完成, 金融机构的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 已具备了走出国门的条件。随着经济快速发展, 企业跨国经营引起的对境外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推动金融机构向海外延伸, 同时因“紧流出、宽流入”外汇管理政策造成的金融业单边、不对等的开放格局已经得到较大调整, 金融企业“走出去”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使金融机构“走出去”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据统计, 近两年来海外的中资银行并购额超过了100亿美元, 大型银行境外的利润贡献度显著提高, 平均达到了5%-10%左右。伴随着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的稳步推进, 中国将充分利用目前的盈余资金, 积极扩大境外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国内金融市场的范围。同时, 还将鼓励国内大型金融机构实现国际化经营, 争取将部分大型中资金融机构培育成大型国内外金融市场的主要联结者。积极稳妥地推动保险公司和社保基金以自有外汇和购汇进行境外证券投资, 推出境内合格机构投资者制度。

从更长远、更大的角度看, 中国的金融之路将面临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挑战。并且我国经济发展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 即由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发展, 再由工业经济社会向金融经济社会发展。然而, 客观的现实和时间, 已经不允许我们先把农业搞好之后, 在抓工业, 把工业搞好之后再去抓金融, 那样, 我们将永远落后于人。因此, 在尚未完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同时, 我们就要并已开始向金融社会转型。

当然, 同时做这么多事, 并不意味我们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恰恰相反, 我们一定要分清主次, 轻重缓急, 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树根扎牢了, 树干才能长得结实, 树干长得结实, 枝叶才能繁茂, 三者有先有后, 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 密不可分, 不同阶段, 重点不同。只有这样, 中国的金融之树才有可能根深叶茂, 硕果累累。

摘要:目前, 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正逐渐走向法制化、科学化、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 但金融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我国经济发展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 放松市场准入管制, 增加市场主体;逐步推进利率、费率自由化;减少政府保护和行政干预;建立和完善市场退出机制;鼓励金融机构“走出去”,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使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融入全球, 增强与国际市场联动性。

吴晓求:中国金融的五大未来 篇3

专业知识只能解决1%的问题,而常识能够解决99%的问题,对当下中国而言,回归常识如此重要。但事实恰恰相反,种种现象经常在背离常识,这就导致从社会到国家治理都出现了许多问题。

中国的战略目标是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因此在整个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如何构建与大国相匹配的现代金融,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作为一名金融领域的教授,我想和大家交流的是关于中国金融的未来,这其实也是常识的一部分。在任何时代,我们都必须要面向未来,去寻求一条相对正确的路径,并努力保持一种持续发展的态势。对国家而言,对金融市场的定位则是制定国家战略所必须具备的常识,如果不能立足于常识,那么偌大的国家,一个弯路走下去,时光就可能会蹉跎100年。

金融的问题非常复杂。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就是如何把握未来中国经济的趋势。

人民币的未来

迄今为止,人民币仍然难以自由兑换。今年的10月1号起,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SDR,中国的份额是10.9%。这是一个里程碑事件,但是人民币仍然没有完成可自由交易的目标,所以,尽管官方的数据是10.9%,但是我们实际的市场份额还远远低于这一比例。并且,在加入SDR之后,人民币还呈现出贬值的趋势。这导致了一种普遍的担忧。

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首先要完成第一个阶段的目标,使人民币成为一个可自由交易的货币,这应该是人民币未来发展的基础。而第二个目标则是使人民币成为一种储备性货币。

事实上,由于某种原因,人民币的贬值自有其基本的逻辑。我们货币的规模非常之大。现在当GDP的增速在6.5%左右的时候,M2的供应量却达到了12%-15%的水平,其增速大大超过了GDP增速。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币的存量部分会越来越大,以至于在GDP的总量为66万亿元的时候,我们的M2却达到了近150万亿元的规模。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将存量越来越大的M2的购买力释放出来,就成为了政策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同樣的情况如果发生在20年前,在如此之大的货币供应速度以及货币存量之下,CPI会成为非常严重的现象,而在现在,尽管货币的存量巨大,但我们的CPI却始终保持在1%到2%之间,这说明,如此巨大的货币压力并未引起CPI的上涨。

释放M2压力的途径有这样几种:第一种,房产投资。

虽然一味投资房产是非理性的,但是不论如何,人们手里是有了钱的,从而就一定会有投资的需求。而整个金融体系却没有提供一个可以自由选择的、多样化的、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资产,那么人们就只能去投资房地产。所以中国的房价会越来越高,特别是一线城市的房价。因为在这些地方,房子仍然是比较稀缺的,并且它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尤其在一些重要的地段,它会有很高的收益预期。基于这一点,我认为,房价还会不断上涨。

人们购买一、两套房子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再去买更多套,从投资的角度,从理性以及逻辑的角度看,我认为这是没有价值的。可是,市场有其非理性的一面,很多人仍然在这样做,因为这是M2的重要出口。

股票下跌是释放M2的第二种路径。尽管在今年,股票的价格有所下降,但是在去年,股票价格飙升,并抑制了房地产的价格。由于高杠杆率在发挥作用,所以在人们的观念中,它同时也是一种金融资产。那么,人们会在各种金融资产之间做出比较,以期获得比较收益。所以,在房价上涨的阶段,股价就会下降,债券等市场也会发生变化,这是人们进行资产选择的结果,也是M2释放的一种路径。

从今年的10月1号开始,人民币出现了一定幅度的贬值,在我看来这是正常的,是人民币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这是可以理解的。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在本国货币市场化、国际化的过程中能够保持不断升值或者一成不变。

目前人民币的汇率大概是在6.7-6.8元左右,我认为,这是一个尚可容忍的范围,既是正常的,也并不难于理解。事实上,人民币贬值也是一个M2释放的重要标志,因为中国M2的形成,与外汇账款的占比高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通过人民币的贬值,能够稀释一定的外汇账款,从而降低M2的规模,并为未来减轻压力。

既然大规模的M2已成为事实,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才是最好的选择呢?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要么让人民币继续贬值,要么通过股价或者房价的持续上涨,要么就是通货膨胀物价大幅上涨。最终要怎样选择呢?

第一,强烈反对通货膨胀。第二,人民币7元汇率是最基本的底线。第三,警惕房价大幅上涨。

我们强烈反对通货膨胀,这会对所有的人造成影响,会影响到社会的公平与稳定,尤其对中低收入阶层的影响是最大的,会直接导致他们陷入生存困境。货币环境的不稳定会极大伤害中国金融的改革开放,特别会抑制人民币的国际化改革,使中国向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之路变得艰难。作为一种金融商品,房地产是一种可以利用金融的高杠杆率来获取的一种商品。那么,如果房地产的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将会形成对金融体系巨大的破坏力,并且其潜在风险也非常可怕,它有可能进一步引发金融危机。

因此,我们唯一的选择只能是通过资本市场来消纳一定的货币。房地产价格可以略有上涨、汇率价格可以小幅下跌,但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还是资本市场。资本市场要有所上涨,从而使市场趋向均衡。

尽管中国一直在声称要进行人民币可自由交易的改革,并且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金融改革的步伐有所减缓。所以接下来,应该把这一步伐加快。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完成人民币的可自由交易。其次,推进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改革。这其中也存在着市场化认同,没有人民币的自由交易改革的“因”,就没有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果”。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那么在两年之内,人民币应该能够成为一个可自由交易的币种,进而在10年之内,人民币应该可以成为国际上最为重要的储备性货币之一,尽管MF给予我们的储备份额仅为10.9%,但是我想,未来应该要超过这一比例。

nlc202309090516

目前,我們的市场份额没有达到这一水平,只是给了这样一个目标份额,那么在未来的10年或者20年,我想人民币在全球储备市场的份额应该会上升到20%左右,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人民币的第一个未来。

金融结构的未来

中国金融结构的未来,实际上也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未来,也是我们的改革应该朝着什么方向走的问题。

美国的金融资产与证券化的金融资产之比大概80:20,即证券化的金融资产占整个金融资产的80%。这一数字在日本,大约是50:50,各占一半,而中国的这一数字是25:75。我国金融资产结构相对传统与落后

之所以说这种金融资产结构是传统的或者是落后的,因为它最大的问题是无法分散风险,无法使风险流动起来。风险不断地累积之后,其存量化将愈演愈烈,从而触发传统金融危机的发生,并最终导致大量的银行危机。因此,未来的中国如果出现巨大的金融风险,也是一种必然,因为中国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尤其是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和实现国际金融中心战略目标的过程,必然是艰难曲折的,风险也必然常伴左右。

当经济增速持续下降,并呈现出L型的时候,金融风险会越来越大,并最终暴露出来。所以我们看到,在经济增速为6.7%的时候,银行的不良率同时提高了1%以上。以前我们评价中国的商业银行为全世界最好的银行,因为它不良资产的占比相对最低,但是今天,我们已经很难再这样去评价它,因为近一年来,它已经提高了1%以上。

当我们的经济增速继续下降到6%甚至5.5%的时候,如果我们的金融结构没有做出及时的调整,风险还会持续增加,届时,原来的利润率或者是拨备覆盖率,主要反映商业银行对贷款损失的弥补能力和对贷款风险的防范能力,将无法对冲风险。而一旦不良率超过了8%,显然,资本金也将对风险无能为力。这时候,风险就会外溢为外部化风险,它就会蔓延到整个经济体系中来。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金融危机一定会发生,事实上,对未来的风险是可以选择的,甚至还会有很多种选择。这就要求我们对中国的金融结构进行改革,而不要等到经济增速跌到了5%,甚至4%的时候,如果等到银行的不良率达到5%左右时候再去启动,那样的话一定是为时已晚。

金融天生就应该为实体经济服务,那么,如何改善金融结构?显然需要大幅度提升证券化金融资产在整个金融资产当中的比重,这是金融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

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最重要的是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从融资者的需求角度来理解,金融体系应该为企业、为社会的融资者提供便捷的、可自由选择的、可以使用组合的融资工具,并由融资者根据自己对风险的判断和资本结构设计来进行选择。但是现在,我们很难做出选择,发行公司债的难度甚至要大于发行股票的难度。当然,大型国企在这方面不存在障碍,但是对于大量的中小微企业来说,这一过程可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社会并没有为融资者提供便利的、可供自由选择的融资工具,但这却是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根本所在。需要回归的常识是,银行为融资者提供多样化的融资工具,并不意味着要为那些僵尸企业,或者是不久之后可能会成为僵尸的企业站台,尽管它们可能是国有企业,甚至是国有大型企业,但是也没有必要为它们提供贷款,那不是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意义。为达不到标准,或者为没有充足的信息披露和信用评估的企业提供贷款是错误的。

另一方面,金融体系要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投资组合的工具。房价之所以不停地上涨,正是因为投资主体的选择范围太窄,他只能选择房地产作为投资对象,这正是中国金融体系落后之所在。

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关键所在是金融工具的创新。要进行金融工具的创新,显而易见,就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金融工具除了货币属性之外,更重要是它的资本属性,这些都与制度有着密切的关联,也是大幅度提升证券化金融资产在整个金融资产中的比重的意义。

因此,我们马上可以得出一个逻辑性结论:未来,中国要想避免金融风险、金融危机,同时还要提高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效率,必然要加大创新,必然要发展资本市场,提高证券化金融资产在整个金融资产中的比重,并从中找到资本市场发展的理论基础,这就是中国金融结构变革的第二个未来。

金融体系的未来

中国金融体系的未来,首先表现为业态的变化。尽管当前,我们的金融体系仍然以传统商业银行为主导,并且这一点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可能都会存在,但是我们应当看到,随着信息技术,包括通信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等等技术的发展,未来,它会对金融体系造成巨大的冲击,所以,金融业态在未来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发展新兴金融业态体系能够解决以前约束自身发展并难以克服的两大问题,一个是时空的限制。它首先需要一个空间,并且要通过许多法定的认证程序进行识别,时间、空间或者说区域的限制约束着传统金融的发展。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时空限制将不再成为约束,它改变了原来基于物理形态的金融结构和金融业态,大大提高了金融的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金融具有非凡的意义。

目前,因为一些乱象的产生,国家提出互联网金融的治理,我对此不表示支持。互联网金融的业态非常多,包括P2P、众筹、第三方支付以及财富管理等等,它们都是互联网金融最重要的支点,其中,最核心的应当是基于互联网的第三方支付,它是对传统金融支付方式的颠覆。尽管在P2P领域,发生了一些恶性的事件,但是不能因此就扼杀所有的互联网金融业态。我们要看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的生存方式以及其运行平台都会发生重大变化,对此,我们的政策应该给予高度的认可。

另外一个约束传统金融发展的大问题是信息的不对称。银行对企业的认知是点对点的,它负责了解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也需要做一些尽职调查,这样的限制不仅需要高昂的成本,同时也并不能够对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限制,所以大银行很难为小微企业服务。很多小微企业可能并没有资产负债表,更没有商标,甚至也没有多少资产,自然也不会有抵押品,所以,很自然,它无法获得相应的金融服务。

nlc202309090516

传统金融体系认为,上述条件均为放贷的必要条件。可是在今天,因为金融业态的变化,信息的不对称性已经得到了解决,或者说有了很大改善。基于此,我想,未来中国金融体系的业态一定会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同时,基于财富管理的金融机构的比重及其影响力会大幅度提升,基于传统资源配置和信贷类的金融机构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比会大幅的下降。来自于市场的力量,包括融资、投资机构的作用会大幅度上升,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金融的第一次脱媒和第二次脱媒。至于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我想,非常重要的一点,并且确信无疑的是,它将会成为全球性的金融中心。

中国资本市场应该成为全球新的金融中心。按照目前国家对资本市场的初步计划,资本市场的彻底开放应该是在2020年左右的上海,因此,上海将率先成为全球新的金融中心。这对改善中国的金融结构和金融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金融有一个功能的转型,我们传统的金融主要侧重于资源配置,包括信贷,这是它的最重要的功能。

那么,現代金融最重要内容之一是风险管理和财富管理,所以这些功能都要通过资本市场来完成,世界上没有一个大国的金融不是这种模式。世界经济的大国包括美国、日本以及过去的英国,也包括德国和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但是我们发现,在这些国家当中,真正具有大国金融体系的并不太多。真正具有大国金融的国家,应该有着经济上明显而强劲的竞争力和持久力。迄今为止,我们可以看的是,英国从18世纪到20世纪中叶,再到今天,它始终是全球金融中心,这是大国金融的典型表现。第二个具有大国金融特征的国家是美国,我认为,第三个会是中国。

那么,大国金融的核心是什么呢?第一个标准是本币的国际化,其代表货币是今天的美元。第二个标准是它的金融市场一定是全球的金融中心。因此,我们一定要朝着这个目标去发展,包括金融业态的多样化、金融功能的多样化,也包括金融功能的升级以及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等等。

金融风险的未来

作为一个大国,在建设一个国际化大国金融中心的过程中,有一些风险是可以理解的,不能因惧怕风险而裹足不前、畏首畏尾。金融历来都与风险相伴,尤其是开放的金融、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为目标的金融,它的风险会更加多样性,更加复杂。

面对风险如何处理?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未来,摆在我们面前有四种风险,它可能会发生,但也并不一定发生。

第一,货币大幅度贬值的风险。如果对经济的预期黯淡,靠大量货币的发行,以损害人民币的长期信用基础为代价,来支撑短期经济的增长和繁荣,那么,人民币就必然会出现大幅度的贬值。必须要像维护我们的生命一样去维护人民币的长期性基础,这是中国的立国之本。

第二,金融危机导致的银行危机。如果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迅速提高,并且不能对资产与负债做出很好的匹配,对流动性的管理也不足,货币市场也可能存在危机,那么老百姓存在银行里的钱就有可能取不出来,从而也导致了拆借市场利率的突然飙升。事实上,银行危机就是中央所提出的系统性风险,要严防死守,防止它的发生。

中国的金融文化,是民众有了钱以后,他只愿意把钱存进银行,这种文化养育了银行,使它获取了丰厚的利润,从而也使商业银行推动了改革的动力。同时,中国人极少有借钱的习惯,而习惯于借钱的人却成了富翁。然而,通过把钱存进银行来获取大量收益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必须要通过大量的负债才能实现。要胆大,同时也要有应对风险极大的抗压能力。

在早期,杠杆率始终很高。但是,没有高的杠杆率,发财是不可能的,我想这是普遍的规律。所以说,中国的文化养育了庞大的商业银行,同时也使得它的改革步伐异常缓慢。我们贡献出了这么多廉价的资本,而银行则把它拿去贷给国有企业,贷给地方政府,它可以从中获取2%-2.99%的利差,当然,这一数字在当前呈收缩的趋势。

我分析,即便未来经济下滑到5%,银行出现大面积危机的概率仍然比较小,但是我们不能掉以轻心。银行危机很难出现,尽管它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进行银行系统的改革。

第三,全面债务违约的风险。我认为在中国,不太可能出现全面的违约。比如说国债,我确信我们的国债永远不会违约,因为中国政府非常富有,财政收入、税收增速很快,在GDP的占比非常之高。中国政府有着非常庞大的货币资产——土地,并且土地是“可再生资源”,因为人民只有70年的使用权。既然是最有钱的政府,怎么可能会出现债务违约?我认为永远不会。

尽管政府的财政收入非常之多,但是仍然觉得钱不够用,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我们正在经历经济上的困难期,无论是地税局还是国税局,对企业税费的缴纳非常积极,甚至对大学校园里某一处房产的出租也要收税,这在世界上是鲜见的,可见对税收的渴望程度。

如果我们仅仅把眼光停留在征税上,那么与国家对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有冲突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企业的发展。可以通过减税与发债,帮助实体经济走出困境。而我们目前财政政策的调节功能太差,缺乏战略眼光,只能看到眼前的财政收入和当下的收支平衡。

其他方式也有很多。比如针对地方政府债、一些公司债,尤其是一些有着某种国有背景的公司债,没有必要为它作刚性兑付。事实上,刚性兑付已严重破坏了中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

近年来,中央政府还提出要严防系统性风险的出现,也要防止局部性的系统风险。对此我认为,我们要调度关注那些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局部危险,而对于一些完全没有生命力,只能破坏中国金融生态的企业和金融机构,我们应当完全放弃,没有必要去扶植。政府对这样的企业或者金融机构的扶植,会导致出现严重的道德风险,它会严重地逆向行车,反正有政府会来救我,它随时可以贷款,甚至可以无限制地贷款,那么它还需要考虑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吗?包括债转股,它也并不是针对僵尸企业或者潜在的僵尸企业出台的政策,不能对一些好的政策进行滥用。

所以我想,那些小的局部性风险,是系统性风险的必要的释放。它提醒了我们,大的系统性风险的脚步可能会临近,从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它。

nlc202309090516

最后一个可能出现的风险,就是我们股票市场的大幅度波动,这里面既包括资产价格,包括资本市场的价格变化等等,也包括房地产。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异类”,因为它破坏了中国经济的生存土壤。很多所谓的创业者,他们在勉强支撑了两三年以后,不得不退出这个市场。除了缺乏竞争力等原因,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他被房租拖垮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制约因素,高的房价必然会导致高的房租,在房租的压力之下,很多创业企业是无法生存的,它从根本上破坏了中国经济的成长环境。

而我们应该允许股票市场有一定的波动。作为一个国家,要实现风险预防的全覆蓋,要实现对风险的零容忍,这是做不到的,它应该找到一个风险释放的机制,让风险有一定的出口。因此,相比较而言,股市的小幅波动是有益的。

那么,中国金融的发展可能会面临如上四个方面的风险。在未来的中国,我们不可能像当年的东亚金融危机一样,出现四种风险交织在一起的全面的金融风险、全面金融危机。小的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其资本结构以及其来源决定了它的风险必定是全面的,但是交织型风险不会在中国出现,这是中国风险的未来。

监管的未来

概括地说,我们对金融监管要有正确的理解。现在有一种说法,要建立一个全覆盖式的金融监管架构,其理由有二:一是中国金融开始出现了混业经营;二是去年的股市危机来源于监管出现的重大漏洞。

基于这两种理由,有人提出,一定要建立一个风险全覆盖式的金融监管架构。于是,类似于效仿英格兰模式、美联储模式的声音就出来了,认为中国的金融监管要大一统,要通通划归人民银行,由它来进行总体设计并进行管理。

这样处理问题不免有些武断。我的基本逻辑告诉我,中国的金融风险已经分层,有一些风险可能并未影响到金融体系的稳定,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是央行的职责,但应对一些局部性或者个体性的风险,比如说某金融机构出现了严重的亏损,把以前的利润全部亏光了,现在正在亏它的资本金,这样的局部风险,我认为是不需要监管的,但是可以观察,看它的风险会不会外溢。如果它在持续亏损,不但把资本金亏光了,尤其是当金融机构或者商业银行把资本金都亏光以后,它的风险就会暴露出来,并会导致风险的外溢,这个时候,监管则极有必要。

而这种监管属于市场监管,它包括准入监管、行为监管和风险监管,其主要目的是要防止局部风险的外溢。我们的监管主要是资本监管,这也是金融体系之中最重要的内容,要以资本监管为核心来展开其他监管职能。这就是说,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企业或者机构资本金的重铸,并根据资本金盈亏的程度,给出相应的业务服务,这是资本金监管中是最为重要的内容。

后来,证券市场得到了发展,我们又开始渐渐对其透明度进行监管,但是目前,证券市场上具有透明度的产品仅有25%,消耗资本则占到了75%。

因此我的建议是,未来中国金融的架构一定要分层,第一个是要进行市场风险的监管,包括准入行为的监管,让风险尽可能不要影响到金融体系的稳定;第二,要立足于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把市场监管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分开来。基于此,我不太赞成建立一种大一统的监管模式,而是希望建立一个金融体系稳定、金融市场监管相对分离的模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目前的监管架构从逻辑上来说是成立的,只不过它在微观层面的功能要进行调整,比如针对表外的业务,我们要进行透明度的监管。尽管我们并不能排除目前的三个监管机构会不会统一成为“金融监管委员会”,但是我想,这是一个基本的思路。

综上,我认为,中国金融的未来,可能会在这五个方面呈现出变化的趋势,而我们的企业家们,则需要根据这一趋势来把握各自企业的发展。

(本文据著名金融学家吴晓求在2016第四届华夏基石十月管理高峰论坛上的演讲实录整理,有删改)

中国金融业未来发展 篇4

自从2009年金融资产交易所的概念和形态推出以来,各地都开始积极推动当地金融资产交易所的建设,并以此作为建设金融中心城市的重要举措,其中以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和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最具典型特色。

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在筹建之初采用“一个市场、四个板块”的战略布局,下设信贷资产板块、金融国资板块、私募股权资产板块和信托资产板块四大业务板块,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原有金融企业国有资产交易和不良资产交易业务基础上,积极探索信贷资产交易、信托资产交易、私募股权资产交易等创新业务。

2010年底开始,限于国家货币政策的变化,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的重点业务——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几乎停滞。同时,金融国资业务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金融业务,偶发性强,波动性大。因此,2011年以来,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在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和金融国资业务这两大基础业务尚无形成可观交易量。

有鉴于此,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以金融产品创新抵御政策变化等因素带来的风险,2011年上半年推出了委托债权投资计划产品,创造了巨大的交易量。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通过产品的不断创新,丰富交易所各类金融产品,逐渐摆脱金融国资业务的瓶颈。

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由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和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共同出资组建,该交易所自成立起来,凭借股东资源开展传统的金融国资业务和不良资产处理业务,但不良资产处理业务并非主流金融业务,所占金融资产总比很小,且规模不断萎缩,因此交易量不佳。

2011年以来,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一直努力突破传统业务的局限,逐步开展产品创新,从最初的不良金融资产交易、信贷资产交易、国有资产转让,到现在的信托、保险、基金、租赁、项目融资等多品种、多层次的金融资产交易业务。

从下图的统计数据对比来看,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交易业务已经成为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的主干业务。

从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和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这两家典型金融资产交易所的业务发展策略和成功转型的经验来看,未来我国金融资产交易所在金融市场潜力巨大的发展空间下,必将回归金融资产交易所的基本内涵和本质要义,最终摆脱产权交易机构的烙印和业务瓶颈。

中国二手车未来未来的发展方向 篇5

2011-5-21 14:46:00 凡事都要往长远的想,因为从事的是二手车行业所以我对二手车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格外的关心,最近我看了一些关于我国二手车市场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文章也咨询了一些业内人士,并写了此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长春二手车

中国,一个二手车市场远景弘远的国度,固然处于欠发展阶段,但是市场的繁荣已经注定这里将是二手车市场蕃庑的地方,中国现在仍旧无法像美国那些发达国家那样有很好的汽车来源,有很大的租车公司,10%的新车都进入了租车公司,又或者美国人购车方式施行零首付,消费者先试驾一段时间,然后再决定是否要买等等这样的超值体验。这些在海内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也掩饰不了中国二手车市场的发展前途,我们是在成长,我们还需要时间。二手车对中国消费者来说仍是一个比较恍惚的概念,新车市场发展快,顾客变化快,这也让二手车市场更复杂。这样的情况是需要时间来改变,而目前中国最需要改变的就是售后服务体系体例的建立。二手车交易市场

终于,成都二手车市场为全国带个好头,开启二手车售后服务大门,固然买的是二手车,但是成都的车主们不再担心车子的售后题目了,购买的是二手车,享受的却是新车一样的售后服务:3个月5000公里的质保,并有24小时救援电话可以拨打,碰到任何题目随时可以获得救援。对于成都二手车市场上的巨大改变,业内人士分析,跟着消费者对二手车售后服务的正视,以及徐徐的二手车市场的逐步规范化,在成都二手车市场的影响之下,海内的二手车销售或将逐步走向4S化,中国的二手车市场明示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西方国家里,二手车实行规范化的售后服务尺度。各国通过制定法规和行业协会治理以及品牌汽车企业来确定经营者的资质资格,规范其交易行为。他们通过同一的服务尺度,使购买二手车的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享受与新车销售相同的售后待遇。

国外二手车的售后服务体系已比较成熟,在瑞士,凡是购买二手车的车主都可以得到一张保修单,享受2年的保修期,这种承诺不仅在瑞士有保证,而且在全欧洲都有保证,假如2年之内车主将车转卖,保修期还可以随车主的更换转移给另一个车主。这样的做法,不仅解决了购买二手车的后顾之忧,也促进了二手车的销售。在澳大利亚,去车行买二手车,价钱通常会比私家之间的交易价格高,原因是车行会为买主提供大约一年的保修期。俄罗斯有关法律划定,二手车卖出后有题目,买方假如能够证实卖方事先没有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提到过该车的缺陷,那就有权向卖方提出索赔。在美国买二手车会有试用期,让消费者买得放心。

比拟较国外的二手车市场的规范售后服务来说,海内的二手车售后服务还不是很规范,目前海内的二手车市场基本上没有售后服务,甚至有些二手车市场连诚信机制都没有建立,这不得不引起业内人士的正视,有没有一个好的售后是产品连续发展的枢纽,固然是二手车,建立一个完善的售后服务绝对是二手车发展的一个重头。特别是近年来,二手车的发展正如火如荼,所以建立健全的售后服务尺度迫在眉睫。二手车交易量增幅今年可能会超过30%---

2011-5-20 12:54:00 4月份我国的新车市场并不景气,而对于二手车市场来说却迎来了井喷现象,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4月底我国的二手车成交量达到了141万辆,同比增长了15.1%,二手车交易量的增速已经超过了新车的销售增长速度,专家预测今年我国的二手车交易量将会达到500万辆,同比增长了30%。因为看好二手车领域,市场交易主体接踵加速开发这块领域。跑马圈地 留意到了二手车市场的增长,厂家和二手车机构正在“跑马圈地”。

上海大众一位负责二手车业务的人士表示,“北京限购令发出后,汽车市场的变化向厂家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即中国汽车消费开始慢慢转型,对厂家来说,市场的转型也就意味着经销贸易务和功能的转型。”

上述人士透露,今年2月,上海大众在北京推出了 “上海大众阳光置换”一站式服务,预计年内将会推出全新的二手车品牌和业务平台。

春风标致商务部总经理雷新对《逐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春风标致很早就推出“诚狮”二手车品牌,目前第一批165家4S店都具有二手车交易资格,未来会对销售网络二手车业务进行晋升。

目前整车企业进入二手车交易的也不在少数。宝马、通用、一汽大众、春风日产、上海汽车等都在二手车领域布下重兵,调整4S店基本功能,增加新增车辆置换、二手车认证、销售、全国联保等业务。

厂家和机构跑马圈地,天然是看中了二手车市场的巨大蛋糕,但这个市场仍面对多重障碍。

安吉二手车副总经理张庆表示,“税费政策上,二手车畅通流畅的增值税费不利于正规的企业经营发展;行业缺乏一套比较完整的、可行的畅通流畅交易评估体系;另外,因为换车周期过长,整个市场目前处于供小于求的状态。” 井喷式增长

2010年全国共交易二手车385.19万辆,同比增长15.37%,交易额累计达1400亿元,同比增长近17%。

庶民网的数据显示,该网站一季度上海二手车挂牌总额超过28亿,交易规模达13亿元,超出北京的5.8亿元和广州的1.1亿元。

庶民网二手车数据分析师王亮表示,“2010年上海二手车网上交易量呈爆发式增长,我们非常惊诧。”

从北京市场来看,受政策影响,北京二手车泛起短期下滑。1~4月,北京二手车累计成交6.07万辆,比去年同期14.73万辆减少58.8%。4月,二手车成交2.9万辆,环比增长57.6%。

二手车置换已经成为北京二手车交易中的亮点。亚市数据显示,用车换购率从2月份的不足5%进步到4月份的41%,有17%的置换消费者以旧换旧,汽车终端市场实际新车换购率预计在30%左右。

亚市副总经理颜景辉对记者表示,北京庞大的汽车保有量规模为置换市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春风雪铁龙商务部总经理魏文清说,“春风雪铁龙在北京的二手车置换新车业务增长十分迅速,去年置换业务比例只有2%到3%,现在增长已到10%左右。”

二手车新政策有望今年年内出台---

2011-5-21 14:46:00

大家都知道现在关于二手车的新政策是接连的出台,去年9月份财政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二手车交易市场进级改造示范工程试点的通知》。据了解从第一期的40多家二手车市场进行改造之后又有59家二手车市场等待验收,在验收合格后每个项目将会获得100万元的扶持资金。长春二手车

此外,有动静人士透露,一系列涉及二手车发展的新政正在酝酿和探讨之中,有望于年内出台。日前,中国汽车畅通流畅协会已经向有关部分提出了“放开对4S店的二手车经营权、试行机动车临时产权轨制、对摇号中签弃号者实行一定约束”三项建议,而在北京,“车牌分离”的方案也在讨论中。二手车交易网

财政资金助力

新政尚未出台,但各地的二手车交易市场进级改造已正在进行中。

“此次进级改造我们共花费了近300万元,验收合格后,100万元的财政支持已经到位。”杭州市二手车畅通流畅行业协会会长、浙江海外海团体执行总经理朱师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斯表示。

像朱这样的受益者还有良多。去年9月,商务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二手车交易市场进级改造示范工程试点的通知》,来自11个省市的40家二手车交易市场成为首批的试点单位。“进级的要求既有硬件,也有软件,以治理信息系统的完善和对接为主。”负责此次进级改造详细执行的中国汽车畅通流畅协会副秘书长沈荣如斯表示。

按照通知要求,被列入二手车交易市场进级改造示范工程、达到要求并经验收合格的企业,将获得中心财政的资金支持,支持尺度原则上为每个项目100万元,不超过总投资额的50%。

不外此次进级改造中的信息平台系统推进则难言顺利,包括北京在内的多省市试点项目,均没有完成达到信息的共享与对接。“这其中确实有企业的顾虑。”一位二手车交易市场负责人告诉记者,首先因为系统平台要求上报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市场内的各家商户,难度很大。其次,要求上报的数据包括二手车出入库时间、价格、车辆情况等信息,而相关的平台又来自于贸易公司,所以作为商户来说提交这些信息过于敏感。

“一些成立多年的二手车交易市场已经拥有自己的一整套信息系统,且运用成熟,不愿再把信息重新在新平台上输入一遍。”上述二手车交易市场负责人表示。

据沈荣透露,中国汽车畅通流畅协会还制定了“二手车鉴定评估技术规范”,从技术角度规范二手车商户,对二手车进行尺度化的描述。目前,尺度已经上报相关部分,但何时发布还不得而知。

此外,《中国二手车价格指导手册》也为二手车价格指导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

新政或将出台

据中国汽车畅通流畅协会宣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二手车交易量与同期比拟小幅增长,市场总体表现不乱。全国31个省市共交易二手车87.10万辆,与去年同期比拟增长了10.43万辆,同比增长13.60%。

中国汽车畅通流畅协会副秘书长沈荣告诉记者,二手车市泛起了几种新变化。首先,异地转移登记比例增加,占总交易量的11.73%,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个1.32百分点。其次,从区域来分析,在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地区,二手车市场比较活跃,交易量比较大;而经济发展较慢的西部地区则成为二手车市场发展的一个新的支撑点。

从前四个月的销售数据来看,我国的新车销量并不乐观,但是二手车市场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幅度,沈荣预计,“全年二手车增长率应该不会低于13%”。

一系列的新政和举措也有望将二手车市向上推高。市场研究团体益索普上海分公司相关专家称,预计促进二手车市场发展的新政策将会于年内出台,“解决二手车市场的题目,除二手车交易市场的进级改造之外,国家有关部委还将在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按照专家分析,新政内容涉及放宽产权登记轨制、调整二手车增值税以及完善畅通流畅法规,培育二手车市场。

在产权登记方面,中国汽车畅通流畅协会日前已经向有关部分提出了“放开对4S店的二手车经营权、试行机动车临时产权轨制、对摇号中签弃号者实行一定约束”三项建议。

北京限牌措施划定,购买二手车必需先取得购买指标。对于置换客户来讲,虽不需要摇号,但仍要等到二手车转移登记完成后才能获得新的购买权,等待周期十分漫长,而且二手车经销商也无法获得二手车的拥有权。

因此,专家提出建议,在北京地区试行二手车临时产权登记轨制,采取“车牌”分离。即二手车被商家收购后,商品二手车获得一个可用临时性号牌来标识的编码,并以这辆车的编码替换号牌进行畅通流畅,车辆不能上路行驶。在畅通流畅环节,商家可进行临时产权登记。

据中国畅通流畅协会相关人士透露,协会已与车管所进行沟通协调,但愿能够解决产权登记的题目。另据一位动静人士透露,“这已经引起了相关领导的正视,‘车牌分离’有望在北京实现。”

但挫折在于,目前二手车交易的增值税存在差别税率,拍卖机构的增值税为4%,二手车经营公司为2%,二手车市场则全免。这使得一些涉及二手车交易的4S店通过在二手车市场内成立经纪公司进行避税。这种现象不仅带来了大量的税收流失,也使得经纪公司车源数目的扩大受到局限。对此,业内人士称,“变化难度比较大,而这此项变化则需要人大常委会进行审批。

上一页 下一页 分享

实在早在2006年4月,商务部发布《二手车交易规范》,对二手车经销企业、经纪公司、拍卖公司、二手车交易市场以及个人等二手车畅通流畅主体等提出详细规范要求,首次明确了二手车交易车辆的保修期、为车辆售后服务建立技术档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消费者的利益。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海内的二手车售后服务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甚至可以说还没有专业的售后服务。

跟着成都二手车市场开启售后服务规则,市场的影响力仍是比较显著的,这也将带动行业内新一轮的变化。市场的不规范导致海内一直迟迟建立不起来售后服务尺度,作为二手车商们,仍旧看不到售后服务所能带来的影响力,在成都二手车市场的影响下,但愿海内的二手车市场尽早建立同一的售后服务尺度,规范二手车市场同一发展。

西方国家里,二手车实行规范化的售后服务尺度。各国通过制定法规和行业协会治理以及品牌汽车企业来确定经营者的资质资格,规范其交易行为。他们通过同一的服务尺度,使购买二手车的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享受与新车销售相同的售后待遇。

国外二手车的售后服务体系已比较成熟,在瑞士,凡是购买二手车的车主都可以得到一张保修单,享受2年的保修期,这种承诺不仅在瑞士有保证,而且在全欧洲都有保证,假如2年之内车主将车转卖,保修期还可以随车主的更换转移给另一个车主。这样的做法,不仅解决了购买二手车的后顾之忧,也促进了二手车的销售。在澳大利亚,去车行买二手车,价钱通常会比私家之间的交易价格高,原因是车行会为买主提供大约一年的保修期。俄罗斯有关法律划定,二手车卖出后有题目,买方假如能够证实卖方事先没有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提到过该车的缺陷,那就有权向卖方提出索赔。在美国买二手车会有试用期,让消费者买得放心。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篇6

摘要: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国农业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突显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国农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农业将逐步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农业转变,从而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关键词:中国农业、高原夏菜、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近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中国农业的发展,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不难看出中国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因此,21世纪中国农业将要经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问题。20世纪末,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强有力推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形势一直保持旺盛势头[1]。(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自1999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非农产业发展迅速。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1/3、工业增加值的1/2、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1978—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2476元,贫困人口由2.5亿下降到3400万。与此同时,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明显进步。农村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村委会选举已形成比较系统的规范,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正在逐步普及。全国农村从总体上进入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

(3)农业国际合作与交往发展迅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了大量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种苗以及大批农业科技成果来发展我国的农业。同时,中国农业科技的国际交往也发展迅速,中国已与80多个国家有了农业交往,与40多个国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同时中国还同13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并积极开展了双边合作[2](4)中国西部农业的发展——甘肃兰州高墩营“高原夏菜” 1.发展现状:兰州市共有耕地面积314.79万亩,其中水浇地117.06万亩。2009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80万亩,产量186万吨,外销各类蔬菜81万吨;全市50.43亿元的农业总产值中蔬菜产业占了50%、达到25.1亿元,其中销售收入达到21.3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001元,其中蔬菜产业贡献率为23.2%。兰州高原夏菜能够提供20多个种类、200多个品种。

2.区位分析:(表一为兰州高墩营发展高原夏菜的区位分析)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自然条件:1.兰州市高敦营村地处自然条件:1.处于温带大陆性气平原地带,地形平坦,有利于蔬菜候区,全年降水量较少,水源不种植。

1.当地地处高原,海拔较高,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

2.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蔬菜内部有机物的积累。

3.干燥少雨,病虫害少。社会经济条件:1.迎合消费者对绿

社会经济条件:1.西部地区闭塞,足。

2.当地大水漫灌的形势严重,土壤板结现象严重,土壤肥力不高。

色蔬菜的要求,具有较长的采收上交通条件欠缺。

市期,可从每年5月下旬到10月初2.蔬菜种植技术想多落后,缺乏持续供应,很好地弥补了东南沿海相关的技术人员和指导人员 夏季蔬菜供应的缺口,具有良好的3.销售渠道单一,未形成相关的上市档期,市场广阔。

2.政策上国家给予财政补贴和农业税减免的政策。

产销合作社,产业链不连贯。(5)抗病虫作物的培育。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酶工程和细胞工程等,其中转基因生物育种是重要的应用领域。抗病虫是转基因作物的一个重要育种方向。1996 年世界第一例转基因作物在美国应用于商业化生产,仅仅10年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增长了60倍,达到了1.02亿hm2,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农户数量超过了1000万户[3]。Bt抗虫棉是中国唯一大规模推广使用的转基因作物,仅2009年,Bt抗虫棉占棉花总播种面积达到68%。但由于受到国际上“转基因安全性争议”和国内一些环境保护人士的影响[4],近年来我国转基因作物推广应用的速度放慢了。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已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列为16 个重大专项之一,该重大专项是建国以来投资额最大的单项农业科研项目,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生物技术的高度重视和我国政府支持转基因生物育种发展的政策导向。

二、中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建设现代农业、全面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当前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处于农业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农业基础还较为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集约化农业存在很多的问题。单位耕地面积的农业投入大,农业集约化水平低;单位面积农用地的机械化水平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科研的投资少,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目前中国农业集约化手段主要表现在使用大量化肥和农药以及单一的作物品种,其对水体、土壤、大气和生物多样性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1)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较多。

近年频发的三聚氰胺、膨胀剂西瓜事件等,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一次次推上了风头浪尖,引发人们的广泛热议和关注。此外,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也比较薄弱。我国绝大多数主要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赶上或超过国际价格,丧失了在国际上的价格竞争优势。(2)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农民中具有大学程度的只占0.1%,中学程度的占30%学程度占40%有30%或半文盲,农业院校在校生8.7万人,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6.2%,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中国农业在发展中表现出的劳动人口素质不高,成本相对较低,已成为威胁经济增长的十分重要的因素[5]。

(3)甘肃兰州高墩营“高原夏菜”发展的问题。

技术方面:存在着白菜烂蕊,叶子泛黄的双霉病等,缺乏技术人员的指导。

销售方面:销售价格单一,销售渠道不通畅,缺乏统一的销售模式。价格方面:年均价格不稳定,价格波动大,采购商恶性竞争造成市场的混乱。

生态方面:尾菜的大面积堆积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人为方面:村民环保生态意识不高,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缺少。生产方面:夏菜仍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

三、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1)低碳经济模式是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从农产品生产的产业链分析,农业生产消耗用碳大致有三种途径:①化学性农业投入品的生产和使用,如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②农业机械的制造和使用,如拖拉机、耕地机械、水泵等;③农产品的加工流通过程中能源使用,如加工过程、运输和包装等。那么就需要针对性的改变原有高碳的农业生产方式,向低碳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统计,全球农业减排的技术潜力高达每年5.5—6亿t当量CO2,其中90%来自减少土壤CO2释放,即土壤固碳[6]。鲍建强等[7]依据人类社会能源结构中碳用量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3 个阶段,并指出发展低碳农业可以走有机、生态和高效的路径。王松良等[8]指出农业在碳问题上兼有“碳汇”和“碳源”双重属性,低碳农业通过把大量的碳“扣押(sequestration)”在农业土壤和植物来抵消人类碳释放。赵其国等[9]提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必须通过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发展“生态高值农业”。其宗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农业的高值化,大幅度提高。

农业生产能力、产业化水平、竞争力和比较效益。发展过程的中间阶段就是低碳农业经济,指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排放尽可能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社会最大效益的技术。本研究在前述文献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由于高碳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低碳农业经济实质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理念,在这种模式和理念下农业生产方式和活动发生改变,改变的方向“低碳化”,即农业产业链从“高碳型”移到“低碳型”;改变的内容是在尽量不减少农业产出和收益的前提下,各种农业活动减少含碳能源和自然资源的使用消耗。(2)节约资源能源的耕作技术

(2.1)保护性耕作技术。中国传统农作制度中精耕细作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好的耕作习惯,但过分的精耕细作不但消耗大量能源,也是没有必要的,甚至有负面作用。如我国北方春天常年干旱,农田土壤耕作层裸露疏松,过度机械耕作不但直接耗费了大量石油能源,而且也加剧了北方旱作农区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土壤沙化等现象的原因之一。保护性耕作的采用起源于上世纪70 年代,目前已经在部分发达国家得到大面积推广。到2005 年,全球大约有近1亿hm2 的耕地采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占全球总耕地面积的6%以上。其中,超过90%的面积集中在美国(26%)、巴西(24%)、阿根廷(19%)、加拿大(13%)和澳大利亚(9%)等国家。另外,保护性耕作的采用主要是在雨养地(面积超过96%)。我国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工作起步较晚。1991年农业部与澳大利亚合作成立了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2002年政府筹集专项资金来支持保护性耕作的试验和示范。2005 年开始农业部推动保护性耕作的示范和推广。

在农业固碳和减排措施中,保护性耕作被认为是最具推广潜力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因为它不仅可以提高土壤对CO2 的固碳能力,并且通过减少燃料使用量及秸杆焚烧现象,农用投入品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农用投入品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首先,免耕少耕可以减少农业机械的使用,这也就减少了化石燃料的燃烧,相应减少CO2 的排放。再次,随着土壤肥力的增加,在耕作中化肥的使用也相应减少。保护性耕作主要从4 个方面保护耕地生产肥力:①深松打破犁底层,有利于雨水下渗和作物根系成长;②利用免耕、少耕技术,减少对土壤层的破坏;③用大量秸秆和残茬覆盖地表,以减少雨水地表径流和水分的蒸发;④秸秆腐烂形成大量的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保护性耕作还可以显著节省劳动投入,增加效益[10]。在我国的北方旱作农业区、西南季节性干旱区,尤其是严重缺水的西北地区,保护性耕作更有推广价值。

(2.2)节水抗旱技术的推广。近些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全球降水分布失衡,表现在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就是连续干旱。北方地区作物播种生长季节的旱灾几乎每年都发生,节水抗旱技术对于这些地区农业生产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抗旱的主要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大水漫灌。但这种方式水资源和能源浪费严重,节水抗旱技术有广阔的推广应用潜力。节水灌溉技术分为两类:①从工程角度分类,包括改土 渠为防渗渠输水灌溉,可节水20%左右;推广管道输水灌溉(管灌比土渠输水灌溉相比一般可省水30~50%)、微灌技术(包括微喷灌、滴灌、渗灌及微管灌等)。②从农艺角度分类,包括根据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灌水,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选用抗旱品种、增施有机肥;在有机肥不足的地方要大力推行秸秆还田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平衡施肥也是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的有效措施,配合应用化学调控抗旱措施,如保水剂。抗旱剂等效果更好。

四、结论

由于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挑战,由此而来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深刻的影响了世界各国。农业作为依赖自然再生产提供产品的重要产业部门,与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之间发生双向影响关系,即农业生产活动影响全球气候变化,而气候变化又对农业生产活动带来直接的影响。低碳农业经济实质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理念,在这种模式和理念下农业生产方式和活动发生改变,改变的方向是“低碳化”,改变的内容是在尽量不减少农业产出和收益的前提下,各种农业活动减少含碳能源和自然资源的使用消耗。本研究以产业链和技术的视角,讨论了耕作技术、农用化学品投入、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的低碳化发展方向,以及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演化和产业链末端的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低碳化发展趋势。可以预见,传统的以高碳、高耗能、不节约资源、环境不友好的现行农业生产方式已经走向末路,以低碳、节约资源能源、环境友好为显著特点的低碳经济模式必将成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这将会对未来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发展方向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发展未来方向 篇7

互联网金融并不是简单的“互联网+金融”, 也不是复杂到与传统金融没有关联, 更不是在现代金融体系之外的一个异生物或类生物。互联网金融是现代经济进入互联网时代, 在金融上所表现出的新特征、新技术、新平台、新模式和新实现形式。

金融的最基本功能是存、贷、汇, 即货币资金的聚集功能、运用功能、支付功能。随着现代金融的发展, 三个功能中的聚集功能、运用功能都得到快速发展, 演化出不同的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承担并实现其功能, 只有支付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并制约了金融功能的发挥、实现、深化、创新并对居民个人、组织交往和实体经济提供服务。

无支付不金融。在市场经济时代, 经济和社会活动, 很多都需要完成交易, 促成交易完成的最后一公里是支付。虽然传统金融组织、市场、产品创新都比较发展, 但是支付组织、支付工具、支付形式和支付功能的实现, 与互联网时代的支付需求拉开巨大的差距, 从而促成第三方支付的发展。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和支付宝的发展历程就充分说明这一点。淘宝在完成交易过程中, 亟需支付的促成, 而当时传统金融机构朝九晚五的大支付体系, 满足不了阿里巴巴的小额、分散、即时的国际贸易、国内贸易的支付需求。正是有了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创设和全力支撑, 才有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壮大。互联网支付工具成就了电子商务, 同时, 电子商务也成就了互联网支付工具。两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构造互联网金融的底层技术基础。

互联网时代, 金融=制度+技术+信息。制度决定谁能够做金融, 包括金融业务活动的法律、规则和范式, 是金融功能的基础。技术提供金融功能实现的基础设施, 技术变迁驱动着金融创新和功能结构。信息是金融业务活动和处理的核心。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下, 金融的内涵、外延已经得到大大的拓展和提升。现代金融的范畴已经大大突破传统金融所能覆盖的范围和实现的功能。随着金融需求的不断创新, 需要更快捷、方便、高效的金融功能实现形式来满足不断拓展的金融需求。

普惠金融时代, 需要互联网金融来满足小额、分散、大量的客户支付、理财和投融资需求。尤其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 在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模式转变过程中, 迫切需要创新驱动。传统金融的制度约束和行为规范难以满足创新驱动对股权资本、债务资本、产品匹配、征信体系、快捷支付、投资理财等巨额金融需求, 这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巨大空间。因此, 中国涌现大量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和功能探索, 这是历史的机遇, 也是时代的需求, 更是未来的方向。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经济和平崛起、创新驱动成为时代要求、大众理财变成时尚、互联网技术提供了有效支撑、国外新金融创新不断借鉴、宽容创新的氛围日益形成等多种难得的因素组合契合下, 得到快速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金融业未来发展 篇8

据了解,浙江金融职院在二年级中组建面向金融机构的订单班已坚持10余年。每年3月由学校领导带队到全省11个地市召开应用型人才座谈会,倾听行业企业对学院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了解金融机构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有意向组建订单班的金融机构于4月到学校举办宣讲会;5月中旬学院统一组织订单班招聘会。招聘会结束后,所有的订单班学生将统一进入学院的银领学院学习一个学期,再到订单单位顶岗实习一个学期后,就能顺利在订单单位就业。

据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前来招聘的负责人介绍:“我们已经连续举办了近10年的订单班,浙江金融职院和我们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共同培养人才,加上学生本身技能优秀、稳定性好、能吃苦,订单班毕业生大部分都成了我们的业务骨干。我们今年要招聘客户经理50人、柜员20人,组建两个订单班。”

上一篇:大学毕业生必须知道的事下一篇:终止承包合同法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