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革命纪念馆观后感
炎炎六月,我们来到革命圣地延安,进行为期两天的考察学习。这座北国边塞之城,是一方热烈而又神秘的黄土地,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一部光照日月、启迪后人的经典。延安因为与中国现代史的诸多大事结缘而名声大噪,成为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具魅力和最为神奇的地方。宝塔山、枣园、杨家岭,每一寸土地,每一处遗址,都勾起人们无限的追忆。
抚触历史,让人唏嘘。1935年10月19日,衣衫褴褛的红军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陕北,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入驻延安,从此荒无人烟的陕北高原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成为亿万优秀青年魂牵梦萦的圣地。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从这里走出,毛泽东思想形成体系并日渐成熟,实现第一次国共和作,共同抗日,延安开始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创造中国革命的奇迹,谱写中华民族全新的历史!
在杨家岭,一间间普通的窑洞,一张张斑驳的桌椅,再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篇章。我们在这里重温了党的光荣历史,心灵上受到了一次极好的教育。
枣园,这里曾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在这里毛主席领导了抗日战争、全党整风运动和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现在这里又修建了新的建筑,种植了大量花草树木,环境幽美,身处其中,就像漫步在山城园林。如今的枣园已经被建设的比较现代化,为当地人带来了富裕的生活,参观中我们见到了惜日的纺车,这让我们不禁想到了大生产运动。
巍巍宝塔山,是延安圣地的标志和象征,战争中由于敌机多次轰炸,要将宝塔炸掉,是毛主席的坚持,才将保塔保留了下来。现在保塔安装了彩灯,夜晚的宝塔,更加辉煌壮丽,灿烂无比。既然不能近距离观赏,大家便在远处摄影留念,让宝塔永在身边。
延安这片土地上崛起了一代伟人,产生了无数革命志士,他们抛头颅撒热血,创造了一个今天的世界强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火种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它使人心里充满敬畏。感受着片孕育新中国的土地,感受着新中国开创者的艰辛和无畏,这次红色之旅是一次对心灵的洗涤,对灵魂的净化。
通过这次参观,加深了我对延安的了解,感悟到了一种延安精神。这种精神包涵了艰苦奋斗、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实事求是,这是我们党始终追求和坚持的。
无数革命青年冲破反动派层层封锁奔向延安,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汇入中国革命滚滚洪流的热情。共产党没有那么多先进的武器、外援和资金,却依然很快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要力量并最终取得胜利。他们靠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对革命信念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追求,这种追求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等一起构成了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在和未来的。它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我们民族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同样,延安精神在今天也具有极为深远和现实的意义。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心浮躁,享受主义、金钱主义、铺张浪费等现象泛滥。此时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延安精神,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1 接受美学概述
接受美学是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它的代表人物姚斯和伊塞尔认为文本美学价值的实现不可避免地需要读者创造性地积极参与。读者只有通过对作品不断地解读才能理解作品的意思。在作者、作品和读者的关系中, 读者的作用被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正如姚斯在《接受美学论》 (Toward An Aesthetics of Reception) 中所言:“三者之间, 公众 (读者) 不是被动地做出反应, 其自身是历史构成的能量要素。如果没有接受者积极的参与, 文本的历史生命是无法想象的。通过思想仲裁过程, 作品进入不断变化中的经验视野, 永久性的转化发生了, 从简单的接受到批判的理解, 从被动到主动地接受, 从已知的美学标准到超越这种标准的新产品。” (Jauss 1982)
接受理论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它以读者为中心, 认为文学作品意义的实现取决于读者。它关注读者对文本的接受情况以及读者和文本的关系, 并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这与以往以作者或者作品本身为中心的理论有很大的区别。
2 接受美学对翻译策略的启示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在文本解读中占据突出重要的地位,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考虑这一点从而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在理解某一文本时, 目标语读者和源语读者应该具有相似或者相同的认知。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采用、翻译语言的斟酌, 都要以隐含读者的期待视野为中心, 以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 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
旅游景点介绍的翻译并非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 而是一种跨文化的研究, 其读者大多数是外国游客, 因此其首要目的就是在翻译时兼顾中西方各方面的差异, 使译文符合读者的表达习惯和审美心理等, 让外国读者能够理解译文, 最终实现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景点介绍文本的英译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加以考虑, 即读者的期待视野完全融合时;读者的期待视野通过读者的努力可以达到融合时;读者的期待视野在译者的帮助下可以达到融合时;读者的期待视野只能达到有限融合时;以及读者的期待视野扩大时。相应地, 译者可以采取直译、直译加注解、意译或者替换形象的策略来处理相关文本的英译。
3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延安革命纪念馆介绍文本的英译
1) 历史选择了延安, 延安铸就了辉煌。
History chose Yan’an, and Yan’an became a beacon.
从语法角度来说该句翻译没有问题, 而且考虑到“铸就辉煌”对英美读者来讲较为抽象, 即读者的期待视野只能达到有限融合, 译者有意识地将“铸就辉煌”转换为“became a beacon”, (成为灯塔) , 这样就易于被英美读者接受。但是如果改为“became a beacon of Chinese revolution”则表达就更明确了。另外“History chose Yan’an”改为被动句则更符合英文读者的阅读习惯。所以可改译为“Yan’an, as the beacon of Chinese revolution, was chosen by the history.”21935
2) 1935年冬, 随着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到来, 中共中央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推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促成第二次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In view of the rising movement of national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nd national salvation in the winter of 1935,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formulated the policy of national united front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and advanced the 2ndcooperation between Guomind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by promoting the peaceful settlement of Xi’an Incident.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中没有将抗日战争翻译成“Anti-Japanese War”, 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因为“Anti-Japanese War”回译过来就是“反日战争”, 容易使外国游客引起误解, 用较为中性的“resistance against Japan”或者“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invasion”就相对客观一些。
在翻译红色旅游景点的文本时, 对重要历史背景、历史事件的处理很关键。例如上文中的西安事变, 如果直接翻译成“Xi’an Incident”, 对读者来说比较陌生, 也达不到通过参观了解历史知识的目的。译者应该采取直译加注解的方式, 帮助读者达到视野的融合。所以上段文本的英译可改为“...by contributing to the peaceful settlement of Xi’an Incident, which was a forced remonstration launched by a group of patriotic soldiers in December 12th, 1936.”3
3) 通过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的民主选举, 建立起各级民主政权。
Political administrations at all levels were established throughpopular, direct, equal and democratic election, using secret ballots.
英美读者对延安时期的民主选举很感兴趣。所以应该详细、准确传达当时的选举情况以及参政议政方式。本段的翻译基本上与英美读者的期待视野相融合, 或者通过读者的努力理解可以达到视野融合, 能使他们认识到当时的民主程度以及亲密的干群关系。需要注意的一点是, “无记名选举”的表达方式应该是“in a way of secret ballots”。
4) 从1947年7月起, 我党领导全国军民在军事上转入战略反攻的同时, 还开展了土地改革、整党、新式整军、工商业、统一战线等方面的工作, 制定了相关的基本政策。经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略决战和渡江战役等战略追击战役, 推翻了蒋家王朝在大陆的统治, 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To win nationwide victory, beginning in July 1947 the CPCCentral Committee started to carry out land reform, rectification forthe Party and the army as well as the work in the fields of industry, business and the United Front while switching to strategic offen-sives militarily.After the decisive battles in Liaoxi-Shenyang, Huai-Hai and the Beiping-Tianjin campaigns and others like thatof forcing the Yangtze River, Jiang’s regime was overthrown and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founded.
上段译文中第一句话显然是中式英语, 而且主语应该是“The Communist Party”而不是“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另外随着中西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不断展开, 英美读者的期待视野也在逐渐扩大, 他们已经接受了很多专有名词约定俗成的译法, 例如将“蒋介石”译为“Chiang Kai-shek”, 将“国民党”译为“Kuomintang”, 将“平津战役”中的北京译为“Peking”。上述种种如果按照译文中的方法写出, 可能会让英美读者不知所云。
延安革命纪念馆的英文介绍材料洋洋洒洒, 以万余字计。这些英文介绍材料能使英美读者基本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边区建设等情况,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讲, 其英文介绍材料也有意识地关注读者的接受程度以及接受效果。然而从细微处分析, 某些地方的英文表达不生动、不确切、不地道, 甚至是错误的, 需要作出改进。除了上述例子之外, 还有很多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 比如说“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应该是“the style of work diligently in defiance of difficulties”而不是“the style of plain living and hard work”, “延安时期”的表达方法应该是“Yan’an Times”或者“Yan’an Period”, 而不是“Yan’an Time”等。
4 结论
作为景观名称和景观介绍的文本, 其主要目的是让前来参观旅游的“普通游客看懂并能从中获取相关的自然、地理、文化、风俗等方面的知识” (方梦之, 毛忠明2005) , 所以如何选择翻译策略、准确地传达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文学理论被引入到翻译实践中, 为我们评判旅游文本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
延安革命纪念馆作为全面介绍延安精神的重要文博场馆, 其英文介绍材料对于正确而恰当地传达意义、传播文化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 尽管其介绍材料的英文翻译文本中有些许瑕疵, 但是基本考虑到了英美读者的期待视野, 达到了信息交流、增长见识的作用。因此, 以读者为中心来考虑红色旅游景点介绍文本的英译是切实可行的, 如此不仅可以恰当地重现原文的意义, 更加有效地宣传中国红色文化, 而且可以为其它文本的英译提供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Jauss, Hans Robert.Toward an Aesthetics of Reception[M].Translation from German by Timothy Bahti.Minneapolis:Uni 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2.
[2]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
关键词: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辛亥革命纪念;历史特点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5)-06-0005-02
一、延安时期中共辛亥革命纪念的基本情况
延安时期,我党对于辛亥革命的纪念与纪念孙中山、黄花岗起义等联系在一起。每年双十日、总理忌辰或是黄花岗起义纪念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在连续几日会专门辟出专栏,刊登相关文章、评论,纪念这一活动。边区党委或中共中央发布相关的决定,对纪念主题与方法进行大致说明,然后由各机关团体具体布置、落实。纪念活动表达了党对于孙中山及辛亥先烈无比崇敬的感情,也不断总结他们失败的经验教训,以此来勉励和鼓舞人民继承他们未完的事业,为建立强大的中华民国而奋斗。特别是抗战最艰苦的四十年代,我党把纪念黄花岗起义也作为重要内容。正如《新华日报》一则报道:“此闻将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国纪念日,由陕甘宁边区青年救国联合会召开群众大会,举行隆重纪念,以发扬黄花岗诸烈士之革命爱国精神,加强青年团结,动员青年加紧生产和学习。”[1]
延安时期,我党对于辛亥革命的纪念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纪念大会、座谈会、讲话、评论文章、标语、秧歌表演等诸多形式。延安时期,中共中央组织过数次大型纪念会,隆重纪念辛亥革命。朱德、周恩来、吴玉章等发表了许多讲话、评论文章。同时,出了许多标语、墙报,1944年纪念中山先生逝世十九周年大会上的标语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今日中国之必须,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4]还有秧歌表演、音乐、舞蹈晚会等。“为纪念双十节,西北文艺工作团定于是日晚在参议会礼堂举行晚会,公演话剧‘生活在召唤’”[3]“延安市北区居民十日晚借党校大礼堂举行晚会,由评剧院演出‘逼上梁山’。各机关团体亦在进行准备庆祝之节目。在北区,党校计有(一)拉洋片,此系将世界各战场,如盟军在法国登陆等放大成画幅,装置而成,甚为活泼新颖。(二)快板活报,此系由五六个人化妆打着快板,讲述西南战场的情势……”[6]
二、延安时期中共辛亥革命纪念的主要特点
延安时期,我党在纪念辛亥革命与孙中山等活动中,体现了鲜明的政治性,广泛的社会性与灵活的务实性等特点,它构成了延安时期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的鲜明特征。
(一)政治性
延安时期,我党对于辛亥革命的纪念是与抗战救亡、和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等政治任务联系在一起。所以,对于如何更好的利用纪念辛亥革命这一活动来表达我党的政策与诉求,中共非常重视,所以,对于每次“国庆日”或孙中山逝世的纪念,我党都有细致的安排和部署。比如,1939年2月25日,陕甘宁边区党委发布了《关于纪念孙中山逝世十四周年的通知》,对于纪念办法和宣传要点做了细致的安排,要求“各级党委及各群众团体党团接到这一通知后,应即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及防空条件,更具体的去布置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十四周年的工作。”1941年,《中共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中指出: “共产党员应向人民说明,正当今年辛亥革命三十年纪念时候,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与政治任务,唤起人民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同时,公布国庆的纪念方法,如“一、放假一天;二、午前十时至十二时半在本府办公厅接待外宾及各界庆祝代表;三、午后一时半在边区参议会大礼堂举行各界代表庆祝大会;四、午前十时起,延市分东西南北四个地区举行宣传庆祝的活动,并分区举行晚会。”[6]所以,延安时期我党对于辛亥革命的纪念活动具有鲜明的官方色彩,通过庆祝国庆来达到一定的政治宣传、政策说明的目的。
(二)社会性
延安时期辛亥革命纪念活动虽然是党和政府发动的,但这一纪念活动也强调了民众的广泛参与。因为舆论宣传要起到很好的作用,还要把民众广泛的调动起来。所以,我党在这一活动中,努力寻求着民众的参与和认同。首先,向民众广泛宣传与普及“双十节”等知识。1941年,《中共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中指出:“全国各地应当举行热烈的庆祝与纪念,各地共产党员应向人民做广泛的解释,使每个中华民族的男女一致明白十月十日这一天是我们伟大中华民国诞生的一天。”其次,纪念活动广泛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纪念大会于下午四时在青年体育场举行。到会者有延安大学等六十余单位,共三万余人,四郊民众亦扶老携幼,赶来参加。庆祝之声,洋溢全场。”[2]“庆祝国庆纪念节大会,此闻各机关学校部队热烈举行,鲜艳国旗,飘扬天空,军区各部队除召开纪念会外,各旅团民运小组流动宣传队,积极出动,深入驻地附近各村庄,广泛宣传。”[7]
(三)务实性
中共根据政治形势的发展与革命的需要,不断地变换着纪念活动的主题与口号,如1941年,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候,纪念活动突出了“拥护最高统帅”、“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主题,即“值此辛亥革命三十周年纪念之日,正是我国抗战进入第五周年之时,赖最高统帅坚持抗战,全国军民一致努力,前方将士英勇奋斗,使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延安各界在热烈庆祝辛亥革命的三十周年纪念及庆祝最近全国各地的胜利中,除以无限热忱向前方将士深致慰问与敬意外,并呼吁全国军民加强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抗战到底,为保卫西北与中原而战,为争取最后胜利而战,为独立自由幸福的中华民国而战。”[8]1943年的“双十节”,强调了“只有新民主主义才能救中国”,“从旧的专制到新的民主”等内容,向人民普及“新民主主义”的概念,1944年至1945年的“双十节”纪念,宣传口号转向了“要求成立联合政府”,即“庆祝国庆节,立即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废之一切法西斯的政令与失败主义的军令”,“立即召集紧急国事会议,改组政府与统帅部,成立联合政府与联合统帅部,挽救目前的危机。”[5]1944年的国庆日,周恩来做了《如何解决》的“双十节”演讲更突显了这一主题。
延安时期,我党对于辛亥革命的纪念体现了政治性、社会性、务实性等特点,正是由于中共灵活、务实的宣传策略与手段,使得辛亥革命等纪念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既很好的表达了对辛亥志士的缅怀,也成功的宣传与表达了中共的政治主张与诉求,起到了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注释:
[1]陕甘宁边区青年集会纪念黄花节[N].新华日报,1943-03-29.
[2]国庆卅周年,延安盛况空前[N].解放日报,1941-10-11.
[3]边府通知放假一日,纪念双十节,全市悬国旗举行庆祝[N].解放日报,1942-10-08.
[4]延安各界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十九周年大会标语[N].解放日报,1944-03-14.
[5]边区政府筹备热烈庆祝国庆节,公布口号要求立即成立联合政府[N].解放日报,1944-10-04.
[6]边府办公厅通告庆祝国庆日办法[N].解放日报,1944-10-08.
[7]晋西北纪念国庆[N].解放日报,1942-10-14.
影片真实再现了周恩来总理1973年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饱含深情地展现出一幅幅“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感人画卷。电影艺术地将历史与现实打通,通过对周总理回到延安22小时难忘经历的回顾,热情颂扬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品格风范,从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仰、砥砺奋进,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影片汇集了当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强大阵容,导演吴卫东、刘劲,领衔主演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担纲主演。
点映活动现场播放了影片《周恩来回延安》,引起强烈反响,许多南大学子动情地流下眼泪。大家被周恩来总理不忘初心、坚持信仰、大公无私、热爱人民、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所深深感染。
“电影中身体抱病的周总理,仍然在日夜工作,与时间赛跑,希望为国家、为人民奔忙做更多的事,这样勤政为民的精神,令我无比感动和敬佩。”南开大学学生罗凡说。
“片中总理眼睛湿润的镜头,没有言语,却展现出总理对人民的深情。回望历史,周总理的精神依旧照耀着我们的前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南开大学建校100周年的今天,每一位南开学子都应把这种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南开大学学生朱培鑫说。
“在总理心中,人民群众永远是第一位的。作为当代南开青年我们有责任传承周总理的精神,永远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将个人的发展融入人民群众的奋斗事业中去。”南开大学学生路晨磊说。
互动环节,主创团队分享了影片特别的创作体验和细节刻画。演员刘劲表示,自己饰演过总理23岁到73岁这五十年不同阶段的人物形象,此次是第一次做导演,更是让20多年来的演员积蓄得到了喷发。这次努力塑造了周恩来总理的老年形象,填补荧屏空白,再现了那段珍贵的历史。许多观众流下了热泪,“是周恩来总理真挚的人民情怀感动了人们!”刘劲说。
现场观众表示,自己出生在九十年代,没有见过总理,但是通过一位好的扮演者,让人们能够看到总理的风采,他特别的幸运。刘劲说:“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和鼓舞特别大,谢谢你们!”
周恩来回延安心得体会
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众多戏骨级演技派演员主演的《周恩来回延安》正在热映中。影片以1973年身患重症时的周恩来总理回到已经阔别26年之久的延安为主线,真实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点点滴滴。并通过周恩来总理与革命圣地延安人民同吃同住的22个小时,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主题烘托了出来。
参观了常州革命史纪念馆后,让我了解到了更多先烈的英勇事迹,那一幕幕场景仿佛就在眼前,让人难以忘怀。他们的努力让人钦佩不已。
当我们走进纪念馆,一股凝重的气息扑面而来,心中有一种沉重的感觉,我们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进去,首先看到了许多幅战争的图片,画面中战士们勇猛抗敌,毫不顾及自我安危,他们个个表情严肃,毫无畏惧之感,他们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牺牲小我,保卫大我,正是他们,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紧接着看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画面与遗留物,虽然他们的行动未能唤醒当时中国人民,未能挽救中国的命运,但是他们仍然是值得敬佩的,他们发动民众,积极响应平等,创立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这些虽然在当时是不切实际的,没有办法实行的,但这也反映当时人民为挽救国家所做出的无限努力,在纪念馆里我们也看到了许多烈士们生活的场景,虽然那只是模拟布置的,但是却又是很真实的,为了斗争烈士围坐在火堆旁睡觉,深夜在芦苇丛中探看敌情,他们时刻紧握手中的枪,一刻也不敢放松警惕,他们这样做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寻找救国之路,为了构建一个平稳和谐的国家。
瞿秋白,江苏常州的烈士之一,他将一生都都献给了祖国的革命事业,他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发表了一系列刊物,唤醒许多一直沉睡的中国人民,年仅36岁,他就英勇就义了,他一生从事革命活动,发表了许多鼓舞人民的文章,以他手中的笔,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有是人死了,他还活着,就像瞿秋白死了,但他仍然活在我们心中,受到我们的怀念与赞扬,我们也看到了许多烈士遭到敌人毒害的场面,敌人将他们用铁镣绑住,对他们施以各种酷刑,但他们却毫不屈服,他们的忍耐力让我们深深折服,在严刑烤打之下,他们仍然面不改色,不肯向敌人透露半点战情,那要有多么强的耐力啊,虽然每个人的信念都是很强,但是在那种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坚持理想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我们还看到了当时战士生病时的疗养院,那房间极其简陋,只有一张床和一叠被子,四面是极其破旧的墙壁,与我们今天相比,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啊。现在的病房里电话、空调、席梦思,一应俱全,人们还不能忍受病痛,那当时的战士该忍受了多少疼痛啊。在当时的那种条件下,做手术几乎没有麻醉药,都要靠人的毅力才挺过去,他们既忍受伤痛,又要忧心革命这条艰难而曲折的道路,但是他们却从来不曾放弃过希望,他们始终坚信革命会成功,光明会来临,正是他们的种种坚持与努力,有了日渐强大的中国,有了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常州。
烈士啊,你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你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作为学生的我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我们定会努力奋斗,对自身进行全面发展,绝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必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x革命纪念馆,是x省、x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钱塘大桥北边西侧的月轮山上。建于1968年10月。1983年4月,中共x市委决定,将蔡永祥事迹陈列馆改为x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和蔡永祥烈士事迹陈列馆。陈列x市革命烈士事迹和蔡永祥烈士事迹。
馆内陈列一共分为五个部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蔡永祥,是一位我们值得敬仰的烈士。在连队里,时时处处把方便让给他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平时搞内务卫生,站岗放哨,事事抢在前面,还经常帮助战友洗衣服、洗被单,帮助伙房挑水、洗菜、做饭,被同志们称为“半个炊事员”。1966年10月10日凌晨,蔡永祥守卫在钱塘江大桥上。2时34分,由x开往x的列车向大桥飞驰而来,蔡永祥突然发现离他40多米远的铁轨上,横着一根大木头。为保证列车的安全,蔡永祥不加思索地抱住大木头跃出铁轨。列车安全地停在大桥上,而蔡永祥却在火车强大气流冲撞下壮烈牺牲了。蔡永祥烈士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虽然我们做不到他那么伟大,但是我们可以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x,这座具有光荣历史传统的英雄之城,二十世纪以来饱经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磨砺,幸有无数仁人志士投身其中,前赴后继,献出了青春、热血乃至生命,才让我们有了今天的幸福。x市革命烈士纪念馆是以历史为线索,穿插革命烈士的事迹的形式展示了2500多名英烈的英勇事迹。从而让我们在回忆历史、缅怀烈士的过程,也经受一次心灵的洗礼。
这次的参观与其他活动并不同,让我感触颇多,值得深思?
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观后感优选参考【二】
铮铮铁骨,万千英魂,诉不尽战争的残酷,道不清无尽的光荣。正值清明,中加国际高中组织高一年级学生来到烈士陵园,祭奠伟大的英魂,以表示对革命烈士崇高的敬意和真切的缅怀。
手中拿着菊花,站在纪念碑前,我们的内心无比的沉重。陵园飞起一群鸽子,不知所起,也无处觅踪,空中划过弧线,消失在撒照光芒的远方。一如这陵园中几年的烈士,有多少英烈没有留下姓名,匆匆离去,为国捐躯,也无从想象他们最终归去何方,但我们都坚信,他们去往的地方,必是万千光芒的远方。宏伟宽阔的陵园,纪念着英雄的感人事迹,和平美好的年代,承载着先烈们当初的夙愿。这一切的美好,无一不是英烈们用鲜血换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为了胜利,多少战士壮烈牺牲。纵然前方极度危险,纵然前线死亡笼罩,他们毫不畏惧,也绝不退缩。那高耸的纪念碑,是英魂的伟大,是先烈的无畏,是过去,是历史,光荣憧憬的光。
我们中的好多同学都是第一次来到烈士陵园,第一次祭奠先烈,陵园中的我们,心情复杂,怀着沉重的历史责任感和对先烈崇高的敬意,我们上前一一献花。菊花在风中摇摆,却不曾倒下,像先烈,永不服输。他们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让生命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学校组织这次活动的意义,也许便是让我们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常怀感恩之心,努力创造生命的价值。
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观后感优选参考【三】
在清明来临的前夕,我们一行十几个人,在骆校长和王辰老师的带领下,一起乘车来到了万埠烈士陵园进行缅怀先烈、祭扫教育活动。
进入陵园内,仰目可以看到矗立的烈士纪念碑,立于陵园中心的高峰之巅,高大雄伟,气势磅礴,我们集体向革命烈士三鞠躬,表达了我们心中的景仰之情。并宣誓好好读书,长大后要报效祖国。随即又来到了烈士墓碑前,墓碑上刻着周仲杰、汤根林、张长林的革命先烈的名字,名字刻在纪念碑上,是革命烈士英雄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告知世界,我们是不可侵犯和战胜的。
我们又参观了烈士的事迹,他们仿佛在给我们讲诉了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周仲杰、汤根林、张长林多次立下战功。在1977年6月中旬,潦河发生了特大洪水,上级任命周仲杰、汤根林、张长林三位同志为同机组人员执行抗洪救灾任务。为了及时把党的关怀和抗洪救灾物资送到灾区人民手中,抢救被洪水围困的人民群众,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坚决完成抗洪救灾的飞行任务。6月17日上午,在飞往安义县途经高安县时,因天气突变,浓雾弥漫,造成飞机失事,三位同志不幸壮烈牺牲的英雄故事。烈士们为国家的解放和繁荣强盛而奋斗的壮丽生涯,革命先烈们的无私奉献精神,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正是我国几代优秀中华儿女的努力拼搏、无私奉献,为中国的崛起、中华民族的复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给中华民族渲染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在这种精神的感召和激励下,自强、自信、自尊、自律,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我们美好的明天,努力奋斗,笑迎挑战。用我们这一代人特有的风格去描绘未来,让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和谐。
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观后感优选参考【四】
201x年x月x日,在市委组织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下,我怀着敬仰的心情参观了_市革命纪念馆,再一次重温了_军民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深切缅怀了革命先辈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巨大贡献,这是一次十分有意义的组织生活,一次很有意义的党性教育。
在纪念馆解说员的引导下,我怀着既好奇又崇敬的心情参观了烈士陈列展馆,场馆再现了当年庄严的历史场景,凝聚其中紧张而又热烈的战斗气氛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让我们更直观更强烈的感受到,在革命战争年代,先烈们不顾个人安危,出生入死、抛头颅洒热血,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
馆内收集了很多与_革命有关的历史文物和珍贵照片,在先烈生平事迹展览前,我们看到_等同盟会员领导起义建立_省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_烈士的革命遗书、_烈士的英勇事迹等等,大家驻足或低声交流抒发感想,或驻足凝望若有所思;现场还请了一位老同志讲解了一个先烈为革命英勇奋战、流血牺牲的故事,我们眼前仿佛不断涌现未曾经历的那段历史,无不为之动容。我想,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不懈斗争,坚强不屈、坚定不移的革命精神,才会有今天的和谐稳定、繁荣昌盛。
革命先烈是一面鲜艳的红旗,一座不朽的丰碑。革命纪念馆是一只巨型的花环,寄托了人民对先烈的无尽怀念和绵绵哀思。先烈留给我们的信念与精神,我们不能遗失;革命战争留给我们这个民族的痛苦与思索,我们不能忘怀。时间让革命事迹成为了不朽的历史,多少的忠魂埋骨这块火热的大地上。先烈已逝远,但他们的事迹已铭记在炎黄子孙心中;他们的鲜血已注入中华儿女的血脉;他们的灵魂已筑成中华民族新的长城!
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观后感优选参考【五】
在献县相关人员的带领下,我们30多名党员前往献县马本斋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来到本斋纪念馆,追忆革命先烈的光荣历史,缅怀先烈的光辉业绩。马本斋作为一名少数民族爱国将领典型,在我国的抗日战争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他带领的回民支队,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的与日寇展开斗争,为争得国家解放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整个纪念馆,设计独特,饱含了民族特色和历史韵味;馆内陈设充分显示了当时抗战的艰苦,也更加鲜明地反应了中华民族的顽强和智慧。
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我们伟大的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取得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解放。这次参观使我对党的认识更加深刻,思想得到了又一次升华,更坚定了我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的信心。同时,我深刻感受到:
继承发扬革命先烈精神,就要强化机遇意识和进取观念。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当前,我们国家正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壮大自己,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必须肩负起来的历史责任。因此,我们一定要发扬敢斗敢胜的精神,切实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
继承发扬革命先烈精神,就要强化学习意识和危险观念。我们党是一个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党。特别是每当革命和建设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在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的时候,总是把学习的问题突出地提到全党的面前。在当代世界风云变幻的形势下,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中,我们不熟悉、不了解、不懂得的东西很多。我们党要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如果不能通过新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与执政水平,就会落后于时代,就有失去执政资格的危险。学习必须有良好学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发扬创新精神,落脚点要学以致用。
继承发扬革命先烈精神,就要强化创新意识和务实精神。创新思路是兴业的关键,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定准了,工作才有目标,行动才有方向,在实践中才会有的放矢,产生最大效益。要坚持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开拓有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脚踏实地,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
我曾经参观过一些革命纪念馆,他们的事迹很感人,他们的人格很崇高,他们就是我的榜样。有的没有奖励,没有奖章,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他们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成立了新中国。没有鲜花,没有掌声,为了一个坚定的信念,他们求实创新,建设着新中国。他们不怕流血,不俱牺牲,为振兴中国而奋勇拼搏。不怕辛苦,不怕劳累,为复兴中华而前赴后继。
——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后感
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即将拉开帷幕之际,十三周周日我们暨南大学理工学院食品系的同学参观了位于广州长洲岛的辛亥革命纪念馆。怀着激动的心情,我们敬重的打量有些泛黄的照片,虔诚的观看珍贵的视频,仔细的聆听那些铿锵有力的声音,心中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息。
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接连失败,让我们看到了清政府的腐朽没落,以及封建主义制度和帝国主义制度的黑暗。中国人民当然不甘心承认备受列强欺凌的侵略现实,面对列强侵略的加深也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动。民族复兴的追求是几代人的目标、理想。但是,实现近代中国的复兴则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摆脱帝国主义的外来干涉侵略与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而使广大人民摆脱贫困,使中国作为大国富强起来,则是中华民族复兴更艰巨的一步。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便是这伟大的一步。
尽管由于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辛亥革命在帝国主义和袁世凯的联合绞杀下遗憾失败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辛亥革命推翻了没落的清王朝,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为
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称之为伟大的原因。时光流逝,尽管已经一个世纪过去,回眸辛亥革命,我们会发现那一段浴血奋战的历史留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推翻了一个如迟暮老人般的清王朝那般单薄。回眸心还没革命,我们可以知道,当意识到一个局面无法以温和的方式改变时,我们就应该勇敢的发出我们的怒吼,用一种势如破竹的果敢去打破这一种我们所不能容忍的局面。辛亥革命的亲历者们最初如何不希望以温和的没有牺牲的方式改变封建中国的面貌呢?革命者并非从一开始就醉心于以激进手段改变中国落后局面,但是在经历了一再的失败与挫折,意识到清王朝决不可能真心实意地退出权力的中心而实施“立宪”,而当时的政治环境也并没有开明到可以以和平请愿的手段而推动立宪的时候,他们才选择了被认为是“激进”的革命道路,这其实是当时条件下应当做出的正确选择。同时辛亥革命的失败也值得我们深思;正是由于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辛亥革命才会这么快的走向失败,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胜利的保障,是历史的主人,自觉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唤起人民,并将其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使之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终于使复兴的理想得以实现,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变
在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的过程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革命先烈那种抛头颅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他们在选择革命时,便
已经知道他们选择的很可能是一条不归路,但是,为了国家的兴旺,为了人民的幸福,他们还是无悔的走上这条道路。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长眠广州东郊黄花岗。正是这些奋不顾身、视死如归的革命党,用生命与热血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历史,他们的那份大义凛然,那种勇往直前,始终令我们饱含激动之情,自豪之气。
几代中国人,总缅怀中山先生。他站在时代前列,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胸怀和眼界,“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开启了历史新程。
无论15世纪的郑和下西洋,还是19世纪末的洋务运动,都想顺应世界潮流,却都没抓住历史机遇。只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才抓住、赢得了机遇。
机遇,常以偶然性的形式出现,稍纵即逝,但其中蕴含着必然性,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抓住和用好机遇,要善于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善于抓住偶然性后面的必然性。如培根所说,“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尽管鸦片战争后中国迅速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多数国人还是“当国者如醉卧覆舟之中,身已死而魂不悟;忧时者如马行画图之上,势欲往而形不前”。甲午战争之败刺痛国人,孙中山当机立断,“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亟亟切切,如何下手?进而点明要害:“满清政府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于是,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起义军一夜间占领武昌,3天内光复武汉三镇,一月内13省宣布起义,3月后成立民国,_满清。抓住机遇振臂一呼,振聋发聩;用好机遇乘势而上,摧枯拉朽!
放眼世界,无论是地理大发现之后的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科技革命,还是上世纪70年代的信息革命,一些国家抓住机遇走在前列,一些国家痛失机遇被动落后。地球越来越小,发展越来越快,慢走一步,差之千里;耽误一时,落后多年。尽管当今世界大局多变,但本世纪头我国发展的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没有变。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应当大有作为。
重大机遇伴随重大考验,伴随着可以预见、不可预见的种种风险和挑战。今天,我们“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就要内审中国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之情势,外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之潮流,迎接考验、化解风险、战胜挑战,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继续大步赶上时代潮流,实现孙中山先生“后来者居上”、“与诸民族并驾于世界”的夙愿。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当然要学习那些革命义士们的为梦想而奋斗,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正如影片中引用的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革命”的“命”所指的并不只是生命,更是命运,全中国全体民众的命运啊。以往,林觉民的一封《与妻书》感动和震撼了多少人,如此年轻的生命舍弃了深爱的妻子,甚至没来得及看一眼自我的孩子,他毅然决然的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明白他的梦想、他的信念是什么,他的选择意味着将要失去的,但正如他在影片中用重伤流血的双腿支撑着虚弱的身体,应对着腐朽的清廷的官吏掷地有声的喊出这是何等的气势,何等的坚韧,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被震撼了,被革命党人的这份执着、坚持和信念所折服。
还有一点使我感受很深的。那就是孙文与黄兴之间的情意与信任。早就想明白,传说中的“黄兴打回来的江山为何拱手让给孙文”的答案。看过之后我想我明白了一些。这是“梦想”与“实行”的关系,孙中山先生的梦想需要有人去实践,去拼搏,而这个人又必须是完全信奉孙先生的梦想,又完全相信孙先生为人的一个知己,所以黄兴作为贴合以上条件的不二人选担当了此重任。事实证明,这种配合与情谊到达了最好的效果,历史选择了孙中山与黄克强,他们二人也用事实证明了这项选择的正确性!
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继承辛亥革命先驱们的遗志,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最恢弘的史诗。实践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奋进新征程,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主要讲述了二十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以孙x为首的革命派,决心通过革命推翻阻碍中国发展的封建王朝清政府,结束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辛亥革命整个过程。影片生动地刻画了孙x、黄兴、徐宗汉、秋瑾、黎元洪、袁世凯等历史人物。
也许是我因为对段历史还不够深刻地理解吧,尽管情节十分令我震撼,可我并没有多大的感悟,但影片中的一句话让我感慨万千——“他是个无私的人!”
“他是个无私的人!”正是因为孙x的无私,他才能引领革命的步伐,才能拥有革命派等人的信服和支持。正是他的无私,感染了同盟会的众人,最终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1前是这样,如今的社会上不也是一样吗?被大家信服的人,不都是无私的人吗?又有哪个吝啬小气只为自己着想的人真正能成功呢?
往小里说,班级中那些尽职尽责,被老师称赞,让同学信服的班干部们不都是无私的人吗?他们永远在为班级着想,牺牲自己宝贵的学习时间。往大里说,历史上各朝各代有流名千秋的官吏,哪一个不是清官?他们大都一贫如洗,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和财富都奉献给了人民。他们都是无私的人。
10月9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在毛概老师的提醒下,我通过网络搜索找到了新华社报道的胡主席在大会当天致辞的那份庄严郑重的发言稿,读后一种糅合着对祖国过去历史的感慨和对祖国今昔辉煌的骄傲的壮志豪情油然而生。
这篇书写着中华民族百年历史及未来美好发展的发言稿的第一部分主要讲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意义及高度评价了孙中山及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可以说是对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的一次历史定位。
第二部分主要讲中国革命发展的奋斗史。辛亥革命结束后,一个新型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辛亥革命的发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目的就是为了救天下苍生、黎民百姓于水生火热之中,为振兴中华而生,同时在发展的进程中,经历了与中国国民党的携手合作,建立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使命,带领中华民族迈入了新的历史纪元。
第三部分主要讲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如何去做。尽管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要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幸福安康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需要坚定不移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需要坚定不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用三个坚定不移明确了中国未来发展的走向,表明了中国发展的态度,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坚持爱国主义、坚持和平、发展、合作,这些代表了中国发展的一种声音。也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更繁荣、更昌盛,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全文8次提到“振兴中华”、23次提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以说这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意愿,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主题词,其中蕴含了一份勇于担当的责任,和一种对未来美好发展的信念。
第四部分主要讲如何发展两岸关系。文章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根本利益就是要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通过终结两岸对立,抚平历史创伤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五部分主要是讲回首过去,我们无比骄傲与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在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历史之际,所有中华儿女都要以“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辛亥革命离开现在已100周年了。岁月更迭,历史远去。岁月可以改变沧海桑田,但是永远无法抹去历史在此间留下的烙印,那震耳发聩的枪声将永远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这样说,随着硝烟散去的那一刻起,人们就一直在探究这段历史以期从中吸取有益的借鉴。
1911年10月10日,湖广总督瑞澂在武昌实行全城戒严,按名册大肆搜捕革命党人。革命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形势极为严峻。一部分革命党人自行联络,继续发动起义。当晚,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率领士兵鸣枪冲出营房,占领楚望台军械库。震动中外的武昌起义爆发了。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12日,武汉三镇全部光复。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在孙中山领导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非常有意义。从去年开始,各方面的人士都已开始在筹备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活动。辛亥革命100周年非常值得纪念和回顾,能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举行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以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为主要内容,缅怀民主革命先驱的光荣业绩,通过纪念活动,认识先烈志士们为中国富强所做的工作。通过社会各界、各党派爱国人士共同参与,促进团结发展。
让年轻人铭记历史,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是中华民族的大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举行种种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让我们年青一代能铭记这段历史,弘扬辛亥革命的精神和文化理念,推动中国的进步发展。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谁就会变成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都会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袁世凯的皇帝寿命只不过八十三天,张勋的复辟则更加短命,和从这以后再也没有人敢于试登这个宝座即可为证。
辛亥革命是一次划时代的创新和改革。它所要革除的君主专制是一个延续了几千年的制度,所要创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是一种全新的制度,尽管困难重重,历尽艰险,但革命先驱者仍然坚持不懈,不屈不挠,呕心沥血,努力发掘那些曾经在数千年漫长岁月里凝聚、团结、鼓舞、振奋亿万国人的经济、政治、文化乃至心理素质的各种积极因素,以此来唤起“我同胞之国民”,共同救亡图强,通过艰辛的奋斗终于达到革故鼎新的目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遭受剥削压迫、贫困苦难的根源,它严重地阻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到了近代则大大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奴役。彻底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人民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下极端贫困和落后状态中解放出来的前提。在民族危亡严重时刻的二十世纪初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提出推翻清朝专制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这就开辟了几千年来中国革命的新纪元,开始了近代中国人民斗争的新阶段。
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敢闯、敢干、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这种精神具有爆发力、原创力,是一种宝贵的人文精神。参加辛亥革命的革命志士,是一群以近代知识分子和思想进步的资产阶级为主导的爱国进步群体,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怀着一心救国赤子情怀,投身到民主革命当中,发动了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表现出了高昂的革命精神和平易近人的民主作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在短短的三个月内,颁布了三十几道革命法令,如改用阳历,限期剪辫子,废除跪拜,禁止缠足,禁止吸食鸦片,禁止刑讯,销毁刑具,颁布一些关于“振兴实业,改良商货”的通告等,无一不带有移风易俗,革故鼎新,发扬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用孙中山名义公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民主权利,虽然主要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但毫无疑义是带有革命和民主性的国家根本大法。它的公布,为人民的民主权利提供了法律的根据,大大有利于民主精神的发扬。
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们今天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牢记历史所给予我们的教育和启迪,就是要继承革命先辈们的优良传统,特别是要学习孙中山先生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优秀品格。随着时代的发展,这股炽烈爱国精神日益成为我们民族永恒的感召力量。今天,我们要完成祖的统一大业,仍然要高举这面大旗,把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是需要以爱国主义为力量源泉。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中国人民长期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弘扬辛亥革命精神,就是要大力弘扬敢闯、敢干、敢试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要弘扬“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特别是为人民服务的广大干部,更要学习和借鉴这种精神。勇敢地与腐败势力做斗争,廉洁自身,以人为本,情为老百姓系,利为老百姓谋,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困,这样种精神必将成为中华民族光耀千秋的精神财富。现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是跃出东方地平线的一轮绚丽的红日,这轮红日是注定要高高升起来的。我们为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而自豪,更为即将到来的明天而意气风发。世界有一天会再次向中国寻求文化活力、创新思想,世界将在最古老的国家的帮助下获得新生。看完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上的讲话,感觉这不仅仅是一篇讲话稿,更是一幅中华民族百年历史及未来美好发展的画卷,全文站在振新中华、民主复兴的高度,回顾百年波澜壮阔历程,深切缅怀了孙中山先生及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和崇高精神,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深情展望了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光明前景,同时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转眼之际,已经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了,现在的中国,变得越来越繁荣富强,但是孙先生说过:“革命仍未完成,同志们仍需努力”。
【延安革命纪念馆观后感】推荐阅读:
延安革命传统教育心得体会10-24
纪念革命先烈免费09-23
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06-15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有感作文10-10
革命烈士纪念堂活动方案和主持词11-14
辛亥革命纪念日主题活动简报11-21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团日活动策划书11-20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PPT演讲活动策划05-26
延安延安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