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测量力的大小》说课稿(精选8篇)
《测量力的大小》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四课。教材从研究小车的运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本课的知识是学习第五课“运动与摩擦力”的基础。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初中的力学单元联系紧密,为初中学生学习力学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课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认识弹簧测力计。第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第三、制作简易测力计。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本人确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本课的难点;制作简易测力计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猜想、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好交流,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重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相互合作,把大部分时间给学生实验,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教师只作适当点拨,真正做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
五、说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小塑料袋(装称量物体用)、文具盒等各种待测物体、实验记录单、相关课件及视频资料等。
六、说教学流程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不仅能激起学习注意力,更能拉住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教学一开始,通过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就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所以说力是有大小的,那么怎样来测量力的大小呢?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新的一课《测量力的大小》。”
导入新课强调指出“力是有大小的”。通过这一引入教学,为学生理解“怎样测量力的大小作好铺垫。
2、认识弹簧测力计
(1)提问: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
(2)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弹簧、刻度板、挂钩
(3)力的单位:牛顿、千克、克1牛≈100克力
课件出示弹簧秤的几种刻度,学生认读,并感受1N、2N的力有多大。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3、设计实验、推测猜想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做好记录
学生交流汇报并进行实验。
再次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动文具袋的力。
这样,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来体会怎样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4、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学生们能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后,引导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
学生活动:用不同的力拉伸一个弹簧,观察弹簧受拉伸的长度感受所用力的大小。
提问:你能用橡皮筋制作一个测力计吗?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方案并制作,用自制的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力的大小。
5、课堂小结:学生交流谈收获,教师总结。
6、布置作业:自制橡皮筋测力计,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四、说板书设计:
4、测量力的大小
认识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弹簧等。
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N)1N≈100克力
使用方法:1、2、3
本课板书具有简洁明了,概括性强的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教学重难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请看这张图,图里面的人在干嘛呢?(买菜)对买菜,请问你们在生活中自己有买过菜吗?(有/没有)
有人说有人说没有都没有关系,因为老师接下去的问题是,买菜时你用什么来计算菜的轻重的?(斤、千克、克)
2、那么你有没有注意到你拎菜时手所用的力有多大呢?如何才能知道这个力的大小呢?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种非常重要的测量工具,来测量力的大小(板书)
ppt揭题:测量力的大小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认识各种弹簧测力计
师(ppt出示弹簧测力计):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测量工具——测力计,测力计有几种不同的样子,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ppt简单介绍第一种,我们把它叫做(平板式弹簧测力计)第二种他的名字叫做手柄式弹簧测力计。第三种,同学们看他的形状像什么,圆桶形状,对,它就叫做圆筒弹簧测力计。最后一种,请同学们代开你的书本77页,找到它大声说出它的名称,是什么?条形盒弹簧测力计。)
尽管它们外表有些不一样,但它们都有一根弹簧,所以,我们又可以统称它们为弹簧测力计,也叫弹簧秤。(板书 弹簧测力计(弹簧秤))
2、观察弹簧测力计,认识其结构
(1)(出示条形盒弹簧测力计)引导: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种条形盒弹簧测力计,你能从这种条形盒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例如:条形盒弹簧测力计由那几部分构成?各个部分分别又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结合书本和条形盒弹簧测力计在组内交流讨论一下。(请组长上讲台领测力计)
(2)小组观察弹簧测力计。(ppt展示测力计图)
(3)汇报:提环(便于手握)、指针(指示物体力是多少)刻度板(有刻度可以读出力的多少)、挂钩(挂测量的物体)、弹簧(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点来表示力的大小),(板书:提环、挂钩、刻度板、指针、弹簧)
3、认识单位、测量范围(最大、最小量程)
师:观察老师屏幕的刻度板,你发现上面还有什么信息?(生:上面有“牛顿”)
师:牛顿代表什么?“牛顿”是力的单位,为了纪念英国著名的科学家牛顿,所以国际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英文字母“N”表示。(板书:单位:牛顿牛
N)师:同学们,指针的右面还有什么呢?
(生:还有“克力”。“GF”(板书:克力))
师:它是我们生活中常用来表示重力的单位。那么“牛顿”和“克力”两者之间都有什么关系呢?
(生:1牛等于 100克力。)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1牛=100克力)刚好等于100克力吗? 其实100克力是0.98牛,相当于1牛,小学里为了方便计算和测量就把100克力看作是1牛了。所以1牛是约等于100克力。
师:刻度板上0到1是一个大格,一大格表示一牛。在一大格中又分成了几个小格?一小格代表多少牛?(生:一小格代表0.1牛)
师:你手中的测力计最大能测多少牛的物体?你知道的吗?(生:2.5牛,因为最大是2.5牛,)
师:所以我们测量的物体不能超过2.5牛的力,2.5牛是它的最大量程,超过会怎么样?
(超过后弹簧会被拉坏,导致该弹簧测力计不能再使用了)师:那再观察下我们的测力计最小能测多大的力? 生:0.1牛
师:0.1牛是它的最小量程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会用弹簧测力计吗?使用时要注意些什么?(板书:正确使用测力计)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
(1)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可以用四年级学过的温度计来提醒)下面老师请两为同学帮老师一个忙,测一下这一个钩码它是几牛。(谁表现的好请谁上来。)(演示用两个测力计测量同一物体,其中一个指针不在“0”位置,问:为什么同一物体测出来的数据不同)用投影仪展示两个测力计的不同之处,引出第二个注意事项
(2)拿起测力计测试前,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如果不在“0“位置怎么办?想办法调到”0“的位置)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力大小。(我用我们的测力计测下他的凳子?可以吗?)
2、感受力、估计力,体验先估计,再测量的过程
师:为了能够更准确地学会估计,我们先用手来感受一下0.5牛、1牛、1.5牛、2牛、2.5牛的力分别有多大?(拿起测力计)
请每个小组成员都用你的小手体验下0.5牛、1牛、1.5牛、2牛、2.5牛的力。师:把测力计放回桌上,说说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放回测力计)生:拉1牛的时候比较轻松,拉2.5牛的时候有点费力,师:说的真好,因此我们测量之前,要根据你们的经验,先估计一下,再测量
3、实际测量: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的物体
师:接下来我们来测量下自己身边物体。记录在表格中,谁来说说表格中有哪些信息需要记录。
说的真好,你们挺清楚了吗,好,开始测量你们到来的东西。
4、汇报记录(选几张记录单投影一下展示)(整理材料放回抽屉)师:观察这几组的记录结果,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吗? 生:通过几次测量,我估计的越来越准确了。
师:你们看估计的和实际的相差的还比较多,那我们课外再去锻炼一下,相信你的估计能力会更出色。
四、制作弹簧测力计
1、师:喜欢这种工具吗?想不想自己也有一个?
2、小组讨论制作方法:怎样使用一根橡皮筋制作一个简易的测力计呢?自己制作的弹力秤也必须有哪些结构?(弹簧、挂钩、指针(橡皮筋末端)、刻度板)刻度怎么标?
3、汇报,重点交流如何画出测力计的刻度。
师演示用回形针把橡皮条一端固定在硬纸板上,另一端也用回形针当挂钩,重点研究刻度该怎样表示?学生讨论,师提示(1)怎么确定“0”刻度(2)可以利用钩码画刻度 板书设计
4、测量力的大小
弹簧测力计(弹簧秤)
受力大,伸长长 结构:提环
单位:“牛顿”
“牛”
“N”
指针 1 弹簧
牛≈ 100克力
刻度板
正确使用弹簧测计
:
(1)调“0”
(2)平视
——执教:三岔小学 刘洪明
教学内容:《测量力的大小》 背景和目标:
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都比较简单。学生已经知道力有大有小,下一课研究摩擦力的时候也需要知道摩擦力的大小是多少。这一课让他们认识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是适时的。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还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弹力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课有三个活动。
第一,认识弹簧测力计。这是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前提。学生通过观察、认读和实际感受,要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计量单位和刻度标示。
第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科书提示了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三点注意事项,提供了测物体重力的记录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技能。
第三,制作橡皮筋测力计。这个活动是作为拓展内容来安排的,教师可以灵活处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过程与方法:
2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情感、态度、价值观:
3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教学难点:估计被测物体的重力。教学准备:
1、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用于测量重力的小物体、长条形硬纸板、像皮筋圈、回形针。
2、教师准备:几种不同样式的弹簧测力计。
3、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课前准备)。
师:出示体育器材弹簧拉力器,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知道,这是弹簧拉力器。师:谁想来玩一玩? 生异口同声:我想玩。
师:请一名力气小的女生上来玩。师:弹簧有什么变化?
生齐声回答:弹簧被拉长了一点,放松后弹簧又还原了。师:再请一名力气大的男生上来玩。师:弹簧有什么变化?
生齐声回答:弹簧被拉得很长,放松后弹簧又还原了。师:谁能告诉大家这是为什么呢? 生
1、女生的力气小,男生的力气大。
生
2、弹簧受的力小,拉得就短,弹簧受的力大,拉得就长。生
3、松手后,没有在弹簧上用力,弹簧就还原了。
评析:本课以游戏导入,选择了学生上体育课时既熟悉又喜欢玩的的拉力器,一下就激发了学生好玩的天性,从而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本课的内容上来——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测力原理。
二、自读静思(探究弹簧测力计的测力原理)师:给各小组分发弹簧测力计、钩码等学具。生:分小组玩弹簧测力计。
师:你们能从弹簧测力计上发现哪些信息?
生
1、我发现弹簧测力计上有:提环、弹簧、指针、刻度析、挂钩。生
2、我发现弹簧测力计能拉长,还能还原。
生
3、我发现在弹簧测力计上用的力大,弹簧就拉得长些,用力小,弹簧就拉得短些。
生
4、我能用弹簧秤称量文具盒的重量。......师:同学们真会玩,很聪明,发现了许多弹簧秤的秘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并板书课题《测量力的大小》。
评析:刘老师通过让学生玩弹簧秤,让学生在玩中发现了知识,收获了能力,刘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使科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三、互读汇思(认识弹簧测力计)
师:出示幻灯片,介绍几种弹簧秤:平板式、手柄式、圆筒式、条形测力计。生:分小组观察弹簧测力计。师:弹簧测力计的组成有哪些? 生
1、提环、指针、刻度板。生
2、还有挂钩。
师:虽然有这么多款式的弹簧测力计,但它们的功能都是一样的,都是用来测量力的大小。
师:弹簧测力计的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生
1、提环用来提起要称量的物体。
生
2、刻度板用来显示所称量物体的重量。生
3、指针用来指示所称量物体的重量。生
4、挂钩用来挂起所称量的物体。
师:这几位同学都回答得非常好,希望继续发扬,其他同学要向他们学习,多动脑筋。
师:请各小组认真观察刻度板,有什么秘密?
第一小组:我们发现力的单位是牛顿,用字母N表示,1牛≈100克力。第二小组:我们小组发现这个弹簧测力计最多能称量5N的力。
第三小组:我们小组发现这个弹簧测力计最多能称量3N的力,我们还发现这个弹簧测力计的测力范围在0——3N之间。
第四小组:我们小组有一个同学的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到0,不知怎么办? 师:同学们都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如果那个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向0,就把它调0,并演示调0的方法和过程。
师: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时要注意些什么?请同学们看书P78。生:看书。
师:分小组进行汇报。
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时应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老师用幻灯片展示出来。生:齐读一遍。
师:用幻灯片展示不同重物的刻度,并让学生读数。全班学生:小声读出刻度板上的读数。
师:每个小组推荐一人读出刻度板上的读数。
第一小组、第二小组...分别推荐一人读出刻度板上的读数。
评析:刘老师让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部结构,学生观察得非常认真、细仔,同时又发现了个别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批向0,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全班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肯定。
四、共读深思(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师:请各个小组打开钩码盒,用钩码体验0.5N,1N,2N,3N不同力的大小。生:分小组进行体验,每个同学都把上述不同力的大小体验一遍。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超过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呢? 生:讨论。
生:先估计,再测量。在测力时要慢慢提起物体,不要用力过猛,如指针已经达到最大数值还没有提起重物,应停止测量,或改用测量范围更大的测力计。
师:很好,同学们都很动脑筋。各小组先估量一个钩码的重量,再测量它的实际重量并记录。
生:估量,测量、记录。
师:你们估量的重量与实际的重量有区别吗?
生1:有区别,我们小组估量的重量与实际的重量相差了0.1牛。
生2:我们小组估量的重量与实际测得的重量也有区别,相差了0.2牛。生3:我们小组估量的重量与实际测得的重量相差了0.4牛。师:有误差是正常的。
师:各小组再多测量一些随身携带的物品,先估量,再测量,并记录下来。生:分小组进行估量、测量、记录。师:分小组进行汇报。
第一小组、第二小组......分别用投影仪进行汇报自己小组的测量结果。师:你们的估量与实际测量的结果相比较如何? 生:我们估量的值与实际测量的值误差变小了。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棒。只要同学们在生活中经常估量与测量,我们的估量与实际测量误差会更小。评析:刘老师先让学生体验不同力的大小,再尝试测量一个钩码所受重力的大小,从汇报的不统一数据中,分析出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并安排了测量自己随身带来的物品的活动,使学生对弹簧秤的使用方法更加清晰、准确。
五、拓读延思(把自己所学的书本知识向课外延伸,用于实际生活)师:请各个小组称量你们的笔袋的重量并记录下来。生:各小组实际进行称量,并记录下来。
师:请各小组在桌子上用测力计拖笔袋,并记录下来实际用的力的大小。生:各小组实际进行操作并记录拖笔袋时所用的力。师:拖笔袋与提笔袋相比较,力的大小一样吗? 生:不一样。师:为什么?
生
1、因为拖笔袋时,笔袋的重量主要在桌面上,所以用的力要小一些;而提笔袋时,笔袋的重量全部在挂钩上,所以用的力要大一些。
生
2、因为拖笔袋时测量的是摩擦力,而提笔袋时测量的是重力,这两个力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师:同学们都很动脑筋,老师很高兴,只要大家积极动手,认真动脑,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有许多发现。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
1、我知道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是什么。
生
2、我知道了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批向0时,使用时应当调0才能使用。生
3、我知道测力计在测量物体的重量时,不能超过测力计的测量范围。生
4、我知道估计的物体重量与实际的重量是有误差的。生
5、我知道了在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相平。
生
6、我知道一个物体的重力要比它在桌面上的摩擦力大。......师:每位同学回家后自己制作一个橡筋测力计。师:需要哪些材料?
生:橡皮筋、硬纸板、曲别针。
师:明天小组长把每个同学做的橡筋测力计收起来,看谁做得既美观又实用。评析:刘老师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弹簧测力计,体验弹簧测力计的测力原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点评:《测量力的大小》是小学科学五年级的内容,刘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使科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本节课围绕着认识并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设计了“观察弹簧秤”、“玩弹簧秤”“估量与测量几种物品的重力”三个学生活动,让学生在称量练习中能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
总体上,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衔接紧密,学生活动设置恰当。一是创设情境有新意。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让学生玩弹簧秤开始了新的知识的学习。二是实验用品选取恰当,有利于突破重难点。“测量几种物品的重力”活动中,测量的对象为学生的一些学习用品。这些物品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尽快建立起力的单位概念。估计被测物体的重力是难点,教师选择用钩码来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得出利用钩码来估计被测物的重力大小,学生在这个活动过程激中发了思维,同时教师充分指导学生运用工具来进行科学测量。三是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整个教学设计从观察到实验操作的教学都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教师在过程中仅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去充分动手、动脑,这是非常值得提倡的。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很考验学生的观察、讨论以及汇报的有效性。在观察、讨论活动时,学生的配合度较高,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中很快找出恰当的方法和正确的答案。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认识小数中小数的大小比较(课本第36-37页,例7)。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了小数的特征,并掌握了小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内容的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经历购买学习用品这一简单的生活实际情况来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了整数大小比较,那时比较一、两位数大小,一般不脱离现实情景和具体的量来抽象地比较数大小的,且仅限于整数。而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不仅不受小数位数的限制,而且还要求学生渐渐脱离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策略来比较小数的大小。本课中安排了一个购买学习用品的生活情境,结合生活经验比较小数的大小,并得出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这样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日益高涨,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讨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获取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在例题的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生活情境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学生们经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等学习活动,自主探索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五、教学重、难点:
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都需要买一些文具,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介绍这家文具店奇奇文具店。现在我们就请文具店的售货员分别给我们介绍商品的价钱,请同学们注意听,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由一个同学扮演售货员,分别介绍商品的价钱。)
师:听完售货员的介绍,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这家商店都有练习本、三角板等文具,但价钱不一样。
师:由这些发现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1:哪样文具的价格要贵一些?
生2:它们一共要多少钱啊?
师:是啊,这两样文具那种要贵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师:大家都先来猜一猜,哪一种文具要便宜一些?还要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生1:0.6元是6角,0.48元是4角8分,0.6、0.48。
生2:0.6是60个0.01,0.48是48个0.01,0.6、0.48
生3:通过转化为图形可以看出0.6、0.48
师:真不错,大家都是很聪明的,想到的方法还真多啊!
2.大胆猜测:
师:在以前,大家学过整数的大小比较吗?还记得整数是如何比较的吗?(当整数的位数相同的时候,从高位比起;位数不同的时候,位数越多,数越大)
在这个环节上,我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们回忆旧有的知识并将已经掌握的整数大小比较方法进一步扩展到小数的大小比较上,进行一次知识的延伸与扩展。从而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老师这儿还有两个小数要比较大小,你们会吗?大家分组讨论一下。
教师提问: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你对小数的了解,能试着说一说小数怎样比大小吗?
在学生们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比较时是从整数部分开始比较,整数部分大,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大,这个数就大。)
4.比较分析
教师:我们归纳出来的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与你最初的猜测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课堂小结: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有关初中力的说课稿,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是**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版**年级物理**章**节《 》
下面我从6个方面,谈一下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和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内容、地位及作用、编写特点和意图)
本节内容由怎样认识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四部分内容构成,教材引导学生经历感知力、描述力和分析力的认识过程,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
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重力、弹力、摩擦力以及压强、浮力、机械效率的基础。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的描述和运动的快慢,教材这样安排也有利于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教材展示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认识过程,展示了现代生活与力的联系是最为密切的。本节教材充分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比如人推车、双手拉弹簧、推门、提水桶、人拉车等现象,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学情分析
1.认知水平。学生在生活中对力已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能列举出生活中与力有关的例子,对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习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具有初步的实验探究能力,初二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能通过生活实例,归纳总结出这一概念,并能解释有关现象。能正确写出力的符号和单位。
2.能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作用效果解释生活中一些力的现象。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四、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
突破措施:一是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压弯锯条、拉长弹簧、用磁铁吸引钢珠、手捏橡皮泥等,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二是用课件出示大量的实际案例,强化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五、教法与学法
1.实验探究:充分展示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上,让学生在推、拉、提、压的动手体验中思考,获取知识。
2.学案导学:精心设计导学案,明确学习指令,整过学习过程主要包括四个知识点。精选学习问题,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
3.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加强合作交流,把问题更多的放在小组内得以解决。教师的作用就是提出问题、观察、倾听、点拨。
(4.多媒体辅助: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形象、直观、便捷的作用。)
六、教学流程
1.课题导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升部队的战斗力等。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学生思考,搜集有关力的一些说法,由此引出,我们今天要学习物理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力”)
2.要点探究:四个要点
要点一:力的概念
首先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根据下列现象:人推车、拉长弹簧、推土机推土、用水桶提水等,归纳总结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一般能总结出产生“力”有以下共性:①有两个物体;②有动词。告诉学生,物理中常把生活中所说的推、拉、提、压等概括为“作用”,这样,我们可以说,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针对以上力的概念,教师引导学生且强调:①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②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注意:这里的板书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板书,仅凭学生头脑中有关力的事例,是很难得出力的概念的。
要点二:力的作用效果
设计两个学生实验:将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拉长压短弹簧,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跟踪练习:请列举生活中力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的实例。
接下来,让学生在小组内参照课本第三页图7.1——2有关说明,完成实验,
归纳概括实验结果的共性特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里,要让学生明确“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包括哪些方面,再做一个跟踪练习:请列举生活中力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实例。
要点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首先提出问题: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结合演示:用力拉弹簧、打台球,由此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系。
教师可以继续演示推门,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系。但这个实验不能让每个学生体验,所以,可以给学生提供核桃钳子,让学生在扳手不同位置使力,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中,可以用学生对光线的认识,迁移到力的示意图的学习。达到会运用抽象的科学方法描述力。明确画法,规范作图,使学生达到能识图,会画图。对具体步骤和画法要提出较规范的要求。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完成课本第5页画力的示意图2、3题。
要点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完成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内容,是促进学生对力的概念形成整体认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
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生完成用手拍桌子,用左手拍右手,用手提凳子等体验,感受手对其他物体施力的同时,手也受到力的作用。
进一步完成实验,总结实验结论: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它施加力的作用,也就是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并用整理、归纳的方法较清晰的反映各实例的共同特征,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分析、归纳的难度,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整体认识。
另外,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需要巩固。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这一认识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火箭升空、游泳等现象。
3.梳理反思:给学生3分钟时间,梳理反思刚才学习内容,补充修改导学案,构建知识网络。
4.达标检测:根据学习目标,设计3个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出示答案,学生小组互批。
5.课后延伸: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是1.2节中的内容,主要学习关于用数轴上点的位置关系比较两个有理数大小的规定,以及由此得出的正数与零,负数和零,正数与负数的大小比较法则,进一步研究比较两个负数大小的法则,从而完满地解决有理数大小比较问题。
2、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本节课的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掌握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进而掌握比较有理数大小的一般方法。
2、初步了解像“点距原点越远”与“数的绝对值越大”相对应的对应原理,培养推理意识和推理能力。
能力目标:通过数轴上认识绝对值的意义来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建立新知的化归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生生合作学习,促进交流,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实现以上三个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重点:用绝对值和数轴来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难点:用绝对值和数轴来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二、教法分析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还要成为他们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指导者。初一学生已经接触关于数轴的知识,因此,本节课采用指导探究法进行教学,通过两个师生双边活动,即①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索;②导——合理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发展并增强学生的探索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学法分析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考虑到这节课主要是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提高能力。我主要引导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归纳总结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学生四动参与教学活动:动手排列数子、动眼观察数的特点、动脑总结归纳、比较两个负数的法则、亲自经历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总之,本节课体现的是老师与学生的交流,讲练结合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快乐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理论,实现师生互动。但由于是刚入校的七年级新生,在学习活动中还或多或少保留着小学生的一些习惯、在合作学习中还不是太默契。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我会逐渐培养师生交流合作的情感互动。使课堂教学高效率高质量。还有不足之处请各位同仁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有理数大小比较说课稿
金山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一、说教材
《100以内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人教版)第四单元内容。这是学生学习了数数、数的组成和数的读、写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一张从1—100的数字表来认识数的顺序,完成例7和“做一做”习题,例8是通过学生认识了物体和计数器上的数位,了解数的大小,能把物的比较迁移到数的比较来完成。通过例7、例8的学习,掌握100以内数的规律和比较实物转化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熟练数数的习惯,以及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3.会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能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交流思维过程、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能比较两位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让学生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数字表和计数器
二、说教法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采用“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比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
1.演示法
通过展示一张1—100以内的数字表,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在这张表上,让学生自然轻松地数出1—100的数和找出有规律的数。
2.情景教学法
让学生读填好的数字表,提问:你们能自制一张1—100的数字表吗?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读数的过程中有急于提出问题的心理趋向。
3.观察法、比较法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读,如横读、纵读、交叉读、个人读、分组读、集体读等形式,然后从不同行列中去观察、比较,找出有趣的排列及相邻数之间的大小。
4.练习法
学生为了掌握数的顺序和比较数的.大小,就不得不用一些习题来帮助学生验证、巩固所学知识。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三、说学法
1.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不仅充分运用直观,而且重视语言与直观的巧妙结合,无论是
老师的语言,还是学生的操作,都要引导学生边看边读、边读边想。在例7教学中,通过看、读、想、读等思维形式,找出规律,得出结论。如13左右相邻1,上下相邻10,左斜相邻9,右斜相邻11。
2.在例8的教学中,让学生看图、认图,数出物体个数和能把计数器上的数读出来,从物比较迁移到数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四、说教学程序
1.复习旧知,为了学习新知识作铺垫,让学生从1数到100。
2.进入新课,分层进行
(1)通过领读例7,展示数字表,填好空格。
(2)通过读数字表,引导学生左右、上下、交叉观察、比较找出有趣的排列。
(3)找一找,通过纵横观察。例7的(1)、(2)题的答案引导学生找出来。
(4)利用迁移思维,引导学生能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完成例8。
3.各种练习,巩固新知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找出1—100以内数的规律,并完成39页“做一做”习题。
(2)数一数;指导学生独立完成42页的第一题、第二题。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亿以内数的认识》里的例题4。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一开始就联系生活,先呈现六个其他国家来我国旅游的人数,从小精灵的提问出发,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己探索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然后教材设计了一系列不同层次的练习,意在巩固和发展学生比较数的大小的能力。本节教材是小学数学数的认识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的基础上,对亿以内数的深入认识;另一方面,学好了本节课内容,也为以后学习更大的数大小比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本节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已经能够很熟练的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同时在本单元的前3课时中,学生已经认识了亿以内的数,知道了什么是数位、计数单位、数级和位数,在这样的知识基础上学习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学生会比较容易的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迁移到亿以内的数上,进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同时本课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其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我把“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溶合在学生所进行的“抽数比大小”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节教材内容,以课标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切入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正确比较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比较两个数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方法。
4.通过比较两个数大小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5.结合现实素材,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多个数的大小比较。
四、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本节课中我采用设疑诱导法、游戏激趣法、发现学习法,把这三种教法融合到整个教学中。我还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为: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类比迁移法、分析发现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开课伊始,我从学生喜欢比赛、游戏的特点入手,借助让学生翻数字卡片的游戏,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引起学生对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回忆,另一方面自然的导入到新课。引出课题后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资料,大家看一看。”接着课件出示例4图画,启发提问:“从这些图片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并借助小精灵的提问,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
(二)小组交流,探究新知
本节课我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从猜测到验证,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
①设疑提问。
师:请大家想一想、猜一猜: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可能是怎样的?
学生可能说出: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跟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是一样的。
②验证猜想。
老师从例4图中取出两个数:
美国:2116100 泰国:608000
并请来数位顺序表帮忙验证。
(学生对照数位顺序表写下这两个数,可能发现:果然是位数多的数就大。)再取出两个数:印度 606500 泰国:608000
将这两个数对照数位顺序表再读一读,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发现:这两个数位数相同,最高位上的数也相同,左起第二位上的8比5大,485000>454800)
③尝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师:请同学们再从例4六个数中任意选出两个数比较它们的大小。
④总结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师:比较亿以内的大小有几种情况?位数不相同的怎么比较?位数相同时,怎么比较?
⑤比较多个数的大小。
师: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了,那如果是一些数呢?
出示一组数据:50500 500500 55000 40005
师: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后,试着独立完成。然后教师激起学生探究欲望,引导学习纵向对齐比较的方法。
(三)应用新知、拓展练习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我对书中的练习进行了补充,我设计了基础练习、延伸练习、拓展练习三个层次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1.基础练习。
(1)比较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数的大小。
92504○103600 50140○63140
28906○28890 620300○307300
35万○352000 599999○60万
(2)完成课本练习。
基础练习巩固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便于学生熟练的掌握方法。
2.延伸练习。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有几个答案写几个)
78642=78□42 688310>□98310
()()
45760<4576□ □6204<57204
()()
3.拓展练习。
请六位同学拿着数字卡片站在讲台上,其他同学以小组为单位,从大到小的顺序给他们排排队,看哪个小组排得又对又快。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练习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总结延伸
在本课即将结束时,我让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感受?学生可以说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可以说情感、态度方面的。最后我结合教材素材,激励孩子们好好读书,将来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繁荣、富强,从而吸引更多的外国友人来我国旅游观关。
【物理《测量力的大小》说课稿】推荐阅读:
初三物理《压强》说课稿11-19
必修一物理说课稿10-31
科学探究的物理说课稿06-29
高二物理欧姆定律说课稿07-20
关于《电功率》的初中物理说课稿06-06
高一物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12-02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0-10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 1人教版必修一.doc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