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制图复习题

2025-01-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水利工程制图复习题(精选8篇)

水利工程制图复习题 篇1

(一)课本第0章练习题1,2,3,4

1. 简述PCB设计流程图,并谈谈仿真在PCB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

2. 最常用的PCB介电绝缘材料是什么?

3. 焊铜流和阻焊层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4.(二)课本第1章练习题1,2,3,4

1. 原理图编辑模块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2. PCB编辑模块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3. 在Protel 2004中建立自己的设计项目文件Examl.ProPCB。

4. 在第3题创建的设计项目中,分别建立.SchDoc和.PcbDoc文件。

(三)课本第2章练习题1,2

1. 理解电路原理图设计的一般步骤。

2. 创建一个名为Control.PrjDoc的项目文件,然后在该数据库中建立一个名为AD.SchDoc的电路原理图文件。

(四)课本第3章练习题2

3. 请根据一个电路设计目标,写出具体的原理图设计绘制流程图。

(五)课本第4章P练习题1,3

1. 请练习绘制如图4-12所示的译码器电路原理图,放置所有元件、连接电气线路、绘制总线以及网络名称

等。

2. 请理解一般图形和电气元件的差别。

为什么在PCB设计时需要考虑电磁兼容问题?

(六)课本第6章练习题3

1.请回答层次原理图的主要作用,并体会本书所介绍的几种建立层次原理图的方法。

(七)课本第7章练习题1,2,3,4,5

1.2.3.4.5.(八)8.课本第8章练习题1,2,3,4

水利工程制图复习题 篇2

1 课题的提出

随着当前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信息技术的一日千里, 网络的发展正触及到我们的每一个角落。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 如何改进课程教学模式和提高教学水平是同行研究的热门话题, 而基于网络环境下开展的教学模式成为课程教学的一种世界趋势, 它的主要特点是跨时空、信息量大、交互性和个性化, 可以便捷地获得大量丰富的信息资源。自从教育部启动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 其根本目的是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和技术手段, 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网络化、生动化、灵活化, 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异地共享, 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因此, 面对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及校园网的迅速普及, 工程制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针对上述情况, 本课题组根据所在高校——东北林业大学的实际情况, 以及课题组成员多年的一线教学及教学管理经验, 开发出一个名称为“基于校园网的工程制图习题及解答系统”的多媒体课件。该系统具有以下特色:

(1) 原始素材采用软件AutoCAD 2004绘制, 并结合ObjectARX工具进行二次开发, 便于编辑和修改, 可由一题变多题, 易于增大信息量。

(2) 结合软件3ds MAX和VRML建立虚拟三维立体模型室。对想象形体空间形状有困难的同学, 可以随时调出该形体的三维模型, 模型可以任意角度旋转, 从各个角度观察形体, 加深和帮助学生对形体的理解。

(3) 所有习题操作均提供动画演示的作图过程, 模拟老师的解答过程, 可分步、暂停或连续播放, 也可以直接观看最终结果。在生动形象的解题过程中, 既可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又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提高画图、读图能力。

(4) 实现个别辅导, 使每个学生都处于教育优势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学习进度, 在校园网上任意浏览、复习知识要点, 选择习题并解答, 也可以在线提出问题, 由相关教师进行解答, 真正把因材施教与扩大教学规模统一起来, 有效解决了个体教学与课堂教学之间的矛盾。

2 系统的实现[2,3,4,5]

基于校园网的工程制图习题及解答系统共分四个模块:习题解答、三维展示、模型存储、在线交流。这四个模块是开放式存在的, 都提供了进一步开发的接口, 同时它们又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构成了本系统的主要功能。本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

2.1 习题解答

“习题解答”模块, 包括习题原题、习题答案和习题解答过程分步动画演示三个部分。在“习题解答”模块中, 学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学生打开相关网页以后, 会出现习题的提干和基本要求, 可以马上进行标准模式的解题, 解题结束后, 可启动“结果”按钮, 自行检查批阅;当遇到困难或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 可以打开“播放”按钮, 观看具体的解题和操作过程。解答动画演示过程充分展示了每道典型习题的思维方法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 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共鸣, 就如同教师在身边一对一的教学辅导, 既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 又解决了学生个体差异、对学习进度有不同要求的问题。关于习题的绘制主要是在AutoCAD中完成的, 随后通过Flash链接到网页中来。

2.2 三维展示

“三维展示”模块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从不同角度观看模型的平台, 也提供了带有交互性的实体模型展示。这种展示不是停留在二维的层面, 也不是仅仅提供不同角度的轴测图, 而是带给学生一个可实时操纵并控制的模型, 他们可以找到自己想要观测的三维立体模型, 在虚拟展示的窗口中对它进行拖动、拆卸, 把它调整到任意的角度进行观看, 也可以剖析它的内部结构, 乃至进行其他一些触发行动操作。对于一些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和立体认知感的学生来说, 这是一种很直观、很便捷的方式, 相信必将有很多同学从这种操作中获得极大的提高, 同时对工程制图的不同方向的平面图有更深刻和更直观的掌握。

这个模块中主要应用了3ds MAX软件和VRML三维建模语言进行基本框架的构建。关于3ds MAX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 它作为一款功能强大的三维绘图软件, 已经在各个领域发挥了强大的作用。这里简单说明一下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RML (Virtual Reality Modeling Language) 在本系统中的应用。

VRML作为一种建立在网络上的交互式三维多媒体的建模语言, 在网上仅仅需要传输观察者的方位, 极大地节省了数据带宽, 因此具有巨大的网络优势, 它与JavaScript、Html良好的兼容性也为交互式虚拟设计提供了极大的方便。VRML便于开发人员构造虚拟场景, 它支持浏览器在更广泛的平台上运行, 包括性能较低的个人电脑, 也可实现多用户应用。

VRML综合了现有三维软件的景象描述语言的优点, 具有存在感、交互性、立体感、脚本功能、重用机制等功能, 可以构造简单或复杂的几何体, 为创建场景提供了方便。VRML的语法虽然并不复杂, 但对于设计人员而言, 其烦琐程度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设计者需要设计一幢大楼, 不仅需要设置各楼层的材质, 还需要设置相应的位置, 因此其代码量相当庞大, 可以通过把三维格式的文件转换成VRML文件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将其他三维软件构建的模型转入VRML后, 需要发挥VRML的交互性优势, 从而实现对实体模型的自由控制。本课题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虚拟场景图中复杂的行为和交互, 这两种方式分别是通过Script节点操纵场景图的数据流以及通过EAI等外部控制程序操纵VRML场景浏览器。其中, 前者是在节点中通过绑定Java和JavaScript等独立的脚本语言, 使场景变得更容易操纵并具有更多的功能, 和节点相联系的其他节点可以访问Script中的域, Script节点也可以把事件发送到预想的节点中。而EAI则绕过数据流机制, 通过浏览器以外的外部程序来控制场景, 也可以通过运行在HTML浏览器框架中的程序取得VRML浏览器的一个引用, 再调用一个函数方法来控制VRML浏览器, 从而实现对节点的调用, 改变VRML场景。在本课题中对这两种方式都应用较多。

下面这段程序就是通过引用JavaScript的脚本语言来设定VRML中的触发器:

最后, 用户在点击场景中的零部件时, 程序末尾的“ROUTE……To”语句会执行事件的路由功能, 把点击的消息传递给scrbh_38 () 函数, 从而实现改变场景中零部件个数和样式的效果。最后的效果见图2。

2.3 模型存储

“模型存储”模块中包含了本课题中所用到的全部工程制图模型, 它主要包括“习题模型”和“定制模型”两个部分。“习题模型”部分主要用来存储“习题解答”模块中的全部习题模型, 这里已经包含了教材及大纲中规定的全部工程制图实例和练习, 完全能够满足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基本需要。考虑到学生在课堂之外可能遇到的其他比较特殊的制图问题, 因此在模块的“定制模型”部分特别实现了特定工程模型的定制功能, 可以根据学生提供的尺寸或图纸构建实体模型, 也可以设计出基本的轮廓。这一部分功能的实现主要依靠对AutoCAD进行的二次开发。

AutoCAD作为一个优秀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 是当前非常流行的绘图软件, 具有很强的图形构造﹑编辑﹑显示功能以及良好的用户界面, 其文件可与数据库及其他图形软件和CAD系统交换, 用户可以用其自带的开发系统或其他程序语言编写应用程序, 对其进行专业化的二次开发。

对AutoCAD的二次开发是指根据不同的开发环境, 运用不同的开发语言, 利用AutoCAD提供的库文件和头文件进行编制接口程序, 通过接口程序对原始的参数和数据进行处理, 使AutoCAD自动或半自动执行重复性的计算与绘图任务, 提高运行效率。本课题中使用Visual C++作为开发工具, 通过其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技术编写程序代码, 并利用它强大的编译连接功能运行应用程序, 同时应用ObjectARX作为开发环境, ObjectARX无论是在执行的速度﹑程序的稳定性, 还是对AutoCAD的控制深度方面都是一个有效的工具, 这在很多领域已得到了应用和证实。

在使用ObjectARX开发工具包的资源时, 必须将这些资源的引用路径包括在Visual C++环境配置中。安装ObjectARX AppWizard后, 需要在Visual C++中选择ObjectARX AppWizard, 在Project name编辑框中键入工程的名字。与之方法类似, 还要完成对ObjectARX AddIn的配置。

2.4 在线交流

“在线交流”模块是针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而设计的一个模块, 通过这个模块, 学生可以在线向教师请教、咨询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回帖或短信息的方式进行解答, 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讨论问题、交流信息, 共同进步,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这个模块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正好解决了课堂教学中一些不能实现的功能。

该模块允许三类人员进行登录, 分别是管理员、教师和学生。管理员通过验证系统进入信息管理中心, 行使自己的管理权限;教师根据自己的注册号、密码、验证号进入自己的交流区, 更新自己的信息, 与管理员及学生进行信息往来及沟通交流;学生通过验证系统进入模块进行留言、查询信息, 模块将根据学生填入的基本信息对留言进行统一管理, 把留言放入老师对应的交流区, 为其回复留言、解答问题做准备。

该模块允许用户在线修改自己的注册资料, 管理员通过验证系统进入后台的数据库进行操作, 对辖区内的讨论内容进行管理 (比如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 , 它的某些功能类似常见的BBS系统, 能够接收用户录入的信息, 把交流数据保存到服务器上, 把信息有组织地排列到主页上, 为访问者进行浏览提供方便。该模块主要应用数据库网络技术和ASP查询显示机制, 通过一系列的ASP页面实现实时在线讨论, 访问者通过身份验证后即可进入讨论区的留言版, 浏览所有的信息。

“在线交流”模块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也解决了传统的依靠电子邮件上传文件的一些弊端。

3 结束语

综合以上各个模块的功能介绍可以看出, 该系统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通过实践实训、习题、演示动画、教学资料等网络教学资源, 提供给学生一个自由、充分的学习空间。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与交互, 学生将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提高, 而本课题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也将通过网络课程得以体现。由于它属于一个开放型的设计平台, 可以在不断的发展中日趋完善, 也可以为其他插件提供窗口, 它一定会为实现工程制图课程教学质量整体水平的质的飞跃提供巨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高红英.工程制图精品课程建设中CAI课件的开发与应用[J].工程图学学报, 2008, (4) :155-159.

[2]施贵刚, 程效军.网络虚拟校园三维建模方法研究与实现[J].工程图学学报, 2008, (2) :83-88.

[3]陈静.工程制图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实现[D].辽宁工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位论文, 2007.

[4]黄爱华.Web环境下制图课程学习系统的开发[D].四川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学位论文, 2005.

水利工程制图复习题 篇3

关键词:机械制图 有效性 复习 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机械制图课程是机械专业高考中主要专业学科之一,但笔者所在的学校机械制图课程安排在高一年级的两个学期,当学生在高三再次接触该课程时,已经一年多没有接触该课程了,很多学生基本上又得从零开始。学生能否在高三有限的时间里,围绕浙江省单招单考机械专业中机械制图考试大纲进行有效复习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机械制图教学发现,尽管高一已经进行了1年的制图学习,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学生制图水平参差不齐,与高考的要求相差甚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有必要对此课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二、复习方案的实施

依据高考考试大纲的要求,将整个高三的复习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轮复习,第二轮复习,第三轮复习,每个复习阶段的时间不同,但都有明确的任务。

1.第一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耗时最长,达到4个月之久,这么长的时间,旨在夯实学生的制图基础,构建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显然,在本阶段,学生需要下很大的工夫,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第一轮复习,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老师有很高的要求。老师犹如指南针,指错了方向,学生就会事倍功半。所以笔者觉得,第一轮复习与其说是对学生的考验,倒不如说是对老师这个引路人的考验。为此,第一轮复习之前,老师先必须做三件事。

其一,研究考试大纲,在浙江省机械专业的单招单考中,机械专业总分150分,其中机械制图占60分,机械基础60分,零件测量30分。机械制图占的比重为40%。相比较其他两门记忆型的专业课,机械制图的得分率较低。通过研究考纲,教师知道哪些知识点考,哪些知识点不考,哪些知识点考得多,哪些知识点考得少,不同的知识点需要学生达到的层次也不一样。教师首先做到心中有数。另外,教师可告知学生,制图科目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从而引起学生的重视。

其二,教师要研究历年真题。高职考的历年真题是对考试大纲具体的诠释。哪个知识点用什么题型考,占多少分值,历年真题都是标准化旳试题,分析近3年的试题,这些问题就一目了然。在以后的复习过程中,哪些知识点需要分配复习时间,老师做到心中有数。

其三,学情分析,摸清学生基础。学生原有的制图水平参差不齐,制图的薄弱环节也因人而异。再加上老师不一定是从高一开始带起,所以对学生原有的掌握情况不甚了解。高三第一轮复习至关重要,旨在扎实知识基础,但有的老师不会按照讲授新课的方法去复习,而是走马观花地匆匆把知识点过一遍。这样既浪费时间,复习效果又不佳,学生对该重点掌握的知识没有掌握好,学习中的难点很难突破,从而会逐渐产生抵触情绪。为了提高复习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需要对学生原先的掌握情况略知一二,了解他们已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需要什么,什么学起来比较困难,从而更有效地安排复习计划,精心准备复习内容,设计学生习题复习,让学生每节课都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另外,教师必须告知学生,机械制图第一轮复习非常重要,第一轮是第二轮的基础,如果第一轮复习不认真,不能掌握基础知识,第二轮、第三轮根本不明白,从而引起学生对第一轮复习的重视。

其四,精心设计学生习题。切忌盲目采用题海战术。高三复习资料比较多,教师必须正确选择学生使用的参考资料。教师不能要求学生学完全部资料,而应结合自己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做出最佳选择。最好自己精选题目认真制卷,卷子上要同时分布基础题、拔高题和拓展延伸题。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掌握情况,结合学生实际基础差异进行分层次练习,以便对基础好的学生进行培优。如截交线与相贯线是每年高考必考项目,以方形与圆柱为主,教师可以在学生练习题中由浅入深,从简单形体入手,由一个方向一个平面切割到几个平面组合、多方向切割,再过渡到组合体的切割,进行分层次练习。对相贯线的考查,主要是圆柱、球、长方体的形体相贯,由外表面相贯到内表面的相贯。老师教授学生应由单独的相贯与截交线练习,过渡到这两种情况的组合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截交线与相贯线的做法。制图的题目很多,千变万化,如果让学生盲目地做题目,既浪费学生的时间,又未必能达到练习的真正目的。另外,作业最好面批,既省时间,又能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第一轮复习最忌讳拿难题让学生练习,对于制图学习差的学生,如果这样做,就相当于把学生拒之于高职考试之外。

总而言之,第一轮复习教师能够做到以上几点,同时学生能够端正学习态度,按照老师指引的方向,认真对待复习,为第二轮复习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职考试就成功了一半。

2.第二轮复习

第二轮复习为期2个月的时间,是建立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之上,首先,教师要研究历年真题。第二轮复习,教师研究真题与第一轮有所不同,第一轮研究真题,旨在对考试大纲的理解,便于第一轮复习把握每个知识点的复习方案。而第二轮复习则完全不同,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亲自练真题,让学生把握高职考的命题脉络。对每一种题型,教师做到精讲做题方法,学生做到精练。每一道真题,教师都要要求每位学生强化练习,每题必会。笔者依据近4年的每年高职考真题的题型,对每一种题型进行总结,精讲每一题型的做题方法,然后以专项练习的形式要求学生强化练习。下面是笔者根据历年真题总结的9个专项练习,每个专项练习耗时约1周,共需2个月完成(表)。

如果教师在上述过程中严格把关,学生基本上在第二轮复习结束之后,从知识水平上已经达到高职考的要求,对高职考的每一种题型都很熟,每一种题型的做题方法都已经了如指掌。

3.第三轮复习

第三轮复习是第二轮复习的全面升华,是将所有的专项练习以综合考卷的形式呈现,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试卷。第三轮复习不仅仅要求学生像第二轮一样会做题目,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做题速度提出较高的要求。为了提高第三轮复习的实效性,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以周考、月考为契机,提高学生的做题速度。教师每一次都将成绩记录在册,看学生是否在进步。对于学生而言,每次考试都要总结自己的得失,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补图补线中的尺寸标注、正等轴测图的绘制、移出断面图等题目非常简单,均为送分题,如果这些题目能够达到要求,70%的分数可以得到。对学生来说,这一步非常重要,不仅仅知道这次考试失败在哪里,更重要的是对下次考试是一次提醒,同时可以提醒每位学生平时复习的方向。

(2)查缺补漏,注重知识的整理。无论是练习还是考试,最后的复习其实也是在查缺补漏。教师要求学生准备一个“纠错本”,注意知识的整理每一次错的题目,不懂的知识点都放在上面,及时翻阅。

(3)树立学生对高职考的自信心。第三轮复习旨在缩短学生与高职考的差距。纵观高职考历年的真题,难度系数基本在0.8左右,所以第三轮复习,在认真复习的同时,提高学生对高职考的信心也是很重要的。

水利工程制图规定 篇4

1.1 为实现水利工程制图标准化,以适应勘测、设计、施工和成果存档等各方面的要求,特制定本标准。

1.2 本标准是水工CAD制图的统一规则,适用于水利工程以及与水利工程相关专业领域中的各设计阶段工程图样的绘制。

2 工作目标

2.1 规范化――实现设计成果在版面上的统一、整洁、美观,有效提高水利工程设计的成果质量。

2.2 标准化――避免一些制图通病,减少重复修改工作量,提高水利工程设计的工作效率。

2.3 网络化――便于设计成果在内部网络上规范化管理,便于不同工作人员之间设计成果的共享使用。

3 执行规范、标准

水利工程专业制图,除应遵守本标准外,还应符合《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等其他有关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的规定。

3.1 《CAD工程制图规则》(GB/T 18229-)。

3.2 《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基础制图》(SL73.1-95)。

3.3 《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工建筑图》(SL73.2-95)。

3.4 《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勘测图》(SL73.3-95)。

3.5 《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力机械图》(SL73.4-95)。

3.6 《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电气图》(SL73.5-)。

3.7 《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图》(SL73.6-2001)。

3.8 《给水排水制图标准》(GB/T 50106-2001)。

4 制图规定

4.1 总体要求

4.1.1 本标准最终目标为形成绘图表达风格的统一,不提倡过于表现个人绘图风格。

4.1.2 水利工程制图的最终成果应线条清晰、图面整洁、风格统一、总体效果美观大方。

4.2 图框、图题栏、图名

水利工程制图应采用统一的标准图框和图题栏。

4.2.1 电子制图图框宜设置外框、内框。其中,外框不需打印,可采用细实线,其作用为:用于选定打印范围,方便控制打印;内框采用粗实线,是需要打印输出的图框。

4.2.2 需要装订的图幅,其外框与内框的间距为:左侧25毫米(出图后实际尺寸,下同),上、下、右三侧均为10毫米;不需要装订的图幅,外框与内框的四侧间距相等,均为10毫米(A2及以下图幅)或20毫米(A1及

以上图幅)。

说明:图

中标注尺寸

为电子图中

的绘制尺寸,

打印后实际

尺寸为图中

标注尺寸

/100,单位为

毫米。

图1 图框格式(1:100,A3图幅)

4.2.3 图题栏型式、尺寸、线宽、字体高度及内容均采用统一标准。

图2 图题栏格式

4.2.4 当采用A3、A2图幅,或采用A1及以上图幅但需折叠成A2或A3图幅进行装订时,图题栏尺寸执行“图2

图题栏格式”中标注的数值;当

采用A1及以上图幅且不需折叠(如:挂图)时,图题栏尺寸可随图幅尺寸变化比例和实际需要适当加大。

4.2.5 图题栏中的图名应准确、简练,且具有较强的概括性。

对于较复杂的工程,图名宜区分“分部工程名称”和本图“图名”;对于一般小型工程,分部工程名称和图名可合并为“图名”一栏。

4.3 比例

4.3.1 出图比例,即打印成果相对于图样实际尺寸的比例,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要求,并优先选用常用比例。

常用出图比例有:1:1,1:10n(n为正整数,下同),1:2×10n,1:5×10n。即:1:1,1:2,1:5,1:10,1:20,1:50,1:100,1:200,1:500,1:1000,1:2000,1:5000,1:10000,等。可用出图比例有:1:1.5×10n,1:2.5×10n,1:3×10n,1:4×10n。即:1:15,1:25,1:30,1:40,等。

4.3.2 当一幅图只有一种出图比例时,应将出图比例标示于图题栏内;否则,应将出图比例标示于图名右侧或下侧,且比例数字的字体高度应比图名的字体高度小一号。

4.3.3 绘图比例,即利用电脑制图时,线条绘制尺寸相对于图样实际尺寸的比例,应严格按1:1比例进行电子制图(大样图以及出图比例不同于图框设定比例的图样除外)。

4.3.4 当纵、横向绘图比例不同时(如河/渠/管道纵、横断面图),应分别标注纵向比例、横向比例或水平比例、竖直比例。

4.3.5 绘图比例及出图比例均应确保电子图及出图成果清晰、易读。

4.4 线型

4.4.1 水利工程制图常用线型有实线(CONTINUOUS)、虚线(HIDDEN)、中心线(CENTER 或 ACAD_ISO10W100)等。

4.4.2 利用软件自动生成的纵、横断面图中的线条,可采用系统自动生成的线型,但应保证各种线型打印效果清晰、可明确分辨。

4.4.3 电子制图时,不同线型应采用不同颜色,以便于区分。具体在图层中统一设置,详见第4.10条。

4.4.4 为确保图纸理想的打印输出效果,在不同比例的图纸中,应对非实线线型的比例进行调整,以保证非实线线型清晰、可辨认。同一套图中,非实线线型的输出效果应一致,即线段长度一致、间隔一致。

4.5 线宽

4.5.1 电子制图的线条宽度分为粗、中、细三种。根据常用出图图幅尺寸(A3),规定粗线宽度为0.4毫米,中粗线宽度为0.25毫米,细线宽度为0.15毫米。

当采用A2及A2以上图幅时,可根据图幅大小和图样复杂程度选用0.5毫米以上的粗线线宽,并根据线宽比例调整中粗线和细线宽度。

4.5.2 水利工程图中的结构轮廓线、结构分缝线、材料分界线、剖面线,配筋图中的钢筋等应采用粗线条绘制。

4.5.3 次要结构线、中心线、虚线、剖视图中未被剖到的可见轮廓线、配筋图中的结构线等应采用中粗线条。

4.5.4 标注线、折断线、图案填充等应采用细线条。

4.5.5 剖切线应采用0.4~0.6毫米的粗线条(建议值0.5)。

4.5.6 A3图幅的图框线宽宜为0.6~0.8毫米(建议值0.6)。当图幅增大

时,图框线宽应适当加大。

4.5.7 图题栏边框线宽宜为0.6~0.8毫米(建议值0.6)。当采用A2以下图幅出图时,图题栏边框宜与图框线宽等值。

4.5.8 不同线型的宽度宜在不同图层内分别设置,为便于图形文件的共享使用,不提倡按颜色区分不同线条的打印宽度。

4.6 字体

4.6.1 根据国家有关规范标准要求,结合实际,规定图中字体可选用宋体或仿宋体,且同一套图纸中只能选用其中一种字体。图册封面可灵活选用其他字体。

4.6.2 同一级别的`文字,字体高度应一致。

建议值:图题栏中单位名称字体高5毫米,图题栏中其他字体高3.5毫米,图面中的单体图名称字体高4毫米,图纸说明类文字字体高3.5毫米,图中标注类文字及尺寸数字字体高2.5毫米。

以1:100图幅为例:图题栏中单位名称字体高度设定为500,图题栏中其他字体高350,图面中的单体图名称字体高400,图纸说明类文字字体高350,图中标注类文字及尺寸数字字体高250。

4.6.3 水利工程制图中的文字宽度比例宜为0.8。

4.6.4 图中文字、数字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允许出现重叠现象。

4.7 尺寸标注

4.7.1 尺寸标注的基本要素包括标注样式、尺寸界线、尺寸线、尺寸起止符号和尺寸数字,见图3。

图3 尺寸标注元素

4.7.2 同一套图中应采用尽量少的标注样式。

4.7.3 尺寸界线及尺寸线均为细实线。尺寸界线起始点距标注实体应留有适当的距离,详见“4.7.8 尺寸标注特性”。

4.7.4 尺寸数字应位于尺寸线上方居中位置,当标注空间不足时,可采用引线将尺寸数字引出。

4.7.5 箭头,即尺寸起止符号。水利工程制图常用箭头类型有:建筑标记和实心闭合。“建筑标记”用倾斜45°的短划线表示,主要用于直线标注;“实心闭合”为实体箭头,主要用于圆弧半径、直径、角度、弧长标注等的标注。

4.7.6 尺寸数字不得与任何图线或符号重叠,当无法避免时,应将其他符号或图线断开,以保证尺寸数字清晰可读。

4.7.7 为便于统一修改特性,尺寸标注应设置在单独的图层内,线宽设定为细线宽度。

4.7.8 尺寸标注特性

尺寸标注各元素的特性要求为(以1:100图幅为例):箭头大小100,尺寸界线范围100,尺寸界线偏移300,文字高度250,文字偏移50,标注全局比例1.0,标注线性比例1.0。

标注样式不变,图幅比例变化时,需将上述特性数据中的标注全局比例进行修改,如:图幅比例为1:50时,需将标注全局比例修改为0.5(=50/100),详见图4。

在同一图幅中有不同出图比例时,标注样式不变,需将标注线性比例特性进行修改。如:1:50图幅中,绘制比例为1:10的大样图时,需将标注线性比例修改为0.2(=10/50),详见图5。

图4 标注全局比例调整 图5 标注线性比例调整

4.7.9 斜桥、泵站前池等结构中的斜线长度和斜距应采用倾斜标注,方法为:采用直线标注方法进行标注→选中直线标注元素→点击“标注”菜单,选中“倾斜”选项→在底部输入栏输入倾斜角→完成倾斜标注。倾斜标注效果见图6。

图6 倾斜标注

4.8 图例

4.8.1 常用建筑材料(如各种石料、土料、混凝土、木材、钢材等)的图案填充应标准化、规范化,具体执行《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工建筑图》(SL73.2-95),并将常用材料图例汇总如下。

表1 常用材料图例

4.8.2 常用建筑物图例(如桥涵、闸、泵站、渡槽、倒虹等)的表示方式应标准化、规范化,具体执行《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工建筑图》(SL73.2-95)

,并将常用建筑物图例汇总如下。

表2 常用建筑物图例

4.9 计量单位

4.9.1 工程图样中的计量单位应采用以国际单位制(SI)为基础制订的我国法定计量单位(国家计量局1986年12月29日发布)。

表3 常用计量单位

4.9.2 法定计量单位符号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如m,g,s等;若计量单位名称来源于人名,则其表示符号的第一个字母应为大写字母,如Pa,N,W等。

4.9.3 由两个以上计量单位相除所构成的组合单位,如“千克每立方米”,其符号表示为kg/m3。在用斜线表示相除时,单位符号的分子和分母应与斜线处于同一行内。

4.9.4 在图样的文字说明中,应以文字书写计量单位,不得使用计量单位

的表示符号来代替文字,如“图中尺寸单位为毫米”,不得写为“图中尺寸单位为mm”。当图样中含有表格时,表格中的计量单位可用相应符号表示。

4.9.5 用于构成十进制倍数和分数单位的词头,大于或等于106时用大写字母表示;小于106时,一律用小写字母表示。如:109表示符号为G;106(兆)表示符号为M,常用于MPa等计量单位中;103(千)表示符号为k,常用于km,kg,kN,kV,kPa等计量单位中;102(厘)表示符号为c,常

用于cm等计量单位中。

4.9.6 根据实际情况,将常用计量单位汇总,详见表3。

4.10 图层设置

为增强电子版图纸的易读性,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便于图纸的统一修改和管理,应将不同的线形、文字、图案填充等以及具有相同属性的结构、地物等分别设置在不同的图层。不同的图层应分别设置合适的线宽和颜色。

根据水利工程制图情况,规定水利工程制图的基本图层为12个,其中0图层为CAD自带图层,DEFPOINTS图层是在有标注动作发生时CAD自动生成的图层。各基本图层特性设置情况见图7和表4。

图7 基本图层特性设置截图

表4 基本图层特性设置

表中图层为制图时必需的常用基本图层。实际制图过程中,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用其中的全部或部分图层,基本图层特性以表中规定为准,未经

允许不得随意改动。

为方便图纸修改,设计人员可根据工程实际需要新建图层(如金属结构、排沟、渠道、道路、林带、桥涵、电线及线杆等)。新建图层名称应直观、易理解,图层特性应设置合理,以确保图纸打印效果。

在绘制草图过程中可新建辅助图层,辅助图层打印特性应为“不打印”,成果完成后,应将辅助图层删除或关闭。

4.11 打印设置

电子成果打印设置应确保出图成果清晰、易读。

在现状工程基础绘制的工程图中的现状结构线条,以及由软件自动生成的纵、横断面图中的网格线,宜打印为灰色。

宜按不同图层分别设置各种线型的打印属性,不提倡按颜色区分线条的打印属性。

4.12 封面和目录

为使出图成果整齐、统一、美观,本标准分别推荐了几种封面格式和目录格式供选择使用,详见附件。(各设计人员可推荐美观大方的封面、目录样式,经有关部门审核后,加入封面、目录图库供选用)。

同一工程的不同分册图纸应采用同一风格的封面和目录格式。 图纸目录应按照先总体后分部、先主体后细部、先上游后下游、先地下后地上、先结构后配筋、先土建后设备等顺序进行编排。

对于设有不同分册的项目,应在各分册图纸目录之前附总目录,表明图纸分册情况以便于查询。

5 图样画法

水利工程CAD制图的图样画法,包括视图、剖视图、剖面图、详图、标高图、曲面图等图样的规定画法及习惯画法、简化画法,均应严格执行《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基础制图》(SL73.1-95)的有关规定。

《工程制图》教案2 篇5

章节名称:第2章正投影法基础 授课学时:6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目的:了解投影的方法和分类、投影规律,掌握平面立体及回转体的投影及表面取点的方法。

重点:投影规律、回转体的投影及表面取点 难点:回转体表面取点 授课内容:

第2章 正投影法基础

工程图样是按照正投影原理绘制的,掌握并熟练应用正投影法的基本原理是绘图和读图的基础。

2.1 投影方法概述

当太阳或灯光照射物体时,在地面或墙上会出现物体的影子,投影方法就是从这一自然现象抽象出来,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2.1.1 投影法的基本概念

1.投影法 2.投影法的分类(1)中心投影法

(2)平行投影法 2.1.2 正投影法的投影特性

1.实形性 2.积聚性 3.类似性

机械图样采用正投影法绘制,使所绘图形即反映物体的真实形状和大小,又简单易画。本教材通常将正投影简称为投影。

2.2 三视图

物体在一个投影面上的投影不能完全表示其形状。形状不同的两物体,他们在投影面上的投影却完全相同。为了确切表达物体的整体形状,因此,在机械图样中常采用多面投影来表示物体的形状。

2.2.1 三视图的形成

采用互相垂直的三个投影面,建立一个三投影面体系。

把物体放在所建立的三个投影面中间,按正投影的方法,分别向各投影面投射。由前向后投射,在正面投影面上得到的图形称为主视图,由上向下投射在H面上得到的视图称为俯视图,由左向右投射在W面上得到的视图称为左视图。

2.2.2 三视图的投影规律

三视图的投影规律:

主视图与俯视图共同反映物体的长 — 称主俯视图长对正; 主视图与左视图共同反映物体的高 — 称主左视图高平齐; 俯视图与左视图共同反映物体的宽 — 称俯左视图宽相等。简言之: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2.3 点的投影

点是构成物体表面的最基本的几何元素,掌握点的投影规律,是正确绘制三视图的基础。2.3.1 点的投影

1.立体上点的三面投影

2.点的投影规律

点的投影同样遵守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规律: 点的正面投影和水平投影的连线垂直于X轴。即a′a⊥OX轴,a′az = a ayh = xA; 点的正面投影和侧面投影的连线垂直于Z轴。即a′a″⊥OZ轴,a′ax = a″ ayw = ZA; 点的水平投影到X轴的距离等于侧面投影到Z轴的距离,即a ax = a″az = yA。2.3.2 两点的相对位置及重影点 1.两点的相对位置 空间两点的相对位置是指空间两个点的上下、左右、前后关系,也可以由他们的坐标差确定。

x 坐标值大的在左;y 坐标值大的在前;z 坐标值大的在上。2.重影点

当空间两点相对于投影面的在同一条投射线上时,这两点在该投影面上的投影重合,这两点称为该投影面的重影点。

2.4 直线的投影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将两点的同名投影用直线连接,就得到直线的同名投影。2.4.1 各种位置直线的投影

在三面投影体系中,直线对投影面的相对位置有一般位置直线、投影面的平行线和投影面的垂直线三种位置直线,后两种直线统称为特殊位置直线。

1.投影面平行线

平行于一个投影面,而倾斜于另两个投影面的直线,称为投影面的平行线。平行于V面的直线称为正平线;平行于H面的直线称为水平线;平行于W面的直线称为侧平线。

投影面平行线的投影特性是:投影面的平行线他们所平行的那个投影面上的投影倾斜投影轴,反映直线的实长,直线的另外两面投影平行于相应的投影轴,且投影长度变短。

2.投影面垂直线

垂直于一个投影面,而与另外两个投影面平行的直线称为投影面垂直线。他在三面投 影体系中也有三种位置:垂直于V面的直线称为正垂线;垂直于H面的直线称为铅垂线;垂直于W面的直线称为侧垂线。

投影面垂直线的投影特性是:直线在所垂直的那个投影面上的投影积聚成为一个点,其他两投影都反映直线实长,且垂直于相应投影轴。3.一般位置直线

与三个投影面都处于倾斜位置的直线,称为一般位置直线。

一般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是:直线的三面投影都与投影轴倾斜;三个投影都小于真长;各个投影与投影轴的夹角都不反映直线与投影面夹角的真实大小。2.4.2 直线上点的投影

1.从属性 若点在直线上,则点的投影必在直线的同名投影上。

若点的投影有一个不在直线的同名投影上,则该点必不在此直线上。

2.定比性 由于投射线互相平行,直线上的点,分割线段之比等于其投影长度之比。2.4.3 两直线的相对位置

空间两直线的相对位置有:平行、相交、交叉三种情况。1.平行两直线

如果空间两直线平行,则各组同名投影必定互相平行;反之,如果两直线的同名投影都互相平行,则直线在空间一定互相平行。

2.相交两直线

如果空间两直线相交,则他们的同名投影也必定相交,而且交点的投影符合空间点的投影规律。反之,若两直线的同名投影都相交,且各同名投影的交点符合点的投影规律,则此两直线在空间必定相交。

3.交叉两直线

空间两条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直线称为交叉两直线。交叉两直线的各面投影既不符合平行两直线的投影,又不符合相交两直线的投影规律。

2.5平面的投影

2.5.1平面的表示法

2.5.2 各种位置平面的投影空间平面在三投影面体系中对投影面的相对位置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投影面的垂直面;投影面的平行面和一般位置平面。其中,投影面的垂直面和投影面的平行面称为特殊位置平面。

1.投影面的垂直面

垂直于—个投影面,而与另外两个投影面倾斜的平面,称投影面的垂直面。投影面的垂直面可分为三种位置:

垂直于V面倾斜于H面、W面的平面称为正垂面;垂直于H面倾斜于V面、W面的平面称为铅垂面;垂直于W面倾斜于V面、H面的平面称为侧垂面。

投影面垂直面的投影特性是:平面垂直于哪个投影面,则该投影面的投影积聚为直线,在其他两个投影面上的投影均为缩小的类似形。简单记忆为两面一斜线。

2.投影面的平行面

平行于—个投影面,而与另外两个投影面垂直的平面,称投影面的平行面。投影面的平行面也有三种位置:平行于V面的平面称为正平面;平行于H面的平面称为水平面;平行于W面的平面称为侧平面。

投影面平行面的投影特性是:平面平行于哪个投影面,则该平面的投影反映实形,在其 他两个投影面上的投影均积聚为平行于相应投影轴的直线。简单记忆为一面两直线。

3.一般位置平面

对三个面投影都处于倾斜位置的平面,称为一般位置平面。由于一般位置平面倾斜于各投影面,故他的各个投影都不反映实形,并且没有积聚性,同时也不能反映平面对投影面的倾角。

一般位置平面投影特性是:三个投影面上的投影,均为原平面图形的类似形,都不反映实形。

2.5.3平面内的点和直线 任何平面图形都可由线段或点按照一定形式构成的。如果能在平面内任意作出一系列

点和直线段,就可以在该平面内作出各种平面图形。1.平面内取直线

从立体几何可知,直线在平面上的条件是:

(1)若一直线过平面上的两点,则此直线必在该平面内。

(2)若一直线过平面上的一点,且平行于该平面上的另一直线,则此直线也在该平面内。

2.平面内取点

从立体几何可知,直线在平面上的条件是:

点在平面内的直线上,则此点必位于该平面内。所以要在平面上取点,应先在在平面内取直线作为辅助线,然后再在该直线上取点。

[例] 已知K点在平面ABC上,求K点的水平投影,如图2-25(a)所示。

2.6 基本立体的三视图

常见的基本立体有平面立体和曲面立体两种。表面都是平面的立体,称为平面立体,常见的有棱柱、棱锥。由曲面或曲面和平面围成的立体,称为曲面立体。常见的曲面立体是回转体,主要有圆柱、圆锥、圆球和圆环等。2.6.1平面基本体

特点——表面都是多边形,相邻表面的交线为棱线。画图步骤:

首先——立体组成、摆放。弄清各表面、棱线、各顶点对投影面的相对位置,然后——运用点、线、面的投影知识画出三视图。最后——判别可见性,可见画成粗实线,不可见画成虚线。1.棱柱

(1)棱柱体的三视图(2)棱柱体表面上取点

2.棱锥

(1)棱锥的三视图(2)棱锥表面上取点

2.6.2 回转体

回转体是由回转面或回转面与平面组成。回转面是由一根动线(曲线或直线)绕一固定轴线旋转一周所形成的曲面,该动线称为母线,母线在回转面上的任意位置称为素线。常见的回转体有圆柱、圆锥、圆球、圆环等。

1.圆柱

(1)圆柱的三视图(2)圆柱表面上的点和直线

2.圆锥

以直线为母线,绕与他相交的轴线回转一周所形成的面为圆锥面。圆锥面和垂直于轴线 的底面围成圆锥体,简称圆锥。

(1)圆锥的三视图

(2)圆锥表面上取点

1)辅助素线法 2)辅助圆法

3.球

圆球体是由球曲面围成,圆球面可以看成是由一圆母线绕其轴线旋转而成。(1)球的三视图

球的三个视图都是与球直径相等的圆,它们分别是球的三个投影的转向轮廓线,也是球面上平行于三个投影面的最大圆的投影。

(2)球表面上取点和线

小结:

1.三视图的投影规律: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2.简单叠加体的画图

画图时一定逐个形体画,同时注意分析表面的过渡关系,以避免多线或漏线。3.基本体的三视图画法及面上找点的方法。

平面体表面找点,利用平面上找点的方法。圆柱体表面找点,利用投影的积聚性。圆锥体表面找点,用辅助线法和辅助圆法。球体表面找点,用辅助圆法。

工程制图课程改革 篇6

1.过去仅认为制图课是为专业课服务的,学生只要掌握制图技能即可。但目前这个观

点与新形势下培养人应将素质和能力放在首位的要求不相符。为此,课程的定位和培养目标需要重新考虑。

2.过去从二维入手,用图样表达设计思想是与当时生产力相一致的,尽管产品从三维

开始设计,具有与人的思维过程相一致、容易实现等优点,但由于一直没有好的支持工具而不能实施。如今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发展,从三维入手进行产品设计已经成为可能,并且一些现代化企业中已开始实施。但就制图课程来说,传统的教学体系都是从二维开始的,已经贯彻了几十年且很习惯,一旦要从三维出发,显然要对课程体系和内容做根本性的调整。为此,需要认真研究以找出合适的新体系。3.机械类的学生学完制图课后,不仅应该能够画图、读图,而且还应能用图样表达自

己脑子里的设计思想。但由于过去此种能力的训练较少,因此他们往往只会照猫画虎,而不会构思表达,为此制图课程需要探索一条加强图样表达能力培养的途径。

4.计算机绘图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的手工绘图受到强烈冲击,但由于生产力水平发展 的不平衡性,在现阶段下完全去除手工绘图训练是不合适的。为此,尽管制图课中需要引入计算机绘图,但手工绘图和计算机绘图的比例还需认真研究,以便适合当今中国的国情。

5.传统的模型、挂图是制图教学中必备的教具,如今迅速发展的多媒体技术则为教学

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展现手段,尤其是使用虚拟技术更使过去许多表现受约束的情况得到改善,因此研制多媒体教学资源迫在眉睫。但是有了优秀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是否就一定能提高教学效果?为此,还需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课程组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一、依托学科优势,从人才培养大目标出发,重新为课程定位并确定培养目标

根据西安交通大学要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要培养“高标准、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综合型、高素质”优秀人才的定位,课程组依托国家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和教育部“现代设计与转子轴承系统”重点实验室的学科优势,对《工程制图》课程作了认真研究,首先充分认识本课程在人才培养大目标下所起的作用,摈弃了过去认为《工程制图》课程仅为专业课服务的狭隘观点;其次认识到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每门课程都应将其放在第一位,并且可以根据各个课程的性质将有所所为;最后再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确定《工程制图》课程在新形势下的定位是工科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4种能力,即:空间想象能力、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能力、构思表达能力(机类)、计算机3D建模(机类)和2D绘图能力。

二、根据产品现代设计方法,构建三维实体设计表达方法和二维工程图表达方法并重的知识结构新

体系(能源动力类)

以往设计人员利用二维CAD软件进行产品设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然而随着CAD应用的逐步深入,人们发现直接从三维入手进行设计则好处更多。首先,它更符合人们进行创新设计的思维方式;其次,设计所得到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可以为后续的有限元分析、数控编程、模拟与仿真等设计活动提供信息源,从而使CAD/CAE/CAM的信息集成、乃至企业信息化更大范围的信息集成成为可能。事实上,任何产品在设计构思时,人们头脑中的形象都是三维的,过去只不过没有一种方法能迅速实现人们头脑中三维形体的构建,而现在的三维CAD系统则已经提供了这种可能性,应该说从三维入手进行产品设计的这种做法更符合设计活动的客观规律。

就传统制图课程而言,它的体系仅是一个解决空间形体的二维表达与标注的体系,这与当时的传统手工设计是相适应的。而现代设计则不然,它的实践与需求除了保留二维表达与标注的基础外,还须转向图形的三维表达与建模。为此,西安交通大学率先提出了“建立以三维实体结构的表达方式为主干,以三维实体设计表达方法和二维工程图表达方法并重的知识结构体系”的教学改革,以满足培养现代化企业所需求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该项目的特点是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重新思考,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体系和内容结构,从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上对课程本身造成很大冲击,在全国图学会议上交流后反响强烈,得到了众多学校的关注,许多学校还开始了试点工作。该项目的研究成果有:

1.教材:

1).《3D机械制图》教材,续丹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8 2).《3D机械制图习题集》教材,续丹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 3).《三维设计软件应用指南》教材,续丹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2.论文:

1).Xu Dan, Tang Yingping,qing yinglian: Two-dimensional Teaching in《3-D Mechanical Drawing》, Излательство《CTAHKИH》101472, The 11th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Geometry and Graphics, 1-5,2004

2).Xu Dan, Tang Yingping and Qi Feng: Analysis of Teaching Results of 3D mechanicaldrawing,《PROCECDINGS 6th CHINA-JAPAN JOINT CONFERENCE ON GRAPHICS EDUCATION》2003

3).续丹:基于三维设计的工程图学课程体系研究,工程图学学报,Vol.23,No5,2002。

4).续丹:机械设计的基础课程内容与体系改革探索,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Vol.20, 2000 5).续丹等:基于三维设计的工程制图教学体系,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6,2001 6).续丹:Solid Edge用于教改初见成效,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Vol.9,2002 7).王洪亮等:3D几何造型技术及其对工程制图课程的冲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社 科版),2003年

3.学生参赛获奖及撰写论文

1).学生参加由高教司、教育部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EDS公司联合举办三维造型

设计大赛,获得全国唯一的一等奖,2002年

2).学生参加由教育部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的全国高校solid edge 设计大赛,获得二等奖,2004年

3).《2003级大一本科生创新论文集》,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2004.6

4.获奖

1).《3D机械制图》教材获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2002科技进步奖

2).《3D机械设计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荣获西安交通大学第九届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

3).《3D工程图学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荣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

三、树立工程观念,构建“画图——读图——构思表达”教学新体系,提高学生的图样综合表达能

力(机械类)

图样与文字相比,由于其描述简沽,形象直观,且内涵丰富,信息量大,已成为工程界技术交流的重要“语言”。作为工科大学本科生的“技术语言”教学,其培养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应用这种表达方法。

本课程空间想象能力的训练通常是从实物(立体)到平面图形(画图);再从平面图形到想象出实物(读图);而结合工程设计则需要从构思立体到画出平面图形。以往制图课程中只安排前两阶段,而第三阶段的训练则寄希望于零件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但希望常常因教学脱节而落空。本教改结合工程实际,安排了“画图一读图一构思表达”三个阶段的训练。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本课程的学习,也必将有助于其它后续课程的学习。安排“根据功能要求,构思表达简单机械装置”的教学是作为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应用环节。力求达到(1)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条件;(2)增强学生使用图样表达设计思想的能力;(3)通过构思与表达实践,对什么叫“ 机械设计” 有启蒙式的了解。鉴于学生许多课程没有学过, 因此在构思环节中,只对图样表达提出一定要求,而对其它方面,如机器的结构、材料选择、刚度和强度计算等不作过高的要求。

本项目的特点是通过教学和实践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其次促使学生能将课堂所学灵活应用于实际设计。构思表达的整个过程是以小组为考核单位的,实施过程中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教学效果明显。

该项目的研究成果有:

1.教材:

1).《机械设计中图样表达方法》,郑镁主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

2).《图样表达方法实践教程》,郑镁主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

2.论文:

1).罗爱玲等:《图学教育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评价》工程图学学报,2000年 第4期

2).罗爱玲等:《关于图学课程改革与实践的研究》工程图学学报,2001年第1期

3).许睦旬等: 《在制图课教学中进行创造性教育的探索》,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0.4 3.获奖 《知识、思维、能力--制图课程三层次教学新体系的创建与实践》获西安交通大学第九届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

四、优化教学内容,将传统制图知识和计算机绘图技术融合在一起(电气、电子类)

《工程制图》课程是工科类学生的必修课,随着“宽口径”人才的培养,制图课程的教学时数减少很多,又由于计算机绘图必将替代手工制图的趋势,所以对于电子、电气类的制图教学来说,首先要解决好两个问题:⑴是否引入计算机绘图教学(CG)?⑵CG所占的比例?通过教学研究认识到,对于电类学生来说,尽管学时较少,但掌握现代绘图方法很重要,因此CG一定要讲授。其次由于目前国内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平衡,只讲CG,完全放弃手工绘图训练也不现实。为此,我们将传统制图知识和计算机绘图融合在一起,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去枝强干,讲授CG,但不占过多的课内学时(占1/8),更多的练习放在课外时间,通过资格认证方式(见6)进行考核,从而使学生在较少时间内既掌握制图知识,也掌握计算机绘图技术(详见有关研究成果)。该项目的研究成果有:

1.教材:

1).《工程制图》,罗爱玲等主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2).《工程制图习题集》,许睦旬等主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2.完成课题:

1).《图学基础课程少学时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校教改基金),经费1万,2000年

2).《3D机械制图机械类少学时三维体系教学中教、学、考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校

教改基金),经费1万,2002年

3.论文:

1).关于《工程制图》课程改革发展的思考,图学教育研究论文集,2004年8月,机械 工业出版社

五、从提高教学效果出发,改革传统教学手段,并研制教学资源的精品

工程制图往往由于学生们的空间想象力差而感到非常难学,为了提高上课效率,教师在上课前,总要准备许多教具,其中包括模型、挂图、幻灯片等辅助教具。即使这样,也往往由于条件所限,一些问题教师很难表达清楚,学生也不够明白。由此可见,要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手段的改革势在必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巨大空间。尤其是像工程制图课程这种既有文字说明又有图形表达、既有平面作图又有立体显示的课程中引入多媒体技术,更能充分体现各类媒体的优势,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根据需要研制了多媒体课件,并对在教学中如何使用课件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进行了立项研究,通过教改试点,不断总结提高。目前已将课件应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并使“教师—课件—黑板—模型”四位一体达到理想的效果。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可能,遗憾的是缺少网络资源,我们受教育部远程教育办公室委托开发《工程制图》网络课程。为此,我们根据教学基本要求,精心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合理运用多种媒体来反映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授课策略,力求将传统黑板难以表述的重点、难点展现出来,力求突出交互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该网络课程除具有教学内容外,还包括答疑解惑、网上自测、习题解答、在线讨论等多种模块,其目的是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

目前我们已开发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有:网络课程一套、电子教案三套、电子习题解答两套、虚拟模型库一个、5位教师的授课录像。该项目的研究成果有:

1.完成课题:

1).《工程制图》网络课程,教育部远程教育建设工程,经费20万,2000年

2).《工程制图》多媒体教学课件,校“行动计划”项目,经费2万,2000年

3).《机械制图》(第5版)电子教案(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2003年,经费5万元

4).《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立体化教材建设》,(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2003年,经费4万元

2.论文:

1).郑镁等:《工程制图》网络课程中教学设计的探讨与实践,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

资源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特约论文,2004年

2).王宏明等: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工程制图课程体系改革,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3).续丹:多媒体技术在工程制图教学中的应用,面向21世纪的图学教育.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0年

4).张四聪等:关于多媒体课件制作和使用中的一些问题,面向21世纪的图学教育,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

5).罗爱玲等:多媒体技术在工程图学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现代电子技术,2001年 11期

6).张四聪等:《关于制图教学手段改革的认识和设想》,西安交通大学转变教育思

想教育观念研讨会论文集(续),1998年 3.获奖:

1).《工程制图》网络课程2001年获陕西省现代教育技术成果多媒体及网络课件类一等奖

2).《工程制图》网络课程2001年获第5届CIETE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优秀奖

3).《多媒体技术在制图教学中的应用和研究》2003年获西安交通大学第8届教学成果二等奖

4).《机械制图》多媒体课件,2004年10月,获第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大学组优秀奖

5).《工程制图》多媒体课件,2004年获陕西省高校青年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优秀课件奖

六、增加实践性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绘图水平

以往由于制图课中能够用于计算机绘图教学的时间较少,加上给学生提供的上机条件有限,因此学生很难达到掌握计算机绘图技术的基本要求。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们采取了3个措施:

1).配合课外实践学分引入行业资格认证。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与一些

公司联合成立了授权培训中心,只要学生达到一定水平,通过考试程序即可得到该公司的资格认证书,同时还获得学校认可的相应的“课外实践学分”。这样做既可得到社会对学生所掌握技能的认可、也可增加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机会。2).在课表上增加课外机时,以保证学生的上机时间,从而加强实践环节。

3).专门筹建一个用于计算机绘图教学的机房,以解决上机难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学生的计算机绘图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该项目的研究成果有:

1.完成课题:

1).《计算机绘图实验室建设》,校行动计划项目,经费96万,1999年

2).《计算机绘图技能训练及实践》,校教改项目,经费1万,2002年

2.成立机构:

1).Autodesk公司西安交通大学授权培训中心(ATC)

(2004年西安交通大学ATC被殴特克软件(中国)有限公司授予2004年读大中华区

优秀ATC)

2).SolidEdge软件西安交通大学培训中心

3.学生作品

七、整合资源入库上网,实现优秀资源共享

基于电子版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多媒体课件,制作较难,花费时间、精力都很多,但师生使用起来却非常方便。目前就各门课程来说,全国的教学资源较多,但由于没有实现统一管理,因此浪费较大。为了节约资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秀资源共享,教育部各个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4年底开始着手组织各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我校承担一个子项,完成《工程制图》教学内容集成方案的资源建设。该集成方案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两本销量最大的非机类教材(机械制图——何铭新、钱可强主编,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唐克中、朱同均主编)为基础,完成资源的制作、整合、入库和管理。

集成方案中的资源涉及到10个内容,其中有:网络课程、电子教案、电子挂图、习题答案及解题指导、虚拟模型库、典型例题分析、教学设计与参考教案、自测题及答案、样卷及评分标准、以及工程实例。每个资源内容除自成体系外,还需将所涉及到的各种素材(如图形、图像、二维或三维动画、视频、虚拟模型)按一定规则放入素材库。一旦使用者需要时,就可从库中任意选择媒体素材,从而组织起自己一份新的教案或讲稿。

该项目的研究成果有:

1).完成《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内容集成方案资源建设》项目,高等教育出版社,经费 4万,2005年。

水利工程制图复习题 篇7

关键词:设计图,情境,艺术风格

相对于严格的工程图纸, 设计中, 用以表达设计思想的过程性方案图纸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其中包含轴测图、有透视的草图等。这类设计型图纸从设计思想形成到发展成熟的过程中, 都对设计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这类设计图既包含表现的科学、理性, 也有一定的艺术感性成分。它的绘制能力培养, 除了运用现代制图理论与方法, 还可以探寻古代制图, 从中发掘有启发性的制图观念和技法, 提高制图水平, 丰富设计内涵。

一、对中国古代设计图的认知

中国古代设计史同时也是一部制图史, 从制图思想到制图技法, 都积累了相当深入与成熟的理论与实践成就。如宋代学者郑樵, 高度总结了“图”在设计中说理明意的作用, 在其著作《通志·图谱略》中指出:“图经也, 书纬也, 一经一纬, 相错而成文。”“凡器用之属, 非图无以制器”[1], 突出了图形与文字一样重要, 都是设计意图不可缺少的表达手段, 强调了制图对造物的重要作用。对此, 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也在《梦溪笔谈》中提到:画而为图, 其理可见。[2]可以看出, 与艺术的绘画不同, 设计中的绘图从古代就明确了以清晰地说“理”为目的, 用以描绘建筑、器物、车船等, 具有技术性的目的。在中国古代长期的造物历史中, 设计图又分为器械图、舟车图、博古图、礼器图、考古图等多种制图形制, 丰富多彩。尤其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发达的宋元以后, 设计制图达到了相当成熟的水平。如宋代的《营造法式》、《新仪象法要》, 元代的《农书》, 明代的《天工开物》等, 这些古代技术书籍都包含众多的配图。虽然现存的有多种刻本, 但普遍刻画精细, 表意明理作用突出, 在艺术形式上也体现出相当浓厚的传统特点, 蕴藏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从设计制图的视角来看, 作为表达技术和设计观念的图纸, 古代设计图体现出一些独特的绘制特点。

1. 在绘法上, 用单线勾勒, 界尺作线绘制清绘图样为主要手段, 不以光影和投影进行描绘。

这种清绘图样在中国画技法中称为白描, 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作为我国绘画的传统技法, 白描主要以线描为造型手段, 用线条的变化来表现对象, 具有简练、突出的特点。如宗白华所言:中国的画是线的韵律, 光不要了, 影也不要了[3]P85。白描中, 线的组织注重疏密聚散、轻重缓急、虚实强弱等变化, 在取舍中概括形体。勾线注意线的质感、量感, 用以描绘形体的质、量、运动、空间, 在简洁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这对我们现代绘制方案图的“线稿”表现技法具有深刻的研究意义。

2.“一斜百随”的透视与构图。

除正视图外, 古代传统视图主要运用斜投影的透视方法。如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所言:画屋木者……深远透空, 一去百斜。刘道醇《圣朝名画评》:为屋木楼观, 一时之绝也。上折下算, 一斜百随。[4]P194以斜投影尽可能地反映物象的主要部分。虽然没有严格的焦点透视, 但图形绘制的表情达意作用却相当突出, 设计意图的表现并没有受到削弱。而且, 古代传统视图, 其构图视点高、物象远, 起到俯瞰全局, 一览无余的效果, 有“以大观小”的特点。正如诗云:鸢飞戾天, 鱼跃于渊, 言其上下察也。 (《中庸》) [3]P98如图2。既最大限度地表达了设计对象, 也形成了鲜明的制图特色。针对建筑、大型机械等大场景, 传统视图也没有仰视角度, 仍然以俯瞰全局的视角进行描绘。甚至不拘泥于单一的视点, 采用运动透视 (即散点透视) 的方式进行布局, 将画面的广阔场景充分展示, 灵活处理形体关系, 充分表达设计对象。这种构图立意对现代方案图绘制, 可以起到启发制图观念、创新组合视图的积极作用。

3. 设计图样常绘有背景与人物, 增强了操作使用的说明作用, 也烘托了图样主题, 表达出超脱技术的设计情境。

古代设计和艺术审美中, 从不将物独立于自然和人文环境。在古代文献中, 如《庄子·反帝王》:汝游心于淡, 合气于漠, 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论语》中, 子曰: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这些都强调了人与物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既是设计的思想, 也是制图观念的体现。在传统设计图中, 人物角色和自然环境的融入丰富了设计内涵, 具有浓郁的审美文化特色。在现代博物馆中, 常采用传统设计图衬托环境氛围, 正是对其营造情境作用的认同。表达设计思想的过程中, 这种情境营造有助于设计意图的表达, 也是深化设计中文化内涵的一种手段。

二、古代传统制图的技术理性与艺术风格

作为表达设计意图的图纸, 设计图既以科学、精确地描绘对象、表达设计思想为目的, 又在实际绘制中, 由个人取向或设计对象的需要, 而产生丰富多彩的绘制风格, 体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因此, 技术理性的表达, 与艺术的形式风格是研究古代设计图的基础。

1.“遍而尝之”的观察与组合视图。

五代时期的画家荆浩在所著《笔法记》中, 记述了对于同一对象从各种不同的侧面去观察的方法[4]P41, 即所谓“遍而尝之”的创作方法:不是见一个角度就画, 而是经过调查研究, 了解对象的各个不同角度下的形状, 这样画者才能有所选择, 并进而表现画者对对象的主观态度和设计立意。设计图作为思维发展的过程表达, 并非严格的工程图纸。“遍而尝之”的创作思路, 是理性地思考制图的表达目的, 而不拘泥于刻板规矩。它更为适合引导设计发想的深入———理解对象、拿捏规律, 进行多个侧面构图, 并组合视图, 使客观理性与主观意识都得到充分地展现, 使绘图者和观察者都更为清晰地明白设计意图。

2.“折算无亏”的比例控制和形体对比。

古代制图一般缺少详细的尺寸和公差标注, 严格控制比例成为精确描绘的主要表达手段。如建筑制图中, 按1/100、1/50、1/20等比例制作, 称为一分样、二分样、五分样等。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描述宋代《营造法式》:各以其材之广, 分为十五分, 以十分为其厚。凡屋宇之高深, 名物之短长, 曲直举折之势, 规矩绳墨之宜, 皆以所用材之分, 以为制度焉。两材之间, 以斗垫托其空隙, 其空隙距离为六分, 称为栔。凡高一材一栔 (即高二十一分) 之材, 谓之足材。宋式建筑各部件之比例, 皆以其所用材之材栔分为度量标准[5]。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卷一记叙了界面的作法:“画屋木者, 折算无亏, 笔画匀壮, 深远透空”。即要与实物的比例大小达到完全一致。清代《佩文斋书画谱》引明代文徵明撰《甫田集》“宋郭忠恕避署宫图”中说:画家宫室最难为工, 须折算无差, 乃为合作。盖束于绳矩笔墨, 不可以逞。这些论述讲到了比例的大小, 讲到了数学方法的运用特别是“至详至悉”、“无亏”、“无差”, 反映了古代画家认真仔细的绘图作风[4]P192。相对于几何尺寸, 这种“比例”也体现物体各部件的形体体量对比的感受性。《营造法式》中:举折之制:先以尺为丈, 以寸为尺, 以分为寸, 以厘为分, 以毫为厘, 侧画所建之屋于平正壁上, 定其举之峻慢, 折之圆和, 然后可见屋内梁柱之高下, 卯眼之远近。[6]其中, “峻慢”、“圆和”反映出形体对比出的感受差异。古代制图的比例控制, 兼顾了理性与知觉感性。而现代的设计方案图一般也无需详细的尺寸和公差标注, 比例也成为把握形体的主要手段, 并需要通过比例的差异, 反映出设计对象与人之间的尺度关系, 及物件之间的体量关系。

3. 艺术风格的表达。

设计制图的标准要求清晰、完整和统一, 但任何图形的美感不仅仅来自于简洁与秩序, 也要“保持对风格的敏感”[7]。古代设计图浓郁的艺术风格为现代设计图表现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关注点。传统制图风格的第一个特点是虚实相间的处理与情态感受。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提出: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 引起我们的想象是“虚”, 由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的结合。有生有灭, 有虚有实, 万物在虚空中流动、运化, 所以老子说:“有无相生”、“虚而不屈, 动而愈出”[3]P67-69———中国古代设计图不仅注重实体的表现, 也精心安排虚空的布局, 着重虚实相间的审美风格, 使图形气韵流动, 具有内在的想象空间。传统风格的第二个特点是重视笔法, 从线条中透露出动态的形象姿态。中国艺术的形象的组织是线纹, 把形体化成为飞动的线条, 着重于线条的流动[3]P84。丰富的笔法深化了画面中线条的表现力, 使单纯表现形体的轮廓线条, 具有了更深刻的想象空间。设计图绘制总避免不了某种艺术风格的倾向性。然而风格不是单纯的模仿与借鉴, 而是对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 并从中凝练出独特的外在形式感受。

三、古代设计图对现代制图研究的启示

在设计表现的研究中, 长期侧重于技法, 理论研究相对有限, 对表现深度地探索也相对较少。研究深厚积淀的中国古代传统制图, 对制图实践的意义, 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古代制图理论的启示。

设计图需要表达思维深化过程, 既要表达理性的分析, 也要表达情态的感受, 不是简单的三维空间再现过程, 不能被严格理性完全束缚。谢赫的《画品》中提出了绘画及品评的六条标准, 即“六法”: (1) 气韵生动; (2) 骨法用笔; (3) 应物象形; (4) 随类赋彩; (5) 经营位置; (6) 传移模写。对绘图的要义进行了归纳。这样的理论思想, 虽然是对纯艺术性的绘画所提出, 但对于设计图表现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如“气韵生动”。宗白华提出:中国画里的空间构造, 是一种类似音乐、舞蹈的空间感型[3]P235设计图即使严格按照几何透视、光影变化, 如果做不到气韵流动、形神具备, 仍然是中国古代制图所反对的“匠画”。“匠画”中僵化、刻意地描绘, 既不生动, 也不能充分地反映设计思想, 体现不出设计者主观思想中想表达的设计意图。

2. 技法方面的借鉴作用。

如白描勾线技法。线型绘制是设计图的基础。一般都要求线条的流畅, 形体转折、起伏的表达到位。但参照白描勾线的绘法, 内涵要求就显得较为薄弱。用线就像书法一般, 如“永字八法”:侧、勒、努、陮、策、掠、啄、磔;“用笔三忌”:刻、板、结等, 都对线型绘制中的用笔提出了更好的思路。如图1、图2是利用数位板和压感笔, 在COREL PAINTER平台上临摹绘制的传统设计图, 体会其中的用笔力度和转折变化, 学习用笔的技巧, 图3是在进行方案设计中的应用。

3. 拓展构图的思路。

以一点透视、两点透视或三点透视, 进行构图, 真实性更好, 数理秩序更强。然而, 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中提到:以大观小之法, 其间折高、折远, 自有妙理。所以, 设计图不应只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 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 一目千里, 把握大自然的内部节奏, 把全部景色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的艺术画面”[3]P98。“度物象而取其真” (荆浩) , 只有在多方观察后, 才能胸有成竹地进行布局。将客观对象赋以主观的表达, 更为充分地表达设计思想, 理清设计脉络, 深化设计思想, 使制图符合设计的要义。针对现代设计制图, 美国学者M·萨利赫·乌丁说:设计表现的观念和技术习惯, 在几百年里没有重大改变。在社会新背景下, 它已经落后了。[8]现代工程图绘制需要有更为深刻地新发展, 以适应工程设计的需要。除了计算机的表现手段, 工程图也需要向以徒手绘制为主的设计图方向进行一定的深化与发展, 切实地提高工程设计的水平。

一般轴测图的绘制技法, 实际远远不能满足设计思想表达的需要。在设计图绘制的工程教育与实践中, 通过研究中国古代制图的深厚思想底蕴和实践案例, 可以汲取出众多有价值的研究思路。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制图的表现观念和表现技法, 也融合了文化素养的培育, 有利于设计的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樵撰.通志二十略·图谱略[M].王树民, 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1995:1825.

[2]沈括.梦溪笔谈[M].侯真平, 校点.长沙:岳麓书社, 1998:55, 136.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67-69, 84, 85, 88, 235.

[4]刘克明.中国工程图学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34, 194, 198.

[5]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卷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3:12.

[6]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16.

[7][美]大卫·波德维尔.电影诗学[M].张锦, 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292.

工程制图教学改革应用研究 篇8

关键词:工程制图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工程制图》课程是理工科学生必须学习且掌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工程图样是生产中必不可少的技术文件,是工程界通用的“技术语言”,正确规范的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是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学好《工程制图》课程就显得尤其重要,经过本人多年的教学与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教学思路,使学生的制图水平与当今社会对学生的要求相适应。

1 绪论教学

学生在学习绪论课时总感觉枯燥无味,缺少具体的内容和任务,提不起精神,导致教师在讲授的时候经常一笔带过。事实上,绪论课是《工程制图》课程的总括课、导入课,概括反映课程的内容结构,指引学生学习的方向,说明该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教师通过绪论课,不仅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以及学习这门课程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使学生感到有学习的需要;还要使学生明白应该“怎样学习”这门课程,初步掌握学习方法[1-2]。能否上好绪论课,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习后续的《工程制图》课程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教学内容

着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工程制图的目标是让学生达到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能力。在以往教学中,教师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教学生绘图和识图上,其实培养学生发挥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更为重要,它是绘图、识图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平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这样能帮助学生学好《工程制图》课程。

合理讲解装配体结构。在教学中教师一般只讲解装配体结构的规定画法,学生学完后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容易将当时学过的知识遗忘,以后遇见相似的装配体结构仍会出错。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告诉了学生装配体结构的规定画法,还告诉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制图规定,也就是说规定背后的原理,学生就不容易把学过的知识遗忘。在螺栓连接中,被连接两零件的通孔直径应1.1倍于螺杆直径,才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而不是像一些学生那样将它们的直径画成一条直线。

此外,在讲解的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学生后续学习的专业课程与制图课的联系,在教学中逐渐将一部分关联的知识点渗透进去。

2.1 理论教学

以练代讲的尝试。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但现在有些学生没有学习的自觉性,上课期间玩手机或者做一些与上课无关的事情,导致教师的授课效果大打折扣。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思路,把被动听课、不听课的学生变成主动学习的学生。具体的做法是对于准备学习的知识点教师先不进行讲解,而是让学生直接做涉及该知识点的习题,在做题的过程中学生就会遇到问题,然后向教师提问,教师可以将问题集中起来,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有重点的去讲授。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学生做该习题时,用R8圆弧讲解两直线间的圆弧连接,用R10圆弧讲解直线与圆弧间的圆弧连接,学生反应良好。以练代讲与教师讲学生听比较起来,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2.2 实践教学

工程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制图理论教学后应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

2.2.1 制图测绘能力的实践教学。制图测绘,主要是强化学生手工绘制零件图、装配图的能力,以及拆卸装配体的方法和测量工具的使用,对于机械大类的学生应该安排一周或两周的制图测绘,提高他们的制图综合素质。此外,在选择测绘零件及做测绘计划时,我们应该根据机械类的各个具体方向如机械、汽车、模具、机电、数控等来进行,从而缩短教学和企业需求的距离。

2.2.2 企业内绘图的实践教学。对于化工大类的学生,可以安排一周或两周的时间,带领学生到生产一线去,对化工设备、化工工艺、化工管道等进行实地的观察、测量、研究并绘制出相关的化工设备图及化工工艺图。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将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连接起来,有助于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并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对于建筑类、经管类、电子类等其他专业类的学生,也应该有适合专业要求的实践教学环节。

3 结束语

以上《工程制图》课程教学的方面,从2011年起我逐渐应用到教学过程中,较好的解决了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做其他与上课无关事情的问题,并使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逐年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这些有用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充分引入,真正做到让学生学好这门必要的技术基础课,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教中学,学中做,做中乐。

参考文献:

[1]钱三波.机械制图绪论课中学习兴趣的激发[J].中国校外教育,2012(08):148-151.

[2]吴玉明.浅析“机械制图”绪论课[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2(4):152-153.

[3]曹强.实践教学在高校机械制图中的作用[J].装备制造技术,2011(3):196-197,200.

上一篇:县市区政协工作要点下一篇:购房权益转让协议书